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及其二元效应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推动下,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变得更加紧密,金融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也更加剧烈,传统的金融波动模型无法精确地描述金融市场间错综复杂的波动溢出特征,因此构建刻画金融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机制的模型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金融全球化及其二元效应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融全球化及其二元效应论文 篇1:

马克思经济学视阈中的金融全球化

摘要:国际和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生局部质变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金融领域,而金融全球化则是这一变化的集中表现。金融资本占统治地位的世界积累制度一方面加剧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另一方面在发达国家内部,也形成了资强劳弱的阶级力量对比。金融全球化虽然拓宽了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相反,当代资本主义危机表现出新的形式和特点。金融全球化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它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过程。它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为了应对这个挑战,我们必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事业,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和金融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金融垄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文献标识码:A

垄断资本的核心是金融资本。资本的国际运动是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金融领域,而金融全球化则是这一变化的集中表现。金融全球化的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新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资本主义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关系所作的调节,其目的仍然是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一、金融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关系并没有改变,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统治关系也没有改变,但是资本的增殖形式却发生了变化。在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货币资本是资本价值的主要形式,它对资本使用价值的生产起着决定性的、支配的作用,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利润的实现和货币的增殖。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实现了历史性进步。资本的价值形式演变成货币资本和金融资本二元结构。金融资本的发展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金融产品是最抽象的商品,它不同于其他商品,其区别在于它只有价格而没有价值。因此,金融产品是虚拟产品,金融资本是虚拟资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金融领域。由于金融资本的发展,直接金融取代了中介金融,成为资本价值的最主要形式。金融及其衍生产品的发展使金融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本使用价值的生产实现了全面的、不间断的、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了资本的增殖,即资本利润的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垄断资本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最高统治,它把生产的社会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因是:(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信息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特别是服务、信息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2)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调整的需要。在私有化浪潮中,大量私营企业的融资活动以及股权分散化等推动了金融资本的发展。(3)资本对外扩张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2000年,全世界直接投资超过1万亿美元,是1990年的5倍,1982年的17倍。到2001年6月为止,国际贷款已达7万5千亿美元,是1990年的10倍。1998年,十大外汇交易市场日均外汇交易额已超过1万9千亿美元,是1989年的3倍。全球日均外汇交易量从1989年的5700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9000亿美元。在资本扩张中,跨国公司的发展十分引人注目。1980年,跨国公司的营业额为3万亿美元,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5%,而1999年,跨国公司的营业额则达到14万亿美元,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2倍。在金融资本的推动下,资本集中和积聚规模和速度达到空前的高度,企业甚至跨国公司本身成为商品,并购势头凶猛,10年时间。增加近10倍。

国际范围内的公共干预对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二战后,这样的干预共有两次:一是1970年,布雷顿森林协定废除,黄金非货币化,美元自由浮动;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美、英为首的发达国家相继实行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国际范围内的公共干预证明,金融垄断资本已成为国际垄断资本。而国际垄断资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国际垄断价格攫取超额垄断利润。

金融资本具有双重性质。金融资本不是经典意义上的食利资本。不能把金融资本与经济发展简单对立起来,资本的增殖过程需要金融资本的介入,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金融资本并非置身于生产变革过程之外,它是发展信息和服务业的载体,甚至可以说,金融产品本身就是特殊的信息产品。金融资本的发展促使信息和服务产品转化为商品,并通过高新技术的开发,实现资本的增殖。金融资本特别是风险资本的发展为促进新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垄断资本具有进步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金融垄断资本又建立了金融专制统治,成为加强和扩大国内和国际剥削的工具。今天,金融已发展成相对独立的领域,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的现象日趋严重。金融投机造成了金融和经济的不稳定并频频引发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垄断资本对经济发展又具有破坏作用,应该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即将崩溃,但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又包含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它将沿着克服矛盾和危机并产生新的矛盾和危机的辩证过程前进。

二、金融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金融全球化发生的背景是,发达国家遭遇20世纪70年代初两次能源危机的冲击,战后“黄金30年”结束,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进入“滞胀”时期。生产过剩,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过剩,资本利润率下降,资本贬值,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下,出现了资本积累过剩和流动性相对过剩的情况。资本主义为了摆脱危机,拓展生存空间,大力推进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全球化,而金融全球化则是资本全球化的枢纽和杠杆。法国学者比埃尔·勒·马森指出:“金融全球化不过是为医治利润率下降而使用的镇痛剂”。另一位法国学者、《金融全球化》一书的作者弗朗索瓦·沙奈则阐明了金融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关系,他认为:“脱离调节学派所说的‘福特主义调节方式的危机’以及马克思主义者所描述的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典矛盾(这一矛盾从1959年到1974年衰退以前被长期抑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重新出现,就不能理解金融全球化这一现象。逐渐积累起来的大量资本作为借贷资本力图以金融的方式增殖,也只能从投资于生产的资本日益增长的增殖困难中得到解释。”资本的过剩积累促使大量资本从生

产领域流入金融领域,成为推动金融全球化的强大动力。由此可见,金融全球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生产和资本社会化发展的产物。它优化了资本资源的配置,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西方学者所说的,从福特主义的增长方式向金融资产的增长方式的转变。它缓和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和危机,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在金融全球化发展时期,美国保持了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增长,其股市盈利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1989—1995年,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从2508.9点上升到5117.1点。1997年又飚升到7908.3点,1999年3月25日突破1万点大关,达到10006.8点。1990—1997年,扣除通货膨胀因素,股市投资回报率为13.1%。某些基金,例如对冲基金的资金回报率竟高达30%。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繁荣。

三、金融全球化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影响

在金融全球化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它们是金融全球化的始作俑者,也是金融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它们在金融全球化中发挥了推动、引导和控制的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和金融业优势。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在主要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均达到75%以上。信息业和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发展迅速,目前金融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8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均来源于以金融投资为主的服务贸易。近20年来,发达国家金融业内部结构也作了调整,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直接金融所占比重加大,融资效率提高,交易成本降低,金融资本的社会资本基础扩大,加快了金融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投资公司、养老基金、互助基金、保险基金等共同基金成为英美等发达国家最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在技术方面,发达国家金融业占绝对优势。金融产品是特殊的信息产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出。此外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都有比较完善的金融法规、严密的避险机制和监管体系。

2、发达国家政府直接参与推进金融全球化。发达国家政府除了实行特别有利于金融资本发展的货币金融政策以外,还通过发展公共信用和国际信用,直接参与支持金融资本的活动。例如,经合组织国家政府把国民生产总值相当可观的部分,即预算开支的20%或国内生产总值的3%—5%,转移到持有国债的金融资本所有者手中,从而使金融资本成为永久性实际正利率的受益者。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资料,仅美国国债就占了经合组织国家国债总和的39%。国债市场成为国际债券市场的支柱。这一市场掌握了世界金融市场30%的金融资产。这些资产不断寻求稳定的、流动的收益,其流动性是由二级市场来提供保证的,它们在二级市场中不断进行交易以实现增殖。这就是西方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幅度增发国债的原因。目前,除外汇市场外,国债市场已成为最大的金融市场。1980年,美国国债日交易量为140亿美元,而1993年则达到1200亿美元。1999年底美国国债累计发行余额5.77万亿美元。

3、跨国公司成为发达国家推行金融全球化的有力工具。跨国公司是金融资本的载体,其活动领域已扩展到全球大部分地区。近30年来跨国公司迅猛发展。目前世界上有6万家跨国公司,控制着30万家子公司,80%的跨国公司属于发达国家。它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直接参加股票、债券、外汇、期货等交易活动,熟练地使用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实际上已经改变了资本增殖方式,虽然它们仍以工业活动为主,但它们的利润有很大部分是通过企业活动的金融化实现的。因此,它们也同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一样,成为推动金融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4、美元的优势地位。美元在国际货币中占主导地位,它在国际储备中占70%,欧元仅占12%。目前,80%的国际贸易结算和金融交易量是用美元进行的。美国实际上利用着全世界净储蓄额的72%。美国自1920年以来一直背负双赤字(公共预算赤字和国际决算赤字),它实际上是通过发行货币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外国投资者购买美国的债券、股票等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美国享受着征收铸币税的特权,而双赤字的后果则由全世界来承担,正所谓“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你们的问题”。美国1971年8月单方面废除布雷顿森林协定,就是为了通过美元自由浮动来解决它的双赤字问题。由于美元和发达国家货币的优势地位,国际投资领域形成了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格局,国内学者的一项研究指出:“在国际间,发展中国家虽然吸引了不少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但与民间或地方大量利用外资相对应的是发展中国家政府对发达国家政府债券的大量投资,中国就曾在这个意义上被国际金融市场称为资本净输出国。”法国学者科斯塔费尔格布里的研究得出相同结论:1998年,经合组织的国际直接投资占该组织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8%,而外国资本对这些国家的投资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3%。据此,他认为,富国的经济是靠穷国的经济支持的。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极不合理,它迫使除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不断增加外汇储备。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里茨认为,“世界金融体系是一种非常奇特的体系——理论上富国应向穷国输出资本,但在目前的体系中,却是穷国向富国输出资本。”过多的外汇储备都是“不能支出的收入”,因此很容易引起通货紧缩,从而加剧世界金融的不稳定性。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金融全球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始终代表发达国家利益。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这个矛盾在金融领域表现得十分尖锐。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推行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其实质是经济殖民主义,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则是推行这一政策的重要工具。

在金融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被边缘化。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在金融领域的优势也正是不发达国家的劣势。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远未达到成熟程度,它们没有完善的避险机制和监管体制,无法同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一体化。此外,发展中国家也缺少实力雄厚的、可以参与国际投、融资活动的工业集团。因此,总的说来,世界金融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是排斥的。发达国家利用金融全球化,不仅加大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而且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四、金融全球化对资本和劳动关系的影响

“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金融全球化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另一方面,它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过程。

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的积累过程发生深刻变化,形成以金融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积累制度。这一制度加强了资本主义的国际和国内剥削,改变了资本和劳动的力量对比,形成了资强劳弱的态势。

1、资本的地位得到加强。金融全球化极大地提高了资本的自由度,它使资本在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

的情况下,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找到最廉价的剥削材料;私有化和股权分散化提高了资本的控制能力。例如,在有些跨国公司中,占有3—4%的股份即可控股;金融自由化和放宽管制为资本投机、避税、外逃大开方便之门;企业股东特别是大股东的权力得到加强;资本家阶级中食利阶层扩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进一步分离,使企业上层管理人员成为资本家阶级中最有权力和最具经济实力成员。据统计,美国100位收入最高的公司总裁的年收入在1970年时,为国民年均收入的40倍,而在1999年则达到1000倍,平均4000万美元左右,其中10%为工资,其余部分则以期权股票、奖金等形式支付。

2、劳动的地位遭到削弱。在全球化条件下,发达国家的工人阶级必须承受国内和国际竞争的双重压力。企业外迁,有些部门特别是制造业就业机会减少,工作和生活日益不稳定;劳动分散化、原子化,工会自组织率下降,工人集体谈判能力削弱;社会福利减少,购买力下降,相对贫困化加剧;股市波动,造成所谓“股市失业”。发达国家工人阶级,不仅蓝领工人、移民工人地位遭到削弱,而且白领工人也感觉受到威胁。

3、资本的收入增加,劳动的收入减少,社会两极分化加剧。法国2007年出版的《资本主义金融》一书对金融全球化条件下,美国家庭的财产性收入作了分析。根据美国税收部门的统计,美国目前有98%的家庭年收入在20万美元以下,其工资收入约占总收入的90%。资本收入,即股票、债券、利息、租金等只占5%;而年收入在2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约占家庭总数的2%),其工资收入占其收入的50%,而股票收入大约占18%,其他资本收入,债券、利息、租金等大约占11%。作者认为这是缩小了的数字,根据法国的经验,至少有20%的资本收入是成功逃税的。

美国《福布斯杂志》2007年公布的美国富豪排行榜上位居第二的是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投资家柯克·柯科里安是榜上排名上升最快的富翁,去年他的资产增加了90亿元以上,达到180亿美元。他首次进入前10名,排名第7,而去年他的排名为第26位。

在美国,1970—2002年,占人口90%以上的家庭的购买力几乎没有增加,而占0.01%的富人家庭的购买力则增加了4倍。

现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法国经济学家多米尼克·施特劳斯-卡恩在他所写的《解放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仅仅依靠再分配是不可能消除社会不平等的,必须从产生社会不平等的源头上消除不平等。他认为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价值的增殖过程和形式发生变化,金融资产占有的不平等,资本市场大量投机行为的扩大效应,是产生新的社会不平等的根源。

五、金融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金融全球化只能缓和而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它在克服旧有的矛盾和危机的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和危机。金融全球化产生的新的矛盾和危机,从本质上说,仍然是资本内在的、固有的矛盾的外在化。“随着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一切资本好像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因为有各种方式使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的人手里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投机泡沫就是从膨胀的名义货币资本的“肥皂泡沫”中产生的,而泡沫的破灭则必然引发金融危机。马克思深刻分析了这种危机发生的根源:“正因为价值的货币形态是价值的独立的可以捉摸的表现形式,所以,以实在货币为起点和终点的流通形式G……G’,最明白地表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只是为了赚钱而必须干的倒霉事。因此,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性地患上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

当前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所发生的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分离及造成严重后果的现象完全证实了马克思的论断。而这种分离由于金融全球化达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以美国为例,1966年货币交易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还占到80%,无关的只占20%;而到1976年,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5年后,其货币交易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就只剩20%,而无关的则上升到80%。到1997年,世界贸易额当年为6万亿美元,而世界货币交易额为600亿美元,即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额只占到1%,而美国当年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只占到0.7%,……据德国一家研究机构的资料,目前世界各国累积的货币发行总量已经是世界年度GDP总额的60倍。

据联合国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在世界24万亿美元投资中,金融投资占85%,约为21万亿美元,直接投资只有3万亿美元。现在世界金融市场每天的交易额为3万亿美元,但其中98%以上都与商品贸易无关,这些金融交易都是短期投资,大约为30天,有的只有一天,其目的是赚取汇率和利率差额。大量游资的出现是金融市场动荡不安、难以预测和金融危机频频发生的重要原因。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1998年东南亚和俄罗斯金融危机都证实了这一点。

当然,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世界资本主义危机已经具有了新的特征,例如由于当代资本主义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它所采取的各种反周期措施,其中包括在技术层面采取的分散风险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和推迟了危机的到来,改变了经济危机的周期,出现了所谓长周期现象;再比如,由于经济的金融化,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加大,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开始就表现为金融体系崩溃,而不是表现为传统的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以及金融危机爆发点不仅出现在外围国家,同时也出现在中心国家(例如美国最近发生的次贷危机)等新现象都值得我们研究。

六、金融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深入开展金融全球化研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的国际环境,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事业,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和金融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金融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外部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全球化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如前所述,金融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和货币交换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参与金融全球化,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现代金融的先进知识和经验,实行追赶式发展,尽快实现资本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刻意识到,金融全球化是由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和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也是由他们制定的,因而从总体上说是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从事国际剥削,攫取超额垄断利润服务的,这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金融安全面临着极大的风险,而金融安全涉及国家主权,不可等闲视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自身金融体系的建设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条约和规定,特别是在世贸组织框架协议下维护好自身的权益。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国的金融事业一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二要适合我国国情。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任务,目标十分明确,但如何落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这方面我们并无现成模式可循,因为我们有自身的特殊问题如银行体制脆弱、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农村金融、民营企业融资等等。因此我们只有在参与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断摸索,逐步建立一个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体系。

3、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和金融体制的改革。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多次金融危机证明,在任何国家和地区发生的金融危机,都会在传导机制的作用下,影响国际和国内经济的发展。这些危机也进一步暴露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病。我国虽然由于资本市场未完全开放和人民币的不可兑换性而免遭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洗劫,但是美国利用国际货币主导地位的优势转嫁自身危机的图谋一直没有改变,而且和欧盟联手不断向中国施压。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格局已经打破,少数发达国家垄断国际金融规则制定的局面必须改变。我国应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对金融全球化问题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为建立新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制作出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 郑洪昌

作者:李其庆

金融全球化及其二元效应论文 篇2:

变结构Copula模型在金融波动溢出效应中应用研究综述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推动下,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变得更加紧密,金融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也更加剧烈,传统的金融波动模型无法精确地描述金融市场间错综复杂的波动溢出特征,因此构建刻画金融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机制的模型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文章通過查阅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波动的相关学术论著,总结了变结构Copula模型在金融波动溢出效应中的优势,发现变结构Copula模型问题的解决将为金融市场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提出变结构Copula模型在金融波动溢出效应方面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

关键词:金融波动;溢出效应;变结构Copula

DOI:10.13939/j.cnki.zgsc.2022.02.054

1 引言

波动性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形成风险的主要原因,金融时间序列经常表现为很大的波动聚集性及异方差等现象。在经济全球化及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背景下,某个地区金融市场的波动会传波到其他的金融市场,甚至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这种效应被称为金融波动溢出效应。纵观历史,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引发了国际股市的萎靡;1994年墨西哥金融货币危机,使得本国财政濒临崩溃,严重波及邻近国家,后果震撼全球;1997年起源于泰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最终演化为亚洲金融危机,传导范围极广,影响程度极深;而2008年美国的“次贷”风暴对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和市场造成不可逆的冲击,对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总之,这些金融危机充分证明了金融波动溢出效应引起的金融危机的传导及其危害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体系出现经济、金融动荡的现象的频率也会增大。金融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紧密相连。一旦某个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出现危机,整个国家,甚至世界都将会承受巨大的损失。所以各国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抑制经济波动和金融动荡的重要性。要想快速有效地消除金融波动溢出效应带来的危害,需要深入研究金融市场内波动特征和金融市场间复杂的相关关系,这样才能很好地了解金融波动溢出机制。

针对金融市场波动特性,Robert Engle(1982)提出了一元ARCH模型,由于能够准确刻画波动的时变形和聚集性,ARCH模型受到了经济学家的广泛重视与应用。随着金融业的发展,ARCH模型的各种扩展形式也应运而生,就各种形式的ARCH模型,统称为ARCH类模型。在金融波动的研究过程中发现ARCH类模型存在一些不足,新的波动模型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即随机模型,简记为SV模型。该模型是Clark(1973)在研究资产定价的扩散中引入的,近年来,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该模型的形式也有了相应的改进,把各种形式的SV模型统称为SV类模型。

其实,结合金融时间序列的时变性与波动性,金融波动传导不仅需要考虑金融市场内的波动机制,还需要研究金融市场间的非线性相关关系。针对金融市场间的时变性与非线性相关关系,Copula理论被引入了金融风险度量研究中。Sklar(1959)最初引入Copula函数用来进行统计分析。该函数又被称为“连接函数”。关于Copula函数的含义和性质,Nelsen(1999)做了全面详细的梳理,更多关于Copula理论方面的研究大家可以参考Patton(2001)、Cossette(2002)和Bouye(2003),这些研究为Copula模型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从Embrechts(1999)等把Copula模型引入到金融领域以来,由于Copula模型不仅将联合分布和边缘分布联合起来构造更加灵活的多元分布函数,能够解决金融市场间非线性、非对称的相关性问题,使得Copula模型成为描述金融市场间相依性的重要统计工具,也得到了广大经济学家和众多学者的关注与厚爱。变结构Copula模型就是一种动态Copula模型,它通过模型参数的时变性、模型结构的显著变化来描述不同波动区域下变量之间相关性的动态变化过程。

金融波动传导不仅需要考虑金融市场内的波动机制,还需要研究金融市场间的相关关系,因此,把动态Copula模型和金融波动模型相结合应用在金融波动传导中,借助金融波动模型描述金融波动过程,通过动态Copula模型参数和结构的显著变化来描述变量之间动态相依性,这对研究金融波动传导效应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最早对动态Copula模型进行研究的是Patton(2001),在研究汇率间的相关关系时,基于二元正态分布的假设,提出用时变Copula模型刻画汇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发现时变Copula函数比BEEK-GARCH模型在研究动态相关性方面更具优势;Patton(2006)提出条件Copula模型,将Copula函数和金融波动模型结合在一起,来研究金融波动传染效应的存在,发现利用该模型的结果比单使用金融波动模型识别波动溢出效应更为准确;Rodriguez(2003)构建马尔科夫转换机制的多元Copula模型,以亚洲危机和墨西哥危机期间的多只股票指数为基础,研究在波动时期股市之间的相依程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模型容易捕捉市场间的波动溢出效应;Zhang(2007)把Bayes时序诊断法和分阶段Copula-SV模型结合,对股票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验证了变结构Copula模型在分析金融市场波动溢出效应中是有效的;Dias和Embrechts(2009)在考虑德国马克与美元、美元与日元之间汇率发生变结构下,得出Copula模型更好地描述在两种货币之间的非线性相依结构;Arakelian和Dellaportas(2010)将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算法应用在Copula模型中,用时变相依参数测量金融传染效应;使用变结构阿基米德Copula模型的尾部相关系数估计金融市场风险溢出的程度,Zhu等(2015)通过研究变结构Copula模型参数变化过程中,选取16家中国银行数据,对银行业的次贷危机传染期进行了有效识别;Ye等(2018)选取了次贷危机时期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与全球5个国家的股票指数数据,采用变结构c-D-Copula函数的动态参数变化估计金融市场风险的传染情况,结果显示被研究的国家都受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Rocha等(2019)构造藤结构的多元Copula函数用来研究来自四个不同地区的七个国家的汇率相依关系,发现货币升值时存在风险溢出效应,货币贬值时不存在汇率传染。

2.2 国内研究现状

张尧庭(2002)探讨了Copula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可行性;韦艳华等(2003)研究了Copula理论及其在金融上的應用;韦艳华和齐树天(2008)通过Bays检验和Z检验相结合的方式对Copula模型描述的相关结构进行变点检测,说明变结构Copula模型在研究风险在金融市场间的传导方面更为有效;叶五一和缪柏其(2009)在研究金融市场之间的金融危机传染问题上,通过阿基米德Copula的65变点检测方法来检验传染效应的存在性,更加全面地分析了国家收益率之间的相依结构;刘晓星等(2011)基于EVA-Copula-CoVaR模型测度了单个股票市场流动性溢出效应;徐彩云(2013)通过线性组合方式构建变结构的混合Copula模型,研究股市之间相依性的变化以及是否存在风险溢出效应的特征;唐吟(2013)等创新性地将EMD分解技术与变结构Copula模型结合对国内外股市波动溢出效应进行研究,表明该研究方法应用于不同股票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的有效性;方艳(2016)采用时变t-Copula-aDCC-GARCH模型研究了沪港通与美国市场间的动态联动性;胡绵霞(2019)构建变结构GAS-RG Copula与变截距GAS-RG Copula刻画金融市场间的风险传染相关问题,结果表明除中国大陆股市外其他6个股市都受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传染,而且美国股市对英国、法国、德国股市的传染效应持续时间较长,对中国香港、韩国、日本股市的传染效应则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短期性特征;彭选华(2021)构建DCC-GJR-Copula-CoVaR模型,对31个省级股价指数进行风险溢出效应检测,发现研究对象间的跨区域溢出具有地区差异。

3 总结与展望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金融市场间的相关性越来越紧密及复杂,而在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往往伴随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会造成金融市场的相关性结构发生变化。因此,单一或静态的Copula模型无法完全把握金融市场的相关性结构,需要构建动态的Copula模型研究金融市场相关关系的动态结构变化。这使得变结构Copula模型理论分析以及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成为近年来国内外金融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总结,可以看出学者已经把Copula模型结合传统的波动模型对金融波动传导效应进行研究,而且也从静态Copula转换到动态Copula模型,使得变结构Copula模型在对金融波动溢出效应的研究方面的应用中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这些研究重点是对动态Copula模型在金融市场的应用方面,特别关于变结构Copula模型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还有待完善;另外,现有的变结构Copula模型在金融波动溢出效应方面的研究仅限于两两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依性关系研究,而多个金融市场之间的联合波动溢出效应,即构建多元变结构Copula模型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变结构Copula模型在金融波动溢出效应上的应用,仅仅考虑了市场间波动特征和相关结构,不能衡量波动溢出效应的程度以及波动传导持续多久。这些问题值得今后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DIAS A,EMBRECHTS P.Change-point analysis for dependence structure in finance and insuranc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4(8):321-335.

[2]徐彩云.基于尾部变结构Copula模型的股市波动溢出效应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3.

[3]程玉仙.基于变结构Copula函数的碳金融市场波动溢出效应研究[D].广州:广东商学院,2013.

[4]叶五一, 缪柏其.基于Copula变点检测的美国次级债金融危机传染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9(3):1-7.

[作者简介]杨文青(1991—),女,汉族,河南西华人,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统计系助教,研究方向:金融统计、概率统计。

作者:杨文青

金融全球化及其二元效应论文 篇3:

基于DCC-MVGARCH模型的石油、股票和黄金市场相关性实证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金融市场已经连为一体。本文利用Engle提出的DCC-MVGARCH模型研究了石油、股票和黄金市场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实证结果发现,WTI原油期货与现货市场、标普500指数、黄金市场之间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WTI原油期货与现货市场、股票市场、黄金市场之间存在动态相关性。

关键词:DCC-MVGARCH模型;石油;股票;黄金;相关性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of Oil, Stock and Gold Markets Based on DCC-MVGARCH Model

DONG Jie1,2, PAN He-ping1~4, YAO Yi-yong1,2,5, LI Cheng-gang2

(1.Prediction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3.Chongqing Finance Institute, Chongqing 400067, China; 4.School of Economic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China; 5.Tianfu College of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Mianyang 621000, China)

Key words:DCC-MVGARCH model; oil; stock; gold; correlation

1 引言

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性一直是各国学者强烈关注和广泛研究的热点。其中,石油期货与现货市场之间的相关性、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研究石油期货与现货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有利于把握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变动规律,能够为现货市场价格的设定及规避市场风险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Pan[1]在提出智能金融的基本理论时,指出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使得全球金融市场已经连为一体。因而,在建立金融市场模型时应该首先进行全球相关金融市场的信息融合。Pan[2]首次提出了全球金融市场的“超级贝叶斯影响网络模型”(Super Bayesian Influence Networks,简称SBIN),将全球金融市场看成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贝叶斯网络。本文将构建计量经济模型研究石油期货与现货市场、美国股票市场和黄金市场的动态相关性,探讨它们动态相关性的时变特征。

2 文献回顾

石油期货和现货市场之间的相关性、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引起了很多研究学者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外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早期的研究可参看Bopp和Lady[3],Silvapulle[4]等。这些研究一般采用统计检验、GARCH模型、协整检验、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和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研究了石油期货和现货市场的线性与非线性关系、领先滞后关系和价格波动之间的关系。Kearney和Poti[5]的研究发现欧元区五个最大的股票市场指数存在动态条件相关性,并存在结构突变,主要发生在欧元区货币统一的初期。Maslyuk和Smyth[6]分析了期货和现货市场是否具有一个和两个结构突变单位根,结果发现每个价格序列服从随机游走过程,内生结构突变在影响世界石油市场的事件方面,具有显著的意义。Caporale等[7]检验了现货和期货对价格发现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现货和期货价格相互影响,长期相关性呈现出对称性和成比例增长。Liu等[8]采用秩和检验方法检验了石油期货和现货价格的非线性均衡关系,通过建立非对称二元阈值误差修正GJR-GARCH模型捕捉石油期货和现货市场的长期和短期动态调整关系,结果发现石油期货与现货价格存在长期的非线性协整关系。Durai和Bhaduri[9]的研究结果表明印度与这些国家股市存在较低的相关性。

国内学者对石油期货与现货价格相关性的研究起步较晚,也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蔡永明[10]对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与国内原油现货价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原油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原油价格与现货价格相互作用的力量存在不对称性。张海永和张彩虹[11]实证研究了国际原油WTI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关系,实证结果显示短期内WTI期货价格具有动态差异,但长期内存在均衡关系,期货价格向现货价格复归。董秀良和吴仁水[12]的实证研究发现A和B股市场的相关系数为正,呈明显的时变特征。高湘昀等[13]的研究显示原油市场中期货和现货价格的长期价格联动性的变化具有幂律性、群发性和周期性等规律。

从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研究采用协整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石油期货与现货价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都表明石油期货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是,这些研究对于石油期货与现货价格之间的动态关系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没有刻画出相关性的时变特征。对于金融市场的相关性集中于股票市场,而对于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动态相关性研究较少。本文引入Engle[14]提出的动态条件相关多元GARCH(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 Multivariate GARCH,简称DCC-MVGARCH)模型,研究石油期货与现货市场之间以及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动态关系,刻画石油期货与现货价格相关性、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相关性的时变特征。

ARCH模型和GARCH模型已经成功地运用于刻画单个资产的波动性,但是无法刻画多种资产之间的相关性。此后,GARCH模型经过扩展,发展成为多元GARCH模型,能够刻画不同资产波动性和信息溢出效应,但是却不能刻画资产之间的相关性及资产之间的协同运动。

Bollerslev[17]提出了常系数条件相关(Constant Conditional Correlation,简称CCC)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出资产之间的相关性。但是,Longin和Solnik[18]的研究表明,大量的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呈时变特征。因此,CCC模型假定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为常数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基于此,Engle[14]提出了动态条件相关多元GARCH模型,能够较好地捕捉资产之间的动态相关性。

除了DCC-MVGARCH模型,滚动窗口相关(Rolling Windows Correlation)方法和指数加权移动平均(Exponentially Weighted Moving Averages)方法是比较常用的刻画动态相关性的方法。滚动窗口相关计算如下

4 实证分析

4.1 样本数据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国际石油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期货与现货市场体系。目前,国际石油交易主要有四个基准: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BRENT)、迪拜含硫原油(DUBAI)以及塔皮斯低硫原油(TAPIS)。其中,WTI原油是全球原油定价的基准,其价格走势是其他原油价格的风向标。纽约商品交易所的轻质原油期货合约是目前成交量最大的石油期货品种之一,约占所有交易市场总量的60%左右,是世界上流动性最好的期货品种。美国股票市场是全球最为完善的股票市场,标普500指数是美国主要的三大股指之一。黄金市场也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选择WTI原油期货与现货市场、标普500指数和黄金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刻画金融市场相关性的时变特征。样本范围选取2004年6月10日至2010年12月31日,共1600组交易日的收盘价数据。WTI原油期货与现货数据来源于美国能源情报署网站(http://www.eia.gov/),标普500指数数据和黄金市场数据来源于雅虎财经。

4.2 描述性统计

为了考察WTI原油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标普500指数、黄金市场收益率序列及其波动特征,我们作出各收益率的时序图(限于篇幅,时序图未列出)。从收益率时序图可以看出,WTI原油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标普500指数和黄金市场序列出现了多个异常的峰值,说明收益率的波动具有突发性和显著性,收益率序列呈现显著的波动聚集特征。

从各收益率序列的基本统计性描述特征可以发现,在1%的水平下,WTI原油期货市场、布伦特原油期货与现货市场收益率都不服从正态分布,偏度都小于0,峰度都大于3,因此收益率分布呈左偏及尖峰厚尾特征。Q统计量Q(10)和Q2(10)分布是对原收益率序列及收益率平方序列滞后10阶的Ljung-Box统计量,用于检验序列是否存在自相关及异方差,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收益率序列在1%的水平下存在显著的序列相关性。从ADF检验和PP检验结果可以发现,三个收益率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可以直接建模,结果不会出现伪回归现象。

4.3 实证结果分析

从DCC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到,α与β都显著异于零,说明滞后一期的标准化残差乘积对市场之间的动态相关系数具有显著的影响。β显著并且接近于1,表明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具有非常强的持续性。为了更直观地展示WTI原油期货与现货市场、标普500指数、黄金市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的变化特征,作出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图(限于篇幅未列出)。从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图可以看出,WTI原油期货与现货市场、标普500、黄金市场之间的相关关系都不是常数,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呈现出时变特征。并且,WTI原油期货与现货市场、标普500指数呈动态的正相关关系,与黄金市场在大多数时间里呈动态的负相关关系。

对WTI原油期货与现货市场、标普500指数、黄金市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做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从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的统计特征可以看出,WTI原油期货与现货市场、标普500指数、黄金市场动态条件相关系数的均值分别为0.5946、0.4461和-0.1128,中位数分别为0.5957、0.4426和-0.0542,表明WTI原油期货与现货市场、标普500指数的相关性较强,与黄金市场的相关性较弱。此外,从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图可以看出,WTI原油期货与现货市场、标普500指数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总体上比较稳定。这说明WTI原油期货与现货市场、股票市场之间的波动具有稳定性。WTI原油期货与现货市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大部分在0.5到0.8区间运行。WTI原油期货与标普500指数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大部分在0.3到0.6区间运行。WTI原油期货与黄金市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波动幅度较大,表明两个市场的联动性随着金融市场的条件变化较快,但是两个市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大部分在-0.3到0区间运行。

5 结论

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是金融市场运行趋同程度大小的重要衡量指标。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大表明市场走势趋同程度高,市场的联动性较好。相反,则表明市场的走势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市场分割性比较明显。本文引入DCC-MVGARCH模型,研究石油、股票和黄金市场之间的动态相关性,衡量了期货与现货市场之间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以及石油期货与股票市场、黄金市场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实证结果表明,在整个样本区间里,WTI石油期货与现货市场、WTI石油期货与股票市场、黄金市场之间都表现出动态相关性,相关系数呈时变特征。因此,WTI原油期货与现货市场、股票市场、黄金市场之间的波动存在显著的动态相关性。

石油期货与现货市场、金融市场之间显著的动态相关性,一方面可以使投资者利用期货这一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套期保值,降低系统性风险带来的损失,有效规避现货市场大幅下跌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也要求资本市场的管理层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辨识能力和管控能力,在金融市场大幅下跌、风险增加时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有助于风险管理和防范。

参 考 文 献:

[1]Pan Heping. A basic theory of intelligent finance[J]. New Mathematics and Natural Computation, 2011, 7(2): 197-227.

[2]Pan Heping. A swingtum theory of intelligent finance for swing trading and momentum trading[A]. Intelligent Finance-A Convergence of Financial Mathematics with Technical and Fundamental Analysis[C]. Melbourne: University of Ballarat, 2004. 475-517.

[3]Bopp, Lady. A comparison of petroleum futures versus spot prices as predictors of prices in the future[J]. Energy Economics, 1991, 13(4): 274-282.

[4]Silvapul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t and futures prices: evidence from the crude oil market[J].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1999, 19(2): 175-193.

[5]Kearney, Poti. Correlation dynamics in European equity markets[J].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 2006, 20(3): 305-321.

[6]Maslyuk, Smyth. Unit root properties of crude oil spot and futures prices[J]. Energy policy, 2008, 36(7): 2591-2600.

[7]Caporale, Ciferri, Girardi. Time-varying spot and futures oil price dynamics[R]. CESifo Working Paper Series No.3015, 2010.

[8]Liu Y, Chen L, Su C. The price correlation between crude oil spot and futures-evidence from Rank test[J]. Energy Procedia, 2011, 5: 998-1002.

[9]Durai, Bhaduri. Correlation dynamics in equity markets: evidence from India[J].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 2011, 25(1): 64-74.

[10]蔡永明.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和国内原油现货价格关系的协整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11]张海永,张彩虹.国际原油WTI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4):859-863.

[12]董秀良,吴仁水.基于DCC-MGARCH模型的中国A、B股市场相关性及其解释[J].中国软科学,2008,(7):125-133.

[13]高湘昀,安海忠,刘红红,等.原油期货与现货价格联动性的复杂网络拓扑性质[J].物理学报,2011,60(6):1-10.

[14]Engle. 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 a simple class of multivariate 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models[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 2002, 20: 339-350.

[15]Engle.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with estimates of the variance of United Kingdom inflation[J]. Econometrica, 1982, 50(4): 987-1007.

[16]Bollerslev. 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6, 31(3): 307-327.

[17]Bollerslev. Modelling the coherence in short-run nominal exchange rates: a multivariate generalized ARCH model[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0, 72(3): 498-505.

[18]Longin, Solnik. Is the correlation in international equity returns constant: 1960-1990[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995, 14(1): 3-26.

[19]Engle, Sheppard.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roperties of 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 multivariate GARCH[R]. NBER Working Papers, 2001.

作者:董杰 潘和平 姚一永 李成刚

上一篇:畜牧兽医工作总结集合下一篇:证券投资基金业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