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科学之我见

2022-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崇尚科学之我见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之我见

摘 要: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得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是教师要有崇尚科学的意识。具有崇尚科学意识的历史教师,其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比较短是时间里,快速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二是要重视著名的科学家,特别是要学习他们崇尚科学的意识表现。三是要突出重大科学发明,使学生在了解重大发明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家不同一般的科学思想,前所未有的思维方式,独到的处理问题方法,增强他们崇尚科学的意识。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崇尚科学;意识;培养

历史学科虽然不是自然学科,但是人文学科也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精神、科学哲理。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在初中历史新课标中才强调,要使学生“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那么,怎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呢?本文笔者拟就这个问题谈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教师要有崇尚科学的意识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楷模。学生相信老师,依赖老师,尊敬老师,模仿老师的言语和行动。所以,老师给学生的刺激是比较强的。如果历史老师具有崇尚科学的意识,那么他在教学历史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关注与科学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情不自禁地强调这些内容。教师这个刺激源,给学生关于科学的刺激密度比较大,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这都有助于学生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相反的,如果教师没有崇尚科学的意识,那么他在教学历史的时候,会不关心与科学相关的信息,也不会刻意地培养学生的崇尚科学的意识。甚至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方法, 包含着重要科学道理的事件, 轻描淡写,一言带过,使学生失去培养科学意识的好机会。

教师崇尚科学的意识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形成影响极大。具有崇尚科学意识的历史教师,其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比较短是时间里,快速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没有崇尚科学意识的历史课教师,会使学生错过一些形成崇尚科学意识的机会,无助于学生崇尚科学意识的形成。因此,历史教师应该具有崇尚科学的意识。

二、要重视著名科学家

历史上的科学家群星灿烂。自古至今,国内国外,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绽放出一些科学巨星。国内,科学鼻祖祖冲之,铁路之父詹天佑,制碱大师侯德榜,医圣张仲景,汉字输入之父王永民,两弹元勋邓稼先,水稻之父袁隆平,数不胜数。国外,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的发现者阿基米德,珍妮机的发明人哈格里夫斯,蒸汽机的发明人瓦特,火车的发明人史蒂芬孙,电动机的发明者法拉第,发明大王爱迪生,汽车的发明人本次,飞机的发明人莱特兄弟, 还有达尔文、牛顿、爱因斯坦等等。在人类发展的科学史上,这些人物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改变了自己,改变了自然,改变了人类,改变了世界。这些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科学史上璀璨的明珠,从表面上看,是因为他们为人类的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从深层次看,并非如此,而是因为他们有科学的头脑,留心生活和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善于从平常的生活中发现自然或者社会深层次的奥秘,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规律。据说,牛顿是这样发现万有引力的。有一天,他在树下睡觉,突然一个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掉在牛顿的身上。他想:为什么苹果不会飞向太空,而偏偏要落到地球上呢?莫非地球和苹果之间存在吸引力, 地球的引力大, 苹果的引力小,地球把苹果吸引到地球上。地球和苹果之间有引力,那么其他两个物体之间会不会也有引力呢?经过艰苦而复杂的试验,牛顿证明了自己的猜想:自然界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而且还推算出了物体之间的引力公式: [F=Gm1m2R2]

F: 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G:万有引力常量

m1: 物体 1 的质量

m2: 物体 2 的质量

r: 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大小)(r 表示径向矢量)

依照国际单位制,F 的单位为牛顿(N),m1 和 m2 的单位为千克(kg),r 的单位为米(m),常数 G 近似地等于 G=6.77× N.×(牛顿平方米每二次方千克)。

物体下落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情,果农不知道被下落的苹果砸过多少次,却发现不了万有引力定律,而牛顿被下落的苹果砸一次,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其根本原因就是牛顿有科学的意识,看到、听到、嗅到什么事物,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考,能够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每一个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做出惊天动地的发明和创造,就是因为他们有科学的头脑和科学的思考方法。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经典故事,饱含着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历史教师给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其实是在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方法和传播科学思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科学家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是学生模仿的范例。在历史课堂中,教学科学家和科学家的故事,能够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因此,历史教学应该重视科学家的教学。

三、要突出重大科学发明

所谓重大的科学发明,指的是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创造。比如说,纸的发明,使书面传承从竹签时代挣脱出来,开辟出全新的书面传承工具,给人类文明的传递带来了极大方便,书面传承从此告别竹签,掀开了新的一页。再比如说,蒸汽机的发明,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速度和效率,迎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劳动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凡重大发明,其过程必然有新的思想和思维出现。如果没有新的思想,没有不同寻常的思考方法,那么是不可能有新的发现和发明的,更谈不上重大的发明。瓦特在烧水的时候,发现沸腾的水产生蒸气冒出,冒出的水蒸气有一种力量,推动了壶盖。就设想把这种力量用来造福于人类。于是,便发明了蒸汽机。瓦特不是第一个使用铁壶烧水的人,在他发明蒸汽机之前,不知道有多少人使用过铁壶烧水,多少次看到过壶盖的震动。但是都没有发明出蒸汽机,唯独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就说明瓦特的思维方式与其他人不一样。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他得到了史无前例的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和研究历史上重大的科学发明,可以使学生在了解重大发明的过程中,感受到科学家不同一般的科学思想,前所未有的思维方式,独到的处理问题方法。增强他们崇尚科学的意识。

作者:张增明

第2篇:幼儿科学教学之我见

导读:在科学认读活动中,我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幼儿看,让幼儿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导下,观察图上的内容,老师加以讲解,使幼儿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直观感知教学法从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提高了幼儿认读活动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发展了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

幼儿期是成长的重要时期,是幼儿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需要,表现出了积极的求知欲望和独特的认知方法。特别是幼儿在语言方面是敏感期,对于汉字的象形特点感兴趣,乐意把事物与文字相互联系,大胆地去表达。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对幼儿进行早期的科学认读,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把图像、声音、语义、符号整合在一起,从而认识汉字。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增强了兴趣,培养了能力,幼儿能积极地参与认读活动,在活动中提高了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是一种早期的、全面的启蒙教育。我在促进幼儿科学认读的实践活动中,以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的身份,与幼儿一起愉快、主动地进行认读。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寻找激发幼儿认读兴趣的有效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体现幼儿科学认读的作用。现谈谈我在实施科学认读实践活动中的教学方法。

一、游戏教学法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喜欢游戏,以游戏的形式与进行认读活动中,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身心需要。在汉字游戏中自然、科学的认读。通过玩游戏,让幼儿对汉字从无意注意逐步转向有意注意。幼儿对情感的依赖性比较强,情感单一、纯真,如果将汉字拟人化,赋予汉字以生命,并在游戏中反复出现,幼儿就会对汉字产生亲切感,而不会感到学习汉字是个负担。在家园合作的亲子游戏中,我以让幼儿来巩固、复习所学的文字的游戏形式。请爸爸、妈妈与幼儿玩起了“给字宝宝找照片”的游戏。每位幼儿一个字宝宝,请幼儿认一认后,到爸爸、妈妈的身上找照片,看谁能又快又好的找到。游戏中,爸爸、妈妈与幼儿亲切的交流,认真地把照片和字宝宝配对,产生了良好的亲子共读氛围。丰富的亲子游戏,教会了家长们引导幼兒科学认读的方法,提高了幼儿的认读水平。在认读活动中,我以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发展水平,针对教育形式、教育过程的发展变化。精心设计了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认读游戏。从幼儿的身体动作的游戏、生活游戏、动物游戏、智力游戏、问答游戏、猜谜游戏等等形式多样的游戏中,让幼儿产生了认读的兴趣,愉快地参与游戏,主动地进行认读,自然地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产生了思维的火花。幼儿在文字游戏中不仅得到了身心的愉悦,而且得到了早期科学的语言启蒙教育。

二、探究教学法

探索教学法是以探索操作和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又称发现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活动内容和提供一定的材料,引导儿童自己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得出原理。遵循《纲要》的精神:“提供丰富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们以提供多种多样的材料为前提,让幼儿去选择、去使用材料,在不断的动手操作中进行认读活动。

首先,准备了丰富的汉字卡片、实物图片,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汉字形、音、义三者的联系,如:在认识苹果时,让幼儿摸一摸、尝一尝、看一看,使幼儿知道了苹果的特征,然后再让孩子认识“苹果”的字宝宝,使孩子看到实物“苹果”脑海里就联想起“苹果”二字。在认读动物名称的活动中,幼儿拿着“小兔、小猫、小狗”的图片,认真地去找它们的汉字宝宝,在一次次反复的练习中,幼儿能大胆地认读动物的名称。并乐意用动作模仿小动物,幼儿积极地动手动脑。

其次,在科学认读的综合活动中,运用汉字材料进行各种复杂的操作。让幼儿在许多的汉字卡片中积极思考,与同伴进行小组讨论、探索,相互认读学习过的汉字。开展了字宝宝接龙活动、字宝宝配对、寻找同类的字宝宝等。如:让幼儿能很快地分别找出“动物”“水果”“我家的人”的字宝宝,幼儿在不断的思维训练中,提高了科学认读的水平。最后,在日常活动中,自然地渗透科学认读教育,使幼儿能随时随地地去认读,例如:在吃饭前,让孩子们去找一下今天的食谱上的字宝宝“西红柿、青菜、红萝卜、鸡肉"等,孩子们兴趣提高了,并能积极愉快的进餐了。可见,在认读活动中,采用探索活动法能激发幼儿参与认读的愿望,主动参加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在幼儿大胆地探索中,提高了智慧潜力,使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移,学会自己探究,体验发现的快乐。

三、实践教学法

实践活动法是指儿童参加社会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哲学观指出:事物只有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才能积累升华成一定的理论,实践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实践出真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幼儿能积极参与尝试、体验,发现科学认读活动的乐趣,这适合幼儿的身心需要,提高了幼儿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四、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儿童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汉字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孩子们来到人世不久,就应当接触它、熟悉它。而良好的识字环境是幼儿识字的基础。如:在布置主题墙饰等。

五、直观感知的教学法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组织教学性的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在科学认读活动中,我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幼儿看,让幼儿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导下,观察图上的内容,老师加以讲解,使幼儿能表达自己的想法。直观感知教学法从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提高了幼儿认读活动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发展了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

六、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以教师和儿童的口头语言活动以及儿童独立认读简单的语言文字为主的教学方法。

《纲要》说“幼儿与成人、同伴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我采用了讲述简单的图片内容和发生的生活故事,来与幼儿相互交谈,让幼儿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引导下,通过思考去认识植物、动物、昆虫、身体各部位的名称,理解文字的结构、含义。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可见,同伴间的围绕共同的文字卡片,一起来互相认认、读读。能够使幼儿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提高幼儿对认读方法的认识,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提高幼儿认读的水平,发展语言能力。综上所述,在科学认读活动中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内容更有趣,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的过程动静结合、师生互动,培养了幼儿美好的情感。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了3——6岁的幼儿认读的兴趣、认读水平、语言能力,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作者:方建珍

第3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之我见

摘 要:要提高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必须首先解决“认识”问题。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是适应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农村科技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搞好科学教学,为农服务,关键是教师。要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必须组建一支稳定、精干的专职教师队伍。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生活环境的优势,通过活生生的现实,走进大自然,学好“小自然”,建成教学基地,把课堂搬进大自然,实施就地取材的教学方式,实地考察,回到大自然中去。

关键词:改变观念;发挥优势;探索创新

要提高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必须首先解决“认识”问题。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一环,是适应农村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农村科技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农村学校视科学学科为“副课”,虽然课表上安排有科学课,但往往被语文、数学所挤占;有的到学期快结束时突击上课,念念书,抄抄概念,背背知识点;有的干脆一节课也不上,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去观察、实验、操作了。

搞好科学教学,为农服务,关键是教师。由于农村小学规模小,教师少,一般很少有专职教师。另外科学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与其它学科不同,大多以实验、思考等形式为主,既麻烦,又难教。再加上“副科”教师地位低、待遇低,没人愿意任教。因此,科学课基本上为语、数教师兼任。他们把精力都用到语文或数学上去了。有的也有校领导或老弱病残的教师体力差,精力差,效果自然差。这样,科学课就自然落不到实处。要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必须组建一支稳定、精干的专职教师队伍,要重视提高他们的地位和待遇,定期进行专业培训,经常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教研组坚持每学期有活动计划,按时开展活动,每次活动有重点研究课题。

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一堂好课,不应只是老师讲得好,更应是学生学得好,要克服老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不良倾向。既要提倡教师的“红烛精神”,更需要教师的“油灯精神”,即学生是灯是油,教师是灯芯。教师的智慧照亮学生,而学生又为教师提供知识动力。农村儿童自小受农村特有环境的教育,有着勤劳朴实的本质,在劳动过程中接触了丰富的自然现象,对种植、饲养、土壤改良等有一定的见识和经验,教师要充分相信和尊重他们,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让学生把生活中接触到的扑朔迷离的现象记录下来,成为教学中探究活动的素材,并且成为激发渴望释疑意识的材料,从而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增进交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科学课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使某种现象再现。经过观察,发现问题,经过探索,验证结论,经过归纳,获取知识。说实话,由于经费不足,我们的教学条件是差了一点。可是就小学科学课所研究的内容,学生所认识的对象,以及所使用的方法来看,即使一个再完备的实验室也满足不了要求。很显然,老师没有把学生纳入到教学活动中,而是把学生排斥在教学活动之外。事实上,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课前准备、课后实践,还是课上探究,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而教师只是引导者、参与者,决不是替代者,学生才是整个过程的活动者、探求者,也是教师决不能替代的。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而且要加大学生参与的力度,使学生真正体验研究问题、探究知识的全过程,千万不要给学生“掐头去尾”。

由于农村小学大多数器材不足和部分教师态度问题,使实验课变成讲授课,变成教师实验课,变成学生模仿实验课。一切都是现存的,学生没有探索,没有主见,更没有创造,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视课本为圣典,体现不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实验成为一纸空文,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学生通过亲手做实验,亲眼观察,自己总结等活动,能投入全部精力,增加学习兴趣,使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记得牢固。实验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善于放手,不要怕失败。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探索的方法去认识自然,想办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性实验获取知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畅所欲言,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要克服重讲解、轻实验、轻探索,重结论、轻推理、轻过程的倾向。

虽然农村学校的条件以及实验设备赶不上城市的学校,但农村生活丰富多彩,也有城区学校无法相比的优势农村具有广泛的种植、养殖业如:种植、饲养、生态、环境、土壤等等,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生活环境的优势,通过活生生的现实,说明掌握科学知识是生活的必然。如何利用和发挥好这一优势,关键是要加强第二课堂活动。要组织学生多看、多想、多说、多实践,充分利用农村的山水田土,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客观存在的自然教学资源,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我在教《茎的作用》一课时,让同学们走近大自然,实地考察,访问果农,进行深入的调查,然后把调查结果在班上进行交流。回到大自然中去,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研究的结果也很有价值。同学们到了田间地头,仔细观察,亲自实践,向果农求教,通过此次学习,让学生真正回到了大自然,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科学课堂从教室走向大自然,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通过这些活生生的现实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把自然现象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去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从活动中去领略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

走进大自然,学好“小自然”,建成教学基地,把课堂搬进大自然,使学生走近大自然,实施就地取材的教学方式,实地考察,回到大自然中去,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凡是学生能理解的,教师不重复;凡是学生能动手的,教师不代替;凡是学生能掌握的,教师不暗示;课堂完不成的,允许课后继续完成。经常举行小发明、小创造、小种植、小养殖比赛活动,学生的兴趣会非常的浓厚,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在比赛中提高竞争意识和生存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生既可以从中充分领略创造的乐趣,同时也加深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彼此间的协调、沟通和了解,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气氛。通过实践,使学生不断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开展课外活动,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其中,极大地调动了他们获取新知识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創造能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严谨科学态度,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生物园地不仅是动植物的普通标本基地,更应是利用自然知识进行实践和创造的场所,将农村实际和自然理论融会贯通,将教学实践和研究融为一体。

陶行知说:“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让这句话深入孩子们的心田吧!打破他们头脑中“唯书唯上”的旧观念,事实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是一项光荣而任重道远的任务,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一定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简介:

周娜 (1978—) 女 汉 本科 小学一级教师 小学科学。

作者:周娜

第4篇:科学精神之我见

居里夫人的故事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知有多少人是以居里夫人为榜样而进行着科学研究实验。这位女性科学家为人类的进步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我们从她的身上能学到了什么呢,我想她的科学精神是其中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对于科学精神我们又有怎样的了解呢。

科学既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事物的具体规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又是探索世界奥秘和追求真理的科学实践和认识活动。科学是研究、认识与掌握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是求真。科学是一切的基础,是立世之基,是求实.科学的整体架构,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构成。科学精神是本质和精髓,是始终贯穿存在于科学共同体之中,是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它蕴涵着深刻的内容,其中求真、质疑和创新是科学精神的内核轴心。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在导师的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过程,运用一种科学的精神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将自身学术修养和个人修养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也只有如此才算是达到了研究生培养的目的。

科学精神是求真精神、求实精神,即追求真理。这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纯粹的追求真理,强调为知识而知识,即“爱智”精神(这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另一种是求得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以造福于人类。科学的对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承认对象的客观实在性,避免主观任意性,是科学认识的前提。正是由于具有苛求和崇尚真理这一特质,科学精神导致了科学的昌盛,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从愚昧野蛮走向光辉灿烂的文明世界的漫漫征程,始终贯穿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要求辩证地思考一切。联系与发展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也必然具有辩证的性质。科学精神容不得片面性和思想僵化。

科学精神也是质疑精神,是一种理性的怀疑。批判精神首先源于质疑的勇气,因为世界乃至宇宙从来没有任何享有质疑豁免权的绝对权威。合理质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科学的质疑精神虽然也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相对的,都值得质疑。但它不是主观的相对主义,而是客观的相对主义。一部科学史就是科学通过它的质疑精神不断前进的历史。如果对什么事情都轻信盲从,如轻信盲从所谓的“世界末日”之类的荒诞不经之说,那就根本谈不上科学精神。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没有创新,科学将停滞不前。可以说,以实践为基础,以创新为延伸,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创新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比知识更为重要。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正因为有了科学的创新精神,人类才得以不断进步,社会历史长河才得以生生不息。

在人类社会,科学精神属于人文精神,或者说,科学精神本身也有深刻的人文意义。科学精神渗透着人文精神,包含着人文价值观。在当代,科学已经成为人类文明的主流,它广泛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领域之中。科学归根结底是和人类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息息相关的。

对于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而言,科学精神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 (一)培养彻底的求真务实精神 要坚持科学精神,必须摒弃名利的诱惑,甘于淡泊,默默追求。现实生活中,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科学研究已不是一片净土。有的研究生为了名利,放弃对真理的追求,编造实验和计算数据,弄虚作假。这样的学生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也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研究人员。他们的学术是经不起科学的检验的。

(二)学会批判和适度质疑的精神

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是个体创新的生命和精髓,批判既包涵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底蕴,是个体知识、情感、意志、行为、风格等综合素质最集中的体现,因此在个体的成长中更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创新主体进行创造活动,首先应该具有批判的意识,一个善于获取知识、积累知识但缺乏批判意识与批判精神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创新人才。个体要想使自身成为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新型人才,在获取和积累知识的学习与实践中必须贯彻一种批判意识与批判精神,学会从理性的角度对人类业已存在的成就进行反思、审视、考问与批判

(三)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能力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智能发展,重专不重博等多方面的影响,在这么多的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缺乏个人主见.如果一个研究生缺乏创新的意识、精神和能力,那就难以拥有挺立潮头、影响时代、引导社会的精神气质,也难以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开拓、发展、超越的历史使命。就此而言,树立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培育创新能力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第5篇:科学素养之我见

高中生物课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之我见

林丽芝

揭阳第二中学

摘要:现行高中生物教科书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出发。笔者研究教科书,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经过教学试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课堂教学不单要培养学生获得生物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教科书

课堂教学

生物科学情感

生物科学素养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对人才的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已成为21世纪的教育核心目标,并逐渐体现在各学科的教育之中。在现代知识经济的时代,只有具备较高文化知识水平和科学素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必将影响各国今后的竞争实力。因此,各国都把科学教育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上。生物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之一,作为科学领域的中学生物学课程,其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1]如何有效地落实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笔者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分述如下:

1、充分挖掘现行教科书中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的元素

1.1 从科学家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引入本模块的学习

现行教科书每一模块的开篇,都从与相关领域的杰出科学家的一席谈中,引入到该模块的学习主题中去,如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从与邹承鲁院士的一席谈引入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探索科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敢于探索,要学会借鉴别人的经验,找出正确的科学工作方法;模块2《遗传与进化》是与杨焕明教授的一席谈中引入对生命美丽的赞叹,复杂生命,其连接点却是简洁的DNA和基因。代代相传的生命通过基因,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揭示生命的密码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测序是多个国家的科学家经过长期斗争才取得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对科学问题的阐明,是需要多个专业领域的研究作基础,以团队的形式协同攻关,集体合作完成,并发挥个人的智慧和特长。以此说明学生团

1 队意识、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科学家访谈》代序,见人、见事、见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1.2 各章节的导入从图表及相关问题的讨论开始

现行教科书每章节都是从紧贴身边的事例的讨论及形象直观的图表中引入的,这就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原来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生活处处皆学问。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引用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在此诗情画意中想象夜空中星光媲美的点点流萤,发光时要能量吗?发光的物质是什么?假如能利用其机理应用于各种机器上,世界每年能节省多少能源。这些素材适合对学生进行STS教育,这样在日常生物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对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依照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合理的决断,并采取适当的行为。

1.3 相关知识中引出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

现行教科书所学知识紧贴生产、生活、社会,且紧密结合当代生物科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成果最为显著的领域,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实确是有用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如学习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时,联系现代健康三大杀手之一的癌症,细胞在癌变过程中,细胞膜的成分会发生改变,产生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且糖蛋白减少,并图示医院检验报告单,以示真实性、贴近性;学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联系社会上人们夏天使用空调避酷暑,但又易引起“空调病”,分析“空调病”的原因。另外,“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相关的知识链接”等,这些都体现新课程处处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生物科学素养为目标。[2][3][4] 1.4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探究活动

实验和探究是培养科学素养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材中安排了系统的探究活动包括实验、探究、资料分析、资料搜集和整理、建构模型、技能训练、课外制作等。应该说明的是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材先出现11项探究能力的专项训练,后出现全程探究,有效地化解了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困难,保障实验、探究活动的质量和数量。

2、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2.1 新授课渗透科学史,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 2 习惯,科学世界观是科学家对科学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教学中可通过介绍科学家及其经典实验,让学生了解科学的过程,理解科学的本质,养成科学的态度、科学世界观、坚忍不拔的探究精神。如在学习进化论时,介绍达尔文随“贝格尔号”作五年环球考察,消除了原有物种不变的思想,找到解释新物种起源的途径,最终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理论,打破了特创论者认为上帝创造万物之说;在学习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时,介绍巴甫洛夫实验室发生的故事:有一天实验员道林斯基发现一种特别生理现象:他把一定浓度的盐酸放入动物的十二指肠内,则引起了胰腺液体的大量分泌,他认为这是一种神经反射现象,当他再去掉十二指肠的神经后,盐酸进入十二指肠,胰液仍大量分泌,有人说这是肠子神经没有彻底剥离干净。道林斯基其实已发现一个重大科学问题,可他没能重新进行思考,只是按照神经反射的老路子去认识,从而错失重大的发现的良机。英国的裴利斯和施根林听说了这些现象,他们重复做了道林斯基的实验,他们大胆质疑,勇于创新,跳出了神经反射的旧框框,而提出了“激素”的概念,从此开辟了人体生理激素和体液调节的新领域,促进了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道林斯基在先进的实验室里最早观测到动物激素现象,但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结果让发现机遇同自己擦肩而过。教学中可利用这些事例,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创新意识,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向传统挑战,只要认准目标,不论遇到多大困难和挫折,都应想方设法去努力,去争取,去完成。许多事实说明了科学家探索既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要不墨守陈规,敢于创新。

通过生命科学史的学习,不仅使我们了解了探究生物学知识的艰辛历程,并掌握了科学知识,领略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世界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提供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2.2 实验课中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实验中能很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科学探究不仅是科学家的方法和技能,它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等。实验课中我注重探究性实验,如“植物向光性实验”“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等实验。让学生在学习设计、动手操作、尝 3 试分析中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生进行探究不仅掌握了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科学的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体验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又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用什么途径去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教会学生一种科学思想,在科学思想的熏陶下,逐渐养成科学探究态度思维方法,掌握一定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自己生物科学素养。

2.3 课前预习,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具体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起点。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给所有学生提供同等学习的机会,课前预习让学生提问题,这样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且每个学生的机会均等,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5]如在学习免疫调节时,学生提出了能否研制预防癌症的疫苗,这样只要打打预防针,就不会得癌症?学习细菌时,提到细菌的芽孢,学生提出假如能制造像细菌芽孢一样的新型防护衣服,人穿上这种防护衣,就可抵抗各种不良的环境?学生能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在传统的教学中是难以产生出这样的思维想象的。说明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思维不是简单的感知、记忆,而是有意识的围绕特定的目标进行复杂的思维,这可以评价一个人思维的独特性、新颖性及广度,对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有重要作用。

2.4 开展生物实践课的活动,加强STS的教育

生物学课程对学生进行STS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在人们的实践中,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而价值观念则指导人们如何去对待这些知识的方法。为巩固知识的掌握,及培养学生能将这些知识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同时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他们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6]所以在学习相关知识时,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遗传知识时,调查全班学生及其家庭成员一些相对性状的遗传,并从中找出规律。学习生态部分内容时,结合我校实际,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调查榕江水污染情况,通过此次调查活动,学生亲身体会到生命层次系统稳态维持的重要性,自然界是人类诞生的母体,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自然环境一旦遭到破坏,生态失去平衡,首先受影响的是人类自己,人类要学会爱护自然,要对生态系统负责,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稳定地发展。

4 学生在生物学实践课程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获得科学与技术的知识,这样他们知道如何把所学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也能对科技引起的新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这更深一层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资料:

[1] 刘恩山主编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分子与细胞》必修①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 《遗传与进化》必修②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4] 《生态与环境》必修③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5] 曾文俊

用“预习提纲”引导学生提问

生物学通报

2006 41 (5) [6] 王真海

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中学生物学2006

22 (3)

(发表于《揭阳教育》2006年8月,并于2007年5月荣获2007年第11届全国中等学校生物学老师优秀论文评比三等)

第6篇:科学识字之我见

源城区下角小学 叶丽珍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起点。小学生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识字过程是一个十分枯燥的教学环节。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几年的教学经验,让我得出的结论: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学生识字能力。从而使学生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一、创设情境学习识字

教师可以运用插图、实物、图画卡片、表演和多媒体等形象化的手段创设一种具体的识字情境,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创设出生机勃勃、活泼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 如教学《看菊花》时,将生字、新词的学习放在“菊花仙子和大家一起学”这样一个情境。上课开始,展示菊花的画面,美丽的菊花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唤起了他们的喜爱之情。这种形象化的手段,使学生对菊花有了感性认识,既有利于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又为创设识字教学情境埋下伏笔。在生字教学中,每一个学习环节都让“菊花仙子”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之中,如:“菊花仙子想听听你们读字读得怎么样。“菊花仙子想和识字认真的同学做朋友。”等等。通过这样的导语和环节,

1

识字教学转化为情景教学,在教师充满感情的言语中,孩子们变被动的生字学习为积极地参与,从而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新字,增长能力。

另外在游戏中识字也是一个好的识字途径。在识字教学中,把一些汉字编成一首首儿歌、一个个小故事,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识字的学习。结合汉字的结构,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顺口溜的形式记忆汉字;针对汉字中合体字尤其是形声字多特点,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偏旁部首,再联系旧字,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游戏识字方法认识新字。在游戏中识字,使识字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枯燥过程,学生在快乐的笑声中,在饱满的热情中识记生字,识字效果大大增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二、针对实际合作识字

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同于以前的孩子了,由于家长知识水平的提高,他们对孩子的学前教育加强了,所以很多孩子在入学前已认识很多汉字。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整体入手、学生参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尝试。首先将本节课需要学生学会的生字出示,对于全班学会的生字不再具体学习,将学习重点放在词语的拓展上。只有个别学生不会的字,可以通过“生生”间的互动来完成任务。对于部分或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写的生字,作为重点进行学习,而此环节正是发挥基础好的学生积极性的时候。可以请认识这个字的学生做“小老师”,在小组内先备好课,然后给全班讲一讲这个字,其余的“小老师”做必要的补充。而教师

2

此时作为一名学习参与者,可以和孩子一起向“小老师”提问。对较难的字,教师还要在强化重点和难点上注重点拨。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小老师”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其他学生又在一种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学习了汉字,从而达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三、结合阅读自主识字

课内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将阅读训练和识字教学相结合,必然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低年级的孩子爱听故事、爱讲故事,认字后他们还愿意读一些有意思的童话故事书。此时,一定要鼓励他们这种阅读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地识字,并渗透给孩子一些常用、最简便的识字方法,使他们对阅读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同时深深地意识到识字的重要性。

如何在阅读中促进学生多识字呢?可以抓住低年级喜欢童话故事、爱表现的特点,举行故事会、朗读比赛等,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喜欢的童话故事读给同学听,但要求他们提前做好准备,把故事中不认识的字要提前想办法认识。如:请教别人、查字典,还可以用结合上下文猜字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要与师生间的合作学习相结合,通过同学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达到识字成果的共享。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多认字的愿望,使他们充分体会到识字的用处、识字快乐多,进而提高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总之,低年级的识字教学要向多元化展开,要善于动脑,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从而达到识字教学的最优化。让学生体验到识字是有趣、有用、开放、智慧的,让儿童变得更聪明,真正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和谐地发展。我们这样做关注了学生作为“人”的发展,关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体验识字的妙趣横生,让学生体验识字的博大精深,让学生体验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让学生体验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正是科学认读所追求的境界。

四、课外延伸自觉识字

解读新课标精神,学习要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所谓“课外学习”,就是强调学生要具备向生活学习的能力。学生生活在多彩的世界中,汉字随处可见,作为教师要善于开发这一广袤而丰富的识字资源库,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地到课外识字。因为学生周围的一切,只要是有汉字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其自主识字的资源。学生掌握了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途径和方法,就等于插上一对无所不能的羽翼,从而在生活的识字王国中自由飞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将识字内容延伸到课堂之外。如在学完《识字4》(S版)后,我布置学生课外收集资料的作业: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昆虫的资料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交流,还要通过各种方法认识所找的昆虫名。学生不仅找来了各种各样的昆虫,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认识了多出教材十几倍的昆虫名,学会了许多新字,在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掌握了新知识。此外,我还组织学生交流

4

学习用品和玩具,发动学生积累街道两旁的广告标语、标牌和商店名等识字活动,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识字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挖掘他们的识字潜力,使识字教学从单一的文本形式走向多元化。

5

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源城区下角小学 叶丽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江泽民总书记就教育问题谈话中关于人才素质、教育方向的精辟论述。最近几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那么做为一名班主任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班主任应确立三种意识、树立三个观念、坚持三种做法,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确立三种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1.位置意识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把自己看成是管理者,还应把自己看成是被管理者。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挥主要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集体工作,善于听取学生的呼声,体现学生的需要,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如《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如果站在班主任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任性、不成熟;如果站在学生的角度会感到小燕子天真无邪、勇于叛逆,而这种性格深受学生喜爱,创新意识正是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中萌发的。班主任确立在班级中的位置,可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参与意识

在确立位置意识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确立参与意识,即以

6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只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活动,班主任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全面感觉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和德育工作的盲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才能在各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营造勇于创新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班主任在参与过程中可科学驾驭各项活动,完善学生各种欠成熟的思路或作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3.竞争意识

竞争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班主任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推陈出新。班主任应有意识地运用竞争机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竞争,进而学会创新。例如,每周在我们班有一个下午是竞赛时间。学生喜欢竞赛,即使是任何奖品都没有的竞赛,比起来也热火朝天。儿童、少年、青年都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向上心理,这是一种心理优势,也正是教师可以调动发挥的有利因素。我先从一些小的项目开始,比如《春晓》一诗,只有四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鸣。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给三分钟时间,大家比一比,看谁能背会。大多数学生三分钟内果然背会了,效率空前之高。是的,他们从中体验到了胜利、信心和喜悦。

二、树立三个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1.教育观念

7

班主任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进取欲望,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如对男女生交往过度的种种危害,并把这一现象视为“早恋”。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处理此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即鼓励男女生交往,强调相互交往的好处,并在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为其创造交往的条件,但应巧妙地限制其单独交往,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相互交往会使对异性神秘感逐渐消失而代之以真挚的友谊,会有效地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2.发展观念

班主任应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跨世纪学生的风貌。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是默守陈规,固步自封的一代。如组织学生参加祭扫烈士墓活动,如果每次活动内容都大致相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失去参与的热情。如果我们能合理把握各类活动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点、切入点,给传统的德育活动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便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效。

3.持久观念

班主任必须树立持久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首先,要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为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其次要使每项班级活动

8

充满生机、充满新意,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创新的喜悦,感觉到创新的魅力。最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为学生的不断创新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坚持三种做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障 1.班级的各项活动以实话实说为基点

由于某些教育模式的僵化,使多数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时习惯用一种固定模式作为评价事物的尺度,即习惯了说套话、说空话、说假话,只有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坚持实话实说、畅所欲言,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忆。只有启动了学生的思维,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使学生有所建树,有所创造。班主任在每次搞完活动后,都应让学生针对这次活动实话实说,谈自己的看法、认识、感受、建议,这样使班主任不仅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也能及时调整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一些做法。同时,也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创意提供了机会,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2.班级的各项活动以体现时代特征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如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以往我们通常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街道等场所进行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其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劳动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多数学生视其为负担,是在不情愿的状态下完成的。因而,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在市场经

9

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把义务劳动改变有偿劳动,并由学生自己组织和安排,如利用课余或假日组织学生卖报纸、上门推销等有偿劳动,既可让学生感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也体验了生活,受到了锻炼,感受了市场经济对人的观念的挑战。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劳动报酬的再分析,引导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3.班级的各项活动以推陈出新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学生只有生活在充满新意的环境中,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作为。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精心设计每一次活动,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使班级各项活动呈螺旋上升趋势,永远给学生以启迪,以智慧、以希望,使学生永不满足,勇创佳绩。

总之,同一棵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面对形形色色充满个性的学生,我们只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陶行知先生说:“让我们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镜,要看事实,看未来;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巾,要想得通,想得远;解放嘴巴,享受言论自由,谈天,谈地,谈出真理来;解放双手,甩去无形的手套,大胆操作,向前开辟;解放空间,把学生从文化的鸟笼里解放出来,飞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去捕捉。”

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

第7篇:领导干部科学发展之我见

一、当前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推进三个文明建设,较好地反映和体现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总的看来,全区各级各部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做得是好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在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不够全面。少数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基本特征和客观要求没有深入学习与掌握,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出现了新的思维瓶颈,认为要科学发展,速度就会降下来,不可能保持快速发展;宏观调控,压缩建设规模,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就会放慢;严格控制土地,企业无法落地,财税增长已没有太大空间;国家政策趋紧,部门权力上收缩水,部门的工作比较难以开展,对基层的服务和支持难有大的作为。 二是对正确政绩观的认识不够完整。广大干部干大事、出政绩、做贡献的愿望比较强烈,但少数同志由于对政绩观的理解有片面性,在推进工作中出现一些错位现象:往往注意经济指标的完成,而对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的完成重视不够;往往注意硬件设施的建设,城镇面貌的改善,而对长效管理重视不够;往往注意当前、阶段性的发展,而对发展的可持续性重视不够;往往注意做大盘子、增长经济总量,而对政府的实得利益、群众在发展中应得的实惠重视不够。

三是对科学发展的思考不够深入。少数领导干部认为基层一直是跟着上面的指挥棒转的,按照上面的要求谋求发展的,工作是尽心尽力的,地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在提出发展中还存在的诸多隐忧和突出问题,是对全国宏观上提出的,不是针对一个乡镇(街道)或部门的微观区域的,他们感到有些不理解,一时还醒不过神来,缓不过劲来。比如对待资源和环境问题普遍认为这是中央、市级考虑的事,基层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想法、没办法,想去管、管不着”。在运用新的科学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积极面对困难,主动破解难题,探索发展新招上,结合实际不够,深入思考不够。

四是群众观念不够牢固。富民利民的办法不够多。少数乡镇、街道在如何真正富民上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思路,富民的举措还不够具体,工作还处于让群众自发创业、自主致富的层面,往往认为做群众工作就是简单地为民办几件实事,就是资金技术上的扶贫帮困,缺乏从输血到造血的造福于民的治本之策,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建设要求出发,全面提升群众素质、加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等方面工作还不是很到位。与民联系不够深入。体察民情、倾听民意的工作还不够经常化、制度化,准确把握民情、迅速上达民意的渠道不够畅通。个别干部工作中不太愿意花太多的精力对群众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引导和发动群众支持当地建设、解决发展中问题方面理性思考不多,认真研究不足,剖解分析不太到位。有时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也不能主动向群众宣传,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并没有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得到相应的加强。

二、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落实科学发展观

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之所在,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之所在。全区广大领导干部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察实情、鼓实劲,出实招、求实效,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一)求认识统一之真,务观念更新之实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思想认识的大提高,就不会有事业的大进步。在“解放思想、解决问题、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中,广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理论联系实际,自觉从影响科学发展的思维瓶颈中解放出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更新观念,为推进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要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要通过对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观教育,促进领导干部深刻理解发展观的内涵,正确把握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基本特征,充分认识到,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是否定发展的重要性,不是否定经济发展的中心地位,而是要在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够全面、不够协调的问题。一是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科学发展并不否定加快发展。与已完成原始积累、打好基础,正在集约利用资源、提高增加值上下功夫的先进地区相比,我区经济总量小、开放迟、底子薄。

第8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之我见

科学实验是通过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探索问题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其独特的功能。学生实验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去完成探究,体验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实验一般是2至4名学生组成一组,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共同合作完成的实验。这类实验一般以测量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实验的作用是让学生学习验证、探究科学规律,通过对实验仪器的规范性操做,提高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目前,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它所起到的作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实验室的建设方面

科学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是教学大纲要求的必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里完成的。但是目前的农村学校实验室建设不够完善,由于资金短缺,许多仪器、药品并不齐全,导致部分实验在实验室内无法完成,开出率较低。

2、教师自身方面

教材内容的更新,教学过程越来越科学化,实验化,这就需要增加一批稳定的专业化科学教师队伍。但大多是原来没接触过自然科学教学的老师来接任科学课,加上部分学校领导对科学课程不够重视,认为科学课不是必考科目,不重要。安排一些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担任科学课程。这部分老师大部分没有实践经验,有很多实验连自己都不会做,更不用说教会学生做实验,实验教学成为一大难题。

3、学生方面

有的学生只是抱着“好玩”的态度来实验,到实际操作时,就形成盲目混乱的局面。学生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特别是农村学校班级中的后进生较多,这些学生不仅成绩较差,而且动手能力较差,对实验根本不感兴趣,实验过程也不能及时完成;成绩较好的且热爱科学实验的学生,对于一般的仪器、仪表和基本操作比较熟悉,实验时觉得太轻松,太浪费时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得不到进一步提高,阻碍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材料,上好每一节科学实验课。自我担任科学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几年的工作中对农村小学实验教学现状有了一定认识。下面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和学生一起搜集实验材料。

虽然我们有实验仪器,但不是什么都有,我们要根据教学所需,准备多种多样的材料,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如上《土壤里有什么》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各自准备新鲜土壤,里面还有活生生的动植物,非常便于观察。再如上《电磁铁》一课时,由于学校库存的材料有限,我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动手的机会,于是我先向学生讲解制作电磁铁所要用到的材料,然后让学生找来有绝缘层的导线、铁钉、电池和大头针,让学生按照课本介绍进行制作电磁铁。由于有了可做实验的材料,学生就能“真刀实枪”地做科学,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二、、自制教具、学具促进实验教学。

科学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是否做实验或实验能否成功。如果需要做的实验不做或实验做不成功,都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也得不到实验结果,农村小学大部分的实验仪器和教具欠缺,有些花钱买都买不到。加上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改,有些仪器也用不上,使我们的大部分实验无法开展。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为了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率,我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利用一些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且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学具来弥补实验教学仪器的不足。

三、充分发挥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农村学校更接近于真实的自然环境,具有城市学校所无法比拟的天然教学资源。 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晴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学生可随时观察到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地形地貌,采集到一些矿物和岩石标本。并且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于城市学生,我们农村的孩子更熟悉大自然的环境,在某些科学知识学习方面更胜于城市学生。如:《植物的身体》、《水流有力量》等教学内容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讲解时就比较容易。

四、课前精心准备,课堂运用自如。

实验课与其它课不一样,有些课可以拿着教本、教案就去上,但上实验课如果不经过精心准备上起来师生都将会很吃力。课前必须认真备课,熟悉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掌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节课所要用的各种仪器,对所做的实验提前做一次,检验仪器的好坏。例如:在教学《点亮小灯泡》的实验课时,我通过检验,发现有些器材已经老化,连成电路不通电。我就把坏了的器材更换,再把所需的好的实验器材(灯泡、电池、导线)摆放在学生的实验桌上,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学生做实验的时间,而且提高了实验成功率。整堂课显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五、改革旧的教学方法。 要充分地让学生“玩”,不要怕“乱”。所谓“充分地玩”,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材料和充分的时间观察、实验。这样,学生才能观察得细致,实验才有兴趣,才能真正达到科学启蒙的目的。如我在上《观察洋葱表皮细胞》那节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足够的材料,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使用显微镜观察。有些小组先调好显微镜先观察到,觉得很惊奇,还没观察到的小组就很着急地去找我。我一个人也忙不过来,就叫已经观察到的小组去帮助还没观察到的小组,还没观察到的小组先去已经观察到的小组看看。但是,教师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让学生玩疯了。实验时教师要随时巡视,总结时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总结或师生共同总结。这样课堂就不再是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进行实验后,就能自己获得知识,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好。

实践证明,以上做法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小学要上好科学课,必须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手段,加强实验教学和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一定能实现科学教学目标。

堰湖学校:邓正国

2013年6月20日

第9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之我见》

一、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在教学当中,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引导、探索的意识,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学生探索的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角色互换,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热胀冷缩”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交流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 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环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方案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过程,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这部分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信息与生活”单元对大自然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自然信息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效果。

三、 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起到主体的作用,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操作,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感到欣慰!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 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内容。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寻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疑问,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自己的理解。

五、 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吸取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科学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

1、时间问题:学生活动本身就很耗时间,再加上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科学探究中往往会转移注意,这样时间变成了突出问题,传统课堂40分钟,已经无法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

2、课堂问题:在科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就算教师准备非常充分,也难免会经常发生一些意外。再加上学生人数多,活动空间又那么小,如果又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非常费劲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还往往会出现失控的场面。

3、评价问题:很显然,通过科学探究,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但是如何去评价学生,用传统的评价方案去评价他们当然不行,因此,现在急需解决“用什么评价方案去评价学生?”

4、教师问题:科学探究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非常多,而现在科学教师的课务繁重,教师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再学习、去研究,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使科学探究教学很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丁邦平.国际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兼谈我国小学自然课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高孝传,等.课程目标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2001

上一篇:致青春3000字影评下一篇:检测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