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护理质控

2022-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临床输血护理质控

临床安全输血护理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 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探析临床输血护理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确保输血过程的安全。方法 对某医院的血液流程进行调查分析,重点抽查输血病历,对其进行汇总、分类及分析。结果 临床安全输血的问题有护理服务意识低、输血流程不规范、输血记录不规范、输血管理不到位等。本院针对这些问题,严格落实国家相关的规定,提高操作者的输血技巧,规范输血操作程序,采取全程监控措施,经过以上要求践行,保证临床的输血安全。结论 安全输血管理可以保证抽血、输血的安全,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这在安全输血中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临床护理;安全输血;服务意识;输血技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间在某医院工作的100名护士,护士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38岁,平均年龄为(28.9±3.2)岁。以上护士均愿意接受本次的问卷调查。

1.2 方法 问卷内容由本院自行设计,内容包括:输血技巧、服务意识、输血管理等。在将这些问卷收集起来,对其整理,并实施有效的统计分析。[1]

2 结 果

临床安全输血的问题有护理服务意识低、输血流程不规范、输血记录不规范、输血管理不到位等。该院针对这些问题,严格落实国家相关的规定,提高操作者的输血技巧,规范输血操作程序,应用信息化,采取全程监控措施,经过以上要求践行,保证临床的输血安全。

3 讨 论

3.1 输血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3.1.1 输血流程不规范 临床安全输血非常注重输血的流程,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流程不规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在一些临床科室,常因护士工作忙等因素,虽然输血前在治疗室进行双人核对,但未严格执行床旁双人核对,一名护士独自一人实施输血工作。②缺少对安全输血的技巧,部分护士因经验不足,美誉完全掌握输血的知识及技巧,对于输血的时间、速度都不了解,想当然地认为输血速度慢就是最安全的,其实不然,还会出现回血的严重事件。③在采血的过程中,护士只关注住院号、床号,并没有注重患者的名字,对此在临床实践上还是出现失误之处。[2]

3.1.2 输血记录不规范 输血记录不规范是一大问题,具体表现一下几方面:①输血记录单缺失。输血记录单一般应当夹在患者的病历当中,但在实际环节上因护士没有及时夹在患者的病历当中,造成病历不完善,同时主治医生也缺少时间对其观察。[3]②输血记录出现不规范的现象。在输血记录中,输血开始时间、观察输血过程不良反应、输血结束时间及输血后核对记录填写不完整。③在一些病历中,临时交叉配血单及临时医嘱单未双签名,这样患者的病历就不完善。

3.2 应对措施

3.2.1 加强安全输血管理工作 输血管理工作一定要加强,应当从如下几方面做起:①结合本院护士的特点制定一个合理、科学的操作程序,规范输血流程,输血前向患者讲解输血的目的、所输入血液制品的种类,取得患者的配合。了解病人过去输血有无不良反应,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抗组胺或类固醇药物。核对医嘱,根据医嘱采血样送血库做交叉配血试验。凭取血单与血库人员共同仔细核对配血报告单上的各项信息,无误后签名及注明时间。血液取回后勿振荡、加温,避免血液成分破坏引起不良反应。输血前再次两人核对血袋包装、血液性质,配血报告单上的各项信息,核实血型检验报告单,确定无误方可输入。告知患者常见输血反应的临床表现,出现不适时及时告知护士。临床静脉给药时不得从输血管路注入,输血时只有0.9%氯化钠溶液可与血液成分一起输入,其他如5%葡萄糖溶液会造成溶血现象,林格氏液会导致血液凝固。输入两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在两份血液之间输入0.9%氯化钠溶液,防止发生反应。开始输血时速度宜慢,如无不良反应,调节至正常速度。输血结束后立即封存血袋送输血科低温保存24小时。②规范输血记录:认真填写输血及血制品护理记录单,护士应及时将输血记录单夹在患者的病历当中,避免造成病历不完善,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在输血记录中要求护士填写完整,输血开始时间、观察输血过程不良反应、输血结束时间及输血后核对等记录。要求护士在临时交叉配血单及临时医嘱单必须落实双签名。③制定安全输血及血制品规范要求:输血开始后15min内必须严密观察患者输血情况。一般输血速度为5-10ml/min,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功能障碍者为1-2ml/min。每袋血液制品输注时间应<4h,特殊情况例外,如心功能衰竭者等。每袋血液制品输注前后须用生理盐水冲管。必须严格执行床旁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输血或血制品,并双签名,将输血检验报告单挂于输液架,输血完毕后夹于病历夹中保存。重视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当输血环节中出现不良反应,应当组织全科护士、相关护理专家及涉入人员参与讨论,找出原因,并将其作为案例在医院宣传教育,以防下次出现。四是提高安全管理的应对措施。在管理环节上,对于使用后的输血器要实施严格的分类管理,对于输血的医疗垃圾,应当及时处理,放在指定的垃圾桶内,避免出现感染事件。

3.2.2 加大护理人员安全输血技能的培训 医院对于每一个刚入职的护士实施岗前培训,针对输血安全,应当加大相关方面的培训,不仅要求护士掌握输血相关的理论知识,强调护士职业道德、输血的医疗器材的应用、输血的流程等,对于输血的医疗器材,护士一定要熟练掌握。同时要实施严格的考核机制,对岗前的培训护士实施严格的考核机制,对于考核成功的护士才能够进入医院正式工作。对输血技能的培训,不仅可以减少输血风险,还可以减少纠纷。

3.2.3 提高护理人员安全输血护理的风险管理意识 输血管理,需要采取风险管理,这对提高医院临床安全输血具有非常重大意义。在此,邀请输血科专家定期对全院护理人员实施专题性讲座及培训,也可以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到我院实施专题性讲座,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形,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将临床安全输血与风险管理结合在一起,同时应用一些生动案例,耐心讲解安全输血的每一个环节中的风险管理措施。

综上所述,对于临床安全输血这一课题,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作为医院,每一位临床护士都应当认识到临床安全输血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各种输血技巧,熟悉规范输血的各种步骤。

参考文献

[1] 赵燕,韩威,马骄,赖翼,等.开展临床输血方向本科教育的实践与体会[A].中国输血协会第五届输血大会论文专集(摘要篇)[C].2010:256-257.

[2] 龙芸.临床输血安全隐患与护理分析对策[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13(05):203-204.

[3] 杨群身,程勤侦.乡镇医院临床输血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6,11(04):183-184.

[4] 陈颖,徐秀英.护士对输血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4(25):193-194.

[5] 覃益康,骆伟娟,韦常健.临床输血不规范行为分析及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16(03):178-179.

作者:卡丽毕努尔·力提甫等

第2篇:加强输血病历质量管理 提高临床输血安全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解放军211医院输血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医院临床输血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确保输血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对输血病历的标准化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对输血病历重要性的认识、规范操作程序,使输血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关键词】输血病历;质量管理;输血安全

如缺患者和家属签名、签字人与患者的关系、输血前各项检查结果、输血知情告知内容等。输血治疗同意书是尊重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说明输血治疗的利弊,要由医患双方共同签署。1.3输血前实验室检查有漏缺现象

输血前血常规、ALT、乙肝五项、Anti—HCV、Anti—HIV、梅毒抗体五项检验有漏检项目,输血始终存在着风险,对输血患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是判断患者输血前血液有无传染性的指标、是否有输血适应证的重要依据。如果输血前未做,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必然处于被动地位。1.4输血适应征的把握不严 输血的适应症、目的在病程记录中未反应出来,或把握不严,输血品种选择不当,有滥用现象。 输血仅根据实验室指标机械地评价,欠缺结合病程中患者症状、体征的综合分析。

1.5 病程记录中缺乏输血过程记录 输血成分、血型及血袋编码、输入量、输血过程有无输血反应及其处理1.6 输血后疗效评估不及时 输血治疗后,临床医师未对输血治疗的疗效作出评价,有重治疗过程而不重结果的现象。1.7 麻醉记录和术后小结记录不详细 患者术中病情叙述、输血目的、出血量、输入成分、输入量记录不详细,个别记录的用血量与病人术中实际用血量不符。1.8 输血护理记录不完整 输血执行者对整个输血过程的记录过于简单、描述不准确。存在未对执行医嘱记录的检查、输血执行者未签名,具体开始输血时间、输血结束时间未填,缺少及输血过程中是否有输血不良反应的记录。 2问题的存在原因2.1 对输血医疗文书的意义认识不足 输血始终存在风险,极易发生医疗纠纷。部分医务工作者法律意识淡薄 ,对原始输血各项记录在法律纠纷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根据我国《责任侵权法》医疗损害责任中的过错责任原则:“医疗机构能以反证的方式证明医疗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没有过错,医疗机构则不承担责任侵权赔偿”。输血病历是是临床输血过程的客观记录和文字见证,一旦当发生法律纠纷时,输血病历是评价医疗质量的依据之一,是一份客观的法律文书。做为法律纠纷的举证依据对医护人员合法权益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2.2 对输血规范、病历书写规范理解不够 临床工作存在重临床行医,轻文书书写质量的现象,认为治好病就行,记录病历质量无关重要。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输血规范理解不够,在输血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文书存在不同程度缺陷。部份病案没有在病程中对输血指征把握不严格,要是临床医师是对输血规范理解不够;输血护理记录不完整,反应出护士对对输血反应知识欠缺,对病历书写规范的理解不够。 2.3 医院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不到位 医院对输血安全问题存在只重血液产品质量是否合格,而不重临床输血的标准化管理心态,从而导致监管不到位。临床输血病历的缺陷也反应了当前临床输血质量体系的缺失或不健全,表现出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不清、临床输血委员监管不严、人员缺乏系统培训、风险意识低、输血相关记录缺乏溯源性等问题。3 防范对策3.1 强化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 :随着人们维护自身健康权益的法律意识增加,人们对整个医疗过程的知情权要求更加迫切,特别是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行医疗责任举证倒置的今天。临床输血病案文书是输血过程的原始记录,有很强的稽查凭证属性,可为输血医疗事故或纠纷的是非认定、责任判定以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司法鉴定提供依据[1]。组织医务人员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输血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有效学习,使医护人员深刻认识到完整规范的输血病历在防范医疗风险中的重要作用。3.2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

:

临床输血的评估和实施属于临床治疗行为,医生应是推进科学合理输血的主力,对不合理的输血负有直接责任[2]。对临床医生重点培训输血适应征、成分输血、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处理及输血病因的规范化书写等方面。做为输血的决策者,临床医生应严格落实《病案书写规范》,认真记录好医疗行为中的每个环节,保证病历书写的客观、真实、准确和完整性。对护理人员重点培训临床输血护理技术规范、输注要领、不良反应的观察处置等方面。对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加临床知识的培训,充实临床实践经验,使其在临床用血过程中真正发挥指导监督作用。3.3建立输血病历标准化书写规范:完整规范的输血医疗文书全面记录了患者输血前的情况到输血结束后的评估过程,是安全、合理、有效输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3]。依据临床输血各环节与过程,建立输血病历书写标准,病历书写标准化内容包括:1)病程记录,病情叙述、输血目的、输血成分、血型及血袋编码、输入量、输血过程有无输血反应及其处理、手术及外伤患者出血量。2)临时医嘱,输血前检查项目、备血数量及何种成分血、备血目的。3)麻醉记录,手术及外伤患者出血量、输血成分、输入量。4)术后小结记录,手术及外伤患者术中病情叙述、输血目的、出血量、输入成分、输入量。5)输血过程护理记录,输血前核对双签名、开始输血时间、输血成分、血型及血袋编码、输入量、输血完毕时间、输血过程有无输血反应及其处理等。使医护人员充分明白输血治疗的病历该对哪些内容进行记录、如何记录,使输血的全过程在病历中能够全面得到反应。3.4建立临床输血全过程质控体系,输血安全涉及了从献血者招募到受血者输血后疗效评估的整个过程,他除了考虑血液的安全外,还要严密监管实施输血的各个环节和步骤[4]。根据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结合医院临床输血工作实际,建立可操作性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从血管到血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通过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输血科、临床科室三级监督管理,来促进临床输血病历质量的提高。临床医师和护士对每一份输血病历认真填写,科主任、护士长严把质量关,不定期审查输血病程记录。输血科的发挥对临床用血的指导监督作用,定期到临床用血科室指导监督输血病历标准化书写。出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完善。输血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归档输血病案进行抽查,核查输血记录和全面终末质量评价,抽查结果进行全院通报,对输血病程记录普遍存在性问题,举办讲座,切实做到提高输血病程记录,以保证整个病案书写质量,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3.5 建立考核与奖惩制度。由医院输血委员会组织相关科室组成检查组,对临床科室的临床用血考核,主要内容:输血指征的分析、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前检查、输血申请单、输血病程记录、临时医嘱、手术输血患者麻醉记录单、手术输血患者术后小结、输血患者护理规范化操作程序、不良反应回报单、输血记录单等考核指标。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存在的原因及制定整改措施和目标。根据奖惩制度落实到个人,纳入年终考核。对病历书写优秀者,给予奖励,对书写不合格者,进行处罚。血液安全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0)列为全球卫生工作7项重点之一[5],目前,我们国家已将输血管理工作提到了“依法管血”、“依法用血”的高度[6]。输血安全是涉及卫生行政部门、采供血机构和临床医疗机构多行业艰巨任务,输血病历的质量是体现一个医疗机构临床输血管理水平重要标志,是落实科学合理用血的缩影,通过加强输血病历的管理,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是实现输血安全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1]唐长玖,陈春艳,万民. 1161份临床输血病案文书质量结果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8, 26(5): 547.[2]孟庆宝.临床输血管理若干问题及解决策略[J] .中国输血杂志,2010,23(9) :734~736.[3]葛平玲,曹晓明. 临床输血病历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 13(4):357~358.[4]雷登平,蒲晶淼,贾嫈等.青海省临床输血质量管理规范的编制与特点[J].中国输血杂志,2011,24(06):542~543.[5]任艳丽,李春华,陈金美.输血科在临床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及临床意义[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S1:107~111.[6]王丽霞,严华. 498份临床输血病案质量考评情况分析[J].中国病案,2007,8(11): 15~16.

作者:沈建军

第3篇: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关键探索

摘要:目的:探索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选取起始时间为2020年5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之间,选取对象为190例同期在我院须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这19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将2020年5月至2020年11月入院的9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并给予常规方式进行输血;并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入院的9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采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进行输血质量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质量以及两组患者的输血成分。结果:观察组的各项输血质量指标的符合率或完整性均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观察组的红细胞指标和血浆用量均比对照组患者的更低,血小板治疗量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结论:在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中应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能有效改善输血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临床输血质量;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输血成分;影响

在临床中,输血是一种治疗和抢救患者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在临床输血治疗中,一直坚持着减少输血次数的原则,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患者在输血的过程中,所造成的血液疾病或感染事件的发生,从而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1];但是在针对一些不可避免的输血患者时。就需要在临床输血中采取或应用一定的手段加以控制,来提高输血的质量,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基于此,本文选取起始时间为2020年5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之间,选取对象为190例同期在我院须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就“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和分析,现有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起始时间为2020年5月,截止时间为2021年6月之间,选取对象为190例同期在我院须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将这19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将2020年5月至2020年11月入院的9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并给予常规方式进行输血;并将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入院的9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采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进行输血质量管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该组患者应用常规方式进行输血,输血前护理人员需仔细询问和了解患者的基本状况,在输血过程中采用无菌用品等。

1.2.2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常规方式的基础上采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管理,首先要建立一个专门的输血质量管理的小组,小组的职责在于研究并明确相关工作制度、制定小组成员所需要进行的工作以及任务,并且确定在每一个季度的第1天召开一次相关会议,在会议中讨论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的方式;在临床输血中,需要输血的工作人员秉承着规范性原则,于输血前详细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基本资料,并与申请单上所填写的信息进行仔细的核对,核对后进行登记[2];于输血前血液科的工作人员进行再一次严格的核对工作,核对内容主要包括接受输血的患者以及血液的详细信息,并按照相關规定进行血工作,最终签上自己的名字;配血结束后,培训人员需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再一次的核对并签字;在整个输血流程结束后,进行输血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将输血的数据进行准确的比对并核实,应用记录的方式,将输血中所产生的数据以及信息进行完整且准确的记录[3]。

1.3观察指标

计算两组输血申请单填写符合率、输血前检查的完整度、数学指标的符合率和输血记录的完整性,以及红细胞指标和血浆用量、血小板治疗量,并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表示,用t检验,本次采用SPSS 21.0版本的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组对比P﹤0.05有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的输血质量

观察组的各项输血质量指标的符合率或完整性均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输血成分

观察组的红细胞指标和血浆用量均比对照组患者的更低,血小板治疗量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见表2

3、讨论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主要是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让输血工作的操作流程更具完整性,在每一个环节进行仔细的核对,最大程度上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血液的质量和控制输血质量[4-5]。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各项输血质量指标的符合率或完整性均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观察组的红细胞指标和血浆用量均比对照组患者的更低,血小板治疗量比对照组的更高,两组对比(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中应用输血质量控制体系能有效改善输血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炜,江光荣,罗立.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20,35(001):131-132.

[2]刘志勇.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研究[J]. 心理月刊,2019,000(018):P.194-194.

[3]袁世海. 输血质量控制体系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J]. 饮食保健,2019,6(010):48.

[4]陈立升,陈椿慧. 临床输血管理系统对输血科输血质量及安全性的影响[J]. 中外医学研究,2019,17(04):184-185.

[5]李海涛. 闭环式信息管理系统对临床输血质量的影响[J]. 中国农村卫生,2019,v.11(01):60-61.

作者:申宝鸣

第4篇:临床输血护理中输血路径的临床应用评价

【摘要】 目的 对临床输血护理中输血路径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给予输血路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理人员输血知识掌握有显著提升。结论 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应用输血路径进行护理具有显著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 输血;护理;输血路径

输血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代偿性、支持性治疗手段,是对危重患者进行抢救的重要操作,然而输血所致疾病及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使输血安全性得到了人们的共同关注[1]。为探讨提升输血安全性的有效措施,笔者选取98例输血患者,随机分组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输血路径护理,其中观察组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于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98例患者,其中男58例,女40例,年龄18-78岁,平均(58.4±3.2)岁;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观察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及输血量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展开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操作流程进行输血,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输血护理中根据输血路径操作:首先对所有护理人员展开输血路径护理内容的培训,确保所有护理人员对护理方法有充分掌握;在输血前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输血意义、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其考虑充分后签字确认;在输血前将输血路径图发放到患者及其家属手中并加以解释,使其可对输血过程、护理方法有提前了解。输血路径如下:

1.2.1 输血前准备 ①采集血液标本并送检:根据医嘱准备好采血样品并填写输血申请单,提供交叉配血的检查单,在试管上贴上相应标签,做好床边核对及再次复述;按照相应规范展开血标本采集;对申请单中信息进行确认;将申请送到输血科,由两方核对并进行登记。②取血、核对:护理人员至输血科内取血,两方遵行“三查八对”制度给血,在核对正确后两方签字确认。③血液保管:保管血液时不可加温、剧烈震荡或在室温下久置。

1.2.2 输血操作 ①输血前核对:在治疗室内执行两人三查八对制度,带病历在床前再次核对,待信息核对无误后两方签名确认。②输血操作:输血前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测量,严格遵循输血常规操作流程;对输血中患者情况密切观察,当有不良反应发生时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2.3 输血后处理 护理人员在完成输血后及时填写护理病历,保存好输血文件,妥善保管血袋和编号。

1.3 观察指标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标准自行设计输血差错发生情况调查表,并对两组患者护理中输血差错发生率进行统计。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自输血前准备工作、输血操作及输血后处理三方面对患者关于输血护理的满意率进行调查。在实施输血路径前后,对全体护士输血技能知识、相关法律及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并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6.0对相关数据展开统计学分析,对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当结果满足P<0.05时,二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为10.42%(5/48),护理满意率为85.42%(41/48);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为2.00%(1/50),护理满意率为98.00%(49/50)。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护理输血路径实施前后护理人员输血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前护理人员输血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评分为:基础知识(23.5±2.7)分,基本技能(33.7±3.2)分,法律法规(13.7±2.1)分;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各项评分为:基础知识(29.4±3.6)分,基本技能(38.2±4.5)分,法律法规(18.2±3.8)分。对比可知,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士对于输血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及法律法规掌握情况均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

3 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及危急重症患者抢救的重要方法,在开展外科手术治疗时常需做好输血准备,以免患者因严重贫血、大量失血而发生危险[2]。虽然输血是对病人展开治疗的重要方法,然而因为目前输血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发展、输血操作不严谨等多方面原因,输血差错事件时有发生,输血差错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患者治疗与抢救,甚至可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输血路径可对临床输血的操作流程予以规范,提高护士对输血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促使护士在展开输血操作时的盲目性大大降低,从而有效减少输血事故的发生,使临床输血安全性得以大幅提升。同时,在输血中展开多次核对,对输血路径所涉及的输血各环节展开监测,及时处理发生的不良反应,做好输血记录等手段,可为患者输血安全提供最大限度保证。我院在为观察组患者进行输血时,在护理工作中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后,护士对于输血基础知识、技能知识及法律法规掌握情况均有显著提升,观察组患者输血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有力证实了上述观点。在实施输血路径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在输血前为患者及其家属仔细讲解输血必要性、意义,提前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同时可促使患者护理满意度大幅提高。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护理中应用输血路径进行护理具有显著效果,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魏,鼓掌生,王宇丹,等.临床输血路径的信息化管理及效果分析[J].医学管理论坛,2013,30(3):39-40.

[2] 谭延伟,宋俊荣,张亚平,等.临床输血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医药,2012,34(24):3813-3814.

第5篇:临床输血与护理

一、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2. 《血站管理办法(暂行)》 3.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4.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6.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7.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二、申请输血的流程:

输血流程:

1.输血申请的一般要求

输血申请审批要求:输血申请单应有主治(以上)医师审核、签字。

输血知情同意要求:必须进行知情谈话并由患者或其亲属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输血申请单填写要求:专用申请单;不得缺项(除急诊抢救外,应填写所有输血前检查项目的结果)。 2.输血流程:输血申请De特殊要求

输血前检查:“输血前四项”、肝功、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检验。 血型鉴定:只要有输血可能(择期手术、创伤急诊抢救等),应尽早做血型鉴定以确定患者血型是否属稀有血型——医生调整治疗策略,血库提前联系血站备血。

血型复核:交叉配血前用重新采集的血样复核血型,是减少血型报告错误、预防输血差错的重要措施。 3.输血流程:提前申请

稀有血型:AB血型和Rh阴性血型的全血和血液成分,应提前申请、预订。

血液成分:洗涤红细胞、血小板、冷沉淀、辐照血等应提前申请、预订。

重大手术:预计输血量超过 1000 ml 提前申请;建议所有重大手术提前通知血库备血。 4.输血流程:紧急申请 情况——

术中输血:(麻醉)医师电话申请,立即填写输血申请单并送往血库,术后补记账。

抢救输血:医师电话申请,抢救告一段落后补写输血申请单、补记账。 要求——

如果血库没有受血者血样,应立即抽血、和输血申请单一起送往血库。

护士不能申请输血;如属转述医嘱,应准确陈述医嘱、告知医师和本人身份。

三、输血护理的基本要求

1.临床输血的护理工作

输血前查对:确认受血者,查对供血者和受血者相关信息,检查血液品种、质量。

输血操作:严格执行输血操作技术规范。

输血监护与记录:观察并记录受血者体征、异常症状,输血不良反应处理。

输血后巡查:继续监测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用品处理:按医疗废物处理。 2.输血前的血样采集 目 的:输血前检验

血型鉴定

交叉配血

要 求:按照一般静脉抽血操作要求

认真查对,防止抽血和标识错误 不合格:严重溶血、乳糜

放置时间太久

标签缺少或与输血申请单不符 3.输血过程的血样采集

目 的:输血1000 ml 以上,重新采血样交叉配血 要 求:在输血、输液的对侧肢体抽血

多为大出血抢救,立即送往血库

申请单、标签正确无误 4.冷链管理—取血

1、由医务人员持“取血单”“取血箱”到血库取血,双方必须共同核实无误后登记签名。(非临床医务人员取血应拒绝发血);

2、血液制品发出后一律不得退回;

3、供、受血者标本应4℃保存至少7天;

4、信息登记、内容符合规范要求,可追溯性,所有相关资料保存十年。

5.冷链管理—取血流程 临床取血工作流程图 6.输血前查对

输血前应当由二名护士或一名护士和一名医生进

行认真查对;查对无误,两人签名;

查对后立即执行输注操作;若放置或暂停输注,

输注前应重新查对; 7.输血前查对要点

床边当面确认受血者;

查对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

血型是否正确;

查对《输血报告单》上血型、血液编码、数量是否与血袋标识一致;

检查血袋包装是否完好、标识是否清晰; 检查血液外观、有效期是否符合质量要求。 8.静脉输血基本操作步骤

准备输血用品(输血器、输液器、注射用生理盐水、消毒用品等)

输血前查对。确定无误后,将血袋中血液轻轻摇匀并挂在输液架上,检查、记录病人基础生命体征

按静脉输液技术操作,穿刺成功后先输入少量生理盐水,待滴注顺畅后再开始输血

输注不同供血者血液、输血完成后,应该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9.临床输血护理:一般要求 注意心理护理,减轻病人心理负担

血液出库后应尽快输注,在临床放置≤30min,以免变质、污染

开始输血15 min、输血结束后应记录病人基础生命体征

病人体温≥38.5℃时,应暂缓输血

开始输血时应密切观察体征和异常症状,输血过程中和输血结束后应注意巡查 10.禁止向血液中添加药物

要求:除注射用生理盐水外,禁止向血液中添加任何药物。 原因:有些药物可能改变血液pH、离子浓度、渗透压,导致血液细胞发生凝集、溶血和血液成分凝聚、失活(如葡萄糖液可引起红细胞凝集)。 11.掌握输血速度

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5~10 ml/min。

年老体弱者、婴幼儿以及有心肺功能障碍者,输血速度宜慢,1~2 ml/min。

急性大出血需快速输血时,输血速度可达50~100 ml/min。 输血速度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的前15 min控制在2 ml/min,并严密观察,无不良反应再调整输血速度。 血小板等成分输注速度有特殊要求。

四、血液成分输血与护理

红细胞悬液的输注:

1. 输注前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使红细胞与添加剂充分混匀。必要时在输注过程中也要不时轻轻摇动血袋使红细胞悬起,以避免出现越输越慢的现象。

2. 用输血器输注,不应与其它药物混合输用。

3. 如果血袋内有凝块,阻塞输血器,将血袋颠倒数次,用止血钳夹住凝块,可以继续输注。 洗涤红细胞的输注

1. 如果采用的是开放性制备,故应尽快输注; 2. 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只能在4℃ 条件下保存24小时; 3. 红细胞制品内不能加任何药物,特别是乳酸格林氏液、

以防发生凝集或溶血反应(原因:生理盐水悬浮,而不是

CPDA)

目前,国内规定在2-6℃保存,自制备时起, 24h内输用,运输时温度应在2-10℃。但是,国内也有人推荐洗涤后6h内输用,在2-6℃保存不超过12h。总之,从安全和疗效的角度,洗涤红细胞在洗涤后应尽快输注。

特殊红细胞的输入

1. 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过滤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悬液 2. 冰冻红细胞: 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 3. 年轻红细胞: 携氧能力比一般红细胞强 4. 辐照红细胞: 灭活免疫活性淋巴细胞核的DNA

4℃ 条件下保存,原则是尽快输注 血小板的输注

1. 治疗性血小板输注:通过输注血小板,替代补充有止血功能的血小板,起到止血作用;

2.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通过输注血小板,替代补充有止血功能的血小板,起到预防出血作用; 3.

相对禁忌证: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由于体内存在血小板自身抗体,输注疗效差。盲目和多次输注,则可导致产生血小板同种抗体。 相对禁忌证:

(2)脾功能亢进和菌血症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输注血小板指征从严,不主张预防性输注。原因是输注的血小板大量滞留在脾内或很快被破坏。可能起不到提高血小板计数,而且增加发生同种免疫及其他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相对禁忌证:

(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罕见的出血性疾病。尽管TTP患者血小板计数很底并伴有严重出血,但不能输血小板,因为是输注后可促进微血栓形成,加重微血管血栓塞和出血。 血小板的输注要求

1、输注前要轻轻摇动血袋使血小板悬起,切忌粗鲁摇动,以防血小板不可逆的聚集或破坏。

2、摇匀时出现云雾状为合格,如有细小的凝块可用手指隔袋轻轻捏散。

3、血小板功能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从血库取来的血小板应尽快输用。

4、输注速率以患者可以耐受为准,一般输注速率越快越好,以达到止血高峰(80~100滴/min,一次输注时间不超过半小时);

5、在22±2℃振荡条件下可保存5天;切忌4℃保存。 新鲜冰冻血浆 适应证:

(1) 单个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

(2) 肝病患者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3) 大量输血并发的凝血功能障碍;

(4) 口服抗凝剂过量引起的出血;

(5) 抗凝血酶Ⅲ缺乏;

(6) 免疫缺陷综合征;

(7)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早已明确规定了新鲜冰冻血浆(FFP)的临床适应证,把FFP当成凝血因子制剂使用才是合理的。

不主张用血浆补充血容量和营养,原因:

 血浆未常规灭活病毒;

 血浆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 晶体液、血浆代用品和白蛋白“扩容”更安全;

 血浆当营养品使用要冒不必要的风险;

 肠胃外营养疗法既科学又安全。 新鲜冰冻血浆输注

1、ABO同型输注或相容输注,一般速度5~10ml /min;

2、需在35℃~37℃水浴中融化,不能在室温下自然融化或用来水融化,以免有大量纤维蛋白析出;

3、融化后的FFP应尽快输用;在室温放置不超过2小时,

不可重复冰冻,如在4℃暂时存放,应于24小时内输注

4、不宜用于补充血容量和营养;

5、输注前肉眼检查应为淡黄色、半透明液体;如发现颜

色异常或有凝块,不可输注;

6、血浆冰冻后塑料袋脆性大,易破裂,应轻拿轻放; 冷沉淀 主要成分:

1、丰富的因子Ⅷ(约100IU);

2、丰富的纤维蛋白原(200-300mg);

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4、纤维结合蛋白;

5、因子XⅢ。 冷沉淀的输注

1、与受血者ABO血型同型输注;

2、融化后的冷沉淀应在2小时内输完,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因故不能及时输注,不应再次冻存;

3、冷沉淀在室温下放置过久也可使因子Ⅷ活性丧失,故融化后必须尽快输注;

4、冷沉淀容量仅有20ml~25ml,成人一般多袋联用,输注时护士应注意随时更换血袋; 输血护理原则 安全输血护理的必然性

输血是由血液中心、血库、临床科室共同完成的治疗任务,而护士是输血治疗实施过程中最后一步的具体执行者。如果输血护理工作制度严密,操作程序规范化,可以起到为患者安全输血的最后把关作用。 安全输血护理的必然性

对于负责执行输血的护士。除要求有熟练的业务技术(掌握血液成分的性质、特点、输用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各种输血反应及抢救措施)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责任意识,应自觉地,一丝不苟执行输血护理的常规工作。

五、输血不良反应处理

常见的输血反应

即 发 反 应

迟 发 反 应

发热反应

溶血反应 疫

过敏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 性

溶血反应

输血后紫癜 反

输血相关的

血细胞或血浆蛋白 应

急性肺损伤

同种异体免疫

细菌污染反应

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免

循环超负荷

血栓性静脉炎 疫

空气栓塞

出血倾向

输血相关性疾病 反

枸橼酸中毒 应

非免疫性溶血反应

电解质紊乱

肺微血管栓塞 输血反应的观察

输血前患者的体温、脉率、血压及呼吸频率,输血

后5~15min,护士应留在床边,观察患者情况; 输血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经常监视患者的情况并记 录观察结果;

输血后24h内所排尿液进行测量,要求患者观察尿有无变色现象;

输血反应的处理程序

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特别是溶血反应和细菌污染反应,应立即对症治疗和调查分析原因,二者同时进行。按下列步骤进行:

1、立即停止输血,同时观察剩余血外观;

2、采病人血及血袋中剩余血(最好和血袋一起)送血库检测;

3、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内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

4、血库收到输血反应的样本后,应立即做以下检查: 检查:

1. 复核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配血试验记录及输血报告单; 2. 复查患者ABO血型(输血前的标本及反应后采集的标本); 3. 复查献血者血标本及血袋中剩余血的ABO血型; 4. 患者输血前、后血标本与血袋中剩余血作交叉配血试验,采用盐水法与凝聚胺法,最好采用抗球蛋白法配血; 5. 输血前患者的血标本作Rh血型(尤其是D、E)检定; 6. 反应后要及时采血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和抗体筛选试验; 7. 怀疑是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取血袋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细菌,取血袋血和反应后病人血液,分别在4℃、22℃和37℃作需氧菌和厌氧菌细菌培养。

六、输血差错预防和处理 血型的复核--安全输血De要求

血型鉴定的误差:国际上ABO血型鉴定试验最低误差发生率为2 ‰(技术方法学原因);

技术原因:红细胞抗原太弱,高效价冷凝集素,前带现象,获得性免疫性疾病,试剂与操作等;

其他原因:抽错标本,贴错标识,报告错误等;

防止血型不合输血: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与查对制度;医护人员不能仅凭自己印象或患者主诉记录、填写血型,要求所有输血的患者都要进行血型初检与复核; 输血错误的后果严重 据统计

在美国,输血时受血者确认错误的发生率约为1/12万~1/19万,因受血者确认错误导致死亡的约为1/60万~ 1/80万(发生次数/输血次数); 在英国,每输注1次/16400 U RBC,发生上述错误;

1999~2000年,英国报告了57例误输ABO血型不相容红细胞的事例,4个受血者死亡; 发生输血错误的可能原因 输血申请单错误 受血者血液样本错误 血型报告错误 血库发血错误 受血者确认错误 血液标识错误(血站)

七、输血不良反应防范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

合理用血,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严格控制血液质量 严格执行输血操作规程 严格执行输血过程的监护 发现输血反应,及时、正确处理 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和异常症状 输血开始前,观察并记录基础体征

输血开始15分钟内,密切观察病人基础体征和异常症状 输血过程中,观察并关注病人自述

输血过程病人应注意保暖,以免出现畏寒现象而误认为输血反应

不鼓励在夜间进行选择性输血 控制输血速度

全血、红细胞成分开始输注时,速度宜慢,密切观察;然后根据年龄、病情调整速度 及时发现异常

及时发现 —— 病人主诉+观察发现 异常 —— 发热、寒颤、心悸、呼吸困难等 果断决定是否立即停止输血

1、如果发生与输血有关的任何反应(局部荨麻疹除外),必须立即停止输血

2、以注射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道 立即呼叫医生,再次确认病人

3、医生应该即刻到达现场

4、护士必须立即再次确认病人,首先确定是否输错了血液——输入血型不相容的血液

(特别是红细胞成分,即使只有少量)可能导致严重损伤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紧急处置和救护,进一步查对

再次检查血液质量,必要时向血库人员咨询

第6篇:临床输血护理操作流程

(一)交叉配血标本采集与送检

1.临床医生下达交叉配血医嘱后,护士执行。交叉配血医嘱必须单条执行,不得与其他抽血医嘱同时执行。

2.采血护士备好符合检测要求的采血管,并在采血管体上填写患者信息。

3.告知病人采血的目的、配合事项,询问患者输血史,既往有无输血不良反应。

4.两名护士持交叉配血申请单床旁核对患者床头卡(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腕带、采血管标签信息。

5.核对完成后采集血样,严禁从静脉输液通路中采集血标本。采血时,整个过程应在患者床旁连续完成,不得中途间断,否则抽血前应重新进行核对。

6.采血后再次核对患者、床头卡、腕带、采血标签。

7.护士持交叉配血标本和《临床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申请单》送血库配血。

(二)血液领取

1.配血合格后,由护士到血库取血。

2.取血与发血双方共同核对受血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血型(包括Rh血型)、血液成分、用血量、血袋编号、交叉配血试验结果、核对采血日期、有效期。

3.护士拿血时应将血袋平放在取血箱内,不得收压,不得剧烈摇晃或用手捏血袋。

4.血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及时血库人员提出:

①标签有破损或字迹不清的血液;

②血袋有破损的血液;

③有明显凝块的血液;

④血液呈乳糜或暗灰色的血液;

⑤血浆层有大量气泡、絮状物或粗大颗粒的血液;

⑥血浆层与红细胞层分界不清或交界面有溶血的血液;

⑦红细胞层呈紫红色的血液;

⑧血液过期或有疑问的情况。

(三)血液输注

1.输血前,两名医护人员:①持交叉配血报告单与病历核对受血者姓名、病案号;②查交叉配血报告单:受血者姓名、病案号、病室/门急诊、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③查血袋标签:献血者姓名、血型(包括Rh因子)、储血号及血液有效期;④查交叉配血报告单和血袋标签上的血型(包括Rh因子)、储血号是否一致;

2.输血时,严格执行两人核对。两名医护人员持受血者病

历、交叉配血报告单、血袋共同核对病人姓名、病案号、

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及献血者

姓名、血型、血袋号及血液有效期,同时让病人自诉姓名

及血型(包括Rh因子)。核对无误后,开始输注。

3.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前15min要慢,<20滴/min,护士尽可能在床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15min时再次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患者情况和医嘱调整速度。成人40—60滴/min,休克患者适当加快、儿童、老年、体弱、心肺疾病患者速度宜慢。

4.血液取回后应在30min内开始输注,正常情况下2单位血须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室温过高应适当缩短输注时间。

5.输血过程中,护士应密切监护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6.输血结束后60min,护士应再监测、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在随后24小时内继续观察患者是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7.患者大量输血时,如需输注多种血液成分,输注顺序为:血小板→冷沉淀→红细胞→血浆。如果必须同时输注,需建立不同的静脉通路。在输注下一袋成分血液前,必须重新核对患者信息,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管后再输注。当输血通道建立时间达到12小时,或连续输注4u红细胞后,或输血速度变慢时,应更换输血器。另外用于输注红细胞的输血器不应再用于输注血小板,以避免管道内血小板聚集和滞留。输血后如需输注其他液体,应更换输液器。

(四)输血结束

1.输血结束后继续滴入注射用生理盐水把输血管路内血液全部输完,输注完毕拔针后,用无菌棉球压迫针孔止血,嘱患者24小时内不得洗涤静脉穿刺部位。

2.记录输血起始与结束时间,血制品种类,输注量,输注是否通畅、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患者主诉等,将输血记录单放入病历。

3.输血后血袋置入专用密闭容器,由专人收集送回检验科至少保存按相关要求处理。一次性输血器和注射器使用后按医疗废物要求处理并记录。

(五)注意事项

1.严格遵守一位护士一次只能为一位患者采集交叉配血用的血标本或一次只能为一位患者进行输血的原则。

2.交叉配血用的血标本需直接从静脉采集,不得从输液管路内抽取。

3.取血过程,血袋要轻拿轻放,不宜震荡,以免破坏血细胞。每项操作前需向患者做好解释与心理护理工作,以取得患者或亲属的配合。

4.取回的血液要30分钟内输注,不得自行保存,冷藏血不可随意加温,严禁将其他药物加入血液中,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输血前后均需要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

5.同一输血器连续使用12小时以上应更换。同时输注多种血液成分时,应先输注血小板、冷沉淀、再输注红细胞、血浆等。

第7篇:防范与减少临床输血风险护理指引

1. 概述

随着临床医学发展,对血液需求日益增多,安全血液这一全球战略性问题愈显得突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新世纪初提出安全血液的战略,其战略之一是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合理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在艾滋病流行并确认可以通过血液传播之后,输血特别是输血安全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而如何防范和减少临床输血风险又是重中之重。 2. 护理目标

2.1严格遵循临床输血原则,确保输血安全性和有效性。 2.2掌握用血指征,合理用血,医务人员做好防护。

2.3严格筛查献血者,从源头上保证血源安全,合理保存血样,以备临床用血的需要。 3. 护理措施

3.1学习并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法律性文件,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3.2建立并落实输血查对制度。输血前,严格执行床边双人查对制度。 3.3在实施输血治疗前应取得病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4全血或成分血应从血库或专门存放血液的低温冰箱中取出30分钟内输入,并在规定时间内输完。输血后的血袋应及时送回输血科保存。 3.5除生理盐水外,任何药物及液体不能加入全血或成分血中。

3.6落实输血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上报程序,护士知晓并能自觉执行这些制度和程序,及时报告输血不良反应事件。

3.7按照《临床废物处理条例》,使用输血安全护理记录单。 3.8监测输血反应发生率。

3.9对多次输血的患者,可采用输血滤过器,以免不良反应发生;对输血过慢的患者,在保证输液通道通畅的前提下,采用输血加压设备,以便输血顺利进行。 4.护理评价

4.1输血过程无不良反应发生。

4.2临床用血合理,输血规范。 4.3医务人员在输血过程中防护到位。 5. 相关知识

5.1.输血的途径:常用的输血途径是静脉内输血,成人身上最暴露最容易穿刺因而也是最常用的是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次常用的是手背静脉和大隐静脉。对婴儿和儿童,较常用的是手背静脉和大隐静脉,对1岁以下儿童可用头皮静脉。下肢静脉壁比上肢静脉壁厚,又容易发生痉挛,所以应尽量选择上肢静脉。为防止输入的血液在进入心脏前从手术部位的创面流失,故凡头颈部和上肢的手术,应选用下肢静脉输血;凡下肢、盆腔和腹部手术,应选择上肢或颈部静脉输血。对新生儿输血或换血可用脐静脉。 5.2输血注意事项:

5.2.1输血前必须严格检查全血的外观,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合格;还要认真核对患者、交叉配合报告单和待输血液之间是否无误,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ABO和Rho(D)血型、交叉配合试验和抗球蛋白试验的结果、血袋号码、血类和血量等,并且应该有两人核对,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5.2.2输血时应到患者床前核对病案号、患者姓名、血型等,确定受血者本人后,用装有滤器的标准输血器(可以滤除血液和血液成分制品中可能存在的聚集的血小板、白细胞和纤维蛋白)进行输血。

5.2.3血液临输注前从冷藏箱内取出,在室温中停留的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输注前将血袋内的血液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

5.2.4输血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汪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2.5输血过程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输血初期10-15分钟或输注最初30-50毫升血液时,必须由医护入员密切注意有无不良反应。如果发生不良反应,须立即停止输血并报告负责医师及时诊治,同时通知输血科或血库做必要的原因调查。通常,输血不必加温血液。

5.2.6输血后将血袋保存于2-8℃冰箱24小时,以备出现意外情况时核查用。5.2.7输血完毕,医护人员逐项填写输血安全护理单。

5.2.8输血完毕后,医务人员将交叉配血单贴在病历中。 5.3掌握安全、合适的输血速度:

应根据病情和年龄来决定输血速度。如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速度应较快,心脏功能差者速度应较慢,老人和儿童患者速度也应慢。一般来讲,开始速度应较慢,约5毫升/分钟,以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及循环系统耐受倩况。10-15分钟后可适当加快输注速度。一般200毫升血液可在30-40分钟输完。 5.3.1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5~10ml/min;

5.3.2急性大量失血需快速输血时,输血速度可达50~100ml/min;

5.3.3年老体弱、婴幼儿及有肺功能障碍者,输血速度宜慢,1~2ml/min; 5.3.4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前15分钟要慢(2ml/min)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需要调整速度;

5.3.5不论是什么情况,一袋血须在4小时之内输完,如室温高,可适当加快滴速防止时间过长,血液发生变质,特别是长菌危险。

5.4 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输注时的注意事项:

5.4.1血小板:①输注前要轻轻摇动血袋,使血小板板悬起,切忌粗鲁摇动,以防血小板损伤;②摇动时出现云雾状为合格,无云雾状为不合格,疗效差。如有细小凝块可用手指隔袋轻轻捏散;③血小板的功能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从血库取来的血小板应尽快输用;④用输血器以病人可以耐受的最决速度输入,以便迅速达到一个止血水平;⑤若因故(如病人正在高热)未能及时输用,则应在常温下放置,每隔10分钟左右轻轻摇动血袋(防止血小板聚集),不能放入4℃冰箱暂存。

5.4.2新鲜冰冻血浆:①输注前肉眼观察应为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如发现颜色异常或有凝块不能输用;②融化后的新鲜冰冻血浆应尽快用输血器输入,以避免血浆蛋白变性和不稳定的凝血因子丧失活性;③因故融化后未能及时输用的新鲜冰冻血浆,可在4℃冰箱暂时保存,但不得超过24小时,更不可再冰冻保存。 5.4.3冷沉淀:①融化后冷沉淀不仅要尽快输用,而且要用输血器以病人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②因故未能及时输用的冷沉淀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不宜放入4℃冰箱,也不宜再冰冻,因为因子Ⅷ最不稳定,很容易丧失活性。

第8篇:临床输血护理管理中零缺陷管理理论的应用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输血护理管理中零缺陷管理理论的应用效果。

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血液科自2011年12月-2014年1月以来收治的172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输血缺陷率0.92%(8/868)明显低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4.61%(40/86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3.26,P<0.05)。

结论:零缺陷管理理论在临床输血护理管理中能够显著降低输血缺陷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零缺陷管理理论 输血护理管理 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36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228-01

本研究对选取我院血液科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以来收治的172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零缺陷管理理论在临床输血护理管理中应用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血液科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以来收治的172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和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各86例。将移植患者的淋巴细胞、骨髓等的输注次数排除在外。期间达到了10000单位的总输血量和2000的输血人次。其中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和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各868人次。

1.2 管理方法。

(1)组织学习相关理论和知识。将科室护理人员组织起来,对零缺陷管理理论及输血的相关法律等进行认真的学习,请本科医生将血液病患者的输血特点及要求讲授给护理人员,然后将其和收集到的输错血或潜在输血的报道等有机结合起来,对原因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将输错血的严重后果告知护理人员,然后将具体的预防措施教给护理人员,让其熟练掌握。

(2)专项培训。护理部应该将合理、易掌握的输血操作流程制定出来,制定时严格依据临床输血条例、法律及要求,然后将其一一发放给护理人员。鱼骨图式可以作为培训的主要模式,科护士长依据流程对护士长进行培训,护士长再组织培训病区带教组长,带教组长对培训内容进行熟练掌握后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带教老师对下面的各级护士进行培训。输血操作流程培训分两个阶段,即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其中理论培训包括对输血操作流程的每一步进行解读、对输血流程进行提问、对输血操作流程进行书面考试以保证人人都对流程进行熟练的记忆和掌握;实践培训包括练习、实习、实战、考核,其中练习就是监考者依据输血操作流程演示相关技能,实习就是输血操作过程中监考证和被考者分别为输血操作者和核对者,实战就是输血操作过程中监考证和被考者分别为核对者和输血操作者,考核就是监考证对被考者的输血全过程进行考核,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寻找出来,对其进行纠正[1]。

(3)健全输血制度。随着我国安全输血管理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及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增强,人们寄予了安全输血的重要性以越来越充分的重视。因此,临床应该依据相关法规及科室的实际情况对输血制度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健全,严格控制每个环节,保证双人核对每个环节并进行签名。同时,让患者及其家属认真阅读知情同意书,并进行签名。

(4)制定应急预案。护理部和科护士长应该对临床输血情况进行不定时的检查,护士长每天给予输血患者以充分的重视,将输血流程运行情况及时收集起来,同时将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及时寻找出来,然后将临床护理人员组织起来,对隐患发生的原因进行讨论和分析,然后依据讨论和分析结果将整改方案及应急预案制定出来。

1.3 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采用%表示,用X2检验,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输血缺陷率0.92%(8/868)明显低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4.61%(40/86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3.26,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

20世纪60年代,菲利普克劳士比提出了零缺陷理论。零缺陷理论属于一套质量管理理论,其被大力推行在美国各个企业管理中,其良好的应用效果得到了日益普遍的认可和应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零缺陷理论的核心内容,符合要求、有效预防是零缺陷理论的基本原则,零缺陷、可以用缺陷造成的金钱损失来对工作质量进行有效的衡量是零缺陷理论的工作标准。多数临床实践表明[2,3],自引进零缺陷管理理论并将其正确应用于输血临床后,输血的缺陷发生率得到了显著的降低,输血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本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输血缺陷率0.92%(8/868)明显低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4.61%(40/868),与相关报道相一致[4]。

综上所述,零缺陷管理理论在临床输血护理管理中能够显著降低输血缺陷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春娟.护理差错的分析与预防[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0):174-176

[2] 王燕菊.蒋学兵.张立萍.等.输血反应的原因分析与临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1):1749-1751

[3] 孙艳玲.浅谈护理管理中的关键点控制[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1,2:179-180

[4] 沈静慧,朱霞明,苗正英等.零缺陷管理在血液科输血过程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3):1173-1174

第9篇:2014年输血科质控工作总结

2014年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在科主任的领导下,我科较为完美的完成了本的质控工作,现总结如下:

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建立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

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全科人员的配合下我们建立了输血科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确保血液质量万无一失。我们始终坚持输血安全无小事,病人利益无小事,坚持质量就是生命,质量第一的原则,加强输血科的质量管理和建设,为临床提供安全放心的血液。同时我们结合本科室和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输血科工作制度和规范,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流程,在科主任的带领下监督检查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规范操作,细化分工,使输血科活动进一步完善和明确。

积极参加实验室室间质评活动,落实日常质控工作

本我们参加了省临检中心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和卫生部血型的室间质评活动,均取得满分的优异成绩,提升了本实验室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可对本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效果进行不间断的对比和审查。本科室的每日指控也按规定进行操作,进一步加强了对本科室实验室环境的检测。

加强科学合理用血,避免血液制品滥用

在科主任的带领下,临床各科室的配合下,本质控工作的重点之一,科学合理用血取得了重大成果,滥用血液的问题得到了很大遏制。科主任不间断对全员医护人员进行合理用血相关知识的培训,坚持严格审查输血申请单,把控输血指证,对于不符合输血情况的一律不予发出血液。不合理血液制品使用情况的减少不仅节约了血液,也缓解了血液紧张的局面,同时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大大减少,尤其血浆制品的使用比起去年减少了将近一半,进一步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2014-12-17

上一篇:服务下基层活动方案下一篇:sap屏幕增强示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