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要把握好四个成本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生要把握好四个成本(精选7篇)

人生要把握好四个成本 篇1

智慧启引:市场经济时代是个讲究成本核算的时代。成本核算是一种对经营活动的科学计量方法。如果把它运用于计算人生这本“大账”,我们就会发现,许多人生中难以阐明的命题,竟是那样清楚了然。那么,人的一生应该计算哪些成本呢?

把握好你人生的成本,才能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个选择

你需要把握的人生成本之一:时间成本

人的一生,说到底就是在这个世界上存活的时间。一个人,生命长短,事业成败,经济贫富,幸福与否,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到时间的制约。

大自然给一个人的时间最长也不过百年,在这个时间段中,无论你的生命是何种状态――或指点江山、叱咤风云,或平民百姓、灰色人生――都被限定在这百年之内。

因此,人生的成本,第一位的、最基本的、最紧要的就是时间。

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应该用这宝贵的资源做些什么?如何让这些有限的成本产生更多更好的效益?这便是人的一生时刻都面临并必须用行动作答的问题――不管你是不是意识到,不管你愿不愿回答,无论干什么,时间成本都会毫不留情地消耗。

你需要把握的人生成本之二:还有健康成本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虽然个别词不太合当今时尚,但它说明的道理却是永恒的。

对此,有位老教授的比喻既形象又富哲理。他说,健康是“1”,其他的如财富、官职、地位等等都是“0”,如果没有前面的“1”,那么“0”再多也没有意义。

健康,不仅决定着一个人活于世的时间和人生机会的多少,还决定着生活的质量高低。因此,健康成本是与其他人生成本紧密相联的。

人活着就应当工作,应该为了社会和自己付出自己的体力和脑力,但我们的付出超出自己的承受限度时,就是付出了太大的健康成本。

一大批科学家、作家的英年早逝,是他们个人对健康成本的透支造成的悲剧。

一些见利忘义的企业主让职工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使他们患上了严重的职业病,是资本积累对职工健康成本榨取的悲剧……

因此,当我们在工作的压力中努力时,当我们为了事业奉献时,当我们为了奖金加班时,我们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正在为了“哨子”付出太多的代价。

你需要把握的人生成本之三:其次是机会成本

“人生没有草稿”,人生的特点是一次性、不可重复性。

在人的一生中可能有许多机会,但决定航向的机会也许只有几次。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只能选择走一条路,当我们选择这一条时,就意味着对其他的放弃;当我们选择鱼的时候,就意味着对熊掌的放弃。

如同我们在拣某一张扑克牌时,就意味着对其他牌的放弃。也许你拣到的是张好牌,放弃的是张次牌;(人生感悟 )也许你选择的是张次牌,放弃的是张好牌;也许……总之,无论是什么情况,你都是对一次机会成本的选择和利用,都会让你有得有失。在我们衡量机会成本的效益时,不仅要看眼前的得失,更要放眼一生考察机会成本的意义。

比如,一个人受贿,是抓住了一次发财的机会,从眼前看是得,但这却隐藏了一种危险,可能就是这次选择或是这种选择的积累,使你在未来的政治前途上失去步步高升的机会,失去全身而退的机会。

这就是为自己的错误选择所付出的机会成本。

你需要把握的人生成本之四:再次是幸福成本

对于幸福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同一个人也会有不同的解释。但对它的理解有一个共同点,它是一种心理感受。

为了自己心目中的幸福,每个人都在苦苦地追求。但我们是否意识到,在追求中,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付出自己的幸福成本。也就是说,我牺牲着今天的幸福,去换取明天的幸福。

也许有的人最终成功,得到了自己追求的东西,但回头一看,自己为此竟付出了几十年,所追求的东西也不过如此,看着镜中的白发和皱纹,想想自己的上下求索,失落之感油然而生;也许有的人最终也没有得到所追求的东西,却白白耗费了自己的大好青春和幸福生活,所追求的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这时才幡然悔悟――自己付出的幸福成本太大了!

人生要把握好四个成本 篇2

第一, 企业文化建设应该有丰富、实在的载体作为支撑。文化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 有耐心、有能力去探究其内涵的人不多, 对许多企业员工特别是从事生产的一线员工来讲, 将文化和生产联为一体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企业推行企业文化建设就是通过梳理归纳一定的价值观念, 再把它变成企业员工都接受认同的价值观念, 让员工把这种价值观念转变成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要想让员工理解、接受企业文化, 首先就要有丰富而实在的载体, 让员工注意到它, 能随时想起它, 并能记住它, 任何空洞的说教都不如具体生动丰富鲜明的载体来得快。

我们拿近些年国人盛行过圣诞节来说, 圣诞节本是一种外国文化, 对国人来说本来是很陌生的。但是, 现在只要提起圣诞节人们就会想起和蔼可亲的圣诞老人, 想起挂满雪花和礼物的圣诞树, 想起枕头边的长统袜、想起平安夜的温柔烛光, 想起轻松欢快的《铃儿响丁当》等很多很多的圣诞歌曲。在你还没有时间和兴趣触及其内涵的时候, 它首先就在感观上牢牢地抓住了你。不是国人崇洋媚外, 而是人家有了文化推广与普及的法则:有丰富而实在的载体。

载体是文化生存的土壤。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 是因为它有年夜饭、有烟花、炮竹、春联、有春晚等鲜活而丰富的载体, 其它的节日比如中秋、元宵等, 虽有载体但因偏于单薄, 使得一些内涵被省略、失去继承, 因而越发萎缩。没有载体, 文化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现在一些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不可谓不用心:提炼理念, 开会研讨, 宣传推广, 做精美的文化手册, 装贴文化标牌, 设计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但结果员工还是一头雾水, 企业文化最终竟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究其原因, 还是缺乏有效的、实在的载体, 员工不认知不认同就不会认真接受。

很多企业, 在企业文化手册推广之前已提出了企业视觉识别系统, 让员工们产生了清晰的认识和印象。但认识的深入不是一蹴而就的, 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也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要贯穿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因此, 企业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加深员工对企业文化的了解, 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知, 如利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段和媒体宣传等方式, 给大家造成视觉上、听觉上的冲击。创作企业之歌、企业徽旗等凡是打上企业烙印的元素, 都会让员工在耳闻目睹中逐渐加深企业文化印象。企业文化建设如果没有形象策划、没有活动开展载体等做保障, 企业文化就会失去表现形式的依托, 就没有了展示风采和魅力的机会。

第二, 企业文化建设提炼理念要彰显企业的个性作为支撑。在现实的企业文化建设中我们发现, 很多企业文化从表述上都严重地存在趋同性。因为一些企业在提炼企业文化理念时要不通过专家策划, 要不找咨询公司, 要不就是由企业一帮人坐在办公室里设计、归纳, 编出几句好听的话, 绘出几个好看的标志。无论中国文字多么丰富, 好听的词语就那么多, 说来说去, 就都说成一样了。这样策划归纳出的企业文化理念, 贴到哪家企业头上都不会有错。署上某某公司的名称, 就变成这家企业的企业文化。如果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企业文化, 也仅仅是写给别人读的, 展示给别人看的, 不能也无法实现对组织成员行为的约束。它们所起的作用仅仅是装饰。

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体现在好听的语句和好看的标志上, 而是要彰显个性特色, 企业理念不要表述的太多、太杂, 关键要适用本企业的特点, 体现为本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共同的行事习惯这个个性上。这样企业文化就变成一只看不见的手, 对企业组织成员———上至董事长下至基层员工的意志行为都能起到调节、约束、协调、统一作用, 让每一个成员自觉地按照企业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思维方式、共同的行事习惯所确定的规则、标准、要求行事。如果某员工有所违背, 那么他就会在这个企业组织中失去价值和地位。只有当这个企业组织中的大多数成员都认同自己的行为, 欣赏自己的创造, 他的价值和地位才能实现。如果得不到企业成员的认同, 甚至被当成异类, 那他在企业中的价值和地位就已丧失。另外, 企业文化提倡要有个性, 但不是标新立异, 否则可能影响到企业文化理念的灌输和员工的认同感。企业文化要力求简单、诚实、有效的个性。简单利于传播, 诚实利于接受, 有效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日常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 企业文化建设要构建更具人性化的软环境作为支撑。通过丰富实在载体, 在培养统一认知能力, 建设彰显个性的企业理念基础上, 企业需要构建一种人性化的文化体制和机制作为黏合剂、润滑剂。眼下, 随着改革调整不断深入, 不少国企改制为股份制企业, 国内企业并购重组、甚至海外并购越来越普遍, 当然这会引进一种不同国有 (内) 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的新模式常让管理层和员工有些无所适从, 此时, 文化的引入如同润滑剂, 令严肃的、铁冷的制度变得不再那么令人抵触, 促使制度建设更具人性化。因此, 企业文化建设在其“规整”企业各要素时, 应该着力提倡“以人为本”精神, 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培育人。各条例和规章制度的草拟和实施均应以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第一要素, 这样, 有关条例和规定就会显得更加灵活和务实, 就更能从员工精神需求、价值取向去衡量和判定是非、决定奖惩。事实上, 人性化的制度更易为广大员工心理上接受, 而对认可的东西大家不会有刁难, 相反, 还会自觉地认同、维护、遵循。因此, 这种处处彰显人本精神的制度的实施, 就不仅是管理层的初衷, 也是每个员工的愿望, 更具人性化的制度能潜移默化地内化为企业组织成员行为自我约束的准则。

建立“以人为本”的软环境, 在企业文化对生产过程的各环节提供发展理念和渗透精神力量的过程中, 共同的使命和目标以及共有的价值观念和成就标准等, 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一个群体共同的意识。而当企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达到统一时, 即大家都拥有同样的理念和目标时, 个人的力量才会集结成强大的团队力量, 推动企业向着更加高远的目标迈进。

第四, 企业文化建设要形成体系, 要有专业的执行机构作为支撑。春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深入人心, 是因为其有一整套仪式:春节那天长辈带着晚辈依次给祖宗上香, 感谢祖辈的养育与庇佑;晚辈给长辈拜年祁福;端午包粽子、炸点心、缝香包;中秋节做月饼吃糕点赏月等等。但现在有些都被功利化、商品化, 物品随处可买, 仪式或被浅薄地认为是形式、过场, 或被认为是繁琐无用之物。于是, 细节省略, 仪式省略, 节日就有些变味。以军队为例, 每天出操、收操、开饭都由班长带领列队、点名、整军姿、唱军歌鼓士气, 开展各种大大小小的活动都有一套井井有条的仪式, 这对于强化军人的意识、固化军人的行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 一个企业的文化要想有生命力, 必须体系化, 有一套可执行的制度与程序, 要有一个专业的机构来负责执行、推进, 企业的其他组织机构, 不论是生产的、行政的、技术的、政工的, 不论是公司、厂矿、还是车间、班组, 是企业理念传播的非常重要的组织渠道, 一定要按照企业文化的专业执行机构的要求来导入、推广和宣贯, 千万不能政出多门, 撇嘴和尚念歪经。只有这样长期以一贯之、坚持不懈地执行下去, 让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习惯进而成为自觉。只有将企业文化融入到管理体系之中, 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和价值的文化。

参考文献

选树典型需把握好四个方面 篇3

和其他一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一样,典型示范在新形势下同样遇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使先进典型的震撼力和影响力大大减弱。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在选树典型时,只注重了吃苦耐劳,而对善于经营管理则重视不够;只注重宣传默默奉献的员工,而对那些观念新、个性强、有创新的新型员工宣传不够。二是主体意识的渐渐觉醒使典型的个人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过去,典型必须牺牲大量个人空间作为“公共财富”,随着法制的健全和个人权利的被尊重,人们逐渐意识到个人空间的神圣,不再心甘情愿地听凭个人生活被政治或其他因素干扰。三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企重组改制的持续深入,一些企业在全局中发展定位发生变化,失去了往日的经济地位,企业中过去大张旗鼓选树的一些先进模范也随着企业的“滑坡”陷入了政治上的困惑,强烈的反差造成人们对典型示范的怀疑。

面对这些问题,亟须探索典型示范产生、使用的内在客观规律,遵循这一规律将正确的导向、先进的观念与典型的选树有机结合,使典型示范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认为,当前首要的是对典型示范的指导和操作予以重新定位,需要注意和把握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标准定位突出“服务型”。选树典型的标准,体现了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终极理念,也是典型示范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所在。具体说,企业选树典型要做到八个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导向服务,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为树立企业形象服务,为宣传企业品牌服务,为不断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服务,为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为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服务,为建设“四有”员工队伍服务。

程序定位务求“可信度”。相对于过去曾出现过的典型推出之前的“暗箱操作”,靠几个“笔杆子”关起门来对典型的粗坯精雕细刻、打造包装,然后推出去登堂入室、公开亮相,如今人们更愿意接受那些没有陌生感和距离感的典型,这就要求选树典型程序上应有较高的透明度。在选树典型时应采用制定标准、基层推荐、网上投票评选、集中公示等方式,使典型从发现、培养到塑造和宣传都是公开、透明的,确保群众的意见可以及时渗透进来,这既体现了典型的民主性,又更容易为群众所认可和接受,进而增强典型的生命力。

宣传定位把握“客观性”。在典型的宣传上要合情、合理、合法。合情,就是要合乎人之常情,使典型更具人格魅力;合理,就是注意把握好典型所体现的先进性与现实的差距,既要代表进步方向,又不能夸大距离,以增强典型的示范和激励效果;合法,就是要强化法制观念,在选树和宣传典型过程中要注意对典型的保护和尊重,个人典型的私生活、集体典型的商业秘密等都属于被尊重和保护的范畴,从而更好地维护典型的正当权益。

激励定位体现“双价值”。精神与物质并重是对典型激励的正确定位。过去习惯于从政治思想高度去发掘典型,推出后又偏重于给予政治荣誉,这就使典型示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精神性。这在价值标准一元化的计划经济时代是极为有效的,但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市场经济时代,这种单纯的精神激励无异于把典型供奉于清贫的牌位上,地位崇高却“香火”惨淡。近年来,一些企业在选树典型时不仅大张旗鼓地宣传事迹,而且不惜重金给予物质奖励,使更多的员工群众愿意学习典型、争当典型,真正发挥了典型的激励示范作用。这些激励措施,在给典型带来实惠的同时,也为广大员工争当先进典型增添了动力,就越能起到“以点带面”的带动作用。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电力集团党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郝幸田)

推进农业现代化应把握好四个关系 篇4

王利耀

《 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20日07 版)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动形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良好格局。农业现代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动态过程。狭义来看,农业现代化以打造现代农业为目标,着力于构建“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农业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应该跳出农业看农业,更加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全局影响,更加重视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更加倡导科技驱动与产业融合,更加追求城乡一体与区域协调,特别是把握好四个关系。

农业现代化与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关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突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产经营成本上涨、青壮年劳动力紧缺、产业发展风险加大等瓶颈,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根本出路。目前,我国三大主粮自给率达到98.1%,粮食产量实现了9连增,这得益于农业以科技为支撑的“高产、稳产”战略的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推动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以适应居民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结构变动。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农业开始加速转型。这不仅意味着农产品总量与结构平衡的动态调整,也意味着农业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经营模式的根本转变,“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将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农业现代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经济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即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的根源是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存在差距,具 1

体表现为产业间的平均收入差距。1978年至2012年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由28.2∶47.9∶23.9调整为10.1∶45.3∶44.6,就业结构由1978年的70.5∶17.3∶12.2调整为2011年的34.8∶29.5∶35.7。2012年中科院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指出: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约为工业劳动生产率的1/10。农业与非农产业生产效率存在较大差距,说明促使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仍然存在,但现实中却表现为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速农业富余劳动力流出,有助于解决劳动力流动滞缓造成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将促进务农人员收入水平提高,而农业与非农产业间收入差距缩小、产业间彼此争夺劳动力将推动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逐步形成产业升级倒逼机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力结构持续调整,为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三次产业比重持续变动,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将形成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农业部门和非农产业部门边际生产率相等,这意味着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消解。

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仍然是农业,经济社会体制中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存在时空统一性。城镇化表现为人口向城镇集聚,以及与之同步的产业集聚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表现为富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及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出发点,都是在释放投资需求与消费潜力,在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持续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在加快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有助于统筹城乡建设,有助于科学布局城乡产业,实现劳动力就近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协调发展。实施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明晰产权、规范确权,有利于加速土地流转、调和城乡用地矛盾、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也有利于农民共同分享城镇化的红利。

农业现代化与区域均衡发展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东中西部呈现梯度发展格局。有研究表明,农业发展格局也存在类似的“块状”不连续性。1980年至

2008年间,我国农业现代化综合平均指数由0.22提高至0.45,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北京、上海等地指数超过0.7,接近农业现代化成熟阶段;东部达到0.58,已经进入农业现代化发展中期;中部为0.41,稳步进入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西部为0.33,刚刚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不难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越高,循环累积效应也越强;经济欠发达区域由于缺乏集聚力,不仅本地要素向外流出,外来投资在“回波效应”下也存在“出逃”迹象。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全国的现代化水平,更有助于中西部欠发达区域加快发展甚至跨越发展。

加强基层武装工作要把握好四点 篇5

现在武装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做为基层武装部长要高标准抓好武装工作,我觉必须要做好以下四点。一是要有忧患意识。从国际形势来看,我国面临的军事、政治、安全斗争的形势日趋严重;从国内安全形势来看,各种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安稳压力更大。陕南位于中国南北分界线,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安康驻军少,民兵是一只不可或缺的处突力量。近年来,民兵在抢险救灾中的表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作为身处抓武装工作第一线的人来讲,我们不能有半点松懈麻痹的念头,一定要牢固树立“仗可百年不打,兵不可一日不练”的观念,始终做到有备无患,常备不懈,确实改变将武装工作谈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要时刻把武装工作记在心上,做在手上,宣传在嘴上。

二是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武装工作在目前,是我的事业,我心里要时刻装着国防,时刻想着履行好自己的使命,真正做到想武装、钻武装、干武装,按照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学习新的军事理论,钻研新的训练方法,掌握新的科学技能。只有加强了学习,提高了素质,才能真正做到平时武装工作会抓能干,民兵组训技能全面,应急逐行任务时从容应战。

我在上级军事机关开会后和收到文件后,应及时给党委、政府领导做好汇报。要用自己的作为争取武装工作在主要领导心中的地位,积极促进书记、镇长成为党管武装的好书记、好镇长。

三是认真落实上级军事机关和首长的指示。我从不把做武装工作等同于征兵,要认识到到乡(镇)武装部是武装工作落实的终端,要有一抓到底、抓不出成效不撒手的精神,努力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平时要注重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抓落实的能力素质,不断增强抓落实的本领。

四是一定要搞清本职和兼职的关系。做为基层党委成员,镇上给我安排了一些兼职,这也是对我能力的信任。在处理武装工作和兼顾工作关系上,决不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我时刻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我认为一定要先干好武装工作的前提下,也努力把兼职干好,叫别的乡镇领导看一看,武装干部优秀的素质。只有把武装工作当成事业干,才能把武装工作干好。

即兴讲话要把握“四个效应” 篇6

文章导读:姿态感染效应。照稿念话者,动作姿态单一。一般以有坐姿、拿稿为主,很难配以必要的手势。而即兴讲话者由于脱稿而讲,身体可坐可立,手势可招可挥,大有挥斥方遒之势。良好的手势动作、言谈举止,是语言的必要补充……

从照稿念话与即兴讲话的效果比较来看,即兴讲话有这样几个好的效应:

人格魅力效应。即兴讲话是领导者最起码的基本功,是公众评价领导者能力水平的一个最为主要的标尺。基层干部群众接触领导的机会比较少,他们把领导临场发言水平,作为判定领导者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标准。领导干部在面对群众作即兴演讲时,关键是即要说真话,动真情,又要言之有物。“万丈高楼平地起”,领导者要想练就高超的讲话艺术,增强人格力量,在群众中塑造良好的形象,一方面要扎实学习,刻苦训练,广览博书,增强文化底蕴和素养;另一方面在每一次讲话前,要针地听众对象,精心准备,及时熟悉与讲话主题相关的业务和工作,列好提纲,打好腹稿,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目光亲和效应。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目光交流是人情感交流的最佳方式。青年人谈恋爱时,眉目能传情。同样即兴讲话脱离了文稿,讲话者由一直注视文稿到游离桌面而目视听众,环视会场,听众有一种被领导者“放在眼里”的感觉,从心理上拉近了讲话者与听众的距离,听众便对领导者有了一份注意。这种目光与目光的注视,实际上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给听众一种亲和感,增强了讲话的吸引力。可想而知,一名照稿念话的领导,稿子大部分都是秘书班子代笔。念的大部分又是套话、空话,大条小条、一是二是、一点两点,就像毛主席讲的:“甲乙丙丁,就象开个中药铺,”念来念去让听众难以分清哪是领导强调的重点,听不出哪些是领导自己要讲的东西,使听众听得一头雾水,更谈不上语言风格。

姿态感染效应。照稿念话者,动作姿态单一。一般以有坐姿、拿稿为主,很难配以必要的手势。而即兴讲话者由于脱稿而讲,身体可坐可立,手势可招可挥,大有挥斥方遒之势。良好的手势动作、言谈举止,是语言的必要补充,增添了讲话的风采,会极大地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一个协调、合体、大方的讲演动作,能够为观众留下美好乃至永生不灭的印象。比如,毛主席生前从延安赴重庆谈判登机“挥手之间”,以及在开国大典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湖南语言风格与挥手致意,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蒋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信心和勇气。

激情煽动效应。常言道,“语为情动,言为心声”。以情感人,是照稿念话难以达到的效果。即兴讲话摆脱了文稿的束缚,使领导者思维的天地更加广泛,演讲者语调时高时低,频率时缓时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声情并茂,时而机智幽默,时而妙趣横生,时而抑扬顿挫,在严峻复杂的场面神态坚定冷静,在悲痛的场面稳重严谨,在欢欣热烈的场面热情、洋溢,特别是随时把握场面气氛和听众的心理,临场发挥,触景生情,贴近听众,紧扣人心,引起共鸣。这是“篾匠”在书房里挖空心思也编不出来想不到的,也不可能超前性的把握到场面气氛和听众的心理。即席讲话不但有助于领导者语言的现场组织和发挥,而且口语化表达,简明通俗,容易入脑入耳入心,有助于听众的理解和消化,有利于调动听众的积极性,达到鼓劲、宣传、动员之目的。比如,瞿秋白在北伐战争时期的一次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时,针对前者观众反感的长篇大论,做了一个简单而又一语双关、意味深长的即席讲话:“宣传关键是一个‘要’字,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拳打在要害上”。讲罢随即下台,几秒钟后,观众才回味过来,简短2xxxx字的演讲辞,激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人生要把握好四个成本 篇7

不觉,香港已经回归15年。为纪念这一时刻,此前7月1日香港还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中央政府领导也高规格出席。从电视上看,香港上流社会与中央政府关系较为亲近。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市民似乎并不买账。与香港上流社会高唱《歌唱祖国》相比,这些年,我们见到的确是,香港市民不断地对内地炮轰:讥讽内地人为蝗虫,香港市民为争取普选和其他权益的大游行,更有甚者,干脆大骂内地妇女等。而且情势似有愈演愈劣之势,前景不能不叫人担忧。这些怨气一旦演化称敌对和仇视,后果不堪设想。

这是中央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有句老话,就做天下归心。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收复香港这个被“国家”抛弃了百年的孩儿的心,显然还没有找到切入点。比起将他抱回家,如何使他回家后真心认这个“爹”,显然是一件还在让人头疼的大事。

不幸的是,目前给出了一种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向。某新闻图片上,香港小学生处于周遭全部是爱国主义文字加五星红旗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布景中。这些素材铺天盖地,俯拾即是,可是小学生的表情除了一丝丝的不可名状和痛苦,还有的,就是干脆张开大嘴(不是歌唱)打哈哈。

这让我想到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工作的方式。我认为一些方式已经出现了问题,否则香港市民,哪会越来越对祖国不留情面呢?!

中央政府对香港工作,至少需要切记以下四点:

第一,切记爱国主义母性泛滥而自以为是。自我认同的精英主义思考方式在香港这个市民社会不适用,所以不宜照搬大陆填鸭式爱国主义教育思维,采用输灌的方式,来达到促使香港小学生乃至以后的大学生、大人爱国爱党的目的。爱国教育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更是一个国家对国民吸引力而激发的自发一代代传承的行为。然而我们不要忘记,有一种急功近利也叫做爱国主义。我能理解中央政府对于香港市民归心没达到道预期的焦急,但是病急切忌乱投医。香港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原本是一件美妙的好事,但是他们郁闷和打哈哈的表情,至少说明了小学生们对此不感兴趣,但是施教者却要强制推行,弱小的孩子们胳膊扭不过大人的腿,能留给画面的,只有无奈,香港小学生的反应给这种教育的拉响了报警器。

第二,切记要尽量不影响、干预或者左右香港的言论自由。香港的舆论自由给了香港媒介极大的公信力,也给那些试图破坏公平公正廉洁的人无处藏身。强行下达指令来影响香港舆论的做法梦都不要梦,而至于通过间接手段干预,引导舆论则似乎也有迹可循,都不可取。

第三,切记要珍惜和保持香港司法独立公正。香港虽然被英国殖民了百年,但是香港的确还是建立起了一个法治社会,这是维护港民和香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动摇了这一基础,则动摇了港民对中央政府、对国家的信心,香港社会尘嚣的就不仅是现在的抱怨和气愤,香港人心的走向恐怕将都是个问题。更不要有暗中干预香港司法公正的不良嗜好,不要以任何名义和理由污染香港法制的纯净。

第四,切记不要对香港市民动辄做政治攻心,而是要提升国家对港民的吸引力,增强国家文化、科技、军事对港民的虹吸效应。动辄以国家大局、民族大义来要求港民归心,是文不对题。港民对日常生活和价值理念的感受比对国家要来的直接和强烈得多。衣食住行关系到生存,人文理念关系到社会价值环境。第一次火星的成功之旅比歌唱祖国更能让港人认同祖国,第一次摘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比开办高规格的庆祝晚会更能激起港人作为国人的 自豪,第一次摘得世界杯冠军奖杯比精心对儿童搞爱国主义教育更能激起港人的爱国热情。香港是一个法制、文化、舆论高度发达的社会,过于初级的攻心只会适得其反,过于自负的掩耳盗铃只会将矛盾激化。把握香港民意的时候,切记主流精英不得与香港大众。精英有精英的富庶,港民有港民的达摩之剑。只有将两者兼顾的思考,才是解开时局谜团的方向。

上一篇:局长在全区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初中初二作文800字:我爱你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