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行政诉讼分析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对火灾事故认定行为是否能提起行政诉讼,在理论和实践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文章分析了两种观点的差异,最后认为火灾事故认定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消防行政诉讼分析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消防行政诉讼分析论文 篇1:

火灾原因认定的不可诉性研究

摘要:近年来,由火灾原因认定行为引起的消防行政诉讼案件不断增加,对于火灾原因认定的不可诉性进行分析研究,明确类此诉讼案件司法审查的界限很有必要。从行政法学意义上来讲,火灾原因认定具有不可诉性;从实践上来看,赋予火灾原因认定可诉性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关键词:消防;火灾原因;认定;不可诉

近年来由火灾原因认定引起的消防行政诉讼案件日渐增多,而人民法院在对待此类案件时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作法。

案例一:2017年2月15日,湖北省仙桃市一营业厅发生火灾。火灾当事人因不服当地消防部门做出的火灾原因认定及当地人民法院做出的驳回行政裁定,向汉江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了上诉,2018年4月13日法院二审认为:火灾事故认定书对本次火灾起火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产生了实际的影响,本案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案例二:2015年9月24日凌晨,甘肃岷县一火锅店失火,事后当事人因不满消防部门作出的火灾原因认定,将岷县消防大队、定西市消防支队告上法庭。该案经两级法院审理后,兰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于2017年6月14日作出终审裁定,消防部门所做的火灾原因认定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驳回火锅店上诉。

对火灾原因认定的不同认识、迥异作法,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防部门火灾事故认定工作的正常开展,又使人民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影响了司法的权威性。因此,对于火灾原因认定的不可诉性进行分析研究,明确此类案件司法审查的界限很有必要。

1 火灾原因认定具有不可诉性

1.1消防部门对火灾原因的调查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法意义上的行政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第二条和十二条等条款对适用行政诉讼法的行政行为进行了明确和列举,火灾原因认定并不是行政诉讼法意义上的行政行为,理由如下:

第一,火灾原因认定不直接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行政诉讼法》十二条第一款列举的十二类行政行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行政行为(无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直接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种行为直接创设或消灭了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体现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火灾原因认定不是针对某一特定当事人做出的,而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火灾这一特定客观事实的科学分析认定,它本身没有体现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也没有直接创设或消灭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如果说对起火原因的认定会对当事人产生权利与义务产生影响的话,这种影响只是预期的、可能的、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它只在之后可能提起的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或者行政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五十一条第三款的规定证实了这一点:“消防救援机构根据火灾现场勘验、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意见,及时制作火灾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火灾事故的证据”[1]。《火灾事故调查规定》(公安部第121号令)第五章有关火灾事故调查的处理一章也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第四十一条消防机构在火灾事故调查过程中,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一)涉嫌失火罪、消防责任事故罪的,按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立案侦查;涉嫌其他犯罪的,及时移送有关主管部门办理;(二)涉嫌消防安全违法行为的,按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调查处理;涉嫌其他违法行为的,及时移送有关主管部门调查处理;(三)依照有关规定应当给予处分的,移交有关主管部门处理。对经过调查不属于火灾事故的,消防机构应当告知当事人处理途径并记录在案。”[2]火灾引起的法律责任的落实,是由后续的行政处罚程序、诉讼程序以及行政处分决定的而不是火灾原因认定本身。

第二,火灾事故原因认定书不具有可执行性。行政诉讼法上意义上的行政行为一经生效就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这也是可诉行政行为对行政管理相对人权利和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表现。相对应的,无法执行或者不能通过执行手段对当事人权利义务产生直接影响的就不是可诉的行政行为。火灾原因认定书本身只是关于火灾发生时间、地点及原因的一种客观结论,不具有行政决定的效力,并没有对相对人设定任何的权利义务关系,因此不具有可执行性。因火灾事故引起的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完全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加以解决,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可以采信也可以不采信消防部门作出的火灾原因认定。

第三,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火灾原因认定属于可诉的行政行为。火灾原因认定不在行政诉讼法十二条第一款列举的十二类行政行为之内,《行政诉讼法》十二条第二款又规定:“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2],而无论是消防法还是其他法律法规都没有规定火灾事故原因认定属于可诉的行政行为,因此,在立法做出修改之前,我们不应当对行政诉讼的范围进行扩大解释。

1.2火灾原因认定的技术鉴定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不具备可诉条件

第一,火灾原因认定是一种事实性认定。火灾原因认定是火灾调查人员运用科学技术,通过对火灾最早发现人走访、调取监控录像、火灾现场提取的火灾痕迹物证进行技术鉴定等方法,对引发火灾的原因进行事实性认定,其内容是火灾调查人员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将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对比、综合得出的结论。起火原因的分析认定是否会对一部分人、会对哪些人产生权利义务影响,不是火灾调查人员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二,火灾原因认定的特点决定了人民法院不具备对火灾认定进行实质性审查的能力和条件。一是火灾原因认定具有专业性。消防部门就火灾原因作出的认定是一种专业技术鉴定,它运用科学技术方法,通过现场走访、收集视频等相关电子证据、对火灾现场提取的痕迹物证进行技术鉴定等方法,“对火灾这一特定法律事实的产生原因,进行的客观事实评价”[2],这种专业技术鉴定行为性质决定了人民法院没有能力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判断。二是作为火灾认定重要依据的现场痕迹不复存在。公安部第121号令《火灾事故调查规定》规定经过批准,火灾最长可在60天内做出认定,经过复杂的复核程序后的火灾认定在接到火灾报警后的120天内做出。在实践中,消防部门由于人少事多,对一个火灾完成原因的认定往往是在火灾发生后二十多天、一个月、两個月之后的事情,这个时候绝大部分火灾现场已经由于自然或者人为的原因已经被破坏了,已经无法为人民法院重新进行火灾原因认定提供客观的第一手资料。

2 赋予火灾原因认定可诉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2.1赋予火灾原因认定可诉性可能严重干扰火灾刑事侦查

火灾事故当事人如涉嫌刑事犯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消防部门要配合刑侦部门在规定的时限内查明案情。在刑事侦查过程中,如火灾事故当事人以不服火灾原因认定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将面临两难选择:如受理,必然出现普通行政程序干扰刑事诉讼程序的怪事;如不受理,又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于这种不正常的干扰,突出表现在时效上:火灾当事人(犯罪嫌疑人)在规定的十五日内行使了向上一级消防部门申请火灾原因认定复核的“权利”,“复核机构应当自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并按照本规定第三十二条规定的时限送达申请人、其他当事人和原认定机构。对需要向有关人员进行调查或者火灾现场复核勘验的,经复核机构负责人批准,复核期限可以延长三十日”[3]。如果维持原认定,当事人不服,又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那么经过行政诉讼一审、二审,就会远远超过羁押犯罪嫌疑人的法定期限。而消防部门必须反复撤消、变更相应的法律措施,这样无疑将严重干扰火灾刑事案件的侦查。

2.2赋予火灾原因认定可诉性将严重影响消防部门的行政效率

消防部门依据火灾原因认定对引起火灾事故的相关责任人依法办理行政处罚,当事人如果认为消防部门的火灾原因认定不符合客观事实,可以就行政处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完全可以在对行政处罚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对作为行政处罚证据使用的《火灾事故原因认定书》进行司法审查,而不必在火灾事故原因调查的中间环节,赋予火灾原因认定可诉性,否则,对一个行政处罚的诉求引起两个行政讼诉,势必严重影响消防部门的行政效率。

2.3赋予火灾原因认定可诉性很有可能影响火灾事故受损人的合法权益

公安部《火灾事故调查规定》第四十五条中解释:“当事人”,是指与火灾发生、蔓延和损失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单位和个人,也就是说当事人中有些人(单位)可能对火灾发生、蔓延负有责任,而有些人(单位)则只是利益受损人(单位)。如果赋予火灾原因认定可诉性,[]则说明其具有不容置疑的确认效力,从而成为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赔偿案件的前置条件。在此前提下,若火灾原因认定书不利于火灾利益受损人,受损人只有先通过行政诉讼程序推翻消防救援机构的认定,才能再通过民事诉讼或仲裁程序申请赔偿,并不利于受损人快速、方便地维护权益。另外,火灾原因认定往往要求调查人员在一片废墟中寻找相关证据,完全有可能无法查清火灾发生的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起火原因不明的火灾在火灾调查案件中都占有相当一部分的比例。如人民法院将消防部门的火灾原因认定当作民事赔偿案件受理的前提条件,对于原因不明的火灾事故造成的损失赔偿案件,相关受损人就会因人民法院不受理而无法取得赔偿。

3 结语

考虑到火灾原因认定行为不属于行政法意义上的具体行政行为,以及其本身的性质特点和人民法院存在的“能力缺陷”,再加上赋予火灾原因认定可诉性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火灾原因的认定具有不可诉性。

同时,鉴于火灾原因认定的不可诉性,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抓住当前全国消防救援队伍改制转隶的有利契机,充分考虑当前火灾调查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通过健全火灾调查工作组织、壮大火灾调查人员队伍、提升火灾调查队伍综合素质、强化火灾调查工作保障等方式推动建立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火灾调查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Z].2019.

[2] 火灾事故调查规定[Z].2012.

[3] 潘克清.火災事故调查认定结论的可诉性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0,(08):87.

作者:吴炉火

消防行政诉讼分析论文 篇2:

浅议火灾事故认定行为的可诉性

[摘 要]对火灾事故认定行为是否能提起行政诉讼,在理论和实践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文章分析了两种观点的差异,最后认为火灾事故认定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关键词]火灾事故认定;行政诉讼;可诉性

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消防机构在查明火灾事故事实后,根据当事人的行为与火灾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其行为在火灾事故中所起的作用而做出的结论。当事人如果对此认定结论不服能否提起行政诉讼呢?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6月20日凌晨,某县农贸铺面发生火灾,将原告承包在内的五间铺面烧毁。县公安消防大队于2006年7月23日分别做出火灾原因认定书和火灾事故责任书,认定火灾是原告承包铺面里的床头长明灯烤燃蚊帐蔓延而引起,原告对该起火灾负直接责任。原告不服上述两份认定,向上一级公安消防部门提出重新认定的申请,上一级公安消防部门接到申请后做出重新认定,维持了县公安消防大队的认定结论。原告认为,县公安消防大队做出的火灾原因和火灾事故责任的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违反程序,遂依法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法院予以撤销两份认定书。

于是引发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法律问题:当事人认为火灾事故认定结论不正确或者对认定结论有异议,能否对公安消防机构的火灾事故认定行为提起行政诉讼呢?法院该不该受理呢?

二、理论与实践现状

(一)学界的观点

就笔者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涉及到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否可诉的问题,基本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该认定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可对此提起行政诉讼;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该行为不具有具体行政行为的特征,不能用行政诉讼的方式进行审查。在以上两种观点中,以支持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具有可诉性的观点居多。

(二)司法实践现状

对公安消防机构就火灾原因、火灾事故责任做出的认定能否提起行政诉讼,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没有明确规定,因而在行政审判实践中也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第一种意见将其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第二种意见认为其不是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是行政诉讼法调整的范围,对该行为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应不予受理。如武汉市家华家具有限公司不服武汉市公安局消防处做出的《火灾原因、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向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上述认定书,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做出(1999)汉行初字第26号行政判决书认定,上述火灾原因、事故责任重新认定行为系具体行政行为,属于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又如,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与辽宁省消防局经协商后,于2002年9月28日做出明确规定,将公安消防机构做出的火灾原因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纳入行政诉讼收案范围,但实行复议前置。

而在贵州云岩的一起案件中,法院通过终审判决撤销公安机关做出的《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决定书》后,又通过审判监督程序,依据上述公安部公复字(2000)3号文件,再审驳回了当事人的起诉。宁夏盐池县法院审理该自治区首起涉及火灾事故责任认定的行政案件,则当庭驳回原告诉讼请求。

三、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具有可诉性

(一)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是一种行政行为

有人认为,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属于技术鉴定,不具有行政行为的属性。但事实上,公安消防机构对火灾事故责任所作的认定与技术鉴定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技术鉴定是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或技能,对某些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鉴别和判断而得出的事实性结论。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消防机构在查明火灾事故事实后,根据当事人的行为与火灾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其行为在火灾事故中所起的作用而做出的结论。《消防法》第四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由本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依此授权,公安消防机构具备了行政主体资格。依据《消防法》第五十一条之规定,火灾事故发生后,公安消防机构应当根据火灾原因、火灾损失等调查情况,查明火灾事故责任,因此进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消防机构的法定职责。所以,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行政主体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是一种行政行为,而不是技术鉴定。

(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第一,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是行政主体做出的。这里的行政主体既包括行政机关,也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还包括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或者个人。公安消防机构是处理火灾事故的主管机关,《消防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火灾扑灭后,公安消防机构有权根据需要封闭火灾现场,负责调查火灾原因,统计火灾损失。这一规定表明,调查火灾原因、认定火灾事故责任既是公安消防机构的职责,又是公安消防机构的职权,其他任何机关和个人都无此项权力。

第二,行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行为。也就是说,行为与行政职权相联系,其必须发生在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使职权时。认定火灾事故责任只能发生在公安消防机构处理火灾事故过程中。

第三,行为对象的特定性。行为是针对特定的人或特定的具体事项做出的只能适用一次的行为。它与抽象行政行为不同,抽象行政行为是对未来而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它的对象不具有特定性,且是可以反复多次适用的行为。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的对象具有特定性,只能对某一具体火灾事故进行。

第四,行为是行政主体单方决定的。即行为的做出不取决于当事人的意志,而是依据行政主体的单方意思表示。从责任认定行为的做出看,它是公安消防机构在火灾事故发生后,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鉴定、依据公安部《火灾事故调查规定》单方做出的法律性结论,并非纯专业技术性问题。

第五,行为产生法律后果。具体行政行为一经做出,即直接影响到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和法律地位。这种权利义务关系既有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也有民法上的权利义务,甚至还有可能产生刑法上的权利义务。火灾事故鉴定结论一经做出,即具有约束力、确定力和执行力,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如《消防法》规定,对当事人因过失引起火灾,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等行政处罚;对他人人身、公私财产造成损害的,还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发生重大火灾事故,造成他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上述分析及法律的规定表明,公安消防机构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后,火灾事故的当事人即处于公安消防机构的行政管理之下,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因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三)法律依据

首先,从《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可以看出,只要行政行为涉及到相对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的,均属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而《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关于排除受案范围的四种情形中,并未包括灾事故责任认定,这表明了火灾认定未排除在司法审查范围外,即对火灾事故认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四)项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对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的诉讼。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五条规定,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四)项中的“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通过的规范性文件。2000年3月20日公安部公复字(2000)3号《关于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服是否属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批复》将火灾原因认定、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列为不属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这一批复是无效的,因为公安部的批复属于部门规章,并不是法律,以部门规章去限制公民的诉讼权利是没有依据的,也违反上述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所以还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解释》的有关规定,将火灾事故认定行为纳入可诉行政行为的范围。

再次,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的背景来看,也应给予相对人司法救济的途径,让行政机关与相对人在法庭上充分展示证据,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减少上访人次,维护社会稳定是有利的。如果不给当事一个讲理的机会,可能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就不利于社会团结和谐。

综上所述,公安消防机关对火灾事故责任所做的认定书具有行政可诉性,当事人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予以受理。但可以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并不意味着法院可以对该认定行为进行全面的审查。因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涉及到对于火灾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等专业性问题,对其进行司法审查的方式与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方式应有所不同,审查的方式主要应当时对公安机关做出认定行为程序的审查,对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判断的专业性问题,具有因果关系等问题,法院应当尊重公安机关基于专业知识做出的最终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巫朝鸿 .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书的行政可诉性[D].

[2]汉法网.火灾事故责任认定行为性质及可诉性分析[D].

[3]朱桂前.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可诉行政行为[D].

[作者简介]孙超,男,北京市西城区公安消防支队,武警副团中校警衔,防火监督处三科工程师;张泽,男,北京市门头沟区公安消防支队,武警副营上尉警衔,法制科副科长。

作者:孙超 张泽

消防行政诉讼分析论文 篇3:

关于消防法规体系整体思考与建议

【摘 要】本文作者就结合自己在基层消防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自己的一些思考,发表一点自己对消防法规体的拙见,恳请专家与同行予以批评指正。

【关键词】消防法;消防监督;消防立法

1.消防法规体系思考

1.1消防法规之间的效力等级问题

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这是法律效力等级的一般原则。法律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无权对此进行解释。公安部于一九九四年二月五日下发了关于对火灾原因鉴定或认定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服不属于申请复议范围的通知,明确指出当事人对火灾原因鉴定或认定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服的,只能向当地主管公安机关或上一级公安消防监督机构申请重新鉴定或者认定,当地主管公安机关或上一级公安消防监督机构的重新鉴定或者认定为最终鉴定或者认定。

笔者认为,这一规定存在这样几个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作出这一规定的依据《行政复议条例》现已废止,并且《行政复议条例》的受理范围和不予受理的范围都不能明确看出火灾原因鉴定或认定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否属于行政复议的范围,现行的《行政复议法》中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二是《行政复议条例》是行政法规,它的解释权应当归属国务院,作为国务院的一个部对其进行解释属越权解释,是无效行为。三是如果这一规定成立的话,火灾原因鉴定或认定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同时也排除了行政相对人提起行政诉讼的可能,使当事人在这方面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救济。

要想对这一问题作出正确的理解,作者认为须先弄清火灾原因鉴定或认定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的性质。火灾原因鉴定或定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是公安消防机构依法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这一点应该是无庸置疑的。既然是具体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就应当有救济权,而救济权无非是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两种方式。如果这两种救济权都被剥夺,必将导致权利被滥用,用,对行政相对人肯定是不公平的,而且也是违法的。实践中存在消防部门内部的考核中如发现某单位被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不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结果如何)则会被扣分,表现出一种对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的“恐惧”情绪,这种情绪也间接促成了以上问题的出现。

消防执法实践出现很多当事人对公安消防机构的火灾原因认定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服而提起行政诉讼,而一些地区则以公安部的通知为由排除对此类案件的管辖。为把我国依法治火工作推向深人,加强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应该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明确当事人可以对公安消防机构的火灾原因认定和火灾事故责任认定申请行政复议,逐步把消防执法的各项行为都纳入法律监督的视野,努力加强消防部队自身的素质建设,稳步提高执法水平,真正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这样才能一步一步促进消防事业的发展。

1.2操作性问题

《消防法》较之《消防条例》增加了《法律责任》一章,为消防执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可以说在操作性上大大加强了。但消防执法过程中,作者发现《消防法》的有些规定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够强。比如作为消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火灾部分却只有一条,所有的火灾都只能归为失火(纵火属刑侦部门管),要么依据《消防法》第47条第6项追究当事人的行政贵任,要么依据《刑法》追究当事人失火罪的刑事责任,造成在实践中的火灾处理千篇一律,不利于火灾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1.3及时修订相关法规,制作配套法律文书的问题

《消防法》颁布实施以后,原来的《消防条例》就废止了。原来依据《消防条例》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就存在一个废除或修订的问题。但《消防法》实行五年多了,这些工作有的尚未开始,有的才刚刚开始着手进行,可谓迟缓。法律的生命力体现在与时代紧密结合上,也体现在易于被人们遵守和执行上。对于消防监督执法人员来说,没有配套的法律文书,操作性再强的法律都无异于一纸空文。《消防法》颁布实施以后,很长时间里文书不统一、不规范,不仅各地消防执法文书格式不尽相同,填写上也五花八门,极大影响了《消防法》的实施。作者认为,进一步加强消防监督执法力度有必要由公安部对消防执法的文书格式及填写方法上作出统一,规范执法行为。

2.消防法规解决问题

2.1提高消防法律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性

按照宪法确定的民主和法制原则,任何行政机关的存在和行政职权的运作,都必须有組织法的依据。因此,建议在今后的十年内,参照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做法,结合我国国情和消防工作特点,特别是根据中央和地方职权的划分,尽快制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组织法》。明确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包括政府与消防机构的职责和关系,各行政机关的职责和关系及与消防机构的关系,也包括公安消防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使之与政府机构改革,国家行政机关改革相适应。

2.2提高《消防法》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实施细则》等类似的行政法规,充分听取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并实现对消防组织法、消防法在落实层面上进行细化,使每一行为操作更为具体可行性,如对消防行政执法的自由裁量权进行进一步细化。(2)适当取消行政处罚的诸多前置条件,增强消防行政处罚的可操作性,以维护消防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提高消防行政效率。(3)具体明确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管理、维护的具体部门,具体明确人民政府对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资金投入的比例或数额。

2.3进一步明确落实消防行政相对人的职责

通过61号令的实施,要求单位内部建立消防安全责任机制,确立了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主体的地位,在消防法法律体系中落实了消防行政相对人的职责,为建立整个社会消防安全管理责任机制奠定了基础。但是,目前我国总体的消防安全意识还不高,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对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而61号令的宣贯又没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在消防法中仅仅对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行为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处警告,而且行政处分要由消防部门查出问题才能追究,还是摆脱不了消防机构一家单打独斗的局面。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消防行政相对人的职责,加大对未落实好责任制的单位及个人的处罚力度,同时,通过法律手段把消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当中,提高全社会的消防安全意识。否则,消防安全责任制对于改变单位的消防管理工作,只能是流于形式,增加单位为应付消防监督检查而做的工作量。

2.4完善监督执法规章,提高监督执法水平

73号令中对监督执法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要求,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消防监督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水平参差不齐。使消防监督工作长期在低层次徘徊。在实际工作中,大型工程、重大火灾隐患,消防规划,业务建设等工作,是无法一蹴而就的,需要相对稳定的业务人员。往往同一业务要更换几个经办人,造成业务中断、衔接不上、前后扯皮等现象。随着国家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消防执法人员综合业务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方而要从体制上把好入口关,提高准入门槛,阻止不适合、不具备岗位资格、业务素质的人员从事消防行政执法工作,同时要应当进一步明确监督执法人员职责,对可能出现的中途变更经办人员存在的各种问题做出明确规定,确保执法工作的有效有序进行。

3.结束语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于2009年5月1日起施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市、经济特区目前适用的地方性消防法规中的相关规定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消防法制建设的需要。在学习和贯彻落实新《消防法》过程中,必须从“心”开始,以专注的态度、坚定的信心,忠于职守、真抓实干,开创消防安全工作新局面,把火魔驱逐出人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S].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7(11).

[2]傅智敏,韩海云.我国消防标准体系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6).

[3]孙平,田亮.消防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管理[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1,(6).

[4]韩海云,傅智敏.我国消防标准化工作现状分析与展望[J].武警学院学报.2008,(2).

作者:曹刚

上一篇:公务员个人年终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新员工心得体会(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