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共7篇)

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篇1

我试着做小表弟的思想工作:“文文, 你怎么可以不听老师的话呢?老师也是为你好呀......”“老师做事不公平,老师对我有偏见!”沉默许久的小表弟恨恨地从齿缝里蹦出这么句话。“怎么会呢?”看来小家伙对老师有成见,产生逆反心理,怪不得舅妈说小家伙越来越不听老师的话。

“就是嘛!老师就是不公平!同学跟我打架,老师就批评我不批评别人;我的作业又不比别人差,老师偏偏叫我一个人重作;好几个同学一起做错了事,老师偏偏留下我惩罚我......”看着小表弟一脸委屈且愤恨的样子,我的眼前不由浮现出另一张同样委屈且愤恨的小脸。

那是我师范毕业第一年,担任三年级丙班的班主任,当时班中转来好几个外地学生,其中有一个女生叫霞,穿着极不合身的旧衣服,头上长满虱子,浑身又臭又脏,学习成绩更是糟糕,在我们这班粉雕玉琢的女孩子们面前简直就是“灰姑娘”,同学们都不愿接近她,我只好安排她坐在最后一桌。

一天中午,我刚进教室,就听见叽叽喳喳的吵闹声,只见五六个平时较受我钟爱的女生围在霞的课桌前,见我进来,争先恐后地向我“告状”:“霞是小偷!”“她偷了晓晓的自动铅笔!”“她还不肯还给晓晓!”......

我把询问的目光转向晓晓,晓晓是中队委员,只见她理直气壮地说:“是真的`,我的自动铅笔是三星牌的,桔黄色,0.5 笔芯,我用的时候她们都看见了,前几天刚丢的。霞根本就没有自动铅笔,这支自动铅笔是我的!”“对,霞根本就没有自动铅笔,她一直用木头铅笔的。”众女生附和着。

只见霞眼里含着泪水,手里紧紧地攥着那支桔黄色的自动铅笔,也不做任何争辩。我以为她做贼心虚、自知理亏,也未做细究,便一把夺过霞手中的铅笔递给晓晓,然后把霞拉到办公室狠狠地批评了一通。而霞始终低着头一言不发,这更让我光火:“无可理喻,朽木不可雕也!”就在霞走出办公室的一刹那,我分明感受到霞带点委屈又充满敌意的目光。

从此,霞更沉默了,也更不合群了,见到我总是躲得远远的,一学期后她就转学了。

我无法弄清这件事情的真相,我想我真的是伤了这个小女孩的心了,我当初为什么不能仔细调查后再换一种方式处理呢?也许霞的自动铅笔凑巧跟晓晓一模一样呢?也许霞只是捡到晓晓的自动铅笔呢?也许霞只是借用一下晓晓的自动铅笔呢?如果霞不是外地人,如果霞不是刚转进来,如果霞的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差,如果霞的成绩不是那么糟糕......我还会这么简单粗暴地对待霞吗?换个角度:如果是霞丢了自动铅笔而发现晓晓有一支一模一样的自动铅笔呢?我会这么不分青红皂白地咬定晓晓是小偷吗?

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篇2

一、教师从情感上平等地对待孩子

每一个幼教行业的人都会铭记入职誓言:“ 我们要怀揣着对孩子满满的爱,去从事这份神圣的职业。 ”对幼儿教师来说,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无论他们聪明还是愚钝,漂亮还是普通,伶牙俐齿还是笨嘴拙腮,我们都应该爱他们。

蒙台梭利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式去观察、研究“ 自然的儿童”,真正了解儿童,积极地引导儿童,使儿童自我发现和发展。 我刚开始接触孩子的时候, 是在他们3岁左右,带着哭声,十分不情愿地被自己的父母拉进教室。 哪个孩子白净可爱,我会打心眼里留下好印象,可能对她的照顾会略多一些。 哪个孩子带着两行鼻涕,我就会自然而然地疏远他。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那个刚开始哭哭啼啼的孩子,在数学方面显现出天赋,而那个外表漂亮的孩子,自理能力却非常差,那么这时,我从情感上对待孩子的天平又开始摇晃了。 反思这种做法是缺失了公平公正教育原则,是过于相信自己的情感,而忽略了职业道德与责任。可见,要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首先要从情感上做到平等,要坚信幼教职业具有博爱精神。

二、教师从心理上平等地对待孩子

许多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在记忆的汪洋大海之中,漂浮着的船只不是搭载着优秀的孩子,就是搭载着顽劣的孩子,至于那些表现平平的孩子们早已随着风儿销声匿迹了。 每一次写评语的时候,那些优秀的孩子我们总是有说不完的表扬话语,而顽劣的孩子我们也总是有说不完的教导之词, 可是又有谁真正地关注过那些处于中间地带的孩子们呢? 回想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往事,对于有些“ 好动、捣乱”的孩子,对于他们“ 愚蠢透顶”的举动,我经常会予以制止,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上,想过孩子的感受,总是觉得“ 教师的尊严高于一切”,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伤害。 要想让孩子信服,就要从心理平等地去对待他们。

三、教师从教学中平等地对待孩子

1.坚持差异原则

坚持差异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就要分成三个层次,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参与课堂活动。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每个孩子,尤其是胆怯反应较慢的孩子,要给他们更多机会,耐心细致地对待课堂环境里的每个孩子。

2.坚持补偿原则

教师要充分调动各种教学资源, 可以制作比较多的教具让幼儿操作,有意避免孩子因分不到教具而不能参与游戏活动的现象。 这样类似的做法可以有效缓解孩子的等待时间, 也可以做到对每一个孩子平等、公平。“ 偏心眼”在教学过程中其实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所以我们教师应该“ 偏心眼”。 偏心不是偏爱,是对待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 放稳心中那杆秤摘掉有色眼镜,让孩子们在平等的天空中自由呼吸。

3.坚持发展性原则

有一次外出听课,是一节大班的分享阅读第二课时,讲课老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询问是谁的绳子,幼儿整齐地回答:“ 这是拴牛的绳子。 ”“ 这是拴狗的绳子。 ”“ 这是小姑娘的头发。 ”……可见孩子的语言发展很快。 孩子在小班的时候总是喜欢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而到了中班,是语言过渡的时间,要求教师刻意地教导幼儿练习说一句句完整的话,在这期间,我们要遵循发展性原则,每每听见孩子想说独立的词时,就要及时引导他们造句,这样才不会让自己班的孩子落后于他人。

四、教师从生活上平等地对待孩子

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和成功的希望,但由于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家庭环境,导致孩子在生活上差异非常大。 而我们教师就应该去努力寻求孩子们的平衡点,缩小孩子之间在生活自理方面的差距,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师爱是一种大爱,从某种意义上说,师爱更落实为一种尊重。 作为一名教师,你可能做不到“ 爱”每一个孩子,但你可以做到尊重每一个孩子。 只有基于尊重的爱才更平等、更公正。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渴望教师的关爱,而公正也是我们的本心。 孩子们虽然家庭背景、个性特点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不尽相同,但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 他们每个人都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每个人都依法享有受教育以及获得公正评价和平等对待的权利。 只要我们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个个都有可爱的地方,都需要且渴望得到我们的关心和爱护。

摘要:《儿童权利宣言》和《儿童权利公约》明确规定了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进程,无论是孩子的生理还是心理发展,均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心理学家认为:自尊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人格的内核。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与天性。因此,“成人对儿童应有敬畏之心。”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是幼儿教师的责任和修养。探讨了尊重和保护儿童自尊心的具体策略。

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幼儿 篇3

人物小档案

小伟:聪明、乖巧、外向,深得老师喜爱,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

小刚:调皮、捣蛋,是最令老师头疼的男孩,常常不守纪律还老生事端。

楠楠:胆怯、内向。对事物的理解领悟能力较差,除非有什么意外事件发生。教师一般不会注意到他。

片段一

一听到“1234|567|”旋律的钢琴声,幼儿开始搬动自己的小椅子。这样的旋律响过三次后,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坐好了。唯独小刚还在“建构区”摆弄积木。教师叫道:“小刚,搬小椅子坐好了!”小刚依然兴致十足地搭积木,好像没有听到教师的话。教师皱起眉头喊道:“小刚,没听见老师叫你吗?快点。坐好了!”小刚回过头看了看老师,应了一声“听见了!”但并没有收拾积木的意思。教师见小刚还在磨蹭,快步走上前去。夺过小刚手里的积木,厉声道:“教了这么多年,还没见过像你这样的。快给我坐到位子上去!”说着推了小刚一把,小刚打了个趔趄,“哦”了一声,乖乖地找小椅子坐好了。

分析:幼儿在教师准备组织教育活动时,还在玩积木。教师对幼儿的这一违规行为进行两次言语警告仍无济于事。于是采用言语批评并动用非言语行为来干预。“教了这么多年。还没见过像你这样的”这句带有讽刺性、过激性的话语,会无意中刺伤幼儿的自尊心。教师的非言语行为使用不当,含有潜在的安全隐患,易造成幼儿的意外伤害。

片段二

教师取出许多不一样长短的木棒,选了其中的两根,边把木棒的一端对齐边说:“小朋友们注意了。看老师是怎样比较的?”幼儿边看着教师操作边发表自己的意见:“用手抓住木棒。”“是用手指。”“是……”但都没有说出关键。教师把小伟叫了起来:“小伟,你来告诉老师。怎么比较?”小伟摸了摸额头说:“把木棒放到一起。”“还有呢¨教师继续问,“你看老师怎么把木棒放到一起的?”在教师的启发下,小伟忽然间发现了操作的重点。高声地说:“是把木棒的一端对齐放到一起的!”教师听到小伟的回答,满意地笑了笑,说:“小伟真棒,说对了!”教师把小伟抱了抱以示奖励。之后教师强调了好几次“一端要对齐”。

分析: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注重把握幼儿的心理,不急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幼儿,而让幼儿自己来思考,做到了有效互动。教师对幼儿的积极态度、适宜的评价和奖励措施,有助于幼儿产生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促进幼儿向自尊自信的方向发展。

片段三

“哪位小朋友愿意帮老师分发木棒呢?”教师问道。“我”“我”“我”幼儿纷纷举手。教师又一次把目光集中在小伟身上。说道:“小伟的表现最好了,请小伟来发。”刚才还在跃跃欲试的其他幼儿顿时发出了“哎呀”的叹息声。教师嘱咐小伟道:“每个小朋友四根木棒。”小伟点了点头。

分析:活动中教师请心目中的“好孩子”来做“小帮手”,引起了其他幼儿的不满。这种不公平继续下去,会挫伤一些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片段四

小刚拿到木棒。稍做摆弄,就把木棒按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好了。可是这时候教师还在指导其他幼儿,没有发现他已经完成。小刚四下张望一下,回过头挑了最长的一根木棒,双手一掰,一根长木棒顿时变成了两根短木棒,接着他又挑出一根比刚才的长木棒稍短一点的木棒,掰成了两根。正在他要再取一根木棒掰时,教师发现了小刚的“所作所为”,大声喝道:“小刚。你又在于坏事!又在搞破坏!谁让你把木棒掰断了?”小刚身子一颤,手里的木棒掉到了地上。教师继续道:“站墙角去。今天不能出去玩滑梯了!”

分析:幼儿自作主张把学具“破坏”了,是为教师所不能容忍的。缘于对幼儿“调皮、捣蛋”的评价,教师认为幼儿不会干什么好事,因此没有问幼儿为什么要那样做。而是坚决否定,并实施了不恰当的教育惩罚。

片段五

楠楠把木棒一把抓在手里,然后小心翼翼地摆放,既不是从长到短,也不是从短到长。教师看到了,提示了一句“从长到短”,然后就走开了。楠楠把木棒从桌子上拿起又握在手里,再次小心翼翼地无规则地摆放。

分析:教师对幼儿的态度是冷漠的,对幼儿学习中的错误只是简单指出,而没有和幼儿一起去探讨该怎样做,致使幼儿再次犯同样的错误。还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从以上几个片段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对每个幼儿的态度是不同的,行为也是不同的。教师与小伟互动有两次,与小刚互动两次,与楠楠互动仅一次,且言语较少。单从互动的次数上来说,教师与小伟、小刚的互动明显多于与楠楠的互动。楠楠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存在显性的不公平。国外有观察表明,在幼儿阶段有12%~20%的幼儿容易被教师忽视。可见,像楠楠这样的幼儿还为数不少。一项追踪5年的研究表明:“如果不对被忽视的幼儿进行及时干预,他们的社交地位将按现状持续下去,不会有什么改善。非但如此,这些幼儿也很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相比其他幼儿来说。他们是幼儿园的低成就者,这些被忽略的幼儿成年后发生偏离社会的行为比较多。”可见,在幼儿阶段,教师关注部分幼儿,而忽视部分幼儿这种显性的不公平会给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单就教师与小伟、小刚的互动分析。表面上来看,都是两次互动,次数是一样的,是很公平的。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他俩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具有隐性的不公平。教师与自己喜欢的小伟的互动,都是比较民主的。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性,表现出很大的耐心,对小伟的正确做法予以肯定,对小伟的评价很高,多是表扬。而对调皮的小刚,则多是斥责、否定,是对小刚的违规行为不得已而采取的互动,没有任何情感的交流。其实,教师可以采取更好的方式让小刚来改正自己的违规行为。可以像对小伟一样,用自己的爱心来说服教育小刚,而不是一味地斥责。一项“幼儿眼中好老师标准的调查研究”表明,幼儿希望教师对自己的缺点“悄悄地说”“不要告诉别的老师”。因此教师可以悄悄地和小刚说。在集体活动的时候应该遵守活动的规则,不要自己玩自己的,要爱护玩教具,而不是破坏。再者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小刚把木棒掰断,不管他是出于什么目的,对于教师来说,其实是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让幼儿明白长的东西可以变成短的,感受长短的变化。对幼儿的违规行为。教师要视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尽量与幼儿单独解决,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篇4

184031 石童

我们经常说教育生活就是一天生活的重复,以前我也这样觉得并且在其中煎熬着,想到一眼望得到头的人生心生恐惧,从一天就能看到退休的生活毫无吸引力。但现在,我不再这样认为,当然我也在努力着让自己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不再是重复,而是前进、是上升、是迈向幸福。

今天是平凡的,照旧的同学,照旧的课程,照旧的老师。但今天又是不一样的,我不是昨天的我,孩子们也不再是昨天的孩子了。说到这儿,我想起了胡,这两天一年级的他已经在课堂上进步了许多了。比如我给他安排的单独座位他已经习以为常了,并且在张同学的固体胶掉在地上后,他主动帮她捡起来,张同学很高兴对着胡很认真的说了声:“谢谢你。”我看到胡不好意思的.笑了,我提醒他要回应什么,他立马就跟张同学大声的回答:“没关系。”当时,我脸上一定是欣慰而开心的“姨母笑”。

但每天还是能听到孩子们跟我告状:“石老师,胡又插队了!”“石老师,胡不仅浪费水,还把水洒到别的同学身上。”“石老师,胡又在我们玩游戏的时候捣乱。”我就像接收投诉电话的工作人员,只不过这些投诉的对象都是指向一个人―胡。

我去教室找到胡,他正在用午睡时盖的大衣披在身上扮鬼吓人,那件黑色的大衣在这中午的阳光照耀下显得越发黑了,胡那稚嫩的小脸蛋上挂着些许汗珠了,他愿意成为孩子们瞩目的焦点,不管是以何种形式。

如果说,每天接收到这么多的“投诉”完全不生气是不可能的。但在前几天,我在心里暗暗下决心要转化胡的时候就告诉过自己,把胡当作一个什么都需要教的人儿,用耐心的态度、亲和的语气走近他,让他信任我喜欢我,然后我引导着他向前走。隔代教育最主要的弊端在胡的身上一览无遗,唯我独尊的态度、博人眼球的举动、掩饰真实的说谎,这些不良习惯和爷爷奶奶的溺爱有直接关系。我不是他的班主任,和胡六七十岁的爷爷交流过一次后我就放弃了家庭教育方面的努力和帮助。

面对今天的“投诉”,我不能置之不理,不然其他孩子不服,我自己也不会答应。我拉着胡的手说要跟他聊聊天,我们俩手牵手走到了办公室。这个过程很顺利,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因为在前两天的事件中,胡总是带着抗拒和我交流,甚至如果我单独叫他,他还非常抵触,挣扎着不愿意跟我走。但今天却没有一点不情愿,我有些暗暗窃喜,如此说明,胡对我多了一丝的信任。

我将接水泼水事件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对胡进行了假设,一开始他完全不承认自己做过这样的事情,是他真的没做过还是不记得了?我试图去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于是对他说:“你是不是就是觉得这样做很有趣、好玩啊?”如此,他看了我一眼,然后点点头。我心里大概有了谱。随后我对他进行了换位思考的教育,小小年纪的他不知道到底听懂没,但我想他会记得我亲切的话语“不要对别人做,你不想别人对你做的事。”记得我和他拉勾和盖章。

记录胡继续第三天了,他的进步我看在眼里。但如果自此他就稳健走向正轨,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会准备好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随时应对“投诉”。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每一个后进生就是一次挑战。

中午处理完胡的事情,在三年级教室我看到了哭泣着的乔,看着她泪珠满面的可怜样,我摸摸她,对她轻声的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如果你哭完了就告诉我。”然后我去四年级布置周末作业,回来时把乔牵到了办公室。和孩子交流一定要注意语气,如若不然孩子们压根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孩子们的内心会充满恐惧和害怕而口不择言语无伦次,特别是面对乔这样略胆小而文静的女生。我调整情绪,听她娓娓道来。其实也不能算是娓娓道来,她可能还是觉得委屈,只能我问她答,一开始答得并不顺利,但是当我说完那句:“我理解你现在很委屈。”的话语之后,乔愿意跟我吐露心声了。原来就是两个三年级女孩子之间的友谊事件,我只是站在乔和另一位女孩子的角度分别说出了我的看法,然后我询问乔好点没,她点点头。我看平时的她比较胆小,于是问她需不需要我出面帮她和另一位女生聊一聊,她坚定的摇摇头说不用,她可以自己解决。我看着她坚定的神情,突然对这个平时文静的小女孩刮目相看。

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篇5

作者:编辑

来源:求是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访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首席大法官周强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对政法机关提出的努力目标和明确要求,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首席大法官周强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就法院如何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回答了记者提问。

把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

记 者: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请谈谈如何学习理解。

周 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法治建设既是重要内容,也是有力保障。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对推进法治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关于建设目标,提出大力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关于总体布局,提出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关于执政方式,将法治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关于根本宗旨,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关于工作方针,强调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关于司法工作目标,提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所有司法机关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工作,等等。

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既有宏观层面的大政方针和理论指引,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思路,又对司法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人民法院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记 者:人民法院怎样把握面临的新形势,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要求?

周 强:当前人民法院面临的形势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并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与人民法院司法能力相对滞后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人民法院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人民群众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和期待不断提高,人民法院工作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随着改革进程加快,来自各方面风险挑战逐渐增多,征地拆迁、环境保护、信息网络等领域的问题更加突出,各种矛盾易发多发,越来越多的矛盾纠纷诉诸法院,人民法院解决社会矛盾的责任更加重大、工作任务仍然艰巨。案件持续增长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许多案件成因复杂,处理难度加大。进入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格局、社会舆论环境和公众参与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任何司法个案的审判执行情况,任何法院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任何司法信息的发布披露,都可能引起群众的高度关注,都可能成为舆论焦点和公众话题,甚至可能被误读、被炒作,给法院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各级法院和广大干警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重要论述,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个目标,牢牢把握司法为民公正司法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各项工作,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为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自觉践行司法为民根本宗旨,切实维护人民权益

记 者: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根本宗旨,它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有什么内在联系?

周 强:人民法院践行司法为民根本宗旨,是通过履行职能为人民服务,是在司法领域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从陕甘宁边区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推行,到“便于当事人诉讼,便于人民法院依法、公正和高效行使审判权”原则的确立,到提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再到建立诉讼服务中心和便民诉讼网络,等等,人民法院一系列司法理念、司法政策和司法实践都充分表明,人民司法事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司法为民的历史;人民司法事业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在司法为民上。不管形势怎么变、条件怎么变、环境怎么变,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不能变,群众立场、群众路线、群众感情不能丢。各级法院要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更好地践行司法为民根本宗旨。

记 者: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法院更好地践行司法为民根本宗旨,重点从哪些方面下功夫?

周 强:一是要依法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要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特别是要依法严惩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破坏耕地、污染环境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婚姻家庭、人身损害赔偿等案件的审理,依法妥善处理涉及选举权、被选举权等与公民民主政治权利密切相关的矛盾纠纷,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要审慎处理涉及城镇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行政案件,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要依法妥善审理国家赔偿案件,使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群众依法得到救济。

二是要努力消除群众诉讼障碍。各级法院要在立案、审判、执行、信访等各个环节认真查找“打官司难”到底难在何处,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让有理无钱的人打得起官司、让有理有据的人打得赢官司、让打赢官司的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让确有错误的裁判依法得到纠正。要充分尊重当事人对诉讼程序的选择权,鼓励当事人选择速裁程序或采取调解、和解、仲裁方式解决问题。要切实纠正一些地方在立案工作中存在的该立不立等问题,依法保障群众诉权;对确实不符合立案条件的,及时做好说明工作。要严格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的条件,加强对诉讼、执行中止的监管,防止在审判环节出现久拖不决等问题,防止增加群众讼累。

三是要继续探索创新司法便民措施。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都要以方便群众诉讼为出发点。要切实抓好现有司法便民措施的落实,不搞花架子,不作表面文章,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尽可能为群众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同时,要积极探索符合本地特点的便民措施,让人民群众真正从司法便民措施中得到实惠。要强化司法救助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落实救助资金,加大对经济确有困难当事人的救助力度,积极参与司法援助工作,让当事人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司法的关怀和温暖。

坚定不移加强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

记 者:社会各界对人民法院公正司法非常关注,请谈谈如何认识公正司法与司法公信力。

周 强:公正司法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没有公正司法,就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无法实现中国梦。司法公信力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对司法的信任程度。司法具有较高的公信力,是司法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民法院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公正是公信的基础,而公信力则是司法权威的前提。司法裁判中万分之一的失误,对涉案当事人也是百分之百的伤害。各级法院要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起案件,靠一个个具体案件的公正审判,提升司法公信力,维护司法权威。

记 者:公正司法的核心问题是确保办案质量,法院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提高审判质量?

周 强:审判质量是司法公正的基础,提高审判质量是从法院内部确保公正司法的着力点。各级法院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保护一切当事人的程序权利和实体权益,使受到侵害的权利得到保护和救济,使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制裁和惩罚。要规范法律适用,严格裁判标准,规范自由裁量权,提高庭审质量,对每一起案件的处理,都要做到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准确,裁判处理公正,审判程序合法,法律文书规范,确保经得起法律、历史和人民的检验。要重视发挥二审、再审和信访工作的作用,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并通过案例分析、个案指导、业务培训、工作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办案质量。

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是提高审判质量的重要保障。在一些地方,法院工作受到的干预还比较多,司法地方化、行政化倾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级法院要坚持严格依法办事,严守法治原则,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坚决防止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敢于排除各种干扰,建立健全保障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的机制。

记 者: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司法公开至关重要。最近,最高人民法院一批裁判文书集中在网上公布,迈出了司法公开的关键一步。请您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周 强:推进司法公开,是促进司法公正的有力举措。让当事人在审判过程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必须摒弃“司法神秘主义”,全面落实司法公开原则。不仅要敞开法庭大门,还要创造和利用好多元的司法公开载体;不仅要公开庭审过程和结果,还要公开裁判依据和理由;不仅要公开案件审理,还要公开人民法院的其他审务工作。

我们将建立健全公众开放日、旁听庭审、庭审直播、裁判文书上网等制度,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司法。目前,《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书上网公布暂行办法》已经正式开始实施,6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新一批裁判文书已经在政务网站上集中公布。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是人民法院逐步走向司法自信、大力强化司法公信的重要标志,有助于提高司法透明度、保障公众知情权、强化司法监督,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办案法官的业务素质,有助于促进全国法院法律适用和裁判尺度的统一。

今后,要加快“中国裁判文书网”建设,最高人民法院的裁判文书年内要实现上网公开,地方各级法院也要进一步扩大裁判文书公开范围。要完善旁听庭审制度,努力满足群众旁听需求;对社会关注的案件,要通过庭审直播、录播等方式及时让公众知晓案件进展情况,提高审判工作透明度。进一步推进审理过程的公开、庭审的公开、裁判文书的公开、民商事案件执行的公开,以公开来促进公正。我们强调的是依照法律规定公开,通过公开推动每一个案件审理都能够做到公正,从而不断积累司法机关公信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记 者:法官与律师的关系是影响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因素,请问,法院如何规范法官与律师的关系,尊重和保障律师依法履职的权利?

周 强:没有良性的法官与律师关系,要实现司法公平正义几乎是不可能的。无论是饱受诟病的个别法官与律师交往过密、称兄道弟,“权钱交易”;还是相反,法官与律师相互提防、互相贬损,不敢交往,都不利于案件的公正审理。应当说,尊重和保障律师的权利,就是尊重和保障当事人和公民的权利,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保证。我们要规范法官与律师的关系,把忠于宪法和法律、维护司法公正、捍卫公平正义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工作中相互独立、彼此尊重、积极合作、互相监督,杜绝不当交往,共同担当起推动法治进步的重任。要坚持居中裁判,不偏不倚,正确掌握和运用法庭规则,发挥好法官对庭审的主导作用,维护法庭尊严和庭审秩序。要为律师依法履职提供便利,切实保障律师阅卷、举证、质证、辩护等权利。要认真听取律师的辩护和代理意见,充分发挥律师在依法认定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准确定罪量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共同促进司法公正。

记 者:请问,人民法院如何坚守防止冤假错案底线?

周 强:冤假错案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极大伤害。各级法院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坚守防止冤假错案底线,增强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信心。

首先,要认真学习、正确适用刑法修正案

(八)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及相关司法解释,严格遵守法律程序,正确理解和贯彻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等原则,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刑事、民商事、行政等各个审判领域都要坚决防止冤假错案。其次,要健全完善预防和纠正错案机制,吸取错案教训,完善案件质量监控体系,案件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把好关口,都要负起责任,绝不能走过场,尽最大努力保证公正裁判。第三,要坚持依法纠正错案,发现一起、查实一起、纠正一起。这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是司法自信的表现,也是公正司法的必然要求。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把这项工作做细,通过依法纠错,使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受害者得到赔偿、责任者受到追究,使纠正错案成为推进公正司法、保障人权的正能量。第四,要健全完善并严格落实与公安、检察机关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工作机制,共同维护司法公正,共同防止冤假错案。

要实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各级法院就要把每一个案件审理好,尤其是对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些复杂、疑难、敏感案件,各级法院更要审理好。一个具体案件对当事人来说,直接关系到权益的实现,我们经常讲,万分之一的错案,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公平。所以,我们要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着力点放在如何提高每一个具体个案的审判质量上来,俯身向下,抓实抓细,确保每一起具体个案都能得到公正裁判。通过成千上万个个案的公正裁判,汇聚司法公信、提升司法权威。

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篇6

偶尔在办公室、在走廊、在操场上,时常听到老师大声地呵斥学生,其态度甚是恶劣,我为此相当反感,学生没有遂老师的心愿或没有遵守纪律,老师就勃然大怒,那讽刺、挖苦的语言直奔犯错的学生,这是一种不平等的表现,严重违背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年龄差,往少说要差十几岁,多的差几十岁,况且老师和学生的思想、思维、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积累等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学生天真、顽皮、简单,甚至还很懵懂,稍微有点优势的也许是想象力,而老师的思想、智慧、知识经验不知要比高学生多少倍。如果老师还是惯以对待成人的办法对待学生,几乎就是失败的教育。我们要蹲下来,体会学生的天真幼稚,体会学生的简单纯真,懂得学生的心理,把自己降到和学生一个水平线上,这样,才能更好地接近学生,了解学生,让师生交流、沟通起来无障碍。所以,教师要尝试用学生的思维和语言与学生交流沟通,这样学生会更加亲近老师,老师进行的习惯培养、知识传授学生才乐于接受。

想想看,对于我们自己的孩子,无论他犯多大的错,无论自己当时生多大的气,最后我们都要想办法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一定不会撒手不管甚至放弃,因为我们从心里爱着他(她)。对于学生,如果我们时时以爱当头,在爱的牵引下,找到教育的最佳方式,再顽劣的学生也会有所改变的。因为有爱,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就会尽量克制自己的火气,首先要想办法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要平心静气地与之谈心,找到犯错的根源,帮助其改正。因为有爱,我们对待学生就不会心浮气躁,看见学生犯错就不会简单粗暴来解决问题,也绝不会放任不管,失去信心。班主任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犯错误,其实每个人都是在犯错改错中成长起来的,在犯错、知错、改错中,知道了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面对鲜活的生命个体,看到有缘成为你学生的每一个个体,你要感恩上苍把这些天使送到你身边,满腔热情地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认清假恶丑,花费心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如果只是批评,不告诉学生错在哪里,很多时候学生会不知道错在哪里,一头雾水,很茫然,不知从哪里改起,难免再犯,然后再次遭到老师更为严厉地批评甚至是惩罚,这样做是对学生的不公平对待,会让学生很受伤,我们千万不能用管大人的方式管小孩。常言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班主任,更要有潺潺流水般的爱,源源不断地流向学生心田。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其智力、性格、家庭教育、品质、学习成绩等各不相同,其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文静的、好动的、懂事的、顽皮的、聪颖的、好学的、顽劣的、笨拙的……面对这样性情各异、品行有差异的一群孩子,教师需要有足够的爱心和宽容心。

宽容是一种美德,小学生的自控力不强,有时会不自觉地犯错误,这时教师如果能和颜悦色地进行教育,他会很感激,也会约束和改进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少犯错误。对本想做好事却帮了倒忙的学生,更是要弄清原因,查明真相,在给予肯定的同时,指出适得其反的原因来,这样学生还会保持原有的热情。班主任教师只有用真情打动学生,用爱将学生包裹起来,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才会有一个阳光的心态,否则可能会因教师的挖苦讽刺、不问青红皂白的批评致使学生的心理产生扭曲。教师的宽容会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班级着想,形成一个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班集体,为了班级的荣誉而相互帮助、团结一心,达到管理育人的目的。

如果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有些事情就很简单了,学生也许是没弄懂规则,也许没有听懂老师的话,也许是因为一时的情绪化而违反规则或做错事,教师不要上纲上线,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要就事论事,弄清楚原因,对症下药进行化解,以这种平等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学生就会逐渐学会自尊、自立、自强,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将来也会成为具有较高素养的社会公民。

我特别欣赏这样一句话:“你把学生当成天使,你就在天堂;如果你把学生当成魔鬼,你就在地狱。”这就说明教师要爱学生,欣赏学生,这样你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每一个学生,在有效地教育学生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幸福。

每一个案件需要公平正义 篇7

在任何社会,公民的信心都是一种稀缺资源,也是一种易碎品,成之难,毁之易

如果被害人是陪酒女,强奸的危害就更小?日前,清华大学一名法学副教授针对备受关注的北京李某强奸案发表的言论引发巨大争议,尽管他随后公开致歉,但舆论场上的口诛笔伐仍在继续。精通法律的人援引美国联邦证据规则412条规定,强奸案中,被害人性生活史、性生活方面的名声,在强奸案件中不可作为证据。即便没有学过法律,平民百姓也从朴素的情感出发,表现出强烈的道德愤慨,认为人的职业固然有贵贱,但遭到强奸时,危害岂能分高下?

先不说法学副教授这种奇谈怪论的背后究竟有没有见不得人的目的,只看看汹涌而至的讨伐、接踵而来的质疑,就知道人们对案件的进程是多么在意。叫骂也好,围观也罢,关注一个具体的司法案件,本身就表明了人们对司法公正的热切期盼,对公平正义的内心守望,更道破了当下一个真相:法治意识正在公众心中生根发芽。

不是吗?曾成杰被“秘密”执行枪决,在舆论场上激起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423条规定,“在执行死刑前,法院应当告知罪犯有权会见其近亲属”。从寻常百姓的感受出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再怎样罪大恶极,不通知家属就执行死刑,还是难以接受。法律虽然不是人情,但是不能不近人情;法律尽管不是道德,但是不能不讲道德。

因此,商业名人李开复一条微博被大量转发:“如果有一日,我被判死刑,当法官告知有权会见亲属时,我保证我绝对会要求会见亲属。若被处决后,法院宣布我未提出此要求,必然是谎言。”而处于风口浪尖的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一边倒的舆论批评面前显得捉襟见肘、节节败退。先是说曾成杰未提出会见,未能平息质疑;又改口说告知了会见权,但曾成杰未提出要求,仍不能平息众怒;最后说没有曾成杰子女电话,不仅没有平息,反而激起了更多愤怒、质疑和批评。

纵观上述两个司法案件变成两起公共事件的过程,不难看出,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意识与司法机关落后的工作方式之间的矛盾。公众法治意识生根发芽,本应是建立法治中国最宝贵的民意资源,但如果只有法治意识一枝独秀,人们心中没有法治信心,这绝非建设法治中国之福。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心里。法律的尊严,在于公民信仰。如果公众的信仰在具体案件中一次又一次受挫,就会让法治意识报复性地走向反面——大家觉得法律“不好使”,只是中看不中用的道具,可以置若罔闻、束之高阁,进而另寻出路。

唐慧的漫漫上访路,对此作了最好的阐释。7年前,湖南省永州市司法机关官官相护、不予立案,司法救济渠道堵塞,把唐慧逼上了进京“告御状”的不归路。或许全国每一个上访者的心里,都有对司法包庇、求告无门的痛心疾首。7年后,湖南省最高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唐慧胜诉,无论她对自己经受的劳教处分还有多少不平、对永州中院一审判决还有多少不服,这份终审判决总算及时温暖了公民的法律信心。

可见,法治信心并非与生俱来,也不能一劳永逸,需要在每一个具体案件中积累。一次对判,是建立法治信心的一块基石;一次错判,就会触动信心崩溃的链条。法律是冷冰冰的条文,案件却是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公众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围观。一个案件的示范效应,就像是一幕公开上演的电影,决定着人们在每个案件中看到的究竟是公平正义,还是司法不公。

在任何社会,公民的信心都是一种稀缺资源,也是一种易碎品,成之难,毁之易。涵养法治信心,尤其要着眼于每个具体案件,“让人民群众在每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让法槌的每一次落地都敲得不偏不倚,响得正大光明。

编辑|许陈静 美编|苑立荣 编审|丁子

上一篇:认识负数教案人教版下一篇:二年级语文《初冬》教学设计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