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新时代职责

2022-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准确把握新时代职责

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变”与“不变”

【摘要】认清国情,乃是认清和解决一切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基本依据。深刻领会和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与“不变”,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梦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我们必须坚持“四个自信”,必须坚持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必须保持应有的战略定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变”与“不变”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13.003

认清国情,乃是认清和解决一切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的基本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强调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一国际地位没有变。十八大以来的这5年,我国发展取得开创性成就,发生根本性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同志(2013)强调,全党同志必须清醒认识世情、党情、国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那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哪些“变”与“不变”?这些“变”与“不变”对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本文拟对此进行深入的解析。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正确判断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同志(1991)曾指出:“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重要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把握“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据此制定了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过渡时期,我们党正确认识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的伟大梦想。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据此,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遗憾的是,这一理论创新成果并没有真正贯彻到实践中去,使党和国家事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直到党的十八大,我党强调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实践深刻昭示,只有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才能制定正确政策,采取正确行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2017)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大政治论断,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遵循。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一方面,我国GDP总量从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7年的827122亿元,在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由1.8%上升到15.5%,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41168亿美元,出口份额占全球的13.8%。[1]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额世界第一、进口额世界第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世界第一,还是世界最大旅游来源地国家。我国经济整体早已告别计划经济时期的短缺经济状态而走向部分总量过剩与结构性不平衡共存的状态。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趋于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尽管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已经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社会生产落后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城乡、区域、居民个人以及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指标进行说明。

首先,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消费水平差距看。2017年,我国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其中,按常住地划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3834元)是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1969元)的2.83倍。若按五等份收入分组,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是最低收入组(5958元)的10.90倍。截止到2017年底,中国尚有3046萬深度贫困人口没有摆脱绝对贫困。城乡之间以及城乡居民内部各阶层之间收入分配不均衡的状况明显。如果进一步从城乡消费需求占比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262亿元,其中城镇、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占比分别为86%和14%。同期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额是农村居民的4.28倍。城乡居民之间消费水平不平衡的状况显著。

其次,从消费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占GDP的比例看。十八大以来的这5年,随着一大批惠民举措的落地生根,居民消费需求占GDP的比例稳步上升,5年平均达到43.12%(见表1),但总体水平偏低。以2011年数据为例,世界平均的居民消费率为60.4%,进一步按收入组别分类,低收入国家平均居民消费率为77.6%,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居民消费率为63.8%,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居民消费率为52%,高收入国家平均居民消费率为61.4%。以金砖国家为例,巴西与印度的居民消费率均在60%左右,俄罗斯的居民消费率则为48.0%(易行健等,2015)。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占比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大大低于金砖国家的其他成员国。与此同时,过去的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占GDP的比例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平均达到78.95%(参见表1)。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尽管短期内可以缓解由于外部需求不足所引致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压力,但也会造成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挤压。从长期来看,消费需求才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终和最关键的动力源。此外,在没有居民消费需求的有效支撑下,较高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还会制造出新的过剩产能,这显然与我国目前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道而驰。此外,近年以来,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但是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却从72.2%降至70.5%(参见图1)。这至少说明我国经济增长源泉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基础还不稳固,建立在过高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基础之上的经济增长缺乏其应有的可持续性。

再次,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来看。2017年,我国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房地产开发投资三项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0.3%。如果将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表格中的最后四项(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视为广义的民生支出,从表2则可以看出,2013~2017年,一方面,我国民生领域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无论是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还是占GDP的比例,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势头,社会各阶层的获得感显著增强,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但另一方面,我国民生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平均不到5%,占GDP总额的比例平均还不到4%。再从全国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来看,2013~2017年,我国在教育、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全国公共财政总支出的比例稳定在35%~37%。[2]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非常突出,这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形成了较大的制约和约束。

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早在1987年,邓小平同志(1993)就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1993)又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邓小平同志所讲的“不够格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就是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开始,一直持续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止,前后整整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之所以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的迅速发展,基本解决了我国社会生产力落后的问题,但并没有解决生产力发展多层次、不平衡的问题,现代化的工业部门与传统的农业部门并存的二元经济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其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并非后者对于前者的替代,或者前一矛盾已经消失了,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阶段性的新特征(李君如,2017)。毛泽东(1991)在《矛盾论》中指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是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如果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实际上就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从供给端而言,社会生产力落后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代之以“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需求端而言,人民不仅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这就是说,事物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会发生部分质变;社会主义在走完初级阶段这个漫长过程中,也会出现若干因为部分质变而相互区别的新阶段(朱佳木,2017)。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会主義初级阶段进入了新时代,或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到十八大以后进入的一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我们距离最终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国内外很多学者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发达国家。很多海外媒体甚至预测,到2030年,中国经济规模将是美国的两倍。[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2015年世界经济展望》指出,2014年按照购买力平价美元计算的美国GDP为173480亿美元,而中国则为180880亿美元,中国经济总规模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斯蒂格利茨针对中国崛起的现实,认为世界从此开始进入“中国世纪”,该理论一度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购买力平价理论建立在一价定律[4]的基础之上,由于国与国之间事实存在的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非贸易品、国际商品市场上垄断和寡头行为以及巨额交易成本,再加上各国衡量通货膨胀数据的商品篮子不同等因素,国际商品市场并非完全竞争市场,不能用购买力平价汇率作为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对比的依据(保罗·克鲁格曼等,2002)。从这一意义而言,IMF的报告无论是按照市场汇率还是按照购买力平价汇率,都在很大程度上高估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捧杀中国的意图明显,对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是其一。

其二,尽管从总量上看,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已居世界前列,但从人均占有量来看,我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对比,更多的应该是看人均占有量,而非经济总量。而且作为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在总量规模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但人均占有量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从人均GDP来看,2016年中国仅为美国同期的14.3%,日本的22%。即使到2020年,按照市场汇率计算的中国人均GDP也只有美国的18.1%,日本的32.74%。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2016年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占有量则处于GDP总量排名前12的国家中的倒数第二位,仅仅高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妄自菲薄。中国的人均GDP从1978年的236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8287美元,占世界人均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7.85%上升至79.7%[5],短短不到40年的时间里翻了5番以上,平均每8年就实现人均产出翻一番,比起英国耗时58年、美国耗时47年和韩国耗时11年才达到的同等水平,确实相当神速(马丁·雅克,2010)!但考虑到中国依然有近一半人口生活在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的现实,中国离一个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距离。

其三,从产业结构和单位GDP能耗量等指标看,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更是悬殊。截至2017年底,我国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90%、40.5%和51.6%,第三产业比重从2015年起已经连续三年超过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总和,中国经济提质增效的效应逐步显现。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结构依然停留在中低收入国家水平(见表3)。而且,从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生活性服务业比重过高,而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偏低。生活性服务业大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劳动生产率相对低于第一、第二产业,其过度扩张可能对一国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形成拖累。2014年我国名义劳动生产率(以市场汇率核算的名义人均美元GDP)只有美国的13.89%、德国的15.89%、日本的20.97%,以及韩国的27.14%(张杰等,2016)。2012~2016年,尽管我国研究与试验(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34%,远远超过当年GDP增长速度,但从R&D占GDP的比例看,则刚刚越过2%的中等技术水平国家的行列,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还相去甚远(参见表4)。此外,2015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为15.5%,而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却占世界总量的22.9%;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分别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同期的2.18倍、2.54倍、2.92倍和4.13倍。这说明我国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的粗放型特征依然非常明显。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习近平,20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并没有改变。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访问美国时也指出:“我们也清醒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美国的七分之一,排在世界80位左右。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中国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则还有两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城乡有7000多万低保人口,还有8500多万残疾人。”即使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际,我国人均国內生产总值也大体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左右(李克强,2015)。如果真要给中国定性的话,中国已经从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转变为一个中高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尽管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发起“一带一路”倡议,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格局。我国通过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国际事务话语权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我国已经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研究结论及其启示

以上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这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依据,也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梦想的历史和逻辑起点。我们制定任何发展战略,制定任何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立足于、服从和服务于这一现实。在准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变”与“不变”的基础上,有必要厘清以下几个观点。

首先,承认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这一现实,并不意味着否认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所取得的骄人成就,对此我们不必妄自菲薄,而应该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的研究表明(2010),1950~2015年这65年中,中国GDP总量的增长速度是美国同期的6倍,而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则是美国同期的5倍。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短短5年之后(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就超过了体量近5万亿美元的日本的两倍(习近平,2018)。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來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意味着”的科学论断,既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历史、民族复兴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历史定位,明确了我国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改革开放初期所讲的初级阶段的阶段性、历史性变化,也体现了党中央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快速发展的国内形势的深刻把握,为我们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正如马克思(2012)所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这一新的历史定位,一方面是为了回答我们国家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以及国家应该担当的时代使命的问题;另一方面也确认了国家现有制度选择所具有的历史与时代合理性,并以此增强全体社会成员对现行国家制度和国家结构体系的国家认同(林尚立,20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的宏大时代背景(王伟光,2017);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历代政治领导集体所确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15年,并在此基础上将该目标提升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理论和现实依据(沈伯平,2018)。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次,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就是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兴国之要不动摇。发展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发展必须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这就必然要求将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工作的全过程:要通过创新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后发优势走向先发优势;通过协调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决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通过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开放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互利共赢的全面开放新格局;通过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成果分享机制的转型,实现从少数人独享转向绝大多数人共享,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要实现这些转型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完美对接,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真正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再次,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必须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上文的分析表明,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没有改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没有改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加强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最重要的一条,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邓小平,1993)“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到七十年。”[6]“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就必须依靠中国人民奋斗出来(习近平,2018)!

最后,无论面对西方国家的捧杀还是棒杀,唱空还是唱多,我们自身都要稳住阵脚,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应有的战略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然会引起西方国家舆论的各种捧杀或者棒杀,因为长期占据世界舞台中央的西方国家,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必然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适感”。接触也好,遏制也罢,中国依然在那里。无论西方是否做好准备,中国的崛起都会一直持续下去,中国不会坐等西方适应其崛起(于品海,2018)。正如邓小平同志(1993)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所指出的那样:“我们自己要稳住阵脚,否则人家就要打我们的主意。世界上希望我们好起来的人很多,想整我们的人也有的是。我们自己要保持警惕,放松不得。”改革开放40年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中华民族如此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也引起世界如此广泛的关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要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历经100多年被殖民、被侵略的苦难历史,中华民族依然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中华民族过去没有、现在和未来也更不可能因为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偏离自身的发展方向。中国将坚定不移地通过建构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和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尽最大可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共同致力于打造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正如英国学者马丁·雅克(2015)所指出的那样:“西方存在一种势力强大的臆断,认为中国应当跟我们一样:但中国从来都与我们不一样,以后也永远不会跟我们一样。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这一点,设法按照中国自己的主张而非我们的主张去理解中国。”因为21世纪西方将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和平崛起改变的将不仅是世界经济格局,还将彻底动摇西方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2016)在建党95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本文系教育部2016年度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和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资助项目“中国道路与华盛顿共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比较分析框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6JDSZK011、17WTA017)

注释

[1]文中绝大多数与中国相关的经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或者根据相关数据计算而得。为了节省篇幅不再重复标注,特此说明。

[2]根據中经网统计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3]国内学者和学术机构的研究则认为,按照人民币与美元的市场汇率折算,中国GDP总量有可能在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而不是达到美国的两倍之多。

[4]一价定律,又称萨缪尔森-斯托尔帕定律,即在没有运输费用和官方贸易壁垒的自由竞争市场上,同样的货物在不同国家出售时,按同一货币计量的价格应该是相同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实际上是把国际商品市场看成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事实上并非如此。

[5]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详见https://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

[6]这是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的讲话,他所讲的艰苦奋斗教育要抓六十年到七十年,是指至少要抓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即我国从一个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走向发达阶段的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012,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选集》第1卷,1991,北京:人民出版社。

《邓小平文选》第3卷,1993,北京:人民出版社。

习近平,2013,《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精神》,《人民日报(海外版)》,1月7日。

习近平,2015,《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新华网,9月23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9/23/c_1116656143.htm。

习近平,2016,《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

习近平,201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7月1日。

习近平,201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习近平,2018,《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3月21日。

李克强,201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人民日报》,11月6日。

李君如,2017,《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第11期。

林尚立,2013,《现代国家认同建构的政治逻辑》,《中国社会科学》,第8期。

沈伯平,2018,《十九大确立的新战略安排“新”在哪》,《新华日报·思想周刊》,2月7日。

王伟光,2017,《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社会科学》,第12期。

易行健、杨碧云,2015,《世界各国(地区)居民消费率决定因素的经验检验》,《世界经济》,第1期。

于品海,2018,《中国不会坐等西方适应其崛起》,凤凰网国际智库,5月28日,http://pit.ifeng.com/a/20180528/58477387_0.shtml。

朱佳木,2017,《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第11期。

张杰、金岳,2016,《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中国经济新动力形成机制、障碍与突破途径》,《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期。

[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2002,《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海闻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美]安格斯·麦迪森,2010,《世界经济千年史》,武晓鹰、施发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英]马丁·雅克,2010,《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张莉、刘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英]马丁·雅克,2015,《中国在崛起,美国在衰退,英国不能忽视这个现实》,英国卫报网,10月20日,https://www.theguardian.com/international。

责 编/刁 娜

作者:沈伯平

第2篇:深刻认识新时代重托准确把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

2018年对内部审计行业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2018年1月9日,胡泽君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要加强审计机关与内部审计协会的联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共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2018年1月,审计署先后出台两项重要文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和《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文件的出台为内部审计工作在新时代激发新动能、取得新成效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增强审计监督的合力。这是中央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最新指示和要求,在中国审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9月11日,全国内部审计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胡泽君审计长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新时代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审计全覆盖,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的新时代到来了。

內部审计人员应深刻认识与理解时代的重托,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从服务对象上,内部审计应坚持党的领导,服务对象应是所有利益相关者,要满足来自内、外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从目标上,要为组织增加价值、改善治理和管理、实现组织目标服务;从机构和人员上,要建立党组织和主要负责人领导下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构,打造素质高、专业强的内部审计队伍;从工作内容上,一方面应将推进国家方针政策、党委决策的落实情况作为首要任务,在人、财、物上全力保障;另一方面应将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治理过程审计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充分履行审计署11号令赋予内部审计的职责;从结果运用上,强化内部审计整改、问责,建立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等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从审计管理上,要全面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接受各级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检查。

作为新当选的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副会长,我将履职尽责全力工作。首先,积极参与协会各项工作,如参加理事会、全国双先表彰、内部审计优秀论文和案例评选等活动。其次,促进南京审计大学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全方位合作:根据南审与中内协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中内协内部审计学院,组建内部审计班;促进南审与中内协开展科研合作,定期发布中国内部审计发展研究报告或行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报告;提升全国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加强内部审计国际交流合作。最后,加强协会与审计机关和广大内审机构、人员的联系。同时,就有关内部审计发展战略规划等向审计署建言献策,发挥好内部审计智库作用。

作者:晏维龙

第3篇: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现实问题的观察思考而汇聚成的思想精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党和国家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进行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充分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一方面在理论上深深扎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在实践上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丰功伟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母体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学说,总结出了资本循环的一般规律,从而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揭示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方向。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阐释的“劳动价值论”等一系列理论,对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也是错误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①,并多次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还科学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和解决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传承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发展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早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就提出“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设想。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及《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等重要著作,提出了“统筹兼顧、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观点”;“建设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等一系列“四个现代化”的经济思想,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这些指导思想都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结合,使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论基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借鉴了国外经济学理论中的有益成分和重要术语。一个伟大的思想和理论,必定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经济学虽然是研究经济问题,但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纯而又纯,在我们的经济学教学中,不能食洋不化,还是要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大讲特讲,不能被边缘化。”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价值遵循的同时,也不断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观点和重要术语,比如“看不见的手”、市场失灵、现代产权制度、制度性交易成本、全要素生产率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丰厚滋养还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经济思想主张。早在春秋时期,齐相管仲就注意到“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思想;孙叔敖治楚则遵循使百姓“各得其所便”的原则;孔子提出了义主利从论,墨家则提出了生财节用论;战国时期,商君学派提出了农战论、本末论和人口论,荀况则提出了“强本论”;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了“善因论”,桓宽的《盐铁论》是世界上早期关于政府与市场的宝贵文献。我国传统文化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民本经济思想,比如,上古时期的《尚书》中记载到:“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庶民、富民、教民的仁政思想,孟子继而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秩序理论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经济思想,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也是习近平本人对经济问题探索与实践历史积淀的总结。习近平在梁家河大队下乡当知青的七年知青岁月中,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奠定了自身深厚的马列功底。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在河北正定担任县委副书记、书记的3年多的时间里,他下决心摘掉“高产穷县”的帽子,提出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路子,率先在河北全省推行“大包干”,制定“人才九条”广招英才等“兴县富民”政策。在福建工作的17年里,在厦门推动对外开放、在宁德探索摆脱贫困,在担任福建省长期间六年七下晋江,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探索内引外联“双向开放”,推进闽台交流先行先试。在浙江工作5年,提出了“八八战略”总方略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科学论断。在上海工作期间,对如何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带头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提出要求。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担任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围绕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问题进行了精心的研判,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一系列重大经济思想和战略部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点和逻辑主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和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

时代坐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阶段和时代环境的客观因素,是一个新思想得以形成并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构建其理论范式和学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强起来”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解决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把问题意识和辩证思维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理论基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包含了多层次的含义,不仅是对物质极大丰富的基础性需求,还对精神层面的提升有了更高水平的渴望。事实上,有众多客观因素影响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不平衡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例如: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主要民生领域的短板没有解决,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失衡现象;发展不充分,主要是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

逻辑主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经历了改革开放40多年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出现了较大的结构性失衡。怎样破解这个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直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供需关系的最新变化,以往不注重质量提升的中低端供给难以在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加快传统社会生产方式提质增效的转型转轨,增强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和可持续性,实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人民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全球视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尤其是进入后全球化时代,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世界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特别是注重与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互利共赢。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各种规则标准制定,使现实世界開始由单极向多极、由单向向多向、由单方向多方转变,初步形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安全互助的区域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始终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将发展尤其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贯穿于历史发展逻辑始终。这里重点阐释“七个坚持”:

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准确把握时代变化的趋势、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起来,充分发挥经济和政治两方面的优势,确保我国经济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为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政治保障。也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为党统揽全局、统筹布局、协调各方、制定政策,是政府的向导和核心,是实施政府宏观政策、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织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 2012年,习近平同志当选总书记同中外记者进行见面会时就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精准扶(脱)贫,补齐民生短板,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决定了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需要。这些施政思想、导向、举措都印证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立足大局,把握规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要继续巩固改革发展的良好势头,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历程彰显着:我国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大幅减少。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合理运用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结构性改革等方式来完善市场机制,弥补“市场失灵”。通过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创业、支持创新,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交给市场。通过市场机制解决好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相机抉择,开准药方,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不充分、生产关系发育不完善。因而,必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高供给效率、抓好供给管理,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进而优化生产力布局和改善生产关系。从消费需求层面看,要加快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经济政策体系,在促进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的基础上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坚持问题导向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鲜明特点,更是部署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贯遵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问题倒逼改革”,到五中全会提出并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到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再到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大攻坚战,都折射出鲜明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毋庸置疑,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

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压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客观上要求把握好稳和进的关系,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在新的发展阶段上,“稳中求进”的发展要求也内在地决定了经济运行必须是效率和质量导向的,即体现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从方法论视角来看,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提出,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的最新探索成果,既是对以往发展理念的丰富完善,也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传统发展思想的升华与超越。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意义和国际影响

理论意义: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21世纪发展的新视野和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谱写了新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飞跃,为我们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加宽广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路径指南。揭示了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规律,形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

实践意义:为新时代经济体系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引和方向遵循。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此,要克服发展瓶颈、创新发展优势、变革发展动力,从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系统总结了新时代实践经验,揭示了经济建设的规律性,为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

时代意义: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演化范式,又突破了西方政治经济学缺乏实践的教条理论,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之后的理论难题,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基本理论及其合法性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理论自信。

国际意义:为世界经济发展、经济学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揭示了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走上经济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一般性。如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重视经济结构特别是产業结构的转型,致力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破解发展难题,这些理论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为发展中国家加快本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再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重视对经济全球化正负效应的分析,反对地方贸易保护主义,倡导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强调互利互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反映了人类和平发展、平等发展、共同发展的共同心声。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6页。

作者:张占斌

第4篇: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访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务部主任谢春涛

记者 盛若蔚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八个方面重点任务,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顶层设计、战略部署,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从今天起,本刊推出“新时代如何推进党的建设”系列报道,邀请多位党建领域专家学者,对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八个方面重点任务深入解读。

——编 者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这一要求气势恢宏、内涵丰富,是指导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纲领和总遵循,意义重大而深远。如何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中央党校校委委员、教务部主任谢春涛。

党要管党丝毫不能松懈,从严治党一刻不能放松

记者:从“打铁还需自身硬”到“打铁必须自身硬”,报告对大家耳熟能详的这句话作出调整意味着什么?

谢春涛: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一再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党要管党丝毫不能松懈,从严治党一刻不能放松。总书记为什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我理解,主要原因不外乎两条,那就是认清了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党内存在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过去5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的领导显著加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把“还需”改为“必须”,两字之别,颇含深意。这既是对过去5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进一步强调。

记者:为什么报告要突出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两个“毫不动摇”?

谢春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一论断,强调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也指出了必须把党建设好才能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具有明显优势,能够有效避免政治上的无序和内耗,保持政治稳定性和政策连续性,还有决策的高效性和很强的执行力。中国能够制订和执行一个个五年发展规划,作出并实施一系列重大改革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都源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所以,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而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就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我们党对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着清醒认识

记者:报告提出,“全党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同时,报告也提出,要深刻认识党面临“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四种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如何理解这些提醒和告诫?

谢春涛:总书记在报告中讲到了党内存在的问题和党的建设面临的 “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他指出:“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这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对党的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着清醒的认识。

“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哪一个也不容易应对。执政考验,最怕脱离群众,执政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出现这方面问题。改革开放考验,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容易出现制度上的漏洞和空子。外部环境考验,在全方位开放条件下,外来的一些消极因素,很容易影响党员干部。至于市场经济考验,则更为严峻。市场经济的原则是等价交换。但若有人把它引入党内呢?你有钱我有权,也搞等价交换,会给党、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什么?事实上,很多腐败行为就跟一些党员干部没能经受住这一考验有关。“四大考验”如果应对不力甚至经受不住,那就容易发生“四种危险”甚至更大的危险。所以,总书记一再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记者:报告提出,“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对此如何理解? 谢春涛: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是总书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突出特点,在过去5年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八项规定”整饬党风就是一个范例。狠抓作风,是因为看到了“四风”的严重性,凸显了问题意识、问题导向。而抓早抓小、持续发力,则表现出了很强的战略定力。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总结了抓作风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突出重点、聚焦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危害最大,群众反映强烈,最需要抓。第二,严明党的纪律,用纪律抓作风。各项规定既明确又具体,说清楚了就得照着执行,如果有人不照着做,就会付出代价。第三,领导带头、以上率下。总书记强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我们的体制有以上率下的作用,领导带的是好头,下面一定会跟着学、照着做。第四,抓好各项规定的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制度再好、规矩再严,不落实就是一句空话。5年来,作风建设深刻改观,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离不开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建党以来最全面最完善最深刻的要求

记者:与之前相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谢春涛:过去讲党的建设,基本上讲的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而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讲的是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其中一个重大变化,是把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列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之中。对于反腐败斗争,强调“深入推进”,与加强纪律建设一起,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坚定不移正风肃纪的坚强决心。

记者: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何会作这些重大调整?

谢春涛:作这样的重大调整,是深刻总结了过去5年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比如,强调严肃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使党更加坚强有力;再比如,修订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六大纪律,严格监督、执纪、问责,使党的面貌焕然一新;还比如,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建立完善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体系,依规治党,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大大提高……可以说,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最全面最完善也最深刻的要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建设问题认识的最新、最高水平。

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

记者: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总要求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判断,应当怎样理解?

谢春涛:报告强调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并将其与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一道作为党的建设的主线。总书记指出:“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总书记还具体提出了增强八个方面执政本领的要求。很明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要解决政治过硬的问题,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是为了达到本领高强。这与总书记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也是完全一致的。 报告突出了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党要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还要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报告提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具有重要意义。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就要有大的样子。”而“大的样子”就应该包括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果能把8900多万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中国共产党一定能把13亿多中国人民高度凝聚起来,形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第5篇:准确把握新时代 深刻领会新思想 全面贯彻新方略

准确把握新时代 深刻领会新思想 全面贯彻新方略 ——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心得体会

时间:2017-11-01 11:46:29 来源:崇左新闻网-左江日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主题鲜明、统揽全局、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的纲领性文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描绘了中国新征程的宏伟蓝图,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携手创造新辉煌指明了方向,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探索、不断开创历史新篇章的伟大历史结论。方位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十八大以来,世界格局深刻调整,中国发展发生深刻变化,我们党必须回答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作出有力回答,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创造性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那时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的一条主线,成为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成为引领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旗帜。

十九大报告聚焦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主题,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四个自信”与战略定力,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是站在实现“强起来”的新时代起点上,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确立起新的历史坐标,体现了从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战略安排,凸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集中揭示了我们党正在做的事情和将要做的事情,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真理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引。

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产生了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产生了思想的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点点着墨,却重若千斤,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需要新思想,大格局酝酿大智慧。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圆满收官,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未雨绸缪,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需要新的指导思想。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执政近70年、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行的深刻的理论思考与智慧结晶,具有极其重要、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新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鲜明品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十九大报告用八个“明确”列举了这些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大大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构成了一个完备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时代大潮滚滚向前,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新思想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又必将引领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方略

十九大报告用“十四个坚持”阐释了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新时代具体领域工作的政策定位,谋划了今后我们要干什么、怎么干、怎么干得更好。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略体系,新方略为我们提供了共筑中国梦的基本纲要。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中国迈进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新方略”,“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就是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施工图”。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新的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意味着,我们党原来提出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将提前15年完成,新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后,中国将真正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如今美好梦想有了新的图景,我们要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自信阔步前进,再创属于中国的新荣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新的图景需要踏上新的征程,开展新的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放在实干兴邦上,发扬“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方略“一张蓝图绘到底”;进一步振奋精神,高举旗帜、锐意进取,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方略,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

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就是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用十九大报告精神统领崇左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和“五个扎实”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做好“两篇大文章”、打好“四大攻坚战”战略任务,奋力开创我市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

第6篇: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如何深刻领会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作出新部署。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鲜明品格,必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深刻把握党的建设新要求,要结合实践进程来思考,增强管党治党的思想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坚决改变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不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使党在革命性锻造中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既充分吸收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尤其是过去5年来全面从严治党新鲜经验,又根据新时代新使命提出新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探索不断深化,体现了党中央坚决将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深刻把握党的建设新要求,要着眼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充分认识管党治党的重大意义。全面从严治党不仅是党长期

1

执政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打铁必须自身硬。进入新时代,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深刻把握党的建设新要求,要运用好系统思维,全面深入领会党的十九大对管党治党的科学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基本原则和方向;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指明了实践路径;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明确了各方面建设任务;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立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

深刻把握党的建设新要求,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继续在实践中把“全面”“从严”落到实处。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

2

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把管党治党的螺丝拧得更紧。要把握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根本要求,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理想信念,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勠力同心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贯彻执行十九大精神是当前的主要工作任务。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带头深入学习贯彻执行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我认为应该从思想上、工作上、学习上做到以下三点:

1. 思想上,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锐意进取,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执行党

3

的方针政策,努力提高思想觉悟,进一步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争创一流业绩,为全县的防震减灾工作服好务。在机关作风建设中,要时刻把转变思想、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作为实践先进性要求的着力点。

2.在工作上,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保持自己的先进性,率先垂范、谦虚谨慎、立足本职、主动思考、勤奋刻苦工作、为民服务。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埋头苦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学习上,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努力学习的劲头,深入贯彻执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工作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才能掌握最高效的工作方法,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出新的成绩。

4

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7-11-28 07:1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王兰军(单位: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研究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部署。如何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联系,如何全面准确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如何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是我们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启现代化经济建设新征程,必须读懂、弄通、做实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发展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跨越关口,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就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开创性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

5

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阶段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同时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

6

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1979年—2012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9%,2013年—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是世界平均增速的近3倍,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2013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我国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万亿斤。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但

7

是我国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特征十分明显,许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重要产品和服务质量、单位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现行经济体系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大多数只能满足中低端、低价格、低质量的需求,而且中低端生产能力大量过剩、高端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以至于一些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集成电路核心芯片、飞机汽车发动机、高档数控机床等高端产品和设备技术依赖进口,就连带自动清洗装置的马桶盖、电饭煲、炒菜锅、婴幼儿奶粉等,国人都喜欢买质量较高的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产品。说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因此,我国经济必须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全面准确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

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十九大报告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论述具有丰富内涵、深刻含义,其核心要义可概括为一个目标、一条主线、两个原则、

8

三个变革、三有经济体制、四者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一个目标”是“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一条主线”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两个原则”是“必须坚持质量第

一、效益优先”;“三个变革”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三有经济体制”是“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四者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多措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长期努力,久久为功。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作出了系统部署。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一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二是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

9

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三是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四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五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制。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

10

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一是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二是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三是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四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五是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六是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七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八是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九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十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一是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二是要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

11

建设。三是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四是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五是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六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三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四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五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六是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 12

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一是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二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四是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五是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六是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七是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第7篇:准确把握角色定位切实履行工作职责

陈泽云

党中央作出地方领导班子配备改革的重大决策,即“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是对完善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和深化,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的重大创新,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党的执政效率的重要途径。减少党委副书记职数后,党委专职副书记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必须在党要管党的工作实践中,深刻地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实现党的领导体制创新和工作机制创新。在新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工作实践中,党委专职副书记要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必须对自身工作职责进行准确定位,强化五种意识。

强化大局意识,当好参谋助手

在领导班子中,正副职的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影响到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书记与专职副书记的关系也是如此。专职副书记要强化大局意识,维护书记的核心地位,总体上讲要做到如下几点。

——尊重不偏位,服从不偏离。区委书记通常是由组织精心挑选、干部和群众普遍认可的经验丰富、威信较高、综合素质较好的同志担任。因此,专职副书记要牢固树立辅佐观念和服从意识,不能有丝毫的偏位。这种尊重不是虚伪庸俗的做作,而是从内心里、感情上的接纳;虚心学习一把手的长处,感情上拉近距离,生活上互相关心,工作上维护权威;既要独立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又要把自己置身于服从、服务的位置,特别是在执行集体形成的决议或正职的意见时,要坚决服从,不能以任何理由和借口自行其是,不能有任何的偏离。

——出场不炫耀,做事不争功。在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的前提下,明确专职副书记协助书记处理日常事务,受书记委托负责有关工作,有的分管党群工作,有的分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有的分管经济工作,有的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等等。副书记要找准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需明白,这一“舞台”的幕后“总导演”仍是书记,自己无非是书记授权当“导演”,因此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树立淡泊之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甘当助手,甘当配角。

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排忧解难

作为党委书记的主要助手,专职副书记在协助书记工作时要准确把握定位,切实发挥自身作用,将工作做好。

——到位不越位。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和书记交办的任务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和落实,遇到困难要勇于承担责任,出了问题要敢于负责,既要对书记负责,又要对工作负责,不能独自揽权或绕开书记向上级汇报、请示工作。

——善断不擅断。要尽心尽责辅助书记工作,凡属于自己职责内的事要拿出自己的意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能事无巨细请示书记;不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要积极提建议、出主意,当好参谋,决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书记没有考虑到的,要及时提醒、建议和补充,对书记一时心中没有把握的问题,要协助调查、了解和分析,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解难不推难。在难题面前要及时为书记解围。有时书记处在矛盾的焦点,一时难以解脱,要主动出面,勇于正面接触矛盾,为书记排忧解难,该管该做的事,不分难易,不论苦乐,都要去管去办。

——补台不拆台。在工作中,书记常常宏观思考得多些,微观考虑得少一些,事务多了,忽略遗漏的地方不可避免。作为副书记,要相互配合、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在工作上补台而不拆台,合心而不分心,做好补台、补救工作。

强化责任意识,大胆开展工作

做好协调工作是专职副书记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能,即对于党委方面需要跨部门合作完成的一些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督促指导,如协调各常委之间,协调与人大、政协之间的工作,要准确到位,要有工作力度。

——要敢于决策。要在坚持原则、坚持党性的前提下,在书记授权的范围内大胆开展工作,要敢于拍板,能够独当一面。特别是协调党委部门时,要从抓大党建着手,大胆整合各个部门的党建资源,使党建工作系统化,不能因为常委分工负责制而各自为战,导致党建工作处于边缘化。

——要勇于负责。对于党委书记和常委会研究安排的工作,要雷厉风行抓落实,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要敢于承担那些得罪人和惹麻烦的难事、琐事,集中精力、务求实效。同时,要积极维护领导集体的形象,要把有利于树形象和树权威的大事、好事、喜事,归功于领导班子,归功于党委书记。

——要善于创新。专职副书记大多分管信访维稳工作,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调整带来的新矛盾不断出现,专职副书记必须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主动出面,敢于触及矛盾,直面矛盾,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解决各种信访维稳难题的方式方法。

强化奉献意识,一心想事干事

专职副书记在履行工作职责时,要把握好工作尺度,掌握好工作方法,要尽职尽责,积极干事成事。

——投精力,下工夫。根据党委书记的要求和工作需要,专职副书记在协同常委加强某项工作时,要集中精力,分清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找准问题的症结,会同常委拿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不可推诿,袖手旁观,将工作推给具体负责的常委。

——出实力,求实效。协同常委抓某项重点工作时,专职副书记要予以通力协助,不能大包大揽,要充分发挥常委的积极性,对于其分内的事情不宜插手太多。帮要帮到点子上,助要助在关键处。从难处着手,帮助常委解决关键问题,实实在在地推动工作。

——讲互补,求合力。人的能力、思维方式、性格等各不相同,看问题各有角度,办事情各有方法,因此在协同常委和政府副职工作时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专职副书记作宏观上的把握,多作方向上的指导,共同将工作做好。如专职副书记分管的工作与政府副职分管的工作有交叉时,在实际工作中,就要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交流和沟通,认真听取对方的工作意见和建议,共同研究对策,在具体工作中,专职副书记主要抓研究,抓协调,出思路,侧重发挥“主心骨”作用;政府副职主要抓工作落实,抓日常事务,侧重在工作“前台”,各自把握好工作的度,相互尊重,齐抓共管,工作才有效果。

强化包容意识,争取各级支持

——处理好与同级的关系,谋求团结与支持。一要相互尊重。区委专职副书记要充分尊重其他常委,不居高临下,不盛气凌人。当开展工作与分管常委发生矛盾时,要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如此先敬人一尺,别人方能敬你一丈。否则,斤斤计较,寸步不让,都“只摘果、不种树”,结果只能是共同吞苦果。要以相互尊重来搞好团结,以团结协作来推动工作。二要推功揽过。专职副书记应当与同级建立携手共进、互助双赢的良好关系。当他们在工作上取得成绩时,应表示由衷的高兴,因为这显示出你对其工作发自内心的支持和鼓励;当他们工作中出现失误时,应客观冷静地分析,吸取教训,必要时主动承担责任;当帮助他们处理好了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或认可时,应该宽怀大度、不斤斤计较,并认真反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妥善处理好领导与合作的关系。

——处理好与下级的关系,众人划浆好行船。一要放手授权。作为专职副书记,必须协助书记处理大量事务,面对的许多工作错综复杂、繁难具体。自己要学会“放权”,要信赖和依靠下属在职责范围内处事用权,使他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展其才。要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大家的力量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不越俎代庖、事必躬亲。但放权要有一定的“度”,不能把放手变成撒手、信任变成放任。要加强指导把关,强化督促检查。二要关心爱护。专职副书记与基层同志的接触比较直接、频繁,所以更要善于运用爱护亲和艺术,理解、关心和尊重基层同志,着力创造心情舒畅的氛围。当他们工作取得成绩时要适当鼓励、祝贺,当他们遭受不幸、生活遇到困难或工作遭遇挫折时,要及时给予关怀慰问,送去温暖。让基层同志感到党的理解、信赖和关怀,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战斗力。三要注重沟通。必须经常了解下级部门的需要和期望,切准他们的思想脉搏,尽可能地把区委的意图、工作目标和下属的需要与实际结合起来。布置任务时,尽量多设身处地为下级着想,充分考虑一线工作的辛苦和困难,并把下级的意见及时反馈上来,增进区委领导和下级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确保政令畅通无阻,工作一抓到底,进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众人划浆行船快的良好局面。

第8篇: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资料——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赵乐际

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资料

——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赵乐际)

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立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必须举全党全国之力实现的奋斗目标,着眼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这个中华儿女的百年夙愿,与时俱进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不折不扣贯彻落实这个总要求。

一、深刻领会总要求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目的、方针、主线、总体布局、目标及相互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8个方面重点任务,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顶层设计、战略部署,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 12就,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政治勇气和强烈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事实充分证明,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有今天这样的辉煌成就,才以这样的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必须高度自觉、坚定不移,决不能有任何含糊和动摇。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近代以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一百多年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就毫无出路,就会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天下大乱,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党兴则国强,党衰则国弱。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党的领导被忽视、淡化、弱化的状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提出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大政治要求,改革和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增强了全党思想上统

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事实告诉我们也警示我们,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根本点。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三、深刻领会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蕴含着对实现执政使命长期性、艰巨性的深远考量,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本质要求。

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政治属性是政党的第一属性,政治领导力是政党第一位的能力,我们党必须始终把握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善于驾驭政治局面、有效防范政治风险;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思想引领力是保证全党思想统

一、步调一致的坚实基础,我们党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群众组织力是我们党坚如磐石、坚不可摧的不竭源泉,我们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生动具体的实践中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当今社会思想多样化、利益多元化、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样化,我们党必须保持强有力的社会号召力,用共同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感召鼓舞人,形成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磅礴力量。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要求,不断

- 56相结合;必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

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这是党的政治建设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两面人”恶化政治生态、损害党心民心。“知恶不黜,则为祸始。”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标本兼治、多措并举,严格思想教育,严格管理监督,严格纪律执行,切实把“口言善、身行恶”的“两面人”甄别出来、清除出去。每名党员干部都要加强党性锻炼,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把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为基本做人准则,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五、深刻领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这一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要“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加强思想建设、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必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说过,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理论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这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5年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开新局谱新篇,根本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和战略指导。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必须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融会贯通学。要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知行合

一、学做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促使党员干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六、深刻领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重要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

- 910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加强带头人队伍建设,抓好经常性教育培训,推动基层党建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高高飘扬。 高度重视发挥党支部作用。党支部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党的基础组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必须牢牢抓住402万个党支部,坚持把党支部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组织生活制度,教育督促党支部担负好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引导广大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加大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未来3年让4000多万群众告别绝对贫困,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党的建设要服务这个大局,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发展优势。要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选好配强一把手,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县级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督促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确保党中央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掷地有声、落地见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都作出重大部署,都必须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坚决落实。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每名党员干部要肩负起爱党、忧党、兴党、护党政治责任,全党上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 13 -

第9篇:准确把握

准确把握“三转”中的几个问题

近期,委局机关利用半个月的时间开展了“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学习讨论活动,机关领导班子成员认真领学党的政策精神和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积极踊跃参加学习讨论和自我剖析,切实增强了“三转”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本次“三转”学习讨论活动中,本人认真进行了学习思考和自我深刻剖析,有几点心得体会。概括起来,就是准确把握“三转”中的“四个问题”。 首先是“为什么转”的问题。在机关“三转”学习讨论活动动员会上,崔书记明确提出,开展“三转”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纪委、监察部根据当前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的明确、具体的要求,也是纪检监察机关适应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反腐败斗争实效的必然要求。一言以蔽之,开展“三转”是形势使然。这个“形势”即当前我们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出现的“三对矛盾”。一是新形势与旧思维的矛盾。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许多新形势新问题,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花样繁多、防不胜防,但少数纪检监察干部的思维仍然停留在以前,不能与时俱进,与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要求格格不入。二是新要求与旧观念的矛盾。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应严格落实“打铁还需自身硬”和“监督者更要接受监督”的新要求,但极少数纪检监察干部深受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形式主义、官僚主

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严重,执法犯法、执纪违纪,影响极坏,亟需解决。三是先进性和落后性的矛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责所在,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更应是先进性的表率和先锋官,但当前极少数纪检监察机关存在的“灯下黑”问题、少数纪检监察干部存在特权思想、特权观念、特权作风问题等,这些落后与腐朽的问题严重侵蚀着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的先进性。开展“三转”,就是纪检监察机关加强自身建设释放的一种积极信号。

其次是“转什么”的问题。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从工作职责、方法和主体进行了总体部署。但落实到个人具体实际上,就是要转思想、转行动、转要求。一是转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 “三转”的根本要求还是要转变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的“思维”,这种思维主要包括“工作思维”和“身份思维”。“工作思维”重点强调职能定位和工作方法,“身份思维”重点解决工作理念和身份定位的问题。纪检监察干部要妥善解决好这种思维转换问题,就要放平心态,主动接受监督。二是转行动。这种转变更多地体现在作风方面。作风方面的事不是小事,它体现并决定着一个人的方方面面。作为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要紧紧扭住这个关键,注重小事小节,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抓起,一个一个地纠正和改进自身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持之以恒地自我“纠风”。三是转要求。“政治坚强、公正廉洁、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

优良”和“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是对检监察干部和队伍的一贯要求。新时期下,重点要做好纪律严明工作,特别是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学习纪律。学习纪律是基础,组织纪律是保障,政治纪律是根本,要学会抓住重点,统筹兼顾,切实增强纪律性。

第三是“怎么转”的问题。这是“三转”的关键环节,决定工作成败。本人认为应突出做好以下三点:一是坚持力学力行。学习是一种能力,好学才能上进。本次学习讨论活动中,我们利用一周的时间,用力用心学习党的政策方针精神,在思想上领会中央精神实质,启迪思维,在行动上落实中央要求,把握大局,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部署要求上来。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本次活动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在学习讨论活动中,委局机关各室组重点对转职能、转方式进行了剖析,发现自身方面的问题,机关干部重点对自身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制定整治措施。问题导向始终贯彻活动始终,有效提高了活动的实效性。三是坚持结合实际。这是确保活动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抓手和保障。坚持活动、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以活动促工作提升,以工作成效检验活动成果。在本次“三转”活动中,机关注重结合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机关集中学习制度等,保障了活动扎实有序开展。

第四是“转得怎么样”的问题。本次活动已经收尾,但收尾并不是收场。“转得怎么样”的问题始终是衡量本次“三

转”活动成效的最重要标准,也是今后我们工作开展需要思考的问题。怎么衡量本次活动成果?个人认为:一是与标准比。转职能重在突出主业,执好纪、问好责、把好关;转方式重在强化“再监督”,抓工作部署,抓督促检查,抓问责问效;转作风重在沉下去、出实招、求实效,切实维护纪检监察铁军形象。标准和要求已经明确出来了,这就需要我们一项一项对照检查,查缺补缺,心中有数。二是与先进比。要坚持“开门搞活动”的理念,不能闭门造车。纪检监察机关要与周边纪检监察机关比,纪检监察干部要与优秀纪检监察干部比。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明了。只有与先进比,才能看到我们存在的差距,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下一步提升工作水平注入新的能量和动力。三是与要求比。群众满意与否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价值的衡量标准。接受群众评判,赢得群众认可是我们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三转”活动的根本归宿。因此,要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媒体的监督评判,抱有开放心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绝不能藏着掖着、护短手软,坚持用群众要求这把尺子衡量我们的工作,以群众满意的形象履职尽责,这才是“三转”的真谛。

上一篇:营商环境整治方案下一篇:常州废旧电子垃圾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