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作风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机关作风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精选8篇)

机关作风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1

根据乡局级后备干部培训安排,市委党校于五月份组织开展了机关作风作风建设情况调研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分析,对机关作风现状有了清晰的认识。据调查,我市政治生态好,风清气正,有一大批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干事业的干部队伍;工作效率、服务质量逐步提高;机关效能、工作作风逐步好转;工作机制、发展环境逐步优化。但与市委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有些问题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一、机关作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省“长吉一体化”战略和九台市“三城并进,二三产业并举”建设目标的推进,九台市由过去纯农业市转变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干部的观念、知识、能力等方面没能做到与时俱进,存在明显的不适应状况。

1、思想守旧,服务意识不强。一些干部缺乏创新发展意识和工作热情,习惯以传统思维想问题、办事情,不能主动按科学发展的要求谋划工作,解决问题;对政策研究不透,工作缺乏前瞻性,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有些干部缺乏群众观念,服务意识淡薄,一些职能部门和单位的工作人员存在特权思想和官僚主义现象。

2、工作责任心,事业心不强。有的干部精神状态不佳,进取心不强,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满足现状,得过且过,干劲不足;有的工作标准不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干工作的标准停留在完成任务上,停留在应付考核上,停留在不受领导批评上,争先进位意识不强;有的缺乏攻坚克难的魄力,工作中有畏难情绪,遇到问题不敢抓,不主动积极作为,不寻创新方法,习惯请示报告,怕担责任,工作久拖不决,满足于当“太平官”。

3、素质能力不高。一些干部忙于事务,不注重学习,习惯于凭经验做事;不求上进,学习流于形式,走过场;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造成认识和解决问题上的偏差;对学习心浮气躁,思想消极,对从事的业务一知半解;在管理实践中,有的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透,对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不到位,政策把握的能力不够,驾驭全局的能力欠缺,突出表现在解决复杂问题水平低。更有甚者,有些干部固守传统工作模式和做法,思想僵化,知识老化,能力弱化。

4、执行力不强。执行力就是把想干的事情办成的能力。有些干部不按制度办事,对集体决议不认真执行,自行其是;抓落实意识不强,习惯于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有的以检查评比代替工作等;有的部门、个人利益至上,对味的就执行,不对味的就不执行,存在中梗阻、落实难问题;有的不深入实际,虚报浮夸,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5、自律不够,他律不严。组织纪律松懈,我行我素,上班迟到、早退,上班时间做与工作无关的事;一些制度定的很严,但执行起来很松,如工作日午餐禁酒的规定形同虚设,干部“走读”现象依然存在;少数干部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出现了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现象。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的经常性、制度化和规范化不够,甚至是缺失。

二、对策与建议

要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机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就必须改进机关作风。只有把作风搞正,我市经济社会才能实现跨越发展。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抓教育,提高机关干部综合素质。在抓好学习政治理论、业务知识、法律法规的同时,开展正反面典型教育;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增强全市干部的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法律意识;要在全市开展机关效能、作风大讨论活动,不但讨论如何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效能,而且要深入查找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把影响发展的作风问题查摆到位,把影响发展作风问题的危害性分析到位,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强作风建设的认识,形成作风效能建设基层看机关、干部看领导、领导看全局的局面;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对作风查摆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大力宣传效率高、作风硬、服务好的单位和个人,并开展明查暗访,对突出问题及时曝光,通过宣传和舆论监督,推动作风的转变;开展座谈讨论、调研、考察培训、专题讲座、现身说法、知识测试、业务比赛等多种学习方式,提高机关干部的综合素质。

2、抓队伍,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是推进作风转变的关键。用什么人,不用什么人,对作风建设,具有重要导向作用。选用作风好的人,就树立了一个形象具体的标杆,能够引导干部明确努力的方向,有利于防止用人的不正之风,从而带动政风、行风的根本好转。在实际工作中,要制定科学严密、系统完整的用人标准和考核指标体系。把作风纳入干部考察的重要内容,全面深入地考察发现干部,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干部,准确无误地使用干部,做到重用干事的,调整误事的,撤掉出事的。要将作风建设纳入机关部门工作考核内容,与政风行风评议、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每年对机关作风建设进行一次总结表彰。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评定、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3、抓管理,促进机关工作运转协调。切实解决“文山会海”现象。两办要做好会议的协调安排工作,避免出现同一时间要求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不同会议的情况;改进文风、会风应从市委、市政府做起,提倡“多会合一”、开短会、讲短话、讲实话、求实效,腾出时间让干部干事创业;

要严格控制文件篇幅和发文数量,少发文、发短文。加大机关管理力度,狠抓工作落实。要对实改非干部的管理拿出一个意见,应根据干部特点调动积极性,充实到合适的岗位上,为经济建设服务。以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失职追究制等具体制度的落实为支撑,定职责、定目标、定任务,确保“办事提速增效、服务争先创优”目标的实现。要把有行政执法权、项目审批权、资金支配权和有服务窗口的部门作为机关作风整治的重点,严格落实轮岗交流、竞争上岗、述职述廉等制度,努力解决在审批、执法、收费等服务环节上的不良风气。

4、抓考评,切实推进机关作风根本转变。研究制订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细则,建立由服务对象、社会机构、人大、政协等多方参与的评议、评价制度;评价结果要及时通报,作为问责的依据;要象市里一样,每年开展一次群众评项目、企业评部门、社会评窗口、万人评科长四项活动;实行机关作风建设考核制度,把作风建设纳入目标考核范围,对政绩优异、作风良好、群众公认的干部,要提拔重用,对群众不满意的干部,要及时给予组织处理,形成正确的评价机制,促进机关作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5、抓监督,确保机关作风建设取得实效。建立完善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抓好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新闻媒体监督等网络建设;政府部门应向社

会公开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职责、权限,要实行机关工作全过程监督,把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出现偏失,及时纠正错误;强化对权力运行和干部作风等方面的制约;加强对机关作风建设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纪检、监察、效能办对作风建设的监督作用,加大督查和落实的力度,要严格要求,严明纪律,勇于顶真碰硬,确保作风建设取得实效。

机关作风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2

一、机关作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具体问题

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陈旧, 思想解放程度不够, 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仍存在发文多、向下布置任务多, 解决实际困难少的现象;作风漂浮, 对基层情况了解不够;大局意识不够, 部门本位主义存在。更深层次地制约机关作风建设的因素体现在:

1.抓作风建设促学校建设发展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从机关干部上看, 有些机关干部把机关作风建设肤浅地理解为“按时上下班”, 对机关作风建设含义、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重大意义, 以及对学校建设发展重大促进作用的认识不到位, 机关内部上下之间没有形成合力;从总体上看, 在思想、政策和服务等方面的整合度不高, 没有形成整体优势和协调一致的责任意识;从各部门协调上看, 各部门和各单位之间没有形成抓作风建设促学校建设发展的合力。

2.机关作风建设主体的自身素质的存在差异性

一些机关干部平时不注重学习, 尤其是不注重理论学习, 对一些重大问题缺乏政治鉴别力, 对党和国家一些路线、方针、政策理解不深, 执行不严。

3.权力的执行机制与监督机制之间缺少配套环节

一方面, 工作权力的主观性极强, 人为因素通常抵消着学校各种行政规则的积极价值。另一方面, 工作权力的泛制度性或非约束性极大, 主观意志可以随意超越制度。

(二) 原因分析

1.客观上的原因

管理不顺畅, 职责不明确, 延伸机构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够;部门之间协调不够, 造成基层重复劳动多, 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受到很大的影响;没有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部门 (单位) 政务公开不够, 信息不畅通, 师生遇到一些问题不知道找哪个部门;部门之间职责划分不明确, 有的部门职责清楚但履行责任不够;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形式虽然公开但还需要实现大众满意的公平、公正的结果。

2.主观上的原因

机关职能部门和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不够, 缺乏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 出台政策和规章制度听取基层意见不够;工作拖拉, 左顾右盼, 师生员工反映的涉及工作和生活切身利益的有些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服务观念淡薄, 主动服务意识缺乏。对来办事的同志不理不睬, 缺乏基本的文明礼貌。

三、机关作风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 突出关键点, 从领导带头上加快作风转变

领导干部是加强作风建设的典范和表率, 其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班子、一支队伍、一个部门。因此, 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 要善于发挥领导这个“龙头”的导向作用、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 努力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典范, 做勤奋好学、调查研究的典范, 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典范, 做坚持党性、坚持原则的典范, 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典范, 形成作风建设职工看干部、干部看领导, 基层看机关的局面。

(二) 强化支撑点, 从运作机制上加快作风转变

作风建设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 为其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一是作风导向机制。狠抓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 倡导形成良好的文风、会风、政风和行业风气, 以此形成良好的作风导向。二是作风激励机制。对作风建设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肯定表扬, 对作风涣散单位和个人给予通报批评, 达到抓两头促中间的效果。三是作风监督机制。建立由机关党委、纪检、组织、人事等部门组成的作风建设监督机构, 经常开展督查, 通报督查情况, 实行黄牌警告和诫免谈话。四是作风考核机制。将作风建设纳入干部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 实行一票否决, 增强虚功实做的可操作性。

(三) 立足根本点, 从制度规范上加快作风转变

作风建设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是制度不健全和落实不得力。要保证机关作风的根本好转, 就必须切实抓好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一是思想作风方面, 实行思想汇报制度、个人事项申报制度和领导干部行为监督制度等;二是在学风方面, 实行在岗业务学习考试制度、集中学习制度、心得体会交流制度;三是在工作作风方面, 实行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工作首问制度、考勤考核查岗制度、工作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四是在领导作风方面, 实行重大事务集体讨论制度、民主生活会议制度、谈话诫免制度、外出报告制度;五是在生活作风方面, 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信息公开制度。把不断完善制度、规范制度、落实制度作为作风建设的根本来抓, 形成震慑力, 推动作风建设步入正规化轨道, 促进机关作风的根本好转。

(四) 选好切入点, 把机关作风建设扎扎实实推向深入

1.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 进一步优化适应学校办学的体制和机制, 实现用制度调整和约束人的行为。校部机关要整合功能, 进一步明晰职能, 统筹解决管理重心下移, 消除摩擦和扯皮现象, 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通过机制创新, 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抓住机关党建这个根本, 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机关党的建设是机关建设的灵魂和第一要务。必须充分认识到, 加强和改进机关作风建设, 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 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 校部机关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各项建设上都有了一些好的变化。应以此为契机, 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努力打造学习型机关, 使机关每个工作人员的理论学习成为自觉, 不断提高机关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3.夯实部门 (单位) 建设这个基础, 使机关的每一个单元都处于最佳状态。机关各个部门和单位是机关的基层和细胞, 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的关键。因此, 应进一步重视部门 (单位) 及其负责人队伍的作风建设, 建立健全部门 (单位) 的权、责、利、制衡的制度体系, 通过多种形式, 充分挖掘、发挥每个成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着力推进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的新转变。

4.强化绩效管理这个关键, 不断推进机关管理和服务的创新。要按照决策目标化、执行责任化、监督考核化的要求, 加强绩效管理, 完善考核办法, 并将考核延伸到每个科室、每个人, 初步建立起了科学合理的考核监督体系, 有效提升工作绩效。应认真总结、借鉴兄弟院校好的经验, 积极引入和施行以绩效管理为主, 兼容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标杆管理等先进管理手段和方法, 优化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 促进机关绩效的提高, 推进机关管理和服务创新。

机关作风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3

一、防城港市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机关公务员队伍基本情况

(一)防城港市艰苦边远地区状况分析

防城港市辖1县1市2区,均为享受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县,其中东兴市、防城区属边境地区。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防城港市艰苦边远地区呈现地处边远、条件艰苦、工作难度较高等特点。

1.地处边远。防城港市地处我国大陆和海岸线的最南端,南濒北部湾,西南与越南交界,拥有长达584公里的海岸线和230多公里的边境线,其中最远边境乡镇峒中镇远离城区124公里。防城港市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壮、瑶、京、侗、苗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8%,是典型的边境民族地区。

2.条件艰苦、工作难度较高。防城港市下辖23个乡镇,其中大多数乡镇属于边远山区,处于山地、丘陵地带、远离中心地区。有5个边境乡镇,交通不便、人口分散、经济较为落后,条件较为艰苦。一是工作任务繁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各县(市、区)征地任务繁重,群众纠纷较多,信访维稳压力大,特别是处理边境纠纷难度更大。二是工作环境不宽松。因受公车改革等政策的影响,下乡补贴得不到保障、交通用车不便等原因,往往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要付出几倍心血,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在工作环境等方面承受着更大的挑战。

(二)防城港市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机关公务员队伍结构现状

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艰苦边远基层公务员为3963人,占全市公务员的61.91%,其中县级公务员为3253人,乡级公务员710人。

1.年龄结构。35岁及以下的1027人,约占25.91%;36-45岁的1330人,约占33.56%;46-54岁的1294人,约占32.65%;55岁及以上的312人,约占7.9%。由此可见,“老中青”的梯次配备较为合理。

2.学历结构。研究生学历的191人,约占4.82%;大学本科学历的2388人,约占60.26%;大学专科学历的1174人,约占29.62%;中专及以下的210人,约占5.3%。从统计数据来看,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较少,具有大学、大专学历者是主流,平均学历达到了较高水平。

3.职务结构。县处级的113人,约占2.86%;乡科级的2228人,约占56.22%;科员、办事员及试用期人员1622人,约占40.93%。

4.性别结构。4个县(市、区)现有女性公务员1178人,占队伍总数的29.72%,基本达到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所规定的“女干部占干部队伍总数的1/3”的目标。

二、当前防城港市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机关公务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防城港市2015年底公务员队伍的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目前防城港市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队伍结构方面的问题

1.知识结构。从平均学历层次来看,虽基本符合要求,但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硕士学位的75人,约占2%。学士学位的982人,约占24.78%。大专以上学历公务员中在职教育者多,全日制者少,学历高但学识低现象仍然存在。从知识结构看,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强调的是“通才”策略,导致当前基层公务员队伍中的大多数工作人员属于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而在涉及经济管理、农业生产、法律知识、信息技术、环境保护和特色产业等领域,专业型、技术型的“专才”公务员十分稀缺,学非所用或者用非所学的现象较为明显。在乡镇政府中专业性、技术性的公务员几乎没有,特别是边境乡镇公务员队伍中没有越南语专业翻译,这就无法满足日益科学化、精细化的社会需求,以至于在出现一些专业性或技术性的难题时手足无措,不少基层干部存在着“不懂干”“干不好”的问题。

2.职务结构。基层队伍中,乡科级职务以上36岁以上的公务员2478人,占总数的62.53%。乡科级队伍中35岁以下的年轻公务员233人,占5.88%,年轻干部相对缺乏,这不利于激励基层年轻干部干事创业和个人成长。

(二)招录人才方面的问题

自2014年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以来,防城港市艰苦边远地区用活优惠政策,在不设定专业限制、放宽年龄、提高招录本地人才比例、开考比例等方面倾斜优惠政策,适当降低基层公务员准入门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机关“招人难”的问题,但同时也凸显了报考热度不够、职位缺乏竞争、新录用人员质量、专业知识结构与实际需求相脱离等问题,这不利于改善基层公务员队伍结构和提高整体素质。2015年防城港市艰苦边远地区公务员、选调生共招录162名,其中,53个职位设置“不限专业”,占总招录计划的32.3%(34个乡镇职位专业均为“不限专业”)。空缺率仅为9.88%。报考比例高于1∶10的职位仅有44个,仅占总招录计划的27.16 %。达不到1∶3的开考比例但可以按照实际报考人数开考的职位21个,占总招录计划的13%。

nlc202309090130

(三)职务晋升方面的问题

对于基层公务员来说,由于所在机构级别不高,领导非领导职数有限,因此普遍存在“升职难”的问题。而对于艰苦边远地区,情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方面,基层单位编制少,职数非常有限,编制管理缺乏动态性,甚至十几年不变,大部分公务员在某个职位层次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直至退休。另一方面,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更难以留住有才华的年轻人,有的只是把基层作为“跳板”,无心扎根基层,占用了基层宝贵的编制、职数,不利于基层的干部队伍建设。同时,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部分公务员因年龄等原因从领导岗位转任非领导职务,转任后多数是只享受待遇,不再接受具体工作,出现“有事无人做,有人无事做”现象。

(四)留住人才方面的问题

由于艰苦边远地区的工作、生活、福利待遇等差距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特别是边远地区的乡镇机关,工作环境复杂,待遇低、任务重,“留人难”问题仍普遍存在,特别是乡镇机关“招得来,留不留得住”的问题更是棘手。一方面,在思想意识层面,由于基层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较差,大部分能力较为突出的公务员不愿意走向基层,基层表现突出的领导干部不断走向高层。另一方面,抽调基层公务员过于频繁。虽然在自治区《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实施意见》明确了借调时间和次数,防城港市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在调动和抽调方面也进行了明确和从严把控,但在县乡层面仍存在借调的频繁和随意性。一些相对年轻,并且有较高学历和素质的公务员通常在基层还未扎根,就被上级机关借调或抽调使用,有的抽调一两年就被选调到上级部门,有的长期被抽调在上级机关。另一方面,选调交流力度较大。在国家提倡从基层选拔领导干部的大战略下,防城港市县乡交流到市直机关力度较大,仅2015年,从县乡调入市直机关的科级及以下人员为63人,其中,乡镇调入人员为16人,县区调入人员为47。但基层后备人才稀缺甚至供不应求,普遍出现了一人多岗多责现象,整个队伍活力下降,创新意识不足,实践能力大打折扣,无法满足实践性、创新性强的基层工作,这对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

(五)培训教育方面的问题

据统计,2015年上思县、东兴市、港口区、防城区投入的干部教育培训专项经费分别为56万、125万、30万、64万,培训经费明显不足,仅能维持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等主体班次的培训,各类专业性主题类培训较少,导致培训覆盖面过窄。防城港市艰苦边远地区政府财政困难,教育培训经费很难保证,致使基层公务员的任职培训、业务培训和能力素质培训不能有效地实施与落实,导致无法及时合理地开发基层公务员的智力和潜能。基层公务员的工作量大繁杂,且一人多岗多责现象非常普遍,工学矛盾突出,导致基层公务员队伍中不同程度上存在工作视野不够宽、思想观念不够解放,知识“吃老本”,工作能力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等一系列问题。

三、加强艰苦边远地区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艰苦边远地区公务员队伍是基层政权的核心力量,担负着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历史使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艰苦边远地区公务员队伍建设,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拓宽来源渠道,着力解决“招人难”的问题

1.树立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针对青年人才只上“北上广”、不愿下基层的就业现状,全社会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广大青年到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一是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广大青年人才把个人理想和祖国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引导青年人才树立到基层建功立业的就业观念,吸引应届高校毕业生报考基层公务员,提高基层机关录用高校毕业生比例。二是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运用互联网、移动传媒等新媒体,大力宣传就业基层、扎根基层理念,增强青年人才到基层特别是到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的自主性和荣誉感。三是政策扶持。通过设立就业基层奖学金、基层创业金等,对愿意下基层、服务基层的青年人才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

2.调剂盘活编制资源。盘活现有的编制和资源,艰苦边远地区的县(市、区)可打通编制性质和人员结构,统筹调配使用,进一步解决编制人员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等问题。按照向基层倾斜、向紧缺单位、向艰苦边远地区一线倾斜的原则,统筹兼顾各个地方、各个单位的人才需求实际,合理调节编制结构,适当扩大基层的公务员编制数量,以适当增加艰苦边远地区的公务员招录名额。因事业单位改革占用编制的,可采取增加专用编制、“先进后补”等过渡性办法,缓解艰苦边远地区公务员来源不畅等瓶颈问题。

3.不断改进考录办法。在加大向优秀村干部、本地户籍人员、本地区服务期满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以及本地高校毕业生的招考力度的同时,可根据地方实际设置一定数量的职位面向当地退役士官士兵进行招考,或设置一定数量专业性强的职位面向当地企事业单位优秀的、有经验的专业性人员招考。在人社部发〔2014〕61号和桂人社发〔2015〕11号文件明确的降低门槛的具体措施之外,可根据地区需要适当增加“户籍限制”,多招录了解本地风土人情、会说本地方言、血缘和地缘关系在本地的考生,从而提高艰苦边远地区公务员的稳定性。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科学设置所需岗位,科学设定岗位资格,科学设立招录范围,严格规范和把握招录信息,注重录用与“三农”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将农村经济管理、农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逐步充实到乡镇公务员队伍,进一步改善乡镇公务员结构。将越南语翻译、国际法、国际民事诉讼与仲裁等专业纳入紧缺专业,逐渐提高相关专业的招录比例,用以招录擅长边境乡镇越南语翻译和处理边境问题的人才,解决长期以来的专业人才空缺问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信息的受众范围,积极对招考政策进行宣传,吸引广大符合条件的人员等进行报考。

4.探索建立聘用制度。给予艰苦边远地区的乡镇政府一定权限,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作人员。上级财政部门落实专项资金保障,由乡镇政府依据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选聘一批愿意从事基层工作的人员到乡镇工作。同时,相关部门根据用工政策法规及时出台临时聘用人员管理办法,保障他们的成长空间和待遇落实。在考任、委任、选任的同时,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探索推行公务员聘任制,进一步拓宽职位聘任渠道,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下基层工作对公务员人才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促进公务员身份职业化。

nlc202309090130

(二)健全激励机制,着力解决“留人难”的问题

1.强化选拔任用干部的基层导向。在干部提拔交流、解决实际困难等方面多向基层一线、边远艰苦乡镇干部倾斜。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的工作力度,在选拔乡镇党政正职时,优先从优秀的乡镇班子副职中选拔。县一级领导职位空缺,首先考虑从乡镇优秀的正科级公务员中选拔,把那些政治上可靠,能够长期在边远艰苦乡镇埋头苦干的基层公务员,及时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鼓励社会优秀人才通过选拔竞争进入基层一线公务员队伍,在全社会树立起干部从基层来、到基层去的用人导向。加大干部交流力度,通过从市县直机关派一批、各乡镇交流一批的办法,把那些政治表现好、综合能力强、肯在边远基层吃苦的干部充实到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班子中,选好配强领导班子,进一步充实基层力量,促其达到班子年龄文化结构合理。加大公开遴选工作力度,让更多基层优秀公务员到更高层次的平台上发挥作用。

2.进一步优化乡镇非领导职数设置。适当增加乡镇科级非领导职务职数,针对乡镇特殊情况,改善以领导职数为基数设置非领导职务的做法,采取以单位人员编制数为基数设置非领导职数,并适当提高设置比例。改革中因精简领导职数改任的非领导职务干部应不占非领导职务职数。晋升非领导职务采取双轨制,即按《公务员法》规定,达到规定任职年限的自然晋升,以及经组织考察表现优秀的提前晋升两种方式同时并重。继续深入实施县以下机关建立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工作的公务员,在晋升相同职级的所需要的年限,可短于其他一般地区的同层级公务员,优先打破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职务晋升空间小、待遇得不到提高、难以留住人才的现状。

3.不断提高基层公务员工作生活待遇。一方面,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在认真落实好边远艰苦地区公务员的住房政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的同时,通过政策调控缩小基层公务员和省、市级公务员的收入差距。建立乡镇工作补贴增长机制,在现有乡镇工作补贴标准每人每月300元的基础上,逐年增加。在此基础上,建立差别化乡镇工作补贴制度,艰苦边远地区的乡镇工作补贴应适当高于其他一般地区的乡镇工作补贴。另一方面,优化工作环境。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党委政府改善公务员工作条件,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办公环境优化和办公条件改善等硬件方面的投入,切实改善艰苦边远地区公务员的工作环境,用优美的环境、活跃的文化生活以及和谐的乡土人情留住公务员,吸引更多的人才热爱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4.建立从严抽调制度。针对基层公务员被频繁借调的现象,首先,建立定期抽调制度,降低抽调的随意性。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市县两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每年定期组织统一抽调并选派人选,在借用人数、借用时间、审批程序等方面从严把关,各部门不能随意抽调干部,人选资格条件按中央、自治区相关规定严格把握,以保持基层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和工作力量。其次,以“老”带“新”,降低损失。优秀的人才被选调到上级机关后,所担任的工作往往跟不上原有进度。因此,在确认被选调后应该给予充分的时间让新晋公务员去熟悉其原来的工作内容,以降低行政成本,减少损失。最后,培养并储备后备人才,保证基层公务员队伍的稳定。一旦从基层选调公务员后,后备人才往往不能及时补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后备人才的储备。一方面保障基层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也是为国家干部队伍储备后备人才。

(三)完善管理制度,着力解决“管不严”的问题

1.完善考评制度。以分级分类为目标,建立科学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类别的公务员科学地确定实绩考核的内容和量化性的指标,坚持做到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和工作实绩考核与社会公论考核相结合,形成一个对不同层次、不同职位公务员客观评价、量化分档的实绩考评体系。以平时考核为抓手,完善日常考核管理机制。平时考核内容以工作实绩为主,根据工作职责和服务主体的不同,采取上级评鉴、同级评点、下级评议、服务对象评价、社会公众评议等多种考核评价形式,重点考核公务员完成日常工作任务、阶段工作目标以及工作作风、工作效能和群众评价公认度等情况。以群众参与为重点,提高考核结果评价质量。打破公务员封闭的考核评价模式,建立更为合理、更为开放的公务员考核评价体系,通过邀请群众公开评议、问卷调查、网上评价、民意测评等多种形式,让群众直接参与考核基层公务员。把群众普遍关心的促进充分就业、提高生活质量和发展保障民生等热点、难点问题列为考核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群众定指标、群众来评判、群众定档次”,使广大基层公务员真正强化公仆意识、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

2.严格规范基层公务员在岗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艰苦边远地区新录用的乡镇公务员在乡镇机关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含试用期)的规定。不定期组织对艰苦边远地区乡镇和新录用的公务员签订的工作服务期限协议执行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发现在服务期内有转任交流到上级机关或被上级机关长期借用(抽调)等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要及时进行清理,避免乡镇公务员缺位和流失。研究制定出台有关规定办法,加强对基层干部“走读”行为问题的监督管理,明确乡镇干部每周驻镇的具体时间。设立市、县两级举报电话,开展明察暗访,坚决纠正“走读”问题。

3.强化乡镇党委对垂直管理站所公务员的管理。对垂直管理站所,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式,防止在乡镇党委和主管部门之间出现“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情况。垂直管理站所公务员的选拔任用、工作调动等方面,事先征求乡镇党委的意见。把乡镇垂直管理站所工作人员年度考核测评纳入乡镇测评工作中统一组织开展,年度考核的结果征求所驻乡镇党委和所服务乡镇党委的意见后再予以确定,以保证乡镇公务员管理整体上的一致性。

(四)强化教育培训,着力解决“干不好”的问题

机关作风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4

机关作风建设活动进入第二阶段以来,工委组织部严格落实全区统一部署,紧紧抓住关键环节,精心组织,上下联动,使查摆问题阶段工作得以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安排周密,工作扎实有序。

接到通知后,部机关作风建设领导小组迅速反应,针对具体工作展开了专题研究,制发了《做好查摆问题阶段工作的通知》和《查摆问题阶段工作配档表》,将工作日程进一步细化,并印发全部人手一份,使全体组工干部都能清楚掌握活动进程,时刻保证个体活动与集体进展相一致。同时,部内还坚持每周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专项调度,逐一细化任务,严格督查把关,及时查漏补缺,做到环环相扣,确保查摆问题活动严格按要求进行。

二、领导示范带头,表率作用充分发挥。

具体工作中,无论是部领导,还是各处室负责人,都能够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带头参加集体活动,带头查摆,带头剖析原因。期间,部领导平均与普通干部谈话10余次,亲自走访会员企业、派驻单位6家,先后与30余名基层党员群众进行了慰问座谈,同时还在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上,带头联系实际,进行了深刻的查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人均字以上的作风建设剖析材料,率先高标准地完成了规定工作任务,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广大组工干部做出了榜样,极大地激发了大家抓好作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突出重点,规范运作,查摆剖析标准硬,质量高。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我部坚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以征求意见为基础,把开好组织生活会作为关键环节,深入开展内部交叉谈心和自我批评,坚决做到了真查、真评、真议、真改。一是征求意见诚心诚意。坚持以诚为本、内外结合、知错必改的思路,采取了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公布监督电话、设立意见箱、上门走访等多种方式,从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派驻单位、工商联会员企业、帮扶村党员群众四个层面,态度诚恳地征求意见和建议。各征求对象也热烈响应,纷纷从廉政建设、服务态度、办事效率、人员素质、工作机制等多个角度提出了评价和建议。活动期间,共对外发放征求意见表近60份,组织召开座谈会2次,走访企事业单位6家、党员群众20多人,梳理、汇总各类建议和意见10余条,为找准问题、剖析剖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谈心交心深入透彻。对征得的意见和建议,部机关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及时进行把关梳理,专门建档立案,并将对处室和个人的意见区分情况,原汁原味地进行反馈。广大组工干部也能够积极响应号召,自觉结合岗位特点,从对工作和个人负责的角度,带着问题,开诚布公地进行交叉谈话,有的放矢地交流思想,真正达到坦诚相见,促进感情,增进团结,自我提高的目的。三是原因剖析深刻到位。在征求意见,交叉谈话的基础上,我部还积极落实通知要求,以时间服从质量,按照解剖自己不怕严、亮出问题不怕丑、触及思想不怕痛的三不原则,以及王书记要求的不查清原因不放过、没有明显改进不放过、达不到群众满意不放过的三不放过标准,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完成了1500字以上的作风建设剖析材料。为确保查摆分析的质量和深度,部机关作风建设领导小组还采取分层负责的方式,对每一份的剖析材料进行审阅把关,不少同志几易其稿,反复修改,力求完善。为使组工干部的个人剖析更加深刻,我部结合半年工作总结,于7月20日下午召开了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从思想、作风、工作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真正做到了问题找准、原因查透、措施定实的标准要求。

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情况自查报告 篇5

今年,按照省机关效能建设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和省厅有关文件精神,我院在机关效能年活动中深入动员、创新制度、从严要求、注重实效,促进效能年活动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发动到位、查摆问题到位、整改落实到位,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创建求真、务实、廉洁、高效的人民满意学校打下夯实基础,现就今年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启动阶段

(一)加强组织领导,动员部署到位

为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年活动,成立了以院党委书记、院长叶群声同志为组长,院领导、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监察室,由党委副书记、政委曾健生同志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下设督导组、宣传材料组、实施组三个工作组,抽调了综合素质高、文字基础好的年轻干部参与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党委召开4次专题会,对活动作出精心安排;召开5次中层干部会,就活动如何取得实效作出具体布置;各部门组织了2次以上的学习、讨论活动,并及时将讨论的情况报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参与学习和讨论的教职工达250余人,对因公出差而未能参加的人员,均要求会后“补课”,确保教职工参与率达100%。从我们检查的情况来看,各部门均按照要求严、标准高、任务明的目标,把培养教职工积极参与机关效能年活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作为首要任务和关键环节来抓,这为扎实有效开展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深化思想认识,狠抓落实到位

为了保证活动的实效性,学院党委将任务、责任层层分解,层层落实,责任到岗,落实到人。制定了《机关效能年活动任务分工表》,与实施方案一同下发。对整个活动各阶段工作,共分为25项主要工作内容,不但明确了主办部门、协办部门和责任领导,还指定了具体完成时

限、标准和要求,确保了机关效能活动的有序开展;抓好学习培训,促进了机关工作人员办事、办件质量和效率的明显提高;开展微笑服务活动,针对门难进、话难听、事难办等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态度较差的问题,结合岗位工作,开展了微笑服务活动,通过活动开展,强化了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质量,受到服务对象的一致好评。通过思想上深化认识,全院上下营造出“人人思发展,人人想发展,我与学院共荣辱”的良好氛围,爱岗敬业、扎实高效、热情服务、和谐安定的良好校风正在形成。

二、实施阶段

(一)征询意见建议,查摆问题到位

3月初,我院召开了各科室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查摆问题阶段动员会,对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动员部署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对查摆问题阶段的各项工作做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如我院在校园网站上向社会公布了招生工作、收费标准等事项,设立意见箱,开设监督电话,随时随地接受群众监督。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工作职能和岗位职责,采取自己找、领导点、群众提、互相帮等形式,通过查摆、挖掘,归纳梳理出了几个方面亟待问题:①部分干部在观念上还存在解放思想不到位的问题;②部分干部在工作落实上还存在督查不够的问题;③部分干部在服务质量上还存在与高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④部分科室在制度建设上还存在与时俱进不够的问题。针对征求到的意见和查摆出的问题各科室本着“有则加勉、无则改之”的原则,认真分析、深刻研究明确整改重点和方向,并向提出意见和建议的群众及时反馈。

(二)组织明察暗访,检查督促到位

学院纪检监察部门坚持每周3次工作情况检查,院效能办多次组织暗访。每月初,定期召开考核委员会,通报检查情况,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严格按月考核办法对各部门进行综合评定,并及时公布考核结果。通过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基本杜绝了教职工利用电脑玩游戏、看电影、炒股票等违规行为的发生。到目前,有关部门没有接到任何投诉。

有些学生家长致电院领导表扬学校有些部门办事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学生也在学校贴吧上对部分教职工的教学、工作表示由衷的敬佩。5月7日,有学生反映,学校停水次数较多,给生活带来不便,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叶院长、分管后勤的院领导与总务后勤的同志到水厂进行商议,在马厅长亲自协调下,水厂拟投入25万左右人民币,对供水管道进行改造,彻底解决学生用水问题。5月8日,有学生反映,图书馆开放、借阅的时间不合理,图书馆及时进行调整,不惜牺牲休息时间,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成效突出

(一)启发思维,确定创新发展之路

学院党委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在认真查找制约我院发展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机关效能年建设活动,开展了“创新发展年”活动,并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包括办学理念创新、发展目标创新、学校制度创新、育人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技术手段创新、评价方式创新、管理方法创新、教师自我创新、学生工作创新。

1、作出的规定

(1)完善《教师教学工作与奖励办法》,学院对教师每学期教学工作综合考核成绩实行末位淘汰;对考核成绩列全院倒数1-3名的,自下一学期暂停教学,倒数4-8名的,课酬标准下浮一档。对考核成绩优秀且列前十名的教师各奖励800元,对考核成绩11-20名的教师各奖励500元;

(2)建立了研成果随时奖励制度、课题立项奖励制度、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科研情况通报制度、最低科研工作量制度等,并且采用科研工作量完成情况在评选优秀教师时一票否决制。

(3)每个专业都确定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多的教授或副教授作为专业带头人;

(4)选派优秀教师到著名的高等院校进修学习; 请实际工作部门的具有丰

富调研经验的专家进校进行专题辅导;

(5)选派一批教研人员到实际工作部门挂职锻炼;

(6)建立“系队合一”的领导体制,形成由院党委领导,学工处协调,“系队合一”,各系(队)负责日常管理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贯彻警务化管理模式;

(7)建立了学生自律委员会,选拔德才兼备、作风过硬的优秀学生入会,通过开展一日三次的例行检查,进一步监督、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

(8)每位学生考前签订“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通过书面承诺,教育学生做文明守纪的诚信考生。

(9)将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干部培养及监狱系统干警警衔晋升纳入学院继续教育工作职能。

2、实践的成果

(1)召开专题研讨会,确定创办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为学院下一步努力目标;

(2)健全学院网络管理,保障学院网络安全;

(3)制定四项制度:《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各处室、系部政治学习制度》、《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值班制度》、《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处理信访问题应急工作预案》、《校园网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

(4)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对学院现有的微机房进行更新改造,新购置电脑66台,对电子阅览室(亚伟速录机房)进行了全面的整修,改善了机房条件,为学院计算机及亚伟速录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新建2个多媒体教室,并对原有的多媒体教室进行全面的整修及升级,充分满足学院多媒体教学的需求;加强网络及学院网页建设,增加网络服务内容,充分利用计算网络及互联网的强大功能,为学院的网络教学及宣传提供更好的平台。

(5)修订教学计划,开设新专业。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现已开始招生,今年申报的社区管理与服务、司法信息安全两个新专业已获得教育厅批准,罪犯心理测量与矫正技术专业已通过教育厅审核,现报教育部终审;对现有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停止了就业形势差的物业管理专业及专业重

叠性高的电子商务专业的招生;确定书记官、计算机应用及社会体育3个专业为学院2009年专业改革试点专业,相关系部已制订和完善了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与建设,各系部已确定1-3门实训功能较强的课程进行试点,完成了“法理学”、“警事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3门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

(6)以政法院校招录体制试点为契机,重新修订现有专业的教学计划。重新修订现有专业的教学计划,实践、实训时数占总学时数40%以上;以政法院校招录体制试点为契机,制订了监狱管理专业、法律事务(基层法律服务方向)两个专业的招录方案及培养方案;设置职业生涯指导课,组织师资编写《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扩大学生实训基地的规模,积极与监狱、劳教等政法部门联合办学,建立了“中央财政支持的校外实训基地”以及在深圳宝安、浙江宁波等地公安系统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获得“速录师”、“计算机操作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在学校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亚伟速录技能指导考评中心,并已正式开展了书记官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

(二)完善制度,切实提高工作能力

根据省厅部署,结合学院性质和实践需要,效能办下发了关于健全完善“三项制度”的通知,各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补充和完善了岗位职责、办事承诺等“三项制度”落实措施,现已成文,在学院网页上向社会公布;根据学院发展需要,下发了《规范工作作风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严肃会议纪律端正会风的规定》;按照省厅《关于落实09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任务分工的通知》精神,督促各部门结合本职工作,制定了今年的反腐倡廉工作计划;根据省厅综治会议要求,与分管领导、各部门签订《社会综合治理责任状》;健全完善工作规则和工作流程,修订《学院月工作考核办法》和《责任追究制度》。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公开办事制、民主决策制、绩效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六大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制度体系。进一步量

化工作标准,规范工作程序,做到以制度规范行为,以制度管人管事。

总之,近一年的效能年建设,学院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司法厅、教育厅和相关职能部门正确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这些成绩是院党委寻求适合学院发展的好思路,制定了一系列得体的措施,创造了比较好的人文环境的结果,也是全院教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成绩喜人,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院的发展和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办事效率、服务意识、工作纪律等方面与上级部门、人民群众高标准、严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研究解决。目前,我院已按照省厅绩效考核方案,组织各部门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工作情况自查,在此基础上,院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将进行全面绩效考核。根据考核中发现的及时制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年底,学院将召开总结大会,对开展机关效能年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交流经验、改进不足、表彰先进、激励后进,扎扎实实、富有成效地把学院机关效能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建设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机关作风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6

一、公安“三基”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按照公安部统一部署,我区公安机关从2006年开始,进行了为期三年的以抓基层、打基础、苦

练基本功,全面推进正规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三基”工程建设,积极解决长期以来制约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体制性、机制性和保障性难题,增强了基层实力、夯实了基层基础、激发了民警活力,提升了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处置突发事件、驾驭治安复杂局势和服务发展的能力。

(一)民警执法素质和水平明显提升。各所队通过领导带头、群众监督、全警参与等形式,抓学法、抓用法,抓练兵、抓考核,筑牢了“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基础,民警执法理念、自律意识、体能技能和执法水平有了新的提升。全市社区民警“八清五熟”竞赛中,大通派出所获得了第一名好成绩。

(二)警务保障条件明显改善。投资近800万元新建和改建了5个派出所。安铜、铜山、灰河、郊所等四个无房所全部用上宽敞整洁、设施规范齐全的办公用房。基层所队装备明显改善,达到了一级所队的配备标准,较好满足了信息化建设和基层工作需要。全面推行以便民服务为内容的一站式办公。先后出台和实施了多项从优待警的规章制度,有效激发了干警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能。

(三)基层队伍实力明显增强。据调查,我区基层警力达到了总警力的86%,近几年来,招录60多名保安巡防队员,充实派出所力量。各级党政以及辖区企业也以各种形式,从人财物上,对公安“三基”建设给予有力支持。安排现有五个派出所所长进入同级乡镇办党委班子,主抓综治工作。每年划拨一定资金,补充公安经费的不足,努力满足基层公安工作需要,基层所队“拴心留人、干事创业”的环境初步形成,有效推进了基层所队的正规化建设,(四)警务信息化建设全面达标。全面完成了派出所基础信息采集、情报信息系统和警务信息综合平台建设,建立了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的信息化工作新格局。全区五个派出所和基层所队全部接入公安内部局域网,开通了远程视频系统,实现了“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服务、网上办案、网上追逃”,增强了信息化实战能力,提高了警务效能。

(五)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健全。全区构建完成了依托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实现了视频监控对辖区重要地段、复杂场所、要害部门的全覆盖,提高了治安防控的科技含量,辖区重点企事业单位技防安装率达100%。以辖区各社区、农村警务室为平台,整合各类治保力量,完善了群防群治的防控网络。

(六)现代警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区已建成17个社区、农村警务室,配齐配强了警务力量,全面推进社区(农村)警务战略,警务室作为基层社会治安的第一道防线,在维护治安、密切警民关系,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行了农村治安中心户长制、1+1+2社区警务模式、网络化巡防、警企联动、多警联勤协作等治安防范新机制,实行了主副班工作制、弹性工作制等警务工作法,真正做到警务前移、警力下沉,有效提高了对动态社会环境下社会治安的管控能力。

(七)驾驭和保障社会治安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三年来,基层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公安机关的综合打击效能得到提高,可防性、多发性、系列性案件明显下降,刑事案件发案率与2005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7%,社会治安形势得到好转,社会政治稳定,群众安全感和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逐年上升,公安队伍的整体形象进一步好转,公安工作总体实现了年年上台阶、三年大跨越的预期目标。

二、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困难

一是治安防控难度较大。我区辖区点多、线长、面广,加上近郊又与城区相互交织,不成片的大跨度地理区位,构成了郊区特有的区域社会治安环境,治安防控难度较大。

二是基层警力仍显不足。警力不足依然是制约我区公安工作的突出问题。我区公安警力辖区比例仅万分之6.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边远农村警力不足尤显突出。

三是部分所队用房难以满足实战需要。目前区公安分局和大通所现有用房面积低于“三基”工程建设标准,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要。同时,也影响了一些重要警用设施配置到位,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工作开展。

四是综治考核部分项目设计不够完善。综治考核中要求发案率年年下降、破案率年年上升的指标设定,还不尽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所带来治安任务不断加重的实际现状相矛盾。

五是民警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基”建设成果的转化应用率不高,干警们应用现代科技技能遏制犯罪的能力以及主动创新意识有待

增强。部分所队也还存在硬件资源浪费现象。如安铜所的350兆移动台因远离市区,与市局对接联系难度大,难以发挥作用。

三、巩固和深化三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为巩固和深化我区公安“三基”工程建设,进一步将全区公安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此,建议:

(一)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公安工作的领导,乡镇办事处继续坚持与公安部门的密切配合,不断深化“三基”工程建设。及时解决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中的困难,继续从经费保障、装备配置、警力补充等方面对公安工作予以大力支持,为不断发展的公安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二)为从根本上解决基层警力不足问题,切实应对不断发展的公安工作和持续变化的治安形势需要,通过市政协渠道,建议市公安部门尽可能创造条件,尽快将郊区公安分局申报为城区公安机构,扩增警力配置比例,力争使郊区总警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要根据实际管辖人口数量和警务需要,尽力向基层特别是工作任务重的派出所倾斜警力。同时,逐步增加公安经费投入,建立解决民警职级待遇的长效机制,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兢兢业业的民警给与适当待遇,进一步激发基层干警工作积极性。

(三)作为区公安机关自身而言: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干警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民警体能技能和执法能力等综合素质。以新一轮公安“三项建设”为载体,继续持久地深化大练兵活动,狠抓警务信息化建设尤其是信息化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强警作用。在处置群体性事件问题上,既要严格执法、维护社会治安和全区大局工作需要,又要坚持慎用警力,善用警力,做到合理用警,防止因用警不当激化矛盾。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推进警务机制改革。在创新动态控制机制、信息警务机制和打防控一体化警务机制上下功夫,按照“警力跟着警情走”的要求,把警力部署在案件高发、防范薄弱、群众需求的重点时段和部位上,切实提高对动态社会环境下社会治安的防控能力。

机关作风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7

1畜牧业生产现状

截止2015年底,海东市牛存栏30.19万头,比“十一五”末同比增长7.93%,羊存栏170.1万只,同比增长16.04%;生猪存栏71.24万头,同比增长0.31%,家禽存栏148.99万只,同比增长19.04%。出栏牛13.68万头,同比增长15.05%;出栏羊86.71万只,同比增长28.6%;出栏生猪104.8万头,同比增长21.58%;出栏家禽192.92万羽,同比增长23.79%;肉类总产量达11.1万t,同比增长21.58%;禽蛋产量达到1.38万t,同比增长14.05%,牛奶产量达6.53万t,同比增长25.33%。海东市通过国家级示范场认定的有15家,其中:互助县3家、平安区3家、乐都区3家、民和县6家;通过省级认定规模养殖场(小区)490家,其中:互助县110家、平安区53家、乐都区76家、民和县83家、循化县96家、化隆县72家;标准化养猪场80家;标准化奶牛场22家;标准化肉牛场102家;标准化养羊场227个;标准化蛋鸡场24个;标准化肉鸡场27个;标准化獭兔场8个。2015年改良牛4.9万头、羊50.8万头、猪9.7万头;引进种牛797头、种公羊3032头、种母羊4686只、种公猪96头、种母猪1048头。

2种畜禽场建设现状

截止2015年底,海东市共有省级颁发《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畜禽场14家,按种类分种牛场1家(乐都天露乳业有限公司奶牛一分厂,主要繁育中国荷斯坦奶牛);种羊场5家(民和3家,互助1家,乐都1家,主要生产无角陶赛特和小尾寒羊);种猪场5家,(乐都2家,互助3家);互助县有2家种鸡场家,主要生产海东鸡;种兔场1家,主要繁育推广獭兔。14家养殖场现有从业人数15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2人,基础设施建设均达到种畜禽养殖场标准(详见附表),自从2011年至今,面向社会提供陶赛特种羊3200只,小尾寒羊16350只,八眉猪3210头、二元母猪15000头,致使全省良种化程度明显提升,为广大养殖(场)户提供了优良种畜,增加了效益。这些种畜禽场从有种畜经营的原种场引进种畜,按照原场提供的系谱进行纯种繁育,二元杂交,通过有关部门鉴定供种,这些种畜禽企业构成了海东市现有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的主体,承担主要品种的育种、供种任务,为海东市畜禽品种良种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种畜禽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1)市、县(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种畜禽场建设,将种子工程作为畜牧业发展的突破口来抓。每年各县区落实种子工程资金不少于30万元,市级落实种子工程资金不少于20万元,积极引进良种畜禽,不断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为海东市提供优良种畜禽,进一步扩大良种覆盖面,为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2)狠抓种畜禽监管队伍建设,种畜禽监管队伍进一步壮大,成立了监管小组,使监督执法能力得到加强,畜牧兽医站、动物卫生监督所等单位的工作职能从过去单纯的技术推广、动物产品监督检查增加到种畜禽监督管理,规范种畜禽市场生产、经营活动,搞好种畜禽质量鉴定工作,打击种畜禽生产经营中的制假售假、坑农害农的不法行为,遏制种畜禽市场恶意炒作和低水平竞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青海省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办法》转变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功能,改善服务手段,加大执法力度,为促进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新贡献。

(3)各县(区)畜(农)牧局精心组织、统筹安排,种畜禽场建设成效显著。结合科技承包等各种方式协调解决种畜禽场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技术层面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场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制定年度计划,建立健全畜禽档案,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积极申报创建种畜禽场,以“成熟一家,申报一家,建成一家”为指导方针,落实好海东市种畜禽场建设工作。种畜禽场由“十一五”期间的两家种猪场发展到如今的14家种畜禽场即5家种猪场(其中4家续审)、2家种鸡场、5家种羊场、1家种兔场、1家种牛场。

(4)市、县(区)畜(农)牧局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扶持,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大力支持种畜禽场建设。14家种畜禽场先后获取中央、省级扶持资金3192.42万元,其中青海省互助八眉猪原种育繁场获取中央、省级扶持资金420万元;青海省互助八眉猪保种场获取中央、省级扶持资金130万元;互助县玉财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获取中央、省级扶持资金240万元;海东市海清良种肉羊场获取省级扶持资金65万元;青海宏海养殖有限公司获取省级扶持资金30万元;乐都县容生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获取中央、省级扶持资金40万元;青海乐都丰源仔猪繁育有限公司获取中央、省级扶持资金593.71万元;青海天露乳业有限责任公司获取中央、省级扶持资金620万元;海东市佳禾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330万元;民和海顺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获取中央、省级扶持资金293.71万元;民和航堃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获取中央、省级扶持资金80万元;民和金茂养殖科技有限公司获取中央、省级扶持资金350万元。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种畜禽场缺乏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种畜禽场在认定时,有一部分种畜场借用有关专业人员的资质,在实际生产中,这些人员并没有参与到生产过程中,没有给本场的畜禽选育与推广起到应有的作用,导致了生产管理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滞后。影响了种畜禽的生产与经营,希望在今后的种畜禽场认定和管理过程中将人员是否真正参与生产作为认定发证和取缔的重要内容。

(2)海东市部分种畜禽场建设档次低,标准不高,经营单位及个人没有明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向,规划思路模糊,在种畜禽经营认识上有待提高,在场内种畜禽核心群、育种群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在保种育种、推广良种等方面起不到良种引领、示范、推广的作用。良繁体系内部构成不配套,具有一定规模,上档次的种畜禽企业少,甚至名存实亡,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海东市佳禾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规模为零。

(3)种畜禽监督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少数从事种畜禽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未办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造成底数不清,对不同品种的数量、结构、分布以及供种能力的情况不甚了解。在品种引进、培育、改良及良种体系的规划、布局、建设等工作中缺少详实依据。

(4)资金缺乏影响种畜禽监督管理工作及种畜禽场的建设工作。

5对策和建议

(1)加强种畜禽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现代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立符合海东市畜牧业生产实际的良种繁育体系,各级政府应不断增加对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投入,利用国家在未来几年里向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行政策倾斜,强化种畜禽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优良品种的供种能力,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力度,加强种畜禽培育、扩繁、推广、利用及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从对现有基础的整顿、完善、提高入手,建立起一套监督管理有效的科学、实用的种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为不断提高海东市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

(2)摸清底数,建立层次分明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繁育结构按照《青海省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办法》的要求,对达到一定饲养规模的种畜禽企业办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各级种畜禽监督管理部门利用办证契机,加强对种畜禽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掌握种畜禽企业存栏及变化情况,实行外地引种畜禽申报制度,了解不同品种种畜禽数量、结构、分布以及供种能力等情况。在品种引进、培育、改良及良种体系的规划、布局、建设等项工作中提供依据,指导畜牧业生产。

(3)强化质量监督,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行为建立公正、权威的种畜禽质量检验和监督管理体系,促进种畜禽质量的不断提高是今后良繁体系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严格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对名不符实的种畜禽场要予以取缔,以此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行为和方向,确保种畜禽生产、经营有序进行。

(4)加强管理,依法治种,促进良种体系建设工作的健康发展,建立依法管理的良好环境,树立依法治种观念,加大国家颁发的《畜牧法》、《种畜禽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青海省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活动,搞好种畜禽质量监测工作,打击种畜禽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体现畜牧法的可操作性和法律性,搞好种畜禽专项治理工作和种畜禽疫病监测工作。

机关作风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8

1.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支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规模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6~2010年5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省级专项资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5年间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10.77亿元,乡镇投入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专项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

1.2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5年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億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3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 5年时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饮水、桥涵、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农村文化广场、村部、卫生所、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农村院墙、边沟、垃圾处理等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4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化 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5年时间,利用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5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 5年时间,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3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还支持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思路。

2.当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面临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省级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尽管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已经出现了总体规模少、支持力度弱化、拉动带动作用下降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1建设成本快速攀升,极大地削弱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发现,农村各项建设上已经出现3个大幅度上涨: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现行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与2007年比较,水泥售价480元/吨,涨幅90%;红砖0.4元/块,涨幅130%;钢材3600元/吨,涨幅34%;木材2300元/立方米,涨幅187.5%;河沙70元/立方米,涨幅100%。地砖、油漆、房瓦、玻璃等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总体上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1倍左右。二是人工费和机械租用费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村力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6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100元/人·天,涨幅67%;木瓦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10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200元/人·天,涨幅100%。无论是力工还是木瓦工,雇佣单位中午还要负责1顿午餐。钩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1000元/台.班,涨到目前的2000元/台·班,涨幅100%;推土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800元/台·班,涨到现在的2000元/台·班,涨幅150%。三是工程造价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开安镇柳树洼村修建4.5米宽水泥路工程造价由2007年35万元/公里,涨到目前52万元/公里,涨幅49%;修建砖道工程造价由2007年11万元/公里,涨到目前21万元/公里,涨幅91%;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修围墙由2007年250元/米,涨到目前480元/米,涨幅92%;修边沟由2007年65元/米,涨到目前120元/米,涨幅85%。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机械费用、工程造价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省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只能起到2007年的1亿元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削减50%。

2.2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数量增多,单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明显减少 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0个试点镇、200个试点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50万元。2010年全省启动1000个示范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20万元,资金额度下降60%。村干部普遍反映:省里给的资金少,每年建设一个项目都不够用,希望省里能像2007年那样多给一些专项资金支持。

2.3示范村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拉动带动效应逐步减弱 2010年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制定了建设指导标准,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7个方面37个重要建设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由过去路、水、电、气、房等基础建设转到全面发展、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高上来,一般1个2000左右人口的中等村,新农村建设由过去投资500万~1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万元以上,有的建设投资更多。调查中了解到: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前几年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投入达1200万元,今后尚有道路、打井、排水沟、围墙、休闲广场、蔬菜大棚等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需要筹措;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13万元,今后还要建蔬菜大棚900栋和15栋楼的农民新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现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元,尚有12公里边沟、12公里围墙、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等资金投入1200万元需要筹措;今年,长春市绿园区增加垃圾处理一项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为24个行政村购置10台钩车、200辆手推车,修建11个垃圾中转站,安放22个移动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户集、村转运、区统一处理。由于示范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所需建设资金也不断增大,因此,省里每年投给村里20万元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拉动带动效应明显减弱。

2.4加快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势在必行,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参观了东丰县横道河子镇合力村秸秆气化站,大家一致认为大型秸秆气化站具有投资合理、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易于推广的特点,“一家点火、百家做饭”,是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主要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的关键。会后,各地纷纷要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2010年和2011年省里拿出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26个大型秸秆气化站,一方面由于建设点少,无法满足示范村纷纷建设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增加,建一个可带动300户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由原来投入12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资金筹措的难度增大。全省9306个行政村每年都在建设1000个示范村,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秸稈气化站建设,就很难加快推广这一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农村环境整治也无法实现突破。

3.关于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的建议

虽然2007年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保持在2亿元,但鉴于目前建筑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机械费增加、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建设内容丰富、标准提高,全省亟待大规模推广大型秸秆气化站这一清洁能源等实际情况,就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3.1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农业、财政部门组成的专门督查组,对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设立情况、投入使用情况、发挥效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投入、有规模、有带动作用。

3.2逐年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建议2012年省政府在保持原有2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再增加6000万元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0个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每个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扶持12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6亿元。2013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800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8亿元。2014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1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

上一篇:中央空调运行管理规程下一篇:常见的中学生安全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