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临床分析

2023-01-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 FNHTRs) 又称为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Nonhemolytic febrile transfusion reaction) , 是指在输全血或输血液成分期间, 或输血后1~2h内体温升高1℃以上, 并以寒战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 用其他原因不能解释的发热反应。其发生率约为0.5%~1.0%, 占输血总反应率的52.1%[1]。本文就我院近年来发生FNHTRs的1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84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102例, 女72例;年龄7~83岁, 平均46.8岁;多次输血患者75例, 占40.8%;多次妊娠患者18例, 占9.8%;血液病患者39例, 占21.2%;恶性肿瘤患者43例, 占23.4%;致病原因包括外伤、肿瘤、剖宫产、流产等。输血类型包括全血、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组18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 包括姓名、性别、疾病种类、妊娠情况、输血次数、体温变化、输血类型、临床症状体征、发生时间等情况。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1) 发热:输血开始后短时间内出现发热, 145例患者均在1~2h内出现, 仅有3例患者在输血后5~8h出现。发热时间为3min~1h, 平均15.6min;发热严重程度与输血速度和输入血液中含有的白细胞数量有关[2]。 (2) 恶心、呕吐:本组23例患者伴有恶心、呕吐, 其中2例患者在输血发热反应数小时内发生口唇疱疹。 (3) 寒战、抽搐:本组17例患者伴有畏寒, 5例患者发生寒战、抽搐。这种寒战现象主要是皮肤热转换致使血管收缩, 肌肉产热的作用。 (4) 发热现象:一般是自限性的, 体温升高1~2℃, 面部潮红, 脉搏增快, 血压一般无变化[3]。

2.2 不同输血类型与FNHTRs发生率的关系 (表1)

由表1可以看出, 本组患者输血类型FNHTRs发生率由高到低排序为白细胞 (46.2%) 、血小板 (29.9%) 、全血 (12.5%) 、红细胞 (9.2%) 、血浆 (2.2%) , 其中以白细胞、血小板发生FNHTRs最高。

3 讨论

3.1 概述

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 (FNHTRs) 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 指输血中或输血后1h内体温较输血前升高1℃以上, 多伴有寒战、头痛、恶心、胸闷、呼吸困难、皮疹等症状, 其发生率国内外报告为4%~37%。主要原因是一次或多次输入的献血者血液或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与患者发生了同种免疫反应, 产生了白细胞抗体而导致发热等症状。此输血反应与输血次数和患者的性别 (女性多于男性) 和有无过敏体质 (过敏体质多于非过敏体质) 有密切关系, 尤其是接受输血次数越多, 患者白细胞抗体的检出率越高, 输血前应用抗组胺和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均不能预防其发生。国外的调查结果认为, 一次输入血液或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含量少于5×108, 即去除90%的白细胞, 就能有效地防止非溶性输血发热反应的发生。本组患者输血类型FNHTRs发生率由高到低排序为白细胞 (46.2%) 、血小板 (29.9%) 、全血 (12.5%) 、红细胞 (9.2%) 、血浆 (2.2%) , 其中以白细胞、血小板发生FNHTRs最高。可见输血类型中白细胞与血小板含量与FNHTRs发生率有密切关系。

3.2 发生原因

(1) 热原反应:一般指引起发热反应的各种微量物质, 包括细菌性热原、药物中杂质、非蛋白质的有机或无机杂质、采血或输血器上残留变性蛋白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菌性热原 (内、外毒素) , 内毒素的致热作用较外毒素强。热原引起的发热反应, 随着输血器具不断更新, 无菌条件的改善, 制约技术改进和热原检测水平提高会逐渐减少[4]。 (2) 免疫反应:大多数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多次输入HLA不相容的白细胞、血小板而引起的抗原抗体反应有关。本组184例FNHTRs患者发生率最高的输血类型为白细胞 (46.2%) 、血小板 (29.9%) 。另外, 由于多次接受输血或妊娠, 受血者血中产生白细胞、血小板凝集素及淋巴细胞毒抗体, 再次接受输血, 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激活补体, 进一步引起白细胞、血小板溶解而释放热原, 导致发热反应。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和结合珠蛋白等, 能激发产生同种抗体, 也可以引起发热反应。 (3) 细菌污染引起的败血症细菌污染引起败血症的严重程度与细菌种类、污染程度及输入血量的多少及病人的抵抗力而不同。输入已有大量细菌生长的血液时, 即使少到10~20min, 也可立即引起剧烈反应。在低温下生长的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所致休克和DIC尤为严重。并且, 即使低温下繁殖受抑的细菌, 待血液从血库中取出置于室温条件下细菌又可迅速生长, 所以污染血存放时间越长或从血库取出存放于室温下时间越长, 输入后危险性越大。严重病人在输入数十毫升血液后即可出现寒颤、高热、头胀痛, 很快发生严重低血压和休克, 随后发生DIC及肾功能衰竭。 (4) 其他反应的早期症状:要特别警惕, 溶血性输血反应和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早期或症状轻微时也可以表现为发热反应。

3.3 治疗方法

在输血治疗过程中, 一旦发生发热反应, 应立即停止输血, 并缓慢输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将受血者血样及剩余血液制品一起送血库 (输血科) 或检验科进行有关方面实验室检查。注意受血者保暖, 并密切观察病人, 每15~30分钟测体温1次。如受血者出现轻度发热反应又因病情需要继续输血时, 应重新更换血液制品 (例如洗涤红细胞) 予以输注, 但输注的速度宜慢, 且须严密观察受血者生命体征。对于发热时间较长, 一般可选用阿司匹林, 扑热息痛等退热药帮助退热。FNHTRs临床预后较好, 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治疗措施。

3.4 预防措施

(1) 白细胞的交叉配合试验:当患者已有白细胞抗体时, 最好是采用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 选择相容的献血者, 以防止输血不良反应。但在交叉配合试验中, 还没有简便而准确的方法。似乎粒细胞免疫荣光结合试验是检测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最敏感的技术, 而淋巴细胞毒性试验是检测HLA抗体的最好方法。 (2) 移除血液内的白细胞:为了预防自细胞凝集素利抗体引起的输血发热反应, 宜提供移除白细胞70%或以上的少白细胞的浓缩红细胞。另外, 引起发热反应的白细胞, 不仅是粒细胞, 也可以是单核细胞, 但用尼龙滤柱过滤血液后可不发生发热反应, 因尼龙滤柱可以移除大多数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3) 药物预防:可以在输血前或反应开始时给患者使用能抑制输血发热反应的药物, 常用的为阿司匹林, 初剂量为咆 (成人) , 以后每2小时给1次, 共3个剂量。抗组织胺蓟物如盐酸苯海拉明或扑尔敏, 不能预防输血发热反应。其他抗组织胺药, 如吡苄明 (pyribenzamine) 也同样无效。注意, 切忌把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注射。 (4) 其他措施:当发生输血发热反应时, 应立刻停止输血, 所剩血液不可再用。此外, 须给患者保暖。输血速度在非急症情况下不可过快, 可以1h输血400mL。

摘要:目的 探讨输血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 (FNHTRs) 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分析发生原因。方法 对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84例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发生FNHTRs患者的临床诊治方法, 分析发生FNHTRs的原因。结果 FNHTRs患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 其次还包括恶心、呕吐、寒战、呕吐等伴随症状;输注单纯白细胞、血小板可增加FNHTRs的发生率。结论 FNHTRs临床预后较好, 通过积极预防和治疗可明显降低FNHTRs的临床发生率。

关键词: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输血,诊断,治疗,原因

参考文献

[1] 胡晓成.铜陵地区自愿无偿献血者巨细胞病毒感染状况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8, 15 (5) :145~148.

[2] 金燕萍, 熊忠秀, 丁峰, 等.受血前血源性传染病五项相关指标检测结果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17 (1) :268~270.

[3] 张凌, 刘珺, 周菁.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进展[J].北京医学, 2004, 23 (3) :58~59.

[4] 吴红梅, 张云香, 叶玉蝶.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中发热反应的相关因素研究与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18 (19) :114~116.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心理挫折浅析及其排除策略下一篇:系统护理干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