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县“十二五”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共11篇)
发展规划
(2011--2015)花卉苗木产业是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也是城乡绿化美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效生态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城市绿化,生态环境建设和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生态工程的建设,给花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我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优势凸显、群众积极性正在快速提高的基础上,为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发展,提升水平,把花卉苗木产业建设成为我县林业和农村经济的优势主导产业,建设京山林业大县,实现富民强县的战略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资源现状
京山县位于湖北省腹地,北倚大洪山,南临汉江平原,地处北纬30°42’~31°27’,东径112°43’~113°29’,处于鄂中丘陵至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东与应城市、安陆市接壤,西与钟祥市毗邻,南与天门市交界,北与随州市相连。国土面积3255.38平方公里。境内自然环境良好,气候宜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日照时数1963.4小时,年平均气温16.1℃,年平均降水量1065.3毫米。境内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分为水稻土、潮土、黄棕壤土、石灰土和紫色土5个大类,13个亚类,43个土属,283个土种。
京山县林地面积24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46.7%,可用于发展花卉苗木的面积在50万亩以上,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京山县古树名木繁多,绿化苗种质资源十分丰富,有几百年树龄的丹桂、,有仍可看到在野生状态的各种紫薇、木瓜、栾树、紫荆、红果冬青等,有引进的广玉兰、香樟等,特别是闻名全国、湖北独有、主要分布在京山的对节白蜡,是我省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是培育高档绿化苗的上好树种,是京山展现资源优势,打造绿化苗木品牌的载体。
此外,京山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并逐渐融入武汉城市一小时经济圈,其交通区位优势日益明显,为我县绿化苗木走向全国打好了基础。
(二)产业发展现状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县陆续出现了部分从事花卉苗木产业建设的农户,2002年以后,随着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一系列国家工程的实施,我县花卉苗木产业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特别是近几年来,城市建设对花卉苗木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县依托地理优势,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经营水平不断提升,林农发展花卉苗木的积极性日益高涨,花卉苗木产业已成为我县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之一。据统计,到2010年底,全县生产经营花卉苗木规模达8万亩,主要品种有桂花、广玉兰、樟树、银杏、红叶石兰、紫薇、马褂木、雪松、水杉等,年收益达4500万元。
(三)目前我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小苗繁殖基础薄弱,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小苗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林农建苗木基地大多到外面调,成本提高,风险增大;二是苗木基地规模小,不成板块,零散经营,没有哪一种苗木有较大的规模效应;三是苗木档次低,没有成规模地繁育本地乡土树种,建立品牌吸引全国各地客商。
二、发展思路、规划原则、发展目标
发展思路:围绕生态京山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繁荣经济、优化生态为核心,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花卉苗木产业发展道路,加强科技创新、示范引导、市场营销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保护并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加快结构优化,加强品牌创建,提高产品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有效带动农民增产增收,达到富民强县的目的。
规划原则:坚持市场化运作,政策引导,企业带动的原则;坚持依托本地资源,培育特色适销花卉苗木的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原则。
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建设花卉苗木产业基地30万亩,配套建设花卉苗木种苗繁育基地1000亩。以京山丹桂〃国际花卉城为依托,建设全省最大的县市级花卉苗木市场,组建1—2家园林绿化工程公司或信息平台,实现花卉苗木产业基地纯收入达到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到2020年,全县建设花卉苗木产业基地80万亩。
三、建设重点和规划布局
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建设三大体系:
一是着力建设花卉苗木良种繁育、试验示范和推广体系。以县种苗站、虎爪山林场、观音岩林场、高山林场为依托,高标准建设1000花卉苗木繁育基地,年出圃花卉苗木合格苗2000万株以上,达到县内自给的目标,为每年发展6万亩花卉苗木基地奠定基础;坚持每年筛选3-5个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选出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适合在我县种植的品种进行推广,壮大发展规模;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我县优良乡土绿化树种对节白蜡,建立对节白蜡绿化示范园和资源储备基地,加快小苗繁殖步伐;建设花卉苗木高效示范基地1万亩,其中虎爪山林场5000亩、观音岩林场2000亩、高山林场3000亩。通过高效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进花卉苗木产业发展。
二是着力建设花卉苗木产业基地。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加快推进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建设,同时整合全县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培育1—2家专业合作总社,各镇培育1-2家分社,入社社员达到5万户以上。通过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提高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程度。
三是着力建设花卉苗木销售体系。建设京山丹桂〃花卉苗木城,打造全省最大的花卉苗木市场;组建1-2家绿化工程公司或苗木信息平台,与市场对接,组建遍布中南、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绿化苗木销售网络,推广京山的绿化苗木品牌。
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布局是;按照适地适树原则,以推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全力建设武荆高速公路沿线(包括石龙、雁门口、钱场三镇)6万亩花卉苗木板块基地、皂当公路沿线(孙桥、新市段)5万亩花卉苗木板块基地、京绿线沿线杨集段3万亩银杏板块基地、应随线沿线(坪坝、三阳段)万亩花卉苗木板块基地、环宋河-罗店-曹武-永兴交通干线沿线10万亩花卉苗木板块基地,此外,充分利用疏林地、低改地、退耕未郁闭林地、荒山造林地、农民房前屋后空闲地等建设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到“12〃5”期末总规模达到30万亩。同时突出区域特色,各树种、品种、苗木规格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在花卉苗木品种定向上,全县重点发展红叶石楠、桂花、银杏、广玉兰、紫薇等以及对节白蜡、红果冬青等乡土树种。
四、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到2015年全县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花卉苗木产业纯收入达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增加800元,相关产业税收达1500万元,苗木种植平均亩产值达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传统农业的2-3倍。
(二)社会效益
到2015年全县花卉苗木产业达到规划发展目标,可提供就业岗位5万个,有效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城市劳动就业,对促进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通过产业规划调整,使部份苗木生产向水利条件较差的山区农田转移,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三)生态效益
我县花卉苗木产业规划实现后,不仅规划区变成优美的园林景观,全县的绿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而且总体林分质量、森林覆盖率将大大提高,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全县成立花卉苗木产业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县“四大家”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林业、发改、科技、财政、农业、水务、国土、农发办、工商、税务及金融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负责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技术指导、验收结账等。各地各部门要对花卉苗木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充分的认识,加强引导,要加快“三大体系”、“六大布局”建设的步伐,要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同部署安排,一同督促落实,一同考核验收。
(二)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花卉苗木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栽培设施要求较高,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很大,各乡镇(场)各部门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建立花卉苗木发展专项资金,县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扶持,政府的资金主要投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新品种研发、市场拓展、人才培训和信息平台建立,以及对板块基地推动有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并对重点企业给予扶持。
(三)制定奖励政策,优化投资环境
对花卉苗木产业发展,除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扶持外,县委县政府还将制定细致、操作性强的奖励激励机制,对苗木发展形成规模、管理水平较高、在当地或全县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大户或个人,实行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对领导和服务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成绩显著的机关企事业人员进行资金奖励和提拔重用。进一步放活经营思路,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包括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城镇居民投资开发花卉苗木产业基地,享受与农民同等扶持措施。特别是林业部门干部职工要带头以多种形式参与全县花卉苗木产业建设。对入驻我县的花卉苗木企业,根据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并参考工业园区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给予扶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宽领域,多渠道扩大融资范围,制定宽松、优惠的土地、林地流转政策,采取入股、租赁、征用等方式,促进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确保如期实现既定规划。
(四)完善产业体系,实行集约经营
基地开发起点要高,由政府进行统一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力度,由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带动发展,实行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各地在发展规模、品种、苗木规格方面相对集中,形成区域和板块特色 ;加大对龙头企业(或经纪人)的扶持力度,使其能进一步增强实力、扩大影响,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鼓励企业争创品牌,形成特色产品,进行规模化生产。促进农户与企业(经纪人)整合,密切“公司(经纪人)+基地+农户”的关系,促进由“小、散、零”走向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的道路。
(五)实施项目带动,扩大规模发展
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迅速建立花卉苗木产业发展项目库,积极向国家、省申报项目,争取项目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发展规模,推动花卉苗木产业发展。
(六)组织学习培训,强化科技支撑
进一步完善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镇林管站、林业专业合作社三级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组建花卉苗木技术推广体系和服务专班,明确级别、人员编制,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从县财政每年列支50万元专项经费,专项用于引种试验、技术培训和推广。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人才优势实现生产、科研、开发一体化,加快对珍稀植物的开发利用。同时,鼓励一批本地林业技术人才投入产业建设。加强技术培训,通过现场指导,举办技术讲座、发放知识手册等方式,培养当地的“土专家”,从而提高花卉苗木生产经营水平。
(七)挖掘乡土资源,打造特色品牌
充分开发利用我县丰富的植物资源,包括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创造更多更好在国内外有影响,属于自己知识产权的珍稀名贵中、高档产品,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秀品牌,增加附加值,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以重点研发利用对节白蜡、红果冬青、丹桂、红花紫薇、红栌、兰花及藤本等资源为突破口,实行乔、灌、草、藤本综合开发利用。特别是要严格保护我县珍稀野生对节白蜡古树和大树,出台政策,真正留住已被采挖下山的大树,加强管理,建立对节白蜡绿化示范园,鼓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和大户尽可能回收已流失到外地的树桩,建立资源储备基地,打造出吸引全国各地客商的品牌,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大户和林农采用无性和有性繁殖方法大量培育小苗,满足市场供应。积极做好植物的采种、移植、繁育等技术工作,筛选乡土和珍稀植物资源的优良品种,先试点示范,再大力推广,最终建成独具特色的花卉苗木产业。
附:
关键词:云南省,花卉产业,产业布局,产业竞争
0 引言
花卉产业是一个包括花卉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美化环境和生活以及配套设施生产、物资供应、物流支持、技术服务、园林工程等行业在内的综合性产业。产品包括鲜切花、干花、野生花卉、盆栽植物、观赏苗木、绿化植物及草坪草皮, 兼有花卉种苗、种球、种子, 食用与药用花卉, 工业及其它用途花卉、加工、包装材料、温室设备及其它深加工的相关产品。因此, 花卉产业被评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云南省是我国植物资源最丰富的省市之一, 素有“植物王国”和“花卉之乡”的美称。在全国约3万多种高等植物中, 云南省就有1.7万种。云南省具有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到寒带等不同气候类型的植物种类, 观赏植物有2100多种, 其中花卉1500种以上, 许多是珍稀种类和特产植物。这不仅是世界上观赏植物宝贵的种质基因库, 也是云南发展花卉产业的资源保障。如今, 云南的花卉产业已发展成为产值200亿元、出口额1.2亿美元, 在国内70余个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70%, 鲜切花产销量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 自主研发新品种拥有量占全国花卉新品种的85%以上, 出口涵盖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和知名度的新兴优势产业。由于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及形式多样性, 云南省花卉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潜在的风险。本文尝试着对“十二五”期间云南省花卉产业潜伏的及可能爆发的风险做研究, 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 花卉产业发展风险分析
1.1 市场风险分析
“十一五”期间, 云花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 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使云花产业整体增幅下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云南花卉企业出口量减少, 2009年全省花卉出口增幅也由多年来的30%下降到18.8%。国际花卉产业竞争日趋激烈, 国际上荷兰等国际传统花卉大国凭借其雄厚的产业实力、科研基础、以及完整的产业链条, 稳固地占据着国际花卉高端市场;非洲的肯尼亚、美洲的哥伦比亚、厄瓜多尔以及东南亚、南亚等新兴花卉国家纷纷进入到花卉市场竞争中来, 并抢占美洲、欧洲乃至全球花卉市场。我们周边的印度、越南等国家花卉产业发展迅猛, 与我国花卉产业发展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同时, 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的一些省市将花卉产业列入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 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来发展, 以雄厚的资金优势、研发优势、人才优势、装备优势为基础, 近期花卉产业在这些省市得以迅速发展, 一些品种的产量提升很快。这些因素使得云花在国际及国内市场上的需求均直接受到冲击。
1.2 政策风险分析
政府对花卉产业的政策影响不仅有直接的, 还包括间接的政策影响。直接的政策影响如政府的规划、指导, 技术的推广。间接的政策如关于创新、授权体制的政策, 以及融资方面的政策。由于花卉生产是直接致富于民的产业, 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不直接反映, 部分地方政府对花卉产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支持不力、对技术的推广不够。有时政府没有经过充分市场调研, 可能会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种植目标, 甚至可能出台一些误导花木企业的政策, 或者是没有及时推广相关的新技术, 无疑在整体上阻碍了我省花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 花卉授权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也会阻碍新品种的应用和推广。企业必然会在新品种的审批和养护费用之间权衡, 新品种的审批时间的过长不仅会耗费高额的养护费用, 还会失去转让和推广的最佳时点。云南花卉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由资金的积累, 对于花卉产业生产的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和设施化的生产方式要求远远跟不上, 融资渠道的狭窄是花卉产业规模化的一道难题。
1.3 人才风险分析
云南省花卉生产所面对的人才风险主要是在科研、管理和营销等方面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上, 广大花农大多由菜农、烟农、果农等转产而来, 受专业教育程度低, 缺少专业培训。专业人才的缺乏不仅会影响到花卉的种植, 还会使我省的花卉种植缺乏应变突发风险, 也会影响花卉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的推广。
1.4 产业要素风险分析
云南鲜切花产业始终处于较低水平上循环, 产业的升级和竞争力提升缓慢。花卉产业面对的主要产业要素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产业中的各个环节相互脱节。经营生产者多根据自身经验和对小市场的估计各行其是, 其结果就是在品种配置、种源供给、产品生产及质量控制、贮藏销售、市场供给上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造成资源的高度浪费和效益的低下。
二是科技力量分散。我省花卉专业技术人才本身就缺乏, 长期在生产一线从事研究工作的技术人员可以直接指导生产, 但他们大多很分散, 而且由于自身的限制, 很难集中起来为整个花卉产业的生产服务, 大多数都只服务于特定的对象。
三是在管理体系上的不健全。大部分部门、企业的管理者半路出家, 缺乏跨学科、跨专业的全面知识体系, 整个花卉产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我省的管理方法体系。
1.5 市场主体风险分析
市场主体包括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目前生产者对市场的认识不足, 基本没有避险意识, 基本凭自己的经验, 种植技术也有待提高。销售者也需要提高对花卉方面的专业知识, 销售者不仅仅为了销售而销售, 销售者需要利用自身对花卉的专业知识在消费者中间进行销售推广。另一反面, 销售方面存在的风险还包括物流, 对销售各个环节的整合方面。目前销售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成本较高, 效益较低。一直以来, 云南花卉沿用传统的集贸式交易进行销售, 这种销售模式是小生产条件下的产物, 其缺点是缺乏有效的组织, 难以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无法适应花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 销售方式的单一, 也无法适应多层次、更广泛的市场需求;销售规模的分散也难以使市场形成有序的竞争, 降低销售成本。销售混乱的结果就是市场信息的不透明, 会存生市场投机行为, 难以实现市场的自我完善和规范。
2 规避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风险的对策措施
2.1 简化新品种的审批机制
在我国花卉授权管理体制下, 无论是书面申请审查还是测试, 手续极其繁琐, 到获得品种权证书时, 保护品种往往错过了转让的最佳时机或已失去推广应用的价值。对于一个草本花卉, 平均一个新品种审批下来, 需要3到5年的时间, 企业不得不支付高额的养护费用;在荷兰等发达国家只需要1年不到的时间, 就能完成一个新品种的审批。因此, “十二五”期间, 简化新品种的审批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简化新品种的审批机制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维护成本, 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创新, 创新对一个产业的兴旺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在花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下, 相关配套的体制机制必须跟上, 从机制上保证花卉产业的顺畅发展。
2.2 加大对花卉产业的投入
资金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是分不开的, 投入主要一是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整合, 包括花卉的生产、贮藏、运输及最后的销售。“十二五”期间, 云南省政府在花卉产业的资金投入上应有所作为, 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每年1000万元, 相比其他省区而言, 投入相对较少。建议省级财政将每年扶持花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增加至5000万元, 加大对花卉产业扶持力度, 明确扶持重点, 促进花卉产业从传统向现代化迈进。二是对花卉产业专业种植人才、管理人才的投入。省内高校可以和企业联合, 开设相应的花卉专业课程, 高校为企业培养人才, 企业为高校的教学提供实践基地。签订合约实行配套的人才培养, 一方面高校为企业提供了人才, 保障了后续的人才供应, 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
2.3 提高花农的专业知识及对整个花卉产业的意识
改变花农的小生产意识, 将他们有效的组织起来, 形成有规划、有规模、有组织的生产种植, 并对他们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进一步完善省花卉协会, 进一步扩大团体会员、个人会员队伍, 吸引本省企业与花农入会, 进一步提高行业协会的覆盖面。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充分发挥花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协会提供科技信息、资料, 推荐花卉种植的新技术, 介绍经验, 定期发布花卉生产进度、供求信息, 为花农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 强化科技服务。规范生产技术, 制定完善产业地方生产标准, 借鉴烟叶生产技术推广的经验做法, 编制技术小册子广泛分发, 指导广大花户推广应用, 促进花卉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现代化发展。加强对花农的技术培训, 积极培养各地专业骨干, 壮大技术队伍, 尽快形成一批花卉“土专家”。
2.4 加大对花卉产业的优惠政策, 正确引导投资主体投资
诸如实行税收减免, 鼓励各方面对花卉产业的投资, 形成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花卉企业发行债券、吸引风险投资、上市融资, 通过资本市场募集发展资金。支持已上市的花卉企业整合资源, 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形成新的优势群体, 发挥在行业中的带头引领作用。加大对花卉企业的的信贷支持力度, 推动银政、银企有效合作, 创新金融服务, 简化贷款手续, 放宽贷款条件, 通过项目支持、加大对花农合作组织小额信贷贴息力度、增加花农合作组织生产及公共设施建设的补贴等措施支持花卉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发展各类投融资公司及担保公司, 为花卉企业融资创造有利条件。但对投资需加以限定, 大部分投资需要投入生产研发源头。限制资金投入花卉的流通领域, 防止投机现象的出现。
2.5 对参与花卉种植、花卉流通的企业引入保险机制
鲜切花供应易受到季节及气候的影响, 需要引入保险机制保证花卉供应的平稳。保险机制的引入也是产业发展走向正规化、规模化、标准化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赵慧, 马白华.浅析丽江花卉产业发展优势[N].丽江日报, 2011-01-03.
[2]云南省统计局.云南年鉴[J].昆明:云南年鉴社, 2010.
[3]云南省花卉产业联合会.云南花卉产业发展规划与研究[M].云南: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4.6.
金融危机的出现,对中国经济从外部冲击到内部需求都有所改变。前一个历史时期取得巨大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新的阶段具有一定的不可持续性。因此,推进“十二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改革,对今后10年、20年、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了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推进发展方式转型的目标。现在看来,“十一五”提出的目标有相当一部分要落空。目前,这种部分落空所造成的影响,表面上还是有限的。但是,“十二五”期间,如果继续“十一五”未曾转变的增长方式,继续这种目标落空的态势,就会对我国后10年、20年、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将是大势所趋。
判断未来10年的经济走势,有一个趋势性判断,即支撑过去30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外部、内部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
“十二五”发展方式的转型与改革,面临着两个约束性条件。一是外部市场的变化。外部市场的萎缩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趋势,同时也伴随着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长期实行的以出口为导向的增长模式应当终结。另一个是内部需求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新阶段,在内部需求上突出地表现在从私人产品的短缺转变到公共产品的短缺。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以总量扩张为目标的增长主义应当终结。
“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也有内部因素的作用,不能把很多问题简单地归到外部因素上。“十二五”发展方式的转型和改革,主要涉及四个方面:消费主导时代的转型变革;城市化时代的转型与改革;公共产品短缺时代的转型与改革;低碳经济时代的转型与改革。
“十一五”规划中,把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作为一个出发点,把结构调整作为一个主线,这个思路很好,但现在看,这些思路、规划和目标都尚未实现或者难以实现。为什么没有实现?我认为,原因在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改变。地方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几个主要的特点,比如以追求经济总量为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土地批租和重化工业项目为主要特点,以行政干预和行政推动为主要手段。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增长方式不仅没有太大的改变,在最近几年反而还有进一步上升的势头。
要实质性地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在于推进政府转型。那么,从2003年就已经提出的政府转型,为什么到今天依旧转不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就是政府转型和政府的自身利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政府自身利益倾向的形成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性的,这就加深了政府转型的难度。“十二五”发展方式转型与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结构调整和结构性改革,而结构性调整和结构性改革有没有突破,或者说制定好的规划能不能实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政府转型方面有所突破。
--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促其发展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重视培养与发展文化产业,《 “十五”纲要》明确将发展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十一五”纲要》确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和文化体制改革重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点。“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的成功实践已为“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在“十一五”文化产业规划的基础上可以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十二五”规划建议为中国勾画出了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和民生的发展路径和蓝图,主题是科学发展,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主线。我国产业发展过多的是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比重相对较低,经济增长应该依靠科技,依靠体质的活力,依靠管理的创新,但我们更多的还是依赖物质投入,这是应该转变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达到6:52:42,这应该立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文化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文化产业很多都是服务业,它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和最具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后一块暴利蛋糕”。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和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文化产业的范围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景区服务、室内娱乐活动、休闲健身娱乐活动)的活动,这是文化产业的主体;同时还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机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产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这是文化产业的补充。
正如美国学者沃尔夫所说,“文化、娱乐--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已成为影响国际文化市场构成的重要力量。
文化产业负载着丰富的意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整体实力;它同时又与市场相关,因此文化产业今后会面临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有挑战,也是一种机遇,机遇大于挑战。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应理智科学地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入手,以创新体制和机制为重点,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趋势正在给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和发展趋势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许多发达国家都借此壮大自己的文化产业,大规模的转化新的战略资源,国家文化主权已具有新的形态和经济形态,我国文化安全形势愈加严峻。因此需要抓住“十二五”规划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我国存在文化产业体制壁垒,缺乏健全的投融资体制;文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整体实力弱,对国际贸易准则不熟悉,受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冲击大。建议,“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以龙头产业带动整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构建既与WTO原则相适应又符合我国文化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系统;放宽市场准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整和重组文化经济利益关系,积极稳妥的构筑国家文化发展的文化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加强文化安全立法建设。”
一方面,我国文化有事业和产业之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也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选择。
规划在强调文化公益性事业特点的同时,又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完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繁荣文化市场,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国产动漫振兴、数字电影基地等重大工程建设,发挥骨干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注重培育各类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努力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在资本运作、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优势,鼓励和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
相信这些政策,都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的,“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高瞻远瞩,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将文化产业放到世界文化产业格局中去考量,帮助文化产业摆脱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将正常乃至超常发展文化产业。“科学评估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我国整体、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国际地位,从国际和自身文化产业发展双重要求出发确定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制定既有一定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内外统筹,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
“十一五”期间是长丰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要求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根据长丰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对人才的要求,本着人才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围绕“跻身全省十强县,进军中部百强县”总体目标,以加速提升长丰县人才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规划和建设一支适应长丰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队伍,努力实现人口大县向人力资源大县的跨越,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资源保障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工作方针
1、以人才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人才队伍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宏观调控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统筹人才队伍建设。
2、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加大人才培养开发投入,注重人才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开拓创新能力。
3、以人才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为动力。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方向,针对现行人才人事体制、机制性障碍,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进人才政策和管理创新,构建人人成才、人人争作贡献的充满活力的人才制度环境。
4、以人才队伍结构调整和优化为重点。适应我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着力调整和优化人才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分布结构,努力使人才资源存量和增量重点向经济建设一线集聚,向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转移。
5、以高层次人才建设为突破口。力争未来五年在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高层次管理和经营人才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进展,增强我县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总体目标
1、“六类”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党政人才: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执政能力,努力培养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一支能力强、潜力大、政治坚定、作风过硬的党政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围绕我县各类产业的发展,努力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门类齐全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围绕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努力培养造就一批熟悉市场、具有现代化眼光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围绕“工业立县”战略,培养一批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的技能型人才,加快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农村乡土人才: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视开发农村人才资源,培养一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能人。社会工作人才:根据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工作的需要,认真研究在相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社会组织、城乡社区以及党的各类基层组织设置社会工作岗位、配备社会工作人才的标准和要求,并及时将各类社会工作人才充实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人才分布发展目标。加大政府政策导向力度,促进人才在区域、产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加大经济管理、招商引资、城镇和新农村规划建设、园区建设管理等方面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人才向重点支柱产业集聚、向人才缺口领域转移;引导人才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和基层一线流动。
3、人才制度环境目标。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和优化环境,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方向,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机制,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
二、人才发展主要措施
1、加大政策倾斜,促进高层次人才上规模。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提高高层次人才引进的竞争力。通过政策倾斜,加大高级技能型人才引进力度,引进境内外、各学科领域或技术领域中的优秀拔尖人才,引进具有专业优势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掌握高新技术或先进技术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或高级技能人才,使我县高层次人才队伍初具规模。
2、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强人才储备。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人才市场、中介机构以及涉外单位、驻外机构的联系,接收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发挥境内外人才的智力优势,以智引智;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以上毕业生,自愿到我县事业单位工作的择优聘用;属我县紧缺的专业优先聘用。
3、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加大人才柔性引进力度。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放宽人才准入限制,实行人才准入制和备案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对愿意为长丰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各类外地人才,可以户口不迁、编制不动、单位不变,两地工作、跨区服务、来去自由;通过科研项目合作、短期讲学、担任业务顾问、提供咨询等多种方式兼职聘用高层次人才。
4、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健全干部考察责任制、常委会票决制、干部任前公示制和干部试用期制,积极推进干部聘任制和任期制,完善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健全和完善党政干部监督约束机制、考核评价机制、退出机制和激励机制。
5、全面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增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活力。全面推进事业单位
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推行事业单位末位淘汰制;逐步引入事业单位领导直接聘任、招标聘任、推选聘任等多种任用方式,落实进入事业单位人员的公开招聘制度;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促进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和健全人事代理制度,使事业单位职工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
6、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人才工作,促进体制内外人才协调发展。建立和落实非公有经济的人事统计制度,及时掌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人才资源;研究制定引导大中专毕业生、下岗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和管理人员等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流动的政策措施;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人事管理体制,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合法权益;推行人事代理制度,加快人才的社会化进程;消除人才的体制和政策性障碍,在政治上对非公有经济组织的人才一视同仁,在奖励、职称评定等人才政策上统一安排,在面向社会的资助、基金、培训项目、人才信息库等公共资源运用上平等开放。
7、稳定和扩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战略;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教育“阳光培训”工程,加速培养一批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和农村实用乡土人才;鼓励和引导农技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创办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加强人才智力扶贫制度化,定期组织专家、科技人员进行智力支农服务。
8、统一培训体系,加强人才能力建设。组织、人事部门要继续强化在人才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作用,把人才教育培训纳入本部门工作规划。党政人才突出公共管理能力的培养,培养一批熟悉经济管理、外经外贸、财政金融、法律、城市规划管理等知识,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突出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管理水平的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9、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形成。优化整合全县教育培训资源,以党校、技工学校和各类职业学校为依托,加强培训教育基地建设,建设广覆盖、多层次、信息化的教育培训网络,建立健全培训教育登记、考核、评估和奖励等制度,推进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工程。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职攻读本科以上学历(学位)。
三、加大保障力度,把人才资源开发落到实处。
1、建立健全人才奖励制度,激励人才多作贡献。建立健全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人才奖励制度,逐步形成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对为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予以重奖;对积极落实各项人事人才政策,在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等方面成绩显著的用人单位给予表彰奖励。
2、健全人才保障制度,维护人才合法权益。落实社会保险制度,鼓励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养老和医疗保险;建立高级人才定期疗养、体检和休假制度,对享受县级以上政府(含县级)津贴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每年安排疗养、体检一次。
3、为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认真落实上级关于人才政策规定,使人才工作的各项
政策、制度保持公开性、权威性和连续性。积极推进人才政策法规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推动党委和政府依法管理人才工作,依法监督人才市场,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者依法行政的水平。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建立人才工作长效宣传机制,在新闻媒体上开辟人才宣传专栏,定期宣传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先进做法、典型经验,宣传我县在人才培养、吸引、使用激励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强化“机遇难得、人才更难得”的观念,加强“爱才、惜才和护才”工作,激励社会各个方面关心和支持人才工作,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经济林资源状况
科左中旗有林面积380万亩,其中低产林面积100万亩,经济林面积1.2万亩。在经济林中
(1)干果类面积0.1万亩,年产量0.21万公斤。主要以山杏为主,山杏面积0.1万亩,主要分布在巴彦塔拉镇、协代苏木,多数刚进入结果期。
(2)水果类面积为1.1万亩,年产水果435.6万公斤。按树种分苹果0.6亩,年产水果225.6万公斤,分布在保康镇、巴彦塔拉镇;葡萄0.1万亩,年产水果100万公斤,主要分布在花吐古拉、白兴吐苏木;李子、杏等果核类0.3万亩,主要分布在保康镇、架玛吐镇;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全旗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以科技为先导,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多元投入,强化管理,以建立比较完善的绿色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经济林快速增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规模治理、讲求实效的原则;
2、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实现产销对接。
4、坚持选用优质苗木的原则。保证选用一级优种壮苗。
5、坚持生态治理与扶贫开发,与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相结合的原则;
规划目标、任务、主要建设内容和布局
(一)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旗的林业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的考察中仍然存在部分残次林、低产林,目前全旗低产林的面积已经达到100万亩,对于这些林地的更新,一方面可以满足生态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满足经济的需要。由于地处科尔沁沙地腹地的重要地理位置,经济林建设也存在一定的难度。为解决我旗林业产值和林业收入过低的现状,打破制约我旗林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通过这五年的长远计划,我旗就可以实现水果供应自需满足的同时还可进行生产、销售的统一销售服务体系。
(二)建设任务
从2010-2015年完成10万亩的经济林建设,包括巩固原有的经济果木林,力争将残次林、低产林向经济林转变。2010-2015年重点以西部地区为主,结合地理条件、土壤水分条件、交通条件建立几个果树种植示范园区,巩固和更新现有的老果树林地,加强果树园区的建设,选择适应进行更新果树的残次林地,努力将低产值收入转为高产值收入。
(三)建设布局及进度安排
2010-2011年规划巩固、建设果园0.5万亩,重点建设在希伯花镇、白音花林场等地。2011-2012年规划建设1.5万亩,重点建设在希伯花镇、花胡硕苏木。2012-2013年规划建设2万亩,重点建设
在乌斯吐林场、花吐古拉镇等地。2013-2014年规划建设3万亩,重点建设在花胡硕苏木、舍伯吐镇等地。2014-2015年规划建设3万亩。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
根据林业工程建设投资估算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依据本地造林成本和市场相关经济指标,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投资估算。一般以500元/亩计算。
果树产业总投资为5000万元。
(二)资金筹措
拓宽经济林产业的融资渠道,加大对经济林产业的投资,争取国家项目资金、银行贷款、社会集资。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根据科左中旗果树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科左中旗果树规划面积10万亩左右,比2010年底净增8.8万亩,年平均增长0.88万亩。按照本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预计25年(生产期)后果品产量将达151.1亿公斤,届时果农单纯年人均收入将达到1万元。有效的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二)生态效益
2015年,科左中旗的果树面积将达到约12万亩。除能够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对农民的增收作用外,生态效益的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具体表现在:
1.林木覆盖贡献率将达到24.2%,提高2.1个百分点,进而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果树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降低噪音和调节气温方面不次于园林树种。使果树的生态效应会得到充分发挥。
规划在系统总结“十一五”能源发展成就、客观分析我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的基础上, 提出“十二五”能源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着力推进能源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着力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强化节能优先战略, 全面提升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
重点开展以下九项任务: (一) 加强国内资源勘探开发, 集约高效开发煤炭和油气资源, 积极有序发展水电, 安全高效发展核电, 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二) 推进能源高效清洁转化, 高效清洁发展煤电, 推进煤炭洗选和深加工升级示范, 集约化发展炼油加工产业, 有序发展天然气发电。 (三) 推动能源供应方式变革, 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 推进智能电网建设, 加强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建设。 (四) 加快能源储运设施建设, 提升储备应急保障能力。 (五) 实施能源民生工程, 推进城乡能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加强用能管理, 全面推进节能提效。 (七) 推进电力、煤炭、油气等重点领域改革, 理顺能源价格机制。 (八) 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实施重大科技示范工程, 提高装备自主化水平。 (九) 深化能源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境外能源资源开发, 扩大能源对外贸易和技术合作, 维护能源安全。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系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和省的战略部署,认真组织实施教育五大工程,努力夯实办学基础,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项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一)主要成绩与经验。
1.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学前教育结构得到优化,普及程度显著提高。全省幼儿园在园幼儿由2005年的213.9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277.23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66.69%提高到82.57%。
义务教育水平得到巩固提高,均衡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十一五”期间,全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五年保留率、初中毛入学率基本保持100%的水平,初中毕业生升学率逐年攀升。2007年底,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完成C、D级危房改造。2008年春季,全省城乡均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千校扶千校”计划和“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得到有效推进。
高中阶段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基础能力明显增强。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从2005年的252.8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38万人,毛入学率从57.5%提高到86.2%,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下同)在校生的比例为48∶52。普通高中优质化教育进程加快推进,教学水平评估和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下同)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各类国家级技能竞赛上取得优异成绩。
高等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含独立学院)从2005年的111所增加到2010年的131所;研究生在校生从4.39万人增加到7.25万人,在职攻读研究生学位人数从1.25万人增加到1.81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从87.47万人增加到142.66万人;成人本专科在校生从29.56万人增加到46.4万人;电大开放教育和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规模居全国前列,自学考试健康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2%提高到28%。国家、省、校三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优秀教学成果不断涌现。学科和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成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和战略力量,获得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重要奖项,产学研结合取得显著效益。
2. 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开放合作格局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团体、企业、公民个人参与办学的格局已经形成。2010年,全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含幼儿园)达10605所,在校生约468万人,占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68%。我省已成为全国民办教育第一大省。
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得到巩固,高中阶段教育“政府统筹、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得到落实,高等教育“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体制进一步完善。
教育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区域内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珠江三角洲地区与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泛珠江三角洲地区之间教育交流合作稳步推进。粤港澳教育交流合作不断加强,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如期奠基建设,与港澳各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交流合作方兴未艾;粤台教育交流日益频繁。与先进国家和地区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教育交流合作格局逐步成型,来粤留学生规模明显扩大,教育国际化程度有新提高。
3. 教育发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较快增长。初步建立起省级统筹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省设立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制度和免学费制度初步建立。省属公办本科高校生均综合定额拨款预算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省属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下同)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开始试点,大规模清偿省属公办高校基建贴息贷款,“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的财政投入继续加大。
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师规模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义务教育代课教师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有新提高。骨干教师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
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专网覆盖面不断扩大,拥有校园网的中小学不断增加,珠江三角洲地区初步实现“班班通”;小学四年级以上基本开设信息技术课;省级基础教育资源网已经建成,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日益丰富;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建成数字化校园。设施完善、网络畅通、资源丰富、应用高效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形成。
教育装备条件进一步改善。全省中小学教育装备投入、可供教学使用的计算机、建有图书馆(室)的学校及藏书量、实验室和功能室数量大幅度攀升。高等学校教学科研装备体系日益健全。
教育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完成《广东省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和《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等地方性教育法规的立法工作;教育法制学习宣传效果明显;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意识明显提高,促进了教育决策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十一五”期间我省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要实现教育科学发展,就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新需求的根本动力;必须坚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经费投入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教育经费投入能力和使用效益。
(二)主要困难与问题。
1. 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统筹发展力度亟待加强。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发展水平和群体之间受教育权落实不均衡,以及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教育决策和管理科学化水平、教育基础设施设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信息化水平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要求。
2. 人口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特色、效益亟待协调发展。全省教育适龄总人口呈缓慢下降趋势,教育人口出现结构性差异,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逐年下降,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攀升,高水平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以及迈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面临严峻挑战。
3. 教育发展动力活力不足,体制机制改革亟待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对“应试型”教育的改革创新工作推进困难,实施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学校办学自主权尚未全面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较弱,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教育法制建设和教育科学研究仍然薄弱。
4. 教育保障水平仍然偏低,基础能力建设亟待加强。全省人均教育经费仅居全国中等水平,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放缓,欠发达地区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较低。2010年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含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907%,比2005年降低了055个百分点。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依然不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和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亟待充实提高。农村教育装备水平明显偏低。
一、规划背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
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获国务院通过,将给县现代农业带来了跨跃式发展,县根据本县的实际,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三大产业带,即沿海地区重点打造高效渔业、设施渔业,水产品深加工产业带;204国道以西平原地区重点打造设施蔬菜、花卉苗木、出口创汇蔬菜基地以及沿历大公路、塔海线沿线优质粮产业带;西部丘陵重点打造经济林果、农业旅游产业带。
在这种情况下,镇根据本镇的农业发展特色,规划了本镇“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
二、规划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务院已通过。
县现代农业发展“三大产业带“的构想。
三、规划期限
(一)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二)实施阶段:
1.全面启动阶段:2011年;
2.重点建设阶段:2012年;
3.全面铺开阶段:2013年;
4.整体推进阶段:2014年;
5.全面提升和基本实现阶段:2015年。
第一章镇现代农业态势分析
一、镇农业产业结构分析,镇农业总产值3.3亿元,其中,畜禽业产值0.36亿元,林业产值1.38亿元,种植业产值0.92亿元,渔业产值0.64亿元,分别占总产值10.1%、41.8%、27.9%、19.4%。林业产值比重最大。
二、镇农业规模分析
1、种植业
1.1粮食生产
镇是县重要的粮食产区,主作物是稻麦,种植面积60838亩,总产量2.6万吨,总产值0.92亿元,全镇21个行政村都有种植,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1.2花卉生产
镇是省命名的“花卉之乡”,花卉种植历史悠久,1982年大棚种植花卉,1998年日光温室种植花卉,高科技设施种植鲜切花,生产技术、设施条件、产量、效益较高。全镇发展鲜切花面积500亩,主要以马蹄莲、玫瑰、百合种植为主,非洲菊、勿忘我等配花为辅,总产值2400万元。花卉生产以店子村为中心向周边辐射。
1.3苗木生产
镇是周边县市绿化苗木生产基地。1985年镇开始发展苗木花卉种植,迄今已有20多年的种植发展历史,目前全镇已发展花卉苗木3300亩,现有苗木花卉25个系列100多个品种,主要品种有中山杉、广玉兰、梅花、紫叶李、雪松、女贞、紫薇等。苗木年产值达1.2亿元。
2、畜禽养殖业
镇畜禽业主要是生猪养殖和貂狐养殖。生猪年出栏量在350万头,三禽128万羽,年产值0.36亿元,主要分布于马朱孟、仙丘铺、腾庄、寺后等村。
3、林业
镇林业品种丰富,以绿化苗木为主,品种达150余种,景观树效益可观,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4、渔业
渔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计划凭借县郊的区位优势发展休闲垂钓,现在寺后村已进行了有效探索。
5、农产品加工业
镇农产品加工以肉制品加工为主,境内的昌泰食品年可生产肉制品256万吨,粉丝、酱醋、甜闷瓜生产企业发展迅猛。
三、镇农业产业需求分析
1、苗木市场极具竞争力
镇年产各类绿化苗木300余万株,有多支集种、养、销、护于一体的苗木专业队伍,是县内绿化工程的一支主力军,目前市场已逐步向周边县市拓展。随着苗木基地的进一步壮大,下一步集种植、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高效生态园将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花卉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花卉生产、消费和贸易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亚洲已成为世界花卉主产区,占全球花卉总产值的53%。鲜切花亩效益达5万元,“一亩花百亩田”带动更多的群众从事花卉的种植和销售。我镇花卉种植历史悠久,花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十分丰富,当地群众有养花赏花爱花的优良传统。今天,花卉已经成为镇的一大产业。从当前形势看,花卉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到,我镇有望基本实现花卉产业现代化,使我镇成为省内闻名的花卉生产镇。现正在积极招引种养客商,以外商促外销。
四、镇现代农业的发展条件
1、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一、我县阿胶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县阿胶产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全国闻名的阿胶生产基地,年阿胶生产能力达到2000吨,居全国同行业第一。福胶集团2008年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阿胶制作工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阿胶产业更是达到了快速发展,福胶集团销售收入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以福胶集团东阿镇阿胶制品公司为龙头,带动东阿镇其它阿胶制品企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阿胶产业园,现在我县阿胶及阿胶制品生产企业达到10家,规模比较大的阿胶制品生产企业有九天贡、东源堂、怀德堂、德兴堂等。2010年阿胶行业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上缴税金8000万元以上。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围绕“叫响阿胶原产地品牌,提高经营质量和产品档次,做大做强阿胶产业,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的经营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加快生产经营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实施文化战略和大市场战略,加快发展“阿胶、医药保健品、食品、养生堂、阿胶文化园”,实现阿胶产业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均衡性。切实推进经济发展速度、质量相协调,投入、产出相协调。同时,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建设项目,实现重点突破、促进全面发展。
2、转变方式,调整结构。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动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将充分整合现有的文化优势、品牌优势、生产优势、技术优势、品种优势,搭建起阿胶产业发展平台,形成阿胶产业发展从饲养、旅游、加工到销售的一体化产业发展布局。到2015年的具体目标是:
1、营业收入40亿元,年均递增40%;
2、实现利税12亿元,年均递增45%。
3、实现利润 8 亿元,年均递增40%。
4、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年均递增50%。
5、阿胶及阿胶制品生产企业达到20家,在现有10家阿胶制品企业的基础上,再引进和新上一批阿胶制品生产企业。
三、发展重点
(一)阿胶
在现有阿胶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重点加快东阿镇阿胶公司的扩产改造,在现有2000吨生产能力的基础上,2011年到2013年投资6.5亿元,分两期扩产,新增4000吨生产能力;加快对原料标准研究、原料除杂研究,从源头抓起确保产品质量;加快阿胶现代化生产技术装备的实施,建成提取、浓缩、切胶、晾胶、包装等工序现代化生产流水线。
(二)阿胶制剂和食品
阿胶制剂和食品的发展是我县“十二五”阿胶产业发展的重点,也是我县阿胶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福胶集团投资1亿元,在工业园区新上即食阿胶生产线等项目的建设。整合现有阿胶制品、食品企业资源,加强管理,统一标准,良性互动,带动阿胶制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加大市场调研开发力度,强化阿胶系列药品、保健品的研制开发,大力发展阿胶浆、阿胶膏、阿胶口服液、阿胶胶囊、即时阿胶等深加工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立足我县的阿胶原产地优势,以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客商来平阴研发、生产,为外来客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阿胶产业园
依托东阿镇阿胶产业现有基础,在东阿镇阿胶公司以东规划建设1000亩的阿胶产业园,重点用作阿胶扩产和阿胶制品企业的集聚发展。强化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建设阿胶古城,壮大产业规模,加快阿胶特色产业发展。
(四)中国阿胶文化园
发挥阿胶的传统产业优势,挖掘和保护东阿镇阿胶历史文化,深入挖掘阿胶历史文化资源和东阿古城民俗文化资源,打造集阿胶发源地寻踪、养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阐释、现代生产工艺展示和健康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中国阿胶文化园的规划范围是南至狼溪河南岸;北以阿胶古城区北城墙界为限;西至阿胶古城
区西城墙界;东以东阿镇东城路为界,总占地面积为204公顷。力争用5年的时间,到2015年建成国家3A级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打造成为立足山东、辐射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胜地。最终成为全县旅游业的重要增长点,山东省文化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内具代表性的东方保健养生圣地,振兴中华老字号。
四、发展战略
(一)人才战略
为了加快我县阿胶产业的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决定性的因素,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快建设生产技术人才、管理队伍、营销队伍三大人才工程,引进一批医药类、保健类、食品类专业的人才,打造儒商企业家团队,到2015年从业人员达到4000人。
(二)大市场战略
把做起全球市场作为目标,培养儒商团队,从一个产品、一个消费者、一个市场做起,做起无数个产品、无数个消费者、无数个市场,让福牌阿胶名扬四海、走遍世界。
医药保健品市场通过实施价格战略、多品种战略、终端为王战略、大策划战略、创新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跨越发展。
(三)品牌战略
品牌宣传定位:用文化打造养生团队,通过实施文化战略,持续进行文化渗透,树立“东阿镇福牌阿胶,中华老字号,地道好阿胶”的品牌形象。建立中国阿胶研究院,建成有特色、国内一流的研究院,下设阿胶研究所、中药研究所、食品研究所、知识产权研究所、工程技术研究所。“福胶”商标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力争取得发明专利5项,外观专利10项,各种新研发产品都成为具有自有知识产权产品。
(四)信息化战略
引进利用现有高科技,实现生产监控及操作控制电子化,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为企业的科学管理,产品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规模化发展战略
打造福胶集团这个产业龙头,分4大块发展福胶产业(阿胶、保健品、食品、养生堂),各产业专业化经营。打造中国阿胶文化园“筑巢引凤”基地,吸引战略性合作伙伴,因地制宜地采用合资、合作、资产重组等形式,在双赢的基础上共同创业,合力塑造民族品牌。
(六)文化战略——重点打造中国阿胶文化园
实施步骤:2010年,完成景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2011-2012年,进行重点开发建设,建成2A级景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013-2015年,全面建设发展,2015年建成3A级景区。
重点项目
1、以东阿古城为中心的文物保护核心区域:恢复古城原貌,按照明清阿胶作坊原址,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明清邓氏树德堂、涂氏怀德堂、于氏天德堂、王氏景春堂、庄氏太子衡、陈氏东岳衡等传统阿胶作坊修缮恢复明清阿胶作坊一条街,再现明清东阿镇阿胶生产经营的繁荣盛景。
2、浪溪河沿岸景观休闲带:对浪溪河水资源的保护,改善阿胶生产的厂区周围环境,通过改造成为我县的旅游休闲风景区。
3、综合接待服务区:设有贵宾接待室、阿胶主题酒店、多功能会议室、阿胶系列产品展销厅、游客服务中心等。
4、阿胶工业文化旅游区:通过参观阿胶文化墙,阿胶49道生产工序,让前来参观的人了解阿胶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由县领导挂帅,乡镇、部门和福胶集团领导组成的中国阿胶文化园发展领导小组,在福胶集团设专门办公室,协调解决阿胶文化园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中国阿胶文化园建设办公室、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相关行业明确任务,密切配合,把项目发展落到实处。
2、加强技术创新工作。支持企业技术进步,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广阔的品牌产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节能减排、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3、加强对阿胶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帮助企业筛选和上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积极筹划福胶集团的上市推进工作,募集发展资金,加快福胶集团和阿胶产业的发展步伐。
4、支持规模以下企业成长壮大。近几年我县引进的阿胶制品企业,由于规模小,产品档次低,在市场竞争中不具备竞争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围绕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做文章,帮助企业尽快发展壮大,成为我县阿胶产业发展的后备力量。
作为我市“十二五”规划体系的组成部分,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是为指导我市档案事业“十二五”时期的科学发展,发挥档案工作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而制定的。
据陈乐人介绍,市档案局在全面总结“十一五”期间我市档案事业发展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调研,理清工作思路,认真开展研究,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我市档案事业的指导思想,即: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全面实施档案事业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安全第一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的“三个体系”建设,大力加强档案馆室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档案馆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和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的“五位一体”功能,使档案馆设施和档案工作服务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促进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做出新贡献。
紧扣指导思想,规划从档案资源极大丰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安全保管全面增强、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档案馆建设取得新突破和行政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六个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六项务实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四项保障措施。
陈乐人特别指出,档案事业发展规划适应了市委市政府和国家档案局新时期提出的新要求,指导思想简洁明晰,主要任务与主要目标紧密结合,保障措施突出了加强宣传、深化科研、提升队伍素质、强化监督检查四个关键要素,充分体现了与首都地位相适应的档案事业发展新观点。
她还针对与会媒体提出的档案服务方式、市档案馆馆藏特色、档案征集、数字档案馆、市档案馆新馆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回答。
新华社、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北京站和海外版、《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国档案》、中国档案报、千龙网、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日本经济新闻等近40家中外媒体参加了发布会,首都之窗网站对发布会进行了全程直播。据不完全统计,发布会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北京日报、中国档案报等共计刊登、播发有关报道近30篇、次,香港大公报、文汇报以及日本、韩国等媒体均对规划进行了客观报道。
【京山县“十二五”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象山县电力网规划设计07-14
苍山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07-23
确山县敬老月06-24
潜山县人民政府10-09
营山县人事考试网10-30
象山县第一中学11-04
象山县建筑设计方案12-12
浙江省常山县实验小学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