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扶贫计划
为进一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水平、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和内容、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特定教师教育扶贫帮扶计划如下:
一、帮扶对象:李红章
二、学情分析:
李红章,七年级学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平时在校住宿,周末由爷爷奶奶照顾。该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沟通、表达。由于父母经常外出,孩子在家留守,给孩子生活上和心理上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以至于该学生在学习上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上课出现思想不集中、爱搞小动作等情况。从而学生出现自卑、不自信的情况。
三、帮扶措施 :
1、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首先,我同他的父母进行一次诚恳的电话谈心。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当孩子有错时,应耐心开导。要跟他多讲些他们那时学习生活的艰苦环境,使他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2、采取情感导入策略正面转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都需要爱,平时受到批评、冷落太多,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当他犯错时,如果再进行指责、辱骂,那只能强化他的负面影响。想办法和他沟通心理。首先用我的热情来换取他的信任,对待他的困惑我热心帮助,对待他的忧思我热心化解,偶尔有点进步,我就在晨间谈话上大加表扬。
3、多给他以榜样教育。我采取积极措施,从身边的榜样教育他,让他认识到自已的不足,让他体验到榜样的荣耀,要给他寻找一条做榜样的途径,鼓励他争做别人的榜样。
4、和其他任课老师积极配合。改变和他在一起的同学的思想品德行为,为他创造一个健康、理想的活动环境。
5、鼓励他要多向老师请教,生与生之间建起友谊的桥梁,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一) 湘西州贫困现状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以下简称湘西州)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 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武陵山区中心腹地, 全州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 辖7县1市, 总人口296.56万人, 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78%, 是典型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 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湖南省扶贫攻坚主战场和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州。
(二) 湘西州扶贫效果及精准扶贫目标
近年来, 国家不断加大对湘西州扶贫支持力度, 尤其是2013年11月3日,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湘西州视察, 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以来, 湘西州紧紧围绕贯彻落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 全力实施精准脱贫攻坚工程, 现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使全州进入了减少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群众增收最快、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2014-2015年共减少贫困人口23.0921万人, 全州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50.0737万人, 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为20.4%, 城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国家还通过财政转移支付, 极大地改善了湘西州人民的生活条件, 使湘西州在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值40%左右的基础上,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了全国平均值60%的水平。
按湘西州精准扶贫的计划, 到2019年, 全州八县市全部摘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帽子, 120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 国家现行标准下的5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到2020年, 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二、湘西州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制约湘西州实现精准扶贫目标的原因很多, 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欠缺, 尤其是欠缺作为湘西州主要产业的农牧业和旅游业方面的实用技能, 而这恰好是职业院校优势所在。近年来, 职业教育在湘西州扶贫攻坚大业中贡献卓著, 具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 加强贫困家庭学生职业教育, 助推毕业生精准就业
湘西州目前有贫困村1200个,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万人以上, 绝大多数处于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寒山区, 单纯发展农业难以实现脱贫, 必须将其中很大一部分进行转移就业。以往很多贫困家庭子弟初中毕业后未经培训即外出务工, 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很难找到待遇优厚的工作, 往往只能做最简单、最繁重的杂工, 待遇很低, 工作也得不到保障, 以至于部分打工者辛苦几年还是两手空空, 无力帮助家庭脱贫。针对此种状况, 职业院校很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 积极争取国家扶助政策, 大力招收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入学,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 提升其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 同时还与经济发达地区企业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形式, 确保贫困家庭学生实现“精准就业”。
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湘西职院) 为例, 该校近年来不断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 目前在校生中90%以上均为农村家庭学生, 其中很多人属于建卡贫困家庭。学院还积极争取政府及社会援助, 每年以生活补贴、“雨露计划”、各级奖学金、企业捐助等形式向贫困学生发放各种补贴近2000万元, 帮助贫困学生得以完成学业。据统计, 该校每年毕业学生2000人以上, 70%实现异地就业, 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 很好地实现了“培训教育一人、精准就业一人、精准脱贫一家”的目标。
(二) 加强农村劳动人口技能培训, 助推劳动力精准创业
长期以来, 因历史原因及地区经济实力困扰, 湘西州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需要, 劳动力受教育平均年限远远落后于全国及全省平均值。据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对湘西州10个乡镇进行的抽样调查发现, 湘西州农村劳动人口中, 文盲占调查总人数的12.4%, 小学文化程度占调查总人数的48.9%, 初中文化程度占调查总人数的34.9%, 高中、中专、职高文化程度占调查总人数的3.2%, 大专或本科以上文化程度占调查总人数的0.5%。而现存的农村贫困人口文化素质还低于全州平均值, 因此要帮助贫困户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掌握科学技能, 精准发展扶贫创业项目, 就必须利用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 对其进行技能培训。
以湘西职院为例, 该校立足湘西, 积极为湘西扶贫攻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建立了“政府指导, 学院统筹, 系部主导, 企业参与”的社会服务体系, 完善了社会服务机构和管理制度。近三年来, 累计培训人员达6000多人次, 扶贫效果显著, 获得了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等国家部委的高度评价。参加培训的农村学员在该校学到实用技术后回到家乡不但自己能实现精准创业, 脱贫致富, 往往还能起到带头作用, 带动周边群众一起脱贫。比如, 花垣县麻栗场镇黄土坡村农民龙秀明, 参加了湘西职院“一村一大”培训学习后, 回到家乡成立了“黄土坡山寨稻田养鱼合作社”和“花垣庆义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 带领全村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和生态放养鸡项目, 目前全村稻田养鱼已发展到800多亩, 仅此一项每年即可创收100多万元;生态放养鸡已畅销花垣、吉首等地。龙秀明这位被称为“学以致富带头人”的新型农民也在大家一致拥戴下当选为村支书。
(三) 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助推扶贫产业精准发展
精准发展扶贫产业是扶贫开发“三件大事”之一, 是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 没有稳定发展的扶贫产业, 就不能真正保证贫困地区实现稳定的脱贫致富。湘西州近年来扎实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一批”“十大工程”, 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一是突出培育地方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柑橘、茶叶、百合、烟叶、油茶、杜仲和湘西黄牛、湘西黑猪等特色种养业, 让所有贫困村都有支柱产业覆盖。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明确提出建设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公园和国际旅游目的地, 加快精品景区景点和土家族、苗族两条生态文化乡村游精品线开发, 构建1小时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 打造旅游经济升级版,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在此背景下, 湘西州职业院校走出象牙塔, 积极参与到扶贫产业的发展中, 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助推扶贫产业实现精准发展。
以湘西职院为例, 该校在农学方面有近60年的办学历史, 科研技术力量雄厚, 多年来为湘西州农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 该校科研人员发现湘西州特色产业之一的猕猴桃种植业中溃疡病频频发生, 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针对此世界性技术难题, 该校科研人员进行了长达18年的研究, 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研制开发的砧木嫁接法已能有效防治溃疡病发生。又如, 该校积极与国家有关部委合作, 建立了中国凤凰腊尔山湘西黄牛资源场, 在湘西黄牛这一特色农业资源的选种保种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该校还在湘西州山羊养殖、优质水果培育、稻田养鱼等产业发展上起到产业规划、技术指导等重要作用。
在支持湘西州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方面, 湘西职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指导旅游业规划、旅游人才培养, 积极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 先后为湘西州旅游局、名都大酒店、吉龙缘大酒店等单位培训各种旅游从业人员400余人, 承担了湘西州旅游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二是成立了旅行社, 组建了苗鼓队和礼仪队, 充实了湘西州旅游服务业的力量, 学校每年承接大小型活动30次以上, 承接了湘西州五十年州庆旅游接待、“全国三十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人大工作会议”接待、饭店星级评定与复核等工作;三是积极扩大湘西州旅游服务业的影响, 学校组织了2015湖南省旅游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并代表湘西州取得全省团体第一的好成绩, 展示了湘西州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此外, 该校还积极发掘民族文化瑰宝, 支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培养民间工艺大师, 在苗绣、土家织锦、蜡染、民族服装设计等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 为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职业院校是实现湘西州精准扶贫目标的生力军, 但从现状看, 湘西州职业教育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壮大和服务能力的提高。
(一) 存在的问题
1.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 未充分将职业教育力量纳入精准扶贫规划中。
2.湘西州职业教育体系混乱, 未能形成全州统一的普职协调发展, 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 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县级职业学校办学实力较弱, 规模偏小, 专业布局不合理。
(二) 解决的思路和建议
1.整合教育资源, 建立符合湘西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湘西职院为龙头, 组建湘西职教集团, 规划州、县两级职业院校办学层次和专业布局, 形成全州统一的职业院校招生、教学、培训、就业机制。
2.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的建设, 在硬件建设、师资培训、特色专业建设等方面应由州县两级分别制定科学规划, 建立高效可行的长效机制。
3.高度认识职业教育的扶贫功效,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技术优势, 将职业教育纳入精准扶贫整体规划中。在扶贫产业的规划、建设中, 充分利用职业院校的技术力量;在贫困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就业中, 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平台、渠道作用。
注释
1996年,刚成立律所不久的刘红宇在家乡重庆市毕节县设立了与自己事务所同名的“同达基金”,以奖励各个学龄段优秀的贫困学生。从此,“教育扶贫”成为了她心中念念不忘的公益情结。
20年后,已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的刘红宇,再度把目光投向了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这一次,她还把“推广与社会组织合作,推进精准教育扶贫”作为自己的5个提案之一带到了两会上。
刘红宇
“这些年我在投身公益的过程中看到农村地区普遍缺乏优质的教育。虽然社会各界对于乡村教育的关注和公益的热情高涨,但是很多个人或组织所进行的支教活动,因缺乏持续性、没有准入门槛、不注重质量,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对当地学生和教师产生负面影响。”刘红宇说,经过亲身参与,她发现诸如“美丽中国”等一批一直致力于支教服务的公益项目,已经摸索出了一套以社会组织为载体的精准教育扶贫模式。因此,她以自己长期对农村教育及公益组织的调研为依据撰写这个提案,希望通过对社会组织成功模式的经验推广,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精准教育扶贫之路。
成立于2008年的“美丽中国”(Teach For China)是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下设的教育非营利项目。项目每年招募中国籍优秀的青年人才,经过培训,作为全职教师输送到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从事至少两年的一线基础教育教学工作,通过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力解决中国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成立8年来,“美丽中国”累计向云南和广东170多所中小学输送了约750位项目老师,累计教授了超过83万节课,影响了超过24万人次。
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刘红宇,她详谈了关于“精准教育扶贫”提案的初衷和思考。
刘红宇建议,国家将像“美丽中国”这样在农村教育领域有影响、有成果的公益项目纳入精准教育扶贫的合作对象,组织采购相应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引入其成熟的模式和优质的资源,并对投身公益的优秀人才给予鼓励和优待。
与此同时,她还建议,政府可以将类似这样优秀的社会组织作为试点:“推进优秀人才两年短期支教模式常态化试验,尝试变成中国农村学校的标准制度,从一个社会组织的行为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计划,持续为农村教育的末梢输入新鲜血液。”
中国新闻周刊:关于这次“精准教育扶贫”的提案,其中的动因和思路是怎样的?
刘红宇:民生问题、教育问题一直是我长期关注的话题。我关注西部教育十多年来,感觉到有几大变化。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一开始关注的就是硬件设施,孩子们的校舍、宿舍、饮水、吃饭问题。当时建设一个希望小学大概是20万元,我曾经也有想法,跟我先生沟通,拿出400万,捐20所希望小学。但之后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发现,关注校舍建设的慈善家、公益机构很多;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民间自发,监管缺乏,尽管收效好,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我就逐步地从关注山区教育的硬件设施发展到关注软实力上。
我们在大量调研中发现,西部存在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曾有人跟我说:“村官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我们在西部有优秀的老师,能够启迪孩子们的心灵,能够在他们心里点燃理想的火种,这也许比村官还要重要。”这句话我一直都记在心里。
这些年我一直关注这些问题,经常被那些扎根在西部,坚守在小学、中学的民办老师,没有待遇或低待遇的老师感动,但后来逐步地就在更理性地思考,怎么能够长此以往?
其实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说要一个人一个岗位做一辈子。任何人都有权利去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走一走,但是西部也需要人,尤其需要优秀的人,需要更多有开阔视野的年轻人去。直到我接触到“美丽中国”以后:“美丽中国”发现了中国西部师资力量的缺乏,但他们不是鼓励“一个人、一个岗位、一辈子”,而是去理解人性的需求,同时又在探索一种机制,能让乡村地区一直有人才。
首先他们激发了这些有抱负、有情怀的年轻学子的激情。他们在各大知名高校的影响很大,从踊跃报名到招考,最后录取为支教老师的比例只有不到13%,这比例比我们称为“天下第一难”的律师考试还要低。也就是说,选最优秀的年轻人去乡村地区,这是“美丽中国”用召唤力和影响力做的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第二是他们设计了一个很好的轮岗制度。这个制度真的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这些有最新知识的年轻人在边疆、在山区、在乡村地区去和小孩子,和那些渴望的眼睛交流,他们带去的是知识和外面的世界,而他们得到的,是在最贫困的地区去体察民情得到的成长,是与最淳朴的孩子交流带来的成长。这种磨练让他们懂得了中国,懂得了我们这个国家最普通的民众。我把这些情况介绍给我的企业家朋友,他们都说:“你能介绍我去‘美丽中国吗?在录取的这10%里,每年我都承诺要录取十几二十个人,因为我相信在乡村地区工作了两年的孩子,在我的企业里也会成为最优秀的员工。”所以我觉得这个影响力不仅是对孩子们的。
但即使是很优秀的年轻人,也不一定是很懂教育,“美丽中国”也关注到了这一点。他们让名家来培训,必须经过严格培训才能上岗去当支教老师。
这些硬件的计划和手段大大突破了过去那种模式——只要你愿意去,可能你自身的学历只是初中、高中,转身就可以去教学生,然后扎根边疆一辈子。这种模式,其实这些年人才流失现象是很严重的。“美丽中国”这种两年一轮岗的模式,(支教)回来以后会让更多的企业更渴求他们,他们也感觉到自己有前途。所以这次我就总结了“美丽中国”的模式和特点,写了提案。
中国新闻周刊:所谓“精准教育扶贫”,怎样理解这个“精准”?实现“精准”的关键是什么?
刘红宇:“精准”就是哪里需要往哪里输送。现在人们常说要“精准扶贫”,我就发现教育也特别需要精准。平时我们看到一些比较浮躁的、沸沸扬扬的公益活动,短期到山区支教的情形也不少,不管你需不需要,我就给你带来纸和笔了,带来篮球、足球、衣服了,但效果怎么样?是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很少有人去认真地研究论证。然后志愿者就走了,自己做了自己满足了,很少去研究我是不是精准地解决了失缺的哪方面问题?
而“美丽中国”最关键的精准,是发现了要求“一个人一辈子在这儿,否则就是不够有爱心”,这种理想的方式不一定是行得通的,所以他们设计了这个轮岗制度,这个岗位始终有人, 这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制度设计。
我总结是“铁打的营盘,可行的流水机制”。这个营盘,关键是要靠机制让人流动起来。
中国新闻周刊:你在提案中提到的政府向社会组织采购服务,近年来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目前公益、教育领域的现状是怎样的?这其中面对的挑战是什么?
刘红宇:我好像还没有了解到有政府通过这种形式与社会组织相结合的案例,所以也希望通过我们这一次的工作去推进。
政府转变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李克强总理提到对西部教育的重视,一般人一看就是多给一些钱,但实际上西部教育不光是钱的缺失。我们推行一种模式,其实也是观念的转变。比如采纳社会组织就是观念的转变。钱要精准,要有管理监督;模式要做到精准,真正地解决问题,不是说增加了对基层的投入,事情就做完了。对社会组织有逐步的认识,这也是要转变观念。
其实“精准”对政府来说,是需要什么?不一定只是需要钱。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还是缺少乡村老师?不能光让他们做英模,还要有更好的机制,不是国家全都包管了就是好事。
当我把这个“精准教育扶贫”的提案放在我的微信朋友圈里,马上就有一个贫困地区诊所的医生跟我说:这个方案太好了,有没有可能拓展到别的领域?比如山区医疗。国家给很多政策让赤脚医生扎根山区,但如果采用轮岗制,医学院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山区工作两年,不仅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病例,可能也更有爱心,更懂得人,他们回来以后还是可以做大事。这两年绝不是耽误,而是让他们成长、成熟。
其实社会组织能做很多事,在很多国家社会组织都承担了政府的许多管理职责,最关键的是我们要敢用这些社会组织。另一方面,对于有能力的、有影响力的社会组织,政府应该关注他们,很好地培育他们,并且与他们相结合。
中国新闻周刊:其实不光是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师资短缺,对于一些公益组织而言,像农村支教这样的领域,人才短缺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刘红宇:我不仅希望国家关注“美丽中国”这样的模式,更重要的还应该关注这群人,他们一定是未来中国非常了不起的人。因为他们有情怀,接触到西部很贫穷的那些人,与他们有共同的喜怒哀乐。他们将来回到城里会更能吃苦,更坚韧。这些人是我非常希望被关注的,我特别关注他们自身的成长。我绝对相信,他们是不一样的。
一、工作目标
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每户贫困户都有干部结对帮扶。确保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县年均增幅,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和“五年决战同步小康”目标实现。
二、工作方式
1、实行镇班子成员各挂一至二个村的工作责任制,统筹协调指导各村扶贫攻坚工作。
2、实行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县级层面采取“853”的对帮扶贫困户。乡镇层面按照托底全覆盖的原则,根据我镇贫困户数量,实行“15+10+15”的方式结对帮扶,即:镇班子成员结对帮扶15户,镇一般干部10户、村干部15户。结对帮扶一包到底,不脱贫不脱钩。驻村干部对接联系县直、驻县单位结对帮扶干部。
三、工作内容
1、入户调查。
结对帮扶干部要对已在册的扶贫对象认真开展再核查、再识别,进一步核实其家庭人口、资源状况、贫困现状、致贫原因、劳力状况、技能技术等情况,逐一分析梳理出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缺土地、缺水、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及交通条件落后、自身发展意愿不足等具体致贫原因,实事求是逐户登记在册。对属贫困户但不在册的,按程序补录;对不属贫困户的,按程序及时调整出册。
2、制定规划。
①各村要结合实际,围绕改善发展条件、提升发展能力制订脱贫规划和年度计划,对贫困对象致贫原因分析归类,制订分类脱贫措施。
②帮扶干部要围绕脱贫成效可持续、不返贫的要求,根据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分户制订脱贫规划和年度计划。帮扶措施要因村因户制宜,切实可行、持久生效。
精准扶贫个人帮扶计划篇一: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相关会议精神为引领,紧紧抓住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的重大机遇,围绕县委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和乡人民政府的安排,切实做到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努力促进全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按帮扶对象所原则。采取“技术性帮扶、微小产业扶持”。把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二)帮扶工作深入一线,深入农户家中,通过走访调研、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了解村情民意,找准贫困原因和发展瓶颈,围绕群众最盼望、最希望解决的问题落实帮扶重点,从产业扶持、基础设施、教育培训、农村危房改、扶贫生态移民等方面入手,明确帮扶任务,细化帮扶措施。
(三)建立一个帮扶台账。摸清贫困户存在的困难、急需解决的生产发展项目等情况的基础上,要逐户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建立帮扶对象台帐,把贫困户急需而自己无力解决的实际困难及时向民政部门汇报。
(四)整合一批帮扶项目。认真履行职责,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发挥部门优势,从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信息、协调和技能培训等方面为贫困户提供扶持,保证帮扶措施和任务的落实。注重整合涉农部门的各项强农惠农资金,支持扶贫对象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计划执行人:
精准扶贫个人帮扶计划篇二:
按照《绍兴镇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绍兴镇2014年精准扶贫帮扶实施方案》等总体要求,结合__村实际,紧紧围绕“六个到村到户”,本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突出重点,贫困优先、整体规划、分段实施”的原则,特制定本帮扶计划。
一、基本情况
__村位于镇驻地北15公里,地处六背山腰,总面积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6亩,其中稻田面积436亩,旱地面积60亩。苗族聚居,村驻地__寨,海拔910米,属于高山峡谷地貌,山体滑坡较严重。地质构造古老复杂,有5个自然寨,有5个村民组,207户,922人。主导产业为水稻、养殖和外出务工。2013年__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350元,2013年全村粮食产量261吨,人均占有粮食283公斤。今年重新审定后划为二类贫困村。贫困人口419人,贫困户107户。公路通村,有民办小学一所。
二、致贫原因分析
__村属全省苗系贫困村之一,是黎平县二类贫困村。从人均收入指标看,与全镇总体水平相比,差距也是很明显的,处于全镇倒数。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至目前,尚有村组步道没有完全硬化。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人畜饮水困难率居高不下,有效灌溉面积逐年降低,村教育、卫生医疗设施落后,按照国家贫困标准,全还有贫困人口419人(含农村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和残疾人口),贫困人口一直居高不下,其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之深,自我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贫困发生率31%),返贫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超过了扶贫的压力,要稳定地摆脱贫困,任务十分艰巨。耕地面积较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52亩,且大部分为25度以上坡耕地,土层薄,土壤质量差,旱涝不保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农民脱贫致富难。传统的“水稻、薯+养猪”模式是__群众的生活支柱,生产结构非常单一,群众经济收入来源较少,土地抗风险能力低,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往往造成生产受损、生活困难、农民减收、贫困加深,返贫突出。由于交通条件差,造成经济发展缓慢。公路路况差,政府和群众无力养护公路,大量生产生活资料难进入,农产品难运出。加上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农业生产仍实行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致使多数群众生产难发展,贫困状况难以摆脱。由于思想消极保守,主观脱贫意识差,没有危机感,思维观念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懒思考、怕困难、怕担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上信息渠道狭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机会少,致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不到大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一直在低水平徘徊,没有发展动力,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正是由于以上原因,__寨举家外迁的一拔接一拔,目前全村外出的有72户,324人。外出劳动力110人,目前主要是“妇幼、老弱、病残”人口,致使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经营能力,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即使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的收入也较低,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对家庭收入的贡献不大。尽管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__村极大支持和关注,但仍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贫困户发展生产的需要,大部分人口仅解决了温饱,普遍没有现金,生产投入不足,有些农户连化肥、农药等基本生产资料也无钱购买,更谈不上去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多种经营。由于长期的贫困,农村金融机构对群众贷款额有限,甚至不少群众害怕还不起银行贷款而不敢贷款,缺资金成为制约贫困村群众发展经济的瓶颈。
三、帮扶计划
一是发展特色养殖产业。以__寨为中心,倾力打造“特色养殖”养殖示范基地。计划在岑友、得潘等自然寨实施能繁母牛300头,共需资金2000000万元,其中扶贫资金1500000万元,金融扶贫贴息贷款50万元;
二是种植业2015年新建中药材(桔梗)基地200亩(每亩补助670元,合计13.4万元)。
二是技能培训。针对该村种养殖户技术短缺的问题,计划举办种养植等培训3期,概算共需资金15万元,培训400余人次,让闲臵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饮水: 2015年实施修建人饮工程1处,管道长4公里,新建蓄水池800立方米(投资合计60万元)
2、通村公路:2015年修通__至高亚6公里水泥路,每公里40元,计240万元。
3、硬化道路:2015年硬化村寨道路7千米,每千米4万元,计28万元。
四、保障措施
一是健全工作机构。该计划在镇党委、政府指导下,由村两委统一组织实施,为全面完成所规划的各项任务,成立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驻村工作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做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负责本村精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确保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不走样。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
1、对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纳入村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每年需要重点推进的重大项目,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村干带头包户,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扎扎实实推进,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
2、要积极协调、精心安排,积极争取部门支持,帮助种植户协调贴息贷款和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切实解决帮扶计划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对在工作中落实不力、推进缓慢,给本村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造成负面影响的相关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
精准扶贫个人帮扶计划篇三:
紧紧围绕“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和“六个到村到户”、“六项行动计划”总要求,通过对大元村致贫原因分析,结合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情况、村支“两委”的工作部署、召开党支部会议与村民大会以及逐户走访村民了解的情况,为尽快解决贫困问题,使大元村群众尽早脱贫致富,特制定以下帮扶计划。
一、基本情况
大元村位于乐安县鳌溪镇南西方,大元村地形主要以山地、小型盆地为主,山间平地较少。气候以亚热带季风为主,适宜水稻、土豆、红薯等粮食作物生长。土壤以富含氮、磷、钾等元素的沙土土壤为主,适宜烤烟、辣椒、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生长。
大元村是鳌溪镇十八个村之一,共有人口1387人,耕地面积1420亩,现有干部4人,其中农村干部3人,共有1个党支部,12个自然村,8个行政组。其中大元组是大元村政治、文化中心,山下组、排下组、小代坊组以发展蚕桑为主,种植大户刘秋华、平中华等,大元村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势头好,这将加速大元村奔小康,走向富裕、文明、法制、民主的生活。
二、贫困状况
一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居住条件边远落后。辖区内12个自然村,8个行政组,其中8个行政组处在高坡和半高坡地带,这些村边远偏僻,分布不集中,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群众生产生活十分贫困,靠农田土为生,自给自足,无生活来源,生活条件极差。如陂下、竹员、新树岭行政组存在部分零散分布,人数多、贫困度深。2014年,期末农村人口1387人。调查扶贫对象为79户278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20%。二是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返贫现象突出。自然灾害频发,泥石流、干旱、冷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给农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返贫现象严重。三是贫困人群中有部分无脱贫能力,脱贫形式严峻。部分聋哑人、癫痫病人、残疾人、智障人等,他们基本上没有劳动能力,完全依靠家人和政府关怀生存。四是发展相对滞后,财力紧张,财政保障及扶持能力弱。大元村地处山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总量不小,发展不足,财力投入扶贫开发非常有限,依靠财政救济可谓杯水车薪,需要上级部门的财政扶持。五是社会民生事业落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教育设施薄弱,村级小学设施落后。大元村无村级卫生室,患病无法及时在村里治疗,使得大小病只能出村,给老百姓生活带来负担,致使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问题较为突出。
三、致贫原因分析
对大元村贫困状况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资金紧缺,种植技术缺乏,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二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居住条件边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返贫现象突出;四是传统农业耕种观念更深蒂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十分艰难;五是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
四、急需解决的主要困难
一是加大大元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村、通组、串户路硬化、危房牛栏拆除改建、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完善大元村村的教育、医疗、文化、卫生、通讯等民生设施。二是加大对贫困户扶贫到户帮扶力度。辖区内共有贫困户79户,贫困人口278人,需要在资金、制度、人员等方面加大扶持。一方面对精神病、残疾等无能力脱贫患者在制度上给予长期的基本生活保障,对一般贫困户帮助解决饮水、吃穿等衣食住行等问题;另一方面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致富。三是增加扶贫项目支持大元村实施整村推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给予扶贫项目资金支持,实施整村推进计划。四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农村融资体系落后,农民融资困难,农户产业规模化的巨大阻力,同时可以帮助完善产业发展所必须的其他硬件设备,如道路、水电等。五是加大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加大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技能培训,增加其收入。
五、帮扶计划
通过对大元村致贫原因分析,结合本村村情民情,为尽快解决贫困问题,尽早脱贫致富,使大元村广大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制定以下帮扶计划。
一是产业发展。针对该村群众缺乏资金和技术,结合土质和海拨等条件,计划每年实行轮作,需要烤房修建、供电等费用问题;计划在古罗江组实施桑叶种植100亩;对种植大户进行扶持。二是技能培训。针对种植大户、村民技术缺乏,计划举办烤烟、蚕桑等种植技术培训。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围绕产业建设,为切实解决广大种植户运输难题,计划在大元组新建一座现代化桥梁,需投入资金82万元,同时硬化小代坊至塔元路1.5公里水泥路,硬化陂下至芦元路1公里水泥路,需投入资金75万元,可解决涉及8个组465户1378人的出行问题,同时可解决涉及四个组258户682人的安全出行问题。
六、工作要求
(一)要积极协调、精心安排,积极争取部门支持,帮助种植户协调贴息贷款和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切实解决帮扶计划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二)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做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负责本村精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确保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不走样。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镇东南方向,距场镇约7公里,东与镇村接壤,南与镇村相邻,西北与镇村相接,幅员面积5.6平方公里,辖6个农业社,254户1024人,常年在家人口约350人,全村残疾人15人,大龄未婚24人,经20_年8月精准识别回头看后锁定建卡贫困户67户198人,危旧房改造24户69人,贫困发生率19.3%。
二、指导思想
按照“六个精准”及“双六有”目标要求,以建卡贫困户为核心,以精准扶贫为根本,全面实施“五个一批”和“四个全覆盖”,立下愚公志,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双六有”,创建“四好”村,村摘帽脱贫,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三、帮扶计划
(一)协助基础设施建设
1、积极联系县交通局实施社道路硬化。
2、协助镇政府和村委对1社至6社的入户路实施硬化3800米。
3、联系县水务局对3社饮水塘修建排污水渠1000米、灌溉渠5000米,协助解决五社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二)协助产业发展
1、协助村委____年在一社、二社、三社柑橘产业园扩面550亩。
2、联系农技员指导并积极协助2社村民利用堰塘养鱼5000尾,3社贫困户李泽良养殖土鸡1500只以上,6社业主利用300亩小河沟养鱼50万尾。
3、协助发展生态养殖黑猪21户,培育发展养鸡39户,培育发展小菜园63户,栽植面积12.6亩。
(三)协助盘活资源,促进收入稳步增长
1、联系县鹏腾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村集体撂荒地35亩,预计年流转收入260元/亩,共计9100.00元。
2、联系业主租用发展养殖业,预计收入500元/口,共计2500元。
3、积极探索村内各类资源,择机利用有效资源增加集体收入,预计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2100元。
四、协助规划贫困户增收措施
1、协助并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户依托小禽园养殖土鸡50只,预计可实现纯收入1500余元。
2、督促帮扶责任人协助贫困户管护好小果园、小禽园。
3、协助并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户依托县明悦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村实施的生态养殖黑猪方案,户平养殖2头,预计增收5000元。
不同时期,扶贫形势、任务不同,扶贫要突破的重点、难点不同,扶贫的思路也随之不同。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扶贫新阶段的又一次扶贫思路创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建立精准扶贫机制,须遵循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户建档立卡。2014年出台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包括对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把精准扶贫作为基本战略”。
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精准识别。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环节程序,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深入分析,有效识别他们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需求以及脱贫致富的可能性选择等。二是精准帮扶。是指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结合贫困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脱贫需求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脱贫的多种可能性中选择最适合的方式进行帮扶,以使扶贫对象尽快脱贫,提高扶贫帮扶的实效性。三是精准管理。是指对扶贫对象进行全面动态的监测和信息记录,将定期与不定期监测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及时、全面、准确获知扶贫对象的脱贫效果。效果好,就要总结经验;效果不好,就要吸取教训。而且,随着扶贫对象的经济状况逐渐见好,扶贫帮扶的内容、方式也应随之变化。这样才能切实做到“帮扶帮到点子上,扶贫扶到心坎里”。四是精准考核。是指相关政府部门应对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环节的工作进行考核。包括:各环节工作是否到位?举措是否得力?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如何?各环节工作的实效性怎样?等等。考核的目的是对前期的精准扶贫工作有个总的评价,分析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出在哪里。从而在下一阶段精准扶贫的工作决策中,明确方向,突出工作重难点,其根本目的是督促、提高。
综上所述,精准扶贫的优势在于:克服了“大水漫灌”式粗放扶贫开发的弊端,扶贫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更加清楚,扶贫内容、方式针对性更强,扶贫管理精细科学,扶贫考核严格高效。
二、金融扶贫
金融扶贫是指:为了帮助扶贫对象脱贫,金融机构通过信贷、保险等手段,为其生产提供金融服务产品的过程。金融扶贫是通过提升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来改变扶贫对象的经济窘境。所以,金融扶贫是一种造血式扶贫。我国的金融扶贫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为贫困地区发放扶贫贴息贷款,增加其信贷投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开始推行为贫困地区企业和农户提供生产性周转资金的信贷扶贫项目。步入新世纪,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贷扶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2001年,《扶贫贴息贷款管理实施办法》的推行,加大了扶贫贴息贷款投放力度。截止到2006年,享受到户贷款贴息资金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已达592个。据人民银行统计资料:到2010年末,全国扶贫贴息贷款余额共计246亿元。
(二)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信贷政策给予倾斜。人民银行多措并举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一是给予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以及民族贸易的正常流动资金贷款,实行优惠利率;二是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如新疆、西藏等,实行更为优惠的金融政策,以增加这些地区的贷款额;三是在符合条件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内,推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优惠利率支农再贷款、优先开设分支机构和新业务等举措,对农村县域资金留在当地使用起到了保障作用。
(三)完善贫困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一是信用体系的完善。“信用村、镇”建设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开展,为金融机构顺利进行扶贫开发创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到2010年末,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开展了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工作,约1.12亿农户的信用档案被个人征信系统采集,超过8000万农户参与了信用评定。此举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贷款的可获得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二是农村地区支付结算体系不断健全。到2010年末,1238家农村合作银行、1164家农村商业银行、28886家农村信用社、261家村镇银行已加入到人民银行支付系统。贫困地区的异地汇划渠道更加畅通,支付服务环境更加优化,支付清算更加快捷高效。
(四)扶持贫困地区优势产业、企业发展。金融企业为龙头企业、主导产业、特色行业提供高效便利的金融服务,以推动其发展,并保证贫困户通过增加就业而从这些企业、产业的发展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此种金融扶贫的模式包括:“金融机构+龙头企业+贫困户”、“金融机构+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据统计,2012年,农业银行重点支持了173家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其贷款余额达到130.2亿元,户均余额7528万元。
三、金融精准扶贫
金融精准扶贫既是精准扶贫,也是金融扶贫。其特点如下:1、主体是金融机构;2、客体是经过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对象;3、手段是适合精准扶贫对象要求和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3、目的是满足扶贫对象生产性金融需求,帮扶其脱贫。所以,金融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应该是:为了满足扶贫对象生产性金融需求,帮扶其脱贫,金融机构基于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的特殊需求和生产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其量身定做金融服务产品的过程。
首先,金融精准扶贫要明确扶贫的客体。确定了“帮扶谁”的问题,就明确了资金投放方向,资金投放方式和途径也能随之确定,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应以准确识别和建档立卡为依据,深入分析和掌握贫困人口的分布、数量、致贫原因、贫困程度、金融需求和生产特点等,建立健全金融精准扶贫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对扶贫对象进行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和动态管理,[3]使贫困人口识别与金融扶贫措施两环节有效对接。
其次,金融精准扶贫要确定扶贫的主体。不同性质特点的金融机构,各有其优势和弊端,我们应该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建立完善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的金融扶贫开发有机系统。政策性金融机构如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可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易地扶贫搬迀等项目;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可重点支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以及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发展;合作性金融机构可充分发挥其熟悉农村业务、网点较多的优势,进一步推动扶贫小额贷款、农户小额信贷、贴息贷款等金融服务。
再次,金融精准扶贫要解决好扶贫的方式问题。应基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生产发展特点以及需求特点,因地而异、因人而异,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扶持政策,找准扶贫方向和切入点,使得有限的金融扶贫资金能够取得最大的扶贫成效。对生存环境恶劣、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可将其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贫困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持的重点;对于那些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地区,就地扶贫成本高、难度大而且返贫率高,可帮扶其进行易地扶贫搬。
最后,应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金融扶贫相互配合,构建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一是不断丰富财政资金扶贫形式,在坚持传统的扶贫贷款贴息的政策基础上,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扶贫的新路径。二是探索研究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调控货币政策,实施差异化存款准备金率。三是在建立、完善贫困地区信用体系、清收不良贷款等领域,相关政府应加强配合协作。[1]如此,提高金融精准扶贫的实效性才成为可能。
摘要:金融精准扶贫兼具精准扶贫和金融扶贫的内涵特征。本文结合我国的扶贫实践,分析了精准扶贫、金融扶贫、金融精准扶贫的概念内涵,在此基础上对金融精准扶贫的要求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精准扶贫,金融扶贫,金融精准扶贫
参考文献
[1]么晓颖、王剑.金融精准扶贫:理论内涵、现实难点与有关建议[J],农银学刊,2016(1):4-7页.
[2]郭兴平.新时期的金融扶贫:形势、问题和路径,农村金融研究[J],2013(5):12-16页.
关键词:湘西;基础教育;精准扶贫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湖南精准扶贫的现状
扶贫帮困一直是我国国家领导人的历史使命,湖南作为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家乡更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2013 年 11 月 3 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湘西自治州调研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在十八洞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的思想,此后在云南、贵州、广西、甘肃等扶贫工作会议中又对扶贫开发的意义、任务、目标、路径、时间和责任等进行了非常系统、全面的阐述,使“精准扶贫”形成体系。
习总书记的“精准扶贫”为湖南省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先后从三个方面高位、强力、有效地推进着湖南的“精准扶贫”。一是精准识贫,全面推行扶贫对象实名制管理,“一个不少、一个不多、一个不漏”的进行清查,为“扶真贫、真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精准扶贫,在产业项目、金融扶贫、住房、职业教育等方面完善思路、调整政策,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提高扶贫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精准管理,改革扶贫考核,建立约束机制,实施动态管理,强化责任落实。
经过两年多的精准实施,湖南省贫困状况大有改观,特别是湘西自治州因地制宜发展以烟叶、杜仲、茶叶、柑橘、猕猴桃、油茶、蔬菜、百合、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建设,积极发展湘西黄牛、湘西黑猪等特色养殖业,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人均收入明显提高。很多出去务工的农民工及子女也陆陆续续返乡,摆在他们面前最重要的就是子女的教育问题,扶贫先扶智,在“输血”的同时,要从源头上提高农民的造血功能,打破贫困的“循环累积效应”。
二、湘西州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辍学率严重
近年来,虽然我国已经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湘西州地区中小学生辍学人数仍然居高不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家人进城务工,孩子一起进城做童工;这种现象在湘西州甚至全国都非常常见,孩子读到初一,因为学习压力没人辅导,心理无人抚慰,产生厌学情绪,家长就让孩子跟自己一起打工,一起挣钱等到成人后托人介绍一门亲事就成家,对家长来说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二是因经济能力被迫辍学;湘西州山多地少,少数民族聚居多,文化水平低,只能勉强度日,而学校三天一小补,五天一大补的补课现象严重,学生要缴纳很多补课费用,学杂费用过高是学生辍学的另一个原因。三是就业困难;我国自2000年大学扩招以后,每年大批的大学毕业生从学校毕业,加上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就造成家长的投入不能产生满意的经济回报,使家长产生“读书无用”的感觉。四是因学校人数少,家长丧失了信心;很多偏远山区出现“一校一师一生”的尴尬境地,造成家长觉得只有一个老师,反正也学不到什么知识,还不如回家。
(二)学科结构不配套
德智体美劳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
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城区基础教育的学校对音乐、体育、科学、信息技术等专业老师的配备都比较完善。但偏远山区小学主要开设的课程是语文和数学,其他的课程如英语、体育、美术、科学、计算机等因没有专业教师,有的只是语文或数学老师兼职代课,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知识比较片面,有的英语老师半路出家,发音不标准,使学生跟城区的差距日益扩大,严重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
(三)学历低年龄大
师资素质是教育质量的关键,长期以来发达地区往往吸引学历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即使在湘西,师资力量也集中在城区;偏远山区因生活条件差、待遇低,教师队伍流失严重,以民办教师、代课教师、新分配的实习教师、“民转公”教师为主,且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偏低,他们的教学方式几十年如一日没有新意,观念陈旧懒于提升,教育质量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也阻碍了湘西孩子向前的道路。
(四)教学设施陈旧
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软硬件的齐头并进,“软件”师资力量的薄弱已经严重阻碍湘西州基础教育发展,但是硬件设施的落后更让人心寒。目前湘西州基础教育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薄弱,大部分学校存在校舍面积严重不够,危房多、教学设施落后、缺乏体育教学器材和学科教学器材等问题。
三、基础教育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改善办学条件
省教育厅应统筹初中改造工程、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城镇义务教育扩容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和资金,加大对湘西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改善非完全小学和教学点的基本办学条件,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校际间、城乡间差距。针对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学校重点加强图书馆(室)、实验室、体育场所、教学仪器设备配备以及寄宿制学校学生住宿条件的改善,减少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
(二)加强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
针对湘西地区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厌学导致的辍学和流失问题,进村入户摸底,了解具体原因。同时村干部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抓好贫困生的劝学工作,加强教育执法,依法推进控辍保学。对贫困生实行入学通知书、学生流失监控和辍学生返校通知书制度。通过媒体宣传、慈善助学、基金助学等多种途径,采取单位部门对口帮扶、干部职工及城镇居民对农村贫困生进行“一帮一”等多种形式,对贫困生广泛开展助学关爱活动。鼓励各地开发符合实际需要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学生因厌学而辍学。
(三)实施校校结对帮扶工程。
选取省内义务教育中的优质学校与贫困地区对应学段学校开展校校结对帮扶工作。支援学校选派事业心强、有管理经验的骨干老师对受援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价、继续教育及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指导;也可以各校选派一批老师进行一段时间的互换教学,支援学校的老师把各自优秀的教学经验教授给湘西地区的老师,也使湘西地区的学生充分享受到优秀学校老师的教学资源,受援学校的老师在优秀学校学习期间不仅能学习到优秀的经验也能感受到自己的差距,也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职称。另外还可以选派一部分学生到优秀学校进行插班学习,通过学习氛围的不同激发他们的学习斗志。
(四)加大面向湘西地区招生倾斜力度
目前省教育厅实施的“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等面向湘西贫困地区和农村学生的专项招生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使该地区的基础教育更加受到重视;因此应继续支持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实施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并对他们以后回乡工作给予优惠政策,在职称评定时优先晋升。
(五)提高教师待遇,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偏远地区教师待遇问题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但由于湘西地区教师普遍学历低、职称低,所以到手的工资也较低。因此要改善教师待遇,必须加大对湘西地区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奖勤罚懒,激发他们的斗志。除此之外,精准落实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把乡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对农村公办学校教师进行公费体检,让偏远地区老师感受到关心和关怀。
(六)实现学科的均衡发展
要实现湘西偏远地区基础教育各学科的均衡发展,上级主管部门要在提高老师福利待遇的同时改善老师的住房条件,对教师家属进行妥善安置。除此之外还要针对音乐、体育、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提高学校的重视程度,开阔学生的视野,缩小城乡学生的差距,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各届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希望在习主席“精准扶贫”思路的领导下,湘西地区在全面奔小康的道路上,能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力量,改变传统思想重视教育,缩小城乡差距,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吴雪瑞,张燕.边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前沿,2015(2):286-287.
[2]万倩,简春阳.西部偏远地区小学教育现状及改进措施之初探[J].教育时空,2011(13):141-180.
【教育精准扶贫计划】推荐阅读:
精准扶贫2019工作计划10-29
精准扶贫个人帮扶计划和措施例文09-22
宁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07-12
【精准扶贫】在创新中推进金融精准扶贫09-12
企业精准扶贫汇报09-23
精准扶贫帮扶方案12-10
教师个人精准扶贫总结06-06
精准扶贫名词解释06-16
精准扶贫结对帮扶讲话09-07
六个精准扶贫内容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