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绿色经济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经济高速发展也给社会带来许多环境、生态方面的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也给我国将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态文明绿色经济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生态文明绿色经济论文 篇1:

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和谐社会发展关系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分析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认真总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从而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等一系列崭新发展理念和重大战略思想,集中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国家、政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经济发展问题上重大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因此,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创造。刘思华教授在不久前召开的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第五届论坛的大会发言中论述了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和谐社会发展关系问题。本刊将刘思华教授的发言整理后,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前提和生命线。党的十七大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同中国基本国情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得出来的马克思主义论断。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涵。它必然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是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的重要标志,使我们党的发展理论和文明理论由原来局限于“社会的世界”扩展到“自然的世界”,反映了当今世界和人类文明的最新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完整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什么呢?请您给我们谈谈好吗?

刘思华: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而且是对生态自然发展的经验的深刻总结与高度概括。这是科学发展观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根本含义。因此,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完整内涵和精神实质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经济社会领域里,处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以人为本:二是在生态自然领域里,处理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是以生态为本。在此,广义的“生态”,既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核心要义,也是衡量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根本标志。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和以生态为本的双重价值取向的内在统一,是经济社会发展观和生态自然发展观的有机统一观。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与基本要求的内在统一。因为,21世纪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世纪,无论是全面发展,还是协调发展,尤其是可持续发展,都是与自然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不可须臾分离的发展,离开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发展即绿色发展就没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言。当然,也就没有科学发展可言。由此,我们必然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科学发展是以绿色、和谐发展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绿色发展属性和特征。

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着的科学理论,它的理论内涵,不仅涵盖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而且涵盖了发展绿色经济的思想观念。如果说,生态文明与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与重要内涵,那么完全可以说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用之义与重要内涵。尤其是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发展,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也是生态自然发展观的核心理念;绿色经济的实质是经济生态和谐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的本质是社会生态和谐协调发展。正是从“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生态和谐协调发展意义上说,生态和谐协调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和谐协调发展的根本基础。它是科学发展观在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发展现实中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在哲学层面上,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经济学层面上,是生态自然发展观和经济社会发展观有机统一的绿色经济发展观:在社会学层面上,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观。

记者: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和谐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那么,发展的终极目的与价值尺度又是什么呢?尤其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和谐社会实践选择的终极目的与价值尺度是什么呢?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解决的首要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刘教授,您能谈谈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尺度吗?

刘思华:当今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和发展绿色经济,是人性化和生态化的崭新的现代文明、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既要保证满足全体人民可持续生存与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利益;又要保证非人类生命物种的生存健康与安全发展的需要和利益。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和谐社会实践选择的两重终极目的和价值尺度,这是自然、人、社会有机整体和谐协调为导向的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的基本价值取向;更是我们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与经济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归宿。因此,我们重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双重价值取向理论,寻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当代人与人的发展问题和自然与生态发展问题之间的有机联系,使两者回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野,确立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价值维度的地位。于是,我们把人和自然都是发展的终极目的的双重价值取向理论,运用到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中来,不仅是经济智慧的升华,而且是生态智慧的升华;不仅是生存智慧的升华,而且是发展智慧的升华,必将引起包括新兴、交叉科学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尤其会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带来革命性变革。

总而言之,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就是努力探索一个当今农业、工业、生态文明并存的“三元文明结构“的社会主义大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超越发展,建设成为绿色经济强国、生态文明富国,在发展中国家率先把十几亿人口带进生态社会或绿色社会,即是生态(绿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这是在21世纪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最高层次含义。

记者: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都必须也应当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形成生态和谐、社会和谐和经济和谐一体化的绿色形态。请问,为什么说绿色经济既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全新的经济形态与发展模式,又是和谐社会的最佳经济形态与发展模式呢?

刘思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认为,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内在统一的全新的文明形态。21世纪是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世纪。这个新世纪的社会形态的主导形态是生态文明或绿色文明,它们也是和谐社会的主导社会形态,这个新世纪的经济形态的主导形态是生态经济或绿色经济,它们在本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也是和谐社会的主导经济形态。首先,从绿色经济本质属性来看,我曾作过这样的概括:绿色经济是可持续经济的实现形态和形象概括。它的本质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这就确认了绿色经济的生态经济属性,揭示了它的可持续经济的本质内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经济作为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形态,是生态经济形态的现实象征与生动概括。其次,从现时代的经济发展实践来看,绿色经济正在朝着成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继农业文明的农业经济、工业文明的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之后的崭新经济形态的方向发展,并且现实已成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经济发展模式。再次,从人类社会的经济形态演变的客观进程来看,生态文明是一种后工业文明形态,绿色经济是一种后工业经济形态,而包括信息经济在内的知识经济,既是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突出表现,又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后工业经济,是从工业文明的黑色经济向生态文明的绿色经济转型的经济形态,必然充当了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黑色经济和绿色经济的中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绿色经济重新界定为: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以生态、知识、智力资本为基本要素,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根本目标,实现生态资本增值的可持续经济。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有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就决定了和谐社会的经济形态与发展模式,必然也应当是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经济,铸造绿色经济形态,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经济属性和可持续经济特征的最充分体现。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与生态经济本质的最充分表达。因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生态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经济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当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尤其是对于生态文明时代的现代社会主义社会,是自然生态关系和社会经济关系内在统一与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正是自然生态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内在统一与和谐共生才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这种本质集中体现在人、社会、自然之间形成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生态经济可持续本质的社会。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工业文明社会的人与自然相分裂、个人与社会相脱离、自然与社会互损而付出双重代价的基本特征的否定,是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双盛、个人与社会双强、社会与自然双赢,达到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共同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的至高境界,最终创造一个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有机整体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真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旨。再次,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只能是也应该是符合建设生态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绿色经济;只有发展绿色经济,才能建设生态和谐与经济和谐相统一的和谐经济。从自然生态意义上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经济基础。从社会经济意义上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是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因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趋势;绿色发展与绿色崛起更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华文明进步的势不可挡的大趋势。

记者: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施生态主导型的发展战略,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战略,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战略,同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刘教授,请您谈谈实施生态主导型发展战略的要点好吗?

刘思华:我认为实施生态主导型发展战略的要点是:(1)生态文明是21世纪人类社会文明的主导形态,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身四大和谐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生态文明的这种总体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与根本目标,将成为21世纪现代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旋律和大趋势。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含着“四大和谐协调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旨,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旨完全一致,这种一致要求实施生态主导型的现代化发展战略。(2)从我国实践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一些小地区,大力提倡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实施“生态立市(省)、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使一些城市、地区在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过程中,不仅在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而且超越工业文明,正在朝着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方面前进,这实质上体现了“生态主导型的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战略。(3)当然从当今我国的总体上看,生态危机还在加深,它在本质上不仅是当代中国的发展危机,而且是中国人民的生存危机,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的危机,真正缓解和克服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现代化的基本战略,实施生态主导型的现代化发展战略。(4)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心须把不断追求和递进实现“四大和谐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原则、根本目标和运作航标,就必须要求实施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人体生态一体化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它在本质上是生态主导型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这种绿色发展与绿色崛起应当视为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实施科学发展战略的核心。因此用绿色崛起带动和平崛起,走绿色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5)实施生态主导型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在经济领域内,就是实施绿色经济与绿色发展战略。这是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和谐协调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重大战略。

记者:刘教授,您上面谈到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即可称之为生态社会或绿色社会。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随着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过程和自然界的生态过程已经完全相互交织与相互融而浑为一体。当今维系人类生命和非生命形式的这个濒临失衡的球体上,客观存在的只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当今社会主义也是这样的有机整体,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共生共荣的社会有机整体发展形态。您能再进一步谈谈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吗?

刘思华: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根本任务在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甚至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首先,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的生态文明之说,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都必须是牢固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社会、自然有机整体和谐协调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推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共生共荣、生态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华文明建设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自身和谐协调发展的现代文明形态。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旨,是实践马克思主义人、社会、自然有机整体和谐协调发展理论的生动体现。

其次,生态文明时代的绿色经济同工业文明时代的黑色经济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后者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相分裂、社会与自然相互损的基础上;前者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社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因此,绿色经济发展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根本目标,是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现代经济,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代价和社会经济成本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可持续性的和谐经济。

再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生态环境等社会各个领域,各种要素及各个关系之间互相协调、相互融合的和谐发展状态。我曾把这种发展状态概括为: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自身关系和谐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人们不断追求和递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协调发展,并最终达到自身关系和谐发展,实现人、社会、自然有机整体和谐协调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要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

由上可知,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建设生态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和谐相统一的现代文明;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发展生态效率、经济效率、社会效率相统一的现代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生态公平、经济公平、社会公平相统一的现代社会。这样的现代文明形态和经济社会状态,就标志现代中国跨入了生态文明社会。

记者: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长期艰巨的任务。在这个进程中,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制度基础和体制环境呢?(下转第10页)(上接第7页)

刘思华:只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基础和体制环境。这是中国经济体制的第二次革命,即经济体制的生态革命。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之所以呈现逆向运动,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初步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未能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巢臼,仍然保留着生态与经济相脱离、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基本特征,甚至可以说,还是一个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体制,它实质上是建设工业文明的经济体制。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沿着工业文明发展“体制化”的方向前行。所以,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克服工业文明发展那种牺牲生态环境的制度与机制,显得勉为其难和无能为力。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各国市场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基本上是以人与自然、生态经济相分裂与对立为特征的,使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往往不能反映生态学真理。在改革开放30年间,我国坚持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从根本上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使我国物的世界大大发展,初步实现由贫穷向富裕的根本转变。但是,初步建立起的现代市场体制没有克服当今世界各国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缺陷,这就是没有超越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相分裂与对立的根本特征,仍然是一种生态外生的非持续发展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的一个根本方面。它还存在着排斥市场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生态要素,以及市场主体的厂商追求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与发展的尖锐矛盾;从而经济运行不能反映生态学真理,在创造物质生产力、使我国经济发展、日益富裕的同时,消灭了生态生产力,使我国生态资本有效供给不足、生态贫困越来越严重。国内外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正反两方面事实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同国家宏观调控与政府监督对经济社会的主导性调控作用相结合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内在地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机制,使生态环境真正成为现代经济良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要素与内在机制,就能表现出超越发达资本主义制度优势,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体制即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创新的一个根本方向。

因此,符合生态文明发展的绿色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是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生态内生经济体制,这就是以生态可持续性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它要求我们必须推进生态掠夺型的工业文明经济体制向生态发展型的生态文明经济体制转变。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能反映经济学的真理,又能反映生态学真理,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尤其是发展绿色经济“体制化”的正确方向和重大任务,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方向与重大任务。

早在10多年前,我在《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一书中批判传统经济体制的根本缺陷与主要弊端,就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的本质内涵与基本特征,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本身,应当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一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向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根本转变。这种体制的要义应是基于生态关怀和人文关怀的生态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新的生态内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它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市场经济体制,是对现行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现实超越与理论超越。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都内在要求现行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克服自身的根本缺陷,使之具有生态向度和人文向度及其统一性,真正建立起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生态内在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这是一种新的历史跨越、新的伟大实践。在理论上,尤其在实践上,都是21世纪中国改革与主展的方向。

记者:刘教授,您的谈话使我们对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明确的认识,真是受益非浅。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建成绿色经济强国、生态文明富国、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谢谢您!

(责编:郑钊)

作者:李 雪

生态文明绿色经济论文 篇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对绿色经济的启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经济高速发展也给社会带来许多环境、生态方面的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也给我国将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也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绿色经济、绿色消费、绿色发展等观念,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也给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生态文明 绿色经济 绿色发展

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的发展现状出发,在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个系统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并提出了为什么建设、建设什么样以及怎样建设三个重大的新问题,并且强调了要加快建立生态文化、经济、责任、制度、安全等五大体系,由此综合形成了一个新的体系,从中华民族长久繁荣昌盛发展的角度对生态文明思想进行论述。

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思想

自古以来,我国各朝君主都主张人本主义,强调“民为贵,君为轻”,这跟我们现代社会强调的以人为中心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生态文明思想,它是科学且严谨的,而把它与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原则结合起来,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愿望和全面小康生活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向着现代化强国发展的前提,是实现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保障。在新中国发展不断提升之际,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思想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习近平所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也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与超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体现出来的大局意识与全局观念也更加的贴合当代国情。

(一)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生态动力观

我国在全面总结了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它不仅是对于我国发展现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思想,也是对于我国在未来如何更好更快发展的科学指南。我们要不断转变落后的发展方式、也要督促人们的思想与时俱进,让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动力,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才有可能得到改善,才能在基础方面给予我国经济发展长足动力,才有可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也是国家人民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幸福的底气所在。

(二)以良好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生态民生观

民生问题从来都是大问题,在中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生态环境又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生态民生这一宗旨,保护环境是为了保障民生,生态文明的建设也是为了让人民有一个更好的生态环境,能够让民众享受到更好的生态产品,为了能让现在以及未来的人民都享受到充足的生活资料与物质资料,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的生态系统论

全球是一个生态大系统,系统内部的每一部分都需要协同起来,才能进行正常的物质循环与转换。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也是生命共同体,只有这些生命共同体整体和谐起来,每一部分才能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我们不仅仅要维护生态系统内部的稳定,也应该让其内部有秩序的流动与交替,只有筑好生态安全的屏障,平衡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关系,才能让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性更强。

(四)以生态价值为准则的生态文化观

生态不仅仅与经济有关,与文化也密不可分。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水平,也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有着指导与促进作用。人们的价值观念其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健康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对于社会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人们认同自然宝贵的道理,也就会从内而外自发的去保护生态環境,爱惜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或资源。不管是从知识层面、法律层面、道德层面、审美层面还是消费层面,良好的生态文化观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大意义。

(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领的生态合作观

合作共赢,对抗共伤。从世界的发展史来看,每一次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但也消耗了巨量的自然资源。生产的发展以环境为代价,是人类文明史的痛点。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参与到全球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去,一起建设美丽的地球家园,这是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但也是我们应该自发自愿的事情。全人类团结一致,爱护大自然,保护地球母亲,协商合作,共创未来。

二、发展绿色经济的必要性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调研时以及多次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出,绿色经济、绿色发展对于我国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绿色经济的发展也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在传统发展方式与自然环境出现矛盾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迅速,但这样与环保相背离的发展方式始终不能支撑我们长久的发展下去,绿色经济这一概念,无论是从时代性还是现实性来说,都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趋势。

首先,绿色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促进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条件,如果我们能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样的发展才是健康、绿色、环保并且具有超强优势的。发展绿色经济也是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呼应,而生态文明的建设会极大的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其次,绿色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国家一直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其实就是为了我国长远发展来考虑的。自然资源就是生产力,我们只有发展绿色经济,才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尽全力做到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再者,发展绿色经济有利于民生的改善。绿色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对于我国社会经济有影响,也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青山绿水蓝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不能断送在任何一代人手中。我国近些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都对于国民的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而发展绿色经济,可以有效解决这些困扰。最后,绿色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们应对全球变暖等世界性难题。绿色经济主打环保健康,而全球变暖这些问题是在我们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过大而导致的。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危机,水资源的失调,生态系统的损害,紫外线的辐射等,会在未来酿成大祸。而发展绿色经济不仅仅可以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也可以在生产技术方面进行创新与开发,不仅仅为国人造福,也为全世界人们带来福祉,展现出我国的大国担当。

三、生态文明思想对绿色经济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这就很好的概括了生态文明与绿色经济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能带给我们绿水青山,而绿色经济能带给我们金山银山。

(一)树立自然资源就是生产力的观念

自然界不但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基本资料,也为人类提供了发展建设资料,人类通过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劳动资料创造财富,进而实现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无论何时,我们都离不开自然资源,所以发展绿色经济,要建立起相对应的生产生活观念。

(二)培育人们的绿色消费模式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影响社会存在,并对其有着能动的反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进行一切生产生活活动的前提,生态环境的恶化,究其根源是人类的过度开发,粗放使用等造成的,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我们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观,做到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经济的发展相一致,提倡健康、绿色的消费模式,对于第一二三产业都进行绿色化处理,从根源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三)在制度层面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生态文明建设还是绿色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依靠国家的绿色法律法规来推行,如果单纯依靠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远远不够的,落实到法律制度层面上,才能切实可行的为绿色发展铺平道路,形成稳定的制度保障。在发展过程中,推行责任到人等追责制度,促使发展环节中的每一个锁扣都紧紧搭在一起,而涉及到的人员都可以自觉担负起践行绿色发展的责任,也能从整体上提升政府的绿色执政能力。

(四)加强政治上的生态建设

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自然界追求的和谐绿色,离不开在政治发展环境中的绿色健康。近些年来,我国在反腐倡廉的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并不能就此止步,而是应该与生态文明建设一同继续前行,优化自然环境的同时,优化我们的政治环境。为国家、为人民营造出绿色、健康、纯洁的政治环境,政治上的清风正气。

四、结语

习近平新时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重要一环,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展绿色经济也是重要一步。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我们终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对于过去、现在、未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是为了人民,而发展绿色经济又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只有将社会中的每一环节都组织起来,一起为了生态文明的建设努力,为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也正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2]黄承梁.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要义[J].群众,2018(13):7-8.

[3]黄南.加快绿色发展步伐促进产业转型升级[N].南京日报,2019-08-14(007).

[4]贾祎.加快文化旅游融合笃行绿色发展理念[N].呼和浩特日报,2019-06-18(007).

[5]劉解龙. 深刻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N]. 湖南日报,2018-08-02(007).

作者:夏钰珊

生态文明绿色经济论文 篇3: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促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自从改革开放至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缓慢与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人口与生态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虽然实行西部大开发使得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生态资源环境仍然需要我们的极大重视。本文阐述了西部地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分析了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应将绿色经济作为促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推动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快速、有序、协调地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经济;西部地区

党的十八大再一次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指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些都表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高昂代价的黑色经济发展方式向最低代价的绿色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最低代价的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经济不仅是生态文明时代全新的经济形态与发展模式,而且是和谐社会的最佳经济形态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发展战略从根本上促进了中国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和谐快速地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促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处理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方面所取得的一切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以生态意识为指引,建设发达的生态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的生态生活方式。

1999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开始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是大江大河水源的涵养地域,也是我国能源和资源的战略要地。与此同时西部地区也被称为生态脆弱区和环境敏感区,并且经济发展处于滞后水平。针对西部地区的这一现状,如何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既能保护好西部地区独特的地质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又能进一步加快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与经济高度融合,进而实现西部地区真正地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虽然经济有了较快地增长,但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西部生态系统对经济的承载能力也在持续下降,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处于艰难的瓶颈时期。由能源、交通、城市人口膨胀及大型工业开发区的发展等方面都造成了西部生态系统相当脆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生态灾害频繁、野生动植物面临威胁、环境污染加剧等。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则成为西部地区科学发展的关键。

二、以绿色经济为突破口,促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西部地区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全面积极推进工业化发展,但是,我国的西部地区也面临着经济发展缓慢与生态环境恶化这两方面的困境,大多数地区由于环境的不断破坏而变得更加贫困。虽然西部地区经济总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使得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在不断增大。西部与中东部地区经济差距拉大的同时,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加剧。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首先是由西部地区原本就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更关键的就是与其贫困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相关联。所以,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问题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实现西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必然是在两者之间形成互动发展、良性循环的新模式。

绿色经济是以生态文明为价值取向,以生态、知识、智力资本为基本要素,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为根本目标,实现生态资本增殖的可持续经济。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从社会经济的角度來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为和谐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绿色经济的发展要始终符合人的发展需求。人们对经济利益的不断追求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强调,人类在经济活动中要做到亲近自然和尊重自然,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帮助人类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健康有序发展。绿色经济发展是兼顾个人利益、当代人利益与全体人类的利益。因此,人类应当大力倡导生态环境保护,最大限度地节约和利用自然生态资源。

发展绿色经济,就要求我们将环境和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资源和生态环境二者的永续性。绿色经济的发展就是在生态化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同时把技术进步看成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十分注重人力资本与生态环境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绿色经济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容,以及以人为本,以经济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保证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内容。绿色经济是建立在健康、有效的基础上切实使生态资源环境得到永续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效率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经济。

绿色经济在强调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的是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发展绿色经济,我们必须要明确社会进步不仅是生产和分配的体制改革,而且国民财富的分配除了要求公平以外,还必须有益于健康、就业和教育等诸多方面。此外,环境保护应该成为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主要目的在于预防、恢复或者补偿由于经济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损失。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绿色经济发展在本质上是最低代价生态内生经济发展模式,其主要的经济技术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是十分符合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崭新经济形态。

三、结语

西部地区构成了中国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全国总体生态环境状况,因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促进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迫在眉睫。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也是西部地区未来的工作重点,是解决目前严峻的资源环境现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最有力手段之一。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改变原有的固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绿色经济的发展作为促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突破口和关键着力点,积极、有序、稳步地推进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张清宇.西部地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刘铮,刘冬梅.生态文明与区域发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3]金芳.西部地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8(2).

[4]史永铭,高立龙.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J].全国商情,2010(2).

[5]赵斌.关于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6(2).

作者:张婧

上一篇:重阳活动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学校活动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