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治理工作方案

2022-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的制定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活动过程中的盲目性,保证各项事宜的有序开展,那么方案改如何进行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长制治理工作方案》,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1篇:河长制治理工作方案

河长制网络治理机制研究

摘 要: 发轫于浙江省长兴县的河长制,历经个别首创、局部扩散、全面推行三个阶段,在取得显著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各参与主体也面临诸多困境。本文在梳理网络治理理论、河湖水资源网络治理主体、河湖水资源网络治理机制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当前河长制实施过程中政府、企業、社会组织、公众遇到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建构河长制网络治理机制的设想。可以说,河长制网络治理机制既是加强河湖管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河湖长效治理的关键。

关 键 词:河长制;河湖管护;河湖水资源管理;网络治理理论;网络治理机制

收稿日期:2019-04-22

作者简介:王小洁(1993—),女,福建宁德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公共资源和公共政策;孙国峰(1969—),男,甘肃通渭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转轨经济、土地制度、公共资源和公共政策。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水资源的补给却受到特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淡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水淡化,其中,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表水主要包括河流湖泊以及湿地沼泽(以下统称为河湖水资源)。近年来,由于人口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加速、消费模式转变,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污染持续加剧、水生态恶化,世界各地水资源危机频发,如美国“弗林特水危机”、新西兰用水短缺危机、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洪水泛滥危机等。我国虽然水系发达、河湖众多,却需要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满足占全球约22%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在人均水资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我国的用水总量因受到传统“三高模式”的影响而不断飙升,河湖水资源遭受的破坏日趋严重。面对河湖开发与管护这一现实矛盾,探索新的河湖水资源管理制度就成为紧迫任务。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水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中,确立了人与水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道路。为实现对河湖的长效管护,一方面,国家水利部明确了“管水”与“治水”两手抓的指导方针;另一方面,通过实施一系列战略决策改善河湖水资源现状,如实施河湖水系连通战略,改善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现状,提升水资源统筹调配、防止水旱灾害、引排自如的能力,对用水总量加强管理,不断提升其效用,实施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等等。河湖水系连通战略与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从“工程建设”和“制度管理”两方面解决了河湖水资源管护问题,使河湖水系连通有所加强,污染、浪费、超采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控制。但由于“多龙治水”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在河湖管护中,各部门相互推诿、责任界定不清、协同合作能力不强、监管措施不严等使得政策收效还远不如预期。2016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由此各地陆续开展了河长制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河长制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诸多不可避免的现实困境。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在河湖管护中的参与程度参差不齐,现行的河长制能否实现长效治理的疑虑日渐增多。河湖水资源作为典型的“准公共物品”,仅依靠单一治理主体很难实现长效管护。因此,以多元主体参与、共同价值链接为纽带和以合作伙伴关系为合作形式的网络治理机制成为提升河湖管护能力的必然选择。

一、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将网络治理理论应用于水资源管理已较为普遍,而将其与河长制相结合的研究却较为少见,并且国外关于“河长制网络治理机制”这一提法较少,较为普遍的是“网络化水资源管理模式”“流域网络治理机制”等,但其实质都是借助网络治理理论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的治理机制,也是河湖水资源管理的深化模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网络治理理论的相关研究

网络治理最早发源于企业管理中对组织间网络关系的探索,网络治理理论是组织治理方式的一种基本理论和基本模式。鲍威尔(1990)从组织网络的角度出发,最早提出将网络看成独立于市场或者企业的交易模式。[1]基于此,拉尔森(1993)提出了著名的“握手观点”——利用网络模式促进科层制与市场机制合作,[2]这一观点使“网络治理”作为一种新型治理模式迅速出现在大众视野。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艾格斯(2008)将网络治理视为政府、市场、组织群体共存的管理结构,认为其是未来政府治理的发展趋势。[3]陈振明(2003)认为,网络治理理论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体现在政府部门与其他公共行动主体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建立的相互协作关系上。[4]鄞益奋(2007)认为,在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研究中,政府体系占主导,这种体系中的管理主体较为单一,主体间的关系相对简单;但在新兴的网络治理研究范畴中,政府只是众多网络主体中的一员,网络主体变得愈加多元化。[5]

(二)对网络治理主体的相关研究

网络治理理论认为,独立个体通过占有资源、凭借一己之力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切实际的,由于现实中各主体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因此,各主体间的相互协调、交流合作、信息互通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当前,在公共资源管理中,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需要来自不同主体、不同组织的共同努力。针对科层制治理模式存在的弊端,罗茨(1997)、马什(1998)、哈特利(2007)等人认为,在网络治理模式中,公共、私人代理者具有独立于国家的自主能动性,这些代理者通过沟通与互动,搭建合作平台,构建共识桥梁,避免了传统公共行政管理模式的僵化。[6][7][8]怀特洛(2003)在环境问题的治理监管中也强调公众、政府、民间机构等不同主体间互动的有益性和有效性。[9]在我国的河湖水资源管理中,政府一直是主导角色。肖建华(2012)认为,由于社会组织参与力度不足,反而会导致政府的力不从心。[10]范仓海与周丽菁(2015)认为,由各级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公众等多元主体组成的网络决策系统在解决水资源管护问题方面更有效。[11]因此,国内外学者都强调有效解决河湖水资源管理问题的重要出路在于与社会组织、社区部门、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通过彼此协调、共同合作、信息互换与共享,方能实现共同的治理目标。

(三)对网络治理机制的相关研究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2000)认为,恰当的制度安排、可以信赖的规章以及组织成员间的相互监督是建构水资源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主体的自觉参与不仅能够减少“搭便车”行为,也可以实现决策民主化、合理化。[12]这为网络治理机制的构建提供了重要参考。首先,各主体间的信任是网絡治理的前提;其次,结构优化是网络治理高效率的条件;再次,在协调各主体间利益矛盾点的同时要维护网络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转。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笔者认为,网络治理机制主要包含整合、信任、协调和维护四个方面。正如库伊曼和范·弗利埃特(1999)认为的那样,整合机制体现了政府在网络治理中通过“解构”与“重建”,施加影响和规定取向,最终高效率地实现预期目标。[13]唐兵(2013)认为,公共资源治理中由资源、权力、组织整合构成的整合机制能够减少网络治理中的不确定性以实现良好的整体效应。[14]信任机制作为一种联系纽带在网络治理机制中发挥着保持各主体平衡协作关系的作用。在弗朗西斯·福山(1999)看来,信任取决于宗教、习俗等文化资源,社会所有成员都应遵守这一规范。[15]什托姆普卡(2005)则认为,信任作为合作的强烈粘合剂可以催生成功,但与之相反的是信任的缺失则会直接导致联盟关系的崩盘,各主体间的合作也会以失败告终。[16]协调机制特别强调网络治理作为一个涉及众多主体的集体行动,不仅要协调好网络各主体间的关系,还要在合作中充分发挥谈判和协商的作用,以达到共同治理的目标。达尔和林德布洛姆(1997)创造性地提出了民主代表、官僚组织、价格机制和行动者协调这四种协调形式。[17]网络治理机制的长效与稳定有赖于维护机制作保障。林璐(2015)认为,维护机制包括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18]

(四)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发源于企业管理的网络治理理论为解决河湖水资源管理这一公共资源管理问题提出了新思路。国内外研究表明,网络治理对于解决科层制与市场机制存在的弊端具有积极意义。其强调将政府部分非核心功能转让给其他治理主体,以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为避免河湖水资源治理失效,应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整合、信任、协调、维护四种机制中的作用。其中,整合机制强调政府在网络治理中要施加影响和规定取向,目的是防止因网络治理目标不明确而导致合作失效;信任机制的构建可以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方面着手,使其在网络治理机制中发挥联系纽带作用;协调机制的关键在于各网络主体间的交互方式和沟通的有效性;维护机制能够降低治理过程中的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主要是通过达成集体意志、强化文化整合等方式进行。根据目前我国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将网络治理应用于河湖水资源管理的机制来自西方,本土化的创新程度不高;二是网络治理机制仍未形成理论范式,在总结部分多是“应然”性建议,因此,相关研究有待深入。基于以上分析,河湖水资源管理的新趋向比较明显,即朝着“多元主体、合作网络”的方向迈进。这既为河长制的全面推行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也为实现河湖水资源长效管护提供了帮助。

二、河长制实施过程中不同主体面临的困境

我国河长制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个别首创阶段。河长制肇始于浙江省的一座“山水县市”——长兴县。2007年春夏,太湖流域爆发的大面积严重的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危机使得江苏省无锡市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严峻的水危机与社会各界舆论压力下,无锡市采取紧急措施,尝试在河湖水资源治理机制上进行创新,河长制由此在无锡市正式出台。二是局部扩散阶段。河长制在短短几年内治水成效明显,福建省、江西省、北京市等八个省市迅速跟进,先后在各自管辖区域内全面实施河长制。三是全面推行阶段。《意见》的出台,意味着河长制已上升为全国性河湖水资源治理方略并且朝着常规化的发展方向迈进。

河长制能够从个别首创上升为全国性河湖水资源治水方略,得益于河长制成效明显。首先,河长制在改善河湖水环境方面效果显著;其次,河长制助推了河湖水资源治理经济效益的提升;再次,河长制使得河湖水资源治理的社会效益有所提高。 河长制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但就目前河长制实施情况来看,政府在河长制的推行、执行、监督以及管理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企业面临产业转型升级,而水权交易市场不完善和高额技术成本等都在阻碍河长制的推行;社会组织因外部制约与发展“内虚”所能发挥的支持作用微弱;公众作为河湖水资源受损的直接承受者和河长制最直接的受益人,显然还没有保护河湖水资源的主人翁意识。由于各主体之间的不协调所导致的权责配置困境、市场交易困境、参与治理困境等都限制了河长制作用的有效发挥(见图1)。

(一)政府面临的困境

河长制诞生于河湖水污染危机中,政府的强力推动促使河长制在短期内成效明显,但政府在河湖管护中仍然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河长制在政府强力推动下获得了短期河湖水资源治理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河长制存在对行政权威过度依赖的缺陷。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委托代理困境。委托代理关系最初来自市场交易,但建立在合同契约上的合作常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交易风险。河长制中委托代理困境的出现是由于政府官员作为“理性人”对于个人政绩这一利己目标的追逐违背了公众对于良好河湖生态这一公共利益的需求,这就导致了行政管理成本高昂和资源低效配置。在信息不对称和资源不平衡的情况下,政府官员容易采取逆向选择行为。二是组织机构困境。河长制办公室作为非常设机构,其工作人员多从水利系统内部抽调,缺乏专职人员。若将河长制办公室定位为常设机构,除了抽调水利系统相关在编人员外,还应涉及水资源管理部门之间如何进行协调的问题。河长制的组织体系衍生自现有的行政体制,“河长”目前还未纳入行政序列中,河长制组织体系如何与现有机制融合,河长制如何与常规河湖水资源管理之间实现有效衔接,对此,肖显静从政府定位出发,认为河长制是有效但并非长效的制度设置。[19]因此,河长制如何发挥长效作用,需要理顺河长制与常规化河湖水资源管理之间的组织逻辑。三是行政问责困境。河长制以“责任发包”强化了行政官员的治水职责,“河长”们身兼多职,其领导能力与行政职责之间是否契合难免会存在疑问。2018年,生态环境部在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整治行动时发现的诸如哈尔滨市何家沟黑臭水污染问题、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存在10余年的巨大臭水泡问题令人触目惊心。[20][21]由此看来,“责任发包”并不意味着河长制能够一劳永逸,而且当前河长制的考核机制多是体制内的“自考”,容易出现利益合谋的弊端。

(二)企业面临的困境

企业是市场机制中最活跃的主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目标,因此,企业拥有过度使用甚至污染河湖水资源的动机。在河长制进一步推行的当下,企业应正视自身面临的困境。一是水权交易市场困境。产权明晰是市场机制运作的基础,完全竞争市场通过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能够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22]水权具有特定的所有权、使用权、分配权和交易权。[23]这些权力在河湖水资源的使用、分配、转让等各个环节中交叉影响,并不完全独立,导致河湖水资源产权模糊。产权模糊不能满足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运作条件,难以实现河湖水资源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二是企业转型困境。企业作为河湖水资源治理的重要主体,其自身的绿色转型就是保护河湖水资源,但钢铁、化工、印染、建陶等“三高”企业的转型阻力不容小觑。一方面,企业进行产业结构优化意味着淘汰落后产能,随着环保标准的进一步提高,按照原有方式淘汰落后产能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急需探索新的转型方式。如某些企业为了争取政策红利而采取的“漂绿”行为会导致河湖管护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另一方面,在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如清洁生产、改进工艺、产品转型、生态节水等都需要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持,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治污费用、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谋求自身经济效益,会不惜采用各种“隐蔽战术”。部分企业这种向经济利益看齐而置生态效益于不顾的做法都将给河湖水资源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三)社会组织面临的困境

社会组织具有组织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等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社会组织的数量在持续增长,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大,但在当前河长制推行的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参与仍然具有局限性。一是“附属机构”困境。就目前情况来看,政府在河长制推行中处于主导地位,社会组织则处于一种“附属”的状态,社会组织的经费来源、活动开展等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政府。二是“志愿失灵”困境。社会组织在参与河湖管护中存在普遍性的资金短缺以及专业性薄弱的“组织内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抑制了社会组织参与河长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弱化了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三是“保障性”困境。目前,政府关于社会组织参与河湖水资源治理的相关制度性保障尚不健全,即使有一些行政规定、战略计划,但都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而社会组织内部存在的管理乏力、规章制度不健全、开展活动不规范等问题也难以保证其参与河湖水资源治理。

(四)公众面临的困境

现阶段,社会各界都充分认识到了公众参与河湖水资源治理的必要性,在河长公示牌上都标注了举报热线或联系方式,积极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但公众参与的途径、效果等会受到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杨开华对我国中西部十一个省区环保领域公众参与进行了抽样调查,调研数据显示:85%的人认为环保很重要并且有意愿参与其中,40%的人有参与环保的经历但是只有不到20%的人有意愿主动参与。[24]可见,公众的参与意识与能否真正落实于行动中存在的差异十分明显。在实际操作中,公众“形式化”参与困境凸显,预期效果不佳,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被动接受型参与,二是参与方式象征意义较大。河长制作为一种新型河湖水资源治理机制,是以政策宣传为主导的传播模式进入公众视野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公众参政议政提供了开放式的平台,网络自媒体作为沟通的有效工具为多元话语共生提供了可能,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河长制信息公开持消极态度,公开的内容过于简单,信息更新存在滞后性并且持续性也难以保证;企业公开的信息则更少,有的还存在刻意规避敏感信息和信息造假现象。公众接收到的相关信息十分有限,再加之存在信息失真的风险,“信息鸿沟”就此产生并且不断扩大其负面效应。

河湖水资源作为典型的公共产品,仅仅依赖于政府这一主体是很难实现长效治理的,破解困境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积极性。网络治理机制作为参治主体多元、治理手段多样、实现公共治理目标的有效机制,为当前河长制所遇到的困境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河长制网络治理机制的提出与建构

(一)河长制网络治理机制的提出

在CNKI数据库中,关于河长制的最早文献是2007年来自《中国环境报》的一篇题为《江阴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新闻报道。2016年12月,《意见》出台后,对河长制的研究迎来了高潮,2017年的相关研究发文量增至2228篇。分析这些文献可以发现,从最初的政策宣传到媒体报道的激增,学术意义上的相关研究也在逐年增加。总体上,学者们一方面从积极取向上肯定了河长制是河湖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制度创新,对于解决当前河湖水资源治理问题正向效用明显。如朱卫斌认为,河长制的优点体现在责任主体明确、建立了联动的协调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能够解决“九龙治水”这一顽疾上。[25]周建国与熊烨通过解读政策文本发现,河长制能够实现河湖管护绩效的提升,得益于纵向职能整合与严格问责制度的实施。[26]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则是持消极取向,认为河长制是治标不治本的阶段性制度设计。如王勇认为,由于河长制理论论证与实践检验不充分,因此法治与“人治”、临时与长治等多重矛盾是不可避免的。[27]沈满洪认为,河长制弱化了市场主体与社会机制的作用,甚至削弱了原先的治水部门的作用。[28]李汉卿基于控制权理论认为,河长制在组织运行中易产生“阳奉阴违”式“政策冷漠”,河长制治理绩效的提升需要行政发包制的转型。[29]基于以上學者对于河长制的积极与消极取向,如何避免河长制的消极效用并充分发挥其积极效用成为学者们的探索趋向。在黄河水污染研究中,刘振坤认为,以价值整合为核心,通过治理架构重组和机制完善的网络治理能够解决黄河水污染问题。[30]针对西江流域治理,林璐认为,构建包括信任、协调、整合与保障机制的网络治理模式是应对水污染的有效模式。[31]在全面推行“五水共治”的杭州,邢梦雪认为,推进河湖管护的秘诀是政府与私营企业和公众等社会力量形成水污染治理网络。[32]由此可见,解决河湖水资源多元主体参与治理遇到的问题,建构河长制网络治理机制是必然选择。

(二)河长制网络治理机制的建构

网络治理理论认为,网络治理需要有一整套机制来推动其实施,不同治理机制发挥不同的整合、互补作用,由此提升其整体效能。网络治理整体协作效应包括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获取信息的低成本、协调多元主体利益等。网络治理机制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网络治理结构中参与者的资源、权力和组织形式、信息交换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和结合,满足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建立网络整体效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整合机制;发挥黏合剂的作用,并促使各网络治理主体在公共利益目标引导下建立彼此合作的信任机制;充分考虑主体多元化,营造主体间和谐氛围,建立以共同协商方式解决不同利益诉求的协调机制;为确保网络治理的稳定性、行为者的一致性和网络交互的持久性,需要建立维护机制(见图2)。

⒈整合机制。整合机制是河长制网络治理机制的核心。整合机制通过权力整合、资源整合、组织整合,一方面,借助外力的作用弥补政府自身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使原本不协调的状态达到协调,收到网络治理机制“1+1>2”的整体效果。整合机制是协作一体化的过程,通过“解构”与“重构”实现既定目标,但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合并”。在整合机制中,权力整合为资源整合提供保障,资源整合推动权力分配体系的调整,权力与资源的整合必将推动组织整合,三者联系紧密且相辅相成。

权力整合的关键在于调动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降低由于单一治理主体形成的委托代理困境而产生高额管理成本。权力整合主要通过分权与委托授权实现,本文设计的分权主要是针对行政性分权而言的;委托授权则是将部分政府享有的权力(如执行权)转移给某个机构或组织。河长制的行政性分权涉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委托授权通过将政府的非核心职能转至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等治理主体,将合同制、绩效管理引入政府管理中,解决政府“权威不足”与“权威过度”的问题。针对资源整合,萨瓦斯认为,政府提供的某些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务并不一定需要政府自身承当责任,通过借助市场或社会组织的比较优势反而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33]组织整合是权力整合与资源整合的必然结果,因此,尽快确立组织机构设置规范,明晰机构职能分工,是破解“组织逻辑”困境的关键。

⒉信任机制。信任机制是河长制网络治理机制的基石,其作用与市场中的价格机制、官僚体系中的权威机制相同。信任机制作为“粘合剂”,能够降低网络治理过程中的复杂程度,凝聚各治理主体的力量。信任机制的缺失可能导致网络治理机制只是由共同目标聚合而成的松散联盟,最终无法实现公共利益。信任机制由制度性信任与非制度性信任组建而成,网络治理主体基于制度性信任,能够维护自身利益,通过非制度性信任培育具有“公共精神”的共同价值体系。

在河湖水资源治理中,网络治理主体间不信任的普遍性成为彼此合作的阻碍。高雅静认为,法律对于参与环境保护各主体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的保障程度是一个国家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34]有关河长制法律制度的完善是培养制度性信任的关键,《浙江省河长制规定(草案)》作为首部河长制地方性法规的出台是河长制法制建设的有益探索。保障河长制网络治理机制中各治理主体的合法权益,能够为各治理主体参与河湖水资源治理保驾护航,增强制度性信任。非制度性信任是基于人际间的信任以及非正式人际关系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其发挥的是“感情粘合剂”的作用。正如帕特南指出的那样,存在于社会组织中的信任、规范等因素都是社会资本,良好的社会资本为网络治理营造了可信氛围。[35]因此,在河长制网络治理机制中,增强制度性信任和非制度性信任至关重要。

⒊协调机制。网络治理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基于各治理主体的协调努力,因此,协调机制是河长制网络治理机制的关键。多元主体必然受到不同利益的驱动,当出现利益矛盾时,若是协调未果,则会产生“去公共化”的严重后果。协调机制不仅要对治理目标进行协调,还要在治理行动开展过程中及时“纠偏”,以实现资源均衡配置和信息传递通畅。协调机制兼具节约网络治理成本,降低网络治理主体间交易费用的功能。协调机制包括纵向协调机制和横向协调机制,纵横协调机制彼此互补,如正式制度无法取代非正式制度,信任也不能杜绝“违约”风险一样,纵横协调机制的关系是互益共生的。横向协调倡导不同区域、不同部门、不同治理主体间合作,主要通过搭建协商平台、完善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横向协调机制不仅能够促进政策落实,还可以弥补其他治理主体参与力量的不足,形成“多元合作伙伴关系”和河湖水资源治理合力进行;横向协调机制还能够解决纵向协调机制公众参与活力不足、过度依赖权威等问题;。

网络治理的目的是为了借助各网络治理主体的优势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但不同治理主体介入公共领域难免会带来负外部性效应。河湖管护中的矛盾冲突多元,有些冲突难以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因此,自始至终都需要纵向权力来进行整合与规制。纵向协调机制的内容包括上下级政府、不同职级部门、政府公信力等。纵向协调机制能够为横向协调机制提供支撑,在协调中担任“元治理”角色

⒋維护机制。维护机制是河长制网络治理机制的保障。一是网络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多元主体的协调与沟通,需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二是河长制办公室等机构大多是下级部门在上级要求下设立的,缺乏法律依据和科学论证,因此,机构编制、人员配置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组织认同感缺失,而且“自考模式”导致的寻租问题等有待考核问责机制的完善。三是维护机制对网络治理主体行为进行规范化约束,使其为破坏公共利益行为付出相应成本,需要监督机制“保驾护航”。四是为了适应周围的大环境以及局部的小环境,各网络治理主体要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设计”环境。

基于此,维护机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信息共享机制。网络治理主体要真正参与河长制,信息公开与共享是前提,也是破解“信息鸿沟”困境的关键。首先,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要从河长制实施过程中涉及的信息公开入手;其次,需要政府及时向外界传递信息;再次,要以多元治理为基础,通过协商对话排解冲突,做好网络信息线路的疏通和排障工作。二是考核问责机制。明确河长制管理目标并对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各部门及个人是建立考核问责机制的前提。考核问责机制实质上是通过“抓人”实现“抓事”的机制设计,考核结果不仅与行政问责、财政分配挂钩,而且与个人职务升迁、物质奖惩相结合。因此,针对当前河长制中出现的行政问责困境和“自考模式”问题,可以通过设置科学的考核指标、引导公众参与、增强考核问责激励性等方式加以改进。三是监督机制。通过监督治理目标是否达成、主体责任是否履行、理性程序是否变更等环节,保证公共利益不受损害,确保能够实现治理目标,使河长制网络治理机制通过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并用实现有效监管。四是学习机制。学习机制的建构是为了增强网络治理主体对环境的适应性,以更好地应对治理系统的复杂性。网络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只有得到全社会的认同,才能成为不同层面的核心治理者,这也是网络治理主体要通过不断学习而强化自身的内在动因。

总之,河长制网络治理机制的建构应从四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将整合机制作为核心,通过分权与授权实现权力整合,以“比较优势”开展资源整合,进而解决“逻辑困境”的组织整合问题。二是将信任機制作为基石,通过以法律体系为基础的制度性信任培育和以“公共价值观”为主导的非制度性信任来奠定网络治理机制的坚实基础。三是将协调机制作为关键,通过强化以政府主导的纵向协调,完善不同区域、部门主体间的横向协调以实现纵横协调机制的互益共生。四是将维护机制作为保障,通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而达到“信息效率”,细化考核问责机制避免“寻租”问题;通过内外监督机制实现规范化约束;通过保持学习力,适应多样化政策环境。换言之,河长制网络治理机制以整合机制为核心,信任机制为基石,协调机制为关键,维护机制为保障,通过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企业的参与作用、发挥社会组织的支持作用和公众的监督作用,是兼具“多元主体”“公共目标”“合作伙伴”的有效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Barry M.Staw.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M].S.l.:JAI Press Limited,1984.

[2]Larsson,R.The Handshake between Invisible and Visible Hands[J].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1993,23(1):87-106.

[3]Stephen Gold Smith and William Eggers. Network Governance: a new form of public sector[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8:8-45.

[4]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50.

[5]鄞益奋.网络治理:公共管理的新框架[J].公共管理学报,2007,(1):89-96.

[6]Rhodes R.A.W.Understanding governance:policy networks,governance,reflexivity and accountability[M].England:Open University Press,1997:15.

[7]Marsh D. Comparing policy networks[M].England:Open University Press,1998:25-32.

[8]David Hartley. Education Policy and the Inter-Regnum[J].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2007,22(6):695-708.

[9]Whitela G,Vaughan H, Craig B,et al.Establishing the Canadian community monitoring network[J].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3,88(1-3):409-418.

[10]肖建华.参与式治理视角下地方政府环境管理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2,(5):72-74.

[11]范仓海,周丽菁.澳大利亚流域水环境网络治理模式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5,(22):246-252.

[12](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M].上海:三联书店,2000:18-55.

[13]Gerry Stoke. Governance as a Theory:Five Argum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1999(1):19-30.

[14]唐兵.公共资源网络治理中的整合机制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8):13-17.

[15](美)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30-35.

[16]Peter Stompka. Trust:A Sociological Theory[M]. Beijing:Zhonghua Publishing House,2005,(5):85-90.

[17]Kickert WJM and Koppenjan JFM.Public management Network management:An Overview.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Strategies for the public Sector.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7:22-30.

[18][31]林璐.西江流域水污染網络化治理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9]肖显静.“河长制”:一个有效而非长效的制度设置[J].环境教育,2009,(5):24-25.

[20]余璐.哈尔滨!黑臭水直排松花江,督查人员监测时突然断流[EB/OL].人民网,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04196609047846941&wfr=spider&for=pc.2018.

[21]严远,韩庆.面积堪比120个足球场 齐齐哈尔—黑臭水体20年无人治理[EB/OL].人民网,http://sh.people.com.cn/n2/2018/0703/c138654-31770203.html.

[22]徐华飞.我国水资源产权配置中的制度创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2):43-48.

[23]窦明,王艳艳,李胚.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的水权理论框架探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2):132-137.

[24]杨开华.环境敏感期公众环境参与的调查研究[J].环境保护,2012,(17):43-45.

[25]朱卫彬.“河长制”在水环境治理中的效用探析[J].江苏水利,2013,(10):7-8.

[26]周建国,熊烨.“河长制”:持续创新何以可能——基于政策文本和改革实践的双维度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7,(4):38-47.

[27]王勇.水环境治理“河长制”的悖论及其化解[J].西部法学评论,2015,(3):1-9.

[28]沈满洪.河长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1):134-139.

[29]李汉卿.行政发包制下河长制的解构及组织困境:以上海市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18,(11):116-122.

[30]刘振坤.网络治理理论视角下黄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2]邢梦雪.网络化治理视角下的水污染治理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33](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周志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1-37.

[34]高雅静.环评中环保主体互动法制保障——以机制设计理论为视角[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5](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6-27.

(责任编辑:高 静)

Key words:river length system;River and lak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River and lak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network governance theory;network governance mechanism

作者:王小洁 孙国峰

第2篇:落实全省河长制及河湖污染治理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的情况

关于贯彻全省河长制落实暨河湖污染治理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的情况汇报

区级、街级两级河长共25人,在区政府会议室收看收听了全省河长制落实暨河湖污染治理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会后区领导就近阶段河长制工作进行了安排和部署。

一、全面建立河长制工作体系

一是河长制组织体系建立。我区境内流域面积在十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湖泊23条,设立区、街、村(社区)三级河长,区设立总河长由区委书记和区长担任,区政府三名副区长任河长,15个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主任任街道总河长,主管主任任河长,108个村(社区)书记或主任任行政区域内河长。其中纳入省市一河一策备案的河湖15条,另7条纳入微小河流河长制管理范围,并完成了一河一策编制方案,由区河长办备案管理;

二是全区各级工作方案全部出台。截至6月中旬,区级和15个街道的实施方案、工作方案已全部出台。

二、加快推进河长制各项任务

我区河长制工作全面展开,河长制各项任务进一步落实。 一是河长履职巡河。各级河长积极开展认河巡河活动,全区144名河长累计巡视河道288人次;

二是“一河一策”编制工作已经完成。一河一策是“河长制”精准施策的关键。为了规范和推进“河长制”工作,保障河流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六大任务要求,针对各地河湖实际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各级河湖及河段治理保护与管控的行动路线图。

三是河长制公示牌设立全面完成。在河湖岸边显著位置竖立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长职责、河湖概况、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监察。目前,全区21条河流、人工渠道及丁香湖,按行政村(社区)建制设立了95块公示牌。

三、要求街级河长会后召开乡级河长会议,迅速传达贯彻会议精神

要求全区十二个街道会后,就落实会议精神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区河长制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汇报,对河长制工作再动员、再部署,迅速推进河长制工作进程,细化任务,找补短板。

第3篇:北京:“河长制”推进河湖水环境长效治理

动员基层力量,设置“河长”,组织团队,合力维护河湖生态环境。近日,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关于实行河湖生态环境管理地方行政主要领导负责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河长制”成为解读《意见》的关键词。

基层“河长”每月巡查不少于1次

市、区两级分别设立“总河长”“副总河长”。市、区两级“总河长”分别由市长、区长担任,负责抓好实行“河长制”的相关组织领导工作;市、区两级“副总河长”分别由主管水务工作的副市长、副区长担任,负责配合市、区 “总河长”抓好“河长制”相关组织实施工作。

市管河湖设立市、区、乡镇或街道三级“河长”及市级“河长助理”。市级“河长”由市水务局副局级领导分别担任,监督区级“河长”和市有关单位履行职责;区级“河长”由河湖属地区政府副局级领导分别担任,监督乡镇或街道“河长”和区有关单位履行职责;最后,基层“河长”由河湖属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担任。市级“河长助理”由市管河湖相关管理机构主要领导担任,定期向市级“河长”报告工作情况。

《意见》中明确规定了“河长”的巡查职责。市级“河长”每半年开展河湖生态环境检查不少于1次,区级“河长”每季度不少于1次,乡镇、街道“河长”每月不少于1次。除此之外,各级“河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召集工作例会,听取下级“河长”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工作情况汇报,并做好相关协调部署工作。

集纳社会力量严查违法行为

对于污水直排、垃圾乱堆乱倒和违法建设的三项“严查”,《意见》中强调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和违法情况的信息公开。

乡镇、街道“河长”要牵头组建河湖巡查员队伍,定期开展河湖排污口调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建立污水直排公众举报渠道,发现违法排污行为立即上报处理;要落实河湖日常巡视责任到人,并聘请社会监督员进行监督,发现在河岸、湖岸乱堆垃圾和向河湖倾倒垃圾渣土等行为,要认真追查原因,及时有效处置;各级“河长”要加大对河湖违法建设的排查力度,建立河湖违法建设台账,及时研究并落实相关管理措施。 河岸、河面、河底立体治理

市水务局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对河面、河底、河岸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治理是本次《意见》在治理思路上的重点。

围绕“清河岸”,以治理“脏、乱、差、违”为重点,相关责任部门应组织开展河湖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对于河岸、湖岸堆积的垃圾渣土,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清理。在“加强监管执法,按照清理存量、杜绝新增”原则的指导下,要逐步拆除河湖管理保护范围以内的违法建设,实现河岸安全整洁。“清河岸”的预期目标为,到2017年,全面关停河湖管理保护范围以内的小作坊、小饭馆、小理发店、小农贸市场、小废品收购点、小洗车点。

针对“清河面”,要加强河湖水面清理设施设备维护管理,综合采取各种技术措施,清理河湖水面垃圾和有害水生植物。原则上,每天打捞2次,如有降水应适当增加作业频次、延长作业时间,切实保持河湖水面清洁。此外,要加强河湖生态环境用水管理,根据天气情况实施水资源精确调度,充分利用再生水、雨洪水泄污蓄清。

关于“清河底”,要在做好相关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定期组织实施河湖清淤疏浚,及时清除影响行洪的垃圾、树障、违法围垦、违法建设等阻水障碍物。

河湖面源污染从源头掐断

河湖的面源污染是指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通过降水和地表径流冲刷进入水体并污染水体的现象。

在控制由降水带来的河湖面源污染方面,《意见》指出,因地制宜建设雨洪水控制与利用设施,加大雨水管线建设力度,实现雨污分流,促进初期雨水收集处理。

在控制由地表环境带来的河湖面源污染方面,《意见》要求通过综合技术措施加大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到2019年,全市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到2020年,全市化学农药施用量减少15%以上,化肥施用量降低20%以上;加强环境卫生作业,减少污染物进入城乡排水系统;加强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工作,严格落实“户分类、村(社区)收集、镇(乡、街道)转运、区处理”相关措施。

第4篇:河长制将成河湖治理有效突破口

河长制是一项可以大力推广的制度创新

河长制,顾名思义,就是由河湖流域所在境内的主要党政领导担任河湖管理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根据《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的组织形式要求,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河长体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总河长,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主要河湖设立河长,由省级负责同志担任;各河湖所在市、县、乡均分级分段设立河长,由同级负责同志担任。县级及以上河长设置相应的河长制办公室,具体组成由各地根据实际确定。

为加快落实河长制的建立,《意见》将此定位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抓紧制定出台工作方案,同时明确了时间表。根据《意见》,到2018年年底前将全面建立河长制。实践证明,河长制对于我国河湖流域复杂、涉及地域广泛的特征而言,是一项可以大力推广的制度创新,毕竟,河长制让那原本无人愿管、被肆意污染的河流,变身成有人管、管得住的环境保护重要内容。

据了解,在之前各地的河长制实践中,不同省份最高级别河长差异较大,有的是省委书记,有的是地级市市长。这次《意见》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水利部有关人士介绍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设立总河长,这个总河长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河长制是非常重要的机制创新,通过河长制把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领导成员会自觉地把环境保护、治水任务和各自分工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大的工作格局。所以说,国家出台规定推行河长制,其重要意义就是要做到每条河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实现四级河长制后,对各级河长的工作职责规定得十分具体。为此,《意见》明确要求,各级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包括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牵头组织对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标排污、非法采砂、破坏航道、电毒炸鱼等突出问题依法进行清理整治,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河长制是在党委、政府的统筹和领导下搭建的一个协作平台。实行河长制的目的是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一种责任明确、协调有序、严格监管、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

关于考核问责,《意见》指出,根据不同河湖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县级及以上河长负责组织对相应河湖下一级河长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为此水利部将建立河长制的督导检查制度,定期对各个地方河长制实施情况开展专项督导检查。

“总河长”像抓粮食安全一样抓水安全

有关专家表示,全面建立河长制后将建立一套工作制度,包括河长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公众参与制度。比如公众参与制度,江西省在实施河长制的过程中,每一条河的河边上设置一个牌子。这一条河的河长是谁,联系电话是多少,明明白白写在公示牌上。群众在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进行反映,处理结果也要向群众反馈。所以说,河长制能不能取得实效,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考核是不是严格。

基于此,今后,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党委或政府“一把手”将有一个新头衔:“总河长”,省级至乡镇级党政首长负主要责任,像抓粮食安全一样抓水安全。这是中央在部分省区市近十年实践的基础上,所实施的一项决策,要求在2018年年底前,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负责制的“河长制”将在全国推行。

以2007年太湖水危机为题材的电影《河?L》,被称为“中国首部水危机主题电影”。演员吕良伟、周显欣、牛?闹餮莸恼獠抗适缕?,使“河长制”为更多人所知。2007年5月,太湖蓝藻大面积暴发,水源恶化,市民抢购纯净水。河道久无清淤、企业违法排污、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水污染,望闻问切,赤橙黄绿,臭不可闻,是症状,“病因”千头万绪,归根结底是权责不清晰、考核不具体、奖惩不精确。这年8月,无锡市印发了《无锡市河(湖、库、荡、?穑┒厦嫠?质控制目标及考核办法(试行)》,将河流断面水质检测结果纳入各市县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内容,各市县区不按期报告或拒报、谎报水质检测结果的,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2008年6月,江苏在太湖流域推广“河长制”:每条河由省市两级领导共同担任“河长”。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是河流管护第一责任人。效果立竿见影。太湖主要入湖河流之一的太?枘显撕映て谑芪廴疚侍饫?扰。江苏省和宜兴市两级“河长”实地督查污染源、排污口,河流水质、沿河生态得到较大恢复。2011年至2016年,79个“河长制”管理断面水质综合判定达标率基本维持在70%以上。此后,北到松花江流域,南至滇池,“河长制”走向全国。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海南8省市全境推行“河长制”,16个省区市部分实行“河长制”。

从此之后,“河长制”迈出从“部门制”向“首长制”的关键一步。就像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一样,“河长制”可以说是“水缸子”首长负责制。“党政同责,首长负责,像抓粮食安全一样抓水安全,就一定能够做到。”管护机制的创新,最终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对此有关专家指出,河流水环境好坏,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治水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不行,必须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系统治理。以前九龙治水,有矛盾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沟通缺失,导致问题搁置,现在出现问题可以通过河长来协调、调度和监督。

为保护水资源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有网民表示,河长制是我国环境保护特别是河流保护管理体制的一大创新,传达了政府重视水质、强化责任的鲜明态度,满足了公众对改善河湖质量的期盼。但在落实过程中,必须强化问责力度,引入公众监督机制,避免河长制在实施过程中走形式走过场。近几十年来,中国河湖水体的状况不断恶化,已经严重威胁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牛奶河”“酱油河”“油画河”成了众多河湖的代名词。尤其是“让环保局长下河游泳”的呼声,反映了公众对水污染的担忧和期望水环境改善的急迫心情。

可以说,河长制告别了昔日的“九龙治水”乱象,迎来了建设、水利、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齐抓共管的“九九归一”。“九龙治水”导致权责不清,遭人诟病。河长制的出现,强化了责任主体,抓住了管理、责任、治污的源头,为保护水资源探索出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我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不过从具体实践来看,许多地方政府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打了折扣。全面推行河长制,将河流的污染治理与地方党政干部的政绩考核联系在一起,表明环保问责不再是喊口号。

在纵向上,省级主要领导、市委书记、市长、区委书记、区长、镇委书记、镇长、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各级“河长”形成治水“首长责任链”;在横向上,发展改革、财税、水利、国土、农业、交通、环保、经贸、住建、工商、公安乃至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各有分工、各具使命。限制向河湖排污、防治水体污染,严禁侵占河岸、乱采乱挖,河长制不仅负责河流“水质达标”,更要管好整个河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

人们常说:“水无常势。”水流动不居,无法按行政区划切割。“河长制”另一个特征就是上下游、左右岸“共治”。例如,天津市作为重要入海口,河流水系众多,长期以来河道管理责任不清、职责不明,加上近年来水少、水脏、水流不畅、水污染现象逐渐增加。为彻底解决问题,天津市实行区、镇、村三级河长制,明确要求每一级河长都由行政主管领导来当。过去的阶段式治理,变成了常规的行政行为。

为推动“河长”主动去管,天津制定了考核办法及细则;对河道截污治污、水质和水面环境、堤岸绿化、长效管理机制四方面进行考核,按照“月考”成绩由市水务局进行排名,不仅要定期向媒体“晒成绩单”,还“以奖代补”,按成绩分档给予补贴。推行“河长制”3年来,有效遏制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现象,天津市水质异常河道从211公里下降到34公里,环境卫生不达标河道从53公里变为全部达标,综合考评优秀河道从620公里提高到2274公里,很多河流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亿万河长在治水中全力共建生态文明

在近几年的试点中,由于实行“河长制”取得了明显效果,有人形象地说:“河长制”就是“请领导下河游泳”的邀请对象。其实真正的变化和长久影响,比“请更高级领导下河”深刻、深远得多。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从“河长制”到“河长治”靠的是全社会参与,亿万河长在民间治水,全力共建生态文明,所取得的治水效果十分显著。

例如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在漕桥河试点中聘任的“民间河长”村民郭银生、杨锡良,已对漕桥河及其周边河道履责近半年。为保证民间河长开展工作,武进区建立了相关机制,把官方河长与民间河长工作衔接起来:民间河长上报问题或意见建议,官方河长要及时交办、督促责任单位回应;邀请民间河长参加治理太湖工作会议、?划方案编制会等。河清,关键之一在岸净,在生活垃圾治理。基层群众是源头治理、垃圾分类的主力军。广大农村妇女,堪称千万个“河长嫂”。像目前的浙江衢州市,已经累计开展垃圾分类村级专题培训2841次,发放宣传用品16800册(套),16670名巾帼志愿者为43万家庭主妇入户指导分类实践。

又如,李学英是天津市的一位普通市民,但她打一个电话就可能对河长们造成压力。3年前,李学英在当地媒体上看到天津正在推行河长制并且招聘义务监督员。她便报了名。“我很欣慰,我提出的问题有人管。”李学英说,“有一次我反映了一处排污口,政府很快就把它堵上了。”目前,天津有这样的义务监督员407位,他们是社会监督的重要力量。而社会监督最终占到河长考核的10%。

以前没人管,大家你扔我也扔。现在镇长、村主任没事就会来走走,保洁员每天下河打捞垃圾,大家也不好意思再乱扔乱排了。“河长制”在一些地方试点推行后,不仅使河流回到最初的模样,还影响到所有临河而居的百姓人家。农村居民不仅开始约束自己和家人行为,碰到陌生人向河道扔垃圾也会主动制止。由此可见,党政首长领衔的“河长制”,正在与成千上万“民间河长”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互推互促的全民管水治水格局,社会公众的力量,使被污染的江河湖水变得清澈起来。

总之,相比部分省区市的实践,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河长制”,不仅亮点纷呈,环环紧扣,而且更加科学、权威,既表明了党和国家重视环保、强化责任的鲜明态度,也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倒逼机制能有效统筹协调各部门力量,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保护环境,对于涉及领域众多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水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科学的审视,有利于最大程度整合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弥补早先“多头治水”的不足,真正形成全社会治水的良好氛围。

第5篇:东风街道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厅〔2017〕15号)、《蚌埠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及《中共龙子湖区委、区政府关于印发<龙子湖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蚌龙〔2017〕50号)精神,全面推进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结合我街道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着力在东风街道落实《蚌埠市五大发展见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工作机制,在街道辖区河湖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河湖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强化规划约束,促进河湖休养生息、维护河湖生态功能。

坚持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河长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协调各方力量,

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立足辖区淮河干流水系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解决好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

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做到责任落实到位、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到位、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到位、追究问责到位。

坚持层层发动、社会参与。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形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深化对河沟湖泊管理保护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前后效果的对比,激发公众广泛参与河沟湖泊管理保护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拓展公众参与途径,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和保护河沟湖泊的良好氛围。

(三)工作目标

到2017年6月底前建立街道河长制体系,8月底前建立社区级河长制体系,在街道辖区淮河干流河段上建立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运转高效的河湖管理体系。

到2020年,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取排水管理更加规范严格,河湖管理范围明确,水域岸线利用合理,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水生态持续向好,水事违法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保持现状河湖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退化。街道管理的河段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5%以上。

到2030年,街道辖区河湖管理保护相关制度健全完善,河湖管理范围内水事活动依法有序,水资源、水环境质量显著提升,水生态得到有效恢复,逐步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河湖管理保护目标。

二、组织形式与工作职责

(一)组织形式

1.分级设立河长。街道设立总河长,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要负责同志担任;设立副总河长,由分管负责同志担任,社区设立河长,由社区主要负责人担任。辖区境内淮河干流(735米),管理任务分别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社区有关负责同志担任,分段负责。

2.分级建立河长会议制度。街道河长会议由本级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相关负责同志、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街道河长会议成员单位为街道经管科、派出所、财税服务中心、城管办、计生办、行政执法中队、综治维稳办、司法所各成员单位确定1名同志为联络员。

街道河长会议每年召开二次,如遇重大事项,由总河长视情况,随时召开。

各社区根据当地实际,建立河长会议制度,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保护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 分级设立河长制办公室。街道河长制办公室设在街道财税服务中心,由郭玉锋同志任办公室主任。河长制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由专职主任负责。根据需要,从相关部门抽调一批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熟悉有关业务的同志到河长制办公室,从事日常监督巡查和定期考核验收等工作。

各社区应结合当地实际,设立“河长制”办公室,负责组织推进本辖区内的“河长制”实施工作。

(二)工作职责

1.河长的职责。总河长、副总河长负责领导、组织本行政区域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承担推行河长制的总督导、总调度职责。河

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工作,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保护重大问题;牵头组织对河湖管理范围内突出问题进行依法整治;对跨社区的河湖明晰管理责任,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实行联防联控;检查、监督下一级河长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责情况,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强化激励问责。

2.河长会议的职责。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保护、推行河长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重大事项。研究制定河长制相关制度和办法。组织协调有关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的制定、衔接与实施。组织开展综合考核工作。协调处理部门之间、上下游责任段之间有关河湖管理保护的重大争议。

3.河长会议成员单位的职责。各级河长会议成员单位应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推进河长制各项工作。

街道河长会议成员单位的职责如下:

(1)街道经管科:负责协调推进河湖保护有关重点项目,组织落实国家关于河湖保护相关产业政策,协调河湖管理保护有关规划的衔接; 负责指导本辖区内工业企业污染控制和工业节水,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河湖管理保护有关问题; 负责辖区内企业用水、工业、商业的规范发展,依法组织开展对河湖管理范围内非法修船捞沙企业整治。同时负责组织取缔河湖管理范围及沿线无证无照经营活动,规范市场经营行为。

(2)派出所:负责依法打击破坏河湖环境、影响社会公共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3)财税服务中心:负责落实区级河长制专项经费,协调河湖管理保护所需资金,监督资金使用。

(4)城管办:负责本街道城市辖区的排污企业治理工作。 (5)行政执法中队:负责水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督指导,组织实施区区域内的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定严格的河湖排污标准,开展入河污染源的调查执法和达标排放监管,组织河湖水质监测,开展河湖水环境质量评估,依法查处非法排污,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监测与处置。

各社区党支部和居委会应该明确本级河长会议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

4.河长制办公室的职责。承担河长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负责办理河长会议的日常事务,落实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确定的事项,协调处理部门之间、各社区河湖管理方面的有关问题,负责拟订河长制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监督、协调各项任务落实,组织实施考核等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

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坚持节水优先,贯彻落实《安徽省节约用水条例》,开展全民节水行动,推进节水减排。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短缺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要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项目,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加快实施本辖区工业、商业节水改造工程,推进节水型单位、学校、企业等节水型社会载体建设,坚决遏制用水浪费。

严格水功能区管理监督。健全完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根据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河流水域纳污容量和限制排污总量,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

(二)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

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抓紧制定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工作方案,并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因地制宜”的原则组织实施。对具备条件的,可将河湖管理范围划界、确权同步实施;管理范围土地使用权属有争议的,可先划界,再依法依规逐步确定土地使用权属。

落实规划岸线分区管理要求,强化岸线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 加强河湖管理范围内水事活动管理。健全完善涉河涉湖建设项目监管制度。强化淮河采砂管理,健全采砂管理机构,按照管理权限科学编制采砂规划,依法加强监管。严禁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对已非法侵占、围垦的,要制定计划,限期清退;对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逐步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

(三)加强水污染防治

全面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及蚌埠市有关文件精神。明确河湖水污染防治目标和任务,统筹水上、岸上污染治理。

完善入河湖排污管控机制。全面排查本辖区入河湖污染源,针对排查情况,落实责任主体和责任人,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地区实施达标方案,加强综合防治。严格治理工业、商业、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

(四)加强水环境治理

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按照水功能区确定各类水体的水质保护目标,强化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和功能管理,防止河湖水体水质下降。

切实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开展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依法清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开展一切与水源保护无关的生产、建设活动。完善饮用水源建设,加强备用水源保护。

(五)加强执法监管

建立健全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法规制度。认真执行《蚌埠市市区河湖管理保护办法》,完善涉河建设项目管理、水域和岸线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环境保护、河湖采砂管理、水域占用补偿和岸线有偿使用等制度体系,做到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把推行河长制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做到工作方案到位、组织体系和责任落实到位、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到位、经费保障到位、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到位。落实工作责任,实现街道河长制体系全覆盖。

(二)健全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定期通报河湖管理保护情况,及时跟踪河长制实施进展;二是建立工作督察制度,对河长制实施情况和履职情况进行督察;三是建立考核问责与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河长及责任单位进行表彰奖励,对失职失责的要严肃问责;四是建立验收制度,按照工作方案确定时间节点,及时对建立河长制工作进行验收。

(三)强化考核问责

根据河湖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和整改清单,实行分段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街道党政领导干部和社区组织负责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四)加强社会监督

建立河湖管理保护信息发布平台,通过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告河长名单,在河沟湖泊岸边显著位置竖立河长公示牌,标明河长职责、河湖概况、管护目标、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聘请社会监督员对河沟湖泊管理保护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进一步做好宣传舆论引导、河湖保护科普教育,提高全社会对河湖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各社区及河长会议成员单位要在每年12月10日前将本贯彻落实情况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附件:街道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名单

河长办公室联系电话、成员单位名单

附件

街道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及成员单位名单

长:王宏军

东风街道党工委书记

吴学民

东风街道办事处主任

副 总 河 长:刘

东风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淮河铁路桥——国庆街路段河长:

徐文梅

国富街社区居委会主任

国庆街路段——国治街路段河长:

常 娟

东风社区居委会主任

成员单位:1.街道财税服务中心

2.街道经管科

3.街道综治维稳办

4.街道计生办

5.街道行政执法中队

6.街道城管科

7.延安派出所

8.东风社区居委会、

9.国富街社区居委会、

河长办公室联系电话:0552——3059311

东风街道全面推行河长制河长会议制度

一、 街道总河长会议

(一)街道总河长会议由街道总河长或副总河长召集并主持。

(二)参加街道总河长会议人员为街道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相关负责同志、街道河长会议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街道河长办主要负责同志。

列席会议的人员由街道总河长或副总河长确定。

(三)街道总河长会议主要研究以下事项:

1.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决策部署;

2.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的重大决策及部署;

3.总结上一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部署安排本工作任务;

4.协调处理部门之间、街道、社区、辖区单位之间推行河长制工作中的重大争议;

5.需街道总河长会议议定的其他事项。 会议具体议题由街道总河长或副总河长确定。

(四)街道总河长会议原则上每年第一季度内召开一次,由街道河长办拟定会议方案,按程序报送街道办公室、街道办公室审核,呈街道总河长或副总河长审定。

(五)会务工作由街道办公室指导,街道河长办承办。

(六)会议研究确定的事项形成会议纪要。街道河长办应在会议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拟定会议纪要,按程序报送街道办公室、街道办公室审核,呈街道总河长或副总河长签发。

二、街道河长例会

(一)街道河长例会由街道分管街道河长办的副主任(以下简称“分管副主任”)召集并主持。

(二)参加街道河长例会人员为街道河长、相关负责同志、街道河长会议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街道河长办主要负责同志。

列席会议的人员由分管副主任确定。

(三)街道河长例会主要研究以下事项:

1.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

2.落实总河长会议的工作部署;

3.总结全面推行河长制阶段性工作,部署阶段性任务; 4.调度全面推行河长制的重点工作;

5.协调处理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中跨部门的重要事项; 6.分管副主任决定研究的其他事项。 会议具体议题由分管副主任确定。

(四)街道河长例会原则上每季度末召开一次。由街道河长办拟定会议方案,按程序报送街道办公室审核,呈分管副主任审定。

(五)会务工作由街道办公室指导,街道河长办承办。

(六)会议研究确定的事项形成会议纪要。街道河长办应在会议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拟定会议纪要,按程序报街道办公室审核,呈分管副主任签发。

三、街道河长专题会议

(一)街道河长专题会议由街道河长召集并主持。

(二)参加街道河长专题会议人员为街道河长、相关负责同

志、协助街道河长工作的相关部门、社区或街道河长会议有关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街道河长办主要负责同志。

具体参会人员由街道河长确定。

(三)街道河长专题会议主要研究以下事项: 1.协调解决相应河湖推行河长制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2.推进“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方案的制定、实施; 3.街道河长决定研究的其他事项。 会议具体议题由街道河长确定。

(四)街道河长专题会议由街道河长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原则上每年召开不少于2次。由协助街道河长工作的相关部门或单位会同街道河长办拟定会议方案,按程序报送街道办公室或街道办公室审核,呈街道河长审定。

(五)具体会务工作由街道河长办公室或街道办公室指导,协助街道河长工作的相关部门或单位会同街道河长办承办。

(六)会议研究确定的事项形成会议纪要。协助街道河长工作的相关部门或单位应在会议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拟定会议纪要,按程序报送街道河长办公室或街道办公室审核,呈街道总河长签发。

四、街道河长办成员会议

(一)街道河长办成员会议由街道河长办主任召集并主持。

(二)参加街道河长办成员会议人员为街道河长办主任、副主任、街道河长办成员。

(三)街道河长办会议主要研究以下事项:

1.贯彻落实街道总河长会议、街道河长例会、街道河长专题会议的决策部署;

2.落实上级河长制办公室下达的工作任务;

3.拟定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的相关制度、考核考评办法; 4.研究安排街道河长办重点工作;

5.审议提请街道总河长会议、街道河长例会、街道河长专题会议研究审议的事项。

会议具体议题由街道河长办主任或副主任确定。

(四)街道河长办成员会议由街道河长办主任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原则上每2个月召开一次。

(五)会议研究确定的事项形成会议纪要。街道河长办在会议结束后3个工作日内拟定会议纪要,由街道河长办主要负责同志签发。

东风街道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督查制度

为加强对全面推进河长制实施情况督查,落实工作职责,提升工作效率,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全面推进街道河长制工作。

街道河长制办公室(以下简称街道河长办)负责组织协调督查工作。

二、基本原则 原则。

三、组织形式

督查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统筹协调、分工负责、分层实施的

督查为街道河长的督查、街道河长办的督查和街道河长会议成员单位的督查。

(一)街道河长的督查。由街道河长负责组织实施,开展对社区河长履职情况的督查。具体督查工作由协助街道河长工作的相关部门,街道河长办配合。督查情况报街道河长办备案。

(二)街道河长办的督查。由街道河长办负责组织实施,开展对社区河长办工作落实情况的督查。

协助街道河长工作的相关部门作为督查单位,承办具体督查工作。

四、督查内容

(一)河长制工作方案制定及实施情况。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制定情况、工作进度、阶段性目标设定、任务细化、措施制定及工作方案实施情况。

(二)河湖分级名录确定情况。根据河湖的自然属性、区域情况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性等情况,确定社区领导分级担任河长的河湖名录。

(三)组织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河长体系建立情况,总河长、河长设置情况,社区河长制办公室设置及工作人员落实情况;河湖管理保护、执法监督主体、人员、设备和经费落实情况;河长公示牌的设立及监督电话的畅通情况等。

(四)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河长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和信息报送制度、考核验收及问责与激励机制、工作督查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五)河长制任务推进实施情况。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执法监管等主要任务实施情况。

(六)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的实施方案编制和实施情况。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制订辖区主要河湖“一河一策”实施方案,按照管理保护目标任务要求,积极推行河长制,着力解决 14

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

(七)特定事项或任务实施情况。街道总河长、街道副总河长、街道河长批办事项落实情况,街道总河长会议、街道河长例会、区街道河长专题会议决策部署和决定事项的贯彻落实情况,上级部门检查、督导发现问题以及媒体曝光、公众反映强烈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五、督查方式

督查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采取例行督查、专项督查等方式进行。 例行督查是指对河长制工作的常规性督查,每半年开展一次。督查的主要内容为工作方案制定及实施情况、河湖分级名录确定情况、组织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河长制六项任务推进实施情况、实行“一河一策”实施方案的制定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

专项督查是指河长制工作的专门性督查,适时组织实施。督查的主要内容为特定事项或任务实施情况。

六、督查程序

督查单位根据督查事项、内容及时间要求,按照以下程序开展督查:

(一)督查准备。督查单位根据督查工作计划或工作实际,制定督查工作方案。

(二)督查实施。督查单位向被督查对象发送督查通知书,告知其督查事项、督查时间及督查要求等。督查单位可以通过听取情况汇报、审阅自查报告和文件资料、实地查看核查、听取公众意见等形式开展督查。

(三)督查报告。督查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督查单位向街道河长办提交《督查报告》。

(四)督查反馈。督查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督查单位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向被督查对象下达《督查建议书(意见书)》。

(五)督查整改。被督查对象要按照《督查建议书(意见书)》整改要求,制定整改方案,并在1个月内报送整改情况。对逾期未完成整改的,视情开展“回头看”,组织重点督查,实行警示约谈。

(六)督查台账。督查单位应当对督查事项登记造册,统一编号。督查任务完成后,及时将督查事项原件、领导批示、处理意见、督查报告、督查建议书(意见书)等资料立卷归档。

七、督查结果运用

街道河长办每半年对督查情况进行一次通报。

强化督查结果运用,对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成效突出的,通报表扬,交流推广经验;对工作落实不力的,通报批评,责成整改;对工作落实中弄虚作假、失职渎职、违纪违法的,严格责任追究;对督查工作中发现的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移送有关机关查处。

东风街道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信息简报、信息专

报和工作通报制度

一、信息简报、信息专报和工作通报的主要内容与编发

(一)信息简报。主要反映以下内容:

1、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全面推行河长制的重大决策、工作部署等情况;

2、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进展情况;

3、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中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

4、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和建议。 街道河长办不定期编发,每旬不少于1期。分送街道河长、街道相关部门、各社区。

(二)信息专报。主要反映以下内容:

1、街道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批示的办理落实情况;

2、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协调解决情况;

3、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中出现的重大事项、突发事件、热点舆情及处理情况;

4、其他重要事项。

街道河长办及时编发,一事一报。分送街道总河长、副总河长、街道河长及相关负责同志、各社区。

(三)工作通报。主要反映以下内容:

1、街道河长会议成员单位和各社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

2、推行河长制阶段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3、各地河湖管理保护中行政执法、司法情况;

4、河长制工作督查情况;

5、其他应通报的情况。

街道河长办定期编发,原则上每2个月1期,于双月月初印发。分送街道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街道河长会议成员单位,各社区。

二、认真做好信息报送工作

(一)信息报送要求

1、街道河长会议成员单位,各社区河长办,应根据信息简报、信息专报和工作通报的主要内容,将本部门、及辖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相关信息及时报送街道河长办。

2、信息报送应当遵循及时、准确、高效的原则。

3、报送的信息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信息内容要实事求是,

客观真实地反映情况,表述、用词、分析、数字务求准确。

(二)信息报送方式

分为日常报送、工作进展月报、工作总结三种方式。

1、日常报送。街道河长会议成员单位,各社区河长办应将本部门、及辖区全面推行河长制的信息,适时报送街道河长办,可一事一报,也可综合报送。但对重大事项、突发事件、热点舆情及处理情况,一事一报,实时报送。

2、工作进展月报。自2017年8月起,每月5日前,各社区河长办将全面推行河长制月工作进展情况表及报告(书面报告及电子版)报送街道河长办。

3、工作总结。自2017年起,每年12月20 日前,街道河长会议成员单位,各社区河长办应对本部门及辖区内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进展、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取得的经验和成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下工作目标和建议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工作总结(书面报告及电子版)报送街道河长办。

东风街道全面推行河长制2017街道

考核验收制度

一、考核验收对象 各社区居委会

二、考核验收内容

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部署及进展情况,包括工作方案的出台、 18

河长制组织体系建设与责任落实、相关制度与政策措施的制定、监督检查与考核评估制度的建立等。考核验收具体内容见附件。

三、考核验收方法

(一)实施主体

考核验收在街道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领导下,由街道河长制办公室(以下简称“街道河长办”)组织实施。

(二)考核验收形式

1.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考核验收分为年中考核和考核,采用自考自评与街道河长办考核验收相结合的方式。

2.考核验收采用工作汇报、现场检查、验阅资料等形式进行。 3.街道河长办对社区全面核查;核查中发现的问题由社区承担相应责任。

(三)评分办法

1.考核验收实行百分制,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档次。90分以上为优秀、80-90分为良好、70-79分为合格、70分以下为不合格。

2.2017年8月底前,社区未全面建成河长制体系的,实行一票否决,定为不合格。

四、考核验收时间安排

(一)年中考核。2017年8月上旬,社区完成自考自评,各社区于8月25日前将自考自评报告上报街道河长办;9月上旬街道河长办完成街道考核验收。

(二)考核。2017年12月上旬,各社区完成自考自评,

于2017年12月中旬将自考自评报告上报街道河长办;2017年12月下旬街道河长办完成街道考核验收。

五、考核验收结果的运用

(一)考核验收结果由街道河长办按程序上报街道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审定后通报。对成绩突出、成效明显的,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排名靠后的,给予行政约谈或通报批评。

(二)考核验收结果同时纳入街道“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污染防治计划”的考核体系,作为社区班子成员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六、其他

(一)自考自评中瞒报、谎报的,予以通报批评,对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责任。

(二)考核不合格的社区,在结果通报后5个工作日内,由社区向街道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提交书面报告,说明原因、整改措施及期限。

(三)未按要求整改或整改不力的,依法依纪追究社区负责人责任。 (此页无正文)

蚌埠市龙子湖区人民政府东风街道办事处

2017年6月15日

第6篇:周窝镇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

全面实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水安全的制度创新。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厅字[2016]42号),水利部、环境保护部印发的《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水建管函[2016]449号)、《中共河北省委办公厅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冀办字[2017]6号)、《中共衡水市委办公室衡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衡水市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衡办字[2017]8号)和《中共武强县委办公室武强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武强县实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体制机制,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河北的重要批示为引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全面建立河长制管理制度,构建责任明确、分级管理、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严守生态红线。把加强河湖管理保护机制摆到建设经济强县、美丽武强的重要位置,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依法治河管河,强化规划约束、红线管理,保护优先,科学开发,促进河湖修养生息,实现人水和谐。

坚持党政领导,推行社会共治。把全面实行河长制作为创新水治理体系的重要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完善工作制度,形成河长主抓、镇村联动、上下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精细管理。把解决河道行洪不畅和河湖生态脆弱、水体污染等突出问题作为河湖治理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河湖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城镇与乡村,统筹坚持严格考核,强化激励追责。把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水域与岸线,一河一策,精准发力,靶向治疗。

坚持严格考核,强化激励追责。把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作为推进河长制落实的重要抓手,建立监督、考核和追责制度,实行日常检查、专项督查、考核,建立奖惩机制,压实河长责任,

- 2

五、组织体系

(一)组织形式

镇、村对辖区内各河流、沟渠分别设立镇、村河长,实行河长负责制,分别设立“镇级河长”和“村级河长”,河长由本级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村设专管员、保洁员或巡查员,乡镇落实专管人员。

镇设立河长制办公室并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镇河长制办公室设在农委,具体负责河长制的推动落实工作。

(二)河长职责

镇级、村级河长对分管的河渠、坑塘、沟渠等管理保护工作负领导责任。检查督导下级河长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责;组织协调上下游、左右岸进行联防联控;组织对超标排污、侵占河道、围垦河渠、倾倒垃圾、非法取土、电毒炸鱼等突出问题依法进行清理整治;协调处置涉水突发问题;对河渠管理绩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三)联系部门责任分工

实行河长对总河长负责、下级河长对上级河长负责和部门分工负责的河长责任分工制。根据实行河长制工作需要,各站所加强与县级相关部门沟通联系:

组织口负责将河长制考核结果纳入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 4

六、主要任务 (一)加强水资源保护

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水资源管理。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深层地下水超采区、生态脆弱地区严格限制发展高耗水项目,防止不合理新增取水,切实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节水优先,加大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严格水功能区管理监督,根据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河流水域纳污容量和限制排污总量,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切实监管入河排污口,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

(二)加强河渠水域岸线管理保护

统筹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处理好河渠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科学编制重要河渠岸线保护和利用规划,划定岸线保护区、保留区、限制开发区、开发利用区,严格空间用途管制。加强农村河道清淤疏浚、环境整治。加强河渠日常管理,严格涉河建设项目活动监管,严禁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和非法取土,对河渠非法障碍开展清理整治,恢复河渠水域岸线生态功能。

(三)加强水污染防治

大力推进《武强县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施,针对河渠水污染存在的突出问题,分类施策、分类整治。对生态良好的河段,着力强化保护措施,特别要加大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和饮用水水

- 6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推进河道管理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机衔接,严厉打击河渠违法行为。建立河渠日常监管巡查制度,实施河渠动态监管。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实行河长制摆上议事日程,对河渠管理保护重要事项进行专题分析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改进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建立总河长、河长目标任务责任制。充分发挥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职能,促进河长制全面落实。

(二)创新制度机制

积极探索和构建六项制度、两大机制,为实行河长制提供制度保证。建立河长名单公告制度,公告行政区域内各河渠河长名单;建立河渠管理会议制度,包括党委或政府专题会议、河长会议、部门联席会议等。党委或政府专题会议每年至少召开1次或根据需要召开,河长会议至少每半年召开1次,研究协调解决河渠管理保护重点难点问题;建立河渠信息共享制度,由河长制办公室收集汇总河渠管理保护基础信息,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工作督查制度,对河长制实施情况和河长履职情况进行调研督查;建立绩效考核评价制度,自上而下对河渠管理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建立河渠管理奖惩制度,依法依规对实行河长制、加强

- 89 -

第7篇:曹山街道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16〕42号)、《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的通知》(厅〔2017〕15号)和省水利厅、省环境保护厅《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水管函〔2017〕223号)《蚌埠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及蚌埠市龙子湖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精神,全面推进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结合我街道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区政府决策部署,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着力落实龙子湖区《蚌埠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工作推进机制,在街道辖区内河湖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处理好河湖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强化规划约束,促进河湖休养生息,维护河湖生态功能。

——坚持党政领导、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河长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层层抓落实、落实必到位的工作格局。

——坚持问题导向、因地制宜。立足不同区域、不同河湖水系实际,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行一河一策、一湖一策、一库一策,解决好河湖管理保护的突出问题。

——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依法治水管水,建立健全河湖管理保

1 护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做到责任落实到位、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到位、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到位、追究问责到位。

(三)工作目标

到2017年6月底前,建立街道街河长制体系,7月底8月初建立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运转高效的河湖管理体系。

到2020年,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取排水管理更加规范严格,河湖管理范围明确,水域岸线利用合理,水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水生态持续向好,水事违法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保持现状河湖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退化。

到2030年,依据龙子湖区河湖管理保护法规制度体系,实现河湖管理范围内水事活动依法有序,水资源、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管理保护目标。

二组织形式与工作职责

(一)组织形式

1.设立河长。由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如胜同志、街道办事处主任张晓忠同志担任河长,街道副主任迟正国同志担任副河长。

2.设立河长制办公室。街道成立河长制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曹山街道城管科,街道副主任任迟正国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城管科丁泽民同志为联络员及河长制办公室成员。

(二)工作职责

1.河长的职责。河长、副河长负责领导、组织本街道区域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承担推行河长制的总督导、总调度。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工作,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保护重大问题;检查、监督、牵头组织对河湖管理范围内突出问题进行依法整治;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强化激励问责。

2.河长制办公室的职责。承担河长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负责办理河长会议的日常事务,落实河长、副河长、河长确定的事项,负责拟订河长制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监督、协调各项任务落实,组织实施考核等工作。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

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

2 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强化责任,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国办发〔2013〕2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皖政〔2013〕15号),严格考核监督。加强用水需求管理,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切实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

(二)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

加强河湖管理范围内水事活动管理。健全完善涉河涉湖建设项目监管制度。严禁以各种名义侵占河道、围垦湖泊、非法采砂,对已非法侵占、围垦的,要制定计划,限期清退;对岸线乱占滥用、多占少用、占而不用等突出问题开展清理整治,逐步恢复河湖水域岸线生态功能。

(三)加强水污染防治

全面落实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安徽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蚌埠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明确河湖水污染防治目标和任务,统筹水上、岸上污染治理。

完善入河湖排污管控机制。全面排查入河湖污染源,针对排查情况,落实责任主体和责任人,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地区实施达标方案,加强综合防治。

(四)加强执法监管

加大河湖管理保护执法监管力度。切实履行涉及河湖管理保护的行政职能,严厉打击涉河湖违法行为,坚决清理整治非法排污、设障、捕捞、养殖、采砂、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活动。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出台工作方案,细化工作进度安排,做到工作方案到位、组织体系和责任落实到位、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到位、经费保障到位、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到位。落实工作责任,实现河长制体系全覆盖。

附件1:曹山街道“河长制”工作领导及成员名单

附件2:四项制度

2017年6月26日

3 附件1:

曹山街道“河长制” 工作领导及成员名单

河 长: 周如胜 曹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张晓忠 曹山街道办事处主任

副河长: 迟正国 曹山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联络员: 丁泽民 曹山街道城管科协管员

成员单位:

1、曹山街道城管科

2、曹山街道行政执法中队

3、龙河社区

4、工农社区

5、幸福社区

6、马村村委会

4 附件2 曹山街道河长制工作考核验收制度(试行)

为促进河长制工作贯彻落实,根据《曹山街道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对象

中心各成员单位部门。

二、考核原则

(一)协调性原则。河长制考核与河长制工作要点相衔接、同部署。

(二)动态性原则。按照“总河长”会议确定的工作要点制定考核方案,确定考核内容和重点。

(三)权责相应原则。考核工作按照职责分工,由中心责任单位分别负责。涉及河长制工作综合考核,由河长制办公室组织考核。

三、考核程序

(一)制定考核方案。根据河长制工作要点,河长制办公室负责制定考核方案报“总河长”会议研究确定。方案主要包括:考核指标、考核评价标准及分值、计分方法及时间安排、表彰奖励等。

(二)开展考核。根据考核方案,中心责任单位根据分工开展考核。

(三)公布考核结果。计算单个指标的分值和综合得分,公布考核结果。

四、考核分工

5 河长制办公室负责河长制考核的组织协调工作,公布考核结果。

考评办负责将河长制考核纳入中心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指导河长制工作考核,开展“群众满意度”等有关指标统计调查。

相关责任单位根据考核方案承担相应工作考核。

五、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一)考评结果纳入中心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二)考评结果纳入生态补偿机制。

(三)考核结果报送区组织、人事、综治办等有关部门。

曹山街道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信息简报

信息专报和工作通报制度

一、信息简报、信息专报和工作通报的主要内容与编发

(一)信息简报。主要反映以下内容:

1、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全面推行河长制的重大决策、工作部署等情况;

2、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进展情况;

3、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中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

4、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和建议。 街道河长办不定期编发,每旬不少于1期。分送街道河长、相关负责同志、各部门、街道河长会议成员单位,各村、社区、

6 河长办。

(二)信息专报。主要反映以下内容:

1、街道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批示的办理落实情况;

2、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协调解决情况;

3、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中出现的重大事项、突发事件、热点舆情及处理情况;

4、其他重要事项。

街道河长办及时编发,一事一报。分送街道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及相关负责同志、街道党政办。

(三)工作通报。主要反映以下内容:

1、街道河长会议成员单位和各村、社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

2、推行河长制阶段性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3、各地河湖管理保护中行政执法、司法情况;

4、河长制工作督查情况;

5、其他应通报的情况。

街道河长办定期编发,原则上每3个月1期,于双月月初印发。分送街道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街道河长会议成员单位,各村、社区、河长办。

二、认真做好信息报送工作

(一)信息报送要求

1、街道河长会议成员单位,各村、社区河长办,应根据信息简报、信息专报和工作通报的主要内容,将本部门、本地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相关信息及时报送街道河长办。

2、信息报送应当遵循及时、准确、高效的原则。

3、报送的信息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信息内容要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地反映情况,表述、用词、分析、数字务求准确。

(二)信息报送方式

分为日常报送、工作进展月报、工作总结三种方式。

1、日常报送。街道河长会议成员单位,各村、社区、河长办应将本部门、本地全面推行河长制的信息,适时报送街道河长办,可一事一报,也可综合报送。但对重大事项、突发事件、热点舆情及处理情况,一事一报,实时报送。

2、工作进展月报。自2017年8月起,每月5日前,各村、社区河长办将全面推行河长制月工作进展情况表及报告(书面报告及电子版)报送街道河长办。

3、工作总结。自2017年起,每年12月20 日前,街道河长会议成员单位,各村、社区河长办应对本部门、本地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进展、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取得的经验和成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下工作目标和建议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形成工作总结(书面报告及电子版)报送街道河长办。

三、其他事项

请街道河长会议成员单位,各村、社区河长办,于5月25日前明确一名负责信息报送联络工作的领导、一名工作人员。

四、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街道河长制办公室:0552-3032379 电话(传真):0552-3028379

8 曹山街道全面推行河长制河长会议制度

为规范和推进河长制工作,保障辖区河流保护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曹山街道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制定建立河长制河长会议制度

第一条 河长制河长会议由中心“总河长”或“副总河长”负责牵头召集责任单位召开。

第二条 会议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定期会议原则上每年一次或根据需要适时召开。

第三条 会议由中心河长制办公室或成员单位提出,按程序报请中心河长制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确定。

第四条 会议议定事项:协调调度河长制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河长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协调督导河流保护管理专项整治工作;研究协调解决跨部门、跨行业的水环境污染和水环境破坏的防治工作;其他需要在联席会议上讨论、解决的议题。

会议形成的会议纪要经“总河长”或“副总河长”审定后印发。

第五条 会议议定事项由有关成员单位及责任人分别落实。中心“河长办”将对会议精神执行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逐级报区、中心“总河长”和“副总河长”。

曹山街道河长制工作督查制度

(试行)

第一条 为确保政令畅通,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河长制工作有效开展,根据《曹山街道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方案》,结合工

9 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中心河长制工作督查。 第三条 河长制办公室负责协调、实施督查工作。 第四条 督查分类

(一)日常督查。河长制日常工作需要督查的事项,主要采取“定期询查”、“工作通报”等形式督查。

(二)专项督查。河长制工作会议要求督查落实的重大事项,及“总河长”“副总河长”各“河长”批办事项,采取相关责任单位抽调专门力量专项督查。

(三)重点督查。对河流保护管理中威胁公共安全的重大问题,主要采取会议调度、现场调度等形式重点督查。

第五条 督查要求

(一)任务交办。主要采用“督查函”“河长令”等书面形式交办任务,“督查函”由河长制办公室负责人签发;“河长令”按程序由“总河长”“副总河长”各“河长”签发。督查文件明确督查任务、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办理期限等。

(二)任务承办。承办单位接到交办任务后,应当按要求按时保质完成。督查事项涉及多个责任单位的,牵头责任单位负责组织协调,有关协办责任单位必须积极主动配合。在办理过程中出现重大意见分歧的,由牵头责任单位负责协调;分歧难以协 调的,牵头责任单位应当报请河长制办公室协调。

(三)督查反馈。责任单位应当定期将本单位督查情况报河长制办公室。督查任务完成后,承办责任单位应及时向河长制办公室书面反馈。在规定时间内未办理完毕的,应当将工作进展、

10 存在问题、下步安排及时向河长制办公室书面反馈。河长制办公室及时将落实情况报“总河长”“副总河长”各“河长”。

(四)立卷归档。督查单位应当对督查事项登记造册,统一编号。督查任务完成后,及时将督查事项原件、领导批示、处理意见、督查情况报告等资料立卷归档。

上一篇:实验室工作常用制度下一篇:感染管理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