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职院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来开展,都必须服从服务人才培养这项工作,任何偏离了“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这一方向和目标的行为,都应纠正。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外合作办学农业科技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外合作办学农业科技论文 篇1:

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刍议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和推进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渠道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重要路径。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家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对外开放事业的日益深化,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逐步扩大,作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重要形式和途径之一的中外合作办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据统计,截至2011年9月,中部地区六省已有42所高校与国外高校建立了实质性合作办学关系,共有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6个和合作办学项目70个。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在构建中部地区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促进各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初步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研究高等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问题,有利于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中部地区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情况分析

1、合作资源的国别

目前中部地区合作外方院校主要来自经济发达、教育先进的国家或地区。根据2011年9月教育部涉外监管网上的数据,其合作办学的外方教育机构国别情况如图一:

从表中可以发现在中部六省,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教育机构合作机构和项目最多,约占总量的74%。其原因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均属于教育输出大国,且都是英语国家,这也与我国外语教学有关,越来越多学生能够接受双语教学。另值得注意是,与德国教育机构合作的项目有5个,排在第四位,与德国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德国的职业教育水平较高,相对费用较低。

2、合作办学专业分布

中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专业主要集中在管理类、经济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专业,理工类专业偏少,合作专业缺乏农业、新能源技术等专业。其专业分布可以按照大类分布如表一所示: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合作办学专业主要体现在三大类专业:经济类、管理类、信息技术类,约占总的合作专业的55%。经济类专业包括会计、金融、商务、市场营销等,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商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信息技术类包括计算机、电子信息、软件技术等。

3、合作办学模式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三种主要模式:融合式、嫁接式、松散式。融合式是目前比较理想的合作模式,是将中外合作双方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以及资源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包括引进外方院校的教学计划、教材、教学方法以及相关的教学评估办法,中外双方根据资源特点制定出最佳教学计划、大纲、教材、教法和教学评价,聘请国外合作院校的教师来中国合作方授课或派遣中国教师去国外进修后回国进行双语授课等形式。嫁接式就是充分保留双方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互评对方学校开设课程,彼此承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修满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松散型模式就是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中方讲学,中方教师去国外进修、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学生到国外短期学习或实习等手段,促进教学方法的国际化。

目前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融合式为主,应该允许院校根据自身特点与优势选择合作模式,拓宽合作渠道。在不同的省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模式,通过不同渠道吸取、利用社会、企业教育资源。通过聘请校外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开设讲座,使学术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之间的关系得以调整变革,通过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协调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把社会生产实践作为大学教学和课程的补充与延伸,以至使其具有独立的地位,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快的与实际结合,培养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4、中外合作办学层次及项目地域分布

中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本科层次,6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本科专业合作教学机构,有本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70个,其中硕士研究生层次合作办学项目仅2个,无博士研究生层次合作办学项目。在吸引国外优质资源上,一方面中部地区高校需要自练内功,加强自身发展,走上省内名校、国家名校的道路,才能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另一方面结合各省省情实际,各高校的实际,加强与相对高等教育的有着一定专业优势的院校进行合作办学 ,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尤其是可以举办一批示范性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带动其他高校的项目发展。

中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最多的省份是河南省,拥有4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个合作办学机构,具体分布如图二所示:

如图二所展现的,中外合作办学上各地区之间还存在着差距。但从引进优质资源的辐射上,促进各地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上,还是需要引导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区域间的相对均衡发展,尤其是需要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引导。

二、发展探索

目前中部地区高校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主要以管理类、经济类、信息技术学科为主,而社会急需的新能源、新材料的高新技术、农业及工科专业合作较少。在本科阶段合作办学专业特色还不够鲜明、专业不够全面,研究生层次的合作办学的2个专业都是英语教育专业,因此需建立高层次的发展战略,加强相应的推进措施,提高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水平。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必须提出更高层次的、实质性的发展战略,实现整体规划。

1、优化合作项目的布局,突出发展重点

中外合作办学应当围绕国家人才、科技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项目实施,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培养以及对外开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高度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应优先考虑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验计划、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医师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以及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业。

就现阶段而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设置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合作专业应为学校的优势专业,实现强强合作,以便在学校内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促进专业及课程设置。二是适当控制各专业合作项目的数量,避免重复项目可能带来的毕业生过剩。

从长远规划来看,中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应从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需要出发,积极配合国家发展对高尖端人才的需求,教育主管部门应优先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应结合安徽高校实际,应鼓励在汽车制造、人工智能 、生态环境保护、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战略领域的中外合作办学。

2、结合地区实际,科学选择国外优质资源

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界定问题实质上就是什么样的国外院校才是优质合作对象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对国外院校办学资质、办学条件等方面缺乏全面的要求和指导,部分院校在选择合作对象时存在过分看重国外院校的办学层次、校舍建造面积、办学规模、全职教师数量等误区,因此对如何界定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一直困扰省内院校选择合作对象的问题。

不可否认,中外合作办学需引进外国教育机构在国际上或者所属国同类高等学校中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具有先进水平的课程、教材、师资和科学的管理制度,中部省份的教育水平发展仍处于提升阶段,可以引进相对于高校实际的优质国外教育资源。各地高等院校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可以兼顾所在地友好省州、姐妹城市的背景展开合作办学,还可以与各自院校有着长期交流关系的国外高校有选择的进行合作办学,这样既能整合对外交流合作的资源,且合作办学基础较为牢靠。

3、本土化国外资源,培养双语教学的中外方教师

国外资源的本土化,是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指将在合作项目中引进的教育理念、包括教材在内教学资料、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管理系统等,通过吸收、转换、改造和内化,使之成为适合本土高校自己的教育资源。

由于受国内传统教育惯性思维的影响,目前多数中外合作办学所用的教材,大多采用以下两种模式:一是国内课程沿用非合作同类专业的国内教科书;二是引进课程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这只是国内课程教材与引进的课程教材简单叠加,没有实质性的融合。这样的设置缺乏科学性也会造成课程对接方面的问题。而合作双方共同开发合作项目的专用教材,是今后发展的方向。合作开发的教材在吸收国外教学资源的优点和最新理念的同时,又不放弃国内原有教材的优势和特色,将两方面进行有机的整合,开发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的教学资源库。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对师资的要求比普通非中外合作办学专业要高, 尤其是专业课教师, 基本都要求用双语授课, 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非常精通, 而且语言水平也要能达到授课的要求。而目前真正达到这样要求的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师并不多。

教师语言培训方面, 现有的合作办学强调对中外教师外语方面的培训, 而没有考虑到对外方教师中文的培训。实际上, 如果外方教师能用一部分中文对课程内容进行解释和阐述,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国内外对课程的要求和授课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分歧, 因此, 加强双方教师的合作和交流, 诸如采取外方派遣教师来中方授课, 中方派遣教师去外方培训, 了解课程大纲和课程体系以及授课方式方法等多种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 中外合作办学应该注重在“合作”, 不仅仅是要借鉴国外的课程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如何“本土化”, 让中国学生能够接受, 能在合作项目中顺利进行。

4、控制质量,建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评估指标体系

如何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进行衡量与认证,需要建立有效的科学的评估体系,这也是其他省市共同存在的问题。如何从师资水平、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尤其是引进教材)、教学管理、教学环境与条件等方面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还需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毕业生质量甚至去向对项目发展进行科学评估,因此需要设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定期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评估,否则,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很难保证,更谈不是健康快速发展。

构建符合中部地区省份特点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一是要继续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审批监督;二是尽早建立科学的、操作性强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体系。设立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实施办法,统一衡量标准,组建评估专家库;三是高校的自我保障是质量控制体系的基础。

推动建立中外合作办学社会认证工作。中外合作办学的评估有其特殊性,建议推动社会机构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认证,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制定认证的程序性原则,组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同参与确定认证标准,同时与国外教育评估机构进行合作。办学机构进行自我质量保障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质量保障的对象,同时也应该成为质量保障的主体。为了确保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各高校应根据实际,建立符合各自特色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5、政府扶持,推动建立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教育行政部门应推动设立中外合作办学示范项目,对办学水平搞、示范意义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予以政策和经费支持。可设立中外合作办学专项资金,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进行奖励和资助,资助中外合作办学相关课题的研究和合作教材的开发。政府发改委、财政厅、教育厅应当将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纳入高校生均拨款计划,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中西部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

三、结语

对于合作办学,一直都在强调了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强调“引进”同时确忽视了“输出”。中外合作办学之所以能存在并且发展壮大,在于它能使办学获得“双赢”,也可以换个角度看中外合作办学,我们也可以探索如何“输出”。

综上所述,中部地区高等教育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应从中部崛起国家发展战略出发,充分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各高校专业优势,合理选择国外合作院校和专业,“引进”与“输出”并重,在制度健全和协议细化的基础上根据合作办学的规律独立运作,在课程设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方面,遵循“双赢”的原则,加强教学评估,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珊 张文通.高等教育之中外合作办学刍议[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8-62.

[2]孙新爱 陆军.河北省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108-110.

[3]王保宇. 河南省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学理论·中:2011(3):74

[4]单伟明.浙江省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关问题的探讨[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23):6-7

[5]夏宏伟. 关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学问题的探讨[J].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14-16

[6]赵麟. 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浅析[J. 大众商务,2010(9):205

[7]李盛兵. 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J]. 教育发展研究,2008(13):108-111

[8]王晓辉.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 时代教育, 2010 (3) : 98-99.

[9]吴庆华. 试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中的若干问题[J].教育管理研究,2009(9) : 53-55.

[10]王勇. 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体系建设[ J] . 中国电力教育, 2009( 5) : 6-7.

[11] 朱秋丽, 张凤武. 中外合作办学有关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J] . 林区教学, 2010( 2) : 180-181.

作者简介:许俊农(1961—),男, 安徽巢湖人,合肥师范学院副教授兼任安徽省教育厅外事处副处长,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与大众传媒硕士,德国海德堡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钱丰收(1979—),男,安徽青阳人,安徽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作者:许俊农 钱丰收

中外合作办学农业科技论文 篇2:

夯实立德树人根本 培养德高技高人才

高职院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来开展,都必须服从服务人才培养这项工作,任何偏离了“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这一方向和目标的行为,都应纠正。

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高等职业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培养出一大批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德高技高人才。这意味着,高职院校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来开展,都必须服从服务人才培养这项工作,任何偏离了“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这一方向和目标的行为,都应纠正。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也应当调整到这一方向和目标上来。学校、专业、课程等各层面以及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都应不折不扣地去落实人才培养。

扎实推进有效教学改革,做实人才培养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制订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暂行办法》,坚持量化与评议相结合,以量化为主,评议最终也转化为分数。涵盖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量化部分包括年资、教学工作量和质、教研科研、突出贡献,占80%,评议部分包括量化之外的其他主要业绩,占20%。从初步执行来看,激励鞭策导向比较明显。想干、多干、干好、抢着干的氛围日渐浓厚,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竞相迸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高技高人才的目标有了重要保证。

2014年,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启动了有效教学改革,推进教师全员现代职教能力达标。有效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实施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即“让每一堂课都有价值”的教学。通过校内外和国(境)内外培训、示范引领、结对指导,教师全员逐一参加达标过关测评。首批达标的12位教师被聘为校内专家,指导测评验收其他老师达标,以示激励和促进本人、从而带动全员。首批过关的教师中,有中青年教师,也有老教师。这给各个年龄段的教师传递了一个信号,只要努力就能达标通关。在前述新一轮教师职称评聘改革中,也把达标过关作为质量工程项目之一予以赋分,分值相当于3.3年工龄。截至2020年底,全部专任教师分6批进行了过关测评验收,通过率达到99%。由学院原副书记副院长马培安同志主持的研究成果《高等职业院校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同名专著在职教界引起较大反响。

教研科研技术研发齐头并进,赋能人才培养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工作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服务人才培养为中心,围绕泰安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开展课题研究,注重与企业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教研与科研齐头并进,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

打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平台。或吸收学生参与,或指导学生主持课题,提升教师学生科技研发能力。遵循“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理念,与泰安市及周边地区的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制造、物联网、旅游、建筑、绿色农业等行业的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等深度合作,协同建成现代绿色综合农业工程技术中心、物联网应用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机器人研发与服务中心等8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依托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培植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一流科研创新团队,将科技前沿知识融入课堂,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整合校企相关研发资源,实施重点项目攻关和联合申报;面向中小微企业实际需求进行技术研发,搞横向联合。每年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0余项,横向合作课题与技术研发项目30余项、立项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20项,通过项目研究提高教师科技研发能力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重点社科项目培育工程,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依托学院科协、社科联、泰安市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所等机构,培育重大社科项目;每年立项市级以上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艺术科学等重点或重大课题10余项。以重大社科项目研究为载体,参与泰安产业发展规划、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泰安文化产业建设及文化创新与传播等研究,产生了一批创新成果,成为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

以科研推进三教改革,以教育教学改革为科研提供动力。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机制。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带徒传技,坚持“高端引领、侧重技能、德艺兼修、贵在应用”的理念培养人才,培养学生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课堂、信息化教学等研究与探索,形成教改项目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将教改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充分发挥科研对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内容更新、质量监控机制建立等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教务处、科研处以及系部教科研主任加強对教改项目的协同管理与指导,促进教改成果的推广应用。2014年以来,荣获国教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教研与科研齐头并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突出技术服务与社会培训,拓展人才培养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中,一直坚持吸收学生参与其中。这样,一方面,教师在服务与培训中,提升育人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服务和培训,自身也得到了锻炼。通过这两种形式,拓展了人才培养。

在技术服务方面。全院26名泰安市工业与农业科技特派员,依托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在每个专业群培植一支高水平技术服务团队。学院根据科普推广计划、科技扶贫计划和社会需要等,开展科普推广与技术服务。还承担企业需要解决的技术工艺难题或技改项目,促进师生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在社会培训方面。以优质校建设为依托,坚持“四个深化”。一是深化多种形式办学,建设泰安创业大学,开办东方驾校,举办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自考等学历教育,搭建以社区文化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服务,各类人员培训服务和对口支援服务为重点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开展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技能鉴定与人才培训;与政府职能部门合作,开展阳光工程培训、退役士兵培训、城市再就业人员培训等多层次人才培训,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与智力支持。三是深化校企合作,搭建专业对接产业服务平台,结合专业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四是深化与政(政府)行(行业部门)校(学校)社(社区)合作,与泰安市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区校战略合作关系;主动对接承担政府行业部门培训项目;坚持“校社联携,多向拓展”,推进中专、成人函授大专、本科和试点本科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积极参与学院周边社区服务,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区教育活动。开办老年大学和创业大学,积极创建规范化社区学院。

传承泰山与齐鲁文化,铸魂人才培养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以泰安悠久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为背景和资源,对接地方优势文化,依山树人,传承泰山文化、齐鲁文化,将其寓于中华优秀文化之中,创新高职院校与地方文化对接的传统文化育人思路,创新“书院+学院”文化育人模式。

重建千年泰山书院,搭建特色文化育人平台。2013年重建泰山书院,不断加大泰山书院建设力度,将其打造成为集“进取、担当、包容、和谐”泰山精神之“魂器”,奠定弘扬泰山文化的物质平台。根据书院藏书、读书、教书、著书的功能,建成包括博物馆、文渊阁、墨宝斋、琢玉坊等基本场馆。书院博物馆展现书院历史文化,文渊阁展示泰山文化为主题的书画创作,墨宝斋为泰山书画艺术创作交流活动场所。

设立讲书堂,开启以“知”,感之以“情”。泰山书院“讲书堂”作为讲学、交流、研究的课堂。定期邀请“四史”理论学者、泰山文化研究专家、非遗技能传承人等来校作专题讲座;学院各系部每学期在讲书堂内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知识大赛,不断丰富讲书堂内容,激发了学生对党史国史、优秀传统文化、泰山文化的浓厚学习兴趣。同时依托书院积极进行泰山文化国内外学术研究与成果交流,传播泰山文化,弘扬泰山精神,汇聚职教发展力量。

编撰刊物著作,载之以“言”,发之以“声”。2015—2016年,泰山书院作为牵头单位,组织本院师生为主要创作人员,邀请当地知名书画家共同组成团队,创作出版《泰山百景诗书画印作品集》,创造性传承了泰山文化,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2014年1月,《泰山书院》创刊,该刊以普及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品位为主要目标,成为促进学院发展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交流的载体。

拓展国学教育,引导学生“学归于行”。2015年,泰山书院挂牌学院人文素质中心,统筹人文素质课程,专门设立了泰山文化章节,加强学生对泰山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拓展国学教育,弘扬泰山书院“五贤”勤奋治学、学而治世的精神,陶冶情操,培养立志担当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精神底蕴。2015年,泰山书院先后被评为泰安市和山东省优秀社科普及教育基地。

探索“泰山书院+”建设,拓展文化传承渠道。一是“书院+公寓”。以古代书院命名理念和风格命名学生公寓,书院文化氛围浓厚;在学生宿舍楼内设置传统文化活动区,充实传统文化书籍、笔墨纸砚、案台等设施,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课余生活。二是“书院+社团”。建立泰山文化学生社团,开设书法、篆刻、面塑等專业学习小组。三是“书院+专业”。以书院为桥梁,实现泰山文化与学院玉雕、工艺美术设计、旅游等专业建设的有效对接,加强泰山文化在专业发展、研究成果的转化,创新成果运用进行产品研发。四是“书院+E”。学院开设泰山书院专题网站,在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泰山书院专栏,通过新媒体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

用好中外合作办学与交流平台,助力人才培养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战略,积极主动推进人才培养与国际的接轨,把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作为学校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整合国内国外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搭建起全方位中外合作办学与交流平台,促进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幅提升。

在引进与本土化方面。自2014年起,学院与澳大利亚启思蒙学院在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建筑工程技术两个专业进行合作办学。通过学习借鉴澳方TAFE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辐射带动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了学院整体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学院以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基础,申请获得聘请外国专家资格,先后加入了世界应用技术大学和职教院校联盟(WFCP)、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职教学会国际化工作委员会等组织,搭建中外合作办学与交流平台。学院服务“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等,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开展交流合作。

在输出我国经验方面。一是在WFCP每两年评审一次的世界卓越奖评选中,学院获得创新创业奖;在WFCP的2018年会上(澳大利亚墨尔本),学院作了推介发言,传递了中国声音,提供了中国方案。二是拟参与山东省教育厅牵头的以混合所有制为特征的中国海外职业技术学院和校区参建项目。使得我院积累的丰富中外合作办学经验和人才培养模式“走出去”。

总之,高职院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应落脚于人才培养。学校、专业、课程各层面及教师,都应坚持问题导向、育人主线、学生受益,为学生全面发展、专业发展和未来职业发展增值,为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服务。

作者:毕于民

中外合作办学农业科技论文 篇3:

基于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各个领域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扩大,所以很多学校开始尝试国际化合作办学模式,其目的就是要引进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师资队伍和育人模式,提高我国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结合我国当前外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国际化合作办学的经验和优势,主要探讨了基于国际化合作办学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措施,即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与育人观念、加强国际化双语教材建设、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构建国际化实践育人机制等,以促进外语人才专业素质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国际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外人教学;外语人才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也促进了教育、人力、资本、商品、资源以及信息之间的国际化进程,国家化合作办学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等教育外语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教育市场开发程度的不断扩大,国际化合作办学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有助于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随着越来越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外语人才需求在不断增加,各个学校应当充分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积极转变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观念,优化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外语课程和教师队伍的优化建设,为外部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创造更好的国际化教育条件,促进学生国际化素质的有效培养,进而提高外语专业学生对国际化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

一、引进国际化的办学观念和人才培养理念

为了更好的应对国际化趋势对外语人才综合素质的新要求,学校在制定外语人才的培养方案时,就必须树立国家化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经验,学习国外学校的管理模式,进而推动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变革。同时,学校还可以拓宽融资需求,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在吸引国外教育资金注入的同时,可以同步引进国际化的办学观念和人才培养理念,这样有助于对我国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留学生培养,当前是比较符合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国情和很多学校的校情的,可以实现国内外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优化配置,能够培养更多的既熟悉外语基础知识,又了解各国国情、法律、文化的外语人才。

二、建设国际化的双语外语教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使用的外语教材都带有一定的应试教育形式,大多是由国内外语学科的先进教师进行编写的,这虽然可能符合我国外语教学的具体国情和学生的英语基础素质情况,但是可能会存在较大的滞后性,也缺乏相应的国际化视野。因此,基于外语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建议增加双语教师的应用范围,并积极引进国外原版教材,给学生更多解决“原汁原味”外语的机会。同时,国际化双语外语教材的建设,要更加注重实用性,将理论知识与国外的生活情景联系起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促进学生国际化素质的培养。

三、构建国际化的外语师资队伍

学校要想让教师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做出更大与持久的贡献,培养更多优秀的外语专业人才,就必须重视外语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学校可以积极引进外教,增加外语教师的比例,这样更有助于国家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另一方面,高校要引导国内外语教师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个人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的及时完善,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国际化教育趋势和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四、构建国际化的实习实训基地

新时期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基于国际化发展趋势,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尤其是国际化的外语人才,需要在口语交际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进行重点培养,所以学校要积极构建国际化的实习实训基地。首先,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国外实习基地,重视外语专业学生的国际素质拓展。即由学院组织,让学生到国外实习或者选修国外高校课程,让学生在更加真实的外语环境下开展外语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拓宽学生实习途径。如高校可以与国外高校建立交换生制度,给更多的学生出国训练专业技能的机会。其次,学校可以模拟国外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构建虚拟化的国际化实践课程,如学校可以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发虚拟在线课程,或者让外语专业学生与合作院校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口语训练和学习交流,打破学生在外语实习时所受到的时空限制,给学生更多培养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平台,进而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各项外语素质的均衡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国际化合作办学下的外语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积极引进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师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实践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为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进而实现国内外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为我国的全球化进程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外语人才,使他们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广磊,罗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模块化教学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新思路[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2]康小玲.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初探——以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為例[J].海外英语,2015(5).

作者:翟晓蕾

上一篇:水利局信访工作总结下一篇:高中化学教学语言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