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疫情将航空物流行业的优势高度彰显,但也对航空物流专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育部历时数年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详细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五要素,成为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抓手。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贸易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贸易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1:

职业素养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

摘 要:职业素养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两个具备同等职业能力的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是不一样的,这些由细节部分决定的质量差别正是由他们的职业素养水平高低决定的。文章基于多个角度对其概念及特征进行分析与界定,认为职业素养是对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升,对扩展职业教育实践的内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内涵;特征

作者简介:许亚琼(1984-),女,山东日照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07级硕士研究生,上海市贸易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职业素养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概念,职业素养是在对职业世界的认识逐步深化、在全面考察一个优秀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全部内涵和外延基础上提出的,是对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升。两个具备同等职业能力的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是不一样的,这些由细节部分决定的质量差别正是由他们的职业素养水平高低所致。

一、职业素养概念界定

在澄清概念之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需要职业素养”,当我们在追问这个问题时,实际上就已经触及了职业素养的本质。

(一)为什么需要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一直是职业教育关注的核心问题,但是除了职业能力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关键因素,不仅企业非常看重,也是一名合格职业人所应必备的。笔者在对杭州一家企业的访谈中了解到,对于该企业负责人来说,学校培养的车床操作工技能不熟练没有关系,企业可以进行专门的岗前培训,但是一定不能故意损坏机器。爱护机器并不是职业能力所涵盖的范围,但却是该企业最看重的人员录用标准。

其次,我们再设想一下,一名车床维修人员能够圆满完成较为棘手的维修任务,但是却经常不按规定时间上下班,可以说这名员工具备了良好的职业能力,但是不守时这一品性却使其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锐减。如果出现一位具备同等职业能力但是却守时的求职者,相信企业负责人会选择后者。再比如,一名建筑设计人员在将施工图交付给施工人员之前,对施工图纸进行反复求证,在确信没有任何问题后才将图纸交付,他的严谨使得他所设计的建筑构图在十年间内没有出现过任何人为问题。

上面列举的三个例子,不故意损坏机器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守时则无法用道德范畴和职业能力来归纳,因为守时并没有达到道德规范的高度,只能算对工作的一种态度;而严谨则直接体现于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与职业能力的运用紧密相关。这三点对于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但是却都无法用职业能力来衡量和涵盖。

因此,我们提出职业素养概念,其基本定位是:职业素养是对职业能力概念的提升和深化,使职业能力培养中被忽视的因素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

(二)职业素养包括什么

关于职业素养,我们设想的是职业素养一部分与职业能力的运用有关,换句话说,具备相同职业能力的人,在制作同等产品或提供同等服务时,往往存在着差别。这一部分职业素养包括严谨、团队意识、质量意识等等,它们与具体工作任务相联系,是在运用职业能力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得以体现的。另一部分职业素养则与具体工作任务无多大联系,但却与更大范围内的日常职业情境密切相关,如守时和爱护机器等。下面我们对两部分职业素养分别进行界定和分析。

1.与具体工作任务相联系的职业素养

(1)对职业能力的正确理解是职业素养得以凸显的前提。职业能力的内涵正随着技术的快速变化而处于巨大的变动之中。[1]强调建立职业知识及技能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是职业能力的本质。但是,当前仍然存在着对职业能力的不正确理解,将职业能力误读为职业知识和技能叠加的现象依然普遍。

在这里我们用一个类比进行说明,将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看作是用砖建造房屋,每块砖都是与工作任务相联系的信息。传统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大脑是一个容器,向他们传授了一些东西后,学生就能够根据任务要求自己把房屋建造起来。现代教学观则认为除了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是告诉学生建造房屋的方法,知道某个砖头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能够运用各个砖头来达到完成工作任务的目的,这便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职业能力是在运用各个砖头建造不同“类型”“房屋”的过程中获得的,是学生在职业活动中将知识及技能与具体工作任务联系并运用的过程中来提高的,它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叠加。

在教学中,对职业能力的正确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仅仅将职业能力视为职业知识的获得或者是技能训练,我们就不会关注由职业世界的复杂情境性特征带来的对工作个体素质的高要求性,而是仅满足于灌输知识或者是传授技能,那么与工作世界相联系的职业素养将没有立足之地,因为职业世界恰恰是职业素养得以生成及存在的母体。

还是借用上面的类比,形象一点来说,职业能力建起了房子,职业素养则把房子建造得更美观和牢固。职业素养作为个体的心理特征,是一种“元能力”,是调控人们运用职业能力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也就是说,职业能力决定了能否完成工作,职业素养则直接决定了工作质量。

(2)对职业素养的心理学解释。为了更好地解释一个具备职业素养的人的心理特征,我们拟引入心理学中的图式(schema)概念。图式又可理解为我们已经具备的认知结构,是个体在生长成熟的过程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的经验积累而建构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假设我们的心智包括各种图式,就像人的整个机体包括各种身体机构一样。比如,一个第一次拿起一个发热的金属体的儿童,直接体验到一种痛苦的灼热感,就会创造一个把视觉体验(或行动)和导致痛苦合为一个有组织模型的认知结构[2],儿童获得的这个图式能够指导儿童再遇到类似发热物体时能够正确处理。在随后的学习和经验中,儿童会对这一图式进行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如发现可以用火钳取用该金属体,那么取用的方法也将被纳入该图式,最终儿童逐渐形成一个围绕发热金属体的网络化的立体认知结构。

图式可以有许多形式。例如,它可以是人类面孔或动物种类概念的原型。可以是活动图式,这可以用句子“球员踢球”和“瘾君子戒瘾”之间的不同意义来说明,图式也可以是脚本,反映诸如去饭馆吃饭所发生的事件的先后顺序。[3]对于一名职业人来说,活动图式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职业活动是职业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下面我们以餐饮服务中“点单”这一活动图式为例,分析具备职业素养的职业人的认知结构,以期对职业素养有更深入的理解。

能够完成“点单”这一工作任务的人,其认知结构是围绕“点单”建构的一系列活动内容,如在此种情境中该做什么,接下来又该做什么等等。我们经常有体会的是,去不同的餐厅,同样是“点单”,有的服务员让我们觉得训练有素、心情愉快,有的却让我们满肚怨气。从他们建构的图式来看,具备职业素养的人,其图式更具丰富性,除了具体的活动步骤和内容外,他们的认知结构中还包括对面部表情的要求、对站姿的要求、什么时候要特别认真倾听、对顾客反应的速度等内容。

因此,具备职业素养的人往往会带给顾客愉悦感及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认同感。从心理学这一角度来说,他们的认知图式更为丰富、立体,图式是抽象的,这意味着图式为互相联系的观念留有“空位”或“占位符号”。[4]学习者能够不断将新的信息填补至这些空位,甚至是改变原先的结构。具备职业素养的人其图式中建构的内容总量要远大于其他人,且体系完备,因而在工作中往往以一些“细节知识”取胜。

(3)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关系。我们假定,一个具备职业素养的人必定是有职业能力的。没有运用职业能力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就没有职业素养得以实现的载体。同时,职业素养通过指导我们在何种情境下如何行动,又成为职业能力得以更好发挥的利器。概念之间融合的关系决定了我们不能用传统的二元论观点看待问题,不能非此即彼,职业素养体现的是对职业世界的整体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丧失这种整体观。比如团队合作能力,它属于社会能力的范畴,是员工必备的职业能力。我们在构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常常忽视的内容是,一个具备团队合作能力的人不一定就乐于进行团队合作,他可能因为认识的原因,如认为团队合作的活动效率低于个人决策的效率,他也可能因为个性的原因,如更偏向于独立行动。因此不是说具备团队合作能力的人就能够在完成某个任务的过程中倾向于和别人进行沟通,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是不够的,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从这一点来看,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彼此融合的。

2.与日常职业情境相关的职业素养

除了直接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而实现的职业素养外,还有部分内容可能对职业能力的提高和任务的完成没有多大的促进作用,但却是企业特别看重的,如前面所说的爱护机器、守时等等。它们更多的是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等内容在个体身上的认同与内化,与更大范围内的日常职业情境相关,如一个爱护机器的员工会在一天的任务完成后主动清扫机器上的碎屑,“一天的任务完成后”这一情境即构成了“清扫机器”这一行为的始动因素。

(三)职业素养是什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略见职业素养的本质。职业素养本质上是人的一系列个性品质的集合,是通过职场的渲染、工作任务的完成而后天养成的,比如严谨性、服从意识等等,它以完成工作任务、完善职业生涯为目的,能够使人们更快、更好地应对职业世界的要求。

职业素养是在特定的职业情境中,通过具体职业行动得以体现的,因此能力、知识和技能自然成为其发挥时不能缺少的因素。比如我们判定某人是否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素养,就要看他在职业行动中是否体现这一素养要求,而要达到这一素养要求,他首先应该掌握一定的关于职业世界的知识,如完成本次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与同事、领导及其他相关人员相处的知识,对团队合作重要性的认识等等;其次要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能够独立做出判断,完成工作任务,处理好与同事等的关系,决定何时及如何进行合作;此外,他还要有认同团队合作的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态度等等,可以说,这些都是他参与团队工作发挥团队合作意识这一素养的基本要求。这就像一个健康完整的人需要各个器官的均衡发展和良好的协调,职业素养的发挥也需要对所需求要素的综合运用和调控才能得以完成。

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职业能力强的人在职业素养方面却不一定优于能力一般的普通员工,这就像我们之前举过的例子,一名优秀的车床维修工可能在守时方面不如普通员工。同时,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也不一定就是该领域的专家,但却是一名符合岗位要求的合格员工。这其中的关系正如某些技术学者对技术技能与技术素养关系的阐述,专业化的技术技能并不能保证技术素养[5],即使传统上被认为是技术专家的工程师,对于其工作具有怎样的社会、政治和伦理含义也可能没有接受过训练或者缺乏经验,因而也可能不具备技术素养。[6]换句话说,它们并不是彼此的充分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职业素养对个体内涵要求的丰富性使其成为更具发展力的职教概念。图1是对职业素养内涵及它与其他概念关系的说明。

值得指出的是,当前职业学校多以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为正确职业观的基本出发点和动力信条。如“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等,但细想之下,这是非常不现实且浅薄的,毕竟职校学生毕业后初入职场所从事的工作多为低薪、且直接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有关。对此种职业的热爱,大部分人都是做不到的,我们也不能期望职校学生能够做到。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是导致职业观培养多流于形式和空泛、收不到应有效果的重要原因。由此看来,我们应该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对职业的尊重感,使学生把从事的职业当作值得尊重、与个人发展休戚相关的事物来看待。职业素养正是切合这一主题的产物,它得以体现的范围很广,几乎职业世界的任何维度都需要职业素养。可以说在未来的社会中,具备职业能力是我们所追求的基本目标,而培养具备职业素养的人则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具备职业素养的人才是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人,它张扬了人这一要素在职业世界的本体特性和重要性。

二、职业素养特征分析

(一)养成性

与职业能力相比,职业素养作为与职业世界相联系的个性品质的集合,完全是后天养成的结果,而能力是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由先天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长期稳定、不易改变的特征。[7]如一名音乐家,其能力必定有先天的因素发挥作用,因为不是谁都有能力做音乐家的。

与职业知识相比,职业素养不能通过简单传授完成,如我们不能期望学生阅读了一条用印刷体书写的信息“认真工作”,就能养成相应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获得是有条件的,是在与职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模仿、反馈以及慎思等多种途径逐渐获得的。

与职业技能相比,职业技能是练习的结果,它只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就可以获得。虽然职业素养也需要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练习,但其着重点是在不同的职业情境中通过完成不同质的工作任务而逐渐积累、内化。它强调对不同情境的针对性,而不是程序化的固定动作的组织体系。

(二)情境性

我们经常注意到的是,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往往非常严谨专注,但是在个人生活中却不一定认真,他可能是对自己的穿着非常随意,外出买东西时丢三落四,更有可能是一个不爱收拾房间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也会将实验室的科学仪器乱堆乱放。这种现象是因为每个人都按自己生活经验的体系(框架)来概括自己所遭遇的情境。总是以某一种态度倾向来对待某一类情境,而情境的分类则按自己的生活经验框架。[8]

职业素养也是如此,虽然它以职业行动的方式表现,但它是由情境始动的,这与技能由任务始动不同,对于技能,需要的时候就那么做,不需要的时候则不那么做。而职业素养则与情境相联系,如在拆卸一些特别复杂的机器时,需要特别注意拆装的顺序和微小零部件的摆放位置,这就需要认真、严谨,对注意力、记忆能力及动作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于简单的拆装则不需要特别注意,也就是说,不同的情境所要求的个体行为是不同的。一个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能够知道何种情境需要何种素养,并能够熟练地指导自己的行动。

这一特性也决定了职业素养培养要具体到职业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不光是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而且是从进入工作场所到离开工作场所的整个过程,同时对每一环节都要作细致的要求。如在餐饮服务业中,不能笼统的说“顾客就是上帝”就行了,而是要具体告诉学生这一信条要体现在什么环节,如何在行动中体现,否则将不具备指导性。皮亚杰说过: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9]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没有给学生提供情境与素养所指向行动的直接联系,那么学生将因为不能组织自己的经验图式而导致培养的失效。

(三)统整性

现代学校制度脱离职业活动的具体情境,与工作情境的巨大差异性决定了学校只能部分还原职业活动的组成要素。理论知识作为客观的、可以进行等量化转移的要素便得到了推崇,虽然后来又强调职业技能等的培养,但是,学校对完整职业人的认识一直是采取原子主义的方式。完整职业人所具备的各要素不再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在职业活动中,而是分崩离析,呈现不均衡发展的态势,职业素养作为与职业情境紧密相连的部分,更是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中世纪学徒制中,师傅对学徒的培养必定是从各个方面做整体要求,职业能力和职业人格是统一的。因此,我们在反对对职业活动各要素进行人为分离的基础上,同时,也反对对职业素养各要素进行割裂,而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以职业活动为载体,在与其他职业活动要素的融合中进行培养。作为行动与个性心理品质的统一,职业素养是体现在职业活动中并与职业活动的其他要素紧密相连,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工作任务和职业情境,职业素养也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3.

[2](新加坡)陈允成.教育心理学:实践者—研究者之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2.

[3][4][7]R.M.加涅.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92,190,28.

[5][6]Greg Pearson, A. Thomas Young. Technically speaking: Why all Americans need to know more about technology[R].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02:22.

[8]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673.

[9](瑞士)皮亚杰(Piaget,,J.),英海尔德(Inhelder,,B.)同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

责任编辑 韩云鹏

作者:许亚琼

贸易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2:

新冠疫情背景下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初探

摘要: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疫情将航空物流行业的优势高度彰显,但也对航空物流专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育部历时数年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详细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五要素,成为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抓手。作为培养一线航空物流从业人员的中职校航空物流专业,依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围绕航空物流行业所面临的时代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课程评价维度积极探索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冠疫情;航空物流专业;思政学科核心素养;职业生涯规划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特别是现代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物流行业业已成为支撑现代社会快速度发展、高质量运行的重要行业,航空物流业则由于其时效性、空间性和集聚性日益为现代社会所青睐,在促进企业生产流通和人们生活物资传送方面越发显得作用突出。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开设航空物流专业,成为培养航空物流从业人员的主阵地,但航空物流行业属于应用型学科,对于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要紧跟市场动态,与企业协同培养的同时,还要紧密关注国际国内动态。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疫情将航空物流行业的优势高度彰显,但也对航空物流专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作为培养一线航空物流从业人员的中职校航空物流专业,在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应该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育部历时数年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详细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的五要素,成为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抓手。依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和考核评价方式,将国际国内形势与企业社会需求融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最终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和行业需求的航空物流从业人员。

一、新冠疫情赋予航空物流专业职业素养培养新的时代内涵

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着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走势,国家经济在今年一季度几近停摆,很多行业大受影响,航空物流行业因客运航班减少导致运力下降,但抗疫物资运送的紧迫性和运输过程中对于降低接触环节的特殊要求导致航空物流市场需求巨大,很多航空公司临时“客改货”,积极应对紧张抗疫形势。此次疫情,让人们看到了航空物流在货物流通方面的巨大优势,也看到了我国航空物流行业发展的不足,价值链、产业链、服务链和协作链亟待完善,建成现代航空物流服务集成商的呼声成为业界的共识,航空物流行业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也具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1.坚定的民族认同与广阔的全球视野相结合

航空物流行业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产物,从业人员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是基本从业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货物的有效快速流通,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是航空物流行业的价值所在。新冠疫情肆虐之下,各国之间、国内各省域之间依靠航空物流实现绝大部分抗疫物资的快速流通,為抗击疫情提供了重大保障。透过此次疫情,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全球化背景下物资的全球流通是在民族国家相互尊重、平等互助的原则下实现的,尤其是抗疫物资的流通,就与国际政治形势紧密相关。作为航空物流行业从业人员,既要有全球视野,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更要有强烈而坚定的民族认同和爱国情怀。只有这样,才能在面临诸如新冠疫情这样的全球性危机时坚定地与国家和民族站在一起,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国家和人民排忧解难的同时,也为世界人民送去援助。

2.高度的敬业意识与灵活的应对能力相结合

爱岗敬业是职业人的基本操守,对于航空物流行业而言,尤其重要。物资,是企业生产的重要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抗疫物资就是救命良药,及时、安全运送物资是抗疫成功的关键,但新冠疫情作为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传染性和防控难度空前,航空物流从业人员承担物资运输的同时也承担了极大的防疫风险,这就需要从业人员有高度的敬业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也要有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应对能力,加强自我防护与危机应对能力。

3.良好的自我认知与积极的公共参与相结合

新冠疫情对很多人的心理造成了极大压力,导致很多人做出一些极端行为,这对处于高防疫风险下的航空物流人员而言更是巨大的挑战。航空物流行业本身工作强度较大,以往毕业学生对口就业率不高,即使对口就业,短期内离职改行的情况也比较常见,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和坚韧不拔品质的历练;学会客观分析和认识自己;注重公共参与意识的提升,认识到自身的职业活动是全球化大背景下社会大生产链条中的重要一环,积极发挥自身的岗位职责,有效参与社会生产,在践行职业使命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是提升航空物流专业职业素养的重要抓手

2020年,教育部制定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1],要求各中职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将核心素养内容融入现有教材单元体系,着力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这就为航空物流专业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

1.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与航空物流专业培养的时代要求高度契合

思政学科核心素养所包含的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的内在要求与时代赋予航空物流专业职业素养培养所要求的民族认同、敬业精神、危机应对、自我认知和公共参与的时代要求高度契合。以“政治认同”为例,《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职学生的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而航空物流专业作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爱国情操要求尤其突出,特别是在疫情这样的情况下,一名普通员工的行为就有可能代表国家形象。

2.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过程

《课程标准》对于开展有效教学活动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做了明确规定,要求积极“开展探讨式和体验性学习”,“给学生自主探讨、感悟内化、实践体验的机会”,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实习实训以及各种职业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从学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通过乡土资源、校企合作企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亲历某种情境或事件,获得直接的认知和情感经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社会、职业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由于核心素养包含了时代要求、行业需求和个人职业发展的要求,是职业素养在学科培养目标上的体现,所以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开展各项教学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过程。

3.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评价结果为学生职业素养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逻辑严谨的闭环,坚持导向性、整体性和发展性原则,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通过多元主体和多样化评价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4],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源于对行业发展要求和个人职业成长优秀职业品质的提炼,是职业素养在学科体系中的体现,再通过学科核心素养与教材和课程的转化,依托教师的教学过程让学生认识、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这种学科核心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内在转化关系就决定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评价结果是学生职业素养评估的重要依据。

三、依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培养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初步探索

从学科核心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内在转化关系可以看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真正落地,依托的是中职阶段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正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机融合,再通过引导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成长活动,将校园内的核心素养要求与职业领域中的职业素养要求相对接。可以说,思政课程教学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关键点和重要抓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专业和社会,带领学生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措施,学会对职业生涯进行管理与调整,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规划能力,是中职阶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以《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为依托,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课程评价等维度探索航空物流专业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对于培养该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教学内容方面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如何将教学目标转化为符合国家社会培养要求、学生兴趣特点和成长需要的教学内容,是教师课程设计的关键所在。在航空物流专业班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旗帜鲜明地强调教学内容的爱国主义色彩。在当前国际形势紧张的大背景下,民族国家保持自身的独立和强大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公民都要有这样的政治觉悟与民族自知。作为航空物流专业的学生,直接或间接的国际交流机会多,更加要强化爱国主义和民族认同教育。特别是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如何让自己的职业行为更好地符合国家和民族利益,是航空物流从业人员首要的职业操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引言、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等章节的内容给学生进行宏观国际形势解读,特别是结合此次疫情期间航空物流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最终发挥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对行业的价值和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形势有所了解和掌握,为将来就业打下宏观的认知基础。

第二,导向明确地强化教学案例的正面积极引导。案例教学是《职业生涯规划》课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成功人士的职业发展经验对学生而言具有非常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案例的选择。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成功人士的职业发展案例进行课前演讲,这样可以兼顾到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一定要强调案例的正面积极引导。可以在讲授职业理想、社会理想等內容时,充分利用疫情中钟南山、李兰娟、张定宇等医生的正面典型案例,让学生去感受作为一名医生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也可以讲述疫情中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快递岗位的平凡快递小哥的案例,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今后从事物流行业将要坚守的职业操守与价值准则。成功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是难以量化的,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总是要坚持加法原则,不断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案例情境中感悟、提升。

第三,校企协同地提升教学目标的能力转化层级。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就业导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就业导向更加明显。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还要与企业和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将岗位要求与核心素养要求进行对照、融合,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能力之间的转化。一方面,要向专业课老师取经,对航空物流专业考证要求、就业方向、岗位要求、发展趋势、岗位晋升等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另一方面,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在课程层面践行校企合作理念,带领学生把握航空物流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样的思想政治课,立足能力提升,聚焦学生发展,强化就业导向,才是学生所需要的课,也必然受到学生的欢迎。

2.教学形式方面

教学形式是教学内容得以展开、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和具体形式,合适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而言,既可以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给学生讲授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专业;也可以组织课堂体验型教学活动,让学生去感受职业理想的魅力、感悟职业目标确定的重要性、掌握制定发展措施的方法;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外,通过预先设计好的主题开展社会调研,去了解行业和区域发展动态;更应该积极响应《课程标准》的要求,打造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社会大课堂,将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根据航空物流所涉及的货物收集岗、中心分拨岗、货物发放岗、流程管理评估岗、服务纠纷处理岗等岗位要求,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与岗位工人进行交流,了解各岗位的实际工作要求,让学生对自己今后要从事的工作岗位有更直观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信息时代我们也要积极提升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让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思政课教学服务,将现代教育信息化的新手段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且可以让过程性教学反馈得到及时的捕捉和反馈,让教学效果可以适当量化。

3.课程评价方面

课程评价是对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涉及到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成果等各方面的评估,不能单纯以学生的一次卷面考试成绩为依据。因此,在课程评价过程中要注意: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吸收教学各环节相关群体对教学活动的反馈,形成包括学生、教师、家长、企业、社会等主体在内的评价主体团队,体现教育民主,形成育人合力; 其次,评价形式多样化。不仅仅是课程结束时的卷面考核,还有课程中学生的表现性记录,可以是课前演讲的精彩加分、调研报告的突出成绩等。多样化评价形式的背后是对学生多元智能的认可,从不同角度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以此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再次,评价要素发展化。课程评价的目的一方面是评估教学活动的成效,另一方面是通过结果引导学生成长,所以评价要素的设置要体现发展性。职校学生课程评价最具发展性的要素就是将评价要素与岗位能力和要求相融合,让课程评价成为课堂教学与岗位要求实现无缝对接的关键点,那就需要老师对岗位要求有充分了解,将其巧妙融入课程评价要素中;最后,评价结果个性化。这是评价形式多样化的延伸,是应用评价结果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做到不以成绩论英雄,而是用全面的观点评价学生,让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电点都成为撬动学生个体成长的有力支点。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2] 罗良翌 “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外贸易与航空物流的协同发展[J].对外经贸实务,2020(5):93-96.

[3] 郑雁玲.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航空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7):137-138.

上海现代流通学校左月仙

作者:左月仙

贸易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篇3:

应用型本科国贸学生技能需求和就业倾向

摘要:为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技能需求和就业倾向,以国贸专业2011-2014届在读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信息采集。调研信息汇总的结果如实的反映了国贸专业学生的技能需求和就业倾向。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就此对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一些较切合实际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技能需求;就业倾向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多,对于高素质的外贸“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我院更好的培养出应用型本科的国贸人才,研究我院学生对本专业的技能需求和就业倾向,通过增设课程或校外实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1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为我校国贸专业2011、2012、2013、2014级在读生,我们采用了调查问卷的调查方式,发出281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1份,其中2011级国贸生占比12.46%、2012级国贸生占比21.35%、2013级国贸生占比31.32%、2014级学生占比34.88%。

2我院国贸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

2.1兴趣程度和学习态度

在我院国贸生对本专业的兴趣程度的问题中,6619%的学生对本专业非常感兴趣或比较感兴趣,可以看出我院国贸学生总体上对本专业是比较感兴趣的,在我院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态度的问题上,7366%同学们上课愿意认真听讲,但约有26.33%的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上课也不愿意认真听讲。

2.2课程看法

(1)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符合经济发展的达到了68.7%,而对本专业的设置上存在疑虑的同学则占到了31.3%。

(2)我校学生认为本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学们对专业课程的意见的矛头多指向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程安排侧重上;81.79%的同学认为本专业的课程内容设置过于空泛,58.26%的同学认为我院缺乏校外实践和实训平台,其他问题则没有占过多比重,可以看出我院大部分的同学希望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2.3教学质量看法

对专业课任课老师的评价和学生认为本校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的问题中,在理论教学方面,学生对老师的认可程度总体趋于较好和一般,对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89.69%的学生认为较高或一般。

3我院国贸学生的技能需求

3.1素質与能力需求

由我院国贸学生认为对本专业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与能力的调查问题中,31.67%学生看重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次是专业知识占比27.76%、实际工作能力占比12.46%、交际能力占比6.76%和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占比7.12%。

3.2证书与技能需求

(1)我院学生希望能够拥有的技能。技能需求方面,78.65%的同学希望得到外贸业务基本操作能力,74.02%的同学希望得到商务谈判能力。说明大多数的同学对于国贸专业有着一定的认知,对能力的拓展也比较重视。

(2)证书需求方面,57.25%的学生认为四六级证书重要,47.46%的同学认为国际贸易单证员证书重要,43.48%的同学认为剑桥商务英语证书重要,下面依次是会计证和计算机等级证书。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英语重要性的认知还不够。

3.3认为企业最关注的能力

在学生认为公司和企业最关注的能力的问题中,我院国贸学生61.21%的同学认为企业最关注的实践经验;53.02%的同学认为企业最关注的是专业技能;44.84%的同学认为是工作态度,其他依次是沟通能力、学历、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

4我院国贸学生的就业倾向

4.1就业期望

在我院国贸生认为国贸专业的就业前景的问题中,67.62%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只有23.49%感觉就业前景好就业范围广。在我院国贸生是否愿意把本专业作为未来职业方向的问题中,70.74%的同学愿意将本专业作为未来职业方向,其他同学则没有打算将本专业作为未来职业方向。

4.2工作倾向

(1)毕业后我院国贸生希望去的工作单位。单位选择上49.47%的同学希望能去外企工作,37.72%的同学希望去国营企业工作,28.83%的同学希望去合资企业,其他依次是私营、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作为国贸毕业生,大部分同学也是希望外去企可以专业对口,让自己大学的所学知识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2)我院国贸生以后想从事哪方面工作。在工作方向中,57.65%的同学则希望从事金融方面工作,5018%的学生希望从事企业进出口业务,42.35%的学生希望从事报关、承运货物等物流工作,少数同学愿意从事其他工作,可见我院同学都有意愿从事与国贸有关的工作。

5调查结论

从上述数据来看,我院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教学方面认可度较高,同时对国贸这个专业都有一定的认知。根据这些数据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国贸专业的就业前景、社会现状以及技能需要有着一定的了解,对个人有着一定的定位。但是,问卷的结果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

(1)对课程设置的意见。

从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对待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还是存在较多质疑和意见,重点就在于对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平衡点的考量。在笔者查阅了相关人才培养方案后发现,学校在方案中确实安排有不少的实践类课程,但是时间多集中在大三及大四学期,并且选修课在其中占有不小的比重。根据笔者的分析,学生中出现质疑声音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第一,调查对象中有一批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在现阶段的学习任务主要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还未接触实践课程,所以会产生实践课程少的想法。

第二,由于选修性质的实践课程占有一定比重,受课时安排冲突,选课量短缺等问题的影响,学生每次都能选到心仪课程的几率不是很大,所以在课时总量及类目上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三,一些实践课程因硬件条件不足,选课人数较少等问题无法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没有实际效果。从学生的视角来看,普遍将自己定位为实践与理论并重型人才却在实践课程学习方面心里预期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落差,所以产生质疑。

(2)对课程内容的意见。

①在课程内容方面,学生认为问题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过于繁杂且远离实际和实践课程内容存在较多缺陷这两点上。

②就国贸专业的特色来看,在课程设置上需要涉及的科目及知识面较为广泛,确实难以进行更多针对性的学习,并且,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学习科目较多的情况下无法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有的学生甚至在许多科目课时结束后无法在脑中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这样一来势必会让学生无法对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整理、记忆、理解,从而产生理论教学内容繁杂且空泛的质疑。

③至于校外实践,考虑到我院在泰州的建校时间较短,在硬件设施建设及与校外实践机构合作上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相信这个问题需要在学校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完善,具体的建议将会在下文中体现。

(3)对实践课程的态度。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作为三本高校国贸专业的学生,正确的定位应该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型人才,基于这种定位,大部分学生也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所以多数同学希望通过学习掌握外贸跟单、商务谈判等实用性较强的技能。诚然,专业技能一方面需要书本知识的理论基础,但是理论需要在实际的运用中才能熟练掌握,这些是书本中的知识及有限的校内实践机会所无法满足的,这需要我院师生与外企进行切实有效的合作交流,在实战中获取实际操作能力,掌握理论知识。

(4)对证书的需求。

证书方面,可以看出,除了CET4、6和计算机证书外,同学们对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单证员和会计证等需求度也较高,这些证书与本专业将来就业息息相关,这说明了在同学们的眼中掌握一些较为实际的技能是在以后的就业中的优势,不过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同学们对证书的需求认知缺乏专业的眼光,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求多而不求精,这有可能导致一些辛苦考来的证书在毕业之后没有用武之地,需要后期多加引导。

6对策建议

总结来讲,现在国贸专业的教学问题主要有这几项:第一,思想上“重理论、轻实践”;第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第三,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缺乏;第四,实践教学形式陈旧。第五,实践教学校内校外基地建设不足。下面笔者主要就我院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6.1增设专业认知课程

国贸专业的毕业生往往只有少数从事国贸相关工作,这与学生缺乏专业素养有较大关系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同学对于本专业的情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都是基于表面。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本专业。课程内容可以涵盖目前国际贸易市场的现状;国际贸易业的市场定位及行业发展前景;社会对国贸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及趋势;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计划及开设的核心专业课程;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国际贸易专业需要的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等方面的知识。具体课程可以不用局限于现今已有的教材内容,可以就上述内容寻找最前沿的类似于《世界贸易组织》这一类专业性,时效性较强的资讯、材料,通过老师的解读来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引导正确方向。教师需要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经验,甚至可以邀请在职外贸工作者作为嘉宾或外聘教师。

6.2课程设置改革

6.2.1理论课程改革

由问卷分析材料可知,很多学生觉得所学课程内容比较空泛,在笔者分析看来,这个问题的责任大多不在课程上,而是在课程的整体设置上。可以增设《涉外经济法》、《国际贸易结算》等针对性较强的课程,并且可以将《国际贸易实务》细化为《国际运输与保险》、《外贸经营与管理》等若干小项,或者将这些不需要太多基础知识储备的细化项安排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之前,为以后深入学习做好铺垫的同时也使学生更早的接触专业知识,方便实践活动的开展。

同时,应注重语言技能的学习。据笔者了解,我院从2014级经管系专业培养方案起即实行通过CET4后免修英语课程的政策。在校方看来此举腾出更多时间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但这样也会使学生忽略了英语等外语的对于国贸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国贸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需要增设剑桥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听说等英语专业类课程作为必修科目学习,并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增设其他常用语种的选修课程,进一步丰富、健全学生的语言能力。

6.2.2合理安排校内实践课程

对于这些实用性的课程应该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理论课之后安排课程实践,以相关模拟操作软件为基点进行实践操作,对于较为细化的课程可以在课程中穿插模拟实训,并将实训成绩计入平时成绩。这样既可以巩固、丰富、充实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做到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识记和强化,也使在大三时能更从容的《国际贸易实务》这一类涵盖专业知识、技能较多的课程。

6.2.3争取校外实践机会

在校外实践方面,学生对校方培养方案最大的顾虑就是本专业的校外实践机会偏少会使毕业后不能胜任工作中实际操作的任务,在这一点上更多的是需要校方努力。经笔者分析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自身主动或动用母体资源与地方乃至周边外贸企业接触并以国贸专业毕业生有限配给等条件来争取低年级学生实地参观学习,高年级实地实践的机会。定期安排我校同学前去参观、实践,邀请企业员工来我校指导、互动。

(2)在大三、大四的培养方案上加设校外实践任务,安排学生在大三、大四的时外贸企业,根据技能掌握情况,安排相应的工作,在相關员工的指导下完成既定任务,在体验外贸工作的实际操作的同时也为学生大四实习时的单位选择提供了参考。

(3)在大四准毕业生进行半年毕业实习之前安排相关指导课程或讲座,以使学生认清毕业实习的方向与目的。并且在实习时动用学校资源基于建议(1)中的现实情况,为同学安排、推荐实习单位,或组织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对相关学生统一面试,提高学生进入心仪实习单位的几率。

6.2.4增设专业证书培训选修课

调查中,学生就未来专业择业方向和兴趣爱好会集中选择外贸单证员、剑桥口语和会计证等这些证书的考取,就此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1)对于这些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考取的证书学校可以在考量这些证书的实际价值之后择优增设三到四门证书培训选修课。

(2)校方也需要在证书的价值衡量,考取的可行性以及相关证书与就业方向的配对上给予具有实际意义的指导,让同学们少走弯路。

(3)重点在于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同学获得更有价值的证书。

参考文献

[1]赵家章.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5,(3):100.

[2]赵玉意.《世界贸易组织》在国贸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定位[J].高教论坛,2014,(3):5861.

[3]张秀芳,付方方,刘兆玺等.浅谈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6,(16):133135.

作者:彭伟航 江萌 邹威 翟菲

上一篇:镇政府年终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挂钩扶贫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