宪法与美好生活(推荐8篇)
宪法与生活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宪法与生活》。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但是,有不少同学认为,宪法是一部“高大上”的法律,与我们平时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关系。我要说,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宪法第一章第十四条提出“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我们在学校的食堂,随处都能见到“光盘行动”的宣传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勤俭节约,应当从我们学生做起,从不浪费一粒米、不浪费一滴水做起。
又如,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学生越来越看重自己的隐私权。宪法第二章第四十条就有关于隐私权的法律条规。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喜欢“偷看”孩子的日记,想从中了解孩子的状态,并认为这是关心孩子的成长。但是,据我了解,绝大部分学生并不希望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甚至很反感、很抵触,认为父母这样做是对自己不尊重。在我看来,家长有监护、教育子女的责任,但偷看孩子日记,已经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肯定是不可取的。家长关心子女、了解子女,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经常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学习和参加活动的情况,了解孩子在校内外与同学、与老师交往的情况,也可以向老师或其他同学作侧面了解。当然,我们做子女的,也应该主动与父母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消除父母的顾虑,或者,寻求父母的帮助。
再如,国家依据宪法制定了《义务教育法》,规定我们国家施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这为我们提供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我们学生应珍惜国家赋予的权利,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努力学习,健康成长,为长大后建设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祖国而打下坚实基础!
还有,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但是,“言论自由”绝不是无底线的自由。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校园里,我们在发表言论、享受自由的同时,也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和社会的道德规范。最近几天,香港个别大学的、个别所谓的“精英”学生,在校园内、在网络上,疯狂叫嚣“港独”,粗口侮辱祖国,毫无做人做学生的底线,已引起了包括港澳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他们在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猖狂播“毒”的同时,忘掉了香港是中国的香港,自己是香港人更是中国人,香港人必须遵守国家根据宪法制定的《香港基本法》。没有“红灯停”,哪有“绿灯行”?只有遵守法律,遵守规则,才能真正享受到自由。
人治、法治、德治,这是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的几个必然阶段。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够成功经历“法治”这个历史阶段,我们是永远不可能进入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德治”阶段的。
要守法,先学法。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学法应从学习宪法开始,学习宪法,要从平时生活出发。
一、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发展
毋庸置疑, 与古代波斯约3000 年的悠久历史相比, 伊斯兰教传入伊朗的时间还不足1400 年。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大的挫折, 但最终还是成为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国教。
( 一) 早期的伊斯兰伊朗
在伊斯兰教没有进入波斯地区之前, 这片土地上就已经孕育了灿烂的文明, 并在约公元前558 年建立起了强盛一时的波斯帝国, 历经了波斯帝国、 (1) 希腊时期、 (2) 安息帝国、 (3) 以及后来被阿拉伯人击败的萨珊王朝, (4) 可以说, 至此伊朗便进入了伊斯兰文明时期。伴随着萨珊王朝的覆灭, 伊朗便被并入了哈里发帝国的版图, 伊斯兰教开始了广泛的传播, 并在反抗哈里发帝国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波斯—伊斯兰公国。 (5) 产生了伊斯兰教什叶派。随着历史的发展, 确立了自己的官方宗教是保守的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支派, 使得这一地区伊斯兰什叶派的宗教认同得以最终确立。此后, 在萨菲王朝的末期, 崇尚伊斯兰逊尼派信仰的阿富汗人接管了这一地区, 取消了什叶派的国教地位, 但是伊斯兰什叶派在伊朗民间影响依然非常强大。只是在历经了桑德王朝 (6) 和恺加王朝 (7) 之后, 伊朗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西方列强的附庸。面对西方人的殖民统治, 特别是西方的立宪主义对于伊斯兰教带来了冲击, 使得伊朗的世俗化日渐严重。
( 二) 世俗化的巴列维王朝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随着扎卡尔王朝的覆灭, 军事强人礼萨沙- 巴列维逐步掌握国家大权, 最终通过1925 年12 月12 日的制宪会议修改了宪法, 授予了礼萨汗及其后裔君主的地位。从此, 他便成为了伊朗的国王, 伊朗也正式进入了巴列维王朝统治的时代。巴列维王朝的两位君主礼萨汗和其子巴列维大肆开展“去伊斯兰化”运动。具体措施如下:第一, 要求人们颂扬前伊斯兰时期的伊朗历史, 以波斯语和波斯文化为规范, 极力营造一种伊朗民族特性的普遍气氛。第二, 他违背伊斯兰教义, 片面的实施解放妇女的措施。“要求妇女要接受教育; 应当享有与男人同样的权利; 男女学生全应进入学校学习; 严禁妇女在公众场合戴面纱和长致脚跟的罩巾”。 (8) 第三, 过分打压什叶派宗教势力。这样一来, 在这个绝大多数居民都是伊斯兰教徒的国度, 礼萨汗的所作所为就失去了民心, 与此同时, 一直被其作为“坚强后盾”英国也在此时抛弃了他, 感觉大势已去的礼萨汗立即退位将自己的王位传给了儿子穆罕默德- 礼萨- 巴列维, 而本人流亡国外, 最后客死他乡。本因吸取父亲教训的小巴列维, 不仅没有收敛自己的行为, 反而变本加厉。因此, 一场反抗巴列维王朝世俗化的伊斯兰革命就理所当然的到来。
( 三) 伊斯兰革命
毋庸置疑, 伊斯兰革命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 1978 年1月7 日, 刊登在伊朗《消息报》中名为《“共产主义阴谋家”霍梅尼》的文章成为了伊斯兰革命的导火线。该文大肆污蔑阿亚图拉霍梅尼, 说他是英国的间谍, 可能是一名同性恋者。 (9) 正是这样一篇质量低劣、充满煽动性的文章, 引发了人们对霍梅尼这名多年来销声匿迹斗士的强烈注意。不久在宗教圣城库姆, 神学家们发起了一股反对粗野污蔑的抗议浪潮。本以为通过血腥镇压就能够控制局面的小巴列维失算了, 这场革命的浪潮逐步的席卷了全国各地, 那个总是显得软弱、混乱和虚位的国王已经无法控制局面, 他的镇压越是血腥, 人民的反抗越为激烈。最终, 无力回天的穆罕默德- 礼萨- 巴列维, 选择了同他父亲一样的方式, 离开了伊朗。此时, 常年流亡海外的阿亚图拉- 霍梅尼重新回到了伊朗, 执掌了大权, 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详解
( 一)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1979 年在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之后, 在阿亚图拉- 赛义德- 鲁胡拉- 霍梅尼教法学家治国原则指导之下, 开始对伊朗社会进行全面的伊斯兰化改造, 宣告伊朗是“神法对人的治理”, (10) 立宪过程中, 霍梅尼指出: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所有法律都不得违背伊斯兰教义, 任何法律只要有一条违反伊斯兰教义, 就自始无效。
正是在伊斯兰教义的指导之下, 1979 年8 月初, 经过普通什叶派穆斯林群众和高级教士选举产生了“专家委员会”组成人员包括: 高级教士、宪法专家和穆斯林代表, 由它履行起草宪法的职责。专家委员会起草的《宪法》草案经全名公决顺利通过。
( 二)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的基本内容
《宪法》除了序言之外, 共分为十二章, 共175 条。序言直接指出, 该宪法是建立在伊斯兰教什叶派基础和教法之上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基础的具体表现。伊朗伊斯兰革命的本质是以阿亚图拉- 霍梅尼为首的宗教人士领导的, 最广大伊朗穆斯林参与的, 反对帝国主义, 反对封建主义, 重建纯正伊斯兰教的革命。可以说, 这是一部彻底的伊斯兰化的宪法, 据笔者统计, 在全部的175 条中, 表明伊斯兰化的词语, 如: 真主、阿拉、伊玛目、古兰经、伊斯兰原则、伊斯兰教义等, 共计86 处, 贯穿宪法条文的每一章。
第一章为总纲, 包括14 个条。在敬畏真主阿拉的基础之上, 强调了对于永世不变的真主阿拉和永世不变的经典《古兰经》虔诚信仰; 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伊斯兰教义相违背; 承认真主对于伊朗伊斯兰革命的指导作用。
第二章规定了国语、国历和国旗, 总共4 条。该章节的规定具有浓厚的伊斯兰气息, 规定了伊朗的国语为波斯语, 鉴于阿拉伯语是《古兰经》和其他伊斯兰经学著作的语言, 规定了初高中阶段必须教授阿拉伯语; 国历从先知穆罕默德迁徙时算起, 阳历和阴历都合法; 国旗为白、绿、红三色, 印有特殊标志“伟大的真主”的口号。
第三章规定了人民权利, 共24 条。是在强调不违背伊斯兰教义的基础之上, 保护广大穆斯林群众的合法权利。
第四章是伊斯兰共和国的经济制度, 共13 条。也是在不违背伊斯兰法律和原则的基础之上, 对个人财产、国家财产进行了明确划分, 并区分各种所有制方式。
第五章是对人民的主权及其力量的规定, 共6 条。规定了天地国权, 归真主所有。1○1国家的权力由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构成; 三权互相分立, 由伊斯兰共和国总统负责协调。
第六章是对立法机构的规定, 同样也是面对圣神的古兰经, 向至高无上的真主宣示, 捍卫伊斯兰圣洁的基础之上, 具体包括两节: 第一节为“国民议会” ( 或称为“伊斯兰协商会议”) , 即第六十二条至第七十条; 第二节为“国民议会的相关职权”, 第七十一条至第九十九条。
第七章是关于地方委员会的规定, 总共7 条, 第一百条至第一百零六条。虽然该章节只有一处带有伊斯兰化的语言, 但是这一处规定也是原则性的和基础性的, 即不得违背伊斯兰教义。在这一基础上对于成立省、城镇、区、村委员会及其组成人员、选举程序、职责范围等事宜做了具体说明。
第八章是对领袖或领袖委员会的规定, 包括6 条。该章节的规定显然具有鲜明的伊斯兰色彩, 即伊朗的最高权力由宗教领袖和宗教人士毛拉们掌握, 他们的一言一行将决定国家政治生活的走向。具体而言, 该章则规定了领袖、领袖委员会及其组成成员、条件和罢免、领袖的职务和权限等事宜。
第九章是行政机构章, 总计39 条, 该章节旗帜鲜明的指出了伊朗除精神领袖之外, 最有权势的总统也必须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虔诚穆斯林。伊朗的军队是伊斯兰的军队。第十章是外交政策章, 共计4 条, 该章虽然没有没有明显的伊斯兰教术语, 但是毫无疑问, 所有的外交政策都不得违背伊斯兰的教义。主要规定了外交政策方针; 不得签订损害国家利益的条约; 不得干涉他国内政及接受非伊朗人政治避难的相关规定。
第十一章规定伊朗的司法机构, 包括19 条, 从第一百五十六条至第一百七十一条。在该章中, 不论是作为司法机构的最高司法委员会, 还是委员会中履行司法职责的法官都必须根据伊斯兰教义和宗教法判决。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之下, 又规定了伊朗司法权的性质、伊朗最高司法委员会的构成与相关职责、各种法庭的设立、伊朗司法部长、伊斯兰最高法院院长、伊斯兰总检察长和法官的资格、职责、权限、任免和责任、审判程序、陪审团等事宜。
第十二章即《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的最后一章。仅管只有一百七十五条一个条文, 但仍然具有浓厚的伊斯兰色彩。即规定了伊朗的新闻机关, 接受立法机关、司法机构和行政机关的联合管辖, 并按照伊斯兰的教义进行宣传。
在对《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进行解读后, 我们不难发现, 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伊斯兰教什叶派作为一种宗教体系早已转化成为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特别是在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 这种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政治意识形态得以通过最高法的形式制度化。1○2一方面, 是什叶派教义是掌控国家政治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另一方面是政治和社会行为的彻底伊斯兰化。
参考文献
[1]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2]董和平.宪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3]韩大元, 孙谦.世界各国宪法 (亚洲卷) [M].北京:人民检察出版社版, 2012.
[4]埃尔顿-丹尼尔.伊朗史[M].上海: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 2010.
[5]王怀德, 郭宝华.伊斯兰教史[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
[6]王宇洁.宗教与国家—当代伊斯兰教什叶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7]范鸿达.伊朗与美国—从朋友到仇敌[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2.
[8]海因茨-努斯鲍默.霍梅尼[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0.
[9]刘靖华.伊斯兰教、神权政体与发展—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宗教与政治发展的同构分析[J].西亚非洲 (双月刊) , 1990 (4) .
[10]王振容.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治体制探究[J].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4 (2) .
法国宪法的产生
法国是欧洲第一个拥有成文宪法的国家。1789年颁布的《人权宣言》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世界各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都产生过深远影响,它是法国第一个宪法性文件。该宣言确立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原则;确立了资产阶级法治原则,其中包括罪行法定主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等;还确立了资产阶级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提出主权在民,国家分权的主张。《人权宣言》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发展资本主义,解放生产力的要求,在当时起了重要的进步作用。它是法国宪法产生的基础,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宪法是政治力量、阶级力量的对比,法国也不例外。从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现在200多年的时间,政治风云多变,国内外的阶级斗争尖锐复杂,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不断变化,政治形式多次变更,其间经历了两次封建王朝复辟,两次帝制和五次共和,先后颁布了14部宪法。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1793年宪法、1848年宪法和1958年宪法。
1793年宪法又称《雅各宾宪法》,是法国第一部比较完整地体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资产阶级和工人农民利益的宪法。这部宪法虽未付诸实施,但它所包含的资产阶级民主原则,在许多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1848年宪法是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失败后资产阶级共和派所控制的立宪会议为巩固资产阶级专政而制定的宪法。它所建立的国家机构具有现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政体的许多特点。
1958年宪法即现行宪法,又称《第五共和国宪法》。此后,1960、1962、1963、1974和1976年先后作了某些修改。这部宪法大大削弱了议会的权力,扩大了总统的权力,使法国现行制度兼具议会制和总统制的特色。
法国宪法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宪法变动频繁,错综复杂,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经验和史料。
德国宪法的产生
德国是一个宪政的国家,在十八世纪,国家成立时就已有成文的宪法。在1949年有了现行宪。但是在成为一个宪政国家之前,经历过的历史有150年。而且民主的宪法,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才有的,1791年的宪法中包括了民主、人权、平等因素,这是一个现代的民主主权国家的开端。
德国的第一部宪法是1848年宪法。产生这部宪法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两点:一是工业化使得城市贫民和一些来自农村的人生活更加困苦,不得不起来革命;二是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令人遗憾的是这部宪法虽然公布了,但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因革命的失败而被撕毁了。
德国的第二部宪法是1871年的俾斯麦宪法。但是这部宪法,它既没有包含民主,也没有包含人权。虽仅有的选举权,也是一个分等级的选择权,分成了三级。那些有财产的人,他们拥有的权利和票数是普通人的3倍。女性则是没有选择权的。1871年这部宪法的好处是在全德国范围内施行。
德国的第三部宪法是在一战以后,就是1919年的魏玛宪法。德国在1919年以后也致力于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的国家,制定一部帝国的宪法。这部宪法也是一部针对全国的宪法。
德国的第四部宪法是1948-1949年宪法。魏玛共和国后来被纳粹分子推翻了。
法德两国宪法的特点
法国宪法的特点
首先是1958年的戴高乐宪法,其也叫第五共和国宪法,它分序言和15章,共92条。这部宪法最主要的特点是总统权力的扩大和议会权力的缩小,以及确立了兼具议会制和总统制的某些特点的被称作半总统制的政治体制。
宪法一方面给予总统强有力的权力。规定总统在法国的政治生活和国家机关中居主导地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不仅享有传统的总统权力,还享有单独采取的非常权力。从此意义上说,法国政治体制具有总统制的特点。
另一方面,宪法在极力削弱议会权力的同时,仍保持了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基本原则。因此,法国总统要实现自己制定的政策,还要取得议会多数的支持和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受议会的牵制。这又说明了法国宪法又具有议会制的特点。这种兼具总统制和议会制特点的宪法对政权的稳定,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以及推动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另外法国宪法在序言第2条、第十二章第77-87条中确立了法国和其殖民地的原则以及建立法兰西共同体的形式。法国宪法还专门规定了政党地位,而在英美国家,有关政党的立法都包括在结社自由之内。
德国宪法的特点
尽管将魏玛共和的短命完全归结于魏玛宪法并不客观,但作为一部构建魏玛共和政治秩序的最高规范,魏玛宪法的制度设计必然牵动并相当程度上左右了魏玛共和之实际政治过程以及社会层面之整合方式和方向,因而,检讨魏玛宪法在国家政制设计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对于德国战后国家政制之创建是不可或缺的功课,而德国基本法之所以能成为继美国联邦宪法之后第二部对世界宪政产生重大影响的成文宪法,与它站在魏玛宪法肩上、充分汲取魏玛共和时期种种宪政经验教训从而使它构建的政治统一体下的政府权力在保持均衡的同时成为有效地保障人民基本权利的制度装置关系尤为重要。
在基本法中,权利规范被置于组织规范的前面,而魏玛宪法则相反。基本法将基本权利规范放在首位,象征着与魏玛宪法相比它更关注人民权利,权利规范是它的实质核心内容。基本法还赋予人民诸多具体的基本权利从而使它在實质内容上而不仅仅在形式意义上超越了魏玛宪法。与权利规范的超越相比,基本法在组织规范方面对魏玛宪法的反省与发展就愈益显著。综括而言,现行的基本法较之前的几部宪法尤其是魏玛宪法存在几个方面的不同和特点:
(1)在政府的组成上,基本法通过将 组建内阁的责任主要托付于联邦议会和联邦总理手中,而不是像魏玛宪法那样交给联邦总统。
(2)在总统的宪法地位上,基本法仅仅赋予了由议会团体选举出的联邦总统非常狭小的权限,使总统远离独立地或决定性地参与最高国家领导的权力。
(3)在宪法的守护者问题上,基本法在第九章司法中首先就联邦宪政法院的组成、功能和权限作出了明确规定。联邦宪政法院的宪法司法的唯一宗旨便是维护宪法。因此,联邦宪法法院所具有的广泛的管辖权在历史上是没有可比的先例的。正是通过这种广泛的宪法司法管辖,联邦宪政法院使基本法排除、 避免了种种的宪法基本权利侵害、宪法破坏或宪法障碍,为人类宪政实践开创了守护宪法的新模式、捍卫宪政的新篇章。
(4)关于政党制度,基本法同样有明文的规范条款,与魏玛宪法忽视政党的作用,让政党游离于宪法之外对比鲜明。基本法赋予了政党确定的功能,并依照其相互间的联系规范出了政党法秩序的基础。
总之,魏玛共和的历史教训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德国基本法今日的构造样貌和内涵实质,从历史的宽视角来看,基本法的宪政成就更多的可能源于它是站在魏玛宪法的肩上。
法德两国的违宪审查制度
法国的违宪审查
法国是世界上较早建立宪法制度的少数国家之一,但法国在历史上对司法机关心存戒备,因此建立了宪法委员会来实施宪法的监督工作。1946年宪法设立宪法委员会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议会的优越地位,而1958年宪法设立宪法委员会的基本出发点则是为了维护总统和行政机关的权力。在后来的实践中,法国宪法委员会又逐步演变为平衡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机关。
法国的宪法监督机构叫做宪法委员会,对于法国宪法委员会的地位,法国政府认为,宪法委员会“尽管具有组织形式,但并不是一个司法审判机构,它是调整公共权力运行的组织,但并未明确指出这种调整是否属于司法性质。
法国的违宪审查是一种事前审查,宪法委员会的一个重大职能就是对法律合宪性的审查。也就是说,法国的违宪审查是在法律颁布之前提出来的,一旦该法律被审查为违宪法律,随即胎死腹中,不会被颁布,换句话说,也就是法国所颁布的法律都是符合宪法的,一经颁布就不会再进行违宪审查。
德国宪法的违宪审查
德国在十九世纪之前是一个松散的联邦, 但是最早的宪法法院却是出现在德国,可见德国一直就有建立宪法法院的传统和基础,德意志第二共和国建立魏玛宪法,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违宪审查,在1933年被希特勒废止,为德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带来的巨大的灾难。
二战后,德国建立了专门的宪法法院,维护宪法的权威。德国的宪法监督机构叫做宪法法院,德国的宪法法院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质,作为政治上的立宪机构,它的政治作用主要是监督国家机关,包括对法院的监督,对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的监督等。但其主要职能还是司法机关,它最重要的地位在于是联邦范围内的最高司法机构。也是唯一适用联邦基本法的联邦法院,拥有基本法的解释权。
德国的违宪审查则是事前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说明德国的违宪审查既包括类似法国的事前审查制度,同时也包括违宪法律导致具体诉讼发生后的一种事后审查的权利救济。这一方式能够有效的弥补以上所提到的事前审查所存在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工作量巨大等新的问题。而德国则实行的是抽象审查和具体审查相结合的方式,所谓具体审查是指具有违宪审查权的机关通过审理具体案件,就所适用的法律是否合宪有效的问题,作出有约束力的裁决的一种违宪审查制度。
总之国际流行的划分标准往往把法国和德国的违宪审查模式划为一类,可见其确实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他们作为专门宪法监督机关模式的两大代表也的确各有特点,除了上文说的之外,在违宪审查的制裁方式、权力职能上等都有所不同。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法学院)
——公民在宪法中的酸酸甜甜
这段视频里讲了2004年的第四次修宪,这次修宪的较多方面涉及到了我们公民的个人权利问题,包括私有财产权、基本人权、社会保障等。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应该感到万分的高兴,因为我们的权利在一次次的修宪中就能看出,它是越来越受法律的保护,并且法律也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那宪法到底是做什么的呢?宪法和刑法、民法不一样,它所针对的对象并不主要是针对像个人间发生的权利冲突之后等方面,而是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总之,宪法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保障公民的权利而服务的。同时,这次修宪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写进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章中,更加说明我国现在在人权和公民权等方面加大了关注力,这样我们公民就能在宪法中享受的更多法律带给我们的便利与快乐。
视频里,段教授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公民?
二、宪法与公民。
三、如何培育公民意识?针对这三个问题,教授讲的很详细,也例举了许多案例来加以辅助说明。其实,在这次报告里,我感触最深的是在第一和第二个问题里。
什么是公民?所谓公民就是拥有一个国家国籍的自然人。并且,那位教授还说,公民是和两个方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的,一是和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的,二是和特定的一个政治的共同体即国家联系在一起的。至于权利和义务,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一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享有许多权利,但那同时也必须履行该履行的义务。至于和国家的联系,在谈到这个问题让我印象极深的是说:【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国家利益的维护,两者它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而不是矛盾的。】当时听到这句话时,脑子里立即闪过那些自己曾经对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去牺牲自己利益的一些误解。当时年幼的我一直被书本灌输这种思想,可能因为那时我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都不强烈和完全,所以对牺牲自己的利益去维护国家的利益怎么都想不通。那时觉得,国家应该为我们服务,尽其所能的维护我们的利益,为什么还要我们牺牲利益。现在想想自己很可笑,没错,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其实是互补互动的,牺牲点自己的利益,很好的履行自己的义务其实是可以让我们国家去更好的履行它的义务,来为我们提供更好、更高的权利。我想只要我们的公民能很好的理解这一良性的互动,我们的社会会发展的更加和谐。像现在许多的“钉子户”,也许其中真的有人是因为拆迁过程中遭到了不公平待遇而以此反抗,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但这当中又有多少人是因为想得到更多而赖着不肯走,我们就不清楚了。总之,我们要相信,什么事都像吃青橄榄,苦了之后才会甜,付出了才会有回报!
在第二个宪法与公民的问题中,谈到了其连接纽带是公民意识。段教授谈到公民意识包括了主体意识、公民权利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这当中说到主体意识,让我思考了许多。说公民必须具有主体意识,也就是主人翁意识,并且还要具备独立自主的意识,要让公民以国家主人的面目出现,要让公民以主人翁的状态来强化爱国主义、来对待自己的国家,要以一种健全的主体意识来爱自己的国家。其实,在我看来,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使中国人民潜在的奴化意识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并不是说1949年在天安门城楼上喊一句人民当家作主就能轻易改变的,我想这种主人翁意识的确需要我们的公民不断的去参与、不断的去感受,才能慢慢、慢慢的有一点建立。其实到现在2011年,我觉得我们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已经进步了很多,但更大的问题又出现了,就是我们的部分人民公仆们。我们从小到大就被教育说我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但每当现实中、新闻报道中,那一系列老百姓上诉无门、政府某些官员贪污受贿、搞形象工程等报道出现时,我就会想我们中国人民好不容易正在慢慢摆脱奴化意识,但我们官员中的某些官僚主义作风还依然盛行,所以我觉得单方面的努力很难给我们公民带来宪法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深刻存在的意义。虽然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公民现在还处在青橄榄的苦味当中,但,我依然坚信,甜蜜幸福就在不久时。
一、宪法渊源的概念
宪法渊源主要可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其一,指宪法的效力来源,包括制宪主体、制宪权限、制宪程序、和制宪方式等方面的涵要素。同时宪法的效力渊源不同,往往导致其表现形式不同。
其二,指宪法的外在表现形式。第二种意义上的宪法形式往往成为通说意义上的宪法渊源。(课本对宪法渊源和宪法形式以及宪法的形式渊源作了区分,请参考。)▲所谓宪法的渊源,是指宪法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宪法渊源的种类
(一)宪法典及其修正案 宪法典是由制宪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修正案是宪法修改机关对宪法典的所作部分修改,这是宪法修改的主要形式。宪法修正案作为宪法典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正文有着同样的效力,成为宪法的基本渊源。
(二)宪法性法律 1 定义
宪法性法律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内容涉及国家根本问题的某一方面,但形式上不具备根本法特征的法律。2 特点
①国家立法机关制定;②涉及国家根本问题的某一方面;③制定程序普通;④效力低于宪法典。
(二)宪法性法律 宪法性法律作为宪法的渊源,在不成文宪法国家构成了宪法的主体。在有成文宪法典的国家,也往往以宪法性法律作为宪法典的补充。A 英国的宪法性法律包括 如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1689年的《权利法案》、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1911年和1949年的《国会法》、1918年的《国民参政法》等,甚至还包括了1925年的《自由大宪章》。B 中国的宪法性法律包括:
第一,关于国家象征及主权方面的法律。例如,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领海及毗连区等。
第二,关于立法权限和立法程序的法律。立法法
第三,关于国家机构设置和权限的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代表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人民法院组织法、法官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检察官法等。
第四,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例如,选举法、游行集会结社示威法、工会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国家赔偿法、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宗教活动场所条例、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戒严法等。
第五,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律。例如,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民族区域自治法。
(三)宪法惯例 1 定义
宪法惯例指宪法条文无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存在和通行,并经国家默认、具宪法效力的习惯和传统。(page116)2 特征 A 不成文
B涉及国家根本问题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 C不具有法律效力,依靠公众舆论付诸实现 D 即不具有司法适用性 3 作用
宪法惯例的存在,有助于补充宪法之不足,充实宪法之内容,完善宪法制度,使宪法规范具体化,适应国家的发展变化,从而有助于保证宪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政治生活的稳定。4 我国的宪法惯例
A中共执政党就国家重大问题向最高权力机关的建议权,如提议修改宪法。B人大与政协会议同时举行,政协委员列席人大会议。
C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案,至少须经两次会议讨论后方能付诸表决。D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委员会主席,习惯上由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兼任。
E有关国家重大问题的决策,形成了先由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讨论协商,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决定。
F宪法通常由全国人大主席团公布。
(四)宪法判例
宪法判例是指宪法条文无明文规定,由司法机关在审判实践中逐渐形成,并经国家认可、具有宪法效力的判例。
宪法判例一般存在于以判例法为主要渊源的普通法系国家,如英国、美国等,宪法的实施和缺陷的弥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法院的判例来完成的。
案例: “马伯里诉麦迪逊”
(五)宪法解释(已讲)
(六)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国际条约是指国际法主体之间就权利义务关系缔结的一种书面协议。国际习惯指各国在相互交往中形成的一种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但能否成为国内法的渊源以及宪法的渊源,则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参与和认可。
(七)权威性宪法著作 三 我国宪法的渊源
(一)宪法典(包含宪法修正案)
(二)宪法性法律
(三)宪法惯例
(四)宪法解释
(五)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
第二节 宪法结构
宪法结构是指一部宪法是怎样构成的,是宪法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一)序言的含义及分类目的性序言 2 原则性序言 3 纲领性序言 4 综合性序言(二)序言的法律效力
对于宪法序言的效力,学界没有定论。
周叶中认为:宪法序言与宪法正文一样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因为宪法序言是宪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大部分宪法序言部分的内容与总则(总纲)的内容有重合或交叉之处。
二、正文
宪法的正文是宪法的主要内容,也是宪法的重心,内容包括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宪法的保障实施和修改程序等方面。
一般包括总则、分则和附则三个方面:
二、正文
(一)总则
总则是对国家基本制度和社会制度的规定。一般包括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国家结构形式、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及国家标志等。
(二)分则
分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二是国家机构。
(三)附则 宪法的附则是指宪法对于特定事项需要特殊规定而作出的附加条款。2 附则是宪法的一部分,因而其法律效力当然应该与一般条文相同。3 其法律效力还有两大特点:
一是特定性,即附则只对特定的条文或事项适用,有一定的范围,超出范围则无效;
二是临时性,即附则只对特定的时间或情况适用,有时间限制,一旦时间届满或者情况发生变化,其法律效力自然应该终止。三 我国宪法的结构
“八二宪法”结构体系依次为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首都共138条组成。
我国宪法结构包括序言、正文(第一章总纲是总则部分;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属于分则部分,我国宪法没有附则。)下列关于宪法结构的说法哪一项正确:()
A 各国的宪法典在总体结构上都包括序言、正文和附则三个部分
B 我国 1982 年宪法把国旗、国徽和首都规定在附则当中
C 附则是宪法的特别规定,其效力比一般条文高
D 我国现行宪法把国歌规定在正文当中
宪法附则是指宪法对于特定事项需要特殊规定而 作出 的附加条款。下列关于宪法附则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
(司考2002)
A 附则是宪法的一部分,其法律效力当然应与一般条款相同
B 附则是宪法的特定条款,因而仅对特定事项具有法律效力
C 附则是宪法的临时条款,因而仅在特定的时限内具有法律效力
D 附则是宪法的特别条款,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其法律效力高于宪法一般条款 你认为宪法惯例其特征主要可以概括为下列选项中的哪几项内容 ?()A 它没有具体的法律形式
B 它的内容散见于一些法学理论,法院判例以及政治实践所形成的习惯中
C 它涉及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D 它主要依靠公众舆论而不是 是 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 案例:确立联邦最高法院司法审查权的“马伯里诉麦迪逊”(约翰·马歇尔)
1801年2月13日《巡回法院法》
大家好!
国旗高扬,熠熠生辉;宪法至上,深入人心。宪法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根本法则。我们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沐浴着宪法的光辉,目光所及之处皆为华夏,我们身上承载着祖国的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崇高使命。在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学习宪法,敬畏宪法,成于宪法,以实际行动捍卫宪法尊严。
成于宪法,需学习宪法。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也是我们的“母法”。我们的日常生活靠以宪法为基础制定的许多部“子法”来维系。我国法律规定了我们公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我们清楚地知道在平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一旦违反法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最高要求,那么不违法律法规则是我们的最低要求。在校园中如果没有法律法规来规范我们的行为,任我们肆意妄为,那么我们进入社会以后将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我们学生要学法、懂法、遵法。
成于宪法,需敬畏宪法。“真正的法律不是刻在大理石上,而是刻在人们的心里。”20_年7月9日,越秀区法院对一个9名少年组成的团伙进行了一审宣判。这9名少年,年龄最大的17岁,作案时才16岁,最小的14岁,在短短的7个多月时间里,结伙抢劫中小学生18次,涉案金额最多的达到16412元,最少的也达到了916元。首犯岑某,年仅17岁,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5000元,其他被告分别被判处至缓刑3年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500元至9000元。正因为有宪法为社会建造起一副钢筋铁骨,才让社会的准绳得以形成和维护,才成为青少年的保护伞。同时它也需要我们庄严地认识它、维护它、践行它。
成于宪法,需遵守宪法。思想指导行动,学习在于运用,这就需要我们中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范。养成遵守和维护宪法的习惯,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如严肃认真地参加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刻苦学习,认真完成每次作业,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等。
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世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不是一句一句地背诵宪法才叫尊重,而是真正地学习它,敬畏它,遵守它。因为宪法是真理的波涛,是永恒的火焰,是属于我们中国独一无二的法宝。
一、培育和树立宪法信仰面临的难题
如何加强宪法的实施、发挥宪法的效用以及使全民更加理解宪法的精神内核?培养宪法意识是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过去, 我国缺乏宪法信仰培养和树立的原始土壤。相比于西方, 我国宪法存在的历史较短。就近代来说, 清末明初虽然先后制定过十来个宪法性文件, 但大都由于没有反映当时社会状况, 盲目学习西方, 最终未能在全国推行, 对当时的人民观念更新引导作用甚微。近些年来, 实际生活中也多多少少发生过一些需要借助宪法为支撑的案例, 但最终都被宪法的非司法化拦在门外, 这样一来, 宪法的很多条文规定并不能通过个案与大众的现实情况相关联, 失望的实践情况导致宪法在老百姓心目中可有可无。过去我国的宪法缺乏有效的实施, 被人们称为“睡美人”, 正好说明了我们宪法当前处境的尴尬所在。
如何建立具体有效的宪法监督体系, 保障宪法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尊重和执行, 是培育和树立宪法信仰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我国缺乏有效的宪法监督体系和违宪审查机制, 导致宪法未能得到不少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尊重, 沦为一些人工具, 当宪法的规定与其谋取私利的目的有帮助时就引用宪法, 否则则将宪法弃之一边。这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前述问题的解决, 宪法信仰的培育和树立就迈出了至关重要的步伐。
二、培育和树立宪法信仰的重要性
何为宪法信仰?关于对其的定义, 学界有着不同的见解, 但都大同小异。有学者认为, 因为宪法是法律并且是一种高级法, 所以宪法信仰是一种关于对高级法的情感、评价, 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另有学者认为, 宪法信仰是指人类在社会运转和历史发展过程中, 对宪法蕴含价值产生的信任感、尊崇感, 是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知的结果, 并顺理成章地将宪法作为实现人类最终价值的目标和一切行动、思想的指南, 以及愿意为之奉献一切的心态和行为。前述观点都有较大的合理性, 分别阐述了宪法信仰的内涵。从前述定义之中我们也能大致看出宪法信仰的重要性所在。
宪法信仰的培育和树立是宪法能真正有效实施的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能促进宪法信仰的培育和树立, 宪法信仰的培育和树立得到有效促进之后, 能反作用于宪法的实施, 巩固宪法实施的成果。当宪法得到有效的实施之后, 人们就会更加了解宪法、知悉宪法的精神内核, 从而肯定宪法的作用、利用宪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终信仰宪法。当人们信仰宪法之后, 就能更进一步的推动宪法的实施, 共享宪法实施的成果, 从而使宪法实施的成果能真正保存下来。
宪法信仰的培育和树立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内在推动力。“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宪法作为法律产生的母体, 是法律权威的来源, 在法律规范体系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宪法得不到信仰, 法治国家的建设将缺乏内在动力。因此, 信仰宪法是法治国家真正建立的基石和根本标志, 法治国家的建设有赖于宪法信仰的培育和树立。
三、培育和树立宪法信仰路径的初步思考
(一) 要加强宪法意识的培育
宪法信仰受制于宪法意识, 而宪法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 所以, 社会整体意识也就是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对公民宪法信仰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每个公民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生活在一定的人群中, 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周遭社会群体的制约和影响。因此, 在公民宪法意识形成和变异的过程中, 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从直接影响公民个人的价值观到影响其宪法价值观, 进而影响其宪法信仰。此外, 社会利益观也对公民的宪法信仰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般而言, 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只会对能带来切身利益的宪法规定投以更多关注。基于这种天性, 所以我们对例如选举权、人身权、教育权关注的较多, 而对于宪法修改次数、宪法修改年份缺乏关注。因此公民宪法意识的利益取向也决定着宪法信仰的树立, 在以后的宪法意识熏陶中, 应该注重社会价值观、利益观的衔接把握, 考虑这些因素在其基础上推动宪法意识的提高, 从而有利于培养、坚定公民的宪法信仰。
(二) 加强宪法教育宣传
理性来说, 公民宪法信仰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法治氛围的熏陶,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需要继续大力宣传法治知识, 尤其是宪法的基本条款和原则, 形成一个人人懂法、守法、护法的环境, 扩大宪法知识的受众范围, 凝聚信仰共识。国家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强调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笔者认为, 以后每年围绕宪法日的那一周可以定位为法律知识宣传周。在宪法日的当天, 不单单是法制知识走向农村偏僻地区、各大校园内, 还应走向城市大道、机关事业单位, 让广大人民真正了解身边的法律知识, 明白宪法的权威关系到政治的安定和国家的命运。
(三) 完善宪法监督和宪法实施机制
要使我国的公民普遍树立宪法信仰, 宪法监督机构的确立和宪法的实际应用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我国宪法虽有明确规定, 任何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违宪案件, 基本上最终都以宪法的非诉性而告终。并且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违宪审查制度, 一些违宪行为因为缺少法律监督而成漏网之鱼。监督宪法实施本应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权的组成部分, 由于我国目前法律还未对宪法监督对象、程序、方式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所以宪法监督主体职责就难以一一对应, 追究违宪行为就无法完全实现。同时,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公民需要的不是简单写在纸上僵硬的法律条文, 而是能够实际应用到生活的宪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源, 归根结底需要宪法的实施, 需要宪法从神圣的殿堂走向法院, 走向大众内心深处, 让公民感觉到宪法与自己息息相关。结合中国的现状来看, 公民宪法信仰的树立, 既要尽快完善宪法监督中的法律法规, 还要确保宪法的真正实施, 使宪法能够真正成为公民生活中的维权武器。
四、结语
公民的宪法信仰问题是宪法实施和宪法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自宪法实施三十多年以来, 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宪法相关理论也获得了巨大进步。在以后的法治建设和宪法相关制度完善中, 我们需要理性分析公民的宪法信仰问题, 及时总结宪法意识培养机制的不足和缺陷, 抓住问题根源, 恰当处理宪法信仰和时代变化二者之间的关系, 切实更新相关法律制度, 提高宪法意识, 培养公民向良好宪法信仰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艺津.论我国公民宪法信仰的培养模式[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2]曾瑜.论宪法信仰[D].四川师范大学, 2010.
[3][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1.
一、宪法的含义
要理解惠尔所说的“宪法的变化”,首先要知道他究竟是在何种意义上使用“宪法”一词的,“宪法”又包含怎样的具体内容。在本书的第一章他给出了立论的基础。
惠尔指出,“宪法”在一般政治事务讨论中,至少有两种用法:第一,被用来描述国家的整个政府体制,即“确立和规范或治理政府的规则的集合体”(第1页)。所谓“规则的集合体”包含法律规则和非法律规则两部分。前者是能够被法院承认和适用的;而后者虽然名义上不是“法律”,法院可以不予承认,但是在规范政府运作方面,与前者有着相同的效力,譬如习惯、风俗、默契或惯例等等。第二,“宪法”不被用以指称这些规则的集合体,而是指它们的“选集”,且仅仅指法律规则的选集。也就是说,广义而言,所有关于规范政府运作或者治理政府的规则都可以看作是整个宪法“集合体”的一部分,包括成文法律、政府法规、法令、法院判决、风俗或习惯等等;狭义上,“宪法”主要是指成文的宪法典和与之紧密相关的少数“宪法性法律”。本书采用的是狭义的宪法概念。
宪法起源于人们的这样一种信念:把政府据以建立和行动的根本原则写入文件具有必要性。而现代意义的“宪法”则始自1787年美国宪法。自此,“用书面文件规定政府组织的原则”,被很好地确立下来(第2页)。还须注意的是,宪法只规定了政府组织的普遍原则,而政府的具体组织和运作的依据通常是由议会通过的普通法律。宪法与普通法律存在着职能的分离,普通法律补充和修正存在于宪法中的规则(第3~4页)。此外,宪法还受司法解释以及习惯、风俗和惯例的补充、修正甚或废止。需要铭记的是:“如果要理解某国宪法的意义,或描述其运作,或判断其优劣,就必须在整个宪法规则的更广泛的背景下来思考它,宪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尽管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第4页)。惠尔特别提醒人们,宪法在形式上的规定同实践中的情况经常有出入,而且很多国家没有真正的宪法政府。这样的事实,对宪法学者而言却很有启发性。
二、影响宪法变化的基本力量
惠尔列举了诸多引发宪法变化的力量,我们在这里择要分析几种。虽然这些力量不必然导致“宪法措辞”的变化,但是可能导致宪法意义的变化。
政府集权程度的增加是引发宪法变化的基本力量之一。促使政府集权程度增加的因素很多,“战争和对战争的恐惧、经济危机、福利国家的政策、普选权和民主制的成长、对条件平等的要求,都导致这样一种情境:在其中,执行者应当扩大其权力,被认为是合适的原则。行动必须迅速或秘密,问题很复杂和不确定,政策的执行需要大量管理者、计划者和控制者,这些都导致执行者的规模和权力的扩张”(第70页)。行政机构的膨胀和行政权的扩张表现出现代宪法所面临的两难:一方面,近代宪法所确立的权力分立与平衡是宪政的基本结构,即使是现代宪法政府,权力也必须受到制衡;另一方面,现代民主的普遍发展和人权呼声的高涨又要求政府能有快速、积极、灵活的行动。现代技术革命也导致了行政权的扩张,如战争武器的发展、通讯手段和信息技术的发达,在促进政府效能的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新的管制领域。
政党也是促成宪法变化的重要因素。宪法只是提供了政党政治活动的合法性框架,是民主政治的“骨架”,政党才是构成宪法政治的真实血肉,是他们“给予政治体以生命和个性”(第71页)。但是各国具体的政治实践表明,政党对于宪法运作的影响会有差异,例如法国的多党制造成了政府的严重不稳定,这与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实行多党制所带来的政治和谐明显不同。
“宪法受到人民对它的想法、人民对它的态度的影响。”人民对于宪法的态度将决定宪法的实际地位。如果人民尊崇宪法,那么他们就会从内心深处确信,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值得追求并可以实现的。只有这样,当宪法遭到破坏时,人民才会以行动维护宪法。
三、宪法变化的途径
有关“宪法变化”的规范构建关系到宪法的适应性与稳定性的协调统一。如何保证宪法是“活的宪法”(1iving constitution),而不会因条文的刚性而僵化和滞后,是宪法政治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宪法修改
一般来说,各国宪法中都明文规定了修宪的程序。基于各国不同的宪政实践,修宪的程序并不相同。但在各种修宪程序背后有一些体现了宪政精神的共同原则。惠尔认为:
在大多数现代宪法中,修正程序似乎旨在维护下述四个目的中的一个或多个。第一,宪法的变化,只能审慎为之,不可轻率或反复无常;第二,在宪法变化完成之前,应给人民表达意见的机会;第三,在联邦之中,各成员州和中央政府的权力,不可由任何一方单独变更;第四,“个人或共同体的法权——例如少数民族在语言、宗教或文化上的法权——应该受到保障”(第79页)。
他进一步断言,“几乎所有刚性宪法的修正程序都可依这四个因素中的一个或多个而被充分解释”。
第一个原则是不证自明的,所以惠尔着重阐述了其他三个原则。
1、寻求人民意志
在现代宪法的形成过程中,人民被赋予了神圣的主权者地位——“我们人民”构成了现代宪法的根基、宪法变化的动力以及赋予宪法变化规范力的“主权者决断”力量。根据人民主权原理,人民应当在宪法修改程序中有发言权。人民意志被赋予了绝对的正当性,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发现”和“寻求”人民的意志。这将基于各国的制度选择,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实现。
现代宪法确立的民主程序中,代议制度首当其冲。作为人民代表组成的代议机构,自然要努力使由民意所达到的“公意”反映到法律规范体系中去。立法机关作为民意代表当然有“寻求”人民意志的义务,这也是立法机关保障自身权力的要求。因此,各国宪法修正案的提议权一般会交给代议机关。另外,代议机关也可以通过延迟修正案表决的方式间接地获取民意,例如比利时、丹麦等国宪法修改程序规定,修正案最终表决之前,代议机关要重新举行选举,修正案必须获得前后两次国会的多数(严格者要求三分之二)通过。
在修改过程中通过人民复决权的行使获取民意。有些国家的宪法规定了修正案通过之后的人民复决程序,如法国第四共和国宪法、意大利1948年宪法和智利1925年宪法。
在修宪过程中通过赋予人民创制权获取民意。例如瑞士和美国一些州的宪
法修正程序,顾及了一定数量或者比例的人民直接提出宪法修正案的权利,这种直接的民主制度更为有效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
2、联邦和成员的权力各有限制
联邦政府和成员政府的权力相互制约成为一项基本的原则。它们的权力划分在很多情况下是由宪法明文规定的,并且是宪法文本中不可修改的“核心领域”,如美国、德国等联邦制国家就是如此。“宪法修改过程的设计,必须确保,中央政府或其构成的政府的任何一方的单方面行为,都不能变更宪法中的权力划分”(第81页)。
联邦制与民主有着内在的关联。联邦制国家的修宪过程往往有人民的直接参与,例如瑞士和澳大利亚。“它规定,一项修正案,在中央立法机关的两院通过后,必须提交人民公决。该修正案要被通过,必须要不仅被投票的所有选民的多数接受,而且要被构成联邦的多数单位的多数投票的选民接受”(第81页)。人民实质性地参与修宪过程,既是公民身份的要求,更是人民主权的体现。通过民主参与修宪过程,修正案的正当性得到保证,宪法的变迁和发展也就具有了“我们人民”式的感召力和动力根基。
3、保障少数群体权利
在现代民主体制的国家里,多数人统治的原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多数人的统治或者民主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少数人的选择和价值判断。少数人权利的保障也是民主体制所应关注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少数群体总与一定的种族、语言、文字等相关联,这些往往也成为宪法所保障的对象。在很多国家,对少数群体的权利保障较之权力划分的保障更为严格和绝对。
(二)司法解释
在许多国家,司法解释是促使宪法变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案件的司法裁决所实现的司法释宪比修宪更经常,也更灵活。
法院和法官解释宪法的正当性何在?这是实行司法审查制的国家面临的一个固有的诘难。在有争议的案件中,法官可依职权确定什么可以作为法律适用,宪法从可适用性上构成“法律”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宪法也是法律”。美国的马歇尔大法官在1803年审理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时,有如下论述:
说明什么是法律显然是审判机构的范围和义务……那些将规则适用于特定案件的人,必须应该阐明和解释这个规则。如果两个法律相互冲突,法院必须就它们的适用作出决定。所以,如果法律和宪法相抵触,如果法律和宪法都适用于某个特定案件,法院就必须要么忽视宪法、依据法律来裁判案件,要么忽视法律、依据宪法来裁判案件,法院必须决定这些冲突的规则中,哪一个支配这个案子。这恰是审判义务的真正本质。如果法院要尊重宪法。如果宪法高于立法机关的任何普通法律,那么在都适用于这个案子的宪法和普通法律中,支配这个案子的是宪法而非普通法律(第95页)。
法院必须根据权力分离原则行事。法院解释宪法的权力有两种来源途径:第一,通过宪法以及相关法律的明确授权和承认。第二,“在一些情形下,司法解释宪法的权力,是从宪法和审判权的性质中推导出来”(第95页)。美国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大部分英美法系国家由普通法院进行违宪审查,而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司法机关进行宪法解释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或者惯例。一般来说,法院不能主动行事,只有在案件的诉讼涉及宪法意义的问题时才可以解释宪法。虽然有些国家如爱尔兰、加拿大和印度的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可以将议会法律或行为或相关法律问题提交法院进行审查,但是主动行事的仍然不是法院。宪法解释的启动需要法律的明确规定,要符合受案要件才可以进入相关的解释程序。而且,有的国家对于法院的管辖范围有明确的规定,有些宪法问题法院是无权干涉的。当然,还有些国家禁止法院管辖与宪法有关的问题,并以此为不可动摇的原则,例如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
虽然法院可以解释宪法,但是这种解释仅仅限于“宪法语词所容许的界线之内”。这是成文宪法施与宪法解释者的限制,法官的职责不允许其超越条文规定。他们可以解释单词和术语的内容,可以对以前的判决进行修正、补充和提炼甚至废除或者重新作出相反的判决。我们可以看到在司法审查制度成功地持续运作的国家,司法解释对于宪法变迁以及相关争议的解决的重要性。
现代宪法所具有的明显特征是:在集权化和加强人权保障两个方面,司法解释都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现代宪法的集权化特征表现为中央政府权力的集中以及行政机关的集权倾向。美国在二百多年的释宪过程中,涉及国会的州际贸易管制的案件很多,法院都必须根据宪法中“国会有权力……管制若干州之间……的商业”的规定进行解释。法院基本上都采取了扩张解释,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国会立法权力以及联邦政府的事务范围,有效地控制住各州的关税壁垒和地方贸易保护,适应了美国过去两百多年的经济、商业、工业和交通革命的要求。在战争和其他紧急事态中,行政权的扩张也在司法解释中被法院认可。另一方面,当涉及宪法中的权利话语时,也需要法院在具体的案件中确定其具体的法律意义和保障范围。
还须明确的一点是,司法审查的成功需要高水平的法官。违宪审查制度的良好运行,需要以良好的宪法为基础,宪法的适应性取决于自身的规范程度。
(三)宪法惯例和习惯
宪法修改和司法解释都是得到法院的承认和适用的,都具有正式的法律规范效力。除此之外,“藉助习惯和惯例,严格意义的宪法之法律被一套规则集合所补充,这些规则虽然不是法律的一部分,但却被认为是有约束力的,它规范着一个国家的政治机构,显然构成了政府体制的一部分”(第115页)。无论是在有成文宪法典的国家还是在没有宪法典的国家,宪法惯例和习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宪法惯例和习惯发生效力的方式有两种,第一,惯例和习惯可以废止宪法的某个条文。这种废止不是对宪法条文做形式上的修改,而是令它在事实上不可能发挥作用。例如很多君主立宪国家的宪法中规定的国家元首否决或者拒绝同意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权力,实际上被惯例废止了。第二,惯例和习惯可以补充宪法。这主要体现在议会的立法程序中,议会组织法和程序法的相关内容更多地受到惯例和习惯的约束,并且对于立法结果有重要的影响。
在很多情况下,宪法与惯例、习惯是相互作用的,甚至惯例和习惯可以通过宪法修正案或者法院的承认,构成宪法的组成部分。“某些导致宪法变更的因素,自身并不表现为带来某些形式的宪法修正案,也不表现为提供某些会引发须由法院判决的管辖权争议的情势,而仅导致某种谅解、惯例或习惯的确立:它们虽不是法律规则,但将影响宪法中规定的法律规则的运作”(第76页)。
正式修改宪法的机制的启动程序复杂,在修改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而宪法惯例和习惯可以弥补其不足,使得宪法变迁更加灵活。但是,“惯例亦有其限度;它们并非战无不胜。它们可能延搁和减轻宪法的困难,但却不能最终消除此种困难;这些困难,只有正式的宪法修正案或司法解释,才有能力来解决”(第130页)。宪法修改、司法解释以及宪法惯例和习惯并非截然分开,在一个宪政制
度运转良好的国家,“这三种过程相互影响、修正、补充,有时也相互抵消。为了解释的目的,它们被分开;但是,在日常的宪法运作中,它们是一起运作。它们相互的重要性,随时间和地点而有所不同。宪法健全性和灵活性,它的成长和力量,依赖于它们的有效配合”(第77页)。
四、宪法变迁与“宪法政府”
在一个持续的宪法变迁过程中如何确保“宪法政府”的安定性?首要的问题在于如何理解“宪法政府”。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宪法政府不仅指符合宪法条文的政府。它指的是以规则为根据的政府,它是与专制政府相对的政府;它指的是受宪法条文限制的政府,而非只受行使权力的人的欲望和能力限制的政府”(第131页)。
尽管宪法政府的前途如何难以预言,但是我们可以先明确宪法政府的“敌人”。稳定的秩序是维持宪法政治的前提,暴力是宪法政府的头号敌人。虽然近代宪法的产生伴随着暴力和妥协,但宪法政治一旦被确立,激进的暴力行动就会成为既定宪法秩序的敌人。战争是与宪法政府对立的第一种暴力,往往会将政府带入紧急状态,在紧急状态下,宪法中的大量条款就会中止发挥效力。西方法谚有云:“战争让法律沉默”,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经济贫困、饥荒、瘟疫和自然灾害,也可能导致宪法政府削弱。在这些危急时刻,宪法对于政府的一般限制会随着客观情势的需要而中止或者荡然无存。政府的直接行动将失去宪法的约束。“危机或紧急状态中的政府很少是宪法政府。和平和繁荣是宪法政府的坚强的同盟。”(第132~133页)。
宪法政府的核心是政府权力的有限性。各种形式的专制主义都是宪法政府的敌人。正如惠尔所言:“旨在建立全能政府的任何观点和任何有组织的运动都毫无疑问是反对宪法政府的力量”(第133页)。专制主义有不同形式的外衣、名号,有的甚至冠冕堂皇。而存在高于宪法或不受宪法限制的权力是专制主义的根本特征。可以断言:“专制主义前进,宪法政府就萎缩”(第133页)。
民主是先贤们发明的抵抗专制主义牢笼的利器,但宪法政府可能并非民主政府,很多例子表明,“贵族制和寡头制的政府也可能是宪法政府”(第134页)。关键在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即是否是有限政府。民主并不能有效地反对专制主义,在某种意义上民主带有攻击性。因为民主意味着平等,意味着权力的分化和等级制度的瓦解,意味着大众的崛起和贵族的衰落。作为法国大革命中最后的贵族,托克维尔看到了民主力量的不可阻挡,但他同样洞察到民主也可能变成暴民统治和多数人专制,摧毁其他制约政府的力量,譬如贵族阶层、知识分子群体等等。民主本身甚至可以造就新的专制力量和新的独裁阶级。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专制和独裁的政府最容易在一个社会处境平等的人民中确立”,这道出了民主的潜在弊端和危险性。所以,民主本身并不能孕育出宪法政府,二者更不能等同。
民主作为对抗专制主义的攻击性力量是必要的,但是对抗专制主义的防御性力量同样重要,这种防御性的力量就是自由。自由才是专制的对立面。在民主国家,人们往往可以为了平等而放弃自由,可是没有自由的平等真是我们所希望实现的吗?在某种意义上,专制也可以创造平等,但这种平等是一种更深的强制。所以,二十世纪才会出现如此多的依靠大众普选而攫取权力的专制主义。这是二十世纪民主制发展的一个惨痛教训。“只有民主意味着自由和平等时,我们才能有把握地指望它孕生出宪法政府。”“如果民主政府要成为宪法政府,它就必须保存自由”(第134页)。“对那些珍视当代宪法政府的人来说,他们面临的问题是,怎样确保民主政府同时又是宪法政府”(第134页)。托克维尔指出了民主时代或者新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在民主社会中确保自由。对于宪法来说,问题就是如何在规范构建中保持民主与自由之间必要的张力:促进民主的健康发展和保障适度的自由空间。与此同时,宪法还要整合民主和自由,防止民主蜕变为多数派的暴政或自由被滥用而成为无政府主义。
“也许,宪法政府在现代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是,怎样成功反对它的敌人,同时又能存活下去”(第134页)。宪法政府的稳定性首先会在国家或政府的危急时刻受到挑战:宪政因为紧急事态而被迫中止。这种情况下的中止是合理的,也是合乎宪法的。危险在于“暂时的独裁可能会变成既定的或永恒的暴政”——危难中被授予最高权力的人,在危机消除之后也不情愿放弃这种权力。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对于紧急权力的运用往往要求统治者有很好的宪政素养和政治理性,也反映了一国宪法的发展水平。
面对少数派对于宪法政府的攻击,宪法该如何自处,或许是今日的宪法政府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攻击者利用宪法政府所给予它们的自由和特权来发动推翻宪法政府的运动”(第135页)时,如果宪法政府宣告剥夺反对者批评和反对政府的自由,那宪法政府本身的原则和精神就将遭到破坏,这无异于自我否定,但“容忍和鼓励那些反对宪法政府的人,确实是不符合宪法政府之精神的”,是不能接受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既保证宪法秩序的稳定性,又不断然压制或剥夺反对者的自由,既允许申辩和表达,又有公正的司法机构的判断。惠尔认为,对这一理论难题和实践困境还需要继续思考。
【宪法与美好生活】推荐阅读:
即兴演讲稿《宪法与生活》07-07
宪法与民族团结11-25
宪法与宪政的关系12-16
宪法公民权利与义务11-30
学宪法讲宪法小学06-02
学宪法讲宪法资料09-08
第八个国家宪法日学宪法讲宪法心得体会05-25
学宪法讲宪法主题班会主持稿06-11
学宪法讲宪法最新演讲稿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