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学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乡镇小学“包班制”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出路探究 ——以封丘县D小学为例

摘要:“包班制”是指在某个班级教学管理中由一位教师为主,两到三名教师为辅协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育工作模式。“包班制”教师负责全班每位学生的教学管理、课程安排、家校联系、德育工作及组织各类活动等工作。近些年,我国部分乡镇小学也采取了“包班制”教学,但与发达地区创新教育改革的“包班制”有所不同。乡镇小学“包班制”是在师资和生源的双重缺失下,采取的无奈之举。当前,学者们多聚焦于发达国家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进行的“包班制”教育创新改革议题,但对中国农村乡镇地区的“包班制”研究较少,基层调研的实证研究更为匮乏。因此,运用社会科学方法对乡村小学“包班制”发展现状、困境进行系统探究,并借鉴教育学理论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不仅有助于弥补“包班制”理论研究在乡镇区域方面的缺失,也为发展乡镇小学“包班制”、提升乡镇小学教育质量提供经验参照。本研究以河南省封丘县所属的乡镇小学为研究对象,选取封丘县D小学为案例开展实地调研,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获取一手资料。通过对问卷数据分析和访谈记录的文字、录音整理,发掘案例中“包班制”发展现状及存在困境,并参考美国、芬兰、日本、德国等国家“包班制”的经验,借鉴适用于我国乡镇小学“包班制”发展的优化措施与出路探究。研究发现:“包班制”教学是乡镇地区应对乡镇小学师资紧缺和生源过少的手段,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当前,乡镇小学“包班制”教学模式存在:第一,学生素质提升困境:包班制不能满足被访地区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教师自身的职业发展困境。包班制教师主要为多学科教学、工作任务量大及培训教研学习少;第三,学校持续发展困境。采用包班制教学的乡镇小学存在教育质量差、学生生源少和师资匮乏等问题。根据问卷调查与访谈的结果,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教师成长阶段理论,本研究发现“包班制”教师素养有待提升、“包班制”政策不完备、乡镇小学教学资源薄弱是造成当前困境的主要原因。对此,本研究分别从政策、学校、教师三个维度提出乡镇小学“包班制”的优化策略:一是优化乡镇教育政策,加大宣传包班制、拓宽引进全科教师、提高“包班制”教师待遇、提升乡镇小学入学率;二是强化学校教育改革,优化乡镇学生评价体系、丰富“包班制”教学组织形式、构建综合课程体系、提供“包班制”特色教学资源;三是推动教师素质提升,增加“包班制”教师在职培训、加强“包班制”教师思想建设、完善“包班制”师资管理制度、培养“包班制”教师全科教学。

关键词:乡镇小学;包班制;班级管理;全科教师;乡村教育

学科专业:教育硕士(教育管理)(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一)国家对乡村教育的重视与支持

(二)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

(三)教学和观察过程中关于“包班制”的思考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包班制”的研究

(二)国内关于“包班制”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 核心概念界定

(一)乡镇小学“包班制”

(二)全科型教师

(三)班级教学管理

(四)课程整合

五 理论基础

(一)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二)教师成长阶段理论

六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七 创新点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包班制”发展的背景概述

一 包班制发展概况

二 乡镇小学包班制发展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学校概况

(二)乡镇学校师资匮乏

(三)学生在校数逐年递减

(四)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三 小结

第二章 乡镇小学“包班制”发展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 调查内容的设计

二 基本情况与数据分析

(一)性别和从教年限

(二)学历和乡镇小学教师师生比

(三)乡镇小学班级人数和学生测评模式

(四)包班制教师工作量与态度

(五)包班制教师培训与家长支持率

(六)包班制教师的薪酬待遇与工作压力

(七)课程设置与学生全面发展

三 小结

第三章 乡镇小学“包班制”发展的现实困境及归因分析

一 乡镇小学“包班制”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教师职业发展困境

(二)学生素质提升困境

(三)学校持续发展困境

二 乡镇小学“包班制”发展困境的归因分析

(一)“包班制”政策不完备

(二)乡镇小学教学资源薄弱

(三)“包班制”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三 小结

第四章 乡镇小学“包班制”发展困境的出路探究

一 优化乡镇教育政策

(一)加大包班制宣传力度

(二)拓宽引进全科教师

(三)提高包班制教师待遇

(四)提升乡镇小学入学率

二 强化学校教育改革

(一)优化乡镇学生评价体系

(二)丰富“包班制”教学组织形式

(三)推进课程体系整合

(四)提供“包班制”特色教学资源

三 推动教师素质提升

(一)增加“包班制”教师在职培训

(二)加强“包班制”教师思想建设

(三)完善“包班制”师资管理制度

(四)培养“包班制”教师全科教学

四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步进电机基本原理分析论文提纲下一篇:土木工程英语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