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 篇1

林丽青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 给曹操一个白脸。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 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

活动

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

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我们以前也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解释为“对着”,可以引申为听歌,唱歌。这是已然发生的行为。解释为“应当”,是能愿词,表明放 歌是希望发生的一种行为。听歌时一种静态形象的呈现,与诗人内心涌动的丰富的情感不符;应当是一种希望,无论付没付诸行动,都是将来时的一种表述;只有一 边喝酒一边唱歌这种现实中正在发生着的动作与诗人内在的情感互为表里。

③慨当以慷,意为慷慨。为何要把“慨”放前,“慷”放后。同时 “当以”是虚词,既然没有表义功能,用在这里在哪方面发挥了作用?(这是词语间隔用法,当以无实义。慷慨意为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现代汉语中有慷慨陈词一 说。用在此处是慷慨而歌,形容歌激昂。这里为何是慨慷与诗歌的叶(和洽,和谐)韵有关。)教师安排学生对诗歌进行两遍对比诵读,通过读感受这一特点。同时 教师总结词句理解方法,从诗歌韵律形式入手理解词句。

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为青色的您的衣领,让我心向往。曹操想人家的衣服了?这 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借代,用特征代整体。文化意蕴:周代学子穿着的衣服,学子是有才能的人。同时该诗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篇,这里看出曹操对贤才的 思慕之情。所以这里青青子衿句,就有了让我思慕的贤才啊,我心中向往。此处从修辞和文化入手,揣摩诗意。

⑤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 宾,鼓瑟吹笙。鹿儿发现美食,悠悠鸣叫。这种景象和嘉宾云集奏乐宴饮,在情绪和情景上有什么联系?情绪上,鹿儿发现美食,欢乐的鸣叫;宴会上奏乐喝酒,宾 主尽欢。情景上,鹿儿性情温顺,喜群居,发现美食必聚食;宴会上嘉宾贤主聚会。这种通过景象或情感上的联系,引出诗歌后句的手法,在《诗经》中常用叫做 “兴”。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诗经·周南·关雎》鸟儿的关关叫声,在鸟儿之间在传达着什么信?求偶。教师总结方法,从诗歌表达手法入手 理解诗意。

⑥明明如月,理解为明明者如月,明明者指的是明亮的皎洁的东西,它和月亮为复指关系,翻译时可译为明亮的向那月亮或者是月亮明亮。

⑦越陌度阡,枉用相存。(阡陌为田间小路。陌为东西走向,阡为南北走向。枉为屈就,用在别人身上,是敬辞,常可用枉临枉驾。用为虚词以。存,恤问也。——《说文》;臣乃市井鼓刀者,而公子亲数存之。——《史记·魏公子列传》)这句的主语是谁?枉为屈就,常可用枉临枉驾。能用在自己身上吗?用在别人身 上,是敬辞。所以主语是别人。问候的对象就是我。相在这里不再是表示相互意,而偏指动作一方我。例如: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 乎?’杂然相许。

⑧契阔谈讌,心念旧恩。“阔”为分离。现代汉语中有阔别家乡三十载之说。“契”为聚合之意。此处用为偏义复词,强调契意,聚合。此处从语境语法入手,揣摩诗意。

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此句中厌何解?厌为满足,准确吗?请同学们对照课后注释,认真体会厌和辞之间的关联?结合典故,可知厌为辞意,指推辞,推却,嫌弃。完整义理解应为山不厌土方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此处从使用典故入手,揣摩诗意。

2、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予以解决,同时总结揣摩诗意方法。教师板书学生疑问,多媒体展现成果。

活动

二、体会诗人情感。

1、对词句疑难的推敲,帮助我们完成了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揣摩诗意。下面我们进入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阶段,体会诗人情感。

首先老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诵读一下这首诗,其他同学完成以下任务。思考,在我们这首诗中,有一种情感反复出现,你能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出来吗?动笔划出直接体现出这种情感的诗句。

同学们找到那个词了吗?我们一起读出来,忧。好,请一位同学把直接体现“忧”的诗句读出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忧的是什么?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一般四言诗,以几句为相对较为完整的表意单位?两句。所以我们读时应读六句。)

教师明确:忧的是人生短暂,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如果落实将这种忧的情感,落实到词上,那些词体现了人生短暂之忧?

几何,朝露,苦多,难忘。老师简单划分一下这四个词。前三个词是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我们叫情语;后一个词,表现形象或物象,我们叫景语。

这里用朝露来表现人生短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在古典诗歌中我们给它一个专有名称,比,以彼物比此物。

教师总结:酒与情感紧密相连,高兴时酒可助兴,悲伤时酒可遣怀。酒的浓烈展示着情感的厚度。对酒当歌,抒发人生短暂的忧苦,一杯酒就把曹操忧苦的心境表现的更加厚重深沉。

那位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这六句诗?教师评价,突出慷慨悲凉的特点。

2、诗人还忧什么?忧贤才难得,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意为人才,何时可掇,表达对贤才难求的忧思。明月一定喻指人才吗?明月是古典诗歌中常出现的一个意象,你还知道哪些借月抒忧的诗句?

这些望月抒怀的诗句中有思乡,思国,思故友,思情人,表孤独的。为何在这里,一定就是喻指人才,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看看曹操抒发情思的对象是谁?分别抒发了何种感受?

教师明确:上文中,曹操思的青青子衿是贤才;鼓瑟吹笙,宴饮的对象是嘉宾。下文中枉用相存的是贤才。所以这里曹操借明月不可掇拾,表达贤才遥不可及,无法延揽的忧思。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意象具有多义性,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要放到诗歌整体中去把握。

同时,同学们再来审视一下,曹操对贤才的情感可谓极其充沛:有对贤才的深切思念,有对贤才到来的欣喜和礼待,同时也有对贤才难求的忧思。在这里该如何把握呢?哪种情感才是曹操对贤才的主要情感呢?

教师明确:现实中贤才难得,所以忧是主要情感。因为难得,忧思难以排解,所以才会在想象中展现人才到来的情景,表达自己的喜悦。这是对忧的情绪的一种反向延伸。由此就将曹操渴求贤才的心情表现的充分。

哪个同学能给大家有感情的诵读诗歌的中间十六句,注意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情语和景语。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悠悠,但为,沉吟,从中来,不可断绝,心念久恩。表现形象的词: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明明如月,越陌度阡,心念旧恩。

3、一般来说,忧的情感让人情绪低落,为何同学们在自由诵读的时候,却声音洪亮,情绪昂扬呢?这首诗还表达了曹操心中的什么?理想,抱负和志向。从哪些诗句可 以看出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天下贤能的人才都归附我,隐含的意思是什么?天下归顺。与这种统一天下的壮志相连的是曹操广纳贤才的 胸襟,那两个意象能体现这种胸襟?山和海。山容万物,海纳百川,这种壮景把壮志表现的淋漓尽致。初中我们学过曹操的哪些诗句展现了他的壮志?《龟虽寿》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和《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此处还有一个人的形象和曹操联系在一起,他是谁?周公。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出曹操什么特点?表现出曹操要以礼来待贤才,展现了他为天下操劳,鞠躬尽瘁的能臣形象。

哪个同学能为大家有感情的将这四句诗诵读一下?教师点评,突出气魄。

4、这里还有同学们值得探究的四句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种景象有什么特点?这里曹操在表现什么?

教师明确:景象特点,表现一种彷徨可依的处境。这是谁的处境?①贤士。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表现贤才无明主可择时的彷徨无依,和后文展 现的广纳天下贤才的气魄,遥相呼应。表现出曹操对贤才的关切,更能激起贤才的投奔之情。②一般百姓心境。战争乱离,百姓彷徨无依。曹操渴望挽狂澜于既倒,招纳贤才,统一天下。这里是对曹操统一壮志的形象的进一步丰富和衬托,揭示出他统一天下的目的是挽救苍生。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本诗卒章显志。正是有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宏伟壮志,所以才会一扫前人抒发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正是有壮志才会想到人生短暂,更应当抓紧时间延 揽天下人才及早及快建立功业。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不屈从于命运和时势的抗争,正是这种壮志让我们看到曹操真豪杰大英雄的本色。何以解忧?只有壮志。

教师明确,到此诗歌鉴赏的第二个阶段就完成了,那位同学能为大家将全诗有感情的诵读一下。教师评价,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将感情放在那些最能体现的情语和景语上。

【知识扩展】 短歌行诗文朗诵

重音:· 停顿: / 语速:快 慢 语调:升调↑降调↓平调→ 曲折调√ 语气节奏:()

前半部分感情基调:沉郁苍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慢(慷慨激昂 气满声高)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慢(沉郁悲壮 气沉声低)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慢(凝重苍凉 气缓声沉)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慢(苍劲悲凉 气沉声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慢(惆怅轻柔 气徐声柔)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慢(深沉悠长 气徐声柔)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慢(深情舒缓 气舒声平)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快(轻快高昂气满声高)

后半部分感情基调:慷慨激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 慢(深情激昂 气足声高)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慢(沉郁悠长 气缓声沉)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快(轻快愉悦气满声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快(轻快高亢气满声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慢(惆怅舒缓 气舒声平)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快(急促高亢 气短声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慢(铿锵有力 气满声高)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新课程 诵读 语感 思辩能力 语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也不断深入,在语文教学领域中不断涌现新的教学方法:如合作探究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及多媒体教学等等。新教学法的出现,打开了语文教学的新局面,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推行新的教学法的同时,是否就该把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摈弃呢?

笔者曾有幸观摩了一次多媒体优质课比赛,听了一节语文课,那位老师教的是朱自清的散文《春》。执教者所设计的教学方式的确是富有创新,多媒体教学方式更是充分体现。整节课上春天的各种美丽画面纷至踏来,再配上优美音乐,学生可谓大饱眼、福耳。之后便是小组合作热热闹闹地讨论,课堂气氛的确活跃。可是这番热闹之后学生收获了多少呢?如此优美的散文,课堂上竟然听不到学生的读书声!写景散文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学生真的感受得到了吗?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显然,在新课程改革中,不少人误解了新课标,一味地在创新性、合作性和开放性等方面大做文章,而忽视语文传统的诵读教学。把一篇篇美文变成了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成了各式各样的图画。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室里的琅琅书声越来越少了,孩子们的年龄越来越大读书的声音却越来越小,甚至连早读都出现了“这里黎明静悄悄”的局面。这不能不说与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忽视诵读教学有关!

自古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在语文教学上特别注重文章整体的直接感知,因而特别重视诵读,把诵读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孟子《万章》上篇说:“颂其诗,读其诗,不知其人”,可朱自清先生训“颂”为“诵”,孟子经常引用《诗经》中诗句,可见他是背诵过《诗经》的。据史传,曹植年轻时背诵过十多万言。朱熹反复强调“讽诵”,可见古人对诵读的高度重视。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对诵读意义和作用的概括。可以说古代语文教育的巨大成就,首先归功于诵读的运用。

现代语文教育对诵读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诵读训练其实是贯彻新课标、实施新课标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教好语文的一条基本方法,是学好语文的一条基本途径。

首先,诵读是语感的积累和形成的重要途径。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有了语言感知能力,读书作文就有了基础。语感从何而来?其重要途径则是反复诵读。宋代学者朱熹指出:“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然后可有得耳。”读多了,背多了,就会觉得文如己出,加之于善疑精思,就会对文章的文与道渐有所悟,最后豁然贯通,达到义理皆通,文辞融会的境界。这样,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感知语言文字的能力。

中学语文课文,大部分是名家名篇,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表达都堪称范文。在教学中,如果一味地由教师一人从时代背景、内容分析到中心思想大讲特讲,或者是由教师挖空心思地去搜索意境图片、背景音乐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不让学生多读课文,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就往往缺乏真切的感受。听课时仿佛都明白,下课后水过鸭背,还不如让学生去诵读,去感悟。

其次,诵读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广泛。未来的社会需要有口头和书面交际能力的人才。诵读则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有些学生运用普通话交往感到困难,就是由于平时诵读太少。特别是方言地区,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方言及民族语言的影響,听普通话或讲普通话都须经过“翻译”,语言表达往往慢半拍,而且在“翻译”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词汇,往往词不达意或掺杂不规范的方言习惯。如果在教学中加强诵读,让学生经常大声地朗读课文,多背一些精美文章,就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第三,诵读还能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一个人能言善辩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流利的口语,还必须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中学课文都是范文,每篇课文都是蕴含着紧凑的结构、准确精练的表述以及严密的逻辑。将这些课文加以反复诵读,就是对思维与表达的一种强化训练。如反复诵读短小精悍的议论文,可以训练学生如何表述自己的观点和严密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反复诵读优美的记叙文,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具体、形象地描述事物;反复诵读条理清楚、语言准确的说明文,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准确地说明事物。只要多读多背多练,学生的思辩能力就能得到较快地提高。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篇3

(2016-2017学第一学期)

高 一 语 文 公 开 课 教 案

授课内容:《短 歌 行》 授课班级:高 一(3)班 授课教师:姚 永 强 授课时间:2016年11月24日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班级:高一(3)班 讲授者:姚永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引用、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他不仅是东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是汉末建安时期文坛的领袖和重要诗人。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富有创造性,代表了“建安风骨”的特色,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曹操的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两类: ①反映当时社会**,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长歌”、“短歌”是依照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诗句都是四字句,就称之为“短歌”。其中“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除了“行”,还有“歌、吟、引、曲、谣、辞”都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四、背景透视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皓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没想到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五、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播放《短歌行》音频文件,学生认真品味。

2、学生集体读全诗,读时要尽量以“曹操的身份”来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的内容。

4、提问:前面我们说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那么《短歌行》属于哪一类内容?(第二类)

那么,曹操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是什么?

六、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1、我们讨论一下,从全诗来看,大家认为哪个字可以用来做全诗的“诗眼”呢?

明确:“忧”。

2、全诗当中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你从哪些诗句当中可以看出这种情绪?

要我们弄清这个问题,一起分析诗人的情感。

第一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从“对酒当歌”可以看出,此诗是一首在酒宴上演唱的诗歌。酒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人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能不能说出一些学过的与酒相关的诗文及其蕴含的感情?

一壶浊酒喜相逢——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思乡

举杯销愁愁更愁——壮志未酬之哀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心境孤单

酒是一种文化,也常常与某种情感相连。由此可见,中国的诗酒文化源远流长。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其实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对生命真相的哲学思考。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讨论:诗的开头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不是。作者的这种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已所用,建功立业。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又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

第二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一句,揭示曹操“忧”的内容和原因。曹操急于实现人生理想,深感人生有限。他要实现理想,迫切需要什么条件?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

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美丽的鹿鸣叫着,悠闲地吃草,我有很多朋友,能够在一起欢聚一堂,演奏着迷人的音乐。

问: 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一定以“嘉宾”之礼对待的,我们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

为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历经坎坷,又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为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发出了人生短暂之叹,表达了诗人想抓紧时间干一番大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第二课时

第三节: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问: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

问:诗人在酒宴上演唱此诗,哪几句最切合宴会主题?

明确: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陌”、“阡”都是指田间小路。东西向叫“陌”,南北向叫“阡”。“枉”,枉驾、屈驾。“用”,以。“存”,探问、问候。“契阔”,久别重逢。“讌”,通“宴”。“旧恩”指往日的情谊。)

这四句意思是:客人(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

问:看着众多贤才,曹操内心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3、忧的根源

曹操一忧光阴易逝,二忧贤才难得,因为理想尚未实现,其实这正反映了他内心更深更重的一种忧愁,请大家自己概括一下。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一“忧”时光易逝,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二“忧”贤才难得,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三“忧”功业未就。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正因为功业未就,曹操思贤之心才会如此强烈。

第四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渴求人才,而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

问: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明确:没有贤主。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问:诗中充满对人才的渴盼,一片谦恭之气,有同学说其中又有一种霸气。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

明确: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是宏大的,意义上深远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诗人正是为了成为高山,成为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对,心里没有霸气的人,笔下便没有霸气。

问:“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 志在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七、艺术特色

(1)用典

“青青子衿”——《诗经·郑风·子衿》

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韩诗外传》

作者以周公自比,反复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形解》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才,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2)比喻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才尚在徘徊并急于寻找可依托的明主,流露出诗人惟恐贤士不来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用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厚遇贤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3)慷慨激昂之气。此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时忧时喜,展示着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

八、总结:

《短歌行》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在诗歌的最后也坦诚的向世人展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全诗前面部分写的沉郁悲凉,后面部分写得慷慨激昂,作者的情感有低沉也有起伏更有高亢。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曹操传世的千古名篇。对于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来说,曹操的那种珍惜时间、积极上上的精神,真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短歌行》

2、预习《归园田居(其一)》

3、完成课后练习一2

八、板书设计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时光易逝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忧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难得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功业未就 英雄的慷慨悲歌

诵读课《家》的教学设计 篇4

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人和动物都有自己的家;家是温暖的、幸福的,从而激发学生爱家、爱祖国的感情。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让学生知道“家”的含义,激发学生爱家、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小朋友,我们每人都有自己的家。能告诉老师你们的家住在哪儿吗?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为什么?

2、(出示卡片“家”)谁能认识它?(指名读)

师:对!这个字就读jiā,再跟老师读两遍。谁能用上“家”字说个词?(扩词)

3、揭题:有一首很美很美的儿歌,它的题目就叫“家”, 请小朋友认真看老师写课题。

师:(边说边写“家”字)一座大房子,宽敞又明亮;一条长板凳,横在屋中央;奶奶坐旁边,爷爷坐中间;爸爸妈妈坐左边,我和哥哥坐右边。

师:这个字就是“家”。

请小朋友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认识小伙伴

师:我们都有自己的家,小动物、小植物们也都有自己的家。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就来了许多小伙伴呢!(简笔画白云、小鸟、鱼儿、种子并板书这四个词)可是,他们现在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小朋友们愿意帮帮忙吗?

2、初读课文

(1)师:它们的家呀,其实就藏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儿歌里(课件出示课文),只要你们仔细地看,认真地读,用心地想就一定能找到它们的家了。

师:请小朋友们坐端正,先认真听录音里的阿姨是怎么读的,注意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看准、听准、记牢。看谁最能干。

(2)师:你们也想读吗?那就赶紧翻开语文书第83页,你就能看到这首优美的儿歌了。

这一次请小朋友们用小手指着课文,跟着录音里的阿姨小声地读。注意一定要听准字音,读准字音哦!

(3)师:能自己读了吗?可是,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生答)

(4)师教方法:在读的时候,用手拿着铅笔指着课文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读,遇到你还不认识的字就把它找出来,在字的下面画上一条横线。然后请教你周围的小伙伴,看看他们能不能帮助你?

3、检查朗读情况:

(1)师:现在能自己完整地朗读课文的小朋友请举手!谁愿意来给我们展示展示?(指名)注意啦,在××读的时候,请其他小朋友认真听,待会儿要说说他读得怎么样?(生读——评价)

(2)师:现在,我们就请××来当我们的小老师,给大家领读!这次,小耳朵可要听仔细啦!

(3)师:用掌声谢谢××小老师!接下来,老师还要请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相互读课文(先由1号小朋友读给2号小朋友听,然后再交换)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就用你喜欢的方式夸夸他。(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的姿势)

(4)师:祝贺你们得到了同桌的奖励!告诉老师:蓝天是谁的家?(师生接读)

(5)师:小朋友再听仔细了,谁是蓝天的家?(再次接读)

(6)师:下面,老师读第一行,小朋友们读第二行,依次接着读,好吗?

(7)师:全班一起来读一遍吧!

(8)师:下面,老师请小朋友进行分组比赛读。

(9)师:能背下来了吗? 我们一起来试试!

三、精读理解

1、师: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吧!(齐读)

2、教师范读课文

师:听小朋友们读得那么起劲儿,老师也想表现一下,愿意给老师一个机会吗?(师有感情朗读)

谁来说说,老师读得怎么样?(生评价)

3、指导想像读1——4行

(1)蓝天是白云的家。

① 师:谢谢小朋友对老师的表扬!猜一猜,为什么老师能读好?(生猜)

师:告诉小朋友一个秘密,这是因为老师喜欢那美丽的白云、可爱的小鸟„„喜欢大自然,老师就是带着对它们的喜爱之情来朗读的。所以,我一边读一边想。(课件欣赏动画:蓝天飘浮着白云。)读蓝天时,就好像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读白云时,又好像看到了一朵朵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飘来飘去。

② 师指导读第一行:蓝天是白云的家。

师:看来蓝天的确是白云的家。(板书)

(2)树林是小鸟的家。

① 师:谁来按照刚才老师的方法试试第二行?(指名读)(课件欣赏动画——小鸟飞来飞去)

② 师:小鸟在树林里干什么呢?(唱歌、捉虫子)

师:看来,小鸟在树林里真快乐呀!所以,树林是小鸟快乐的家。(板书)

那快乐的家应该怎么读呢?

(指名——齐读)

(3)小河是鱼儿的家

师:我们来看看第三行。(课件欣赏动画:鱼儿在水里)

为什么说小河是鱼儿的家呢?(生答)

师:哦,原来鱼儿离开了水,就不能生活,只有在水里,在小河里,它们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小河就是鱼儿的家。(板书)

师:一起来试试,读出鱼儿自由自在的感觉吧!

(4)泥土是种子的家

师:再请小朋友看大屏幕。(课件欣赏动画:种子发芽)

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说泥土是种子的家吗?(因为泥土给种子提供了水分和养料,所以种子的成长离不开泥土这个温暖的家.)(板书)

师:让我们读出种子家的温暖吧。(生读)

4、连读1-4行.师:小朋友们,今天的小伙伴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它们多高兴哪!所以,有家的感觉真好呀!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这四行诗吧!

5、课间休息:音乐《娃哈哈》

师:读得真好,老师要奖给你们一首好听的歌曲!

6、突破难点学习5、6行

(1)师:小朋友,白云、小鸟、鱼儿、种子都有自己的家,其实我们每个小朋友还有一个共同的家,是什么呢?(祖国)

(2)师:对!是我们的祖国!(出示中国地图)

(3)师:看!我们祖国的形状就象一只昂首高歌的雄鸡,(课件:图片欣赏)有巍峨的高山,辽阔的草原,壮观的海上日出,还有雄伟的天安门广场。看了这么多图片,你觉得我们的祖国怎么样?(生答)

(4)师:是啊,我们的祖国真美啊!正如刚才歌曲里面唱的,像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地图中出现鲜花图)我们小朋友就像花园里的花朵生活在这美丽的地方。

师:告诉老师:你们是祖国的什么?(是祖国的花朵。)你们感到幸福吗?快乐吗?

师:所以说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板书)

(5)师:其实,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是从一个不懂事的小娃娃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所以,我也想自豪地说一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你也想这样说吗?祖国是谁的家?(我们的家)

(6)师:让我们自豪地读最后两行: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7)师:多好啊,听你们的声音,我都觉得非常地幸福,非常地快乐。

7、齐读全诗(1)师:你们看,(课件出示完整的课文)其实每一行诗的背后都藏着一幅很美的画,只要你用心地去读,去感受,你就会发现这份美。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拿起书,再来美美地读这首诗,来表达我们的快乐、幸福,好吗? 注意:书要读得美,姿势先要美.看看谁的姿势最美.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配乐朗读,加上动作)

四、拓展延伸

1、指导联想:

师:下面老师要考考你们:

(1)(课件出示蓝天图)蓝天除了是白云的家,还会是谁的家呢?

(乌云、太阳、月亮、星星、小鸟、飞机„„)

(2)(课件出示树林图)树林除了是小鸟的家,还会是谁的家呢?

(老虎、狮子、老鹰、树木、小草、野花„„)

2、拓展提升:

(1)师:真会动脑筋!那小朋友的书包呢?它会是谁的家?(书包是书本的家。)

(2)师:那学校呢?它又是谁的家?(学校是学生的家)

(3)师:那大海呢?它会是谁的家?(大海是轮船、鲨鱼的家)

(4)师:聪明的小朋友们,请再仔细想一想,除了刚才你们所说的内容,你还知道什么是谁的家?

(课件出示;

是的家)(生想象答)

3、小结:

师:同学们想像力真丰富。你们看(课件出示课文)写这篇文章的小朋友只用了6行字就为我们描绘出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你们想不想学着他的样子,也来做一回小诗人?

师:其实呀,把你们刚才所说的句子有顺序地连起来,也就编成了一首优美的儿歌了。所以,今天的小朋友不仅学会了一首儿歌,还当了一回小诗人,真了不起!送给自己一份热烈的掌声。

五、结束语:

1、师:老师最后还要问问小朋友:你们知道“田字格”是谁的家吗?(生字)

下节课,我们就一起把生字宝宝也送回家,好吗?

《石壕吏》诵读课教学设计1 篇5

崔爱军

教学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诵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3.了解并运用古诗文诵读的方法。

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诵读展示,温故知新:

师:孩子们,老师听说你们在课余时间积累了很多经典的古诗词、文言文,你愿意与大家共同分享吗? 出示古诗文篇目:《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伤仲永》《卖炭翁》《卖柑者言》《桃花源记》等。(老师随意起头,由学生接诵展示)(设计意图:在开课之初,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在回顾中,体味古诗文诵读的节奏,为接下来的古诗诵读奠定基础。)

二、导入新课,紧扣题眼:

师过渡: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一些方法,今天,老师送给你们一份特殊的礼物,是由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篇叙事诗。板书:石壕吏 杜甫

师:谁愿意试着读读课题。

师:要读懂一首诗,首先当属把题目读准。请同学们看诗文下方的注释,石壕是河南省一个村庄的名字即石壕村;吏,指小官、差役。(边讲解边标出节奏)

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过渡: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杜甫走进石壕村,去见证那段历史。

(设计意图:课题先由学生试读,然后借助注释,自读自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抓住课题教给他们诵读的方法,即注意节奏和断句。然后引导学生紧扣课题提出问题,再围绕问题思考、交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三、尝试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大声诵读,借助音节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至少读三遍。2.认读字词。

师:文中很多生僻的字,我们一起来认一认,读一读。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三男邺城戍 死者长已矣 惟有乳下孙 老妪力虽衰 急应河阳役 如闻泣幽咽 3.范读。

师:注意听老师在节奏和断句上是如何把握的。4.同桌互相读。师:古诗用字简洁,慢读才能好好体会,所以无论文言文还是叙事诗,语速都要慢,停顿都要恰当。5.指名读。

师:好文不厌百回读,故事更需要细细品啊!听同学读,想想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鼓励:这么短的时间就读得如此正确、流利,可见你们的诵读功底非常深厚!

师:板书“吏捉人”(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意在借助音节、借助同学和老师的帮助,把诗文读正确,读流利,走进文本。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充分地诵读体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和“熟读成诵”的理念。)

四、品读诗文,感悟诗情

1.默读古诗。借助注释,同桌一起议一议这首诗的意思。想想官吏为何要捉人?他们要捉什么人?最后捉到了吗? 2.交流:官吏为何要捉人?(1)出示背景。师(配乐):唐朝时期,国泰民安,诗词等文学成就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可就在中唐时期,当时的节度使安禄山因贪慕皇权,勾结史思明发动叛乱,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当时,唐王朝为了挽回危局,平定叛乱,在河南省的石壕村、新安村一带,不择手段地大量拉夫,不管男女老少,都被抓去充服兵役。此时,杜甫正在回化州的途中,亲眼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忧愤交加,于是提笔写下了《石壕吏》。听了老师的讲解,你明白官吏为何要捉人了吗?那么官吏究竟是怎么捉人的,诗中有刻画吗?(2)出示“吏呼一何怒!” 师: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官吏?诗人杜甫亲眼目睹了官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心中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呢? 诵读“吏呼一何怒!”

师:是啊!这个秋风萧瑟的夜晚,一个粗鲁的声音打破了寂静 ——生:“吏呼一何怒!”

师:正当这贫苦的人家沉浸在梦乡之中,又听到了那粗鲁的声音 ——生“吏呼一何怒!”

师:在这兵荒马乱的日子里,黎民百姓家总能听到这粗鲁的声音 ——生“吏呼一何怒!”

师过渡:好精炼的语言啊,一语道尽万般恨!3.交流:官吏要捉什么人呢? 师:老妇的家中还有人可捉吗? 师:用诗中的语言来回答。(是妇人的哭诉给我们做出了回答)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师:读到此,你有什么感受吗?(你体会到了什么?)我们分明读出了悲伤、痛苦、凄凉……真是满眼的泪水流不尽。配乐诵读:

师:在官吏的怒喝下,老妇哭诉着:“三男邺城戍……犹得备晨炊。” 师:在官吏的阴影中,老妇哭诉着:“三男邺城戍……犹得备晨炊。” 师:在这痛失亲人的情形下,老妇哭诉着:“三男邺城戍……犹得备晨炊。”

4.交流:官吏捉到人了吗?

师:孩子们,作为一个有着同情心的善良的人来说,面对此情此景,心里会百感交集,可文中的官吏是否也如我们所想,大发慈悲,动了恻隐之心呢?请从诗中找到依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读到此,你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是什么?(同情、怜悯、愤怒)师:诗人杜甫也同你我一样,百感交集,写下了这段历史,让我们用诵读的方式来与诗人共鸣吧!配乐诵读全文。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紧紧围绕“官吏为何要捉人?捉什么人?捉到人了吗?”这个中心问题进行品读。为了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更加透彻地理解诗歌,我给学生创设了情境,用讲故事的方式将那段特殊的历史背景娓娓道来,并给他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在不断地配乐诵读中,入情入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与诗人杜甫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拓展。

师:诗人杜甫历经“安史之乱”,还创作了包括我们今天诵读的《石壕吏》在内的著名的《三吏》、《三别》。(出示:《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师:让我们用今天学到的诵读方法去品读《三吏》、《三别》。2.总结。

这首诗歌距离今天已经有一千二百的历史了,为何今天我们仍然在读?

师:这就是诗歌,语言凝练!这就是诗歌,感情强烈!这就是经典,120个字展现一段历史!让我们用心记下这段历史,这段精彩的文字吧!试背全文。(配乐)(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意在激励学生运用学到的诵读方法去寻找新的诵读内容,给学生以成就感。激发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和更浓的兴趣阅读经典古诗文。)

附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论语》六则阅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2.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型选用 诵读课型

教学过程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

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

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

字音:

曰(yuē)说(yuè)

愠(yùn)

逾(yú)

罔(wǎng)殆(dài)好(hào)

焉(yān)

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方法一:译文背诵法

1. 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2. 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

1. 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本文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 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 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3. 指名发言,学生相互补充,教师归纳板书。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终身学习的效果: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

⑤七十而从心所欲

(点拨:“有朋处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方法三:交错背诵法

1.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或学生背上句,教师背下句。

2.男生背上句,女生背下句或女生背上句,男生背下句。

3.同桌相互背诵。

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

学生选用一种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背诵——单独抽背——教师评价——全班齐背。

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定会灵活掌握各种背诵方法,提高背诵效率。同时,老师也希望大家在将孔子教育教育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终身学习的效果深入结合到自己平时的学习中,开创美好的人生。下面,让我们在齐声背诵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附:板书设计

《论语》六则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诵读课课堂实施策略例谈 篇6

一、师生对句引入,预热经典诵读氛围

用师生间和谐的对诗、对句来开启每天的晨诵课,是我校实施这一课型的经典引入方式。在美妙温馨的音乐背景下,师生用诵读开启一天美好的学习生活。

【片段实录】

师: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说起经典,我们脑海里会自然地想起一个人——(生应答)孔子。没错,他就是孔子。孔子在他的名著《论语》中有这样的句子,我们一起来对一对(生应答“好”)。

师:子曰:有朋自远方来——

生:不亦乐乎。

师:温故而知新——

生:可以为师矣。

师:三人行——

生:必有我师焉。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去认识一位爱国诗人。他是谁呢?请听老师的描述,大家猜一猜。他是一代抗金名将,叱咤风云,驰骋疆场,却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含恨九泉;他精忠报国、赤胆忠心、流芳千古、世代传扬,他就是——

生:(齐答)岳飞!

师:没错,他就是岳飞。今天我们来一起诵读他的(师手指课题)——

生:(齐读)《满江红》。

这个环节的教学重点在于预热课堂的诵读氛围。在预热之后,笔者再运用学生颇为喜欢的“猜谜”方式,老师描述“人物形象”,学生猜出作者是谁,在学生初步感知作者形象的同时,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诵读篇目。

二、走近国学经典,为诵读铺垫情感氛围

这是一节五年级的诵读课,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加上作者创作《满江红》的历史背景比较特殊,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诗词的情感基调,我们可在课堂上稍稍介绍一些有关作者及诗词创作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酝酿情绪,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低年级诵读课,或者情感情绪要求不是很高的诗文,可省略此环节。总之,这个环节的出现,要视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定。

【片段实录】

师:你们都了解岳飞吗?有谁来说说你都知道关于岳飞的什么?

女生1:我知道岳飞写这首词是要表达他的爱国之情。

师:你了解到了岳飞的情感。

男生1:我知道岳飞是一位打仗很厉害的将军,但是最后遭到奸人诬陷被杀害了。

师:还有谁想说,谁来补充?

生:我读过《岳飞大破金兵》的故事……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对诗人背景的了解也真不少。(课件出示岳飞的背景资料)

岳飞,字鹏举,南宋抗金名将,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因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被捕入狱。后被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最终又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同时被害。宋孝宗时给岳飞案平反,追谥其为武穆,后又追谥其为忠武,封鄂王。

在开展诵读课程以来,关于国学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文,我们形成了这样一个惯例:低年级多选用《弟子规》《三字经》《论语》中的名句以及篇幅较短的诗歌、童谣,便于学生在流利的诵读中去识字并积累相关的诵读经验,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年级多选择代表中华璀璨文明的“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素材,旨在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悟情、促情,学会从凝练的诗句中感受诗人笔下丰富的意象世界,不断提高朗读及审美能力,同时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高年级人教版教材的国学选文绝大多数都是关乎自然、田园和日常生活的,尤以反映自然田园之美为多,而关乎历史、哲理、政治等方面的选文有限,因此,我们着意在这方面有所拓展,比如选择像本文诵读的《满江红》,还有杜甫的《兵车行》、苏轼的《赤壁赋》、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一方面丰富学生国学诵读的选文内容,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人物形象、了解历史、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在诵读中发展技巧,渗透诵读技法教学

诵读课,重在诵,难在读。只有会读,读好了,才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

【片段实录】

师:(课件出示《满江红》词)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这首词,争取把这首词读准确、读流利,然后我们再比一比谁读得更好。

生自由诵读。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这首词的上阙?(女生1读上阕)谁接着来读下阙?(男生1读下阕)谁来点评一下这两名同学的朗读?

生:这两名同学读的声音都很响亮,字音读得也很准确。

生:如果他们读得稍微慢一点,能够读出词的节奏来就更好了。

师:这两名同学不光认真倾听了,还提出了让同学改进朗读的建议,真不错!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首词可以发现,这首词以短句为主,短促而有力。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仅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而且要读出力量。听了同学和老师的点评,我相信大家对这首词的朗读又有了新的认识,谁还想来读一读?(两名学生分别读上、下阕)这两名同学注意了停顿和节奏,读得更有味道了,掌声送给他们!

在这一环节,诵读是核心,笔者通过前一组学生的初探朗读以及中间点评后的学生示范朗读的“教学组合拳”,悄无声息地整合了学生的朗读优势,自然地点拨了读好诗词的方法和技巧。

四、多种形式诵读,引导学生逐渐接近作者的情感,读出诗词本身应有的韵味

诵读课的重点,在于多种形式读。通过变换诵读的形式和角色,通过配乐反复吟诵,学生会逐渐进入诗文的世界,直至精确把握诗词的情感。落实到这节诵读课,学生就在这反复吟诵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被这首词中渗透出的美好情感所打动,深切感受到了诵读的愉悦。

nlc202309080904

【片段实录】

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一下这首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你体会到了吗?

生:我感受到了岳飞的爱国。

生:岳飞非常想报效国家。

生:词中蕴含着岳飞的愤怒之情。

师配乐范读《满江红》,生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听了老师的朗读,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再读一遍?(生纷纷举手)不过,在读之前,请同学们看看这些画面(师课件依次播放相关诗词画面),认真地看,仔细地看!也许你会听到……还会想到……(师在走动中相机点学生接着自己的解读朗诵相关的词句)

师:回朝途中,一场大雨阻断了去路。骤雨初歇之时,岳将军手持着朝廷要他班师回朝的12道金字令牌,想到马上就能收复的失地将因此功亏一篑——

生:(面带怒容,用低沉的声音朗读)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师:想到大好河山正被蹂躏在金兵的铁蹄之下,不知又有多少生灵涂炭,多少百姓流离失所。无奈、愤怒、失望、不甘,百感交集——

生:(边读边微微抬头,声音激昂)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全体男生齐读:(在前一学生的感染下,全班男生情绪饱满、声音洪亮而激昂)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师:此时的岳将军,想到自己戎马一生,那征战沙场的几十载光景——

生:(意味深长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全体女生齐读:(满怀深情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师:他不禁感叹时光飞逝,壮志未酬。失地尚未收复,而我却在此地空度光阴。焦急、无奈,焦急、无奈……悲愤涌上心头——

生齐读:(无奈的语气)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师:金军已大举入侵,百姓在金军的铁蹄下呻吟,国仇家恨何时能报?岳将军愤怒了——

生:(激愤的语气)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师:是啊,臣子恨,何时灭?臣子恨,何时灭?岳将军多想——

生:(目光里满怀憧憬)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同桌一起读:(激情澎湃)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师:他更想——

男生齐读:(群情振奋,读得酣畅淋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师:痛快,痛快!这才是我大宋好儿郎。泱泱我华夏!华夏子孙收复失地,指日可待!等我收复失地之时——

全班读:(声音洪亮,气势磅礴)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读出了岳将军的所思所想,读出了他的壮志豪情。下面,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朗读,感受岳将军的英雄气概。老师来读红色的部分,同学们读其余部分。

师生合作配乐读。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处理上,笔者通过自读、范读、分句读、合作读、配乐读、配图读、创设情景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读促情,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情感互通,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爱国之情自然流露,报国之声余音绕梁。

(责编 白聪敏)

【短歌行诵读课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燕歌行教案教学设计05-31

长歌行古诗教案06-20

汉乐府长歌行07-01

上一篇:制图部分模拟试题1下一篇:感动中国观后感小学生作文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