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学位授予规定

2022-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院学位授予规定

关于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中要求发表论文规定的思考

摘要:为了提高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中国高校对在校博士生提出了毕业前必须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论文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中国高校对博士生发表论文的来由,及其导致的博士生学习负担较重、学习研究效果下降、博士生发表论文形式化等问题,说明该模式忽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目标与学术论文的真正作用。文章最后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发表论文;规定

研究生在学期间要发表与研究工作相关的学术论文,是很多学校决定是否授予相应学位的基本要求之一。但近年来随着扩招、评比和排名对高校的影响,高校博士生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出现了某种逆向選择倾向。这一要求变得越来越形式化,背离了设立这一标准的初衷,导致了许多不正确的导向,而忽视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目标与学术论文的真正作用。笔者从学位管理工作的角度谈谈对发表论文规定的思考。

一、认清高校将学位授予与发表论文挂钩的真正原因

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的要求一般都是由学校自己做的规定,国家并没规定取得学位必须发表论文。高校对博士论文的要求有四个共同点:对发表文章数量的要求,一般要求就是2-4篇;对发表刊物要求,一般要求至少一篇被SCI或EI检索,或至少要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对作者的要求,即博士生应为第一作者,或博士生为第二作者,但第一作者为本校导师;对发表单位要求,一般要求必须署名为本校。那么学校设立这样规定的初衷是什么?

(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导向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学位授予的质量问题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研究生水平的高低的体现是有一定滞后性的。研究生的工作能力,科研水平的体现往往要到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由用人单位来做出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如何来衡量。目前评估专家只能将目光瞄准培养过程,用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表现来衡量研究生教育的质量。2002年国家开展了全国性的学科评估试点,2003年、2004年分别组织了第二批与第三批评估与排名。在学科点评估指标体系中,“人才培养”作为评估的四大指标之一,研究生在读期间和毕业后两年内取得的学术科研成果是其重要的参考数据。另外中国目前在评比高校办学水平时,把各个高校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被引用次数作为大学排名和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为了提高学校排名,各高校对博士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一定的要求。作为各高校来说在总结研究生教育质量时,也不经意地将在校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数与研究生教育水平相挂钩。

(二)加强研究生培养的有力手段

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分为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两个阶段。课程学习是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为进行科学研究打基础的过程;论文工作则是研究生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平台。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促使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就加强科研能力的自我锻炼,并且实行有效的过程监控呢?而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就成了高校用于解决这一难题的既公正、公开,又省心、省力的办法。

二、当前对研究生发表论文要求存在的问题

对于是否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存在着不同看法,发表文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研究生专心学问,搞好本职研究工作,但也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带来了许多问题。

(一)不管学科差异全部一刀切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周鲁卫教授提到研究生是否要发表文章才可获得学位时,表示:这涉及到确定什么是学位的最低标准,涉及到怎样评判是否达到这个标准,这是一个学术问题。由于学科差异性很大,不同的一级学科也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不管学科差异,全部一刀切在看似公平的幌子下,会造成不少博士研究生压力加大,学术研究等效果下降。

博士研究生一般在校时间是三年。在最初的半年要学习学位课程和专业课程,一般不具备科研和发表文章的条件。在校的最后一年需要准备毕业论文和答辩,中国期刊文章的发表周期一般为一年左右,即便博士研究生有文章投寄也难以在毕业前发表,所以最后一年投寄的文章大多为无效文章。除去这些时间,剩下用于写作发表文章的时间为一年半。按学位博士发表两篇论文,以70%计,每在一年半内要写三篇,平均6个月一篇。对于一个边学习边研究的博士生来讲,具有相当大的压力。实际上,在很多高校,对博士研究生发表文章的要求甚至要高于其导师。另外,要求博士研究生在短时间内发表如此大量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博士研究生深入研究问题、广泛博览群书的时间,使其被迫腾出大量时间拼凑文章,这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规定的原意。

(二)重结果轻过程,发表论文形式化

依据现行高校博士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要求,只要满足在高校指定范围的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其收益效果是相同的。不同的核心期刊有不同的影响力,它们对收录文章的质量要求也不同,所以在核心期刊之间存在不同的录用风险问题。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讲,他们知道学校规定的期刊范围和期刊对投稿文章的质量要求,于是,他们总是寻找付出最少而收益最大的选择。为了达到学校的要求,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写作时间短、质量一般的文章。同样在投稿选择上,更倾向于选择对稿件质量要求较低的核心期刊,以降低录用风险。

现在为了发表文章而发文章,已经不只是研究生的问题了。发表文章越来越向着功利性甚至商业性转变,这与要求发表论文的初衷相去甚远。急功近利地发论文,不利于学生真正潜心学习、思考,也不利于国家整体学术水平质量上的提高,往往是造成学术的“低水平重复”。

(三)盲目推崇SCI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于1963年建立的一种大型期刊文献检索工具,是对期刊和论文进行客观评价的一种工具,在其刊源上发表的文章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该学科的国际学术前沿。但SCI也并非是一把绝对正确的尺子。除了学术偏科问题外(注重基础学科),SCI本身也存在着语言、地域、政治、经济等诸多问题。在SCI刊源中一些高水平的中国科技期刊由于语言限制而没被SCI收录,从而直接导致了SCI对中国学者的报导偏少,因此很难用SCI一个评价标准涵盖大部分中国学者的科研工作和成果。以SCI为参照,鼓励部分科枝人员向世界最高水平冲刺和评价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是相互联系又不尽相同的两个方面。混淆二者的区别,就可能导致将SCI标准滥用,非但不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反而可能导致群体科研信心的散失。

三、对学位与发表论文关系的一些设想

处理好学位与发表论文的关系,就要树立正确的学术评价观。要明确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在于培养人才,发表文章只是个重要的副产品。以复旦大学张跃进(2002)研究来看,博士生在读期间是否发表论文与其后续的学术成就没有相关性。但我们要认识到发表论文是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个有效训练与培养手段。

(一)学校不应将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

国家对学位授予的条件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无要求获得学位者必须在在读期间发表学术文章的具体条款。复旦大学周鲁卫教授提到校学位委员会给出的只是一个能拿到学位的最低标准,如果低于这个标准就不能授予学位,这实际上就是一条底线,但具体要不要发表,要什么层次,由各个学位分委会做出规定。这实际上是将对研究生的具体要求交给了导师来把关,这样更有利于尊重不同学科间的差异,发挥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作用。周鲁卫教授提出,在发表文章的规定上,渐渐地做到由各院系在校学位委员会的框架内自主规定,也可在其框架之外考虑那些特殊人才。应从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要求与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的结合上来考虑发表文章的问题。

(二)通过加强导师建设来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

研究生是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熟悉相关研究方向的基本理论及研究现状,逐步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高校自身的良好的科研环境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關键途径,导师队伍是影响研究生培养的高校行为诸因素中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通过加强导师遴选,来确保导师质量,优秀的导师不仅能予以研究生学术研究上的指导,还能从科学探索精神、治学态度等品德和作风诸方面影响着研究生。所以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的关键是在导师,而不应该由文章来把关。

(三)个体区别要分别对待

杨振宁就曾说过,中国按部就班把知识给孩子,平均起来是好的,可中国教育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对特别好的,占总数5%的最聪明的学生比较不利。因此,对于那些本身素质很好的5%的同学,就不能拿这个标准去压制。不少课题的周期就一年至两年,再加上现在国内不少期刊杂志的出版周期比较长,因而,一味地要求研究生必需发表论文才能授予学位对于不少研究生由其是理工科的研究生是个不小的压力,这样会使学生急功近利,不利于学生潜心学习、思考。因此,这样死板地要求研究生在校期间要发表论文,会影响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一些有造诣的学生的成长,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学生个人发展情况具体要求,对于一些已经在培养过程中显示出其发展潜力,并已取得了相应成果的学生就要在制度上有一定的弹性范围。

(四)建立激励机制变“压”为“导”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应该是有利的事情。因为通过撰写可以提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对研究生全面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可抛开硬性规定,通过将发表论文作为评选优秀学位论文或优秀毕业生等的条件来引导学生积极发文。

四、结论

实际上,从事科学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是本科高级和硕士阶段课程训练的基本要求。中国博士研究生,绝大部分早在入读前就已经发表过文章,为了进一步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让他们接触现代科学研究前沿,严格要求学位论文的做法难以避免道德风险,诱发炮制应景文章、迎合杂志口味、粗制滥造等投机行为。孙莹(2006)提到麻省理工大学只要求博士生修够学分,写出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即可。相比之下,这种做法更能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EB/OL].http://www.edu.cn,2004-11-18.

2、张跃进.关于博士研究生必须发表论文规定刍议[J].国际学术动态,2002(1).

3、孙莹.评高校对博士生发表论文的要求[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6(4).

*本文是福建农林大学青年教师基金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S23)。

(作者单位:黄斌,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处;李文灿,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处;谢志忠,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作者:黄 斌 李文灿 谢志忠

第2篇:东北大学关于授予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规定

49.东北大学关于授予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规定

为贯彻执行辽宁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试行调整辽宁省成人本科生学士学位课程考试科目的通知》(辽学位〔2014〕7号)文件精神,根据我校继续教育办学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

第一条

继续教育学院业余、函授、自学考试应届本科毕业生凡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本校有关规定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由学生本人在毕业后30日内(以毕业证书日期为准)提出申请,经继续教育学院初审,学校学士学位管理部门审核通过者,可授予学士学位。

第二条

继续教育学院业余、函授、自学考试本科生凡是申请学士学位者,必须在有效学籍期限内通过省学位外语课程的统考;考试语种应与本专业教学大纲规定的语种相同。

毕业后不得参加学位课考试。违者,考试成绩无效。

第三条

学校有权依法对学位申请者进行(德、智、体等)全面考核,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授予学士学位:

1.有严重违反四项基本原则的行为,经教育仍无转变者;

2.违反考试纪律,被认定为考试作弊或违纪,受到学校行政警告(二次)、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等其中一种处分者;

学生受处分后,若以后的课程平均成绩达80分(含80分)以上,且毕业设计(论文)达到优秀者,经本人申请,继续教育学院审核同意,可申报学士学位。 3.学位外语课程考试成绩不及格者; 4.结业者。

第四条 根据成人教育本科生的毕业时间,学校集中两次受理继续教育学院申报学位。时间为每学期前四个教学周。逾期者不予受理。 毕业生应根据继续教育学院的时间要求提交申请学位的材料。

第五条 继续教育学院须向学校学位管理部门提供以下申报材料: 1.继续教育学院关于授予学士学位的报告; 2.学位授予情况统计表;

3.申请者学士学位申请表、毕业证书复印件、学位外语课程合格证(2012年11月以前考试者);

4.申请学位者电子数据。

校学士学位资格审查的日常工作机构设在学校教务处学籍学位管理科。 第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3篇:惠州学院奖励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管理规定

惠院发〔2003〕50号

为了鼓励我院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提高我院教职员工的学历水平,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经批准,我院在职人员不脱离工作岗位(即达到我院规定的工作量标准)攻读博士学位,取得学位和学历的给予15000元的奖励;只取得学位而没有学历的给予10000元的奖励;没有取得学位的不给予奖励。

第二条 经批准,我院在职人员不脱离工作岗位(即达到我院规定的工作量标准)攻读硕士学位,取得学位和学历的给予6000元的奖励;只取得学位而没有学历的给予5000元的奖励;没有取得学位的不给予奖励。

第三条我院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一般采取在岗攻读的办法。学习者要求离岗学习的,经批准,从离岗之日起不再享受我院的工资及一切待遇。学成后,如回我院工作的,按《惠州学院引进专业教师暂行办法》的规定,享受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

骨干教师的进修和国内访问学者的学习以及国家和学院要求的短期培训,学习费用按有关规定和双方的协议执行。

第四条 从取得学位之日起,在我院工作不满三年,本人要求调离以及我院不再聘用的,领取的奖励金,按《惠州学院引进专业教师暂行办法》的规定扣回。

第五条 本决定自2003年6月1日起生效。有关在职人员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学习费用的规定、规程和报销办法,全部按本规定执行。已经签订了有关学习的内部协议的,必须按本规定的内容,重新签订协议。不愿意签订协议的,按本规定第三条执行。

第六条 本决定由人事处负责解释。

二○○三年六月四日

惠州学院院长办公室2003年6月5日印发

(共印55份)[日期: 2007-10-12 ] 阅读:1179 次

第4篇: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申请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2013.8.25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申请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2012开始执行)

为使博士学位论文评定的学术标准客观化,保证学位论文的学术质量,学位申请人须将其博士学位论文的有关内容公开发表后,方能申请博士学位,必须按以下要求之一发表学术论文:

一、我院博士生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具体条件参照《华中科技大学期刊分类办法》,且不得低于以下要求:

申请法学博士学位的博士生,至少有1篇学术论文发表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上;至少发表B类以上期刊(含B类)论文1篇;或发表D类期刊论文1篇及E类期刊论文2篇;或发表CSSCI期刊论文3篇;或者正式出版与博士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专著一本(署名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被录用拟发表的学术论文,发表时间要求在本次答辩授予学位之前,该期刊拟发表论文的清样稿需在本次答辩审查时提交,博士生领取学位证书必须出具公开发表的刊物。

二、学位申请人的导师是其学术论文审查的第一责任人,申请人的学术论文必须由导师审核同意后方可发表。学位申请人发表或被接收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其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位申请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以申请人为第一作者(与导师共同发表的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申请人可为第二作者),对于"同等贡献作者"排名的认定,参照《华中科技大学期刊分类办法》(校人〔2008〕28号文)执行。

三、国家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生在国(境)外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如作为申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的学术论文之一,则必须以申请人为第一作者,并应明确注明作者的双重身份,即国(境)外某大学或研究机构访问研究生、华中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等字样,华中科技大学可以不作为第一署名单位。

四、本规定自2012届博士研究生开始施行。

六、本规定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属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2012.9.1

第5篇:浙江林学院关于来华留学生申请攻读硕士学位的若干规定

浙江林学院关于来华留学生申请攻读

硕士学位的若干规定

一、申请条件

1、学习成绩优良;

2、品德良好,愿意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及学校的校纪校规并尊重中国人民的风俗习惯;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教育部颁布的“外国来华留学生健康检查标准”;

4、 毕业汉语水平考试(HSK)已达到六级标准(英语授课班考生除外);

5、申请攻读硕士学位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下,应具有与中国学士学位相当的学历;

6、报考英语授课的研究生除符合相应条件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

二、申请办法

1、政府计划内的来华留学研究生

(1)我国驻外使、领馆向所在国主管派遣部门提供我接受计划后,由该派遣部门根据我国政府计划和我对来华留学研究生的资格要求,择优选拔。经我国使、领馆初审同意后,将申请人有关材料报回。

(2)在华学习的符合来华留学研究生资格的申请者,应首先与所在国政府驻华使、领馆联系,再持其使、领馆出

具的同意报考的函件到我校办理申请手续。研究生申请人经其驻华使馆确认纳入政府奖学金计划后,方可享受我国教育部的奖学金。

2、政府计划外的来华留学研究生

(1)根据校际间或两国其他部门间的交流计划拟来华攻读研究生学位者,按校际或其他部门间达成的协议办理申请手续。

(2)在国外或已在华的符合来华留学研究生资格的个人,申请自费攻读我校研究生学位者,应直接向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提出申请。除本文规定的其他条件外,还需提供担保机构出具的在华事务、经费担保证明,并应有在华常驻机构的委托人。

3、申请人应缴验的材料

(1)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申请表

(2)外国人体格检查记录

(3)经公证后的学位证书及最后学历阶段的学业证书、所学课程及成绩表(复印件)

(4)两名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学者的推荐信

以上所有材料均应是中、英两种文字之一或附有此类文字的译本(经公证后的)。

4、申请时间

(1)政府计划内的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必须于入学当年的五月三十一日前送抵教育部国际合作司。

(2)政府计划外的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必须于入学前三个月送抵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3)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核实申请材料后,发准考通知或免试通知。

三、入学考试及录取

1、报考硕士研究生者须应试报考专业规定的2~3门业务课,初试时间一般为每年四月。每门课程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

2、录取

根据考生的申请材料、考试成绩、导师意见及体检结果综合审查后,确定是否录取。录取通知书由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交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发出。

四、入学

被录取的来华留学研究生持来华学习签证和录取通知书报到。具体时间以发出的“入学通知书”为准。新生报到时,由学校进行健康复查,复查不合格者,取消其入学资格。新生应按时报到,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报到者,须以书面形式提前向我校请假,无故逾期两周不报到者,取消其入学资格。

五、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为2~3年,具体的培养计划经导师和有关学院同意后报研究生部审定。

六、外国留学生的培养

1、学位留学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根据中国

国内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制定培养计划并负责指导其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环节一般与中国国内研究生相同。

2、课程具体要求

(一) 必修课程

(1)基础专业课程,一般为3-4门(不少于10个学分),作为学位课程来要求。

(2)汉语课,要求具有使用生活用语的初步能力。

(3)《中国概况》。

(二) 选修课程

硕士生可以根据学科、专业需要,选修一些课程(不少于10学分)。

3、硕士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要提交学位论文计划,并做开题报告,经导师或论文指导小组认定选题合适及计划切实可行者,才能正式开展论文研究工作。

七、论文与答辩

对于入学后参加汉语授课的外国来华留学研究生,其论文的撰写和答辩用汉语;参加英语授课班的外国来华留学研究生,其论文的撰写与答辩可采用英语,但必须有中文摘要。

八、学位

外国来华研究生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后,达到我国硕士学位要求的,可授予硕士学位。未达到硕士学位要求的,改作进修生结业。

九、经费

经费由我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收取,研究生的业务费由研究生部负责分配。

1、外国来华留学生报考前,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向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供考生的经费来源情况。

2、对享受我国政府奖学金的外国来华留学生,按照教育部规定的留学生经费标准,将参照我校关于国内研究生业务费的分配原则进行分配。

3、对外国来华留学研究生,按照教育部规定,须以外汇向我校缴付各项费用。每一学年的费用可一次付清;也可分两期缴纳,每学期开学前各缴一半。经费的分配原则与我国政府奖学金的业务费相同。

十、其它

外国来华留学研究生报名、考试、录取、培养、学位授予等业务工作由研究生部管理,其他工作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管理。

注:以上内容如有变化,以当年国家或教育部文件和我校的有关文件为准。

十一、附则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由研究生部和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解释。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二OO六年三月二十一日

第6篇: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申请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申请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

规定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申请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我院博士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前,须按以下要求之一发表学术论文:

1.发表1篇华中科技大学规定的A 或B类的国际学术期刊(即SCI收录期刊影响因子居于前50%的期刊 )的论文,论文至少应刊出清样;

2.发表2篇华中科技大学规定的C类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一篇英文),论文至少应刊出清样;

3.发表3篇EI收录的论文(其中至少有一篇英文),至少2篇已刊出。

学位申请人发表或被接收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其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位申请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以申请人为第一作者(与导师共同发表的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申请人可为第二作者)。对于“同等贡献作者”排名的认定,参照《华中科技大学期刊分类办法》(校人[2008]28号文)执行。

本规定自2008级博士研究生起执行。

本规定的解释和修改权属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学位审议委员会。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第7篇:北京联合大学学士学位授予补充规定

北京联合大学学士学位授予补充规定(京联教〔2011〕14号)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学士学位授予管理工作,根据教育部《全国大学英语

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大学英语

四、六级考试部分考务管理工作交接的通知》文件规定:“必须是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方可报名参加

四、六级考试”,特制定本补充规定。

第二条在校期间仅因外语成绩未达到学士学位授予条件无法取得学位者,在最长修业年限内,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本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经校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可授予学士学位:

(一)达到全国硕士生统一录取标准(须提供成绩单和录取通知书或录取证明);

(二)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成绩达到本学科门类(专业)A类地区最低分数线者;

(三)毕业后参加托福、雅思、GRE考试,成绩达到满分的50%以上者。

第三条符合上述情况的离校生向各学院教务部门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经审核满足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学士学位。

第四条受理材料时间为每年5月和11月,学位证书颁发时间为每年1月和7月。

第五条本补充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校教务处负责解释。

上一篇:初中体卫艺工作总结下一篇:往来账怎么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