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事件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外文化交流事件

中外文化交流事件 篇1

时 间

世 界

1488

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1492

哥伦布在西班牙支持下发现美洲

1498

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

马丁·路德揭开宗教改革运动序幕

1519-1522

麦哲伦在西班牙支持下进行环球航行

葡萄牙侵占澳门

1553

荷兰侵占台湾

1624

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1644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

清派施琅统一台湾

1683

清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4

1687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8

英国光荣革命,标志革命结束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89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1765

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工业革命序幕

1775

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776

《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美国建国

1782

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1

约克镇战役—美国独立战争胜利

1787

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

1789

美联邦政府成立;法国大革命爆发;

颁布《人权宣言》

1792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804

拿破仑颁布《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7

美国富尔顿制成汽船

1814

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拿破仑第一次下台

1815

滑铁卢战役失败,拿破仑再次下台

1836-1848

英国宪章运动

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1839

鸦片战争爆发

1840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2

1848

《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天津条约》签订

1858

洪仁玕《资政新篇》

1859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签订

1860

曾国藩创办第一家官办军企安庆内军械所

1861

1864

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

1868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

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71

巴黎公社;

德国完成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5

法国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1876

美国贝尔发明电话

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1877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

1881

1886

德国卡尔·本茨发明汽车

1889

第二国际建立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马关条约》签订;公车上书

1895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

意大利马可尼发明无线电通讯

戊戌变法

1898

义和团运动

1898-1900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德国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

《辛丑条约》签订

1901

1903

布尔什维克党形成,列宁主义诞生;

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中国同盟会成立;

《定军山》-中国电影诞生

1905

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

武昌起义

1911.lO.10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颁布《临时约法》

1912

(民国元年)

二次革命

1913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袁接受“二十一条”;护国运动开始;

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5

1917

俄国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世界现代史开端

五四运动

1919

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1

1921-1927

新经济政策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2

苏联成立

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革命运动兴起;黄埔军校创立

1924

孙中山逝世

1925

苏联斯大林开始推行工业化方针

北伐战争开始

1926

英国贝尔德发明电视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中共发动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927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

1931

1933

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

红军长征

1934.10

-1936.10

遵义会议;一二九运动

1935

西安事变

1936.12.12

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南京大屠杀

1937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百团大战

1940

1944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中共七大召开;抗战胜利;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订

1945

美国研制原子弹成功;联合国成立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6

美国发明电脑;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7

杜鲁门主义出台;

马歇尔计划;

印巴分治;

关贸总协定签订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1948-1949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渡江战役,国民政府覆亡;

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新中国成立;与苏联建交

1949

北约组织成立;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

抗美援朝开始

1950

西藏和平解放

1951

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

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1953

三大改造

1953-1956

一五计划

1953-1957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

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55

华约成立,两大军事对峙格局形成

中共八大召开;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双百”方针提出;

1956

1957

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调整经济八字方针提出

1960

1961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登上太空;

不结盟运动兴起

成功研制原子弹

1964

西藏自治区成立

1965

1967

欧共体成立;东盟成立

1969

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

互联网在美国诞生

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

1970

重返联合国:乒乓外交;

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

1971

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

袁隆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

197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

1974

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

1975

邓小平复出;恢复高考

1977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

中美建交

1979

设立四大经济特区

1980

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

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1983

中英签署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开放14个沿海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4

中葡签署澳门问题联合声明;中共十三大

1987

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1988

1989

东欧剧变;APEC成立

1991

苏联解体

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

1992

互联网开通

1993

欧盟成立

1994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995

WTO成立

7.1香港回归;中共十五大

亚洲金融危机;

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12.20澳门回归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中国加入WTO

美国911事件

欧元正式启用

“神舟五号”发射,杨利伟登上太空

中外历史标志性事件大汇总

中国史标志性事件

(一)奴隶社会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 21 世纪——前 16 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 16 世纪——前 11 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 11 世纪——前 8 世纪即公元前 771 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①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 770 年——前 476 年)

②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 475 年——前 221 年)

(二)封建社会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 221 年——公元 220 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 220 年魏国建立 ——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 年——907 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唐灭——960 年北宋建立)

5、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 年北宋建立——1368 年明朝建立)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 年——1912 年清帝退位)

(三)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

1、1852—1864 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

2、19 世纪 60—90 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3、1898 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

4、1911 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

5、1915—1919 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

6、1921 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

(四)中国学习西方实现近代化

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

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学日本)

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学美国)

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6、无产阶级(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

政治史标志性事件

1、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顶峰。

3、1856 年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4、1861 年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5、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6、《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1905 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阶段。

8、1912 年 3 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着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

9、1924 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形成。

10、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大革命)的失败。

11、1936 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2、1937 年 7 月 7 日“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军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也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

13、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14、1949 年 4 月 23 日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15、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16、“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18、1976 年 10 月江清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的命结束。

19、1979 年元旦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和邓小平讲话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的重大发展。

20、1982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了许多新规定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

21、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经济文化史标志性事件

1、1895 年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2、1952 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标志着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3、1956 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上海浦东的开放是中国 90 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19 世纪 80 年代初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6、1909 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7、1905 年《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8、圆周率的精确度曾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

9、《诗经》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

10、1894 年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11、1898 年 9 月 21 日的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12、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3、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14、邓小平理论成熟的标志:1992 年南方谈话。

世界史标志性事件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手工工场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转变,而手工工场只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本质是对劳动力剩余价值的剥削。

2.“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标志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主要是指这三项中国的发明传播到欧洲,推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制度。

3.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标志:天文学革命(1543 年(天体运行论)发表)。

它揭穿了中世纪流行的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和所谓的“上帝赋予地球以特殊地位”的说法摧毁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使自然科学从神学和传统的“地球中心说”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以人和自然为观察、研究的对象。

4.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的标志性人物:但丁。

“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共产党宣言》1893年意大利版序言),其长诗《神曲》揭露了教会的贪污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 年 11 月英国新议会的召开。

在新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反对派”,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而限制王权实际上等于部分地夺权,已经开始具备了革命的含义。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

这次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后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在其影响下,欧美许多国家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汇成了一股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8.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1689 年《权利法案》的制定。

《权利法案》的主要精神就是以明确的条文,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权等方面限制王权,同时将议会拥有的自由和权利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肯定。

9.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地位的确立。

因为从此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法律具有了至高的地位。

10.1588 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标志着:

(1)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2)英国开始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活动;

(3)西班牙海上实力的丧失。

11.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年)标志着荷兰的“世界海霸”和“世界商霸”地位的丧失。

12.七年战争(1756—1763 年)中英国打败法国,标志着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大帝国地位。

从此,老牌的殖民强国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再也无力与英国抗衡。

13.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该事件说明法国人民在资产阶级的号召下开始用暴力向封建专制统治势力发起进攻,而巴士底狱恰是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物。

14.法国从传统的臣民社会跨入近代的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1791 年宪法。

该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标志着“法治”取代了“人治”。

15.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热月政变”。

“热月政变”是结束过时的雅各宾派“恐怖政策”,恢复和建立资产阶级正常统治秩序的转折点。

16.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形成的基础上,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从而构成了完整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17.《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因为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8.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1776 年 7 月 4 日(独立宣言)的发表。

该宣言宣告北美殖民地正式独立。

19.亚洲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标志着亚洲觉醒。

主要指出现了新的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20.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标志:1857 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只有形成了世界市场,经济危机才会扩展到全世界,变成世界性经济危机。

21.1776 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一书,标志着自由主义的产生,也标志着欧洲经济政策由传统的保护主义到自由竞争的转变。

该书主要内容是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主张放任自由,把自由竞争当作永恒的法则。

22.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765 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工业革命主要是指产业技术的革命,“珍妮纺妙机”的出现表明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23.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机器制造业的出现。

中外文化交流事件 篇2

我国是一个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 尽管我国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 但从总体上看, 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在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上问题仍然频频发生, 双汇瘦肉精事件、上海的染色馒头事件、河南南阳毒韭菜事件、安徽的牛肉膏事件……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地考验着老百姓的心理承受能力, 近期的“地沟油”事件更是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2 国内“地沟油”事件回顾

地沟油泛指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劣质油, 其要害在于这些多次油炸、使用过的油, 在氧化过程中会产生醛、酮、过氧化物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其主要的致癌物是黄曲霉素, 毒性相当于等量氰化钾的10倍, 砒霜的68倍。“地沟油”上餐桌, 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见诸报端, 虽然有关部门重拳频出但依然难以有效遏制, 有专家称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达百万吨级 (全国每年消耗约2200万吨食用油, 按15%计算将成为废弃油脂, 估算产生约300万吨地沟油) 。2011年7月公安部组织侦破的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件, 向大众证明了确实存在地沟油流向餐桌的链条, 而且这个产业链条串起的都不是小作坊而是合法注册的企业, 产业化规模相当庞大, 并且已经涉及全国14个省市和地区。

3 国外“地沟油”监管的模式及经验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 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等国也发生过地沟油横行的事件, 也曾经走过一些管理弯路, 因此他们目前实施的一些监管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3.1 法国模式——立法监管科学提炼:双管齐下让地沟油远离餐桌

作为世界上餐饮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法国应对“地沟油”问题可谓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法律手段加强对餐厅的监管, 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对餐厨废油回收再利用, 既能使地沟油变废为宝, 又能让其远离餐桌。餐厅可以与国家认可的废油回收公司签约, 废油回收公司会根据餐厅实际情况, 为餐厅定制合适的油脂过滤设备并安装。废油回收公司将回收的各种废油送到生物柴油提炼工厂进行后处理, 然后制成生物柴油或液体肥皂等产品。据统计, 法国每年有超过40%的餐厨废油能得到回收利用。

3.2 德国模式——核定身份全程监管:每桶泔水都有“身份证”

德国的每一桶泔水都有张“身份证”, 从产出、回收到利用都严格记录在案。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 很快都能查明。德国餐馆必须与政府签订“泔水回收合同”, 详细规定了泔水由哪家回收、何时回收、回收后由谁加工等。同时, 开餐馆前, 必须购置油水分离的设备。分离出来的油由政府特批的公司统一回收进行加工, 除了制成生物柴油外, 不少企业还从中提炼出特殊成分, 用于生产化学品、有机肥料等。德国“地沟油”利用率已达100%。

3.3 日本模式——高价收购定向出路:加入特殊气味餐馆无法使用

日本每年有40万~60万吨废烹调油, 废油由专业公司进行回收, 并以较高价格卖给政府, 这一价格高于非法的废烹调油加工厂商可以接受的价格。提炼后的燃料油加入了蓖麻油类制品会散发特殊气味供垃圾车使用, 防止被餐馆回收利用。

3.4 美国模式——明确流程严格监管:为“地沟油”规定“路线图”

餐馆在申请开业前, 需首先设计好食用油流动“路线图”的“出口”, 即向当地政府证明自己已找到废油回收公司收购废油。餐馆选择的废油回收公司必须有卫生和环保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 拥有专业的运输、回收及加工设备。在签订合同后, 废油回收公司会给餐馆一些带锁的密封桶用于存放废油待回收。政府相关部门会不定期突然检查, 一旦发现废油随污水排出, 或者下水道积累的残油超过一定限度, 餐馆都会受到高额罚款、卫生降级, 甚至停业整顿等惩罚。

4 我国与国外先进国家在“地沟油”监管上的差距

对比我国和国外先进国家在“地沟油”上的监管, 可看到两者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4.1 食用油标准偏低, 为制假者打开了方便之门

我国现行的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是2005年10月实施的GB2716-2005《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食用植物油的原料、辅料的要求及感官要求, 另外还规定了食用植物油的理化检测指标。按此标准对食用油的检测主要是检测酸价、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农药残留等9项指标, 每一单项指标合格即判定为合格。同时2008年颁布的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与欧盟、日本同类标准相比, 尚有不完善之处。目前GB2760已公布允许食用油脂中添加的添加剂共有35个种类, 却只有15个具有国家或者行业标准, 仅占42%。欧盟规定动植物油脂中不得含有着色剂, 而GB2760标准则对此不置可否。据调查, 在实际“地沟油”生产中, 只要通过碳酸氢钙去除杂质、再用碱中和酸性, 就能将原来棕黑色、略有臭味的废弃油变得清亮, 难以从外观上进行区别。另外地沟油生产者专门针对国家标准, 在产品中加入火碱等化学品, 即可降低酸价, 达到国家标准, 轻易“蒙混过关”。

4.2 技术落后, 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

目前国内检测餐馆食用油采取的方法一是“索证索票”, 即追问油品来源;二是用食用油酸价快速检测试纸检测。这种试纸主要用来检测食用油的酸价, 如果试纸颜色发生变化, 则说明该油品质不纯。但这种试纸检测的误差较大, 准确率低, 实践中难以推广应用。

缺乏有效的检测方法 (利用理化指标等特性) 来区分合格食用油或是地沟油, 尤其缺乏简捷、快速的检测手段, 这直接导致了执法部门的现场执法效率与力度大打折扣, 难以起到有效的执法威慑力, 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法分子的违法驱动力。

4.3 监管体系不完善, 监督部门缺位

目前我国有多个部门都在对地沟油进行监管, 涉及卫生监督、食品安全、工商管理、质量监督、环保、公安等众多部门, 由于缺乏统一协调, 导致各自为政、各司其责, 无法形成合力。2010年7月,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 力图从源头上加大对地沟油的管控力度, 但由于涉及众多部门, 《意见》实施以来, 地沟油仍然屡禁不止。美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相对完善, 负责制定食品安全法规的联邦行政部门主要有:卫生部的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农业部的食品安全检验局 (FSIS) 和动植物健康检验局 (APHIS) 、环境保护局 (EPA) 。这些食品安全管理各机构分工明确、职责明晰, 每个机构有大批专业化的专家, 他们的工作包括检查食品公司、收集并分析样品、监控进口产品、检查售前行为、从事消费者研究和进行消费者教育等, 如果发现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 就不允许其上市销售, 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4.4 执法不严, 商家违法成本低

国内, 虽然相关执法部门每月都会轮番检查各餐饮业的经营状况, 但很少专门检查食用油的, 即使检查也是看一下进货单、发票和生产厂家的检疫报告。由于缺乏制约措施, 违法成本低, 商家在追逐利润的前提下, 以身试法者前赴后继, 连绵不绝。有些商家受利益驱使, 见利忘义, 一再突破道德底线, 根本不顾地沟油对人体造成的严重危害, 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地沟油生产销售的灰色产业链 (主要有:掏捞、初炼、收购、精加工、批发、销售六个环节) 之中, 分工明确、利益共享, 深陷违法犯罪而难以自拔。

法国在执法过程中发现餐馆处置废油不当造成下水道堵塞等情况, 餐厅会被处以高额罚款, 甚至被勒令停业。对于多次违规的餐厅, 还将追究经营者的刑事责任。在美国, 食品加工的各个环节都要接受农业部、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检察官的监督和检查。食品加工厂必须为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检查人员提供专门的办公室, 供其驻点检查, 以防不合格食品进入市场。

5 加强我国“地沟油”安全监管的几点建议

5.1 健全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食用植物油的质量安全涉及供应链的多个环节, 目前该监管体系的运行存在监管职责过于分散、部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 缺乏一个高效的协调机制。为了能有效地行使监管职能, 需要一个权威的、跨部门的食用油安全监管机构, 研究食用油安全控制方案, 负责各部门的协调, 真正建立健全全程监管和执法联动机制。近日浙江绍兴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据报道, 从2012年4月1日起, 浙江绍兴地区将出台《市区餐厨垃圾管理办法 (试行) 》, 市区饭店食堂餐厨垃圾统一收集处置, 为此成立了包括公安、工商、环保、药监等11个部门联合建立的食用油和食品监管体系, 防止以餐厨垃圾为原料生产加工的产品进入流通环节。

5.2 进一步修订完善法律法规, 加大违法成本

加快食用油质量监管的立法进程, 将食用油质量安全标准的推行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通过法律手段约束政府监管部门、食用油生产企业、销售商等所有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加强《食品安全法》的贯彻落实, 建立、完善食用油生产、销售的专门法规, 及时修订食用油的卫生标准、检测标准, 制定生物柴油的生产、销售的管理办法, 通过不同渠道的宣贯手段, 营造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社会氛围, 努力构建诚信社会。同时, 提高食用油行业进入门槛, 建立全面的市场准入制度, 加大对制售“地沟油”的惩罚力度, 增加地沟油生产者的风险成本, 从根本上遏制“地沟油”回流餐桌。

5.3 构建食用油质量标准体系, 提升食用植物油检测效率

我们必须构建食用油质量标准体系, 提升食品植物油卫生标准。同时应尽快组织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专业监管部门的专家、学者共同推进检测标准的构建与推行, 尤其要尽快探索与推行快速检测办法供实际使用。目前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在筛查了地沟油可能涉及的80多个技术检测项目后, 已经找到了多环芳烃、胆固醇、电导率、特定基因四类能够有效排除地沟油的有效指标, 初步建立了地沟油检测的指标体系。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行有效后, 应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和推广使用, 以提高执法部门的现场执法效率与力度。

5.4 规范餐饮业的行业管理, 完善必备的处置设备

要抓紧制定设施设备的行业规范, 要求餐饮公司根据泔水的产生量, 完善必要的泔水分离器、临时储备等设施设备, 便于专业公司的统一回收。有关设施设备的投入费用, 经相关部门组织验收合格后, 一部分可由政府直接给予补贴, 一部分可在后期的税收中给予返回, 还有一部分由餐馆自己承担。

5.5 规范废油的回收, 倡导由政府统一收购废油

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废弃油脂企业资质规定, 但各地均由环保局或市容部门负责核准餐饮废油脂收集企业的资质。不过具备这种资质的企业在各地并不多, 比较多的如上海和成都, 各有23家具备废弃油脂收运许可的企业, 比较少的如哈尔滨, 仅有两家, 而北京也只有四家。仅靠有限的几家企业回收废油显然不现实, 于是, 小商小贩成为这些企业的“二传手”, 这为“地沟油”流向餐桌留下了安全隐患。我们可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废油的处理回收由经政府审批过的专门公司或具有资质的公司统一收购, 统一收购的废油应由定点企业按照行业标准、规范进行后期深化加工, 生产出的化工产品按规定进一步投入使用。在这方面浙江绍兴的做法值得提倡, 在其发布的《市区餐厨垃圾管理办法 (试行) 》中明确规定, 2012年4月1日起餐厨垃圾的回收必须由专业公司来进行, 实现统一收集、运输和集中定点处理, 禁止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垃圾饲喂动物等。

5.6 利用科技手段, 解决“地沟油”出路

自1988年废油脂转化为生物柴油的技术在德国问世以来, 国际上对地沟油的通行处理方式是作为工业用油原料:生物柴油、植物沥青、燃料、化工产品等, 并陆续制订相应的行业标准。我国直到2007年才出台了《BD100标准》, 可是没有进一步明确生物柴油和石化柴油的相关掺混标准, 限制了生物柴油企业正常进入流通领域。直到2010年9月, 国家又发布了《生物柴油调和燃料B5》标准, 并于2011年2月正式实施, 至此才从政策层面上为生物柴油产品进入正规流通渠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国家没有强调让中石化、中石油来帮忙消化这个产品, 导致生物柴油企业没有一个固定的接收销售单位。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从地沟油提炼出的合格生物燃料大有前景。根据资料显示, 使用生物燃料可节省1.2%的燃油, 最主要的是能够减少60%~7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进入飞机燃油的生物燃料是使用50%麻风树中提炼小桐子油与50%现有燃油相混合的燃油。从2011年9月开始, 荷兰皇家航空公司所有阿姆斯特丹往返巴黎的200个航班已经使用生物燃料作为动力;德国汉莎航空公司也已在使用生物燃料;2011年10月28日, 国航的一架波音747大型飞机进行生物燃料试飞并取得成功;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强制要求实施2%的生物柴油掺混政策, 以支持废油回收和生物柴油制造业。我们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 进一步完善生物燃料的销售渠道, 解决“地沟油”的出路。现阶段对于合格的生物柴油可依托中石油、中石化两个巨头公司构建的完善的销售渠道逐步加以推广, 一旦条件成熟后可逐步放开给具有相当标准的公司销售经营。

参考文献

[1]马晨清.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突出特点及其启示[J].法制与社会, 2010 (10) :195-196.

[2]莫辰瑗.食品安全问题中政府失灵现象研究——基于政府职能的角度[J].现代商业, 2011 (24) :187.

[3]新华社.消灭地沟油各国有奇招[N].钱江晚报, 2011-10-24 (B4) .

[4]李媛, 姜婉君.地沟油如何从餐桌上走开[J].中国新闻周刊, 2011 (36) :31-32.

[5]孙焕, 赵榕.我国食品标准体制与国际标准的跟踪与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 2010 (05) :371-373.

[6]夏黑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的现状与完善[J].科学经济社会, 2010 (03) :133-137.

[7]鲍长生.食品安全政府规制失灵的原因与对策探讨[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 (02) :75-76.

[8]杨迪, 刘子倩.防不胜防“地沟油”[J].中国新闻周刊, 2011 (36) :28-30.

[9]李卫东, 刘志英.美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江西食品工业, 2009 (02) :45-49.

古今中外的“时空穿越”事件 篇3

不可否认,拥有时间机器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谁不想回到过去,去改变历史,让自己成为超级大明星。科学家也给我们列出了一些实现时间穿越的方法。但是,等等,他们似乎忘记发给你一本穿越守则,不然,你可能有命穿越,无命回来。

是传说还是真有其事?

在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个叫刘义庆的人,他曾经写过一部书叫《幽明录》,那里边记载着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东汉时期,有两个以采集草药为生的人,一个叫刘晨,一个叫阮肇,他们经常到天台山去采集草药。有一天,刘晨和阮肇又来到天台山采集草药。本来两人对这里比较熟悉,可没想到他们走着走着竟然迷路了,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正在他们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忽然发现身边的一条小溪里漂下来一片大树叶,树叶上有一只碗,碗里装着一些米饭。刘晨说:“看,这碗里有米饭,就说明这里一定离有人家的地方不远了。”阮肇也高兴地说:“是呀!咱们要是顺着溪水往前走,肯定能够找到人家,也就能找到道路,走出天台山了。”

说着,两人就顺着小溪朝前走去。刘晨和阮肇走呀走,翻过一座山后,小溪变成了一条大溪。两人再抬头往周围看时,发现溪流旁竟站着两个姑娘。刘晨和阮肇一看,顿时愣住了。这时,其中的一个姑娘说话了:“刘郎,阮郎,你们怎么才来呀?我们都等你们好长时间了。”另一个姑娘摆了摆手,笑着说:“你们还等什么呀,跟我们回家吧。”

刘晨和阮肇听了,心里感到特别纳闷:她们怎么会知道我们姓什么呀?怎么说已经等了我们好长时间了?还说让我们跟她们回家?两人又一想:别管那么多了,反正我们已经迷路了,就跟着她们回家吧。想到这儿,刘晨和阮肇就乖乖地跟在两个姑娘的身后,往前边走去。

走出不远,前边出现了一个山洞,山洞旁有几间房屋。两个姑娘笑着说道:“刘郎,阮郎,到家了,你们请进吧。”刘晨和阮肇走进一看,房屋里边的摆设特别精致,还有好几个丫环。两个姑娘一摆手:“摆上酒宴。”丫环们就赶紧端上鲜桃、美酒,还有各种各样好吃的东西。后来,刘晨、阮肇和姑娘相亲相爱,结成了两对幸福的夫妻。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有一天,刘晨和阮肇想起了家里的父母和亲人,特别想回家去看一看。等刘晨和阮肇回到家里一看,都惊呆了。原来,他们的父母和亲人早就不在人世了,家乡的模样和道路全都认不出来了,村里的人也没有一个认识的,而且人们穿的衣服也不一样了。村子里的人看见他们,也感到特别新奇。刘晨和阮肇仔细一打听才知道,这世界已经过去快一千年了!

刘晨和阮肇遇到仙女的故事发生在古代,人们说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儿,只好把它当作神话传说流传了下来。

可是,在近代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令人特别迷惑。

近代灵异事件

1978年5月20日,在美国南方的新奥尔良城,在一所中学的操场上,体育老师巴可洛夫在教几个学生踢足球。14岁的巴尔莱克突然一球射入球门,他高兴得跳起来大叫,当着众人的面,眨眼工夫就失去了踪影,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1990年9月9日,在南美洲委内瑞拉的卡拉加机场的控制塔上,人们突然发现一架早已淘汰了的“道格拉斯”型客机飞临机场,而机场的雷达根本找不到这架飞机。

机场人员说:“这里是委内瑞拉,你们是从何处而来?”飞行员听罢惊叫道:“天啊!我们是泛美航空公司914号班机,由纽约飞往佛罗里达州的,怎么会飞到你们这里,误差2000多公里!”接着他马上拿出飞行日记给机场人员看:该机是1955年7月2日起飞的,时隔了35年。机场人员吃惊地说:“这不可能,你们在编故事吧!”后经电传查证,914号班机确实在1955年7月2日从纽约起飞,飞往佛罗里达,突然途中失踪,一直找不到,机上的50多名乘客全部都赔偿了死亡保险金。这些人回到美国家里真令他们的家人大吃一惊,孩子们和亲人都老了,而他们仍和当年一样年轻。

无独有偶,据美国海军部记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太平洋战役中,美国的“印第安纳堡利斯”号军舰被日本潜艇击沉。当时美国海军部收到舰上有25名官兵乘救生艇逃离了军舰的求救信号,但美国海军部多次派出营救舰队和飞机去寻找,均一无所获,最后只好宣告他们已葬身海底。

然而,1991年7月的一天,一队菲律宾渔船在菲律宾群岛以南的西比斯海域上,竟然发现了这只救生艇。小艇上的25名船员虽然如惊弓之鸟、一片惶恐不安的样子,但他们仍然不失年轻力壮的风貌。这一发现,使得美国当局感到万分惊愕。当然,更使他们感到大惑不解的是,“印第安纳堡利斯”号军舰是1945年7月30日被击沉的,时隔46年后,他们的模样竟和被击沉时一模一样,连胡子和头发都没有一点变化。这25名获救的人员一致认为他们在海上仅仅漂流了1天时间。

神秘失踪是“速灭”现象?

这一件件离奇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现代科学家认为,在宇宙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时间隧道”,时间隧道里的时间运动方式和我们人类感知的方式完全不一样。有时候,它是极度静止的,有时候却是高速运动的,人类一旦进入其中,就会丢失时间,在生命史上出现一段漫长的空白。

有的科学家认为,时间隧道实际上就是宇宙中存在的“反物质世界”。当正物质与反物质接近到一定程度,产生的压力就会把它们再分开。人们的神秘失踪就是正、反两大物质体系产生引力场时局部弯曲所造成的“速灭”现象。而当“速灭”现象消失以后,引力场又会恢复原来的状态,失踪的人也就会重现了。

这种说法看起来有些道理,可好多科学家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们认为“速灭”只能使万物永远失去,而不能再现。

中外文化交流假面舞会活动总结 篇4

这次活动是由部门部员提议决定的,大家的初衷是办一个有趣的、能够吸引人的活动,虽然在活动的前期大家也做了很多准备,但是活动最后的效果很不理想。

活动存在的问题:

1、节目混乱,观众进场了还在彩排。

2、PPT、话筒等设备开场前才发现不行,并且没有及时的应对措施。

3、食物在开场前基本上就没有了。灯光总是没能配合好。

4、假面舞会的特点不突出,出现冷场和来宾离场。

5、节目和游戏及舞会的穿插有问题,游戏的设置没有调动观众的积极性。

6、活动策划和最后实行出入很大。对活动问题的反思:

1、联系活动的人员太集中,开场的四个节目基本上都是由孙秋童联系,没有及时的催促导致活动都是最后才确定。如果当又孙秋童提供联系方式,由两到三个部员联系一个节目,与参与方好好谈谈,另对方感觉到我们的诚意,并积极与我们配合,也许情况会好很多。在合作方并不是很重视的、遵守时间的条件下,如何调动对方与我们同步,这也是个很大的课题。

2、与留学生方面的合作关系非常的模糊。正如庄骁在会议上问的,留学生学生会是与我们合作一起办舞会的形式还是只是帮帮忙。当时我也没有很在意但是现在看来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留学生办事太拖沓,没有上心的话,人格问题就不讨论了,就是这层合作关系不明确导致的。试想如果我们明确了共同合办的关系,那么留学生会允许自己的活动搞砸吗?

3、在活动开始之前没有经过彩排的过程,即使是一场舞会,过程也不应该这么的随性。投影和话筒在3小时是好的,那么活动1小时前呢?半小时前呢?我们并没有能定时检查。

4、总负责人在脑海里并没有整个活动的流程感觉,试问,如果一个总负责人都不知道下一步是什么,工作人员如何知道下一步是什么,就像失去船长的船只失去了方向。总负责人是船长!这样就生出了很多问题,(1)既然是假面舞会,那么最后进场时来宾为什么会坐在那看别人演出呢?一开始既然说是大家站着,后来又变成坐着,这样的变更对整个活动的效果会有什么影响,有没有考虑过在实行。

(2)游戏和节目及舞会的穿插与策划出入很大的,策划中这些部分本来就太随性,虽然舞会有他灵活的部分,但这次始终太随性了。而且和主持人也缺乏沟通,没有灌输本身策划的思想。当时会上我就问过游戏的策划,虽然我最后没有看到,但是可见也是很随性的。大家似乎没有明白策划的价值。好的策划能让一个根本不知道这回是怎样一个活动的人在看过之后能够清晰地知道这一步后面是哪一步,有活动的整个场景浮现在脑海中。并且在遇到突发事情的时候也能从策划中找到答案。现在策划则是总让工作人员不清楚活动的一些事情。

(3)在活动现场没有总负责人很强烈的存在感,总负责人是整个活动的灵魂这个说法并不夸张。在现场总负责人有最大发言权,要协调各个方面的工作,遇到突发事情了,总负责人要及时寻找解决方法并通知工作人员。这些都是总负责人应该的责任和应有的素质。

(4)许多细节没有考虑到,后面说到的很多细节都是总负责人该考虑清楚地。还没有考虑到最差的情况只有做好的最差的打算,才能考虑到许多细节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有没有考虑到中国学生方面总是很难放开,如何调动气氛。

5、下面是一些细节的失误,但说是细节其实也不小,也就是说稍微提前考虑一下都是可以避免的。

(1)对于进场问题,说是6:30到7:00进场,那么是7:00正式开始还是还是人满就开始,居然当时大家都不知道。而且记得当时在门口的部员对我说都不知道是什么情况。那么已经进场的来宾一定会觉得无聊,但是开场却没有准备暖场的视频。

(2)食物开始前就没了,最后我看到有工作人员去分发食品。那么我们摆盘是为了什么?作为舞会,食品是在舞会当中自取的,如何正确的引导来宾在合适的时间取用食物是负责的工作人员应该考虑的。

(3)开始在门口是给每个来宾都照相的,最后由于没有读卡器照片都没有用上。用储存卡就应该备着读卡器,并不是每个电脑都有配用插口的。

(4)灯光总是有问题。管灯光的同学和串场的同学没有配合好。第一,灯光师应该是对什么节目要什么效果心中有素。第二,灯光师应该和前面传节目的人讲好手势,什么样的手势是那一排的灯开关。这次第一点由于节目本身的混乱问题可能没法解决,但第二点应该能做到。

我们的活动一直办的很随性,也许会成功,但总有一天会出问题的。严谨及有条理有效的办事风格我们还差得很远。

举个例子:

活动筹备的时候,我是负责餐盘的,于是我比较关注这块,当然我自己就有失职的地方。

在凉亭开会后,采买食品的人员应该将食品的种类和定的分数先决定好。(这里还想提到一点,办事的高效性有时是需要绝对的权威性的。就是一件事情是S负责,那么S在这件事情上就有绝对的发言权,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大家总是会有不同的想法,没有拍板的人是不行的,请大家以后都要果断的勇于拍板,对于别人的想法作为建议提取有用的吸收。)采买的食品拍板后估算大概需要多少的容纳量。向大家征求盘子,将盘子收集并算好与事先的容纳量差多少,加上一定的松量即是应该向食堂拿的餐盘量。就是说任何的事情都是有定量的,有算过的,才会有条理,十拿九稳。当时由于飞信登不上去,征求盘子的短信是让高荣帮我发的,而且当时食品的采买还是没有定下来。我一直在反思,因为这样没有条理的办事,让我自己也很不舒服。

定食物种类和份数(A)-----列清单(A)------估算所需容纳量(B)------收集容器(B)------若不够,在不够的容纳量上加一定松量(B)-----到食堂取盘(B/C)(括号中为负责人)

在布置会场时同样:

规划如何布置A-------列所需清单A-----交给采买人员,采买人员采买B

负责投影墙面C

负责左侧墙D

负责右侧墙E

负责彩灯F

----布置当天布置任务A

负责彩带悬挂-G----------明确职责后分发用具

负责门口布置H

负责食物拜访I

负责桌椅J

A、B

当时我在布置时的感觉是大家都有想法却不知道该干什么。当布置总负责人决定并落实到个人后,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一份都干好那么工作一定会进展的更快。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希望在经过这次活动后我们大家能办出真正不仅外表看着像样,过程也很像样的活动。我们的努力能有更好的结果,这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

服院分团委实践部

吴佳婧

中外文化差异 篇5

案例分析1:选自电影《落叶归根》

小酒馆里,大醉的老赵向老王抱怨生活艰辛、身体衰竭,他极害怕自己客死他乡。同样大醉的老王对他说:“你死了,我就是背也要把你背回家乡”。结果老王不幸死在工地上,老赵决定展开回乡安葬老王之旅。老赵一路上历经各种困苦,把老王送回了故乡。

中外文化差异之一安土重迁。安土重迁指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所以中国人一般不愿意经常搬迁,尤其是老年人,基本上没什么大事,更不会离家奔波,哪怕子女在城市买了房子,老年人们也不太愿意离开家。而西方崇尚人权自由。每一个人都有自由迁移并安居的权利,自由居住是人权,并且是天赋人权,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去破坏和限制它。比如有两份相差不是太多的工作,中国人可能更热衷之前的工作,不会为了一点点的利益选择第二份。而西方人可能更愿意选择更好一点的工作即使要时常搬迁。案例分析2:选自电影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讲述了中国人的情感和家庭观念与西方家庭观念的冲突。

《中外文化简史》期末论文 篇6

姓名:吴师

学号: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0909201009教

21浅谈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佛教思想文化,不但是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对中国的社会、政治、历史、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语言、音乐、舞蹈、建筑、雕塑、绘画、天文、医学、科技以及婚丧嫁娶、吉庆节日等民俗民风、民族性格和心理素质等世俗文化的诸多方面产生过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本文将从佛教对茶文化,中国文人的影响和佛教伦理的作用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佛教茶文化中国文人佛教伦理

一、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茶与佛教, 亦可谓因缘深长, 自古就有“茶禅一味”的说法。西汉末年, 佛教传入我国, 由于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 茶很快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本意是佛陀的教诫,因而非常重视戒律,禁止僧侣饮酒,但对于具有清心作用的茶不但不排斥,而且大力提倡世人饮用,有香客来朝圣,都会请香客品茶,加之大的寺院多建于山上,山上适合种茶,因而对中国茶文化的开发和发扬有非常大的贡献。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主要在于:

第一, 僧侣大量饮茶、植茶, 为普及饮茶、推动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要使茶成为社会文化现象, 首先要有大量的饮茶人。唐代佛教发达, 僧人云游天下, 比一般人传播茶艺更快。唐人封演所著《封氏见闻记》载: “南人好饮茶, 北人初不饮。开元中,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皆许饮茶, 人自怀挟, 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 遂成风俗。”僧人饮茶,获清心保健之功效, 故其多长寿。据宋钱易《南部新书》记载, 唐大中三年(公元849 年)时,东郡进一僧年120岁, 唐宣宗召问其长寿之秘,僧对曰: “臣少也贱, 素不知药, 性本好茶, 到处唯茶是求, 或出亦日过百余碗, 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佛教寺院多建在群山环抱的幽谷深处, 那里生态条件优越, 十分适宜茶树生长,这就为爱饮茶的僧侣们植茶提供了条件。《庐山志》记载, 早在晋代, 庐山上的“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僧人植茶十分讲究精耕细作, 故唐代许多名茶出于寺院, 如“普陀佛茶”一直到明代, 僧人们种植相传不断。“天下名山僧侣多”,“自古高山出好茶”, 反映了名茶与佛教的天然因 缘。

第二,“茶禅一味”, 创造了饮茶意境, 佛教茶文化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主要贡献。僧侣们饮茶如果只停留在养生提神、清思助谈的阶段上, 则佛教远谈不上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随着禅宗及中国茶文化的兴起, 僧侣们饮茶开始由茶的养生医疗物质功能向佛理与茶道相结合的文化精神功能过渡, 通过对饮茶意境的营造,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道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茶禅一味。在我国历史上精于茶事、工于茶艺、乐言茶道的高僧不乏其人。唐代著名诗僧皎然, 一生爱茶, 作有许多茶诗。他特别推崇其十世祖谢灵运, 中年参谒诸禅师, 得“心地法门”, 把禅学、诗学、儒学三位一体来理解。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咏道: “一饮涤昏寐, 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清尘;三碗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所谓道者, 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也。得道, 即把握本质规律。皎然希望通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和宇宙融为一体, 在饮茶中求美妙的韵律, 精神爽朗。这与禅宗的“静心”、“顿悟”思想相一致。在饮茶中得到一种精神寄托, 也是一种“悟”,故言饮茶者可以得道, 茶中有道, 佛理与茶道即合二为一。宋代的南屏禅师, 深通茶事, 自称对茶“得之于心, 应之于手, 非可以言传学到者”。能对茶“得心应手”者, 必是精于茶道之人。因为饮茶成了寺院佛事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所以, 到唐宋时期, 我国寺院中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庄严肃穆的茶礼和茶宴。在僧侣多达千人的茶宴上, 要坐谈佛经, 也谈茶道, 并赋诗。茶宴有一定程式, 先由主持僧“调茶”, 以表对全体佛众的敬意。然后由僧人一一献给宾客, 称“献茶”。宾客受茶后闻香品尝, 再评茶,称赞茶叶好, 主人品德高。这样把佛教清规、饮茶礼仪与佛学哲理人生观皆融为一体, 开辟了中国茶文化的新途径。

第三, 为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是没有国界的。中国茶文化在唐宋以后不仅占领了整个东亚文化圈, 而且在15 世纪以后逐渐传到欧洲, 传向世界各地。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并把茶种带回日本的是唐朝时日本学僧最澄。第一个把中国禅宗茶道带回日本的又是日本僧人荣西。其所著的《吃茶养生记》奠定了日本茶文化的基础。元明时期, 日本僧人仍不断来华, 继续将中国植茶、制茶、饮茶技术和茶道精神等方面引进, 并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加以改造, 形成闻名世界的日本茶道文化。中国茶文化传入朝鲜约在公元7 世纪的新罗时期, 在朝廷的宗庙祭祀与佛教礼仪中运用了茶礼。

二、佛教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佛教是最能体现东方文化虚静尚柔的宗教。它将现实世界的“无常”之苦归纳为人的主观“业”、“惑”所致,而摆脱苦难唯有依据佛法进行修炼,以达到最高目标即“涅槃之境”。佛教弥补了中国文化中过于世俗的一面,使汉魏以来士人在信仰深处找到归宿,纷纷信奉钻研;唐宋以来士大夫又能在中国化的禅宗中感受到世俗乐趣和心境超越。儒学修理,道教炼形,佛教炼神;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佛教对于中国士大夫的心灵铸造较之于传统的儒

道其实更为深邃。早在魏晋时期玄学的兴盛中即可一窥佛教对中国文化渗透之端倪。

首先,所谓玄学之“玄”就取自《老子》,《老子》、《庄子》、《周易》在当时合称“三玄”。而佛教刚一传入中国,它就在老庄哲学中找到了知音,依附于道家黄老神仙方术使自己得以流布。所以当玄学一兴起,佛教就自然与玄学声气相通。于是士族与有高深理论的佛教相结合,造成了这一时期士大夫时代奉佛不辍的现象。这一时代的佛教兴行般若之学,名士们又尚清谈祟玄理,般若学与玄学的某些相通之处,又造成了士大夫们以玄学释般若、僧侣们以般若附玄学的风气。由于士族与佛教的结合,般若与玄学的相融,使得这一时期的名士如支道林、谢灵运等多奉佛教参佛理,且世代相袭成风。当时思想界把般若学看作玄学,特别是在上层门阀士族中,名士如不懂得一点般若学,就被认为不够名士的派头;名僧如不能谈玄说理,也有失名僧的身份。

值得注意的是,禅宗作为佛教的一支尚未形成独立的宗派,但是有些作品中已经充满了对禅理的思考。如晋人王康琚《反招隐》诗中就有“推分得天和,矫情失至理;归来安所期,与物齐终始”,更有“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之句。诗中明显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若要隐逸超脱,遁迹于山林只能是表面的肉体上的“小隐”,真正的超脱隐逸是一种心境,是即使身居“朝市”仍能神思高妙、清心寡欲,这才是“大隐”。这与禅宗“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的主张本质是一致的。而陶渊明则更是深悟禅理,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正合“释祖拈花,迦叶微笑”之神韵吗?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所反映的心理中国文人在此时已可谓与状态是何等的虚静圆融,顺应自然!中国文人可谓与禅佛结下了不解之缘,已经从一种形式的结合渗入到血脉、到灵魂,从此再也化解不开。

唐朝为了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主张儒道释三教并重,故李唐士大夫与僧人交游甚众。虽然如此,但他们的交往多在诗文相投,甚至出现了如王维、白居易那样真正奉佛且深体佛义者。还有些作家如杜甫,虽然受儒家熏陶最著,但还是抵制不住禅的诱惑,说“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杜甫《宿赞公房》)。所以,禅佛情结已成了中国文人内心深处一个不解的结。

中国佛教到宋代之际走入以儒家为本位的三教合一的新阶段。宋元两代统治者仍然支持和利用佛教,但主要是禅宗的天下。进人明清以后,佛教进一步加深与儒学的融合,潜移默化地渗透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与民俗进一步调和,从而某些教义更加深人人心,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基础。

三、佛教伦理的影响

佛教伦理提倡行善积德、普度众生、大慈大悲;体现了其宗教道德的人本性和生态性伦理观。佛教因果观涵括了善恶有报、改恶从善、劝善度人思想, 既注重平等、责任、尊严的社会伦理。本文将主要阐释佛教因果思想中善有善报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人本性伦理, 从世俗的善恶伦理关系中,提出“ 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的教义。认为现实生活的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体现在业力与果报的关系上, 这种关系的表现就是“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力图以此来达到扬善惩恶的目的。佛教用业报来表达德性与命运的因果关联性, 过去的业决定现在的人生, 现在的业决定着未来的命运。业的理念起到重要的警告作用: 那些功德圆满者将进入极乐之境, 那些不修德而作恶的人将来必遭报应。从伦理教化的功能方面说, 中土佛教的因果报应论起了既安顿人心, 又策励人心的作用,成为中土道德教化的主要理论武器。善恶因果报应把行为善恶与其祸福在自己身上统一起来, 即使不愿意为善者也会在这种强大的道德压力面前产生道德自觉和行善的动力。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体现了德福一致的原则, 对形成一种好的道德风尚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如果“德与福”、“恶与祸”本有的善恶因果链被割裂, 造成“卑鄙成为卑鄙者的通行证, 善良成为善良者的墓志铭”, 那么, 倒退型道德信仰危机便不可避免。“善应当有善报, 恶应当有恶报”, 善恶因果律是道德生活的基本规律, 正是这一规律确保了道德的有效性和道德生活的基本规律, 一旦人们行为善恶与其福祸的因果链条长期中断或错乱乃至颠倒, 善行贬值、善者罹祸, 恶行增值、恶者得福, 人们必然弃善从恶、趋恶避善。这就是不幸的倒退型道德信仰危机的典型征候。

因果报应思想认为人生的一切都是由业力而发, 都是前世善恶的因果, 而现世的一切善业、恶业, 也必然会在来世中表现, 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它总是给一切善良的人以心灵的期望和诱导, 永远向着善。所谓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 业力果报学说与因果轮回联系在一起, 在生与死的轮回之中, 是以爱欲为本源。达不到欲望的要求, 因而生起憎怨的妒忌, 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言行, 成为报应后生于地狱和饿鬼、旁生的原因。知道了欲望的可厌之处,在爱欲这个根本原因上, 舍弃恶念乐为善行, 就可以进入天界与人间。佛教认为面对轮回是一切众生平等, 轮回到何处, 由现在之因, 得未来之果,从而在道德上有预告、预示的作用, 因人的身心活动而引起能力的潜在业因, 势必会招致未来苦乐的人生。是以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最大恩人也是自己, 自己可以开创人生光明美好的一面, 亦可把自己推堕苦恼的深渊。佛教与一般宗教的不同, 即在否定外在的主宰神, 重视自己的净化。把生命的层面显示在六道轮回之中, 把这些层面与人的善恶行为联系到一起, 督促人们去改恶从善。

季羡林先生曾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做过非常精辟的论述:“真正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方面,社会的各阶层,把宗教意识带给中国人的是从印度输入到中国来的佛教。我们简直可以说,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最少应该了解从印度传出来的佛教思想。不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否则,我们无法写出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佛教自东汉明帝传入我国,已有漫长的2000年左右的历史了,可以说一直常盛不衰。直至今日,特别是在港澳台三地,西藏青海,佛教依然相当兴盛,可见佛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并成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张曼涛.《佛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7

[2] 黄德贤.中国茶道的本质及茶文化的发展[J].茶业通报, 1996(18): 46-49.[3] 茶人之家.《茶与文化》[M], 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0

唐代中外文化教育交流探源 篇7

一、唐代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特点

大唐的兴盛与开放吸引了大批外国人和边疆游牧及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带。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这里相遇、交流和交融, 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在这里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特点。

与以往历朝历代相比, 唐代面对外来文化并非被动消极接受, 而是消化吸收, 继而将其中国化。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佛教, 虽来自印度, 但在唐代被政府大力扶持和推崇。即便是对三夷教这种只有少数外国人和中国人信奉的不被大众所熟知的宗教, 唐代上至统治者下至百姓, 都采取宽容接纳的态度。此外, 唐代对形形色色的教徒在境内修建寺庙等宗教仪式场所也给予开明的态度。古往今来, 宗教既是一种文化传播的介质, 又是一种大众教育形式。随着各种宗教文化被大唐政府和社会兼容并蓄, 与他们多少有些关联的诸如雕塑、音乐、绘画、建筑、医术乃至舞蹈、音乐、服饰、餐饮等文化方式都进入中国, 并相互交流融合。唐代在大规模对外来文化开放门户同时, 还根据自身需要和国情条件将外来优秀文化中国化。仍然以宗教这种集合文化与教育方式为一体的事物为例, 佛教在唐代以前基本完全以印度模式复制在中国, 印度僧侣及其所携经纶教义被中国佛教徒们视为必须追随和坚信的对象。但印度的社会条件与中国明显不同, 因而有些教义在中国行得通, 有些则完全不行。甚至有些佛教徒因为印度式繁琐的仪式、玄妙的神话般的故事、接近自虐式的修行而放弃了佛教信仰。至唐代, 中国僧侣开始将翻译而来的经书与自己对佛教的理解相结合, 创作有自身特色的佛教著作, 佛教在中国开始走上了一条独立发展之路[1]11。

除宗教外, 极具文化教育内涵的雕塑也在唐代经历了一个由外输入直至具有中国特色的过程。例如敦煌莫高窟里的人物雕塑作品的特色以唐代为界表现出明显的两种风格。唐代之前的人物雕塑体型高大、五官棱廓分明、肌肉线条刚健、面露威严之色, 具有典型的西域人特点;而唐代之后的人物雕塑具有了中国人体型适中、肌肤丰满、线条圆润、宛若轻盈、慈眉善目等特点。在绘画艺术上, 唐代的吴道子将印度画风中凹凸错落的立体感与中国画行云流水的明快感相结合, 形成了自成一派的独有风格。在音乐艺术方面, 唐代艺人十分善于将外国优秀的音乐元素导入自己的作品, 从而将汉乐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例如唐代名曲“霓裳羽衣曲”就是胡乐与汉乐相互融合的结晶。在服饰、餐饮文化方面, 唐代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大。各式各样的民族服饰和品种丰富的餐饮菜色长期交流互通, 以至于很多都失去了原有民族的风格而具有了唐代独有的交融特色。

二、唐代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兴盛发达的根源

从历史上看, 并非任何时候都存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印记, 恰恰相反, 像唐代这样的中外交流规模和影响在历史上实属凤毛麟角。唐代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兴盛发达的根源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封建生产关系出现调整丰富了唐代文化教育的物质基础。

隋朝末年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土地集中、农民无地可种的局面得到比较明显的改善, 加上一些原来被士族门阀奴役下的奴婢、仆人等获得解放, 社会生产关系出现了一定调整。唐初的几位皇帝深切体会到农民战争的威力, 采取了“均田制”、“轻徭赋”等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农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短期内极大促进了封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繁荣为文化教育的大发展及中外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

2. 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社会安宁为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历朝历代政府, 唯有在稳定统治达到100年以上者, 才可能有效展现政府职能, 其中就包括政策性地、有组织地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唐代是为数不多具备此项条件的朝代。特别是从唐太宗到唐玄宗100多年的时间里, 大唐社会总体处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状态, 这为原本就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的朝廷提供了组织文化教育活动的宽松环境。例如《唐新本草》等医药典籍、《五经正义》等儒学经典都是朝廷组织大批文儒编修完成的。

3. 交通发达使中外文化教育的频繁交流成为可能。

唐代以后所有涉及该朝代的史书均提及当时交通四通八达的程度。从大唐出发, 向东经海陆可直达日本、朝鲜半岛, 向南可直登南洋诸岛和南亚次大陆, 向西可直通中亚、西亚、阿拉伯地区、红海和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前去上述地域, 或者从上述地域前来大唐的路途虽遥远, 却少有滋扰阻障, 这主要得益于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影响力使各条交通要塞地区安全形势较为和缓。交通的发达和便利, 助推了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发展, 使相互交流在空间上不受束缚[2]62。

4. 唐代实施的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外文化教育交流最重要的源起。

社会整体上升、经济实力剧增, 大大提升了大唐统治者的施政信心, 对外族和周边少数民族几乎没有国家安全方面的忌惮, 因而政府大胆针对境外国家和境内少数民族实施对外开放政策。这一政策总体而言, 是对境外国家睦邻友好, 对境内少数民族抚育柔服。具体来说, 这一政策是全方位、多层次的。

第一, 在外交方面, 大唐设立专门机构、制定专门规定接待外国来使。外国来唐使者由鸿护寺主管接待工作, 使者往来路途以及在唐驻扎期间所需钱粮物资均由大唐供给, 物资来源由礼部负责筹集。这种在世界外交史上都绝无仅有的外交礼遇使“万国遣使”的盛况空前。其中最有名的是日本和新罗 (今朝鲜半岛) 遣唐使。公元7-9世纪, 两百年间, 日本各种官方遣唐使达到19人次。新罗遣唐使以朝贺、朝贡、谢恩等名义平均每两年就来唐一次。此外, 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柬埔寨等国都与大唐保持着频繁的外交联系。在外交过程中, 代表各国特色的上流文化或官方文化在中国境内汇聚, 成为中外大众文化教育交流的一个缩影。

第二, 官方频繁的外交往来促进了商贸的繁荣。大唐设立了市舶司和互市监等机构负责掌管对外贸易, 其主要工作是查验货物、制定口岸价格、征收赋税等, 其职责与今天的海关类似。随着商贸的迅速发展, 往来中国的外商在全国几乎所有大城市都留下了足迹。例如都城长安、口岸城市扬州和广州等, 常驻外商都有上千人之多。其中很多外商由于常年居住在中国, 极少返回其原来的国家, 于是在中国成家立业, 扎根于此。大唐政府对常驻或扎根中国的外国人给予了与中国人基本平等的对待。法律规定外国人可以迁居中国, 并可获得一定范围内的优待。对于过去常驻国外、后又返回国内定居的中国人, 大唐规定可部分免除赋役。大唐这种对中外商贸人群的开放态度, 吸引了大批外国人和海外唐人到中国寻找商机和投资。大规模中外人员流动也就无形中促使了中外文化教育的相互交流。

第三, 如前所述, 大唐对宗教采取较为宽容的政策, 这也是唐对外开放的重要表现。除了行商外国人获得了唐政府的平等对待和优待, 连外国僧侣也可享受同等待遇。据史料记载, 今浙江登州一带在唐代有新罗人所建寺庙, 庙中常住有新罗僧侣数十人。他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在寺庙内以新罗当地风俗进行宗教活动。在广州, 有伊斯兰团体专门依据伊斯兰教义对在唐教众进行管理。外来宗教及其教众在大唐享有相对宽松的行动自由, 为中外文化教育依托宗教形式进行传播和交流大开了方便之门。

第四, 在选贤纳士方面, 唐政府为扩大中外交流的深度, 允许外国人参加主要用于选任官吏的科举考试。考取进士的外国人可以由朝廷专门任命为大唐官吏。历史上波斯人、印度人、新罗人、日本人都有在唐为官的记录, 他们中间甚至有人官拜御史、翰林学士等职。任用外国人为官, 使中外文化教育交流事半功倍, 也是唐代对外开放政策中的创举[3]25。

摘要:唐代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高峰, 它继承和发扬了两汉以来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成果, 同时也接纳、吸收、结合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在中外文化教育交流史上, 唐朝无疑是一个昌盛繁荣的鼎盛时期。

关键词:唐代,中外文化教育,交流

参考文献

[1]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2]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加强媒介融合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篇8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您好,方主任,很荣幸能采访到您,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文部的基本情况、栏目特色以及受众群体!

方腾:您好,很荣幸能接受《今传媒》这样一个權威性媒体杂志的采访。我所就职的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拨款资助的公共广播、电视及多媒体机构。2012年,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刚刚庆祝了80岁的生日。澳大利亚人亲切地把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称为是“阿姨”。这个机构完全是一个靠政府拨款,纳税人的资金运作的非商业性机构(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商业收入仅局限于分布在各地的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商店,出售节目及纪念品和节目销售)。在各个平台,节目中完全不穿插广告或是赞助。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确保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不受任何商业企业的影响。澳大利亚国会通过的《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宪章》确保其编辑独立性、自主性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目前有一套模拟电视节目,被称为ABC1-综合频道,另外三套数字电视频道-ABC2 –幼儿与娱乐信息频道,ABC3-青少频道;及ABC24小时新闻台。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还有一个国际电视频道-澳大利亚电视网。在广播方面,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有多套全国性的专业功能的广播电台,例如:古典音乐台、青年音乐台、全国广播电台、24小时新闻及国会辩论转播台,还有分散在各地的几十个地方台。在澳大利亚国内,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还拥有多个数字广播电台,例如澳大利亚流行歌曲新人台、体育大看台等。在对外广播方面,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属下的澳大利亚广播电台(Radio Australia)70多年来一直担负着这方面的重任。

目前澳广中文部拥有8名节目制作人员。随着通讯技术的变化,澳广在转型,澳广中文节目也在转型。目前,中文部一天制作一个小时的现场直播的新闻、时事、资讯类节目(直播时间为澳大利亚东部标准时间8点,即北京时间6点),全天候的网站(radioaustralia.net.au)中包括新闻、广播节目以及英语教学节目。在不断扩展的社交媒体,中文部开设了四个新浪微博帐号(ABC澳洲广播电台、ABC澳广电台方腾、ABC澳大利亚国际电视台、ABC英语直通车)。经过2010年的战略性调整之后,澳广现在的定位是立足澳大利亚,放眼亚洲,通过澳大利亚的视角审视大小事。我们中文节目不仅要顾及到海外受众(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东南亚、新西兰),还要贴近澳大利亚华人的生活。我们的节目涵盖对澳大利亚文化、生活的介绍,对澳大利亚华人移民社区的介绍和报道,对重大亚洲事务、国际事务的报道,对中港台大中华区的报道与分析。节目内容涉及新闻、时事、财经、体育、亚太华人事务、侃谈澳大利亚大小事等。

除了电视和广播之外,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近来还与时俱进,大力出资发展多媒体,即网上视听、手机平台及高科技产品。

记者:您在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工作之前,曾从事过15年的电台工作。您的这段工作经历对您现在的管理工作有什么影响或者激励?

方腾:我现在从事的是中层管理,这意味着我不仅要负责中文部战略性大方向的指定、人员及节目的管理,与电台内外人员、机构的交流、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内部其他电视、广播节目的采访,当然,还要参与、把关每天节目、网站和微博的制作。制作节目正是我的兴趣所在。在我到澳广工作之前,我曾经就职于多家澳大利亚及国际广播电视机构,因而对于节目制作和新闻采编早已轻车熟路。不过,如何能带领一个团队制作高水准、让受众喜欢的节目不仅需要有节目制作的丰富经验,还要有很好的新闻嗅觉,市场营销的理念及对受众需求的最新认知。可以说,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给我这样的电台中层带来了很多的优势,网站点击率等各种数据源源不断地进入到我的电脑,对这些数字的分析与解读成为我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对于我来说,微博可以说仍是个新鲜事物。如何构建一个与受众实时交流的平台,如何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媒体人的必修之课。目前,媒体的变革几乎天天都在进行之中。我的一个理念就是找准方向,大胆尝试,充分吸收、学习新鲜事物。让我们从创新的体验中寻找崭新市场。我坚信,媒体人要善于随着外部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不过,从市场学的角度来看也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哪里,怎样让受众知道你的存在和新产品的出现。我和我的团队最发愁的就是如何确定战略方向,如何不断更新战略方向。媒体中层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做人的工作。还好,我在大学除了学新闻之外,还选修了心理学。这对我工作中的人际交往,团队精神的建立至关重要。我发现,建立一支志同道合,齐心协力的团队对于在媒体竞争的大战中获胜是不可缺少的。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和相互理解与沟通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在担任澳广中文部主任之前,做人的思想工作是我的一个弱项。我对解决同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有时束手无措。但是,两年多的历练使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下属对你的尊重不是来自你的职位,而应该是对你工作、为人的佩服。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新闻传播方面取得重大的发展和突破。这些年您不断活跃于墨尔本的华人社区,而且还从事中文教育及翻译工作,您是怎样把我国厚重的文化精髓和底蕴很好的推向国际呢?请您谈谈具体情况。

方腾:中国的发展以及取得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一点,在海外生活的华人体验得最为深刻。媒体是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华文化的传播则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软实力。除了传媒是我的一个终身兴趣之外,教授中文也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之所以愿意倾注我的时间与精力在教授中文之上,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能把自己的知识传播给其他人是一种人生极大的乐趣。在很多场合看到我以前的学生叫我一声校长好,心里美滋滋的,有很强的成就感。目前,在墨尔本,中文学校犹如雨后春笋,发展得很快。但是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只注重本地华裔的后代,而忽略了非中文背景的其他族裔学生对中文的学习。这需要像我这样的中文教育界人士更好地面对、解决。

至于翻译,也是我一个爱好。作为一名语言工作者,我希望能通过口译、笔译更加熟练地掌握中英文两种语言。对于同声传译的尝试也让我学了一门新手艺,体验到了作为高级翻译的辛劳与乐趣。这对于我的新闻工作也有好处。

记者:中外传媒文化有哪些差异和不同呢?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方腾:对于在澳大利亚新闻系毕业的我来说,中西媒体的差别蛮大。西方媒体不大讲究导向问题,而是尽量把不同观点展现在大家面前。由受众自己鉴赏对错,谁是谁非。西方媒体与公众期待更多的负面报道,而不是歌功颂德的正面消息。西方记者批判性很强,不相信任何人的人任何讲话,除非已经被记者本人证实过。现如今,在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看到“快餐式”的媒体形式,深入报道与分析不再受到大多数人的宠爱。这种媒体文化其实很危险。为了生存,一些商业媒体更注重的是节目的形式,包装,以迎合大众的好奇心来赢得收听率,收视率。这种现象在中国也有,但是没有那么的严重。

记者:您作为一位优秀的国外广播电台管理人员,您对我国电台的管理和运营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国外传媒的发展模式及理论实践对中国电台乃至整个传媒的发展有什么借鉴和启示吗?

方腾:一直以来,由于广播电视媒体都处于老大的位置,危机感不强。再加上财大气粗,往往不能及时抓住媒体变化。深入市场,了解受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同时,你的媒体产品必须独具匠心,没有人可以复制。主持人和他们的风格,以及运作、交流良好的制作团队都是不可复制的。由此可见,人才是广播最终成功的要素,如何招到、揽住这些人才,?怎样将他们包装,推广也是一门很重要的技能。

在今后五年的时间中,媒体变化将会十分巨大。如何把握消费者的媒体消费习惯的变化,及时跟进,不怕失败地大胆尝试将是媒体媒体管理人员的巨大挑战。媒体的多方位发展,对市场的深入分析将会给电台扩展到其他领域带来新的生机。产业多样化是媒体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这些所涉及的领域必须是媒体能充分扩大电台影响与发挥核心能力的领域。

记者:在新媒体不断出现而且蓬勃发展的今天,您认为作为传统媒体的电台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才能占领市场经济的舞台?

方腾:现在是传统媒体大变革的时代。在澳大利亚,一些纸媒和电台、电视台感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多的受众选择网络和社交媒体作为新闻摄取的主要途径。广告、赞助也渐渐地远离了主流媒体,逐渐分流到了新媒体。不仅如此,随着科技的发展,受众不再接受大众传媒的概念,而更加窄化的小众意识不断增强。自媒体(独媒体,即一对一的媒体传播形式)将可能成为满足受众需求的唯一办法。在澳大利亚,一些流行歌曲网站提供上百万首最时尚的歌曲,虽然不允许下载,但是在交纳钱数不多的月费之后,可以没有限制地收听。这有可能会取代目前的流行音乐电台。

社交媒体,例如海外的推特和Youtube逐渐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渠道。国内的新浪微博等也逐渐成为了非传统的新闻机构。他们成为很多年轻人消费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它有可能会取代24小时新闻、资讯电台。受众也不再满足你播我听的传统模式,而希望直接参与节目的制作,将他们的理念,观点不受限制地传播出去。传统的广播还面对视频的挑战。再加上广播的竞争不再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国际媒体,海外的地方电台也将加入到数字媒体的竞争之中。在海外,由于设备和频率资源成本进一步下降,很多私营机构大量涌入多媒体市场。还有人预测,今后的媒体将多以视频,而不是文字作为主要载体。这意味着广播的出路就是朝着媒体整合的方向发展。广播的优势就是陪伴性、生活性、参与交流性。它必须结合电视的视频、社交媒体的放射性、贴近式的传播方式,在品牌的效应下,以各类广播以外的大型活动的支撑下,继续坚定地生存下去。总之一句话,广播如果想生存发展,就必须借用其他媒体平台的优势,将广播节目视频化,传播方式多样化,平台全面化(不要被束缚在自己的平台上)。资讯信息可以被改编成各种适合不同载体的形式,一次撰稿,多平台、载体发送。只有这样,广播的经济优势才能发挥出来。

记者: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趋频繁密切,中国对外传播的实力和规模不断扩大,您认为我国在中外文化传播方面有哪些还需要改进和完善?

上一篇:学习宪法修正案下一篇:你还没来我怎敢老去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