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滋养人生
杨士中心小学国学教育汇报材料
“国学”是学生修身、立德、治心的教育。于洪区杨士中心小学始建于1906年,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于2004年10月迁入新校址,地处沈阳市西南城郊结合部。目前学校发展到6个年级,30个教学班,1400余名学生,60余名教师。
根据区教育局国学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弘扬民族文化为核心,以诵读国学经典名篇为载体,以诵读经典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修身立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杨士小学以“经典启迪智慧,国学滋养人生 ”为主题,把国学经典教育做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实施。如今站在教育现代化的门槛上,走向课程改革的纵深,我们努力思考如何将历史积淀的厚重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探寻一条既传承中华文化之精魂,又适合当代儿童少年发展实际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诵读经典,开启学生智慧 国学不仅集中华人文知识之大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体和推动力量。国学的主体内容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事准则。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国学精粹,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把“国学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深入持久地开展。通过“国学教育”,使学生
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和优秀的中华文明,接受人文精神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热情,树立爱国报国的思想,学习和领悟国学精粹,为今后一生铺垫正确的道德基础,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因此,我校积极开展了与国学教育相结合的特色课程。
(一)改革课程设置,充实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选取较佳的教育方法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对语文课的课时安排及授课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在不改变各年级周课时总量的前提下,提出了课时及授课内容调整的决定,即在每周的语文课中安排1至2节的经典诵读课或阅读拓展课。同时,对各年级必背内容进行统一规定。如:一二年级诵读《弟子规》,三四年级诵读《三字经》,五六年级诵读《千字文》。清晨,教室里响起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小学语文课堂上,各班教室里也不时地传来一阵阵诵读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习古诗,诵古文在童子小学学生中已经蔚然成风,中华传统文化对孩子们的熏陶、浸润在校园内随处可见。同时,我们以四、五、六年级为试点,重点抓好诵读活动的课程化研究工作。这三个年级所有的语文教师都要积极参与诵读活动,全方位、全时段、高频率地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文本》的经典诵读活动。在活动的形式、成果的展示上大胆创新,如吟诵、歌唱、表演、作诗、诗配画、展示诵读本、办诵读小报等;
(二)、把《经典国学读本》作为校本课程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他们为后人留下的这些经典不只是一些文字,而是透过这些精炼的文字背后呈现的立体智慧内涵空间,启发后人深入人类精密的心智领域,成为唤醒沉睡大脑潜能的导航图,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把国学作为校本课程,要求学生《三字经》、《千字文》、《论语》等经典古文书人手一册。从而保证国学教育的规范开展。
二、品文化精髓,树健全人格
学校自开展国学经典教育以来,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学生变得比以前懂事了,对家长更加孝敬了,对老师也更加尊重了。校园里没有了打架、争斗的粗鲁行为,有的只是和谐与默契。校园内干净如新的墙壁,看不到一丝划痕,地面干净透亮,找不到一处脏物。操场内生龙活虎,教学楼内文明温馨,让人感受到了“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的德育效果 首先,孩子阅读经典,不知不觉中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增长了许多自然知识、历史知识、科学知识,接触到了丰富的名人励志的故事,文学素养提高很快,诵读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丰富,很多孩子出口成章,聪明灵性,偶有“四两拨千斤”的智慧闪现。
其次,我校的老师与学生一道享受着读经典的快乐与提高,浮燥之气少了许多,务实聪慧愈发彰显,教师的品格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上课时间,教师在走廊不高声说话语,随时给学生以关注,教师之间互相帮助、文明礼让、团结和谐。
最后,通过学习经典,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的行为有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说:“自从校园里开展了国学经典教育,我发现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回家经常给我背诵《弟子规》,开口总是说《弟子规》教同学们怎样做,主动帮我们做家务,整理自己的房间。”从家长的话中,我们体会到了弘扬传统文化带给学生的变化
三、以主题教育为依托,传承国学经典。
以校园礼仪为重点,上好“文明礼仪第一课”是本学期礼仪教育的手段。通过举行校园礼仪风采展示、手拉手、一帮一”等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加强了学生文明礼仪规范教育。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本学期,根据区教育局德育科工作安排,学校开展了国学课程。一二年级学习《弟子规》、三四年级学习《三字经》、五六年级学习《千字文》。学校德育处制定了学习计划,并将课程安排到课表中,由班主任教师每周上课一节,建立了国学档案。每天清晨从7:15分到7:30分为国学经典诵读时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各班级根据班级学生情况,召开国学礼仪主题班队会。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学校举行了“弘扬经典,传承文化国学诵读,欢庆六一”的文艺汇报演出。各年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国学学习内容编排诵读内容,演出非常成功,受
到所有学生、家长的赞誉。在区督学室、德育科联合检查中,检查结果令领导满意,国学档案、德育档案受到领导的肯定。
1.举办 “小学生诗文诵读表演赛”活动。参演节目充满了童真童趣,表演形式生动活泼,诗文诵读内容覆盖面广,充分展现了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举办“书法比赛”。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围绕汉字文化,我们举行了国学讲座、古诗大联诵、《论语》诵读比赛、字谜竞猜、硬笔书法竞赛、汉字文化知识讲座、师生书法作品展等一系列适合小学生特点的生动活泼的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加深对国学、对汉字的了解,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进而热爱汉字,热爱国学,热爱中华文化。
3.设定自主诵读时间。我们利用周三下午第三节课时间,组织学生自主诵读国学经典,这样,既有效地营造了校园传统文化教育氛围,又提高了学生经典积累的数量。
4.创设诵读环境。为了营造具有诗情画意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专设《中华文化墙》,在墙上刻满了古诗文的诗句。流连其间,学生时时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经典诵读的最大收获,对于个人来说,是奠定了做一个有用之人的基础;对家庭来说,是培养了一个让人放心的孩子;对社会来说,是成就了一个栋梁之才。读经典不能只凭一时兴趣,不是追潮流、赶时尚,不是做给谁看的,而是做给我们自己。因为读经典久之,人的气质就会提升,一个孩子从入学到毕业坚持下来,那么到中学后,他的品德、人文素养、学业成绩,一定会出类拔萃。
一、以科学性、可行性的理论为依据, 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我国的古典诗文源远流长, 经历了几千年的锤炼和积淀, 具有感发人心、陶冶性情、塑造人格、增长知识的功能, 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代表, 是中华儿女共同情感和群体心声的抒发和体现, 引起了后人心灵上的共鸣, 深得一代代中国人的喜爱, 并将其发扬光大。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 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 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这充分说明了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期, 是人格培养、知识增长的重要时期, 如果让每位学生从儿童时期就养成诵读和欣赏经典古诗文的习惯, 既能使学生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挖掘古诗文的内涵, 受到良好的礼仪文化教育, 又能继承、发扬这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二、建立行之有效、规范的制度, 保证“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开展
1. 开展课前十分钟诵读。
我们利用每天下午第一节课课前十分钟让学生诵读, 并且列入学校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 每学年背诵古诗文80篇, 小学阶段共背诵古诗文不少于500篇。学生背诵古诗文的篇目大大超过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数目。
2. 开展古诗过级测试。
我校建立了古诗文经典诵读过级制度, 规定了考核要求, 制定了《小学古诗文诵读过级实施方案》以及测试标准。每年5—6月份, 我校组织并培训科任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古诗文过级测试。过级测试要求学生通过抽签决定背诵自己所在年级的《古诗文经典诵读》教材中的6首, 每个年级的学生每学年要求过2级, 6年共过12级。只有熟练背诵全本教材上的古诗文, 才能顺利通过。
三、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结合诵读实践, 编辑、出版教材, 拓宽学生诵读古诗文的阅读面、阅读量
在实施“古诗文诵读工程”的初始阶段 (1999—2006年) , 我们先后以《中华古诗文读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唐诗三百首》等书为诵读教材。在积累了大量的诵读实践后,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校于2005年组织本校语文教师,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文中优中选精, 遴选出334篇适合少年儿童背诵的名篇佳作, 编为6册, 分别供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使用。
这套《小学生古诗文经典诵读》覆盖并超过新课标规定的篇目,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 由浅入深地进行编排。低年级学生从背诵白话蒙学经典以及简短的名句、诗歌开始, 难度逐渐加大到篇幅较长的诗文词赋等, 安排比较合理,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对诗文的理解和思考。在编写时, 除在原文中给生字加注拼音外 (一至三册) , 还在文后安排了“请你知道”“为你释疑”“帮你理解”或“给你提示”几个小板块。前三项分别是介绍作者、解释字词和作品的译文、鉴赏, 我们在译成现代汉语的同时, 尽量保持了原作的意境和风格。最后一项是对作品内涵的提炼和延伸, 启示学生自察自省, 完善自我。
四、结合学年德育目标, 采用多种方法激
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提高诵读经典古诗文质量, 赋予“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更鲜活和实用的生命力
我们在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时, 十分注重它的长久性和实用性。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德育目标, 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提高诵读经典古诗文质量, 赋予“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更鲜活和实用的生命力。
1. 以节目的形式表演古诗文。
诗是浓缩了的语言精华, 把语言展开, 诗的意境也就呈现在了人们的眼前。我校先后举行了以“诵千古美文, 做少年君子”“诵读经典古诗, 传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文艺演出。在每年的“六一”联欢会上, 都有以古诗为题材的节目。
2. 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PK赛”。
每学期, 学校都会组织各班开展不同形式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PK赛”, 同年级学生以班为单位, 现场抽签, 有感情地背诵或PK。
3. 绘制古诗配画手抄报。
学生把诵读过的古诗文, 配上想象的画面, 精心设计, 绘制成图文并茂、别具一格的古诗配画手抄报。这样就能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 再现出诗歌所表现的生动意象。
4. 写读后感。
学校要求各班都召开《我从古诗中寻找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 做礼仪小公民》等为主题的班队会, 并要求学生及时把读古诗文的体会写出来, 交流心得。这样不仅使学生会背诵古诗文, 还使学生从古诗中有所感悟, 受到了教育。
5. 每日一句古训。
在实施古诗文诵读工程的同时, 我们注意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 要求各班在黑板左边一小角写一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的古诗文经典名句, 每日一换, 并且让各班学生准备一个小本, 每天将本班黑板上的经典名句记录下来。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 同时也在学生中弘扬了中华传统民族精神。
五、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 力求取得内蕴性、持久性、影响性的效果
开展此项工程, 不是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大量诵读经典古诗的层面, 而是力求取得内蕴性、持久性、影响性的效果。实践证明, 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 学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 综合素养有了明显提高。“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不少学生为人处事的态度;“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已成为提醒学生珍惜时间、爱惜粮食的警句;“温故而知新”则成为学生的座右铭;“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更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的重要性。此外, 古诗文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 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记忆力, 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总之, 开展“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十几年中, 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使学生能更加有效地从古诗文春风化雨般的滋养中汲取中华民族千古文明的精华, 充分领略汉语言微言大义的魅力, 体验余韵悠长的、咀嚼不尽的文学之美, 让更多的学生在记诵经典、沐浴圣人先贤思想恩泽的同时, 逐渐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 成为明理崇学的翩翩少年君子。
(责编张翼翔)
摘要:我国古典诗文源远流长, 经历了几千年的锤炼和积淀, 具有感发人心、陶冶性情、塑造人格、增长知识的功能。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期, 是人格培养、知识增长的重要时期, 如果让每位学生从儿童时期就养成诵读和欣赏经典古诗文的习惯, 既能使学生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挖掘古诗文的内涵, 受到良好的礼仪文化教育, 又能继承、发扬这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因此用古诗文经典诵读浸润孩子的人生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爱上经典始于张校长所倡导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自己爱上了,可孩子们呢?怎样让孩子们的经典诵读“从“‘无趣”到“有趣”,再走向“乐趣”,进而‘润物细无声’于灵魂深处呢?《学习的革命》中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最伟大的方法”。“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勤读、苦读看来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不通过勤读、苦读的积累,就不会有细读、精读的渴望,而没有细读、精读的体验,更不可能获得品读、赏读的享受。经典诵读只此一诀,别无他巧。所以,我们必定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勤读、苦读、细读和精读的磨砺。
“晨诵、午读、暮省”——将勤读、苦读的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已成为时下必然的趋势或者说是一种独到的科学的生活态度。通过半年的晨诵,孩子们初步习惯了这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同时又习诵、领略了精美的画意性语言,感受到经典所传达的德行、操守与智慧。晨诵为孩子们注入了新的生命源泉;午读声声,叩响了经典之门,沸腾的不仅仅是整个校园,还包括孩子们那纯真的心灵。赏唐诗宋词,读名篇佳作,在阅读中,在吟咏中,唤醒的是生命的美好与神奇;暮省时,亲子共读,思考着,发省着,一班人兴致勃勃,一家人其乐融融,编织的是孩子们富有意义的人生。随着慢慢的“酝酿”与渐渐的“反刍”,逐渐的量变也萌生了质的变化!孩子们在诗歌情操的熏染下,积极向上,精神抖擞、气宇轩昂的朝阳态度被学校领导们、老师们交口称赞。“会心吟诵得其韵”,“潜心涵咏得其意”,只要经典诵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就能得到滋养,我们的心灵便拥有了力量,世界也将变得澄明。什么时候,您抬眼望去,看到是早读之时,课间之余,午休时分,晚散之后,学生能三五成群,各执一卷,浅吟低唱,为我们带来一派“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繁荣景象呢?我相信这为时不远了。
清代学者戴震,十三经全部能背诵,文本注释一字不差,可见功力。当然,这样的读书功夫,今日已无人可拟。但是选择几样经典刊目让学生熟读成诵,还是非常必要的,也不须讲,因为“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于是《三字经》成为孩子们摇头晃脑、有板有眼、饶有兴趣地吟诵的首选。中华经典浩若烟海,孩子们似迷途不知方向。于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诗经》、《百家文》、《百家姓》、《弟子规》、《笠翁对韵》等古代名家名篇在我的一一指引下,爱闲暇翻读的孩子们便有了方向。希望能够“一花引得万花开”,将每个孩子的眼神都吸引过来,“正襟危坐”读经典。
黑板披上经典的外衣,音画散步在诗意的课堂,皮筋弹奏着对国粹文化的理解,卡片画出了一片高贵的天空,我们将经典文化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延伸。音画文化、游戏文化、黑板文化、墙壁文化、课前文化等,因地制宜,各显神通。我们做足做好班级文化,紧密联系经典文化,合力建构,彰显特色,引领孩子们沉浸在书香的活动中,漫游在经典文化的海洋里,得到经典文化恒久的浸润与滋养。经典的幸福传教如缤纷的花瓣一般洒落一地,任凭你去捡拾,哪一片都是最鲜嫩最美丽的。
家庭是巩固“经典诵读”教学成果的重要阵地。有些家长乏力,有些家长淡漠,有些家长爱莫能助。于是,书信、便条、短信、电话、家长会,还有“读书之星小奖状”等等,多渠道的沟通持久战打响了。好不容易有几个“大人的热力”发挥了,开始在家里和孩子们一起诵读,你上联,我下联,你一句,我一句,玩味其中,感受到了经典的魅力。在一对一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都成为经典的受益者。这种跨越台阶的沟通,就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这些家长为我们做出了表率。翁馨的家长不但有热诚,而且真的“下水”和小孩一起读、背,比赛、考试,样样上阵,真可谓“上阵父子兵。”虽然很多时候都是大人输,但内心的温暖像春天一样,一家人兴致高昂,这不就是最好的亲子活动吗?杨晨的家长感言:《三字经》确实是千古美文,真有用。我们真是受益匪浅,不知不觉中,孩子懂事了,我们家长也跟着改变了。富足的诵读资源、足金的诵读关注,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经典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这一点也没错。
经典诵读和语文课堂是“黄金搭档”。从2010年《赠汪伦》第一次公开亮相后,我就陆陆续续地与古诗教学彼此相惜、相怜。我想说,我爱,我是真的爱。不然,《望庐山瀑布》、《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乡偶书》、《宿新市徐公店》、《草》、《饮湖上初晴后雨》、《夜书所见》、《赠刘景文》、《山行》、《望天门山》等等自创课堂怎能破云雾而出,华彩四射呢?白云苍狗后、风雨辗转后的那一份无处不在的痴爱更甚。一层一层地转身,一层一层地蜕变,日以继夜地纯化着我的诗意课堂,我的诗意美梦。在《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课堂上,我编织了一张朗读的网,孩子们就像蜘蛛一样,气定神闲,坐在这张网上,诵读着诗句,欣赏着美景,抒发着情怀,俨然一幅乐不思蜀、逍遥自在图。只要有钻进去的力量,才会有飞出来的精彩。于是在周详地安排好其它工作之后,便开始了我对《绝句》日以继夜的摸索之旅。那一只只拂水升空的“白鹭”,是那样具有诗的灵性;那一只只列队待命的“黄鹂”是那样富有诗的韵味。《草》自然地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世界,并为他们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如春、欣欣向荣的底色。朗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不觉地体验到的是朋友之间深不可述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养和情谊毫无痕迹地从孩子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灵魂的深处,成为孩子们生命和谐相融的一部分。不仅古诗课我精钻细研,阅读课上的经典之声也嘹亮无比。始入《看雪》一课,雪花似“翩翩絮落带羞颜”,携着我们渐入理想中的飘雪情境。“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声声诗句,似白雪“故穿庭树作飞花”,悄无声息地潜入了我们久久未泯的童心。《看雪》一课,我们一出发,便沉醉不知归路。由雪的诗句而起,引出了赏看的欣然,看雪玩雪的诗情画意便力透纸背,穿越时空,精美了课堂。
诗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童年。读留下的,是比读更悦耳的快乐。怎样将咀嚼和感受经典的能力和快乐传递给我们现在的孩子们呢?怎样让经典“润物无声”地渗透到每位学生的心田,从而让我们的“用心教学”实现“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呢?我想:这是一项系统而严谨的工作,还需要我们注入智慧,投入耐心。小学阶段的经典诵读非常重要,赶快抢救孩子无意识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吧!
于丹说:“我们对经典的态度应当是敬而不远。”所以,很多还游离在经典之外的人们,不要再坐待不理了,赶紧用老祖先所创造的精道的黄金食粮来滋养自己吧!这样才能成为巴老所期待的“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我相信,只要我们还在读着经典,一切就用不着太过担心,因为精神上迷路的孩子们一定会迷途知返。
诵读经典:感悟人生
经典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厚的思想哲理和人文内涵,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可以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塑造品德、净化心灵。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一篇又一篇文学诗篇。我们诵读这些诗,看到我们的民族如何在这广袤的土地上劳作,休养生息,如何历尽艰辛,开拓发展。先人的喜怒哀乐,先人的情怀和希望,以及他们的人格操守,志趣和追求让一辈辈的后人去传承。我们在欣赏这些诗词的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更要关注诗中透出的人文精神一一乡国情怀、亲情以及人生的思考。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人文精神的巍峨大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早在幼儿园时,我们就用稚嫩的声音吟诵这诗句,知道要节约每一粒米,“节约”这个概念已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心里。在刚刚结束的上海世博会的“低碳”理念成为了世博史上的一个新亮点、新起点。有一些场馆是临时建筑,与永久性建筑相比,造价节约了50%。我们学生也为节约而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节约更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都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听,,朗朗的读书声早已从校园里传来。午间,校园里又是那么安静,同学们都在干什么?哦!一一大家都在抓紧时间,捧着课外书,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成了我们互相激励的座右铭。
小时候读那些经典,总是似懂非懂的。拿起《三字经.只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放下了《弟子规》,也只学会了“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不过就仅是这一点,也让我赢得了父母的夸奖,让我的小小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坚信了我阅读经典的`决心。就这样,我被父母给“夸”上了读经典的路。略微长大一点后,我才明白了经典的厚重与深沉。在我的努力之下,我终于读完了《三字经》也有机会背诵里面许多句子。在生活中,我耳畔总会时时回响着其中“昔孟母,择邻处”的句子,于是令我自觉避开了那些坏人坏事,交到了许多的良师益友。后来,我便在岳飞的那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中开始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学习生活。不过,繁重的学习任务,过多的作业习题,却让我一度离开了经典的阅读。后来在一个晚上,我无意中读到了苏轼的那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使我又喜欢上了中华经典中的一块瑰宝一一宋词。在阅读宋词的过程中,我喜欢上了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懂得了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再到后来,我又发现了一块最大的瑰宝,那就是唐诗。《唐诗三百首》是我最爱翻看的图书,被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洒脱所吸引,被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精神所折服。在阅读经典中,我与先贤对话,与圣人谈心,从经典那里,我得到了许多的教益。回想阅读经典的过程,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滚滚的长坷,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河,从远古的圣贤那里,一直流进我们的心胸。沿着经典诗文的流淌,我们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优美与雄浑,经典诗文伴我苗壮成长!让经典永远与我们相随,滋润我们的人生!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初三9班的严佳欣,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诵读经典,感悟人生,诵读经典感悟人生演讲稿。
谈到国学之粹,不禁想起一个问题——怎样的文学才足以谈得上是经典?许是不如纪昀所言“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仅指儒家载籍来得这么片面;但也决不是所有传世已久的作品都能以此相称。何谓经典?我在心里悄悄打下了这个问号。
从耳熟能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到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豪情壮志,再到欧阳修口中的“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似乎自古至今,国人都将读书视为要事——甚至比柴米油盐更为重要。
读书不只是为了一纸答分,甚至都不只是单纯为提高自我文学素养。更多的,是为了人生——经典教我们认识华夏传统八德、教我们用正确的价值观来看待“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教我们悟透漫漫长路中的诸多道义。
且以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为例:作为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所描写的生活本身“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叫人顿悟兴许不同理解下的人生哲理。而国学的魅力,也恰是如此。又蓦然想起陶行知先生笔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读经典、受教育,难道不正是如此吗?
于此,我心中的疑问方觉明了——教你做人的书就是经典。无论作者的地位显赫或卑微,无论书中的文字晦涩难辨或通俗易解,只要灵魂足够深刻,它就值得我们去读、去感悟千万种不同色彩的人生。
春夏之际,我校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五月系列活动。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建平实验人,我越发能够感受到这些活动所带给我的影响和益处。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把握这个机会多读些经典作品,让书香气溢满整个校园。
关云长的侠肝义胆、鲁滨逊的矢志不移、冉阿让的灵魂救渎…….
一部部名着经典塑造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形象。名着是熠熠生辉,光芒璀璨的明珠;名着是扣人心弦,境界高远的天籁之音;名着是永恒不衰,薪火相传的岁月经典。不一样的名着,又不一样的感受。名着不仅能给我们升学考试带来帮助,更能拓展我们认识知识的视野,滋润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平静、坦荡的心怀,给我们追求真理战胜困难的勇气,给我们热爱生命,拥抱生活的热情......
他们是一群因为心灵而伟大的人,在他们的行述里,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那么伟大、丰满和幸福。
名着《名人传》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他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却生就一副运动家的骨骼,身材短小臃肿,外表结实。那张晚年变得病态、有些发黄的宽大脸孔,年轻时却是健康的土红色,隆起的额角宽阔无比。异常浓密的头发乌黑发亮,好像永远也不会屈于梳理,显得凌乱逆立,如同美杜莎头上的乱蛇......“———这就是英国旅行家罗素眼中的贝多芬。贝多芬,这个光辉的名字,被世人称为”乐圣“的伟大音乐家。只要一提起他,人们联想到的,不只是他那美妙动人的音乐作品,更是他那作为一位永远不向命运屈服的斗士形象。
童年时代的艰苦生活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让他比同龄人更加成熟。童年时,父亲常常使用暴力来迫使他学习音乐;少年时,他就得为生计发愁,还要精打细算挣取每日的饭资;十一岁贝多芬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时他已经是大风琴手了。当贝多芬二十五岁时,他已经被病魔所折磨了。贝多芬在困难甚至灾难中没有低下头来,而是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正是他的不屈、坚韧,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走上音乐的巅峰。这对我们人生也是一种启示。
贝多芬曾经说过:“我生来就是为人类酿造琼浆玉液的酒神。是我赐予了人们精神上的热忱和狂热。”
贝多芬将思想凌驾于世界之上,无视皇族权贵,也不拘于世俗礼法,他内心的纯洁和善良注定他的行为与皇权格格不入。他制造出的音乐之所以震撼人心,正是因为他无名利倾向,更无向任何人讨好之心态,他自由地、随心所欲地驰骋于唯有音乐的天地。这就是贝多芬。
贝多芬的经历告诉我们太多太多。当我们遇到挫折困难时,是不是像贝多芬一样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呢?《名人传》给了我太多太多;名着给了我们太多太多!
名着就是这样,当你苦恼的时候,他是闪亮的灯火,照亮人生的方向。
一、诵读的前提,激发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许多诗词的由来都是有着一定的背景,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就可以从故事入手,给学生讲清诗词的由来, 这样教学,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到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之中。
例如,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诗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先从课前谈话入手:你们在课余时间钓过鱼吗?你们知道钓鱼需要什么条件吗?对于如今的小学生来说,多数都没有钓鱼的亲身经历, 因此,也就无从谈起。在学生沉默的时候, 教师再以讲故事的口吻说道:“古时候,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在他钓鱼的时候,有个过路人向他问路,可是,他只是摆摆手,不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儿垂钓》,读完以后, 你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回答别人的问话了,你们想知道吗?在这里,在教师故事的引领下,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为提高诵读效果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教学《七律长征》这首诗时, 作为毛泽东诗词中的一首,这首诗写的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在教学时,我发现班里有个学生读得非常好,抑扬顿挫,声音极有磁性。在教学时,我就让这位学生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在榜样的带领下,其他学生的诵读兴趣也自然被激发起来,他们跟着这位同学低低地、有节奏地读了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片诵读的浓厚气氛,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二、诵读的关键,加强指导
在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要想让学生达到有感情诵读的目标, 教师就要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诵读水平的目标。 对小学生来说,诵读的关键就在于先把古诗词读通、读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有感情诵读奠定基础。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由于这首诗中难以读准的生字较多,因此,在诵读之前,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诗句内容上,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做好正音工作。比如“宿”“疏疏”“径”“寻”等字教师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读通句子。如此一来,只有读准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诗,才能为学生的高效诵读奠定基础。
诗词诵读同时也很讲究的就是抑扬顿挫,读出节奏。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为了帮助学生诵读,教师要让学生按照七言诗的停顿要求先划出节奏符号。 “远上 寒山 石径斜,白云 生处 有人家。……”在学生划分出节奏符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跟着这种节拍抑扬顿挫地读,为了使学生的诵读更有感情,教师还可以借助画面,放飞想象,通过摇头晃脑地读、不求甚解地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就这样,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跟着节奏走,跟着感觉走,时间长了,学生定会读得越来越入味,越来越有感情。
三、诵读的根本,读出美感
在小学语文经典诗词教学中,开展诵读活动的根本是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也就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喜悦以及心灵上的满足。作为入选语文教材的诗词,大都具有画面感和情谊感强的特点,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赏析,品味中感受到语言美呢?我主要引导学生就诗词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品味。 在学生读完全诗以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哪句诗写的美,有学生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话写得太好了,有学生认为作者题目《游园不值》中的 “值“字用得好,在语言品味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而且在反复朗读品味中,读出了诗词的美,这种美只沁学生心脾,起到了“诵读有度,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经典诗词常常富于画面感、情境美。 这些画面情境或是浓缩的场景,或是自然的景观,或是简短的故事,就构成了一首精美的诗词。如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 在学生诵读的时候,我特意选择了一段给人以孤寂、凄凉、寒冷的音乐,然后,让学生配乐诵读,当音乐声响起,配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词,学生的头脑中自然浮现出了一幅“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老人独自在江面上钓鱼”的画面, 这样一来,情景、人、环境气氛,高度合一, 在有感情诵读中,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诗词深处,走进了作者内心,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岁月。
父母从小就要求我每天背诵一句论语,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思想也追随前辈的足迹,得到升华: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令我敬佩壮士们胸怀天下的壮志;读“朝闻道,夕可死”,让我感叹先知们为真理而生、为真理而死的强烈求知之心;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助我领悟学习的真谛,感受求知的快乐;谈“礼之用,和为贵”,启我体会圣人为人处世的奥妙,传播以仁对人,以礼待人的儒家思想;论“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教我学习君子的相处之道,做脚踏实地者……
《论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的思想,更深入到我的生活中。
四年级的时候,舅舅送了一辆自行车给我作为生日礼物,我迫不及待地跨上自行车,想在亲戚面前露两手,威风一下。殊不知,自行车却一点也不领情,还没等我找稳重心,就左摇右晃地向前直冲,我吓坏了,赶紧“弃车逃亡”。“啪”的一声巨响,自行车撞到了墙,我一时不知所措。看着我狼狈不堪的样子,一旁的弟弟妹妹偷笑起来。我顿时火冒三丈,吼道:“笑什么笑,谁的第一次不是这样,看着,我再试一次,哼!”我粗暴地把自行车扶正,信心满满地再一次踏上踏板,结果摔得比第一次更惨。自行车像一个顽皮的小男孩,到处横冲直撞,根本不听使唤,往左侧一翻,在强烈的冲击力下,我被甩出车外,双手和膝盖与地面来了一次亲密的接触,留下了一道道恐怖的伤痕。
我艰难地爬起来,朝自行车就是重重地踹了一脚,还觉不解恨,正当我想再补一拳时,妈妈大声喝住了我。她走过来把自行车扶好,然后对我说:“还记得孔圣人的那句话吗?子曰:‘我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句话就是想告诉人们,与其做一些无谓的事,乱发脾气,折磨自己,对事情毫无帮助,甚至适得其反,倒不如用那些时间来学习;与其胡思乱想,还不如来点实际的,勇敢地去克服困难。”随后,妈妈告诉我一些骑车技巧和注意事项,并骑上自行车演示了一遍。看到妈妈娴熟的车技,我又有征服自行车的信心了。我学着妈妈的样子重新跨上自行车,有模有样地学起来。可是在妈妈手中的自行车温顺轻巧,怎么到了我手里就退化成野牛了呢!车头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我泄气了!妈妈见状,走过来安慰我:“孔子十分谦虚,曾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孔老先生曾反复强调过自己不是生来就知道所有知识的人,而是用心寻求知识的人。我经常阅读《论语》,又怎能忘记!”“那你明白了吗?”我一拍脑袋,恍然大悟。
我再次自信地骑上自行车,想想孔子为了实现理想,与有志之士周游列国,我这点小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一次不行,我就试了第二次、第三次……期间妈妈还不时提醒我:“欲速则不达哦!”一天下来,尽管练得精疲力竭,但有满满的收获,我的心情十分舒畅!训练结束后,妈妈还不忘教导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拍拍胸口,自豪地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带给我的启发和改变远不止这些。爸爸妈妈常常建议我用孔圣人的话来约束自己:当我抱怨同学不理解我时,爸爸开解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我与好友“嚼舌头”时,妈妈善意地警告我:“道听途说,德之弃也”;当看到我有不文明行为时,父母总会异口同声提醒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虽是两千年前的作品,但其精髓依然对现代颇具启发性。参与编写《新论语》的钱宁老先生曾说过一番颇具意味的话:“今日中国的局势与当年孔子所处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都面临着社会和文化的巨大转变,以及价值观的重建。理解孔子,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时代;追寻传统,是为了探索未来之路。”的确,在这个变幻莫测,灯红酒绿的世界,我们更应该向圣人学习,踏着先辈的脚步,向更高的境界靠近;不受外界的干扰,坚守自己的信念,做个以仁为本的人,继续弘扬中华经典文化!
——浅谈小学阶段诵读古诗文
本溪市迎宾小学
刘志丹
一、诵读经典诗文的重要性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就已经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诵读古诗文,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中国青基会于1998年6月正式启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如今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万孩子直接参加了诵读工程。活动越到后来家长们越认为,孩子们在经典古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气质也高了,就是苏轼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古文诵读”工程全国组委会主任陈越光与中科院院士杨叔子于2000年11月29日的谈话语)紧接着,修订版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古诗文的篇数(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再紧接着,下发的今年高考语文科目《考试说明》表明:今年高考文言文的考察更加突出,其中多年未曾在高考中露面的名言名篇默写和古文翻译将再次出现在试题中,同时新增古文鉴赏试题。可见,诵读经典诗文极其重要!
笔者认为:儿童“古诗文经典诵读”是抢救记忆的黄金年代,也是儿童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从对下一代负责的高度出发,抓好学生对优秀诗文的背诵积累,不要让学生错过了积累的黄金时段。我们的孩子自小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朗诵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朗读李坤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朗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心胸舒展,体验到要尊重劳动,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一)、抢救记忆的黄金年代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十三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孩子们脱口而出的各种广告语、影视台词、校园俚语等等,都是所谓“无意识记忆”。所以我们要利用儿童期的记忆力,多背点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
(二)、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诵读古诗文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像力,而且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的反刍、发酵、在默默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众所周知,汉语具有别的语系的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琅琅上口,韵味无穷。采用不同的音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声音的抑扬顿挫还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心的情感。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学应“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今天的学生要通过文字去了解古诗文作者融化在其间的情感和意思,自然要经历一个识别符号和还原以及转译的过程,为此,学习古诗文关键就是诵读。诵读既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过程,又是一个审美的过程。那么,如何使儿童在小学阶段,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呢?
二、课内诵读诗文的方法
对语文教学的缺陷,这几年社会上批评得很厉害,有人甚至认为它“误尽苍生”。好端端一篇文章,非要拆开了、揉碎了,告诉你这是肺部,这是肝脏,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意境、韵律之美和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必须改变“两多”(教师问得多,说得多),“两少”(学生读得少,说得少),切切实实让学生多读书。特别是古诗教学,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位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诵读过的名家名篇、儿歌,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表达琅琅上口。因为读是语言实践练习最重要的途径。只有读的多,才能悟得深。多读有助于对语言的感知、吸收、积累,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正如俞平伯先生所指的那样:“古人做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作品。当时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来的轨道,逆溯上去。作者当时之感寄托在声音,今天凭借吟哦背诵,同声相应来使感情再现。”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文章的理解是以诵读为基本前提的,而且诵读最有价值的古诗文也是一种回归传统直觉式的语文教学。
那么,课内如何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呢?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然后,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抽查学生读准字音没有,把诗歌读成什么样了?这一环节,教师可相机适当范读。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
(二)、熟读古诗、自悟自得
我们赞同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组织者对古诗文“不求甚解”的提法。一解就变成了标准答案,这恰恰是古诗文教学的弊病。教学中,应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通过熟读慢慢体会诗的意境。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有的提出 “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足见他们已能自读自悟,教师顺势请他们查字典印证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愉悦。还有的提出:平常说“招手”是请他过来的意思,他怕“鱼惊”为什么还请“问路人”过来呢?随即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不难得出 “招手”是“摆手”的意思。通过熟读,质疑解疑,大家自然能体会出诗中小孩的专注与天真烂漫,达到自悟自得。
(三)、适度讲解 诵读体会
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结束《古风》的教学时,适度讲解:此诗题目也作《悯农》悯有哀怜的意思,还作忧愁解释。作者李绅在唐朝元和年间考取进士,后来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了宰相,但他对生活在下层的老百姓还是很同情的,因此在他的不少诗歌中都不同程度的流露出这种关心百姓的感情,这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至此,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古文声韵之美、情感之美,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四)、展开想像、悟意明理
根据诗的内容,引导学生想像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学生才能进入古诗优美的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如教学《登鹳雀楼》,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悟意明理,再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或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五)、适当延伸 拓展诵读
如果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知道李白、杜甫,不知道苏东坡、李清照„„从来没有读过、听过诗经、唐诗、宋词,我想,我们的教育是失败的。如果写作文,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文章就会放出光彩。因此,教学古诗文时应抓住时机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如教学《古风》做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名《悯农》。《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三、课外诵读诗文的途径
儿童读经的教学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提高诵读兴趣让他们多接触,多念多背,只此一诀,别无他巧。
(一)、“流行”可以制造兴趣
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儿童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上学了。也并不一定都喜好钢琴,喜欢英文,但大家都去学,他也就不排斥了。所以一人读古诗文较难,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会大为提高。为此,我们把大纲后面附有的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印成小册子,让学生利用早读每天读一首。首次诵读要点燃学生养成习惯的欲望,必须注意发挥教师对同学们的控制作用,保证好习惯在足够的时空内发展。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养成诵读的习惯。早晨一到学校,他们就会拿出小册子大声地读起来。
(二)、“大人的热力”可以感染兴趣
家长和老师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若起初儿童未进入情况,须有耐心去等待,一天不行两天,只要坚持下去,定能感染孩子。到后来有些家长不但有兴趣,甚至真的和小孩一起读古诗文,互相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温经受益,而且一家人兴致高昂,这也成了最好的亲子活动。
(三)、“情感”可以维系兴趣
家长平日与小孩情感浓厚者,较易带动兴趣,老师让儿童觉得可亲,儿童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读古诗文。因此,教师必须经常给学生的诵读以强化,可以开展“诵读争星”等活动,维系诵读兴趣。
(四)、“成就感”可以提高兴趣
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维持其成就感,对功课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功课差些的儿童,只要有进步,就应当场表扬,加以赞赏,这样也会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
(五)、“变花样”可以激励兴趣
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主要是读出、读好句子的语气。儿童的感应最灵敏,他也会被诚恳所感动,并不是非玩花样不可的。
(六)、“奖励”可以吸引其努力
奖励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可以是记点数(盖章或发卡)而给奖,奖品可以是一颗五星、一张卡片、一个本子或图书礼券等;最方便的是给分数,宁可给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费,空欢喜也有效果。只要学生每天坚持在课外读一首古诗,教师就要给其鼓励,学生诵读的兴趣才会持久。
(七)、提供机会多念多背
由老师来教读古诗文几乎没有兴趣不兴趣的问题,只要老师有热诚、有信心,就可以带起来。因此,可以在全校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也可以在班级进行“名诗鉴赏”。可以利用班会时间读,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读,不过,最好是每天早读课利用几分钟,一天读一首,不但不会增加工作压力,反而可以收到读古诗文之乐。特别是现在的家庭作业,大体以照顾中下程度的学生为标准,对于部分学生,有多的时间和精力就浪费掉了。鉴于此,我们也可以采用分层作业的形式,让这些孩子以“背古诗文”代替写作业,这样就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诵读机会。我想,现在的孩子如果能做到平均每天背诵一首,坚持几年,将会终身受益。书声琅琅,开卷有益,文以载道,继往开来。一代新人的成长,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这一切,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能把孩子们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飞翔的空间,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
日 期:
【诵读经典滋养人生】推荐阅读:
《同上一堂课诵读经典照亮人生》观后感11-18
诵读经典扮靓05-24
诵读经典名篇10-08
六一班学生经典诵读推荐篇目诵读07-20
经典诵读教案教案06-02
中华经典诵读小学06-15
诵读国学经典致辞06-20
《弟子规》诵读经典06-28
经典诵读大学教案07-06
明德经典诵读目录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