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法律风险防范

2022-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电力行业法律风险防范

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所存在的电力行业内部各种审计风险,逐一分析电力行业内部各种审计风险及其形成的原因,包括由于电力行业审计工作的性质、内部审计人员本身素质、电力行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健全与否、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建设等内部原因形成的审计风险,也包括由于电力行业审计环境、审计的地位、领导的意识形态、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被审计单位的诚信度、本单位领导部门的干预等外部原因形成的审计风险。针对各种电力行业内部各种审计风险对审计工作、对整个电力行业的危害性,逐一详细地论述各种内部审计风险将如何规避与防范。包括由于电力行业审计工作的性质、审计人员本身素质、内部审计机构的健全与否、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建设等内部原因形成的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以及由于电力行业审计环境、审计的地位、领导的意识形态、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被审计单位的诚信度、本单位领导部门的干预等外部原因形成的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最后是展望电力行业内部审计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电力 审计 风险 成因 危害 规避 防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审计监督已深入到经济的各个环节,成为规范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经济警察”,其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是,近年我国也出现了不少的审计诉讼案件,如深圳“原野”事件,北京“中诚”事件及海南的“琼民源”事件,以及在证券市场中出现“银广厦”特大造假案,“三九医药”的虚假会计信息等事件,人们对个别玩忽职守的“经济警察”的讨伐声也时有所闻,审计已面临“诉讼爆炸”年代,所有这些都向整个审计行业,包括社会注册会计师审计,国家审计机关审计,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等敲响了警钟,审计风险不可避免地提到了议事日程。我们的电力行业内部各种审计工作进入了一个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深化、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的新阶段,如何降低审计风险,规避与防范电力行业内部各种审计审计风险成为现代审计人员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1 审计风险的种类与形成的原因

《国际审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的不适当的审计意见的那种风险。在审计的实践中,根据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的不同,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审计环境)形成的审计风险和内部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两种。

1.1 电力行业外部因素(即审计环境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主要有:

1.1.1 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配套、不完善导致的审计风险。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求一切经济行为均要有法可依。但目前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相对滞后,难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涉及电力行业内部审计方面的法规更是少之又少。这一情况导致电力行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必然辅以大量的职业判断去认定某一审计事项,而这些主观职业判断的准确性取决于电力行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经验,就会存在判断失误而产生审计风险的危险。例如:对某第三产业的审计中,审计人员发现公司有不少临商发票是雇用民工做土建工程的,而国家法律和电力行业的规章制度现在又没明文规定某类工程中民工费占多大比例,这些临商发票是否真实合法只能由审计人员靠经验去判断,一旦判断失误,就会产生审计风险。

1.1.2 审计客体的复杂化,经济业务内容的多样化、多元化,也给电力行业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容易产生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例如:对某一电力行业内部集团公司的审计,它既有集团公司与外面各单位的经济往来业务,又有相关联的下属各单位的各项关联业务,错综复杂,给审计带来一定难度,一旦取证不足,判断失误,就会形成审计风险。

1.1.3 被审计单位诚信度差,故意阻扰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有意提供一些不真实、不完整、虚假的经济信息资料,加上舞弊现象日益增多,手法越来越高明,使审计人员无法深入细致地审计,造成认定不全面、不客观,审计结论不真实而形成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例如:某一单位为了私设“小金库”,制造一些虚假的工程项目,列支一些并非真实的材料费與人工费支出来套取现金,私设“小金库”,对这一类虚假的信息资料的审计,一旦认定不准,形成审计结论失误就会存在审计风险。

1.1.4 电力行业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受到本单位保护主义、小集团的干扰,不能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的职能,对违纪违规问题不让上报,或避重就轻,不能依法处理而形成审计风险。电力行业内审设在企业内部,“饭票”“党票”等在单位领导手中,个别单位的内审部门无法独立地行使审计监督职能,有相当多的县级市的电力行业内部审计根本就没有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只是在政工部门或财务部门对于领导不让报的违纪行为,审计也只能避重就轻,使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无法避免。

1.1.5 由于本单位领导或上级单位安排审计任务繁重,工作量太大,情况复杂,难度大,要求高而又无法过细地深入调查研究,影响到审计的质量。特别是对电力行业内部单位领导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如果项目时间过短,应涉及到的审计领域却无暇顾及,容易因遗漏而产生内部审计风险。

1.1.6 现代审计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也是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由于国际国内所普遍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强调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的均衡,在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上也允许审计风险的存在。例如:为了降低审计成本,审计时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与分析性复核方法,必然导致审计结果存在一定的审计误差,形成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

1.2 内部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主要有:

1.2.1 由于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取证不充分,证明力不强,而形成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因取证不足、过程不清、引用法律不当、审计资源利用不充分而妄自下审计结论,或者在审计过程中,不加分析地套用被审计单位的自我陈述、自我检查、自我报告、年终工作总结等,未加复检、分析、判断就引用,直接作为审计证据,从而造成审计结论错误而形成审计风险。

1.2.2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遵循审计规范,没有按审计程序来开展审计工作而造成判断失误,形成审计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方案不周全、组织实施不衔接,使审计内容遗漏,或由于对被审计单位的一些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大的项目选择样本量过小,或只有样本数量,不求样本质量,对一些异常的事项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审计深度不够而形成的审计检查型风险。

1.2.3 由于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水平不高,作为审计实施的主体,经验与能力有限也会形成审计风险。专业技能与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审计质量的高低。例如:在某一项目的审计中,由于对被审计单位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认识不深,专业技能不强,对复杂问题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错误的审计结论而存在审计风险。

1.2.4 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风险意识不强,从而形成控制型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有极强的工作责任心,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才能更好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否则,审计风险会趁虚而入,影响审计质量。例如:在审计过程中,如遇有一些错综复杂的业务,发现有异乎寻常的现象,要一查到底,不能毫无责任心地放弃不理,或毫无风险意识,懒得加以分析判断,造成审计失误。

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多种多样。要控制审计风险,不但要对已发生的审计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进行限制,更主要的是如何去避免、消除、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风险未发生之前就进行规避与防范。

2 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分,内部因素是主动的,外部因素是被动的。要规避与防范这些审计风险,就必须关注对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引导、改造和转化,使其成为防范与规避审计风险的积极因素。

2.1 外部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2.1.1 对由于国家相应配套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及滞后而形成的审计风险。除了国家在法律、法规上进一步加以完善外,还要求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与工作水平,对一些复杂而又无法可依的事项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研究并进行取证,作出科学的判断,得出正确的审计结论,以避免审计风险。例如:对某工程项目审计中,对出现的民工费等临商发票,作为外审部门可以到施工单位进行取证,以判断发票的真实性;内审部门则应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分析,分析本工程的各项成本及工程量的关系,判断民工费支出是否合理、合法。这样才能避免审计风险,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

2.1.2 对于由于审计客体的复杂化,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多元化等原因,而使审计难度增加可能造成的审计风险,也要从主观因素上寻找突破口。在审计的前期阶段,就应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详细的调查与研究,对各所属单位与外界之间及各相关联企业之间的各类型业务进行分析,论证要足够,判断要准确,论据要充分,才能避免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2.1.3 被审计单位干扰审计工作,诚信度差,提供一些虚假的信息资料,加之舞弊现象日益增多,手法日趋隐蔽,要规避与防范由此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就一定要建立“双向承诺制”。明确法律责任。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及财务负责人等相关人员作出书面承诺,保证所提供的资料真实、完整、安全、可靠。尤其对其所提供的财务信息资料、坏帐、资产盘盈盘亏、报废损失、帐外费用或其他一切经济资料必须合法、合理、真实、完整,谁违反承诺谁负责任,分清责任以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2.1.4 对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小集团干扰,对审查出的问题不让上报或强硬要求避重就轻的,应对审计项目全过程、全方位进行质量控制,应建立与完善审计项目负责制、审计业务复检制、审计质量追究制等内部管理制度,哪一环节哪一位负责人不让报出审计结果或要求避重就轻的,就由哪一环节的负责人签署意见及签名,分清责任,避免审计风险。

2.1.5 对于由于地方政府或主管部门安排审计项目过多,工作量大,难度深,要求过高,无法过细地审计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应对有关审计项目进行分类,注意抓住重点,充分利用好有限的审计资源,在进行审计时环环紧扣,抓好审计计划控制、审计作业控制,审计取证控制、审计报告的控制等工作。在充分权衡审计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抽样审计方法,以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2.1.6 对于由于国际及国内普遍采用抽样审计方法以节约审计成本,使成本与风险均衡而形成审计风险,这些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应在尽可能范围内减少风险,如:可以任用一些知识面广、经验丰富、判断能力强的审计人员负责审计项目,既节省审计成本,又提高审计质量,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2.2 内部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2.2.1 对于因为审计人员取证不足,证明力不强而作出错误的审计结论产生的审计风险,应加强对审计取证的控制。取证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审计结论的形成过程实质上就是鉴证、分析、综合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质量的好坏,结论的可靠与否,取决了审计论证的数量与质量。取证时应在充分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基础上突出证据的客观性、合法性与充分性,以达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2.2.2 由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按照审计规范、审计程序进行工作而形成的審计风险,应从主观上抓起,要求审计人员抓好自身建设,多学习理论知识及提高业务工作能力,严格执行审计规范,按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对整个审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层层过关,环环紧扣,提高审计质量,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2.2.3 由于审计主体——审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低,工作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复杂的经济环境审计,对难度大的经济事项不能作出准确的分析与判断而造成的审计风险,就要求审计人员,一定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与文化,以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部门应配备一些高质素的专业人才,并定期地对原有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等后续教育,以增加知识面,提高审计质量,达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2.2.4 对于由于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审计风险意识淡薄而引起的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则应从职业道德及风险意识教育着手。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是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核心。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只有全体审计人员有强烈的控制风险的欲望,搞好审计人员自身的建设,做到“五个不能:本职工作不能在我手里出现差错,领导交办的事情不能在我手里延误,办理的文件不能在我这里出现积压,基层来办事的同志不能在我这里受到冷落,公司的形象不能因我受到损害。”审计风险才能成为可控风险,才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

2.3 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方法多样化

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以上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逐一剖析其规避与防范的方法外,还可以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具体运用以下两种方法来达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

2.3.1 运用PDCA循环法提高审计工作质量。PDCA循环法是质量管理中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它将质量控制分为四个阶段: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理。这四个阶段不断地循环往复。在审计工作中我们可以运用此法将制定审计计划、审计方案,进行审计取证,形成审计结论等整个审计工作过程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增加审计深度,在循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抓好审计质量,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

2.3.2 借助现代化办公手段降低审计风险。现代企业计算机技术应用已很普遍,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将财务等部门的网络系统留存审计接口,借助网络技术对整个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动态监督,随时掌握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既省时又科学,可以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质量,达到规避与防范审计风险的目的。也可以将有关单位的财务报表等资料输入计算机中,进行分析研究,以确定重点审计的对象及内容,获取各个管理系统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审计。以后要运用审计软件,逐步实行联网审计,做到“即时审计”,“网上审计”,既提高效率又减少人为的失误,以达到减少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原国旗.《谈内部审计的风险》.(《中国内部审计》2002第2

期).

[2]杨选兴.《谈谈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广东电力财务与

审计》2004第2期).

作者:梁锦英

第2篇: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审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电力行业中,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将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好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工作,完善审计的机制,以便更好的发挥电力企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电力行业审计工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诸如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工作的工作性质以及企业机制等,鉴于此企业工作人员要做好规避与防范措施,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降低工作风险。

关键词:电力行业;审计风险;规避防范

引言:审计工作是由专业的机构和专业的人员按照一定的工作准则对审计单位的财政、经营管理工作等做出审查和监督,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在分为多个种类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有关工作人员要对企业的财政、经营管理工作等进行审计,规避和防范既定的风险,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新时代要更加注意风险的规避和防范,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做好全面的规避工作。

一、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概念概述

审计工作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首先审计工作的种类非常繁多,除了政府审计、独立审计之外,还会有内部审计,本文重点关注的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指的是企业内部有专门的部门和机构对本单位的财政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掌控,将审计结果提交到企业的负责人手中。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有很多,首先审计法律的限制,在我国任何市场行为和活动都必须遵循既定的法律法规,都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但是就当前在审计方面的法律建设情况来看,审计法相对比较落后,不能及时的就审计法在新时代出现的问题对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法律的制定并没有走在审计活动的前面,导致有关的审计工作人员不能有法可依,使得审计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只是按照自己原有的工作经验,由于工作经验的差异性和工作人员水平的差异性,导致审计工作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弊端。其次是被审计单位所干扰,由于企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干扰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审计人员在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审计的时候需要企业一方提供相应的数据资料,但是为了企业的私利,企业工作人员不好好配合企业的工作,导致审计人员接触到的是不正确的或者是不完整的资料,这对审计工作的干扰性是非常大的,不利于审计工作的准确性的提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电力行业所囊括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包含的内容越多,给审计人员造成的困扰也就越多,如果审计人员不熟悉企业的有关工作,将延长审计的时间,加大审计的难度,不利于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最后,审计工作中多用到的审计方法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由于现代审计方法过度重视和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对于审计过程不是特别重视,导致在审计程序或者是审计方法上也容易出现一定的问题,这样也会造成一定的误差,从而给审计活动带来一定的风险。综上是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来源,这些审计风险的存在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审计活动,而且还对企业的发展也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干扰正常的市场经济活动。

二、做好电力内部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的措施

做好电力内部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要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这两个方面出发,有关部门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发挥,构建一个有序的体制机制,让审计工作人员能够有法可依,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针对外部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

针对外部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主要是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诚信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由于我国是一个大国,为了保障电力企业有序的进行,需要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保证审计工作的开展,政府部门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由相关人员深入基层,了解当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进行商议和上报,由相关工作部门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企业的审计工作。法律法规的制定一定要走在审计工作的前面,不要总是落后于审计工作,要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保障。当然,法律法规的完善只是一方面,企业工作人员以及审计人员能否做到知法守法,依法办事是另一方面,要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对其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和专业知识的培训,鼓励审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并定期进行工作经验的分享和总结,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除了完善法律法规之外,还要重点关注企业的诚信问题,企业的不诚信现象,主要是企业故意不提供完善的数据信息,甚至捏造一些虚假的信息干扰审计人员的正常工作,这些行为是不正确的,甚至是十分恶劣的,国家有关部门要严格惩治这种行为,对这些行为提出严厉的惩罚措施,如果再出现这种行为,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条文规定进行惩处。通过多种途径调查企业的发展情况,保证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不要只是借鉴企业提供的材料,要多方面全方位的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保证信息的多元化和透明化,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審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审计结果的精确度。

2.针对内部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

针对内部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主要是审计工作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由于审计工作人员不熟悉有关的流程或者是对企业的工作不太熟悉,容易出现工作疏漏或者是贪污受贿的情况,针对这种现象,要加强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制定一系列完整明确的条文,如果有工作人员违反相应的规章制度,就要按照奖惩制度对工作人员进行惩罚。只有这样严格的要求审计工作人员才会构建一支专业的严格的审计队伍,才能保障企业审计工作的正确性,及时的解决企业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效的规避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审计工作人员在处理电力企业的财政管理问题时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提前熟悉和了解企业发展的情况,全面的调查有关的数据,做到详细妥善的处理和分析,保障企业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防止出现不必要的风险。电力行业中应该有一支专业的审计队伍负责审计工作,注重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性,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从内部到外部,有效的规避企业风险。

无论是外部因素引起的风险还是内部因素引起的风险,都要引起审计工作人员的重视,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多深入基层和企业内部,了解当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细节入手,逐步完善审计制度和审计政策。电力行业的有关企业应该诚信经营,认真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提供有关的数据信息,有效规避市场经济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好企业的发展规划,这是十分重要的。

三、结束语:综上所述,做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无论是国家有关法律部门还是审计工作人员,都应该重视审计活动的诸多环节,重视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选择,在意识到所存在的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对这些风险进行合理的化解。保障电力行业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对完善电力企业的经营信息,规范企业风险也是有意义的。无论是企业还是审计部门都应该树立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到审计工作中来,支持和鼓励审计工作的开展,保障有关信息的公开透明。

参考文献:

[1]杨卫泳.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规避及防范[J].中国高新区,2017(15):226+228.

[2]刘彦博.论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控[J].财会学习,2015(08):127-128.

[3]祖荫翠.电力行业内部审计的风险分析与防范综述[J].赤子(上中旬),2015(13):210.

[4]宋军.浅谈电力行业内部审计的风险防范[J].广东科技,2014,23(18):33-34.

[5]梁锦英.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4):73-75.

作者:商秀英

第3篇: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

摘 要:电力行业内部的审计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其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巨大的推动力。但是,就目前阶段来看,电力行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并且电里行业审计工作的工作性质、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电力行业内部人员自身的建设和只是技术水平都会影响电力行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就目前阶段电力行业内部审计工作风险的规避和防范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为审计工作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帮助。

关键词:电力审计;风险危害;规范措施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剧,审计工作已经进入大广的企业发展中,并成为企业管理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深入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部门和环节,成为企业发展和扩大的重要内部手段之一,审计监察工作也为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更深一层的保障,并且其作用越来越显著。但是,随着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其问题和弊端也之间显露出来,在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危害也逐渐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审计监督“玩忽职守”致使审计诉讼案也逐渐提上了日程,因此,国家对审计行业的工作不得步进一步加强。在现代化的情况下,我国电力行业内部的审计工作已经逐渐的成型,电力审计工作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深化也已经上升到了新的阶段,那么如何规避电力行业内部审计风险成为现阶段电力行业所面临的新的问题。

1 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和种类划分

(1)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配套和完善从宏观上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它的一切经济行为都必须有法可依。但是,目前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很难适应所出现的各种新情况与新问题,法律法规建设进度相对滞后,而那些具体涉及电力行业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就更是少之又少。在电力行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必然会依靠大量的职业经验去确定某一个审计过程。这种主观的职业判断的准确度往取决于电力行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与业务能力。因此就必然会存在由于判断失误所导致的审计风险的情况。

(2)被审计单位诚信度较差。有些被审计的单位人员可能会有意识地阻扰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刻意提供一些不真实、不完整的虚假经济信息统计资料。另外,再加上日益严重舞弊现象,统计人员的造假手法也越来越高明,使得审计人员无法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审计工作。从而造成认定不全面、不客观、审计结论不真实,最终导致了电力行业的内部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的成分复杂化。电力企业经济日益加深的多样化与多元化的业务内容也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更容易导致产生电力行业的内部审计风险。

(4)现代审计方法本身的缺陷。审计方法本身的缺陷也是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之一。由于目前所采用的现代审计方法都是强调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的均衡。在审计程序上、审计方法的选取上也允许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比如:为了降低审计的成本,在进行审计时采用抽样审计和分析复核结合的方法。这就必然会导致审计结果中存在一定的审计误差,从而形成电力行业的内部审计风险。

2 审计风险的规避与防范措施

2.1 外部因素形成的审计风险的规避和防范

(1)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保证实施和落实。我国是一个大国,其治理和发展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对于电力行业的审计工作来说,对于那些由于法律法规设施不完善而导致电力审计工作出現的问题来说,政府部门要结合实际问题,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在结合现实电力行业问题的基础上,对于法律法规中没有规定的问题,必须要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来进行相应的补充,来达到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发展,防止电力行业的审计工作抓住法律法规的漏洞做文章,使其严格坚守法律,但是,在政府部门完善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实际对现在的电力行业的审计工作进行规范,还要有前瞻性,就其发展的方向和未来行业情况进行预估,来进一步使法律的应用更加长远,使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得到强有力的、有权威的保障。当然,除了政府要为那山法律法规之外,电力行业的内部人员还要进行自身素质的提升,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技术水平,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法律法规条文和复杂且法律文献没有的相应法律可以参考审计事项,必须认真。仔细的分析和研究,作出合理的科学判断,并得出科学合理的审计结论,站在事实的角度来分析研究问题,不能依据自身的猜测和主观想法肆意揣摩,由此来尽量避免造成的审计工作的失误,保证其正常的实施的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

(2)目前,尚且有相当一部分的被审计单位会干扰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企业的诚信度很差,通常提供一些捏造的信息资料。如果想要规避和防范由此而导致的审计风险,就必须建立“双向承诺制”。以法律的形式来明确各方需要承担的责任。

2.2 内部因素引起的审计风险的规避和防范

在审计人员的审计过程中,对于那些由于没有按照审计规范和审计程序进行审计工作而导致的审计风险。也必须从主观上抓起,对于这种情况要求审计人员应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抓好自身建设,提高工作能力。严格地执行审计规范,并按照相关的审计程序进行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3 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行业的审计的发展和完善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电力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有利于电力行业的发展完善,更有助有规范电力行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使其保证健康有效的发展势头,推动国民经济的进步。随着电力行业的深入发展,审计工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电力行业的变化而变化,使其更加适应电力行业新的发展格局。我国电力审计工作,也会随着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张,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钟芳芳.内部审计:从事后走向事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10):37-38.

[2]付延花.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J].山东冶金,2014,(1):69-71.

[3]吴晨阳.内部审计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0):60-61.

(作者单位:国网双鸭山供电公司)

作者:张春光

第4篇:基层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基层电力企业大量法律问题逐渐凸现,诸多法律风险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科学发展的瓶颈。在一些基层电力企业进行了依法治企调研,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着力查找生产经营领域存在的主要法律风险,分析其主要成因,并努力探索对策措施和解决办法。

基层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表现

目前,基层电力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从整体上控制和防范法律风险的体系,没有将全部生产经营行为纳入法律风险管理的范畴,企业内部管理各项活动也没有完全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生产经营管理领域内还存在一些问题。

企业内部管理不依法办事的法律风险。有的单位规章制定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制度内容与法律政策相抵触,不履行使规章制度生效的手续;有的单位财务管理不规范,出现各类财物违纪问题;有的单位招投标违规操作,给工程带来重大经济损失;有的单位机要文件保管不当,印章管理失控,重要档案资料遗失,造成了企业重大法律风险。

电网建设和电力设施保护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在电网改造和建设中,环保的审批程序复杂,因环保问题拖延电网建设工期的情形大量存在,电磁污染的标准不确定,引发环境纠纷;电网建设项目土地征用手续复杂,不能满足工期的要求,缺乏征地面积计算和征地补偿的统一标准,导致征地难易程度和成本在不同区域差距很大。在电力设施保护过程中,违章建筑普遍存在;杆线同架现象严重,整改难度大;线房冲突明显,电力线路下村民房屋改造升高受阻要求补偿的情况呈上升趋势。

对外经济活动和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基层电力企业个别单位负责人不善于依法决策、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此承受不应有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在经济活动中,合同风险尤为突出,部分单位合同签订、审批流程欠完备,承包合同、租赁合同、施工合同存在较大法律风险。

触电损害事故导致的法律风险。近年来,触电损害赔偿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触电损害赔偿案件具有预防工作的困难,事故发生的突然和损害后果的严重,政府电力监管不到位和现行法律要求电力设施产权人承担无过错责任的严格规定,使基层电力企业对触电损害事故的防范和应诉工作举步维艰。

劳动用工管理法律风险。目前,基层电力企业用工管理有了很大改善,但部分单位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用工问题,劳动合同签订的形式不合理,劳动合同条款不完备,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各种保险缴纳未到位,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不合法,对违纪职工的处理欠规范,各类临时用工、多经用工和农电用工管理风险更为突出。

基层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措施

根据目前基层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现状,基层电力企业需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管理,提高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提高企业依法决策和依法经营管理的能力,将企业的生产经营与依法治理结合起来,构筑法律风险防范的体系,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

树立依法办事理念。利用“六五”普法活动,强化全社会法治观念,构建企业法治理念。基层电力企业要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活动,制定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计划,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学习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能力,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与维护职工权益的关系,企业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每年应定期或不定期参加法律知识学习。同时加强电力法律法规的对外宣传,通过各种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形式,大力宣传电力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法律素质和守法意识,共建和谐社会。

加强企业法治管理。企业法律风险存在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基层电力企业要树立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以管理为主、以事前为主、以预防为主的理念,切实加强风险控制。加强建章立制管理,进一步规范规章制度的归口管理工作,建立规章制度应避免随意性,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适时兴建、修订和废止,建立与本单位规章制度编制的程序,规章制度发布前经过法律审查,并由领导签发,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在新建、修订、废止或解释时应经过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发布后应公开张贴,并及时组织职工学习;加强合同管理,基层电力企业要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建立健全合同分级分类管理体系,把好签约、履行、维权三关,使合同管理合法、规范、有序,防止无效合同,避免合同纠纷,减少企业损失;加强纠纷案件管理,基层电力企业可根据诉讼与非诉讼法律事务管理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在总结案件办理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诉讼与非诉讼法律事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法律事务机构和相关部门管理职责,实行案件定期分析制度和报告制度,规定出报案、办案、结案要求和考核奖惩等一般程序,有效地促进企业法律纠纷的协调处理和预防工作,为维护企业权益发挥积极作用;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法律事务机构,明确法律事务工作的分管领导、分管部门和兼职人员,要加大对法律事务工作的投入,保障法律事务工作经费。基层电力企业应建立法律事务工作制度和流程,明确法律事务工作人员在参与和处理企业重大决策、改制改组、重大合同审核、诉讼、仲裁等法律事务时的权限和程序,提高法律事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绩效。

有效防范触电事故发生。基层电力企业应有的放矢地做好触电人身损害事故法律风险的防范工作。加强对电力架空线路等电力设施的巡视、维护与管理,及时排除电力设施的安全隐患,减少触电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强电力设施保护标志和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及维护工作,依照《电力设施保护条例》规定,在人口密集地区、台区、钓鱼场所等事故易发地段,设置永久性标志,并注意及时维护、管理与更换;重视漏电保护装置的管理,基层电力企业农电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农电员的管理,将末级保护的维护明确列入工作范围,加强漏电保护器的安装率、投运率和正确动作率的管理,减少触电事故发生;加强触电案件现场证据收集工作,发生触电事故后,基层电力企业涉案单位应当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和安全管理部门报案,涉案单位工作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积极配合公安及安全管理部门做好案件现场调查工作,同时开展现场证据收集及保护工作,向知情群众了解事故发生经过,对现场环境拍照留存,书面记录、提取相关人员的证人证言,对收集的证据建立专门档案统一管理。

规范劳动用工管理。近年来,劳动用工中产生的问题已成为基层电力企业的主要矛盾之一,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降低用工风险,势在必行。重视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签订工作,无论何种用工形式都要签订书面劳动及劳务合同,劳动者及劳务提供者的工作岗位、工作范围、工作内容、绩效考核方式约定具体明确;劳动合同到期后,应当签订不再续订劳动合同的协议,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对其进行经济补偿,如劳动者不再续订劳动合同的协议书,应当在劳动合同到期后,及时对该劳动者发放不再签订劳动合同的通知书,通知书必须送达给劳动者本人,协议书、送达回证以及经济补偿金发放凭证应当建档备查;做好劳动合同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台账与统计报表制度,对于员工的

已经工作年限、已经签订劳动合同次数(尤其是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已签订劳动合同次数)、现行劳动合同的起始时间等信息,要在劳动管理台账与统计报表中明确体现;做好特殊用工管理工作,严格限制使用退休返聘人员,对确因工作需要使用退休返聘人员的,应当签订书面劳务协议,明确工作任务、劳务报酬、工伤处理等内容,避免发生争议,对于不同用工方式的劳动者不能混岗工作,避免产生同工同酬的劳资纠纷;严格执行内部退养制度,经营状况良好的单位不能实行内部退养,对经营状况严重困难的单位,可以采取裁员或者其他待岗方式安置富余人员,如确实需要内部退养,只有距退休年龄不满五年的富余人员,经本人自愿提出申请,单位才可批准实施内部退养;劳动规章制度应当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程序制定并公示,对没有建立职工代表大会的单位可以采取将规章制度发送给员工征求意见,使其订立的制度合法,企业规章制度制定后,既可以在主要工作场所张贴公示,拍照留存,也可以要求员工在发放表上签名证明已知晓。

第5篇:签订法律风险防范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签订法律风险防范

1、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必备条款: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2、与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的变化

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条款与劳动法的规定相比,有较大变化:

一是增加了部分必备条款。(1)增加了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等条款。原因是这些内容是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基本情况,应当在劳动合同中明确。(2)增加了工作地点条款。实践中劳动者的工作地点可能与用人单位住所地不一致,或者用人单位常常单方面调整劳动者的工作地点,导致劳动纠纷,有必要在订立劳动合同时予以明确。(3)增加了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条款。(4)增加了社会保险条款。(5)增加了职业危害防护的条款。《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为了做好与《职业病防治法》以上规定的衔接,促进该条款的落实,劳动合同法中增加了职业危害防护的必备条款。

二是取消了部分必备条款。(1)取消了劳动纪律条款。原因是劳动纪律属于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劳动合同法第四条已经对用人单位制定、修改劳动纪律等规章制度的程序作出了规定,没有必要在劳动合同中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个别约定。(2)取消了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条款。原因是为了防止用人单位规避劳动合同期限约束,随意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取消了《劳动法》中有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终止劳动合同的规定,明确劳动合同终止是法定行为,只有符合法定情形的,劳动合同才能终止。(3)取消了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条款。原因是为了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违约责任条款。

3、未载明必备条款的需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合同文本未载明劳动合同必备条款或者用人单位未将劳动合同文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本交付劳动者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 责任。因此,用人单位应当在过渡期内制作好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

4、在必备条款外,还应当约定一些什么条款更有利于保护用人单位的利益?

(1)试用期、培训、保密、竞业限制、违约金条款、离职工作交接条款;

(2)约定规章制度已经向劳动者公示的条款;

(3)约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书面通知的送达条款;

(4)可约定因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被调整工作岗位的,工资会按照调整的岗位适当的调整,岗变薪变条款。

5、哪些情况下劳动合同无效

劳动合同法第26条规定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的几种情形: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比如劳动者提供虚假学历证明,合同可能因欺诈而无效;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如劳动合同中约定“用人单位有权根据生产经营变化及劳动者的工作情况调整其工作岗位,劳动者必须服从单位的安排”,此约定因排除劳动者权利无效。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与16岁以下未成年人签订合同,合同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6、无效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

(1)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本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确定。

(2)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给对方造成损害的,有过错的一方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实操步骤一:企业文化准备

真正的企业文化常常意味着企业本质层面的变动,不做好充分的准备无疑是拿企业的明天开玩笑。

1、确定企业文化建设的共识:

只有企业内部对文化弊端有透彻的认识并具备改变的坚定决心,企业文化建设才有成功之可能,那种突如其来的热情只能让企业文化消逝得更快。

取得共识的基本流程是: 确定内部共识 1)取得企业基本资料

2)访谈企业负责人与高阶主管,以了解企业目前遭遇之问题类型,并确认企业目前的改善需求与期望

3)沟通企业文化建设之观念、作法与应有的认识 4)了解高阶主管对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愿 5)取得高阶支持的承诺

要达成共识需要对企业文化做出战略性的检查,以下是高阶主管所关注的文化战略问题(不要一开始就陷入文化的细节问题,这常常不利于就真正深远的问题达成共识)。

2、创建企业文化项目小组

达成共识之后应立即成立企业文化项目小组以切实负责而后所有的从诊断到实施具体事宜,小组是否精干得力是项目质量的关键。

成立企业文化项目小组

(1)小组人数以五至十人为佳,且以中高阶干部为主,构成宜跨职能 (2)即使咨询公司介入也需要企业的内部成员

(3)需包括对企业运营有相当了解程度的成员,特别是作业人员 (4)是否需要设立未来之企业文化机构,考虑具有创意与潜力之成员 (5)选定资深人士为文化组长,负责文化建设及协调工作

3、拟定企业文化建设计划

企业文化项目小组成立后的第一件工作就应当是拿出一个通盘的工作计划,一个完整的计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拟定文化建设计划

1)目的 背景问题项目目标范围小组规章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2)专案计划书 工作项目资源产出责任进度计划拟定执行预算

3)专案管理 报告体系项目检讨进度报告

4)变革管理 利害关系人及其权益沟通计划评估计划调停计划

4、企业文化管理层研讨会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企业文化建设计划必须反映管理层的意愿和得到一致的理解。

管理层研讨会议程:(例举参考) 管理层研讨会 8:00-8:10 介绍出席者

8:10-8:25 发起陈述问题

8:25-9:30 介绍企业文化建设计划

9:30-10:00 对总体思路进行交流

10:00-10:15 休息

10:15-11:00 过去存在的企业文化问题

11:00-11:30 批评、检讨过去造成问题的根源

11:30-12:00 界定议题

12:00-13:00 午餐

13:00-14:00 讨论议题

14:00-14:30 优先级与目标

14:30-15:00 利害关系人

15:00-15:15 休息

15:15-15:30 企业文化项目小组的特点和组成人员

15:30-16:00 同意企业文化建设计划

5、企业文化创建动员大会

光有领导者的行动承诺是不够的,没有员工的积极参与企业文化是无法落实到每一天、每个人的每一件工作上去。要避免“皇帝新装”式的自欺欺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

五、实操步骤二:企业文化诊断

当今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根本不进行诊断或者不重视诊断,这一弊端使得企业文化一开始就缺乏真正的实证基础,后面也就只能是天马行空或人云亦云,这是企业文化被诟病为“空洞无用之物”的根源所在。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1、企业文化现状调查

周密的内外部调查能够让我们掌握第一手资料,从而对企业文化的所面临的问题有透彻清晰的了解。 1.1主要的调查方法

企业文化现状调查方法 1)企业内部调研

①企业内部员工调研:a、高层访谈b、中层座谈c、基层问卷 ②收集企业内部资料

2)企业外部调研:a、客户b、公众c、竞争对手d、合作伙伴 1.2主要的调查内容

1)精神文化调查

(1)几年的创业历程中,您认为对公司发展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 (2)最令您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3)您最受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

(4)您认为对企业贡献最大的三个人是谁? (5)他们最宝贵的精神是什么? (6)他们对您最大的启发是什么?

(7)您认为公司发展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理念)? (8)公司有什么样使命/目标能使您觉得您的工作重要?

(9)您希望成为一条“快乐的鱼吗”,把鱼市哲学应用到工作、生活、学习中? (10)公司对您的工作要求清晰吗?您知道多少?

(11)您有做好您的工作所需要的材料、设备及相关资源吗? (12)公司对员工的工作出色给予表扬吗?

(13)公司尊重员工的个性,有机会做自己擅长的事吗?

(14)公司主管及同事关心员工的个人情况,鼓励个人发展,与员工谈论其个人的进步,让其在工作中有机会学习和成长?

(15)公司主管及同事经常关注您在工作中存在什么样问题吗?有什么实际困难吗?给予您什么样的帮助和支持?

(

16、公司存在建立一些不合理制度来管理少数较差的员工,反倒排挤优秀的员工? (17)公司存在富有创新的员工因厌恶日益滋长的官僚主义和等级制度而辞职,公司的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造力减退?

(18)公司存在着计较社会等级中的细微差异,而不是关注顾客、竞争对手与外部世界的变化?

(19)公司存在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支持和保护员工讲真话,提出合理化建议,每个员工的意见受到重视?

(20)公司管理人员能有效平衡好员工的利益(发展)和公司的利益(发展)吗? (21)公司员工能够有权参与公司的文化建设、目标、决策、制度、管理系统的制定吗?员工能够自主管理吗?

(22)公司的管理具有透明度吗?公司的信息系统能够让员工共享公司的经营价值观吗?

(23)公司关注员工培养和学习环境成果 (24)公司关注过程改善成果?

(25)公司关注员工满意和社会责任方面的成果吗? 2)行为与制度文化调查

(1)是否成立了企业文化机构并指派专人进行负责? (2)企业文化机构在公司中的地位如何?

(3)那些人员接受过企业文化培训?培训的效果如何? (4)有否聘请企业文化专家做企业顾问? (5)现行的文化与创业时期的联系在哪里?

(6)现行的文化与企业家或者其他典型人物的联系在哪里? (7)企业文化与日常经营活动有关联吗? (8)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有关联吗?

(9)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性如何? (10)企业是否有专门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

(11)是否存在能凸现文化的仪式和典礼?(如展览活动、厂庆、旅游、文化论坛、传统文体活动等)

(12)内部沟通管道畅通吗?

3)物质与形象文化调查 (1)有完整的CIS设计吗? (2)CIS应用的效果如何?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3)企业的环境体现了文化内涵吗?

(4)有自己的网站吗?具有文化特性和作用吗? (5)有厂规、厂训、厂徽、厂歌等企业文化标志物吗? 4)企业文化环境调查

(1)竞争者或者竞争形势是否对企业文化存在影响? (2)关键顾客或供货商是否对企业文化存在影响? (3)流行的思潮是否对企业文化存在影响? (4)企业的战略模式是否对企业文化存在影响? (5)企业的运营模式是否对企业文化存在影响? (6)企业的人力资源模式是否对企业文化存在影响?

2、建立企业文化模型――“竞争性文化价值模型”

数据本身不会说话,要撬开它的嘴巴必须建立模型。然而很多人误认为“企业文化5层结构”就是企业文化模型,这种误解使得企业常常在茫茫的文化之海上迷失自己的方向。

美国组织行为专家奎因提出了“竞争性文化价值模型”,把企业文化指标按照内部外部导向和控制授权两个纬度进行分类,最后形成四个基本的价值模式。这个模型不仅能够度量企业文化的实态,而且能够为未来的文化发展提供策略指导。

3、企业文化差距分析

通过对模型的审慎研究,我们可以明确现在的企业文化在哪里?它将往何处去?以及如何去那里?

1)现在的文化是什么? 企业的主导文化类型目前支配企业的主导文化的强度企业不同业务单元文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2)期望的文化是什么? 目前企业文化的不足之处企业文化改进或者变革的方向期望文化的优势所在

3)有哪些差距? 现状文化与期望文化的差距值得保留的企业文化特征

4)如何减少差距? 文化改进或者变革的突破口和突破阻力应配备的管理资源改革风险以及应对措施

5)应注意的关键影响因素 个人影响力尤其是领导者个体行为特征竞争环境(行业、地区)传统文化群体背景组织形式信息技术人员素质企业生命周期。

六、实操步骤三:企业文化战略性规划

当前企业文化规划的误区在于酷爱捣鼓“口号”和着迷包装“手册”,然而这些战术性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中国3000万经理人首选培训网站

的东西根本无助于改变企业的经营绩效或者竞争能力,企业文化背上“空洞无物”的黑锅正归因于此,只有对企业文化进行战略性规划才有可能真正地起到经营层面的影响。

1、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企业文化的建设目标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源自于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并对总体经营战略起支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惯常设定的“凌聚力”、“形象提升”是可笑的,是注定不可能实实在在改善企业经营绩效的,它只是一件好看的衣服,而衣服下面什么都没有。

我们认为采用平衡记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BSC)能够很好地协助企业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

好好学习社区

第6篇:电力调度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

摘要:电力调度运行的安全和电力系统是否能够发挥作用相关,从电力调度相关的设备本身进行改进,结合从应对外界环境方面进行改进,结合电力企业方面做出的制度完善,能够促进电力调度运行的安全性。电力系统和电力调度的安全性得到完善,能够促进电力行业整体的发展,为国家经济稳定以及人民生活稳定带来积极作用,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探讨了电力调度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

关键词:电力调度;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随着电力行业迅速地发展,电网调度的统一指挥工作对电力企业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调度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综合来讲,调度安全生产是一项综合性技术,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而且还需要在工作中踏实勤奋、态度严谨,这样才能有效地做好电力调度工作,维护电网调度安全,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1 电力调度存在的安全风险 1.1调度指令下达错误

在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中调度指令下达错误问题十分常见,通常情况下都是由于调度人员的问题导致。很多调度人员缺乏良好的安全意识,还有一些经常投机取巧,经常为了方便违规操作,不按规定进行;再就是一些新员工专业水平不够,操作能力较差,缺乏实践经验,老员工老龄化严重,无法良好的应用现代调度技术,影响了工作效率。一旦工作任务较多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出现错误,导致产生了危险点。

1.2错误送电和延误送电

(1)错误送电。在调度运行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操作,导致错误送电问题频频出现。除此之外在发出命令后对于操作任务没有及时进行总结和汇报也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很易引发用电安全事故。

(2)延误送电。造成延误送电的主要原因就是导读人员缺乏安全意识,专业水平较差,没有全面了解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状态,导致出现问题也全然不知,打乱了工作秩序,最终造成送电延误问题。 1.3对细节缺乏管理

(1)电力企业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有些企业即便是有也只是流行于形式,并没有严格执行,缺乏正确的管理意识,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的风险性。

(2)企业对于调度人员的管理力度不够,没有定期开展教育和培训,影响了安全活动的顺利开展。

(3)对于调度工作缺乏细节管理,调度资料失去了真实性和完整性,这样一来调度人员在执行命令的时候完全找不到科学的依据。

1.4故障检修没有得到良好的实施

由于检修人员的专业水平有限,导致在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检修,故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这不仅影响了设备使用性能也降低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增加了电力系统调度运行的危险因素。

2 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的防范措施 2.1积极展开培训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应加强对基层员工电力调度安全管理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提高思想层面的重视度,对思想观念进行及时更新,关注对电力调度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工作,确保电力调度工作人员能够对各种安全隐患进行科学的识别与判断,提升工作队伍素质水平,以提高风险防范质量。

2.2科学防范自然灾害

既往工程实践经验中表明,电力调度工作的开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电力调度工作人员必须深入分析电网系统所在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结合当地水情等基础信息,对线路敷设区域内可能出现塌陷等灾害进行科学判断,加强预防措施。除此以外,还应重视对电力系统相关运行参数的观察与记录,结合数据信息预估安全风险,对风险程度进行科学评价,以提高电力调度措施的针对性。

2.3强化调度设备管理

调度设备作为电力调度开展的基础与前提,其性能水平将直接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产生重要影响。为积极防范电力调度运行中的安全风险,供电企业必须增加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对电力调度设备进行及时改进与更新,以确保电力调度自身性能最大化的发挥。除此以外,在电力系统新购入电力调度设备时,必须深入分析电力系统运行现状与需求,制定最佳采购方案,完善在设备进场阶段时的性能检查,确保设备性能符合运行标准,投入运行前还应进行科学调试,以确保设备状态的理想。电力调度设备投入运行后,还应重视对设备的日常巡检,及时发现安全风险并加以处理,重视对设备的日常保养,以确保电力调度设备使用寿命得到延长。

2.4保证电力调度申请票的填写严格准确

要实行电力调度必须要求提供严格的申请票,确保其形势和内容的准确性。申请票形式的准确性要求其填写格式、字数、编号、时间等项目书写规范。电力调度申请票内容的准确性包括设备操作的调度原因、是否有特殊情况等方面符合国家标准规定。对于没有通过审核标准的申请票,应将其退回到相关部门,重新填写信息;如果申请票审核通过,要及时回复,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在电力调度系统的操作指令票上进行拟写之前,要再次对申请票进行核实,然后由对电力调度操作指令较为熟悉、相关工作经验较为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拟写,保证操作指令的准确性,实现电力调度的安全有序。

2.5增加资源投入

资源投入包括了多个方面,如资金投入,人才发展,设备更新与维护,新技术应用等。由于技术发展应用的速度很快,在硬件设施是也要跟上发展的速度。需要对传统设备更新或者是淘汰,从而实现电力调度工作现代化、智能化管理,只有设备安全性能有了提升,才能够更好的为调度工作服务。同时,要注重设备维护与保养工作,减缓设备性能衰减,延长其使用寿命,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某些突发性状况,从而对整体调度工作造成影响。当设备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检修,迅速恢复。企业发展离不开人才,企业要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完善制度,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确保留在工作岗位的人才都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2.6误操作的防范措施

日常工作中需要对检修申请票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在确保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能批答,并依据相关国家行业标准、调规、安规开展相应检查,对于存在明显错误的,需退回并要求重新履行申请工作流程。如果指令票审核无误,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提前预发。对于电力调度人员而言,需要掌握安全风险防范相关知识,在具体操作方面,如避免同负荷高峰阶段发生“碰撞”。在某些自然环境条件下要避免操作,如雷雨天气。调度工作人员也需要掌握工作时间节点,在工作开始前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地分析预判,明确工作具体步骤,从而确保调度工作安全;当工作结束后,要对操作时间进行掌控,并高效恢复送电,做好优质服务工作。

2.7提升调度人员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电力行业的发展,带动着电力技术的创新,为电力调度运行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多的保障。部分电力企业引入了电力调度自动化值班电话系统,便利了调度人员的工作。电力调度运行人员利用此系统,可以快速查询各站场和电厂等的联系方式,极大程度上提高了调控运行管理水平。除此之外,电力调度运行系统中还配置了大量的智能化设备与信息系统,对调度运行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加强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工作,使其能够掌握岗位技能,避免发生误操作。

总之,对于我国而言,在电力产业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电网系统安全运行与电力调度工作开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然而当前在电力调度过程中仍然面临着管理、设备、以及人员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与风险,必须引起电力调度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第7篇: 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恒生公司进口的一批货物被某海关作出扣押的决定,该公司不服,应向( )申请复议。 A.该海关

B.该海关所在市的人民政府 C.该海关所属省的人民政府 D.该海关的上级主管部门

2、李某在行政复议决定作出前,要求撤回行政复议申请,则( ) A.可以暂时终止诉讼

B.由行政复议机关决定是否准许

C.可以撤回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终止 D.经说明理由可以撤回

3、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管理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定不合法,可以( )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A.一并 B.单独 C.事后 D.事先

4、同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 )参加行政复议。 A.第三人 B.共同申请人 C.知情人 D.原告

5、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管理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定不合法,可以( )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 A.一并 B.单独 C.事后 D.事先

6、对某市某县公安局派出所以该县公安局的名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的复议,应由下列哪项所述机关管辖?( ) A.该县公安局 B.该派出所

C.该县人民政府或某市公安局 D.某市人民政府

7、如法律.法规规定对于某些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受理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作答复,行政相对人可 ( )。 A.向上一级行政主管机关提出控告 B.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控告 C.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

诉讼 D.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8、对复议前置的案件,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超期不作答复的,申请人可以依法( )。

A.向上级机关申诉 B.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C.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D.无法提起行政诉讼

9、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政府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 )申请复议。

A.上一级主管部门 B.本部门 C.本级人民政府 D.上一级人民政府

10、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 )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发送被申请人。 A.5 B.7 C.10 D.15

11、如法律.法规规定对于某些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受理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作答复,行政相对人可 ( )。 A.向上一级行政主管机关提出控告 B.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控告 C.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D.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2、王某贩卖盗版光碟被文化局查处,罚款1000元。王某不服申请行政复议,但是复议机关也维持了处罚决定。王某逾期不履行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复议决定,应当如何处理?( )

A.由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B.由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强制执行

C.由行政复议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D.由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或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3、当事人对县土地管理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对下列( )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提出申请? A.《土地管理法》

B.国土资源部的有关文件

C.国务院有关土地管理的行政法规 D.省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14、某公司效益很好,许多外单位职工都想调入,纷纷找市劳动局说情。市劳动局未征得该公司的同意,强行将20名外单位职工调入该公司。该公司不服,向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此案应如何处理?( )

A.不予受理,因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 B.应当受理,因属于行政复议范围

C.告之属于劳动争议,应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D.不予受理,因为是劳动争议

15、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行政复议申请受理之日起( )日内,将行政复议申请书发送被申请人。 A.5 B.7 C.10 D.15

16、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 )。 A.由该部门的本级政府决定

B.由该部门的上一级主管部门决定 C.由申请人自由选择

D.由本级政府与上一级主管部门协商决定

17、如法律.法规规定对于某些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受理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作答复,行政相对人可 ( )。 A.向上一级行政主管机关提出控告 B.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控告 C.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D.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8、某县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县土地管理局.某镇人民政府组成联合调查小组,调查处理县机关干部和城关镇干部违法占地建房问题。联合调查小组对县机关某干部李某作出了处理决定,没收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所建的楼房。处理决定是以四个单位联合发文的形式作出的,盖了四个单位的公章。李某不服,申请复议。本案的复议机关是( ) A.县委

B.县土地管理局 C.县人民政府 D.市土地管理局

19、对复议前置的案件,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超期不作答复的,申请人可以依法( )。

A.向上级机关申诉 B.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C.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D.无法提起行政诉讼

20、不属于《行政复议法》第九条第二款所称的不可抗力的是( ) A.地震

B.水灾 C.重病 D.战争

第8篇: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

第 1 页 共 5 页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

法律风险是一种可能造成企业经济、财产损失的商业风险,它存在于企业经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任何一种既有风险和潜在风险,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及时规避,一旦风险出现,就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日常管理和整体运作,其后果往往是企业难以控制的,甚至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灾难。就我国公司、企业的目前情况来看,许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往往只注重企业的经营与利润增长,而忽视在日常决策中预防法律风险的能力,这明显是存在严重隐患的。如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企业自身将难以掌控,往往会给企业带来相当严重的甚至是颠覆性的灾难;并且可能牵连到公司、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着多方面的风险,如财务风险、销售风险、投资风险、政策风险、政治风险、自然风险和法律风险等。企业法律风险属于企业风险的范畴,法律风险贯穿企业的始终,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已经认识到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因此正确认识和了解企业法律风险的形成原因和发展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建立建全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基本要求。

一、风险与企业法律风险

(一)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1、风险含义

风险是在一定环境和一定期限内客观存在的,导致费用、损失与损害的产生,可以认识与控制的不确定性,是预期与未来实际结果发生差异而带来负面后果的可能性。风险与损失或损害(即各种不利后果)有关,并且和损失或损害发生的可能性有关。

2、风险的特征

(1)风险的客观存在性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无法回避风险,只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应对风险,从而避免费用、损失及损害的产生。自然灾害的风险如地震、洪水会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损失。 (2)风险的相对性

风险是相对的、变化的,风险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风险的内容、程度也随之变化。如汇款风险是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因外汇储备、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3)风险的可识别性

第 2 页 共 5 页

风险是可以识别和控制的,风险可以根据过去的统计资料,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判断某种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的程度。因此,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哦时代,风险是可以预测,也是可以控制的。 (4)风险与收益的共生性

风险与收益是一体共生的,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会带来费用的增加、各种损失和损害的产生、如果能够有效地管理风险,风险将会转换为收益。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含义及特征

1、 企业法律风险的含义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企业自身作为法律主体按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或者由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和企业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企业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收益,对企业造成负面法律后果,甚至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失败的可能性。

法律风险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过程中最容易遇到的,如果企业的管理者法治意识不强,这些潜在的风险就会变成现实的灾难。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风险意识和守法意识,在日常经营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防患于未然。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加强企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它确立了法律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序和环节,从制度上保证了合法经营、依法决策。 2 企业法律风险的特征

2.1企业法律风险发生原因的法定性(约定性)

①企业外部法律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一方面指法律和行政执法力度的现状,另一方面指法律的出台、修改或废止,以及行政执法状况的变化。

②企业未依据法律规定有效实施法律控制措施,或违反合同约定、侵权等。 ③企业或与企业发生法律关系的各类主体的行为。 2.2 企业法律风险存在领域的广泛性。

法律规范规范了企业从设立到终止的全过程,企业作为法律规范的主体之一,只要其行为涉及法律规定,就有可能存在法律风险。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以及企业内部的关系,都要通过相应的法律来调整和规范。企业在日常运营过程中常见的有合同风险、不规范经营风险、债权过于集中带来的坏帐损失风险、诉讼风险、 治理结构缺陷带来的决策风险、员工意外伤害风险、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员工道德风险、公司印章管理不严带来的债务风险、投资合作风险、分支机构风险、借贷风险、担保风险、商标被抢注风险、专利侵权风险、商业秘密失控风险等。 2.3法律风险发生结果的强制性

一定的法律风险发生就会导致一定的法律后果,法律风险发生导致的后果是企业承担法律责任。企业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有三类:民事责任,包括违约金、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妨害等;行政责任,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营业执照等;刑事责任,包括单位承担罚金、主管领导也要承担刑事责任等。

第 3 页 共 5 页

2.4企业法律风险和其他风险发生形式的关联性

在企业风险体系中,许多风险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可能互相转化,存在交叉和重叠。法律风险与其他各种风险的联系最为密切,关联度最高。如企业发生财务风险、销售风险,往往也包含法律风险;由于法律风险是依据法定原因产生的,而遵守法律法规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法律风险是企业风险体系中最需要防范的基本风险。

二、企业法律风险管理

1、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含义及意义 1.1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含义

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在实现未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试图将各类不确定因素产生的结果控制在预期可接受范围内的方法和过程,以确保和促进组织的整体利益实现。在企业面临风险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以便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利益。企业风险管理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的,从战略层面开始的并贯穿于整个企业的过程,具体来讲, 包括经营主体对其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测定和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包装经营活动的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 1.2、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意义

有效地对各种风险进行管理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活动目标,对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科学决策的难度大大增加,企业只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才能在变换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企业因法律风险而遭受损失。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去股东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阻碍企业经营活动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有必要进行风险管理,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以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2、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目标及原则 2.1企业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

企业风险管理分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 2.2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

培养企业及其所有成员的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提高抵抗风险的综合能力。

2.3 企业风险管理的原则

第 4 页 共 5 页

(1)充分考虑潜在损失的大小。 (2)充分考虑收益与损失之间的关系。 (3)充分考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三、企业常见法律风险

1、企业设立中的法律风险

在设立企业的过程中,企业的发起人是否根据《公司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拟设立的企业进行充分的法律设计,是否完全履行了设立企业的发起人出资等义务,以及发起人本人是否具有相应的法律资格,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拟设立企业能否具有一个合法、规范、良好的设立过程。

2、合同法律风险

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在经济合同订立、生效、履行、变更和转让、终止及违约责任的确定过程中,利益受到损害的风险。合同作为一种实现合同当事人利益的手段或者工具,具有动态性,双方当事人通过合同确定的权利义务的履行,最终需要确定某种财产关系或者财产权属状态的变化,而当合同利益的取得或者实现出现障碍,根源于合同利益的损失风险就展现出来。比如履行合同不符合约定要承担违约赔偿责任,或者企业给代理人授权不明签订合同要承担的法律风险,又如买卖合同履行过程中审查不严格造成的付错款的风险,再如技术转让合同中没有制约对方的关键条款造成技术成果不能实现的风险等等。

3、企业投资与并购法律风险

并购是兼并与收购的总称。从法律风险的角度看,收购方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对较大,承担的风险也较大。企业并购涉及公司法、劳动法、房地产法、税收法、知识产权法等法律法规,且操作程序复杂,潜在的法律风险较高,通常需要专业的企业并购律师全程辅导完成。

4、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知识产权是蕴涵创造力和智慧结晶的成果。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或没有关注知识产权的深入保护,从法律风险的解决成本看,避免他人制造侵权产品比事后索赔更为经济。这方面主要包括公司的企业名称权、商标权、专利权以及电子商务领域的企业网站域名等被侵权的风险,根据现行法规,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方面主要应注意“先申请先保护”原则,以及权利的及时续展维护等。

5、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

在我国,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主要是《劳动法》和国务院制定的相关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最近公布的于 2008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用工制度进行了全新的规范。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各个环节中,从招聘开始,面试、录用、使用、签订劳动合同、员工的待遇问题直至员工离职这一系列流程中,都有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企业不遵守法律的行为都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法律纠纷甚至赔偿责任。比如:聘用了与原用人单位签订有商业秘密保护协议或者同业限制协议并在有效期内的员工,将会导致企业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 5 页 共 5 页

6、企业税收法律风险

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为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或不利的法律后果,具体表现为企业涉税行为影响纳税准确性的不确定因素,结果就是企业多交了税或少交了税,或者因为涉税行为而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7、行政法方面的风险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行政违法、违规,可能面临的税务、工商、技术监督等方面的行政处罚。行政违法的风险性视其情节决定,包括警告、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等,情节过于恶劣或后果

过于严重,还可能承担刑事责任。下表为企业行政法律风险一览表:

8、刑法方面的风险

企业刑事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存在的触犯刑事法律规范,应受刑事处罚行为的风险。主要是商业贿赂、非法经营等方面的风险。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企业法律风险的成因很复杂,预防与控制也需要因事而异。法律风险与企业风险存在这样的辨证关系:法律风险,只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的一种;但是,企业的任何一种经营风险,最后都会带来法律风险。

第9篇: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

广东新丰江律师事务所

李飞艺律师

“企业财富的一半甚至更多,与合同有关,  企业的利益,大多数是通过合同实现的。

 合同顺利的签订和履行,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企业生产经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 一份好的合同,会让企业获得巨大的利润,而一份不好的合同,也有可能让企业处于破产边缘。

 如何正确签订和使用合同已成为摆在每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合同法律风险及防范要点  合同主体  合同形式  合同内容

一、审查合同主体

 合同主体即民事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审查合同主体,了解合作对象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在签订合同的时候,采取相应的对策,防止风险

1 的发生,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在并购、资产重组、投资等重大交易中,还需要聘请律师进行尽职调查。  合同主体主要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 在与自然人签订合同时,需要注意:

审查身份证明资料,如身份证号码、住址(如果是外地人,需要了解其在本地的住所)、联系电话等,确定其是否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合同,合同无效。如果与限制行为能力人签订合同,合同效力待定,效力待定的合同可能会因其法定代理人拒绝追认而归于无效。

审查其身份资料,最好将对方身份证复印留存  在与法人或其他组织签订合同时,需要注意:

审查营业执照,营业执照包含了企业的基本信息:注册资金及到位情况、企业属性(国有、集体、国有控制、私营)、企业性质(有限、股份、外资、合伙)、法定代表人、住所地、经营范围、年检情况;如果有必要,还可深入了解:股东出资及组成、章程、资产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关联企业、实地考察。

从企业的营业执照我们可以获得一定的信息,比如:如果对方注册资金比较少,而双方签订的合同标的数额特别大,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对方有没有实力签订这个合同以及有无能力履行合同。还有住所、办公场所,是否与营业执照上是否一致,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就要问个为什么?是因为从小的办公场所换到更大的场所,还是因为不诚信

2 故意变更经营场所。

另外还要看对方是否具备相关资质或经营许可的(如经营民有爆破用品)

 审查上述情况,主要目的是:了解对方是否具备签约资格、履行能力及商业信誉如何

例如:某些较大企业,其对采购部门往往会成立一个壳公司来从事这样的工作,这样是规避风险,其注册资金往往很少,也没有大额固定资产,更没有可产生盈利的设备或产品,因此,对这些企业要区别对待,如果吃不准,最好现款现货交易。

 另外需要注意:签约主体不等同于合同主体。  签约主体:法定代表人或代理人

签约人是合同对方的代理人的,应注意核实其身份,要求其出示授权委托书,以确认该签约人的代理资格。必要时,与被代理人取得联系,查验真伪。

二、确定合同形式

 合同形式: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如传真、电子邮件等)。

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达成的合同有如下风险:

1、传真件:便于伪造,无盖章的原件

2、电子邮件:容易篡改

3、口头协议:空口无凭

上述形式还有不利于保存的缺点,发生纠纷后,在司法程序下,证明力弱,不能作为直接的证据使用,需要加以其他证据予佐证。

在签订合同时,在合同形式方面应该要注意: (1) 法律明确要求书面形式的,一定要用书面形式(如合同法规定租赁期限六个月以上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的,视为不定期租赁。)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重要的合同更应采用合同书的形式

(2) (3) 涉及多页文本的合同,应加盖骑缝章。

合同文本上无实际内容的,应注明“此页无补充”或“以下无正文”等说明,以防对方伪造或变更合同内容。

签订书面合同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它是双方存在合同关系的重要证据,有利于保护双方的权益,中国有句古话“口说无凭;

其次,避免双方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合同的签订就是制订一项规则,也可以说双方为此设定了游戏规则,大家都应该遵守这样的规则。

再次,预防合作方对业务员的职务行为不予认可(如有合同,配上业务员的职务,法院则可认定交易存在)

三、明确合同内容

即使合同主体完全合格,合同的合法性也并非万无一失,因为合同内容的某些约定仍可能触及相关强制性规定而不合法,从而导致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

 合同内容应注意哪些问题? 

(一)合同名称

 合同名称应与合同内容、属性一致,不存在冲突,名称界定不准确,可能影响对合同法律关系的判断。对于法律关系不好定义的,最好用《合同书》或者《协议书》这样的中性词进行命名,以免产生歧义。

(二)标的条款

 合同的标的有物、权利、行为、智力成果等。合同标的即是合同交易的对象,合同是围绕标的物展开谈判,形成交易的规则,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约定,则合同不能成立。如果约定不明确,则可能会在履行中发生争议。  需要注意:

 ①如果是买卖合同,应明确该标的物归谁所有。

 ②应使用标的的正式名称,而且在首次提到时要使用全称。  ③对标的进行描述时,必须明确、具体、详尽。

5 

(三)质量条款  应注意的问题:

①在签订质量条款时,应当首先明确合同相对方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应当达到的质量标准并写明该标准的名称以及编号,约定质量验收的时间、地点、方式以及提出质量异议的期限等。

(四)数量条款

 合同涉及数量条款时应注意:合同中涉及的数量必须清楚、准确,不能使用“大约”、“左右”等含糊的概念。

(五)合同价款 注意两点:

1、 明确约定付款的时间

2、 明确付款的方式

注意:模凌两可的约定会给合作方找到拖延付款的理由 如:季付、收到货物后付款、验收合格后付款等这样的表述极易引发争议。

(六)定金条款

定金条款应写明“定金”字样,合同条款如果写“留置金、押金、保证金、订金|等”,没有约定“定金”,如事人主张定金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会给予支持。

6 定金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的百分之二十。

(七)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条款 ◆应注意:

①应在合同中写明具体的履行起止日期,避免因履行期限不明确而产生纠纷。

②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履行的具体地点。

③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适当的履行方式。如果货物送往本地,当明确约定送货地点,这关系到纠纷处理时法院的管辖;如果货物送往外地,则尽量不要写明,而应争取约定由本地法院管辖。此外,合同中应列明收货方的经办人的姓名。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经办人离开后,对方不承认收货的事实,给诉讼中的举证带来困难。施工企业人员的变动较为频繁,当对方更换新的经办人时,应当要求对方提供授权委托书。

(八)违约责任条款

 违约责任条款是十常重要的条款,如果你在合同中起草一个比较好的违约条款,则很有可能会限制对方违约行为的倾向。

 违约责任条款应注意:

①如果涉及到支付货款的,可以约定每逾期一日支付百分之几的违约金。

②违约金与定金不能同时适用,一份合同不能同时存在违约金和定金,如果两者都存在,只能选择其一。

7 ③违约责任应该和义务相适应。

④如果违约会导致损失的,应约定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或或直接明确损失赔偿额。

⑤合同约定违约金时,违约金约定数额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

(九)争议解决方式条款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争议,为使争议发生后能够有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应当在合同条款中对此作出规定。

如果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将按照法律规定确定管辖法院。可能会增大诉讼成本,更可能因为“地方保护主义”而降低了胜诉的几率,为企业带来损失。

 ◆防范要点:

①诉讼或者仲裁只能选择一种。一般情况下,建议选择诉讼方式解决。

②如选择诉讼方式,一般是采取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即一般到被告住所地的法院管辖,但是,合同纠纷,依照法律规定诉讼管辖可选择,可选择的法院有: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我方应依法遵循对己方有利的原则选择管辖法院。

③如果约定仲裁方式,要有明确请求仲裁的意思表示,仲裁的事项属于仲裁的受理范围,注意仲裁机构的名称、地点应准确无误。

四、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一些危险信号

1、住所突然变更,如比较好的经营场所换在较差的场所;

2、经常联系的业务员或业务经理离职,这也是一种危险信号,这可能是对方经营状况不好导致人员变动,还有直接一点的,在履行当中对方业务员签订的一些单据、收货单、发货单,在发生纠纷时对方有可能会直接说这个人不是我们公司的人,他们公司没有这个人,面对业务员变动,应及时将该业务员签订的单据进行结算由对方盖章确认。

3、发现对方付款不正常,如经常拖延,如对方给你的支票因为余额不足导致退票,这也是一种合同可能违约的危险信号。

4、经常找不到对方老总或财务人员,这也有可能是对方财务发生状况的一种表现,很有可能是因为躲债而经营找不到人。

5、对方突然以比较低的价格销售产品,则很有可能是因为对方资金链断裂,争需资金回笼,而对方资金不足,也是产生合同违约的一个原因。

6、平时订单比较正常,对方突然下很大量的订单,数量超出了常理,这个情况也需要注意,对方有可能会利用你们之间的信誉关系,下一个很大量的订单,把你公司的产品

9 弄过去,但实际上对方根本没有付款能力,这也是一种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危险信号。

因此,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对方出现的危险信号,如果发生这些危险信号,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上一篇:创建足球特色学校汇报下一篇:大学毕业个人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