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质控分析

2023-0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输血质控分析

成分输血技术要点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成分输血的技术要点后明确护理措施对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从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入院输血的患者内选择60例回顾性分析,根据干预形式分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不予以特殊干预,实验组制定技术要点干预,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成分输血患者实施技术要点干预,可以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其具有较高价值。

关键词:成分输血;技术要点;不良反应发生率

输血作为临床中常见的急救以及治疗措施之一,其也对患者的急救以及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1]。输血并不是指将血液单纯地输入到患者的体内即可,其需要对患者的血型进行意外抗体检查后,并进行交叉配血的试验、配血相合或相容之后,才能对患者进行输血[2]。若输血源中存在一定的病菌或者输血比例存在问题的时候,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输血效果,甚至会加重的患者的疾病程度,导致患者发生新的疾病问题,从而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身体健康。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入院输血的患者内选择60例回顾性分析,根据干预形式分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年龄在18-70周岁,平均为(43.92±1.21)周岁。对照组年龄在18-70周岁,平均为(43.91±1.23)周岁。对两组年龄、性别等资料分析后,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纳入标准:(1)知情同意,且积极参与。(2)资料完整。(3)接受成分输血。排除标准:(1)存在意识障碍。(2)非成分输血。

1.2方法

对照组不予以特殊干预,实验组制定技术要点干预:(1)严格掌控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临床对患者实施安全输血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时期对患者输注血液、血制品等。同时,临床实践过程中,还存在部分不合理输血的情况,最常见的为将输血作为营养支撑。此时,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减少输血不良反应,降低患者需承担的不必要输血感染风险。(2)对献血者进行健康教育:需让献血者了解相关内容,明确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并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献血者需注意清淡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油脂、蛋白质等,影响血液质量。献血者还需提供完整的病史、用药资料,实现安全献血的目的,降低数学不良反应。(3)完善各种血液制品的制备工作,国内制备的血液成本原料多为站外采集,全血的保存运输过程,将直接影响成分血的制备工作。因此,相关人员需严格按照《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制备各种血液制品,保证血液成分,让其达到相关要求,严格掌控各个环节,保证血制品的質量。

1.3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其他反应。其他包括细菌污染、输血结束后出现紫癜、肺水肿、枸橼酸盐重度、含铁血黄素以及空气栓塞。发热反应主要是指体温要比输血之前上升1℃以上,且以发热、寒战为主,并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以及过敏等因素。过敏反应是指患者出现皮肤瘙痒,且皮肤表面出现荨麻疹等情况。

1.4统计和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 23.0分析,计数型指标则以例(n/%)表示,x2检验,计量型指标则选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t检验。P<0.05,则具有差异。

2 结果

实验组输血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低于对照组无差异,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输血作为临床医学中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被广泛应用于多个不同的疾病治疗中[3]。随着临床医学的迅速发现,输血治疗也逐渐在临床中普及开来,且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4]。输血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其可以帮助一些失血患者及时补充血液而,进而维持患者机体能力的需求,挽救失血患者的生命安全[5]。并且,输血还是治疗贫血患者的有效方法,有效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根据输血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症状的严重程度,其分为轻度、中度以及重度三个级别。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主要是由于患者血液成分中释放出更多的细胞因子,或者对患者进行输血过程中,输血白细胞与患者血清中的抗体产生反应,致使热源释放,进而诱发患者出现中度输血反应。而皮疹、荨麻疹主要是由于患者输血的血浆中存在某种蛋白,进而诱发患者出现轻度超敏反应,其属于轻度输血反应。急性细血管内的溶血、败血症休克,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部分出现输血过敏患者的因素,也包括过敏史、IgA抗体发生反应等相关。随着临床配型技术以及相关程序的完善,威胁输血患者生命安全的反应较少。但是,临床中依旧存在过敏反应以及发热反应。

综上所述,明确成分输血的技术要点后,严格控制输血过程,可以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

参考文献:

[1]符小玲,蔡兴权,徐春柳,等. 191例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0,20(09):1769-1772.

[2]曾纪力. 成分输血前预防性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6):2316-2317.

[3]贾洪娟,武彩云. 浅谈临床成分输血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发生不良反应的处理[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8):30-31.

[4]徐燕娜,纪勇平,杨慧,等.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9,29(06):757-759.

[5]张红,谢跃文,李茂,等. 去白细胞成分输血对肿瘤患者的价值及输血不良反应、术后感染率的改善分析[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02):124-125.

姓名:钱晓雪 出生年月:1992.01.17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河南信阳 单位名称: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医院级别:二甲 科室:输血科 研究方向:输血医学 学位:学士

学历:本科 专业:医学检验 职称:输血师 职务:无

作者:钱晓雪

第2篇:郑州地区门诊输血患者输血反应分析及风险管理

[摘要] 目的 通过整理郑州地区门诊输血患者的输血资料,分析门诊输血患者输血反应情况,处理方法及疗效,旨在探讨如何有效避免和处理输血反应,确保门诊输血患者的输血安全。 方法 统计分析本门诊部2010~2012年共计430名门诊输血患者输注各类血液成分的输血反应情况及处理情况。 结果 根据统计,输注各种血液制品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有一定区别,在门诊患者范围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冷沉淀,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的比例最低。结论 门诊输血为需要长期输血,经济条件受限的血液病患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降低了医疗成本,但是由于医疗硬件不如医院,尤其是输血反应的存在要求必须加强门诊输血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才能保证门诊输血安全。

[关键词] 门诊输血;输血反应分析;输血风险管理

[

血液病患者因为部分血液成分的减少、缺失或异常改变,出现以贫血、出血、发热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输血在对血液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种不可取代的治疗手段。但是输血同时也会引起输血反应,轻者引起患者不适,重者可危及生命。门诊部自1998年成立以来开始收治血液病患者,依托血液中心的用血和科研优势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输血服务,随着输血人数和输血量的日益增多,输血反应也时有发生,我们在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及时处理,至今无一例安全事故。下面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到我门诊部就诊的430例血液病患者门诊输血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旨在进一步加强门诊输血风险管理,有效避免和处理输血反应,降低输血风险,保证输血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门诊部2010年1月~2012年1月430例门诊输血患者,主要包括急性出血(消化道出血、月经出血过多及外伤出血)而导致的缺铁性贫血,慢性血液病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铁幼粒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白血病等),血友病患者及癌症患者的对症治疗。共有效申请输血4212例次,实际发放并输注悬浮红细胞195200 mL、血小板52个治疗量、新鲜冰冻血浆81600mL、冷沉淀6060 U,血小板52个治疗量,除血小板和个别时期血液制品短缺而造成患者预约等候,患者基本都在当天输血完毕,共发生输血反应39例,输血反应率0.93%。

1.2 实验室检查

由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血型研究室操作,对所有申请输血患者在输血前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鉴定、RhD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试验(凝聚胺法)。

1.3 输血反应诊断标准

依据《输血治疗学》[1]的标准诊断,即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免疫性不良反应和非免疫性不良反应两大类。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急性溶血反应及低血钙症状等。

1.4 方法

根据2000年卫生部发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和2012年发布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严密觀察和详细记录患者输血期间的生命体征、临床表现、不良反应、处理办法及处理后恢复情况。一旦发生输血反应,立即中断输血,静脉输注生理盐水维持通路,积极治疗抢救,最后根据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类并分析。

1.5 血液制品来源

门诊部所用血液制品均来源于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

2结果

2.1 用血情况

本次调查共采用病历430例,其中男298例,女132例,首次输血者41例,两次及多次输血者389例。见表1。

表1 用血患者人数及用血量

注:输血患者可以一次性输注血小板和悬浮红细胞

2.2 输注各种血液制品的输血不良反应情况

门诊输血患者共430例,申请输血4212例次,发生不良反应39例,占0.93%。患者以慢性贫血患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和血友病患者居多,其中慢性贫血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根据医嘱长期口服中西药治疗,辅以输血治疗,大多都输注悬浮红细胞,阵发性血红蛋白尿患者及连续两次以上出现输血不良反应者给予输注洗涤红细胞,部分化疗患者使用辐照红细胞。血友病患者输注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根据统计,输注各种血液制品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有一定区别,在门诊患者范围内,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冷沉淀、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的比例最低。见表2。

2.3各种血液病患者输血次数及输血反应率

各种血液疾病输注血液成分不同,输血频率不同,发生输血反应率也不同。血友病甲患者一般输注冷沉淀,有些患者因为经济原因或输注冷沉淀效果差输注冰浆治疗。血友病乙患者通常输注冰浆治疗,严重时输注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白血病患者大多输注悬浮红细胞治疗,有过严重输血反应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放化疗患者一般选择辐照红细胞。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输注洗涤红细胞治疗,各种血液病患者输血次数及输血反应率见表3。

表3 各种血液病患者输血次数及输血反应率[n(%)]

3 讨论

本次研究表明,本门诊部输血反应发生率为0.93%,低于相关文献的1%~10%[3]。反应以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门诊输血给需要长期输血,经济条件受限的血液病患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同时降低了医疗成本。但医疗条件还和医院存在一定差距,输血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根据门诊部10余年输血及输血反应的病历分析,本人将避免和处理输血反应以及加强门诊输血风险管的经验理总结如下。

4.1 加强输血服务质量,优化门诊输血流程

(1)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熟悉各种血液制品的种类、应用及注意事项,优化门诊输血流程,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合理用血,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严格把握输血指征,每次输血前详细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常规,结合患者具体身体情况和血常规进行合理输血[4]。

(2)严格执行每人每次输血前进行交叉配血和抗体筛查,如有异常嘱患者暂缓输血。

(3)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悉心总结护理经验,如将刚从冰箱中取出的血液用毛巾缓慢捂热,减少患者输入过冷血液引起的不适反应;冷沉淀,冰浆等冷冻制品放入全自动融浆机中化冻15~20 min后,拿出后用毛巾擦干水分,对着光线好的地方轻轻晃动血袋,如有较大和较多的沉淀物或液体浑浊时立即向药房反映并更换,极大程度地减少了输血反应的发生。

4.2 完善门诊输血病历,实行信息化管理

门诊部自2007年开始建立血液病病历档案,对患者一般情况,诊断过程及在门诊输血过程均进行详细记载。从2012年9月开始启用门诊输血信息系统,对门诊输血病历进行更全面、更完善的管理,尤其强调记录输血反应的发生和处理过程。对于曾经反复发生过敏反应或上次发生较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采取一定预防措施,如嘱其使用洗涤红细胞,提前口服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等),对经常发生较严重输血反应(通常为输注冰浆的血友病患者)的患者采取静脉穿刺两路给药,一路输注血液制品,另一路给予葡萄糖酸钙加入高糖液体防止过敏反应。

4.3 输注过程中反复巡视,严密观察

医护人员在患者输注血液制品过程中必须反复巡视,严密观察,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输血并将管路中存血排除,输注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给予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加入管中,对过敏反应一般有迅速的疗效。对于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立即给予糖皮质激素和解热镇痛药的同时进行物理降温,边降温边观察,直至体温下降至正常范围。患者如大量快速输血后出现循环负荷过重等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立即中止输血,嘱其端坐位,双腿下垂,同时给予低流量吸氧。

综上,输血能为患者带来明显疗效,也同样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作为医务人员必须时刻本着为患者负责,减少患者痛苦的原则,充分认识输血安全的重要性,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制定处理方案,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输血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田兆嵩. 临床输血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46-265.

[2] 卫生部.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 卫医发[2000]184号.

[3] 石坚,王淑容,邓克非. 成分输血的临床应用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04,17(3):219-220.

[4] 江欣. 加强输血质量控制保证输血安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3):185-187.

[5] 乐道利,张青,饶神宗. 283例临床输血反应的分析[J]. 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2(12):655-656.

[6] 杨向萍,陈姬妙,冯飞. 建设和谐的血液生态:中心辐照型采供血网络在海南省的建立、实践与创新[J]. 中国输血杂志,2009,22(1):8-10.

[7] 安万新. 合理用血保证输血安全[J]. 中国输血杂志,2008, 5(21):229-230.

[8] Gu JY,Shi XL,Zhang Y,et al. Study on the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porcine primary hepatocyte culture in vitro[J]. Zhonghua Gan Zang Bing Za Zhi,2009,17(11):867-871.

[9] Hohberger C,Davis R,Briggs L,et al. Applying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technology in transfusion medicine[J]. Biologicals,2012,40(3):230-231.

[10] 胡立功. 血站信息化建設的几点思考[J]. 血液管理,2006, (9):58-60.

(收稿日期:2013-10-31)

作者:蒋慧 王芳

第3篇:电子病历系统实时质控后病历质量缺陷的分析与质控对策

【摘 要】电子病历系统的实施为医疗质量控制提供了手段,通过开发一系列电子病历环节质控点,实现病历全面实时质控,使传统质控模式变为动态、全程质控,提高了全员的质控意识,使手写病历中常见的,如病历书写不及时、病历项目缺失、医嘱修改缺记录分析、用药配伍不合理等问题得以杜绝,基本消除Ⅲ级及以上病历,大幅提高病历质量。

【关键词】电子病历;实时质控;病历质量

电子病历是计算机化的病历,其系统是医院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一个优秀的电子病历系统不仅能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规范医生的病历书写习惯,提高医疗质量。本院自2012年7月开始使用电子病历系统,逐步收集、分析、总结病历书写缺陷,通过不断设置、完善、修订电子病历环节质控点,大幅提高了病历质量,现就电子病历系统实时质控后病历质量缺陷的分析及其质控对策总结如下:

1 资料

收集2012年四季度电子病历实时质控实施前病历4945份及2013同期电子病历实时质控实施后病历6823份病历进行统计、分析。

1.1 病历质量缺陷的分析与质控对策

1.2 电子病历书写缺陷

1.3 病历首页 入院病情填写不正确;离院方式填写错误;缺重症监护具体时间;抢救次数填写不正确;有创操作、有创治疗如胃肠镜、胸腔镜、胸穿、腹穿、血透等未填写操作项目。

1.4 入院记录 入院记录未在24小时内完成;既往疾病史记录不详细,缺既往服药情况、既往疾病控制情况等;查体体征前后矛盾;入院诊断顺序不对;入院诊断名称不规范。

1.5 病程记录 首次病程记录未在8小时内书写;C、D型病历首次病程记录缺鉴别诊断,鉴别诊断无针对性描述;诊疗计划缺具体检查项目及药物名称;医嘱修改未记录或记录不全;无对异常检查结果、检验结果的记录及分析;缺补充、修正、明确诊断的病程记录及分析;会诊意见未在24小时内记录;未执行会诊意见未记录未说明理由;上级医生查房意见缺补充病史、诊断分析或指导性治疗意见,体现不了上级医生诊疗水平。

1.6 手术相关记录 手术记录未在24小时完;术后首次病程记录、术后第一天记录、术后第二天记录、术后第三天记录未及时完成;手术医生未参加术前讨论。围手术预防使用、停用抗菌药物缺病程记录及分析;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时间长、品规不合理、剂量大。

1.7 知情同意书 病情变化时未及时下病危病重医嘱;病危同意书缺个性化风险告知;术前谈话记录缺替代疗法的说明。

1.8 医嘱与病历书写 医嘱录入不规范;医嘱顺序混乱;病历中有错别字;用药医嘱与病程记录不符;超说明书用药(超说明书用药范围、剂量等)。

1.9 护理病历 缺核对、执行签名;打印病历缺项。

2 电子病历书写缺陷的原因分析

2.1 医护人员工作人员繁忙,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够。

2.2 医护人员对《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不熟悉,基础知识不扎实。

2.3 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2.4 科主任、护士长管理意识不强。

2.5 职能部门监管及处罚不力。

2.6 电子病历自动质控系统不完善,信息故障多。

3 质控对策

3.1 加强培训:由医务部、科教科与质控科组织,以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通过专家授课、培训等手段对全院医生进行“三基三严”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培训,并进行考核,对不合格者再次进行培训,直至合格,提高医护人员“三基三严”水平,提升医疗业务技能。同时为提高我院的病历质量,质控科多次到省级医院学习、取经,参加市病案质控中心举办“病历质量培训班”授课工作。

3.2 运行电子病历管理系统:首先进行模板的规范,对全院电子病历的模板进行审核,从源头上杜绝了病历书写的不规范,并利于部门的监控。其次依托信息化平台,研发实施电子病历自动质控系统,实现30余项目自动质控,实现电子病历自动质控率100%,实时监控每一份病历资料书写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病历完成的时限,做到事前提醒、事中监督、事后考核,以达到提高医疗质量的目的。

3.3 质控工作重点前移:重点加强了环节病历的实时监控,实行医疗质量管理责任追究制,实施全程医疗质量实时管理。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临床医生的在架病历书写进行实时检查,对手术、危重抢救、死亡病例的病案进行逐份实时筛查,实施“质控—反馈—修正—确认修正”PDCA循环,及时发现、反馈、分析、总结存在问题,限期整改,既提高了临床医师的诊治能力,又确保了病案质量的稳步提高。

3.4 核心制度的重點监控: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强化内涵质量管理,根据各临床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种,制定上级医生医师查房记录、抢救记录、疑难危重术前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等各项详细病案质量考核要求,重点监控,不定期督查。

3.5 加强职能科室的监管:医务部、质控科制订了病历质量控制奖罚规定及绩效考核系统中病案质控评分标准的制定、校验工作,对全院运行病历实时监管,实行奖罚。

3.6 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提高管理效能: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平台,院相关职能科室将有关制度、通报、讲座、典型病案讨论、有缺陷的病历在局域网上发布,供临床医务人员查看、下载、学习、点评,提高了医务人员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提高了病案质量管理的效率。

4 电子病历系统实时质控后病历质量的评估

通过对运行病历环节质量的实时监控,实际上是对各科医疗活动过程的监管,并通过医院信息化平台,将每月对检查情况的总结、比较和评价,及各科的成绩和存在问题,以质控通讯的形式进行通报,并实行奖惩制度,使检查与反馈互动,逐步提高病案质量,进而提高医疗质量。

作者:龙宇飞

第4篇:输血质控

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

输血是治疗与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输血前必须检查血型,选择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输血前检验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检验。血标本采集、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对提高安全输血系数有互补作用,缺一不可,其目的是使输入的血液成分有效成活,而不会引起受血者的RBC发生破坏,使生命得到挽救,在检验医学中,输血前检验尤为重要,临床医生几乎完全依赖其结果的正确性。然而,在输血前检验的前、中、后各个环节均可能发生差错。因此操作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一定的血库知识和分析能力,从思想上重视输血前检验。

1、严格输血适应证,防止医患纠纷

输血是临床治疗抢救生命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可能传播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HBV、HCV、HIV等感染引起的疾病。筛选献血者所涉及的血液检验项目,我国目前规定有:HBsAg、抗2HCV、抗2HIV、梅毒试验和ALT检查等。除了供血单位严格筛查献血者,对患者输血前进行相关检测已成为临床检测的一项重要任务。对受血者做输血前血液指标检测,有利于分清责任,减少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使一些无临床症状的携带者患者得到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另外,发现潜在传染源,也有助于医务人员在诊断和护理时,加强操作隔离保护,避免自身感染,同时对医疗器械进行严格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输血既可用于治疗,也可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输血可抑制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使肿瘤复发率增高,因此除最小限度输血外,还应开展成分输血。成分输血能降低输血传播某些疾病的风险。要注意的是,由于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即使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已存在病毒感染的可能。据报道,由于“窗口期”的存在,1996~1998年法国经血清学检测合格的血液,HBV、HCV和HIV存在的风险分别为1/220000、1/375000和1/350000(NAT分析)。Pillonel等调查法国1998~2000年血清学检测合格的血液,HBV、HCV、HIV和HTLV4种病毒总的残留风险为1/250000。因此,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对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对必须输血的给与适当输血,但应该以成分输血为主。对择期手术的患者最好采用自身输血,自身输血越来越多,是输血发展的重要方向。

2、输血前检验血标本的重要性

血标本采集、运送应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采集血标本前要反复核对输血申请单上填写的病人与实际病人是否一致,要准确无误。输血申请单须资料齐备,所用血标本要恰当地代表病人当前的免疫状况,3d之后的标本,病人的免疫状态发生改变影响配血试验,病人所用的一些药物也影响配血试验,所以必须用3d之内采集的血标本做配血试验。抽血后立即在试管上贴好标签或条码,做好登记,防止血标本稀释、溶血。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逐项核对。按时做好贮血冰箱的温度记录和消毒工作。对停电情况应做出记录并及时处理,以防标本失效。

3、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 3.1 ABO血型鉴定

ABO血型鉴定是输血前检验的常规项目,交叉配血的前提条件。做血型鉴定的标准血清应有批准生产文号、有效期内、并有购回后自己检定的记录(包括特异性和效价等)。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试验,尤其要注意血清和血球比例,对于某些疾病如肝病患者或蛋白异常的患者,做血型时,最好用洗涤红细胞。正反定型可互相验证和起到质控作用。ABO正反定型不合可以分为:反定型不合、正定型不合、蛋白质或血浆异常和其他原因4类。当发现正反定型不符,首先应重复全部试验,确保红细胞悬液浓度(试管法为2%)、试管无污染、标本无混淆;其次要注意血型抗原抗体的缺失或减弱以及ABO亚型的存在,进行吸收放散试验、唾液中血型物质测定等一系列试验,试验方法应包括生理盐水介质、抗人球蛋白介质、低离子强度介质(LISS)、酶介质等。

3.2Rh血型鉴定

人类血型系统中最复杂的当属Rh血型系统,它能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其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正常人血中不存在Rh天然抗体,有输血史、妊娠史、再次输血的病人有可能产生免疫性的抗Rh抗体,故应常规检查Rh(D)血型,定型时应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操作,并建立对照系统。

3.3保证血型鉴定安全

血型鉴定错误难以完全避免,据文献报道,欧美发达国家控制最为严格的血库或输血科,出现错误的总频率为2.0%~4.7%不等;其中因ABO不相合所致的纠纷或事故达1/6000~1/33000。对错误原因调查分析一致性的结论是:>60%的错误由血库以外的因素造成,血库自身相关的错误只约13%~32%。所以加强血库内外的质量管理,如何正确地发现和降低血库血型鉴定错误,是实验室质量和技术管理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只有正确地鉴定血型,才能确保指导输血安全。

4、严格交叉配血

实验室做交叉配血实验应严格按照部颁《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所谓“严格交叉配血”是指采用的方法必须能检出ABO不相容及ABO系统以外的、有临床意义的抗体。

4.1交叉配血的临床意义

交叉配血实验是确保患者安全输血必不可少的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酶、聚凝胺、抗人球蛋白等)。可以发现血型鉴定中的任何错误,可以发现是否含不规则抗体。交叉配血时应注意主测、次测有无凝集及溶血,有输血史、妊娠史、短期内需要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必须开展筛选。除了盐水介质外,手工凝聚胺试验(MPT)作为输血前试验正在国内许多医院血库常规应用。

4.2MPT法的原理及应用

凝聚胺(polybrene)是一种多价阳离子溴化己二甲胺多聚物,具有中和肝素的作用,溶解后产生许多正电荷,能中和红细胞表面唾液酸所带的负电荷,使红细胞的Zeta电位降低,红细胞相互间容易接近,外加离心力的作用易诱发红细胞产生可逆的非特异性凝聚。反应体系中的低离子介质能大大促进抗原抗体反应,若反应过程有IgG分子已直接与红细胞搭桥,当非特异性的红细胞凝聚消散后,只有由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特异性凝聚仍存在。应遵循“两步法”操作规程。

用凝聚胺配血法可以检出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几乎所有规则与不规则抗体。MPT在测定有临床意义的抗体时(特别是IgG抗体)比酶法、抗球蛋白法更加敏感、快捷,并且假阳性少。因此做交叉配血时,应在正确鉴定患者和献血者血型的前提下(特别是ABO亚型),联合应用盐水法和MPT,必要时再补充其它方法相互印证。

5、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异常原因及分析

许多因素可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凝集,为了辨别真伪,建议用显微镜观察结果。

5.1假阴性(1)标准血清效价降低;(2)血清与红细胞比例不当(过浓或过淡);(3)老人、幼儿及保存时间长的红细胞凝集力减弱,宜用正反定型对照;(4)反应时间不足,较弱的凝集不能出现;(5)把轻微溶血误认为不凝集,当有不相合抗体和补体同时存在时可致溶血,上清液呈亮红色;(6)反应温度不当,ABO血型鉴定和盐水配血应在室温,而检查不完全抗体应在37℃进行;(7)不完全抗体遮断引起的假阴性。

5.2假阳性(1)冷凝集:自身免疫性贫血、病毒性肺炎等患者血清的冷凝集素效价和反应温度可升高,此时可用37℃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并在37℃做凝集试验;(2)假凝集:肾炎、肝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病人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或血液黏滞性增加,或用玻片法实验时间太长,水分蒸发,RBC串钱形成假凝集;(3)某些受肠道杆菌感染的病人RBC可获得“类B”抗原;(4)获得性病理性自身冷抗体形成的凝集;(5)有些病人在注射青霉素后可产生青霉素抗体,能吸附在RBC表面,与相应的血清发生凝集;(6)自发性或继发性凝固,这是由于采血时动作迟缓,血清自行凝固,或较多的钙离子污染。 5.3责任性错误:如抽错血标本、加错标准血清,看错或登记错结果;或书写不规范,造成临床输血的安全隐患。因此操作要认真,观察结果要仔细,填发报告单要正确无误;临床医生必须规范书写,填写正确的信息,血库工作人员遇有疑问时,应充分利用电脑联网系统或加强与临床联系及时纠正。各种仪器、用具要清洁、干燥,防止溶血,吸管、滴管要专用。

6、交叉配血后的注意要点

6.1交叉配血后的查对及报告交叉配血操作完毕后,应对试验进行核查,其内容包括受血者和献血员标本的正确与否、操作程序、反应条件、试验结果是否正确,完全确定后填写交叉配血报告,报告中应将受血者和献血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血型以及献血员的采集日期、血袋编号、血量等写上,以便在出现意外时查找原因。查对无误后,发血者与受血者共同签名,以示负责。发出的血液不得收回,如发现血液质量确有问题或疑点,不得发出,应立即通知采供血单位妥善处理。及时收集输血反应卡并做好统计分析。

6.2交叉配血后血标本的保存在发出报告和血液之前,再次核对受血者和献血员的血液标本并封闭或将容器盖拧紧后,一起放在1~6℃冰箱至少保存7d,以便输血不良反应时复查,所有原始资料要保存10年。

第5篇:输血科质控小组工作计划

输血科质控小组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临床合理用血,预防和减少输血反应,提高血库及输血质量,特制订2012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了预防和减少输血反应,提高输血疗效,合理利用血源。

二、工作目标

1.指导输血科制订合理性用血计划

2.减少和杜绝临床的不良输血反应

3.推广成分输血

三、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严格执行各项输血管理制度。

2.定期检查血库的各项工作制度执行情况,查对血库出入库量,要求帐物相符。

3.举行输血知识讲座

4.督促临床医生合理用血,成分输血率要求达到100%

5.定期检查临床医生输血告知制度落实情况及输血前各项常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提出整改措施。

第6篇:2014年输血科质控工作总结

2014年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在科主任的领导下,我科较为完美的完成了本的质控工作,现总结如下:

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建立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

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全科人员的配合下我们建立了输血科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确保血液质量万无一失。我们始终坚持输血安全无小事,病人利益无小事,坚持质量就是生命,质量第一的原则,加强输血科的质量管理和建设,为临床提供安全放心的血液。同时我们结合本科室和医院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输血科工作制度和规范,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流程,在科主任的带领下监督检查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规范操作,细化分工,使输血科活动进一步完善和明确。

积极参加实验室室间质评活动,落实日常质控工作

本我们参加了省临检中心的输血相容性检测和卫生部血型的室间质评活动,均取得满分的优异成绩,提升了本实验室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同时可对本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效果进行不间断的对比和审查。本科室的每日指控也按规定进行操作,进一步加强了对本科室实验室环境的检测。

加强科学合理用血,避免血液制品滥用

在科主任的带领下,临床各科室的配合下,本质控工作的重点之一,科学合理用血取得了重大成果,滥用血液的问题得到了很大遏制。科主任不间断对全员医护人员进行合理用血相关知识的培训,坚持严格审查输血申请单,把控输血指证,对于不符合输血情况的一律不予发出血液。不合理血液制品使用情况的减少不仅节约了血液,也缓解了血液紧张的局面,同时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大大减少,尤其血浆制品的使用比起去年减少了将近一半,进一步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2014-12-17

第7篇:输血病历季度分析

XX科输血病历第三季度分析记录

输血病历是临床治疗疾病,抢救患者实施输血的原始记录,是输血过程的法律依据。新《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明确指出,完备和规范的临床输血记录是医院应对来自输血导致的医疗纠纷的一枚 “金盾”。为规范我科临床输血病历书写,提高我科临床输血病历质量,降低医疗纠纷风险,现对我科2014年第三季度抽查15份临床输血病历分析如下:

1:我院2014年7-9月XX输血病历63份,抽查15份。

2、根据卫生部颁发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卫生部综合医院评审标准》[3]对输血病历规范化填写进行调查与分析,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输血申请填写、病历首页记录、有输血反应记录无回报单、输血治疗同意书无感染检测结果、输血前评估、输血过程治疗记录、输血后疗效评价、输血过程护理记录等八个方面。

3、判断不合格标准:

(1) 输血申请单、输血治疗同意书:凡未按我院输血申请单、输血治疗同意书设置要求内容填写完整的,均为不合格。

(2)病历首页:凡未填写血型、输血成分、量的视为不合格。

(3) 病程记录:凡出科输血病历,病程记录无输血前评估、输血记录、输血后评价及输血记录有输血反应无输血病历反应回报的视为不合格。

1 (4)护理观察记录:凡输血过程无护理观察记录的视为不合格。

4、结果:输血申请填写不规范4份(26.7%),病历首页记录:共6份包括未填血型1份(6.7%)、未填成分2份(13.3%)、未填量3份(20%),均无输血反应;疗同意书无感染检测结果2份(),输血前评估5份(33.3%),血过程治疗记录3份(20%),输血后疗效评价9份(60%),输血过程护理记录规范。

4、 讨论

病历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疾病诊治过程的全面记录,是医疗行为的唯一载体,有重要的法律意义,但在医疗活动中,由于病历书写质量缺陷导致的医疗纠纷屡见不鲜。输血病历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真实及医护记录不一致等将埋下医疗纠纷隐患。《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条、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医疗机构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材料应包括病历资料原件。这就要求临床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时应注重保全原始医疗文书,并保证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规范性。建议改进措施如下: 4.1 规范输血行为

输血既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抢救失血、贫血急危重症病人的主要手段。如何预防因输血而导致的医疗纠纷,最基础的工作应是规范输血行为。具体而言,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把握以下四方面:

第一:输血前医生应如实告知患者输血目的,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注明,并取得病人或家属签字认可。输血治疗同意书应项目填写完整,

2 内容填写准确;签字日期应晚于检验报告回报日期(结果未回报要注明);临时医嘱应有检验项目。

第二:应按要求进行常规检测HBsAg、抗HCV、抗HIV、抗TP、肝功等。这对减少由输血引发的医疗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配血及发血过程要求记录完整,有献血者和患者血型、血型的复核者、配血者、交叉配血记录和签字、供血者的储血号码等的记录,同时取血与发血双方必须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结果等。只有确保上述内容准确无误后,双方才可签字并发出血液。

第四,应做好患者输血的病程记录:输血前评估、输血过程记录、输血后评价及护理记录和产生输血不良反应的回报记录。同时应建立有效的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 4.2 加强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

我院出科输血病历,无输血后评价占60%,治疗同意书未填写感染检测结果占13.3%填写不规范占40%。因此采用了以下措施:医护人员进行《规范》、《办法》和《标准》、相关制度、病历规范记录知识的培训,端正其临床输血记录的态度和行为。(2)医院医务科、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建立临床用血督查小组,每月对临床各科输血病历进行抽查,对存在的问题在《医务简报》上通报,并通知当事人修订病程记录。(3)我院建立有临床用血等级审批及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输血输血适应症手册,每季度对临床医师用血情况进行公示,对科室临床用血情况

3 纳入科室和医务人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4)制定了输血申请及病程记录流程下发临床科室,修订《临床输血申请单》、《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对《临床输血申请单》、《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填写不规范的在《医务简报》上通报,责令改正。(5)加强输血科的监督职能及临床沟通,对不按临床用血申请审批制度申请用血,输血科将信息反馈临床,否则输血科可以拒绝配血。

4 输血病历书写规范几点要求

为进一步规范输血病历病程记录,参考《山东历书写基本规范》及相关资料,制定了以下几点要求,希望能提高临床输血病程记录水平。

1、入院记录既往史中如既往有输血史,应说明血型、输血次数、血液品种、有无输血反应等。病程记录中应有专门的输血记录,不能与其他日常记录掺杂在一起。

病案首页有血型、输血品种及输血反应,应逐一并准确记录。

2、输血前应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记录中应包括诊断、输血的原因即适应症、拟输血品种及输血量。

3、输血记录包含内容:

输血原因(掌握各种血液成分输血的适应症)、输血前后的症状和生命体征、输入血型、血液品种(如“少白细胞的红细胞”不能简单的写为“红细胞”,应与发放的输血单上的血制品名称一致)、输血量、输血起止时间(要求精确到分钟,与护理输血实施记录吻合)、输血过程是否顺利、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有应注明何种症状及处置方法并记录于病历)。

4、必须有输血后检查分析(输血疗效分析)

5、必须有输血治疗同意书

1)书写工整(有时“阴性”与“阳性”无法区分)、规范(如:不能用+、-代替阳性、阴性)。输血前检查结果未回可填“备查”,入病历前必须补填上检查结果。

5 2)输血前向患者及其近亲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风险,病员或家属签名并注明与患者的关系。

3)签名时间应精确到分钟,由患方填写。

4)应有输血相关的沟通记录,谈话时间与签名时间必须要有时间差。

6、临床输血申请单 1.书写工整、规范。 5必须填写血型(急查应注明急)

6、输血前检查 1)血前检查的意义。

2)输血前检查标本采集时间必须在输血治疗前。

3)病员拒做输血前检查应在特殊检查治疗同意书签字拒查并保存于病历。

7、输血记录单

1)书写工整规范,有配血者及审核者签字。 2)有取血人签名。

3)输血执行人双签字,与护理实施记录输血执行人及查对者吻合。护士单人值班输血前应与值班医生共同进行核对,输血记录单上核对者应有值班护士与值班医生双签名。

4)血袋条码粘贴于记录单上(现多是血库直接打印在输血记录单上)。

8、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

1)书写工整、规范:病人姓名、性别、输血血型、输血品种、血量等。

6 2)输红悬、血小板、冷沉淀等应用“U”为单位。 3)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有应注明不良反应类型。 4)输血史、孕产史认真填写。 举例示范:

2013-03-14 15:48 副主任医师查房记录

今日xxx副主任医师查房后指出:„„,诊断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依据„„,目前红细胞1.25×1012/L,血红蛋白46.00g/L,红细胞比积18%,患者重度贫血,有急诊输血指征,拟给予红细胞悬液3u以纠正贫血.

王xx 2013-03-14,17:00 输血记录

患者活动后心悸气促,查:T36.2℃ P110次/分 R21次/分 BP105/60mmHg,贫血貌,睑结膜、口唇苍白,心率110次/分,心律整齐无杂音,双肺未查见异常体征。查血液分析示:白细胞4.3×109/L,红细胞1.25×1012/L,血红蛋白46.00g/L,红细胞比积18%,血小板110×109/L。患者重度贫血,为纠正贫血,今日给予B型红细胞悬液3U静滴。由xxx、xxx护士核对无误,于今日14:30开始输血治疗,16:46输完上述血液成分。输血过程顺利,患者无寒战、皮疹、恶心等特殊不适。输血后查:T36.5℃ P96次/分 R18次/分 BP110/62mmHg,明日复查血液分析后评价此次输血结果。 王xx 2013-03-15,10:00 患者活动后心悸气促减轻,查:T36.0℃ P89次/分 R18次/分 BP110/60 mmHg,心率89次/分,贫血貌,结膜苍白较昨日好转。

7 心肺未闻及异常体征。今日复查血液分析示:白细胞4.3×109/L,红细胞1.85×1012/L,血红蛋白50.00g/L,红细胞比积22%,血小板105×109/,症状及检验结果提示输血治疗有效。 王xx 输血病历检查重点、质控要点

首页、病程记录中血型、既往史输血的描述、输血适应症、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估;输血知情同意书、医生输血申请、申请审核制度与用血分级管理制度执行;病历24小时内完成;输血过程的观察,及早识别可能存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严格控制输血严重危害,血液输注的时效性.

8

第8篇:分析后质控

分析后质控,确保检验报告准确最后防线

《中国医学论坛报》“检验医学”专栏今日正式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一座连接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的桥梁,是《中国医学论坛报》为临床医师和检验医师搭建的沟通平台。

近十多年来,临床检验已经从传统的“医学检验”向现代的“检验医学”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变化,而是临床检验在学术性、学科建设、理念方面的巨变;不仅仅是一些新的检验手段的出现,一些技术设备的更新,更突出的是理念变化,即从过去的“以标本为中心,以检验结果为目的,只看标本不管病人的工作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以检测结果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为目的理念”。

《中国医学论坛报》意识到这种变化对临床医学的重要意义,开设“检验医学专栏”,并以临床医师和检验医师为目标读者,旨在通过这个平台,向临床医生介绍检验医学的理念变化和学术进展,使临床医学与检验医学能更密切地结合,检验医学更及时、更优质地参与临床诊治。

该栏目将从学术角度,介绍国内外检验医学及相关学科实验室诊断领域的最新学术进展及成果、新方法与新技术,为临床医生选择先进且实用检验项目提供参考;从疾病角度,介绍循证检验医学方法及证据,临床案例解析,为临床医师解惑答疑。

作为该栏目的特约主任编委,我希望能联合更多的检验医学领域和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为该栏目撰写高质量的文章,为临床医生更充分、有效地利用实验室诊断助力,为检验医师更广泛参与临床诊治,进而提高检验医学的学术地位开路。

在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ISO15189)中,对临床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是这样要求的:“医学实验室的服务是对患者医疗保健的基础,因而应满足所有患者及负责患者医疗保健的临床人员的需求。这些服务包括受理申请、患者准备、患者识别、样品采集、运送、保存,临床样品的处理和检验及结果的确认、解释、报告以及提出建议”。

这一论述不仅确立了现代检验医学的内涵,更新了学科建设的理念,也为质量管理的过程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根据实验室的服务内容,临床检验全程质量管理可分为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中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

曾有调查显示,由分析后期产生的误差占临床检验总误差的 18.5%~47%。可以说分析后质量控制,是实验室检验全程质量管理的最后一道关口。其内容包括:结果确认、规范报告、授权发布、临床解释、传送报告以及保存检验样品。这一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有3个方面:①检验结果的审核和发出;②检验样本的保存和标本的处理;③咨询服务,即检验结果准确的解释及其在临床诊治的合理应用过程。

在此笔者以检验结果的审核和发出为例,阐述分析后质量控制在临床的应用。

检验结果确认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注意标本质量问题。应检查标本采集、保存、送检情况,注意标本有无溶血、乳糜血,还应考虑药物影响。如可能有这些情况存在,应暂停药或排除这些原因后再进行复查。又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凝血试验,室温条件下取血至检测完成的时间不能超过4小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样本不符合要求而又进行了检测,在结果确认时必须加以说明。

2.注意有无干扰检验结果的因素。输液后立即采血检查血糖及K、Na、Cl等电解质;注射维生素C同时取标本检查血糖、乳酸脱氢酶(LDH)、尿糖、尿红细胞(潜血);服用阿司匹林5天内测血小板集聚功能;输入大剂量抗生素的同时采血培养等现象,显然都是不恰当的。

3.注意对比申请单上医生填写的临床资料与检验结果,分析是否符合患者的既往史和医生的初步诊断。例如患者是14岁女性,申请单诊断是“贫血原因待查”,但血红蛋白为190 g/L。这样的矛盾结果必须复查。

4.注意相关联检验参数的检验结果之间有无临床资料不能解释的现象。某检验中心曾遇到这样的检验结果: 红细胞(RBC) 2.1×1012/L,血红蛋白(Hb) 85g/L,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85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42 pg。这样的结果用什么红细胞的病理表现都不能解释。最后检验医师发现是由于采血不当造成标本溶血引起的。在日常工作经常可以见到:外观是“柏油便”,但单克隆潜血试验结果阴性;乙肝“两对半”检查出现表面抗原阴性,而e抗原阳性的矛盾结果,这很可能是抗原与抗体的“前滞”反应,标本稀释后即可得到真实的结果。

5.注意有质控意义参数的表现。 如“尿11项”检查中的维生素C (Vic)结果的质控意义要远大于临床诊断价值。因为尿10项化学成分检查中,有5项受尿标本所含的Vic的干扰。因此,签发报告时先要查看Vic的含量,如果超出方法学允许的浓度,必须改用其他方法检测。又如,尿液酸碱度可干扰尿蛋白、尿比重的检测,只有pH值病理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方可发出报告。特别是用仪器进行白细胞分类时,每个标本在发出报告前必须核实仪器结果是否符合“镜检筛选标准”,不符者必须涂片镜检。

6.要注意分析仪器运转是否正常,质控在可接受范围内,如发现系统误差或漂移,及时修正并验证检测系统恢复正常后,再行检测,发出报告。

检验结果审核与发出

检验结果是临床医师开展诊疗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检验报告就是这些信息的传递载体,必须重视这一环节的质量保证。无论是发送报告单,还是通过网络系统发送检验结果给临床医生,发出的检验报告必须保证完整、准确、及时。

1.严格的报告单签发、审核制度

检验报告单发出前,除操作人员签字外,还应由另一位有资格的检验人员核查并签名,最好是本专业室负责人核查签名。

审核的基本内容有:临床医师所申请的检测项目是否已全部检测、是否漏项;检验结果填写是否清楚、正确;有无异常的、难以解释的结果;是否需要复查等。

2.应建立明晰异常结果、危重疑难患者的复核或复查制度

检验科应规定哪些情况下的检测结果须与以前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观察当前检测的结果及其变化是否符合规律,可否解释,必要时可与临床医生联系。

3.建立危急值紧急报告制度

实验室应规定危急值的报告制度,其中含结果的复核、结果报告的方式(电话报告、病房来取,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LIS)报告,向主管医生发手机短信等)及规定结果报告时间。

因为一些检测项目,如血钾、钙、糖、血气[血pH、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等]结果过高、过低,都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检验医师必须迅速将结果报告临床,并记录报告时间、报告人及结果(报告单)接收者。

4.特殊项目的检验报告及一些关系重大的检验报告

如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的报告单、诊断为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的报告单、发现罕见病原体的报告单等,需检验科主任或由科主任授权的人员,复核无误并签名后尽早把结果发给临床。

医院应建立这方面的规章制度,患者取报告单应有相应的凭据,一方面可以避免拿错报告单,另一方面可以保护患者的隐私。同时加强医护人员责任心,防止检验报告单的丢失或发错科室。

5.建立检验报告单发送签收制度

6.检验数据管理(略)

第9篇:护理部二级质控分析

第二季度,护理部按照《河南省中医医院管理年检查标准》,对全院4个护理单元每月分别进行了1次护理二级质量大检查、每月1次中医护理特色专项质量检查,现就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总结如下:

一、工作总结

各科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中医护理指南及院内感染知识培训,以及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通过学习,激发全院护理人员学中医、用中医热情;护理部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季度组织中医护理理论考试,考试大部份同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护士长质量检查把关不严,按规定检查病历书写质量落实力度差,病房管理整改措施不力

(2)个别体温脉搏未及时测量,安全管理措施差 (3)治疗室保洁欠佳

(4)专科病房没有中长期计划

(5)护士长督促检查护理记录但不及时,护士长不审阅签字,个别护士态度差,病房巡视不到位

(6)急救药品管理不规范,消毒隔离管理差 (7)手术病人和危重病人未使用腕带

二、病房管理存在的问题 (1)急诊科:

1、病房、床头、床下、卫生间有杂物

2、地面有痰迹

3、病房有异味

4、晨间护理不到位 (2)内科

1、个别护士着装不整齐

2、床单不整洁,大单不及时更换

3、遗嘱查对记录填写不及时

4、药品抢救柜有积尘 (3)外科

1、病房地面、电视柜、卫生间有死角

2、基础护理不到位 (4)妇产科

1、治疗室物品放置不规范

2、病房床头、床下有杂物

3、卫生间有异味

三、危重病患者的护理及基础护理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1)急诊科:个别护士个别病人口腔护理未落实,指甲未修剪,未按要求使用管道标识。

(2)内科:病人“三知道” 、护理人员“八知道”掌握差,饮食护理要点不熟悉,床单位不整洁、床下杂物多,便器放置不规范,晨晚间护理、送开水措施、口腔护理、“三短”、“六洁” 、用药告知落实差。

(3)外科:病人“三知道” 、护士 “八知道”知晓率低,护士病室物品放置不规范,床单元布类更换不及时,饮食指导、头发护理、体位护理、用药告知落实差,晨间护理落实不扎实。

(4)妇产科:个别病人病人不知晓护士长、责任护士,责任护士对病人 “八知道” 掌握差,晨间护理落实不扎实,床单元不整洁。个别口腔护理未落实,用药指导落实差。产妇会阴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落实差。

四、消毒隔离方面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执行率100%;无菌物品、清洁物品分类存放,放置规范;治疗室、换药室每日消毒一次,每周大清洁一次,记录规范;一次性物品用后处理和生活垃圾、医用垃圾处置符合要求,设专人管理,交接记录完善。 存在问题是:

(1)急诊科:

1、个别护士着装不规范,未带口罩;治疗台清洁不规范。

2、洗胃机、吸引器、除颤器有积尘。

3、医疗垃圾桶不清洁 (2)内科:

1、治疗台、冰箱、医疗垃圾桶不清洁有积尘。

2、止血带未按照一人一袋执行。治疗室无菌柜、治疗台面、医疗垃圾桶不清洁,有积灰

(3)外科、妇产科:

换药室内敷料过期,生理盐水无开瓶时间,垃圾桶不清洁,换药车上医疗废物未及时清理,一次性注射器用后未毁形,湿化瓶未清洁消毒

(4)手术室

手术室有浸泡器械现象,生理盐水无开瓶时间,紫外线灯管未消毒时间。

(5)产房

1、接生台未消毒,医疗垃圾桶不清洁,拖把未分室使用。

2、有浸泡针线现象。 (6)供应室

1、硅胶管引流管不及时更换,有粘连现象。

2、个别手术器械有锈有垢。 (7)检验科

1、医疗废物未分开存放,医疗垃圾处理不及时,分类不规范,操作台上有血迹。

2、未执行一人一袋。

五、急救物品管理

急救器材、药品要求护理人员做到齐备完好,标识醒目,数目、剂量、规格统一,班班交接,做到“四定”、“三无”、“二及时”、“一专”管理,护士长每周一次检查,记录完善,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合格率100%。其中存在的问题:

1、护理人员不熟悉管理制度

2、护理人员对个别急救药品药理作用不熟悉

3、急救柜药品有积尘,急救药品放置不规范 4,护士长每周一次检查未落实。

六、护理文件书写

护理记录基本做到了内容完整,及时准确,语言简练,层次清楚,点突出,符合要求;大部份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护特色、专科护理特色以及健康宣教特色。其中存在的问题:

(1)急诊科:医嘱执行单未签名;护理记录缺乏连续性,专科指导缺乏针对性,无康复训练措施

(2)内科:漏大便次数、BP,体温单页面不洁;首次护理记录缺项完成不及时(长达一周),康复指导、特殊指导缺乏内涵,专科评估、特殊指导缺乏针对性,输液计划结束未签名。

(3)外科:医嘱漏执行签名,个别体温点圆大小不等;首次护理记录完成不及时,缺专科评估及特殊指导,诊断书写不规范,未作专科评估,特殊指导缺乏针对性。

(4)妇产科:

1、医嘱漏执行,术后医嘱未居中,特殊指导、常规指导缺乏针对性,专科评估、特殊指导完成不及时。

2、涂改,字迹潦草

3、无输液滴数

4、输血完毕护士未签字

七、特色护理项目 各科做到年有计划,季有安排,月有检查,周有重点,能按照《2011年中医护理特色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中医特色护理考核标准》要求完成;护士长积极主动与科室同仁发掘中医特色护理新项目。存在的问题:

(1)急诊科

1、未开展中医护理

2、护理记录单缺乏中医护理内涵 (2)内科

1、专病护理常规落实后无记录,无辩证施护

2、入院评估结果与病情、评价内容不相符,未作专科特色护理指导。

(3)外科

1、入院评估无主诉、无专科评估

2、中医护理特色不到位 (4)妇产科

1、中医特色护理记录较少

2、执行中医护理操作不到位。

八、满意度调查:

(1)本季度较满意的科室是:供应室、手术室、内科 (2)病人提名表扬的是重症监护室的全体成员 (3)存在问题:

①上午输液太晚,护士主动巡视差,加取液体不及时 ②个别护理人员服务态度差,费用解释不到位

③脏床单更换不及时,驱蚊措施落实差,夜间影响患者休息

④护士未主动说明所有检查的目的、注意事项、检查结果、用药告知、饮食指导、入院介绍等

九、原因分析

1、护士长缺乏全面质量观管理,平时重视治疗任务的检查,疏于各种制度、职责、安全风险、基础护理落实的检查,加之护士长督促、检查、执行力度不够,使一些质量检查流于形式。

2、青年护士是我院临床一线的主力军,大多数工作经验缺乏,只注重表面形式观察,缺乏深入实质学习,久而久之养成诚信危机,工作缺乏责任心和慎独精神。

3、个别护士平时不重视专业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学习和更新,知识面狭窄,法制观念淡漠,应急能力与护理文件书写能力较差。

4、虽然医院有健全的消毒隔离制度、院感管理制度等,但控感办平时缺少检查指导,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长期已来使整体人员对院内感染知识意识淡薄,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

5、对卫生部关于“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精神实质学习执行不深入,由于护理人员少,基础护理仍然依靠家属陪伴,陪伴可以随意出入,这就增加病房管理的难度。

十、改进措施

1、护士长严格按照工作计划执行,每日针对科室的主要问题进行检查,避免工作的随意性,检查督促的盲目性,各项管理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2、对全体护理人员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素质、职业修养教育,从而让她们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

3、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人人知晓《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内容,个个落实医疗垃圾毁形、分类、规范存放,做到有菌观念,无菌操作;特别是在执行侵入性操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一消毒。

4、规范治疗室管理与正确洗手。及时清理治疗室内与治疗无关的物品或非无菌物品,加强科室工作人员责任心培养,每班做好清洁,并班班交接;护士长对清洁工的工作应常抓不懈,定期进行培训,重点进行督查,消除卫生死角;全面贯彻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时刻谨遵七步洗手法流程,进行正确洗手;随时保持洗手槽清洁,每日清洗肥皂盒,确保洗手肥皂干燥放置。

5、要求护士长每月深入病房3-4次了解患者对治疗、护理、饮食、起居、环境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提高病人满意度。

6、开展护理强化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技术水平及服务水平。从护理人员素质抓起,护士长要充分利用护理业务学习、护理疑难病例讨论、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护理查房、护理质量缺陷评讲等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质量教育,促使其自觉按照工作职责和质量标准进行工作,主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从而保证护理质量。

7、增强护理人员抗风险能力,确保护理安全。强化护理人员遵章守规,组织相关法律知识、护理核心制度学习,及时向全院护理人员传递有关护理差错事故的案例警示,规范使用各种标识。

定期对全员护士进行培训考核。

2011年6月份

护理部

上一篇:自主创新的对策下一篇:人社办公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