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培养目标(精选9篇)
一、班级德育工作目标及措施: 1.深化爱国教育。
继续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坚持国旗下讲话。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加强对学生的“五爱”教育。要充分利用德育基地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以重大节日、重要人物和重要纪念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努力提高德育实效。2.狠抓养成教育。
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加强校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养成教育也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本学期我将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密切配合,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学生进行规律性的常规训练。重点落实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强化学生课堂纪律、课间休息、上放学路队、文明礼貌以及早晨到校后的行为等,杜绝一切不安全的校园事故隐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配合好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准确把握学生对各科知识的掌握,与各科教师配合,以促进全班成绩的平稳、扎实地上升。
4.家校结合:通过各种方式经常保持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本学期,力争和个别家长多联系,促进学生的转变。要不厌其烦的做好个别学生的转化工作,抓两头,促中间,使全班形成一盘棋,真正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班集体。5.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关心学生的生活,体贴他们的冷暖,了解他们的心理,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使班主任工作做的更好。
6.重视学校各项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比赛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7.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二年级是小学生活学习的刚刚建立并熟悉的一年,也是小学阶段学习很重要的一年。如何在班级里尽快抓好班级体,形成新的班风,我打算从以下做起:
⑴确立本学期的共同奋斗目标、培养良好的班风。⑵培养和使用班干部,继续值日班长制。
1)建立小干部例会制。每个月组织学生干部开一次例会,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辅导和总结。
2)倡导小班长值周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管理。班主任要对值周班长的值日进行指导和总结。
3)举行小干部交流会。学校每月举行一次小干部交流活动,跟踪跟班小干部的工作情况,交流各班的工作经验,取长补短,使班级管理不断上台阶。
(3)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在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工作。班集体中总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学生,他们或是学习差,或是性格孤僻,或是顽皮捣蛋。班主任必须做好这些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对于个别学生的教育,应持正确的态度,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对他们要一分为二,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特别是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对症下药,如王运达、解坤等,思想散漫的学生,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本学期,在班级管理中我将做到七个字;“爱心、细心、责任心。”
乌市第42中学
一、设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小学领导和教师设定德育目标要依据如下三个方面观点、理论与事实。
1.依据国家关于德育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确定了德育为先的理念, 在德育为先的理念下提出了“六个加强”的规定和要求。这“六个加强”是新时期国家对学校德育的基本要求, 它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2.依据小学生品德成长规律。
小学生品德成长过程要遵循两条基本规律。一条是“品德成长阶段规律”, 另一条是“知情意行协同积淀规律”。小学生品德成长阶段规律是指小学生在品德成长过程中, 呈现出一些突变点, 每个突变点将前后两个阶段分开, 使前后两个阶段划分了明显的不同, 这就是小学生品德成长阶段的一条规律。小学生品德成长阶段的另一条规律是“知情意行协同积淀规律”。小学生的各项品德素质的生发和成长都是知情意行协同形成的, 不是单一形成的, 在品德素质成长过程中又是逐步积淀起来的, 各个品德成长阶段都有平均最近发展区, 品德教育内容与要求在品德最近发展区内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德育工作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依据小学生认知能力实际。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 他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 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他特定的认知能力水平, 德育工作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和认知能力水平相适应, 内容多了、深了, 超过了小学生认知能力, 小学生吸收不了, 少了、浅了, 浪费了时间, 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二、构建小学德育目标体系
经几年的实践探索, 我们认为小学德育目标体系应有四项全学年总目标与每学段各项分目标构成, 全程又分低、中、高三个阶段, 形成既有总目标, 又有阶段目标的德育目标体系。我校设定的德育目标如下。
1.小学生品德行为成长目标。
全学程总目标:小学生通过六个学年的全程学习与修炼过程, 在团结、助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尊师、孝敬、勤奋、节俭共12个方面渐进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各学段分目标:1~2年级, 在团结、助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八个方面渐进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3~4年级, 在团结、助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尊师、孝敬十个方面渐进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5~6年级达成全学程总目标。
2.小学生爱国情感成长目标。
全学程总目标:小学生通过六个学年的全程学习与修炼过程, 渐进养成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情感。
各学段分目标:1~2年级, 在形象维方面渐进养成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情感;3~4年级, 在形象维为主、辅以形式维方面, 渐进养成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情感;5~6年级达成全学程总目标。
3.小学生正确价值观成长目标。
全学程总目标:小学生通过六个学年的全程学习与修炼过程, 在自我观、亲情观、友情观、幸福观、集体观、国家观共六个方面逐步形成感性性价值观。
各学段分目标:1~2年级, 在自我观、亲情观、友情观三方面逐步形成感性性价值观;3~4年级, 在自我观、亲情观、友情观、幸福观四方面逐步形成感性性价值观;5~6年级达成全学程总目标。
4.小学生感性信念成长目标。
全学程总目标:小学生通过六个学年的全程学习与修炼过程, 逐步形成具有跟共产党走, 走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就会有幸福生活的信念。
各学段分目标:1~2年级, 逐步形成共产党好、共产党领导我们过上幸福生活信念;3~4年级, 就是逐步形成共产党好, 社会主义好, 共产党领导我们在社会主义里过上幸福生活信念;5~6年级达成全学程总目标。
何为教学目标?《教育词典》是这样定义的:教师预期的、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化,即预期的教学结果。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指表述正确,要求适度,不拔高、不降低,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和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目标。它是品德课程教学的灵魂,是课堂教学行为的起点和归宿,更是实施品德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与保证。现结合品德教学实际,对如何制定教学目标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
1.从学生的角度正确定位
由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内涵理解模糊,造成了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不恰当。如一教师对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秋天多美好》(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是:
(1)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秋天的特征,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中。
(2)通过寻找大自然中秋季的细微变化,使学生对探索大自然充满兴趣。
(3)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秋天的美丽,在活动中加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4)通过观察、比较、品尝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秋天成熟的果实,感受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
上述目标中“引导”“使”“让学生”等字眼,表明行为的发出者是教师。而“通过寻找大自然中秋季的细微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品尝等方法……”则是针对学生而写的。两者互相交错,混为一谈。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不出现主语(行为的发出者)。检测表述的方式是否正确,可看每一条教学目标前能否加上“学生”两字。加上后,读起来文通句顺的表述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明确,所有教学目标的出发点都是学生,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正确定位。上述目标的正确表述应为:
(1)将自己融入大自然,运用多种感官感受秋天的特征。
(2)在欣赏和感受秋天的活动中,加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通过观察、比较、品尝等方法,了解秋天成熟的果实,感受秋天是丰收的季节。
2.让三维目标融合统一
一些教师在撰写教学目标时,将其分成认知、情感与行为三个方面来写。如一位教师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第三单元《生命世界》(第一课时),对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知道一些生物具有生命现象,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和神圣。
情感目标:激发关心、热爱动植物的情感,唤起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行为目标: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动植物。
众所周知,对于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而言,学生学习的结果不仅是知识的获得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他们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在做事中学做人。所以,制定的教学目标要让情感、态度、行为、知识、技能的培养融合统一。
为此,对上述教学目标可作如下调整:
通过观察了解,交流动物在生活习性,植物在外形方面的变化,初步感受动植物生命的表现;
通过多种途径认识一些特别的动植物,感受动植物世界的奇妙,唤起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这样的目标表述,更加符合课程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内在统一。
二、制定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1.整体解读教材,准确把握年段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其中“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会重复出现,但要求螺旋上升。
为此,我们一定要用全局的眼光,整体地解读一篇课文。何为整体?就是要把一篇课文置于一个单元、一个年段,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来解读,弄清这篇课文与一个单元、一册教材、整个学段的关系,从而准确地定位其价值,而不是就课文谈课文,孤立地解读。现以浙教版教材中以“节日”为主题的课文为例,根据不同年段的要求,各自教学重点可确定如下:
一年级上册《欢天喜地过新年》:知道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了解当地过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知道拜年的礼节,能设计并参加一些新年活动;了解其他国家过新年的简单情况。
二年级上册《中秋节》:知道中秋节的日期,能从日历中找到中秋节;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统故事、传统活动,培养对传统节日的兴趣;积极参与中秋节的文化娱乐活动,从不同途径搜集节日的信息,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节日特色,在活动中加深对节日的喜爱之情。
二年级上册《国庆节》:知道国庆节是新中国母亲的诞辰日,了解全国各地为母亲庆祝生日时庄严而又热闹的场面;以童心唱祖国的形式,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
四年级下册《节日大观》:深入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节日风俗与文化传统;感受世界的丰富多样,尊重、欣赏不同的风俗、文化;了解各民族传统节日的起源、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懂得现代节日的设置及其意义。
只有通读小学阶段的品德教材,用整体的眼光来解读,才能恰如其分地定位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该教些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只有将它们了然于胸,课文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体现年段目标,尊重教材编写内容交叉出现,目标螺旋上升的要求。
2.通读整组教材,确定课文教学重点
浙教版品德教材都是按照单元的形式编排的,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主题。如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在成长》:三篇课文分别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要向你学习》《竞争与合作》。通读这一单元课文我们可以发现,第一课《天生我材必有用》和第二课《我要向你学习》都是围绕“人与自我的关系”展开的,但是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第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重在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让学生明白每个生命都是独特而亮丽的。只有拥有自信,努力拼搏,才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为有个性和特长的人。
第二课中所涉及的认识自我,旨在引导学生全面而客观地认识自我,不仅要知道自己的优点,也要明白自己的短处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目光延伸到了解和认识他人的优点上,重在引导学生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第三课关注点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只有竞争和合作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人必须既能够主动参与竞争,又善于与他人合作,并且懂得竞争必须讲究规则,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道理。与前两篇课文相比,这一课关注的视野更加开阔,从以关注自我为主走向关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在通读整组教材的基础上,你会明确第一课的重点在于了解自己的优势,培养自信心;第二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真正学会取长补短;第三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懂得有序的竞争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在参与竞争的同时要学会积极合作。
因此,我们只有通读整组教材,才能分清每篇课文所承载的不同任务,实现课文教学目标与单元主题的相互照应,才能在课时目标的制定时做到合情合理、突出重点、真正有效。
3.根据学情实际,力求一课一得
在观摩许多公开课时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总喜欢上教材中最好上、最容易上的课,且集中在公开课的一课时进行,而很少考虑另一课时的目标。
例如: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暑假来了》一课,某乡中心校的一位教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体验夏天生活的乐趣;初步学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过愉快而充实的暑假;初步了解夏天的安全保健常识,培养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
由此可见,教师设置了多元的教学目标。但这么多的目标集中在一课时,学生怎么消化得了呢?而且,这也不切合农村学生的实际。从一年级农村孩子的实际来看,一旦放了暑假,大多成天在外面“野”。大人忙于上班、劳作,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去引导学生。于是,假期结束了,学生暑假作业还没有完成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课堂上应该引导他们好好利用假期有计划地完成作业,自觉进行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等。另外,农村玩耍的天地比较广阔,存在着很多安全的隐患,交通安全事故、溺水身亡事件也是屡屡发生。因此,安全教育应该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
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建议教师对课时教学目标删减、整合如下:
初步感受暑假生活的乐趣;学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过一个愉快、充实的暑假。
这样,把课时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上,针对性强,有的放矢,对一年级学生的暑期生活更具实际的指导意义。
所以,制定课时目标,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泛。一个课时,要在某个重点目标上着力,做透做深,力求一课一得。
总之,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行为的核心,只有制定了适切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行为有明确的方向,从而紧扣目标,合理安排,大胆取舍,真正提高品德课堂的实效。
(作者单位:嘉兴教育学院浙江嘉兴314000)
XX年小学部德育工作以学校三年规划发展目标为指导开展各项德育工作。工作中加强学校德育常规工作的管理,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强化学生养成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结合学校现实德育工作现状,因地制宜、灵活有效地开展了各项德育工作,现将德育工作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严格落实学校各项德育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良好品行。
本年度小学部德育处定期并经常性地利用校会、班会课时间对学生集中进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并以“星级班集体”评比制度为依托开展德育常规检查活动,设立“红领巾执勤岗”,坚持学生自主管理与学校巡查、纠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班级常规行为检查工作,每日、每周对班级常规评比成绩进行小黑板公式并以锦旗的形式对“星级班集体”活动优胜班级进行表彰。与此同时我们还进行了“学生日常跟踪记录”活动,跟踪内容融合了学生德育、智育等方面,学生一日卫生、仪表、课上课下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悉数在内,一周一向家长反馈。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常规行为不断规范,养成教育不断深化。
二、深化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断强化“班级自主发展”模式的推广与实践。
本年度德育处积极进行“每周的班主任研讨会”及班主任外出培训工作。学校周研讨会的主要内容是总结一周来工作的得与失,并有针对性的专题讨论及布置下一周的工作重点。同时定期在会上展示、交流“班级自主发展”管理特色,互通有无,使各班、各班任互学、互比、互相展示,共同提高。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班主任及德育干部的整体专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但在“班级自主发展德育活动”方面,我们做的还不是很全面,下学期学校将全面开展“班级自主活动”,最大限度的开展“班级自主发展”系列德育活动。
三、以“网络”为载体,不断发挥网络德育的宣传作用。本年度学校小学部开通了“xx学校德育处博客”,较好的发挥了网络德育的.宣传作用。后期学校将建立“xx学校网站”,同时我们将进一步丰富“xx学校德育处博客”内容,使“网络德育”工作不断深化。
四、开展安全、科技、法制教育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小学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小学教师,小学教育教师应具备关爱儿童,培养小学生志趣的小学教育情怀。小学教师培养应立足于教师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应侧重专业性教育,突出教育教学理论,在教育科研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优势,加强实践环节教育,建立起教育激励机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小学教育;培养目标;实现机制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开展小学教师培养已经有数十年的实践经历,本科学历对于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应该是何种定位,目前国家教育部门仍然没有统一规定。小学教育专业大部分都是高等院校的教育科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举办,他们具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的巨大优势,教学过程中更加符合学生们的要求。本文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相关理论研究,对于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为社会发展提供满足要求人才。
一、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由于现阶段社会用人单位与高校培养单位未能就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一致的思想认知,进而导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出现“三重定位”。伴随“三重定位”而来出现了3种培养类型,分别是:研究型、教育型以及实用型。三种培养类型各有利弊,现展开详细论述。
(一)研究型小学教师目标
研究型小学教师培养主张小学教师在当前优质教育背景下必须朝着教育研究者方向转型,必须具备专业教育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研究型的小学教师应具备小学教育现象和规律研究能力,教师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可以适应小学教育,并且还能够引领小学教育发展。研究型小学教师培养其定位比较前瞻性,顺应当代小学教育的改革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潮流。上述都可以被认为是研究型培养的优势,研究型培养的不足在于学生素质结构不健全,该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从师技能不足,在进入教育岗位之后难以快速适应工作。因为自身有限的大学受教育时间被分摊到包括任教学科的`学习以及专业技能训练等等在内的诸多方面,“面面俱到”导致“面面稀松”,加之初入社会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综合能力较差,因此,此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受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二)教学型小学教师目标定位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高等教育需要与市场需求进行无缝对接,有一些院校应将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教学型。在业务素质之上应强调学生掌握扎实学科专业知识和娴熟技能。课程设置应突出数学、语文以及英语等学科专业课程比重,注重对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培养。此种定位人才培养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毕业的时候,学生已经拥有了非常丰厚的学科专业功底,教学技能熟练,在人才求职应聘过程中很容易“显山漏水”,进而快速进入小学教育道路,并完成从新手教师到胜任型教师的角色转化。然而这种培养计划也存在缺点,因为科研能力与理论素养较差,学生的发展潜力不大,在转型成为胜任型教师之后难有能力向骨干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发展。
(三)实用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定位
实用型教师主要是指培养出的毕业生满足社会的需求,就每年在小学教育岗位任职的教师来看,很多教育局学校对于小学教师的需求都希望教师拥有熟悉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熟悉各种教学技能的应用,最好教师入职之后没有适应期可以直接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实用型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真正满足:传道、授业、解惑要求。但是,这种实用型教师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首先,教师对于小学实施素质和教师素质的合理诉求不足,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构成要求认识不足。其次,这种不足造成了选择教师要求较高的高等院校不能够实现完美承接,不利于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二、教育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实现机制
(一)立足综合素质培养注重专业学习
小学教师的培养基本都是由中等师范专业学校承担,其主要以培养小学教学专业优势作为目标。开展小学教师综合培养重在教师的基本技能培养,如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以及三字一话等技能。虽然这些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必要,但是若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则应该将综合培养仅仅限于这些技能则显得不够。小学教师应该注重综合性培养,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拥有熟练的教学技能;不仅要具有教育科研的能力,更要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要能够为改善当前小学教育现状能做出相应贡献。想要实现上述目标,应在培养教育型小学教师的过程中采用“四维立体”培养方案,为小学教师设置科学的课程教学计划、文化素质教育计划、科学研究计划以及实践教学计划,利用“四维立体”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进而确保学生在就业之后既能拥有宽口径的适应能力,又能成为某一学科的行家里手。
(二)夯实理论基础培育教师科研能力
教育型小学教师培养应注重对小学教师教学理论的培养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从这两方面提升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基本理论知识。在具体落实的时候,首先,应强化教育者的教育。理论教学。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而言,由于他们的未来工作对象是正处于发展期的小学儿童,因此他们不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理论专业知识,而应该更擅长人的心理,熟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增强专业发展后劲,为后续专业学习提供理论支撑。新时代下,教育者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竞争压力也相对提升,他们的教育对象以及教育目标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随时变更,需要较强的迁移能力以及职业适应能力。由于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性要求优势不显著,因此对于职业适应性的要求以及小学教育者的理论基础要求更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方面应逐步形成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优势,加大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力度,加强教学科研的训练,充分利用学术交流等途径,相信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三)加强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技能提升
小学教育特点决定了小学教师必须从多方面提升教育技能,而教学技能形成离不开丰富扎实的实践训练。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辅助一些理论教学或者实证分析,这样有利于教学理论被应用于实践,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教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可以开展“浸入式”见习,举办校内演讲比赛或是组织学生参与“爱心学校”等公益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也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构建激励机制促进创新精神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在落实的过程中应注重激励机制的构建。首先,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其次,以创新为主导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再次,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最后,大力倡导学术自由,营造多元化发展的、良好的学术氛围。高校方面应积极推动教学理念、改革方法以及内容进步。在落实小学教师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打破清规戒律,敢于冲破整齐划一的教学弊端,对于学生的任何尝试都应加强鼓励和引导。
三、结束语
小学教育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针对教师进行系统性培养已经成为了当前教育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针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相关问题以及实现机制进行探究,为培养更多满足要求的教师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段作章.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及其实现机制[J].现代教育科学,,(11):159-163.
[2]陈威.“实践取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06).
[3]初航.儿童化教育取向下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06).
关键词:小学德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养
作者:李翠群 太平镇中心小学六礼校区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学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尤其是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习和树立“三个倡导”重要理念的启蒙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阶段。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因循形势、创新方法,充分使用现阶段一切可利用资源树立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育教育,就应当采取适合小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我认为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一、引导学习,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内涵
一是通过课堂教学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教材是对学生教育的重要资源。搞好教材的选用十分重要。学校每一门学科教材的选用,对于学生而言,都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无论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还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都必须深入理解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课堂教育是很重要的,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深挖教材,适时实施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一味的说教只是空讲,教育效果不会理想。我们只有在课堂之余深挖教材,以例为材,让学生知荣辱,树新风,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会产生好的效果。如《落花生》一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以此为主线来贯穿文章,合理组织教学,就会潜移默化地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起到润物有声的积极效果。
二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先进事迹。通过邱少云、焦裕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人物的先进事迹的学习,形象具体地渗透小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是学习寻找身边默默践行社会核心价值的人和事,把人和事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紧密结合。身边先进的人与事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刻的。作为教师应该深入引导学生挖掘这方面的资源,让学体验先进的人与事,与自身进行对比,用典型先进的事例去激励学生,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如用退休处级干部陈光保同志的爱心助学助困事迹,学校组织学生给身边孤寡老人温暖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事迹等来作为案例,让学生体验,得到启发后进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科学组织活动,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应组织新颖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简单地把一些思想和道理强加给学生,不但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充分发挥各类实践活动的教育作用。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学与做”中创新实践,感受知识,铸造人生,有效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经常化、制度化。一是让学生在听、看、写、讲中深受核心价值观教育。听,就是组织学生听传统故事,讲革命故事。看,就是组织学生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指导学生写观后感。写,就是组织学生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等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讲,就是抓好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让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人心。二是在《学生守则》的“学与做”中开展践行活动。学校要把《学生守则》“学与做”活动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来抓,将守则内容张贴于每个教室,要求学生处处以《守则》规范自己的言行,并结合《守则》内容和学生实际,开展学生行为规范知识竞赛。三是引导学生参与积极、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特别是结合开展“学雷锋”活动,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区,参与扶老助残、帮困解难等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广大学生在更加广阔背景下成长、成才和成功。总之德育教师应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大力开展活动,促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德语教学活动的发展。
三、师生互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中的“合伙人”,是学生生活中最信赖的人物之一,因而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秀,积极与学生开展互动活动,真正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开展教育教学中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问题,由老师回答,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讨论教育和学习中的问题,有目的对学习进行引导,通过讨论学习,师生共同收获共同成长。
什么是小学生应具备的语文自学能力呢?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到如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这些重要的教学思想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今后乃至将来最重要的宝贵财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自学能力,从主观上来讲主要是培养小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的能力;培养小学生使用字典、词典的能力;培养小学生上课认真思考的能力;培养小学生课后及时复习的能力;培养小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能力;培养小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培养小学生创作的能力。也可以说,有了这七种能力,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就有了过硬的自学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呢?还要以《课程标准》提出的“自学能力是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过程所形成的”为指导思想。
一、培养小学生课前认真预习的能力
预习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激发调动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要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五个方法。勾,默读课文,用铅笔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句、层、段;查,充分发挥字典、词典的作用,自学课文中的字、词,并把查到的知识记录在笔记本上;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给课文分层、分段,并能引用课文中的原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层、段的主要内容;答,尝试性回答课后练习题中的问题,划出难度较大的,课堂上解决;提,在阅读中总会有一些问题,课堂上带着这些问题来听讲,学生既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发挥主体作用,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
二、培养小学生使用字典、词典的能力
字典、词典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是得心应手的“老师”。在听说读写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查字典的三种方法(音序、部首和笔画),然后,按照“划、查、联、选、约”五个过程,培养小学生使用字典、词典的能力,具体做法如下:划,在听说读写中,凡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先划下来;查,选用三种查字法的任一种,可查出自己需要了解的字词的音形意;联,联系上下文看词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是什么;选,根据字词所处的环境,选用字、词的用意,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放,把所查到的字、词的形、音、意放到原句中进一步理解句意,为理解段、篇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五个过程前后联系,互相配合,层层推进,缺一不可。
三、培养小学生上课认真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上课认真思考的能力,就要向45分钟要质量,要凭借课文,从课后的练习题入手,因为这些练习题是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的体现,是训练学生思考能力的主要内容。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废除“注入式”,采取“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认真思考的能力。如:渑池会上,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这些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推理和判断,才能最后思考出问题的答案。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要求学生做到五个“到位”。
1. 精读到位
任何一篇课文,只有读了才知其然,精读才能知其所以然。读是学习中最基本的要求,应让学生学会读字、读词、读句、读段、读篇。
2. 分析到位
一篇课文读后,首先要让学生分析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揭示课文内容有什么作用?
3. 判断到位
结合课后习题和自己的分析进行判断,明白作者写作的思路。
4. 综合到位
学生要把各方面搜集到的信息结合在一起进行反馈、理解、强化,总结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5. 小结到位
小结是学生学完每篇课文后的体会,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让学生写出学后的体会、经验和方法。
四、培养学生课后及时复习的能力
课本中的知识,学生都要通过课后的练习理解、复习、巩固,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从字、词入手,逐句逐段,归纳总结,层层推进,最后才能把语篇这个“大文章”学好。要求学生有计划,有实施过程,有小结及体会心得,从横到纵,从内涵到外延,做到有条有理。
五、培养学生完成作业的能力
认真完成作业,这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做好,笔者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是:
1. 预习中尝试性解答文中遇到的字、词、句等问题,发挥自身固有的能力,完成作业。
2. 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多方面吸收别人的知识、信息,交流思想,及时反馈,判断所答作业的正确与否。
3. 作业要做到:独立、按时、保质、保量(作业“八字”要求)。
六、培养学生看书看报的能力
看书看报是综合性知识的运用。通过看书看报,学生能了解课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阅读能力,使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得到综合性的发展。
七、培养创作能力
创作是语文水平的真正体现。题材无论大小,都要审题,立意,组织材料,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来。
关键词:创新人才 德育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126-01
1 创新和创新人才
创新是指在他人已经创造、发明的成果基础上,能够提出新的见解,作出新的改良,拓展新领域,解决问题,创造出新观念和事物,能够将原本的成果开展创造性使用。可以将创新看做两种形式,一种为发现式创新,经研究和探索后,能够对以往客观存在的东西加深认识,并可将以往客观存在,但是却未被他人所认识的知识进行创新,这样的创新,是一个全身的认识范畴;还有一种创新,属于发明式创新,能够创造出以往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并通过实践使用,能够对其进行验证,这种创新,是属于改革范畴。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共同点,均为创新世界。具有这两种创新能力的人才,被称为创新人才,为新时代生产力的代表者,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引导。
2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对德育教育的挑战
学校教育,一般可分为智育、德育、体育等方面,而现在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无形之中,又为学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1 人的发展意义的德育教育应该取代社会发展意义的德育教育
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工作的推动,致使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所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其重要越来越凸显,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改进和加强,是素质教育实施的必然要求,也是确保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对创新人才进行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在德育教育的基础上实施,从社会意义为主的德育教育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主的德育教育,注重个体发展,从而担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非才智性发展的重任,促进德育工作的发展,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成为重要助力。
2.2 德育教育内容改革
德育教育在理论上,就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结合,目前,也有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归属于德育教育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现代化也开始进入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小抓起,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施,是目前培养学生品德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发源地。德育教育需要为社会承担素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职责,成为民族和国家在思想道德水准、公平意识汇集的民族精神体现之地,是学校教育中,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2.3 将德育教育融于生活
德育教育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广阔,其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应该将德育教育中的理论知识,贴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致使德育工作能够更加易于被接受。深入学生生活中,可多理解。在传统教育中,都是以课堂为主,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其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生活和每个人的经历相关,会对人形成直接、且深远的影响。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其很大程度上,并非完全受学校教育所影响,其主体还是来自于社会中的现实生活,在对生活中存在的道德冲突进行解决的过程中而形成的思维模式。现实生活里,人们都并非是因为道德而道德,其实是因为生活,而逐步去提升和改善道德,从而形成个体道德。道德应该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每一个细节中,想要学生形成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应该经过在其生活中形成道德因素,才能彻底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2.4 德育目标应贴近生活
人置身于社会中,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该将德育教育的目标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与实际生活接轨,让学生能够找到真实感,从以往教学中,满篇大道理、说教的状态,转变为实际的生活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易于接受,也可以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同样,与实际生活接轨的教学目标,也能够让学生看到教学目标,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便可以做到,并非遥不可及。还原德育教育的本质,而并非是教学任务,让学生能够提升思想境界,对实际的思想问题进行解决,让人能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实,德育教育过程中,也应该秉承这样的教学理念,才能让教学过程更加具有意义。
2.5 轉化教学中师生角色
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老师则是以“大满灌”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失去主动性,自然缺乏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和教学计划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倡导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模式,老师担当引导角色。
例如:在《祖国妈妈,我爱您》一课中,老师应该先根据教学内容讲一些小典故,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提起兴趣,并针对课堂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在课堂上,让每个小组说出自己的答案,经过探讨之后,老师再对一些错误观念进行纠正,并对优秀的同学进行鼓励,以此方式,让学生之间能够加强友谊,也能促进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
3 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德育新体系建立
在德育教育中,必须改变原本的教学培养方式,建立起全新的教学体系。
3.1 心理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将原本的政治学课程适当减少,多开展心理训练和保健相关课程,促进学生在自我感知、情绪控制、认知他人、自我激励、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够加强能力。
3.2 品德
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职业道德、私德、公德。
3.3 思想
思想教育中,主要包括影响思想知识和情感教育、世界观等思想的形成,引导学生走向良好的思想方向。
4 结语
将德育教育和人的发展和成才结合,能够将原本一蹶不振的德育教育体系提高境界,取得更好的德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成为新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陆夕勇.中小学德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20):9.
[2]王磊.推进德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1(7):17-18.
[3]阎小民.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德育工作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10):157-158.
[4]闫温乐.培养创新人才从基础教育开始—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教授专访[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4(2):1-5.
一、高三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特征
1.学生生理发育的主要特点
高三学生处于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完成阶段,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脑和神经系统基本成熟;基本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能进行形式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
2.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高三学生的社会意识已接近成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现实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们更多的开始考虑个人前途的问题,这一特点使高三学生做事的盲目性减少,计划性增强,特别是表现在学习上。此时,他们的学习带有更强的目的性——为了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其他与学习无关的活动都可以不参加。
(2)随着备考时间的减少,高三学生会有越来越强烈的升学愿望,学生的思想压力和心理上的波动都会比较突出,紧张、焦虑会成为困扰学生情绪的主要问题。一些学生为了提高成绩,往往急于求成,当现实和理想产生矛盾时,便产生焦虑、浮躁的心理情绪,随之带来的是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一次考试的失败可能会让学生意志消沉,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3)高三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心理和思维上都更具有独立性。他们会认为学习应该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能很好的处理。他们不愿意过多的和家长和老师沟通。甚至有部分学生会产生保守的心态,学习竞争激烈,唯恐其他同学超过自己,不愿意向别人提供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愿与同学交流。
二、高三学生阶段性学习特征
1.知识方面
高三各科学习均进入全面复习阶段,课堂密度随之增大,而复习并不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在原有基础上巩固和提高。学生须整理自己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2.能力方面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是是高考的命题要求。高考的能力要求又是比较综合全面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高中三年所学的汇总能力。从横向上分析,不同的学科根据其不同的特点需要学生具备其相应的学科能力,比如物理需要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从纵向上分析,基于高三学习的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这一阶段必然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等方面的要求也比高
一、高二高很多。
3.考试方面
高三学生面临高考,考试要求呈现出频率高、复杂化、跳跃强等特点。基于高三考试这些特点,学生需要一定的应试能力。首先,在频率上高三基本周周考、月月考,这就要求学生首先有一个健康的体质,需要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应对这种高强度的考试。其次,高三考试的每一门课程都开始了综合性的考核,复杂程度必然高于高一、二,尤其进入后期的二轮、三轮复习更是如此,那么这种综合性的考试就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分析的能力,具备不骄不躁的、冷静思维的心里素质。此外,高三考试一两天内就要进行所有学科的考试,这样的考试节奏自然要求我们的学生具备短时间内思维转换的能力,具备不纠结于前一门的失误而影响后一门的发挥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做好相关的心理疏导工作
三、高三德育目标和基本原则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高三德育目标制定如下:
1.政治思想方面:
1.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遵守法律,正确理解党的正确方针政策,确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观点。
1.2.关心国家大事,能运用科学世界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国内外重大社会重点、热点、焦点问题,为他们进人成人阶段独立面对社会独立思考问题奠定基础。
1.3.积极靠近党组织,为党组织输送优秀高中生加人党组织。
2.道德行为方面:
2.1.做到遵守学校常规、尊师守纪、团结同学、关心集体;能参加社会、集体、学校的一些公益活动。
2.2.坚持全面发展,做合格的毕业生。
3.心理品质方面:
3.1.保持健康的心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谐地处理生活、学习的各种矛盾。
3.2.勇于克服困难,锻炼自己的顽强的毅力和耐挫能力,以最佳的精神状态,争取高三的优异成绩。
4.学习态度、方法指导方面:
4.1.对各科学习能坚持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4.2.能根据自己实际、学科特点、高考特点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
4.3.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搞好各科复习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程序。
4.4.能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复习好各科知识。
基本原则如下:
1.导向性原则: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因材施教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三、高三德育的实践策略
1.目标策略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动目标的自觉性。目标,是人们的微理想,指引着人们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更是要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制定可及的目标。而在高三这个特殊阶段更是要告诫学生胸怀理想,不忘目标,脚踏实地,促使学生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化作保持其学习的原动力。
鉴于此,我们将目标教育贯穿于整个高三教育中。以行动告诉学生,高三不只是要漂亮的分数,还要有过硬的身体、健康心理和优秀的品质。在开学之处,开展以“我的高三梦”为主题的讨论活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聆听同学的梦想,从而到达彼此欣赏彼此鼓励,共同努力的目标。此外,还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告诉学生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总之,高考的成功只是衡量高三教育的一个目标,但不是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规划策略
高三学生的时间非常宝贵,容不得丁点的浪费,有的时候恨不得一天劈成两天。但是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所以合理的的规划是必要的,尤其是对时间的安排上尤为重要。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既重视学习的时间保障又重视学习效率的逐步提高,这样有利于学生保持一种较好的生物节奏感和心理节奏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进步,树立自信,无畏而行。
鉴于此,我们首先应该根据各个班的整体学生状况,制定不同的班级学习计划,指导不同的班级指定适合其复习的进度;其次不同学科的老师要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制定自己的学科教学安排;最后,还要时常了解每个个学生的复习进度,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程度,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进行长期、中期、短期时间规划管理,使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脚踏实地做好高考前的冲刺复习。
3.坚持、适时激励策略
高三的学习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漫长的过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态度是无法打赢这场攻坚战的,高三的学习是需要一气呵成的,再而衰、三而竭的学习过程会令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的,需要老师不断激励学生奋进,需要学生自我激励保持信心。老师要坚持教育,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要引导学生坚持到底,学生也要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克服浮躁心理,坚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鉴于此,我们通过一些简单有效的活动帮助学生坚持学习,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比如,可以定期的召开主题班会、家长会,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老师与家长之间交流思想动态,共同服务于学生更好的坚持学习。还可以适时的举办小型的学习方法讲座,架起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经验交流的桥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每次月考后,都召开考后分析会,分析考试情况,为进一步学习服务。
4.张弛有度、适时调整策略
高三学生由于复习强度突然增大,睡眠时间相对减少,容易造成身体疲劳、心情紧张。过度紧张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停滞,甚至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这就需要适时调整,做到张弛有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必须进行休息,静止性休息如睡眠,或活动性休息如体育锻炼,休息既可以防止疲劳,又可以消除疲劳,增强人体各大系统的功能。
因此,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们鼓励并要求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做到:(1)体育课要坚持上(2)课外活动课多活动(3)晚自习课间去跑步(4)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5.应试心理指导策略
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研究员在研究影响高考的20个因素后发现,排在前四名的因素分别是:考试中的心态、考试前的心态、学习方法、学习基础。如果学生掌握知识水平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是高考成功的基础,是高考成功的硬件,那么在考前、考中的心态调整水平则是高考成功的软件,起调节作用。高考考的是知识,也是心理。
鉴于此,我们采取了效应的应试心理指导策略:
(1)正确认识自己、认识高考
多数高三学生对自身定位不是很准确,因此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特点、长
处和不足,进而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根据实际改进;制定适合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
高考是高三学生必须要面对的,因此要正确认识高考。让学生意识到:1.高考就是高校对新生的选拔性考试,这就是高考本身的功能;2.高考是对自我知识能力掌握程度的检验。3.高考仅考察了学生的部分能力4.高考不是成功的独木桥。
高考对学生而言,是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如果没有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因此考取大学对学生的发展无疑很重要。而考取大学并不是唯一出路,要以平常心对待高考。
(2)调整心态,激发状态
在高考前或高考中学生会遇到困难甚至挫折,情绪一时波动在所难免,好的心态激发好的状态,因此学生要学会优化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