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贸易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年来,中韩双边贸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频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结构不平衡问题更加凸显。根据近年来中韩两国贸易的相关数据,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对中韩两国的贸易结构进行客观评价,并对两国贸易结构的优化以及贸易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工贸易发展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工贸易发展研究论文 篇1:

中国外贸单证标准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外贸单证标准执行不力是阻碍我国成为贸易强国的瓶颈之一。本文介绍了我国因外贸单证标准实施不足引致的外贸损失情况,分析了单证标准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提出只有积极深度参与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活动,才能跨越标准化技术贸易壁垒,从而提高中国外贸行业的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单证标准化 国际贸易 中国

2010年12月14日,商务部许可证局高级工程师孟朱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称,由于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和标准化问题,我国近年出口贸易每年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实际损失折合人民币超过1万亿元以上,因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导致的损失甚至超过了现有外贸企业的全部利润,其损失额在国际上居于首位。外贸单证标准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严峻课题,重视、规范外贸单证标准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外贸单证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标准化工作起步晚,与发达国家差距大

我国国际贸易标准化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根据1981年实施的《联合国贸易单证样式(UNLK)》我国标准化机构制定了国内第一个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单证国家标准——《国际贸易单证样式》,此后,国内进出口机构开始使用这一单证标准。目前,全国电子业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将UN/CEFACT发布的所有建议书、标准和技术规范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经过标准化机构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外贸单证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外贸单证标准化水平仍然较低,差距较大。

(二)外贸单证成本高,使用不规范

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统计,目前我国有60多万家进出口企业对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和标准化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由此导致我国国际贸易单证成本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外贸出口竞争力。

此外,相当数量外贸进出口企业填写的金融保险等服务相关的单证,以及更多的由企业填写和申报的单证、标签等不符合国际标准。例如,部分企业经常因为信用证开具不规范造成滞关;填错商品名称代码面临退货;运输标志不标准造成提单、报关单、商检单、发票、箱单一错俱错;企业将单证上的国家码写成了三位数而不是联合国标准的两位数导致货物被进口国海关计算机系统排除在外而长期滞留港口。因单证使用不规范造成的滞关、压仓、退货和货物损毁等事件造成的损失也十分巨大。

(三)单证实施差错率高,损失大

目前我国外贸单证的差错率是5%,发达国家外贸单证的差错率是0.25%,我国外贸单证差错率为发达国家差错率的20倍。据联合国贸发会和WTO的测算,国际贸易单证的平均费用一般占国际贸易总额的8%。按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额3万亿美元计,当年我国在国际贸易单证上的支出达2400亿美元,这些贸易活动如果严格按照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实施,将节省其中50%的费用,即1200亿美元。另据广东省外经贸协会2009年针对广东外贸企业的调查,在该省每年4000亿美元的出口额中有高达5%的比例因对国际贸易标准不了解而导致无法收汇,涉及金额约200亿美元。

二、我国外贸单证标准化问题成因

(一)对单证工作重视不够

为了支持、促进本国对外贸易顺利进行,目前世界各国已有60多个国家成立了全国性的贸易简化机构,专门为所在国进出口机构提供外贸单证标准化专业性指导和服务;UN/CEFACT每年也召开一到两次论坛和一次全会,通过与世界各国充分沟通为世界各国提供外贸单证相关服务。2010年以前我国长期未参加该组织的活动,相关工作已中断达10年之久,直到2010年,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才第一次派员参加UN/CEFACT的年会。

(二)专业人才匮乏

我国现有60万家企业从事国际贸易,很多外贸企业负责人不懂国际贸易规则和国家进出口管理制度的要求,又无力聘请专职单证员,不少中小型企业将通关手续委托给报关或国际物流企业去做。然而为了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更多的中小企业往往安排企业内其他岗位人员兼任单证员,导致外贸企业自己设计和缮制的重要单证如商业发票、装箱单和装运声明等参差不齐,存在大量潜在的国际贸易风险。

目前,虽然全国多所院校都设有国际贸易专业,但其教学计划中缺乏系统的国际贸易标准化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教材。从专业培训情况来看,虽然每年约有5—10万人接受国际贸易单证员资格培训,但因培训内容未涉及单证标准化内容,导致单证员在具体的工作中无法分辨出标准或者错误。比如很多企业把自己的商标图形等所谓的唛头缮制在单证上,导致单证无法被计算机识别,而企业并不知出错原因,以至于不断出错。

(三)专业性服务不到位

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工作内容繁杂,仅靠外贸企业人员自身难以完全掌握繁杂的标准,须要多个部门和各方人士共同努力和支持才能完成。例如,电热毯的海关编码是6301.1000,6301指毯子,1000指是电热的;如果后4位是2000,就是指羊毛制的;如果是6301.2000.10,就是指羊毛长度不超过3厘米的羊毛电热毯。由于UN/CEFACT关于国际贸易标准化的建议书和标准众多,且为全英文版本,对于中国使用者来说困难重重。因此,需要专业服务机构做好标准化的研究、解读、发布、咨询工作。

三、提高我国贸易单证标准化水平的对策

(一)充分重视外贸单证工作

一是把政府的认识从视单证标准为应对WTO的工具提高到标准化工作在改善出口质量和效益的作用上来。二是把企业的认识从视单证标准为束缚企业的紧箍咒提高到标准是经验和专家智慧的集合上来。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贯彻国家贸易单证标准化工作的意义,改变外贸标准化工作重政府主导、轻市场需求的现象。

(二)加大对单证工作的投入

目前发达国家在标准化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而我国尚未安排用于标准化研究的专门经费,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外贸单证标准化工作的进程。因此,我国政府、企业有必要加大外贸单证标准化研究投入,完善我国的单证技术标准体系,尽快建立起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贸易便利化实务操作以及贸易标准化培训为一体的系统化再教育工程。为了推进外贸单证标准化活动,我们应注重培养熟悉UN/CEFACT国际标准审议规则并具有产品专业知识的人才。2010年9—11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与国家发改委培训中心签署国际贸易标准化专业人才培训合作协议,并启动了国际贸易标准化推广应用项目。希望这些项目的实施,能够减少或完全避免我国目前在外贸单证标准化方面的损失。

(三)严格执行单证标准

目前,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已直接构成国际贸易的主要条件,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已经将经电子业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转化为我国国家标准的建议书、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了科学分类,出版了相应的书籍。因此,在国际贸易程序简化和标准化应用中,凡是已存在与UN/CEFACT发布的建议书、标准、技术规范相对应的国家标准的,应优先使用国家标准。对于没有与UN/CEFACT发布的建议书、标准、技术规范相对应的国家标准的,应使用UN/CEFACT建议书或标准或技术规范。我国的外贸行业协会应积极引导企业注意及时研究、搜集各国单证标准,参加并跟踪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活动,掌握第一手资料。

(四)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单证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

UN/CEFACT在联合国框架内推荐使用的单证格式标准,不仅使国际贸易数据交换快速、有效、安全,而且为在国际贸易程序上消除通关环节壁垒铺平了道路。鉴于国际贸易单证标准是在联合国框架内推荐使用,一些国家和地区正致力于积极承担国际贸易单证标准起草工作,以保证国际标准能充分体现本国利益。因此,我国不能仅仅满足于国际外贸单证标准化的采集工作,更应该积极主动参加国际贸易单证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活动,并在其中充分反映我国的意见和合理诉求,改变外贸单证标准化工作中重采标、轻制定,重文本、轻知识产权的状况。总之,应创造更好的环境,促使外向型企业自主地参与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活动,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由大变强,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①广东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办公室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研究所.标准化居贸易壁垒之首,须格外关注国际贸易标准化[J].广东外经贸资讯,2010(34)

②胡涵景、孟朱明.国际贸易单证标准化实务[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滕静涛,1975年生,江苏扬州人,南京广播电视大学财会金融系讲师、国际商务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作者:滕静涛

化工贸易发展研究论文 篇2:

中韩贸易结构与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摘 要:近年来,中韩双边贸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频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结构不平衡问题更加凸显。根据近年来中韩两国贸易的相关数据,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对中韩两国的贸易结构进行客观评价,并对两国贸易结构的优化以及贸易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中韩贸易;贸易结构;结构优化

引言

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贸易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24.45%,中国对韩国进口和出口分别增长了51倍和34 倍,成为韩国最大的出口对象国和进口来源国。2013年中韩双边贸易额2 742.48亿美元,同比增加7%,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已达1 458.69亿美元,是建交当年的55倍,同比去年增长8.6%,占韩国出口比重的26.1%。

然而,在中韩双边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益频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结构不平衡问题更加凸显。中韩贸易结构作为两国贸易状况的直接体现,不仅反映了两国间的经贸关系、贸易条件及贸易利益的分配,也反映了两国贸易生产模式以及各自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等状况。

本文根据近年来中韩两国贸易的相关数据,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定量分析方法,对中韩两国的贸易结构进行客观评价,为两国未来贸易合作的发展战略、贸易决策和贸易结构调整提供了依据,对促进中韩贸易可持续发展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中韩贸易的现状及特点

(一)中韩贸易现状

从贸易额来看,据中国海关统计,2013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2 742.48亿美元,同比增长7%。其中,中方出口911.8亿美元,进口1 830.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和8.6%。2013年,中韩贸易额占韩国外贸总额的21.29%,其中机电产品、光学医疗设备和化工产品是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分别出口623.7亿美元、217.9亿美元和185亿美元,共占韩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0.4%。韩国自中国进口排名前三位商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化工产品,进口额分别为357.7亿美元、124.8亿美元和63.7亿美元,占韩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43.1%、15%和7.7%。

从产业内贸易来看,近年来,中韩初级品之间没有明显的产业内贸易现象,但中韩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却明显升高,这与两国经济结构的整体演进具有内在的联系。同时,经调整后的中韩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值高于整体产业内贸易指数值,说明中韩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更为明显,这一事实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推断一致。

(二)中韩贸易的特点

1.双边贸易增长的波动性较大。1994 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及新出口退税制度的实行,使两国在1995 年上半年出现了双边贸易的增长高峰;随后中国曾两度调低出口退税率,加之同期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双边贸易增长率由 1994 年的 28.48%迅速下降至1999年的 20.38%;2003年,中韩贸易额高达 570.18 亿美元,同比增长43.48%,是1995 年以来的最高增长水平;2013 年双边贸易增长率跌落至 11.7%。由此可见,中韩双边贸易增长极易受到政策变动的影响,波动性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差。

2.贸易产业结构互补性减弱,竞争性增强。中、韩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性建立在双方比较优势差异的基础上,即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与韩国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互补。然而,随着中国出口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出口结构的优化,传统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所占比重下降,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垂直互补的贸易关系正变化为水平竞争关系,从产业间贸易逐步转换为产业内贸易,竞争性日益增强。

3.中国长期处于逆差地位。自1992 年以来,中方一直处于逆差地位并且贸易缺口逐年增长,从 1993 年的 12 亿美元扩大到 2014 年(截至9月)的 404亿美元。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双边贸易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但是贸易逆差仍旧增长了近 100亿美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韩对华贸易顺差增长加快,2002 年增幅飙升至 103%。

二、中韩贸易结构现状与定量分析

(一)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

在中韩20类主要进出口产品(见表1)中,产业间贸易的主要产品类别包括煤、焦炭及煤砖、谷物及其制品、初级形状的塑料、服装及衣着附件、特种工业专用机械等。中国在服装及衣着附件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煤、焦炭及煤砖、谷物及其制品等初级产品上具有强比较优势,在初级塑料、特种工业专用机械、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等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其中电力机械、器具及其电气零件占中韩贸易额比重最高。

自2006年起,中韩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有色金属、办公用机械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和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分别占3.14%、4.26%、5.78%。在我国主要的产业内贸易产品中,除有色金属、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和非金属矿物制品属典型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外,其余产品大都是技术密集型产品,尤其以高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随着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逐渐由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转变,两国产品之间更具竞争性。中韩同类产品贸易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其配件、精密仪器、钢铁及其制品、汽车零配件等产品。

(二)贸易产业结构的定量分析

1.相关指数界定。根据中韩贸易特征以及数据可得性,本文主要就1993年、2001年、2013年中韩贸易的相关数据进行指标分析,指标包括RCA指数、TSC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及TC指数。

(1)RCA指数。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是通过计算一国某产品或服务出口值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该种产品或服务的世界出口总值在世界全部出口产品总值中所占份额的比率,来体现某种产品在某个指定区域的出口贸易竞争中的竞争力与专业化水平,用公式表示为:

RCAij=(Xij/Xit)/(Xrj/Xrt)

其中,RCA为i国第j种商品的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为i国第j种商品的出口值(Xij>0);Xit为i国所有商品的出口值;Xrj为r区域第j种商品的出口总值;Xrtr区域的所有商品的出口总值。RCA指数的指标范围(见表2)。

表2                RCA 指数反映商品或服务竞争力水平

(2)TSC指数。TSC指数是指双边贸易专业化指数。C国对R国在i产品的TSC指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TSCi.cr=(EXi.cr-IMi.cr)/(EXi,cr+IMi,cr)

其中,EXi,cr表示c国向r国出口i产品规模;IMi.cr为c国从r国进口的i产品规模。

(3)出口相似度指数。出口相似度指数包括产品相似度指数和市场相似度指数。

①产品相似度指数。该指数用于衡量任意两国或两组国家在第三市场或世界市场上出口产品的相似程度,计算公式为:

Sp (ij,w)=[∑Min (Xkiw/ XiW),(Xkjw/ XjW)]×100

其中,Sp表示产品出口相似度,i和j分别表示所要比较的任意两国,w表示第三市场或世界市场,X表示出口,k表示产品。0≤Sp≤100,当Sp =100时,两国出口商品结构完全相同;相反,当Sp =0时,则两国对第三市场或世界市场的商品结构完全不同。

②市场相似度指数。该指数用于衡量任意两国或两组国家出口市场分布的相似程度,计算公式为:

Sm (ij,w) =[∑Min(Xciw/ XiW),(XcjW/ XjW)]×100

其中,Sm表示出口市场相似度,i和j分别表示需要比较的任意两国,W表示世界市场,X表示出口,C表示某一国市场。0≤ Sm ≤100,当Sm =100时,表明两国出口市场结构完全相同;相反,当Sm =0时,则两国的出口市场分布完全不同。

(4)贸易竞争力指数(TC)。贸易竞争力指数也称净出口率指数,用于衡量一国或某一产业的净出口能力。计算公式为:

TCit=(KXit一KMit)/ (KXit+KMit)

其中,TCit指数为i国第t年净出口除以该国该年的进出口总额。TCit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TC∈(-1,-0.6 )有极大的竞争劣势;TC∈(-0.6,-0.3)有较大竞争劣势;TC∈(-0.3,0)有微弱竞争劣势;TC∈(0,0.3)有微弱竞争优势;TC∈(0.3,0.6)有较强竞争优势;TC∈(0.6,1)有极强竞争优势。

2.贸易结构分析。根据以上指标的计算结果,对中韩贸易结构分析如下:

(1)中国农产品相对韩国一直具有绝对优势,但在韩国本土市场中的占有率己经明显下降。中国对韩国的绝大多数资源型产品的TSC指数均为正,且变化不大(只有非金属矿物的TSC指数由1993年的0.87下降至2010年的0.56)。从RCA指数看,在大多数农产品和矿产品的相关领域,中国对韩国的RCA指数均大于1,而韩国对中国的RCA指数则普遍小于1。因此,在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和矿产品双边贸易中,中国较韩国长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随着中国工业化迅速推进,中国对农、矿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己经由部分资源型产品的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在韩国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己大幅度减弱,有的产品甚至己经转为比较劣势。

(2)在纺织、服装、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中国的比较优势显著上升,目前己呈现单边出口态势。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RCA指数均大于1,韩国对中国的RCA指数均显著小于1,而中国的TSC指数均显著大于0,且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这些指标的变化趋势说明,相对韩国同类产品,中国的比较优势一直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2000—2013年间,中国低端产品的TC指数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而在高科技产品的TC指数处于微弱竞争劣势范围,但徘徊在-0.3附近,有增长之势。

(3)电子产品和精密仪器设备是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中国进口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从RCA的计算结果看,两国在电机、电视和电子产品及零件的RCA指数均大于1,说明两国在该领域己经开始呈现出产业内贸易的格局;在精密仪器设备方面,中国对韩国的TSC指数一直为负,且在国际金融危机前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说明韩国的比较优势仍较为明显,呈现出中国单向进口格局。并且在这两大类商品双边贸易中,加工贸易方式占据重要位置。

结论及政策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中韩产业间贸易中,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服装及衣着附件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煤、焦炭及煤砖、谷物及其制品等初级产品上,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附加值低,不利于优化我国贸易结构和提升整体国际贸易竞争力。同时,两国的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逐渐由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转变,说明我国的贸易竞争力正逐步提升,但相对于韩国在高精尖产品贸易方面仍是比较劣势。

因此,对于改善我国在中韩贸易中的贸易地位、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在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提升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质量,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

第二,优化进口结构,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优化贸易收支结构,促进进口多元化。

第三,完善政策措施,国家应鼓励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提高开拓国际市场能力,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第四,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此外,还需进一步推动两国各层次的多方交流,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和投资壁垒,促使中韩双方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为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推进中韩贸易的良性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永久.中韩贸易结构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中国统计年鉴[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3]  阴之春.中国贸易结构分析[D].天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2006.

[4]  赵放,李季.中韩贸易现状及产业内贸易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高敬峰.中韩产业贸易结构分析[D].济南:山东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6]  郭昕.中韩贸易逆差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郭昕[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7]  杨军,等.中非农产品贸易结构变化趋势—比较优势及互补性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3).

[8]  中日、中韩贸易增长与结构分析[J].调查研究报告,2002,(23).

[9]  洪世勤.中、日、韩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结构研究——基于RCA与特化系数等的分析[J].经济经纬,2012,(4).

[10]  孙笑丹.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出口结构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03,(7).

[11]  郭昕.中韩贸易逆差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2]  白贵玉.中韩贸易商品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D].贵阳:贵州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3]  尹圣男.中韩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对外经贸,2014,(3).

[14]  李守铎,苏昌盛.中韩经济依存关系的计量分析[J].经济论坛,2007,(20).

[15]  张英.中日韩FTA贸易潜力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4,(1).

[1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http://www.drc.gov.cn/.

[17]  中国商务部国别数据,http://www.mofcom.gov.cn/.

[18]  中国海关网站,www.custongs.gov.kr.

[19]  中国统计局,www.stats.gov.c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outh Korea Trade Structur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XU Pei-hao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y,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 102488,China)

Key words:th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The trade structure;Structure optimization

作者:徐沛豪

化工贸易发展研究论文 篇3:

铁矿石新制高点争夺

铁矿石长协定价机制被第三方指数定价机制取代近两年来,国内钢铁企业仍然饱受矿价高企之苦。如今,在铁矿石全现货交易时代即将到来之际,中国钢铁业正尝试联合起来,提前占领制高点。

1月16日上午,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启动仪式于北京饭店18层举行。这一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下称五矿商会)、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下称北矿所)发起的平台,目前已得到国内26家大型钢厂和贸易商的响应。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中钢、河北钢铁、中国矿产有限责任公司等悉数在列。

中钢协副会长王晓齐称,新平台将发挥市场发现价格的作用,形成具有公信力的铁矿石价格形成机制,减少人为恶意炒作因素,推动形成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大宗矿产品定价机制。

这是在2011年9月中钢协发布“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后,中国钢铁业又一次主动出击,希图在已经接近全现货化的铁矿石交易市场谋求更多影响力。

有创建铁矿石现货平台想法的并非只有中钢协。办公室设于新加坡和伦敦的globalORE(环球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曾在中国多方游说,计划于去年底正式推出该平台,但至今无果。

布局现货时代

2011年11月下旬的一天上午,一个从中国远道而至的考察团来到新加坡哥烈码头16号日立大厦23层。

考察团由中钢协副会长王晓齐带队,成员包括中钢协副秘书长王春生、市场调研部主任王颖生,以及宝钢、河钢、首钢、马钢等钢厂和贸易商代表。

冶金部出身的王晓齐此前为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局长,王春生除中钢协职务外,实为首钢旗下负责矿石进口的中国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企业代表皆为各大钢厂矿石部和贸易商负责人,其每年经手的铁矿石进口贸易量加总近2亿吨。

尽管如此,十余人组成的考察团却甚为低调。

中国去年进口铁矿石花费1124亿美元。由于涉及国家庞大的铁矿石进口利益,王晓齐要求团员对此行严格保密。《财经》记者就此向多位当事人求证,均被对方以“事件敏感”为由拒绝。

据知情人士透露,考察团目的地为globalORE在新加坡的办公室。globalORE力图为钢厂、矿商、贸易商提供一个线上交易平台,以此改变传统铁矿石现货贸易模式。

globalORE 与globalCOAL(环球煤炭电子交易平台)渊源颇深,后者成立于2001年,由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力拓(Rio Tinto)、英美资源(Anglo American)、嘉能可(Glencore),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日本电源开发公司(Jpower)、鲁尔燃气公司(E.ON)和辛普森航运咨询公司(SSY)联手成立。

通过十年发展,globalCOAL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煤炭电子贸易平台,有122家公司会员,每年有约8000万吨动力煤交易量,该平台曾提供匿名交易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环球煤炭价格指数(GlobalCOAL NEWC INDEX)。

曾任英国电力网络公司(EDF Energy Plc.)市场运营主管的尤恩·坎宁安(Eoghan Cunningham),于2005年6月起就任globalCOAL首席执行官。他亲眼见证了公司在煤炭领域的壮大,并雄心勃勃地将这种模式复制到铁矿石现货贸易领域。

2010年3月,坎宁安对外宣布启动针对铁矿石现货平台项目,称计划搭建新的以西澳大利亚平仓价(FOB)为基准的铁矿石标准化合约交易市场,并推出相关的价格指数。彼时,他已兼任新成立不久的globalORE首席执行官。

“我必须强调,两家公司是分开独立运营的。”负责globalCOAL市场营销与传播的Stephanie Mercier对《财经》记者表示。

坎宁安的计划得到了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之一必和必拓的支持。作为铁矿石贸易现货化的主要推手,高瑞思(Marius Kloppers)执掌的必和必拓亦是促使延续数十年的铁矿石长协谈判机制破裂、催生指数化定价的主要力量。

但指数定价机制运行以来,争议不断。必和必拓等矿商希望借助坎宁安的计划,将矿石现货贸易挪至线上进行,从而弥补现有指数体系的不足。根据计划,globalORE股东构成设计为钢厂和矿商各占40%,其余为贸易商。发起方认为,这样的构架可以照顾买卖双方利益,并以此说服中国钢厂加入。

坎宁安曾在2010年上半年对外宣称,公司已针对铁矿石现货市场推出标准化的铁矿石贸易协议(SIOTA, Standardised Iron Ore Trading Agreement),当年三季度即可上线交易。但当时正值普氏指数定价大范围普及,globalORE的声音并未在业内得到广泛响应,平台亦未如期上线。

此后一年,业内针对普氏指数的异议日趋增多,globalORE意识到时机来临。2011年起,globalORE工作人员往返中国、新加坡之间愈发频繁,其工作主要为游说中国各大钢厂,拜访贸易商。历次国内钢铁业大型会议也都有该公司员工身影。

globalCOAL员工的航空公司会员卡在短短三个月内就完成一次升级,而升级所需里程要求为12个月内达到2.5万英里(约4万公里)。

这一情景与此前必和必拓支持的普氏指数在中国推广颇为相似。不同的是,彼时长协谈判机制岌岌可危,代表中国钢铁业的中钢协,始终强硬捍卫长协机制。日照国际铁矿石交易中心被中钢协紧急叫停,即为当时紧张局势的缩影。

2011年初中钢协换届后,有业内人士称,明显感觉新一届班子“开明”许多,更加务实。11月,中钢协组织主要钢厂负责人飞赴新加坡考察现货交易平台。

迎接考察团的除了globalORE方面,还有必和必拓铁矿石市场营销副总Michiel Hovers、力拓亚太区铁矿石营销代表Alan Smith。矿商、钢厂、贸易商、第三方机构、协会代表多方就现货平台的可行性进行磋商。

globalORE称,支持更为透明的铁矿石现货交易市场的发展,坚信基于现货交易的平台可以增加透明度。“未来几个月在新加坡建立这样一个平台将尽可能地吸引来自不同地区的市场参与者。”

但中外双方最大的分歧在于,中方更希望将这一平台设于国内。

两个平台角力

“中国是最大的市场,因此在中国建立现货平台是必要、合理的。”王晓齐说。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国去年进口铁矿石6.9亿吨,增长10.9%,进口价格上涨40.9%。

随着近年来中国海外权益矿的投产、进口渠道日益多元化以及国产矿供给增长,中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正在降低。2009年,中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67%,到2010年降为63%,2011年降到60%。

但供需双方的协议矿违约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进口铁矿石中现货比例大增,已超过70%。这意味着,基于现货市场的定价机制成为未来利益博弈的关键。

考察团回国后,中钢协专门组织两次会长办公会,亦多次与五矿商会沟通,就国内筹办现货交易平台进行探讨。

与此同时,自2010年9月起着手研究推出现货交易平台的北矿所,在召集多家媒体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声称,已基本完成交易平台的搭建。北矿所方面表示,已和国家统计局、中钢协、五矿商会、海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进行过沟通。北矿所总裁董朝斌透露,“这些沟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中外两家筹备中的铁矿石现货平台均已箭在弦上。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原本双方都将去年底作为平台推出时间,globalORE在等中方企业表态,而中国钢厂、贸易商和北矿所,则在静候协会和监管部门意见。

北矿所在新年的第二个工作日便得到了好消息。1月5日,在中钢协的年度理事会上,协会会长、首钢总公司董事长朱继民代表协会表态,企业可以尝试了解globalORE,“但在搞清楚之前,不要轻易加入”。

“目前他们愿意接触globalORE没问题,但作为发起方,自身平台构建好之前,不要跟对方签协议。”王晓齐说。

11天后,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宣告启动。globalORE则对《财经》记者称:“我们对中钢协宣布发展一个中国铁矿石交易平台的消息表示欢迎。”

据北矿所介绍,平台交易的品种主要为市场主流的63.5%粉矿、62%粉矿、65%球团矿、62%块矿,分为在途现货和港口现货。

在途现货即为业内俗称的“漂货”(floating cargo),即尚未到港的矿石。一般现货贸易下,矿商通过电子邮件向潜在买家发出通知,对尚未装船或者已在航运途中的漂货进行招标,买方根据货物检验单及市场行情报价竞标。中标后,双方通过传真签订合同,开具信用证,履行报关检验等手续。

这一方式的局限性在于,市场信息并不对称,难以及时发现矿石价格。

通过现货贸易平台,买卖双方均可实时发现会员企业发布的匿名询盘和报盘,但成交并非任意进行。“只有此前彼此签订协议的平台会员企业才能获得信息发布者的企业信息,从而促成交易。”北矿所副总裁梁若东解释说。

签约企业之间形成多买对多卖关系,需严格履行线上成交价格即为实际成交价格的承诺,以此规避虚假价格的风险。“如果发现恶意违约,我们将从会员名单中剔除当事企业。”王晓齐说。

北矿所推出的平台与globalORE的最大不同,是利用国内条件设立了港口现货交易方式。这一市场规模相当可观,截至春节前,中国主要港口铁矿石库存几近亿吨。

在港口现货模式下,买卖双方进行交易时,通过货代确认货物并冻结货物,同时银行确认保证金并冻结资金,在此基础上完成放货、放款,在指定时间内保障交易顺利进行。

市场仍在观望

正在运行的普氏定价机制,是通过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电话询价采样。这一方式的科学性、合理性受到钢厂和贸易商质疑,但三大矿商向中国销售的大部分铁矿石正是以此作为价格基准。

北矿所总裁董朝斌表示,铁矿石现货平台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会形成一个基于现货交易的铁矿石指数。“我们希望基于北矿所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基础上产生的价格指数,能够更好地反映市场的真实状况。”

globalORE首席执行官坎宁安也认为,通过建立价格基准从而形成与之相连的价格指数“极为重要”。

联合金属网矿石事业部副经理张佳宾认为,现货平台对目前的普氏定价体系将是瓦解性的威胁。“此前市场对普氏最大的争议就是普氏的取样方法,现货平台的建立正好弥补了现有体系的这一不足。”必和必拓认为,现货交易平台是进一步提高透明度的关键一步。

但普氏金属市场主编弗朗西斯·布朗(Francis Browne)强调,普氏虽没有“交易系统”,但可以通过MOC收市价评估程序,完整、透明地发布交易日结束时的估价信息,包括询盘价、报盘价、交易等。

“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公布铁矿石现货交易的买卖双方,在普氏铁矿石市场评析上已经能看到20多家公司的名字和它们涉及的交易活动。”他说。

王晓齐则表示,现货平台可以反映即时成交结果,未来中钢协将进一步从现货平台获取信息,完善现有指数体系。

对此,力拓方面重申,铁矿石价格指数必须是可信的、透明的,并且其流动性是充分和可持续的。对于行业中几个正在运行或准备中的指数,公司一直持续关注其发展过程。

澳洲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MG称,支持任何透明的,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需情况的指数和定价机制。

现货平台角力,实为各方在矿石定价机制演变中的提前布局。谁掌控了现货市场数据发布权,谁就将掌握未来定价主动权。

“现货平台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钢厂、贸易商的参与情况。”张佳宾说,目前贸易商都为钢厂服务,但如果到线上交易,凭空多出会员费、交易手续费,对于钢厂来说徒增成本。

张的担忧折射了当前国内矿石进口市场的普遍心理。一名钢厂矿石进口部负责人告诉《财经》记者,现在市场不好,钢厂买矿比较谨慎,“贸易商的矿不是很好卖”。他认为,目前还没看到任何促使钢厂、贸易商加入现货平台的动力。

王晓齐则表示,现货交易平台可以更加直接地对接供需双方。“我可以直接从矿商处进货,为何还要通过贸易商?”据他介绍,加入现货平台有两种选择,一般会员、股东。但股东的条件是在业内有一定规模、良好信誉。他表示,目前平台是发起阶段,已有国内外钢铁企业表示愿意加入。

力拓对《财经》记者表示,已注意到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推出的交易平台,将进一步了解这一平台的更多细节。

布朗坦言,很多国际铁矿石贸易的市场参与者,包括中国矿商和贸易商对现货交易平台都“很感兴趣”。一些西方经纪商,比如London Dry Bulk几年前就建立了所谓的电子“白板”平台。

张佳宾认为,北矿所的现货平台还需要中钢协会员的支持。“如果中钢协会员都在上面买货,逐渐形成规模,那么现有的普氏体系就瓦解了,进而实现铁矿石贸易现货化,之后增加金融套保业务,这是一条良性发展渠道。”

张所说的金融套保业务,即为中钢协一直规避的铁矿石金融衍生品,这也是中外两个平台的分歧所在。

中国对于铁矿石的巨大需求,促使大批通过风险管控工具进行大宗商品贸易的企业成为铁矿石贸易的新成员。globalORE建立现货贸易平台之外,希望通过搭建这个平台,来进一步推动未来庞大的铁矿石掉期交易体系。

煤炭掉期在上世纪90年代几乎以同样的方式开始,仅用五年其规模就扩大了几十倍。

业内人士指出,实际上必和必拓期望把新加坡变成一个铁矿石价格形成中心,进而将铁矿石衍生品市场发展壮大。

新加坡交易所早在2008年就开始推出铁矿石掉期结算服务,近年来交易量迅速攀升,2009年为633.2万吨,2010年增至1767.85万吨,去年这一数字达到4338.05万吨。

截至2011年底,参与新交所铁矿石掉期的对家接近400家,以贸易商居多,也有澳大利亚、印度的矿商,以及中国的民营钢厂,还包括投行和投资公司。

据新交所工作人员介绍,有中国民营钢厂参与掉期交易,但具体数量并不清楚,因为有些钢厂是通过贸易公司参与,而贸易公司的数量很难统计,另外有些贸易公司的老板是开个人账户进行交易。总体来说,中国客户的数量占到总客户量400家的一半左右。

在中钢协看来,新加坡是资本开放程度很高的国家,同时也是金融中心,铁矿石市场若变成金融和投机市场,对于钢铁实业来说非常不利。

为避免成为金融炒作工具,北矿所董事长吴汝川承诺,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作为一个独立第三方运营平台,只开展铁矿石现货贸易的相关业务。globalORE却在其网站和在中国的推介中,透露了未来发展金融衍生品的愿望。

王晓齐认为,今后可能会有多个铁矿石现货平台,中外平台的竞争是必然的。

必和必拓在回复《财经》的邮件中称,很高兴看到用户和中钢协在透明度上的认同并积极推动现货平台发展。

“公司与其他产业方一起,支持像globalORE这样的,经用户、贸易商、矿商共同努力搭建的全球交易平台。”必和必拓认为,在市场演变阶段,多平台的建立有助于产业健康发展。历史表明,这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稳定。

“北矿所平台推出来,我们的压力反而小了许多。”一位globalORE的工作人员说。

姜文政、本刊实习生何加晋对此文亦有贡献

作者:李岩

上一篇:商务工作汇报(通用3篇)下一篇:廉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