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区药物管理规范(共10篇)
1.0 目的:建立、规范、统一病区药品管理,确保用药护理安全。2.0 适用范围:全院各护理单元。3.0 管理规范
3.1 病区急救药品管理规范
3.1.1 凡急救药品,必须置于急救车、急救箱或专用急救柜指定区域定位存放,标记明显。
3.1.2 急救药品的种类和数量要确保满足临床急救需要。3.1.3 急救药品专人管理,工作人员不得私自取用。
3.1.4 急救药品每次用后须及时补充,次日当班责任组长/办公班护士再次核查。保证急救药品处于应急、备用状态。
3.1.6急救车药品管理遵照《急救车物品、药品管理规范》。3.2.7 护士长至少每月检查一次并签名。3.2 病区普通药品管理规范
3.2.1 病区内普通药品根据临床需要保存一定基数:静脉用药各科自定基数,口服药品原则上内科保存15种,外科保存10种,品种自定,数量允许浮动范围±50%,便于临床应急使用。其他人员不得私自取用。
3.2.2 基数药品的清单一式两份,一份由药房保存,另一份由科室保存。3.2.3 基数药品专人管理,每月定期清点数量,检查药品质量,防止积压变质,并将结果记录在《临床基数药品检查登记本》上。如发现药品有沉淀、变色、过期、瓶签与瓶内药品不符、标签模糊或有涂改,不得使用。接近失效期1个月的药品,应及时联系药房予以更换,避免过期。
3.2.4 基数药品应定位、定点、按药品种类摆放,不能混放。需避光保存的药品,应放在避光包装容器内保存及使用,现用现配。3.2.5 护士长至少每月检查一次并签名。3.3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范
3.3.2 各临床科室、手术室存放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严格按照《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卫生部卫医发[2005]438号文件)管
理,实行专人、专册、专柜加锁、专账、专用处方的“五专”管理。有醒目标识,数量固定。储存各环节应专人负责,明确责任,交接班有记录。实行每日每班交接制,双人双锁随身保管钥匙,做到账物相符。
3.3.3 定期检查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是否符合规定。检查药物性状,如发现有沉淀变色、过期、标签模糊等药品时,停止使用并报药房处理。3.3.4 发现下列情况,应当立即向医院药学部和保卫部门报告:在储存、保管过程中发生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丢失或者被盗、被抢、骗取或者冒领的。3.3.5 临床科室所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只能按医嘱为住院患者使用,其他人员不得私自取用、借用。
3.3.6 建立《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交接及使用登记本》,注明患者姓名、住院号、使用药名、剂量、使用日期时间、余量等,护士双人核对签名,及时凭专用处方和空安瓿补充基数。
3.3.7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必须用专用处方开具,项目填写齐全,不得缺项,字迹清晰,不得涂改,特别是患者或代办人的身份证名称、编号等资料,医生签全名,使用后保留空安瓿。
3.3.8 各临床科室、手术室等调配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时,应收回空安瓿,核对批号和数量,并有专人负责计数记录。
3.3.9 患者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贴剂时,应当要求患者将剩余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无偿交回医院,由医院按照规定销毁处理。3.4 危害药物及高危药品管理规范
3.4.1 危害药物是指能产生职业暴露危险或者危害的药品,即具有遗传毒性、致癌性、致畸性,或对生育有损害作用以及在低剂量下可产生严重的器官或其他方面毒性的药品,包括肿瘤化疗药品和细胞毒药品。
3.4.2 高危药品是指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一大类药物,其特点是出现的差错可能不常见,而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包括危害药物,以及高浓度电解质制剂、肌肉松弛剂及细胞毒化药品等。3.4.3 高危药品根据其临床危害分为A、B、C三级。
A级高危药品(红色标底):是高危药品管理的最高级别,是使用频率高,一旦用药错误,患者死亡风险最高的高危药品,必须重点管理和监护。
B级高危药品(黄色标底):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二层,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但给患者造成伤害的风险等级较A级低。
C级高危药品(蓝色标底):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三层,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伤害,但给患者造成伤害的风险等级较B级低。
3.4.4高危药品要设置专用药柜/药架/专区贮存,分级放置,禁止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药品储存处标识清楚、醒目,并张贴由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推荐的高危药品专用标示(该图三角形为黑色边框、黄色底色)提醒医务人员注意。
3.4.5加强高危险药品的效期管理,保持先进先出,保证安全有效。专人管理,每月定期清点数量,检查药品质量,并将结果记录在《临床基数药品检查登记本》上。
3.4.6高危药品使用前要严格执行床边双人查对制度。静脉用高危药品时,护理人员在注射单及输液单上的药品名称前,盖上红色标注高危药品符号(G)的印章或用红笔写上“G”。
3.4.7 A级、B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法定给药途径和标准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给药浓度的医嘱须医生加签字后方可执行。
3.4.8 高浓度的电解质溶液(如10%KCL、10%NaCL等)用于临床治疗时,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和医嘱要求使用,并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1凭处方取药
患者或家属持医师开具的处方至住院药房, 药师对其处方进行审核后划价、记账、调配、核对后发药。在2009年前因住院处方可开具7d用量, 病区多采用该种发药方式。2009年后根据《处方管理办法》二十三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二十六条的规定, 我院住院药房的处方规定为1d用量。现我院除需单独开具处方的药物 (精神、麻醉及限制使用的抗生素) 、临时增加的医嘱、患者刚入院、不能拆分的溶液剂及出院带药外, 很少使用处方发药。
按医院规定处方只能取当天用量, 工作中遇到多位患者就该规定提出质疑, 认为该规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癌症患者使用吗啡缓释片镇痛、老年患者使用艾司唑仑治疗失眠, 此类药物根据患者的情况都是需长期使用的, 但因规定患者只能每天持医师开具的处方至药房排队取药, 曾有患者投诉, 认为药房工作人员故意刁难。又如结核患者出院按规定就只能开具7d用量, 但按疗程却需更长时间的药物, 该患者1个疗程的药物就需于住院和门诊2处领取, 这不仅给患者造成不便、增加药师医师工作量而且极易发生用药差错。麻醉、精神药品是否可根据患者的情况、用药目的、需使用的时间来合理调整处方的用量;出院带药是否可根据病种的不同、疗程的需要来调整出院带药的量。
2病区小药柜发药
护士先从药房领取大量的药品储存在病区, 然后由护士按医嘱的品种和剂量再分配给患者, 由于护士承担了大部分的调配工作。由病区贮存大量的药物因条件的限制不能保证药物储存过程中的质量, 各病区单独完成调剂工作也不便于统一管理, 而且护士的工作繁重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调配工作易发生差错, 各医院基本废除了该种发药方式。
日常工作中常有刚入院的患者家属持硝苯地平、美西律、呋塞米片的处方来住院病房排队取药, 由于其对医院布局不熟悉、入院手续不完善无法记账、窗口患者较多等因素耽误取药时间。再如夜间患者至住院病房取开塞露、消旋山莨菪碱、双氯芬酸钠等, 每晚我院凌晨0∶00-早上7∶00平均有30张的此类处方, 这表示患者的陪护人员需在深夜上下楼层穿过病区来取药, 给患者造成不便的同时也增加药师的工作量, 夜间频繁的取药也增加差错的发生率。病区根据各自临床的需求在科室小药柜储存有少量药品, 由各病区护理人员兼任管理, 在急需用药时, 由医师开具医嘱护士发放药品, 为医护人员抢救患者赢得时间, 给患者提供便利, 同时减少药房的工作量。
3中心摆药室发药
在药房的统一管理控制下, 住院患者所需药品经药师按单剂量调剂后置于药盒中, 经核对由护士统一领取分发给患者服用。该工作模式的核心在于管理和控制, 统一管理、规范操作、严格控制以此来减少发药差错保证药品质量。
美国药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行单剂量调配制 (unit dose dispensing system) 。1970-1976年, 药学工作者对药品调配差错与发药方式和制度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1], 随着对单剂量调配制优越性的逐步认识, 该制度现已成为美国药房普遍的工作标准, 各大州都有法规性文件明确规定采用单剂量调配制发药。我国在发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六条中规定住院药房实行单剂量配发药品, 根据该规定的要求, 中心摆药室发药势必成为多数医院住院病区口服给药的主要发药模式。近年来我国很多医院实行了单剂量摆药, 已有多篇文献就摆药工作中急需改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2], 我院自2009年开始实行住院药房摆药, 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 药物质量难以控制及用药安全如何保证。
3.1 药品质量、效期控制
药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 药品从生产到使用过程中的质量连续性显得尤为重要, 在摆药过程中必须确保药品的质量, 避免其变质、污染、交叉污染。从药品质量, 药品卫生学管理角度考虑, 应加强中心摆药室的硬件建设, 逐步实现净化条件下的中心摆药, 摆药工具、患者的药盒等定期消毒, 挑取激素、抗生素、烷化剂等特殊药品的工具单独配备, 杜绝药品在摆药过程中受到污染。中心摆药室根据药物的使用情况存放一定量的药物, 避免频繁的更换厂家、批号、外观及剂量, 一旦更换做好记录, 有特殊贮存要求的药物不拆除外包装, 拆除外包装的药物要在盛放容器上标明名称、效期。
3.2 规范操作程序
每天摆药的高峰时间在早上9∶00-11∶00, 药师在这段时间内精神高度紧张, 工作量繁重, 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 常用手直接分发药物、摆药台上药物无规范的堆放、省略核对的工序、发放时缺少用药交待。这些不规范的操作就是造成用药差错的主要原因, 对摆药、核对这种重要的操作环节不仅不能省略且要增加质量控制, 详细记录差错细节, 每月进行质量控制分析, 及时通报差错几率大的药品及每位药师的差错特点, 以加强防范, 减少差错。加强调剂人员的业务操作技能培训, 杜绝不良的操作习惯, 岗位相对固定, 长期负责摆药的人员, 能够熟悉每个病区每个患者的用药情况, 熟悉摆药室的各种操作规程。
3.3 工作流程
中心摆药室摆药也应该按照对处方调剂的要求, 对处方的合理性、适宜性、配伍禁忌进行审核, 审核后的医嘱进入中心摆药室进行调剂, 摆好的药物要专人核对, 核对的药物才由护士统一领取到病区分发给患者, 分发时要按要求交待药物的服用方法。
单剂量摆药的优势是以规范严格的摆药制度、相应的硬件措施为前提的, 中、小型医院由于条件的限制常忽略或无法完成审核、核对、用药交待、卫生控制、药品养护等程序, 实行单剂量摆药就不能保证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 所以在条件有限的医院如何更好的工作成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之, 住院药房采取何种工作模式是为更好的服务患者, 以患者利益为出发点, 在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及时的同时还应该兼顾为患者提供方便。因地制宜, 发挥药师主观能动性, 才能更好的服务患者。
关键词:住院病区,口服给药,发放模式,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Hynniman CE, Conrad WF, Urch WA, et al.A comparison ofmedicationerrors under the university of kentucky unit dose systern and traditionaldrug distribution systems in four hospitals[J].Am J Hosp Pharm, 1970, 27:803.
关键词:病区护理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41-01
护理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护理质量管理又是护理管理的核心。病区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疗效果和病人的安危。如何提高病区护理质量呢?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是抓好病区护理管理工作的关键。
1 护士良好的情绪是护理质量的保证
医护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士不仅具备熟练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优良的心理素质和仪表素质。良好的情緒和情感在完成护理工作,特别是对病人实行心理护理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护士的情绪对病人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事实证明,愉快的情绪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良好作用,不愉快的情绪会降低人体抵抗力,从而诱发疾病。目前,临床上有些护理人员对其本身的情绪及患者的心理护理认识不够,尽管她们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技术,但缺乏护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不重视开展心理护理,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做为一名护士一定要了解不同心理患者的需要,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建立良好融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在最佳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心理护理是护士与病人的交流过程中,通过护士的态度、行为语言来完成的,因此,仪表、言行、举止最能体现和反映护士心理品质的水平和内容,护士接触病人最密切,病人的心理活动无时不在护士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下产生作用。因此,为提高护理质量,做为一名护士,除了应有良好的护理技术外,还必须加强仪表、语言等方面的修养。
护士的情绪与职业道德关系紧密,护士把病人视为亲人,面带微笑地发药、打针,就能使病人感到可亲,可依赖,护士的愉快情绪也是自身保健的需要,要从单调、枯燥、繁琐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意识到自己工作的平凡而重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总之也有助于我们护理质量的提高。
2 基础护理质量管理是保证病区护理质量的前提
2.1 提高护士素质,确保护理质量稳步提高。要达到全优的护理质量,必须有一支全优的护理队伍,只有提高全员护士素质才能确保护理质量稳步提高。我们的作法是:①护士进行严格的“三基”训练,坚持用护理基本知识500题和护理操作21项对护士进行逐条逐项培训,每完成一条或一项后,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考试、考核,直到达到标准要求为止。②不断提高护士的品德素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的思想,它始终是我们护理界的宗旨。因此,我们始终抓住这个根本不放,为了搞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经常学习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并经常结合这个方面的案例进行讨论,使大家从中体会到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符合伦理学要求的,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怎样?我们护士应如何去做心理护理等。经学习和实际案例讨论使护士的品德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③重视护理人员的培养,医学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新技术、新观察、新疗法、新药法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接受继续教育,更新知识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才能提高护士的技术素质。
2.2 严格规章制度管理。我们是大学附属医院,又是一所三级甲等医院,可以说各种规章制度是比较健全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这些规章制度成为每个人的工作准则,我们根据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原理把各种规章制度纳入岗位责任制里,即把每个人的工作都严格控制在本系统内,并以规章制度控制每个人的工作质量,即以规章制度评价每个人的好坏和质量高低,而不以印象和感情为准,这样一来不但各种规章制度得以贯彻、执行,而且大大提高了病危护理质量。
3 环节质量管理是保证病区护理质量的关键
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要使人员、设备和技术的基础质量因素转化为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必须把每个环节都管好。
3.1 在管理环节上,我们采用P、D、C、A模式,根据病区护理、教学、科研的需要选定病区总目标,然后围绕总目标分别制定护理、教学、科研方面的计划,做到年有计划,季有安排,日有重点,并按计划组织实施和检查,评价达到层层保证总目标的实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进入下一循环周期,如此周而复始的滚动前进,也使病区的护理质量随之不断提高。
3.2 在工作环节上,始终坚持严字当头,重点抓好和如下几方面管理:①抓危重病人的抢救,坚持危重病人随时查,而且做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②抓查对制度,注意检查夜班工作进行情况,严格交接班,重危患者坚持床头交接班,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③抓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执行防止院内感染的有关规定。④抓基础护理,实现规范化管理,为患者创造一个温馨的休养环境。
4 终末质量管理是评价病区护理质量的唯一重要标准
为加强重症监护病区管理,规范危重病人的诊疗、护理、抢救和探视工作,根据《医院管理工作条例》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严格病区管理,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病区。因工作需要确需进入者,需经ICU主任(副
主任)或护士长同意。外单位参观,需经医务处批准,并通知ICU主任(副主任),原则上在外走廊参观,特殊情况确需入内参观时,每次不超过3人。
(二)进入ICU病区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口罩、换清洁鞋。
(三)进入ICU病区后,应保持安静,禁止高声喧哗、闲聊;禁止在病区内吸烟、吐痰、乱丢杂物,禁止在病区内接听手机;保持病区清洁。
(四)入住ICU病区患者,如家属需了解并且,可约定下午探视时间向主管医生提出,给
予解答;如有特殊要求,可向科主任(副主任)或护士长提出。
(五)病人和家属不能干预正常的诊疗工作,服从医护人员的护理、抢救等工作安排,如
有意见、建议或要求,可向科室领导反映。
探视陪护管理规定
ICU是危重患者实施集中加强监护和治疗的场所。
(一)ICU病区实行无家属陪护制度,病区内不设陪人,生活护理由科室统一安排。
(二)每天16:00~16:40为探视时间,只能在外走廊探视。临终告别,一般在抢救结束
并行遗体料理后,在专设告别区探视告别,请注意尽量保持安静。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传染病者禁止入内。
(三)探视人员应保持安静,严禁喧哗,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帮助病
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患者操作治疗或抢救时,其他人员应主动回避。
(四)家属、陪人可在陪人休息室留宿,遵守陪护规则,爱护公物,节约水电,妥善保管
私有财物,如有丢失,本科室概不负责,物品收拾摆放争气,禁止吸烟,保持陪人休息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原则上每位患者只留一位陪人,如有损坏陪人床需照价赔偿,不得将室内物品转移他处。
(五)陪护人员应遵守医院作息制度,晨起6:00起床,晚上22:00西东,使用陪人床后
病区安全管理措施 认清形势、以学习为先导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的法律意识 灌拾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和医疗卫生改革的深人,护理模式也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 以患者为中心” 的全面的身心护理,理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质t要求的提高,对住院环境及身心健康的需求也在不断细化,再加上2 0 0 2年“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及关于医疗纠纷“ 举证责任倒置”的司法解释公布后,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前增加,过激行为时有表现。再有,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医疗、护理技术也在迅速发展,风险也在加大。对这种形式,作为病区护理管理者,要经常性地组织护士们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的法律知识学习,不断强化概念,准确履行自己的职责,给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满足患者需要。要经常性地进行 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学习。增强每个护士都职业贵任感。努力消除影响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护理患者,医护工作者在努力探索新的治疗、护理方法。对涉及到护理安全管理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点管理措施:(1)经常在交班后,利用半小时时间,组织大家学习新药、新设备等方面知识,不断标化护理操作,做到病区的新、老护士都能掌握日常护理技术,准确地做各种护理操作。(2)针对人员水平、素质不一的因素,作为管理者,重点要放在排班的搭配上。要求护士在护理患者时,要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苗头,抢救配合熟练.为此,在排班时,要注重新、老护士,技术高与技术低,责任心强与贵任心弱等方面的问题。在排班时,白班要有 1 名老护士作为领班,夜班要有 1 名责任心强、技术好的护士上班,这样,保证了
日夜的护理工作不给患者造成不安全感或不安全结果。
(3)针对控制院内感染方面,病区设有 1 名感染监控员,只要在岗,就时刻注意监控病区的易感因素。如患者伤口的清洁、消毒,公用护理用具的消毒,医用及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消毒液的配制及检测,空气消毒的时间及照射强度等,做好统计与记录。(4)防火、防盗方面,护士长担任消防员,定期检查及演示灭火器的使用情况,每位患者住院宜教时,都应向患者讲清灭火器的位里,安全出口的位置。做好探视人员和陪护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在病房内严禁吸烟,并做好安全用电的监督工作。随时提醒住院陪人对陌生人员的防盗工作。
二、校医对在校园内发现的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以及早期症状者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三、凡与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或进行隔离观察。
四、对发生疫情部门或班级在该传染病最长潜伏期内要与其他班级学生相对隔离,停止到公用教室上课,禁止与其他学生共同用餐和活动。
五、学校隔离室供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以及早期症状者排查期间使用,只接待隔离人员,外人不得擅自进入。
六、按照规定,每天至少两次用有效含氯量500mg/L的消毒液对隔离室进行消毒。
[关键词] 病区药品;管理;存在问题;防范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63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697-02
目前为了确保患者能及时用药,科室常有一些特殊药品、高危药品、普通药品备用,而护士作为临床药品的保管者和直接使用者,风险暴露概率高[1]。因此如何对病区药品进行正确的管理是临床护理管理的重点与难点。
1 病区药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病区药品管理制度不健全 病区药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进行管理,但制定的病区药品使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药品管理员的相关职责不全面、不具体。虽设立有药品检查本和专人负责毒麻药,但由于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原因和偶尔未及时检查药品并进行登记。
1.2 药品未分类放置或放置不规范 在病区储存的药品中,部分口服药物、针剂、高危药物、外用药全部放在一个大抽屉里,而无定位放置,造成标签与药品放置的名称不一致,并容易污染部分药物。部分药物如白蛋白、丙球、康舒宁、人纤维蛋白原等特殊药品应放入冰箱避光保存,如果护理人员未及时将药品贮藏至冰箱,导致相关药品药效降低或失效,从而延误患者的病情,影响患者的康复。
1.3 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 由于病区收治的病人都是急、危、重的患者,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较大,需要时刻高度集中精神,一旦离开病人身边去整理药品时容易分心。部分护理人员有时把刚领回来近期过期的药品放入药柜,未做明显标识和做好交接班,甚至对领回来的药品未看有无失效以及有无变质就直接放入药柜。部分护理人员未按药品有效期的先后顺序用药,而造成药品过期。另外在派发口服药时没用两种方式身份核对,而且没落实发药到口,容易导致发错口服药而延误病情。
1.4 高危药物管理不到位 高危药品如10%KCL、浓氯化钠与一般药品放置同一个药柜,未单独存放;未用特殊颜色标签做药品警示标识,无法对临床护士安全用药起到警示作用[2]。
1.5 未遵循“先进先出,近期先用”的原则 常备药品补充过程中容易出现同一药品不同批次的生产时间、不同有效期的药品混淆放置。护理人员因工作繁忙,不能按照“先进先出、易变先出、近期先用”的原则进行取药用药,导致药品过期,使患者不能有效的用药。
2 病区药品管理中的防范措施
2.1 完善病区药品管理制度 要制定药品管理质量评价标准,按照这个标准重新制定病区药品使用管理制度、急救药品管理制度。完善内容包括病区药品管理员职责、病区专科特殊药物使用指引、病区护士长每月检查、质控药品的细节等。
2.2 规范化药品管理 对药品实施规范化管理不仅提高护士工作效率,而且降低药品管理缺陷的发生率。运用5S管理药物:药品标识规范、清晰,定位放置,药柜清洁,药品不混放,药品按有效期摆放,遵循“先进先出,近期先用”的原则,能减少药物使用的安全隐患。
2.2.1 急救药品单独设立专柜,其它药物根据身体各系统、药品的规格大小以及有无避光需求情况进行药柜分类,并做好相关的标识。
2.2.2 科室根据需要设定口服药基数,实际数量要与基数相符;使用基数药时做好使用登记情况,并按要求每年12月更换。口服药物应存放于棕色玻璃瓶内,药瓶设有编号,若有水剂不能横放。
2.2.3 药柜内针剂容量不能超过3/4;药物垫布清洁、无污染。
2.2.4 静脉输液使用的玻璃瓶装溶液要竖放,领回来的大输液要及时放进柜内存放,不能临时存放在走廊等地方,这样容易导致药品过期。
2.2.5 应用标识化管理方法 高危药物如10%KCL、细胞毒性药物等应单独药柜存放,并在药柜的外面贴上红色标签和警惕字体。开启后的胰岛素药物放在铁盒子里面,外贴黄色标签并存放于冰箱,特殊药物及贵重药品应注明床号、姓名,单独存放。外用药按化学试剂、消毒类与其他用药分开,竖立放置。
2.2.6 毒麻药实行五专管理 专人、专柜、专册、专锁、专处方。每班交接班清點毒麻药,并在清点本上签名。使用前要告知家属签署“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知情同意书”;使用时将病人的身份证复印件留下归档,余量处理要执行和核对者签全名;使用后2个工作日内补充毒麻药物。
2.2.7 冷藏药物 医用冰箱无私人物品,每天检查一次并登记,每月有专人清洁一次,保持冰箱整洁,无积污、积水;冰箱有专用的温度计使温度维持在2-8℃,开启后的药物注明有效期;按药物说明书的温度要求放置药物,当室温不能达到药物存放温度要求时,要放入冰箱存放。
2.2.8 根据病区情况制定口服药派发流程,并严格按照口服药派发流程执行。派药时带上口服药单,使用专用派药车、药托随护士走,实行发药到口,让患者按时服用。当病人不在时不派药,并留下提示卡,一旦病人回来及时派药,如果有未派发的药物要做好交接班。
2.3 院内定期检查 由护理部组成的药品管理小组和药剂科的临床药学人员每个季度定期检查各病区的药品管理情况,根据检查结果病区再自行整改。
2.4 成立药品管理小组 在护理部的指引下成立药品管理小组,由组长负责药品管理,每月检查所负责药品有无过期、破损,并负责督促质控好小组其他成员的药品管理,护士长每月定期监督药品的管理情况。
2.5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知识 每年组织病区护理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法规,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药品管理的专业技能。当科室应用新药时,也应组织病区护士学习新药的药理知识和注意事项,使护理人员能准确安全的用药。
3 小 结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药品管理问题层出不穷,因此药品的管理也是护理管理者应该重视的问题。我科在成立药品管理小组的基础上实行药品的规范化管理,完善药品的相关管理制度,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药品知识的全员培训,使他们人人有责任心,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保证了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谢建飞,丁四清,刘爱忠.用药环境重现在病房药品贮存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8):809-810.
【摘要】临床科室的质量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临床科室的病区管理是质量管理的核心。而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又具有其特殊性,导致了护理服务的独特性。本文将从调整、优化病房布局,提高病区管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加强护士长自身素质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四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
【关键词】中医;病区;护理质量管理
中医学不但包涵精湛的医术,还蕴藏着丰富的护理精华。现代人对护理的需求发生巨大变化,护理范畴也随之不断拓宽。随着医学的发展,中医护理越来越受到护理界的重视。综合医院的中医科不同于一般临床科室,病种涉及面广,如血液科、肾脏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等临床各科;且住院患者年龄偏大,病区患者的病种及年龄层次的特殊性,导致了护理服务的特殊性。中医护理管理应在祖国医学整体观、辩证观的理论指导下,在临床的护理实践中,注意融入体现中医特色的理念,加强病房管理,以期逐步形成人本原则下的中医病区的管理体制。通过对综合医院中医病区护理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实践,简述如下。
1、优化病房布局,突出中医特色文化
从管理角度看,病区既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文环境,又是一个必须符合医疗、卫生原则,满足病人身心需要的物理环境,它们构成了病区环境管理工作的重心。古人云“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我们认为中医病房要有自己的标准要求,应突
出中医特色、合理布局,故病区增加了中式风格装修元素,根据不同疾病和病人的不同体质,对病室的温度、光线、环境等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以符合中医治疗法则和调动病人体内正气为基本原则。在病室和病区走廊内摆放了绿色盆景植物、花卉、壁画等,以点缀美化环境,使环境富于生机,从而有利于体内正气的调动,调节病人的精神生活。
2、开展专科专病中医特色护理
根据中医养生、中医护理防重于治的思想,在护理工作中广泛应用中医药技术,制定业务培训计划,分批分层次培训,有针对性的举办专题讲座,观看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电教片。开展中药熨烫治疗腰背痛,中药贴敷治疗腹胀,耳穴压豆治疗失眠、呃逆、便秘和食欲中药湿敷预防静脉炎;穴位注射;中药穴位贴敷促进术后肠蠕动;刮痧等。开展专科专病中医特色护理,利用传统中医治疗手段,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病程,促进了患者的康复,中医药护理技术的开展得到社会和广大病人的认可和欢迎,配合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创建,受到患者普遍赞誉。
3、制定和完善护理流程
针对科室的具体情况,我们将根据日常的护理活动顺序和职责,采取先试验后制定的原则,制定入院、出院、各班次工作流程、护士长工作流程;煎药、拔罐、穴位注射、中药穴位贴敷、刮痧等操作流程;从而实施全面的流程管理,通过实践再制定出适合本科室的健康教育流程,组织学习、指导并检查执行情况,同时积极反馈,使护理人员正确实施护理流程,避免工作遗漏,提高患者满意度。
4、培养中医
护理人才是发展中医护理事业的前提。
培养具有一定外语水平、高学历、高素质、有临床经验、有创新能力的中医护理人才是中医发展壮大的关键。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医科发展缓慢,导致中医护理人员的配备处于弱势,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既要掌握西医护理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护理操作技能;同时综合医院护理人员主要来源于卫校毕业的护士,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欠缺,加大了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难度。在工作中强化中医理论知识培训,合理使用各级护理人才,培养中医护理队伍。
4.1分层管理对护理人员实行合理的配备组合和科学的分层管理。责任组长1名,为有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承担;责任护士3名,由低年资护理人员担任,在责任组长的指导下工作,使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都有责任护士主管,实行具体任务层层落实制。
4.2 强化中医理论知识培训,培养懂中医、用中医的护理团队 中医护理的特点在于强调整体观念,运用辨证施护的思想和方法,根据临床所见病症,针对不同病情,应用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和预防为主等护理原则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2]。在推出中医特色护理后,对护理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西学中班”、中医护理天天学、一周一次辨证施护讲座等,让护理人员除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三基”知识外,又掌握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常用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做到了中西护理相结合,使得辨证施护理念
进一步得到发展。通过加大中医相关知识的培训,将理论知识贯穿于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中,培养懂中医、用中医的护理团队,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4.3 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放在重要地位,努力创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对护士心理状况及生活工作条件加以重视;同时注重培养年轻护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加强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培训,每月召开病人座谈会、举办中医养生讲座、每日利用上班、下班床头交接班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等,培训护理人员交流能力。5 加强护士长自身素质建设,提高业务水平
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广阔的发展景,呈现出独特的特色优势,融合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精髓,使之科学化、程序化和现代化的护理新观念值得推广与运用。解决阻滞发展的问题,从而使中医护理更好地寻求发展。因此,护士长应坚持不懈学习和更新知识,做到学以致用,作为一名护士长,应该是全科技术尖子,要避免护士长因为自身专业技能方面存有问题而导致工作陷入困境。
摘要:
医疗服务行业是一种高技术,高风险行业,而药物风险是医疗风险最常见的风险,如何及时发现和有效管理这种风险,成为重要课题。高危药品的概念[1]由美国的医疗安全协会(the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ISMP)在美国内首先提出,在1995--1996年间,ISMP对最能给病人带来伤害的药物进行了一项调查,共有个医疗机构提交了研究期间发生的严重差错。结果表明,大多数致死或致严重伤害的药品差错是由少数特定药物引起的。ISMP将这些若使用不当会对病人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称为“高危药品”,其特点是出现的差错可能不常见,而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2].高危药品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但是易危害人体,如果管理不当发生误用,不但延误治疗、抢救时机,还会危及病人生命,造成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针对高危药品管理方法,不断探索,通过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高危药品; 管理;整改; 完善制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5-0186-01
1背景
高危药品管理在摸着石头过河。一旦使用不当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引起死亡的药品,被称为高危药品。这类药品对适应证、给药剂量和途径的要求往往十分严格,但目前我国高危药品尚无统一目录和相关管理办法――使用高危药品导致的严重后果,主要是由于医务人员的疏忽造成的,如用药适应证不适宜,给药剂量过大,静脉输液时滴速过快等。有文献指出,2004年6月~2009年4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卫生保健系统收集的产科医院用药差错报告中,药物超量使用占总用药差错报告数的6.4%,其中46.4%由高危药品造成。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提出,按危险程度将高危药品分为A、B、C三个级别。其中,A级(14类)为高危药品管理的最高级别,使用频率高,一旦用药错误,患者死亡风险最高,须重点管理和监护;B级(14类)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伤害风险等级较A级低;C级(8类)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伤害,伤害风险等级较B级低。虽然对于高危药品管理的相关要求已被列入2012年国家等级医院评审标准的实施细则中,但目前我国对高危药品并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仅限于个别医院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管理。
2方法
2.1 制订高危药品目录:
根据2008年美国医疗安全协会最新修订的高危药品目录,结合医院用药情况,制订医院高危药品目录,高危药品有(1)静脉用肾上腺受体激动剂:①盐酸多巴胺注射液②盐酸多巴酚丁胺注射液③重酒石间羟胺注射液③盐酸去甲肾上腺注射液⑥盐酸肾上腺注射液(⑥盐酸异丙肾上腺注射液2)静脉用肾上腺受体抗剂:①亚宁定②酚妥拉明注射液(3)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①异博定②可达龙(胺碘酮注射液)③利多卡因注射液(4)抗血栓药:①抗凝药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速碧林)、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②溶栓药物:注射用尿激酶(5)静脉用化疗药(6)高渗葡萄糖注射液:50%葡萄糖注射液(7)改变心肌力药:西地兰、米力农注射液(8)脂质体药物: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10)静脉用中度镇静药物:咪达唑仑注射液(11)儿童口服用中度镇静药物:水合氯醛溶液。9种特殊高危药品有:(1)异丙嗪注射液(2)胰岛素.皮下或静脉用(3)硫酸镁注射液(4)静脉用催产素:缩宫素注射液(5)注射用硝普钠(6)静脉用氯化钾注射液(7)高渗氯化钠注射液:浓氯化钠注射液、氯化钙注射液(9)100ML以上的灭菌注射用水。
2.2 完善高危药品管理体系,落实职责:
护理部制定高危药品质量评价标准,组织行政查房人员每月不定时对科室高危药品进行检查;科护士长?霸乱淮味愿呶R┢方?行质控、监督制度和责任落实情况;科室指派一名年资高、责任心强的护士每星期对高危药品进行检查、盘点和登记,将有效期在三个月内的高危药品全部换掉不再使用,每天总务班对所有
高危药品的摆放位置、数量、质量、有效期进行检查和补充,保证用药安全。
2.3 建立科室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在药学部制定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科室高危药品管理制度:(1)设置专门的存放药柜/药架,不与其他药品混合存放。10%氯化钾注射液、10%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5%硫酸镁注射液等外形、包装盒及药品名称相似、容易混淆的药品设立单独的药柜放置,防止取药错误。(2)高危药品存放药柜/药架标识醒目,设置红色“高危字样”警示牌,抢救车急救护车内的高危药品亦使用红色标签,引起护理人员注意。(3)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要求保管和储存:如胰岛素放冰箱2-8°保存,开启后注明开启时间和失效时间,储存期为一个月。(4)加强高危药品的效期管理,严格按照“先进先”基本原则,保证安全有效。(5)定期对药柜保持药柜/药架、冰箱进行整理和清洁,保持干净、整齐,无任何杂物。(6)设立《基础护理质量统计表》,把高危药物静脉治疗的患者例次、高危药物静脉治疗发生外渗患者例次、使用高危药品发生不良反应例次、使用药物错误的发生例次列入统计专栏,每班进行准确的统计。(7)一旦发生高危药品部良反应,护理人员督促医生真实、完整、准确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上交药学部,药学部展开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反馈,及时发现并有效减少或避免高危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2.4 规范护理人员用药操作程序:
(1)严格按照高危药品药物说明书中剂量、用法、给药途径、注意事项对高危药品进行配置和使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和“双人核对”制度,残余量需双人核对后才可倒弃。(2)护理部特制“血管活性药物”和“高渗药物”字样红色标签,加药后贴于相应药物输液外包装左上角,以提高护理人员警惕。科室自制带有“慢滴”字样红色塑料小牌,使用时悬挂在输液架挂钩上,提醒护士随时注意滴速,避免使用速度过快引起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向患者和家属交代所用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提醒患者和家属不可自行调节速度和有不适应及时告知。(4)凡静脉使用细胞毒性药物,有条件者均需使用留置针以防渗漏。输一瓶配一瓶,避免药液摆放时间过久影响治疗效果和增加不良反应。(4)用药过程中做好严密观察和巡视,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和渗漏。(4)使用高危药物的患者,做好交接班,接班者需明确知道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注意事项。
2.5 加强护理人员药学知识的培训:
(1)落实高危药品管理,重视对护理人员培训是保障制度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3],护士长组织科室全体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管理制度、高危药品的储存、标识、使用、观察知识进行培训。(2)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医院举办的药学知识培训班和讲座,学习高危药品的药理作用、使用方法、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保证药物的合理安全使用。(3)科室收集药物说明书制成本子,随时查阅。
3结果
通过开展高危药品护理管理实践和一系列整改措施,我科关于高危药品的管理职责明确,制度逐渐完善和健全,药品摆放有序,标识醒目,护理人员高危药品的知识水平提高,高危药品管理意识加强,对高危药品的使用和操作更加规范,用药安全性明显提高。做到人人参与,层层把关,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4讨论
护理工作者对急救车内的药品及毒麻药品管理比较规范,但忽视了其它高危药品的管理,但是这些药物使用不当,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全球每年因用药引起的损害达150万人[4],其中高危药品造成的损害占不小比例[5],因此,高危药品急需得到有效的管理,而有效的管理制度是高危药品安全管理的基础。为此,我们不断完善高危药品管理体系,落实职责,建立符合急诊科室高危药品的管理制度并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护理工作者在高危药品安全管理中至关重要。药物治疗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护士作为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观察者,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线[6]。护理工作者把守最后一道关卡,这就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仅有高危药品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有很强的高危药品安全意识,严格执行高危药品的使用指南和操作规范,为此,我们加强护理工作者高危药品知识的培训,学习高危药品,使用高危药品,加强安全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5体会
5.1 提高了护士主动评估护理风险的意识。
5.2 增强了护士的法制意识、风险意识及风险管理能力。
5.3 提高了护士学习药学知识的主动性。
5.4 时刻提醒、及时讨论,可有效防范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波.梅丹.医院高危药物管理和风险防范[J].中国药学杂志,2009,44(1);3-6.Zhang Bo,Mei Dan.Management and risk prevention ofhigh-alert drugs in hospital[J].Chin Pharm J,2009,44(1):3―6.Chinese.[2] ‘High―alert’medications and patient safety[J].Int J Qual Health Care.2001。13(4):339―340.[3] 黄邱敏.病区高危药品的规范化管理.中国临床护理,2009年1月第一卷第一期
【关键词】医院;病区药房;药品;数量;效期;管理
药品有效期系指药品在规定的储藏条件下能保持其质量的期限。它是直接反映药品内在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必须严格遵守药品特定的贮藏条件,又要在规定的期限内使用,才能保证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1]。因此,加强有效期药品的管理,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条件,且不可忽视。
1药品效期管理的重要性
药品由于各自理化性质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稳定性。一些性质不稳定的药品,如抗生素、生物制剂、酶制剂等,因其自身性质不稳定和不可避免的外界自然因素(光线、湿度、温度等)的影响,即使在规定的贮存条件下保存,其质量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化[2]。超过药品有效期的药品一律不得再使用,因超过效期的药品即使在正常的储存条件下,其疗效也会下降,甚至会增加毒性,不能保证药品的质量。因此,药品的有效期是药品质量要素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效期药品的管理对于确保药品质量的稳定性、有效性,保障人们用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1有效期的表示方法
1.1.1直接标明有效期如某药品的有效期为2008年2月14日,表明本品至2008年2月14日起便不得使用。国内多数药厂都用这种方法。
1.1.2直接标明失效期如某药品的失效期为2007年12月15日,表明本品可使用至2007年12月14日。一些进口药品可见这种表示方法。
1.1.3标明有效期年限,则可由批号推算如某药品批号为990514,有效期为3年。由批号可知本产品为1999年5月14日生产,有效期3年,表明本品可使用到2002年5月13日为止。
1.2药品效期管理原则为规范药品效期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药品损耗,并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药品效期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①建立药品效期管理制度,专人负责监督、检查和指导;②在预测药品使用量的基础上合理采购,避免积压、浪费;③药品验收时填写与药品效期管理有关的信息;④有效期6个月内视为近效期药品,一般不予入库,特殊情况另行处理;⑤对效期药品有效日期控制可用手工“效期药品一览表”或计算机进行管理,定期查询;⑥专人进行药品养护,定期检查,近效期药品现行内部进行调拨;⑦如出现近效期药品积压,应在到期3个月前与原购入经营企业协商解决;⑧超过有效期的药品,应立即撤架封存,并填写报告按程序逐级上报,禁止销售;⑨调剂效期短于3个月的药品时:应向患者说明药品效期情况,给以提示。短于1个月的药品一般不再调剂应用;⑩拆零药品置入摆药瓶中使用,再次补充药品时,一定将瓶中的药品用完,防止不同批号的药品混装[3]。
2药品数量与效期管理措施
2.1药品数量管理措施药品数量管理需要进行合理的库存管理,对病区药方中有效期长、需要皮试且用量较大的药品,根据药物使用量的规律进行规划调整领药的次数与数量。将领出药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严格保存,将外科手术应用的贵重药品进行零贮备管理。配合药品效期管理,对药物数量进行调整。对药品摆放进行有序管理,确保药品发出的基本原则。数量点收要逐批点收。检查入库药品与入库凭证或随货单据上所列的供货单位、品名、规格、生产厂家、数量、生产批号等是否相符,如有不符或破损应做好原始记录,并与有关部门联系,及时处理[4]。特殊药品验收必须有两人以上同时在场,验收验点到最小包装。
2.2药品效期管理措施
2.2.1有效期药品的存放管理药品应按批号集中堆放。有效期的药品应分类相对集中存放,按批号及效期远近依次或分开堆码,并有明显标志;同一货垛中有效期药品混垛的时限不应超过1个月,并设置专用卡片或挂牌示意,以便于对药品实施有效的进出库控制及养护管理。
2.2.2有效期药品的养护管理有效期药品的储存,对温湿度的要求比较严格,必须按照规定的储存条件保管。如:一般来说,抗牛素类药品最主要是控制温湿度,所以必须熔封或严封,保存于干燥通风或阴凉干燥处。
2.2.3有效期药品的养护文件管理对近效期药品应建立月检、月報制度,设立专用账卡,按月填报效期报表;企业对近效期的药品应进行重点养护,对法定效期较短的品种还应建立药品养护档案;药品保管员应及时、准确地掌握库存近效期药品的状况,按月填写“近效期药品催销表”,报业务销售部门、质量管理部门及仓储部门,对近效期药品实施重点质量控制并及时催销,以避免药品过期失效。
2.2.4有效期药品的出库管理有效期药品出库时,应遵循先产先出、近期先出、易变先出的原则,以免药品在仓库过期失效。
3结束语
合理的药房管理确保了药物在领用、调配、存放与发放的合理性,通过进行药品数量与效期的科学管理,提高了我院病区药房的工作质量。同时,我们需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药物服务,积极改善工作方式,提高药剂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顾爱兵.住院药房药品效期的管理[J].安徽医药,2009,13(9):1131-1132.
[2]林谦.我院住院药房的药品效期管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7):3130-3130.
[3]刘玲.我院门诊药房药品的效期管理[J].中国药业,2010,19(10):68-69.
【病区药物管理规范】推荐阅读:
5月份病区管理11-02
病区医疗文件管理制度09-23
病区药房工作小结12-21
病区护士工作考核细则12-30
病区护理岗位工作标准02-04
病区火灾应急预案演练03-06
病区护理单元工作制度09-07
十五病区优质护理工程01-19
肝胆病区护理工作总结01-20
医院病区主任年终述职报告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