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诵读心得体会(精选16篇)
“头悬梁,锥刺骨。”这是《三字经》中激励人勤奋学习,发愤图强的典故呀。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经典诗文中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还应该在经典诗文典故的基础上予以拓展,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去教育学生,去塑造他们的灵魂,为孩子的终身打下做人成才的良好基础。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也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尽早地成材,不停的转学,直到找到一所他认为好的学校为止。这不跟“昔孟母,择邻处。”一样吗?
《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我们现在的许多同学家境优越,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却不知知恩图报,孝敬父母,有的还对父母大吵大闹,整天这个不满意,那个不顺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而是好逸恶劳,学习不努力,喜欢赶时髦,比吃穿。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教育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爱他人,爱集体,将来长大才会爱社会,爱祖国。教育学生现在力所能及的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听父母的话,长大后不仅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的精神生活,抽时间多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心里话,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字经中的榜样比比皆是,从“温席的黄香”到“让梨的孔融”,从“八旬梁灏大廷夺魁”到“天才少年祖莹、李泌”,这些榜样都十分明确地告戒我们:向他们学习,就能有所作为。我们要教育学生把榜样作为模仿的对象,以榜样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举手投足。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渐晓其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时,学生要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逐步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升华情思,于反复吟咏诵读中让古人的言语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学生藉此完成一次次对传统经典的内化和积淀。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诵读能让学生不断感受美的内涵,享受美的体验,启发美的追求。
一、抑扬顿挫———韵律美
古诗文中,无论是句式整齐还是长短相间,无论是节奏鲜明还是婉转回环,无论是双声叠韵还是平仄押韵,都是诗文韵律之美的一种表现。古诗词,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抑扬顿挫,铿锵婉转,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感受到悦耳流畅的音韵美,自然和谐的节奏美。在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不断诵读来体悟诗文的声调之美、节奏之美、音律之美。
在诗文教学之前,充分地让学生自读感知,是诗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后面“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如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等诗歌,较浅显易懂,只要识字的孩子都能读懂。详尽的文字理解已没必要,作主题分析也是多余,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多读:范读、齐读、个别读、配乐读、拍手踏步唱读等。《咏鹅》诗中“鹅,鹅,鹅”三字开篇,发音洪亮一路上扬,一字一顿而又同音相连,孩子们读得像亲切的呼唤,又挺着胸脯宛如小诗人般高兴和自豪。而诗中的平仄相对抑扬顿挫更让孩子们欲踏歌而行,古诗文的韵律之美已如一颗小小的种子种在了孩子们的心田。
在执教《伯牙绝弦》一课时,我有意先找一位同学试读,这位同学也能准确地读完全文,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表示刚才那位同学尚有诸多“不足”。于是其他同学又纷纷按自己的方式给大家朗读,“停顿、节奏、轻重缓急、一唱三叹”等韵律之妙被一一明确,文章沛然的感情也在铿锵而又低回的韵律里呼之欲出。
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诵读,把尘封已久的文字化为鲜活的声音和气息。可以说这已打破了阅读古诗文的第一层障壁,孩子们自然会觉得古诗文并不“古”(古老、古涩)。同时我们在诵读中也撷取了古诗文语言的第一层美———韵律美。
二、生动活泼———情境美
宋代文人张舜民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人们也常说“如诗如画”。古诗文里的“画”,其实是诗文中的形象(景物、人物等)及其所构筑的想象空间、场景。古诗文言简意赅,只言片语往往也能“大有深意”,阅读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诵读,体会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或是场景,走入作者苦心经营的情境。
古诗文朗读,就是把无声的古诗文转换为有声的“情景”的过程。我要求学生朗读古诗文时要做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在朗读中感知作者的深厚情感,深入体味作品的韵味和意境之美。
教学张籍的《秋思》一诗,学生读到“又开封”时干巴巴的———就是把信封又打开了呗。于是我抓住这个富有代表性的动作情景,引领学生充分体会,反复诵读。一系列设问:为什么开封?开封后诗人做了什么?想象一下,诗人又想说些什么话呢?学生不由得设身处地走入诗中,说说写写演演,俨然变成了诗人本身。再次诵读,便能把一个“又”字读得千回百转,把千言万语也说不尽的乡思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不但读出了感情,更想立刻记诵于心:古人微言大义令他们啧啧称赞。
五年级下学期的《杨氏之子》,杨氏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对这样妙趣横生的文章,我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把它变成生活中有趣的会客场景。当学生对杨氏子“否定回答”的妙处还未完全领略时(这确实是个难点),我又让他们原文对话———译成现代汉语对话———戴头饰表演原文对话,学生便从语气与情感渐渐到位的朗读对话中体会出了杨氏子的机智与聪慧。
入情入境的诵读,让孩子们捕捉到诗文中意蕴丰富的画面,走进了鲜活真实的场景,也才能有根植于心的理解和体会。古诗文真善美的表达便也“既能意会又可言传”,学生也感染到一种触手可及可融于心的美。
三、理至情极———情思美
古诗文语言精练优美,饱含丰富的意蕴和动人的意境。但是,古诗文与现代小学生的生活及认知距离较远,其在词句内涵、语法表达、平仄修辞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与现代汉语的差距与隔阂,这也是小学生阅读古诗文的首要障碍。而如果仅仅抓住字词句来分析或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读背背写写便会走入古诗文教学的两大困境———生硬的肢解与囫囵的食古不化,便也不会很好地实现“积累语言,陶冶情趣,文化渐染,塑造人格”的教学目标。
人们常说“诗言志”“诗言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古诗文之所以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恰恰是因其所昭示的至理或真情吧!古诗文的情思之美自然是学生们理当发现、揣摩、融汇而至贯注身心的。古诗文是洋溢着心灵律动的情感载体,乡情、友情、亲情、爱国情、逸致闲情等是古人反复吟咏的主题,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以情感点燃情感,实现文本、教师、学生间的情感共振与共鸣,让经典的语言和文化带上温情融入学生的血脉甚至歌哭。这份系于古人的情思仍然要心相印口相传———诵读之!
学习《伯牙绝弦》一课时,学生起初很难理解伯牙钟子期之间至死不渝的情谊,更无法企及其千古高标的文化价值。在学生充分自读,读准读通读得字正腔圆后,我抓住“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反复诵读。尤其让学生结合高山流水的曲子和图片,加以想象后,充分体会“峨峨”“洋洋”的宏伟大观,便知伯牙琴曲之妙,两个“善哉”于胸中勃发而出。自己读、同桌对读、闭目想象读、师生配合读,记得两个“善哉”读了不下五遍,伯牙曲之精妙,子期知遇之喜,全在这朗朗诵读声中。同学们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遇知音”的生命喜悦里。
有了前面情感的蓄势,学生再读到已化为一抔黄土的子期时,自然悲痛万分,唏嘘不已。知音不再的大悲痛也被孩子们读得低沉哀婉,痛彻心扉。这样的读,既是孩子们对诗文情思的揣度,也是一次融入自我生命体验的再创造。
2011版《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并强化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优秀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而最重要的方法便是引导学生诵读。愿孩子们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的美,捕捉意境的美,体验情感的美,不断丰厚自己的人文素养,不断丰盈自己的心智与生命。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朗朗上口文质兼美的佳作,语言精练优美,饱含丰富的意蕴和动人的意境。古诗文教学,学生要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逐步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升华情思,于反复吟咏诵读中让古人的言语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感受韵律美、情景美、情思美,藉此完成一次次对传统经典的内化和积淀。
关键词:小学古诗文,诵读,韵律美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
1.通过诵读《三字经》选段,感受《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2.通过对“学贵以恒”部分内容的学习,感受古人的勤奋好学,对学习应持有的态度与方法有更积极的认识。感受学习《三字经》的趣与乐。
3.了解《三字经》的历史地位与内涵,能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点思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三字经》,了解经文内容,懂得学贵以恒,勤奋的精神永远是可贵的。
【诵读指导】
一、课前交流,拍节奏
初步感受节奏和韵律所带来的快乐。
二、走进《三字经》—— 一个故事一句话
1.师结合图片讲述仲尼师项橐的故事
师:这么长的一个故事,其实可以缩成这样短短的一句话。(出示句子,指名读)
引导学生把句子读得有味道一些。如:用上手势,把第一个字的读音拉长,再读慢一点……
2.师生对读,逐渐引背
师: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吗?对,《三字经》。熟悉吗?谁来背一背?
三、诵读《三字经》—— 一个主题一段话
1.诵读“披蒲编……学不辍”
(1)师:这几句你们会背吗?(出示相关内容)那就来读一读吧。(生自由读)
(2)师:都说《三字经》一句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想走进这些故事吗?(生自由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3)看图猜故事。师:差不多看完了吧,句子中的故事了解了吗?那我们来做个抢答题。看到这幅画,会想到哪三个字呢?
(4)理解思辨。师:发现了吗,画中这些人物共同的特点是勤奋、好学、刻苦。(相机板书)你最佩服谁?有谁的做法是你不太赞成的?
(5)引读:是的,我明白了——
我们不一定要……但一定要……
我们不需要……但佩服他……
我们也不必……但要学习他……
(6)师: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你想读哪句就读哪句。(指名几人读,评价,男女生对读,齐读,配乐读)
(7)试背。用填空形式引背。师:瞧,不知不觉差不多会背了,这就是熟读成诵。
2.诵读“苏老泉,二十七……尔幼学,当效之”
(1)师:从《三字经》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学习,要勤奋刻苦。同学们,如果把人的一生分为幼年、青年、老年,那么,学习应该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呢?看看《三字经》又给我们怎样的答案呢。(出示内容自由读,并交流)看来,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学习。
(2)师:那么,哪个阶段是学习的最佳时机呢?《三字经》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显红句子“尔小生,宜早思……尔小生,宜立志……尔幼学,当效之“。生齐读)
师:“尔小生”,说的就是在座的你们。齐读这六句《三字经》。
(3)师:《三字经》,可以读得很有味道,也可以读得很有意思。来,跟我学。(师带领学生用各种形式变换节奏读)好玩吗?我们来合作读。(师生合作,变换形式与节奏诵读两个回合)
(4)师:你们还有哪些既有意思又好听的读法呢?快试一试吧,一会请你们来展示噢。(生自由读读,展示读)
3.唱《三字经》
师:《三字经》读起来有意思吗?是呀,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不仅能读,还能唱。(请学生用学过的歌曲《捉迷藏》的旋律,唱《三字经》)
四、综观《三字经》 —— 一本书来一席话
师:读了《三字经》,唱了《三字经》。《三字经》给你怎样的感觉?
师:是的,《三字经》包含了一个个道理一个个故事,可谓包罗万象。今天,我们只是在“学贵以恒”的板块里采撷了几个片段,其实《三字经》中还包含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变迁,还有对人生、道德、伦理名物常识的教育都尽在其中……愿大家与经典相伴。(课件演示一本打开又归于合上的《三字经》)
师:老师也写了两句,送给大家。(生齐读)
男: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下午好!
女: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诵读经典。
男: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诗文。
女:《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套脍炙人口的儿童启蒙读物,汇集了中国古代圣贤的智慧。
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女:《三字经》教我们学习和做人的道理。男:《三字经》教我们智仁忠信,廉耻礼义。
女:“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我们懂得了要珍惜少年时光,努力学习。
男:“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我们被这些故事所感动,也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
女“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们知道了该如何认真学习。
《三字经》独创“2+1”的亲子阅读方式:
解析版和诵读版独立成册,拼音育读带给孩子无障碍的启蒙阅读,解析读本让父母开启孩子国学教育的大门。
序言
《三字经》作为传统文化蒙学教育中的经典之作,传世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三字经》采用韵文的形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内容包括中国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思想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其中在记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仅用三百字便概括了这一历史长河中的朝代更替,备受历代文人的推崇和赞誉。《三字经》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读出节奏感。2.初步了解三字经。
二、教学内容:《三字经》全文
三、所用学时:两周
四、教学用具:教学用音频播放工具
五、教学过程
1、导入:你知道古时候,孩子上学学的是那本书吗? 《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祖籍是河南开封的。[提问:我们班有从河南来的同学吗?]我们的这位老乡,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的非常快乐。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经》了。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岁看老”,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从一个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得表现,我们就能大致推断出他将来是是个什么样子的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能不能有出息。这是因为人的理想是一个人奋斗的目标,我们只有对自己的将来有了设想,才有前进的方向。[提问:我们大家的理想是什么呢?长大了我们要做什么?] 我们有演员、有科学家、有企业家,不管我们将来做什么,只要我们现在照着这个目标去做,并一直坚持,就有实现的一天。我们都一定会有一个共同点,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用的人。我们怎么才能做才能让自己现在是个老师父母和同学都喜欢的好孩子,将来长大了谁都愿意和你做朋友呢?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的?
2、录音范读,学生倾听。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4、粗略讲解
5、指名领读。
六、总结:
1、组织学生诵读。
2、学任何一样东西都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我们学习也是一样。要想学习好,除了专心之外,还需要有好的学习环境。为什么我们不再家里学习,学校为什么不和菜市场放在一起?这都是为了有更利于学习的环境。有了好环境,我们才有成长的土壤。
七、作业:
公正性是管理的最大法宝, 也是民主管理的取胜之招, 更是营造和谐环境的前提条件。没有公正, 就没有真正的领导。校长脑海里的第一个理念应该是公正性,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工作, 让每位教师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现在提倡的“阳光操作”, 实行的“阳光工程”, 都是时代的必然要求。暗箱操作只会带来管理的混乱, 教育工作的被动, 甚至带来搞好关系大于搞业务的坏风气。校长评估教师要看工作, 看实绩, 要看到每个教职工的优点。要采用“量大多得, 责重多得, 绩优多得, 创新多得”的新型分配原则, 并及时分析反馈评价结果, 以充分满足教师工作的成就感, 激励其奋发向上。
仁
“仁”就是人性化的管理, 以了解人、理解人、尊重人为出发点。校长要有宽容的品格, 与教职工始终保持着密切、坦诚的沟通, 遇事进行心理换位, 设身处地为教职工着想。多一点人情味, 少一点火药味;多一点引导激励, 少一点批评指责;多一点宽容理解, 少一点空洞责骂。校长要能容人、容言、容事, 不论先进、后进, 一视同仁;不管顺耳之言、逆耳之话, 都要听得进去。俗话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 要有胆量和气魄听忠言逆耳的话, 防止自己独断专行或武断决策。在教育界高扬人文大旗的今天, 校长更要有人情味, 要将自己看成普通一兵, 与师生打成一片, 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 肯定他们的成绩。在刚性政策与人性关怀中寻求一个洋溢着温情与宽容的契合点, 不仅关心教师的工作, 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
活
作为校长要有活力, 有了活力才有朝气、勇气和无限生气。一个有活力的校长, 不论他年龄大小, 给人的感觉总是满面春风、思维活跃、动作敏捷。这样的校长穿着洒脱合体, 话语嘹亮悦耳、干脆有力。教职员工跟着他总是内心清新愉快, 干劲总是昂然饱满, 精神总是不知疲倦。
学
作为校长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走出去, 引进来”;只有“广开言路, 博采众长”, 才能“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职场人生, 不学则汰。学习能力是实现工作效益最大化的资本, 只有把学习作为生命内涵的一部分, 才能不断学习, 提升管理水平, 自觉顺应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校长的日常工作中, 特别是在学习中, 不能不懂装懂, 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态度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多实践, 求真知, 不耻下问。
容
作为校长要有宽广的胸怀。容能胜过自己的人, 为手下能人“功高盖主”而骄傲。容身上有缺点的人, 给其改过的机会, 不将其一棍子打死。校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 给其思想上的引领, 精神上的鼓舞。校长要经常为教师的成绩鼓掌, 让教师感觉到领导和同事的赞扬, 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容跟自己有过节的人, 不斤斤计较, 不睚眦必报, 用热情温暖他人的心灵, 通过营造团结的氛围来凝聚学校大家庭一个共同的心。校长要勇于承担领导责任, 让宽容和理解之光照亮下属继续前进的道路, 而不是大发雷霆, 否则既会伤害下属感情, 又会损害校长的形象。
廉
“公生明, 廉生威。”校长清正廉洁, 才能勤俭持家, 做好学校这个清水衙门的当家人, 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 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学校规模, 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校长负责制下, 学校财物管理实行校长“一支笔”的审批制。校长要经常扪心自问在教师奖金、福利和津贴、出差补助、劳动加班、办公消费、基建维修等方面是否做到了清正廉明、勤俭节约。作为校长要以学校不断发展为己任, 大公无私, 廉洁自律, 做一名师生满意的校长, 办一所让家长和社会满意的学校。
和
和, 就是要平易近人。一个学校的发展, 既凝聚了无数老教师和老领导的无私奉献, 也承载了无数年轻教师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校长, 要放下管理者的架子, 真诚的投入到这个集体当中来, 经常蹲下身子向老教师学习, 经常和年轻教师打成一片, 多给落后教师一些关爱, 多给贫困教师送些温暖, 让学校真正成为每位教师乐于奉献、追逐理想的乐园。
家和万事兴, 人和才能校兴。一个校长, 要做团结的表率, 以勤政务实的风范引领人心, 以鲜明的发展意识凝聚人心, 以良好的协调艺术融合人心, 以合理的授权形式释放人心。在与学校各部门人员相处的过程中, 统揽而不包揽, 放手而不撒手, 当班长而不当家长, 揽过而不揽功。要求各部门负责人努力做到“到位而不越位, 服从而不盲从, 依靠而不依赖, 补台而不拆台, 尽力而不争功”。
听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作为校长要学会倾听, 先当学生, 后当先生, 礼贤下士, 虚心求教, 博采众长, 海纳百川, 听取来自不同角度的声音。通过倾听辨别真伪, 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通过选择多渠道接纳信息, 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信
作为校长要言而有信, 要“一言九鼎”, 以极其负责的态度对待别人, 以极其严格的要求对待自己。校长不应该随意说话, 更不应该说一些不负责任的话, 要言行一致, 不口是心非, 欺上瞒下。因为, 校长守住了信任就守住了人品, 守住了人格, 守住了校园这片净土, 也就守住了事业。
敬
“敬”是敬业的意思。一个好校长, 一定要是一个热爱自己事业的人, 常以校为家, 忧学校之忧而忧, 乐学校之乐而乐。时时处处以身作则, 事事时时运筹帷幄, 实事求是注重根本, 方方面面力求发展。以楷模的风范影响带动广大教职员工精诚团结、奋力拼搏, 使教师感到周围的同事都在努力工作, 在学校形成一种敬业的氛围。
勇
勇, 就是敢作敢为的气度。世界上但凡成功的学校, 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因此, 一所学校要发展, 决不能墨守成规, 一定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 不断有所创新。作为校长, 要充分认识创新的重要性, 在学习他人创新求发展的经验中, 张扬自己的特色, 打造自己的品牌。确立强烈的责任心和创新意识, 更主要的是要有创见。瞻前顾后、鹦鹉学舌、步人后尘, 是没有出路的。校长要借鉴先进经验, 以理论指导实践, 大张旗鼓地进行试验。力争成功, 不怕失败, 实事求是, 逐渐发展。
弹
王蒙说:“一个事无巨细都操心的人不会有成绩;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不会有所作为;一个热衷于关系学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建树;一个拼命做表面文章的人不会有深度。”对学校管理的每一件事都事必躬亲, 是当校长之大忌。“管得最少的校长是最高明的校长。”一个称职的校长, 不应成为全校做事最多的人, 而应成为全校做事最精的人, 使自己的管理更高效。校长应学会授权和实行分层管理、分级负责。只有这样, 校长才能把自己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最大限度地用在只做校长应该做的事上、多做校长擅长做的事上、多做校长感兴趣的事上, 才可能摆脱工作中的忙乱和乱忙现象, 才可能使工作事半功倍。
比
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小的时候,他母亲为了让孟子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搬家;当孟子不想读书时,他母亲就把织好的布剪断了,告诉孟子读书就像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像剪断的布,前功尽弃了。孟子听了母亲的话,发愤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文学家。这告诉我,平时不可以和不三不四的人交朋友,学习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样,才能成为和孟子一样有学问的人。
又如“香九齢,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的是小女孩黄香九岁时,就晓得夏天先把父母亲的枕席扇凉﹑冬天就用自己的身子去温暖父母的被褥,让双亲能睡得好。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平时所有的家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她就这样孝敬父母,为他们分忧;孔融才四岁的时候,家中吃梨,他每次总是选最小的,把大梨让给哥哥。我十分佩服他们,他们那么小,就知道孝敬长辈,谦虚礼让。我应该向他们学习,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再如“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莹,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讲的是汉代人孙敬深夜读书时,怕自己打瞌睡,就把头发吊在屋梁上,战国时的苏秦,读书困倦时用锥刺大腿让自己惊醒。他们并没有谁督促教训,能自觉地勤奋刻苦;像晋代人车胤,读书没有点灯的油,就把莹火虫捉来放在一只薄纱袋中,靠微弱的荧光照明。又像孙康,也是没钱买灯油,冬天就坐在院子里,借雪的反光照明。他们虽然家境贫困,但却能立志苦读,从来不因为条件差就停止学习。看看他们,想想自己,我感到有点惭愧,现在的学习条件比他们强了不知多少倍,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要不然,就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家长。长大后,自己也一事无成。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蒙学著作。它三字一句,两字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已流传千年之久,几乎家喻户晓。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深深地吸引着许多人,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不论是在道德、历史、地理等文化上内外都会受益非浅。
《三字经》列举了大量典故、故事,向我们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白,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头悬梁,锥刺骨。”这是《三字经》中激励人勤奋学习,发愤图强的典故呀。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经典诗文中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还应该在经典诗文典故的基础上予以拓展,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去教育学生,去塑造他们的灵魂,为孩子的终身打下做人成才的良好基础。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学习中的困难,体会到学习的 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同时也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尽早地成材,不停的转学,直到找到一所他认为好的学校为止。这不跟“昔孟母,择邻处。”一样吗?
《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我们现在的许多同学家境优越,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却不知知恩图报,孝敬父母,有的还对父母大吵大闹,整天这个不满意,那个不顺心,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而是好逸恶劳,学习不努力,喜欢赶时髦,比吃穿。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教育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爱他人,爱集体,将来长大才会爱社会,爱祖国。教育学生现在力所能及的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听父母的话,长大后不仅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的精神生活,抽时间多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心里话,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字经中的榜样比比皆是,从“温席的黄香”到“让梨的孔融”,从“八旬梁灏大廷夺魁”到“天才少年祖莹、李泌”,这些榜样都十分明确地告诫我们:向他们学习,就能有所作为。我们要教育学生把榜样作为模仿的对象,以榜样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举手投足。
绿春小学
我国是一个以水为生、以农立国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总是“观其流泉”, “度其隰原” (《诗经·大雅·公刘》) , 寻找水源充足的肥沃平原来定居和生产。
我国又是一个以治水闻名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以华夏族为中心, 长期生活在黄河流域, 传说也遭受过洪水之灾。在严重的灾害面前, 我们的祖先进行了长期的艰苦斗争。在很早的治水斗争中, 人们对“五行”的性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据《尚书·洪范》记载, 箕子在回答周武王时曾讲过一段治水的话:“我闻在昔, 鲧堙洪水, 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 不畀‘洪范’九畴, 彝伦攸斁。鲧则殛死, 禹乃嗣兴, 天乃锡禹‘洪范’九畴, 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 二曰火, 三曰木, 四曰金, 五曰土。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 金曰従革, 土爰稼穑。润下作咸, 炎上作苦, 曲直作酸, 従革作辛, 稼穑作甘。《汉书·五行志》曰:“禹治洪水, 赐《洛书》, 法而陈之, 《洪范》是也。”故亦称“洛书”。武王与箕子对话, 言禹治水有功, 上帝予其“洪范九畴” (大法九种) 。其中提出水、火、木、金、土“五行”及其性能作用。洪范五行的水火木金土这五个基本元素, 是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了长期的观察而总结出来的, 具有重大代表意义的关于世界组成的元素。这五种物质就产生于人们的身边, 可触可感, 是先人最早感知并且最具有代表性的组成元素。“五行”是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所谓“行”, 郑玄注曰:“行者, 顺天行气也。”而《尚书》提到的“五行”则具有一定的象征的意义——“行”。“行”所指称的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运行”, 是依循着本身之为呈现所固有的一种规则而持续地运动, 是一种自然的作为。
随着时代的进程, 生产力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个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在洪范五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发挥和完善。时至今日, 五行仍对我们有着现实意义。五行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 五行的意义及所指也是不断变化的。譬如其中的金前后所指就完全不同, 由代表金属的人工之物变成了代表天和气 (风) 的自然之物, 五行学说也由原初缺乏内部联系的五材说发展为一种宇宙体系和认识模式, 体现了文化的融汇和理论的发展。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我们现在想想《三字经》的作者把“五行”放在儿童启蒙教材中, 可谓是高瞻远瞩:
一.培养儿童形成对物质世界的感性认识。
《三字经》文笔自然流畅, 深入浅出, 讲求押韵, 朗朗上口, 虽然儿童未必能全面理解,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常识的增多逐步理解它, 世界, 是物质的世界, 我们要正确认识它, 并改造它。
二.我们的祖先获得水、火、木、金、土的认识来之不易, 我们要继续探索。
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期实践, 对自然现象、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 并把它们总结出来, 让我们后来人踩着他们的脚印, 继续前进。
摘要:《三字经》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这一句我感触颇深, 对儿童来说, 深奥难懂, 为什么要有它呢?
关键词:“五行”,《三字经》
参考文献
[1].《诗经·大雅·公刘》.
[2].《尚书·洪范》.
有时我们读着读着,居然还摇头晃脑地唱了起来……那时我还不明白妈妈为什么把《三字经》作为我的“训蒙”读本,只是有一天清早吃早餐的时候,我若有所悟地向全家宣布:“我会写‘曰’字啦!就是把‘日’字写胖一点就变成了‘曰’!”全家人先是一愣,过了一会儿,不禁一起哈哈大笑。再次拿起它是在小学的第一个寒假,班主任李老师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寒假作业——背诵《三字经》。因为脑海中有似曾相识的模糊印象,加上又学了拼音,所以我只利用二十几天的时间就全部背完了。这一次,我的收获可真不小,不但比别人认识的生字多,还阅读了“孔融让梨”、“凿壁偷光”、“献之练字”等许多励志的故事,懂得了孝敬长辈、勤奋学习、从小立志的重要。
到了今年三年级假期的一个傍晚,因为不满妈妈的严厉批评而闷闷不乐的我,不由自主地又在书柜里找到了它——我的良师益友《三字经》。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些亲切的字眼映入我的眼帘时,心里变得十分沉静,回想起自己的过错和长辈们为我付出的一切,终于体会到了妈妈的用心良苦。现在,国学诵读已经成为了我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畅游在中华博大精深文化的海洋里,融入到古圣先贤仁义礼信的心灵中,我明白了这些经典就像春天的种子,播种在我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长叶开花,始终伴随着我的成长,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上学之后,我对《三字经》才有真正的理解,而且发现《三字经》对我帮助很大。从‘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为何’这句话中我知道了;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即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它告诉了我趁年少时用功学习,这样长大才不会后悔。这使我想起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也一直把它牢记在心。当我学习想偷懒时,我的脑海里总是会出现这句话,它激励着我好好学习。
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中我知道了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雕刻玉器一样,只有刻苦磨练才可以成大器。以前我的学习总是很肤浅,一知半解,学完《三字经》之后,我认识到学习中即要一心一意,还要懂得深钻细学,养成自觉认真的好习惯,会让我受益无穷。
“微腐败”,看起来不起眼,说起来不经心,感觉着无所谓,却是引燃腐败之火的导火索。笔者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头行走在沙漠里的壮骆驼,被石头划破了脚。这头骆驼看伤口很小,就没在意,继续往前走。走着走着,伤口越磨越大,血也一点一点顺着伤口往外流。血腥气味引来了鬣狗和秃鹫争相咬啄骆驼的身体。被咬啄得鲜血淋漓的骆驼东奔西窜,刚摆脱鬣狗和秃鹫,却又撞上了蚁巢,骆驼怎样也摆脱不掉成群蚂蚁的撕咬,最终变成了一堆骨骸。一块石头能使一头骆驼倒下,同样,在治理腐败的过程中,如果不从“微腐败”治起,最终会导致一个企业的衰败。避免“微腐败”的发生,笔者认为,必须念好“三字经”。
一是“防”。治理“微腐败”应注重预防,通过警示教育、组织谈话、定期督察、强化监管等方式早提醒,从思想上筑起“防护墙”。要制定完善的针对“微权力”的常态化监督约束机制,着力营造不敢、不能、不想腐败的制度环境,让“微权力”心存敬畏,规范有序。
二是“严”。“微腐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政策执行上失之于宽、松、软,不敢去扯扯袖子、咬咬耳朵,以致于碍于“面子”,毁了“里子”。所以,对待基层违纪违规问题,必须要坚持“零容忍”,对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要坚决严肃查处,不因问题小而姑息,更不因违者众而放纵。
《新三字经》我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了。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好书。它既是少年儿童的启蒙书,又是每一个公民生活的教科书;既是歌颂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咏叹调,又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向真善美的境界攀登的号角。这本书字数少,内容却多姿多彩。它把时代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结合起来,把思想性、观赏性、知识性融为一体,通过对知识的介绍,使青少年得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
读了这本书后,使我受到深刻教育,特别是“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对我的教育更大。作者以凝练的12个字,赞扬了一位以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女童—黄香。小黄香懂得关心、体贴父亲。炎热的夏天,她先把父亲的床席扇凉,赶走蚊子,放下帐子,让劳累的父亲能够睡得舒坦。寒冷的冬天,床冷如铁。她便自己先到父亲床上去,用自己的体温驱走寒气,再让父亲睡到温暖的被窝里去。黄香对父亲是多么体贴啊!
读到这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小黄香的形象。我与黄香对比,感到无比惭愧,爸爸妈妈哺育着我成长,我却不懂得孝敬、体贴他们,反而经常发脾气。父母和我犹如大地与小树,大地把养料、水分……无私地贡献给小树,难道小树不应该给大地贡献点什么吗?难道关心我是父母的本职吗?难道父母就不需要关怀吗?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在我的脑海中盘旋。我开始醒悟了。认识到自己以前对父母的苛刻要求是多么不应该啊!我要向小黄香学习,用实际行动关心和孝敬父母。
星期天,我早早起床,为爸爸妈妈做好早饭,帮妈妈洗衣、洗碗,让他们过个轻松愉快的.星期天……每当我干完家务时,妈妈总是用深情的眼光看着我,我从妈妈的眼神中,看到了已长大了的懂事的我。
《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如今每个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严而造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的责任和严格要求子女的重要性。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产生于宋代、经明清学人名家重订的《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的重要读本。1990年秋, 《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 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这一精神食粮本应成为我国青少年教育的文化母乳。然而, 受流行的世俗文化冲击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本被束之高阁, 很少有人问津, 许多初中生都不知这些读本为何物。即便有学校和教育者提倡学生学习, 也往往停留于表面的诵读和抽象的说教, 没有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系统性教育, 实际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秉承弘扬传统的理念, 进行了《三字经》校本课程的开发, 倡导发挥传统文化在初中教育中应有的功能, 试图通过对初中学生进行《三字经》教学, 营造读经诵典的良好氛围, 让他们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厚实人文底蕴;同时, 帮助他们克服学习文言时的畏难情绪, 增强文言语感和阅读能力。
二、文本重构
《三字经》版本很多, 但不管何种版本, 文本内容都是不分篇章的。如果不对文本加以重构, 会影响教学效果。有鉴于此, 我们以清王相《三字经训诂》本为底本,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披沙拣金, 进行分篇整合, 使之脉络清晰, 更具可读性。我们把《三字经》文本内容分为五个部分, 并分别加注了标题, 尽量做到文本内容归类准确、科学, 标题提纲挈领、一目了然。具体处置如下:
第一部分列为“重教劝学篇”, 从“人之初, 性本善”至“幼不学, 老何为”;
第二部分列为“识数知礼篇”, 从“玉不琢, 不成器”至“此十义, 人所同”;
第三部分列为“经典子书篇”, 从“凡训蒙, 须讲究”至“考世系, 知终始”;
第四部分列为“历史演绎篇”, 从“自羲农, 至黄帝”至“载治乱, 知兴衰”;
第五部分列为“勤学成才篇”, 从“读史者, 考实录”至“戒之哉, 宜勉力”。
为了便于教学和实践操作, 我们对《三字经》文本的每个部分又侧重从“相关词句” (即《三字经》中与初中文言文相关的词语、句式) 和“相关典故” (即与《三字经》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 两个层面进行解读。“相关词句”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相关典故”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具体解读如下:
1.重教劝学篇
[相关词句]文言词语“苟”“道”“过”的意义;同义词:“咸”“皆”“悉”“毕”“俱”;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幼不学, 老何为”。
[相关典故]“伤仲永”“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疏广和陈万年不同的教子方法”。
2.识数知礼篇
[相关词句]文言词语“次”“所”“从”的意义;古字通假:“弟于长, 宜先知”中的“弟”;文言句式———判断句:“三才者, 天地人”。
[相关典故]“薛谭学讴”“孔融让梨”“计数趣闻”“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天下第一家———义门陈氏”。
3.经典子书篇
[相关词句]文言词语“为”“详”“亡”“诸”的意义;形似字:“既”与“即”;古今异义:“号六经, 当讲求”中的“讲求”。
[相关典故]“奇妙的方块字”“《中庸》与《大学》”“伏生口授《尚书》”“齐桓下拜受胙”“《春秋》与《左传》”。
4.历史演绎篇
[相关词句]文言词语“居”“子”“至”“再”的意义;形似字:“迄”与“讫”;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夏传子, 家天下”中的“家”。
[相关典故]“伏羲氏和神农氏”“大禹治水”“商汤革命”“霸王别姬”“连横之父———张仪”“君臣书法第一”“杯酒释兵权”。
5.勤学成才篇
[相关词句]文言词语“而”“虽”“若”“之”的意义;同义词:此、兹、是、斯;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上致君, 下泽民”中的“上”“下”。
[相关典故]“史官董狐的故事”“佩挂六国相印的苏秦”“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大器晚成”“李泌赋棋”“一目十行”“韦编三绝”“铁杵成针”。
三、课程设置
我们把“《三字经》校本课程”列入初中教学计划,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三字经》是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 学生感兴趣, 易接受。但考虑到初一学生文言文刚入门, 初三学生复习迎考任务重, 因此《三字经》校本课程安排在初二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具体教学时间为每周1课时, 共14课时左右, 即“重教劝学篇”“识数知礼篇”“经典子书篇”各2课时, “历史演绎篇”“勤学成才篇”各3课时, 考查2课时。《三字经》校本课程以《三字经》为文本, 延伸到与之相关的初中文言文, 一般安排专职语文教师授课。
四、教学设计
根据《三字经》校本课程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实际, 我们设计出“导引—诵读—探究—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 做到与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融为一体, 讲究自主、合作、探究。
(一) 导引
(与“相关典故”相链接) 以《三字经》相关的历史故事引入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诵读
做到通读 (侧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掌握句读) 、精读 (侧重字句斟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与美读 (侧重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相结合。
(三) 探究
(与“相关词句”相链接) 探究《三字经》中的一些文言词语的意义以及文言句式的运用;探究《三字经》中的节奏美、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三字经》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等等。
(四) 拓展
以《三字经》内容为基点, 向其他文言文延伸。
在进行《三字经》校本课程教学的同时, 我们还就《三字经》中与学生实际相关的文言知识、思想行为等方面设计有针对性、有特色的迁移练习, 旨在使他们的言行举止得以演练, 运用能力得以提高, 思想情操得以陶冶。《三字经》各篇的“迁移练习”择要列举如下:
【重教劝学篇】
1.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 说说它们在家庭教育方面对我们的启示。
[甲]孟子少时, 东家杀豚, 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 曰:“吾怀娠是子,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胎之教也。今适有知而欺之, 是教之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 明不欺也。
[乙] (包拯)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 有犯赃者, 不得放归本家, 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 非吾子若孙也。”
2. 辩论题:“人之初, 性本善”还是“人之初, 性本恶”?
【识数知礼篇】
1.请你谈谈对下列礼仪知识的评价。
父子恩, 夫妇从 ()
长幼序, 友与朋 ()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
2.阅读下面材料, 谈谈对孔子所说的“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矣”的看法。
周闵损 (闵子骞, 名损, 春秋时鲁国人, 孔子高徒) , 字子骞, 早年丧母。父娶后母, 生二子, 衣以棉絮;妒损, 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 体寒, 手无法握住缰绳。父查知故, 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 母去三子单。”母闻, 悔改。
【经典子书篇】
1.翻译下列《汉书》中的语段。
礼节民心, 乐和民声, 政以行之, 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 则王道备矣。
2.辩论题:“中庸之道”应当不应当提倡?
【历史演绎篇】
1.请比较“家天下”和“禅让”的君主传承制度有何异同?
2.探究题。《史记》中这样记载大禹治水的:“居外十三年, 过家门不敢入。”那后来为什么相传大禹“三过家门不入”呢?
【勤学成才篇】
1.在下列典故后的括号里写上你所了解的内容。
孔融让梨 ()
商汤革命 ()
悬梁刺股 ()
闻鸡起舞 ()
2.翻译下面《战国策》中的句子, 并就苏秦的人生观作简要评析。
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 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 势位富贵, 盖可以忽乎哉!”
五、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