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病区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护理安全是指护理工作中, 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1]。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应该重视护理安全问题, 尤其儿科作为一个特殊的护理群体, 儿科病房收治的患儿大多因年龄小, 语言表达能力差、活泼好动, 并且患儿病情变化快、症状有时不典型, 易发生护理意外事故, 因此, 儿科护理人员更应该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安全是护理工作的主题, 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特殊性, 医护人员应善于识别客观存在的护理不安全因素, 采取防范措施, 防患于未然。

1 影响儿科病区护理安全因素

1.1 儿科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法律观念淡薄, 对风险预见能力差, 患方维权意识增强, 只要护理工作中出现一点差错, 家属就会投诉护士。儿科护理人员除了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外, 还要具备爱心、细心和耐心。儿科护理人员工作量大, 思想压力, 职业认同感差, 社会地位低。儿科护士工作内容琐碎、工作负荷过重, 同时还要受到家属的质疑、挑剔和不理解, 护士感到身心疲惫, 工作力不从心, 工作质量下降, 易发生差错事故。个别护理人员由于业务不熟练, 病情观察不到位, 服务态度不好, 回答家属问题时, 表现出不耐心, 语言生硬, 甚至与患方发生冲突。这些都是儿科病区护理不安全因素。

1.2 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护理规章制度, 操作规程, 岗位职责是护理工作的指南, 是护理的法宝[2]。个人的责任意识不强, 将会直接影响儿科的护理安全。执行操作规程不认真:不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口头交接班不认真, 导致患儿用错或漏服药物。在治疗和护理时, 未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操作、护理记录不认真、内容不连贯、书写不规范、医护记录相符性差及未及时准确记录都是护理安全的隐患之一。如巡视患儿不及时, 导致病情观察不及时, 延误患儿的抢救时机。

1.3 护理人员技术水平

每年都有新的护士分配到儿科, 有的新护士穿刺技术不过硬、专业技术水平低。儿科穿刺技术难度高, 加上护士穿刺技术生疏很难一次成功, 导致家长不满意。专业知识欠缺, 病情观察不到位, 不能及时反馈给医生, 这也是护理安全管理的隐患。

1.4 用药安全

儿科患者用药剂量偏小, 个体差异大, 因而配置药液程序复杂, 药品更新快, 种类多, 剂量计算复杂, 难以掌握, 容易出现加药错误。部分患儿的家属在给患儿用药时不遵医嘱。小儿的血管壁薄, 血管通透性大, 并且患儿好动, 针头易脱出, 输入高渗和刺激性药液时, 穿刺部位容易出现渗出肿胀, 甚至组织坏死, 给患儿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

1.5 病房因素

病房是患儿在医院生活和治疗的主要场所, 因而病房环境对患儿非常重要, 应加强管理。在上呼吸道感染及肠道感染的流行季节, 患儿非常多, 病房拥挤, 往往恢复期和急性期的患儿共处一室, 如没有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很容易造成院内交叉感染, 为护理安全埋下隐患。

1.6 患儿及家长因素

由于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家长越来越关注孩子。如静脉穿刺要求"一针见血", 然而, 由于小儿静脉各种客观因素影响, 很难达到要求, 从而引起家长不满情绪。患儿年龄小, 治疗依从性差。一些家长文化水平低, 医学知识匮乏, 不遵医嘱, 拒绝必要的抽血化验检查, 不配合治疗和护理, 擅自离院, 这都给儿科病区增加护理不安全因素。

2 护理对策

2.1 完善安全制度管理, 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不断完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及操作规程, 使护理人员的工作有章可循。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和《临床护理服务规范》等法律法规。定期组织相关知识考核, 并请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相关案例讲解, 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观念, 使护理人员真正懂得用规章制度约束自己,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针对儿科特殊性, 制定患者发生护理安全意外的紧急预案, 急救用品及抢救仪器设备处于应急状态, 减少护理安全问题发生。

2.2 确保患儿用药安全

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用药安全知识重点知识, 通过收集药品说明书, 熟悉药物配伍禁忌, 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护理制度和无菌操作。患儿的用药剂量小, 按照体重计算法, 准确计算出加药剂量, 做到忙而不乱。由于患儿的用药量小, 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对家属进行用药知识宣传, 严禁患者家属擅自调快输液速度及输液时外出。组织儿科护理技术培训, 提高静脉穿刺水平, 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密切巡视穿刺局部位皮肤颜色、温度、有无渗漏肿胀, 如发现穿刺点部位肿胀立即更换穿刺部位, 用25%硫酸镁湿热敷, 减轻患儿的痛苦。

2.3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使护理人员能很好的掌握护患沟通技巧, 认识到良好沟通的重要性。针对护士的年资, 因人施教, 使得每一位护士在原有的技术水平上更进一步。强化儿科专业知识培训, 提高护士应变能力, 在紧急情况下能及时准确对病人实施救治和护理。

2.4 病房管理

对生活用品做合理的统筹置放, 将热水平的放置离患儿远的地方, 以免发生烫伤事件。做好分流患儿的工作, 对传染病患儿做好隔离, 分室收治不同病种及疾病不同时期患儿, 减少或规定探视时间及探视人数, 减少院内感染。保持室内良好通风, 温度湿度适宜, 病室空气消毒1次/d。

2.5 加强实习生带教管理

分配到儿科的护士首先接受儿科护理安全知识教育, 了解儿科护理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工作中由带教老师给予技术上的指导, 并进行全程监督, 做到放手不放眼, 耐心讲解、示范, 让护士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进修计划, 提高护理技能。

2.6 人力资源管理

合理配置儿科护理人员, 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灵活排班, 资历高及经验丰富的护士与低资历、护理技术水平低的护士合理搭配, 确保护理安全。

2.7 做好医患沟通

对患儿表现出关心和爱心, 经常抚摸患者头、多微笑, 赞扬小孩的勇敢表现, 鼓励患儿战胜疾病。对缺乏医学知识的家属, 及时进行有效的沟通, 提高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

3 结论

儿科护理不安全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 包括护理人员的因素、管理因素、患儿及其家属的因素。只有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理论知识和护理技术水平、认真落实各项制度的实施、改变护理工作模式等才能消除不安全因素, 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安全在儿科病区的应用。方法 通过总结分析儿科病区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 加强儿科病区的护理管理, 采取有效防范对策。结果 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主要是护理人员护理安全意识淡薄、护理人员技术因素、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因素, 临床上通过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及对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意识, 规避护理安全隐患。结论 临床上重视儿科的护理安全, 尽力减少护理不安全因素, 将护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萌芽之中, 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儿科病区,护理安全,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 阎成美, 翁庐英, 李妮.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7) :547-549.

[2] 张风清, 李珍, 黄体纯.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索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6) .67.

上一篇: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下一篇:政府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