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精选7篇)

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1

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阅读过程中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是对感知的材料进行综合、归纳的活动,是学生阅读实践中必不可少的方法。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指文章的主要情节,也就是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我们阅读文章大都是先从了解文章的内容入手,即写人叙事的文章要了解谁做了什么事,写景状物的文章要了解描写了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是怎样的,然后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会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为把握文章的中心奠定基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灵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即段意综合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常用的方法。例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第一大段主要写了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国;第二大段主要写了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阻挠他回国;第三大段主要写了在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人们的支持下,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三个大段的内容合并起来,就可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到祖国,而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他,阻挠他回国。最后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关怀支持下,钱学森终于和回到了祖国。

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概括中心思想最基本的方法。多数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是直接点出来,二是通过具体记叙的人和事去理解,去体会概括出来的。例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顾自己家庭贫困,毅然收养已故邻居西蒙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从中可以作者的写作目的为:反应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品质。

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2

文感情

章有些课文题目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作者的写作目的的笪泸行, 只分析、揣摩要我们, 就能体会出作者围绕课文题目进思县西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慈母情想建设小大深》, , 感受伟大的母爱文章歌颂了平凡, 激发热爱母亲的伟感朱魂》里的“魂学母亲的思想感”, 指情。的是精神再如《梅。梅花情丽花神就花魂, 即梅花的精神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梅花的, 受精到怎样的欺凌, 从来都是顶天立地, 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 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二、从中心句入手体会思想感情

中心句, 也就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句子。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往往与文章的中心有密切的关系, 有的开头总结全文, 揭示文章的中心;有的结尾总结全文, 点明全文的中心。有的中心句出现在文章的中间, 有的中心句本身就是过渡句, 还有些中心句在文章中反复出现。阅读时, 先要抓住这些关键的中心句, 然后再理解中心句的意思, 看看文章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 重点写了什么, 最后准确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 《桂林山水》一课, 文章的开头就写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句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概括全文的作用。文章写了漓江的水静、清、绿, 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 说明桂林的山水确实是“甲天下”, 也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从重点词句段入手体会思想感情

有些课文, 往往在文章中出现一些富有哲理的话, 只要抓住这些重点句, 就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从心底里知道, ‘精彩极了’也好, ‘糟糕透了’也好, 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 “精彩极了”的赞扬声, 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 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 一个“爱”字。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心, 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 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意思是说, 不会产生自傲和自卑。平常有父母时常的提醒, 在爱的鼓舞下, 不断前进。

四、从朗读入手体会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 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同时又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例如, 《桂林山水》这一课, 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学生的阅历少, 没见过桂林山水, 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 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 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 接着, 我又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 结合看到的图片, 说说对桂林的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 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 形成读的见解, 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最后通过再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 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 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 或结合语境理解, 或积极启发想象, 或对照图像认知, 在读中感悟意思, 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 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 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 感悟美、体验美, 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浅议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篇3

关键词:体会 思想感情 阅读 感悟

一、从理解词句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常常流露于字里行间,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如人教版第九册的《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一句:“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读中去寻找句中的词眼“焦急”“耐心”,并让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焦急的时刻,是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最后让学生明白句中,这对矛盾的词语“焦急”“耐心”就充分体现了人们热爱总理,怀念总理的感情。通过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对全句的朗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人民对总理的那种深厚的感情。

二、从描写的景物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第十册的《白杨》一课,作者先写白杨书的外型------美,接着介绍白杨树的特点-------挺拔(在恶劣的环境中更是可贵,这也是白杨的精神与气质所在),最后作者借白杨树来表达自己的心愿-----不仅自己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能像父辈们一样为祖国的边疆事业作贡献。这样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志士的赞美,赞颂了具有白杨树品格的人。只要做了这样的分析,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从作者的联想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的《宿建德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羁旅的惆怅等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是由于诗人在建德江边看到“落日”“孤舟”“荒野”“烟雾”等联想产生的。教学中可在讲解诗句的基础上分析哪些是实际存在的景物。哪些是由景物产生的联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只要把诗人当时的景遇与此时在建德江边看到的景物联系起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容易多了。

四、从当时当地的环境描写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只有把一篇文章和当时的历史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思考。才会分析得正确、理解得深刻,进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如《詹天佑》一课,文章记叙了詹天佑在清朝末年帝国主义侵略、欺侮我国的历史条件下,在“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的自然环境中,历尽艰辛成功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的辉煌业绩。对于现在在幸福生活中长大的学生来说修筑一条铁路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并不认为有什么值得赞美的。但对于当时社会背景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来说就不平常了,因而,在教学时只有联系当时的历史、社会、和自然三大环境才能深刻体会到我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中华民族是不可侮的,才能明白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

五、从具体的事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第九册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并通过这几件小事来表达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提示找出并概括出文中的四个小故事:(1)读《水浒转》,讲鲁迅先生不仅自己认真读书,也关心和教育“我”认真读书;(2)讲“碰壁”反映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憎恨;(3)“救车夫”反映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4)“关心女佣阿三”反映鲁迅先生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通过对这四个故事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这些具体的事例中体会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的思想感情。

六、从文章的细节描写之处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好的细节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突出文章中心。因此阅读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细节描写,也是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方法。人教版第九册的《挑山工》中有一处细节描写“他们的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蹬山的时候,他们一条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从这样的细节描写中,就形象地描绘出挑山工挑着重物蹬山的姿势,为突出中心“认定目标、坚忍不拔、勇于攀登,就能取得成功”这样的中心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后面理解和概括中心时就迎刃而解了。

七、从作者的写作思路中逐层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第九册的《可爱的草塘》一文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文章先以小丽带“我”参观草塘、游览草塘为顺序进行教学。课文随着情节的逐渐展开,作者的情感也随着深化:首先“觉得没意思”、接着“情不自禁地赞美”然后是惊叹,恋恋不舍“最后是生怕弄坏”。作者所描写的这一感受过程表现了我的“腻—赞美---喜欢---眷恋---惜”的情感深化过程。整篇文章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对草塘的热爱之情就跃然纸上了

总之,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读这种形式,利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并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卢惠明.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方法举隅[J].教师之友,1998(1).

[2]向守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六法[J].学生之友(名师导学),2012(12).

[3]朱丽花.有效指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1(5).

[4]宋玉荣.浅谈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J].教师之友,1999(6).

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篇4

一、依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

二、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学们,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表露出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时甚至直接用抒情、议论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感情。因而,抓住了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来。

三、依据含义深刻的词语、句子、段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作者在表明自己的态度时,力求明朗、显豁,以便于读者和自己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但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这时候,我们要体会作者蕴含在语句中的态度,或者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特定历史背景,或者联系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者联系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意思和结构层次,尤其要联系词语、句子或语段所在的上下文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理解。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段,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1)边读边思考,进行质疑问难。(2)联系上下文,解决疑难问题。

四、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主要有:

⑴ 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部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阅读写景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篇5

八、体会写景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梳理、总结体会写景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整理出体会写景文章思想感情的系统化方法。

2、培养学生自我整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用准确、简洁的语句进行个性化表述的能力。

3、学生能把学会的写作方法尝试运用。【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

品读文章,体会文章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5分钟)第一关【积累关】【幻灯片3】

1、激趣导入【幻灯片4】

《幼学琼林》如一幅长长的画卷,集中展示了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各个侧面,令我们如同置身于中华古国悠悠的文明长廊中。漫步在文史科第中,穿越于人事天地间,可以让我们触及到那些历史所沉淀下来的精华。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书中的精美片段吧!尝试读一读句子,解决不认识的字词,在读熟的基础上,理解意思并背诵。

2、诵读背诵《格言警句》,挑选自己理解最深刻的一句与同学分享,并表达自己的理解。【幻灯片5】

3、趣味成语【幻灯片6】

学生自由完成填空,然后全班交流。分组回答,加分奖励。第二关【知识关】

一、什么是写景?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地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写景文章,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能促进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幻灯片7】

二、写景文章中心思想的表现方式:【幻灯片8】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片段练习《荷花》,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情感,分组回答问题。【幻灯片9】【幻灯片10】

四、小结: 【幻灯片11】

怎样体会写景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呢?应做到以下三点:

1、进入情境,做好情感铺垫。

2、读文章想画面。

3、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关【练习关】

一、【幻灯片12】【幻灯片13】 《泉城》

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了。

珍珠泉在泉城路北。泉池约一亩见方,清澈见底。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

五龙潭在旧城的西门外,由五处泉水汇注而成,所以人们称它“五龙潭”。在五龙潭的周围还有月牙泉、悬清泉、古温泉等,组成了五龙潭泉群。

黑虎泉的源头在悬崖下的洞穴中。泉口是用石头雕成的三个老虎头,泉水便从老虎的口里不断地喷吐出来。水声喧腾,昼夜不息。

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位于西门外的趵突泉公园内。一个开阔的方形泉池,差不多占了大半个公园。池里的水很清,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

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泉城》,并利用以上三点完成文后的问题。

(1)自由读文章。(2)指名带感情朗读文章。

师:假如你身在泉城,所到之处,都能见到奇特的泉水,你会产生什么情感?最想说点什么?

生:特别喜欢泉城,会被这里的美景陶醉。生:泉城真是名不虚传。

师:文章重点介绍了哪几个泉?其中哪个泉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师:引导学生赏析“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他们拎到了水面。”这样的比喻句,学习把景物写生动、迷人的方法和技巧。

师:趵突泉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情感?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师:把你想象到的印象最深的泉的图景画下来吧!边画边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师小结:细细品读《趵突泉》,头脑中就会显现“冒出水面半米高、像煮沸了似的”大泉眼,和“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摇曳”的小泉眼。好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全图,谁不喜爱呢!

作者之所以把泉城写的如此迷人,是因为他不但对景物观察的仔细,而且还加上了丰富的想象,采用了生动的比喻。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3)独自尝试完成练习。

(4)全班交流问题答案。

师小结:要想很好的体会写景文章的思想感情,首先一边读文章一边要想像文章描绘的画面,其次,读者还要自己进入情境,体会着有声有色地把景物的美朗读出来,在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时,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把文章理解的更透彻。

二、【幻灯片14】【幻灯片15】

《迷人的夏季牧场》

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一片奇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千里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清清的溪水齐着两岸的草丛在漫流。草原是这样无边的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在闪烁着白光。

当你尽情策马在这千里草原上驰骋的时候,处处都可以看见那自由自在的羊群、马群和牛群。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膘肥体壮,毛色格外发亮,好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

有的时候,风从牧群中间送过来银铃似的叮当声,那是哈萨克牧女们坠满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牧女们骑着骏马,优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显得十分动人。她们欢笑着跟着马群驰骋,而每当停下来,就轻轻地挥动着牧鞭,歌唱着她们的爱情。

这雪峰、绿林、繁花围绕着的天山千里牧场,虽然给人一种低平的感觉,但实际位置却在海拔三千米以上。每当一片乌云飞来,云脚总是扫着草原,洒下阵雨。牧群在雨云中出没,加浓了云意,很难分辨得出哪是云头哪是牧群。而当阵雨过后,雨洗后的草原就变得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块巨大的蓝宝石,近看像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

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褪,银灰色的暮霭笼罩草原的时候,你就可以看见无数点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1)自由读文章。(2)指名读文章。

师:读了文章,夏季牧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或段落。

师:假如你来到这千里草原,会有怎样的感受?请用几句话写下来。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从第二自然段找出比喻句,体会着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引导学生赏析“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在太阳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这些句子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师:文章从那几个方面描绘了牧场?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4)尝试独自完成文章后面的练习题。(5)全班交流。

师小结:“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就是要我们注意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55分钟)

三、快乐读经典【幻灯片16、17】

学生自由读《梅雨潭》,并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词语、句子勾画出来,试着背诵。

四、读写链接【幻灯片18、19、20、21、22】

(1)师:自然是一本迷人的书,一本读不完的书。你看,波涛汹涛的大海,高耸入云的群山,水平如镜的西湖,清澈见底的漓江,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每个地方都是一本厚厚的书,每本书中都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也许你这样想:要是我能把自己游览过的美景写下来,那该多好!实现你的想法并不难。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一处你最喜欢的地方,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下来。边写边想象画面,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采用比喻、拟人等写作方法,把文章写生、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选择优秀作品,大家一起赏析。板书:

八、体会写景文章中的思想感情

1、进入情境,做好情感铺垫。

2、读文章想画面。

准确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6

———建湖高级中学二轮“整合教学内容”专题复习课

[教学目标] 理解、领悟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掌握理解、领悟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一轮试题回顾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2)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4分)

答: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诗歌讲义5)

春夜闻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写了夜闻笛声。在两首诗中,笛声各引发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谪迁之人盼归的愁怨(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太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1分);《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的惆怅。(“愁怨”、“思乡的惆怅”各1分,点明“谪迁之人”、“戍边将士”1分。)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12)

寄远(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15)

隋宫(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注释】①九重:指皇帝所居。②障泥:马鞯。

1、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慨。(4分)

答: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对隋王朝灭亡的深沉感慨,(2分)希望晚唐统治者能从中吸取教训。(2分)(意思对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高三新学期摸底考试)

梅花二首 苏轼

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注】《梅花二首》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3)《梅花二首》中梅花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对梅花同情、尊敬与赏识,诗人孤寂与痛楚,坚强与通达。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九)

喜李翰自越至(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3分)

答:①对朋友长久的思念;②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③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3分。每点1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二)

望蓟门①(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②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 ①蓟门:即蓟门关,古时北京东面防卫门户之一,在今河北省境内。②笳鼓:笳声、鼓声,借

指军乐。

(1)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3分)用典。(1分)表达了诗人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2分)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三)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②何逊是杜甫佩服的南朝梁诗人,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表示对裴迪和他的诗的推崇。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1)本诗通篇以早梅伤愁立意,试概括诗歌中含有哪些愁情。(4分)

答:①老去之愁②失意之愁③思乡之愁④忆友之愁⑤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答对1点4分,答到4点即可)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五)

晓望(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3)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诗人只能与麋鹿为友(1分),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1分),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的思想情感(1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南通2014一模)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3)请概括尾联诗人抒发的丰富情感。(4分)

答案: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⑤“谁念”表达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无人理解、同情的伤感。

(二)古诗常见思想情感归纳: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苦。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②保家卫国的决心。③报国无门的悲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②昔胜今衰的感慨。③借古讽今的情怀。④青春易逝的伤感。⑤仕途失意的苦闷。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三)掌握古诗鉴赏领会情感常见方法:

1、从题目

常言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九)

喜李翰自越至(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3分)

答:①对朋友长久的思念;②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③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3分。每点1分)

2、从序注

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或诗后有几点注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助于把握诗歌思想情感。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南通2014一模)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3)请概括尾联诗人抒发的丰富情感。(4分)答案: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⑤“谁念”表达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无人理解、同情的伤感。

3、从诗人

(1)知人。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政治上的得意失意之于李白,安史之乱之于杜甫,亡国经历之于李煜,屡屡遭贬之于苏轼,抗金之于陆游、辛弃疾,亡国破家之于李清照,每个人的思想感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也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

如果碰到不熟悉的诗人,而诗人所处的时代和思想经历对全面了解该诗很重要的话,我们可以通过题干或诗歌末尾命题人所提供的注解对诗人和所处的时代进行了解。

(2)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状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三)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②何逊是杜甫佩服的南朝梁诗人,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表示对裴迪和他的诗的推崇。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1)本诗通篇以早梅伤愁立意,试概括诗歌中含有哪些愁情。(4分)

答:①老去之愁②失意之愁③思乡之愁④忆友之愁⑤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答对1点4分,答到4点即可)

4、找诗眼

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15)

隋宫(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注释】①九重:指皇帝所居。②障泥:马鞯。

1、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慨。(4分)

答: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对隋王朝灭亡的深沉感慨,(2分)希望晚唐统治者能从中吸取教训。(2分)(意思对即可)

例: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2)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4分)

答: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5、从典故

典故是指诗人诗中化用的前人诗文中的成语典故,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诗文词句等。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以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二)

望蓟门①(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②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 ①蓟门:即蓟门关,古时北京东面防卫门户之一,在今河北省境内。②笳鼓:笳声、鼓声,借

指军乐。

(2)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3分)用典。(1分)表达了诗人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2分)

6、从意象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诗歌讲义5)

春夜闻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这两首诗都写了夜闻笛声。在两首诗中,笛声各引发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谪迁之人盼归的愁怨(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太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1分);《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的惆怅。(“愁怨”、“思乡的惆怅”各1分,点明“谪迁之人”、“戍边将士”1分。)

(四)结合江苏高考试题揭示答题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江苏卷)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思维方法揭示:

1.识情感类型(关乎自我、关乎他人、关乎时世)2.抓显性信息(直接点明情感的词或句)

3.悟隐性信息(景物,事物、人物、典故、场景)4.晓全面信息(题目、作者、诗句、注释)

如何组织符合题意的答案? 1.注意范围,有针对性。2.分清层次,强调变化。3.由表及里、由主到次。4.句句落实,按序答题。

(五)课后演练:

1、(常州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简要分析“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明日”点出聚散匆匆,“秋山”点明时令,隐含伤怀惜别之情;

“巴陵道”,“秋山又几重”,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和对前路艰险的担忧。

2、(徐淮连宿201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问: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4分)

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7

注释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文言句式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古今异义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

上一篇:初中生观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心得体会下一篇:物理实验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