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作风建设整改报告

2022-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机关作风建设整改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机关作风建设整改报告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生态省建设和环保执法检查整改工作情况的报告

省人大常委会:

根据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的安排,现将2004年以来生态省建设和环保执法检查整改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四年来生态环保执法检查整改工作进展情况

2003年,我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以建设生态省为龙头、以环境污染整治为突破口、以稳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的新阶段。这一年,省委作出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议,省政府制定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紧接着,2004年,省政府全面部署开展为期三年的“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打响了一场环境保护的攻坚战。

省人大常委会一直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大力支持、依法监督政府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自2004年以来,连续四年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在全省组织开展生态省建设和环境保护执法检查、跟踪督查。每年,省人大常委会以及各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的领导都亲自带队,深入环保工作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督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广大企业依法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及时向政府通报检查督查情况,提出审议意见。连续四年的执法检查和督查,与“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相伴相随,形成强大的声势,取得明显的成效。这四年的执法检查和督查,是对各级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行政责任的最有力支持,是各级政府对照检查工作、推进依法行政的机遇动力,是全社会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的坚强后盾。

四年来,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环保执法检查和督查,全力以赴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开展这项执法检查。每年,省政府都下发文件,对有关工作同步作出部署,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配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每年都认真回顾总结检查上一年度的执法检查整改情况,如实向省人大常委会作出报告;每年都根据执法检查和督查的反馈情况,梳理出各地存在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或环保工作问题,实行挂牌督办、限期整治;每年都逐条对照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把这些意见及时转化为政府工作的部署或相关政策文件,并认真抓好督查落实。各级政府全力推进“811”环境污染整治的过程,也是贯彻落实省人大常委会一系列执法检查意见和审议意见的过程。四年来,各级政府所做的工作、取得的基本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强化保障,环保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省市县各级普遍成立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和环境污染整治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组长,统筹协调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及时研究解决生态环保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是强化法规政策保障。环保地方立法进程明显加快,2004年以来,共制定或修订15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20多个综合性文件和专项政策文件,相继就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加强钱塘江和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业项目新增污染控制、环境污染整治、企业搬迁转产关闭、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污染减排、重点监管区整治、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等工作作出部署,提出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三是强化资金保障。省级财政生态环保专项资金投入逐年加大,2004年达8.86亿元,2005年达18.39亿元,2006年达23.04亿元,今年预算安排29.08亿元。其中,为支持欠发达县市加快污水垃圾处置设施建设,省财政安排4.1亿元专项资金;为支持覆盖全省的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省财政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为支持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整治,省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元专项资金;为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省财政安排9675万元专项资金。省级财政资金安排全部实行“以奖代补”,带动市县投入更多的环保专项资金。四是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省委、省政府每年向所有市、县(市、区)下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目标责任书,实施严格考核。生态环保目标责任考核结果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在各类评优创先活动中,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现在,全省上下已经初步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法制保障、政策推动、科技支撑的生态环保工作格局。

(二)开拓创新,生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5年,我省开始实拖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工程,相继实施了125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已累计投资80多亿元。循环型产业发展稳步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取得积极成效。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对14个开发区(园区)实施生态化改造。我省即将成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二是着力推进“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这是本届省政府实施的“五大百亿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生态省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四年来,已累计完成投资339亿元。其中,生态保护和公益林投资14.5亿元,城市绿地投资43.4亿元,万里清水河道投资220.5亿元,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投资60.6亿元。三是加走生态补偿力度。省人大常委会对此高度重视,2004年、2005年先后两次听取省政府专题报告,有力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省级财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2004年达50.88亿元,2005年达62.9亿元,去年达73.73亿元。2005年,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2006年,又出台《钱塘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省级财政专项补助暂行办法》,每年安排2亿元,支持钱塘江源头地区10个县(市、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今年,根据省政府的部署,省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订面向全省的生态补偿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办法。四是生态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省已累计创建6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39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6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241个省级生态乡镇。去年,安吉县成为全国首个生态县。广泛开展多途径、多形式的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包括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医院、绿色饭店在内的绿色系列创建活动蔚然成风,生态文化得到大力弘扬,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克难攻坚,“811”环境污染整治成效明显。

一是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取得突破。省政府突出抓了钱塘江、鳌江、杭嘉湖太湖运河水系,分别制定实施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行跨行政区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监管制度,每年下达工作任务书和环境质量控制目标,在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经过努力,今年1~8月,钱塘江流域1~3类水质断面比例达68.8%,比2004年同期提高19.9个百分点,其中,市界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79.2%;鳌江流域的重点是平阳水头制革基地污染整治,去年11月,当地政府下决心实行全面停产整治,制革转鼓数已从3300多只削减到469

只,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鳌江水质开始有所好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冶太”部署,杭嘉湖太湖运河水系水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飞云江、瓯江、甬江、曹娥江、椒江水环境保护也取得明显成效.特别是甬江流域余姚江经过整治,已由5类水恢复为3类水。

二是16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年内将全部“摘帽”。对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实行限期整治,是“811”行动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这些年我省环保工作的一项创新。2004年,省政府划定11个省级重点监管区,之后,根据各地出现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又相继增加5个准重点监管区,也按照重点监管区整治的标准要求,实行限期整治。省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重点监管区调查研究,督促指导整治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现场办公会议,协调解决整治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省有关部门会同重点监管区所在地政府按照“一区一策”的要求,逐个制定专项整治规划或实施方案,加强督查考核,实行一月一报、一季一督查,并作为否决性指标纳入年度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考核。今年以来,对尚未达标摘帽的9个重点监管区,省政府确定由省级9个部门负责人带队,实行包干蹲点督查,每月赴现场督促指导整治工作。目前,16个重点监管区,8个已经达标“摘帽”,3个已经通过省整治办现场验收待省政府批准“摘帽”,另外5个也将在10月底之前完成整治任务。

三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整治加快推进。围绕“811”行动确定的9个重点行业(化工、医药、制革、印染、味精、水泥、冶炼、造纸、固废拆解)、573家重点企业,省政府相继出台了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整治规划,制定了环境污染整治企业搬迁转产关闭改造的扶持政策。2004年以来,共完成限期治理项目3988个,关停并转企业3969家。全省造纸行业制浆生产线已全部关闭,一级物化处理设施普遍进行了二级生化改造。印染行业普遍实行技术更新、废水回收利用、中水回用和污水集中处理,废水达标率明显提高。作为全省氨氮排放第一大户的味精行业已完成全行业污染整治,污染最重的发酵工段已基本淘汰,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升级,已经实现全行业废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达标排放,削减氨氮排放量75.1%。水泥行业全面实现产业升级,已拆除机立窑688台,机立窑水泥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90%下降到目前的5%,剩余的17台年内也将全部拆除。固废拆解业通过规范整治,全面实现园区化改造。化工、医药、制革、冶炼等行业污染治理,也结合重点监管区整治取得了明显进展。

四是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全面展开。2004年,省政府在部署“811”行动时就明确提出,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2005年,省政府在嘉兴召开全省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现场会。2006年,省委、省政府又进一步提出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2004年以来,已累计完成1292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建成生态养殖小区451个,禁养区养殖场已全部关停转迁;已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302万亩,建立31个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害示范区,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基本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形成了平原农村“户三包、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理”、山区农村“统一收集、就地分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模式,新建、改建992座乡镇垃圾中转处理设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已达53%。实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累计建成沼气池108.5万立方米,已有17623个自然村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累计整治农村河道已超过1万公里。加快推进农村绿化,已创建1615个“绿化示范村”。到目前,全省已累计完成10303个环境整治村、1181个小康示范村的建设任务。

五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2004年以来,全省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84万吨、新增配套管网8840公里,到去年底,全省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曰处理能力达523万吨,配套管网总长26847公里,污水处理率达57.2%。其中,“811”行动确定的27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年内都将建成并投入运行。去年以来,以钱塘江流域、太湖流域为重点,开始加快推进中心镇、重点工业镇、生态敏感区多镇、直接面江临湖乡镇的污水处理厂建设。为确保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省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督促各地加快建立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全省69个市、县(市),已有67个开征污水处理费,永嘉、磐安两县也将在年内到位。目前,全省平均收费水平达0.77元/吨,其中杭嘉湖地区达1.09元/吨。为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标率,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理的意见》,省有关部门每年都开展多次“飞行监测”,采取限期治理、区域限批、媒体曝光等强力措施,督促污水处理厂加快设施和工艺改造。与此同时,城乡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能力明显提高。2004年以来,全省县以上城市新增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10378吨,无害化处理率达81.8%已建成工业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IO座,年处置能力达9.5万吨;已建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7座,年处置能力达2.7万吨。

(四)全力以赴,污染减排初见成效。

国家下达给我省的“十一五”减排指标是,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5.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15.1%。这是必须确保完成的约束性指标。对此,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题会议和全省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即使GDP增幅下降一些,也要下铁的决心,用铁的手腕,确保完成减排任务。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把污染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检验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成效的重要标尺,采取强有力措施,推动减排工作全面开展。

一是层层落实责任。国家下达我省“十一五”减排指标后,省政府及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修订我省的污染减排指标。及时将减排指标分解下达给各市、县(市、区),各地将减排指标逐项落实到各重点排污单位。各地政府与所有有减排任务的单位都签订了减排目标责任书,各重点排污单位都制定了分年度减排实施方案和应急方案。

二是强化政策措施。以产业结构调整为着力点,从源头上实现污染减排;以“811”环境污染整治为依托,加快推进现有污染源减排;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燃煤机组改造提升为重点,落实各项工程减排措施。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污染减排工作的通知》,出台了积极运用价格杠杆促进污染减排的政策意见,各地各部门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积极探索排污绩效考核和排污权交易,进一步形成促进污染减排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是强化基础工作。适应国家污染减排的考核机制,省有关部门制定了全省主要污染物减排管理、监测、统计和考核四个办法,建立了污染源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对重点排污单位的

污染物排放“三量”(增量、减量、变量)实行动态管理。在全面建成6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00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上,今年,将全面完成1452家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装置的建设和改造任务,省市县三级联网、全天候实时监控的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即将基本形成。

四是严格责任追究。污染减排指标同步纳入政府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同时,根据污染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对市县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在建设项目审批、省级专项资金补助、企业上市推荐、各类达标创优评选中采取严厉的制约措施。经过全省上下的努力,去年,全省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实现双下降,今年上半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同比下降2.48%,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4.05%,减幅分别居全国第1位和第4位。

(五)重拳出击,环境执法力度持续加大。

一是持续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连续五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2004年以来,积极配合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和跟踪督查,先后开展了“清洁饮水源、喝上放心水”等一系列专项执法检查。2006年以来,每季度开展“百厂千次飞行监测”。今年5月,组织开展了以促进减排为主题的“红五月”环保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检查燃煤电厂、污水处理厂的减排情况和省人大常委会历年执法检查督查中发现的48个突出环境问题的整改情况。2004年以来,全省办结环境行政处罚案件30201件,处罚额达6.9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二是积极预防处置环境污染纠纷和突发环境事件。按照见之于早、化之于小、处之于稳的要求,积极推进信访工作重心下移。到去年底,全省已设立乡镇环保派出机构125个,在化解基层环境纠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级环保部门积极完善信访调处机制,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近年来,全省环境信访满意率都在96%以上。2005年,在及时妥善处置几起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后,省政府迅速部署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全面排查处置工作,之后垒省未发生因环境问题引发的重大群体性事件。我省化工、医药企业众多,许多企业毗邻城市和江河,防范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任务十分艰巨。省政府对此始终高度重视,制定实施《浙江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督促各级政府和重点企业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建设必需的应急设施,强化应急物资、技术等各项应急准备工作。去年,省政府专门组织在建德市开展了化工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习。

三是挂牌督办的48个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较好解决。2004年以来,根据历年执法检查和督查的反馈情况,省政府先后梳理出48个突出环境问题实行挂牌督办。对其中的区域性污染问题,如富阳造纸行业、建德化工行业、苍南小褪色业、永康金属表面处理业、浦江印染造纸水晶行业,先后列入省级环保准重点监管区实行重点整治。对其中的点源污染问题,由当地政府负责,分别采取限期治理或改造、转产、搬迁、关闭等措施,限期解决问题。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督促当地政府落实资金、落实责任主体,加快治污减排工程建设。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明确由省环保局直接督办,依法严厉查处。各地各有关部门都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狠抓执法整改的落实。目前,48个问题中,36个已经完成整改,另有5个问题(衢江沈家化工园区污染整治、富阳造纸行业污染整治、台州医化行业结构性污染治理、湖州南浔旧馆镇有机玻璃加工企业废气治理、金丽温高速公路建设向江河弃渣)即将完成或基本完成整改,另有7个问题(温州市和部分县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嘉兴养殖污染整治、湖州矿山治理、德清新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台州市污水管网建设滞后、临海川南原料药基地环保设施建设滞后、丽水部分县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解决起来需要一个过程,都在抓紧推进之中。

经过这几年的全力攻坚,“811”行动确定的“两个基本、两个率先”的目标可望如期实现,全省环境质量初步实现转折性改善。今年上半年,全省地表水功能区达标率为56.8%,达到3类以上水质的为63.3%,分别比2004年提高了10.1和11.2个百分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稳定。去年11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全国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报告》,我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87.1,位居全国第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3年以来,我省的生态环保工作无论是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人财物的投入力度,各项工作的推进力度,都是空前的,取得的成效也是令人鼓舞的。但是,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客观地看,浙江用仅占全国1.06%的土地,承载了占全国3.79%的人口,产出了占全国7.47%的GDP,国土开发强度特别大,单位国土面积的污染负荷特别高,而且,城镇和产业又集中布局在占全省面积20%左右的平原地区、江河中下游地区。这样的生产力布局,决定了我省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可以说,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我省的环保工作仍处于攻坚阶段。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特别是对照连续四年的环保执法检查和跟踪督查,我们也感到,制约我省生态环保工作的一些突出矛盾特别是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环保工作“三个历史性转变”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仍有少数领导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对环保工作的重视还停留在口头上,还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在具体建设项目和环境污染企业转产搬迁关闭等结构性调整决策中,还时不时出现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倾向,甚至不惜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仍有一些同志错误地认为“先污染、后治理是普遍规律”,表现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全过程控制污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缺乏应有的决心和工作力度;一些“低小散”产业集中、结构性污染突出地区的少数干部对污染整治还存在畏难情绪,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江河源头地区、重要生态保护区所在地区的少数干部对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埋怨情绪。这些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思想认识,直接制约了生态环保工作的推进。

(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建设模式转变依然滞后于建设生态省和治污减排的要求。从产业结构调整来看:去年,全省造纸、化学、水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电力等6大高污染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3.8%,今年1~8月,这6大行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8.4%,高于同期工业平均增幅4.3个百分点,治污减排的压力仍然很大。去年,高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7.83%;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1年到2006年仅提高了1.6个百分点,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

仍然滞后;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有机化、无害化程度仍然偏低,种植业化肥农药、养殖业畜禽排泄物的污染负荷居高不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任务十分艰巨。从城乡建设来看,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规模、轻内涵,重形象、轻功能,重地上、轻地下,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雨污分流、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明显滞后,部分污水处理厂出水7K质不能实现稳定达标,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的环境问题突出,广大农村的环境综合整治任务还十分繁重。

(三)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环保工作法治化水平亟待提高。生态环境功能要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约束条件,还没有很好地落实到各项规划、政策和实际工作中,区域环评、规划环评仍处于起步阶段;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职责还不尽明晰,机制还亟待完善,社会公众和民间组织参与环保工作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地方环保法规规章和标准亟待进一步完善,亟待增强刚性和可操作性,运用司法手段保障环境执法、追究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机制有待健全,环境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主的环保法制意识亟待增强。

(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的环境经济政策亟待完善。现有的排污费收费标准、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标准,以及相关资源性收费标准总体上仍然偏低,难以实现污染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导致企业排污“有利可图”;环境准入把关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运用价格、税收、金融等宏观调控手段促进环境保护方面,政策举措还不多,更没有形成合力;运用市场机制,实行环境容量资源有偿使用、推行排污权交易,仍然处在试点探索阶段,亟待在政策上有重大突破。

(五)环保系统的能力建设亟待加强。这几年,各级环保部门在全力推进环境污染整治和污染减排的同时,自身建设也得到明显加强。但是,基于历史的原因,环保部门无论在机构队伍建设、环境监管网络建设、执法装备建设、科技平台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显得相对薄弱,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环保攻坚任务;积极主动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的意识还不强,从战略上把握环境保护工作、从源头上治理污染、从制度上规范环境管理的成效还不够明显;环境管理的基础工作,特别是污染源基础信息收集、排污总量统计、环境监测、环境容量测算、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中长期战略研究等都亟待加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上个月,省政府召开“811”环境污染整治百日攻坚动员大会,要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奋战一百天,按时全面完成“811”行动计划,向全省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与此同时,省政府已经部署省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研究筹划“811”新三年行动计划。省政府将认真对照今年环保执法跟踪督查的情况,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认真制定好这个行动计划,努力把我省生态环保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初步考虑,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形成以环境优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确立科学的政绩观,努力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同步”。重点是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政绩考核和评价体系,严格落实生态环保工作目标责任制,引导督促各级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都是硬任务的观念,切实改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一前一后、一重一轻的状况。二是实行环境保护分区管理,严格落实环境准入制度。重点是结合主体功能区划,编制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开发强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别实行重点准入、优化准入、限制准入、禁止准入的不同的环境管理政策,优化产业布局,严把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关。三是落实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全方位、全过程控制污染。重点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减少污染物排放,努力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四是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促进排污主体自觉治污减排。重点是理顺资源价格体系,适当提高排污费和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积极推行排污权有偿取得和市场交易,加大违法排污惩处力度,激发企业治污减排的内在压力和动力。

(二)继续深化环境污染整治,全面推进生态省建设。一是继续深入开展污染防治。重点仍然是八大水系和平原河网的水污染防治。继续巩固深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整治,建立健全跨行政区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监管制度,深入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行最严格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确保城乡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与此同时,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固废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和辐射污染防治。二是继续加快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中心镇、重点工业镇、生态敏感区乡镇和直接面江临湖乡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设施建设,工业固废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三是继续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努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抓好城市环境整治,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深入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推进生态建设,不断培育生态文化,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三)继续强化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一是进一步落实工程措施保证减排。重点是污水处理厂、燃煤锅炉二氧化硫治理工程、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加快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治污减排技术。二是进一步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减排。严格执行排污标准,制定实施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全面实施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生态化改造。三是进一步运用政策杠杆引导减排。重点是实施促进治污减排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治污减排任务。四是进一步强化环境监管保障减排。重点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强化减排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加强污染减排的全过程监管,形成严厉的制约和制裁机制。

(四)继续强化环境法治,推动环境保护走上依法治理的轨道。一是抓紧完善地方法规规章和标准体系。积极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开展地方环保立法工作,加快推进政府环保规章建设,力争再通过3至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与上位法紧密衔接、比较完备的地方环境法规规章和标准体系。二是强化环保执法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环保执法机构,保障执法经费,加强执法装备建设,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保系统内部稽查机制。三是继续强化环境法制宣传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领导干部、环保执法人员、企业主的环保法制培训,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环保法制普及宣传教育,从中小学教育开始,增强全民环保法制意识。要鼓励公众参与,完善环境违法举报制度,支持社会各界监督环境保护工作。四是继续开展各类环保专项执法行动。针对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计划地开展部门联动的环保执法行动,持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是对政府工作的直接支持和推动。省政府将以这次省人大常委会审议为动力,在前些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动员组织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环境更加优美”的战略要求,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开拓创新,狠抓落实,不断开创全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第2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生态省建设和环保执法检查整改工作情况的报告

省人大常委会:

根据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的安排,现将去年以来生态省建设和环保执法检查整改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去年执法跟踪检查以来的整改工作进展情况

2004、2005、2006连续三年,省人大常委会在全省组织开展生态省建设和环保执法检查、跟踪检查和跟踪督查,有力推动了全省各地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这是对各级政府生态环保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三年来,全省各级政府按照省人大常委会的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氛围,积极主动配合做好执法检查工作。特别是去年以来,省政府把省人大常委会执法跟踪检查和督查作为深入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契机,认真对照省人大常委会《关于生态省建设和环保执法检查整改工作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查摆问题,狠抓整改,着力提高环保执法水平,深入推进生态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去年以来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完善机制,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加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

去年以来,全省上下积极探索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激励约束机制。在省委的高度重视下,强化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把生态省建设有关指标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努力推动生态环保工作走上依法推进、持续深化、科学发展的轨道。省委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市级换届考察实绩分析操作办法》,把“万元GDP能耗及降低率”、“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指标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并已经对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7个市的上述指标进行了分析评价。同时,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生态省建设的考核督查力度。去年,金华、绍兴、湖州等市就因环境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考核结果为不合格。今年,又进一步细化目标责任,同时将生态省建设任务书下达到县(市、区)。各地也都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建设目标责任体系,明确了奖惩措施。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市、县分级管理、各部门整体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生态省建设工作机制已经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生态省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今年5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第七次全省环保大会,出台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全面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已于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该《条例》针对我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作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制度规定,进一步强化了政府责任。省政府颁布实施了《浙江省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浙江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浙江省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其中,《浙江省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已于今年9月1日正式施行,该规章进一步完善了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细化了环保执法手段,增强了环保执法刚性,赋予了环保部门及其监察机构现场行政强制措施权。与此同时,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钱塘江流域污染整治工作的通知》以及有关工业项目新增污染控制、环境污染整治企业搬迁转产关闭改造扶持政策等规范性文件。这一系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规政策保障。

(二)积极探索,不断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全面、协调、平衡推进生态省建设的有效措施,也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省政府把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吕祖善省长亲自组织调查研究,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政策,部署有关工作。去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政策措施,初步建立了生态补偿的政策框架。省财政调整和优化生态环保资金的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生态补偿的支持力度。2005年,省财政共安排生态环保建设专项资金18.9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7%。今年,省政府又出台了《钱塘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省级财政专项补助暂行办法》。

各地也在生态保护、污染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加强生态补偿的政策措施。杭州市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今年生态补偿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亿元,并正在着手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点。诸暨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城镇供水补偿农业节水机制,规定在陈蔡水库引向城镇的每吨原水中提取0.02元(总计每年约为100万元),作为补偿资金。景宁等地也建立了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一些地区还积极探索生态补偿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开展流域性、区域性的生态补偿,异地开发生态补偿、水资源交易和排污权交易的实践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三)突出重点,“811”环境污染整治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初见成效。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重点流域污染整治工作,习近平书记、吕祖善省长都曾亲自赴钱塘江流域调研,部署污染整治工作。2004年以来,省政府每年召开钱塘江流域污染整治工作会议,制定政策,部署年度整治任务。今年5月,在全面总结“十五”期间“治太"52作的基础上,省政府又召开杭嘉湖地区太湖运河水系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对这一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钱塘江流域污染整治工作按照“整治目标要高于其他流域、整治要求要严于其他流域、整治进度要快于其他流域、整治成效要好于其他流域”的要求强力推进,并初见成效。2005年,钱塘江水系地表水主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为57.2%,高于全省45.4%的平均值。今年,省政府还将在钱塘江流域的部分县(市、区)试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削减机制。其他流域的污染整治工作也正在扎实推进涌江、曹娥江的污染整治规划已经批准实施,其余几大重点流域的污染整治规划编制也已基本完成,即将全面实施。此外,为加强跨行政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管理,省政府已将《浙江省跨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保护管理办法》列入2006年度规章立法计划,目前正在抓紧起草。省级有关部门还会同浙江大学就制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办法》开展了课题研究。

二是重点监管区污染整治工作扎实推进。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到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指导、调研,督促治污进度。临海市水洋化工区、长兴县蓄电池行业污染整治已“摘帽”。其余10个省级重点监管区(今年年初新增富阳造纸行业为重点监管区)和4个准重点监管区污染整治也正在按计划推进。今年6至7月,按照省政府的部署,省环保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头带队,分片对“摘帽”有较大困难的10个重点监管区和准重点监管区进行蹲点督查,分类指导,逐个狠抓落实。从7月份开始,省政府分管领导又带领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温州等整治任务特别重的地区,分片召开了省级

环保重点监管区污染整治现场会,既督促检查各地的整治工作,又实实在在地帮助当地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同时,各地也都实行环保重点监管区制度,全省共划定了64个市级环保重点监管区进行重点整治。

三是重点行业、企业的污染整治加快推进。去年以来,对化工、医药、制革、印染、味精、水泥、冶炼和造纸等8个重点行业和710项重点工业污染整治项目,积极采取技术改造、关停转迂、增添治污设施等措施加大治理力度,效果明显。今年,又部署开展了印染、造纸和固废拆解等三大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工作。到目前为止,全省水泥行业机立窑淘汰工作已基本完成,全省取缔固废场外拆解点近8000个,温州市电镀行业、台州路桥区小冶炼行业污染整治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同时,通过对重点污染企业的限期治理以及关、停、并、转、迁等,进一步强化重点污染源的环境管理。全省共完成1700多家企业的限期治理、停产整顿或者取缔关闭。省环保局加大对573家省控重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三次“百厂千次飞行监测”行动,对全省331家重点排污企业和92家污水处理厂进行了突击抽检,对超标企业及时依法查处,并在省内主要媒体上公布了达标企业和超标企业名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示范引导,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全面展开。

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生态省建设和“811”环境污染整治的总体目标,立足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坚持预防和治理相结合,通过抓示范、促全局,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相继实施了“乡村康庄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百万农户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处理”等工程,并与“千村示范、万村整冶”工程紧密结合,做到村庄整治到哪里、相关工程就配套到哪里。这一系列专项治理工程的实施,有力推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到去年底,全省村庄整治建设资金投入累计达413.55亿元。已完成建设示范村480个,整治村5060个;建设能源生态示范村435个,新增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352处,年可处理生活污水1641.3万吨,受益农户达11.2万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2.3万平方米,受益农户14万户;命名了820个“绿化示范村”。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去年11月,省政府在嘉兴召开了全省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现场会。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全省农村环境污染整治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明显加快。“禁养区”养殖场的关停转迁和“限养区”内散养畜禽存栏量削减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108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和2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嘉兴市南湖区在去年成功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年底将全面完成存栏猪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的沼气处理设施建设。今年5月,全省环保大会的第2天,省委、省政府又专门召开全省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这次会议提出,要以实施“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整治畜禽粪便污染、整治生活污水污染、整治垃圾固废污染、整治化肥农药污染、整治河沟池塘污染、提高农村绿化水平)为重点,按照整合资源、分类指导、点面结合、配套实施的要求,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会议之后,各地各有关部门都在大力推进这项工作。最近,省委办、省府办将就此出台政策性文件,省有关部门将制定专项考核办法。

(五)上下联动,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创建活动取得积极成效。

去年全省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后,各地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省市县联动,各部门齐抓,循环经济发展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省政府颁布实施了《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和《浙江省发展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工作方案》,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九人重点领域、九个一批示范工程及相应的责任部门,出台了节水、节地、节材、节能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各有关部门也先后出台政策导向目录和扶持意见,积极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降耗工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省经贸委部署在4个市、10个县(市、区)、20个工业园区和100家企业开展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试点。各级水利、建设、科技、环保、教育等部门也根据各自职能,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全省各地深入开展生态市(县)、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工业园区、环境友好企业、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等系列创建活动,用循环经济理念全面提升创建水平,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省累计有29个县(市、区)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验收命名,35个乡镇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92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安吉县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首批国家级生态县,4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省累计完成清洁生产企业试点300多家,创建省级绿色企业近200家,省级以上绿色社区208家、绿色学校304家、绿色医院21家、绿色饭店189家。启动了第一批11家开发区(园区)生态化改造示范工程和9个循环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省有关部门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强制淘汰落后的、污染严重的工艺和产品,支持和鼓励低消耗、低污染、高科技、高效益的项目建设。上半年,全省共否决或调整各类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358个。

(六)城乡统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加快。

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是“811”环境污染整治的重要内容,是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去年以来,省政府在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的同时,严格督促各地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列入2005年度生态省建设工作任务书的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全面开工,全省新增污水处理厂6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6.5万吨/日。杭州、义乌等地的8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正式启动。省政府与各市政府签订的环境污染整治责任书确定的166个城乡生活垃圾中转站基本完工,新增垃圾处理厂8座,新增处理能力3200吨/日。截止目前,全省累计建成并投入运营的集中污水处理厂92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场)42座。

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进展顺利,有望提前完成建设任务。去年,全省地表水环境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监控设施建设年度目标全部完成,新建地表水环境自动监测站32个,全省八大水系和平原河网重要市界交界断面、钱塘江流域的主要县界交界断面已全部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26个城市的35个空气站已全部建成,并建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装置628套。今年,全省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快。目前,全省已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50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94个,污染源在线监控装置1000套。根据目前的进度,全省水质自动监测站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将在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可以提前一年完成“811”环境污染整

治行动确定的建设任务。与此同时,全省环境监控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也正在加速推进。

(七)加大力度,环保执法和应急能力不断提高。

去年以来,全省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开展了“清洁饮水源、喝上放心水”、“净菜篮子基地、保节日安全”、“绿色护考行动”和“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专项执法检查,组织开展了“百厂千次飞行监测”、“811”环境污染整治集中督查等专项行动。集中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企业,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突出的环境问题。全省环保系统在去年的各类专项行动中,共检查企业4.2万家,查处案件3379件。省有关部门通过对超标排污企业依法进行查处,公开曝光了一批环境违法企业和环境信用不良企业,有力推动了环保执法,有效增强了广大企业的守法意识。

全省环境应急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去年以来,全省妥善处置了62起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对418家存在环境污染事故隐患的重点企业进行整治,要求企业编制应急预案,建设和配套必需的应急设施。去年9月,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在全省开展治理环境污染妥善处置相关群体性事件专项工作。针对全省上下开展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全面排查和处置,集中解决了一大批环境信访和纠纷问题,之后,全省未发生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八)重点督办,部分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得到解决。

针对省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和跟踪检查中提出的19个突出环境问题,省政府高度重视,要求严格实行挂牌督查、跟踪督办,省政府办公厅及时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环保执法检查整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个剖析,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要求,落实整改责任。目前,这19个突出环境问题中,有13个问题整改情况较好:富阳市造纸行业经过整治,去年顺利完成造纸行业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年度削减任务;嘉兴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苍南县小褪色业、青田县黄垟钼矿整改工作已基本完成;南湖区步云化工园区水污染、江山市华盛纸业有限公司及衢州之江化工有限公司偷排污水、三门县亚达集团电镀车间严重污染等3个突出环境问题已整改到位;德清县新市污水处理工程将于近日试运行;舟山嵊泗县污水处理厂土建已完成,岱山县污水处理厂已按期开工;萧山南阳化工园区、绍兴市综合污水处理厂、义乌市义南纸业有限公司以及宁波市奉化江涌江流域电镀、酸洗、印染企业等4个问题的整改也取得明显成效。有6个问题的整改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需进一步加快进度:平阳县水头制革基地排污总量仍远远超过鳌江环境承载能力,需严格按规定削减转鼓数量,压缩生产规模,优化污水处理厂的工艺,加强环境监管;衢江区沈家化工园区污染整治力度较大,但因资金紧张、时间紧迫,全面整改到位仍有不小的困难;南浔区旧馆镇有机玻璃加工企业已完成25个有机玻璃单体灶集中区建设,47家拉精制板、ACR塑化企业年内才能实现废气达标排放;一些县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仍然滞后。温州各县(市)列入“811”计划建设的6家污水处理厂虽大部分已完成前期工作,但目前仅有1家开工。丽水各县(市)污水处理厂仍有6家未开工。临海市川南原料药基地污水处理厂虽已开工但建设进展缓慢。上述这些整改工作,都已经作为今年各级政府环保工作的重点,并纳入年度生态省建设工作任务书。下一步,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加大支持力度,确保各项整改工作尽早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态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经过这些年的实践,特别是通过省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的环保执法检查,我们更加清醒地看到,我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省建设和环境保护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各项工作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各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进展还不平衡,一些地方对环境污染整治的认识还存在某些偏差,少数领导干部对生态环保工作的认识还存在片面性和被动性,少数地方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没有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对环境污染整治和生态建设的决心还不够大,投入不足,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是局部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局部区域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压力已经超过环境承载限度,总体环境污染承载力已接近极限。要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期间排放总量分别削减15.1%和15%的目标,任务非常艰巨。部分流域特别是平原河网和城市内河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区的水质性缺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产生量逐年增加。

三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仍显滞后。一些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因征地拆迁困难、资金缺口等原因,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总体进展相对滞后。“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计划建设的27个污水处理项目,有13个尚未开工。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由于收集管网建设滞后,导致污水收集率和排放达标率偏低。温州、嘉兴、金华、衢州、丽水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尚未开工建设。5个危险固废集中处理设施,除杭州、宁波进展较为顺利外,其余的要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建设,困难较大。

四是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低。一些企业违法超标排污,少数地方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监管不力的问题依然存在。今年,省环保局对全省重点污染企业的第一次“百厂千次飞行监测”,达标率仅为47.2%。第二次“飞行监测”,达标率也仍然只有56.8%。这表明,一些地方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保监管还存在漏洞,环境监管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五是农村环境建设基础薄弱。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面广量大,任务艰巨,困难不少。一些地方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后的统一处理还不到位,处理设施不配套。由于农户居住分散、现行技术限制等问题,农村污水治理面不够广,进展不快。一些地方农村环境污染整治的资金投入也跟不上整治的需要。全省乡镇环保监管机构覆盖范围小,人员编制总数少,与艰巨的农村环境污染整治任务相比,农村环保执法监管力量显得比较薄弱。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去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今年4月,国务院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环境保护要加快实现“三个历史性转变”。5月,省委、省政府召开第七次全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提出,要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重要举措,作为建设文化大省和“法治浙江”的重要内容,作为建设“平安浙江”的重要方面,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下一步,省政府及各级政府将认真贯彻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和全省第七次环保大会精神,进一步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的要求和建设生态省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省人大常委会这次会议的审议意见,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生态环保工作,着力抓好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环境问题的整改工作,全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近期,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七个方面:

(一)健全生态省建设的推进机制,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继续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根本上推进生态建设和保护。一要进一步健全生态省建设的推进机制。要对各地各部门生态省建设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核,严格奖惩,推行各地各部门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进度报表制度,进一步严格生态环保工作问责制,评优创先要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要进一步强化机制创新,大胆探索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充分发挥产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在促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中的积极作用。二要继续深入推进“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积极推动生态市县、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的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与区域开发格局的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力,确定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环保准入要求。认真实施《钱塘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省级财政专项补助暂行办法》,促进钱塘江源头地区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三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面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和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坚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消耗、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实施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技术,逐步形成企业清洁生产、园区生态工业、节约型社会等三个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下大决心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源头上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防范和控制。

(二)深入推进“811”环境污染整治,确保完成整治任务。

继续深入开展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到今年底,确保“811”环境污染整治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八大水系的污染控制和整治工作。加快推进钱塘江流域污染防治,落实并逐步完善钱塘江流域部分地区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削减机制。加大杭嘉湖地区太湖运河水系的水污染防治力度。制订实施鳌江流域和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实行最严格的水源地保护制度,全面完成中心镇以上合格、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创建任务。二是进一步加大重点环保监管区污染整治力度。今年,要实现4个省级重点监管区“摘帽”任务,其他省级监管区也要加快整治进度,力争基本完成整治任务。省环保局将继续派出工作指导组,驻地蹲点,分类指导,逐个狠抓落实。同时,限期解决矛盾突出的跨行政区污染纠纷。三是强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控制。在巩固深化原有重点行业污染整治的同时,继续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环保专项行动,重点检查印染、造纸企业,573家省级重点工业污染源,钱塘江流域氮、磷排放重点企业,集中污水处理厂,饮用水源地事故隐患重点工业企业等,对超标排污企业要及时依法查处。要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污染治理进度,确保实现达标排放。四是加快环境监测监控体系建设。到今年底,完成所有水质自动监测站和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建设任务,逐步实现全省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的实时动态监测监控。

(三)以“五整治一提高”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五整治一提高”为重点,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系统建设,做到户参与、村收集、镇中转、县处置。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方式,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继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今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要达到65%以上。钱塘江、太湖流域全面完成“禁养区”畜禽养殖场的关停、搬迁,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污许可登记制度。深入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加强农村河沟池塘清淤保洁工作。开展“绿化示范村”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农村周边环境绿化美化。

(四)分解落实总量控制指标,为完成“十一五”约束性指标任务打下基础。

根据国家下达给我省“十一五”期间化学耗氧量排放总量削减15.1%、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15%的指标任务,省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制定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并把总量控制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市、县(市、区)和排污单位。在钱塘江流域部分市县试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流域排污总量控制实施机制,并逐步在其他重点流域推行。落实全省工业项目新增污染控制的有关政策,通过实施环境治理工程、淘汰落后过剩生产能力、实施清洁生产,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必须同步削减所在地原有相应污染物排放量的制度,加快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限定各排污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禁止无证或超总量排污。

(五)继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确保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严格环保执法,坚决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全力支持环保等部门依法行政。加强地方环境立法,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积极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开展相关立法工作,抓紧制定《浙江省跨区域河流交界断面水质保护管理办法》等行政规章。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合环境执法机制和重点案件移送督办制度,切实加大环保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及时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执法行动,集中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和隐患,集中整治工业园区的环境违法问题,集中整治建设项目环境违法问题。进一步强化环境应急能力,健全环境污染纠纷和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体系建设,加强应急装备和环保信息化建设,加强日常应急准备。

(六)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以加强环保基础设施、科技能力、监测监控和执法装备、机构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我省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水平。今年,省政府将适时召开全省环保系统能力建设工作会议,全面部署这方面的工作。要集中力量加快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工程项目。“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确定的27个污水处理项目,要确保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14个项目的主体工程,其他13个项目必须开工建设。没有脱氮除磷工艺的污水处理厂,要加快进行技术改造。同时,加快钱塘江流域8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要以科技创新为手段,进一步加大投入,全面提升我省环保科技装备水平。下一步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还将就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监管,加强环保科技装备,加强环保执法能力建设出台文件。针对基层特别是乡镇环保监管力量薄弱的现状,省环保局、省编委办已经提出《关于加强基层环保队伍建设的意见》,近期,省政府办公厅将转发这个意见,省有关部门将召开会议具体部署这项工作,以切实加强基层环保监管力量,建立健全乡镇环境监管制度。

(七)继续着力抓好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的整改工作。

对前两年环保执法检查中发现并已经得到有效整改的13个问题,要继续加强日常监管,巩固整改成效,建立长效机制。对整改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尚未实现治理目标的6个问题,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整治措施,确保如期完成整改任务。对这6个问题和今年环保执法跟踪督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省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继续加强指导和督查,要求各地明确整改目标、明确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继续实行挂牌督办,限期解决,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目标到位。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第3篇:浅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整改策略

社会保障制度的加快改革和完善是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使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务院所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序幕拉开,其核心是让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适用相同的养老保险制度,这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有利,也提前准备好解决未来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推进工作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其中存在的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整改。

难点一,缺乏相对完善统一的统筹对象和参保范围。分类改革尚未在改革进程中完全到位,造成一些人员登记参保缴费存在问题。在某些地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并不采用财政统一管理,在我县统称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这些单位与事业单位看起来类似,但需要进一步明确这些单位相关的参保事项及相关的参保条件。

难点二,个人账户“空账”运行问题愈演愈烈。由现在的在职人员来养退休人员,这必然造成巨大的转归成本。当前,中国走进深度老龄化社会。相关统计资料报告,抚养比,企业为3:1,而机关事业单位则为2.5∶1。这样向后代转嫁了养老金的支付风险,而养老金支付的隐形风险也因此产生。然而现实情况是各市县收不抵支情况严重,每年几千万的财政补贴,并逐年递增,如何填补转轨成本,确实是目前必须去面对的一个很现实的很实在问题。

难点三,待遇下降与福利刚性存在冲突。现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要实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从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轉变,分别按照工资的8%和4%由个人每月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职业年金,由此个人缴费大约要占到月工资12%左右,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势必会降低。但福利是以刚性形式存在,机关事业单位现行改革的推进,降低了福利待遇,内心难免有抵触心理。面对上涨的物价水平等现实问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未免会受到挫伤,工作效率必然也受到影响。

难点四,基金的保值增值困难。把基金存入银行或者购买国债属于社保基金最常用的保值增值手段,但收益并不佳。而我国证券和股票市场体制和监管也都缺乏成熟度,就实际来看,社保基金始终处在长期贬值状态。由此,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也与一样,存在保值增值的一大难题。

难点五,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困难重重。当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发生人员的互相流动,人员的养老保险的转移以及接续均有很大困难。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要向企业职工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转移,倘若所转入单位无补充账户,就必须将职业年金账户在原单位封存,万一转入者面临退休,就无法去对原单位的职业年金账户进行处理。并且机关公务员和全额事业编制人员的职业年金账户所实施的是记账式管理,如何做实账户更是其转移时必须面临的难题。

针对上述难点问题的分析,建议今后采取如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策略进行完善。

一是继续坚持公平、公开、公正、高效的方针。这就需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需要对待每一个员工都体现公平,不能出现类别和歧视性措施。因此必须公平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让所有员工都能退休后享受养老保险,其应获得与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养老金保障。

二是参保范围要更加明确。首先,要对机关事业单位存在的混岗、借编、超编和混编等问题,用人单位必须依据相关规定进行及时合理的清理与规范,对员工身份进行限时明确界定,要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纳入类别不同的员工。其次,属于编制外的员工必须参加企业员工养老保险,要清理个别混编人员,让养老保险改革事项能全面落实到人。再次,对于改革起始日至正式经办日中间退休的员工,应看成在职员工一样进行参保手续办理,并将相应的养老保险费补缴,要对养老保险的相关待遇事项重新核定。

三是改革形成的成本和财政空账要尽快填补。可参照国外“名义账户制度”的经验,所谓名义账户制度就是将收现付制度与储蓄制度有机结合,将混合型的特点体现出来,以“记账式”为这种制度的表现,但非实际意义上存储模式,可发挥这一制度特性,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压力有效缓解。

四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要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各省市区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机关事业单位的缴费基数和运作模式造成经济效益差的单位拖欠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现象时有发生,退休人员没有从改革中得出实惠,一些自收自支单位中的在职人员对此也在担心自己的将来。机关养老保险改革需要政府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政策保障,这就需要对政府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养老保险改革的规定尽快建立和完善,并与养老保险改革政策的政府机构结合。可考虑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法》尽快纳入进去,对社会各机构部门的养老保险法律进行统一。

五是完善职业年金制度,做好职业年金的归集,提高职业年金收益。交纳职业年金主要应以单位缴费为主,员工个人缴费为辅。山东省第一个启动职业年金归集收益,并收益率为5%,基本实现是归集省发放。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各省市要加快职业年金进程,确保年金保值增值,把退休人员的待遇福利提高到一个新台阶。(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作者:郭凤莉

第4篇:机关作风建设自查整改报告

按照CC市委和局党组的部署要求,我所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自1月31日XX市局动员大会之后,坚持抓学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抓对照检查,查摆突出问题。通过学习调研、开展大讨论、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查找不适应形势变化、不切合工作要求、不符合群众意愿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围绕活动主题,对照市委提出的三个方面10个问题,逐项进行查摆,我们感到这些问题,在我们单位或大或小,或轻或重,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表现,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与依法行政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同志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只停留在一知半解,不求深入理解、系统把握,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重视实体法学习,忽视程序法学习;重视对法律、行政法规等上位法的学习,忽视对上级有关文件的学习;重视法规学习,忽视专业知识和其它领域知识的学习等倾向。在组织对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方面,也存在培训学习制度执行不严,培训手段单一等问题,影响了培训效果。

二是工作规范化程度不高,内部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由于建所时间短,虽然制订了一些规章制度,但还很不完善,离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尤其是科室内部岗位职责和业务工作流程还没有进一步细化明确,在目前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不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安排人员和时间,不能统筹兼顾安排好各项工作,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三是监管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监管工作需要。风险评估机制尚未全面建立,高风险企业和高风险品种防控不到位。面对监管人员少,监管对象面广量大的现实问题,在创新思路、创新手段、创新机制方面,主动意识不强,措施力度不够,实际效果不明显。

四是思想作风有待于进一步转变和改进。干部职工中还存在观念陈旧和作风不实的问题。有的同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干事创业,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干劲和热情。面对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思维方式传统,工作畏难发愁。个别同志纪律松弛,作风散漫,工作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一种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和争创一流的工作热情,致使工作效率较低,工作质量不高。

我们认为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监管工作面广量大、任务繁重,监管人员少,工作疲于应付,面临的新问题多、缺乏可借鉴的经验等客观因素外,主要还是干部职工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以及执法为民的意识还有差距,必须下大力气切实加以解决。

二、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加强我所机关作风建设,要以“强化服务转作风,依法行政促规范,创新监管提效能”为主题,以建立“标准明确、责任清晰、考核严格、奖惩兑现”的工作机制为目标,通过落实整改,进一步激发队伍内在活力,提升应对挑战、服务群众,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确保完成各项监管任务。

(一)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1、具体要求:通过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解决 “诿”、“庸”、“梗”、“浮”的问题,努力在工作理念、工作态度、工作纪律、工作效率和工作落实方面有一个较大的转变和提高。

2、主要措施:

①组织开展学习市委《关于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大讨论。以科室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每人谈学习体会,汇总后在全所会议上交流。

②组织开展“单位精神”、“执法理念”征集活动。发动全所人员开展征集“单位精神”、“执法理念”活动,评出

一、

二、三等奖。( )在此基础上,归纳提炼形成我所“单位精神”、“执法理念”。通过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促进“转作风、重规范、提效能”的深入进行。

③进一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增强群众意识、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实行AB角和首问负责制,认真落实“便民服务卡”发放工作,大力推行文明礼貌用语。继续开展岗位承诺和服务承诺活动,努力为群众、企业多办实事、办好事。

④加大服务企业力度。主要是强化培训指导,制定培训帮促计划,通过举办法规讲座、以会代培、现场观摩交流等形式,切实抓好对监管相对人的培训工作,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二)推进依法行政

1、具体要求:健全制度规范,做到“做过的事情有标准,没做的事情有预案”;优化工作流程,做到“责任主体明晰,工作运行顺畅”;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规范执法执收执罚行为,严禁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

2、主要措施:

①加强制度建设。在2011年制定各项行政执法工作制度的基础上,2012年重点是做好建立完善科室工作职责和工作人员职责,建立专项整治、重大活动餐饮安全保障以及各科室内部工作流程,进一步理顺内部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②组织开展案卷评查活动。每季度对一般程序行政处罚案卷进行评查,评查结果列入年终考核。

③成立执法督察小组。主要职责是对工作人员遵守工作纪律,执行着装等制度规定进行抽查;对执法人员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情况进行抽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发现重大违法违纪行为,及时报所主要领导,依纪依法给予处理。

④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制定信息宣传计划,明确目标任务,确保超额完成市局下达的目标任务。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

第5篇:机关效能建设整改报告

渑池县林政稽查大队

机关效能建设整改报告

按照县“机关效能建设月”活动办公室的部署和要求,我队紧密联系工作实际,认真查摆存在的问题,经过全面分析共梳理出4个方面的问题,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查摆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效能建设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与己无关,行动不够自觉,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二是有的职工对效能建设认识不足,认为效能建设是单位领导的事,与办事人员关系不大,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好就行了。

(二)工作纪律方面的问题

一是考勤制度抓的不严,坚持不够,不能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出现时紧时松的现象,上下班迟到早退的现象时有发生,请销假制度未能很好的履行;二是精神不振,在岗不在位,在岗不出力,工作上应付,得过且过,纪律松散,工作责任意识不强,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三是监督检查不到位,没有行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

(三)工作作风方面问题

工作不够深入细致,大而化之;工作程序、工作环节不够规

范;服务态度不够热情,有态度生硬、服务不周、文明用语不规范等现象存在。

(四)工作效率方面问题

一是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强,部门利益看的过重,有些关系还没有理顺。二是在有些事情的办理上还没有达到服务对象的满意,工作效率不高。

二、主要原因

(一)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重、事情多时,往往把理论学习看成是软任务、虚工作,忽视了主动自学;有时有实用主义的思想,急用先学,存在时紧时松的现象,造成学习的内容不系统、不全面、不广泛、不深刻。在钻研业务上有惰性,有的同志认为科技管理工作者不是学者,缺乏把钻研业务当作一种责任、一种提高能力的自觉行动。

(二)工作标准不够高。工作来时便做、不来时便等,没有能够主动深入林区,积极查找案件。

(三)创新意识不够强。习惯于用老眼光、用传统思想看问题、办事情,部分同志开拓意识不强,处理新问题拘于老模式,缺乏创新精神。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在条件一时不具备的情况下,有的同志产生了畏难发愁的情绪,在工作中不敢闯,不敢试,不敢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致使各种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三、整改措施

针对上述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我队研究制定了整改措施,保证局党组下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确保机关效能建设的质量。 抓好学习,建立落实各项学习制度。认真组织学习县委、县政府开展效能建设的重要指示,提高对搞好机关效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确保我所机关效能建设活动扎实、有效、深入开展。

(二)严肃纪律,加强督查,确保工作纪律执行到位。 一是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失职追究制等、机关内部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坚持严格请销假制度,做到有事请假,无事不得无故旷工,工作期间不得出现空岗现象,有事要履行请假手续,不得不打招呼就擅自离开,造成不良影响的,要按有关工作纪律实行责任追究。

二是实行激励机制。对全队工作人员的出勤和工作情况实行周公布、月讲评,做到奖勤罚懒,并与年终考评挂钩。

(三)转变作风,确保依法行政水平

一是继续实行首问责任制。要求首问责任人在自己职责范围内能解决的问题,立即进行协调办理;自己不能解决的,应及时引导到相应的职能科室或部门;对不履行工作责任、态度冷淡或故意刁难的,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二是强化窗口服务职能,做到“服务内容、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承诺时限、收费标准、执法内容”六公开。

三是积极开展创建“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活动,接受社会监督。

四是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办案程序,邀请县政府法制办和专业律师对现有的执法人员进行法制培训。

五是成立了机关能效建设督查组,对大队机关效能建设情况进行及时有效有督促。

2011年6月30日

第6篇:机关作风建设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

自2017年8月开始,我局召开机关作风整顿会议,局党委开展“四零承诺”实施以来。进入“查找问题”阶段以后,我紧紧围绕“机关作风整顿 ”具体内容的学习,认真对照“四零承诺”的要求,在思想动态及实际工作中,查摆了在思想认识、组织纪律、服务态度、工作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认真剖析,查找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了今后的整改方向,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

1、政治思想意识不够强。表现为: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贯彻、执行不够坚定,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的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不足,不善于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透过事物表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不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2、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不够牢固。表现为:对待群众不能始终保持热情服务的态度,当手头工作稍多时,性子就有些急燥,态度不够和蔼,遇到当事人反复询问的问题时,缺乏耐心,没有合理调整自己的情绪。有时过多考虑个人得失,存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

3、工作作风不够扎实。表现为:对待工作有时报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最好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就可以把事情做好。有时由于私心作怪,存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态度,除了自己必需完成的以外,可以不做的就不做,有时因此产生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4、存在好人主义、形式主义思想。表现为:处理问题时的原则性有待加强,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碍于情面,能不提的就不提,能不管的就不管。有时有只求形式,不求落实的问题,具体制度的落实不够严谨,工作时只求是否做了,不求做得好坏。

5、工作纪律的自我约束方面有待加强。表现为:有时早退,着装有时不规范,有时在工作时间处理一些私人事务。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1、是思想上对领导组织的政治学习缺乏正确的认识。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缺乏思考,流于形式,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思想意识的更新与党的政策、方针脱节。

2、是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足。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领会不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往往考虑个人得失较多,而忽略了大局,这是工作中缺乏耐心的根本原因。

3、是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对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有不足,一方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的不够。另一方面知识结构滞后,对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4、是工作方法简单。对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思考不深刻,处理事情方法比较简单,工作作风还不够扎实。不能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三、整改措施 :

拟在认真整改阶段对我存在的问题进行逐项整改,逐条落实。

1、是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公仆意识,真正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用先进理论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其次,站在讲政治、讲正气的高度要求自己。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的冲击。最后,要把为人民服务意识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

2、是加强自我改造,提高综合素质。首先,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对学习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务实基础,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措施,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其次,注重法律实务,将法律理论与实务相结合,提高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踏实工作作风,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岗敬业的事业心,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扎实工作作风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高工作效率。工作中多动脑子想办法,做到既坚持原则又灵活主动,不做“老好人”。发扬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斗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努力开拓工作新局面。

4、是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做遵守工作纪律的标兵。要形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遵守工作纪律,严谨、规范、科学地做好各项工作。

5、是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紧跟时代脉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踏实的工作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实事求,坚持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岗位请放心,做一名合格的机关工作者。

2017年7月20日

第7篇:执行局机关作风建设整改自查报告

机关作风建设整改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

执行局

为配合法院开展以“讲纪律、强作风、提效能、促跨越”为主题的“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执行局全体干警从法院执行工作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岗位责任,激发创新创优热情,落实“五重五不”要求,增强高效执行能力。执行局全体干警积极组织学习、提高认识,在整改活动中取得一定成效。

一,取得的成效

执行局全力以赴完成“十二五”开局之年各项任务,机关作风建设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面对繁重的执行工作任务全局干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法院部署的目标任务,积极应对,创新举措,攻坚克难。每个干警自觉对照法院确定的目标任务,自加压力、奋力拼搏,工作活力和激情进一步迸发,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同时针对机关作风存在的“中间梗阻”、内在压力和动力不足等突出问题,执行局认真按照法院“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的部署要求,采取有力举措,着力加强庭室作风建设,把机关作风建设的压力传导到每个干警,使中间梗阻、压力递减现象有了明显转变,庭室服务发展的主动性明显增强。执行局着眼于机关作风建设的整体推进和构建长效机制,进一步筑牢了机关作风建设的基础。

二、发现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局机关作风建设与县委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较大差距。机关作风中依然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1、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有些干警感受不到发展和竞争的压力,缺乏热情和激情。习惯于按部就班凭经验办事,习惯于套老框框、老条条,执行和运用政策缺乏灵活性和创造力,对过去没有遇到的、领导没有讲过的、文件没有规定的就不愿做或不敢做。

2、争先创优意识不强、开拓进取劲头不足。有些干警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小进则安,不进也安,缺乏工作进取精神和动力,缺乏争先进位的魄力和能力,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

3、 “中间梗阻”现象依然存在。少数干警缺乏全局观念,案件协调总想以我为主,遇到难事烦事就能推则推,怕承担责任。有的往往是不需要协调办事比较容易,涉及多个部门办事较难,明文规定的事办起来容易,规定不够明确的办起来难上加难,这些问题必须在今年的机关作风建设工作中,采取有力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三、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推进机关作风建设迈上新台阶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今后在工作中更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科学理论的的学习,及时学习领会党的文件精神,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进一步增强纪律观念、纪律意识,增强创新意识、克服“思想僵化,不思进取”的思想;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作风,以百折不饶、知难而进的勇气完成单位的各项任务。

2、要积极开拓进取,加强工作的责任心,不断提高工作质量。要针对工作的性质、要求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工作中多动脑筋,讲究方法,注重实际效果;不断加强对自己工作能力、修养方面的培养;克服已前工作中的毛病把工作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3、加强自我思想改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首先是热爱本职工作,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积极进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每一项工作。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学习业务知识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自觉、刻苦地钻研业务,夯实基础,灵活运用合理的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多向周围的同志请教。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二0一二年四月十三日

第8篇:2018机关作风建设党员个人自查整改报告

根据中心工作要求,结合本次专题组织生活会主题,本人对照“怕、慢、假、庸、散”,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等方面,就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查摆,深刻反思,剖析自身存在的不足,现就个人有关方面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在“怕”方面

从自身的实际工作开展情况来看,还是存在一些“怕”的问题,主要是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和创新意识,工作中缺乏拼劲和钻劲,思想落后,不能积极地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习惯于用传统、熟知的办法分析处理问题,开拓创新少,墨守成规多;特别是对新形势下党支部事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还不够强烈,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对工作标准要求的不高,缺乏勇争一流、抢争第一的信心和行动;在在参与决策时责任心不强,存在“老好人”思想,怕说错话丢人,说多话得罪人,缺乏较真精神。

(二)在“慢”方面

在日常工作中,风风火火开展工作的干劲还不够强烈;工作中虽然基本上都跟上了进度,但是总感觉工作基数大,推进的慢,没有在第一时间全面完成任务。目前“我是共产

党员”主题活动与作风建设集中整治是我所的重点工作,但有时对工作标准要求的不高,执行力度不够,导致这项工作进度缓慢,未达到工作预期效果。

(三)在“假”方面

“假”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虽然我力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但是作用和效果还显不足,带动性还不强;在工作中传达文件、通知多,有时忽视了工作的落实,把完成任务当成最终目的,没有把问题找准、找深、找透。支部工作布置时虽有部署、有交待、有督查,但有时限于实际情况导致完成度不够好、完成标准不够高,一定程度上存在流于形式,工作落实在表面的情况;在对党员履行《党员积分管理制度》的监督考核中,因工作抓的不够严谨细致,表面上工作虽做的“有声有色”,但党员存在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履行党员义务的行为,没有真正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四)在“庸”方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工作习惯形成固化思维,缺乏强烈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加之对自身学习抓得较为松懈,故对当前形势把握不够精准,不够适应新时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行为上没有作表率,没有真正按照“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来严格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放松了自我要求和约束,滋长了盲从心态,支部特色亮点工作不多。

(五)在“散”方面

由于自身工作积极性、投入性不高,导致工作松松垮垮,制度执行时紧时松,出现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公务接待、日常管理、公务用车等方面出现的小问题,追究问责力度不够大;在工作期间偶有窜岗闲聊的现象,劳动纪律执行不到位。

(六)在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行为方面

自己在重大问题上把握比较好,能够自觉执行党的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把握好“度”的问题;但严格按照标准对照检查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方面,也存在要求不严、标准不高的问题。比如:在办公耗材、节约水电等细节方面重视不够,有时离开办公室忘记关灯或关电脑的现象。

(七)在损害群众利益方面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始终坚持从严要求自己,把清廉视作自己的“生命线”,如履薄冰,履职用权;能始终坚持把发展和维护职工的利益作为所站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日常工作透明化,未有向群众索取、吃、拿、卡、要等行为发生,坚决没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思想理论武装抓得不实。对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不善于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措施,学用脱节,在思想上

没有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境界。

(二)宗旨观念有所淡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还不够牢固,在全心全意为民服务上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在践行上还有差距没有将自己所做的工作与服务群众紧密联系起来,与群众接触交流较少,对群众的所盼、所需、所想,了解的不是十分到位。

(三)自身建设抓得不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深切地感到能力不足、知识不够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与学习不够、历练不足、能力不强有直接的关系,以致在工作中有时凭经验办事。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应对的措施

(一)要持之以恒树立四个意识,维护中央权威。作为支部领头人,要带头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建设的必修课,努力在学深弄懂、学用结合上下功夫,切实增强对这一重要思想的真诚信仰、真心践行。要时刻对照理论理想,党章党纪、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抵御“四种危险”,更加坚定维护总书记核心地位,永葆绝对忠诚的政治本色。让学用新思想,成为一种思维习惯,成为一种政治自觉,成为一种最基本的工作方法,用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指导新实践。

(二) 提高站位,严明政治纪律。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

首位,严守党规党纪,严格执行铁的纪律,把作风建设作为党的重点工作来抓,列入党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制定规划、组织领导、制度保障、督促检查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作风集中整治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明确抓作风建设的具体责任,树立“不抓作风建设是失职,抓不好作风建设是不称职”的观念,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做出表率,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和推动全所的作风建设,坚决全面彻底肃清苏荣丧失政治立场、不守政治规矩的余毒,始终坚持对党忠诚老实。

(三)要强化责任,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我必须在不断提升自己各项素养的同时,带领全体党员始终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坚持以“三会一课”制度形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把总书记对**工作重要要求和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近期的系列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跟进学、经常学、反复学,尤其要把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观大势、谋全局、办实事的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围绕自身“怕、慢、假、庸、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把自己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着力整改自身不足。

以上为我个人自我批评,还存在很多不足和不到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第9篇:***镇机关效能建设整改方案的报告

区效能风暴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关于在全区各级机关开展效能风暴行动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和镇党委、政府《关于在全镇开展效能风暴行动的实施方案》要求,我镇全面开展了机关效能风险排查,通过深入基层,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服务对象、基层群众、社会各界对我镇作风和行政效能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制定以下整改方案:

一、整改内容与责任

(一)干部整体素质方面

1、具体表现为:干部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存在学习培训质量不高、学风不浓、学习的自觉性不够高。

2、整改措施:

一是强化学习意识。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目标,认真贯

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及镇党委的重大决策,推进全镇

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等重点工作,确

保学习的实效性。做好学习前的调查研究,每次学习明确专

题,重点学习研究

一、两个问题,增强学习意识。

二是突出学习重点。将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十八大

精神和省、市、区党代会有关会议精神列为全年学习的重要

内容。继续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深入开

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宣传教育,扎实推进理论武

装。坚持理论学习与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把全镇党干

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重点工作任务上来。

三是完善学习机制。严格落实《永丰镇机关干部学习制

度》,坚持每周三集中学习日,每月1次党委中心组学习。对

中心组学习实行签到考勤制度,每次有效学习时间不少于2

小时,同时认真开展学习讨论,并做好学习记录。机关副书

记定期不定期查阅干部学习笔记,并把学习笔记作为干部培

训学习评分依据。中心组成员每要积极撰写1—2篇学习

心得和理论文章,在干部会上进行交流学习,总结经验,推

动学习深入发展。

四是创新学习方法。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优势,

采用自学、集中辅导、学习研讨、外出考察、收看录像、互

动教学等形式创新学习方法。每周确定2名干部结合业务工

作和重点工作开展理论讲座。

3、责任人:郭爱民责任单位:各办各中心

4、整改时限:7月集中进行整改,之后,作为制度长

期坚持。

(二)工作纪律方面

1、具体表现为:有些干部工作纪律松散,迟到早退现

象时有发生。

2、整改措施:严格落实“三定”方案,完善干部岗位

责任制度、加强机关请销假制度、外出报告制度、考勤制度、值班制度、督查制度的执行力度,对违反机关制度的人和事,采取现场处罚,随即通报,当日公示等措施。并将干部遵守

纪律情况与年底考评、测分、评优评先、工资福利相挂钩。

3、责任人:

4、整改时限:

(三)工作作风方面

1、具体表现为:工作不深入,联系群众上“沉不下去”。

干部进村少入户少,落实工作大部分时间停留在村委会,蜻

蜓点水,与普通村民接触很少,群众情况不掌握,在解决实

际问题中办法不多。有的干部对来镇反映问题的群众不热

情,不耐心,有推诿现象。工作方法单一,有应付思想,不

愿意做艰难险重的工作,工作缺乏韧劲。

2、整改措施:

一是实行首问负责制。要求凡是到镇机关办理事务的单

位和个人,接受首次询问的工作人员,都要主动热情地提供

服务,能当日完结的当日完结,不能当日完结的,约定好再

办日期,做到文明办公、礼貌办公、热情服务,树立机关干

部的良好形象,努力打造服务型机关。

二是深入基层锤炼干部。使干部作风在一线转变,情况

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业绩在一线创立,形象在一

线树立,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当前

要积极宣传发动农户的主体作用,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进度。

三是加强教育监督。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分层

次、有针对性地持续开展专题教育、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活

动。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依据“三定”方案、《农村基层干部廉洁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和《关于凉州

区不合格村党支部书记认定调整暂行办法》,清权确责到岗、风险排查到点、制度覆盖到面、预警提示到人,构建预防腐

败工作长效机制。

四是加大工作的督查力度。镇成立督查组,对干部在岗、值班、工作情况不定期地督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提高工

作效率。

3、责任人:

4、整改时限:

(四)工作效能方面

1、具体表现为: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工作主动性不

够,办事拖沓,工作效率不高,工作方法简单,面对设施农

业建设存在畏难情绪。

2、整改措施:

一是加强分工协调,避免出现职责交叉和缺失现象,加

强领导干部之间工作配合。对党政班子成员实行科学化、系

统化分工,明确职责,提高班子成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效率;

二是加强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育。进一步解放思

想,更新观念,组织镇村干部到先进地区学习观摩,进一步

解放思想,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去武装干部头脑,去解决发展

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以适应新时期工作的需要。

三是强化职责意识。破除消极畏难、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在其位、谋其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理念,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和外部有利环境,切

切实实为群众干几件看得见,摸的着,使群众增收致富,改

善生产生活的实事,要结合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

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健全完善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过错追究制等各项

规章制度,形成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长效机制。

四是强化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绩效考核力度,严格兑

现《2012年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

工作奖惩办法》,努力在全镇营造“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

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干事创业氛围,鼓

励干事者,重奖成事者,惩处坏事者。对抓落实措施得力、效果显著的干部,进行大力宣传、表彰奖励;反之,对落实

不力、工作滞后、不在工作状态的,要进行批评教育;对因

贻误工作的,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坚持定期督查与不定期

督查相结合,日常考核和考核相结合。结合每月党委中

心组学习会,对重点工作进行汇报评比,推动工作的落实。

3、责任人:

4、整改时限:

二、落实整改保障机制

对纳入整改方案的突出问题,建立分工负责制、公开承

诺制、整改销号制、整改督办制等制度,集中时间、集中精

力,认真进行整改。凡是向群众作出整改承诺的,必须抓好

落实,以整改的实际行动和效果取信于民。

(一)分工负责制。整改方案的项目和内容已经进行了细

化,责任也已分解落实到所涉及的党政班子成员,每位班子

成员要切实担负起抓落实、抓协调、抓督办的责任。每位班

子成员对各自分工负责的整改项目和内容,要进一步分解落

实到相关单位和部门并确定具体责任人。

(二)公开承诺制。对整改内容形式在一定的范围内公

开,对整改的工作进度定期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对已整改

结束的项目向群众通报,接受群众的评判。

(三)整改销号制。党政班子成员对各自分工负责的整改

项目和内容,制定整改销号一览表,确定整改时限和目标要

求。整改结束后,大多数群众满意的才能销号。

(四)整改督办制。建立定期汇报制度,结合党政班子会,进行及时沟通与分析研究,不断完善整改的措施,突出工作

重点,深化整改效果。加强定期督办检查,搞好工作协调,确保每个整改项目和内容有人抓,抓到位。

2012年6月29日

上一篇:农村污水处理设计方案下一篇:缘尽人散的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