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总结

2023-0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叹岁月流逝太快,转眼间便到了年底,一年的辛苦工作中,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难忘时刻,也在不断的工作积累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为了记录这一年的工作成长,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总结

“中华经典诵读”在师范院校通识教育中的课程建构

摘 要: 高校通识教育的文化本质决定了核心目标是传承人类文化与培养文化人,文学经典凝聚的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正契合通识教育的文化本质。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决定着未来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将经典诵读课程引入师范院校通识教育体系十分必要,如何建构经典诵读课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师范院校 通识教育 经典诵读 人文素养

教育是将个体文化和群体文化连接起来的桥梁,共同社会的文化理想,需要教育特别是通识教育实现。对任何大学任何专业的学生而言,进行“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1](17)的通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更是有着特殊意义,因其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实施教育行为的主体,所以他们的文化素养不仅影响个人的心智,更会对不计其数的受教育者产生深远影响。正所谓“教育之良窳视师范。师范者,教育之教育,固陶铸国民之模范,造就青年中国之源泉也”。

新时代的通识教育被赋予“文化觉醒”的深层内涵。文化的本质是个人和社会的完善的理想,“文化的进步不取决于集体,而是取决于个人自身的深刻和普遍的变化”(施韦泽)[2]。基于此,通识教育的目的即:促进个人和社会的文化自觉。在经历了从专业教育到文化素质教育再到通识教育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作现代的解读和审视,成为当代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新的改革主流方向。

文学经典凝聚的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正契合通识教育的文化本质。经典诵读正如与智者对话,是在不断阐释中传承并发挥文化价值的过程。将经典诵读课程引入师范院校通识教育体系中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建构经典诵读课程是一个值得关注并探究的问题。

1.经典诵读课程进入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1促进文化主体性回归、实现文化自觉的有效载体。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都建立在对“根”的找寻与继承上,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与其他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在多元文化世界确立自己的位置,共同建立一个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共处守则。

民族经典是经过历史的不断选择保留下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体现民族精髓的、最具代表性和最完美的作品,它是民族精神的文本彰显。自春秋时期孔子“仁、礼、义”的核心思想伊始,经过历代大家的阐释,在去糟取精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典体系,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上至百岁老人下到三岁童子,无一不能说出几句文化经典;忠孝、诚信、博爱、坚韧、勇敢等优秀品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人内心的民族基因。

在师范院校广泛开展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能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阅读,使其感受文化经典的魅力,获得传统经典中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经典诵读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在继承和创新文化中振奋民族精神,重塑民族之魂。

1.2推进文化自信、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内隐式学习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整个国家文化自信心、民族凝聚力、公民道德修养、社会行为准则,乃至社会阶层和家庭内部和谐关系等系列重大议题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提出了“三个倡导”: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内涵是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信念、价值标准的总和。

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来源,它们之间有继承、发展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行经典诵读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主导与引领。在反复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对母语语感的内隐式习得,还以内隐的方式影响着个体的价值理念形成,即个体在无意识中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完成价值理念的认知与认同过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而不同”的思想、“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自强不息的拼搏意识及“知行合一”的道德意识等都会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在诵读者的心中埋下种子,成为影响个体行为的指引力量。

1.3以点带面的文化传承效应。

在全球“文化博弈”的大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已不仅停留在学术探讨的层面,而成为国家教育政策指导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重要任务第九条中明确要求,“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师范教育最大的特性是“示范性”,师范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及传播的主力军,人文素养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和德行培养。在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中科学建构经典诵读课程,能夯实师范生的人文底蕴,提高鉴赏及讲授能力,为完成文化传承使命筑牢基石。

2.师范院校中华经典诵读的現状及原因探析

笔者以长沙师范学院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65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括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专业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其中男生比例占16%,女生占84%。调查问卷的内容聚焦在阅读习惯及对经典诵读的参与度两个方面。有效数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项内容:1.在经典诵读认同方面,64%的学生高度认同阅读的重要性,6%的学生认为只要读有价值的图书,或者读不读影响都不大。10%的学生每天坚持阅读,而22%的学生基本不阅读。2.在阅读方式上,42%的学生选择电子书多于纸质书,4%的学生几乎不读纸质书。3.在经典诵读的参与度方面,81%的学生不太清楚或完全不清楚何为“中华经典”,不了解中华经典的大致范畴,34%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时间进行经典诵读;83%的学生认同师范院校学生必须诵读经典,8%的学生认为“是学校要求做的,自己只是被动选择,不得不去做”;27.5%的学生能够背诵30篇以上古诗词,19%的学生只能背诵10篇以下,只有6%的学生表示完全理解诵读的内容。对于问题选项“阅读中华经典最大的困惑”是什么?5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怎么读,21%的学生不知道读什么。

分析调查问卷可知,目前大学生对经典诵读存在陌生感,校园内关于中华经典诵读的氛围不浓。究其原因,一是受社会评价人才的实用性、功利性标准的影响,学生对经典诵读缺乏深层次的兴趣与动力,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或活动安排。二是学校未充分认识到经典诵读的生命涵养功能,只停留在完成自上而下的经典诵读活动,没有在内容、形式、方法及评价反馈机制上形成符合自身校情的思路与举措。三是教师的指导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未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读什么、怎么读”的困惑。

3.经典诵读课程进入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途径

3.1改变认知,发挥文化经典的生命教育功能。

诵读经典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应该成为把握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实际上是围绕生命涵养展开的,进行经典诵读的本质意义应在于进行自我的生命建构。对经典诵读的推广应从促进学生人文教育、人格教育、人才教育的立场出发进行宏观设计。

3.2授之以“渔”,针对师范特性设计课程。

“经典诵读最好有专门的课程,由专门的教师在专门的时空内完成,如此才能更好地确保经典诵读的有效性”[3](73-75)。课程与师资建设是保证经典诵读融入通识教育有效性的基本条件,实施经典诵读必须保障一定的必修及选修课程学分,注重教学课堂与活动开展相结合。与其他高等院校不同,师范院校的学子对经典诵读的知识储备应更全、鉴赏能力应更强,且必须掌握分析及阐释的方法与规律,才能承担起其在文化传承中的特殊使命。经典诵读对师资素养要求很高,教师应在文学欣赏与创作、语言表达艺术方面具备一定的造诣。学校可以通过培育或引进、对外聘请等方式组建师资队伍。在教材选择上,应对人文类专业与非人文类专业有所区分。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兴趣和难易程度,在经典文本中列出不同的段落和诵读要求,体现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差异性。在教授方法的选择上,根据意义指向的不同可以将经典诵读划分为若干个大的类型,即经典启蒙型、经典普及型、经典升华型、经典对话型等,针对不同类型,确定课堂上“听、读、辩、写、讲”的比例层次,例如对人文类专业的师范生,应该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意义、价值及特点后与经典文本及作者开展精神和情感层面的对话,努力恢复其文化现场,在此过程中掌握解读与呈现的原则与规律。

3.3与时偕行,创新传播方式。

当下,“云学习、微学习”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日常模式,经典融入通识教育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基于微型媒体和微型内容,创设微学习形态。即将中华经典诵读内容划分为相对独立微小的学习单元,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聚焦于较短时间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讲义和课堂。通过信息化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样的艺术形式,充分融合电影、音乐、舞台剧等艺术资源诠释中华经典,实现课堂翻转并让学生在风格多样的艺术形式中感悟经典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超星、尔雅等教育平台,引导学生观看优秀的网络课程,在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使教师的教学得以发展。

3.4学用结合,完善评价及反馈机制。

建立和完善经典诵读的反馈机制,是确保经典诵读有效融入通识教育的必要途径。在构建课程评价体系时,必须坚持动态考量及个性化原则。动态考量是指在评价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思辨、表达及合作能力,通过读书笔记、分享表达等言行判断其价值观念是否正确,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诵读水准、诵读篇目多少及活动是否多样化等方面。个性化原则是指在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应僵化标准,而应因人施策,提高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经典诵读中的所思所得,会反映在行为规范、道德意识、合作精神、学习风气等方面。只有科学、辩证的评价机制才能促使经典诵读课程有效实现人格教育、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李海花.文化博弈与文化觉醒21世纪通识教育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5.

[3]温小军.对实现经典诵读有效性的必要追问[J].语文建设,2012(5).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语言文字课题“师范学院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推广研究”(课题编号:2014YB-014)結题成果。

作者:马伶

第2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总结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解读传承经典诗文,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我校开发了校本课程《经典诗文诵读》,并全面实施教学。现将我校诵读活动总结如下:

一、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二、落实活动方案

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除安排的校本课外,每周四下午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共写佳句,进行经典吟诵、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每晌上课前10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每周末语文教师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文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

三、活动收获与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引领他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3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活动总结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3)班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活动总结

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积极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绿色校园。我校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本学期我们活动课小组,由五年级(3)班的30人组成。主要学习了几篇名篇佳作。现将本学期活动总结如下:

一、整合古诗,统一教材内容。

为了使以后校本课程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本学期我组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出适合我们学生背诵的古诗词20首,确定了教学内容。

二、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古诗文。

我在进行古诗诵读教学中,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老师教为主,第二阶段以学生自学为主。在第一阶段中我们主要采取“入境+吟诵”的方法:既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在意境中使学生享受到古诗画面的美,并让学生粗略了解诗的大意,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学习吟诵古诗,从吟诵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

在指导学生学古诗的时候,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教学生一些朗诵技巧,比如朗读的节奏语音的长短、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以及朗读的语感情变化和朗读重音的把握等,不断

提高学生的吟读的能力,强化记忆背诵。长此之后,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日益高涨。因此我及时把课程进行到第二阶段,开展《我做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查找喜欢的古诗,理解意思,并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教给其他学生。这样的活动形式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踊跃展现着自己的古诗才华。我们班的“经典诵读”活动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我班基本保证每天课前3--5分钟的诵读时间。每周背四句三字经,一首古诗。

2、为了使学生收获颇丰,我们利用板报、专栏,营造一个良好的诵读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熟悉唐诗宋词,为诵读创设了氛围。

3、校本课程的开设,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当然,我们在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不忘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有一定意义的句子,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的道德原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4、对每一篇必背古诗文的通过,我们都经过自背、学习小组检查、全班抽查的方法,确保背诵质量。

如今,我班的古诗文诵读逐步走向深入,已融入学校的肌体,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引发着学校由内而外的变化,对学校儒雅风气的形成,学校文化的重建,学生的成长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开设校本课程诵读古诗文,是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的一大功德无量的事。我们将义无返顾地把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铸人铸魂的功德事业坚持下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心田开出花、结出果。

栾文斌

2015/12/31

第4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工作总结范文

传承经典文明、营造诗化校园

——韩营小学“经典诵读”工作总结

中华经典诵读能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校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诗教文化氛围,激发师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喜爱吟诵古代经典,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厚学生的精神底蕴,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书海中,扩大知识源,亲近母语,提高语文素养。经典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做到了每一项活动从计划到实施方案,活动经过到项目总结,每一项都做到完善。实现了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促进学生背经典的综合能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成为学校的特色。

一、思想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经典诵读的意义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优秀经典诗文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成为儿童一生的文化资产。

领导在思想上重视,率先垂范,利用教师例会、教研会、升旗仪式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实施经典诵读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教师利用班会、晨会课向学生明确不学诗,无以言,小学生,需要以传统文化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等经典诵读益处。

二、制定相关制度,促进经典诵读工作顺利开展

1.组织健全,明确职责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和语文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诵读领导小组。校长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和指导,包括经费的落实;主任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人员的分工,职责的明确,诵读课程的安排落实,日常班级诵读情况的督查;语文教研组负责活动方案的起草、活动的具体操作,拟定计划,组织教师开展相关活动,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2.建设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能力适应的师资队伍,是开展好经典诵读的有效举措。①师德师风建设。我们结合师德师风建设年、提高年、巩固年活动,吸收传统文化营养,着力形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教风;②钻研业务,以“教学沙龙”、网络为载体,组织教师阅读经典原著,并开展“四个一”(每年读一本经典著作、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月读一本教育期刊、每周读一篇教育成果作品)读书活动。以扩展视野,强化内功,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三、明确目标、落实活动方案

1.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2.制定学校经典阅读方案

( 1)、每学期伊始由教导处制定统一的阅读要求。规定各年级的古诗诵读篇目。并在学期末对古诗诵读情况进行检查。

( 2)、向各个年级推荐经典阅读篇目。

( 3)、各学段开展不同的阅读活动。

低年级:以童谣、童话故事为主,展示形式为童谣传唱表演、讲故事比赛、编演童话剧等;

中年级:以成语、对联、名言警句为主,展示形式为成语故事会、擂台赛、对对子比赛等;

高年级:以词、古文、现代美文为主,展示形式为课本剧表演、征文、知识竞赛、自办小报等。

3.灵活安排,确保诵读时间。

(一)、一天“四诵读”。

1、晨读:每天早读课利用10分钟集体诵读诗文,一周背诵一篇经典诗文。

2、午读:每天中午收听广播,由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向学生诵读寓意小故事或朗读经典诗文。学生可跟读、跟背、跟唱。

3、路诵: 每天中午、下午放学,以班级为单位,齐背诗文,走出校门。

4、夜诵:每天晚上回家,教师布置学生完成相应的诗文诵读内容。

(二)、用好“两课”。

1、阅读课:各年级阅读课作为经典诗文诵读辅导课。

2、综合实践活动课:把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三)、少先队活动将诵读经典诗文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少先队每天对每班的诵读情况进行检查,将学生的诵读情况纳入星级中队积分,评选“诵读优秀班级”。学校开展评选“诵读之星”和“优秀阅读之家”的活动。

(四)、成立经典诵读小组,开展读书活动。

我们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其中经典诵读班已成立。我们学校阅读室每周两次对全体师生开放。还定期组织“我与书的故事”的演讲比赛,“经典伴我成长”征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

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通过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全体师生都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学们在经典诵读声中,变得更加遵纪守则,有礼有节,而这将为同学们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必将进一步提高我校的经典诵读水平。经典诵读是一项灵魂工程,难在坚持,贵在扎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上级领导的工作要求,坚持不懈,积极推进,将经典诵读与师生的行为品质结合起来,我们坚信经典诵读活动将会助推我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我们的学校将会变得更加的完美。

第5篇:《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国学经典诵读

主讲教师:各年级国学科老师

教学材料:经典《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等内容为主;辅以名言、对联、谚语、古诗词名句、歇后语等内容。

授课时间:每周一课时,每学期16课时。

授课对象:一——六年级全体学生

具体方案

一、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探索出传承经典与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掌握校本课程内涵,突出学校特色。

具体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领略到读书的价值与意义,激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掌握经典诵读资料,培养阅读、表达、作文能力。

3、教师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 过程与方法:

1、全体学生能背诵弟子规,唱弟子规歌,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和感受语言的能力,积淀文化底蕴。

2、用《弟子规》的要求来规范自已的言行,践行弟子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

3、在欣赏朗读经历中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悟阅读学习的方法。

4、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阅读经历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品味经典、提成阅读感悟。

5、让学生在朗读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文本中获得语感,获得内心成长的能量。

6、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促进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 情感与价值观:

1、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兴起爱书、读书热潮,培养学习情趣,提高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2、让学生在“兴趣教学”、“特色活动”中,陶冶情操,学会学习;感悟到读书的乐趣。

3、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经典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4、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二、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1、课程内容

自编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内容安排:

低年段:以读为主,以读促背。能按照一定的韵律诵读和背诵,通过故事了解意思;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行为。

中年段:读书贵在实践,习惯重在养成。背诵全文,能说出重要

句子的意思;开始写行善日记,引导学生一周做一件好事,课上把好事记下来讲出来。积累古诗及古诗基本知识的普及。

高年段:在《弟子规》学习基础上,适当进行经典名句拓展。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内容,积累名句,并在生活和写作中能加以运用。

2、活动安排:

①每月举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研讨活动。

②每学期进行一次质量检测活动,总结讲评。

③每学期举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相关竞赛。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驱力。因此,要坚持把激发学生兴趣贯穿于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定期组织学生读书,指导上网浏览经典文化和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注重环境熏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的育人作用,在橱窗、展板、墙报、读书角悬挂和展示经典书籍、名言等,形成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

2、学科渗透——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经典文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经典文化,尤其是语文学科,加大指导力度。如:师生共同诵读、学生展示诵读等。

3、开展系列活动

(1)建立班级图书角,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班主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量登记。

(2)经常为学生读书讲故事,让他们在听书或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从而爱上读书。利用班会、校会等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3)在校本课程成果汇报中推出经典诵读中的典型,进行表彰。

4、开设时间:每周一课时

5、组织、场地与规模等

(1)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2)以班为单位由科任老师组织自己班的学生在本班进行学习。

(3)阶段性小结和经验交流。

四、课程评价

(一)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实行全程评价。采用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校本课程纲要》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及时改进。

(二)对学生评价:①按时完成背诵的内容,粗知大意;②初步了解“国学经典”,了解中华文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③能积极影响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根据学生兴趣、态度、诵读及获奖情况,按照优、良、合格的等次,结合学生自评、班级互评、教师点评的多种评价方式。及时推广和宣传典型。

(三)对教师的评价:按学校要求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有计划,有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措施(如“每日一句”、“每周一诗” 、“每月一赛” 等)有落实,效果好。根据实际情况,记入教师工作量,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业绩考核。

第6篇:诵读经典校本课程经验材料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经验材料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正因为大岭教育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我校早在2007年就在中心校的指导下,开始了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同成长”为主题的师生大阅读活动。并且历久弥新,现已形成我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包括“经典背诵” 与“名著阅读”两项课程内容。

学校在组织管理上,本着“精心推荐、鼓励引导、过程规划、尊重师生喜恶”的原则,不以背诵量施压,不以教条框框限行的做法,保护着师生的诵读热情,让我校经典诵读课程始终健康良性发展。

一、诵读经典诗文,牢记优良传统美德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至极。这部曾被古人誉为 “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强大的实际意义。那么包括论语在内的很多中国经典诗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和情趣。是艺术精品,民族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我们应当继承“国学”中的人文精神与生存智慧,那么小学生正是学习古诗文的最佳时期。2007年我校开始把经典诵读引进校园,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着力提高小学生的文学功底,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改变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我们的校园,逐渐成为了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的二年级,班主任带领学生现已经背诵了《成语接龙》,成语达300个。《弟子规》、《增广贤文》;三年级,班主任孙带领学生背诵了经典诗词30首,实施了《在农历的天空下》。四年级,班主任带领学生背诵了四季组诗80多首,实施了《在农历的天空下》。五年级,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背诵了《论语》。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背诵了《论语》。)

我们的做法是:

(一)“爱之欲其生,好之欲其荣”——学校推荐书目,师生自由选择。 回溯到2007年9月,恰值学期伊始,学校积极响应中心校的号召,提出了将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想法,群策群力之下,营造书香校园的职责分工初现端倪,

为了将活动抓好抓实,成立了书香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中,达成了学校书香校园建设整体规划框架,制定了诵读经典诗文的原则:

1、循序性原则。由易到难,从少到多,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2、自主性原则。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查工具书的习惯。

3、激励性原则。只要诵读就好,提倡背,不苛求。注重培养兴趣,不可形成逆反的心理。

4、榜样性原则。抓诵读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大力宣扬,激发学生诵读热情。

5、个性化原则。学生对古诗文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在正确引导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对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给予充分重视。随之举行了盛大的“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仪式上教育局和中心校相关领导对活动表示了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全体师生阅读的激情被点燃,为诵读活动奠定了成功的基调。仪式之后,学校向全体师生推荐了诵读篇目: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增广贤文》、《中华成语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朱子治家格言》、《孝经》、《道德经》、《中庸》、《大学》、《百家姓》、《诗经》、《成语接龙》《古诗词》等。在学校的鼓励引导下,教师首先根据自己班学生的接受能力、喜好所需,选择书目,带领学生尝试背诵。在之后的五年里,学校、老师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形成了基本的课程体系:低年级以《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成语接龙》为主要教材;中年级以《分类古诗》、《增广贤文》、《在农历的天空下》为主;高年级以《论语》、《增广贤文》、《大学》为主。

(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给足诵读的时间空间

我校为保证学生诵读时间,规定每天不少于15分钟,遵循“晨诵、午读、暮省”的阅读方式,每天晨会(7:40——7:50)为固定背诵经典的时间。全校师生共同诵读“精彩片断、好词佳句、经典诗文”, 朗朗的书声让校园早晨呈现最亮丽的风景。

课前吟诵:充分利用每节课课前一分钟时间,开展“课前吟诵”活动,要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具体吟诵的内容可以是老师提前布置好的,也可以按照各个班级诵读计划来实施,同学们齐诵,达到互相学习,共同交流的目的。

课后诵读:课间,放学后学生在游戏时进行巩固诵读,跳着皮筋,合着节奏,背诵《三字经》;拍着手背诵《弟子规》《千字文》„„不同形式的诵读活动随学

生的兴趣自由发挥,在游戏中让孩子体验国学,体验诗韵,体现人文素养。

诵读指导课:每月各班都要有两节诵读指导课(选修课),教师或带领学生进行诗文欣赏,或讲诗文故事,或品析经典或举行赛诗会等,形式不一。用教师丰富的诗文知识与多彩的课堂,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学习和探索意识,激发兴趣。

(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营造淡雅浓香的诵读环境。

1、与环境结合。

我校到处都可以感受到由墨香、书香形成的视觉冲击和精神熏陶:楼内走廊、路沿石、班级墙壁上的名言警句、经典诗文等作品,浸润着学生的心灵,每天早上十分钟的诵读,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诗意盎然的班级,丰盈着学生的生命。

图书室藏书800多本,配备专职图书管理员,可以随时接待学生借阅。

2、与活动结合。

学校将经典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以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直面经典,感悟经典。在去年的诵读比赛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与“经典诵读”有关的活动。通过集体背诵、个人背诵、古诗词接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的吟诵乐趣中,得到启迪与熏陶。

(四)“喜看稻菽千重,倾听幼竹拔节声”——经典诵读成果展示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在期末开展一次经典诵读成果展示活动,每一次的成果展示,都是全校老师学生一起参观。其中,展示的学生,群情激昂,意得志满,有时齐背,朗朗声响彻整个校园;有时分组对句,优雅书生气十足。学生背诵经典,讲经典故事,畅谈背诵心得,展经典作品,手擎传统文化瑰宝,沐浴在千年灿烂文化的雨露中,怡养身心,丰富内涵,增添儒雅气质。丰富的活动调动了学生们诵读的热情,孩子的进步使得他们的家长对我校的诵读活动越来越支持。同时,在学校组织的展示活动结束后,及时表彰和奖励表现突出的班级或学生个人,颁发证书和奖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师生参与诵读活动的热情。

同学们天天读,日日诵,久而久之,很多同学已经不满足于经典诵读里的内容,开始有意识地扩大读书面。从开始找相关的古诗文书籍,到其他各种文学书。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的阅读和理解水平不断提高,浓郁的读书氛围弥漫了整个校园。

二、博览古今中外名著,开启视野之窗、智慧之门。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在现代社会,提高每个公民的民族素质和文化底蕴,已经成了一种精神领域的时尚。多年来,我校在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同成长”为主题的师生大阅读活动中,引领全校师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形成了“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的良好氛围。

(一)保证阅读时间。

遵循“晨诵、午读、暮省”的阅读方式,学校规定学生午读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每周的星期

一、三的自习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阅读。星期

六、星期日要求学生必须保证每天一小时的自主阅读,由家长监督。寒暑假期间,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以上,并做好记载。

(二)灵活阅读形式。

采取师生共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的形式。共读是为了带动所有同学读书,并且读后能共同交流感悟,让阅读找到焦点,让阅读走向深入,让阅读更加方法化。自由阅读是为了维护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权利,让阅读面无限加宽。

(三)丰富阅读活动。

1、做好阅读摘抄。将书海中的美妙词句摘抄下来,适当理解记忆甚至背诵,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书海拾贝”摘抄本让学生在书海中学会寻找、学会分析,从而也增强了他们理解性阅读的能力。活动中,不断有语文老师反映,学生坚持摘抄对于语言交流和写作都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学校通过检查,根据学生“书海拾贝”的完成质量和数量,以每班10%的比例评选了“阅读之星”,表彰那些用心阅读、认真摘抄的同学。

2、坚持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暮省”,即傍晚写日记,学生一天下来,将阅读的收获、生活的感悟静心写下,启智、明理水到渠成。

3、坚持每月一次读书交流会,师生共同交流读书的内容、阅读的心情、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感悟,让思想在交流中碰撞,提升。每学期学校领导要最少参与各班的一次读书交流会。

4、开展了系列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极大增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下面以一项共读活动为例,介绍一下我们的做法。2010年,国学热在中国

大地悄然蔓延,也同样席卷了我们的校园,在这股国学热潮中,学校倡议广大师生共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我校教师一致认为:作为中国的孩子,可以不知道《哈姆雷特》、《战争与和平》,但必须得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西游记》。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根据阅读水平的高低,可选成人版,也可选择少儿版;不求阅读多深入,只求熟悉了解。

无论开展什么活动,都要让工作成体系,这样才能前有始后有终,才能让活动有过程、有成果,才不会“雷声大雨点小”,有号召,没成果。

为了能够顺利推进这项阅读活动,首先要求教师带班到三年级时(一二年级阅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就开始制定《四大名著阅读计划》,有计划性地开展阅读。每读完一本书,要至少开展一次专题读书交流会,交流对内容的记忆,对人物的理解,对人物描写的学习等等。

学校为了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读书热情,也是为了掌握共读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竞赛活动。

有“四大名著知识竞赛”、“四大名著个性化人物品评会”、“讲名著故事比赛”、“评比读书小明星”、“现场习作竞赛”、“日记评比”等。师生为比赛做准备时,无疑是一种对阅读的深化;比赛中,那激烈的竞争,更是一种互相激发与促进;比赛后领奖时,那手捧奖品的兴奋,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继续读好书的坚定与希冀,更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天真、质朴,以及巨大的可塑性。突然间,我们会不由觉得,我们是做了一件多么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啊!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们从小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意义。加强对祖国下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现在的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知半解,或者只是了解到冰山一角,随着货真价实的文化大师相继去世,中国几千年传承的儒家思想就存在失传的危险,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抢救性的保护并让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相当部分的人群中已经荡然无存,这也提醒我们中华传统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的修复已经迫在眉睫。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句话:学校、老师,开展好学生的读书活动,你会功德无量。

第7篇:初中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诵读》

初中校本课程教材

经典诵读

前 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诗经》、《楚辞》、先秦诸子、唐诗、宋词、元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论语》等诸多国学经典,荟萃和浓缩了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记忆,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纵使天才也没有那么多的经历和时间统统读完。为此,我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精心编写了该校本教材,并开发为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的出发点是诵读经典和语文学科学习相结合,和深化课堂改革相结合,和提升学生文史知识相结合,和学生做人教育提升学生涵养相结合。我们的目标是:

一、传承中华美德。通过学习,让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青少年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健全人格。让同学们从青少年时期接受熏陶,经典文化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学生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攀比、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学习经典让他们在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学生人格,培育民族精神。

三、陶冶情操。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给同学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铸造精神。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让学生徜徉于经典文化之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五、提升智力。让同学们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宝库。

办优质教育、育栋梁人才是我们的目标,我校将永远向上,永远攀登,为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而竭尽全力潜心探索、躬身实践,奋然前行,希望学校和学生家长共同努力,积极引导学生品味经典、传承文化,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读经典,增长这方面的知识,使青少年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传递者!

我们坚信:当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秀于中华大地,横卧成梁、挺立成柱的时候,当国家和民族十分兴旺发达,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时候,我们教育人的幸福将是充实而又崇高的!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编写组

目录

一、 爱国篇

满江红/8 示儿/9 过零丁洋/9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1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2

二、 劝学篇

劝学(孟郊)/14 劝学(荀子)/15

三、 励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9 少年中国说/30 《岳阳楼记》/34 《诫子书》/37 《前出师表》/37 《兰亭集序》/39 《爱莲说》/41 《师说》/42

四、 感恩篇

《游子吟》/46 《墨萱图》/47

《纸船——寄母亲》/48 《再别康桥》/49 《我爱这土地》/51 《乡愁》/52

五、 红色经典

《贺新郎》/53 《忆秦娥 娄山关 》/53 《长征》/54 《沁园春·雪》/54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55 《西江月·井冈山》/55 《七律·长征 》/58 《卜算子·咏梅》/59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59

一、 【爱国篇】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鉴赏】

上片抒发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

以愤怒填膺的肖像描写起笔,开篇奇突。凭栏眺望,指顾山河,胸怀全局,正英雄本色。“长啸”,状感慨激愤,情绪已升温至高潮。

“三十”、“八千”二句,反思以往,包罗时空,既反映转战之艰苦,又谦称建树之微薄,识度超迈,下语精妙。“莫等”期许未来,情怀急切,激越中微含悲凉。

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

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平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肝胆沥沥,感人至深。全词如江河直泻,曲折回荡,激发处铿然作金石声。

示 儿

【宋】陆游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 , 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 【鉴赏】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鉴赏】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兵)河(何)入梦来。

赏析: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

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当然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所有的爱国主义激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 , 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 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劝学篇】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鉴赏】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ï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î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

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d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 ( qú ) 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

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听的人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

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雕刻一样物品但最后放弃了它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 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

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罗嗦;浮躁罗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像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

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于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于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

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名言警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励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鉴赏:

本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

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译文】

日本人称呼我们中国,一称作老大帝国,再称还是老大帝国。这个称呼,是承袭照译了欧洲西方人的话。真是实在可叹啊!我们中国果真是老大帝国吗?梁启超说:“不!这是什么话!这算什么话!在我心中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

要想说国家的老与少,请让我先来说一说人的老与少。老年人常常喜欢回忆过去,少年人则常常喜欢考虑将来。由于回忆过去,所以产生留恋之心;由于考虑将来,所以产生希望之心。由于留恋,所以保守;由于希望,所以进取。由于保守,所以永远陈旧;由于进取,所以日日更新。由于回忆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已经经历的,所以只知道照惯例办事;由于思考未来,各种事情都是他所未经历的,因此常常敢于破格。老年人常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常喜欢行乐。因为多忧愁,所以容易灰心;因为要行乐,所以产生旺盛的生气。因为灰心,所以怯懦;因为气盛,所以豪壮。因为怯懦,所以只能苟且;因为豪壮,所以敢于冒险。因为苟且因循,所以必定使社会走向死亡;因为敢于冒险,所以能够创造世界。老年人常常厌事,少年人常常喜欢任事。因为厌于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可作为;因为好任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不可为。老年人如夕阳残照,少年人如朝旭初阳。老年人如瘦瘠的老牛,少年人如初生的虎犊。老年人如坐僧,少年人如飞侠。老年人如释义的字典,少年人如活泼的戏文。老年人如抽了鸦片洋烟,少年人如喝了白兰地烈酒。老

21

年人如告别行星向黑暗坠落的陨石,少年人如海洋中不断增生的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中矗立的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不断延伸的大铁路。老年人如秋后的柳树,少年人如春前的青草。老年人如死海已聚水成大泽,少年人如长江涓涓初发源。这些是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的大致情况。梁启超说:人固然有这种不同,国家也应当如此。

梁启超说:造成今天衰老腐朽中国的,是中国衰老腐朽人的罪孽。创建未来的少年中国的,是中国少年一代的责任。那些衰老腐朽的人有什么可说的,他们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日子不远了,而我们少年才是新来并将与世界结缘。如租赁房屋的人一样,他们明天就将迁到别的地方去住,而我们今天才搬进这间屋子居住。将要迁居别处的人,不爱护这间屋子的窗户,不清扫治理这间房舍的庭院走廊,这是俗人常情,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至于象我们少年人,前程浩浩远大,回顾辽阔深远。中国如果成为牛马奴隶,那么烹烧、宰割、鞭打的惨酷遭遇,只有我们少年承受。中国如果称霸世界,主宰地球,那么发号施令左顾右盼的尊贵光荣,也只有我们少年享受;这对于那些气息奄奄将与死鬼做邻居的老朽有什么关系?他们如果漠然对待这一问题还可以说得过去。我们如果漠然地对待这一问题,就说不过去了。假如使全国的少年果真成为充满朝气的少年,那么我们中国作为未来的国家,它的进步是不可限量的;假如全国的少年也变成衰老腐朽的人,那么我们中国就会成为从前那样的国家,它的灭亡不久就要到来。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

22

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是光明盛大的样子;宝剑新磨,锋刃大放光芒。头顶着青色的长天,脚踏着黄色的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巴陵郡。越(及,到)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同“俱”全,皆)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同“嘱”)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风景),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横(广远)无际(边)涯;朝晖(日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尽)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迫近)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日光)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美丽的鱼)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持)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3

嗟夫!予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没有)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赏析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诫子书》

诸葛亮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4

赏析: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前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5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赏析: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

26

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赏析: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27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赏析: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师说》 唐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

28

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赏析;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名言警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29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30

【感恩篇】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墨萱图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31

赏析:

灿灿的萱草花(中国的母亲花,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另一称号忘忧(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日忘忧草。),

生在北堂之下(北堂:"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

南风吹着萱草(即母亲的心) 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 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 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 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 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 抬头看着一片云林,

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

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32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赏析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33 做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只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慢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离别的声萧;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34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35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红色经典】

贺新郎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36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和云翥。 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沁园春·雪

37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西江月·井冈山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38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赏析:

〔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在江西省宁冈、遂川、永新和湖南省酃(líng灵)县四县交界的众山丛中,周围有五百多里。一九二七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九二八年四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转移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随后,两支军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称红军第四军。(第四军的番号系沿用北伐战争中声威昭著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番号,这是因为该军所部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中共产党员很多,政治素质优异,战绩辉煌,纪律严明,所到之处,坚决支持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备受人民爱护。)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各一部,乘红四军主力还在赣西南欲归未归之际,向井冈山进犯。红军不足一营,凭借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部,是进入井冈山五个主要隘口之一)天险奋勇抵抗,激战一天,击退敌军,胜利地保卫了这个革命根据地。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所作。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39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赏析: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后的激越情怀。 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情怀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不朽之作。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40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赏析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41

赏析

这首词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它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溶于一炉,既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不乏明快活泼、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慷慨激昂,与诗人一贯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一脉相承。

附:红色经典诗词目录

题目 地点或事件摘要 年份 贺新郎 1923 沁园春 长沙 1925 菩萨蛮 黄鹤楼 1927 春 西江月 秋收起义 1927.09 西江月 井冈山 1928 秋 清平乐 蒋桂战争 1929 秋 采桑子 重阳 1929.10 如梦令 元旦 1930.01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1930.02 蝶恋花 从汀洲向长沙 1930.07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 春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1931 夏 菩萨蛮 大柏地 1933 夏 清平乐 会昌 1934 夏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02

42

十六字令 三首 1934-35 七律 长征 1935.10 念奴娇 昆仑 1935.10 清平乐 六盘山 1935.10 沁园春 雪 1936.02 临江仙 七律 七律 浣溪沙 浪淘沙 水调歌头蝶恋花 七律 七律 七律 七绝 七律 七律 卜算子 七律 满江红 七律 贺新郎

赠丁玲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和柳亚子先生 和柳亚子先生 北戴河 游泳 答李淑一 送瘟神二首 到韶山 登庐山 为女民兵题照 答友人 和郭沫若同志 咏梅 冬云 和郭沫若同志 吊罗荣桓同志 读史 1936.12 1949.04 1949.04.29 1950.10 1954 夏 1956.06 1957.05.11 1958.07.01 1959.06 1959.07.01 1961.02 1961 1961.11.17 1961.12 1962.12.26 1963.01.09 1963.12 1964 春

43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1965.05 念奴娇 鸟儿问答 1965 秋

44

山东省“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组委会推荐篇目

《诵读经典三百篇》

目 录

(注:本书目次均按作者出生日期先后为序一 古典诗词(203篇) 1.关雎(《诗经·周南》) 2.木瓜(《诗经·卫风》) 3.蒹葭(《诗经·秦风》) 4.硕鼠(《诗经·魏风》) 5.国殇(战国·屈原) 6.橘颂(战国·屈原) 7.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8.饮马长城窟行(《乐府诗集》) 9.长歌行(《乐府诗集》) 10.古诗二首(《古诗源》) 11.短歌行〔其一〕(汉·曹操) 12.观沧海(汉·曹操) 13.龟虽寿(汉·曹操) 14.七哀诗三首〔选一〕(汉·王粲) 15.白马篇(三国·曹植) 16.咏怀八十二首〔选一〕(三国·阮籍) 17.读《山海经》十三首〔选一〕(晋·陶渊明) 18.饮酒诗二十首〔选一〕(晋·陶渊明) 19.咏荆轲(晋·陶渊明) 20.归园田居五首〔选二〕(晋·陶渊明) 21.代春日行(南朝·鲍照) 22.子夜四时歌〔春歌〕(南朝民歌) 23.木兰诗(北朝民歌) 24.蝉(唐·虞世南)

2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26.滕王阁诗(唐·王勃) 27.咏柳(唐·贺知章) 28.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29.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30.凉州词〔其一〕(唐·王翰) 31.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32.凉州词(唐·王之涣) 33.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3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3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36.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37.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45

38.出塞(唐·王昌龄) 39.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 40.采莲曲三首〔其二〕(唐·王昌龄) 41.清平调三首〔选二〕(唐·李白) 42.忆秦娥〔箫声咽〕(唐·李白) 43.秋浦歌(唐·李白)

4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45.行路难(唐·李白) 46.送友人(唐·李白) 47.将进酒(唐·李白) 4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49.望天门山(唐·李白) 50.望庐山瀑布〔其二〕(唐·李白)

5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52.相思(唐·王维)

5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54.杂诗三首〔其二〕(唐·王维) 5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56.使至塞上(唐·王维) 57.山居秋暝(唐·王维) 58.燕歌行(并序)(唐·高适) 59.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60.黄鹤楼(唐·崔颢) 61.旅夜书怀(唐·杜甫) 62.赠花卿(唐·杜甫) 63.江村(唐·杜甫) 64.望岳(唐·杜甫) 65.春望(唐·杜甫) 66.春夜喜雨(唐·杜甫) 67.绝句二首〔其二〕(唐·杜甫) 68.绝句四首〔其三〕(唐·杜甫) 69.前出塞(唐·杜甫) 70.登高(唐·杜甫)

7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72.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7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 7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75.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 76.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 77.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78.游子吟(唐·孟郊) 79.枫桥夜泊(唐·张继) 80.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8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82.月夜(唐·刘方平)

83.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

46

84.乌衣巷(唐·刘禹锡) 85.竹枝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

8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87.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88.琵琶行(唐·白居易)

89.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90.长相思(唐·白居易) 91.江雪(唐·柳宗元)

92.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唐·柳宗元) 93.菊花(唐·元稹)

94.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95.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96.咸阳城东楼(唐·许浑) 97.题都城南庄(唐·崔护) 98.山行(唐·杜牧)

99.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100.泊秦淮(唐·杜牧) 101.清明(唐·杜牧)

102.望江南(唐·温庭筠) 103.乐游原(唐·李商隐) 104.晚晴(唐·李商隐) 105.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李商隐) 106.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107.雨晴(唐·王驾)

108.溪上遇雨(唐·崔道融) 109.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 110.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五代·李煜) 111.山园小梅(宋·林逋) 112.雨霖铃〔寒蝉凄切〕(宋·柳永) 113.望海潮〔东南形胜〕(宋·柳永) 114.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宋·范仲淹) 115.苏幕遮〔碧云天〕(宋·范仲淹) 116.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晏殊) 117.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宋·晏殊) 118.踏莎行〔候馆梅残〕(宋·欧阳修) 119.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 120.客中初夏(宋·司马光) 121.梅花(宋·王安石) 122.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123.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124.元日(宋·王安石)

125.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126.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宋·苏轼) 127.题西林壁(宋·苏轼)

128.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12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47

130.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131.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132.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1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 134.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宋·苏轼) 13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 136.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宋·晏几道) 137.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宋·李之仪) 138.清平乐〔晚春〕(宋·黄庭坚) 139.鹊桥仙〔纤云弄巧〕(宋·秦观) 140.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宋·贺铸) 141.秦淮夜泊(宋·贺铸) 142.和端午(宋·张耒) 143.苏幕遮〔燎沉香〕(宋·周邦彦) 144.病牛(宋·李纲) 145.绝句(宋·李清照)

146.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 147.声声慢〔寻寻觅觅〕(宋·李清照) 148.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宋·李清照) 149.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 150.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 151.渔家傲〔记梦〕(宋·李清照) 152.满江红〔怒发冲冠〕(宋·岳飞) 153.示儿(宋·陆游) 154.书愤〔其一〕(宋·陆游) 155.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156.游山西村(宋·陆游)

15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158.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159.村居即事(宋·范成大) 160.小池(宋·杨万里) 161.观书有感(宋·朱熹) 162.春日(宋·朱熹)

163.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164.摸鱼儿〔暮春〕(宋·辛弃疾) 16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16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 167.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16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16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 170.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17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辛弃疾) 172.暗香(宋·姜夔)

173.题临安邸(宋·林升) 174.唐多令〔何处合成愁〕(宋·吴文英) 175.野步(宋·周密)

48

176.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177.念奴娇〔驿中言别友人〕(宋·文天祥) 178.正气歌(宋·文天祥) 179.金陵驿(宋·文天祥) 180.村晚(宋·雷震)

181.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宋·蒋捷) 182.一剪梅〔舟过吴江〕(宋·蒋捷) 183.绝句(宋·僧志南) 18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185.潇湘夜雨〔元·马致远〕 186.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187.双调〔蟾宫曲〕(元·郑光祖) 188.墨梅(元·王冕) 189.百字令〔登石头城〕(元·萨都剌) 190.殿前欢〔观音山眠松〕(元·徐再思) 191.石灰吟(明·于谦) 192.明日歌(明·钱鹤滩) 193.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 194.秦淮杂诗(清·王士祯) 195.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196.竹石(清·郑燮) 197.竹(清·郑燮)

198.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清·林则徐) 199.己亥杂诗〔选二〕(清·龚自珍) 200.慈仁寺荷花池(清·何绍基) 201.出都留别诸公(清·康有为) 202.狱中题壁(清·谭嗣同) 203.满江红〔小住京华〕(清·秋瑾)

二 古典文赋(35篇)

1.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秋·管仲) 2.道德经(节选) 3.论语(节选) 4.大学(节选) 5.中庸(节选) 6.学记(节选) 7.孟子(节选) 8.墨子(节选) 9.伯牙鼓琴(《列子·汤问》) 10.庄子〔逍遥游〕(节选)(战国·庄周) 11.荀子〔劝学〕(节选)(战国·荀况) 12.荀子〔天论〕(节选)(战国·荀况) 13.报任安书(节选)(汉·司马迁) 14.诫子书(三国·诸葛亮) 15.前出师表(三国·诸葛亮) 16.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49

上一篇:幸福就在你身边下一篇:大班四月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