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作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实践活动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实践活动作文1在上一次科学课中,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每位同学都准备一样东西,这些东西是做饭用的调料、喝的饮料和牛奶、白开水、自来水、白糖等,同学们一听,都纳闷了,“拿这些东西做什么呢?”“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都乱猜了起来。我也带着这个好奇的问题等待着下一节科学课。
今天下午,第一节就是科学课,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东西等待老师来上课。我想:这一节课一定很有趣。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老师走进教室,问:“同学们,老师让你们准备的东西都带来了吗?”同学们齐声回答:“带来了。”“今天老师要让你们做一个有趣的试验,首先你们把准备好的白开水拿出来,看看白开水是什么颜色的,再闻闻有气味吗?最后尝一尝它是什么味道。”同学们看完、闻完、尝完后,都纷纷举起手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接下来,老师让同学们把准备好的各种调料、白糖、牛奶、饮料拿出来,放入白开水中,看看有什么变化。同学们争着回答:“变成乳白色了。”“变成红色了。”“变成咖啡色了。”……“你们能尝尝它是什么味道吗?”同学们端起水杯尝了起来,放入糖、牛奶、饮料的同学都大口大口的喝。那些放入各种调料的同学当中有的水杯还没到嘴边,就用手捏住鼻子,有的喝了一点儿就伸出舌头、咧着嘴、眯着眼……看上去很痛苦的样子,老师和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最后老师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整节课同学们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
这是一节的多么有趣的科学课呀!
科学实践活动作文2“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不知不觉的来到了人间,她为我们带来了万紫千红的美景。“花仙子”也慢慢的苏醒过来,向我们绽开灿烂的笑容。这不,老师把“花仙子”请到了教室,配合我们,一起齐心协力的上一节科学课!
我们组的桌子上摆着4位亭亭玉立的“花仙子”分别是君子兰、海棠花姐姐、桃花和迎春花妹妹。在我们细细观赏了一番后,便按着老师提出的几点要求(尽量不要解剖花、按着自己的角度去观察、记录花、用工具来观察花)开始研究了。
最让我感兴趣的便是君子兰了。它有一朵朵橘黄色的小花,这些花组成了一朵大花,他们中间的花蕊是白色中透着点儿绿,看着像一个大大的双色冰激凌,令人想流口水。
对了,我们研究花蕊,怎么想起这个来了,赶快研究。我拿起放大镜仔细的观察,只见有一些椭圆形的像小虫的.东西在花蕊上面。咦,这是什么,我跑过去,问了问老师。老师说:“这些椭圆形的东西就是花粉,蜂蜜的原材料便是花粉,而花蕊中的雌蕊就没有花粉!”哦,原来是这样,那么,我就可以准确的分辨出雌蕊和雄蕊了。只见君子兰有5个雄蕊、1个雌蕊,5个雄蕊包着那1个雌蕊。我一看雌蕊的上面,果然没有花粉,哦耶,我以后就不用这样麻烦的分辨雌蕊和雄蕊了,太好了!
时间似流水,我们又要和科学课说拜拜了,我们只好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教室,但愿下一次的科学课依旧这样精彩,再见了!
科学实践活动作文3下午最后一节是科学课,范老师教我们怎么样正确使用酒精灯。
范老师拿着一个酒精瓶,她让我们观察告诉我们酒精灯内酒精量不以超过瓶的三分之二,范老师打开瓶帽,把瓶帽放在酒精灯旁边,范老师说一会用灯帽把灯盖灭。接下来用点着的火柴自下向上倾斜点燃酒精灯煤芯,灯点着了,我们观察了一会,老师告诉我们火焰分三层,最外一层叫外焰,中间的叫中焰,最里面的叫内焰,观察完后,范老师告诉我们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从右上方斜着盖灭火焰,说着范老师给我们演示了一下。灯灭了,我们还发现一个细节,老师用完酒精灯后并没有放起来而是又重新盖了一次,我们问老师为什么重新盖一次,盖一次已经灭了呀?范老师说第一次能盖灭,但是盖灭后有许多燃烧气体留在瓶盖内,如果不重新盖一次把那些气体放出来,下次就很难点燃,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
今天的科学课真有意思,让我们明白怎样正确使用酒精灯,虽然生活中用不着酒精灯也看不到这样的灯,但是也让我们了解知识,开阔眼界。
科学实践活动作文4今天我好开心,能有机会与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一起去温州大学参加科技达人科学实践活动。
在老师们的带领下,首先我们参观了生物标本实验室,里面有孔雀,金丝猴,弥猴,青蛙、似海星的海盘车,各种各样的鸟,还有解剖了的兔子,鱼等等;
接着,我们去采摘玉兰树和桂花树的树叶,把摘来的叶子放进老师准备好的装有氢氧化钠的杯子里进行水煮使其软化,软化后就可以把它用刷子进行清清洗刷,把叶子皮刷干净,剩下叶脉,就可用来自制叶子书签了。
在叶子水煮的等待时间里老师让我们先去参观机器人实验室,里面摆放着好多种小机器人样玩具,我跟着高年级哥哥们一起研究这些由好多小零件组成的小机器人,在老师的指导下,我还尝试了用摇控让机器人去把杯子上的球夹住后再按要求放到指定位置,真的是好玩极了。
最后,我们参观了生物实验室,老师教我们认识了显微镜和怎么用显微镜,然后让我们自己用显微镜观查老师已经做好的草履虫标本,镜下的草履虫标本是粉红色像叶子状,四五张排列好漂亮,老师还教我们自己自制植物标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查植物纤维和细胞等。
今天的这次科学实践活动,让我学到很多知识,我要好好学习,争取下次还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哥哥姐姐们一同参观科学实践活动。
科学实践活动作文5下午我们上了一堂有趣的科学试验课,这堂课范老师带领我们研究空气的性质,并且做了五个试验。
刚开始实验是把一团纸塞在杯底,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纸团会怎么样?纸团不会湿,不湿的原因是杯内空间被空气占据,水没有地方可进去了,所以纸团没有湿。
第二个试验是用力吹瓶子气球,我们找了一位力气非常大男生候宇峰,让他吹瓶子里的气球,瓶子里的气球居然吹不大,范老师告诉我们吹不大是因为瓶内的空间被空气所占据,所以吹不大,她还告诉我们这两个试验全都是一个概念---空气占据空间。
接着又做了一个试验,把两只充气的气球挂在一个小棍上,并使它们保持平衡,刺破其中的一个,观察发生现象,范老师说小棍向没有扎破的气球倾斜,说明空气有重量。
又接着做了一个试验,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脸,猜猜有什么感觉?我感觉到突然有一阵风吹来,很凉快。从气球中的气流吹着脸,结论是空气会流动的。
最后一个试验,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我们拿着保鲜袋,抖了抖,然后一抓,赶紧把口扎住,空气就被抓住了,用手压住,摸了摸,还有弹性,这个结论就是空气在密闭的空间可以被压缩,另外压缩空气有弹性。
不知不觉一堂科学课过去了,同学们都还沉浸在有趣的实验中,这节实验我懂得了许多知识,空气有弹性,空气有重量,空气会流动等等,我真高兴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希望下节科学课更加有趣。
科学实践活动作文61月31号,我们学校又举行了社会实践活动。早上,学校门口停着无数辆大巴车。7点左右操场上欢声笑语、同学们打打闹闹,过了一会校长说了活动注意事项,就上车出发了。
在车上有的同学在说话、有的同学在吃零食、还有的同学在睡觉。这次我们是去广州岭南印象和广州科技馆。虽然到那里要一个半小时,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时间会过得很快,因为我们太开心了!
到了广州岭南印象我们迫不及待地下车了。那里风景很美,全是古代建筑。路边有一条小溪,小溪里有成千上万条小鱼,小鱼太约长15厘米左右。
过了一会我们又来到了科技馆。科技馆的外形是一架神州8号的形状,天发板上刻满了象形文字。我在里面体验了飞天之梦,真的飞起来了,感觉说不出的好;体验了12级台风和13级地震;最后还体验了空中行走,在空中行走就像游泳池里游泳一样,真奇妙!我觉得我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当发明家。
科技馆的东西很贵,一个玩具电光笔就要15元,不过我还是给家人买了礼物。
时间过的飞快,一会就要回家了,我们都依依不舍地上了车。
活动目标
1.知道在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 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多少的关系。
3.学习小组合作探索, 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每组6只瓶子, 瓶子中的水量分别为小半瓶、半瓶、大半瓶 (不同水量的瓶子各两瓶, 分别挂上1、2、3标签, 用石子实验时放三瓶, 用沙子实验时再放三瓶) , 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一把小勺、一个漏斗。
2.幼儿记录纸笔。
3.集体记录表一张, 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
活动过程
一、请个别幼儿讲述故事《乌鸦喝水》, 导入活动主题
1. 师:
小朋友, 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能讲给大家听听?
2. 师:
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石子后, 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6个人一组, 每组有3个瓶子, 可以怎样做?
3. 师:
两个人选一只瓶子合作做实验, 看看加入石子后水能不能升到瓶口, 然后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记录纸的第一格写你们拿的是几号瓶;第二格写实验结果, 水能升到瓶口的表示乌鸦能喝到水画个“√”, 水不能升到瓶口的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画个“菖”;第三格写上两个人的名字。
二、用石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1. 幼儿分组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
2. 交流实验结果:实验后发现了什么?
3. 教师和幼儿一起看记录。提问:往3只不同水量的瓶子里放入石子后, 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吗?
4. 得出结论: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三、用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
1. 提出要求:现在我们再用沙子试一试, 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还是两个人合作, 做好实验后分别记录。
2. 幼儿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
3. 幼儿实验后交流:这次发现了什么?乌鸦能不能喝到3个瓶子里的水?
四、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
1. 师:
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乌鸦喝不到水, 放入沙子可以喝到水, 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小朋友讨论一下。
2.
出示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 帮助幼儿理解, 因为石子和沙子的缝隙不同, 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乌鸦仍然喝不到水, 加入沙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
五、小结
师:通过实验, 我们知道了, 乌鸦在瓶子里加入石子不是都可以喝到水的, 还得看瓶中水量的多少。瓶子里至少应该有半瓶左右的水, 乌鸦才可以喝到水。看来《乌鸦喝水》的故事要改一改了, 以后, 我们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 有的事要通过实验才能得到更准确、更科学的结论。下次, 老师请你们来讲新的《乌鸦喝水》的故事, 好吗?
活动延伸
1. 尝试用其他材料做实验, 并做记录。
2. 讲述新编的《乌鸦喝水》的故事。
执教教师反思:本次活动通过故事引出问题, 再提供操作材料, 让幼儿通过尝试、探索、实验, 主动建构新的科学经验, 寻求问题答案, 是一次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活动中幼儿能积极探索, 只是操作活动中的行为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如用剩的石子、沙子应及时包好, 不能撒得到处都是。
园内教师评议: (1) 目标方面, “知道在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这一目标偏低了, 因为大班幼儿在平日的生活和玩水游戏中, 已具有这方面的经验。 (2) 材料准备方面, 在不同水量的瓶子上分别挂上1、2、3标签, 便于幼儿做实验记录, 但没有标注瓶中原有水位, 不便于幼儿在添加石子或沙子后对水位进行对比观察。 (3) 活动组织方面, 导入活动目的是引出问题, 所以不需要请幼儿完整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幼儿完成实验记录的时间有先有后, 不应该等待所有幼儿完成操作才一一交流实验结果, 应让先完成记录的幼儿先交流, 并把记录表贴到记录总表的相应位置, 以减少消极等待的时间;再者, 让幼儿讨论、讲述用石子和沙子实验的不同结果的原因, 虽然出示了纸剪的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 但仍显抽象。总之, 整个活动虽然具有操作性、探索性, 但环节不够紧凑, 活动用时偏长。
根据众人的反思, 执教老师从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到活动组织都作了调整。第二次活动设计是这样的:
活动目标
1.通过积极探索, 自主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多少的关系。
2.通过沙子和石子的对比实验, 初步感知在少量水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和沙子后, 水位升高的不同。
3. 学会小组合作探索, 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4. 在“设问—解疑”的过程中, 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科学探究意识。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幼儿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教具:实验记录总表、双面胶。
学具: (1) 每组6只瓶子, 瓶子中的水量为小半瓶、半瓶、大半瓶 (不同水量的瓶子各两瓶, 分别挂上1、2、3标签, 并标注原水位线) , 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一把小勺、一个漏斗。 (2) 幼儿记录纸笔及集体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 导入活动, 引出问题
师:小朋友, 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谁能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呢?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石子后, 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做实验吧。
二、用石子进行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及操作要求:老师准备了三种不同水量的瓶子, 还在水面处做上了标记。请小朋友两人选一个瓶子合作做实验。看看加入石子后水到底能不能升到瓶口来, 然后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记录纸的第一格写你们拿的是几号瓶;第二格写实验结果, 水能升到瓶口的表示乌鸦能喝到水画个“√”, 水不能升到瓶口的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画个“菖”;第三格写上两个人的名字。实验时要细心一点, 实验结束时把材料收拾好。
2.幼儿分组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
3.幼儿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并将记录表粘贴在记录总表上。
4.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记录总表, 讨论:往3种不同水量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吗?得出结论: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三、提出疑问, 让幼儿猜想
师:有没有办法让少量的水也升到瓶口来呢?
四、用沙子再次进行实验
1.师:我们再用沙子试一试, 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还是两人合作实验再记录;实验时要用勺子和漏斗把沙子灌进瓶子里, 不能撒在桌子上。
2.幼儿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
3.幼儿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并将记录表粘贴在记录总表上。
4.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记录总表, 讨论:这次你发现了什么?得出结论: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沙子, 水可以升到瓶口。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水不能升到瓶口;放入沙子, 水就可以升到瓶口了。看来《乌鸦喝水》的故事要改一改了。以后, 我们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 有时还要亲手试一试, 这样才能得到更准确、更科学的结论。下次, 老师请你们来讲新的《乌鸦喝水》的故事, 好吗?
活动延伸 (同第一次设计)
执教教师反思:为提高活动效果, 减少静听和等待时间, 在第二次活动设计中, 我把开始部分的讲故事导入改成了问题导入, 同时省去了最后环节的讨论。原以为通过调整, 教育环节会更加紧凑, 谁知实施过程中当子涵小朋友拿着瓶子和实验记录准备到前面来交流时, 和她一同实验的卢清阳提出了异议:“瓶子里的石子没有装满, 如果装满了, 水就会被压上来了。”为了尊重幼儿的自主探索, 我便让她再试一试, 结果她花费了好长时间慢慢地琢磨、研究。我和小朋友们一边探讨着问题, 一边等着她……导致活动过程又过于松散、冗长了。
园内教师评议:导致第二次活动过程过于松散、冗长的原因还有:上次活动中幼儿用“√”表示乌鸦能喝到水, 用“菖”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 简洁明了, 远处也能看得很清楚。第二次活动过程中, 教师尊重幼儿的意见, 用“笑脸”表示乌鸦能喝到水, 用“哭脸”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 这本来是一个亮点, 符合幼儿情感外显的心理特点。但当时用于记录的纸比较小, 且记录笔是黑水笔, 笔头较粗, 同时教师未能提醒幼儿画得大一点, 所以幼儿坐下来讨论时不能看清记录, 也就不能较快地得出结论,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参与讨论的兴趣。
专家引领:江苏省幼教特教研究所的张晖老师启发我们思考: (1) 科学教育活动的形式有哪些?如何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进行运用? (2) 设计教育活动 (包括目标、过程、组织策略等) 时应该从幼儿角度出发, 还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根据幼儿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组织教育活动? (3) 活动中, 卢清阳小朋友为什么会提出疑问?
在张老师的点拨启发下, 教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1) 科学教育活动应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 可以是正规的, 也可以是非正规的;可以是集体活动, 还可以是在区域中进行的小组活动或个体活动。教师应根据活动需要恰当运用。在一次教育活动中, 让幼儿先用石子进行实验、记录、讨论, 接着又用沙子进行实验、记录、讨论, 最后再进行对比讨论, 知识点偏多, 活动容量嫌大。因此, 沙子的实验可以放于区域活动中进行。 (2) 卢清阳小朋友之所以会提出异议, 且长时间摆弄石子仍拿不定主意, 是因为她只参与了小半瓶水的探究, 没有与其他水量的实验进行对比观察, 即教师没有为幼儿提供充分探索的机会;活动中的合作也只是形式上的, 幼儿在操作前并没有就三种不同水量的瓶子自主地进行协商和选择, 操作中也没有对三种不同水量瓶子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教育活动的目标、过程、组织策略等每一个环节, 都应当从幼儿角度出发。
鉴于以上的认识和反思, 我们对《乌鸦喝水》的科学活动进行了第三次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积极探索, 自主发现乌鸦在瓶中加入石子能否喝到水还与瓶中水量多少有关系。
2.学会小组合作探索, 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3.在“设问—解疑”的过程中, 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科学探究意识。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幼儿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学具:每组3只瓶子, 瓶子中的水量为小半瓶、半瓶、大半瓶 (分别标注原水位线) , 一盆小石子、一盆沙子、一把小勺、一个漏斗、小组合作记录表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 导入活动, 引出问题
师:小朋友, 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谁能说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呢?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石子后, 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做实验吧。
二、用石子进行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及操作要求:老师在每张桌子上都准备了三种不同水量的瓶子, 还有一张记录表、一盆石子等工具, 请小朋友4人一组合作实验。每组先共同商量选出1人做组长, 专门负责记录, 剩下的3人分别往不同水量的瓶中加入石子, 看看水到底能不能升到瓶口来, 石子不能掉在桌上。最后大家共同讨论实验结果并由组长记录下来。加入石子后水能到瓶口表示乌鸦能喝到水, 可以商量一种标记在相应的格子里做好记录;加入石子后水不能到瓶口的, 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 也可以商量一种标记在相应的格子里做好记录。
2.幼儿分组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
3.将每组的记录表展示出来, 让幼儿共同观察、讨论:往3种不同水量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吗?从而得出结论: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三、提出疑问, 让幼儿猜想
师:有没有办法让少量的水也升到瓶口来呢?
四、用沙子再次进行实验
1.刚才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水没能升到瓶口来。现在我们再把沙子灌进去摇一摇、试一试, 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还是4人合作做实验, 这次每组只有一只瓶子要灌沙子, 看看你们能不能很好地合作。要用勺子和漏斗把沙子灌进瓶子里, 不能撒在桌子上。
2.幼儿实验, 教师观察指导。
3.幼儿交流实验结果, 并讨论:为什么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水没能升到瓶口来;再把沙子灌进去摇了摇, 水就升到瓶口了。 (沙子把躲在石子缝隙中的水挤了出来)
五、小结
师:今天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 水不能升到瓶口;再在其中灌入沙子, 水就可以升到瓶口了, 真有趣。以后我们遇到问题就要像今天一样多动脑筋, 还要亲手试一试, 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活动延伸 (同第一次设计)
一、首先要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科学学习内容
科学教育的内容涉及很多自然科学的知识,内容十分广泛,同时绝大多数教育内容又都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吸引着幼儿去注意、去探索。无论从幼儿提出的问题,还是幼儿得到的经验看,他们的科学探索遍及科学的各个领域。他们既关心遥远的宇宙,也关心灭绝的恐龙,既对小小的西瓜虫感兴趣,也想知道火箭的秘密……只有为他们提供广泛的学习内容,才能满足他们广泛的兴趣,使他们对大千世界有广泛的接触,以便于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需要“教”给幼儿很多科学知识,这一阶段的幼儿教育仍是一种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使他们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感受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而不是重在教授大量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和幼儿生活经验相距较远的知识。教师要通过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让幼儿充分接触周围世界,把他们引进向广袤的科学大地。
二、科学活动的内容应贴近生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幼儿熟悉的东西,更能引起它们的兴趣。幼儿就对它有亲切感,从而能促使幼儿更大胆的去发现,去探索。如在教学大班科学《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时,我们准备了各种操作材料都是生活常见的,如:大水盆、 软木塞 、木块、橡皮泥、海绵、乒乓球、棉花等。孩子们一看见这么多熟悉的东西,一下子来了兴趣,“哗”的一下围过来,个个热情高涨,跃跃欲试。通过实验孩子们发现大水盆、软木塞等浮在水面。木块、橡皮泥等沉入水底。改变沉浮的条件,海绵、乒乓球、棉花等,既可以浮在水面,也可以沉入水底。我还告诉孩子们,这个活动他们自己在家也可以进行,可以在家找更多的和他们生活密切相连的身边的事物作为实验的材料,来研究更多物体的沉浮。孩子们意犹未尽,他们还想再试试更多的物体…… 因此,选择幼儿熟悉的、贴近他们生活的内容,让幼儿更能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到科学活动探索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自信。
三、活动过程要富有探索性,能调动幼儿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科学知识不是靠传授从外部灌输到幼儿身上的,而是通过幼儿自己的探索活动自主建构起来的,强调的是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即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和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积极主动地操作。在操作活动中,他们能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操作活动中获得满足,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与探索,让幼儿自我尝试的同时也可以小组讨论、集体分享、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和合作者,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引导幼儿找到更合适的方法,和幼儿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中班科学活动《有洞才透光》,为了鼓励幼儿探究光和影的关系,感知光、 “小兔”与墙壁之间的关系。我在教学时首先提出问题:我这里有只手电筒,假如我对着墙壁打开手电筒,猜猜能看到什么?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我被调动起来,他们急于想知道,打开手电筒后,能看到什么。动手试试看?正和他们的心意,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想通过操作获得答案。接着老师又追问:小朋友手里还有一只“小兔”,假如把“小兔”放在手电筒和墙壁中间,猜猜会看到什么?想一想、动手试一试?接下来当墙壁上、桌子上、椅子上、黑板上、……出现“小兔”的影子时,幼儿们高兴的拍起手来,大呼小叫着邀请教师来欣赏自己的成果。幼儿自主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紧接着我又给他们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有办法让“小兔”的影子有眼睛吗?这时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探索、研究,也可以小组讨论,发现怎样让“小兔”的眼睛亮起来,而不是直接将答案告诉给孩子。孩子们通过探索获取答案的同时满足了好奇心,激发了学习科学的兴趣,享受了科学带来的乐趣。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
可以说,任何一个科学活动都离不开语言,借此我们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其次,还可以让幼儿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其科学的认识。比如小班科学《找春天》,课前教师布置幼儿感知春天,让幼儿把自己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把“你”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画下来。课后还可以通过让幼儿歌唱《春天》来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这样,科学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渗透在语言和艺术领域。除此之外,科学教育还应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全部教育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参观、游览、散步、采集等活动,让孩子更好的亲近自然,学习科学。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幼儿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让他们尽可能去探索,去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我们都知道,鸡蛋一敲就碎,而这堂课的主题却是“摔不破的鸡蛋”。要想让鸡蛋不破,就要像妈妈保护孩子般去保护它,我找来一些材料:一个塑料袋、一卷透明胶、一包棉花、一块布、几张湿纸巾、一个铝罐。万事俱备,我先给鸡蛋穿上一件“湿巾衣服”,再用透明胶捆上几圈。接着,我用布给塑料袋铺了块“地板”,把蛋放进去,打个结,用胶布捆上几圈。最后,我用棉花把铝罐塞满,这样可以减少冲撞力,再把塑料袋塞进去,这样我的鸡蛋保护器就大功告成了。
第二天,大家都带上自己的“装备”来到学校,每个同学都各显神通:小俞用乐事薯片罐,里面塞满棉花,如果你把手伸进去,摸到的不是棉花和蛋,而是棉花和一个小罐子,真正的“宝宝”在小罐子里;小林用两个果冻杯和棉花保护蛋,外加一个用蓝布做的降落伞,非常好看;小黄用半个矿泉水瓶和一个纸杯,里面垫了湿纸巾,在纸杯的上方加了一个降落伞,可以减少阻力。
经过层层“选拔”,两位做降落伞的同学开始巅峰对决,随着老师一声令下,他俩同时放手,把蛋从三楼扔下。两颗蛋慢慢悠悠地落到地上,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老师检查后发现,小郑同学的蛋完好无损,而另一位同学的蛋壳裂出了一条缝,不过老师仔细看了看,原来他做了“多壳重叠”,裂的只是最外面一层,真是令人佩服的创意。
上课了,彩虹老师神秘兮兮地拿出一张黄色信封,在同学们面前晃了又晃,面带微笑地说道:我这有一封信,是给班上的某一位同学的。说完,彩虹老师又在每位同学面前神秘地晃了两下。哼!里面不会什么都没有吧?再说了,彩虹老师肯定不会给我的。我在心里小声嘀咕着。同学们在心里面的猜测各种各样。有的说,肯定是彩虹老师写给自己的;有的说,里面应该是隐形字;还有的
停!彩虹老师让同学们停止讨论。不紧不慢地打开信封,后面的一幕让同学们大吃一惊。你们猜,怎么着?里面的信纸是空白的,再看看反面,也是一片白茫茫的,什么字都没有。我心想想:字会不会是隐形的吧
正当我好奇之时,只见彩虹老师摆平那张纸,接着拿出打火机和一根蜡烛,点燃蜡烛,小心翼翼地在纸下左右快速地摇晃。过了好久,纸上终于出现了一个小黄点,隐隐约约地出现一个彩字。哇,好神奇,真的有字,真的有字出现了。我激动极了。又过了好久,呀!彩虹老师把纸烤了一个洞。可是我心急如焚,我好担心啊!彩虹老师急忙换了一个姿势,继续在纸下用蜡烛烤。这次彩虹老师加快速度了。又过了很久,纸上出现了字:彩虹老师是个胆小鬼!哈哈!彩虹老师居然自爆缺点。出乎我的意料呀!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4、小学科学《地球的内部》教案: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并准确地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教师准备:煮熟的鸡蛋一个;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三个。
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上一节科学课。(师指地球仪)问:这是什么?
生:地球仪。
师: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告诉大家你们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识吗?
生1: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生3: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峡谷,有平原。
生4:……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不少。关于地球,你们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回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重点了解地球的内部。(板书课题)
二、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师: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你们知道吗?
生猜测。
师:关于地球内部的结构,教材告诉了我们一些信息,老师也为大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21页和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读后用一段最简洁的话概括出你了解到的地球内部的信息,把它写到资料纸上。
学生阅读,概括信息。
师生交流信息。
根据交流的情况,教师大屏幕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观察。
在交流过程中板书:地壳地幔地核
师:看到这个地球内部的构造示意图,你觉得像什么?
生:鸡蛋。
师:我们切开鸡蛋观察一下,对照你所观察到的,说说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教师剖开鸡蛋,指导学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处。
三、指导学生探究
师:这些信息是科学家得出的。那么,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请看大屏幕。
教师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了解了地球内部的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地球的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生2:我知道地球内部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生3:我知道了地球的内部是活动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科学家们从这些表象中推测出地球内部的许多信息,其实,他们还运用了实验的方法来探索地球内部的秘密。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讲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里面装有不同的物品。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
学生讨论准备如何做,得出方法:摇,钻等。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汇报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
师:刚才的游戏我们进行得很成功。我们都当了一次小科学家,因为科学家们也是通过这样的办法揭开地球内部的结构秘密的。
四、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师:同学们现在对地球的内部构造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有兴趣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吗?
小组讨论制作的方法和顺序,师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机课件展示制作步骤:
(1)先捏成一个直径约1厘米的红色橡皮泥小球做内核。
(2)再捏一个直径约1.7厘米的黄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外核。
(3)然后捏一个直径约2.2厘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压成一个薄饼做地幔。
(4)用一层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壳。
(5)最后小组合作进行组装。
小组活动。合作动手做地球模型。教师巡回指导。(播放音乐,制作完成后,提醒学生把桌面整理干净)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师生共同评价。
五、拓展引伸。
关键词:科学素养,科学实践活动,小学科学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 国际社会的竞争越来越聚集于科学和教育的竞争。一个国家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加强科学教育。因此, 从小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 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基础教育中过分重视知识灌输的背景下, 转变观念, 激发学生科学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乃至整个未来国力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项重要措施, 如何正确、有效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关乎整个科学教育的成败, 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了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教育方法。
一、培养目标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整个科学实践活动的最高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达到这一目标还并非易事, 目前许多科学实践活动教育方式还有一些误区, 需要从细节方面注重引导和教育。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还必须明确一系列小方面的培养目标。
(一) 明确培养对象
小学科学主体教育对象为小学生, 因此设立科学实践活动必须以他们的思维、知识水平、理解、动手能力为基础开展合适的科学实践活动。同时, 作为小学的科学活动不同的年纪也要分别制定相应的计划, 如小学三年级和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应所开展的科学实践当也有他们的区别之处。
在小学三年级的科学实践活动中, 考虑学生年龄较小, 动手能力不足, 思维也比较有限, 因此, 主要以萌发兴趣、激励欲望为主, 应该设计一些简单易懂且不乏科学代表性的一些科学实践, 比如进行一些简单的科学制作。如可以进行一些纸飞机、自制花瓶、小磁针等具有实用性、包含科学原理的一些科学制作。在设计小学六年级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应以主动参与和激发创新志为主, 因此可以进行一些相对较高层次的科学活动, 比如进行太阳能的调查实践、进行小的科学发明创造活动。
(二) 科学实践活动应明确实践活动过程的重要性
在开展科学实践的活动中, 应该注重实践的过程, 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科学实践活动并没有注重过程的重要性, 一些学生在开展科学活动只是一味遵循教师的要求或者自作主张进行自己的活动, 最终以完成任务为目的, 并没有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真正地锻炼。因此, 我们必须要明确实践活动过程的重要性。如对学生开展一些“科学制作类”科学活动, 如制作一条蒸汽船, 如果只按照制作步骤来做, 肯定很快会完成任务, 因此必须要体现“过程”, 这里的程就是指如何让学生理解蒸汽船的原理, 带着原理去进行制作, 同时制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要分析问题的所在, 最后解决问题。“过程”才是实践活动学生获得知识、激发兴趣的关键步骤。
(三) 科学实践活动要以激发兴趣、拓展思维为培养目标
兴趣是一种渴望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的意思倾向, 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思维是用来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方式。特别是小学学生, 他们在人生的起步阶段, 兴趣和思维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因此, 在科学实践活动中, 应以激发兴趣和拓展思维为培养目标。
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开始, 如对学生可以从一些简单的问题、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为什么石头会沉入水下而泡沫会浮于水面, 为什么冬天下雪夏天下雨等一系列简单问题入手, 引导学生对大千世界产生兴趣, 进而开展相应的科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探究。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进行一系列归纳总结, 提出新的看法观点等, 因此, 在科学实践活动中, 必须要体现思维的扩展, 如在“调查类”的实践活动中, 如果只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张表格让学生进行调查, 很显然学生会很快完成任务,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却并没有太多体会, 思维得不到发散, 比如开展对“植物”的调查科学活动, 不仅设计要对植物名称、数量、高矮、花、果等的基本调查, 同样需要开展对植物的成长环境、以及植物的用途等其他与植物相关的内容调查, 拓展了对植物直观的思维, 上升到抽象逻辑的思维角度。
(四) 以提高科学实践能力为目标
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发源的, 因此小学科学的教育离不开科学实践, 在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应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 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 提高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提高学生科学实践活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一是开展单独实践活动, 单独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单独动手及思考能力, 在该类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单独完成任务, 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如对学生开展一些科学小实验, 科学小制作通过适当引导, 让学生锻炼独自完成该项工作。
二是开展合作实践活动, 合作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 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 如今社会大多的科学创造研究、工程建设都是靠人类相互协作完成, 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协作实践能力。因此, 科学实践课程也应注重设计一些协作类科学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协作的力量, 以及学习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协作。
二、培养方式
科学实践活动是一项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对于小学的科学实践课程更多是引导学生如何探究世界, 了解科学, 并用科学的思维去分析现象, 并激发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想象能力。正确的培养方式对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也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适用于小学科学实践活动的培养方式。
(一) 培养方式多样化
科学实践活动要以丰富多彩、自由开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充分包含社会各种领域, 正确引导并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并把已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于实践等研究过程,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比如实践课程设计应该多样化, 可以设置科普小宣传、小调查课题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设置科学小实验、小制作课题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设置撰写科学论文课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设置科学小发明课题提高学生的发明创造能力。
(二) 适宜的科学实践课题
科学实践活动具有多样化的培养方式, 但是各种培养方式具有不同的课题选择方式, 一个良好的实践课题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 激发兴趣、拓展思维, 因此, 在设置具体的实践课题的时候应设置科学、合理、适宜的课题。本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课题设置结合课内课外, 课堂上的知识是大多学生获得重要知识的直接方式, 把课堂知识与科学实践活动相结合能巩固、拓展课内知识, 并将学习到的课内知识提升到另一阶段, 提高学生认识水平。二是实践课题设计贴近生活, 周边的环境、现象是学生每天都经历并且非常熟悉, 通过熟悉的事物进行科学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通过长时间的对周边生活的接触, 更容易逐发学生的灵感, 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科学实践活动结合社会现象, 社会是一个大学校, 代表人类发展方向水平, 时刻根据社会现状设置合适的实践课题, 让小学生通过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来了解社会, 增强学生认识社会能力, 激发学生创造社会、改变社会的伟大志向。
(三) 良好的科学环境
良好的科学培养环境是科学实践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 科学实践活动不单单是课堂内外的一些活动, 它应该渗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 时时刻刻指导并激发学生的科学观念,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科学实践活动的目的。良好的科学环境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地方, 学校应高度重视科学活动的重要性, 设置、成立完善的科学教育体制方法,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学环境。二是家庭环境, 家长的言行, 及家庭的科学观念对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具有良好科学环境的家庭, 具有良好科学引导能力的家长, 这对培养学生思维, 激发创造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应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科学培养环境, 提高科学实践活动效果。
报纸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过期的报纸变废为宝再利用,可以挖掘报纸的潜在价值。于是我利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报纸设计了本次活动,使幼儿在想想、说说、玩玩、看看的探索过程中得到相应的锻炼,提高其动手能力,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活动目标
一、教师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想象、集体探索报纸的玩法。
二、通过折、剪、撕、揉、团等创作手法,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精神。
三、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体验游戏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一、活动前请家长为幼儿读报纸,带幼儿了解报纸。
二、废旧报纸每组若干份,剪刀每人一把,塑料托盘每组一个。
三、音乐《卡农的幻想》《学做解放军》。
一、出示报纸,了解报纸
老师出示报纸,提问:“这是什么?”“平时谁最爱看报纸?”“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喜欢看报纸?”
幼儿有的说报纸上有新闻,有的说上面有天气预报,还有的说有日期……
老师请幼儿思考:“过期的报纸有什么用呢?”并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从而得出过期的报纸可以卖废品、折纸、画画等结论。
二、玩报纸
1.教师讲解玩报纸的要求
老师通过提出要求,为幼儿玩报纸的游戏增加约束力,指明方向:“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过期的报纸,我们来一起玩报纸吧。要求是每组的小朋友以合作的形式玩报纸,也就是每组小朋友一起用报纸来搭建作品,如花、树、房子、桌子、我们学过的汉字等。每组的小朋友要先讨论好你们想要制作什么,每个小朋友分别制作哪一部分以后再开始玩。报纸可以折、可以剪、可以揉,可以变换成任何样子,你就是魔术师。”
2.第一次合作
幼儿分组合作,进行以报纸为材料的手工制作游戏。先讨论后制作,通过幼儿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与集体意识。
老师播放音乐《卡农的幻想》,以轻快、愉悦的音乐为幼儿的创作和合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在适当的时候介入,给幼儿以指导和启发。
3.评比
在作品完成后,从每组中选出一个幼儿介绍本组的作品。然后请幼儿自由观看作品,并请大家一起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组的作品,为什么。
这种欣赏评比活动,可以锻炼幼儿的鉴赏能力,使自己的成功得到别人的认可,从而促使创新意识的萌发。
4.第二、三次合作探索
以同样的方法引导幼儿进行第二、三次合作探索,然后再欣赏评比。
通过多次这样的合作,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大大的提升,活动兴趣也越来越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报纸在大班孩子的手里被不断玩出新的花样,孩子们乐此不疲。
幼儿作品展示如右图所示,分别为雪人、“上”字、生日蛋糕、机器人、圣诞树、面条和梯子。
三、整理与延伸
老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玩旧报纸的游戏就要结束了,你们看我们的桌子上、地上都是报纸。请你们把报纸揉成团,请问纸团有什么用呢?”请幼儿自由说一说。
老师:“请小朋友们把手中的纸球拿好,我们一起到外面玩投球去吧!”伴随着《学做解放军》的音乐,幼儿排队出去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下一活动环节。
(作者单位:河南濮阳市中原油田培训中心基地第五幼儿园)
设计意图:孩子都有一双充满好奇的眼睛,当我带孩子们去玩滑滑梯时,常常有孩子说:“老师,滑滑梯有电,我不敢玩。”就在前几天,我在帮女孩子梳头时,有细心的孩子发现姜远情的头发“飞”起来了,都围上来看。我就想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静电并对静电现象产生兴趣。一、活动目标:1、知道静电的存在,初步了解静电。 2、对静电现象产生探索的兴趣。3、了解静电的益处,以及带来的危害。二、活动准备塑料尺、塑料笔、塑料梳子、吸管、碎纸片、自制纸娃娃、箩筐和ppt 三、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1、经验回忆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在帮姜远情梳头发的时候,她的头发怎么会飞起来的吗?” 2、出示道具引起幼儿兴趣,教师:“这是什么?请你摸一摸这是什么材料做的?今天我要表演一个魔术,小朋友们仔细看”。 3、魔术表演教师边念咒语边表演魔术——用塑料尺吸小纸片(二)幼儿操作 1、幼儿自主探索静电的产生教师:“桌上有许多碎纸片,请你们每人拿一个箩筐,选一个工具用魔法去收拾干净。”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幼儿“你的魔法是怎么产生的?” 2、交流探讨请个别幼儿演示操作过程,并请他们讲述操作过程。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让工具有魔法了?”——摩擦 3、教师小结教师:因为摩擦产生了魔法,这种魔法就是静电。静电是由于物品相互摩擦产生,其实你的工具不是有魔法,而是有静电。静电可以吸小东西,所以碎纸片才能被吸起来,姜远情的头发在梳头的时候才会飞起来。(三)了解静电教师播放ppt ppt1-3: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如静电印花机等。 ppt4-6:静电的危害,如静电引起火灾等。师生小结:在我们平时生活中,静电就像空气一样,它看不见摸不着。却经常和小朋友开玩笑,小朋友手拉手的时候会“触电”、脱衣服的时候会有“兹拉兹拉”的声音。(四)游戏:纸娃娃站起来教师:“桌子上还有许多纸娃娃和小工具,请你用今天学到的本领,选一个工具让纸娃娃站起来吧。”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科学活动,初步了解降落伞的用途与结构。
2.感知空气阻力,探索并发现降落伞下落速度与伞面大小的关系。3.体验玩降落伞的乐趣。【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1)幼儿事先感知过空气,知道空气无处不在。(2)开展游戏活动“制作降落伞”,引导幼儿用大小不同的两种塑料袋、线、透明胶、剪刀、花片(悬吊物)等,观察制作步骤示意图尝试制作降落伞。(3)提供安全合适的场地供幼儿玩降落伞。
(二)材料投放:(1)幼儿人手一个自制降落伞,伞面大小不同,共两种规格。(2)跳伞图片、介绍降落伞用途的视频。(3)记录表、笔。
(三)材料配套:数字资源《跳伞》。【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出示数字资源《跳伞》,提问幼儿:这个人在干什么?为什么降落伞可以让人安全地从空中落下来?
二、初步感知空气阻力。
(一)出示自制降落伞,并抛向空中,请幼儿观察降落伞的下落;引发幼儿讨论:降落伞落时伞面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伞面会鼓起来?
(二)小结:降落伞下落时伞面打开,将空气包裹起来,空气产生阻力使降落伞慢慢下落,人或物品依靠降落伞从高空慢慢落地,就不会摔
死或者摔坏。
三、引发猜想。
(一)引导语:这几天小朋友制作了自己的降落伞,你们的降落伞有什么不一样(伞面有大有小),不一样大的降落伞,落下来的速度一样吗?谁会落得更慢些?(二)幼儿猜测,将猜测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四、实验探究,进一步感知空气阻力。
(一)鼓励幼儿两两自由结伴,选择伞面大小不一样的降落伞进行比试。
讨论:怎样比试才公平?
(二)鼓励幼儿观察比较伞面大小不同的降落伞降落速度的差异。
(三)分享交流:为什么小的降落伞一下子就降到地面,而大的降落伞是慢慢地飘下来?
(四)在幼儿讨论的时候提问:你觉得它怎么会降落得慢了? 要求幼儿详细描述降落得慢的样子,引导幼儿了解这是空气的作用—空气在下面帮了它们的忙,降落伞在落下来的时候,空气从下面托起它,所以它才慢慢落下来。
(五)小结:因为大的伞面接触的空气多,所受到的阻力也大,所以落得慢。【活动延伸】
1、游戏活动:继续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供幼儿制作降落伞。(1)在制作降落伞中引导幼儿注意伞面的大小、伞面的材料、物体的大小、重
物放置在伞的中心点。(2)中班幼儿未掌握绑绳子的技能,因此在活动中提供给幼儿制作降落伞的伞绳宜用线代替。
2、家园共育: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寻找、收集生活中有关降落伞的资料。
当问孩子们从哪儿能看到秋婆婆的影子时,孩子们都会想到发了黄的落叶、成熟的果林、或者金色的田野……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大自然中的许多植物都随着秋天的到来而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孩子们感知到秋天里植物的变化,也从天气和自己的着装中体会到秋天的到来,可是动物们在秋天里做些什么呢?我意识到这是个很好的教育契机,选择了“秋天大雁南飞”这个极具代表性的话题,设计了“大雁南飞”这个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大雁等候鸟秋天往南飞的生活特点。
2.产生探索动物习性随季节变化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初步了解秋天到来给植物带来的影响及变化。
2.材料准备:大雁南飞时排成“一”字和“人”字形的图片;背景音乐:儿歌《雁群》;一张做游戏用的大地图。
活动过程:
1.提问引出主题。
提问:小朋友们是从哪儿看出现在到了秋天的?
(评析:引导幼儿想到树下的落叶、各种成熟的果子和金色田野等植物的变化,然后提示幼儿想到天气的变化,自己的着装与夏天有什么不同。)
小结:秋天里,有些叶子从树上落了下来,果林里的果子成熟了,就连小朋友也因为天气变凉穿上了外套,小朋友知道小动物们在秋天会做些什么事吗?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认识一个新朋友——大雁。
2.认识大雁。
(1)多媒体展示大雁的图片,让幼儿仔细观察大雁的样子,通过学大雁飞和它的叫声,找出外形、颜色等特点。
小结:样子像只大鸭子,宽宽的嘴巴,飞起来时,尖尖的翅膀上下扇动,还不断发出“嘎、嘎”的叫声。
(2)介绍大雁的食物以昆虫和植物的种子为主,用问答的方式让幼儿了解大雁的生活方式,如群居、迁徙,重点介绍大雁会在秋天飞向温暖的南方,春天再飞回北方。
(问题举例:图片中的大雁往哪儿飞?为什么飞到南方?如果不飞去南方会有食物吗?)
(3)用对比的方式,让幼儿找到大雁生活方式与其他鸟类不同的地方。举例:麻雀、老鹰。
小结:像这种跟着季节变化而“搬家”的鸟叫候鸟,大雁就是候鸟。
3.大雁排排队
(1)请幼儿欣赏一组大雁排着整齐队伍往南方飞的图片。问:你发现了什么?它们的队是怎么排的?队伍的形状像什么字呢?
让幼儿联系生活经验,猜一猜为什么大雁要排成“一”字形或者“人”字形的队伍飞呢?
幼儿自由讨论并回答。
(2)教师讲解,揭示原因:是因为它们整天飞,飞一两个月才能到南方,单靠一只雁的力量太小了,必须互相帮助,才能飞得快飞得远。有劲的大雁在扑翅膀飞的时候,翅膀尖扇起一阵风,从下面往上面送,就把小雁轻轻地抬起来,这样小雁就不会掉队啦。
4.我学大雁飞。
教师指导个子高些的孩子站在中间做队长,玩大雁飞的游戏,一会儿变成“一”字形,一会儿变成“人”字形。
教师出示已经设计好障碍物的大地图,讲明规则:从地图上写有北字的一端出发,穿过山洞(提示:变成人字形才容易通过)越过山坡等“飞”到画满食物的南方,先到的小组为胜。
5.抛出问题,引发思考。
还有哪些动物也像大雁一样在秋天到来时,生活会发生变化呢?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想一想,找一找。
活动延伸:
1.在图书角摆放关于大雁及其他动植物秋天变化的图片、故事。
【科学活动作文】推荐阅读:
科学活动小班11-06
小班科学活动《动物的活动方式》05-25
中班科学活动糖12-13
大班科学活动:植物喝水06-07
科学玩沙子活动反思06-11
小班科学活动:拔萝卜06-14
科学活动中创新能力07-14
小班科学活动捡落叶10-21
科学活动有趣的指纹11-01
关于科学活动教案模板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