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控制下的工程管理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集成化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这对于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鉴于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对工程的全寿命期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我国的工程管理在工程价值观、目标体系和管理方式定位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研究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基于质量控制下的工程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质量控制下的工程管理论文 篇1:

互联网+时代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要:互联时代的发展使得人类已经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各个各业。在整个建筑行业中,建筑工程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和基本工作。保证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予以充分重视。基于此,本文就互联网+时代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分析,首先阐述了建筑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必要性,然后就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有效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进一步提升建筑行业的工程管理工作,从而进一步推动建筑产业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必要性;现状;有效措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已经悄然而至。在这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被充分应用。在建筑行业中,建筑工程管理对工程建筑来说至关重要,是建筑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筑行业积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和运用信息技术,并把它应用于建筑工程管理中来,努力做好信息化建设,在信息技术大力协助下,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进而推动整个建筑行业进一步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下建筑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由于建筑企业的不重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导致建筑工程管理中往往存在较多问题,甚至有时候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由于人工管理水平的效率低下,有些失误甚至会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假如能充分使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不仅能保证建筑管理人员有较高的工作效率,还能有效避免或降低不必要的损失。由于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具有高稳定性、精准性、自动化、智能化等特点,采用相关先进技术和手段,能够有效提升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

(二)减少建筑工程管理成本。

建筑工程管理内容多种多样,具体包括施工前的准备、工程的设计、材料的采购、施工的管理等。但是,所有过程都需要管理人员的参与,来展开相应的管理工作。但假如能充分使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就能大大减少人力成本,降低工程管理的支出。除此之外,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还能够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升工程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有利于提高工程管理的组织、协调能力。

建筑工程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在实际管理中,需要对多个部门的具体工作进行组织与协调。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通过采用先进的网络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减少了人为的信息过滤,使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沟通更流畅,各部门的协调性不断提高,工程管理工作开展更加顺利,有利于建筑工程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高。

由于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在具体施工当中还存在很多其他的内容与要求,很多建筑企业在信息化管理应用中缺乏理解,认为信息化管理就是利用网络和计算机辅助管理,通常是发布一些信息、制作报表等,限制了信息化管理的功能。同时,很多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形成了一套固有模式,在面对新技术时接受程度较低,如果无法主动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就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脱节,与同行企业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不仅影响整个工程建设,同时也会陷入到恶性循环中,降低市场竞争力。

(二)信息共享度不足。

从宏观层面上分析,当今建筑行业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中还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网络平台当中,没有深化管理体系。通常各建筑企业工程之间有着业务相似的特点,也会有业务往来,但是他们之间的信息却没有实现共享,建筑工程的相关信息只是在各自单位内部之间 进 行传阅。如果企业想要得到相关信息,就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时间进行信息的整理和查阅,这 样很容易造成人员的浪费和管理成本的增加。各自构建平台,仅仅在网络上发表宣传企业的 信息,却忽视了核心信息的共享。无法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信息传播与交流,信息管理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如果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够彻底,就无法与现代化工程管理接轨,一些传统管理理念也无法打破,无法发挥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变革作用。同时,现代化工程更加注重功能性,缺乏信息共享导致工程建設不协调,严重影响工程施工效率和成本,对整个工程发展不利,对整个建筑行业发展不利。

(三)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上还不成熟,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都较低,此外,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际重视程度也不高。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中,所使用的软件、设备、技术、管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还不熟练,无法真正的发挥信息化的实际作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了阻碍,因此,发展水平还较低,需要不断改进。

(四)管理观念守旧。

目前来看,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观念还没有得更新,大部分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还是默守陈规,没能与时俱进,创新管理观念。传统的管理观念已经无法满足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需要,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工程信息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措施

(一)建筑企业要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和认知度。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愈加强烈,这就需要建筑企业的领导具有远见卓识,能够深刻认识到信息化管理模式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并督促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加强重视,让管理人员充分了解信息化管理的强大优势,并且保证各环节中能有效实施管理,从而切实提升工程管理效率。首先,要在建筑工程企业内部,提高高层领导的信息化认识,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市场发展的动向,认识到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要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发展与落实,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制定管理信息化的具体规划、建筑步骤、实施程序。同时,由高层到普通员工,逐步进行宣传培训,使建筑工程企业内部全体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不断提高,上下一心,人人重视,才能进一步促进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二)加强建筑现代化工程管理软件应用。

随着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相关软件的应用必不可少。加强对信息技术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是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控制工程进度方面,应用互联网技术,应用相关技术软件,显示机动时间及制约关系特征,通过控制工程进度软件的应用,有效的适应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从而保证工程进度,避免工期延误。其次,通过开发应用工程质量控制软件,能够有效处理相关工程质量问题,保证质量控制的高质高效,从而提高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此外,开发利用施工工艺、技术控制软件,能够有效完成工程建设的重要设计,如深基坑的设计与计算,模板的设计与计算,工程测量、混凝土施工等方面,有效保证了工艺的质量,这对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水平。

3、强化工程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就是人才,对于建筑工程行业来说更是如此。工程管理信息化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技术人才。因此,要在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信息化与管理的双重发展需要,培养具有综合专业能力的人才,既懂管理又懂技术。既要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专业技术培训,又要不断引进具备信息化专业技术能力、综合素养水平较高的人才。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支技术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的专业人才队伍,进而满足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实际需要。

4、积极构建开放的、统一的建筑工程信息系统。

一般来讲,建筑工程管理中涉及的工作内容较多,包含建筑工程项目所有的信息。这些信息与建筑工程施工有着紧密的联系。为有效提升项目管理的质量,需要加强信息的串联工作,提升信息之间的互动性,为工程投资、生产、管理提供信息基础,加强施工现场的协调工作,整合现场资源,实施资源优化配置,才能顺利完成建筑工程的预定目标。当今我国建筑领域已经构建起了覆盖非常广泛的工程信息网,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基础信息技术支持。所以结合宏观网络,需要施工企业间共建信息化共享平台,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建筑信息的共享和交流的畅通,还进一步完善了建筑工程信息化的管理,充分利用共享信息化平台,及时发现并解决工程建设中影响施工进度、质量和成本控制的各个因素,为工程项目按期保质保量完工奠定信息基础。借鉴信息共享和利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整个建筑行业竞争力的提升。

5、结合企业实际,推进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建筑工程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合理规划企业自己的信息化管理目标并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但万万不可贪大求全或盲目照搬。从我国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已经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的内部局域网,基本实现了办公的自动化。但也有不少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还比较落后,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水平不高,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也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企业应从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推进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继续完善和推进信息化成果,推进企业专业系统流程再造和优化。同时,还应结合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开展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中,企业能够充分利用政府、社会的各项公共资源,参与现代金融支付系統、网络公共服务系统、社会电子认证体系、信用系统,推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四、结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下,相比较于传统管理模式,建筑工程的管理信息化具有非常大的优势。随着信息化管理理念在各行各业的逐步推进,建筑工程企业也应该结合实际,有效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使建筑企业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以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温令科.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住宅设施.2017(08)

[2]李娜.论“互联网+”时代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9(02).

[3]梁毅.基于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策略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7(01).

[4]和梦露.互联网+时代下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内江科技,2019(03).

[5]宋骋奕.探析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7(19).

[6]任贵刚.浅析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及发展[J].建材与装饰,2016(21).

作者简介:夏东瑞(1990~),男,山东枣庄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身份证号:370402199003130054。

作者:夏东瑞

基于质量控制下的工程管理论文 篇2:

探析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集成化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这对于解决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鉴于传统的工程管理思维,对工程的全寿命期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我国的工程管理在工程价值观、目标体系和管理方式定位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研究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工程全寿命期管理

目前,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受到了我国很多人士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重大的问题,这种管理思想涉及各个工程领域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并且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突破了传统的管理思维,以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为重点来加强工程目标的管理,使得整个工程在全寿命期内进行全方面的管理,以保证工程全寿命周期目标的最优化。因此,其管理应该贯穿于整个项目工程的全过程中,对整个项目的质量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概念介绍

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一种面向工程全过程的一种思维方式,充分考虑企业内部和外界的因素,旨在能够通过工程的实施进而改变环境,以达到企业内部收益和外部赞誉的双赢的目的。由于工程管理具有实现工程全寿命期整体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使得工程管理符合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工程管理的价值。因此,工程管理应该立足长远的视野和更加广泛的管理思维进行工程管理,以解决工程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是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根据工程的不同类别,面向工程全寿命期的系统过程,对工程进行系统化的管理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工程全寿命期管理还将与工程有关的多方面联系整合起来加以集成化管理,以达到工程全寿命期整体目标的最优化。

2 传统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存在局限性

2.1工程管理价值观存在局限性

在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下,传统的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已无法满足现代工程管理的发展需求。这是因为传统的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在管理时往往将管理重点放于工程建设环节,极大的忽视了其它的建设阶段。而在工程建設上,传统的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会将管理目标放于工程费用上,使得工程管理忽视了质量的重要性。在当前,工程管理的整体是以项目建设效率以及利益最大化为工程管理价值观,这一观念使得工程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维护工作,从而使得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出现了价值观的局限性,也缺乏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各个领域的安全性管理。在实际工程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对工程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持续性缺乏完整的认识,这直接影响着工程管理的决策环节,对后期工程管理系统工作有着不良影响[1]。

2.2工程管理目标具有局限性

工程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以当前我国工程管理目标可以发现,其管理模式存在极大的局限性,无法反映出工程管理的整个项目。传统的工程管理在管理方式上,主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多个环节如工程决策、工程施工设计、工程建设阶段等将其分为多个阶段来进行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使得完整的工程项目被分割成了多个阶段的联系,这样的管理方式虽然能够做到针对性管理,但极其容易出现多个部分意见不一致的现象,也无法适应当前工程管理的发展现状。由于工程建设属于一个整体建设,若工程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方案时只将重点放于其中某个阶段,并将工程的整体利益放于该阶段中,则会对工程全寿命期有着直接的影响,使得工程效率下降。

2.3 工程建设管理和控制的思维模式不宽

面向工程建设管理和控制的思维模式是目前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目标,以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思维。工程管理思维的重大转变主要是来自人们对工程问题的研究及其实际需求,使得我国工程现在的管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但是,现代化的管理模式需要更高层次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水平,以解决工程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且还要将工程管理观察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中。

3 传统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中的工程全寿命期管理

3.1 工程全寿命期系统分析

在工程管理系统的思维模式之下,工程管理是具有一定功能和价值的创造系统。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根据工程质量和技术指标等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使得工程建设处于一种开放的环境条件下,与工程项目的环境之间存在很大的联系。尤其是对工程全寿命期进行系统分析,系统环境是工程管理的重大指标,指在全寿命期中对工程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系统环境是工程所有内部和外界因素的综合。在工程管理的全寿命中,首先,工程系统要求系统环境提供各种资源等,这是保证工程建设能够完成的前提和保证。其次,工程系统还需要向外界提供服务,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实现工程系统的真实价值。

3.2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系统架构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在传统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对工程的策划、设计、规划和施工等全过程进行的一种全过程管理,因此,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系统构架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工程寿命期管理还对工程目标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将工程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创新结合起来,成为推动工程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动力。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一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①工程寿命期内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管理工作。②工程寿命期的管理理念、理论和方法都是现代化的全新管理思维。因此,与传统的工程管理相比,工程寿命期管理是面向工程全寿命期的系统化过程,从工程系统管理的整体出发,使得全寿命期工程管理具有更强的阶段性和管理的专业性,并且要求企业及时构建集成化的工程管理系统。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现代化工程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发展的重大产物,进而将工程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高一个层次。

3.3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协调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涉及很多管理理论和实践。因此,协调复杂的工程管理是实现全寿命期管理的整体目标。然而,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传统的管理思维相比存在很大的系统差异,以满足工程管理的目标的一致性,从而解决工程全寿命期管理中的问题。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协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管理目标的一致性协调。不同的工程系统虽然组成不同,但是其主要还是为工程的整体目标服务。②工程管理结构的合理协调性。在工程管理目标一致性的基础上,协调工程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进而改善工程工程系统结构的合理性,从而提高工程管理的运行效率。③功能的整体性协调。在保证工程管理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加强工程管理功能整体的协调性,实现企业内部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均衡。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现代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维,其具有内容丰富和涉及面广等很多的优点。因而,就要求现代的管理者能够打破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加强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培养,全面把握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基本规律和思想,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的总体目标最大化。同时,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提出的重要意义是为工程的不同层次提供一种合理的管理方式,使得工程的设计者、决策者和管理者等能够有效地合作,进而实现将工程全寿命期的理论转变为现实。因此,现阶段研究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于本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因此,本文如有不到之处,还望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成虎,韩豫.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J].东南大学学报,2012,14(2):36~40.

[2]万冬君.基于全寿命期的建设工程项目集成化管理模式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45(2):267~271.

[3]杨音.建设方工程管理分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3(2):86~92.

作者:张伟 韩淼

基于质量控制下的工程管理论文 篇3:

基于供应链中不确定性的生产计划研究

摘要: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企业,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信息的多源性、多态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其在供应链环境下制定生产计划的复杂性和难度。论文以全球供应链为研究背景,分析了供应链环境下生产计划信息不确定性的主要根源,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供应链信息不确定性对生产计划的影响,指出如何通过信息共享机制与弱化信息不确定性等提高生产计划动态响应性的方法。

关键词:生产计划;不确定性;复杂性;供应链;信息共享

1、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世界范围内交通基础设施的迅速改善以及IT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制造业的全球化,全球化的背景增加了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产品结构和种类的复杂性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生产计划的正常制定和执行。因此,正确处理生产管理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利于生产计划的合理制定。

目前,对不确定环境中生产计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不确定性因素的划分[1-3]。例如Teixidor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流程工业中的不确定因素进行了分类与总结,认为不确定因素主要分为三类:战略层次的不确定因素、策略层次的不确定因素和运作层次的不确定因素[3],且进一步指出这三种不同层次的不确定因素的界限是模糊的。(2)不确定性因素的来源[4,5]。例如文献[4]从供应链的角度分析不确定性的来源主要有预测的不确定性、供应者不确定性、生产者不确定性、顾客不确定性四个方面。(3)不确定性因素的对策研究。如文献[6]认为面对内部与外部的不确定性,企业有两种选择:一是减少不确定性条件;二是接受与容忍不确定性。这些从不同维度对企业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进行了研究,但是基于供应链视角研究生产计划中不确定性因素的相关文献还鲜有涉及。本文以全球供应链为背景,分析了供应链环境下生产计划信息不确定性的主要根源,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供应链信息不确定性对生产计划的影响及对策。

2、不确定性的表现形式及根源分析

供应链中生产计划的不确定性表现形式主要有下游需求的不确定性、供应商的不确定性、计划的不确定性以及生产的不确定性等内容。

2.1下游需求的不确定性

下游需求的不确定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销售部门没有进行科学的销售预测和制定合理的销售计划。销售预测不准,一方面导致生产客户不需要的,而客户需要的没有生产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导致整个供应链不稳定。

(2)供应链成员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导致生产计划不确定性增加。企业的产、供、销各部门之间不能及时互通信息,各自的工作环节不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会造成不必要的的人力、物力浪费,致使工作效率低下。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来自供应商、制造商、渠道商、分销商、零售商和顾客以及制造商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等所有节点,每一节点将其自身需求的预测结果经过整理以订单形式向上游企业订货,上一级将其下游所有直接节点的订单进行汇总和人为的修改,根据自己的库存水平和运输等,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形成的订单,也可能积攒一定数量的订单,再向其上一级发出订单,对产品需求信息的波动也随之逐步被放大,加之预测都是有误差的,使需求信息扭曲,这样叠加而放大。由于每级的延迟和等待,产生一个时间差,可能致使制造商交期急迫,制造商又导致供应商交期紧迫。由于采购部门仓促采购,品质的质量可能得不到保证,进一步又影响了产品的质量。

(3)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需求不确定性大部分来自于下游的顾客及最终的消费市场,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不能适时地掌握准确的信息,以及企业对客户的需求预测和市场实际需求存在偏差。此外,由于客户购买力的波动,以及消费者心理的不断变化等因素导致需求的不确定性。同时某些客观因素导致不能第一时间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无法及时从消费者那里直接获得实际需求信息,也就无法制定能够适应市场的生产计划。因为生产计划是基于信息制定的,信息的不确定性会给生产計划带来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整个系统失调。当实际需求与预测需求发生较大偏差时,势必对库存水平以及生产计划产生影响,最终将会导致顾客服务质量的下降。因此,市场因素是影响生产计划的最主要因素。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其他资源是有限的,订单遗漏安排,或销售部门漏下单以及客户频繁插单、变更订单等因素都会导致计划体系的混乱。这样生产计划难以起到指导生产的作用,而经营者也经常陷入救火式的现场管理。而这种管理方式又带来了不稳定的产品品质、无法按时交货等一系列问题。由于诸多因素的交叉影响,使得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同时,在制订企业生产计划时,如果在不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建立生产计划模型,那么通过模型得到的结果必然和实际情况有所差异,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

(4)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定价策略直接影响供应链的协调。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格的波动。供应链中商品销售价格的波动越大,顾客订单的波动性越大,供应链的协调性越差。如果企业以低价进行商品促销,客户就倾向于购买更多的商品,从而引起企业订单的增大。当企业不进行低价促销时,订单又恢复到以前的状况。二是企业所采用的定价方法。如果供应链的上游企业根据下游客户订货量的多少确定价格,那么下游客户为了获得价格优惠,就会增大订货规模,从而提高了供应链的库存水平,导致供应链的失调。

2.2供应商的不确定性

(1)供应商供货的不确定性。企业往往对供应链不确定性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需求方面,但供应商本身的原材料供应也存在不确定性。从系统角度而言,供应商同时又是大供应链中的生产者,制造商的不确定性问题,供应商照样会存在,所以供应商、生产者、用户这三者的不确定性影响着企业的生产计划决策的流畅进行,从而间接的影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供应商信息不能共享。传统的生产计划制定模式并没有体现供应链的特点,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差,生产计划部门和供应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企业与供应商缺乏信息共享机制。

2.3计划的不确定性

对一个企业而言,生产计划的制订合理与否通常会直接关系到该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高低。计划编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生产,那么就需要提高计划的可行性以及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降低不确定性。计划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说如下:

(1)计划与生产不同步。传统生产计划与控制以层次化、顺序式为主要特征。这一特征可以概括为两个“分离”:一是各级生产计划的制定相分离,采用的是分层式生产计划模式。二是生产计划与控制相分离。编制计划时不考虑控制的需要,实施控制时又脱离了计划的约束,这样势必造成在生产调度与控制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现场信息,不能及时根据实际生产情况的变化进行重新调度,更谈不上实时修订生产计划。同时,计划的层级、计划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明确。整体计划受局部计划制约严重,公司指令和意图不能得到认真贯彻和执行;大、中、小日程计划约束性差,各层次的计划项目不能对应:上层计划不能制约和指导下层计划。下层计划缺少主动向上层反馈,造成下级计划和上级计划的脱节。生产计划部门无法准确得知配套项执行现状,最终导致公司总体生产经营计划控制乏力。由于计划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人工协调和资源平衡,有限的人力难以保证协调和平衡的准确性,生产的停顿和供料的中断大大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因此迫切需要对企业计划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当实际生产情况无法执行原有生产计划时,传统的生产管理系统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加以解决,最终导致企业产品的交货期延误。

(2)生产计划编制缺乏标准。目前大部分企业生产计划存在诸多问题,如生产计划编制缺少标准的依据、步骤和方法,同时缺乏全局性,生产计划文件粗放、不细,计划体制不完整,缺乏有效的作业监控手段等。企业缺乏对标准工时的记录,因而决策随意性多,或者有了产能标准,超过了产能负荷,还在接单,致使生产计划顾此失彼。大多数企业的生产作业监控都是由管理人员经常走访各个车间来监控,往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完成该工作。因为没有将工序计划、上级与下级计划、月份计划与日计划之间有效衔接起来,导致各种计划安排(如原材料、工具、设备、技术等准备)不具前瞻性和准时性。生产进度不能很好的控制,不能与计划同步,生产计划体系缺乏集成性,生产现场和ERP没有很好的对接,市场部接到订单之后,无法及时了解生产现状,计划部也不能完全了解生产现状,所以给出的交货日期,也具有不确定性。

(3)缺乏衡量生产计划合理与否的指标。生产计划是否合理需要明确的衡量指标和检验方法。生产计划涉及到相互冲突的多个目标的平衡,而不能单单以交货期、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同时要考虑产能负荷、人员、设备、运输等资源约束,否则势必会出现实际需求与计划需求不一致的现象,从而导致整个生产计划的波动性。

(4)战略和经营的问题导致计划不确定性。上级没有根據实际情况而乱指挥,不了解现场和实际情况而发号施令,下级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而随意安排。或者高层领导的变动频繁,因而缺乏统一和连续的指导思想,导致生产计划缺乏一致性;为获得短时间的效益,减低成本,致使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没有看到长远的利益,也对长远的、连续的计划造成影响。另外,一方面,生产计划一旦确定下来,生产部就开始对作业人员进行考核,如果突然更改,则造成生产线的混乱和考核结果无法落实。另一方面,如果调整的随意性很大,导致各级层次计划没有权威性和指导性。

(5)长期以来,企业的生产计划由于没有专业的计划管理人员编制和管理,计划不成体系。问题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初始作业分配本身的算法不妥当,也有可能是由于上级管理部门下达的生产任务不合适。或对产能分析不准,不能针对产能进行合理安排。计划滚动周期过长,计划部门的生产计划与销售部门的销售计划不同步。用户服务水平的降低将最终造成整个计划编制系统的可靠性降低,进而造成经济损失,失去客户,影响市场占有率。由于生产车间没有详细的产能负荷分析数据库。实际生产能力未达到预定的标准生产能力,导致生产能力存在不确定性,也导致关键设备、人员负荷没有均衡,生产能力忽紧忽松,经常造成人为原因的瓶颈。包括生产率变化、活动提前期估算不准等,这些不确定因素削弱了企业准时交货的能力;生产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很弱,多单同时生产时往往出现生产能力与设备负荷不平衡;同时基础数据不完整,使技术、质量、财务、会计数据残缺不齐,无法为决策提供有用的数据支持,无法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致使流程运作成本高。此外,公司计划部门的办公场所离生产车间较远,不利于及时控制计划的实施。其他现象不再一一列举。可见,目前企业的生产计划的制定亟需得到改善。

2.4生产的不确定性

(1)制造企业自身的不确定性。这方面的不确定性主要是因制造人员自身的各种问题而产生的。生产人员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是在生产调度过程中操作人员而产生的,如在制造过程中的人员操作失误,因身体不适而造成的工作效率低下,操作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因某种原因而产生的意外缺工等。

(2)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由于品种数量多,工艺路线多变,最终产品及半成品的种类变得异常繁多。生产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各类加工时间的不确定以及制造设备故障的不确定两方面。其中,各类生产加工时间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着制造资源的生产加工效率、制造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制造资源的工作寿命和制造资源间协同工作的流畅性;制造设备故障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制造商本身生产系统的可靠性上。关键机器设备保养不善,经常有故障,修理时间太长且超过预期的控制,将严重影响总体生产进度。机器故障会严重影响车间的生产秩序,导致原有作业计划的改变,也会造成工件的报废。另外,因品质问题尚未解决而需延迟生产时间。同时因为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不完整、质量管理上责任不明确,员工质量意识不强,而使得生产计划贯彻不到位。

(3)生产过程中的作业和物料安排不合理。一是多数企业作业计划的编制仍由手工完成,难以形成合理的计划且效率低。不合理的作业计划将不能保证工件的交货期,产生生产不均衡、在制品库存增多、物流不顺畅等现象,从而占用资金量大。二是生产计划人员的观念和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生产计划的制定是否合理有效。三是在制品管理进度意识的强弱,关系着在制品的流量、流速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如果下料的延迟很容易造成工件不能按时完成,还会影响到后续工件的加工工期、降低加工设备的使用效率。四是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工人的操作不规范使得工件要返工或报废,需重新加工,从而影响了生产进度。

3、供应链不确定性的对策

为了降低企业生产计划的不确定性,本文提出的对策如下:

(1)增强市场预测的准确度。掌握全面而有效的数据资料是企业进行准确销售预测的基础。提高需求预测的准确度,首先要保证所收集资料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强化对市场的监控,组织专业人员对市场进行分析和评估,尤其是对未来市场需求的预测。其次是结合本企业的资源条件、技术条件、公司实力,以及产品类型,根据预测对象、信息、资料,所要求的精度,以及费用情况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比较,然后选择较合适的预测方法。其中销售部门的信息对生产计划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生产部门要主动的多同销售部门联系,要求销售部门也要第一时间把重要的市场信息变动传到生产部门。预测完成后,检查预测需求与实际顾客订单之间的差异,以及在固定计划周期内,预测变化的频度和大小,研究误差产生的原因,并对误差进行适当控制。根据以往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差异,对预测值进行修正,使预测的结果更符合实际,为生产计划的编制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

(2)直接从市场获取信息,减少中间环节。供应链成员企业可以通过缩短前置时间,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缩短订单传递和处理的时间,可以通过采用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来实现,采用网上订货,可以大大降低订购成本,使得小批量订货成为可能。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与供需链各企业共享信息和信息协调,特别是通过现代通讯技术(例如EDI或Internet)直接获得销售点(POS)数据的分析结果,并结合本企业的长期销售数据进行需求预测。另一方面,公司可以通过建立灵活的营销机制,针对终端用户加大营销力度,从而发展一大批终端用户,降低对中间商依赖程度,增强对市场的控制力度,提高市场信息分析与预测准确度,减少生产计划的不确定性。

(3)建立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在5S基础上,建立精益生产,减少等待时间意味着流程加快,生产周期自然缩短。若生产时间满足客户的交货期需求,则递推出各工段的最早开工期和最晚完工期;若生产时间超出客户的交货期要求,或出现人员缺勤、生产规模不够、进度滞后等情况,可以采取缩短关键路线上的时间进度。同时将制造资源计划、准时化生产、约束理论三者加以融合,运用从宏观工厂级到微观车间、工段级的综合计划理论,以期解决生产计划的可行性问题。但无论如何,只要决策模型中所使用的需求数据是预测的而不是真实的,在未来的执行过程中,总会遇到计划调整,甚至完全不可行而放弃的情况。因此,实现调度结果、生产能力、资源状况等信息向集成系统的及时反馈;及时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实现对生产任务进行重调度;制定产品开发进度表,确实掌握产品开发设计与变更状况。做好用料管理,掌握库存信息,避免欠料发生。同时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注重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以减少不利事件的发生、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纠错能力。

(4)提高计划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实时处理随机出现的不确定性的问题,保证生产计划的完成,确保上下工序的畅通。上一层网络图可以递推到下一层的网络图,而下一层的网络图也可以回溯到上一层网络图,整个网络结构层次清楚地反应了产品生产的工艺路线和装配层次。根据车间实际生产能力和状态,自动从PDM/ERP集成环境中获取生产计划信息,包括零件类型、数量、交货日期等基础数据。通过控制信息系统,将市场预测、原料采购及运输信息、物资设备采购信息、生产计划信息、库存信息、财务信息等各个环节统一管理,使整个流程成为同一条价值链,促使管理人员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事前、事中的经营筹划和控制上。据卡莱公司COS部统计,联合预测可以使预测的准确性提高14.5%;联合计划可以使库存减少14.5%。在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实现供应商与客户企业的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与顾客共享生产能力,使信息代替库存成为可能,从而使缺货成本大大减小,更好地改善客户满意度和销售状况。在供应链生产系统中,首先是信息共享保证了多厂商生产信息的透明性、生产运作过程的同步性,有利于消除供应链多级库存控制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现象。其次是生产建立时时反馈系统,如果有异常,要及时采取措施调整计划并反馈。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能极大改善人际间、单位间的沟通效率。

(5)生产过程的优化与控制。根据产能负荷分析数据和工时设定,能制定出一个合理完善的生产计划,对生产订单的起伏、生产计划的变更有准备措施,预留“备份程序”。在生产过程中,及时根据网络图计算出关键路线的时间,与计划或合同规定时间要求进行对比,视其能否符合要求,必要时需进行调整,还需要对关键路线所确定的时间进度,与计划期的劳动力、物资供应、成本费用等指標进行优化分析处理,选择最优方案。生产控制的有效措施能够对生产的偏差给以一定的修补,但是生产控制必须建立在对生产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处理上,使信息及时、准确、快速地转化为生产控制的有效信息。

(6)采用滚动式柔性计划编制方法,有利于对生产计划作出及时调整,以降低不确定性。为了解决制造企业中的计划跟不上需求变化的问题,减少信息不确定性,可以采用滚动计划方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将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滚动计划法的优点是:提高质量,保持一致性,增强弹性,提高应变能力。缺点是:计划编制的工作量较大。在能力受限的滚动式计划环境下,冻结比例、费用结构、能力松紧度、计划算法和计划长度对主生产计划不稳定性有较大影响,且交互作用显著。生产计划是滚动的,且MRPⅡ系统提出了时区与时界的概念,向主生产计划员提供一个控制计划的手段。时界表明了修改计划的困难程度。修改的结果越接近当前实际,则修改困难越大。但有些情况,也不得不进行修改。

4、结束语

(1)减少不确定性对供应链的影响,首先应该了解不确定性因素来源和影响程度。因此,对节点企业内部的生产计划排程是将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以及准时化生产综合起来进行优化,而不是采用串行的控制模式,由此可极大地减少计划调度时间,得出更加切合实际的计划,最终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抵抗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

(2)生产系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生产处于不平衡状态,通过计划与控制,可以逐渐趋向平衡状态。生产系统就是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循环过程。计划的目的就是使不平衡状态的生产计划向平衡状态靠近,使组织从无序走向有序,集中各种力量以满足客户的需求。需求不确定性来自于最终市场需求与客户在企业的订单之间的差距,而控制不确定性涉及整个供应链网络,包括信息流、客户订单转换为生产目标的过程以及供应商原材料需求等各个方面的干扰与波动。

(3)市场在不断地变化,所以生产计划也要不断地调整,使之更加完善合理,为企业取得更好的效益。对生产计划进行调整,就要了解各种不确定因素,明确哪些因素对计划有影响。供应链发展的趋势是以核心企业为主,在与商业合作伙伴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并共享信息的基础上,组成供应链,制定生产计划,并将其上、下游节点企业的生产计划融入进来,构建整个供应链的协调生产计划,从而协调整个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生产计划。因此,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供应商的行为并进行必要的控制。

总之,为了提高生产计划适应生产环境变化的能力,做好预测工作、组织好生产、管理好设备、做好质量控制工作等降低其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全面考虑影响计划编制的多种可预见因素,提高生产计划编制和调整的速度与效率,充分体现计划对生产的指导作用,缩短市场与生产的距离,合理利用企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企业组织能灵活适应这种变化。因此,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变化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

参考文献:

BRÄUTIGAM J, ESCHE C, MEHLER-BICHER A.Uncertainty as a key value driver of real options[EB/OL].(2003-07-09)[2011-05-18].http://www.realoptions.org/papers2003 /BraeutigamUncertainty.pdf.

WENDT M, LI Pu, WOZNY G.Nonlinear chance-constrained process optimization under uncertainty[J].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2002, 41(15): 3621-3629.

TEIXIDOR A B.Proactive management of uncertainty to improve scheduling robustness in process industries[D/OL].(2006-02-08)[2011-05-16].http://www.tdr.cesca.es/TESIS_UPC/AVAILABLE/TDX-0221107-125630 //01Abt01de01.pdf.

陈志祥. SC M 环境中生产计划信息不确定性问题研究[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5,(9):30

谢金华,叶春明,傅家旗. 基于供应链不确定性的企业生产计划控制研究[J]. 现代制造工程,2009,8:23-24.

Anshuman Gupta,Costas D.Maranas.Managing demand uncertainty in supply chain planning[J].Computers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3 ,27 :1219 - 1227.

Based on Supply Chain of Uncertainty in the Production Plan

DONGPeng1CUI Ai-ping 2DONGLi-li3 QIULi4

(1. Carlisle (Meizhou) Rubber Manufacturing Co., Ltd, Meizhou,Guangdong 514759;2.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3. School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4.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Hebei 066004)

作者:董鹏 崔爱平 董莉莉 仇莉

上一篇:青年教师实习报告下一篇:卫生局优质护理指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