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快乐地写作

2023-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让学生快乐地写作

拓展渠道,让学生快乐地写作

摘要:作文内容空洞贫乏是小学生写作的一大通病,改变这一通病的途径,只能是拓展学生写作资源渠道,积累丰富的写作资源,让学生快乐地写作。在拓展渠道的过程中,应陶冶情操,培养写作的相关能力,和谐地提高学生水平,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

关键词:写作现状;资源渠道;和谐提高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水平是反映学生语文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所以,作文教学历来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但是目前小学生作文水平的低下仍然困惑着广大语文教师,特别是抄袭、拼凑、剽窃之风盛行,内容空洞贫乏,语言乏味可憎,结构陈旧呆板的现状普遍存在。写作仍然是学生眼中的“苦差使”,教师心中挥之不去的一片“阴影”。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师生都不堪忍受的困境?拓展学生资源渠道,积累丰富的写作资源,让学生有事可叙,有理可议,有物可说,和谐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改变当前困境的重要的有效途径之一。

小学生作文应该是学生的成长过程的心灵轨迹的体现,应该是学生生命历程中最精彩章节的缩影,在他们笔下应该纷呈着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童年、少年的生活。可是事实却是学生自踏入小学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看图写话,一直到六年级毕业,学生的写作兴趣由浓郁演变成冷漠、反感、厌恶,这其中虽有现行考试制度的弊端所造成的后果,但更重要的是学生感到所写的作文内容已是“抄”过不知多少次的素材,加上许多作文题目也是“熟得不能再熟”的“老面孔”,从而导致学生看到文题乏味、写起作文无味、成绩高低“无意”(没有意思、没有意义)、内容雷同、剽窃的现象频频出现。这种怪异现象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手中无“货”的原因造成。如何让学生手中有“货”并且能“货源”不断?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发现和利用身边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资源。

一、 文本写作资源

“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语文课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去感受,语文课就是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无尽的宝藏!”(王钦韶语)这正是文本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结果,因为文本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元性,是一面社会生活的“多棱镜”,折射出时代的风采,社会生活的本质。

利用文本写作资源,可采用“学生总结、归类、罗列素材,教师指导、点拨、修改,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方式,使文本内容在学生的“领悟、消化、吸收”的过程中焕发了鲜活的生命力,在个性化解读中获得情感共鸣、美的陶冶。

例如,让学生按“校园、家庭、社会”三大类对文本的写作资源进行梳理、归纳;或让学生按“人生感悟、自然世界、人类生活”三大类进行归类整理,并在各大类中分为若干小类。通过对文本写作资源的归类、整理,让学生既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库增添众多的素材,为写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 网络写作资源

当今时代冲击着和打破着人们的传统思维定式,走向多元化,呈现出多元格局。对教师和学生而言,网络写作资源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为拓展网络写作资源渠道,教师不妨以专题形式进行分阶段、分目标逐步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写作的要求或写作内容)去网络上寻找相关的素材。在这一过程中,不妨学点鲁迅先生的“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去拿”的“拿来主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巧妙地利用网络写作资源既能让学生去寻求新的发现,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让学生在借鉴、吸收,创新的写作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三、 家庭写作资源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家庭都有着独特之处,又有着相似点。拓展家庭写作资源渠道,让学生在家庭中去发现、去搜集、去积累独特的事件,独特的现象,独特的人物言行举止、音容美貌、性格品德等家庭生活内容——家庭的幸福、家庭的不幸、家庭的变革……这些内容让学生去仔细地观察,细心地发现,耐心地记录。随着一定的时间的积累,可以发现家庭生活的写作资源是丰富的、多彩的。写起作文来,就能写出家庭的“这一个”,而不会出现众多家庭“同一个”来。

四、 校园写作资源

校园生活是涂满色彩的,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校园生活。如学校开展的各项兴趣活动:书法、绘画、音乐、体育等都有着丰富的内容;访问名人、探访民俗、寻踪文化遗址,游览名胜等有着独特的内涵;师生间、生生间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成长中的酸甜苦辣等有着不可低估的个性魅力。让学生在校园的平凡生活中发现不平凡,记载自己在这段美好而充满竞争、充满活力的童年时光的点滴,这绝对是学生写作时的一份份绝妙的写作素材。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写作资源渠道,如读书笔记、电视广播等,都是可以拓展和利用的。

写作的素材一旦推广到无边无际的一切生活和学问的空间,就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学生的作文变得越来越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越来越成为学生们手中运用自如的工具。

在拓展写作资源渠道的同时,能和谐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拓展学生的写作资源渠道,有利于:

1. 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罗素说过:并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学生之所以没有东西可写,是因为没有用心观察、用心体验、用心感悟生活中平凡的事、平凡的人、平凡的物。通过拓展写作资源渠道,让学生逐渐懂得写作素材就在我们身边,会从身边的普通的人、普通的事、普通的现象中发现其不普通,从重复的生活现象中发现其不重复的地方,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激发学生的写作和表达的欲望。

2. 培养学生善于捕捉美的瞬间。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形式,所谓发散思维是一种多角度思维。它要求我们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向着不同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以获得对这一事物较为全面的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学生各自的感悟也各不同,如成功时的喜悦,失败时的痛苦,充满刚毅的动作,体现柔情的细节;“反弹琵琶”的观点,角度新颖的材料等,学生会产生各种体验、感悟,把握、捕捉瞬间的美的现实生活内容,引发学生思维的冲击,表达的冲动,引起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

3. 培养学生欣赏美的水平。语文教学不能仅以传授知识为首要任务,而应利用教育内容本身的知识价值,作为引发学生内部学习的原因,注重提高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产生质的飞跃,使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学习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学生在写作资源的拓展过程中,受到道德情感的陶冶,加强了自身的修养,提高了自身的品位,从而也提高了欣赏美的水平。如一次校园活动,在活动中感到愉悦、感到挫折,然后奋发,留下了心灵中一段难以忘怀的人生旅程;一次文本或网络的素材的感悟,激起探究的欲望,借鉴的动机,创新的动力,也就提高了欣赏美的水平,又提高了写作水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幅度提高,并保持长时间的写作欲望和热情,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拓展写作资源渠道,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挖掘写作的“源头活水”。只有让学生在拓展写作资源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学会表达,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写作的“探索者”,写作的“开拓者”,写作的“妙手高人” !

(永康市解放小学)

作者:姚海霞

第2篇:让学生快乐地享受教育艺术智慧

教育艺术也可以叫做教育手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运用符合教育规律和思想的方法,对学生实施教育。之所以称它为艺术,是因为教育是个很复杂的工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在特定年龄阶段,有特殊身心特点的人,所以运用的技术手段也非常的复杂,需要我们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作为在学生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班主任,更需要必须掌握更好的教育艺术。

1. 教育艺术的提高要以教育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作为支撑。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纽带,我们面对的主体是有不同的背景和特点的人,要想把教育目的贯彻到这些主体中,我们必须有深厚的心理学和生理学知识。这些知识的获得主要来自于书本,需要我们平时关注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用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的思想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同时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会碰到很多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会有很多的教训可以借鉴,同时也会积累很多的成功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我们的教育行为,才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

2. 教育艺术的实施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不论使用什么样的手段加强我们的教育,必须要记住一条,那就是一定要把尊重学生放在我们工作的首位。要想自己成为一个教育的智者,首先要使自己成为具有“人文情怀”会尊重他人的人。从现在教师所运用的教育方法上看,虽然赏识教育、激励教育、成功教育在局部成了学校教育方法的主流,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教师教育手法单一,不会运用正确的教育惩戒。在教育学生上采用直言不讳的批评甚至挖苦嘲讽等手段,这样会严重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但起不到好的作用,有时还适得其反。有些教师经常性的在教育问题学生上大吐苦水,认为现在的学生很难管理,实施教育手段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但是,很少来检讨自己,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分析问题所在。最高智慧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般尊重学生的教育。

这里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来自农村、家境贫寒的青年学生在第一次乘坐火车去上大学的途中,因口渴难耐破例买了一罐健力宝,但他却不知如何打开,在手中颠来倒去看了又看,捏了又捏,甚至拿出了水果刀希望能把拉环撬开,但试了几次因未敢用力而终未打开。这时他听见坐在对面的一位妇女说:“童童,快把健力宝给妈拿来。”小男孩说:“妈妈,你刚喝过水,怎么又渴了?”“快,听话。”小男孩便站在车座上把手伸进了车窗旁边挂着的塑料袋。妇女把健力宝拿在手中,眼睛盯在拉环上,余光看着男青年,只听“砰”的一声,健力宝打开了。随之,车厢里又传出“砰”的一声响,男青年的易拉罐也打开了。妇女微微笑了一下,喝了一口,就把健力宝放在了茶几上,显然,她并不渴。许多年后男青年依然感激那位善良而又聪慧的妇女给他的人性化的启示。

3. 教育艺术的实施必须以学生乐于接受为目的。每天我们会面对很多学生的困惑,我们也同时考虑很多教育不同孩子的问题,怎样达到我们的教育效果,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有颗孩子般的童心和宽容的风范。我们必须意识到,孩子在这样的年龄所犯的错误没有什么原则性的,是他们人生道路上必须要经历的事情。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对孩子所犯的错误谈虎色变,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站在父母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和学生共同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多的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教育的效果才可以持续长久,不能抓住某个错误而不放,并且还可以学会利用学生的错误作为我们的教育资源来教育学生。

一位班主任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了几个烟头,经查确系本班的几位学生所为。若按惯例,写检查、通知家长、上报学校给与纪律处分是常见的处理程序。但这位班主任在冷静地思考之后,面对惴惴不安的学生说:“现在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你们完成,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吸烟有害健康的材料,做成宣传版面,在校园内公开展览,只要完成得好,就取消对你们的处罚,时限为两周。”两周后,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的“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版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关注,成为对学生进行“吸烟有害健康”教育的不可多得的教育载体,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老师,您还处罚我们吗?”

班主任指着宣传版面说:“这不是最好的处罚吗?”大家看到这样的例子,可以想一想,这几个学生以后再犯同样错误的几率还有多少呢?

伴随着新课程环境下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我们在做学生工作方面出现了很多的新问题,学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个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这为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加强管理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和积累,增加我们在教育学生方法上的智慧,让我们的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到教育。

作者:崔 静

第3篇: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初中历史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快乐学习,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这是历史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展历史再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历史。

关键词:初中历史;快乐学习;提问艺术;再现教学;课外活动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2.035

历史是初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新课改下历史学科同样肩负着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责任。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将历史课作为副科,教师大多采用机械的照本宣科,认为学生只是记住基本的历史史实就可以了,而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情感体验,视学生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将历史课上成为枯燥而机械的史实记忆课,而并未真正发挥历史学科的真正功效,实现学生历史思辨能力、分析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要真正发挥历史学科功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对历史学科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只有激起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让学生爱上历史学习,才能迈出成功的第一步。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巧妙设问,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说过:“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好奇心的不断摆脱。”中学生本身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正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索的内在动力。提问具有很强的激趣启思功效,为此,我们要充分运用提问艺术,通过巧妙的提问来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使学生对面前所呈现的知识表现出更多的期待与震惊,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以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接收,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提问不是为了问而问,而是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指向具体的教学内容,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与针对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展开探究,通过探究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围绕着教学的重难点来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问题的差异性

在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这决定了教学不能一刀切,这样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知识与学习水平来将学生划成不同的层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全面发展。

二、再现历史,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情感

以往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历史学科所记录的都是存在过的人、发生过的事,无非就是记与背,教师也认为并没有深入研究的必要,只要让学生记住这些人与事就可以了。实施再现教学,将枯燥的史实还原成真实的画面,将学生的历史学习带入源远流长的历史长廊中,将抽象而静止的文字材料与语言讲解转换成生动的图片、动听的音乐、动态的画面,这样的教学更加直观形象,更加富有趣味性,更能为学生营造出愉悦而欢快的教学氛围,带给学生以愉悦感,身体上的放松,心理上的自由,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一)引入影视剧资源

许多历史题材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这同样是重要的历史素材,是传承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实施历史再现教学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影视剧片断,将学生带入真实的历史中,这样的教学更加真实,更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发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如让学生来观看《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断,将学生带入那段真实的历史,以激起学生学习的主观意愿。让学生亲眼目睹圆明园的辉煌、侵略者的掠夺,这样更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激起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恶,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二)收集多种素材

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资源库、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演示功能,来将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纳入教学之中,让学生亲眼目睹真实的历史。如流传下来的诗文字画、博物馆所存在的历史文物、各地的名胜古迹等等,都可以向我们传递更多的历史信息。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向学生动态呈现,以帮助学生从中获取更多文字所不能传承的信息。如经济、风俗、农业等等都可以体现在画面与诗词之中,以此来展开教学,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三、课外活动,强化学生历史学习动机

课堂是历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课外活动同样也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不同于课程类形式,更加灵活,其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没有课堂教学的严谨与紧张,更加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在丰富的课外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这样更能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动机,让学生真正爱上历史学习,学会学习。

(一)历史专题活动

我们可以在重大节日开展纪念活动等专题讲座,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可以说语言讲座,也可以通过图片展览,尤其是图文并茂的展览更能具体、直观而形象地向学生传递信息,更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更加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增长。

(二)故事会或演讲会

这样的活动更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更加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是学生所喜爱的重要活动。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实现学生的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主动的参与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掌握,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与思维能力,更加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向学生展现历史学科的魅力,改变以往枯燥而机械的灌输,使历史教学更具生命的活力,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爱上历史学科,爱上学习,享受学习所带来的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开发、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周茵.初中历史课堂提问艺术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1(27).

[2] 刘彦青.初中历史教学中再现教学法的运用[J].新疆教育,2013.

[3] 李晓华.浅谈初中历史课外活动的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21).

[ 责任编辑 赵建荣 ]

作者:张鹏

第4篇:让学生快乐地写作

1、紧贴学生生活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生活中学作文,在审视自已的生活中写作文,在品味自己的生活感悟中写作文,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注重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开放图书室,让学生自由地大量读写。在班里办手抄小报,语文课向课外延伸。多彩的校园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写作养料。我还注意营造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各种活动中自主地搜集素材,记录体验,写感想、心得。学生作文一律从学生经历的活动中感受最深的事件中选题,这样,儿童由“无话”到“有话”,由“怕写到“乐写”,由“瞎编乱造”到“真情涌现”。

2、引导儿童交际小学作文教学是言语交际中最基本的表达训练,从社会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出发,为社会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服务是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要让学生明白:写文章就是向人家介绍一件事情或一位人物,表达自己一定的情感。要强化学生的“作者”意识,在写前要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我的文章写给谁看?怎样写才能把事物说明白,进而能打动人,使读者身临其境。站在这样的预防交际的角度上构思写作,文章便容易倾注作者的情感。写完后我让儿童把习作读给别人听,或征求别人意见,或与听者一道分享美词佳句的快乐。让同学们修改自己的习作,也倾听别人的习作,对同学的习作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每一次写作的过程都是一次语言交际的过程,使学生感到写作文不仅是提高自己运用语言能力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的需要,从而乐写不疲。

3、开放写作时空这样的作文教学大纲司空见惯:老师命题《我的++》,学生“遵命服从”,全班学生搜肠刮肚,胡编乱写,凭空塑造一位“伟大的母亲”、“可敬的老师”。学生心里明白老师要求的是文章技巧如何,并不管你是否真有其人,确有其事;老师要求的是你快速作文、当堂完成,以训练写作上的应试能力。这种指导思想,这种写作的时空条件,不管学生有无经历、体验、积累,只要编得圆满即可。如何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呢?据报载:一位美国教师让学生写《我的爸爸》,给学生两周的时间,让学生去采访父母、亲戚、邻居,观察爸爸上班的情形,以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爸爸。这样,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自然有话可说,自然情深意切。我们不妨开放学生的写作时空,让学生在自由的时空里捕捉作文的生命活力。

4、鼓励文体各异当今,普高语文教材及成人复习教材的目录中,都悄悄地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所谓的文体取消了。“淡化文体”正成为语文界的热门话题。成人如此,何况初学习作的小学生?文章本无体,古人作文是不讲文体的: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东坡的《石钟山记》都属“文体难辨”的文章。文是用来抒发心曲的,本应是满腔热情、满腔思想的自然流淌和外泄。作文指导,无疑要指导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想说的话。记叙文在小学生习作中占重要地位,如教师一味地指导学生围绕这个圈子转,势必会阻碍他们思维的发展,思路的拓宽。以至于一抬笔,文体的约束就占据了大脑,唯恐不合规范。这样写哪有激情和灵感。小学生要表达的东西也有深沉的、羞涩的、神秘的,他们有自己的听众,自己的读者,要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心声。如写一个人物,书信体、日记体、议论说明体皆可用之,甚至比起记叙文抒发起感情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思想,教学作文,文体无需千篇一律,而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5、放手自拟文题统一规定文题同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更使部分学生易犯“无病呻吟”的坏毛病。在此方面也应为学生营造相应宽松的空间。“开放式”文题。即在主题确定以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拟题目,减少文题对学生思想的束缚。如写一位老师,以《我的老师》为题,可能多数学生会写现在的尤其是语文老师,无疑内容的来源的文章的思路都是很窄的;若放手让学生自拟,那么诸如《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我最难忘的一位老师》、《我的启蒙老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题丰富了,内容自然不会枯燥管,形式自然不会单一,感情也自然真挚感人。“补充式”文题。即提供文题的形式,让生自补文题内容。如《我最难忘的……》,同学们有了自己的生活阅历,总有自己最难忘的东西。这此东西可能是人、事或物。于是,诸如《我最难忘的一个人》、《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我最难忘的一次旅行》等都可能出现。让他们自己填补文题空白,选择自己想写的内容,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学生说空话、说假话,语言雷同,形式单一的弊端。

6、改革评价机制传统的作文评价总是教师一人专制,一语定千金定优劣,极少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这样,学生总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无法主动客观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作文评价,除教师评价外,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自我评价的空间。学生参评。可将某个学生的习作作为范文请小读者在课堂上朗读,指导全班学生各抒已见,直抒胸臆,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意见虽多,甚至有时会针锋相对,这对于小作者、小读者双方都是受益无穷的。指导自评。教师可适当地写些启发性、思考性的评语,做些批注,然后指导小学生多读、多看、多思,根据教师的评价总结一下写得精彩的地方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原因何在。将师评与自评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作文的价值和水平。少批评多激励。对于小学生作文无需过多地指出缺点和不足,甚至针对细微之处吹毛求疵,从而打击学生自信心。教师应更多地针对其优点,给予表扬的鼓励,使其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相信自己倍受老师欣赏,在心里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习作的水平的质量。总之,作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留给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空间,使其能够真正地展现和发展自己,这便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真正目的。让学生快乐地写作让学生快乐地写作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5篇:让学生快乐地阅读

拓东一小赵文

开学之初,我给学生布置了看一本课外书的作业,希望他们能通过阅读来扩展知识面,提高作文写作水平。可是,过了一些日子,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都选择看《老夫子》、《乌龙院》、《憨豆》等漫画书,诚然这些漫画对学生也有一定教育作用,可是孩子们一般只是看到漫画表面的幽默、滑稽,而从不会更深入的去思考漫画的内涵,至于内容全是大量文字的书根本没兴趣读。我感到这样一来,读课外书岂不是没什么意义了?于是,我在一次语文活动课上趁着学生们交流读书心得的时候,把那些只读漫画的学生狠狠批评了一顿,然后向孩子们推荐了一些适合他们这个年纪阅读的经典中外儿童名著。我想,这样一来应该没问题了。

第二次交流读书心得的时候,我看到孩子们都没有再拿出漫画书,觉得很满意,就让他们把自己的读书体会简单的写一写,心想,这下他们应该有些收获了吧。课后,我把孩子们写下的读书体会认真地看了一遍,却大失所望,许多孩子只写了“我很喜欢***,这个人物或故事。”这么一句话,敷衍的心态一望而知。我强忍怒火,勉强看完。下一节课,我怒气冲冲地对学生们说:“你们实在太让我失望了,为什么这么懒惰,读了故事就连脑筋都不动一下吗?还是说你们有的人根本就连读都没读!”大部分学生读低着头一言不发,我正打算说下去,却听见一个学生竟轻轻地嘟囔了一句——“真无聊”。 我顿时血脉膨胀,狠狠地拍了一下讲台,好一会儿才勉强压下怒火,一下课,我就把那个学生叫到办公室,准备好好“收拾收拾”他。我问他:“你给我解释一下,什么是无聊?难道老师为了提高你们的语文水平,介绍给你们的这些经典课外书籍,在你眼里,竟然是无聊的东西?你知不知道这些故事是让多少人感动的名著?谁知他竟说:“这些书,我家里早就有了。”“那你为什么不看?”“没意思。”他的回答让我陷入了沉思,是呀,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大人认为是经典的,小孩未必就认可啊。回家后,我想了又想,最后重新作了一个学生课外阅读计划。又到语文活动课了,学生们都很紧张,有的学生拿出了父母帮他们准备好的读书心得,有的则低着头生怕我点到他们的名字。可是这次我却没有点名让学生来说读书心得,也

没有让他们写读书笔记,而是拿出了一本孩子们喜欢的漫画书——《水煮三国》,对他们说:“前几天老师看到你们特别喜欢这本书也挺感兴趣的,就找来看了,今天我们的活动课就来说说这本书上的故事吧。”顿时,教室里像开了锅一样,有的学生用不敢置信的眼光看着我,有的干脆叫起来:“老师你不是故意试探我们的吧?”我肯定地告诉他们:“今天就读这本书!”教室里的声音渐渐平息,我接着问学生们:“你们能说说为什么喜欢看这本书吗?”“因为它很好笑!”一个学生脱口而出,其他人也纷纷附和,我说:“那你们能给老师介绍一下这本书上最好笑的情节吗?”话音刚落学生们就纷纷举手,听了几个学生介绍以后,我和班上的学生都被逗得笑起来,这时我又说:“你们介绍的真是有趣,不过这些故事里的人物可不是随便编出来的,他们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你们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关羽在漫画里总闹笑话,可在《三国演义》里他却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将军。”这下大多数孩子都愣住了,只有少数几个孩子知道一些简略的三国故事,看着他们都被我提起了兴趣,我趁热打铁,给他们讲了一段《三国演义》里的精彩故事。下课了,可是孩子们仍然意犹未尽,纷纷要我接着再往下讲,这时我停了下来,拿出一本儿童版《三国演义》故事书,对他们说:“《三国演义》的故事太长了,老师一下根本讲不完,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如自己去看看,再来和老师讨论里边的故事情节吧。”第二天,我刚进教室一群学生就围上来,七嘴八舌的和我讨论三国故事。之后的读书笔记,许多学生都写得很认真,不再敷衍了事了,这也让我也受益匪浅。又一次语文活动课,我让学生们自己来说说为什么他们读书笔记进步这么大,一个学生告诉我:“因为老师告诉我们关于漫画里的这些人物的故事很有意思,过去我们只是觉得漫画好玩,从来没有想过漫画人物还有这么多故事,以后我看其他书也会找找资料,多了解一些关于他们的故事。”在这以后,我又借机向孩子们推荐了《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神话》、《西游记》等书籍,孩子们的兴趣都很浓,一个学期后,我发现他们慢慢喜欢阅读一些课外书了,包括当初的那些他们认为没意思的书,当初那个总觉得读书没意思的学生也渐渐喜欢和我一起讨论阅读心得了。虽然他们阅读的范围还很小,阅读速度还不算快,但这毕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我相信,只要他们继续阅读,继续快乐地阅读,继续在阅读中得到快乐,那他们的人生之路就一定会充满盎然春意。

是的,阅读是有无数的好处,她可以穿越时空,揭晓迷离的过去,抵达遥远

的未来,通向伟大的心灵。可是,当一个孩子还没有领悟到阅读的妙趣,无法体验阅读的快乐时,那么阅读只能成为他的“没意思”的负担。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变成小孩子就是要尊重小孩子,而尊重的基础就是理解: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用他们的大脑去思考,用他们的眼睛去看世界。唯此,你才能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用兴趣做钥匙,引领他们去领悟悦读的无穷魅力。

第6篇:让学生快乐地作文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快乐地作文

四川省武胜县泰山小学兰永红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写作。”这为从根本上解决作文难题找到了一条出路。何为贴近学生实际?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息。”叶老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之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写作,并体会写作的快乐呢?我认为:

一、激发兴趣,调动情感,让学生快乐写作。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向导。

(一)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

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命题为《××,我想对你说》。又如根据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和获得的愉快感受。这样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

(二)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

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实践中我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给学生自信心。学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小作者的眼睛会一亮,神情高兴。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其次在作 1

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第三是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甚至精彩的语句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赏。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向学校报刊和其他报刊投稿等。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激发写作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宣读自己的优秀习作,或是宣读从作文选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断等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为了表现自己,在课外时间他们就会趣味盎然地寻找或写出自己满意的习作。又如开展作文竞赛活动,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开展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调节以往习作所形成的氛围,激发学生“我要写”的兴趣,在写作中体会快乐,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质量就提高了。

二、加强体验,重视积累,让学生自愿写作。

“无话可说,没内容可写”是困扰小学生作文难的关键所在。这与教师在取材方面限制太多有关,我们总是告诫学生,什么是值得写的,什么是不值得写的,到头来,学生反而缩手缩脚,无从下笔。

其实,捅破蒙在“作文”之上的一层纸,就会发现作文就是生活,有生活就有可写的素材,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没有不可写进作文的。讲述假期浏览的经历,讲述自己的社会见闻,介绍自己喜欢的书籍或者电视节目,畅谈自己的理想,倾吐自己的快乐和烦恼……目之所及,耳之所往,写下来就是作文!

每一次的习作教学活动,根据习作的要求,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取材,如写有关于秋天风景的习作,可以让学生把上学路上的田野、小路、菜园写进作文;也可以写校园、草地、山坡……还可以在写作之前带领学生去草地上,山坡上,树林里观赏那里的风景。再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的学生看了田野里农民伯伯堆的草垛,能把它写成有的像宝塔,有的像松树……这样的好句子,写得很形象、生动,跟他仔细观察自然景色是分不开的。

为了让学生的习作能更好的取材于生活,我让学生坚持写日记,把自己感

受最深的事,或者所见所闻自觉地写成日记。等到要写作文时,可以把平时写的相关日记再加工,就是一篇好作文了。生活就像万花筒,多姿多彩,学生如能自愿把这五彩的生活写进日记。那么,他们的作文内容也就五彩缤纷了。

三、放手写作,突出自主,让学生自由写作。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要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还给学生写作自主权。

(一)作文时空多些弹性

从时间上说,由于学生习作基础、生活经验、材料积累等存在差异,对同一作文题,有的一节课能完成,有的一节课根本不够。因此,应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内完成习作后,交流讨论,自行修改。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允许课外查找资料,寻找帮助。

从空间上说,可根据习作的实际需要,课前做好习作准备,如体验生活,搜集素材等。课中允许自由结合,自由“拜师”,自由朗读习作,小组帮助修改,课后相互评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二度重写。

从习作要求上说,对习作的内容、写法、字数不作硬性规定,让学生按行文所需,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二)习作内容自行选择

学生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兴趣爱好、家庭教育各不相同,其选择的习作内容自然也不一样。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情境,提供各种机会,打开学生的思路,满足学生习作的兴趣和需要。可写记实作文,也可写想象作文。由于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学生写出来的习作当然生动有趣,异彩纷呈,令人拍案叫绝。

(三)习作语言多些个性

小学生的语言有独特的个性特征。教师要肯定小学生大胆使用一些不很成熟但极富个性的语言和句式,不强求他们的语言表达成人化,单一化。相反应强调儿童化、生活化、童趣化,让习作充满个性,富有生活气息。

总之,让儿童“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让儿童“喜笑怒骂皆成文章”,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生活实践中快乐地作文。

第7篇: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河北涿州中学全面育人纪实

2006年6月23日,喜讯从涿州中学传出:涿州中学省专科以上(含专科)上线1853人,本科上线1280人,其中本二上线517人,突破500大关,比去年净增102人,增幅为24.6%,创历史最高记录,上线率位居保定市省级示范性高中前列。史玲玲同学以661分的总成绩获涿州市理科状元;曹洪健同学以611分的纯文化成绩获涿州市文科第一名。

“让和谐成为发展的动力,让教师的智慧照亮教育,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涿州中学的具体体现,它是涿州中学的办学理念,也是学校的奋斗目标。为贯彻这一理念,实现这一目标,涿中人解放思想,以过人的胆识,惊人的速度,实现了超常规跨跃式的大发展。

一、“发展是硬道理,和谐是原动力”。不发展不行,不加快发展不行,不科学发展不行。只有创建和谐校园,加快学校发展,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子女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愿望。 河北涿州中学是一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省重点),创办于1929年。学校占地203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381人, 77载春秋,孕育和积淀了一中优良的办学传统,学校具有淳朴的校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了25000余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近万名优秀学子进入高等院校深造。他们当中有著名科学院院士、西夏史研究员史金波,清华大学毕业、北京亚运会电讯总工程师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电讯工程顾问李茂生,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留美博士李金艳,华东理工学院院长、教授张宪民,还有董淑义、宋义民等政界要员……。

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受市场经济冲击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面临着招生扩轨、新考交替断档、骨干教师外流,教师积极性难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滑坡的新困难,这所历史名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发展才是硬道理。面临眼前的困难和汹涌澎湃的发展态势,刘群辉校长、王志辉书记与班子成员达到了共识:“德育为首,知识为主,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成长,以人为本,质量第一”,“一手抓办学条件的改善,一手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改革中解决困难,在发展中壮大自己”。

学校坚持把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学校一切工作的标准,即“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推动学校的发展”。

近10年来,涿中人解放思想,走“超常规发展之路,用品牌招商”,“凭诚信引资”,通过校企合作、银行贷款、拓宽办学渠道、教职工集资等方式,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经费难题。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迅速完成了老校的改造,一所固定资产近1.5亿,在校生近5700人的现代化一流中学矗立在全市人民面前,成为了一个历史老校被成功改造的范例。

走近今日的涿州中学,校园内花木葱茏,绿草如茵。在鲜花绿树中,设计新颖、漂亮别致的教学实验综合大楼、高三教学楼、多功能体育馆、学生餐厅、学生公寓、教师住宅楼等楼群建筑错落有致。目前学校共有三层以上楼层和大型场馆建筑20栋。图书馆藏书10万册,期刊315种,电了图书10000余种,理化生实验仪器,音体美卫生器材达到了国家的一类标准。教室内全部安装了多媒体,微机室、校园网设施位居省级示范性高中前列。教室、教师办公室、师生公寓冬暖夏凉,十分舒适。食堂实行微机管理,刷卡售饭,饭菜花样众多,品种丰富。学校储蓄所、卫生所、浴池、理发店、购物超市、电话超市、洗衣部等对学生全方位开放,为学生的生活提供一流的服务。

先进的设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质的服务,为师生展才献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花样的年华,无尽的才能,在这座创造奇迹的校园里,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二、“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管理无小事,处处见规范”。这得益于学校拥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规范的管理制度,且得益于有一位敬业奉献、眼光超前、思路独到的好校长。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就是一个校长管理理念的体现。从一名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到涿州市三中教导主任、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涿州中学校长,刘群辉校长一路走来,扎扎实实、埋头苦干,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自己忠爱的教育事业。

“正人先正己”。刘校长经常对班子成员讲:“作为领导,要敢于管理,善于管理,勤于管理、精于管理;工作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要求班子成员“现代化意识要强,思想观念要新,待人有修养,处事有分寸、管理有章法,领导有气度,眼睛盯在质量上,功夫下在管理上”。2005年7月,上任伊始,着手制订了《涿州中学领导干部日常行为规范》、与班子成员签

订了责任书,目标管理实行了首问负责制。班子成员始终保持着一种齐心协力、奋发向上的良好状态。

经过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刘校长探索了一条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三线四制”管理模式。即由德育处→团委→保卫科组成德育工作线;教务处→教科研处→学科备课组组成教学工作线;办公室→总务处→财务科组成行政、后勤工作线。三线各有自己的工作侧重点,各处室有明确的任务、职责和目标。建立年级主任为核心的年级负责制、班主任为核心的作业组负责制、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备课组负责制、教师目标岗位责任制,将各项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学校进行了以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岗位目标责任制、岗位结构工资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竞争、激励、制约机制。科学的管理,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凝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全校一盘棋,整个学校人心思上,人心思进,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可喜局面。

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教风的形成,青年教师的培养,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增强了涿州中学的核心竞争力。

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问题,学校要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建立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深、梯次结构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而只有实行“人性化”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师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境界,才能真正打造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刘群辉校长到涿州中学后,大胆更新管理理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人性化”管理方面大做文章,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要让学生爱学习,教师首先要敬业;要让老师爱学校,领导首先爱老师。具体做法为:

一是工作“人性化”。大力推行用人机制改革,把最优秀、最有组织能力的教师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使他们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每年发展4-6名教师入党,近百名教师被评为全国、省、市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模范班主任、教学能手。2006年,学校聘任了近40名学科带头人,还评出了市十佳教师等。政治上关心教师,在入党、提干、评职、评优、树先等方面,向一线教师倾斜,大大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生活“人性化”。①改善办公条件。为每个教师办公室安装空调、饮水机、配备鲜花、洗手设备(如脸盆、香皂、洗手液、毛巾)、衣帽架、整容镜等,将教师治学的座佑铭整理上墙,时时对照检查、自省。②搞好

后勤保障。教师子女上初中、小学,车接车送,教职工每月一张澡票,每月一个理发票,教师过生日送上一束鲜花,以示祝愿,③提高教师待遇。学校除财政工资外,还实行校内岗位结构工资制,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三是学习“人性化”。学校全面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为教师创造一切学习条件。如支持一线教师在职攻读研究生,为他们报销报名费和一半学习费用;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不断为教师“充电”;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子,一帮一,一对红,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大大缩短了青年教师成长期,也使中老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更加成熟。目前,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标率98%,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68人,一级教师148人,32名教师兼任市级以上各种学术团体职务,每年有200多篇(部)论文和著作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或会议交流。

“人性化”管理,使老师们实实在感受到了爱的滋润和感化,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年来,一中教师队伍稳定,人心思上,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生,一批又一批年富力强,素质过硬、锐意进取的教师成为了教学骨干、中坚。

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提高教学效益,让学生学会转向会学,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服务学生成长,服务教师教学,以人为本,质量第一”是一种先进的办学理念,更是涿州中学教育教学的行动指南。学校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抓尖子生,高进优出,上重点进名牌学校;夯实基础,中进高出上本科,争取大面积丰收;培养特长,低进中出,学有所成,凭专业特长进入高校。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是充分发挥备课组作用,落实好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采取备课组长负责制,认真落实,“备、说、讲、评”四个环节。个人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写出有针对性的单元备课和课时教案,经过集体备课研究,再修改定案,二是狠抓听课、评课。学校教务处和教科研处联合出台了《涿州中学关于听课、评课的有关规定》,学校校级领导干部和年级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听课后及时组织评课。每一次评课,主管校长、包年级主任必须参加,备课组长、骨干教师重点发言,认真评、仔细评,表扬的话少说,重点评缺点,谈不足,最终达到使授课者和听课者都有收获,都受启发的目的。三是重点抓

好单元过关,每次测试都严格组织,严把命题、监考、批阅、讲评、纠错各个环节。对测试中发现的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及时跟上二次过关。

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学校以课堂为突破口,大胆进行改革。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重视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教师讲的过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满堂灌”、“满堂问”现象,以“诱思探究”理论为依据,落实“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为主”课堂教学十二字要求,逐步探索形成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学案导学-合作探究-巩固拓展”三个环节,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在这一主体模式下,各学科依据各自的特点,灵活运用,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教”和“学”的积极性。

一年来,学校重视教科研工作,对教改实验课题进行统筹安排,提出了具体要求。学校的教研思路是:校本研训,博采众长,综合提高,自成一家。对教研立项的要求是:理论上有高度,科研上有潜力,发展上有后劲,教学上出效益。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已在省、市教科所立项。

五、在学生中深入开展养成教育,赏识教育和感恩教育,维护学生自尊,培养学生自信,开创了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学校坚持以思想教育为主,正面教育为主,自我教育为主的教育形式,力求德育工作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习惯养成教育。德育处从抓纪律入手,狠抓常规管理,学校提出了“四个珍爱”。即珍爱生命,珍爱友谊、珍爱环境、珍爱时光;“先管住再教育”,“管是为了以后的不管”的管理理念,明确提出:进入一中校门,就要放弃一切杂念,用“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大师生。通过军训、国旗下讲话、艺术节、运动会、法制报告会、主题班会等活动讲常规、促规范,养习惯,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的自治功能;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生活管理、宿舍管理、教学管理和评教活动中去,最终实现“人格上自荣,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主、生活上自理、心理上自强”的管理目标。逐步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飞跃,在全校形成“严谨治学、尊师守纪”的良好学风。

二是成功赏识教育。对老师,刘校长不止一次地强调说,要学会赞美学生,鼓励学生,要做到“三个一”、“五个一样对待”即“每天送给学生一个微笑,每天说一句鼓励学生的话,每天找一名学生谈话”。“城里乡村学生一样对待,男生女生一样对待,相貌美丑一样对待,成绩好差一样对

待,是否犯错一样对待”。用心理暗示坚定学生的成功信意,用真情赢得学生的丰厚回报。每周一班会,先组织宣誓活动,通过宣誓,宣出了一中学生的信心、勇气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豪迈气慨,校园内始终充盈着一种奋发进取,永争第一的浓厚学习氛围。

三是感恩教育。通过班会谈心,让学生感受老师的辛劳,父母的不易。学校提出了“四个学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感恩、学会做人。每逢节假日,学校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说一句体贴的话,孝敬父母;教师节来临,学生自己制作贺卡,并写上深情的话语放在老师的办公桌上。学校通过减免贫困生学杂费、住宿费、帮困扶贫献爱心活动等,让同学们与高尚的道德情操直接对话,感受到社会的真情关爱,亲情教育让学生心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学习的动力更足了。

四是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招聘河北师大心理学系毕业的教师来校任教,为广大学生解答及指导学习上的困难、生活中的苦恼,心理上的困惑和情感上的迷茫,引导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协调,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六、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优美和谐的育人环境。

底蕴深厚的校园文化,无不彰显着一中的无穷的魅力。基于对美育的深刻认识和把握,涿州中学的艺术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为让音美特长生学有所进,业有所成,教务处对学生的专业和文化课学习,实行专业教师包年级制度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包教包培制度,真正做到全方位、无间隙管理。近几年,学校音美生高考成绩十分突出,专业过关率,本科上线人数,均列保定市前列,有近名同学被高等院校音美专业录取。

为了不负全国、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盛名,学校成立了男、女生篮球队、足球队和田径训练队,由体育教师包年级、包班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在省市各种文体活动和竞赛中,一中荣获多项殊荣,有60人次获奖,每年向省市体育运动队和高等院校输送体育生近20名,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为涿州人民争了光。

“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已在涿州中学得到了初步的印证。

2006年11月18日

第8篇:让学生自由地写作

让学生“自由”地作文

——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有感

有段时间,我沉迷于写作,也曾投了几篇稿子,选材来自于我教女儿的心得,身边的小事,再加上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连缀成文,洋洋洒洒,感觉很好,有些居然也发表了!可当有时,有心想写个什么内容,但若没有亲身体验,总感到像个“囊中羞涩”的人,实在羞于把东西拿出来见人。所以,我深深感到,写作也是一件需要“自由”的事情,最好的是有感而发,触景生情,往往写得也就自然别致。

后来,在梅子涵的《女儿的故事》中看到他把择鸡毛菜也写得那么的有滋有味,把女儿的同学写得更是出神入化,更是佩服!当然,他也表示,这些都是因为他的生活经历,带给他的积累,和他的兴趣所至。在同样的一本书时里,他的女儿则发扬了他的这一“传统”,就谈些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学习,不是可歌可泣的大事,都是些小事,也不可能成为什么学习“典范”、“成才之路”上的明星秘诀,可写得是那样地饶有趣味,哪怕是父亲为女儿的学习屡屡生气的细节。读着这样的书,你的心态会越发平和,会发出由衷地感慨“生活真好!”

说了这么多题外话,似乎忘了我本来是要写《亲爱的汉修先生》的读后感的。可是,刚才那一番感触就是在看了《亲爱的汉修先生》后产生的。在《亲爱的汉修先生》里,我除了看到小男孩鲍雷伊的在一天天地成长之外,这个小男孩同时正在把他关注的视角逐渐扩大,一直到他坐到作家贝乔女士面前,到他把父母亲最近的一次见面写得那样细腻,充满孩子的小小的心思。当然他也只不过是美国作家贝芙莉.克莱瑞创造出来又一个可爱形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从这本书中看到的是一个孩子怎样“渐渐”地在写作之路上越走越远的。

在这本书的开头,一封便条式的信向我们展示了小鲍雷伊的稚嫩的笔触。这封短短的信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鲍雷伊和作家汉修先生开始通信了。虽然,后来有的仅仅变成形式上的(他想象中的通信),成了日记,或者成了他的自我倾诉,在这不断的写作过程中,没有人对他说要“真实”,要有“真情实感”,“要突出一定的中心”。事实上,当他就那样写着,这一切都具备了——一切因为有真实的生活作为蓝本,还需要什么额外的“加工”么?

“蝴蝶树林”的美吸引了鲍雷伊,而名叫“土匪”的狗则牵住了他的心,这些本是生活的常态,他只是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至于“中心”,还真很少有意“突出”过。

在鲍雷伊参加写作比赛时,一个同学从书上抄诗歌参赛的经历也验证了真实的可贵。他放弃了写一个蜡做卡车司机融化掉的想象故事,而写了跟爸爸一起在《卡车上的一天》,最终入围写作奖。

“你写得像你自己,你没有想要模仿别人。这是好作家的特点之一。”这是贝乔女士对鲍雷伊说的,我想这应该也是“好文章的特点之一”吧。让每个孩子做自己,写自己,而不要总想着模仿别人,这许是让他们在语文写作方面得到真正成长的不二途径吧!

2011-5-7

第9篇: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

高要新桥中学

李柏成

2007-04 摘要:新课改后,高中历史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历史学科的艰深度和降低了历史学科的趣味性,使得学生提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很难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无法做到快乐学习,从而导致了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在某种意义上有所下降。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并在感受学习历史的快乐中进一步学习好历史呢?我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学生

兴趣

快乐

学习历史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历史学科的艰深度和降低了历史学科的趣味性,使得学生提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很难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无法做到快乐学习,从而导致了高中历史教学效果在某种意义上有所下降。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并在感受学习历史的快乐中进一步学习好历史呢?我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策略。

一.运用情景体验式历史教学模式

情景体验式历史教学模式狭义上是指通过历史小话剧等形式把特定的历史情景创造出来,让学生在创作、表演、欣赏历史小话剧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历史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习惯了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学生而言,创作、表演历史小话剧给了他们自己动手、表演的机会,肯定会给他们带来新鲜感和惊喜,况且历史小话剧是用生动活泼的演绎代替了单调抽象和枯燥乏味的文字表述,无疑具有更高的欣赏性和愉悦性。在历史小话剧所反映的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学生通过身临其境地扮演历史人物,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体验历史人物的生活和情感,感知丰富立体的历史画面。这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消除学生对历史的陌生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另外,小话剧也正是由于其生动形象的表演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和浅化历史,从而能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态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下,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感受历史带给他们的乐趣,并在这种快乐中轻松地体验和感悟被历史小话剧创造的特定情景浅化了的历 1 史知识。如我在讲授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在两个班进行了实验:我在一个班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讲台上向学生们讲述国民党之所以选择和共产党合作及共产党之所以选择和国民党合作的原因,学生们则在下面边听课边低着头辛苦地做着笔记。课后了解发现较多的学生因为老师的文字表述比较单调乏味,听起来已没多大兴趣,而且又要忙着记笔记,无疑更增加厌烦感,所以对于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要么是理解不透,要么是印象不深。而在另一个班我就采取通过历史小话剧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感悟体验历史知识的教学模式。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将学生分成A、B两大组,而A、B两个大组又分别分成两小组a

1、a2和b

1、b2,a1代表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a2代表军阀,b1代表共产党b2代表反动政府。两个大组分别在讲台的两侧同时表演,A组表演的内容大抵是a1依靠a2所进行的革命运动都失败了,B组表演的内容大抵是b1反抗b2的运动都失败了,然后a

1、b1都向外寻求帮助,最后a

1、b1在C角色(扮演共产国际代表)牵引下彼此找到了对方。因为小话剧把共产党在领导第一次“工运”失败后要联合其他阶级进行革命及孙中山领导一系列依靠旧军阀的革命运动失败后也需要依靠其他力量进行继续革命这个复杂背景生动形象、直观地演绎了出来,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得以在愉悦的氛围中把握住了历史知识。

二.运用合作型学习的历史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有效教学模式,这主要是因为:(1)合作学习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历史的积极性。(2)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情感交流,赢得相互之间的尊重和关注,从而有利于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创设一个轻松、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学习氛围必定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在探究历史问题中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并在快乐中进一步学习历史。(3)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历史,掌握历史,会突显学生的成就感,有成就感就会有快乐,学生就会在快乐和成就感中继续前进,努力学习历史。所以,把合作性学习运用到历史教学中确实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例如:我在上《苏联经济改革》这课前,恰逢科组教研,听某位老师讲这一课。由于知识点较为繁多,包括“改革的背景”、“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影响”等等,该老师便采

2 用传统“满堂灌”的形式不停地在上面讲,而学生则不停地在下面埋头苦记笔记。结果是老师讲得没劲,学生学得无趣,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乐趣都明显地被压制了。有鉴于此,听完课后,我迅速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合作学习的历史教学模式。在上课前,我精心设计了如下几个子课题分派给各个学习小组(之前授课过程中已合理组建):“苏联为什么改革?” 、“赫、勃、戈改革的异同”、“改革失败的原因及影响”、“改革给我们的启示”。让他们到学校的图书馆或网络室找寻相关资料。正式上课时,我把本次合作学习的任务、步骤等给出指引后,便展开合作学习。由于课前已有准备且小组合作学习模拟了小班化的上课模式,人数较少,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发表观点,展现自我,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并可避免学生在课堂上当堂答错时的尴尬,从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和愉快的学习空间,缓和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得学生敢问敢说,畅所欲言。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益更多,所以他们更热情主动地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都处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对几个探究课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探讨,自主解决了学习任务,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所拓展。

三.把乡土历史素材引入历史课堂

每个地方都或多或少存在乡土历史素材,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传说趣闻等等。这些乡土历史素材其实是一种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的教学资源。因为,乡土历史人物、事件、趣闻故事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会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本地乡土历史素材就在学生身边,如果我们历史教师能把乡土历史素材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必定能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对历史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历史的欲望,使学生从原来被动接受历史知识变为主动乐意地学习、探究历史。理论上看这样做似乎不错,实际效果如何呢?我为此展开了实验:在讲必修一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这一课时,在讲了“中共成立”、“第一次工运高潮”、“国共第一次合作”等知识点后,进入“国民大革命”时,学生开始出现厌烦情绪,注意力开始分散,于是我把之前准备好的乡土史料引进课堂,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应该知道叶挺吧?”学生们回答:“知道啊。”我又问:“那你知道叶挺曾创立一支军队吗?”学生们回答:“知道,铁军——叶挺独立团。”我接着问:“那你知道是在哪里创立的吗?”“在哪

3 里?”学生的注意力开始集中。见此,我故意稍作停顿,然后说:“就在我们高要。”“不是吧?真的?什么时候?在哪里?”学生兴趣大增。“真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后,开展国民大革命,中共委派叶挺于1925年11月在高要成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俗称叶挺独立团),领导高要人民开展国民革命。”“哇噻,原来国民革命也发生在我们高要,太牛了。”学生们在自豪中对国民大革命马上充满了兴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学生们都处在兴奋的情绪里,很好地掌握了国民大革命的知识。快下课时,见学生们热情高涨,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了课外探究课题:“叶挺独立团与高要”,让学生们或查找资料,或实地考察完成。结果学生们在自豪感和亲切感带来的快乐中积极探究,得到如下成果:独立团进驻乐城镇解决震惊省内的“高要领村惨案”;独立团积极帮助农民开展农民运动并成立了“高要农民协会”。可见,在历史课堂中适时引入乡土历史素材,确实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在这种兴趣、快乐中进一步积极探索历史。

四.开展历史第二课堂,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开展历史第二课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感受学习历史的快乐,并在快乐中学习历史,掌握历史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因为:首先,第二课堂没有了常规课堂那种严格的纪律要求,也没有常规课堂那种紧张的气氛和压迫感,学生可以彻底地放松身心,轻装上阵。其次,第二课堂能更多地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这也更能提高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兴趣。再次,在第二课堂里,学生间的交流相对来讲要比常规课堂多一些,学生间更容易建立起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为学生快乐学习历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开展历史第二课堂,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下面略举我在教学实践中实行的历史第二课堂的三种形式:

1、制作历史模型。

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创造了不胜枚举的文明成果,如都江堰、地动仪、筒车等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经常见缝插针,指导学生在历史课外活动中设计制作或模仿制作古代的一些生活器具、生活用具、科技仪器等,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如在学习必修2《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这一课时,我指导学生根据课本插图,就地取材用竹片制作了逼真的筒车模型。又如在学习

4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这个知识系统时,我让学生查找资料、图片,然后制作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唐、宋、明的官帽。通过这些制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并在这种兴趣和欲望中发展了其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2、创作历史画报。

在学习必修2《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这课时,我指导学生将这一课书分解成三个模块:文化生活的变化、社会风俗的变迁和服饰的变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自愿编组,搜集资料。“文化生活的变化”组的同学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照相、电影、报刊、图书的发展历史及图片。“社会风俗变迁”组通过在网上搜集和整理图片,了解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变迁的具体情况和导致风俗变迁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服饰的变化”组的同学不仅了解到中国近代服饰变化,而且通过不同时期的服饰感受到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发展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最后,各组把收集到的资料、图片、及对这段历史的感知等内容汇总,创制出了一份十分精美的历史画报。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都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整理资料、创制画报。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不仅增加了他们探究历史的兴趣和欲望,还使得他们在这种探究历史的兴趣和欲望中了解到中国近代以来文化生活、社会风俗和服饰的变迁。

3、历史考察。

在我们肇庆地区,有很多历史遗址、遗迹、遗物,它们是前人思想意识和实践活动的记录载体,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其真实性、形象性是其他历史文献所无法媲美的,能为学生提供认识与理解前人活动的直观感性材料,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在学习了必修3《西学东渐》这课后,我就利用周日带领他们到端州区的丽谯楼参观“沟通东西文化第一人”利马窦的文物展。让他们近距离地感受东西方文化的碰撞。通过这类考察活动,可以使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历史,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上述是我对“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 的一些想法以及所进行的一些教学尝试。事实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前进的原动力。我们历史老师应当适时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穿插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历史的快乐,并在快乐中学习历史。这样,我们历史学科的教学效果必将能有较大的提高。

参考书目:

①《新编历史教学论》. 朱汉国 郑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06 ②《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法——历史教学策略》. 齐渝华 刘军.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6

上一篇:农业体验活动方案下一篇:对太极拳的认识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