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角度观首都建设的变迁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正文:

近段时间北京开始了整顿城市风貌的工作, 清理天际线, 改造老街区等行动正在得以实施;这些政策及行动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 同时京津冀一体化政策的推行以及雄安新区的设立, 逐渐疏散了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又推进了北京市的进一步发展建设。但作为中国的首都和一个拥有丰厚历史的古老城市, 北京的建设变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引起广泛争论和探讨的改变其实多次发生。因此, 在北京城市建设新的契机下, 我们选择了从时间发展, 重大历史事件影响以及以前门大街为例的政策规划影响三个角度, 对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和主导因素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与总结。希望得到系统而全面的城市形态变迁的规律和原则。

一.以时间为线索来讲述首都建设和发展变化

1.1建国初期状况及其改变

作为元明清等朝代的古都,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就已经有一定的建设。如今北京城的雏形是明成祖在1421年 (永乐十九年) 迁都之后逐步建成的。在清朝末期, 形成了北京经典的“品”字形城墙。1911年清朝灭亡后, 政府对北京进行改建, 为实现改善交通和修筑铁路的目的, 拆除了正阳门、朝阳门、宣武门、东直门、安定门的瓮城, 皇城城墙和东安门。1924年在内城城墙上新开和平门, 1937年开辟启明门 (建国门) 和长安门 (复兴门) 。到了建国初期, 北京城仍较为完好的保存着清末时期的样子, 随后, 新中国便对北京城市建设进行了改造。对于城市总体建设, 梁思成和陈占祥与1950年2月共同提出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 史称“梁陈方案”。该方案呼吁新中国的中央行政中心离开北京旧城, 在其西郊建设, 以求达到完整保护就成和建设新城的双赢局面。然而在建国之初, 似乎只有梁思成和陈占祥两人提出这样特立独行的方案, 因此遭到了很多阻拦与批判, 最终“梁陈方案”未被当局采纳, 主要原因是成本过高, 资源不足。而华南圭、朱兆雪、赵冬日等人则主张在旧城中建立新城。1950年在由朱兆雪、赵冬日提出的《对首都建设计划的意见》中, 他们提出了行政中心区域设在旧城的计划, 并阐明其好处。该方案中说:“北京旧城是我国千年保存下来的财富与艺术的宝藏, 它具有无比雄壮美丽的规模与近代文明设施, 具备了适合人民民主共和国首都条件的基础, 自应用以建设首都的中心, 这是合理而又经济的打算。”最终, 于1953年6月, 北京市委成立了一个规划小组, 聘请苏联专家指导工作, 研究北京的规划问题。11月, 规划小组提出了《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的要点》, 其中明确指出行政中心区域设在旧城中心区, 而且要在北京首先考虑发展工业的计划。从此北京城将行政中心设在旧城中心区的格局被确定了下来。此外, 在《要点》中也给出了对于古建筑的态度:“要打破旧的格局所给予我们的限制和束缚”, 这也直接导致了城中许多古建筑被拆毁。

1.2 80年代首都性质和功能的重新定位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 北京作为首都的定位是北京建设成为工业城市, 重点发展目标为现代工业、农业、现代科学文化和城市设施的建设。然而, 这些都忽略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性质和功能。于是, 为了更好地建设首都城市, 明确北京作为首都的性质和功能, 1982年3月, 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编制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草案) 》, 该方案重重新定位了首都的性质和发展目标, 凸显了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重要地位。

1.3新世纪城市建设的发展——北京中心商务区的崛起

随着北京对外开放程度增加, 在上世纪80年代, 曾经坐落在朝阳区的北京老工业基地开始驻进涉外机构, 成为了北京对外开放的先驱。随后, 国贸的建设正式启动了北京东部涉外办公区域, 在这之后更多的跨国企业以及驻华机构落户于这里, 并吸引了更多第三产业在这里生根发芽。这里的金融商务办公活动集聚, 最后成为了北京的中央商务区。北京CBD的建成, 也对北京城市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其高密度的金融企业和其在经济上强大的决策能力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的运营和控制中心;CBD内第三产业的成功开发有利于提升整个城市第三产业的比例以及优化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 从而使城市经济结构得以调整;CBD内的集聚效应也可以辐射周围的地区, 提升周围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改善了周围地区的人文环境。

二.事件所引发的城市建设变革

2.1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奥林匹克运动会

奥运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体育赛事, 同时也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 受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对主办城市乃至主办的国家都具有各种效益。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 从此北京便开始在城市建设上筹备奥运会。

在申办奥运会时, 所提出的“人文奥运”理念便是城市建设的落脚点。其中, 人文这一概念体现在城市建设上为北京现代文化环境建设与北京传统城市文化建设。其中, 现代文化设施的建设如奥运场馆、首都博物馆及国家大剧院等现代建筑, 体现了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的对外文化的包容与开放态度。传统城市文化建设则集中在对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修复与保护上, 一是保护了北京优秀的历史文化, 使得历史文化不再受进一步的破坏。二是让对外开放的

2.2政策引领的城市建设变迁---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

北京作为首都以及一个超大城市, 已经发展了许多年时间, 其影响力也是十分巨大的。然而目前北京的发展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如人口压力过大, 生态环境交通问题严重, 就业住房问题等。因此, 为了北京能够健康的发展, 政府以政策进行引领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

为了确定应当疏解哪些非首都功能, 我们应当明确城市战略定位。北京具有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 建设的目标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时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使北京大部分人口尽可能的受到平等且良好的公告服务和社会保障从而使公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得以提升, 保持北京健康地发展。

三.街区见证城市建设发展变迁——以前门历史街区为例

3.1建国初期的状况

前门大街位于北京中轴线上, 北起前门月亮湾, 南至天桥路口, 与天桥南大街相连, 建筑面积约78.16万平方北京著名的商业街。明朝时就聚集了各种商业, 住宿, 餐饮等行业, 市民可来此采购生活用品或饮酒作乐, 远来的举子也可以下榻于此地。到了清朝这里更聚集各种我们熟知的老字号, 如瑞福祥, 同仁堂, 全聚德便宜坊等。建国初期, 前门地区共有私营商业800余家, 前门一带的商业格局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3.2改革开放后商业格局的改变

改革开放后, 由于对商业政策的放开, 前门大街增加了许多新店, 如五金交电、服装百货、自行车、食品、钟表、化工油漆等便利市民生活的店铺。这些店铺适应了当时居民的生活, 增加了前门的市井气息。

3.3如今的前门——前门历史街区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成为了前门大街改造的一个契机。2003年, 崇文区政府成立了天街置业发展有限公司, 开始啦全面整治前门大街。不少北京人期待着前门大街这条“天街”再度的繁华。2005年, 前门东大街的修缮工程正式启动, 并于2008年改造完成并开街。我们如今所看到前面历史街区的雏形便是从那时开始的。前门历史街区的优缺点, 也恰如其分的反映着整个城市建设时所需注意的问题。

3.3.1优点

(1)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前门地处北京城市中心, 拥有上百年的形成历史和文化积淀, 是数百家的老字号的发源地, 包含了许多历史古迹, 同时也是老北京文化最浓厚的地方。相较于其他历史街区, 前门历史街区在历史文化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此外前门地区保有许多的北京民居, 有很多甚至还生活着老北京市民。他们在这里的生活无疑为前门地区创造了很好的老北京氛围。

(2) 区位优势

前门历史街区位于天安门广场南侧, 距离极近, 与前门形成了良好的联动。营造出了浓厚的历史氛围。故宫, 北海等历史文化景点是外地人来北京的必去之处, 客流量大, 为前门引来了许多游客, 并保持了游客在北京城中心地区的游览保持了连续性。此外, 前门大街的南北两侧分别有两个地铁站, 出地铁站步行2分钟即可到达前门大街, 周边还有多条公交线路, 交通便利。

(3) 街区建设上的优点

街区建设贴近现代设计风格, 融合以有中国风味的建筑, 别具特色。前门街区还开设了许多具有北京特色的小吃店与店铺, 北京氛围浓厚。北京坊区域在保留了许多老楼的同时将现代建筑与其有机结合, 相得益彰, 亮点突出, 具有国际风格。大栅栏保留了大量的老北京元素, 具有浓厚的市井气息, 管理比较有序, 集中售卖小吃, 纪念品, 聚集了多家老字号, 设计上也颇具北京风味, 是外国友人热爱去的地方。鲜鱼口则集中发展特色小吃, 承担了大部分游客的饮食消费。

3.3.2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1) 地租过高, 物价太贵前门地处北京城中心, 交通便利, 文化内涵丰富, 属于黄金地带, 自然地租高昂。然而, 这却使得靠“薄利多销”策略获得利润的老字号企业以及私人经营的有北京特色的小企业很难再这里生存, 许多老字号也因为这点而不愿回归前门这个众多老字号的诞生地。勉强存活下来的商户也必须靠比城内平均价格贵上几倍的价格来保持盈利。如此昂贵的物价也打消了许多城内居民来此休闲娱乐的念头。纠其根本原因, 还是高昂的地租产生的问题。政府应当适当进行调控, 加强对驻扎在前门老字号的补贴, 以保证让更多老字号留在这里。

(2) 街区运营及招商组织不完善尽管如今前门大街北段充满了各式店铺, 在前门大街的南段仍有大量的空闲的店铺。一些类似于室内商业街的建筑已经建好, 然而内部空空如也, 鲜有店铺在其中营业。这对于像前门大街一样地租极高的地区来说, 无疑是对空间和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

(3) 人流组织引导出现问题北端过于拥挤, 南端游客密度相较北端差距较大。人流集中在某片区域 (如大栅栏, 老字号美食街) 。这可能与各区域的商业类型重复, 以及地理位置有关。南段与北段的商业近乎一样, 游客们自然会选择大栅栏, 鲜鱼口等较为繁华较为成熟的地方。在南段与北段在人流不均衡这个问题上, 政府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在南段修建珠市口地铁站以吸引人流, 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其原因是前门的受众是给外地以及外国游客, 而不是当地人。外地游客一般与天安门, 故宫等景点一同游览, 自然会择从北边到前门大街, 且北段建设较完善, 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驻足于此。

(4) 发展不均衡

尽管大栅栏, 北京坊等区域建设的十分成熟, 然而, 在紧挨主街西边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小道上仍存在管理不佳, 较为脏乱, 售卖低端常见的旅游纪念品等, 与周围的商业区形成了不适应的现象, 既缺少北京风情也没有现代商业的气息, 不适合作为北京的“门脸儿”出现在前门这片区域, 应稍加整改。此外, 各类店铺在整个街区的分布过于重复, 不利于游客向内疏散, 应按照商业类型划分区域, 以便游客有目的有方向的去游览。

(5) 北京风味逐渐流失

除大栅栏, 鲜鱼口等规划为体现北京特色的区域外, 大栅栏街区整体视觉感觉太新, 很多店铺都是外国商户, 没有北京特有的历史与文化风味, 甚至在街区中出现了某品牌车旗舰店这种毫不相干的商户在此出现。老字号因为地租金额过高而无法回归前门, 导致现代商业气息多而缺乏北京风味北京风味。前门大街作为历史街区, 应当在接纳新兴的现代商业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持原先历史街区的风貌。

(6) 定位不明确

由于运营方的改变, 前门历史街区的定位始终没有确定下来。第一位开发商为SOHO中国, 在2008年改造结束开街时, SOHO中国宣称要打造“中国的香榭丽舍”即以中华文化企业为主线, 以世界知名品牌为亮点的经营方针。然而招商时的合作并没有谈拢, 结果反而时一些稍低端的时尚品牌占据了主导位置。在2012年受电商冲击后, 许多服装品牌也撤出了前门。前门的定位规划及时改变为打造“文化体验式消费”, 强调了实体店的优势, 前门便转型为文化体验商区。再之后永新华韵入局, 前门的定位再一次变更为非遗园, 并聚集了许多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绣, 陶瓷, 唐卡等非遗博物馆也纷纷建立起来, 然而今天看来, 非遗博物馆的人气很低, 并没有比鲜鱼口的小吃一条街或大栅栏高。

3.4展望——接受现代形式, 保留北京风情

从前门历史街区开放到如今, 已经10年过去了, 前门历史街区的有些规划方面的问题解决已然比较困难, 然而我们仍能提供解决前门历史街区的主要矛盾的核心思想, 即现代的形式以及传统文化风格的留存之间的矛盾。

北京坊街区的建筑设计证明了古建筑与现代建筑能够有机结合, 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现代形式的街区应该得到接受。解决老字号的留存, 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开发商做不到的, 因此还需要政府对老字号在政策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 让老字号重回前门, 从而打造一条兼具现代化特色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优秀历史文化街区。使得北京不仅是一个国际化并具有深厚历史文化传承的大首都, 更是一个经过了合理的规划, 而非简单地拆改和一刀切政策, 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传承的北京。

摘要:北京是一个发展了数百年的古老城市, 其城市建设发展到目前已经经历了许多变迁。本文以时间, 事件为线索回顾了北京自建国以来城市建设的情况, 并以前门历史街区为例, 讲述街区在建设方面是如何受城市建设影响, 又如何反应城市建设的问题的。

关键词:北京,首都,城市建设,前门,历史街区

上一篇:小组合作背景下的朗读教学下一篇:电力市场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