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画(精选8篇)
教学目标: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欣赏诗中所描
绘的充满生机和浓浓春意的画面。
2、在语言环境中认读“有、无、来、去”4个生字,了解“有”和“无”、“来”和“去”
意思相反。
3、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有主动背诵的愿望。教学重点: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读“有、无、来、去”4个生字,了解“有”和“无”、“来”和“去”
意思相反。
2、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有主动背诵的愿望。教学难点:
能对照图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欣赏诗中所描绘的充满生机和浓浓春意的画面。
教学准备:
投影、诗歌录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谜语吗?谁愿意说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
老师也说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仔细听。
2、教师范读诗歌,并出示诗歌内容: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题:《画》
3、这是一首诗歌,它字数相等,语言简洁。因为它是古代诗人的作品,所以称古诗。这堂
课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
二、指导看图,理清内容:
1、让我们来看看这幅图,仔细观察,画上到底有什么?
2、交流。(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近到远)
板书:山、水、花、鸟
3、诗歌是这样写的吗?再听老师读古诗《画》
(随机在是各种相关的词语下面加点)
三、熟读古诗,理解内容。
1、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知道了诗人所写的正是画上的情景。让我们一起来读古
诗吧。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诗句,师生共同正音。
(3)同桌一起读古诗。
2、对照图画,在读古诗,想一想,每一行主要说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有色、无声、还在、不惊。
四、再读古诗,明确“诗——画”的关系。
1、大声自由读古诗,和同桌小朋友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
(启发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谈体会)
2、理解“山有色,水无声”。
(1)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得清。站在近处,水从山上往下流的声音也能听的清。
(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流水声)
(2)诗句所描写的为什么是一幅画,而不是真正的山水景色呢?
(因为是“画”,所以虽然远看山——有色,但是近听水——无声。)
“色”是指颜色,诗句中指景色。
(3)学习“有”和“无”。
这是一组反义词,说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无”就是没有的意思。
(4)朗读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3、理解“花还在”、“鸟不惊”。
(1)花开花落是随着季节变化而出现的,可是课文却说“春天过去了,可花——还在。”
那是因为——这是一幅画。
(2)这是一幅画,所以,人走到小鸟面前,鸟却——没有吓得逃走。这就是诗句中说的——人来鸟不惊。“惊”就是吃惊、害怕的意思。
(3)指导朗读第三、四行,有那个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学习反义词。
1、刚才我们从诗句中已经认识了一对反义词“有”和“无”,其实在这首诗歌中还藏着两
对反义词,你能找到它们啊?自由朗读古诗,在书上将其中一对反义词用大圆圈圈出来。
2、交流,并出示:“远——近”、“来——去”。
3、学习“来、去”。学生交流识记好办法。
4、说说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反义词。
5、游戏——找朋友。教师准备学生常用的几组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在头上,做找朋
友游戏。
六、结合板书,熟读成诵。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附板书:
画
远山有色
近水无声
1. 正音朗读,通顺准确。
最基本的要求是诵读时能读得通顺,读得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数”:《狼》中“又数刀毙矣”读“shù”,意为“几”;《捕蛇者说》中“几死者数矣”读“shuò”意为“多次”。又如通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通“悦”;“河曲智叟亡以应”的“亡”通“无”……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间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朗读时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同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通顺准确。
2. 分清句读,疏通词句。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果读错句读,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句读?可以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或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为什么读后者?让学生看课文注解,“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因此要连读,不能分开。这类情况在诵读时,须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疏通句意。
3. 指导诵读,读出韵味。
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只是诵读的第一步,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准确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情感,通过诵读感染读者,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文章。要达到这种效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注意重音。重音处理得好,方能准确地表情达意。高音响亮,表示兴奋、喜悦;低音幽沉,表示肃穆、悲凉。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与“万木春”上,因为这六个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奋进、乐观的生活态度。读李商隐《无题》中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时就不能重读,它表现的是女子别后的担忧之情。其次,注意语调。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读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要更重。读出正确的语调,激起心中的忧愤,领会作者对晚唐政局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第三,注意节奏。诵读中的节奏须着眼于全篇,感情欢快的,可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可用慢节奏。读出韵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了解虚词所表达的感慨、哀叹与疑惑等语气。诵读时,可要求学生揣摩虚词的用法,注意语气、语调,从而领会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
4. 发挥想象,领悟意境。
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文言文言简意赅,一篇短短的文章往往能融入丰富的思想内容,想象的作用同样不可忽略。诵读时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画面想象当时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读《狼》,要求学生诵读时根据屠夫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幅画,想象当时的环境、屠夫心理活动的变化,等等。这样,一出人狼斗智斗勇的故事,一个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主题就较好地品味出来了。
5. 方式多样,激发兴趣。
单一呆板的诵读方式容易使人产生单调枯燥的感觉,诵读时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诵读方式可以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等。学生都有较强的好胜心,利用竞赛形式进行朗读比赛,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不但加深了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也激发了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关键词古诗词诵读学习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这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古代诗词歌赋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无数名言佳句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但是,如今的中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却呈现令人担忧的局面。不少学生不知道温庭筠是何许人也,想象不出王维笔下“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画面,更体会不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为什么现在的中学生对这些古诗词作者跌宕不羁、傲侮一世的人生,对他们“言有尽而意无穷,语言凝练却气象万千”的诗词不“感冒”呢?
通过与学生交谈可以了解到,他们对学习古诗同不太有兴趣,仅仅是因为学习上,甚至是考试上的需要而被动地接触它,学习它。究其原因。一是古诗所反映的内容、思想、情感与当代学生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客观距离;二是现在的学生比较浮躁,更喜欢直白简单的“快餐文化”,而无法静下心来学习语言隐晦、感情含蓄的古诗词;三是没有欣赏古诗词的环境,周围的同学都在看网络小说、言情小说、电视剧。自己要是看古诗词,会被同学视作“异类”、“怪物”,也少了平时与周边同学交流的“流行语汇”……种种原因形成了一种中学生不喜欢学习古诗词的氛围,致使他们学起来费力费时,更何况是理解和掌握了。
虽然中学生对于书本上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不大,但若问起他们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那肯定是人尽皆知,甚至还会给你哼上几句。不仅如此,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不少歌曲用古诗词填词,更多的则是应用了古诗同的元素。如邓丽君的专辑《淡淡幽情》,直接演绎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两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众多宋代词作名家的经典作品;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白云深处》、《巴山夜雨》,则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的经典诗句,改编为“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同样是词,为什么作为流行歌曲就可以脍炙人口,而出现在书本上的却让学生感到头疼呢?
首先是由于流行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符合现代人的口语特征,贴近现代生活。尽管现代不少歌曲的歌词创作是沿袭着古诗词创作的路子起步并发展起来的。然而,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毕竟还是不同时代的产物,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其次,歌曲能够更简明直接地表现人物的心情变化,例如《老鼠爱大米》中“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非常直接地表露了一种炙热的情感,而不像《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那般含蓄、深沉。再次,流行歌曲经过现代媒体的快速传播,可以做到同一时间各地都能知晓,并且进行传唱。再反复在电视、广播中播出,再难的歌词都会上口吟唱了。
由此可以发现,其实要学好古诗词,并非难事。早先的诗歌就是从劳动人民的劳动歌曲中搜集而来,而宋词原本就是从歌曲中分化出来的,其他诗歌也极具音乐性。流行歌曲是优美旋律、动感节奏、感人情怀的结合,人们觉得一首歌好听,通过不断重复,熟悉了歌词内容,理解了歌词的情感,逐渐就做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了。学习古诗词可以借鉴歌曲的流行因素。因此,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一是反复诵读。诵读不同于背诵,诵读强调的是读,边读边理解,边理解边读。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难的古诗词,经过反复的诵读,反复咀嚼,也能或多或少懂得它的含义,这就迈出了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也是重要而有效的一步。这也是流行歌曲能朗朗上口的一个重要原因——多次反复。二是深入诵读。深入诵读是要让学生读出意境。读出画面,读出作者的心声。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读得其法,不但能理解作者写什么,而且能与作者心灵相通。”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诵读及诵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诵读得法,有助于学生很快就能欣赏古诗词优美的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受艺术的熏染,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得到美的享受与极大的快乐。古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透彻,体会得深刻。教会学生正确诵读古诗词的方法,实际上就是教会他们理解古诗词特殊韵律和内容含义的方法。
诵读是要带节奏、韵律、平仄的。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古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所以读起来可以做到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激情横溢。在节奏方面,训练学生学会把握古诗词的节奏形式。例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镰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句为3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做乡”;七言句为3个音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押韵则是使相关的诗句末尾的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以形成声音的回环往复,产生复沓美;声调的平仄搭配,以及双声、叠韵、叠字、叠句的恰当使用,也能求得音调的和谐美。
诵读应是带着想象的。古诗词肓简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轻风舞细柳”,之“舞”,“淡月失梅花”之“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教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在头脑中出现“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美,以及“月辉映照大地,与梅花相映成趣”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或词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的愉悦和欣赏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作者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凭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飞雪、千山披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个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
诵读应是带着情感的。诵读时应引导学生的情感介入,使诵读进入声情并茂的佳境。古诗词是“缘情”而作的,所以训练学生诵读时,就要把诵读技巧与对古诗词意景的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作者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使学生能较准确、充沛地表达出古诗词的意境。只要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学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古诗词的特有境界,探得真谛,得到启迪。比如李白写的《赠汪伦》浪漫而热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写得豪迈而激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古诗词,
从节奏韵律、画面想象、情感领会方面去诵读,体会他们的诚挚友情,古诗词还何愁难学、难掌握?
应特别注意,课堂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是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的。但学生诵读古诗词不能仅限于课堂,仅限于短短的45分钟中的若干时段,因为那样学习是极其有限而被动的。每一首古诗同都是作者智慧及其人生经历的结晶,都凝聚了千年文化的积淀。因此,古诗词的学习还应该延伸到语文早读课,更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引导、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多读古诗词,让自身充分沐浴在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中,使他们的性情得到陶冶,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可在校园内定期举办古诗词诵读比赛活动,各班级先进行选拔赛。然后学校进行总决赛,决出名次并给予奖励,由此营造校园内学习古诗词乃至学习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这对建设精神文明校园大有事半功倍之效。
但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多媒体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上的运用,使得课堂知识量大大增加,丰富了古诗词教学的资源,可以把无声的平面古诗同文字转变为集图像、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但同时也造成很多教师过于依赖课件。要领略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图片展示一帮老者在花荫下聚会的场景;要聆听《雨霖铃》的朗读,只要下载一个朗读音频,放给学生听就可以了……这样一来,教师在课堂上只要按按电脑按键,程式化地演示事先做好的课件,一节课就结束了,课堂上确实热闹。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古诗词不是因你提供的图像而形象,而是要通过古诗词精炼的语言文字来激发自己的想象,在大脑中呈现相关的具体情景,这个过程和结果是因人而异的,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用课件进行展示,虽然直观、简单、省事,但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其结果只能是一千个学生一个李白——教师所展示的李白形象及某君诵读李白诗的声音。无论现代媒体多么先进。都不应该也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手段;无论多好的古诗词录音朗读,都比不上教师的课堂范读和学生的课堂诵读。因为课堂范读,融入了教师个人对古诗词的理解,带上了教师的情感、表情,甚至身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再通过学生课堂上自己的诵读,更有助于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
正因为如此,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作为语文教师。要上好古诗词课,就必须在课余时间努力学习,积极备课,提高自身素质,厚积而薄发,真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范读好一首哪怕只有1分多钟的古诗词,教师都必须做好准备——熟悉这首古诗词作者的背景材料,研究这首古诗词表达的意境,探讨范读时的节奏、停顿及表情等,缺一不可。这样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古诗同时。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受到优秀古诗词的感染,并为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所感动,提高他们对学习古诗词的必趣,愿意主动去接触、去感受古诗词,把课堂的45分钟扩展到课外的1个小时、两个小时甚至更多,才能真正达到学习、鉴赏古诗词的目的,从而终身受用。
二 主题:古诗文诵读。
三 活动准备:1课件。
收集并背诵古诗文。
四 场景设计:大黑板上写好“古诗文诵读。
五、活动过程:
1、激情导入(老师:)同学们,从我们入学第一学期开展背诵古诗文活动到现在诵读《弟子规》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以来,诵读的声音便不绝于耳。通过学习吟诵,使我们知道了祖国的山川河流,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品德修养。今天我们一四中队举行古诗文诵读主题中队会,愿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伴随我们成长的良师益友。
2、节目汇报表演
背唐诗宋词
(1)(老师:)我国幅员辽阔,景色优美,请欣赏组诗-----“祖国颂”
生1:我来赞美大草原的美景。
《敕勒歌》
生2:您知道鹳雀楼吗?它是我们陕西人的骄傲。
《登鹳雀楼》
生3:江西的庐山更为壮观。
《望庐山瀑布》
(2)(老师:)亲情、友情、思乡情,自古被多少人传颂着,接下来请欣赏组诗-----“感情颂”
生
1、:传统节日----端午节又快到了,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想念家乡和亲人。
《 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
生
2、:是啊,我也来说说思乡情吧!
《静夜思》
生3:可怜天下父母心。
《游子吟》
生4:我来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赠汪伦》
(3)(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看,柳树发芽了;听,小燕子在叽叽喳喳地唱歌。“一年之计在春”,让我们赞美春天吧!
生1 :我来夸夸春天的柳树!
《咏柳》
生2 :那我也来夸夸美丽的春天。
《春晓》
生3:我也来夸夸美丽的春天。
《村居》
生4 :春天还可以有黄鹂、白鹭。
《绝句一》
(4)(老师:)古诗中还有很多好玩的,比如----
生1:我能拿古诗数数。
《数字诗》
生2:我来说说可爱的鹅吧!
《咏鹅》
生3:我来说说我眼中的月亮吧!
《古朗月行》
(5)(老师:)看来大家的热情都挺高,我们来合作朗诵几首诗吧。
(女2:)请听女生朗诵----《鹿柴》
接着该男生大显身手了,请欣赏男生朗诵----《回乡偶书》
春天一来,农民伯伯又该辛勤劳作了。他们很辛苦呀!所以从现在开始,从我们开始就应该爱惜每一粒粮食。请欣赏集体朗诵——《悯农一》
演故事,猜古诗。
说上句,猜下句。
画古诗,诗配画。
诵《三字经》。生齐背诵。老师选择两句话让学生说说句子的意思。
3、辅导员讲话。(同学们,首先祝贺大家这次班会开得非常成功.通过这次班会我们深深体会到《三字经》在我们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了,它已经成为照亮我们前程的一盏明灯.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刻刻用它来衡量自己、鞭策自己。
七(2)经典诵读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结合学校“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使学生在古诗的海洋中,感受中华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古诗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的情趣,养成随时积累语言素材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检测班级的古诗的诵读情况和收集情况,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表演,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孩子的人文修养。
二、活动准备:
1、物色好主持人(杨子婷、彭炜),播放音乐。
2、各小组搜集整理描写亲情及自然风光的古诗并熟练背诵古诗。
3、各类节目准备:歌曲、舞蹈、小合唱、三、活动过程: 开场:
女: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文,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女: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男: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女: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男: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教益。女: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文的世界,去感受诗人们朴质、真切的情思。
男:今天,让我们徜徉在古诗文的长河中,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女:“走进经典”——古诗诵读主题班会 合:现在开始。第一章 感悟亲情
1、舞蹈《游子吟》(播放《游子吟》,舞诵结合)
女:人的情感世界可谓千姿百态,在人类美好感情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尤为鲜艳芳香的花卉。
合:那就是最炽热的,最深挚的,最无私的亲情。
男: 亲情是慈母手中的一针一线,亲情是妈妈对游子远行的牵挂
让我们一起对妈妈深情地说一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女:请欣赏舞蹈《游子吟》
师: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报答母亲的爱呢?
母爱,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中,虽然它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成长。人的一生,在世界上一切的光荣和骄傲,都来自于母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母亲的恩情,我们惟有以爱和孝敬来回报。
2、背诵亲情诗
女:没有谆谆叮咛,没有涟涟别泪,一片母爱的纯情凝聚在临行缝衣那无声的场景之中。一首《游子吟》深深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赢得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
男:短短的诗句,透着浓浓的亲情。谁还能再来背诵几首描写亲情的诗?
3、配乐诗朗诵《水调歌头》 女:拳拳爱心,一览无遗。
男:沐浴在亲人这无私的爱的光辉中,是多么幸福。女:可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男:有请国育坤为大家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 女:是啊,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第二章古诗擂台
男:诗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女: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男:腹有诗书气自华。下面我们要进行的是古诗擂台赛。男:第一轮:背诵古诗
男: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比一比哪一队同学能按要求背诵的古诗多,且声情并茂。请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抽签。思乡诗(回乡偶书 静夜思)有请苑祥熙到前面背古诗 有请国育坤背古诗。男:第二轮:诗句接龙
女 :如果说古诗词是一座文化百花园的话,那么古诗词中那一句句著名的诗句就是一朵朵艳丽无比的奇芭;
男:如果说古诗词是一首优美歌曲的话,那么古诗词中那一句句著名的诗句就是整首歌词中广流传的歌词。接下来,我们来进行第二轮比赛:名句大接龙。
欲穷千里目—— 洛阳亲友如相问—— 独在异乡为异客——
桃花潭水深千尺—— 孤帆远影碧空尽—— 莫愁前路无知己——
停车坐爱枫林晚—— 春风又绿江南岸—— 竹外桃花三两枝——
接天莲叶无穷碧—— 小荷才露尖尖角—— 春色满园关不住——
女:第三轮:看图说诗。女:古来诗画是一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下面请同学们仔细欣赏画面,看到了这美丽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首诗?请用“看到了---------让我想起了谁写的《---------》
(一):(出示图)
(看到这首诗 我想起了)女:最后一幅图请老师背诵。
男:四时风光美如画,诗人笔下的每一个季节都有其迷人的魅力。女:经过三轮激烈的比赛,下面我宣布本次擂台赛的冠军是—— 亚军是——季军是——。对获得冠军的第---组同学,我们表示祝贺。但其它小组也要继续努力,积累更多的诗词。希望在下一次的擂台赛中,你们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第三章 真情吟唱
男:古诗虽然篇幅短小,却含义深刻。廖廖几个字,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赏心悦目,令我们回味无穷。女:是啊,古诗是美丽的,一行行诗句整齐地排列着,当夏日的暖风吹开了中华诗国的宝库时,一首首唐诗宋词就从幽幽远古跳跃出来。接下来,请欣赏小合唱《赋得古原草送别》。男:那一行行自胸中流淌出的文字 女:那一颗颗跳动着的赤诚之心 合:震颤着我们的心灵。男:“路漫漫其修远兮 女:吾将上下而求索”
男:接下来,请班主任老师讲话。师:
经过主持人及在座每位同学的精心准备,今天的这节班会课开的非常成功,老师为你们而感到骄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经典诗文又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可以让我们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出示作品(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今天,老师想把这句诗送给大家,齐读这句诗,希望我们能继续积累更多的好诗好词。尾声:
男: 中华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杯美酒,香醇而清冽;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女:我们吟颂那些优美的诗歌,他们脍炙人口,意境相随,使人得到心灵的熏陶。
男:最是书香能致远,好诗伴我们一路远行。女:腹有诗书气自华,好诗养育我们的灵魂。男:让我们共读经典诗文,在书海中美化我们的心灵; 女:让校园布满人文气息,在书香中感受读书的乐趣。男: 让我们做一名感情丰富,心灵高尚的人,让我们:(合)把经典诵读融入每一天,展翅高歌,飞向未来。:在诗的形象中,我们欣赏着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男2:在诗的形象中,我们感受着文人们悠然适意的闲情。女2:“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真情的流露。
男2:“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是相隔万里的朋友间真情而洒脱的问候。女2:“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是家国难归之人对故国旧友的魂牵梦萦。男2:“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朋友间的情感,弥足珍贵。
女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让我们吟诵着动人心魄的友谊诗篇,去寻找生活和学习中的知己吧!
背诵篇目:《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
齐唱一首古诗改编的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三部(亲情)
1、女声小合唱〈游子吟〉
女1:人的情感世界可谓千姿百态,在人类美好感情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尤为鲜艳芳香的花卉。
合:那就是最炽热的,最深挚的,最无私的亲情。女1:请听女声小合唱《游子吟》 {播放《游子吟》(唱诵结合)} 旁诵:A听,一支淳厚深挚的母爱颂歌唱起来了
B没有谆谆叮咛,没有涟涟别泪,一片母爱的纯情凝聚在临行缝衣那无声的场景之中。
2、相声〈慈母心〉
女1:一首《游子吟》深深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赢得了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强烈共鸣。男1:父母辛苦鞠育之情,儿女定当涌泉相报。下面请听相声《慈母心》。
3、男生齐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女1:拳拳爱心,一览无遗。
男1:沐浴在亲人这无私的爱的光辉中,是多么幸福。女1:“每逢佳节倍思亲”,异乡的游子更是关心系念着远方的亲人。
合:有请男同学们为大家背诵王唯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四部(乡情)
1、表演朗诵静夜诗
女2:短短的诗句,透着浓浓的亲情。男2:淡淡的忧愁,遥寄深深的思念。女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这是思乡游子绵绵不断的情思,男2:那古老深厚的乡土故园之情,牢牢地根植于人们的心田。
女2:在思乡的诗句中,以李白的《静夜思》最为出名,让我们一起来表演朗诵吧。
2、女同学齐诵《回乡偶书》
女2:“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男2:一幅生动的画面,烘托出一个久别游子的沧桑和喜悦,有请女同学为大家背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3、齐诵《杂诗》 第五部(爱国情)女1:谁不爱故乡 谁不恋故土
这是一种儿女对母亲般的关心系念。男1:祖国是故乡的延伸,“家国”两字从来就是紧密相连的 女1:当国家遭受战乱之时,诗人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一首首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男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捧出的无疑是一颗为国捐躯的拳拳赤子之心。下面请各队的同学背诵爱国名篇名句!(个别上台背诵,出示书法作品)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尾声:
男1:那一行行自胸中流淌出的文字 女1:那一颗颗跳动着的赤诚之心 合:震颤着我们的心灵。
男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女1:诗人们这种坚毅求索、宁死不悔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为祖国的明天而奋发学习。让我们牢记
——出示作品(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尾声:
男1:闲情、友情、亲情、故乡情、爱国情,好一派迷人的情感风光。女1:那情真意切的情思,在我们心灵的回音壁上激起悠远的回响,余音袅袅,如缕不绝。男2:中华古诗文浩若烟海,女2:华夏文明光辉灿烂。
男合:让我们多学中华经典文化,继承民族优秀传统,齐合:让我们站在五千年文化的历史巨人肩膀上,面向世界,开创未来
教学目标:
1、学习两首古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通过两首古诗的诵读,感受中华民族一脉传承的乡恋情结。
3、能按平仄规律诵读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在诵读中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能按平仄规律读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乡愁四韵》前两阙
2、师:一首《乡愁四韵》抒发了余光中老先生对家乡的思念。那乡思如长江水,如海棠红,如雪花白,如腊梅香那样悠长、隽永,让人沉醉、难以割舍。
3、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诉说着自己的乡思之情,乡思之苦。而最能勾起他们对家乡思念的往往是那一轮明月。尤其是中秋之月真让人浮想联翩,唐朝诗人李峤也曾写过一首中秋月
出示课题:古诗诵读中秋月(之二)
二、学习古诗:中秋月(之二)
1、一个中秋之夜,明月当空,诗人在月下欣赏这美景,此时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我们先来读一读古诗,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1)指名读
(2)齐读
2、指导诵读
(1)还记得古诗阅读的规律吗?(平长仄短、两个字一个节奏点)
(2)老师已经在诗句上注明了平仄和节奏点,自己试着读一读。
(3)指名读,指导
(4)齐读这首诗
3、“魄”就是——(月出时或将末时的微光,在这里指月亮),晴朗的夜空,当一轮圆月升上天空,赏月的人都会说——
这就是:皆言四海同
你觉得诗人所说的“同”有哪些是同的?(如:晴朗的天气、大家都在赏月、一家团圆、赏桂花香等)所谓“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4、可这天下所有的人、事、物是否真的想同呢?诗人面对此情此景他想到了什么?(安知千里外,不有风兼雨?)
(1)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安知:怎么知道;不有:没有;兼:
和)
(2)诗人看到明月当空,可是千里之外是否也是一轮明月普照大地呢?
也许云雾遮挡了明月,也许正有暴风骤雨。
(3)你觉得这风雨还可以指什么?
5、师:的确,此时也许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与家人团圆,家乡的亲人正在思念着他们,所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苏轼也曾说过: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此时此地,诗人看到了“圆魄上寒空”,可是他眷恋的故乡又如何,他“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啊!
三、学习古诗:乡思
一首《中秋月》寄托了诗人对天下人、事、物的思考,让团圆之人想到千里之外的风雨,想到了无法与家人团圆的人们,那远离家乡的人又有怎样的感怀呢?
1、出示古诗:乡思,能按古诗的读法读这首诗吗?
2、指名读古诗。
3、再读古诗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傍晚,太阳渐渐落山,我看到诗人站在山上,正望向太阳落山的地方,想看到自己的家乡)
4、傍晚时分,夕阳渐渐落山回家,百鸟归巢,群鸦返林,正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时候,远在异乡的游子触景生情,多想看到家乡,想看到家乡的亲人,真是望眼欲穿。可是诗人的家在何方呢?他抬眼望向落日处,可是——(望极天涯不见家)
作者望极了天涯,可是落日可见,故乡却难见。天涯虽远,可是——(家乡还比天涯远)真是“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
指导朗读
如果你就是这位诗人,此时此刻,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怎么读这句话?
5、出示:夕阳西下图
你能描述一下此时的景色吗?你们觉得美吗?
6、小探究:夕阳西下,是一幕多么美丽景色!诗人李商隐曾说过:夕阳无限好。可是诗人却说他“恨”,有什么疑问吗?
A、碧山就是“青山”,夕阳西下,傍晚的云气笼罩着青山,正是“夕阳无限好”,可作者却视而不见,还恨恨的,为什么?(故乡距离已经
很远,现在被碧山阻隔,已令人惆怅不已,何况眼下碧山又被暮云遮
掩。)
B、师:远望不得,近瞧不见,怎不让诗人怨恨,诗人怨碧山、怨暮云,恨他们——(阻挡自己无法看到家乡)这恨来自于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强调了诗人——(思乡之浓、之切)。
C、读这两句话
6、诵读《乡思》
四、总结延伸
同学们,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思乡文学像一弘溪流源远流长。思乡是一个中国人的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无论男女,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
们不老的情结。正是这样的情结成为中国历代文人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各种方式,从各种角度加以显现。
教后反思:
古诗是我国文学体裁中最美的,古诗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中最美的课堂。这学期我有幸参加了由陆襄老师主持的“读之、吟之、歌之、舞之”古诗诵读研修班的学习,对古诗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有了更深的体会。古诗创作的年代里现代学生很遥远,如何使学生感悟古诗中的诗情画意,把古诗的美落实是现在的课堂上是我们一直探索的问题。我觉得古诗教学中,古诗的美不仅体现在教师赵的音乐有多美,多媒体制作得有多美,更多地应体现在诗本身的音律的美,意境的美。所以,古诗教学要有一定的深度。
一、感悟诗情的深度
“诗情画意”,诗必言情,无情不为诗,没有感情,就相当于诗没有了灵魂。在这堂课中,我选用的两首诗《中秋月》(之二)、《乡思》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使人借助月亮、夕阳等景物抒发了自己对家乡浓浓的情。对家乡的思念,对于学生并没有切身的体验。而教学古诗,又必定要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因之时间、空间的距离,学生对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不一定能很准确地体会。所以在教学中我着力于引导学生体会诗情。
在上课伊始,我以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四韵》的诵读入手,在课堂上营造了思乡的氛围,让学生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在此借基础上再导入《中秋月》的学习,果然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对诗中“不有雨兼风”已具有了深刻的体会,感受到诗人也在想知道千里之外的家乡的情景呢。而教学《乡思》这首更加直白的诉说乡思之苦、之浓的诗时,我以“极”、“恨”这两个字为切入口,通过换字的方法、通过体会“恨”的含义,使学生感悟诗人所说的一切都表达了他对家乡深深的思恋,所以才会望眼欲穿,才会对落日天涯的美景视而不见。
二、指导朗诵的深度
有了对诗的理解的深度,再让学生来朗读这两首诗,读出诗意来就事半功倍了。古诗之美首先在于她的音律美,古诗的押韵、平仄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所以学古诗必先朗诵。在这次的培训中,我改变了以往读诗的节奏,告诉学生诗要读的“平长仄短”;要“两个字一个节奏点”,只有这样才能读出诗的味道。如果说一开始学生的读只是把字音读准确了,那么当学生理解了诗意,在此基础上的读,就是通过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语言美,在这种美的熏陶下发自内心的美美的朗诵,是让人陶醉的朗诵。当然学生一开始未必都能读好,因此在教学《中秋月》时,我进行了范读,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诵读,学生有了范例,读得渐渐有了诗情。而第二首《乡思》的读,我则放开手让学生来读,因为一节课中,学生手中被诗人浓浓的相思之情所包围着,陶醉于诗之美,引起了他们的共鸣,所以读得优美动听。所以我感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古诗朗诵的指导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的魅力,才会喜爱上古诗,才能真正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三、体会意境的深度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这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是可以做到的,但如果教师教学中没有深度的话就会直接影响了古诗教学的效果。
在教学《中秋月》一诗中,我让学生想象诗人所说的“同”是什么相同,而现实生活中是否“四海同”,诗人所说的“风雨”又是指什么?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体会诗人的美好愿望,与现实并不能达到四海相同,中秋之夜总会有人无法与家人团聚,从而让学生感悟诗人对千里之外家乡的思恋。而《中秋月》中,我让学生去想象夕阳西下时的美景,人们在黄昏会做些什么,感悟诗人触景生情,使学生沉浸在诗人所创设的意境中。
钢城十一小
朱萍 教学目标:1 会认5个生字。朗读古诗,熟读成诵。通过看图读诗,了解诗文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教学重点:认识5个生字,了解诗文大意,背诵古诗。教学难点:通过边读边想象,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这学期学过不少古诗,谁愿意大声地有感情的背一背? 大家的古诗背得真好!师板书:古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诵读(师板书 小儿垂钓),看老师板书,这儿有个生字(垂),谁来读,瞧,钓鱼的丝线长长的垂到河里,所以钓鱼也叫“垂钓”“垂纶”.大家一起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 初读古诗,认读生字,生词。.1 大家真会思考,让我们轻轻的翻开书第83面,先自由地读古诗,多读几遍,再将双横线里的生字读准,读给同桌听听。读字卡。同学们读得这么热情,那大家合上书,还能叫出生字宝宝的名字吗? 垂,翘舌音读得真好,蓬,后鼻音真准 去拼音读。开火车读。莓苔,瞧“莓”和“苔”手拉手好朋友,就组成了词,谁来读,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都是草字头)说明莓苔(和草有关,是一种植物)真聪明,看到汉字的偏旁,就能猜出它的意思。想不想去看看? 这就是莓苔,喜欢生长在阴暗潮湿的湖边。课文中还有像这样的词语朋友呢。请看大屏幕:蓬头(多么可爱的孩子),(玩得真快活,头发乱糟糟)你来读,稚子(就是小孩子,和你们的年龄差不多),侧坐(你来读,是怎么坐,一起来坐坐看,这样侧着身子钓鱼,可舒服啦,齐读。“草映身”这个词组谁来读?这些草长得真高呀,把小孩都遮住了,你来读?这些草长得好茂盛啊?挡住了火辣辣的太阳,真凉快!你来读。好大的一片草啊,把小孩的身子全挡住了。全班齐读。不应人,不搭理别人(师做动作)呢,在做什么这么专心回答别人的时间都没有啊?你来读?把莓苔等所有的生词和词组连起来读一读。
5读古诗。生字,生词宝宝跳回古诗里,大家大声地,自由地读读,看谁读得更准确,更流利。同桌之间,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开始吧!谁愿意大声读给我们听,其它同学认真听。师评。师范读。想听老师读吗?如果读得好,请你们给我鼓鼓掌,好吗?老师读得好是有小窍门的,那就是一句一句地好好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来,你们也来试试,自由得读读第一句,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三 品读诗境。来,你们也来试试,自由得读读第一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A 看到一个孩子学钓鱼。
B 看到孩子侧坐,看到莓苔,看到草映身: C我看到草很茂盛。你真会读,你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草映身)他真聪明找了个草这么茂盛的地方做什么啊?(钓鱼)对呀,这个孩子在学垂纶,师板书(学垂纶),你来读,这个小孩学着大人的样子有模有样的钓鱼呢,你来读。
你还看到了什么?(侧坐莓苔)学大人钓鱼的样子,是什么样呢?侧坐读得多好啊,学着大人的样子,侧着身子钓鱼,多么专注啊!你来读。草儿好茂盛啊,把小孩的身子都遮住了。好聪明的孩子啊,躲在这么茂盛的地方,鱼儿可发现不了?想不想去看看这个小孩?看PPT这就是学着大人钓鱼的小孩,来让我们一起来夸夸他,你喜欢他,读出来吧。全班齐读第一句,大家这么喜欢他,就读出你们的喜爱和夸奖吧。
小结: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知道了可爱的孩子在学着大人钓鱼,学得有模有样呢,还从哪里看出小孩专心学钓鱼呢?自由大声的读第二句。2 学习第2句。
自由得读第二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孩子钓了好久,一条鱼也没有钓到。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大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他屏住呼吸,静静等待鱼儿上钩。正在这时一位路人远远地来问路了,我就是这个路人,你们就是专心钓鱼的孩子,我们来演一演,师:小朋友,请问渔家村怎么走?生自由做动作。为什么只远远地摆手,不出声回答我啊?原来是“怕得鱼惊”,所以你们“不应人”,所以你们才冲着我“遥招手”。
看,和你们想像的一样吗?瞧,他皱着眉头,生怕鱼儿被吓怕,赶紧招手,真聪明,既指了路,又没有吓跑鱼。多么专心啊!男,女生比赛读。
这么专心地钓鱼,今天绝对收获很大,来,把这句诗齐读一遍。
小结:小儿垂钓,就这两句诗,把这样一个天真可爱,聪明机灵专心钓鱼的孩子带到了我们面前。看来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真有用!让我们听着音乐,想象孩子可爱的样子,美美地将全诗读一遍吧。四 背诵 合上书,结合图画,我们自由地把古诗背给同桌听听吧。2 指名,齐背。五拓展《村居》
今天我们用边读边想象的画面认识了一个聪明机灵的孩子,其实古诗还描绘了许多可爱的儿童形象,大家一起读一读《村居》。六 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古诗诵读
小儿垂钓
学垂纶
草映身
遥招手
1. 诵读是让学生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有效捷径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 诵读能够让学生积累更多文言文基础知识。古人的文章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 是很生涩的, 尽管老师讲了许多, 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这时朗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朱熹主张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其目的就是“多诵遍数,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掌握和积累, 都不能单靠背解释、记术语, 只有通过诵读文章, 获得语感才能实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能读准字音, 对文章的字词也就有所掌握。如对于一词多义现象, 即同一个词, 在不同语言环境中, 读音、意义、用法不同。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例如“间”, 《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的“立有间”读“jiàn”, 是“一会儿”的意思。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也读“jiàn”, 却是“夹杂”的意思。又如“数”, 在《狼》一文中的“又数刀毙之”读“shù”, 意为“几”。又如通假字,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中“说”通“悦”;“河曲智叟亡以应”的“亡”通“无”……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间有通假字, 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 如果相关文章熟读成诵了, 感性例句积累多了, 生疏的也就变为熟悉的了。学生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 积累了基础知识之后。就为更深层次理解文章做好了铺垫。
2. 诵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古诗文教学中, 诵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古文的停顿, 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如果读错句子的停顿, 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 甚至会曲解文意。如《狼》“其一犬坐于前”, “其一犬/坐于前”跟“其一/犬坐于前”意思是不一样的。又如《捕蛇者说》一文中的“而乡邻之生日蹙”, 应是“而乡邻之生/日蹙”, 而不是“而乡邻之生日/蹙”。再如柳永的《雨霖铃》文中“都门帐饮无绪”, 不可能念成“都门帐/饮无绪”, 而应是“都门帐饮/无绪”。这类情况还有不少, 指导学生诵读时必须分清句读, 才能疏通句意, 理解文意。
3. 诵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像, 还能给予学生美的感受
在古诗文教学中, 诵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像, 引起美的感受。反复诵读可以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 激起学生丰富的想像。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 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深刻的内涵, 不展开想像, 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 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们让学生在想像中诵读, 在诵读中想像, 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 感知形象, 运用想像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 品味诗意, 走进诗的意境。如读《出塞》, 可试图让学生化身唐代诗人展开想像:登上塞外关城, 明月下, 望着辽阔的荒野……为了戍守边境, 这关城, 从秦汉到现在, 洒下了多少征人戍卒的血汗?战争却为什么连年不断呢?只有充分发挥想像, 才能较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在诵读文章时, 只要能开启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反复诵读, 在“之乎者也”中, 把握语脉, 进而把握思想的脉搏, 就能消除与古人的距离感,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诵读得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 无论兴趣方面, 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诵读, 不仅有助于走进诗人的意境, 更能感受文章的人物美、情感美、思想美。如诵读“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浮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雄姿;吟诵“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我们向往的, 是充满着和谐清静的大自然的纯真;轻吟“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时, 那情人分别时惆怅的情景尤如在眼前。
诵读, 正是通过语言的感知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 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4. 诵读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
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如果说阅读古诗文是我们超越时空和古圣贤心灵对话的话, 那么诵读古诗文就是我们“替”古圣贤抒发思想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 也是学生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过程。他们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的同时, 也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当学生神情肃穆地朗声诵读《〈孟子〉二章》“生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时, 升腾在他们心灵中的不就是那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吗?当学生慷慨激昂地高声诵读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时候, 充溢在他们肺腑的不也是那种荡气回肠的爱国情操吗?而吟哦着“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时, 学生也将把这做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箴言。高歌着“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学生也会将它当作激励自己永不言败的自信。这样日诵日习, 塑造的将是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
5. 诵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说”“写”的能力
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理学家朱熹称:“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上述言论均说明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实现“以声传情,因声会意”。
那么何谓诵读?诵读即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读”和“朗读”不同,“背”与“背诵”有异。“古诗词诵读”,不像单纯地背电话号码,背得快,忘得也快。“朗读”和“背诵”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是高一层次的口头表达艺术,所以古诗词诵读注重的是朗读和背诵,无需过多的讲解和分析。
然而,随着历史人文环境的变迁,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的冲击,现今中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日渐衰微,古诗词的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识记层面。也难怪学生会在日记中这样说:“觉得语文有味,是在小学时候,每天早读课,教室里书声琅琅,召唤我一走进教室就急急地打开课本,汇入大声诵读的河流中,读着读着,渐入佳境。每有动人至泣的课文,读后心情愉悦,流连忘返,范读、带读、齐读、分角色表演读,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让我们乐在其中。找不到语文的感觉,是在中学时候,早晨,我们的时间多用来背记英语单词和英语课文,还有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几乎没有时间读课文,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很少朗读,可能是课文篇幅大多较长,40分钟毕竟有限,语文教学任务又繁重,一般都是匆匆默读。我再也体会不到那种自我陶醉、文我两忘的朗读之乐了!再加上让人头痛的作文,我渐渐不喜欢语文课了。”从学生的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学语文课堂存在着朗读严重缺失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却明确地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不言而喻,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成效,倾力诠释词作的情感呢?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应继承诵读传统,大兴诵读教育之风,同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使之发扬光大。让学生在传承古诗词文化的精髓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养分,并切实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诵读教学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了作品,还原了生活,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它既可以让学习者在对作品感知、理解和体验的前提下,与之气息相通,心灵交融,又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以及浓烈的人文色彩。
既然古诗词诵读有如此之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面对优美的韵文时,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过程合理的诵读呢?
一、范读再现韵文旋律
诗词因汉语语言平仄、押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时或一气贯通势如排山倒海,时或似断还续声如山泉丁冬。因此,准确的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而教师的范读或名家的标准朗读录音则能给学生以示范,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但可以缩减因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带来的识字断句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借助对教师表情的直接观察,揣摩并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感情基调。
当然,教师在朗诵范读时,除需要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外,还必须掌握一些诵读的技巧。诸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才能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才能使学生被倾情诵读深深触动,进而感动、沉醉,深入作品的内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继而产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体悟。
然而,在诸多技巧中,应特别强调的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语势沉闷、语速缓慢;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重、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
笔者在朗诵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时,结合以上技巧对文本诵读做了初步的把握,参考如下:
(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怒(重音)—发—冲(重音)—冠(停顿3秒),凭—阑(停连)—处、(语调低沉)潇潇雨歇(停顿4秒)。(语调激昂)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停顿3秒)。(语速较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停顿4秒)。(语速缓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稍停顿)空-悲(停连)-切(语调舒缓)(停顿10秒)。
(语速缓慢)靖—康—耻,(语调凝重)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语速稍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语调高亢)(停顿3秒)。壮志饥餐胡—虏肉(停连),笑谈渴饮匈奴血(语调激昂)(停顿4秒)。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语速缓慢,语调依次升高)朝—天—阙。
整齐划一的对仗,参差错落的节奏,使诗词本身具有了一定的韵律。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所以,洪镇涛先生曾明确地指出,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
二、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在以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能轻易地找到语文教学注重朗诵的事例。而今,回首细看,你会发现课堂上的朗读仅停留在字音的纠正,课文内容的熟悉上,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只是从教师那里获知一点理性方面的认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未得到良好的体现,他们仍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显然是不利于语文教学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思想、感情和感觉的世界。”
人的个体差异促成了著名的教育理论——“因材施教”的诞生。然而我国的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仅强调社会化,所以个性的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忽视,甚至是扼杀。在时代迅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教育理论家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致的意见:人的个性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所以,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年代,一个有个性的教师应把握契机,帮助学生追求社会化的同时,让学生慢慢地脱离对教师的依赖,突破传统,走向自主、独立,成为既适应社会又能创造未来的高素质公民。
正因如此,语文教育更应尊重个性差异,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都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选择,促进每一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朗读的个性化研究在各国教育界早已备受关注,前辈的研究和实践也充分证明了:个性化朗读能力对学生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现阶段,近四成的语文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何来质的飞跃?学生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能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只有日复一日地朗读,对词汇、段落、章法、结构的感悟才能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大脑,出现在他们的口中、作文中。比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起笔两句中,碧绿、青葱、火红、洁白的色彩,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清新自然之感。单看这两句,就如同一幅风景画镶嵌在镜框中,碧绿的江水、洁白的鸟翎、青翠的山峦、欲燃的花葩,相互映衬。再读三四两句,如果学生对古诗词中以乐景衬哀情的惯用章法熟识的话,就不难看出一个“看又过”既点出了写诗的时节——春末夏初,又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岁月荏苒,归期遥遥。这是杜甫入蜀后,抒发羁旅异乡感慨的诗作。
再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有学生认为诗人狂放的个性是不管身处何境都无法打压的,所以朗读时应高昂急促、掷地有声;但也学生认为这是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悲愤,朗读时应从容亲切,为下文蓄势。看来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朗读,对同一句的语速、语气及重音处理的不同,可以表达出对诗词的不同体悟。这就是与作者产生共鸣,拥有独特感悟的个性化朗读。
经过持久的个性化朗读,学生再也不会被教师统一在参考答案下,失去发自内心独特感受的机会。长此以往,不单单是学生的学业水平会有长足的进步,就连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也会悄无声息地成为其自身的素养。
经典古诗词的诵读教学,目前在小学阶段开展得较多。相信随着阅历的增加,中学生在看待问题方面,思维的成熟已明显有别于懵懂无知的小学生。而此时,如果中学教师能将专家关于古诗词理论的宏观阐释与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学生的个性化朗读等有机融合,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诵读)”古诗词。相信学生就可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并在鉴赏和学习中,把握自身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为有序而高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古诗诵读画】推荐阅读:
古诗诵读学习心得05-27
古诗二首诵读欣赏07-05
古诗欣赏与诵读12-20
古诗诵读二绝句01-08
行动设计方案.古诗诵读06-10
小学古诗诵读串词06-11
一年级古诗诵读计划06-30
古诗诵读主题班队会10-07
小学古诗诵读比赛总结12-11
古诗经典诵读朗诵稿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