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对接农村扶贫常态优化职业培训扶贫供给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开发人力资源改变技术技能层次结构, 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实用性技能型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助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目前, 中等职业学校成为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助推器、先进文化理念传播基地,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重要“引擎”。经济新常态下, 职业教育为加速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加快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服务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在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大背景下, 职业教育要积极上位对接精准扶贫, 充分发挥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培训“四位一体”的功能“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增强贫困户自身经济脱贫机能和内生动力, 让贫困人群成功运用科技通过自主劳动脱贫致富, 在助力脱贫进程中, 实现职校经营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职业教育及其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增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渗透力和贡献率。

1 精准资源建设

地方政府加大扶贫培训的机制建设, 建立协作机制, 激励扶贫工作的推进。职业学校要根据扶贫工作的需求, 积极主动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丰富和完善扶贫培训实训实作资源, 满足扶贫培训的需要。

1) 精准培训机制设计。政府要以问题为导向, 当好教育扶贫的供应者、协调者、谈判者及教育质量的监督者, 完善扶贫培训激励政策, 创新扶贫培训的体制、机制、模式, 建立扶贫协调、协作、运行、管理机制和扶贫培训长效机制, 落实扶贫工作责任。政府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对接区域自然资源特色精准遴选和培育扶贫项目, 用好国家关于扶贫开发的各级各类政策, 整合资源打好“组合拳”, 协同脱贫攻坚综合发力。政府要建立健全扶贫培训的激励机制, 积极引导鼓励职业学校参与扶贫工作, 加强对扶贫培训的管理、督导和考评。

2) 精准培训师资建设。加强扶贫教育及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由科研院所专家、行业专家、农村“土专家”、学校专业教师和乡镇农技员构成的专兼结合、动态调整的培训师资队伍, 普及推广农技;加强培训师资的素养提升, 以适应扶贫工作的需求。

3) 整合培训实训资源。职业学校在深入研判扶贫需求基础上, 对接扶贫项目, 整合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农技站、农民经合组织、农业示范园区等实训实作资源、优势和能量, 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扶贫培训体系, 精准服务扶贫开发。

2 精准分类施策

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必须与农民的发家致富相结合, 开展“短、平、快”兼“宽、适、活”的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实用技术相结合。韩国上世纪70年代起推进的“新村运动”为我国农民脱贫致富及农民培训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和借鉴。职业教育对接农村扶贫要以总书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 重在精准, 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精神为引领, 优化教育扶贫制度设计, 针对实际分类指导, 做到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从“类”上“点”上“根”上“分类施策”“一户一策”。

1) 抓实留守农民农技培训。加强农业科技教育与培训是改造传统农业、建设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有效手段, 也是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手。结合实际, 对贫困留守农民分类别、分层次、针对性开展农技扶贫培训, 使之运用农业科技发展产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2) 抓好青壮年技能培训。资助贫困青少年就读中职, 通过中职教育使之掌握一门技能;对接有外出就业愿望的农村青壮年扶贫对象实际, 开展雨露计划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实施“就业扶贫”工程, 提高贫困人群就业创业能力, 实现稳定就业增收脱贫。

3) 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愿望、创业项目的扶贫对象开展创业项目遴选、市场分析、风险预判、创业心理和经营管理等素质能力培训, 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和驾驭市场的应变能力, 培训国家有关经济法规专业知识, 规避盲目创业, 提高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脱贫成功率, 鼓励能人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脱贫。

3 精准路径设计

对接贫困人群, 探索和创新切合地方实际、符合贫困人群意愿的扶贫培训举措, 优化扶贫培训路径, 以农技普及与推广为抓手, 多层次、多形式、针对性开展教育及培训, 满足扶贫培训的需要, 激发贫困户脱贫内驱力, 培育自主发展能力, 完善其经济脱贫机能。

1) 精准培训模式。创新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等教学模式精准满足教学需求, 实施送教下乡、理实一体化教学、弹性学制、灵活教学、培训就业一体化等教学策略提高主动性、增强吸引力。把受教育群体“请进来”培训与“送教下乡”为教育需求群体提供培训服务有机结合, 将扶贫培训落到实处。

2) 精准培训策略。职业培训要甄别扶贫对象, 结合实际, 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精准制定“造血式扶贫”的科学治贫个性化扶贫方案, 以“治愚”“扶智”为手段推进科学治贫, 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施送教下乡“滴灌”式的“到人到户”扶贫培训模式, 成立院坝学校, 把培训班办到农家院坝、田间地头, 弹性灵便务实开展扶贫培训。

3) 精准培训内容。针对实际, 做到扶贫精准到人、精准到户精心设计安排培训内容。教学内容做到思想扶贫、技能扶贫、智力扶贫有机结合, 培训内容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相结合。“扶贫先扶志、扶志要治心、治贫先治愚”, 首先抓好思想扶贫, 以精神脱贫来驱动物质脱贫, 构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家园, 祛除落后思想, 消除贫困人群惰性, 引导其形成良好生活方式, 提高贫困人群自我教育、管理能力, 增强其脱贫的主体意识、主动意识和脱贫信心;其次抓好技能扶贫, 手把手、心贴心传授农业科学技术;最后抓好智力扶贫, 以传授创业技能、经营理念、营销策略、互联网知识等为主, 培育市场观念。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直辖市, 是国务院批准的省级城乡统筹试验区, 有1 200多万农村人口。2015年, 全市38个区、县中, 有1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4个市级贫困区县, 贫困村1 919个, 贫困人口165.9万。江津区有贫困村15个, 贫困户7 354户、计24 265人。农村地区是贫困人群聚集地区, 同时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难点, 他们守着“金山银土”, 但受农业基础薄弱、经营分散、农产品效益和特色难以彰显、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而成为贫困人群。在严峻的扶贫攻坚任务面前, 江津区因势利导, 大力支持职业教育, 构建起以人才培训、就业引导、技能提升、创业指导为主的较为完备的为农培训体系, 职业教育有效对接区域花椒、富硒资源, 开展花椒与富硒农副产品等特色产业扶贫培训普及推广农技, 促进自然资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有机融合, 实现农旅一体化发展, 既增强贫困人群自身经济脱贫机能又助推了产业的发展。发展花椒产业, 普及推广重庆农业知识产权品牌“九叶青花椒”及亩产高达3 000斤香味多达90种的花椒新品种“天知椒”的花椒, 2016年, 江津鲜花椒产量22万吨, 总产值达30亿元, 产值同比增长39%, 椒农人均增收2 800元;大力推进富硒现代特色效益生态农业发展, 2016年9月底, 全区已建成富硒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基地41.5万亩、富硒水产水面3.5万亩, 年出栏富硒畜禽562万头 (只) , 全年富硒产业产值达40亿元, 比上年产值增加7亿元, 同比增长21.2%;农旅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 2015年, 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42万人次, 综合收入19.12亿元。2015年, 职业教育在江津区委区府的统领下协同扶贫, 助力完成了15个市级贫困村全部脱贫销号和7 354户24 265名贫困人口脱贫越线的目标任务, 其中, 职校农技培训致富5 312户 (发展产业脱贫4 246户计14 038人) , 占脱贫人数的71.35%, 走出了精准扶贫、科学治贫、有效脱贫的新路。

在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大背景下, 职业教育对接精准扶贫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新动能, 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潜在优势转化为富民资本和经济优势, 发展新经济;要找准“穷根”, 扶在“点”上“根”上;要创新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等教学模式, 精准扶贫培训供给, 送教下乡精准“滴灌”, 提高工作实效, 增强贫困户自身的内生动力和经济脱贫机能, 让贫困人群成功运用农业科技通过自主劳动脱贫致富, 以发展来甩掉贫困帽子。

摘要:精准扶贫, 实现农村贫困人群有效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底线目标, 精准扶贫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化人才技术技能层次结构的推手、助推器、引擎作用, 努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 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有效脱贫。职业教育在对接精准扶贫中, 要创新机制与模式, 优化职业教育及培训扶贫供给, 精准分类施策、精准资源建设、精准路径设计推进科学治贫。

关键词:对接扶贫,优化供给

上一篇:努力创建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用复盘式评课盘点一节语文课下一篇:试述集中注意力练习中的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