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精选12篇)

小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 篇1

我通过诵读《弟子规》明白了“首孝悌,次谨信。”的道理。知道“出必告,反必面。”让家长放心。更明白“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的含义。

我读《三字经》不但知道了“幼不学,老何为。”还增长了许多知识:历史朝代的变更,历史人物的事迹等等。知道了学习“不怨天,不尤人。”应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做事“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应该“三思而后行。”否则“欲速则不达。”更要牢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我还明白了积累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懂得了做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小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 篇2

一、诵读的前提,激发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许多诗词的由来都是有着一定的背景,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就可以从故事入手,给学生讲清诗词的由来, 这样教学,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到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之中。

例如,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诗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先从课前谈话入手:你们在课余时间钓过鱼吗?你们知道钓鱼需要什么条件吗?对于如今的小学生来说,多数都没有钓鱼的亲身经历, 因此,也就无从谈起。在学生沉默的时候, 教师再以讲故事的口吻说道:“古时候,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在他钓鱼的时候,有个过路人向他问路,可是,他只是摆摆手,不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儿垂钓》,读完以后, 你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回答别人的问话了,你们想知道吗?在这里,在教师故事的引领下,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为提高诵读效果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教学《七律长征》这首诗时, 作为毛泽东诗词中的一首,这首诗写的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在教学时,我发现班里有个学生读得非常好,抑扬顿挫,声音极有磁性。在教学时,我就让这位学生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在榜样的带领下,其他学生的诵读兴趣也自然被激发起来,他们跟着这位同学低低地、有节奏地读了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片诵读的浓厚气氛,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二、诵读的关键,加强指导

在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要想让学生达到有感情诵读的目标, 教师就要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诵读水平的目标。 对小学生来说,诵读的关键就在于先把古诗词读通、读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有感情诵读奠定基础。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由于这首诗中难以读准的生字较多,因此,在诵读之前,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诗句内容上,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做好正音工作。比如“宿”“疏疏”“径”“寻”等字教师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读通句子。如此一来,只有读准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诗,才能为学生的高效诵读奠定基础。

诗词诵读同时也很讲究的就是抑扬顿挫,读出节奏。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为了帮助学生诵读,教师要让学生按照七言诗的停顿要求先划出节奏符号。 “远上 寒山 石径斜,白云 生处 有人家。……”在学生划分出节奏符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跟着这种节拍抑扬顿挫地读,为了使学生的诵读更有感情,教师还可以借助画面,放飞想象,通过摇头晃脑地读、不求甚解地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就这样,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跟着节奏走,跟着感觉走,时间长了,学生定会读得越来越入味,越来越有感情。

三、诵读的根本,读出美感

在小学语文经典诗词教学中,开展诵读活动的根本是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也就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喜悦以及心灵上的满足。作为入选语文教材的诗词,大都具有画面感和情谊感强的特点,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赏析,品味中感受到语言美呢?我主要引导学生就诗词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品味。 在学生读完全诗以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哪句诗写的美,有学生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话写得太好了,有学生认为作者题目《游园不值》中的 “值“字用得好,在语言品味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而且在反复朗读品味中,读出了诗词的美,这种美只沁学生心脾,起到了“诵读有度,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经典诗词常常富于画面感、情境美。 这些画面情境或是浓缩的场景,或是自然的景观,或是简短的故事,就构成了一首精美的诗词。如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 在学生诵读的时候,我特意选择了一段给人以孤寂、凄凉、寒冷的音乐,然后,让学生配乐诵读,当音乐声响起,配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词,学生的头脑中自然浮现出了一幅“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老人独自在江面上钓鱼”的画面, 这样一来,情景、人、环境气氛,高度合一, 在有感情诵读中,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诗词深处,走进了作者内心,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岁月。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 篇3

《三字经》在我看来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尽善,尽孝,尽忠,还有人生的道理等它将这几类等都编成三个字的类型,如“人之初,性本善”,意思是,人最初本性是善良的。

《百家姓》原本是一个书生所编撰的一本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正如赵孙钱李,周吴郑王。其中周便是我的姓氏,虽然排在第五,但比起五百零四个姓,我的姓也算名列前茅了!

《千字文》是一本公认为编得好的识字书,流行了一千四百多年,成为世界上现存出书最早,使用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其内容包括天地、历史、人事、修身、读书、饮食、居住、农艺、园林、以及祭祀等文化活动。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意思是苍天是黑色的,大地是黄色的,茫茫宇宙辽阔无边。除了这些,还有许多古诗有唐诗宋词元曲、二十四孝、歇后语、谚语、汉子等。这些都记录着伟大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1000字 篇4

节目中设计了一些环节我觉得挺有意思,比如说参赛选手在帮导演买东西的时候有陌生人来借钱,选手们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道理,这就很有意义,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考验他们内心对那些道理的认识和领悟。学习经典传承美德就是这样,要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从内心真正的领悟,而不是一番纸上空谈。如果所有人都是一味地学而不思,知行不合一,那么学习这些知识就毫无用处了,反而是一种人才浪费。以现在的条件来说,不求甚解也不是什么值得赞扬和学习的,毕竟“五柳先生”的境界是少有人达到的。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亦复如是,相信那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都是众所周知的。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社会问题变得严重,所谓的传统美德只不过是说说而已,哪里有什么真正的意义,但是这个节目就完美的诠释了中国的传统国学文化,也告诉了人们,中国的精粹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丧失,反而历经沧桑而不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一代代传承下去。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等等学派创下的优秀思想成就一直熠熠生辉,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明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要相信,几千年的文化素养绝不是什么东西可以轻易代替的,既然先人为我们留下这些经典,就一定有它不可估量的内涵。众多传统中,我认为孝道理应排第一,从古代卧冰求鲤的王祥到今天背起母亲上学的孟佩杰,从感动中国的孝道大事到点点滴滴的家庭小事,无数的事例证明了孝是中国千百年的传统,是必不可缺的品德。第二,就是要“仁义礼智信”,“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做个大写的人,不失风范,这也是中国优秀的传统。

如果要论孔孟之乡的哪座城市最优秀,那么我会果断说“临沂”。我相信,临沂是个神奇的地方,这座地处沂蒙山区的古老城市,不敢说是天府之国,但也富有特色。回望当年抗日战争时,沂蒙红嫂的奋勇,沂蒙人民的赤城,我相信我们不会忘记!当历史的脚步再次创造新的传奇,临沂,也正慢慢变得更优秀,临沂人吃苦、诚实、进取的革命传统,另外还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交通环境,成为名副其实的引领潮流之城。近几年的实力飞进,无疑是最好的证明。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作文 篇5

大家肯定知道,中华从古至今就有传承美德的良好风范。为了使美德发扬光大,山东电视少儿频道播出了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播出节目后,让我们大开眼界。来自各地的名士,汇聚一堂,展开了没有硝烟的战争。

第一轮我爱记诗词考验了选手的古诗积累能力和古诗记忆能力。第二轮名家对对碰考验了选手对事物的理解。第三轮美德大考验是我最喜欢的一轮,因为它考验了选手对国学是否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传承美德靠的不是嘴皮子功夫,而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在生活中,肯定有一些会说:你看我的美德多么好啊!可实际却是恰恰相反的。当有人把纸扔到地下时你捡起,这就是美德;当有人欺骗你时你宽容他,这也是美德……

让我们携起手,一起学习美德、传承美德!

小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 篇6

关键词:诵读经典,校本课程,有效策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一部中国文化史, 犹如一条滚滚长河, 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 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 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 可时至今日, 由于当代中国语文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 一些华夏儿女已不知如何继承中华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在我们的血脉中渐渐地流失。

现阶段的小学生, 他们生活条件优越, 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大量外来文化、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 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表现出, 而且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 所以, 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 培养健全人格, 培育民族精神, 非常有必要。 而开发校本课程, 诵读经典诗文, 为这个目标的实现提供可能性。

1.从理论角度讲: 经典诗文是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人文典籍,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也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其一, 人类历史发展证明, 经典非一时之存在, 人类的和睦相处, 永远需要经典精神的陶冶;其二, 经典精神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 经典精神不局限于哪个时代, 也不局限于哪个民族或哪个阶级, 它具有全人类的自我修养的意义。 譬如, 敬业爱人、敦厚朴实、心地坦荡等人文精神, 都是一般的心性修养。 儿童诵读, 为读而读, 是纯心之读, 有特殊功效。 童子之功, 一日成诵, 终身具有, 这是成人读经所不能企及的。 所以让儿童以一定时间诵读经典, 使其渐渐具有经典精神是必要的。

2.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其发展曲线各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依据心理学家的研究, 一个人的记忆力的发展从零岁开始, 一至三岁便有显著发展, 三至六岁更显著, 六至十三岁, 则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代, 十三岁是一生中记忆力的最高峰, 以后至多保留在这个水平上;理解力从零岁开始酝酿, 一至十三岁虽缓慢上升, 但无明显进展, 十八岁以后才渐渐成熟, 随着经验的丰富和思考的训练, 理解力会一生维持上升趋势。 所以一个人的发展在其十三岁以前是以记忆力的发展为主的, 少年时期的儿童, 处于既有能力记忆又善于记忆的最佳时期。 这时如果让他们熟读背诵一些人文经典, 将具有一生的修养意义, 也恰恰符合他们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的天然学习方式。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 如果有效地开发, 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 但是, 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 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 而一旦开发出来, 不但现在记忆超人, 而且可以伴其一生。 从这个层面讲, 经典诵读挖掘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 同时, 诵读经典, 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 而且会惠及其一生。

诵读经典诗文意义远大, 我校在这方面采取有效策略。

一、科学而有选择的选编校本教材。

以经典诵读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顾名思义就是把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古典诗词、 古典名著等文化积淀中的精华作为课程内容, 以诵 (吟诵、熟读、背诵) 读 (朗读、默读、略读、精读) 为课程实施和组织的主要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丰厚文化底蕴, 启迪品性灵气, 全方位地以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化涵养为教育教学目标的一种课程实践过程。 经典诵读向来是我国的传统教学方式, 从秦汉至清末, 从私塾到学堂, 熟读精思, 口诵心唯一直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 经典是最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课程内容。

经典教育之初, 我们主要接受王财贵教授的理念, 在全校开展背诵经典活动。 我们先后背诵了经过科研组删减的《弟子规》、《增广贤文》、《朱子治家格言》等, 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存在很大问题。 一是学生兴趣度不高, 易记易忘, 往往要靠强制, 这违背了教育初衷。 二是全校背诵相同的内容, 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 不科学。 三是没有连续性, 缺乏整体规划。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有效且有序地进行, 我们确定以《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古诗词》、《论语》、《经典名言》等国学经典作为校本教材的主要内容配上译文后编印成册。 校本教材紧紧围绕“修身、养性、励志、劝学”这根主线选定适合学生背诵的经典内容, 按照年级分类, 每学期一册, 6年共12册。每学期安排16周的学习量, 每册除了必背的经典内容外, 还增加了格言、谚语、古诗词等选学内容。 一年级学生处于识字阶段, 教材中童谣、歌谣占了很大比例, 二、三年级以较浅显的蒙学为主要内容, 四、五年级以《四书》中的精华为主要内容, 按照主题进行编撰。 六年级学生临近毕业考试, 内容选取侧重于扩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 内容涉及诸子百家。

我们对读经的内容、授课模式、读经的时间、经典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等进行了规划, 并编辑出版了校本教材《水韵书香》, 使读经诵典教育走上可操作、可量化的轨道。

二、开设课程, 保障学生诵读时间。

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 形成一种品质, 学会一种本领。 我们在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 不忘帮助学生理解其蕴含的深意, 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的道德原则,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为了保障校本课程的实施时间, 学校将课程排入课表, 每班每周安排一节校本课, 由班主任老师负责。 要求每位老师在上校本课前认真备课, 分门别类地精心讲授经典诗文、加大学生的积累容量。

除了每周一节课外, 学校还专门安排了每天上午的一次课间十分钟为全校校本诵读时间, 伴随悠扬的乐曲诵读溢满校园。 在朗读上, 老师时刻尊重孩子们的朗读个性, 不拘一格, 赛读、唱读、摇头读, 使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彰显个性, 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大课间活动, 让学生将校本诵读贯穿跳皮筋、跳绳等各种活动中, 将《三字经》等内容编成游戏边玩耍边背诵, 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三、因地制宜, 诵读的形式丰富多样。

1.集中指导。 每天的必背篇目,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字音、韵律及抑扬顿挫的背诵指导。

2.分散训练, 每周、每天老师都要布置相应的诗文背诵作业, 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 进行背诵。

3.一、二年级学生可将当天要求背诵的诗文当做家庭作业来完成。

4.拓展诗文诵读的外延,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重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学生对精典诗文的独特理解。

(1) 画诗文, 我们让学生根据对经典诗文的理解, 想象诗文的意境, 用绘画的形式把诗文的内容画出来。

(2) 查诗文, 由小组长定期检查本组诵读情况。

(3) 改诗文, 要求高年级学生根据诗文内容将其改写成散文、记叙文等,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5.加强指导, 领会诵读方法。

(1) 寓背诵于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动中读背。

①把诵读与传统的跳橡皮筋、跳绳等课间游戏结合起来, 让那些古奥的诗句伴随着跳动的轻快身影, 像儿歌一样从孩子的嘴里脱口而出。

②在动态的表演中进行背诵。 把诵读与武术、舞蹈结合起来, 让学生感受经典与传统的和谐融合。

(2) 据意而背, 分门别类, 在横向的对比中进行背诵。

诗文按内容分, 有写景的, 有叙事的, 有抒情的, 在背诵过程中, 可以把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整合到一起,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理解上的难度,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横向对比中感悟诗的情韵。 例如让师生搜集以“送别”题材的诗, 如《别董大》、《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 亲人》、《赠汪伦》等诗归纳到一起。

(3) 据时而背, 借助季节变化, 跨越时空界线, 面对自然风光, 身临诗中境界, 把诗人所绘之景, 所抒之情化为眼前大千世界。 这种方法是根据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 例如春天来临, 万物复苏, 花红柳绿, 春光烂漫, 就可以让学生背诵与春季有关的诗文《春》、《清明》、《草原》等, 让学生浸润于自然风光与翩翩诗情之中。 当盛夏来临之际, 可让学生背诵与夏季有关的诗文, 如《小池》、《夏日》、《荷塘月色》等;步入了秋的高远, 让学生背诵《秋思》、《我与地坛》、《明月几时有》;当隆冬到来时, 可让学生背诵《梅花》、《济南的冬天》、《江雪 》……

(4) 创设背诵情境,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让音乐走进课堂, 用音乐烘托情感, 为学生配乐诵读;要用动态的画面展示诗文中描绘的风光, 让学生看图背诵……

(5) 多种形式综合背, 走出机械背诵的狭窄胡同。

为了激发学生背诵诗文的兴趣, 可以采用两人赛、 小组赛, 可以限时背、师生背、轮换背、接龙背, 可以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 可以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 让多种形式的综合背, 交织于学生背诵的过程之中, 让灵活多变化的方式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6) 适应家长的意愿, 简单易诵的诗文可要求家长和学生同读同背, 让家长做孩子读书的榜样。

四、拓展活动, 激发师生诵读热情。

每学期都要开展各种类型诵读活动, 活动内容年年有新招, 年年收获丰。 多姿多彩的诵读活动, 促进学生的诵读向乐读延伸, 辐射到每个学生的家庭。

1.举办校本教材诵读比赛, 激发热情。

为使活动有效而又生动活泼地开展, 我们每学期都进行校本诵读竞赛, 形式丰富:归类对诗竞赛, 使学生对同一类古诗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有充分感悟;千字文接龙、说唱,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经典学习的热情;韵文对歌竞赛, 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经典故事表演,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经典诵读的内容。这些竞赛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华经典的喜爱和理解, 促使学生主动扩大经典诗文的诵读量, 更好地接受经典诗文的熏陶。

2.活动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学校定期举行 “古诗诵读大王评选”、“古诗文手抄报评选”、“经典诗文书画展览”、“经典诗文临摹”、“经典诗文摘抄”、“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知识竞赛”、“节日诵诗”、“诗词情景剧表演”、“亲子共读一刻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这些活动, 犹如春雨, 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在经典美文中, 他们体味到“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的道理;领悟到“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的胸怀;感受到“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品质;学会“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领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蕴含的真情。 这些, 必将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3.诵读与节日庆典结合。

利用节日庆典, 结合美术、手工等课程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图文兼美的诗文书签、名言贺卡等, 做到学以致用, 使节日生活因校本课程而更丰富多彩。

4.强化素质培养。

我们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摘录诗文名篇, 记录诵读经典的心得体会等, 进行笔记、心得体会等评比, 对优秀的诵读笔记进行表扬与奖励, 并对全校学生展览;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期手抄报比赛, 促使学生多读书, 多搜集资料, 将自己了解的诗文方面的知识、 名篇佳句等办成手抄报, 学校评出优秀手抄报, 并给予表彰奖励。

五、创设科学、多元的经典诵读评价机制。

经典诵读评价的目的, 是要通过教育改进学生的心理和外在的行为。 如果评价没有教育性, 即对学生、教师无所教益, 那么评价就没有任何价值。 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不断进步, 最后积淀为厚实的素养, 达到学生高尚人格塑造和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从而达到评价的效果。

经典诵读为主的校本课程评价除了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诵读数量和质量、活动的评价外, 更重要的要纳入语文课程评价中。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背诵积累篇目, 将古诗文诵读纳入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当中, 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学期末给出相应等级, 可以通过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 采用等级制记录学生学习经典诗文情况 (兴趣、态度、背诵篇目等方面) , 教师、同学、家长参与评价。

此外, 我们还要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多角度、多层面、易操作的评价,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行多元激励性评价, 做到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相结合, 通过评价, 让学生看到通过诵读古诗文而取得的进步, 同时寻找不足, 更多地感受到同伴、家长、老师的提醒、鼓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热情。

诵读经典传统美德征文 篇7

第一环节,一共有五位选手。规则是根据题目来轮流背诵古诗词。每一位选手都能熟记很多古诗词,朗朗上口、滔滔不绝,这样我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大脑不断的运转中,总后出现一点差错,随着倒计时的不断减少,我的心情也跟着紧张起来。只剩下两位选手了,四号选手在倒计时间中,临危不乱,最终想出答案,赢得这个环节的胜利。此时,我由衷地钦佩她,在这样紧张的环境中,还可以沉着冷静的思考,确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下一个环节,是美德大考验。导演带选手去吃饭,可这是一场特殊的比赛:比的是选手们是否在生活中行知合一,学以致用,比的是谁更有礼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选手们在入座前互相谦让,还有一位选手上厕所说是更衣,一开始我并不明白,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礼貌用语。后来上菜时,一共有六人而只有五只大虾和五个鸡蛋,这时选手们互相谦让让我很感动。因为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当成了小皇帝,所以在生活中没有意识到谦让的重要性。最后,选手们还总结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这使我想到自己平时有错误就想隐瞒的不好的习惯,真是受益匪浅。

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中华美德并没有多大,它只是生活中一些点点滴滴的普通小事。而在生活的小事中,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可以度量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品德。

我也要改变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一些不好的习惯,踏踏实实,学习知识,活学活用。在日常生活中尊敬长辈、关心他人。人生不会一帆风顺,而我们也要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诵读经典传承文明征文 篇8

但说起中华美德,相信同学们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比如:热爱祖国、孝敬父母、自尊自强,等等。其实,关于中华美德的知识远远不止这些。

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篇报导。5月12日14时,一个看似平常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袁文婷的身上,袁文婷是四川省的老师。

上课的铃声已经响起了,袁文婷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在教室里上课。14时27分,正在上课时,教室的地板突然剧烈地摇晃起来。“地震来了,大家快跑!”袁文婷向同学们大喊。可是,大多数同学都已经被吓呆了。袁文婷老师立即抱起一位同学向门口冲去,袁文婷老师又立即转身去救其他的学生。一个、两个、三个、袁文婷奋力救出了十三个学生。当她再次冲进教室时,只听见“轰”的一声,楼板掉了下来,整座房子都垮了。

8小时后,搜救人员在废墟中发现了袁文婷。在她的身体下发现了九名学生,袁文婷生命的最后时刻保持了这样的姿势。袁文婷把她年轻的生命都奉献给了她的学生。所以袁文婷被称为汶川地震中的“最美教师”。

中学生诵读经典感悟成长征文 篇9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途中,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无数敌军,跋山涉水,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余里,出发人数有30余万人,到达时只剩下了3万左右。

万里长征艰苦卓绝。在诗人笔下,却全然没有困难忧伤的描写,全诗豪迈优雅,似闲庭信步。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艰辛在诗中就像不足道来的区区小事。五岭山脉像细小的波浪,险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跳动的泥丸。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红军命悬一线,在诗中,“金沙水拍云霞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似乎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经历苦难对热爱生命的人也成了一种美好的事情。

通过诵读这篇经典诗歌,我深刻地体会到毛主席的革命大无畏和乐观主义精神。长征途中,面对无数的艰难险阻,时刻面临的危难时刻,但红军却能跨越万丈深渊,在黑暗中看到光明与希望,并且用顽强的毅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挽救了中国的革命。这都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一个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支撑着,让他们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

少年传承中华美德征文 篇10

在现如今,这个物质横流的社会,许多人都将中华美德遗忘了吧!大家所追求的是金钱,权利,地位,难道在追求金钱,权利,地位的同时,不需要有传统美德吗?

假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没有爱心,没有道德,没有责任心,这样的一个人如何能获得权利与地位,这样的一个人是不会被社会所欣赏的人,也注定不能被重用,而相反的,一个有中华传统美德的人,才能被重用,才能得到金钱、地位、权利,所以在追求一些东西的同时,也需要具有中华美德。

做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有中华美德,那么作为一名子女呢?

中国有一句俗语说:“尊老爱幼是中华传统美德”,做为一个公民,我们要尊老爱幼,但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又如何能尊重老人呢?但现在这个人情冷漠的.社会,子女视年迈的父母为负担,不愿照顾;子女争夺父母财产,使父母黯然泣下;子女因与父母不和欧打父母,这类事件层出不穷。

小学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征文 篇11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然优良的传统美德也是不可缺少的。这些中华美德需要永久的传承下去,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

我们要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要先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比如说:在学校向老师鞠躬问好,主动捡起学校里的垃圾,与同学团结,主动帮助他人等等。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这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浅、低级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只要我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并力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有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按照传统道德基本内容,把传统美德分为爱国、明智、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好学、审势、求新、勤俭、奉公、务实等18个部分,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传统美德的各个方面,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格言”,这对于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陶冶他们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加强以德治国,培养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传统精神文化。

当前,培育和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的传统文化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弘扬中华美德传承良好家风征文 篇12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汉代班固的《白虎通。三教》里说家教,其实就是上行下效。《孔子家训》、《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无不透露出一个智慧之家的文化与传承,有对规矩的敬畏之心,有对传承的苦心酝酿,有对家族文化的守望,家教家风为何如此重要?

家教家风,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站立的脊梁。

家教家风之于人,体现在他的日常点滴之中。对老人傲慢,对他人轻狂,对朋友无信,对自己不负责任,很大一部分的责任来自于家教的缺位。记得南京初中女生当街扇了自己父亲一耳光,原因是父亲没有办法满足她买苹果的要求。不知道一记耳光扇醒了那位父亲没有?不知道天下多少父亲的脸开始感到滚烫?一记耳光,扇碎了很多爱之深的`梦寐。反问一句,在责难孩子无“礼”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拷问一下这位父亲,在平时的家教中,又传递了多少“礼”呢?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冠冕堂皇地责怪孩子的无礼?甚至作为道义之人评价他人的功过?

无疑,良好的家教家风,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的传家宝。

家教家风之于民族,也体现在重真情、尚大义的氛围之中,更是这个民族的传家宝。

对规矩的敬畏,对秩序的维护,对法治的遵守,无不是家教家风的集中体现。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吃人事件的结果尚未尘埃落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对规矩的漠视,才造成了如此悲剧。如果稍稍敬畏一下动物的习性,敬畏一下景区的警告,还会有命伤虎口的悲惨结局吗?汶川大地震中,十三亿人口瞬间凝结为铁板一块,八方支援,短短几年,重新矗立起了一座新城。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力量是一个民族最传统的“礼”的莅临——仁、义、礼、智、信从未缺席!

主席在中秋团拜会上有一段讲话,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中华民族历来重真情、尚大义……也才能铸就守望相助、天下同心的人间大爱。我们要让真情大义像春风一样吹遍神州大地,吹进千家万户,给每一个中华儿女带来温暖。”

上一篇: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下一篇:地瓜无价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