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师教学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状况进行了研究,了解了高中化学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识以及参与教学研究的能力,对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关键词:问卷调查;化学教师;教学研究;解决策略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课程实施中[1]。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化学教师教学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化学教师教学论文 篇1:

中学化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教学效能感起源于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这一理论自提出到现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领域,在教学方面早已是教育界的一个重点理念。文章就将教学效能感的理论运用到中学化学教学中,参照前辈的研究经验,对“中学化学教学效能”进行探讨,借以为中学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效能感;积极性;实践应用

近年来,教学效能感对推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使其在教育学领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对这一理论的实践颇感兴趣,于是将教学效能感运用到中学化学教学工作中,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希望能让自己有个更为清晰的思路,对中学化学的课程教育能产生积极乐观的影响。下面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的认识和见解。

一、教学效能感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理论把人们对自己完成某一活动时拥有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定义为效能感。由这一理论发展起来的教学效能感,指的是教师本人对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能力的影响程度的主观判断,是解释教师教学活动动机的关键因素。效能感水平的高低,常常会对一个人的情感、认知和活动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我认为这种判断和效能的高低就像一种反馈机制,学生的行为和学习能力以考试分数的形式反映给老师,从而影响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教育和工作效率,或者说是影响了教师对自我工作的情感和努力的程度。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说学生对自己完成学习任务或活动的能力预估,主要体现在学生平时的校园活动中,是学生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和期望。

二、教学效能感在中学化学中的应用

中学化学只是庞大化学知识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内容,但由于化学的复杂多变性和未知性,也使其成为历来考试中让学生头痛的一个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课程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生动多变的表现形式对化学教学工作既有促进又有阻碍,它既能增强教学效能感的作用,又受制于自我效能感的局限性,即部分学生往往因为所设定的目标太高,难以达到而没有自信。所以在化学实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要忽略建立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习成绩时,要扬长避短,达到有效的教学目标。

中学化学实验课程外的纯理论教学,大多是生搬硬套的灌输式教育,这是由化学教学内容的乏味性、教学工作者的方式采取不适和学生学习兴致不高等多重因素导致的。教师可运用教学效能感来改善这一问题,一方面,利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信和期望,调整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不能只顾解决疑难问题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选择具备趣味性的讲演方式,浅显易懂地阐述化学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取得优异的教学成果。对老师们来说,看到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是件充满成就感的事,在这样的情感因素引导下,老师们发挥教学效能感,对提高工作效率,指导学生工作都有良性影响。

在中学化学课堂上,老师提高学生效能感,可采取问题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开动脑筋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小组的形式围绕老师布置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这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采用化学方程式接龙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联想;还可以让老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对其备课有所改进。老师划定主题和要求,让学生自己制作PPT演讲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验能力。对化学学习有特别兴趣的学生要多阅读课外书来拓宽知识面,学到更多在课堂上没涉猎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很多的方法来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激发学习的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可通过教学效能感的提升,增加对化学教学工作的热情和培养将之以恒的动力。

三、结束语

在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中应用教学效能感要达到一个期望的成果,需要多方协助共同努力。教学效能感在教育学领域发挥的作用潜力无穷。“读书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为了让中学化学教师教学效能感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能有大家都满意的成果,我们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并相信自己具有能够取得成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建原,吕红云,赵守盈.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1).

[2]周振军,左红霞.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自我效能感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阴县第二中学)

作者:孙凤菊

化学教师教学论文 篇2:

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现状的调查与解决策略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状况进行了研究,了解了高中化学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识以及参与教学研究的能力,对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问卷调查;化学教师;教学研究;解决策略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课程实施中[1]。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以自己的教育教学为研究对象,力图使自己的工作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要求,运用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发展[2]。

实践证明,一个教师能不能以科学研究的态度来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面貌和结果是大相径庭的[3]。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在我国逐渐得到认同,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与教学研究能力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众多研究者对中学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研究进行了讨论[4],特级教师张乃达提出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从问题开始”,王林哲对中学教师教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进行了论述,吴非指出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要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选题不要脱离中学学科教学。刘海燕,张丽萍[5]对哈尔滨市中学教师教学研究的个人能力及外部分条件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中学教师对教学研究在认识层面、能力水平和主动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差距。了解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现状是有针对性培养中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前提,从已有研究中我们看到,很少有研究者关注中学教师教学研究的现状。为了了解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现状,为提升中学化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供依据,我们以湖北省高中化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在湖北省两个地级市不同层次的高中选择了150位教师为研究样本,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研究现状开展了调查研究,以探寻化学教师在教学研究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调查概况

以湖北省两个地级市部分高中化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考虑到研究的代表性,选择了普通高中、市重点高中和省重点高中作了较全面的问卷调查。

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个别电话访谈。通过不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高中化学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识、作用及动机,教学研究的基础,教学研究问题的来源,教学研究的方式,教学研究的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设计了21道选择题,其中15道为单项选择,6道为多项选题。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回收率94.0%。

2 问卷设计

研究本质上是一个过程,麦克米伦和舒马赫将“研究”定义为“为某一目的而收集、分析信息的系统过程”。教师的教学研究也应该遵循研究的一般过程: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用一定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教师对教学研究方法的认识及教师基本研究能力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保证。

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识、对其作用及动机的认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基础,有认识才会有行动,如果教师自己不能认识到教学能力的意义,那么教师的教学研究行为只会是被动的、消极的。能否有相应的外界条件的支持,是教师教学研究能否推动的条件。

基于此,我们认为教师对教学研究的认识、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及外部的条件三个方面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将之细化为6小类并设计问卷。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化学教师对教学研究及其作用、动机的认识

化学教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实践活动,开展化学教学研究,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化学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调查表明,认为“教学研究非常有必要或比较有必要”的教师比例达到82.3%,认为“教学研究对于提高教学水平非常有帮助或比较有帮助”的教师比例达到80.2%。

由表1可知,为评优、评先以及晋级而参与教学研究的教师比例超过50%。可见,教师虽然认为教学研究很有必要,对提高自己的水平也很有帮助,但在现实中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功利性研究倾向。

3.2 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基础

当传统的教学法无法维持学生学习兴趣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创新。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即是教学创新,因教学创新不仅能够激发学习的动机与兴趣,更可以培养学生思考及创造能力,教学创新就需要一定的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

由表2可知,教师对于教学研究知识与理论的掌握基本上处于概念理解层面,他们多数能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含义(60.2%),但对于教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与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很低(13.5%),这势必会影响教学研究的质量,进而影响他们参与教学研究的热情。

3.3 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来源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新课程的理念只有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才能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是影响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提高教师理解新课程、驾驭新课程、实现新课程的能力,是当前教师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由表3可知,教师主要通过查阅资料并与同行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45.7%),有时会经过认真思考并写心得体会(27.6%)。而在面对教学中的问题时,约有29.1%的教师总是进行自觉研究,有53.8%的教师有时会进行自觉研究。可见,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多数有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不过仍以查阅资料、研讨为主要的问题解决方式,通过自觉研究探寻问题解决方案有效性的比例不高。

3.4 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方式

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从研究实践经验入手,也可以从研究理论成果入手;既可以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纯科研的课题研究方式。由表4可知,学校的教学研究尚处于粗放的状态,以教师自主探讨及互相学习为主(共占65.9%),学校会组织一些学习,但优秀教师的指导相对较少,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研究的质量。

3.5 化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困难

本次对化学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困难的调查设计了如下几个选项(多项选择):(1)自身的理论水平不足。(2)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和精力。(3)缺乏思考和研究。(4)怕改革,影响升学率。(5)经费紧张。(6)文献资料不足。(7)缺乏整体协作。(8)其他。由图1可知,教师进行教学研究遇到的困难是整天忙于上课、任务繁重、缺少时间、没有时间去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没有精力去进行教学研究。

3.6 化学教师教学研究的成果转化

教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有: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撰写专著等形式。目前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占64.5%,撰写专著占9.2%,总结材料和其他占26.3%。

4 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化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整体状况还不是十分理想。高中化学教师多数认可教学研究对于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以及进行教学研究的必要性,但在实践中参与研究的功利性比较明显,这与教师非常沉重的工作负担、较为薄弱的研究意识以及明显欠缺研究方法密切相关。若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4.1 进一步提高对教学研究的认识

针对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为了促进他们对教学研究的认识,学校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倡导教师对自己工作中的创新点和不足及时总结,充分发挥教师的自我评价作用;教育本身及教育情境的复杂性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即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面对的永远是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会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新的情境,教师应该改变长期以来消极被动的“教书匠”形象,教师应该成为“研究者”;坚持开展“说课——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再听课——再评课”的教学活动,尤其要强化授课教师自评这一环节,强调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随机事件的处理,提高他们对教学研究的认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4.2 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研究指导

针对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问题,面对新课程目标全面启动,教师自己要能有选择地学习一些新的教学理论,把它们作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学习,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反思自己在化学教育教学中的角色,从而不断地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不能期待教育行政部门的轮训,应该立足于自己的岗位,通过教学创新、同行听课、教研专题活动、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教育教学杂志的阅读和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实践,扎实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学校可利用本校或校际优质教师资源,建立化学名师共同体,充分发挥名师共同体作用,释放名师自主成长的活力。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一方面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指导,尽快找到教研的生长点和落脚点。

4.3 将教学与教学研究紧密联系起来

教学研究应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教学研究尤其是中学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研究,只有从自己最熟悉的教学实践出发才更具有意义。脱离了教学实践的所谓教学研究那是没有前途的,所以中学化学教师要从教学实践中获取研究的素材。

针对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时将教学与教学研究分离的问题,学校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设计《校内研讨课评价表》、《教师教学工作评价表》、《课堂教学评价表》、《课外教学研究评价表》等,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形式,设计体验式教学听课笔记;同时建立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反馈制度。并以此及时调整教师工作思路,做到教师评价多元化,以解决教学与研究分离问题。

4.4 教学研究成果表达形式多样化

在调查者中,有64.5%的化学教师认为教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是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认为形成了论文,就是有了研究成果,就是搞教研。这种认识使真正的教研远离了教师。做课题、写论文虽然是教师教研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正如专业研究者的研究主要是借助于论文表达出来一样,中学教师的研究也有独特的表达方式。日志、叙事、案例、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研究成果的重要表达形式。中学教师自始至终是生活在教育教学的现实场景之中的,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常常不是论文可以承载的,论文语言方式的抽象、叙述结构的刻板、论点论据的严整,是教师所不熟悉的,同时也不见得是教师表达自身研究成果所必需的[6]。所以教师呈现教学研究成果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5 结束语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每个教师都面临着大量的新问题、新困难、新矛盾,单靠原有的办法和经验无法真正解决问题。新课程改革,需要每一位教师通过研究找到新的途径和方法,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新课程的实施当中。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为研究者,才能成为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的适应者。

参考文献:

[1]刘永和.“教师教科研”亟待“草根化”改革——南京市教师教育科研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9,(1):34~35.

[2]张孔义.语文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5):71~76.

[3]肖建民.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3,(10):10~11.

[4]威廉·维尔马斯,斯蒂芬·G·于尔斯著.袁振国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5]刘海燕,张丽萍.对中学教师教研现状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5):40~42.

[6]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吕宝兰 余群丽 王华 张小菊 杨水金

化学教师教学论文 篇3:

核心素养视野下化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的途径

摘要:文章分析了核心素养视野下化学教师教学胜任力的主要内容,提出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的途径:深入研究化学课程知识、提升实验素养、善于反思交流、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加强拓展性内容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胜任力;化学教师

文章編号:1008-0546(2017)07-0057-02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关于 “核心素养”的热潮实质上是国际教育竞争的集中反映,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然而当前高中化学教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育人意识淡薄,育人能力缺失。加上教师进入职场以后,其思维模式、品格性情慢慢固定下来,当时代发展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时,许多教师消极应对或无能为力。因此,提升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其从“知识教学”转向“素养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没有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深入理解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育改革只能是空谈。

一、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目前,学界认为胜任力是指在某一岗位中,可以把表现优异和表现普通者区分开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教师胜任力包括教师知识、能力、人格特点以及动机等,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它能将绩效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教师区分开来。对于胜任力理论的系统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1968年,美国教育办公室出钱资助了8个教育改革项目,用来研究探索教师的胜任力因素。2000 年,Hay Mc Ber 向美国教育与就业部提交了一份“高绩效教师模型”报告,报告中提出了高效教师的5种胜任特征。1996年,在澳大利亚,国家教学委员会根据教师胜任力标准(1996)实施的全国教学质量项目中,为新教师开发设计了一个胜任力框架[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中学化学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从“教书”转向“育人”,这要求化学教师要具备相应的教学胜任力,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主要包括“转化的智慧”、“实验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育理想”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 转化的智慧

教学胜任力的提出,让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一个好的化学教师。优秀的化学学者并不一定就是好的化学教师,知识的渊博并不意味着就有能力把知识传递给学生[2]。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起着转化的重要作用。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合适的化学教学方法和策略,将教师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这要求教师全面理解化学学科知识,包括化学内容知识、化学认识论知识等;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情况,包括原有水平、认知困难等;以教学法知识,包括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等作支撑。

2. 实验教学能力

实验教学能力是化学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化学素养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科学探究实践是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强调用实验方法学习和研究化学[3]。教师要明确实验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实验的功能和价值。具备熟练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教学能力、实验研究能力等,并能够开发高质量的实验探究课题。

3. 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化学教育教学重点,思维教学的重要性远大于知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自身必须具有相应的教育艺术,有思想、有智慧,以良好的思维品质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教给学生化学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化学问题,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灵活变通、迁移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品质的化学思维能力。

4. 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要能够开发化学课程和化学教学资源,挖掘教材中的育人潜能,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对已有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进行改进。在实验教学中也要树立创新意识,改进实验。设计能够促进学生认识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设计中有自己的创意和特色。教学创新能力是化学教师较高层次的胜任力。

5. 教育理想

现实教育工作中地位待遇问题、准备化学实验要额外投入很多时间精力以及对工作的倦怠感等严重影响化学教师的教学热情,他们只能做低层次的知识传递工作,这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格格不入的。化学教师要有对化学科学的热爱、强烈的教育信念以及价值感,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教育事业目标,才能有激情构建高效教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可以使教师体会到成就感和信心,获得教书育人的满足感,在教学工作中实现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化学教师要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不断追求新的更高的职业境界。

二、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的途径

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进行培育,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促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 深入研究化学课程知识

教师对化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取决于化学课程知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化学课程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即将颁布的新修订的新课程标准,研究化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与性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和学业质量标准等,把握体现化学学科本质的特征的知识技能、基本观念、化学学科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等。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资源。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读。如知道特定课题教材的编排情况及编排意图,知识的产生方式以及内容特点,可利用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哪些等等。要根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必要时还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组织。

2. 提升实验素养

现实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实验教学弱化的程度相当严重,存在对实验认识理解不透、不理解实验操作的原理、操作不熟练等问题。提升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必须加强培育其实验素养。加深对教材实验的理解,分析该实验对突破知识点的作用,透彻理解教材设计和选择该实验的意图,挖掘课本实验的内涵和价值[4]。还要从对课本实验的理解转移到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提升创新意识这个方向上。

3. 善于反思交流

积累每次教学过程中的感受,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或教学后记;观摩教学、跟同行或专家交流讨论,反思不足。如在每次教学之后进行教学反思:学习任务设计的有效性如何?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是否真正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积累的同时重视思考,达到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重新认识。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提高教学胜任力。一开始,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主要是一些教学问题、教学困惑点或兴趣点,这样的反思是较低层次的、零散的。通过与教学理论或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操作的验证磨合,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再总结,使教学反思达到系统思维的高度,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化学教学实践操作体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 提升教学研究水平

相当一部分化学教师认为“教学与教学研究有冲突”、“没有时间进行教学研究”、“找不到合适的研究题材”。教学理论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无法从“碎片化”的经验层面上升为具有前瞻性的、成体系的教学实践理论。化学教师一定要看到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学行为的指导作用。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学与教学研究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当外在的化学教学理论被教师理解和内化,并结合教学实践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便逐渐形成了化学教师的个人化学教学实践理论,经过升华和重建,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研究力对其他胜任力起催化作用,如果其水平不高,其他胜任力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5]。

5. 加强拓展性内容知识的学习

化学教师在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拓展性内容知识的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教学胜任力。拓展性内容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化学科技的前沿动态、相关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人文社科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拓展性知识,储备各种情境素材,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此外,提升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还需倡導责任感 、正直诚实的品质、稳定的情绪,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涵养精神气质,如个人言行举止、性格情趣及内在修养等。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是多种知识整合而成,但又不是各种知识的简单叠加,是一个生成的、动态的、不断提升、长期的过程。教师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充实、综合创新,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徐建平,张厚粲.中小学教师胜任力模型:一项行为事件访谈研究[J].教育研究,2006(1):57-60

[2] 梁永平.论化学教师的PCK结构及其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2(6):113-119

[3] 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2):3-7

[4] 陈新华.高中化学教师实验素养的缺失及提升建议[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6(1):59-61

[5] 王强.我国K-12教师胜任力深层结构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12(10):3-7

作者:陈新华

上一篇:保险监管研究论文下一篇:小学见习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