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项目建设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水利项目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环节,在确保农业综合能力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项目建设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但仅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资金投入,显然已满足不了其高速发展的需求与规模扩建的标准,所以,必须采取积极理念下的多元化思考,借助多种渠道来筹措资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利项目建设研究管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利项目建设研究管理论文 篇1:

论项目建设规模

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建设规模问题,首先介绍了项目建设规模的基本概念;二是明确了市场、技术、环境等三方面因素对项目建设规模的制约;三是阐述了如何确定项目的建设规模,主要包括盈亏平衡产量分析法、平均成本法、生产能力平衡法、政府或行业规定四个确定方法;最后论述了一个科学合理的项目规模在确定时所必须进行的各项评估,如:对项目建设的目标、必要性评估、项目建设条件评估、项目的投资和效益评估。本文在对项目建设规模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详尽的阐述,较为准确合理的阐述了如何控制或是计划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本文提出的方案或措施都可在确定工程项目建设规模时作为重要参考。

关键词:制约因素 规模方案 比选 规模评估 合理准确

项目建设规模也称项目生产规模,是指项目设定的正常生产运营年份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或者使用效益。建设规模的确定,就是要合理选择拟建项目的生产规模,解决“生产多少”的问题。每一个建设项目都存在着一个合理规模的选择问题。生产规模过小,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单位产品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低下;生产规模过大,超过了项目产品市场的需求量,则会导致开工不足、产品积压或降价销售,致使项目经济效益也会低下。因此,项目规模的合理选择关系着项目的成败,决定着工程造价合理与否。

合理经济规模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项目投入产生比处于较优状态,资源和资金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并可获得较优经济效益的规模。因此,在确定项目规模时,不仅要考虑项目内部各因素之间的数量匹配,能力协调,还要使所有生产力因素共同形成的经济实体(如项目)在规模上大小适应。这样可以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须注意,规模扩大所产生效益不是无限的,它受到技术进步、管理水平、项目经济技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超过一定限度,规模效益将不再出现,甚至可能出现单位成本递增和收益递减的现象。

1 项目规模合理化的制约因素

1.1 市场因素 市场因素是项目规模确定中需考虑的首要因素。

①项目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是确定项目生產规模的前提。通过市场分析与预测,确定市场需求量、了解竞争对手情况,最终确定项目建成时的最佳生产规模,使所建项目在未来能够保持合理的盈利水平和持续发展的能力。②原材料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对项目规模的选择起着程度不同的制约作用。如项目规模过大可能导致材料供应紧张和价格上涨,造成项目所需投资资金的筹集困难和资金成本上升等,将制约项目的规模。③市场价格分析是制定营销策略和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市场价格预测应考虑影响价格变动的各种因素,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回归法和比价法进行预测。④市场风险分析也是确定建设规模的重要依据。在可行性研究中,市场风险分析是在产品供需和价格走势常规分析达到一定深度要求的情况下,对未来某些重大不确定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项目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的分析。有的可定性描述,估计风险程度;有的需要定量计算风险发生概率,分析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并提出风险规避措施。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技术进步加快,新产品和新替代产品的出现,导致部分用户转向购买新产品和新替代产品,减少了对项目产品的需求,影响项目产品的预期效益;新竞争对手加入,市场趋于饱和,导致项目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少;市场竞争加剧,出现产出品市场买方垄断,项目产出品的价格急剧下降;或者出现投入品市场卖方垄断,项目所需的投入品价格大幅上涨。这种激烈价格竞争,导致项目产品的预期效益减少;国内外政经济条件出现图发性变化,引起项目产品销售锐减,或者项目主要投入品供应中断。

上述情况的出现,均影响项目的预期效益,制约项目规模合理化的制定。在项目分析与评价中,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项目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并分析风险程度,按风险因素对投资项目影响程度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划分,风险等级分为一般风险、较大风险、严重风险和灾害风险,然后通过专家估计法对市场风险予以定量。

1.2 技术因素 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及技术装备是项目规模效益赖以存在的基础,而相应的管理技术水平则是实现规模效益的保证。若与经济规模生产相适应的先进技术及其装备的来源没有保障,或获取技术的成本过高,或管理水平跟不上,则不仅预期的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还会给项目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导致项目投资效益低下,工程支出浪费严重。

1.3 环境因素 项目的建设、生产和经营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进行的,项目规模确定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因素,燃料动力供应,协作及土地条件,运输及通信条件。其中,政策因素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技术经济政策,国家、地区及行业经济发展规划等。特别是为了取得较好的规模效益,国家对部分行业的新建项目规模作了下限规定,选择项目规模时应遵照执行。

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项目确定建设规模还应分别考虑以下因素:

①对于煤炭、金属与非金属矿山、石油、天然气等矿资源开发项目,应根据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要求和资源可采储量、赋存条件等确定建设规模。②对于水利水电项目,应根据水的资源量、可开发利用量、地质条件、建设条件、库区生态影响、占用土地以及移民安置等确定建设规模。③对于铁路、公路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影响区域内一定时期运输的需求预测,以及该项目在综合运输系统和本系统中的作用确定线路等级、线路长短和运输能力。④对于技术改造项目,应充分研究建设项目生产规模与企业现有生产规模的关系;新建生产规模属于外延型还是外延内涵复合型,以及利用现有场地、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的可能性等因素,确定项目建设规模。

2 建设规模方案比选

在对以上因素进行充分考核以后,应确定相应的产品方案和项目建设规模。生产规模的变动会引起收益的变动。规模经济是指通过合理安排经济实体内各生产力要素的比例,寻求到适当的经营规模而取得节约或经济效益。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根据经济合理性、市场容量、环境容量以及资金、原材料和主要外部协作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对项目建设规模进行充分论证,必要时进行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大型、复杂项目的建设规模论证应研究合理、优化的工程分期,明确初期规模和远景规模。不同行业、不同类型项目在研究确定其建设规模时还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

项目合理建设规模的确定方法包括:

2.1 盈亏平衡产量分析法。通过项目产量与项目费用和收入的变化关系,分析项目的盈亏平衡点,以探求项目合理建设规模。当产量提高到一定程度,如果继续扩大规模,项目就出现亏损,此点称为项目的最大规模盈亏平衡点。当规模处于这两点之间时,项目盈利,所以这两点是合理建设规模的下限和上限,可作为确定合理经济规模的依据之一。

2.2 平均成本法。最低成本和最大利润属“对偶现象“。成本最低,利润最大;成本最大,利润最低。因此,有人以争取项目达到最低平均成本为手段,来确定项目的合理建设规模。

2.3 生产能力平衡法。在技改项目中,可采用生产能力平衡法来确定合理生产规模。最大工序生产能力法是以现有最大生产能力的工序为标准,逐步填平补齐,成龙配套,使之满足最大生产能力的设备要求。最小公倍数法是以项目各工序生产能力或现有标准设备的生产能力为基础,并以各工序生产能力的最小公倍数为准,通过填平补齐,成龙配套,形成最佳的生产规模。

2.4 政府或行业规定。为了防止投资项目效率低下和浪费资源,国家对某些行业的建设项目规定了规模界限。投资项目的规模,必须满足这些规定。

经过多方案比较,在初步可行性研究(或项目建议书)阶段,应提出项目建设(或生产)规模的倾向意见,报上级机构审批。

3 进行合理准确的项目建设规模评估

对项目建设进行合理科学准确的评估,建设项目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项目建设的评估,一般是指以投资项目为研究對象,从项目建设的多个方面进行评估,这样会为项目的建设提供相对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也会使项目的造价变得合理。

3.1 对项目建设的目标、必要性评估 项目建设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可建设没有作用或作用不大的项目,对所建设的项目类型进行调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明确该项目的发展前景和运行效益,为项目建设提供可靠情报。

3.2 项目建设条件评估 项目的建设必须要对它的建设地、供电、供水,供气、供暖进行评估,了解他们是否满足建设要求,如选址不可影响居民生活,不可破坏国家文物,不可建在地震带或灾害频发区,这样可以保证项目建设正常的进行,并且可以消除后续的隐患。对于供电、供水,供气、供暖要做好万全准备,看够不够用,是否有备用等,这些都可以为项目的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

3.2.1 项目技术评估 项目技术的评估对于项目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而又合理的评估能为项目的建设提供重要保证,主要从以下方面评估:①建筑方案评估建筑方案首先应满足该建筑的功能需要,其建筑形式、建筑标准等一定要完全按照国家标准来建设,一定要符合国家或各级政府的相关规定。另外还要评估结构安全等级、设计使用年限、建筑抗震设防、所选用的主要结构形式等是否符合国家及当地有关规范及规定的要求,是否安全可靠。这些都是建设方案评估的重要因素。②水电建设评估水电建设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电不可超负荷,要有稳定安全的供电系统,水的节约,污染等方面的是否满足国加标准,还要做到减能减排的要求,保护周边的环境。③安全卫生、安全生产评估对于可能产生不安全因素和对卫生防疫有要求的项目,如实习工厂、生物化学实验室等类型项目,应重点评估项目技术方案的安全防范措施的可靠性。

3.2.2项目的投资和效益评估项目的投资评估就是对项目的资金来源,使用进评估,了解所有资金是否满足需求,如是贷款,能否在规定期限还清贷款。

对效益的评估就是指对该项目运营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是非盈利性项目)是否能达到初定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4结语

项目建设关系着方方面面的利益,我们要通过各方的调查评估,了解各方面的需求,对所建项目进行全面分析,确定项目合适的建设规模,这不仅可以节省成本,使造价合理,并且更能符合国家标准和企业要求。

参考文献:

[1]柯洪.《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天津,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版.

作者:张廷锋

水利项目建设研究管理论文 篇2:

水利项目PPP融资模式落地实施的可行思路

【摘 要】水利项目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环节,在确保农业综合能力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项目建设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但仅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的资金投入,显然已满足不了其高速发展的需求与规模扩建的标准,所以,必须采取积极理念下的多元化思考,借助多种渠道来筹措资金。鉴于此,本文从PPP融资模式的基本概念出发,综合探讨了PPP融资模式在我国水利项目建设中的可行性,分析了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结合笔者工作实践,提出了完善水利项目PPP融资模式的相关对策,以期为解决我国水利项目建设的融资现状、完善水利项目工程建设等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水利项目建设;PPP模式;社会融资;融资模式

一、引言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兴修灌溉、排水、除涝等水利设施,有利于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现代农业发展,造福地方民众,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国政府为了不断提升各大水利项目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已逐年加大了财政资金的投入。从另一角度来看,在扶持水利项目建设的同时,也未政府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由此,为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亟待采用新型的融资方式参与其中。PPP融资模式作为当下最具竞争实力的融资模式,能够使得政府在拥有实际控制权的情况下,灵活引入私营资本,就其多项优势,故此得到了广泛普及与应用。

二、市场融资模式的结构变化

1.计划经济时期

在这一时期,国民经济命脉主要掌握在国家手里,因此国民经济由国家进行分配,企业融资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

2.改革开放初期

国家在改革开放后各方面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的运营资金不再仅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更多的是转向依赖银行贷款融资,同时实行了多种形式企业共同发展的模式,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企业也不再享有无偿的资金支持,而是转向实行有偿向银行贷款的政策。

3.近现代时期

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完善,部分大中型企业在市场上逐渐进行股权融资。企业融资渠道和方式开始趋向多元化,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并行,与此同时采取了直接融资、间接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融资渠道的拓宽极大的促进了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PPP融资模式理论概述

1.基础释义

“PPP”即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缩写,关于狭义解释为特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是一种政府机构与民营企业相互合作的模式,也是公共联合供给方式之一,其实质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项目的需求。

2.运用特点

归结PPP融资模式在运用中的特点主要有下述几点:一是国家政策扶持的直接体现,即采用PPP融资模式私营企业投入显然是有利可图的,政府为了调动私营企业的积极性,通常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例如税收优惠政策、贷款担保等。二是以项目为主体,即PPP融资模式以项目为融资主体,安排融资的主要依据是项目预期的收益和政府的支持力度,因为当项目的到期需偿还贷款时,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是项目带来的收益和可以获取政府支持的政策,例如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贷款担保等。三是在项目的建设中加入了私营资本,即PPP融资模式中私营资本在项目一开始就与政府签署了协议,私营企业参与了从项目的论证、融资、建设以及到特许权期满的全过程。

四、PPP融资模式的市场优势

跻身于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PPP融资模式之所以得到推广,全然取决于其作用于政府与私营资本身上的独特市场优势,具体如下:

1.作用于私营资本身上的优势

对于私营资本来说,PPP融资模式可以为其带来的好处颇为宽泛,主要例举两类。其一,PPP融资模式帮助私营资本扩大了市场。在这一模式下,私营投资得到了政府特许协议授权,可大兴建设公共设施,且政府允许私营投资通过收费来获取利润,由此进一步扩大了私营投资的市场触及面及其投资领域。其二,PPP融资模式有利于促进私营投资发起技术革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现实中,政府机构将公共设施的设计、建设、维护通过招标或者竞标的方式授权给私营投资,并鼓励其全面开展技术革新与研发,由此得到PPP模式“眷顾”的私营投资可以不受政府机构的过多干预,根据自身条件,“放开手脚”掀起技术革新,最终促进自身竞争力的切实提高。

2.作用于政府机构身上的优势

PPP融资模式为给政府机构带来的好处同样众多,其一,可以有效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比如,在项目委托给私营资本的过程中,政府机构可以推迟支付项目的建设款项,或者在项目建设中实施分期付款,并不需要在项目建设初期就完成支付,现实中,私营资本大多数都会借助银行贷款来获取项目建设的启动资金。其二,由于PPP融资模式下的私营投资者在采购等方面可以不受政府机构的制约和干预,所以在运作等方面具备高度灵活性,从而可极大缩短项目的建设时间,使之得以更好、更快的为公众提供相应服务。其三,PPP融资模式下的私营资本在项目前期开发之时,便已参与,从而能够将自身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引入到项目的开发建设当中去,继而降低项目开发的风险,使得公共产品的风险责任得到分散,归由公共部门和私营资本共同承担。

五、PPP融资模式在水利项目建设中的可行性

基于PPP融资模式的理论基础,再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笔者认为这一模式在当前水利项目建设中存在如下可行构思:

1.将有助于水利项目工程建设效率的提高

由于私营资本拥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的技术,同时兼具较为完善的管理理念和高度风险防控能力,使之能够更为全面的掌控水利项目工程的建设效率,最大化降低管理成本。与此同时,不仅政府可以通过私营资本获取水利项目建设资金,私营资本也可以借由政府政策扶持,而从中赚取利润,使两者在项目合作中实现共赢。

2.可有效转移水利项目建设中的风险

现实中,水利项目建设通常的投资数额都相对较大,且施工周期长,期间不确定因素较多,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风险,而PPP融资模式的应用,使得这一过程中的风险,合理的过度给了相应承担者,也实现了与政府部门风险共担的目的。

3.将有助于政府职能的转化,有效改善财政不足现状

前文已述,水利项目工程建设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如果将这笔资金全部“压”在政府身上,不言而喻,政府财政或将不堪重负。而运用PPP融资模式,通过对特许经营权将私营资本引入进来,使其成为公共项目的建设者,政府的职能作用便能从公共项目的提供者转变成监管者,从而最大限度确保了公共项目的质量,也有效缓解了政府财政所肩负的重负。

六、PPP融资模式在水利项目建设实际中的缺漏

1.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

因国内大多水利项目工程规模庞大,故建设周期较长,这一不可改的因素使得对项目的监管较难全程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在监管的过程中也难以全面切实的将国家政策落实到实处,政府对项目的监管多数时候都是流于形式,从而也就导致了项目存在部分运营混乱的现象,继而严重阻碍了PPP融资模式在水利项目中的广泛运用。

2.融资过程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

这类风险通常出现在项目特定风险、行业风险、市场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等各个环节之中。其中,项目风险包括了建造风险和项目运营风险。所谓建造风险,即是指项目无法按期完工或者是成本超支;项目营运风险主要包括了营运成本超支和产品需求风险。行业风险是指由于国家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例如,国家提高对项目收入的征税税率、制定收费上限等政策,都会影响到私营企业的收益。市场风险,一般多是由国家整体经济环境和通货膨胀所导致。因为国家整体经济下降和通货膨胀就会使项目货币收入贬值,从而降低了私营企业的收入。资本市场风险,则是受到国际货币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因为PPP融资模式下,政府的一部分融资资金源于国外货币,故而项目或将需要面临一定的货币兑换风险。

3.相关规制法律不健全

PPP融资模式是一个比较复杂、风险大、涉及面较广的模式,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然而,以现状而论,PPP融资模式在我国水利项目建设领域并未出台统一的纲领性法规。虽然,部分地方政府制定了相关PPP融资模式在项目建设中的行政指导政策性规定,但其内容并不全面,且多为原则性规定,并无实际可行性,从而导致私营资本对特许权的合法性知之甚少。与此同时,相关法规中也缺少对项目中风险分担、双方合法权益保障问题等的详尽解释,由此可见,PPP融资模式在水利项目建设中的法律法规亟待立法机构予以完善。

七、改善水利项目建设PPP融资模式的若干构想

1.精心筹划水利项目前期和储备工作

即在项目进行投资建设前,首要研究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分析项目实施的风险性,综合分析其获得收益的能力,并触及多面,做出可行性报告,以此确保项目顺利审批。其次,为了彻底解决水利项目建设中“边建设、边设计,边筹款、边施工”的问题,必须在项目开工前即确定项目的投资者、项目设计等,精细处理每一环节的衔接,务必保证施工不受这类因素的阻碍而影响工期。

2.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强化融资的风险管理

基于上述可知,PPP融资模式在水利项目建设中存在明显监管缺漏,如政府在与私营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有时会出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进行一些违反法律法规的交易行为,由此不同程度上侵害了国家利益,这时就需要政府发挥其监督职能,执行监管的权利。对此,政府部门可以设置由专业人士组建的社会监督组织,因为此类组织与项目建设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并具备PPP融资模式专业知识,故而能够参与到融资方案当中去,正确的评价营运决策,高效解决问题。同时,建立健全风险评价体系,通过分析各种风险的影响程度,对具体化的PPP水利项目融资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目标进行全面且深入的考虑,制定相对应的风险防控和管理的措施,结合风险评价的结果和风险成本,拟定出处理风险的方案。

八、结语

综上所述,PPP融资模式已经成为解决各行业项目建设资金紧张、融资困难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我国试行尚处在发展阶段,需要投入更为充分的精力与时间,全面认识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实际的运用中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其予以不断完善,逐步提升其功用,使之作用在水利项目建设,乃至各个行业领域项目建设中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万欣.我国绿色建筑项目风险评估与分担研究[D].华侨大学,2011

[2]徐丹妮.基于项目类型和主体差异的PPP基建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估[D].浙江大学,2012

[3]纪彦军,雷飞伦.我国PPP模式及其运作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08)

[4]王灏.PPP的定义和分类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04(05)

[5]柯永建,王守清,陈炳泉.基础设施PPP项目的风险分担[J].建筑经济,2008(04)

作者:王辉

水利项目建设研究管理论文 篇3:

关于做好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的思考

摘要: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作为水利基本建设程序内提出项目、论证项目、评价项目、决策项目中成为后续实施项目建设的根本,对项目建设有效进行以及完成后的经济性、合理性乃至可靠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中存在问题的阐述,提出了做好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的意见。

关键词:水利项目;前期工作;项目规划;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库 文献标识码:A

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作为水利基本建设程序内提出项目、论证项目、评价项目以及决策项目中成为后续实施项目建设的根本,对项目建设有效进行以及完成后的经济性、合理性乃至可靠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目前水利基础建设产生良好机遇的情况下,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的品质会对项目立项以及水利投资效果有着直接的作用。

1 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中的问题

1.1 欠缺思想意识

对于水利项目前期建设而言,有些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项目建设部门在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的思想意识较为欠缺。对国家水利投资动向以及政策分析不够充分。对全局、局部乃至区域水利工作的整体思维、布局欠缺了解,对根本状况掌握不够充分。没有通过国家基本建设程序有效加快前期所有方面的工作。没有实施调研、多方调查等,使得项目储备不够稳固、进度延迟、设计不够精良等,令前期工作过于被动。

1.2 规划设计品质较低

设计作为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内无法欠缺的一个方面,其令决策意图转变为适合建设法规以及各项技术准则的设计文件,成为设定项目建设以及组织工程施工的重要根据,是建设单位完成工程建设目标的重要方面。规划设计品质较低,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勘测设计单位在设计方面的理念不够合理、不够经济。设计深度不够,设计方案无法实施。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项目建设单位没有严格把控设计方案,审核不够严谨。

1.3 欠缺与各级的沟通

各级行政部门、项目建设单位一旦欠缺与上级部门、地方政府、勘测设计单位乃至群众之间的沟通,则会酿成不理解上级部门的投资意图及政策的状况,不了解地方政府工程建设的积极性、资金配套能力以及倾向性。无法为勘测设计单位较好的传达项目建设的目标、标准、意图等,无法及时掌握群众所需的紧迫感,会使得编制规划、申报规划的盲目性以及项目进行的可行性过低。与项目立项、资金承诺、环境影响评估、征地、移民安置等相关单位沟通不足,则会使得手续办理具有工作不明、状况不清、进展过慢的问题发生,对项目前期工作的进行有所影响。

2 做好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的方法

2.1 做好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分类

将水利前期工作做好,先要有效掌握前期工作的性质、方向,了解工作的层次、阶段,对各个时期的工作内容全面掌握,只有真正了解前期工作的内容及步骤,才会保证前期工作的进度与品质。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包含了水利工程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时期勘测、可行性研究、科研、设计以及相关方案编制。专题研究是为了处理水利规划、项目前期工作内的主要经济、环境、水利发展、技术、管理、改革等方面的问题探讨。基础性工作是为了提升勘测设计能力以及前期工作品质,组建实施的勘测设计行业技术规范、定额管理、管理规定编制、行业标准、设计手册、资料采集、流域基础勘测、整编等工作,且与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有关的论证、审查、推广等工作。

2.2 统筹兼顾,仔细规划

水利规划作为水利前期工作的根本,规划的层次以及规划的深度对前期工作成果造成直接影响,所以,综合全面、科学合理的水利规划对前期工作尤为关键。规划需要创建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水资源状况之上,确保水利发展的重点与任务。区域规划需顾及人饮、水库建设、水保、灌溉等方面,完成综合效益。需依照下级规划依从上级规划、区域规划及专项规划依从总体规划、同济规划互相融合的方针,完成好各个层次的规划工作,为水利前期的不同阶段工作给予依据。

2.3 加强建设项目库

建立水利项目储备库对水利前期工作而言尤为关键,各级水利部门需要通过本区域水利发展规划,依照前期工作分类、规划标准、工程分类等逐步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创建水利项目储备库。并且需及时把项目库创建成果上报上级项目主管部门,为筛选项目以及水利发展给予科学的决策条件。项目库建设工作必须务实,且需协调完善内容,持续补充,真正实现动态管理。

2.4 严格执行规范程序

水利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所有时期的技术文件深度,必须依照水利部乃至相关部委规定进行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各阶段的上报,必须具有上报条件,且具备相关批文以及审查建议。

2.5 将项目储备工作做好

将中央、省委、市委对于当前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好,加快水利项目飞跃发展,前期工作是条件,项目储备是重点。为了良好地进行水利项目前期工作,需要通过相应规划以及上级资金投向,尽快策划,做好落实,极力完成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为水利项目立项审批、开工建设做好铺垫。因此,综合实际,依照统筹兼顾、整体发展、先快后慢、体现重点的方针完成水利项目前期工作。

2.6 强化与各级部门的沟通联系

以完成前期工作为基础,强化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沟通,随时掌握了解投资方向及重点。组织相关人员在水利部、省水利厅进行汇报工作,并不断提高与各级发改部门、财政部门的沟通,获取支持。令相关部门掌握当期工作与所需,了解水利、关注水利、支持水利,并主要处理各单位工作的进度及不协调问题。因为强化沟通协商,免除了不必要的规划项目。

2.7 提升水利项目前期工作能力

本着科学规划设计的理念,全面实施统筹治水、科学用水、依法管水的方针,本着加快经济发展及改善民生相融合、城乡区域相统筹、目前与未来相融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匹配的原则,实施水利规划设计。将前期管理严格化,依照基本建设程序标准,把控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工作,透过专家进行评审,逐步把关、集体决策、以免决策出现失误,完成水利工程建设效益最大化。且强化水利规划部门以及团队建设,强化人员引进与培训,令水利规划设计团队真正符合水利行业的发展标准。

3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对水利项目建设而言尤为关键,只有各方单位真正重视,不断努力,才会真正做好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水利工程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 康春雪.政府投资水利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1,(1).

[2] 郑刚,于春海.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管理组织研究[J].地下工程与隧道,2012,(3).

[3] 杜飞.项目前期工作在建设工程中的作用与分析[J].科技传播,2013,(10).

(责任编辑:小 燕)

作者:陈佼

上一篇:我国发展绿色建筑设计论文下一篇:校务公开工作总结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