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的感染管理制度

2023-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当今快速变化和不断变化的今天,我们都与制度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制度是我们需要遵守的规则或行动准则。那么,制度如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icu的感染管理制度》,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icu的感染管理制度

综合干预措施对ICU院内感染的影响

[摘要] 目的 通过前后对比,了解我院ICU采取的综合干预措施对ICU院内感染的影响。 方法 将2012年480例患者作为干预组,2011年41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干预组给予院内感染的综合干预措施进行干预,统计比较干预组与参照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 结果 干预组的病例感染发病率及患者日感染发病率分别为9.8%、10.8‰,参照组的病例感染发病率及患者日感染发病率为17.6%、17.9‰,干预组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尿道插管相关性泌尿道感染、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干预后亦有所下降。 结论 我院ICU采取的院内感染综合干预措施行之有效,可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关键词] 综合干预措施;ICU;院内感染;感染控制

[

[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ICU;Nosocomial infection;Infection control

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的病区,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入住时间长,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及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造成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功能相对低下,容易发生院内感染[1]。医院感染是当前医院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它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影响医院的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而且还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和增加其医疗费用 [2]。世界卫生组织在医疗保健相关感染的疾病负担报告中指出,医院感染增加了诊疗工作的复杂性,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住院时间延长、花费增加,甚至导致伤残或死亡 [3]。为提高医疗质量,我院ICU采取多种综合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干预组为2012年1~12月入住我院ICU 48h以上的患者共480例,有157例意识障碍,男272例,女208例,年龄22~87岁,平均(52.3±4.9)岁,住院天数3~28d,平均(8.2±1.7)d。将2011年1~12月在ICU住院48h以上的患者410例作为参照组,有135例意识障碍,男219例,女191例,年龄25~85岁,平均(49.5±4.3)岁,住院天数4~25d,平均(7.7±2.0)天。两组性别、年龄、意识障碍、住院天数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参照原卫生部2001年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4],ICU住院患者所发生的医院感染是指在入住ICU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ICU期间所发生的感染,同时也包括在ICU感染而在出ICU 48h内所发生的感染。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参照组给予常规感染控制措施,自2012年1月开始对干预组患者在既往常规感控措施基础上,采取综合干预措施。

常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每天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1次,地面每日湿拖2~3次,发生污染随时清洁消毒。门及门把手、床头柜、椅子、床架、病历夹、治疗车等,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1次。病房内抹布、拖把使用后用消毒剂浸泡后晒干,以免微生物孽生。加强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患者用物的消毒与管理,监护用的袖带和各种导线、治疗盘、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及患者使用后的清洁用具等固定专用,用后的上述物品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消毒液擦拭。吸痰器瓶每次使用前要在瓶内放入含有效氯1000~2000mg/L消毒剂,与吸入物混匀30min后倒入下水道,避免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每周消毒2次氧气湿化瓶及吸痰瓶。医疗废物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使用臭氧床单位消毒机、紫外线等进行床单位终末消毒。医护人员进ICU穿专用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换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认真洗手和消毒,必要时戴手套。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更换衣帽、鞋,戴口罩。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开, 多重耐药菌等特殊感染患者单房隔离,防止交叉感染。ICU每月定期对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的手等进行1次细菌培养,要求菌落计数控制在合格范围内。

1.4 综合干预措施

(1)对室内环境除每日常规清洁消毒外,定期进行卫生大扫除,每月一次,发动科室医务人员、卫生员等,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床栏、床头柜、窗及一些卫生死角。保证每床单位使用专用固定的抹布。(2)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固定,由科主任、护士长、医生一名及护士两名组成,在日常工作中对本科室医护人员进行院感防控指导与监督,加强院感相关制度的学习,定期考核医护人员的落实情况,加强手卫生的宣教,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并做好卫生员、护工、患者及家属卫生宣教及管理工作。严格侵袭性操作的规范管理,加强无菌观念。(3)应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安排专人填写ICU日志,每月初对上月的院感情况进行统计、总结,上报院感科,其中包括:医院感染发病率、尿管、动静脉置管、气管导管等各种导管的使用率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日感染率、导管相关性日感染率、尿管相关日感染率等,医院感染科不定期派专职医师到ICU病房进行督导,检查院感的填报情况及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并每季度汇总,反馈给科室。(4)持续质量改进:每月对院感情况整理分析,及时反馈并提出改进措施,并在下月重点督察整改情况。(5)药师干预:药师不定期到ICU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作调查,与临床医生一起商讨,在抗生素的品种选择、用药时间、给药方案、用药疗程方面给出建议,规范抗生素的使用。

1.5 观察指标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2009年4月1日发布的医院感染监测规范(WS/T 312-2009)[5],患者感染发病率用(感染患者数/处在危险中的患者数)×100%表示,患者日感染发病率用(感染患者数/患者住ICU总日数)×1000‰表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发病率用(使用呼吸机患者中肺炎人数/患者使用呼吸机总日数)×1000‰表示,泌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用(尿道插管患者中泌尿道感染人数/患者尿道插管总日数)×1000‰表示,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用(中心静脉插管患者中血流感染人数/患者中心静脉插管总日数)×1000‰表示。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用SPSSl6.0统计软件完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后,ICU医务人员手细菌培养、病房、治疗室空气等培养都为合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物体表面(采样部位包括监护面板、床栏、床头柜等)每月送检标本3份,全年共36份,干预前共有4份不合格,干预后,全部合格。干预前后,ICU 医院感染监测情况及比较,见表1~2。

表2显示,综合干预后,患者感染发病率及患者日感染发病率与干预前相比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创操作中日感染率以呼吸机相关感染位置居首,经综合干预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有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动静脉相关血液感染亦较干预前有下降,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患者数少有关。

3 讨论

院内感染危害极大,可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有关纠纷和诉讼案也常随之增多。医院感染管理已成为当今各级医院面临的非常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成为评价医院综合医疗质量的重要内容[6]。ICU作为院内感染高发科室,控制院内感染责任重大。有调查表明ICU患者感染的原因主要有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无菌操作不严格、患者免疫能力降低等,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加强对ICU的管理,有效地配合医院感染控制,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才能切实降低ICU医院感染率[7]。

我们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加强院内感染的管理,通过院感管理小组的督导作用,使院内感染的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加强ICU环境卫生学监测,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另外,ICU目标性监测是大家一致认为比较科学的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之一[8]。我们通过应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可以及时掌握医院感染的动态变化,从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持续质量改进作为一种以持续改进且重视全面质量为指导思想,突出重点环节管理基础的措施,其是保证ICU医务人员在开展日常工作步入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流程的重要方法[9]。有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持续性的质量改进,制定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标准操作规程,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10]。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可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和繁殖,造成了微生物失衡,使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条件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成为致病菌,从而引起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1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也是ICU感染的有效预防对策之一[12-13]。我科通过药师进行干预,规范抗生素的使用,使广谱抗生素的滥用情况减少,从而有利于院内感染的控制。

我科2011年病例感染发病率及患者日感染发病率分别为17.6%、17.9‰,经过上述综合干预措施后,2012年病例感染发病率及患者日感染发病率分别降至9.8%、10.8‰,有大幅度下降,表明干预措施是切实有效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泌尿道插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病率也有小幅度下降,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日感染率下降幅度相对较大,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可能为我科在加强干预后,在使用呼吸机的患者的体位管理、口腔护理、吸痰的无菌操作方面得到明显改善所致。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相关性感染的感染率略有下降,但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考虑可能与导管留置时间长有关,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导管的留置,每日对留置导管的存在性进行评估,减少导管的留置时间,并严格按规范进行置管的护理。

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关键是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院内感染防控意识,严格执行感染防控措施,并通过监测数据循证影响医务人员感染控制行为,进行持续质量改进,院内感染是可以减少的[14-15]。

[参考文献]

[1] 陆燕,张群,殷瑾.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前瞻性监测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80-1682.

[2] 薛凌波,李卫光,张午声.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评价及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3276-3278.

[3] Allegranzi B,BagheriNejad S,Combescure C,et al.Burden of endetnic health-care-associociated infe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2011,377(9761):228-24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Z].2009:9-10.

[6] 贺买宏,张必胜.加强感染管理 提高医疗质量[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0,17(5):35.

[7] 李晓玉,张川,曾薇.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3):2795-2796.

[8] Reinaldo S,Victor R,Gorki G,et al.Device-associated infection rate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of brazlian hospitals:fin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consortium[J].Pan Am J Public Health,2008,24(3):195-202.

[9] 车莹,王卫.持续质量改进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0):4296.

[10] 王慧芬.持续质量改进在ICU目标性监测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14-315.

[11] 吴毓新,徐建芳,凌芳.综合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监测及预防[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9,21(11):540-541.

[12] 张玉琴,张琳,陈娟娟.ICU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2):2799-2800.

[13] 刘新凤,殷爱顺,杨博梅,等.老年患者常见院内感染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对其的预防作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4):125-127.

[14] 王琴,罗甫花,王朝燕.邵阳市某医院2007-2011年ICU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1):87-90.

[15] 蔡春梅,胡涛.综合护理干预控制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9):62-63.

(收稿日期:2015-01-08)

作者:魏清兰等

第2篇:强化ICU医务人员手卫生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作者简介:孙玲平(1975-)女,主管护师,毕业于长治医学院,从事医院感染管理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强化手卫生,包括改进手卫生设施,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监督及监测手卫生依从性等措施,对入住ICU的患者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手卫生干预前与干预后的医院感染病例数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前医院感染18例,感染率36.73%;干预后医院感染13例,感染率23.21%,P<0.01。结论:我院加强ICU医务人员手卫生对降低医院感染是有效的,值得推行。

【关键词】医务人员;手卫生;医院感染;影响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53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治疗费用增多、并发症增加等诸多不利因素,而且病死率增高,因此控制医院感染已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ICU患者病情严重度高,免疫力差,接受侵入性诊疗多,监护措施多,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量大及时间长特点,其医院感染发生率较普通病区高。本文就强化ICU医务人员手卫生对降低医院感染的影响进行分析,以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06年1月-2009年12月间入住本院ICU的患者。

1.2调查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将手卫生设施改善前2年(2006年、2007年)与后2年(2008年、2009年)分别设成A,B两组,进行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详见表1)。

1.3干预措施:

1.3.12008年1月起,我院改进ICU手卫生设施,应用感应式水龙头,安装干手设施,压力式液体皂替代固体肥皂;操作车,床旁配置醇类速干型手消毒剂。

1.3.2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意识;规范六步洗手法;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巡视病房,监督及监测手卫生依从性。

1.4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医院感染的诊断。

2.结果

2.1A,B两组资料比较。A,B两组患者共107例,A组49例,医院感染18例,感染率36.73%;B组58例,医院感染13例,感染率23.21%。A,B两组发生医院感染共31例,78例次,下呼吸道感染23例次;泌尿系感染19例次;血流感染15例次;胃肠感染5例次;上呼吸道感染6例次;手术切口感染9例次;其他1例次。

表1A、B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

P<0.01,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有显著性。说明加强手卫生对降低医院感染是极其有效的。

表2入住ICU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例次构成比

3.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院感染问题已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美国CDC的统计,在美国每年有200万-300万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这些医院感染导致了每年88000例患者死亡,而每年医院需要花费45亿用于治疗医院感染。醒目的数字警示人们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已非常迫切且十分重要的问题。医院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病例多数为接触性传染,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医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间接经手传播,这一途径甚至比经空气传播更具有危险性,其中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1]。本文调查(表2)结果中呼吸道,泌尿道和血流感染占所有总感染例次的73.07%,这可能与ICU侵入性检查及治疗所使用的各类导管与装置,是造成入住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起决定性作用。侵入性检查,各类导管与装置的操作使医务人员与患者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也增加。李丹[2]就某医院ICU患者送检标本和医疗环境及医务人员手分离的多重耐药不动杆菌的耐药特征,同源性分析佐证了医务人员的手直接或间接传播细菌的重要价值。薛欣盛[3]研究,强化手卫生使ICU内痰标本MRSA的检出率从16.9例/1000人天/日降低到9.3例/1000人天/日,说明了手卫生对医院感染MRSA控制起到关键作用,是预防、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在阿根廷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的一项为期1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洗手率使医院感染率从20‰降至12.4‰[4]。沈春丽等研究,加强医护人员洗手可降低50%的感染率[5],(表1结果提示):我院在加强ICU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措施是积极的,有效的,值得推行。

手卫生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很高的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已成为全球患者安全联盟2007-2008患者安全目标[6]。作为医院管理者一定要以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重,从患者的利益出发,从医院的发展出发,着眼于医院管理质量,深刻认识并重视医院感染控制,切断经手传播造成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合理配备手卫生设施;感染专职人员并做好监测,监管,培训工作;使用激励机制等,从而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参考文献

[1]王晓宁,王振英.护理人员操作前手消毒方法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4):198-199.

[2]李丹,吴安华,冯丽,等.重症监护室患者与环境分离的多重耐药不动杆菌属细菌同源性研究[J].中国医院感染控制杂志,2008,7(5):306-309.

[3]薛欣盛,康焰,廖燕.强化手卫生控制ICU内MRSA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8,8(1):60-62.

[4]Kurlat I,Corral G,Oliveira F,et al.Infection control strategies i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 Argentina[J].J Hosp Infect,1998,40(2):149-154.

[5]沈春丽.医护人员洗手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4,18(10A):1718-1719.

[6]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手册(2008)[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8-33.

作者:孙玲平

第3篇:重症颅脑外伤在ICU发生肺部感染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在ICU病房中发生肺炎的情况,并对其临床特点表现进行分析。方法 本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的320例脑外伤患者,其中合并院内出现肺部感染的患者共有60例,对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U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情况较高,其原因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药物的滥用以及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感染有关。与非肺部感染者相比,合并肺部感染的脑外伤患者其病死率及神经功能评分具有差异性(P<0.05)。对患者进行细菌检查发现,革兰氏阴性菌有52株,阳性率为(55.32%),革兰氏阳性菌共有38株,阳性率为(40.42%),真菌共检出4株,阳性率为(4.25%)。对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疗,发现所有患者对万古霉素敏感性最高。结论 脑外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死率较高,脑功能恢复效果较慢;导致ICU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革兰氏阴性菌,且病菌多数为耐用性,因此治疗时应选择合适抗生素治疗。

【关键词】 重症脑外伤;ICU;肺部感染

重症脑外伤患者是ICU病房中常见的病例,此类患者由于病情危急及救治过程中纵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极容易发生医源性感染,多以肺部感染为主。患者一旦发生医源性感染,病情轻者影响康复的进度,病情重者则会导致患者死亡,从而严重影响ICU病房中重症患者病程及预后[1]。本文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选择135例ICU中的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引起患者出现医源性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从而为降低重症患者医源性感染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的320例脑外伤患者,其中合并院内出现肺部感染的患者共有60例。其中男性135例,女性185例,患者年龄在37-78岁,平均年龄为(48.6±3.2)岁。患者入院双侧瞳孔散大有118例,单侧瞳孔散大的有122例。患者发病时间为1小时-6小时,平均病程为(3.8±0.5)小时。患者经CT扫描,其中出现急性硬膜出血的有112例,硬膜外血肿的有118例,颅内出血的有75例,颅内多发血肿的有15例,出现呼吸急促,没有规律的有35例,呼吸停止的有43例。患者入院时对其进行脑外伤功能评分,其中轻度患者120例,中度患者110例,重度患者90例。肺部感染患者与非肺部感染患者在脑外伤临床诊断上不具有差异性(P>0.05)。

1.2 肺炎诊断标准 60例肺炎患者均依据中华医学会1999年制定的《医院感染治疗指南》进行诊断,患者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2],可诊断为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①经胸部X线诊断,患儿与通气前相比,肺内出现浸润阴影或显示出现新的病变;②患儿在使用呼吸机后48小时内出现病变;③经诊断患儿肺部出现湿性罗音或出现肺实体征,并且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起病后从患儿气管分泌物中可发现新的病原体;体温高于37.5°C,并且呼吸道中出现分泌物者;白细胞浓度大于10X109/L者[2]。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为避免患者躁动而影响测量结果,可先测定患者的呼吸、在测定脉搏、最后测量患者的血压;通过心电监测,持续观察患者心电图的异常变化,对于心电图异常的患者,可对其行心电起搏,以维持患者心脏的搏动。及时为患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血污,脑损伤患者常出现意识障碍,因此无法完成正常的咳嗽反射及吞咽的功能,对于呼吸道分泌物、血液、脑脊髓及呕吐物等会出现误吸现象。对出现脑水肿的患者可采用20%的甘露醇250ml,15-30分钟内完成滴注,每日2-4次,滴注后10-20分钟内出现颅内血压下降,并维持4-6小时。

1.3.2 检查方法 经人工气道收集患者痰液,并在纤维镜下提取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将分泌物置于无菌容器中,进行送检培养。同时采用微生物鉴定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及培养,并采用KB法对痰液进行药物试验。采用质控标准菌株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检测过程中严格按照细菌耐药性检测相关规定进行操作。

1.4 脑部功能评分 患者根据《脑外伤临床神经功能评分标准》可分为以下等级,轻度:0-15分,中度:16-30分;重度:31-45分[3]。

1.5 统计学分析 本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计数资料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其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死率及脑神经功能评分 合并肺炎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20%,而非肺炎组患者的死亡率为4.23%,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具有差异性(P<0.05).合并肺炎患者的脑神经功能评分为32.17±9.87,而非肺炎患者的脑神经功能评分为24.5±10.23,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具有差异性(P<0.05),结果见表1。

2.2 脑外伤合并肺炎者病原菌感染情况 脑颅外伤患者肺炎感染发生率与患者机械通气有密切的关系,本研究中发现患者通气时间越长,患者肺部感染的概率就越高。本研究中肺部感染病原菌构成见表1,共分离出病原菌94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有52株,阳性率为(55.32%),革兰氏阳性菌共有38株,阳性率为(40.42%),真菌共检出4株,阳性率为(4.25%)。单一性致病菌感染患者38例,占63.33%,混合性细菌感染患者22例,占36.67%,具体病原菌感染情况见表2。

2.3 药敏试验的结果 在细菌检测中,革兰氏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构成比较高,经药敏测试发现其对万古霉素比较敏感,革兰氏阴性致病菌耐药情况不同的菌种情况不一样。根据药敏测试结果本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2种或以上的抗生素进行治疗经抗生素治疗后,经治疗后其中7例患者由于脑外伤病情死亡,其余5例患者由于肺部感染死亡。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常见的脑外伤,伤及的位置是中枢神经,因此致残率及病死率很高,由于病情严重,患者临床常表现为呼吸困难、气道阻塞,因此需要对患者行插管或气管切开术,患者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手术后会破坏患者呼吸道正常的防御能力,导致呼吸道对病原菌失去了正常的免疫防御能力,使得外界致病微生物侵入体内[4]。通过本研究发现,脑外伤患者中合并肺炎患者的死亡率高于单纯性脑外伤的患者,且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也较单纯性脑外伤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差,其原因在于肺部感染会导致患者身体免疫机能进一步下降,由于肺部感染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从而加剧病情恶性。患者肺部感染后会大量应用抗生素,药物的使用会导致患者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从而导致患者死亡率较高,本研究中合并肺炎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20%,而非肺炎组患者的死亡率为4.23%,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具有差异性(P<0.05)。因此对脑外伤患者进行日常护理时应尽可能减少侵入性的操作,如需要必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来进行。对检出的致病菌进行药敏实验发现,多种致病菌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临床上对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李静,桂武斌.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防治与护理措施[J].中国厂矿医学,2008,21(1):106-107.

[2] 全国肺部感染学术研讨会.医院内获得性支气管—肺部感染诊断标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13(6):372.

[3] 朱根法,张小忆,朱燕,等.1498例老年人脑出血并发多器官衰竭临床分析[J].急诊医学,2009,8(2):34.

[4] 林小聪,詹永忠,谢扬.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监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7,15(7):756-758.

作者:叶程

第4篇:ICU 的感染管理制度

(一)人员管理

1、医护人员进入工作区时必须更换专用工作服、鞋,戴工作帽,外 出时更换外出服及鞋。

2、医护人员患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停在室内工作。

3、严格探视制度,特殊情况需要探视时,只允许一人入室,入室应 更衣、换鞋,时间不超过三分钟,患有感染性疾病患者不得进入。

4、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检查、治疗、护理病人前后应洗手或手消 毒;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戴手套。 (二)卫生保洁措施

1、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治疗区、监护区、污物处置区) ,监护区每 床使用面积不少于 15㎡。

2、室内应保持整洁,使用层流消毒

3、墙面、门窗等物体表面:应保持无尘和清洁,每日用清水或消毒 液擦拭,如有血液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 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 拭消毒。卫生洁具应分室使用,用后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4、地面用清水湿式拖擦。如发生多重耐药菌流行或有医院感染暴发 时,必须采用消毒剂消毒地面,每日至少一次:地面被呕吐物、分泌 物或粪便污染时,可用 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

5、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使用非手接触式水龙头,每张病床旁须 配备手消毒剂。

6、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三)消毒隔离措施

1、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放置。特殊感染或有传染病的患者, 应安置在隔离监护室,诊疗、护理器具固定专用,病人的生活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置。

2、各种设备、仪器等,应定期擦拭保持清洁,遇有污染时应及时消 毒。

3、患者转出或死亡后,应做好终末消毒,床单位及所有物品必须更 换和消毒。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吸痰管一用一更换;无菌物品应在有效 期内使用。

5、严格执行防护制度,在给病人进行吸痰等可能有喷溅的操作时, 应做好防护。

6、呼吸机输入及输出管道、氧气、雾化吸入装置等器具应定时更换, 一人一用,用后应先消毒再清洗,干燥后备用。

7、加强对各种留置导管的护理与观察,对动静脉导管置入部位的皮 肤,每天用安尔碘或酒精消毒,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8、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对住院较久病人,应定期进行尿、痰、伤口 分泌物及粪便的细菌培养,当有感染流行时,应对 ICU 病人、接触 者和环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以便及时控制感染。

9、加强抗菌药物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 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 如有特殊或多重耐药菌株感染时, 应严格执行 消毒隔离制度。

10、每月对消毒、灭菌效果和环境卫生学进行监测。

11、 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分类收集, 日产日清

第5篇:ICU的医院感染管理

ICU医院感染管理在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基础上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布局合理、分治疗室(区)和监护区。治疗室(区)内应设流动水洗手设施,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净化工作台;监护区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9.5m2。每天进行空气消毒,消毒方法见《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有条件的医院应配备空气净化装置。

二、病人的安置应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三、工作人员进入ICU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患有感染性疾病者不得进入。

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五、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的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六、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七、加强对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与管理。

八、严格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数;探视者应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与病人接触前要洗手。

九、对特殊感染或高度乃要菌感染的病人,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第6篇:ICU的医院感染管理

一、所有工作人员均应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入内,尽量减少人员流动,严格控制人员入室,探视者应穿探视衣、鞋套、戴帽子入内。

二、所有人员要坚持洗手规则,在处理不同病人或同一病人的不同部位前、后均须

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手指培养每月一次。

三、每个病人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吸引装置等不可与别人交叉使用。病人出室后须彻底清洗消毒后方可给别人使用。

四、各种抢救物品与监护仪器在转换使用时,应进行表面消毒、清洗,各种导管、湿化瓶、吸氧面罩等均应浸泡消毒后再放甲醛熏蒸箱内再次消毒灭菌。

五、室内地面、家具用消毒液擦拭每天二次,若有污染随时擦拭。

六、医护人员不得在室内用餐。

七、病房定期通风、紫外线消毒每天一次,每月空气培养一次。加强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必要时经卫生学监测合格后方可再收治病人。

八、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及使用中消毒液的细菌学监测每月一次,并符合卫生部要求。

九、定期对病人的分泌物、引流物作细菌培养,发现或疑有感染,应立即采取措施,上报感染管理科。

第7篇:ICU呼吸机相关性感染的防控制度

呼吸机ICU广泛应用,随之产生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也日益突出,延长了病人住院时间,加重了病人医疗负担。为此拟制定以下条例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1. 需要插管时首先考虑使用经口插管途径。

2. 对每位新病人使用新的回路,如果回路被污染了就需更换。 3. 每周更换呼吸机管道。

4.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临床医师考虑使用声门下分泌物持续吸引。 5. 插管期间应定期检查气管导管的位置及固定情况,避免导管移位造成的单肺通气、声带受损、通气障碍或意外脱落。

6.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内感染,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吸痰的指征:翻身前患者喉部有痰鸣音、肺部有啰音;咳嗽时有痰鸣音;呼吸机气道峰压升高;血氧饱和度比原来下降2%左右。每次吸痰不应超过15s。

7. 强化呼吸机相关装置的消毒管理,防止医源性感染。呼吸机内部采用环氧乙烷熏消;在断离管道、变换体位及处理冷凝水时,勿使冷凝水倒流以免造成误吸;向雾化器内注入药液或湿化液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吸引瓶每天清洁、消毒。

8. 在患者无禁忌证的情况下采用大于30度角的半卧位体位。 9.患者病情允许下,不行应激性溃疡的预防。

第8篇:ICU医院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监测、报告和控制制度

一、建立有效的感染监测制度,当出现科内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报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负责人,并于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或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报送感染办,临床医师、护士共同配合院感科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二、医院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时,上班期间立即电话或直接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休息期间立即电话或直接报告医院总值班。I级医院感染暴发与突发事件立即报告;II级30分内报告;III级12小时内报告。

三、医院感染暴发及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分级:

I级:(1)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II级:(1)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2)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III级:(1)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2)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四、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五、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时,除上述措施外,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积极查找病原体,加强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明确病原体后,再按照该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实施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确保不发生新的医院感染。

三、ICU感染流行暴发的控制:

当科室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医院启动感染突发事件预案后,我科医生及护士全力配合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小组救治患者、控制感染流行和蔓延的工作中。

1、协助证实流行或暴发:医务处组织调配相关医疗、微生物检验、流行病、护理专家会诊,对患者病情进行检查、评估、确诊,计算其罹患率,罹患率若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水平,则证实为流行或暴发,并按照要求上报相关部门,药剂、物流后勤保障部门做好药品、消毒物品、物资供应准备;

2、协助寻找可能感染源及可能引起感染的可疑因素或者危险环节: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感染患者与同病区内非感染患者详细信息(如各种检查、标本培养、流行病学基本信息、药物使用等)、病房环境、医务人员情况等,完善相关检查,留取标本妥善保存;

3、按照感染暴发应急预案,边调查边治疗,协助各级领导落实有效的诊治方案和消毒控制措施:对病人作积极救治,在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隔离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4、协助分析调查资料,对地点、人群、时间三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情况,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计算各种流行病学数据,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

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并根据推断针对危险环节,采取相应的消除隐患措施,再进行验证措施的效果,直至控制感染蔓延,没有新发病例出现;

5、 协助各级领导根据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对暴发情况及控制情况进行消息交流,情况评估,总结经验。

第9篇:ICU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心胸重症监护病房、呼吸重症监护病房。

一、布局设施:

1、布局合理: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2、床间距应在1米以上,每个ICU管理单元,至少配置2个单人房间,用于隔离病人。

3、配备足够的手卫生设施。医疗区域包括单人房间,必须设置洗手池。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并配备一次性独立包装洗手液、医用擦手纸。每床配速干手消毒剂。

二、环境管理:

1、空气:开窗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30min。室外尘埃密度较高时,自然通风对精密仪器防护存在隐患,动态空气消毒器可作为替代方法。

2、墙面和门窗:应保持无尘和清洁,不允许出现霉斑。每日用清水擦洗至少一次,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各室抹布应分开使用,使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也可使用一次性抹布。

3、地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不同房间使用的清洁工具,应分开放置,用后清洗消毒,晾干分类放置。

4、禁止在室内摆放干花、鲜花或盆栽植物。

5、不宜在室内及走廊铺设地毯,不宜在ICU入口处放置踏脚垫并喷洒消毒剂,不宜在门把手上缠绕布类并喷洒消毒剂。

三、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进入ICU工作区应着清洁的工作服、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必要时加穿隔离衣。外出时应更换外出服、外出鞋。

(2)、医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常见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基本知识培训,工勤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消毒隔离等基本知识培训。上岗后每年应接受医院感染继续教育培训。

(3)、患有感冒、腹泻等可能会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时,应避免接触病人。

手卫生: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卫生手消毒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

2、病人管理

(1)、应将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重症感染患者,应隔离于单独房间。

(2)、对于疑似有传染性的特殊感染、及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应尽量隔离于单独房间,并有醒目的标识。如房间不足,可以将同类患者集中安置。

(3)、对于重症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或携带者和其他特殊感染病人,建议分组护理,固定人员。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4)、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

(5)、重视病人的口腔护理。对存在医院获得性肺炎高危因素的病人,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3、访客管理:

(1)、限制探视人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访客探视。

(2)、探视者需更衣、换鞋、洗手,探视时间不超过30分钟。

(3)、探视呼吸道感染病人,应戴一次性口罩。对于疑似有高传染性的感染如禽流感、 SARS等,应避免探视。

(4)、进入病室探视病人前,和结束探视离开病室时,应洗手或用酒精擦手液消毒双手;

(5)、探视期间,尽量避免触摸病人周围物体表面。

(6)、访客有疑似或证实呼吸道感染症状时,或婴、幼儿童,应避免进入ICU探视。

四、医疗操作管理:

1、手卫生: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下列情况应进行手卫生:接触病人前、 接触病人后、进行清洁或侵入性操作前、接触病人体液或分泌物后、接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后。建议卫生手消毒作为ICU内主要的手卫生方法;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工作人员应熟练掌握下呼吸道、手术部位、导尿管相关尿路、血管导管相关血流等主要部位感染的预防控制的相关制度与措施,并落实。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4、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5、对特殊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按我院《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要求采取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五、物品管理

1、无菌物品放在无菌柜内,按照无菌物品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2、清洁物品与污染物品分开放置。

3、重复使用的物品,使用后按照《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处理。

4、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物品,如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听诊器、血压计、氧气流量表、心电图机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仪器的按钮、操作面板,应每天仔细消毒擦拭 ,操作带各种阀门出口用75%酒精擦拭消毒。

5、护理站桌面、病人的床、床栏、床旁桌、床头柜、治疗车、药品柜、门把手等,每天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电话按键、电脑键盘、鼠标等,应每天用75%酒精擦拭消毒。当这些物品有血迹或体液污染时,应立即使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作用30min后,再使用清水擦拭。

6、每个床单位所用的血压表、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装置和简易呼吸器等,不可与别的床单位交叉使用。病人转出后,必须经清洗、消毒后才可给他人使用。

7、勤换床单、被服,如有血迹、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及时更换。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防止体液浸湿污染。

8、各种衣物分类清洗: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衣物应单独消毒、清洗;隔离患者污染的衣物,置于黄色包装袋内密闭运输,袋外贴好标识,先消毒后清洗。

六、废物与排泄物管理:

1、处理废物与排泄物时医务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防止体液接触暴露和锐器伤。

2、我院有污水处理系统,患者的感染性液体可直接倾倒入下水道。

3、各种废物分类收集、专人运送,统一处理。生活垃圾、外包装置于黑色包装袋内;未与病人接触的塑料袋、玻璃瓶等可回收废物置于绿色包装袋内;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

4、病人的尿液、粪便、分泌物和排泄物应倒入病人的厕所或专门的洗涤池内。 便盆应专人专用,每天消毒,对腹泻病人应一用一消毒,方法: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5、盛装废物的容器应保持清洁并加盖。

七、监测管理: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常规对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类型、常见病原体和耐药状况等进行监测,尤其是三种导管(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相关感染的目标性监测。

2、多重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病人,应采集相应微生物标本做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

3、医院感染暴发监测:做到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如短期内同种病原体连续出现3例以上时,应怀疑感染暴发。通过收集病例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微生物检验等工具,分析判断确定可能的传播途径,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增加相关医疗物品和ICU环境的消毒次数、隔离和积极治疗病人,必要时暂停接收新病人。

4、卫生学监测:每月对ICU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以及所有与呼吸机有关的医疗器械及物品进行卫生学监测。发现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改进措施,直至监测结果合格。监测结果存档备查。

感染管理科

2014-3-31

上一篇:教学艺术节活动方案下一篇:药品稽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