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十二五”规划的东风助推重庆基础教育城乡统筹

2022-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乡统筹的总目标是打破城乡分割体制, 缩小城乡差距, 构建城乡和谐社会, 实现城乡共同富裕。2007年3月8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314部署”中明确指出“要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 从此拉开了重庆全国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序幕。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3号) 把重庆城乡统筹上升为国家意志。关注重庆发展, 反思城乡教育统筹工作中的认识误区, 探索城乡基础教育统筹途径, 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又好又快地发展, 是每一位重庆人的责任。本文结合“十二五”规划, 从紧迫性、误区、实践途径等角度浅析重庆基础教育城乡统筹发展, 并提出若干建议, 与大家商榷。

1 进一步加快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步伐的紧迫性

1.1 城乡二元制结构所导致的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公

平, 是教育持续发展的直接障碍, 严重制约和谐社会的构建, 必须推进基础教育城乡统筹步伐。

1.2 统筹城乡基础教育, 是重庆“314”总体部署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对于年轻的重庆直辖市具有特别意义。

大农村、大城市、大教育、大差距, 是重庆基础教育的实际, 重庆城乡基础教育统筹必须建立在这一实际之上。

1.3 统筹城乡基础教育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

2 破除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的认识误区

三年的全国城乡统筹先行试验, 重庆取得了许多成就和经验。但是, 人们对城乡教育统筹的认识也存在诸多误区。为推进城乡基础教育统筹发展的进一步深入, 必须破除这些误区:

一是把城乡统筹的“城乡”狭义地理解为城市与农村, 缩小了统筹研究对象。“城乡”还应包括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的差距与不平衡的统筹与发展。二是把城乡教育统筹界定为高中、初中和小学等基础教育的城乡统筹, 对幼儿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私立教育等重视不够。三是把城乡教育统筹简单地理解为“城乡结对子, 城市学校帮助农村学校”, 忽视了“城乡双赢、共同发展”。在实践中, 只关注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性, 对城市教育自身的发展与提高普遍关注不够, 也忽视农村、边远和薄弱学校的自力更生、自主发展。四是认为城乡统筹的目标就是消除差别、绝对均衡。矛盾具有特殊性, 才促成事物千差万别。城乡统筹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与进步, 但不是也不可能消除城乡差别、做到绝对均衡。统筹不等于“等同”, 它与创建“特色学校”并不矛盾。学校的发展要立足本校历史、起点、实际和社会需要, 仍然应当重视内涵发展, 打造“一校一品”, 特色立校。

五是把统筹城乡教育局限于“统筹学校教育”, 而忽视大教育的均衡研究。学校教育是城乡教育统筹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学校教育不是城乡教育统筹主体与客体的全部, 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城乡教育统筹的重要内容。六是在手段上重资金投入和硬件改善, 忽视软件和内在人文提升。七是在主体上定位于政府部门, 动力主要局限于教育内部, 忽视多元治理。

3 进一步加快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协调发展之我见

目前, 全国上下, 各行各业, 正在抓紧制定“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加快城乡基础教育统筹工作必须与制定“十二五”规划紧密结合, 以增强城乡基础教育统筹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

3.1 结合“十二五”规划, 合理搞好城乡基础教育布点和校园规划统筹, 加大教育资源整合的力度与实效

3.1.1 结合“十二五”规划, 科学规划基础教育设施布点 (校点) , 创建教育公平平台。

(1) 教育设施布点规划的背景与作用。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 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合理布局、有序建设与发展,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别,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从而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必须优化教育网点。为拉动内需, 改善民生, 中央和地方政府逐年加大教育投入。目前正在组织实施的“全国校安工程”、“农村初中改造”、“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工程”、“三峡库区移民迁校工程”以及“健康重庆”塑胶运动场工程等, 将来有可能实施的“教师宿舍过渡房工程”、“高中改造工程”、“1000所城市新建学校工程”等等, 都有较大的投入。有了学校布点规划, 才有投向目标, 否则, 就会造成盲目投资, 就会造成新的教育资源浪费。这给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因此, 我们必须结合“十二五”规划, 科学地做好教育设施布点 (校点) 规划, 创建教育公平平台。

(2) 合理调整城乡基础教育学校网点布局。搞好网点布局, 是统筹城乡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基础教育布点规划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 结合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劳动力城乡空间的自由转移、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和“五个重庆”建设, 以区县政府为治理主体, 深入了解, 同时调动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 提高教育布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布局调整中灵活采用合并、兼并、撤销等形式, 盘活闲置校产校地。要按照“小学生向集镇聚集、初中生向中心城镇聚集、高中 (中职) 学校向区 (县) 中心聚集”的要求, 扩大城镇学校办学规模, 整合乡村教育资源, 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每个乡镇至少建好一所公办中心幼儿园, 形成“一镇一中心, 中心园辐射各行政村”的发展格局。高完中和中职向区县城中心聚集, 高中教育、中职教育不宜太分散, 集中优势办好几所规模适度的学校。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民办的各类学校根据该地区特点合理布点, 满足该地区的教育需求。

(3) 教育设施布点规划的原则。贯彻落实“科教兴渝”战略, 打造“教育兴区 (县) 、科技强区 (县) ”的远大目标, 确保教育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设施应围绕“城乡统筹”, 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用经济、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兼顾、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 优化布局, 规范校舍建设和用地的原则。

(4) 严格办学规模的设置, 取消“超大学校”和“大班额”。要按照青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和中小学、幼儿园办学特点, 合理规划学校的服务半径和办学规模, 根除“超大学校”和“大班额”。一是按“千人学生指标”标准合理规划办学规模。普通高中原则上不超过3000人, 初中和小学原则上不超过2000人, 幼儿园原则上不超过360人。二是坚持“班额设置”标准。中学每班54人, 小学45人, 幼儿班30人。三是科学设置班数。小学4-12班, 完全小学12-36班, 原则上一个镇中心设一所寄宿制小学, 住寄人数控制在30%的人数内。初中6-48班, 寄宿制初中一般按50%-60%的学生入住计算。尽量考虑单设高中, 适度设高完中, 以36-60班为宜。

(5) 普通高中教育布点建议。对于普通高中教育布点, 建议结合“十二五”规划, 加大教育资源整合的力度, 做强、做优并适度做大优质高中。现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 例谈普通高中教育布点建议。

九龙坡区面积为437.23平方公里, 人口约80万人, 每年初中毕业学生8000人左右。原来有16所普通高中 (其中含两所市直属校, 另外还有7所中职校) , 经近几年教育资源整合, 目前普通高中仍有11所 (含两所市直属校) , 普通高中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但校点多, 规模小, 优质学校仍偏少, 不能满足家长和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根据十二五规划及校点布局标准, 建议九龙坡区普通高中校点布局和班额方案为:进一步加大教育资源整合的力度, 将现有的11所高中整合为6所 (含市直属校) , 即石桥铺地区2所, 杨家坪-黄桷坪地区2所, 谢家湾-袁家岗地区1所, 中梁山以西1所。目前, 全区9所普通高中一年级招收新生7000人左右, 规模过大, 战线过长, 增加了办学负担, 影响了办学效益。若按普通高中招生55% (中职45%) 的标准, 一年级新生招生人数建议控制在5000左右, 余下的升入中职学校。以减少恶性竞争, 避免低水平重复发展。

3.1.2 结合“十二五”规划, 科学编制基础教育校园规划, 严格校舍建设标准, 提高办学档次。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促进教育的公平、可持续发展, 积极创建适合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办学条件, 满足教育教学活动和师生的基本要求, 必须合理规划基础教育校园建设, 加快办学条件改善步伐,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良好条件。

(1) 学校选址坚持科学、安全原则。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 (教发[2010]7号) 要求, 学校选址应当科学安全, 要组织专家对校址周边交通、能源 (水源、电源等) 、地质、环境、气象等外部条件进行安全评测, 以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2) 切实做好校园功能分区规划。学校规划要体现先进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重点是满足学校育人的功能要求。学校用地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用地和绿化用地三部分, 各部分要规划得当;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个不同功能分区布局要合理, 既相对独立, 互不干扰, 又整体呼应, 形成美观、规范校园, 方便使用。

(3) 严格执行学校基本建设标准。中、小、幼、中职等各类学校基本建设规划要体现“满足需要, 适度超前”的原则, 严格按照有关建筑法规、学校建设标准、建筑设计规划和抗震设防要求等规定进行, 做到:房屋间距合标;校园交通便捷又符合消防要求;管线及排污一次设计规划, 永久受益;学校围墙美观艺术;校园绿化和美化。以确保工程质量与校舍安全, 满足“五个校园”建设要求, 避免重复建设, 发挥建设效益。

3.2 做好城乡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统筹, 为均衡发展创造硬件条件

办学统筹的核心是要增强学校办学实力, 基础是要改善教学条件。在资金投入、硬件与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统筹时要加大农村、边远和薄弱学校的投资、建设力度, 缩小硬件差距。如重庆已经落实的“两基达标”工程, 重庆正在实施的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要尽快落实的统筹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加快实施城乡信息化建设工程, 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 扩大远程教育工程的使用幅度, 提升农村和边远学校办学条件,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

建议:目前全市正在积极开展的校舍“加固”工程不能盲目上马, 应具体分析, 区别对待。适宜加固的做加固处理, 不适宜加固的最好分批重建, 以免造成资金浪费和新的安全隐患。

3.3 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师资配备、培训与激励统筹, 为均衡发展创造师资条件

师资统筹是城乡基础教育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 主要应从师资配置、培训与激励等方面展开。

第一, 优化师资配置。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 要“以农村教师为建设重点, 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 在核定总编制内, 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倾斜”, 以解决目前师资队伍城市超编与农村缺编并存、城市引入师资容易而农村较难、大学生难进与不合格教师难出等问题。应重视农村教师整体结构的改善, 包括年龄结构、职称结构、骨干结构、性别结构等。如实施提前退休或转岗位等形式,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要加快建立教师交流机制, 无论教师引进、晋级、评职、评优、提拨等, 均可把一定期限的农村、边远和薄弱学校工作或支教经历作为基本条件, 激励发达地区教师和名教师到农村、边远、薄弱和缺编学校支教、顶岗, 既达到师资统筹、互助的目的, 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缺编问题。

第二, 加大师资培训与提高力度, 特别是农村、边远和薄弱学校全员免费培训的力度, 讲究实效, 避免虚假培训, 注重技能培训。实行专家型教师“一帮一”活动, 对城区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规定要在农村、边远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 并与乡村教师结对子, 形成互助, 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第三, 加大激励力度。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 要“保障教师地位, 维护教师权益, 提高教师待遇;加强师德建设, 严格教师准入制度, 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在实践中, 要深入实行绩效工资制度, 城乡教师同工同酬, 并动态设置农村、边远学校教师岗位特殊津贴, 使农村教师平均收入高于城市教师, 在职称评定上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设置向农村学校倾斜, 设立农村教师安居工程专项资金, 在城镇建设农村教师廉租公寓, 努力提高农村、边远教师生活水平, 用事业和待遇留人, 让教师尤其是优秀师资安心并扎根农村 (边远) 学校教育, 以巩固农村和边远、薄弱学校师资, 为缩小城乡差距奠定基础。近年, 重庆对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实施每月100-150元的农村补贴, 就是体现, 有示范效应。成都最近试行教师公寓制、公租房制、廉租房制, 在城乡教师绩效标准一致基础上, 乡村教师每月高于城市教师几百元, 这对于吸引教师到农村和薄弱学校工作, 具有现实意义。

建议:教育系统内职工实行“流岗”制。像银行、税务、公安系统那样, 职工在系统内统一管理, 系统内实行“流岗”制, 有利于教师队伍稳定, 避免各校间互挖墙脚和“不正当的师资竞争”, 也有利于职工交流、缩小城乡差距。

3.4 进一步加大城乡基础教育帮扶力度, 缩小学校办学差距

城乡 (发达与薄弱) 教育帮扶, 包括城乡学校帮扶和学生资助等。目前实施的捆绑发展、捆绑评价、对口帮扶等是学校帮扶的重要形式, 但需进一步发展, 让帮扶不限于形式, 而有实质性进展。要加快实现城乡名师、设施、教改成果、教育资源信息的共享, 缩小城乡差距并共同发展。对学生的帮扶, 除认真执行已推行的“两免一补”政策, 还应加大困难学生入学救助制度、困难减免或福利彩票等各种困难补助形式的实施力度。

建议:1.鼓励名牌高中合理发展。我们所强调的城乡统筹, 不是“削尖填谷”, 可通过兼并、合作、设立分校等途径发展名牌高中和优质教育资源, 以增强带动和统筹的后劲与支持力度。2.切实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入托入学问题。正如《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3号) 要求那样:将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3.加快城乡二元制户口难题解决步伐, 为城乡统筹奠定基础。

3.5 增强依法治校意识, 打击违法行为, 为基础教育城乡统筹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任何违法行为, 都是基础教育城乡统筹的害群之马。有的单位, 借城乡统筹之机, 钻法规的空子, 非法牟利;部分学校违规到各区县办分校, 无限扩大招生规模, 违规招生, 有偿招生送生, 招生送生恶性竞争, “掐尖”, “大班额”等现象较为严重。它们无疑是基础教育城乡统筹的“蛀虫”, 既影响了育人质量, 也破坏了公平和良好教育秩序, 应当坚决“叫停”。

针对上述情况, 重庆市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奥赛”、停止义务教育阶段示范校创建工作,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禁补”、叫停举办“校中校”;普及高中教育和高中阶段实行义务制实验;在普通高中一年级新生招生中已实行两年“指标到校”招生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违规招生, 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间相对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值得肯定, 但力度还需加大。

建议:全面取消“联招”, 由各区县范围自主招生, 缩小学校间生源差距, 推进招生公平和学校发展公平, 缩小学校差距, 助推城乡基础教育共同发展。

总之, 只要提高认识, 消除认识误区, 结合“十二五”规划, 从多角度、多层次推进城乡基础教育统筹, 就一定能使城乡基础教育统筹走向均衡、协调、公平和一体化发展机制, 走向“共同发展”、“科学发展”的道路。

摘要:关注重庆发展, 反思城乡教育统筹工作中的认识误区, 探索城乡基础教育统筹途径, 推进城乡基础教育统筹又好又快地发展, 是每一位重庆人的责任。本文结合“十二五”规划, 浅析重庆基础教育城乡统筹发展, 并提出若干建议。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基础教育,城乡统筹,均衡发展,误区,途径,建议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2] 《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 (教发 (2010) 7号)

[3] 《重庆市城乡教育中长远战略规划》

[4] 《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若干意见》, 2009-1-26

[5] 重庆市中小学校基本建设规划培训材料

上一篇:河北省农村污水治理对策探究——以白洋淀上游流域为例下一篇:5G通信技术应用场景和关键技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