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推荐12篇)

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篇1

在这次直播报道中, 技术部门按照节目部门的需求建立了两级直播系统, 一级系统是位于北京航天城的主转播系统, 二级系统是位于酒泉航天城的分转播系统。在酒泉航天城的卫星车把酒泉航天城的公共信号和多路单边信号以MCPC方式传送到通信卫星转发器上, 由设在北京航天城的卫星车接收后, 将其中酒泉航天城的公共信号作为一路信号送到北京航天城转播系统中, 供现场导演切换使用。北京航天城转播系统输出的公共信号和现场多路单边信号经北京航天城卫星车以MCPC方式上行卫星转发器, 后经CCTV主控接收送至新闻频道演播室播出。

一“天宫一号”发射传送系统

“天宫一号”发射传送系统图如图1所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配置两辆卫星车。一辆是配备无线微波摄像机的三讯道卫星车, 上行一个9MHz的卫星转发器, 分别在酒泉卫星发射场, 酒泉航天城指挥中心以及新闻发布会现场等地做移动报道和传送素材使用。另一辆为主卫星车, 上行一个27MHz的卫星转发器, 传送酒泉发射基地的多路复用信号。酒泉发射现场多路复用传输系统为四路复用系统, 输入信号分别为:酒泉航天指挥中心转播系统的公共信号, 现场单边报道点的两路信号, 一路为备用。这四路信号经复用系统压缩复用后, 由主卫星车上行。其中公共信号由北京航天城卫星车下行接收, 两路现场单边报道点信号由CCTV主控下行接收后分别送到新闻频道和外语频道演播室, 为他们提供单边现场报道。

北京航天城配置三辆卫星车。卫星车1单独传输北京航天城转播系统的公共信号, 使用9MHz卫星转发器, 经CCTV主控下行接收。卫星车2传输北京航天城多路复用传输系统的输出信号。多路复用传输系统输入信号为:北京航天城现场无线微波机位, 北京航天城转播系统的公共信号, 控制大厅现场单边报道的两路信号。这四路信号经压缩复用后输出到卫星车2, 卫星车2上行使用27MHz卫星转发器, 由CCTV主控下行接收。其中公共信号送各个演播室, 两路现场单边报道点信号分别送到新闻频道和外语频道演播室。

卫星车3接收酒泉主卫星车上行的MCPC信号, 解出多路复用系统中的酒泉转播系统的公共信号, 并将这路信号送到北京航天城转播系统供导演切换使用。

二“神舟八号”发射和交会对接传送系统

这个系统与“天宫一号”发射传送系统相似, 只是由于资源配置原因北京航天城减少了一辆单独传送公共信号的卫星车。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配置两辆卫星车。一辆配备无线微波摄像机的三讯道卫星车上行9MHz卫星转发器, 分别在酒泉卫星发射场, 酒泉航天城指挥中心和新闻发布会现场等地做移动报道和传送素材使用。另一辆主卫星车上行27MHz卫星转发器, 传送酒泉发射基地的多路复用信号。酒泉发射现场多路复用传输系统输入信号分别为:酒泉航天城指挥中心转播系统的公共信号、两路现场单边报道点的信号和一路备用信号。这四路信号经复用系统压缩复用后送到主卫星车上行。其中复用系统中公共信号由北京航天城卫星车下行接收, 两路现场单边报道点信号, 由CCTV主控下行接收后分别送到新闻频道和外语频道演播室。

北京航天城配置两辆卫星车。卫星车1负责接收酒泉航天城多路复用传输系统信号。卫星车2负责传输北京航天城多路复用传输系统的信号, 其各路信号为微波摄像机、北京航天城转播系统公共信号和两路现场单边报道点的信号。这四路信号经压缩复用输出到卫星车2, 卫星车2上行27MHz卫星转发器, 由CCTV主控下行接收。公共信号送新闻演播室, 两路现场单边报道点信号分别送到新闻频道和外语频道演播室。

与此同时, 在陕西渭南测控中心安排一辆卫星车上行9MHz卫星转发器, 传输渭南测控中心的节目信号, 经CCTV主控接收后送到科教频道演播室。

三“神舟八号”飞船返回回收传送系统

神舟八号”飞船返回回收传送系统图如图2所示。

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飞船着陆场安排一辆卫星车, 上行9MHz卫星转发器传输“神舟八号”飞船着陆信号, 由北京航天城卫星车2接收。

北京航天城配置两辆卫星车。卫星车1输入北京航天城多路复用传输系统的信号。它分别是微波摄像机、北京航天城转播系统公共信号、两路现场单边报道点信号。这四路信号经压缩复用后输出到卫星车1, 由卫星车1上行27MHz卫星转发器, 由CCTV主控下行接收。公共信号送新闻频道演播室, 两路现场单边报道点信号分别送到新闻频道和外语频道演播室。卫星车2接收内蒙古四子王旗飞船着陆现场卫星车传送的直播信号, 并将这路信号送到北京航天城转播系统供导演切换使用。图3是位于北京航天城的卫星车。

四随后报道中使用的卫星车

“神舟八号”返回舱运抵北京时, 我们在北京昌平火车站和北京航天五院分别安排两辆卫星车, 接力报道“神舟八号”的行程, 分别上行9MHz卫星转发器, 传送火车站和航天五院的节目信号, 由CCTV主控接收后送新闻频道演播室。

五卫星车在这次航天报道中的特点

直播持续时间长。前后经历了“天宫一号”飞行器发射, “神舟八号”飞船发射, “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交会对接, “神舟八号”飞船返回着陆几个阶段, 共计约两个月。

传送地点多。节目部门除了在以往的酒泉卫星发射场、北京航天城和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用卫星车做直播报道外, 新增加了几处相关报道地点, 卫星车的安排满足了不同频道的节目需要。

报道形式多样。卫星车共参与现场直播、新闻连线、素材传送等多种报道形式。

卫星车参与数量多。这次直播报道中, 参与的卫星车数量为航天新闻报道中最多的一次。

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篇2

火箭升空585秒后,天宫一号被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在相继实现航天员上天、太空行走之后,中國为建设探索太空的前哨——永久载人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

胡锦涛等党和國家领导人分别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目睹了这次非同寻常的太空发射。

与中國此前发射的航天器不同,天宫一号不再是一叶孤舟,它安装了几个对接口,入轨后将等待一个月后发射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在地面人员控制下首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今后两年内,中國还将发射神舟九号以及搭载航天员的神舟十号,再与天宫一号对接,组装成一个能容纳三名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空间站雏形。这将使中國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独立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國家。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國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全新研制的。它高10.4米、重8.5吨,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舱体的最大直径达3.35米。与之前的载人航天器相比,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提供的可活动空间大大拓展,达15立方米,能够同时满足3名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天宫一号飞行的主要任务是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初步建立长期无人在轨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为空间站研制积累经验,进行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技术试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总设计师张柏楠说。

承担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T1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國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47次飞行。

“为了更加完美地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火箭技术状态作了170多项更改,运载能力提高了0.6吨,整流罩的外形和体积作了优化更改,入轨精度也得到很大提高,相当于再造了一枚新火箭。”火箭总指挥刘宇说。

中國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透露,天宫一号携带了高光谱相机,在轨期间将开展多项空间科学研究,包括探测中國农作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农药残留和病虫害。此外,科学家还将利用天宫一号提供的微重力环境进行光子晶体试验。光子晶体是可能替代半导体器件并引发信息技术革命的一种新材料,在地球引力影响下,光子晶体很难进行大尺度试验。

“在航天科技和太空探索方面的投入表明,中國正在成为一个世界强國。这是它不断增长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必然结果。”美國布鲁金斯学会资深战略专家彼得-辛格博士接受新华社记者邮件采访时说。

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空间站可以提供地球上不具备的微重力环境研究和开发平台。中國开展载人航天,建立空间站,目的是和平开发空间资源,让空间资源为人类服务。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好和平。中國空间站要成为世界科学发展进步的平台,为人类太空探索作出贡献。”

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篇3

——纪念天宫一号发射成功

敬爱的党组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古代,中华民族就对太空充满好奇,想象出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敦煌飞天壁画等等。明代官员万户甚至坐在捆绑着火箭的椅子上,进行飞天试验。随着天宫一号的启程,建立“天上宫阙”不再是梦想,中国人的飞天事业再登高峰,书写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篇章。

2011年9月29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全长10.4米的天宫一号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舱体最大直径3.35米,比神飞船大了许多。11月初,神舟八号将在同一发射架上升空,在太空中与天宫一号交会。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从此,苍穹之上将会有一座真正的“天宫”,一座属于中国人的“天宫”!“天宫一号”的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事业上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战略意义。

从建国初期航空事业的零基础到航天技术的逐步成熟;从神舟一号小试牛刀到天宫一号成功升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几乎是以一步一个乃至数个跨越的速度在前进,以一个后来者居上的气魄震惊世界。

天宫一号的发射在国庆前期,有人把其称为国庆献礼。的确天宫一号的发射是一件值得举国欢庆的大事,向世界展示中国经济发展实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国际地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其喝彩呢?

从天宫一号的发射成功我们大学生党员应该学习宇航员的精神,时代需要榜样,时代召唤英雄。

第一,学习他们吃苦的精神,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埋头苦干,艰苦创业。今天,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有些人迷失了方向,在他们眼中,人生的目标就是金钱。而航天员们的成功,则从正面向社会昭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意志,离开正确的事业发展方向,单纯以金钱作为追求的目标,只会走入歧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艰苦奋斗,反腐倡廉,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需要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的载人航天精神。

第二,学习他们战斗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艰险,知难而进,一往无前,敢于胜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进入了一个攻坚阶段,我们将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此时更应该大力弘扬特别能战斗的载人航天精神,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懈登攀。

第三,学习他们攻关的精神,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刻苦钻研,严细慎实,不懈探索,勇于创新。对于即将执行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中国来说,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且为我们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

第四,学习他们奉献的精神,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团结一心,共创伟业。团结就是力量,协作凝聚希望。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军事水平的竞争,更是民族精神力量的竞争。我们应当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共同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勇于奉献、不怕牺牲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同样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保证。

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一代代航天人艰苦奋进的动人业绩和英雄精神,正成为我们民族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给我们民族带来的最大收获。

相信中国作为世界航天领域的后起之秀,必将勇往直前,向着更远的路进发,那么就让我们期待着一个月后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的完美对接吧!

思想汇报天宫一号 篇4

敬爱的党组织: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航天领域的高速发展,正表明我国的综合国力在日渐增强。而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那一天的场景,我记忆犹新。2011 年 9 月 21 日 20 时整,我怀着激动地心情早早地站在西北工业大学大翱翔学生活动中心广场上,夜色笼罩着 9 月的西安,天气很凉,但是还是有许多大学生和我一样站在露天的广场,目不转睛地盯着学校的大 LED 屏。此刻,虽然还没有发射,但是周围激动的议论声,开心爽朗的笑声,和抑制不住的自豪情绪早已弥漫着整个广场。坐在这人声鼎沸的广场,我 的心也和周围所有人一样无法平静 21 时 16 分,天宫一号” “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发射,火箭点火时,我能感觉到广场内的气氛,刚才还热烈的场景一瞬间就像不曾发生一样,全场 只听得到火焰喷射的隆隆声和发射场的技师不断重复的“正常”声。我能体会到,那四只脱 落的助推器就像千万根风筝线,牵动着每个炎黄子孙的心弦。直到整流罩脱落,太阳能帆板 顺利张开,全场由衷爆发出一阵阵如浪潮般的叫好声。天宫一号奔向太空,这是中国迈出意 义非凡的一大步,同时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实现了全面载人航天飞行能力。根据了解,“天宫一号”只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但并不时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站,它 只是一个雏形——一个重 8T 多的空间实验室的雏形。“天宫一号”设计寿命期为两年,在这 两年内,我国将会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宇宙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完成 空间使命的交会对接。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 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掌握空间交会对接的技术,为建造空间实验室 积累经验,为建造中国的空间站打牢基础。“天宫一号”升空入轨后,发射中心将在 11 月 1 日发射神八。短暂却无比精彩,精准又不失雄伟豪迈。

天宫一号成功发射的全过程正如新中国 60 多年的一个缩影。几十年里,我们在党的四代领导人的带领下,战天灾,斗人祸,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党的一切为人民的方针从来就没有更改,没有偏差。在不断地校准,不断地前进 的过程里,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古老的王国正在艰难地挣脱束缚她的蝉蜕,而结果呢?不言 而喻,这个艰难前进了 60 年的王国拥有着全世界最智慧的人民,最新鲜的血液,最强大的 精神,也必将拥有最辉煌的历史,最灿烂的篇章,最绚丽的明天!那顺利展开的帆板不正像新中国会胜利展开的翅膀么?她会像以前一样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六月的羊角旋风就要来了,没有谁能阻挡她的腾飞!

“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一笔,也说明我国的航天事业在稳步,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它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产物,因此,我将努力用实际行动去创造条件,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的组织。

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一方面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今天做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明天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让亚洲巨龙真正腾飞!

经过一年的学习,我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思想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对党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人处事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逐渐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处事方式更加成熟。为了尽快成长起来,我一方面不断学习党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党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处处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各种党的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加强自己的思想认识。

天宫一号观后感 篇5

六(9)班张 梦 栎

2011年9月21日21时16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天宫一号”发射的全部过程。

天宫一号奔向太空,这是中国迈出意义非凡的一大步,同时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实现了全面载人航天飞行能力。

据了解,“天宫一号”只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站,它只是一个雏形——一个重8T多的空间实验室的雏形。“天宫一号”设计寿命期为两年,在这两年内,我国将会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宇宙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完成空间使命的交会对接。为中国构建太空空间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人类探索做出贡献。10、9、8、7„„随着山崩地裂的一声巨响,火箭“嗖”地飞向太空。一团团烟雾把火箭染成了暗红色,像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一般。这一刻所有的人都兴奋起来,欢呼起来,正是这飞天的呼喊和航天人的努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共同构成了今天这壮观、伟大、神圣的美好瞬间。

解密“天宫一号”科技 篇6

“天宫一号”将对地球光谱探测, 可测渤海漏油面积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表示, “天宫一号”将安排开展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环境探测和对地观测三个方面的空间科学实验。在对地观测方面, “天宫一号”将实验一种高分辨率光谱相机, 实现对地球进行光谱探测。

据介绍, 这次“天宫一号”对地观测将首次实验短波红外光谱仪探测, “天宫一号”上使用的对地观测设备与遥感系列卫星星载对地观测设备不同, 后者使用的技术与设备都具有较高的成熟度, 可直接应用;前者则注重实验性质, 实验成功后观测设备才会用于卫星使用。

张善从介绍, 比如最近渤海漏油事件, 普通的相机看不出来海面的变化情况, 通过光谱仪可探测石油泄漏影响的海域面积, 以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等。

据悉, 这种光谱相机是国内第一种短波红外光谱探测设备, 也是目前国内空间分辨率最高的一种设备, 其空间分辨率最高将达到10米, 而国外同类型仪器的空间分辨率都是百米量级的, 甚至有1000米量级的。

我国陆海天基测控网首次携手, 为“天宫一号”保驾护航

从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获悉, 我国自行设计、研制和建设的陆海天基三位一体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 第一次正式携手为“天宫一号”及后续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保驾护航。中继卫星的加入, 使“天宫一号”测控覆盖率大幅提升。

针对任务要求, 科研人员在原来测控通信网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技术创新和调整, 新建了澳大利亚当加拉测控站;与巴西阿尔坎特拉和法国奥赛盖尔、凯尔盖朗3个测控站进行了国际联网;对北京航天飞控中心重新设计和布局, 新建了第二指挥厅;开发研制出交会对接任务飞控软件, 满足了双目标协同管理要求。

海上测控力量由远望三号、远望五号和远望六号远洋测量船承担。考虑到后续载人航天任务高频度发射特点, 系统进行总体方案设计时, 以保证交会对接重点测控弧段为基本原则安排船位, 远望五号船布设在日本以南海域, 完成入轨和刚性对接段测控任务, 远望六号船布设在新西兰以东海域, 完成第5圈变轨测控任务。

中继卫星被称为“卫星的卫星”, 是航天器在太空运行的数据“中转站”, 可为中、低轨资源卫星提供数据中继服务。“天宫一号”和后续将要实施的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 我国中继卫星系统正式作为陆海天基三位一体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的组成部分发挥重要作用。两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02星的加入, 将提供三分之二以上的轨道覆盖率和百兆以上的高数据传输速率, 使我国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的整体能力显著提高。

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为“天宫一号”, 打造超级智囊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被送入预定轨道后, 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就正式开始运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西安分院技术专家介绍, “天宫一号”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是按载人飞行的要求设计的, 在后续的载人飞行中, 航天员可以通过仪表控制器这样一个人机界面实现对整个目标飞行器的全盘掌控, 不仅可以直接获取飞行器所有分系统的技术指标, 而且可以掌握飞行器的运行姿态。

“天宫一号”的人机界面完全是按照载人的状态来设计的, 在未来的载人飞行中, 航天员在太空可以借助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进行短信息编辑和收发电子邮件。如果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文字和图像资料需要在飞行器与地面之间进行交换, 那么航天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流。而这些界面与地面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系统一样智能, 可以直接输入文字, 并可以添加8兆以内的附件, 可传递大量的数据信息。

为确保软件在轨期间的稳定运行, 西安分院的设计师通过对软件进行优化设计实现了在地面对软件进行更新, 这样可以有效地确保软件的升级, 也可以确保航天员的超级智囊增加新的功能。由于仪表控制器软件是未来航天员观测飞行器整体状况的主界面, 软件运行的稳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航天员的安全。

攻克“天宫一号”在轨, 长寿命技术难关

“天宫一号”的使用寿命要达到两年, 这对研制团队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对此,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型号主管设计师李兴乾表示, 研究团队已提前做足准备, 攻克了飞行器在轨长寿命的技术难关。

据介绍, 为防止“天宫一号”发射升空时所携带的资源如气体等外泄影响航天员的使用, 科研人员在研制中对舱体密封性提出很高要求。李兴乾说, 这使“天宫一号”所携带资源泄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同时也携带足够的气源进行泄漏补偿, 不会影响航天员的正常使用。“‘天宫一号’舱体密封性很好, 所携带的资源足以供应航天员工作和实验时的需要。”

“天宫一号”里的500余台大小设备对其在轨运行十分关键, 在太空中, 这些设备一旦出现故障该怎么办?李兴乾说:“我们设计时已做了充分的地面试验, 有的设备试验次数达万次以上, 就是为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他透露, 研制人员经过大量试验, 在参考同类设备实际飞行结果数据的基础上, 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制定了几百种预案, 从系统、到分系统、到单机, 各级、各层面上都做了备份, 保证“天宫一号”身体各部件的正常运转。

“在一些关键设备的控制上, 我们还设计了‘双保险’, 比如无人期间设备自动控制, 有人时还可以让航天员参与进行人工控制。”李兴乾补充道。

“天宫一号”中有人时的生活丰富多彩, 无人时也并不“寂寞”, 除了进行空间探测等试验外, 它还要时刻对太空中随时可能遇到的危险保持高度警惕。太空垃圾就是其可能遇到的危险之一。由于它们和航天器之间的相对速度很大, 一般为每秒几千米至每秒几十千米, 因此, 即使轻微碰撞, 也会造成航天器的重大损坏。

李兴乾指出, 研制人员在“天宫一号”舱体上设计了特殊防护装置, 较小的太空垃圾几乎不会对飞行器造成多大影响;遇到体积较大的太空垃圾时, “天宫一号”会启动预警机制, 躲开危险物以保证安全。

太空环境千变万化, 太阳因能量增加向空间释放大量带电高速粒子流就是太阳风暴, 强烈太阳风暴会使航天器受到干扰。这两年是太阳活动高峰年, 研制人员预计到“天宫一号”将会遭遇太阳风暴的影响, 致使其轨道的衰减速度加快, 进而影响下次与飞船的交会对接。

李兴乾说, 研制人员适时会利用地面控制系统, 启动“天宫一号”上的推进器将自身往高处托举, 使之维持在要求的轨道高度。即使不发生太阳风暴, “天宫一号”在太空中运行的轨道高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李兴乾说, 在与飞船交会对接时, 它会飞得低一些, 大约距离大气层340公里;无人期间则会飞得高一些, 约370公里, 因为越高的地方空气密度越小, 轨道衰减少, 更加节约能源。

“天宫一号”航天员生命保障系统, 开始自主运行

从中国航天员中心获悉, “天宫一号”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已经启动, 转入自主运行状态, 航天员进入“天宫”前将建立载人环境。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环控生保系统专家李英斌在接受采访时说, 人在太空生存, 必须要依靠航天器提供适宜的氧气、湿度、温度和压力等条件。尽管历次神舟任务已在这方面积累了成熟经验, 但“天宫一号”任务仍然提出了巨大挑战, 特别是很多产品要长期耐受温湿度、振动冲击、真空低压、失重等多种特殊环境考验。

李英斌说, 这次任务提出了严苛的舱内微生物指标和可吸入颗粒物指标要求, 为此, 他们专门研制了微量有害气体净化装置, 采取综合手段对舱内气体高效净化。此外, 还首次带入了微生物净化装置, 为航天员打造高度洁净的环境。

据介绍, 水汽会引起电器设备受潮短路, 人在潮湿的环境中也不舒服。因此, “天宫一号”还有专门的储箱回收人体呼吸、排汗等代谢产生的水汽。

长二F火箭换了, 全新“大脑”

任何一发火箭在点火升空之后之所以能够按照预定轨迹飞行, 并且最终能够精确地将目标送入预定轨道, 主要是靠火箭的控制系统来完成整个过程。承担“天宫一号”发射任务的改进型长二F火箭总设计师荆木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改进型长二F火箭的控制系统是个全新的系统, 从使用的方案、原理、具体设备、软硬件等方面都与传统状态的“长二F”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当于给火箭置换了一个全新的“大脑”。

“和先前的长二F火箭相比, 改进型长二F火箭控制系统的一个重大更改是, 取消原先的气浮陀螺平台, 采用两套惯组作为测量装置, 可以更好地满足火箭在俯仰偏航方向上的机动要求。”荆木春解释, 惯性测量组合是火箭控制系统的核心, 也是影响火箭入轨精度的关键部件。

有了上述制导工具, 改进型长二F火箭在制导方式上, 首次使用了迭代制导技术。这些做法都是为了满足交会对接任务对火箭入轨精度、轨道调整适应性和可靠性等多个方面的要求。

“天宫一号”发射升空 篇7

突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发射“天宫一号”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该技术是指两个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空间通信和遥感平台等大型空间设施在轨装配、回收、补给、维修以及空间救援等方面。到目前为止,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掌握完整的交会对接技术。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重达8.5 t,全长10.4 m,最大直径3.35 m。其构造为两舱型,分为前边的实验舱和后边的资源舱,使用寿命为2年,是迄今为止我国最长寿的近地轨道飞行器。实验舱由密封的前锥段、柱段和后锥段组成,可用于2~3名航天员驻留期间的在轨工作和生活。它的前端装有被动式对接机构、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进行航天器的交会对接试验,资源舱内装有变轨和姿控火箭发动机,为目标飞行器提供动力,以调整轨道高度和运行姿态,两侧的太阳能电池板为其提供电力。

“天宫一号”在11月3日与发射升空的“神舟八号”飞船实施了首次空间飞行器无人交会对接。由于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中都以每小时27000 km以上的高速运行,因此一旦在对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相撞事故。1966年3月16日,人类的首次航天器交会对接,就因人为扳错开关造成飞船姿控系统出现故障差点发生意外。这就使得“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实行无人交会对接试验变得非常重要。

“天宫一号”在额定的2年在轨运行期间,除与“神舟八号”飞船实现空间交会对接外,还要与“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先后进行对接。依次完成与3艘飞船的联袂飞行,其中至少有一次是载人飞行。

建造空间实验室

2012年年底前,“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要完成无人和载人空间交会对接试验。其与载人飞船对接之后,就成了简易的空间实验室,入住的航天员可以开展一些科学实验,这样一来,在2年运行期间,它就初步成为一个长期无人在轨运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平台。正缘于此,我们又将“天宫一号”的升空飞行称为“筑巢之旅”。

按照工程计划,2016年前,我国空间实验室将研制完成并发射。具体地说,就是要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2个空间实验室。“神舟”飞船将进行载人飞行与之对接,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天宫二号”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实验研究。“天宫三号”将主要完成验证再生式生命保障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任务,还将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2个空间实验室的发射、运行和应用,将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即建造载人空间站积累经验和提供借鉴。这体现了中国发展航天事业历来坚持的不走弯路的原则。

通过在轨组装建成空间站

空间站是一种在近地轨道上长时间运行、能供多名航天员在其中生活、工作和巡访的载人航天器,小型的空间站可一次发射完成,较大型的空间站需分批发射组件,在太空运行轨道上组装成为整体。空间站的基本组成以一个载人生活舱为主体,再配加有不同用途的舱段,如工作实验舱、科学仪器舱等,同时对接救生载人飞船。我国空间站建设虽然时间稍晚,但是起步较高,采用轨道组装的办法建造而成。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建设,将充分继承载人航天工程的前期成果,继续使用已有的“神舟”飞船,同时研制核心舱和实验舱,并于2020年前后进行发射,在轨组装成基本型载人空间站。它大致包括1个核心舱、2个科学实验舱、1艘载人飞船和1艘货运飞船,总质量约60 t。其中,核心舱要求长期有人驻守,航天员的往返将由“神舟”号飞船来承载。

由于核心舱至少重20 t,我国正在研制以液氧和煤油为推进剂、最大运载能力为25 t的大推力近地轨道新型火箭“长征五号”,并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了组装基地。与之相匹配,我国第四个航天发射场正在海南文昌建设。

载人航天能力是彰显国家影响力和标志大国地位的核心内容之一。载人空间站在和平开发利用太空资源和保护地球环境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空间站以和平探索和利用太空资源、服务社会发展、造福人类为长远目标。它的建成和应用,必将为实现中国航天技术的飞跃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链接1“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成功

从对接机构接触开始,经过捕获、缓冲、拉近、锁紧4个步骤,“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

链接2我国载人航天工程3步走

第一步,发射2艘无人飞船和1艘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1个8 t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天宫一号心得体会 篇8

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称呼,我怀着期待的心情早早地坐在了电视机旁,等待着这一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时间越来越近,我的心情也越来越紧张,随着倒计时的开始,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屏幕,伴随着一声巨响,我从沙发上蹦了起来。

我的心也飞向了深蓝色的充满了奥秘的太空,随着天宫一号一起翱翔在无垠的充满想象与创造力的空间中。

人类对神秘太空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无垠的宇宙有着太多的奥秘。做为世界新一代的主人,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继续努力探索奥秘的宇宙,而这一切都要靠我们现在的努力。

我为这些勇于探索太空的科学家喝彩,我要把他们当做我学习中的楷模,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国家的自豪。

看天宫一号庆国庆作文 篇9

今年的国庆节非比平常的国庆节,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太空空间实验室。它的发射成功,给祖**亲一份很好的寿礼

虽然我因复习没有看到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直播,但我在国庆放假的第一天,从电脑的搜索中看到了直播。

在发射前,还有一段小插曲呢!天宫一号在出厂时,为了让“天宫一号”经受长途跋涉的考验,安全抵达发射场,研制团队在运输细节上可谓做足了功课。“天宫一号”块头超大,使用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包装箱,还专门给它设计了一个内部减震系统、温控系统。

天空一号将于9月29日9月29日晚21时16分03秒发射。“10,9,8,7,……”我的心随着电视机中直播的倒计时声音怦怦直跳。“3,2,1,点火!”随着指挥控制中心的.一声令下,长征二号f托举着天宫一号腾空而起,奋力跃向太空,虽然我看不太清火箭的姿态,但我对它的能力还是很放心的。因为我知道它的背后一定有无数的我国航天科学家的支持,也有我国国力的鼎力支持。我从电脑的搜索中知道,运载火箭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力气,卫星才能获得足够快的速度,到达足够高的轨道,运载火箭在技术上必须非常可靠,才能把卫星安全送到目的地,这几样长征二号f都是当之无愧的。自打它执行首次任务以来,从来没有失误过。

21:27,星箭分离。天宫一号最后握了一下火箭的手,展开太阳能帆板,掉转角度冲向太空轨道。指挥控制中心想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代表着天宫一号发射的初步成功,代表着科学家的辛勤劳动有了回报,代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事业又有一个新的飞跃。不过我知道,现在高兴的还太早,因为它要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那才是真正考验我们的时候呢!不过我很自信,咱中国科学家的水平在那儿摆着呢。

不管怎么样,天宫一号发射初步成功!这无疑为国庆节添上了喜庆的气氛,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也激励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贡献。让我们祝天宫一号能圆满完成任务。

为巨龙天宫一号“点睛” 篇10

天宫一号的发射和对接,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汗水。这里我们要介绍的是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运输飞船的交会对接过程中,参与完成了“CCD光学成像敏感器”的研制工作的功臣李金宗教授。正是他为天宫一号这条巨龙,奉上了“点睛”之笔,使它在太空腾飞和遨游中完成对接。

勇于挑战 给天宫一号一双“慧眼”

李金宗,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已完成国家计划项目、“863项目”、创新基金项目和院所合作项目等30余项,并曾荣获航天部预先研究先进工作者、国家高技术863-409主题研究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而最让李金宗引以为豪的,是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交会对接CCD光学成像敏感器目标标志器及相机滤光片的研制,成功地用于“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等运输飞船的近距离观测引导设备,完成在轨交会对接任务。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的项目。天宫一号在太空中以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绕地飞行,自身重量达8.5吨,还需要在强阳光、强辐射和复杂外热流等恶劣的太空环境中达到稳定性高、可靠性强的工作状态实现对接,这是非常困难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为他们安置一双精确制导的“慧眼”。李金宗教授带领的团队就是要研制交会对接精确制导环路中的引导设备——“天宫”的十二台目标标志器和适配的“神舟”相机滤光片。

在交会对接的近距离段,目标标志器和相机滤光片两者协调工作,即使在强阳光、强辐照和复杂外热流等恶劣环境中,也能消除干扰,排障点睛,实现引导功能。这是事关交会对接成功与否的一项关键技术。交会对接过程的遥测数据和实际效果表明,李金宗教授团队设计和研制的系统在交会对接的整个过程中都处于设计范围的最佳状态,出色地完成了引导功能。李金宗教授带领的团队也因此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是全国高等院校中唯一获得该项荣誉的单位。

科学精神 给团队点亮一盏明灯

实际上,为了那一刻的对接,李金宗教授带领哈工大图象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进行了长达5年的攻关。五年中,李金宗体会到,要完成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科学精神同样不可或缺。而李金宗用他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成为团队前进的一盏明灯。

首先是创新精神。李金宗知道在这样一个前沿、高端的科研项目中,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唯有创新才有出路。他常说:“科学研究既要有前沿性,更要有前瞻性”,鼓励团队突破创新。事实上,得益于前期预研的创新成果,当面临交会对接观测设备的竞标任务时,这个团队已经完成4项成像精确制导和2项近距离交会对接的部级鉴定项目,并且出版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模式识别导论》等专著,从众多竞标者中脱颖而出。同样因为创新,他们将项目做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其次是拼搏精神。李金宗介绍说,因为太空环境中光线强度、温差等条件变化巨大,为了测试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抗干扰能力,团队成员顶着酷暑,在地面温度近50℃的外场进行试验,从安装调试到获取数据,一干就是几个小时。很多队员的皮肤被日光灼伤,胶鞋与地面黏在一起。低温环境稳定性测试过程中,他们在滴水成冰的哈尔滨寒冬深夜对设备持续进行5小时以上的试验,团队成员与钢铁制造的设备一起经受严寒的考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有人被冻感冒,有人耳朵被冻伤,但是没有一个人退缩。

此外,李金宗和他的团队还表现出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以及勇于尝试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一方面,放下包袱敢于拼搏,另一方面,面对错误勇于担当和改过。精神照亮科研,汗水换来收获。李金宗教授带领的团队设计和主持研制的CCD光学成像敏感器关键设备经受住实践的检验,获得了成功,同时获得了5项国家专利。

技术创新 助力中国航天新时代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起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空局和中国已经实现了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而实现载人和人控交会对接的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目前,国际上的同类技术均采用逆向反射器构成的被动的合作目标,而未采用主动光源的合作目标。李金宗领导研发的CCD光学成像敏感器的合作目标设计了具有主动光源的目标标志器,标志着中国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上,打破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格局,有了属于中国的自主创新技术,为中国建立空间站铺平了道路。

2012年12月24日,经专家评审鉴定,充分肯定了该项目在应用于“天宫一号”与神舟飞船交会对接上所取得的成绩,同时总结了其技术创新点:首先,在标志器方案的选择上,突破了目前国际上同类方案均采用被动反射器方案的现状,而设计和研制了主动标志的新方案,建立了相机滤光片与主动标志器适配模式,解决了交会对接过程中强干扰(包括阳光和激光雷达)等技术难题。其次,首次将塑封发光二极管成功地用于空间飞行器在轨舱外操作的航天设备,作为“天宫”目标标志器的发光器件,在轨寿命长达16年以上,而远场波束的能量集中度由原来的50%左右提高到89%以上;首次将光纤面板成功地用于空间飞行器在轨舱外操作的航天设备,构成匀光器,完成点/面光源的转换,并且使其具有抗辐照性能,且具有高均匀性和高对称性的特征,消除了成像“花瓣”和“鬼影”,提高了识别与测量的精度。最后,解决了高截止深度窄带滤光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斜入射补偿设计解决了角度效应问题,同时实现了一组涵盖通带透过率(大于95%)、止带截止深度(小于0.06%)、窄通带且接近矩形等高性能光学滤波参数,在阳光斜入射时,能大大缩小阳光在像平面内的干涉区域,大大减小能分辨标志器像斑的阳光最小入射角,并且使其能与目标标志器在强阳光、强辐照和复杂外热流环境中保持最佳匹配。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项目科学技术先进,研制难度大,发明创新性强,具有多项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空白,在目标标志器和滤光片技术领域,属国际领先水平。

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篇11

2011年9月29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在中国航天事业上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战略意义。

2011年11月3日,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宣布:天宫一号、神舟八号首次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继掌握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之后,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在经过一系列的太空实验和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后,神舟八号于 11 月 17 日成功在内蒙古着陆。这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又成功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创业条件艰苦,广大航天人身居戈壁荒漠,胸怀凌云壮志,放眼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以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创造了中华民族科技进步的奇迹。从科研所到试验基地,从北国寒冬到南国炎夏,从大漠风沙到瀚海惊涛,到处留下了航天人辛劳的足迹,洒下了他们不懈奋斗的汗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十年一剑,光耀神州。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中国科技发展的新的里程碑,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又一非凡壮举。成就这一举世瞩目的高科技领域宏伟事业,既靠我们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作后盾,也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中国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顽强意志和杰出智慧,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

吃苦的精神,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埋头苦干,艰苦创业。今天,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有些人迷失了方向,在他们眼中,人生的目标就是金钱。而航天员们的成功,则从正面向社会昭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意志,离开正确的事业发展方向,单纯以金钱作为追求的目标,只会走入歧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艰苦奋斗,反腐倡廉,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需要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的载人航天精神。

战斗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不畏艰险,知难而进,一往无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进入了一个攻坚阶段,我们将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挑战,此时更应该大力弘扬特别能战斗的载人航天精神,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懈登攀。

攻关的精神,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刻苦钻研,严细慎实,不懈探索,勇于创新。对于即将执行十一五规划的中国来说,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且为我们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

奉献的精神,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团结一心,共创伟业。团结就是力量,协作凝聚希望。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军事水平的竞争,更是民族精神力量的竞争。我们应当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性、能动性和创造

性,共同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一代代航天人艰苦奋进的动人业绩和英雄精神,正成为我们民族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弥足珍贵,是激励中国人民奋发进取、勇攀科技高峰的强大力量和宝贵财富。作为新一代的党员,我们需要戒骄戒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并在实践中检验与应用,在中国的大地上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地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汇报人:XXXXXXXXXX

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篇12

学院名称: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学生姓名:王建祥 樊杨伟 高鹏飞 指导老师:张家伟 孙理想

2011全国大学生第五届结构设计大赛兰州交通大学组委会

2011年10月

一、设计说明书

根据竞赛规则要求,我们从模型的用材特性、加载形式和制作方便程度等方面出发,采用了单、双层复压竹皮,502胶水作为粘结剂,精心设计制作了“天宫二号”多层房屋结构模型。

1、结构体系

主体为框架的结构体系:四根柱子与横梁的有机连接,作为主要的荷载承受系统,承担结构的整体受弯、受压和抗剪;斜拉撑(外立面构件)协调上述两者共同工作,承受荷载;楼层之间具有足够的承载刚度,各层空间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2、截面选择

直立柱:采用8mm*8mm*11.3mm一层竹材规格为1250*430*0.5mm本色侧压双层复压竹皮横截面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形状。

横梁:采用6mm*6mm*8.5mm一层竹材规格为1250*430*0.35mm本色侧压双层复压竹皮横截面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形状。

3、节点设计

支座处:采用封闭局部加固端部,保证能承受较大的支座反力; 梁与柱:采用立体三角形粘结,以便保证此粘结端成为刚性结点。

4、制作处理

在制作过程中使模型局部有一定的预应力,使梁尽可能受压力而少受弯,有利于梁的稳定和减少挠度。

5、设计假定

(1)材质连续,均匀;(2)梁与梁之间结点为刚结;

(3)杆件计算时采用钢结构的计算模式;

(4)加载时,荷载以集中力的形式作用在指定的九个节点处。

根据以上假定,通过结构力学求解器建立计算模型,所得的内力和位移作为构件设计的依据。

6、结构创意

A 结点设计采用整片竹片模拟型钢搭接方式连接而成。

B 柱子、横梁采用等腰直角三角形截面,主要以三角形为主受力,满足三刚片几何不变体系。C 柱子与底板采用立体三角形粘结,以便保证此粘结端成为刚性结点。D 在柱子横向设置了加固竹材圈,并设置了加密区。

二、方案图

1.模型结构图

“天宫二号”多层房屋结构模型CAD出图

“天宫二号”多层房屋结构模型CAD三投影图

“天宫二号”多层房屋结构模型结点图

“天宫二号”多层房屋结构模型实物图

三、计算书 1.结构选型

采用了上小下大的结构模型,柱子、横梁采用等腰直角三角形截面,主要以三角形为主受力,满足三刚片几何不变体系。结点:采用整片竹片模拟型钢搭接方式连接而成。

楼层净高:

一层:24.3cm 二层:24.2cm 三层:24.2cm 四层:24.6cm 模型总高度:100cm+2mm 2.荷载说明

二层荷载加载质量:5*1800g 三层荷载加载质量:4*1800g+2*675g 四层荷载加载质量:3*1800g+2*675g 水箱荷载加载质量:3.2L 3.计算简图与静力分析

静力分析:

结构顶部加载盛4L水的水箱,根据受力特点及结构形式,将荷载简化为均布力,分别同时施加在结构的四根承重柱上。

根据荷载的分布和动荷载的加载,找出结构最大处位移和最大处应力,分析最大处节点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简图

梁的计算剪力图

单层框架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图和弯矩图

四、结构分析总结

1、根据分析的结论,我们选择上小下大正四边形作为主体形状,受力均匀,加载方便。

2、根据梁的受静荷载和动荷载,采用变形柱,加固柱子结点很有抗震效果。

3、主梁与次梁、柱与撑杆之间相交时,节点通过端点延伸木条粘结,用502胶水加固,并用木条缠绕两圈,防止截面变形开裂,大大提高了斜梁的稳定性、强度和刚度。

参考文献

1、材料力学(第五版),孙训方,2009,高等教育出版社

2、结构力学(上,第五版),李廉锟,2010,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土木工程 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下一篇:徒手攀岩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