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共5篇)
1.当前,经济下行的风险基本消失,而通胀预期有所强化。我国根据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既保持了宽松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又有针对性地微调货币政策,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D)
A.善于抓主要矛盾 B.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工作方法 C.分清矛盾主次方面 D.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千百年来,唐犁宋锄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即便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多数农村还是沿用古老的传统耕作方式,唐犁宋锄还是农民手中的主打农具,耕牛还是农民的好朋友。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锄禾日当午的踪迹难觅,唐犁宋锄快要变成文物了。这一事实说明()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
D.事物都处在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解析: A、C、D与材料不符。答案: B 3.上海世博园浦西片区的城市足迹馆,共分一个序厅和城市起源厅、城市发展厅和城市智慧厅等三个主题厅,从早期农业时代到工业革命时代全方位展现城市作为人类社会主体的演变过程。世博会城市足迹馆展示的内容反映了()A.任何事物都有其变化发展的过程 B.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D.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解析: B、D不符合题意。C观点错误。答案: A 4.2010年6月17日,美国中西部地区明尼苏达州,就发生了36次龙卷风,龙卷风所到之处,无数房屋被夷平,树木被吹倒。气象学家表示,当上升气流与湿热空气相遇变成高速的旋风时,就形成了龙卷风。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C.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新事物在力量上强于旧事物
解析: A、C不符合题意。D观点错误。答案: B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2010年在中国的中心工作,是保护中国独特重要的野生动物和野生生态系统。运用相关知识,回答5~6题。
5.有关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到20个物种的功能与生存。每一种鸟类的消失,都将有大约90种昆虫、35种植物、2到3种鱼类随之灭绝。每两种鸟类消失,则必然会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灭绝。这说明()A.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B.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和人类的活动无关
C.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自然界的事物变化万千,人们不可捉摸 解析: B、D本身错误,C与材料不符。答案: A 6.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但由于过度的经济发展,人为的偷猎,导致了史无前例的物种丧失,其中包括一些中国特有物种。这告诉我们()A.城市化和工业化必然破坏生态平衡 B.人们与自然无法和谐相处
C.人们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D.人们的活动决定了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规律 解析: A、B、D本身错误。答案: C 广东农垦局局长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其实我并没有他们想像中的那么神,我只是遵循了市场规律,依靠整个团队,并一步步来做而已。”“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对市场的关注程度不同。没有市场,种出的东西再好,也只能等着烂掉;离开市场,现代农业就无从谈起。”据此回答7~8题。
7.上述材料告诉我们()A.人们可以创造必要的规律为自己服务 B.事物运动的规律是不确定的
C.事物运动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只要认识了客观规律,就能在改造世界中取得成就
解析: A、B、D表述不科学。答案: C 8.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①认识和把握规律 ②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③被动适应规律 ④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③否认了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动性。答案: B 9.捕食鼠类的天敌减少,使鼠类更加泛滥。近年来,牧区开始有意识的培育和繁殖草原鹰和狐狸,保护草原狼等鼠类的天敌,有效遏制了草原的沙化。这说明人们()①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②可以改造规律造福人类 ③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 ④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
A.①②
C.①③
B.③④ D.②④
解析: ②错在“改造规律”。④“征服自然”的说法不科学。答案: C
2010年4月14日7点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截止4月24日下午17时,玉树地震灾区造成遇难2 203人,失踪73人。
10.青海省玉树地震的发生说明()A.事物的静止是不存在的B.事物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 C.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们必须认识和改造规律
解析: A、D观点错误。C与材料不符。答案: B 11.地球最上层包括地壳在内的约100千米范围的岩石圈并不完整,像是打碎了仍然连在一起的鸡蛋壳,这些大小不等、拼接在一起的岩石层称为板块,它们各自在上地幔内的软流层上“漂浮”、运移,有的板块会俯冲到地幔内数百千米深的地方。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一事实说明()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运动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绝对运动过程中的事物不存在静止
A.①②
C.②④
解析: ②④观点错误。答案: B 12.经过科学家们多年的不懈努力,有了许多对地震的科学认识,增强了人们对灾害的反应能力。这说明()①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②人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A.①②
C.①③
解析: ③④不符合材料。答案: A
16.材料一 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旱魃肆虐。旱灾呈现持续时间长、干旱面积大、影响程度重的特点,部分地区遭受了六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困难,也给春耕备耕带来不利影响。
材料二 据统计,截至2010年3月10日,云南、四川、贵州、广西、重庆五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达7 935万亩,占全国受旱面积的86%;因旱饮水困难人数达1 371万人,占全国的75%。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对五省区市抗旱救灾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各受灾省区市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一场万众一心降伏旱魃的战役,在西南大地上打响。
(1)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什么?(10分)(2)运用有关哲学知识,说明如何正确抗旱保民生、促春耕。(10分)答案:(1)①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旱灾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体现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各地积极抗旱,体现了人的能动性。(4分)②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旱灾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3分)③人们可以利用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趋利避害,造福人类。通过多种方式抗旱保民生、促春耕,体
B.③④ D.②④ B.①③ D.③④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动、静止的含义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教学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模拟法庭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等我们学完这一节课,这案可就是个小cASE了。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展示图片:行星运动、计算机的发展、瀑布流水、苹果落地
这四张图片所展示的内容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都包含了运动。
阅读P31—32页的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2)什么是运动?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的含义?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举例说明问题:《全解》P71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过渡)说到这里,首先我们就得了解一下什么是运动。
(2)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展示刻舟求剑图片
(过渡)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物质与运动的问题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的物质都在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任何的运动都体现为物质的运动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在讲一二点的时候,分别举例来说明问题)
展示图片:列车上的动与静,从而过渡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要认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首先就必须了解一下静止。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①静止的两种情形
不显著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性质——基本不变
举例:课室中的黑板相对于讲台来说是静止的,但其实它是随着地球在不断的运动。
烧开水时的性质不变
两者关系——区别和联系
区别: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思考教材P32:飞矢不动——飞箭在某一瞬间是静止的,分割成的无限个部分都是静止的,静加静等于静,所以飞矢不动。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过渡)为什么水是往低处流而不往高处流?
2、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除此之外:
①
规律的普遍性——生活中处处有规律,四季更替、潮汐现象、人类社会、人类认识
②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③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水力发电、潮汐发电
展示相关图片
自然界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人的认识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过渡)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结果番茄长到2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这则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规律是可以利用的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小结:三对关系: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运动与规律
练习
板书设计: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的含义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运动是有规律的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
运用: 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过程与方法: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透 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并能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 尊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学习重点、难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课前预习案
基础知识,自学梳理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哲学上讲的运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________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_______和_________。世界上不存在脱离________的物质。运动是______的运动,________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________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2)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________中,没有_______的物质,因而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_______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________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其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______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特殊的运动。因此,静止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__________的同时,也肯定________的存在。物质世界是_______ 与_________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____________,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________和________。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联系。(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________,也不能_______。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必然要_________________。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3)一方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另
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课堂探究案
合作探究,课堂展示
【探究一】
1、结合运动的概念举例说明世界上那些事物是运动的?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2、还记得刻舟求剑的故事吗?里面的主人公犯了什么样的哲学错误?
3、阅读书本31页中间的探究,回答里面的两个问题。然后请你归纳一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探究二】
1、刘德华主演的《星梦奇缘》中的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80岁的化装扮相变化,说明虽然岁月变化,但是刘德华还是刘德华,没有变成梁朝伟或周杰伦,这说明什么?
2、阅读教材P.32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故事。运用运动与静止关系原理分析欧布里德为什么会犯如此荒唐的错误?
3、“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克拉底鲁。你同意哪种观点?为什么?
【探究三】
1、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有冬去春来,昼夜更替的现象;人会有生老病死,不可万寿无疆;社会的新制度最终一定会代替旧制度;人的认识也总是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肤浅到深刻。这些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A、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B、红灯停,绿灯行 C、阶级斗争规律 D、苹果落地 E、万有引力规律 F、守株待兔 G、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
3、由于人们破坏性的掠夺自然,全球都在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回答: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4、有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所以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这种观点对吗?举例说明。
课后检测总结案
1.“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就是认识物质的形式,认识了物质运动形式,也就认识了事物本身。”这是因为„„„()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C.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列子》记述了杞人忧天的故事。这个杞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了世界是物质的 B.否认了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世界运动是有规律的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说明„„()
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 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往复的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 ① 4.宋人有闵其苗不长而言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疾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上述典故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B.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 C.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5.在中国气象局统一协调下,旱区气象部门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开展了大面积人工增雨作业,截至2月23日,北京、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甘肃、新疆等地组织了人工增雨作业,其中,北京、山西、山东累计飞行作业影响面积达13.3万平方公里。作业影响区域普遍出现了中到大雨雪,对缓解当地旱情起到了积极作用。这说明„„„()A.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以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B.人们可以根据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为人类造福
C.人们可以根据意愿改变规律趋利避害 D.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规律
【原理与方法论归纳(重点)】
一、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1、〖原理内容〗:
①规律是客观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 ①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②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年级高二 学科组 政治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主备教师:高燕华 审核组长:高燕华 审核主任:韩培银 温馨寄语:成功的终点在于经历挫折而锐气不减,经历磨难面坚持不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以及规律的含义。(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2.能力目标
锻炼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并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学习重难点】
理解规律以及人与规律的关系。【自主学习】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是物质的______ _和_________。
2.运动是______的运动,________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________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________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其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_ ___ ___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因此,静止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__________的同时,也肯定________的存在。物质世界是_______ 与_________的统一。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1.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__ _____的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__ ______,也不能___ ____。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___________。没有________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____ ____,而不能___________。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学习内容】
1.阐述运动的含义以及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的含义: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班级 学生姓名 Page 1 of 4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淇县高级中学教学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组 政治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主备教师:高燕华 审核组长:高燕华 审核主任:韩培银 温馨寄语:成功的终点在于经历挫折而锐气不减,经历磨难面坚持不懈!
2.课堂探究(P32):(1)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2)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例如,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起就没有运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请你分析一下,这句话错在哪里?
3.静止的含义是什么?运动和静止有怎样的关系?
4.什么是规律?如何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5.课堂探究(P34):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班级 学生姓名 Page 2 of 4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淇县高级中学教学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组 政治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主备教师:高燕华 审核组长:高燕华 审核主任:韩培银 温馨寄语:成功的终点在于经历挫折而锐气不减,经历磨难面坚持不懈!
【学习小结】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又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
【巩固学习学习测评】
一、选择题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 B.意识以外的所有变化 C.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D.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2.哲学上讲的静止是指()A.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不变 B.、事物处于不变化的状态
C.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运动过程中的无条件性和绝对性
3.“刻舟求剑”中的那个楚国人之所以“求”不到“剑”,主要原因是他()A.否认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 B.否认了船、水、剑三者有的运动,有的静止 C.只承认剑的客观存在 D.不知道船、水、剑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月亮绕地球转动,水向低处流,苹果落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等,这些联系都不是规律本身。这是因为()
①规律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而是隐藏于事物现象之中的本质的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内部的联系,是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的、决定作用的联系 ③规律不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只有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④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我国科学家利用转基因羊体细胞克隆了两头羔羊,还在国际上首次培育成功了一头带有人血清蛋白的转基因试管牛。这表明()
A.自然界中的有些东西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B.新物种的产生依赖科技和人的意识
C.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培育出新的物种 D.只要有创新精神,就能创造新物质
6.(2008江苏高考)“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班级 学生姓名 Page 3 of 4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淇县高级中学教学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组 政治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 主备教师:高燕华 审核组长:高燕华 审核主任:韩培银 温馨寄语:成功的终点在于经历挫折而锐气不减,经历磨难面坚持不懈!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7.(2009江苏高考)“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8.(2009福建高考)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9.(2007宁夏高考)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退”的目的。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体现的哲学道是:()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 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材料 2008年5月12日 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遭遇八级地震。六万余同胞遇难,三十余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对于这一自然灾害,人们无法完全避免。
材料体现了唯物论的什么哲学道理?
时间:2009年08月12日 14时19分来源:《求是》作者:李毅中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我要评论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科学精辟地回答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基本方针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温家宝同志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也作了重要讲话。这些重要精神,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明晰安全生产工作思路,统一思想,转变作风,尽快扭转煤矿等重点行业领域事故多发状况,推动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明显好转,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深刻领会、自觉坚持“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指导原则
胡锦涛同志指出,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是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安全发展体现了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反映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发展应当具有持久和后续能力,既不能以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同时,努力建设安全保障型社会。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前提和保障,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障的基础上,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安全生产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加强安全生产应当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只有从根本上改善安全状况,大幅度减少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对社会造成的创伤和震荡,国家才能富强安宁,百姓才能平安幸福,社会才能和谐安定。
要运用“安全发展”的理念,加深对安全生产发展规律的认识。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其安全生产大致都经历了从事故多发到逐步稳定和下降、然后根本好转的发展周期;同时发现,安全生产除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关外,还与政府的安全监管、安全法制建设、科技发展水平和安全投入、社会福利政策、教育普及程度、安全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建国5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生产活动规模的急剧扩大,全国事故起数和死亡总人数较长时间里保持上升态势。通过政府监管、法律约束、政策引导、社会监督等,反映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互关系的一些相对指标,如工矿商贸企业10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等,已呈现持续下降趋势。随着安全法制逐步健全、政府监管力度加大,事故总量逐年上升势头也开始得到控制。当前,我们既要认清安全生产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做好攻坚克难、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同时又要看到坚持安全发展、实现安全状况的逐步好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进一步增强信心。
要贯彻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做好安全规划,明确奋斗目标。2004年初国务院作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了我国安全生产分阶段的中长期奋斗目标。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安全生产列为专
节,设置了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和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事故死亡率,规划“十一五”期间分别下降35%和25%。目前,这两个指标和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百万吨煤炭死亡率,已列入国家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公报。200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国务院确定了煤矿安全工作的两个阶段性目标:力争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煤矿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解决小煤矿问题。上述规划和目标,体现了党和政府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安全科技发展规划、煤炭工业安全发展规划等,也都将陆续出台。各地政府在制定地方发展规划中,也都设置了相应的安全指标,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相衔接,明确了奋斗目标和保障措施。通过层层制定安全规划,保证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
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丰富发展了党的安全生产方针
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是完整的统一体。坚持安全第一,必须以预防为主,实施综合治理;只有认真治理隐患,有效防范事故,才能把“安全第一”落到实处。事故发生后组织开展抢险救灾,依法追究事故责任,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固然十分重要,但对于生命个体来说,伤亡一旦发生,就不再有改变的可能。事故源于隐患,重特大事故往往是重大隐患长期存在、恶性发作的结果。防范事故的有效办法,就是要主动排查、综合治理各类隐患,把工作做在事故发生之前,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能等到付出了生命代价、有了血的教训之后再去改进工作。综合治理是安全生产方针的基石,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所在。
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必须把预防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主体性任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治理隐患上来,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掌握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权。鉴于我国煤矿自然灾害严重、重特大事故多发的现状,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把煤矿安全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打好瓦斯治理、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条件和非法煤矿两个攻坚战。其他事故多发、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工矿商贸、交通运输行业和领域,也都要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措施深入开展安全专项整治活动,认真排查和治理事故隐患。
贯彻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必须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安全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公共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造成目前重点行业领域重特大事故多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浅层次因素,也有深层次矛盾;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在采取断然措施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同时,探寻和采取治本之策,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发展规划、行业管理、安全投入、科技进步、经济政策、教育培训、安全立法、激励约束、企业管理、监管体制、社会监督以及追究事故责任、查处违法违纪等着手,抓紧解决影响制约安全生产的历史性、深层次问题,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三、强化两个主体,落实两个责任制,加强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
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建立、落实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两个主体、两个负责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基本责任制度。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发展经济是政绩,安全生产也是政绩。作为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
第一责任人,省、市、县、乡镇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把安全生产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逐级抓好落实;要对管辖范围内各类企业安全生产实施监管,重大隐患要胸中有数,重大问题要亲自动手抓。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行业管理等部门是政府监管主体的组成部分,必须认真贯彻各级党委、政府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坚持从严执法、公正执法、廉洁执法,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坚决纠正执法不严、工作不实的弊端,切实履行好监管监察、行业管理等职责。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直接掌握生产经营决策权的法定代表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总责。企业领导人和经营管理者要自觉接受政府的依法监管、行业部门的有效指导和社会的广泛监督,确保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在本企业的贯彻落实;要依法依规,自觉保证和增加安全投入,改善安全条件,加强改进安全基础管理,搞好安全教育培训,排查和治理隐患,创建安全型企业;坚决纠正忽视安全、放松管理的错误倾向,切实保障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
安全生产工作要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能力,直接反映了党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正确把握工业化进程中安全生产的规律特点,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在安全生产工作上的科学决策、指导协调、监督保证水平,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大政方针、法制建设、工作格局、运行机制、舆论导向、政治保证等方面。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明确支持两个责任制的落实,纳入政府政绩、企业业绩内容,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监督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四、坚持依法治安、重典治乱,建立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安全生产法》为基本法,由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范性文件,部门规章、行业标准规程、地方性法规等所组成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全社会安全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安全生产执法环境逐步改善。企业、行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安全法制的延伸,也日趋健全。但是,安全生产法治方面,仍然存在着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社会各界反映强烈。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用重典治理安全生产领域的混乱现象,尽快建立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
必须严刑厉法。一些不法分子无视法律,无视监管,无视生命,酿成重特大事故,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有的性质恶劣,民愤极大,必须严厉打击,绳之以法。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刑法》和《矿山安全法》、《煤炭法》等法律的修改和司法解释工作正在积极推动。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修正案(草案)进行了分组审议,委员们普遍赞同加大对安全事故责任人的刑事处罚力度,尤其要严惩事故瞒报行为,以震慑犯罪,有效维护国家法律尊严、政府监管权威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权益。同时,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违法违规组织生产并导致事故发生的企业及其负责人,要加大处罚,惩一儆百。
必须建立联合执法机制。2005年以来煤矿安全联合执法的实践表明,建立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可以增强合力,提高执法权威和执法效率。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爆器材等企业的整顿关闭,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中,联合执法也取得了成效。
必须严惩事故背后的腐败。不仅要依法惩治造成事故的直接责任者,还要严肃查处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腐败问题,坚决打掉非法业主的“保护伞”。严肃查处失职渎职,对不认真履行执法职责的部门和人员,要追究其责任。2005年以来,中纪委牵头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问题进行了清理纠正,取得了一定成效。近日中纪委牵头,高检、高法、监察部、司法部、安监总局等参加,对近两年来重特大事故责任追究落实情况开展督察。要把揭露和查处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纳入安全监管监察、事故调查的重要内容,出台《关于严肃查处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的暂行规定》,建立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长效工作机制。
五、依靠人民群众,加强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动员全社会更加关心支持安全生产工作
社会各界关心安全生产,各类媒体积极反映安全生产问题,这是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有力支持和促进。一些伤亡事故、重大隐患以及事故背后隐藏的腐败问题,常常是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做出反映和揭露。建立强有力的舆论监督、社会监督机制,不仅可以揭露问题,抨击丑恶,使安全生产领域的非法违法行为、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无处躲避,使不法分子、腐败分子无处藏身,而且可以匡扶正气,表扬先进,激励各级干部自觉遵循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更加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保障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职工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把安全生产作为“厂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发动职工群众举报违法违规行为,监督企业经营者贯彻执行党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弘扬“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的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安全监管监察系统要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安全信息处置工作机制,对媒体揭露的事故要灵敏反应,快速查清。要保证群众举报信息渠道的畅通,对群众举报的问题及时核查处置。倡导安全文化,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全民的安全意识。把安全状况的改善和安全生产形势的好转,建立在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坚实基础之上。
【4.2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试题】推荐阅读: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学案)专题07-18
高中物理认识运动10-18
认识运动教学课件07-02
《认识物体的运动》教学反思10-0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教案设计07-05
物理教案-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11-09
小升初数学整数的认识试题训练06-20
千以内数的认识与表达测试题05-29
自由落体运动测试题05-25
高一物理《曲线运动》测试题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