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与虚假诉讼刍议

2023-0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的民间金融由来已久, 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民间金融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当前我国投融资体系中, 民间借贷融资形式表现较为活跃, 这一方面缓解了经济高速发展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局部供给缺位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 也使得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急剧增长, 涉案标的急剧增加, 加之我国目前缺乏一整套关于规范和解决民间借贷问题的法律法规, 实务中对民间借贷纠纷的解决差强人意, 法律实效难以全部实现。

一个不容忽视且逐渐被学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是, 随着民间借贷融资形式的“疯狂扩张”, 因民间借贷纠纷所衍生的虚假诉讼问题, 成为困扰当前司法界的一大难题。

一、民间借贷的概念与特征

对于民间借贷的概念, 当前法律、法规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 参酌《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我们认为, 所谓民间借贷, 是指自然人之间或者自然人与非金融企业之间, 为了生产或生活需要, 双发基于自愿互助、诚实信用原则, 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 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约定利息的合同法律行为。其中, 向对方借款的一方成为借款人, 出借钱款的一方成为贷款人。《合同法》颁布以前, 实践中一直是将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出借人的金融借款合同与民间借贷 (借款) 合同分别加以规定的, 并适用不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予以调整。但以此种合同主体身份之不同作为划分标准的调整原则一直备受学界质疑。现行《合同法》第12章中既规定了出借人为金融机构的一般借款合同 (金融借款合同) , 也规定了出借人为自然人主体一方的民间借贷合同, 二者统称为借款合同。

民间借贷合同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主体的特殊性。民间借贷行为必须是自然人向自然人、自然人向非金融企业、或者非金融企业向自然人借款。除此之外, 有金融企业介入的借贷、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均不属民间借贷。

第二, 标的物特定性。民间借贷的标的物为金钱,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取缔地下钱庄及打击高利贷行为的通知》第二条规定:“民间个人借贷中, 出借人的资金必须是属于其合法收入的自有货币资金, 禁止吸收他人资金转手放款。”由此可见, 民间借贷资金来源必须是出借人自身合法所有的货币资金, 禁止出借人吸收或转借他人资金予以放贷。

第三, 合同内容合法性。借款人借款的目的只能是为了自己生活和生产的合法目的, 不能用于转投资、转贷等, 更不能用于其他非法目的, 或使用违背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违反该项原则, 可能导致合同不成立, 并由相应的法律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严重的可能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 利息约定合法性。民间借贷双方可以约定利息, 也可以不予约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 视为不支付利息。约定利息的, 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 但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 (不含浮动) 的4倍。超过上述标准的, 应界定为高利借贷行为。

二、涉民间借贷的虚假诉讼问题

随着国家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 公民法律意识逐渐觉醒, 依法维权的社会氛围愈加浓厚。同时, 由于社会诚信缺失、法律制度缺位、社会征信体系不健全等诸多因素, 一些当事人违背法律诚信精神, 试图借助虚假诉讼谋取不正当利益, 尤其在民间借贷领域表现尤为强烈。

在民间借贷中, 当事人之间签订合同不规范, 只有简单的借据或欠条, 甚至只有口头约定, 连见证人都无法提供。由于借贷合同形式的不规范、不要式, 一方面导致了当事人举证困难, 欠条借据等书证在开庭时可能已损坏或灭失, 造成举证不能;另一方面也给当事人虚构、伪造合同文书提供了条件, 如在合同上虚构合同内容, 或者涂改合同约定, 制造虚假诉讼。这不但侵害了他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也极大地侵害了民事诉讼的公正与效益价值的实现。

为确保民事诉讼过程中所耗费的国家成本和社会成本具有现实价值, 即真正产生其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应当保证诉讼当事人对于该争议的诉讼标的或民事实体权利关系具有实质联系, 排除虚无或假象的纠纷, 如此才能使诉讼具有实质意义。因此, 有必要对虚假诉讼行为进行法律规制, 探索建立完善的民事责任追究制度。

借鉴国外立法与判例, 将民间借贷虚假诉讼问题纳入《侵权责任法》的调整范围无疑具有科学性。虚假诉讼行为符合侵权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 即有侵权行为的存在, 损害事实发生, 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侵权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错。由此可见, 虚假诉讼行为自始至终都与法院的诉讼行为具有密切的联系, 与一般侵权行为相比, 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可以考虑列入《侵权责任法》中的“特殊侵权行为”予以专门规制。

摘要:民间借贷在我国当前投融资体系中较为活跃, 也为民间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涉民间借贷纠纷的虚假诉讼问题伴随而来, 应当将虚假诉讼问题纳入《侵权责任法》的调整范围, 对该种违法行为予以规制。

关键词:民间借贷,金融,虚假诉讼

参考文献

[1] 张书清.民间借贷法律价值体系的重构[J].上海金融, 2009.2

[2] 张立先.我国民间借贷法律风险及防范路径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 2009.1

[3] 周荣俊.不同货币政策影响下民间借贷发展的比较分析[J].上海金融, 2010.1

[4] 朱丽静.民间借贷的合法化及其法律规制[J].法制与社会, 2011.4

[5] 李华.论我国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J].新乡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6

[6] 刘硕玲.论虚假诉讼及其治理[J].江西社会科学, 2012.2

上一篇:行政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探析下一篇:基于大数据时代下档案管理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