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儿科见习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临床儿科见习(共8篇)

临床儿科见习 篇1

李静,侯伟,黄绍平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医院,陕西,西安 710004)

[摘要] 为培养临床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七年制学生在儿科临床见习中采用了以问题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法。结果显示该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实践证明参与式教学方法为临床医学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法;儿内科;临床见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Application of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ology in clinical pediatrics probation

LI Jing, HOU Wei, HUANG SHao-ping(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Colleg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04, ShaanXi, China)

Abstract: To train medical students in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we used the problem-centered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seven-year students pediatric clinical prob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is teaching methodology could enhanc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train their independent thinking, creativity and problem solving capabilities.Therefore, it has been proved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ology is found to be an effective approach in clinical pediatrics probation.Key Words: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ology;pediatrics;clinical probation

传统的儿科学培养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 教学中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学生经常是被动学习。以问题为中心, 实行参与式的教学作为医学教育的走向,终身学习作为合格医生的基本素质已经为教育界和广大的医务工作者所认同。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卫生保健及疾病防治的医学课程, 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基于七年制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以及将来从事临床工作的性质,我们在儿内科教学中采用了参与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担任医师角色,身临其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职业行为能力与临床交流技能, 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一、参与式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参与式方法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就已开始使用,此后各种新的参与式学习方法和技巧不断涌现,如小讲课(lecturette)、快速反应(brainstorming)、小组讨论(small group discussion)、角色扮演(role play)、案例分析(case study)及示教与实习(demonstration and practice)等[1]。目前,这些技巧已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传统的大学教育中,尤其适合青少年学生教育, 适宜在30人以下的班级开展。参与式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方法的灵魂和核心。相对于“灌输式”而言, 是主动学习的重要形式。它的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 重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做到教学与实际结合。同时用启发的方式, 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创造了机会, 扩充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形成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最终使教学双方都得到提高。

二、参与式教学儿科见习教学中的运用

1.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式教学是以临床问题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学习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核心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2]。参与式教学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为5人的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临床见习,在此过程中, 采用小讲课、小组讨论、示教实习和快速反应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让学生担任医师角色,开始教学前为学生提供病例信息,例如, 首先提出患者的症状, 引导学生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分析, 抓住主要症状, 寻找补充信息, 有针对性的进行查体, 适时给出查体结果, 根据现有的症状和体征对问题进行定义、提出假设, 解释机制、在逐渐提供新信息、展开问题、重新判断假设、修正假设中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患者的诊治, 掌握疾病的知识,在这过程中学生担任主要角色。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源、解决遗留的问题。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不仅具有复习、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小儿生长发育一课的见习,该章节是容知识及技能为一体的实际工作。知识的培训如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各年龄特点选用小讲课、讨论的方法。技能方面的培训如体格测量, 采用示教实习, 把测量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坐高等测量方法示范给学生, 然后选择住院儿童病例,分组实习练习,让同学掌握正确地测量方法;最后以小组讨论为主, 根据住院病人所测量的指标、儿童生长评价标准,讨论小儿体格发育情况及评价结果。讨论完毕, 每组一人上讲台汇报。最后, 老师总结小组讨论会的收获, 期间采用快速反应, 使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 起到互相交流, 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样方法也应用在小儿神经精神发育见习,如由一组同学总结所检儿童的运动发育和智力发育特点,由其他组同学猜猜孩子的年龄。这种见习不仅提供学生听和看,而且有动手实践、动口表达的机会,避免了单一方法的枯燥,又弥补了某些方法的不足,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随着各种检查技术不断更新换代, 加深了当今临床医生对先进检查方法的依赖性。我们在临床见习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先把住院病人的辅助检查资料告诉学生, 而是在学生们获得了详细的病史及体格检查资料后, 提出问题如为明确诊断还需要哪些辅助检查、这些辅助检查可能的结果是什么等, 比照学生的回答和病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再由学生进一步讨论, 加深认识, 最后由临床带教老师分析总结,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辅助检查的正确价值。总的来说, 每次临床见习均按照“提出问题-病例见习(实践操作)-回答问题-进一步实践操作-总结与分析”的程序进行, 通过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不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

2.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的督导作用。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不仅需要热爱专业、知识渊博、热情坚定、有自信心、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技巧外,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①见习准备。见习前需要仔细认真备课、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使所有教学活动围绕着学习目标开展;选择适当的教材,使学习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做好应付一切偶发事故的计划。②管理讨论过程。早期,由于学生相关的知识较少、对临床缺乏了解、没有形成自己的临床思维, 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指导和启发。而后期,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 教师应逐渐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掌握课堂的讨论。③小组讨论。老师需要观察小组的互动行为,合理掌握讨论进程和讨论内容, 避免学生过多的重复、或者因为时间受限而没有讲完;在出现错误和偏差时要及时指出, 甚至引发新的讨论;通过提出启发式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通过相关的语言和背景进行总结,并保证参与者的理解。总结时, 对学生进行关键问题的解读和强化, 评估是否达到教学的目标。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有效提问是一种重要技巧, 适当选用提问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对学生上台发言,应该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他们有信心面对未来。

3.学生的积极参与。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强调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发挥其主体意识[3]。为了课上几分钟的发言,学生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查阅相关的资料,分析所讲内容的逻辑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小儿喂养的见习,在简单的介绍婴幼儿喂养特点后,将不同的案例分给各组,要求进行①模拟安排一日三餐, ②计算和热卡供给量。见习前一周布置任务, 小组成员分头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 了解儿童食品市场, 进行数据的分析。一周后各小组结合自己的案例,形象、生动地向全班同学演示, 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如何按照小儿年龄特点制定食谱, 还锻炼了学生表达思想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技巧。有些同学性格内向, 不善言辞, 特别是在公共场合, 而5人小组在每次讨论结束, 均有一位代表上台汇报, 大家轮流, 从而使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在表达的过程中, 提高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交流技能。

三、参与式教学的体会

七年制教学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同学认为此教学方式不但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查阅资料能力、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了自学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归纳总结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克服了胆怯心理,还提高了对病例的基础和理论知识的深入认识,同学一致认为希望以后多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但是在提高临床查体技能方面,有同学希望能多接触病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安排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自愿在夜间或周末来病房接触病人,由当天值班医师管理指导,不仅解决了见习同学多病人可能不配合的困难,而且增加了临床观察的能力。

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 笔者深刻体会到, 参与式互动学习方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 ①参与式互动法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法, 培养对象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作为一个主体, 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②教学方法不再是沉闷的课堂讲授, 而是包括有小讲课、快速反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示教实习、快速反应等等生动活泼、人人能参与的教学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起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③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而且因为它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增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④教师同样也得到提高, 认识到在互动式、启发式教学中, 自己不再是“师长”, 而是组织者、帮助者, 在教学态度、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上都有了很好的改进, 甚至在业务上也会通过互动式教学得到提高。

总之, 无论是教师或是学生, 都深感参与式教学是适合医学生临床学习的好方法, 既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 又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 而且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医学素质以及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安力彬,等.关于医学生临床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2):58259.[2] 陈瑞华,欧珠罗布,付强,鲜恩英,普珍,边仓.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的运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88-89 [3] 尹晓娟,何念海,薛媛.儿科临床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讨[J].现代医学卫生,2005,21(4):497-498

临床儿科见习 篇2

关键词:儿科学,临床见习,教学方式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单纯的理论讲授和学习无法培养出好的临床医生, 如何通过临床见习让医学生从对儿科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验证, 到建立起正确的临床思维分析方法, 真正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化为己有变得非常重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尤其是目前家庭及社会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和重视等, 原有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再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本文就儿科见习过程中教学方式的实践进行探讨, 以寻找更适合儿科临床见习的教学方式。

一、根据每次临床见习课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医学生在第一次进入儿科见习时, 对儿科常见疾病的认识还非常肤浅, 临床见习目的主要是通过对最典型病例的学习, 让学生能将感性认识与大课讲授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形成对儿科疾病的一个正确的整体认识。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见习到较多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实际情况, 灵活采用参观法、实践法、床旁观摩示范教法、病例分析法、模拟诊疗法、精讲复习等不同的教学方法[1、2], 使在同一单元见习中也可根据见习内容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交替应用。例如参观法多用于对某些基本症状、体征如黄疸、贫血貌、血尿、过敏性紫癜皮疹的认识、新生儿N ICU病房参观等, 主要目的是给予学生感性认识, 这时主要由教师示教, 在示教过程中讲授症状与体征的意义及相关知识。对于儿童生长发育见习多采用实践法, 选择病房或门诊5岁以下小儿, 要求学生亲自动手, 以学生为主角, 分组实际测量不同年龄小儿头围、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 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小儿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并作出书面评价, 学会使用生长曲线, 如果是婴幼儿尚需通过询问小儿辅食添加情况判断辅食添加方法是否正确等, 带教的老师只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指导或修正学生错误。对于肾病综合征、呼吸系统啰音、循环系统先心病杂音的听诊等的见习则多采用床旁观摩示范教学法, 根据临床选择的典型病例, 教师对患儿家长进行病史采集, 快速地进行体格检查, 边查边讲解发现阳性体征, 如肾病综合征“三高一低”的临床特征以及凹陷性水肿的检查方法和特点, 对于肺部啰音或心脏杂音听诊则可采取固定听诊器位置, 让同学挨个迅速听诊, 尽量减少患儿痛苦。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见习时还可采用病例分析法或模拟诊疗的方法, 如临床有典型的病例, 学生在完成病史询问和体检后, 要求结合已有的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与讨论, 提出诊断及治疗原则, 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如果临床没有典型病例, 则采用模拟诊疗的方法, 应用典型的教学病例作为诊疗对象, 由教师扮演“病人”, 学生扮演“医生”。“医生”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 (教师提供阳性体征) , 然后提出该病例所需进行的辅助检查、初步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并进行讨论, 最后由教师总结。对于一些大课的难点重点或需对大课未讲授的内容进行补充时, 如小儿液体疗法的见习常采用精讲复习法, 以教师讲授为主, 结合住院病例重点对液体疗法的原则、具体补液方案、方法步骤、常用液体如4∶3∶2液等的配制进行精讲, 然后给一个病例让学生实际操练, 最后教师总结。

二、在见习过程中, 合理设计见习课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分析方法

1. 合理设计见习课内容。

根据病房病种情况, 尽量选择典型、病情受见习影响小以及无医疗纠纷倾向的临床病例, 让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尽量多的临床知识。但儿科的病患多为14岁以下儿童, 患儿配合程度差, 尤其是婴幼儿一见穿白大褂的人就哭闹, 且现在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非常宝贝溺爱, 常常对见习生有持抵触情绪, 不愿意配合教师示教或消极对待临床教学活动, 加之医学院校扩招学生数目明显增加而临床教学资源有限, 尽管带教老师努力创造机会使见习学生直接接触患儿, 但大部分学生在遇见患儿哭闹不配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后便不知如何应对, 再者儿童疾病变化迅速, 像腹泻脱水患儿来的时候有非常明显脱水征, 但经过一夜的补液脱水基本纠正, 第二天见习的学生根本看不到脱水征, 某些疾病如轮状病毒肠炎有明显季节性, 夏季见习的学生很难见到。针对临床教学资源有限、某些示教困难的疾病和目前存在的患儿年龄小、病情变化快、配合度差, 无法适应大量学生同时、反复进行体检等, 我们采取模拟诊疗的方法, 模拟诊疗教学就是应用典型的病例作为诊疗对象, 由教师扮演病人, 学生扮演医生。医生询问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 (教师提供阳性体征) , 然后提出该病例所需进行的辅助检查、初步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并进行讨论, 最后由教师总结[3]。通过让实习同学扮演病人或家属, 进行问诊训练和病历资料搜集, 让学生感受医患双方不同的心理状态, 培养学生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在根据所收集病例资料提出需进行的辅助检查、初步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的过程中, 充分复习大课重点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了实验室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 并训练了学生临床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3、4]。

2. 注重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分析方法。

临床见习不单纯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医学基础理论知识,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分析方法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以提高其综合理解分析能力。我们通过典型病例结合利用PBL教学方法[5], 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见习中我们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难度适中病例, 如支气管肺炎、肾病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等等, 以其临床症状为主线, 引导学生去探究疾病发生的病因、病理生理, 面对患儿各种症状、体征及各种检查结果, 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所学知识建立起正确的临床思维分析方法, 最后推断出诊断及治疗原则。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为何在左向右分流型一般情况下无青紫而在右向左分流型会出现青紫?为什么动脉导管未闭出现的青紫是差异性青紫?为什么动脉导管未闭会出现周围血管征?以及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杂音是如何产生的?等等。这时可抓住先心病的病理生理这个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反推出先心病的临床表现、体征, 进一步可以做的辅助检查以及这些辅助检查可能有的改变等, 从而全面解释上述问题。又如小儿急性肺炎见习, 我们提供给学生一个典型重症肺炎病例 (肺炎合并心衰) , 以这一病例的临床表现为主线, 引导学生主动思索出现这些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基础是什么, 体检中应注意的重点项目、相关体征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阳性或阴性体征) 是什么。根据病例提供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资料引导学生一步步反推出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通过这样的训练, 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所学过的知识, 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医学意识、临床医学思维和临床医学判断能力[5、6]。

三、积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健康保健意识不断提高, 在见习时一些疾病的典型症状与体征如重度营养不良、佝偻病X型 (O型) 腿、漏斗胸 (鸡胸) 等已难见到, 在见习某种疾病时病房往往缺乏相应教学病例, 而且5次见习时间很难让学生见到儿科所有的典型病例。因此教师平时应注意收集典型病例, 尤其是一些病例的典型体征的照片、X线片、CT、M R I等, 充分利用多媒体或网络资源, 以弥补临床病种的不足, 对学生难理解的内容尽量利用适当的图片、动画展示, 让同学有形象直观感性认识。而对于肺部啰音、心脏杂音听诊, 可应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典型啰音及杂音, 刺激学生听觉, 加深记忆, 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 儿科临床见习对儿科临床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带教老师应精心组织、充分准备,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 使学生能把临床实践与大课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注重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分析方法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易著文, 王秀英.儿科学临床教学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90-99.

[2]刘晓艳, 张建江, 胡劲涛, 等.儿科学课程见习教学方式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8, 18 (1) :127-128.

[3]李巧毅, 唐宗玲, 陈虹, 陈岩峰.应用模拟诊疗提高儿科见习带教的质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 (6) :91-92.

[4]马立燕, 赵芳, 陆彪.模拟诊疗结合标准化病人在儿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4) :93-975.

[5]李华君, 秦丽娜.新时期儿科学临床教学中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1) :61-62.

临床儿科见习 篇3

留学生儿科见习是留学生临床教学中重要的部分,但儿科因其自身特点在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本文旨在提出留学生在儿科临床见习中的问题,经思考分析探讨教学方式的转化,帮助留学生更好完成儿科临床实践。

留学生儿科见习问题2008年起,我科开展本科留学生儿科临床医学教学,先后培养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非洲赞比亚刚果等多个国家本科临床医学留学生数百人,儿科学因其自身特点及多方面因素制约,留学生儿科见习教学是留学生临床教学中的难点,多年来我们不断改进留学生儿科见习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在多年带教后发现的问题和思考对策。

一、留学生在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汉语能力差,与患儿及家长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

留学生进入临床见习阶段,与患者或医务人员沟通能力很重要,我院的留学生大多非英语国家,英语是他们的官方语言,留学生听说能力强,但说时有严重的地方方言,英语发音不标准,入学后虽有三年的中文学习,但仅有极少数同学可以进行流畅的汉语沟通交流,大部分学生仅能进行简单的汉语沟通交流。而儿科素有“哑科”之称,儿童年龄小(尤其是婴儿),不能正确的诉述病情,只有通过家长向医师表达所观察到的现象,儿童对外籍留学生普遍有恐惧心理,这就要求在儿科见习问诊和查体时进行更多的沟通交流,故在儿科临床见习中,必须应用全英文教学,虽带教老师给予翻译,但留学生仍不能完成简单的问诊,查体,及病例书写等常规工作。

(二)留学生生源质量、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留学生在儿科见习中思维活跃,勇于发现探索问题,自学能力强,但留学生没有严格的入学考试,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同我国同期医学生相比也有很大差异,个人对自己的期望值和学习态度差距较大,有些留学生自律性差,自由散漫,上课迟到,不穿白大衣,未经患儿家长同意随意给患儿拍照或触摸儿童。原因可能与留学生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及教育体制等多方面有关。

(三)留学生与带教老师沟通亦存在障碍

我国目前医学师资普遍存在“听、说”能力差的问题,专业英语听说能力均精通的老师比较少,而我院留学生来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英语的地方口音对老师“听”带来较大困难。许多同学地方方言较重,语音不规范,比如“t”“d”不分,“b”“P”不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师生正常交流。

(四)我院儿科病种不全,对某些章节知识掌握困难

我院儿科为儿内综合科,但无新生儿病房,无儿童ICU,病房床位少,故收治患儿主要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其他系统疾病相对较少,而留学生见习教学按章节系统疾病教学,如本次课讲新生儿,而我院我新生儿病房,这就给见习教学带来较大困难,只能通过仪器设备等向留学生讲述,这样就导致留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而且我科带教老师也比较匮乏,往往是一名带教老师负责所有见习课程,这样见习效果也会下降。

二、留学生儿科见习中的思考与改进方法

(一)提高带教老师英文素质

儿科医学全英语教学不仅要求老师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求老师有较高的英语表达能力以及较高的听力水平。首先,老师需具备较高的听力水平。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能听得懂留学生的问题,避免因听不懂留学生的问题而无法解释回答,造成留学生领悟和理解困难的现象,因此,加强英语培训至关重要,鼓励带教老师进修或脱产培训英文授课内容。其次,老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表达能力,才能给留学生满意的回答和解释,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与带教老师进行文化、国情、民族、宗教等沟通交流会,拉近老师与留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更好的适应各种不同的语言习惯。再次,加强带教老师自身的英语修养,必须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不断的学习,可通过互联网或英文专业资料,学习各自邻域的先进知识。

(二)加强课前备课,准备充分

老师在上课前应进行充分备课,广泛阅读国内、外教材,利用网络收集资料,视频等,备好见习教案,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前浏览患儿的病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并留出问题给留学生思考。

(三)多种教学方法模式的运用

1.实践技能操作平台的应用。实践技能操作平台是我科留学生见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科技能中心有儿童急救复苏模拟系统,儿童穿刺(胸、腰、骨、腰穿)模拟人系统,新生儿气管插管操作模型,儿童查体模拟人操作系统,婴幼儿喂养模拟人系统,可以让留学生直观的,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操作规范,并大大的提高了留学生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

2.PBL教学法的应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正适合留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培养留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病例分析法的应用:选择典型配合较好患儿病例,进行互动讨论式教学。以儿童哮喘为例,具体方法:1)提出问题:以见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学习起点提问,根据儿科见习大纲及儿科教材有步骤的提出若干问题,如哮喘患儿,上课前1周让留学生预习儿童哮喘的理论知识,重点是儿童哮喘的诊断。2)提出假设并建立信息收集系统:哮喘患儿,带教过程中让留学生根据病史、查体,提供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根据现有资料,让学生给予可能的诊断,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3)病例讨论:让留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对此患儿给予正确的诊断,儿童哮喘相关的鉴别诊断,并提出治疗方案。4)总结和讨论:所有步骤完成后,带教老师对儿童哮喘病例进行总结,以达到对知识的整体认识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3.CBL教学法的应用,CBL(case-based Learning)是以病例为先导,根据医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临床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病例导入,该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带教老师教学与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对带教老师有更高的要求,带教老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临床知识,学生会在教学中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带教老师必须认真备课,并提高英语听说和交流的能力。

三、展望

我院医学留学生儿科见习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模式仍处于不断探索之中,但从大体趋势来看,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讨论式学习和启发式教学反映着现代医学教育的主流。同时,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加强儿科带教老师教学方法培训,提高带教教师队伍的英文带教能力,使更多的儿科医师能胜任留学生带教也是目前留学生见习教学的重要的因素,见习教学的探索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娄珊,郭艳.留学生儿科见习教学模式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10,(05):1046-1047.

[2]黄东生,张谊,张伟令等.留学生儿科实习的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医药指南,2014,(24):375-376.

[3]韩蕴丽.儿科见习的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194-195.

[4]艾尔拜·艾儿,热娜·买买提,严媚.PBL结合模拟病人教学在留学生儿科临床见习课的实践体会[J].2011,(06):10-11.

儿科护理见习大纲@徐医 篇4

肺炎

【目的要求】

一、了解小儿肺炎的病原、病理生理及预防措施。

二、熟悉小儿肺炎的临床表现、处理。

三、掌握肺炎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地点】儿科病室,教学综合楼。

【时数】2学时

【教具】输氧设备,听诊器,体温计,病例。

【见习内容及方法】

一、教师带领学生见习典型急性支气管肺炎病例。

(一)询问病史重点:

1.发病诱因:受凉史,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接触史。

2.询问疾病的发生经过,如发热(体温变化、热型)、流涕、鼻塞、打喷嚏、咽痛、咳嗽性质,气促、发绀、呼吸困难及中毒症状,烦躁不安与精神萎靡、抽搐、呕吐、腹胀、腹泻等。

3.既往健康情况:佝偻病、营养不良、结核病或结核感染、先心病等病史,是否常患呼吸道感染疾病等。

4.免疫史:询问卡介苗接种情况。

(二)体查要点:

1.注意发育营养状况,精神状态,病容,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呼吸与脉搏比例,鼻翼扇动、三凹征、发绀等;观察流涕、鼻塞、咳嗽情况,重症病人应测血压。

2.注意病变体征(粗湿罗音、细湿罗音、哮鸣音等)。

3.注意腹部有无腹胀,肝脾大小、质地、压痛、肠鸣音及心脏情况。

二、通过病例分析了解支气管肺炎的(一)实验室检查:

1.周围血象应注意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是否增加或降低。

2.重症时血气分析的变化。

3.病原学检查:包括病毒分离、细菌培养、肺炎支原体分离鉴定;血清学检查等。对重症肺炎或有脓毒血症表现者,应作血培养或局部分泌物培养。

(二)主要症状体征,重症肺炎的临床表现(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肠麻痹等)及主要治疗。

三、由教师带领学生制定肺炎的护理计划。

【思考题】

一、试述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时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及疗程。

二、阐明重症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

三、试述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时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指征。

四、如何识别肺炎的并发症。

【病案分析】

患儿,女,3岁,因持续高热、咳嗽、气促2周入院。患儿病始洗澡受凉,咳嗽,为单声咳,喉中有痰鸣,持续发热39~40℃至入院时不退,同时伴有气促。在外院已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10天未见效,起病来无吐泻及抽搐。体查:T39.8℃,P150次/分,R50次/分,Wt 9kg。精神差,气促,面色较苍白,鼻翼扇动,口周发绀。咽部充血,颈软。有少许湿罗音。心率150次/分,心律齐,心音可,未闻杂音。肝肋下3cm,质地软,脾未扪及。无脑征。血象:WBC

9/13.5*10L,N 0.70,L 0.30。

根据以上资料,分析:⑴患儿的临床诊断

⑵制订一份护理计划

※<标题二>

《儿科护理学》临床见习大纲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目的要求】

一、熟悉新生儿(包括足月儿、早产儿、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高危儿)的定义、生理特点和护理。

二、掌握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要点。

三、熟悉病理性黄疸常见的几种病因及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

四、掌握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

五、掌握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

【地点】新生儿病房

【学时数】2学时

【教具】帽子、口罩、拖鞋、棉签、听诊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

【见习内容及方法】

一、由教师带领学生复习各种新生儿的定义(最好采用多选题方式讨论复习)。

二、每个同学穿好隔离衣,戴好口罩、帽子,在新生儿病室门前换鞋,进入新生儿病室参观新生儿的护理。

护理内容:

(一)保持室温在18~22℃,相对温度40~50%。

(二)每天全身沐浴一次(注意保护脐部、眼、耳)。

(三)脐部护理:先用2%碘酊消毒脐孔,再用75%酒精涂擦一次,若脐带已干燥,可用消毒剪刀断脐。

(四)臂部护理:沐浴后擦干臂部并涂鞣酸软膏。

(五)密切观察新生儿一般情况(包括精神状态、哭声,有无黄疸,胎便及小便情况等),若发现传染病及时隔离。

三、教师示教足月儿与早产儿外观上的区别,新生儿体温、呼吸、心率、皮肤、粘膜、口腔、脐带、大小便、神经反射的特点以及新生儿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生理性黄疸、乳腺肿大、假月

经)。

四、参观母婴同室,了解母乳喂养的优点及方法。

五、观察出现黄疸的新生儿,并根据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持续时间,消退时间,全身情况判断新生儿黄疸属生理性抑或病理性,并讨论理由。

六、由教师在新生儿专科病房给学生介绍温箱的使用、兰光治疗仪的使用

七、由教师带领对母婴同室的母亲进行相关健康指导八、一般介绍新生儿呼吸管理的内容(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法及辅助呼吸)。

【思考题】

一、围生期、新生儿期的定义是什么?

二、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有什么特点?

三、小儿出温箱的条件是什么?

四、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五、母乳喂养的优点?

六、如何鉴别引起新生儿呼吸障碍的各种疾病?

【病案分析】

张小毛,女,1.5天,发现皮肤黄染20小时入院,系第一胎,足月平产,于生后12小时发现患儿皮肤黄染,不烧,不呕,无抽搐,吃奶尚可,解胎便1次,尿色深。

PE:T37℃(肛),R35次/分,心率120次/分,足月新生儿貌,哭声宏亮,全身皮肤及粘膜中度黄染,未见皮疹及出血点,巩膜明显黄染,口唇不红,咽部正常,心肺正常,腹平软,肝右肋下1.0cm,脾未及,脐干燥,脊柱四肢无畸形。

血常规:Hb 100g/L,WBC 14.0×109/L,N 0.35,L0.45,Pt 350×109/L

血生化:肝功能正常,HbsAg(-),血清总胆红素,18mg/dl(307.8umol/L),直接胆红素 1.0mg/dl(17.1umol/L)。

问:1.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

2.最可能的病因是什么?

临床儿科见习 篇5

现以‘病毒性心肌炎”为例介绍具体的实施过程:

1选择病例和课前准备

选择的病例可以是目前正在住院的病例,也可选择己经出院的病例,但是,必须保证所选择的病例是真实的典型病例,能反映课堂所讲授的理论课内容,并且实验室检查比较齐全。课前准备时,将所选择的病例翻译成英文。本次实习所选择的病例为出院病例,患儿发病时间为10天,病前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主要症状为胸闷、气短和头晕。查体发现心率48—60次/分,心律不齐。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酶谱中CK-MB(磷酸肌酸激酶心肌同工酶)明显升高。血清学病原学检查:柯萨奇病毒IgM阳性.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增大。

2教师介绍病例和讲解讨论规则

因为是模拟临床病例讨论,必须是模仿真实的临床实际工作的病例讨论过程,即包括病例介绍、讨论和总结。首先,由教师介绍病例,包括:病人的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然后讲解讨论规则。讨论规则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发表意见,每组中选出一名同学详细记录讨论过程中每个同学的意见,针对讨论前提出的问题:①患儿的临床特点;②初步诊断及诊断依据;③还需要做的检查;④治疗建议等,总结出本组的讨论意见。

3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约为6—8人,主要讨论提出的.个问题,时间约为30分钟.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同时又加强了合作,体现了团队精神。

4小组代表陈述和提问

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作为代表,上讲台陈述本组的讨论结果,将重要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同时,小组的其他成员可补充。小组代表陈述完毕后,其他小组的同学就对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不同认识提问。在这个环节中,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该患儿能否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以及本案例属重症心肌炎还是轻症心肌炎。

5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发言进行评价

教师对所讨论的主要问题进行解答,并对同学们在讨论中存在的对所学理论知识以及所讨论的病例的认识存在的问题逐一进行讲解。本例患儿对照理论课讲授的诊断标准,可以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但是由于没有心肌、心包液或心内膜病毒病原学确诊依据,故而不能做出病毒性心肌炎的确定诊断。如需确诊,必须做心肌、心包液或心内膜活检,强调了病原学诊断的重要性。患儿有严重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有心脏扩大,应属重症病例。通过讲评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课后的调查中,同学们一致认为,模拟临床病例讨论的见习方式能加深对理论课讲授内容的理解,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合作及团队精神。同时,在同学的讨论和陈述过程中,带教老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讲评时给予强调和补充。病例讨论式见习课受到留学生的普遍欢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了学生总结和表达能力,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

康复护理临床见习指导 篇6

见习一 脑卒中体位摆放

1.熟悉脑卒中患者的侧卧位、仰卧位体位摆放技术

2.熟悉体位摆放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见习二 脑卒中体位转换

熟悉脑卒中体位转换的内容:背桥、翻身、床上移动、床-轮椅转移、坐站转移

了解体位转移的意义

见习三 脑卒中ADL的康复护理

熟悉脑卒中ADL能力康复护理,熟悉bathel指数的内容。

能指导患者完成部分ADL训练

见习四 脊髓损伤体位摆放

熟悉脊髓损伤的侧卧位、仰卧位体位摆放技术

熟悉脊髓损伤体位摆放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见习五 脊髓损伤体位转换

熟悉脊髓损伤体位转换的内容:背桥、翻身、床上移动、床-轮椅转移、坐站转移

了解体位转移的意义

见习六 脊髓损伤轮椅训练

熟悉轮椅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意义及方法

了解脊髓损伤预后

见习七颈肩腰腿痛的康复保健操、推拿护理与牵引疗法

熟悉颈椎操,肩关节保健操

了解推拿手法

了解脊柱牵引技术

见习八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综合康复

了解物理因子的综合治疗技术

见习九 骨关节损伤后的康复护理

熟悉骨折早期康复护理方法

熟悉骨折后遗症期的康复护理技术

见习十 COPD康复护理方法

熟悉呼吸训练方法

熟悉体位引流方法

临床儿科见习 篇7

1 见习前的准备

1.1 合理周密的临床见习教学计划

(1) 在教研室集中领导下, 根据教学计划, 按照见习大纲制订具体的见习计划, 即对见习的教学目标、实施方法、效果评价、内容要求做到掌握、熟悉、了解等。如在呼吸系统疾病见习中, 对于肺部的症状、体征力求做到掌握, 让学生听诊、叩诊、查体, 教师再加以指导。每次见习时间根据儿科临床疾病的特点合理安排。

(2) 设一名教师专门负责落实见习教学工作, 做到见习教学工作层层落实, 保证见习计划顺利实施。

1.2 见习前的病例准备

1.2.1 选择典型病例

中职医学生在临床见习中要学习的应该是最基本、最典型的病例, 这与进修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完全不同, 因为中职医学生是第一次进入临床儿科, 对儿科常见病的认识基本上是空白的, 只有先让学生对最典型、最符合理论课讲授的病例进行见习, 学生才能对所学疾病的临床表现有一个整体认识。所谓的典型病例不仅指临床表现典型, 实验室检查也应是典型的。如在肺炎的见习课中, 最好选择症状有发热、咳嗽、气促, 体征有发绀、三凹征阳性, 肺部听诊有细湿啰音, 胸部X线检查肺野有斑片状阴影的病例, 如果有合并心力衰竭的病例则最好。

1.2.2 选择患儿和家长合作的病例

患儿是临床见习中最关键的角色, 患儿的配合与否成为见习能否顺利进行和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 由于儿科患儿家长由于对孩子过分关爱, 不同意或不情愿为教学提供服务的现象越来越多。为保证儿科临床见习顺利进行, 在见习之前, 带教教师在挑选和准备教学典型病例时, 应事先做好患儿及其家长的思想工作, 使他们有充分的准备, 这样对配合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学生见习前的准备

(1) 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在儿科临床见习时遇到的患儿多数是还不会说话或还不懂事的婴幼儿, 且多数患儿的家长缺乏一定的医学知识, 不懂如何陈述患儿的病史。因此, 平时教师除给学生灌输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外, 还应对儿科见习学生特别强调“三心”, 即超乎常人的耐心, 慈母般的爱心, 大海一样的宽容心。无论是采集病史还是给患儿进行体格检查, 都需要这样的“三心”, 这是顺利完成儿科临床见习的前提。例如应交代学生在见习过程中保护好患儿, 防止对患儿造成伤害, 如在天气寒冷时, 检查心、肺、腹部时, 应注意保暖, 检查时间较长患儿应使用取暖器等加热设备。检查结束后向患儿及其家长表示感谢, 并耐心解答家长提出的有关问题。将人文关怀意识融入医患沟通中, 培养学生以患儿为中心的理念。

(2) 学会与患儿交流。临床见习阶段, 学生刚开始接触临床, 他们缺乏社会经验, 信心不足, 不知如何与患儿交流, 特别担心患儿家长的拒绝。所以进行儿科见习前, 教师应教会学生一些与患儿及其家长交流的经验和方法, 如接触患儿时, 可先拿一小玩具或听诊器充当玩具和患儿玩耍, 打消患儿的排斥、防备心理, 取得患儿信任后再开始询问病史或进行体格检查, 患儿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有时通过行为或表情表达出来, 因而采集病史时要细心、准确地分析家长的叙述, 认真判断,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患儿查体不易合作, 因而查体时不一定要像成人那样要求坐位或卧位, 按从头到脚的顺序检查, 而是根据患儿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先检查心、肺、腹等容易受哭闹影响的部位, 不容易受影响的部位如口、咽等放在后面[1]。

2 见习教学中根据学科的特点,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根据学科特点, 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传统的见习课教学过程往往是教师将理论课的内容进行简单重复, 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教学效果欠佳。近年来, 我们注意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如穿插采用参观法、实践法、病例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见习兴趣[2], 让学生在见习期间真正能做到“一观察二实践三思考”, 从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保证见习的顺利完成, 并取得预期的见习效果。

2.1 运用参观法,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学生初次进入临床时, 无从下手, 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可采用参观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首先学会观察, 临床可以观察的内容包括患儿、病历、操作, 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症状与体征的变化、治疗的效果等。学生可观察教师在处理新入院患儿时如何与患儿进行交流、如何接待患儿家属、如何询问病史及体检、如何选择性地做辅助检查、如何诊断和急救处理患儿, 观看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帮助学生回忆理论知识及今后正确地进行儿科问诊及体格检查, 我们也可将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 由教师进行示教问诊及体格检查, 同时让学生体验阳性体征的感受, 结合具体患儿的临床表现、病情演变、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对该疾病的重点、难点、诊断、鉴别诊断、诊疗计划及学生容易忽视的内容等穿插向学生提问并解答, 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观看了一例支气管肺炎的患儿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支气管肺炎患儿气促、发绀和烦躁不安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合并症和并发症?其表现如何?观看了急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的患儿后, 可提出疑问:为什么急性肾小球肾炎产生非凹陷性水肿, 而肾病综合征却出现典型的凹陷性水肿?单纯型肾病和肾炎型肾病又有何区别?观看了新生儿黄疸患儿后, 可设疑问:该患儿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如何区分这两种黄疸?为何要将该患儿放进蓝光箱里?要想使其黄疸消退还可采取哪些措施?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 不但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 而且这种带着问题学习的方式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率。

2.2 运用实践法, 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

实践法要求学生亲自动手, 以学生为主角, 这种方法常用于完整病历的书写、门诊见习和各系统疾病的见习等。如书写完整病历时, 选择儿科临床常见疾病, 让学生自己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 见习学生分组到病房对患儿进行具体的问诊, 每组指定一至两名学生负责全程问诊, 其他学生根据情况进行补充, 然后由一名学生代表进行体格检查, 如有典型体征如肺部啰音、心脏杂音等, 可固定听诊器, 让其他学生轮流听诊, 带教教师在旁边做适时引导, 处理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后, 让学生做出初步诊断并做相应的辅助检查。最后教师对学生病史询问的不足之处、体格检查中操作手法的正确性等进行点评, 课后书写完整病历。此外, 儿科门诊见习时, 学生作为医生, 先询问病史和查体, 写出诊断意见并提出进一步的处理和治疗意见, 然后, 教师进行复核, 学生对照教师的诊断治疗进行比较, 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通过上述强化实践环节的见习教学, 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临床诊疗当中, 提高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能力, 具有相当好的教学效果, 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运用病例讨论法,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病例讨论法是临床见习中应用相对较多的教学方法, 大多数疾病的见习均是由学生对教学病例进行简单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后, 对其病史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病例讨论时也应以学生为主, 教师只做总结和点评。见习病例讨论是对学生所采集的患儿的具体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证实他们的发现, 讨论他们提出的与疾病相关的问题, 回答他们的提问,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 得出一个由客观证据支持的临床诊断, 再根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讨论时先由教师讲解病例, 并指出病例中需要重视的难点和重点;然后分小组讨论, 讨论结束后由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 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提出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最后由教师总结, 指出各组代表发言的不足之处, 公布正确答案, 使学生掌握总结病史特点的方法和临床诊断。例如见习急性支气管肺炎时, 选用一个急性支气管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病例, 先让学生完成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再结合已有的实验室资料分组相互讨论, 通过临床分析, 提出对该患儿的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这种讨论式的病例分析, 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呼吸系统的重点疾病———小儿肺炎的基本理论知识, 还使学生对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也有了一个具体的、深刻的印象, 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4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儿科见习会受到患儿及其家长不配合、疾病的季节性等的影响, 因此, 带教教师要采取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办法来加强对典型病例、少见病例、罕见病例的收集,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可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例如儿科许多疾病如小儿肺炎、小儿腹泻、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硬肿症及一些传染性疾病等有明显的季节性,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某些见习组在疾病发生的淡季未遇到典型患儿;还有一些少见的特殊病例, 如各种出疹性疾病的皮疹特点、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特殊面容等, 我们充分运用教研室平时积累的实物图片、CAI课件等, 向学生展示一些疾病的典型症状、体征, 弥补了临床见习中的不足, 加强了学生对不同系统疾病的认识与掌握。

3 见习后应设出科考核

为了进一步引起学生对儿科见习的重视, 提高见习质量, 在学生见习前, 即告知他们见习后要组织出科考核, 考核内容可以是一些以病例分析为主的选择题, 内容涵盖各系统, 以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3];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适当选择一些典型的、资料完整的、稍有难度的病例, 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也可进行讨论, 然后将各自的答案作为作业交上来由教师审核后给予相应的成绩, 这样就避免了有些学生对见习存在应付和“走马观花”的心态, 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逐步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病例的能力、对所学内容的综合应用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其下一步的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云英, 刘海燕.儿科临床见习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11) :1052-1053.

[2]易著文, 王秀英.儿科学临床教学方法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篇8

【关键词】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4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41-02

合理用藥的概念是指根据疾病种类、患者状况和药理学理论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制定 或调整合理的给药方案,以期有效、安全、经济地防治和治愈疾病的措施 。儿科患者在临床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能将儿童简单视为成人的缩影。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新生儿和早产儿,在解剖、生理、 生化、病理、免疫等方面有着许多与成人明显不同的特点,而且年龄愈小,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差异越大。药物治疗又是儿科治疗学的基本方法,药物既有治疗疾病的有利作用,又有不利的不良反应 。所以儿科用药的合理性在临床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儿科用药特点

1.1 儿科用药具有特殊性

儿科用药的特殊性是由小儿的生理、解剖特点所决定的。新生儿 出生后的第 1 年, 生长发育特别快, 一般情况下体重可以增加 3 倍。 因此,小儿用药必须按每日或每月每公斤体重多少来定用药剂量。 除体重增长迅速外,在正常条件下,小儿体内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也是逐渐成熟的,有特殊的生理及代谢,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有效性和潜在毒性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2 儿科用药要根据患儿年龄区别对待

小儿的用药并不是简单的按年龄折算剂量就行。由于小儿正处于不断发育成长的时期,新陈代谢旺盛,血循环时间较短,肝肾功能尚不成熟,一般对药物排泄较快;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药物的转运、分布、解毒、排泄等功能日趋完善,因此不同年龄段的儿科用药具有不同的特点。

1.3 儿科用药较成人易发生不良反应

由于儿童正处于发育期,药物不良反应在儿科用药中发生率比较高。儿科用药中比较常见的不良反应大致有如下几种:①影响儿童骨骼及牙齿发育;②儿童锥体外系反应;③影响凝血系统,诱发哮喘、瑞氏综合征;④急性肾功能衰竭;⑤儿童泌尿系统损坏;⑥听力受到损坏;⑦导致中毒;⑧生殖系统受到影响。 2 我国儿科用药现状

经研究发现,我国儿科用药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诊断与用药不符。部分医生给患者开具处方时,不依据临床诊断,而是 由患者需要而定。②用药剂量不合理。新生儿处于发育时期,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均不成熟,因此,多数药物的药动学、药效学和不良反应,在儿童与成人之间有显著差异,即使在不同年龄组的儿童间也存在着一定区别。③药物方法不当。主要体现在抗生素的给药时间间隔不当。④联合用药种类繁多。需要联合用药的感染通常包括:致病菌不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严重感染、多重耐药菌株感染;需要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单一抗菌药物有效时,不主张联合用药。若是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而采用联合用药时,也宜选用抗菌作用协同或相加的药物,减少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

3 儿科合理用药

儿科合理用药要求我们获得最佳临床治疗效果,即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最低的药物不良反应,最经济的药物利用,包括药物资源与费用。而且用药必须有针对性,针对病因,对症用药,少而精;抗菌药物一 般不用于预防;视患儿和全身情况选择给药方案,剂量视年龄甚至日龄而定; 严密观察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并随时调整,不良反应大的药物,力争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3.1 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药物

由于儿童的用药特点,临床选择药物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精心挑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服用方便、价格低廉的药物。儿童尤其新生儿不宜应用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较大患儿也尽量不用或少用。医生要做到明确特征,熟悉药物特性,合理选择药物,减少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对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结果表明,用药品种数量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成正比,故应遵循“可用一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两种药物”的原则。

3.2 根据个体差异及患儿病情,选择合适剂量

剂量选择不当是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另一主要因素。儿科用药剂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儿童给药剂量的计算方法较多,根据体重、体表面积计算给药量较常用。但应注意,在婴幼儿时期对某些药物的剂量按体表面积计算与按体重计算有较大差别,尤其是新生儿时期差异更大。因此,按体表面积计算药量不适于新生儿及小婴儿。年长儿用体重计算剂量,计算结果偏大,注意不要超过成人的用量。无论哪种计算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体质不同、疾病不同、每个人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剂量上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时,应结合患儿当时的具体情况及临床经验作适当的调整 。

3.3 根据儿童生理特点,选择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不仅影响药物的吸收,也关系到药物的分布和药物发挥作用的快慢、强弱及作用持续时间。应根据儿童各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特点,病情轻重缓急、患儿年龄、用药目的及药物本身性质 决定。正确的给药途径对保证药物的吸收及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应该注意的是给儿童用药,应因势利导。根据儿童年龄不同阶段生理特点和自主能力不同,采取适当的给药方法。特别是口服药,新生儿、婴幼儿吞咽能力较差,吞服片剂有一定困难,且大多不愿服药,稍有不慎还可误入气管。因此新生儿和婴儿最好给予滴剂,幼儿可给予糖浆剂、合剂、混悬剂等液体制剂,学龄儿童可给予片剂、胶囊等,并注意色、香、味,以减少或避免婴幼儿服药不合作等情况。喂药时还要耐心、仔细,防止药物的溅洒、量取误差等引起的给药剂量不准。同时口服给药要防止呕吐,切不能采取硬灌等粗暴方法,以防意外。

4结语

由于儿童处于迅速生长的发育过程中,生理特点独特,对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和敏感性,所以儿童用药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临床在治疗儿童疾病时,不仅要了解儿童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状态,还要掌握药物相关知识。 合理地使用药物,才能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目的,这是我们儿科临床药师和医生、护理人员共同肩负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姜攀,百色市2011年基本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2):162-163;

[2] 张亚玲,艾如银. 儿科用药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2,1:071.

[3] 庞昌生,结合儿童生理特点探讨儿科用药的合理性[J] 中国药业,2012,20(22) 60-60

[4] 杨春贵,儿科合理用药综述 [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6)51-52.

上一篇:《阿弥陀佛么么哒》读后感下一篇:世界真奇妙六年级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