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改革开放40年

2023-01-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广东省改革开放40年

从被动应对到积极导向:广东学校德育40年改革发展之路

摘 要 改革开放40年广东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之路,是德育观念改变推动德育实践探索,进而促进德育政策颁布与实施,继而在德育政策引导下全面推进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更是从被动应对到积极导向的改革发展历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是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永不落幕的主题。

关 键 词 被动应对;积极导向:广东学校德育;40年改革发展

文献编码 A

改革与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也是学校教育的进行曲。发展是改革的目标,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改革发展的活力,只有改革才能促进发展。改革开放40年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之路,是德育观念改变推动德育实践探索,进而促进德育政策颁布与实施,继而在德育政策引导下全面推进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回顾这一历程,总结不同时期社会变化与德育发展的关系,是进一步推进德育改革和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探索德育科学化发展和促进学生品格健全发展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坚持全面深化改革”[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

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是社会文化对中小学生影响与教育关系的反映,是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导向及相关政策指引的体现,是学校德育发展与时俱进的展示。40年广东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历程和阶段划分,不仅要真实反映处于开放前沿的广东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区问题导向的实际和先行先试的特点,更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有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政策导向的规范要求。据此,我们试图通过德育理念、德育政策与德育实践三个维度的变化发展,分别从三个时期梳理40年广东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探索各个时期改革发展的特点与亮点、经验与启示。

一、1978-1991:从多元开放走向齐抓共管

时代背景:开放政策前沿试验区,开放改革早期,传统政治化德育模式与多元化新潮观念交织影响。

发展历程:从政治化德育走向多元开放德育,继而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德育。

特点亮点:正视“多元价值导向”,重视社会“齐抓共管”,建立“家长学校”。

后续发展:齐抓共管形成机制和家校合作德育氛围。

第一阶段(1978-1985),社会价值观念与学校德育的失范无序及逐渐适应期。从开放改革前的封闭式德育转变为政治化德育,然后逐渐从政治化说教式德育转向多元化开放式德育。初期,受长期闭关锁国政策和政治化教育的影响,中小学德育基本处于封闭性与政治化交织状态,学校德育课程政治化,德育方法灌输式说教化和德育工作泛政治化色彩浓厚,“高大上”空泛理想化是这一时期德育的特征。中小学生的理想取向是社会理想,“四个现代化”和“共产主义”是清一色的理想选择。早期,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趁着开放大潮鱼贯而入。随着开放大门由开放前沿城市深圳、广州的逐渐开启,港台流行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和广泛传播,直面开放世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环境成为中小学德育的现实与挑战。

广东处于开放改革前沿,迅速兴起的开放热潮,姗姗起步的市场经济,随之涌入的西方价值观念,诸如自我价值、个人主义、自我中心、个性张扬、宗教自由、效益至上、金钱万能等“一夜梨花开”,踏着“的士高”的节奏,闪着流行文化五光十色的迷彩,夹带着诉诸未成年人感官世界与情绪需求的狂热时尚的诱惑,交织着商品文化注重效率功利观念的躁动,以及由此构成的多元文化“全息图”形成了“水漫金山式”的立体影响,而传统的社会理想、集体主义、大公无私、雷锋精神、乐于奉献等价值观念“退潮式”消失。当时的中小学德育实践领域,在西方价值观念和商品文化影响共同生成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念“涨潮式”影响冲击下,传统意义上的“四化”愿景、共产主义理想、大公无私、“五讲四美”等教育效果和青少年的理想价值取向现状“人面不知何处去”了,取而代之的是“跟着感觉走”的流行文化和五花八门的多元价值失范而无序的现象。我们“社会转型与德育改革”课题组的调查发现 ,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取向和“大公无私”的价值选择,从高分贝“鼓噪蝉鸣”状态一下子下落至“门可罗雀”的清冷局面,从原来“99%”的选择直线下降为“1%”。[2]面对突如其来的一百八十度大轉弯的新变化新挑战,传统的“单枪匹马式”“围墙式”学校德育独力难支,“老办法不灵,新办法没成”,显得束手无策,苍白无力。因此,寻找应对开放环境下四面八方、铺天盖地潮涌而来的多元文化影响的合作式、立体式学校德育新对策新方法新出路,成为中小学德育改革与发展的热点,与之相呼应的多元化开放式德育日见端倪。1983年具有家校合作性质的全国第一所“小学家长学校”和“中学家长学校”应运而生,分别发源于广州市乐贤坊小学和广州市第16中学;1988年体现党政和全社会多面联手的“齐抓共管”社会德育新模式脱颖而出,就起源于从广东走向全国的“潮州经验”。

第二阶段(1985-1989),学校德育从被动应对到积极引导时期。开放改革乃国家大政方针,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变化发展进行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导向是“上上之策”。多元文化并非洪水猛兽,但其鱼龙混杂的复杂特性对正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思想品德影响的正反双向发展的可能与风险不可小视。因此,学校德育一方面要创新形式,积极构建具有适应性和引导力的多元德育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新体系,以开放态度、策略和方式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另一方面则要正视多元文化的复杂性和对未成年人成长影响的风险性,以前瞻性思路构建新德育模式引导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事实上,这一时期正是由于思想意识上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而出现社会行为问题。80年代末邓小平曾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主要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1986年9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培育“四有”公民和追求共同理想成为中小学德育价值导向的主题。据此,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小学德育纲要(试行)》和《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国家对中小学德育工作和中小学生品德的基本要求。

第三阶段(1988-1991),多元开放德育模式建立和形成整体影响时期。开放改革的环境给广东中小学德育带来了活力、实效和发展生机,同时也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带来了新机遇,正确的主流价值导向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小学德育亟待重视和最需要关注的时代主题;党政、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成为议事日程;港台通俗流行文化及其影响成为德育关注点;家长学校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新话题。多元文化影响需要党政部门和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有效应对。值得庆幸的是,得益于开放改革先行先试的洗礼和富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学者及一线德育工作者的育人智慧和实践探索,广东德育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地提出了具有针对性、适时性和预见性的价值导向的建议,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开放创新的多元德育发展模式。1988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潮州市召开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潮州市动员全社会力量,培育“四有”新人经验。这一经验在全国反响强烈,引起国家教委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肯定。1988年12月13日的《中国教育报》发表《全社会重视青少年成长的好典型》评论员文章,号召全国城乡学习潮州市德育工作经验。1991年3月,国家教委在潮州召开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推广潮州经验,总结提炼出:领导重视,党政齐抓共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培育“四有”新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自此,齐抓共管成为影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小学德育的基本模式。1993年2月,广东省委书记谢非在全省普教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发展潮州德育经验,把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的要求。齐抓共管是广东德育这一时期的特色和作为,也是广东对全国中小学德育和社会精神文明的重大贡献。2007年7月,广东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中山召开,总结提炼出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文明办统筹协调、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依托社区、社会参与”合力联动机制。这是对齐抓共管经验的新发展和新突破,是广东创造出的又一个新经验、新模式。

正视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生价值观导向是广东德育的重要特点。这一时期,在开放地区中小学德育研究的前沿领域,一大批一线德育工作者纷纷投身开放环境下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变化发展与教育研究,①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社会转型与德育改革”课题组连续6次进行大型调研,接连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和调查研究报告,探讨开放环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学生思想变化与价值观导向问题。其中,1989-1990年在《教育研究》上李季等连续发表了《开放环境下中学生思想变化与教育对策的研究》《加强对青少年主体意识的正确导向》《开放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5]等研究成果,提出在开放环境和多元价值背景下针对主流价值和主体价值迷失问题积极进行核心价值导向的议题,引发了当时德育学术界和一线德育实践工作者的关注与讨论。

这一时期德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启示是——

第一,中小学生思想道德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通过调查研究探索中小学生思想变化状况,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是遵循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规律开展德育的实事求是的和富有针对性的做法。

第二,在开放改革潮流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变化发展过程中,以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念和共同的理想信念与时俱进地进行主体价值导向,是保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时代发展基本同步而不是背道而驰的关键。

第三,把德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党政、学校、家庭,全社会齐抓共管、上下同心协力,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

第四,德育改革与创新发展,是中小学德育与时俱进,永葆青春和有效促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1991-2004:学校德育从系统化建设走向素质化发展

时代背景:开放改革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四大传统媒体文化盛行,市场经济兴起焕发了青少年主体意识,媒介与商品文化成为中小学生品德社会化的“第一影响源 ”[3],多元价值凭借媒介文化的迷幻色彩对青少年价值取向产生“全天候式”的影响。

发展历程:从开放改革早期的零散、被动应付状态转变为齐抓共管、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进而从以规范性为主调的系统化德育走向发展性取向的素质化德育。

特点亮点:重视德育整体化设计;关注媒介文化影响与教育;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培养。

后续发展:公民意识与道德整合教育,網络教育与媒介素质培养。

这一时期是社会转型和教育转型的重要阶段。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997年10月,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一时期,广东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主要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教委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文件精神,分别制订“实施意见”,并结合广东实际来贯彻落实,德育改革发展沿着三条主线展开。

第一条主线是德育的整体化、系统化、序列化、层次化设计,这是齐抓共管德育理念在学校德育和课程模式上的体现。如《广州市德育系统设计方案》和《深圳市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方案》,从德育目标、内容、途径、管理、评价五个方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德育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并实施推行。

第二条主线是德育的素质教育和公民意识培育取向。这是开放改革和社会转型公民道德建设和中小学德育的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方向。广东学者以学术的敏感研究和关注这一话题,通过编写教材、读本和发表学术论文,积极开展以现代公民素质发展为取向,以爱国、守法、诚信、知礼为基本内容的现代公民教育和《新三字经》教育活动。①第三条主线是针对媒介文化尤其是其中的非主流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复杂影响进行道德整合与主流价值导向。在网络媒介多元文化“全天候性”影响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第一影响源”功能作用萎缩,网络媒体影响上升为事实上的“第一影响源”,若不加强“媒介选择和价值选择导向”,就等于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正向正面影响拱手相让给鱼龙混杂的网络世界,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风险必然增大。这一时期,广东德育研究者关注主体价值和主流价值导向这一社会转型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交汇点和聚焦点,积极探索网络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培育中小学生道德整合和主流价值选择能力问题。②

这一时期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启示是——

第一,德育改革发展需要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和正确引领,这是目标达成的方向保证;

第二,德育改革发展需要研究先行、专业平台和专家指导,这是科学性的专业保障;

第三,德育改革发展需要理念指导、特色发展和实践探索,这是实效性的实践保障;

第四,德育改革发展需要能力建设、专业培养和展示平台,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

第五,德育改革发展需要家校合作、资源整合和合力联动,这是组织运行的机制保障。

三、2004-2018:学校德育从特色创新走向内生发展

时代背景:开放改革深化时期,社会流行文化进入自媒介、全媒介时代;立德树人成为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已经成为教育人的意识观念;德育与心理教育相互整合探索德育科学化、专业化发展之路;家校合作已经从单一的家长资源利用和志愿者服务走向家、校、社合力协同共育方向。

发展历程:从合力联动到协同育人;从实践经验摸索到理念引导实践;从特色创新到内生发展;从科研引领发展到专业成长;从课程化建设到核心价值导向。

特点亮点:搭建德育专业指导平台;促进学校德育创新发展;推进班主任队伍专业成长。

后续发展:积极德育新思维;德育生态发展新样态;“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2004-2018年,广东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策理论依据,主要是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2014年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两个“意见”在关于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指导意见和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等精神,成为广东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德育改革重大政策与重要举措实施及学校德育实践的具体指南。

这一时期是广东中小学德育深化改革、积极创新和长足发展的时期,也是规范发展、专业发展、科学发展的时期,德育改革创新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

(一)顶层设计,优势整合,建立教育行政与高校专业合作的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积极有力推进学校德育创新发展。

1.创建德育研究与指导专业平台。2006年,广东省教育厅发文委托广东教育学院成立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建立教育行政主管与高校专家指导相结合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机制,协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全省中小学德育的专业性研究与指导工作,以推进学校德育的工作的创新发展。“中心”建立后,积极协助主动作为,组织全省高校专家形成“智库”以及建立省市区三级德育研究与指导网络,成为德育行政与中小学德育的桥梁和纽带,在德育重大决策和举措的研究、设计、咨询、指导等方面,特别是在创办和组织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名班主任培养对象培养、德育干部培训、德育创新奖组织、德育研究课题管理、德育示范学校评估、名班主任工作室管理、德育特色学校指导等方面发挥着专业指导与服务作用。

2.建立德育特色创新激励机制。2008年,组织开展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奖评选活动,总结交流德育创新成果,引导和鼓励中小学校积极开展德育创新,破解德育难题,进一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9年更名為广东省中小学德育创新成果展示活动,目的也是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中小学校(中职学校)创新德育工作,培育德育新亮点,增创工作新优势。2014年,德育创新成果展示活动改为“百系列”学校德育优秀成果展示活动。这对推动中小学德育特色创新产生了巨大推动力,形成了广东中小学德育特色创新促进学校发展的热潮。

3.实施德育督导评估活动。2008年,组织开展中小学校德育督导评估,建立评估激励机制。组织开展中小学校德育督导评估,以评估促进学校德育规范管理,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创特色、上水平。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先后组织5批专家共154人对全省19个地市164所学校开展评估工作。“叙事德育”“阳光德育”“活力德育”等一大批德育特色品牌示范学校产生了示范性影响作用。德育示范学校评估活动在全省各地起到了带动引领学校德育特色创新发展作用。2016年教育厅德育主管部门提出要加强德育工作特色培育和品牌推广,展示“百系列”学校优秀德育创新成果,成立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联盟,探索建立省、市、县(区)三级德育示范学校交流合作平台。

4.展示了德育的心理教育发展取向。广东省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早,2003年提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2007年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2016年发布《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这一阶段中小学德育改革的新亮点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训为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了心理学的专业依托和指导;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的运用,提高了德育和班主任工作实效性;德育与心育整合意识和探索蔚然成风,相关成果层出不穷,涌现一大批“德心整合”的中小学德育创新实践新样式,如“体验德育”“走心德育”等,凸显了广东德育的心理教育发展取向特色亮点。①

5.形成了广东学校德育创新发展模式。2011年,由教育厅组织牵头,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组织全省优秀专家主笔,由李小鲁、刘秋明、李季等编著的《学校德育的创新发展:以广东为例》[4],从学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战略构想、核心主题、实践体系三方面,汇集了广东省学校德育创新的实践成果,全面展示了学校德育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并从学术层面作理论提升。这一成果在全国德育工作会议上受到教育部领导和与会者高度好评,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和社会反映。

(二)专业指导,整体规划,构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专业成长培育系统和发展机制,全面整体推进中小学德育科学发展。

2005年出台《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2006年发布《关于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规范班主任培训工作;成立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讲师团;启动“名班主任”培养工程。至2018年已培养五批名班主任培养对象,333人获得名班主任称号。2011年起建立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至2018年已建立三批共73个名班主任工作室,为名班主任的后续发展和示范作用发挥提供了平台。2007年发布《关于举办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的通知》,至2018年底,共举办7届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大赛成为广东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和德育创新的生长点,形成广东班主任和德育特色品牌,影响并带动全国。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成效显著,一批批优秀名班主任和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脱颖而出,在省内发挥从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国产生了影响,被誉为“广东班主任军团”现象。

(三)规范引领,再造优势,促进家校合作走向家校共育,打造广东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小学德育特色品牌,家校社协同共育走向新时代。

广东家庭教育、家校教育起步早。从广州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到“宝安经验”,从中山的“空中家长学校”到广州的“示范性家长学校”。2008年,召开广东家长学校创新发展研讨会,探讨家长学校取消收费后坚持办好家长学校、促进家庭教育创新发展的对策和措施。2009年,广东省妇联调研后通过全国妇联建议将家庭教育纳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5]2011年,中山市委党校将家庭教育课程“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列为科级干部的培训必修课。

广东中小学家校教育经历了从家校合作到家校共育的发展历程,广州“示范性家长学校”模式和中山的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及“亲子义工队”模式最具代表性。在合力联动基础上形成的家校协同育人实践模式,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教育发展的全球性新课题,家长委员会建立与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是关键。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要点中强调切实加强家庭教育:深入推进家长委员会建设工作,指导创建示范性家长委员会。2017年,广州市家庭教育促进会举办“现代家庭教育新取向:从家校合作走向家校共育”研讨会,探讨和形成了协同共育,加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新共识。在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理念下,家校合作走进了家校社协同共育的新时代。这也是广东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和亮点。

2005-2018年“从特色创新到内生发展”,德育改革发展主要经验启示是——

第一,德育改革发展需要理论创新作实践引导。创新发展理念,引导德育实践从破解难题到特色创新;人文关怀理念,引导德育实践从范本德育到人本德育;合力育人理念,引导德育实践从合力联动到协同共育;课程育人理念,引导德育实践从德育活动到课程德育;“德心同育”理念,引导德育实践从各行其道到“德心整合”;内生发展理念,引导德育实践从外塑德育到内生德育;生态德育理念,引导德育从形式体系走向生态一体化。

第二,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需要特色创新促进实践发展。学校德育从特色发展走向科学发展、内涵发展之路,是广东中小学德育改革发展实践的最成功的经验。

第三,坚持不断改革是中小学德育创新发展的动力,坚持遵循德育规律是中小学德育创新发展的根本,坚持促进科学发展、生态发展、协同发展、一体化发展是德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方向,坚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导向是中小学德育永不落幕的主题。

2017-2018年,广东德育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深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德育全过程,并转化为广大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扎实落实发展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着眼点,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在中小学校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一体化工作格局。

走向未来的广东中小学德育将进入一个更加讲求科学、专业、规范、协同的“三全育人”与生态发展[6]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日报,2017-10-18.

[2]李季.开放环境下中学生思想变化與教育对策的研究[J].教育研究,1989(4):23-28.

[3]李季.道德文化建设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1998(2):23-25.

[4]李小鲁,等.学校德育创新发展——以广东为例[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12).

[5]韩东才,李季.德育新思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133-135.

[6]李季.绿色生态发展:破解德育低效难题之路[J].中国德育,2017(10):7-8.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作者:李季

第2篇:改革开放40年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同时也是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于2017年5月由齐鲁工业大学和山东省科学院整合组建而成。

齐鲁工业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48年由解放军胶东军区建立的胶东工业学校;1978年称为山东轻工业学院:2013年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是国家“产教融合”项目首批建设高校、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科学院成立于1979年,是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汇聚山东省优质科教资源,实行校院合一的管理体制,打造科教融合优势特色,是山东省新型工业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领域的重要力量。

齐鲁工业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学科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自建校以来就开始设立该学科相关的专业,尤其改革开放之后,制浆造纸工程学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

依托制浆造纸工程学科,建成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

依托制浆造纸工程学科,1995年,由原山东省一轻厅主导,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轻工科研院所、晨鸣集团、华泰集团等联合共建,组成了山东省轻工行业最早的产学研合作联盟。2006年,经山东省科技厅批准,齐鲁工业大学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成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该实验室成为省部(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009年,经山东省发改委批准,由山东轻工业学院牵头,山东大学、山东省造纸院、晨鸣集团、华泰集团、太阳纸业、泉林纸业等8家单位共同组建山东省制浆造纸工程实验室。2010年,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正式获批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3年,依托制浆造纸工程学科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由齐鲁工业大学牵头,联合山东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造纸设计研究院、晨鸣集团、华泰集团、太阳纸业、龙力集团、青岛明月海藻集团等组建的轻工生物基产品清洁生产与炼制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山东省首批立项建设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齐鲁工业大学的制浆造纸与印刷包装重点实验室成为首批认定的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

2016年,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实验室列入省部(科技部)会商,正式筹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实验室正式获批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要举措。

按照科技部和山东省要求,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齐鲁工业大学)围绕国家产业需求,以服务区域、辐射全国相关产业为目标,凝练关键科学问题,坚持多学科交叉,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形成了木质化生物质资源特性及其应用、纸与纸基新材料、微生物合成材料、变性淀粉及其功能材料4个研究方向。力求通过研究方向的交叉深度融合,践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理念,力争建成区域第一、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该领域科学研究实验室,为促进轻工、生物、化学、材料等学科领域的协同发展提供平台和支撑,为区域和全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目前实验室岗位配置80人,现有教授32人,副教授23人,博士人员占比100%。拥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的10余人,包括国家万人计划3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1人、国家突贡专家1人、科技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泰山学者4人等,初步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研发队伍。

近年来,已培养国家“万人计划”专家2人,山东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4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8000余万元,发表论文8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山东省专利一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科技奖项20余项。30余项共性关键技术得以突破并在相关行业进行推广应用,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原创力和推动力。

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推动了行业的技术进步

依托制浆造纸工程学科,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围绕制浆造纸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3个层面上实现了多项重要突破,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性成果,为我国制浆造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代表性成果1:速生阔叶材制浆造纸过程酶催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充分利用速生阔叶材资源和采用高效清洁制浆造纸技术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造纸工业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本学科针对这一问题,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主要手段,改革创新传统制浆造纸技术:在降低磨浆能耗、消除有毒污染物、稳定纸浆白度、提升纸浆品质、改善抄造性能和研发高档纸基新材料等方面,实现了国产木材资源的高效高值利用。

自2005年起先后在世界造纸十强企业晨鸣纸业集团和国内龙头企业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等20余家骨干企业推广应用,用生物酶催化技术生产出了优质木浆,并用于高级纸基材料的生产,实现了速生阔叶材的高效高附加值利用,并产生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项,发表论文166篇,出版专著3部,培养研究生36人。

该项目获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代表性成果2:造纸纤维组分的选择性酶解技术及其应用

该项目利用生物技術对传统造纸工业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创立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造纸工业生物酶解关键技术体系;发明了酶促打浆、废纸酶法脱墨、纸浆生物改性等技术,首次提出了废新闻纸漆酶一介质脱墨理论和树脂在浆水体系中的双层结构模型。该项目系列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3年来,该技术在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目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手段,在降低打浆和磨浆能耗、废纸的清洁化生产及提升制浆的品质等关键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创新,解决了制浆造纸工业中生物酶的选择性降解关键技术体系。该技术在造纸企业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造纸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企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该项目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代表性成果3:草浆的生物预漂白和酶法改性技术

该项目将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传统的纸浆制备过程,实现了少氯漂白,并改善了草浆性能,主要有真菌木聚糖酶漂白草浆的工艺技术;细菌木聚糖酶漂白草浆的工艺技术;真菌木聚糖酶对漂白草浆的改性技术;细菌木聚糖酶对漂白草浆的改性技术;木聚糖酶高产菌株的优选培育;粗酶液的分离纯化和对草浆纤维的作用机理;几种新型漂序的优化和建立。

草浆的生物预漂白和酶法改性技术既可明显减少漂白过程中元素氯的使用,从而减少有毒物的生成,又可改善草浆质量,提高草浆的利用价值。该技术对于解决造纸工业面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对行业技术进步有显著推动作用。自1998年开始试生产。2001年以来在晨鸣、华泰、泰山、华远等企业应用。

该项目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代表性成果4:废纸生产低定量高级彩印新闻纸

该项目所属科技领域是利用废弃物制浆造纸生产技术,其创新之处在于:采用85%以上的脱墨浆,通过先进制浆造纸技术的系统集成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解决了废纸浆纤维品质差、阴离子垃圾干扰严重、低定量新闻纸透印等方面的技术障碍,形成了系统工程技术,并成功实施了产业化。该项目的研发成功填补了我国低定量新闻纸的空白,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项目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代表性成果5:高性能木材化学浆绿色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

制浆过程中,传统含氯漂白会产生少部分有毒物质,造成漂白废水生化处理难、周期长且工艺复杂,漂白纸浆中残余的微量有毒物质,给成纸的使用尤其是食品包装等带来安全隐患。为此,造纸学科项目组采用绿色化学和生物化学法,研发了高性能化学浆绿色漂白新技术,解决了传统含氯漂白的共性技术难题,在无元素氯、全无氯漂白纸浆绿色制备技术、木素增效溶出、梯度打浆和自添加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创新性成果,并将其应用到高性能纸基材料的制备中,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体系,新技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项目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1项,发表论文40余篇。相关技术自2010年起先后在晨鸣集团、华泰集团、太阳纸业等多家企业推广应用,生产出了高性能绿色纸浆、多品种纸和纸基材料。

该项目获得201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产学研协同育人,与行业互动共进

制浆造纸工程学科肩负着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重任,为山东轻工造纸行业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新生力量。山东省规模以上轻工企业中,半数以上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毕业于齐鲁工业大学。1998年,在山东省评选的“改革开放20年十大优秀毕业生”中,有1人毕业于齐鲁工业大学制浆造纸工程专业。在近年评选的40名“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十大成功创业者(基层就业标兵)”中,齐鲁工业大学制浆造纸工程专业毕业生占2名,百余位知名企业家相继涌现,创造了山東卫视、《齐鲁晚报》等新闻媒体所称道的“老总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以晨鸣集团为例。从1980年代的县级小纸厂,到目前国内龙头、全球50强造纸企业,每一次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都凝聚着齐鲁工业大学校友的智慧和汗水,涌现出了董事长陈洪国、原副董事长尹同远、现副董事长胡长青等杰出校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晨鸣集团就积极与齐鲁工业大学进行战略合作,从科技攻关、人才培养到产学研合作,无一不深深地烙上了齐鲁工业大学的烙印。

为了扩大规模、提升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学校与企业进行联合攻关,先后开发出系列高级文化用纸、低定量涂布纸、热敏纸、格拉辛纸等新产品和新材料,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尤其进入21世纪后,齐鲁工业大学与晨鸣集团成功利用生物技术对传统造纸工业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进行研究,并取得创新性突破,也带动了造纸专用酶制剂行业的诞生与发展,除了经济效益也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无独有偶,除了晨鸣集团,在华泰集团等大型骨干造纸企业,齐鲁工业大学毕业生相似的成长轨迹一再上演。

在建厂之初,华泰集团就积极与齐鲁工业大学进行战略合作,从一个个科技攻关到技术人员的培训,双方的合作伴随了企业的整个发展历程。公司创始人李建华董事长长期支持学校人才培养,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亮、总工程师张凤山等一大批齐鲁工业大学校友们早已成为企业的骨干,也成为联系母校的桥梁。

齐鲁工业大学陈嘉川教授团队与华泰集团共同攻克完成的“废纸生产低定量高级彩印新闻纸”项目,于200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利用该技术,华泰集团每年可实现产值约50亿元,齐鲁工业大学为校友们的杰出业绩感到骄傲和自豪。

齐鲁工业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学科坚持“学科领校”战略,立足山东,服务行业,形成了以制浆造纸工程专业为代表的具有较大比较优势的学科专业群,现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高水平教学和研究平台10余个。

通过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近年来,与各级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合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基地、联盟等50余个,还建有校外实习基地50多个。

新时代,新工大,新使命,新跨越。在新时代我国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齐鲁工业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学科将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发挥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优势,继续营造更加浓郁的育人环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开放办学,优化完善“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沃土”的各个培养环节,为行业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创业人才,为推动行业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吉兴香

第3篇: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理论建设

[提 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外交理论建设在实践、继承、累进、总结、探索和创新中,形成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外交思想,而习近平外交思想则是其集大成者。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历史使命、总目标和必须坚持的一系列方针原则,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本质要求、内在规律和前进方向。在新时代,中国外交需要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提高实践和理论自觉,科学客观地认识国情世情,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挑战,在继续改革开放中,开创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与此同时,中国学界在这一伟大实践和理论建设中,既要提高政治站位,也要加深学术厚度,作出更多的学术贡献,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

[关键词]改革开放、外交理论、国际战略、习近平外交思想

[

[文献标识码]A

[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经受了国内国际形势变化的考验,在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外交在不同阶段的理论继承、累进、总结、发展、探索和创新中,形成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外交思想,而习近平外交思想则是其集大成者。当前,中国外交站在新的起点上,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正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一、不忘初心,与时俱进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引下,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改革开放中不断砥砺前行。

(一)启动和坚持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邓小平在全会主题报告的讲话中强调: “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1]全会公报提出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2]习近平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改革开放是怎么搞起来的?很关键的一条是我们党正确判断世界大势。由于对世界大势作出了正确判断,我们党确立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认识,才有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才有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开启。”[3]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中国面临国内外形势的严峻考验。在此环境下,还要不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对此作出了坚决和明确回答:“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将继续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1]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在外交上打破美西方的“制裁”和围堵,制定和落实了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多边外交的战略布局,扩大对外开放并在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进入21世纪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猛烈冲击世界时,中国成为国际社会的中流砥柱,向世界彰显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胡锦涛强调: “改革开放始终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2]在此期间,中国经济总量不断递升,从2003年世界第五到2010年跃居为世界第二。这一阶段的国内改革开放的重点是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外交的重点是坚持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习近平提出“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3]他还指出:“中国人民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4]总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改革开放40年里,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堅持不结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1981年7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香港客人时首次提出“中国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中国在1989年政治风波及此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时顶住美西方压力,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邓小平指出:“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我们的社会制度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的,人民拥护,怎么能够接受外国干涉加以改变呢?国际关系新秩序的最主要的原则,应该是不干涉别国的内政,不干涉别国的社会制度。”[2]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实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江泽民在新形势下从世界多样性理论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江泽民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 “要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当今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自己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同大家商量解决。”[3]此外,江泽民还在实践和理论上发展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有效应对了“炸馆”、 “撞机”和“9·11”事件,完成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进程,维护和扩大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在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不断显现,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进一步深化。中国政府在2005年和2011年两次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从实践和理论角度阐述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问题。2005年的白皮书指出: “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1] 2011年的白皮书进而指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最鲜明的特征是科学发展、自主发展、开放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中国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2]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更加全面和辩证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我国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3]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始终存在要不要搞社会主义和怎么搞社会主义的问题,在外交上则是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和历史的必然性。

邓小平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决不是要抛弃我们的理想, “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4]邓小平还充满信心地说: “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5]江泽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以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美西方政治经济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勃勃生机。

习近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此,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了最精辟的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

二、把握规律,顺势而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从来就不是简单地描述世界现状,而是努力探索世界发展的规律和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改造世界。在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一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把握了国际形势和世界趋势的规律,在外交上不断克服困难和胜利向前。

(一)善抓重点,纵深发展

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因势利导地提出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工作。邓小平在深刻分析当时的形势后得出有可能避免世界大战的结论,并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江泽民和胡锦涛在把握国际大势方面又有新的发展,从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对“二十年战略机遇期”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且在时代潮流、非传统安全、地区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提出新分析和新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又以更高的政治和战略站位,更加积极营造内外战略机遇,并明确指出“综合判断,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要重视各种风险和挑战,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1]中国外交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全球治理、国际体系和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等方面上更加主动进取。中国提倡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所有这些都是对国际大势的最新认识和主动营造。

(二)立场鲜明,道义指引

中国外交理论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属性,代表世界发展的方向和时代进步的意义,因而体现了立场和道义的进步性。

首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中国外交的政治纲领。早在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就在一次重要的国内会议中明确指出:80年代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 1982年8月21日,他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时又进一步强调: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的真实政策,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3]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坚决反对以强凌弱和以大压小,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中国还一再表态,中国在强大以后也决不会谋求霸权和称霸。

其次,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是中国外交的一贯立场。改革开放以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贯穿于中国对外关系的全过程,而且随着时代特点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充实、丰富、发展,中国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后更是增强了将理念变为现实的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更加强调在全球和地区制度上保障国际公平正义,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以及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多边合作机制中不断提出和落实各种理念、制度和措施。

最后,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从经济上而且从政治上坚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伍。中国还推动了金砖国家机制,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力量以缩小了南北差距。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更加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习近平为此指出: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1]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中阿(拉伯)合作论坛、中拉合作论坛、中国和许多国家的双边及多边合作都是其重要载体和平台。

(三)实事求是,分步推进

中国在对外关系中遵循求真务实的原则,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中国外交的目标和能力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國际形势又瞬息万变。因此,中国外交特别强调要在世情和国情的前提下行稳致远。

中国外交理论重视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中国在倡导国际体系改革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把奋斗总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的地域和领域的目标,通过循序渐进和积小胜为大胜,分步累进实现总目标。例如,中国既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提倡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等理念。又如,中国在朝核问题和南海问题上倡导的“双轨”思路。有鉴于此,越来越多国家认同和响应中国的近、中、远期外交目标,愿意同中国一道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战略理论,战略思维

在中国外交理论宝库中,战略理论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外交的大思路和大方略,也是运筹和实现外交总目标的系统性安排和长期运作。

(一)审时度势,战略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继承优秀传统战略思想,强调世界的大势和趋势,提出富有时代感的国际战略理论,赢得了战略的主动。

邓小平在20世纪70、80年代就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战略态势的发展变化,在和平与发展、国际格局多极化、综合国力竞争、科技革命、社会主义前途等时代命题上深化和创新了国际战略理论,为中国改革开放开创了必要和有利的国际环境。江泽民在带领中国走向21世纪时,提出了“三个着眼于”的战略思想:要着眼于世界战略格局运筹大国关系,着眼于地缘战略态势积极经略周边,着眼于扩展战略空间大力开展多边外交。[1]1胡锦涛在21世纪头十年的内政外交工作中提出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命题,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2] “两个统筹”拓展了中国国际战略思想的地域和领域范畴,用崭新的战略思维指引中国从地区大国走向全球大国。

习近平在领导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时十分重视科学和客观地分析国际战略。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对外工作中,他提出“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3]简而言之,正确历史观是要知往鉴来,正确大局观是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正确角色观是对中国要有准确战略定位。上述“三观”是对国际战略态势的高度理论总结,也是指引中国外交在最好发展期和严峻挑战中不断胜利前进的理论指南。

(二)战略目标,战略定力

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的体制和机制优势,以坚定的战略耐心和定力,一如既往地努力实现战略目标。

就外交战略目标而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外交上一张蓝图干到底。40年来,中国外交一直坚持邓小平提出的宏伟战略目标,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营造有利的内外环境。当然,中国的外交战略目标也会根据现实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更加符合形势变化的需要。正如习近平在2018年6月22日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对外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波澜壮阔,开创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经历了许多风险考验,打赢了不少大仗硬仗,办成了不少大事难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1]

中国在确立和实施战略目标的进程中,还十分强调战略定力。中国有信心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但深知实现的道路将是漫长和曲折的,因此需要战略定力。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以及中国发展中国家的属性将长期不变。他对当时的国际形势突变作出了精辟的论断,及时提出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稳住阵脚、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等战略方针。[2]江泽民和胡锦涛都有过类似的论述,强调要充分考虑到困难和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际形势又有新的变化,中国在从地区大国向全球大国、乃至全球强国过渡时遇到了更加复杂和严峻的挑战,不仅有诸如东海问题、南海问题和中美贸易战等问题,而且还面临美国把中国列为战略竞争者以及美西方的集团性战略压力等战略挑战。为此,习近平反复强调对外工作要坚持战略自信和保持战略定力。[3]中国充分认识到挑战越严峻,中国就越要戒骄戒躁和排除干扰,咬定青山不放松,朝着既定战略目标前进。

(三)战略重点,问题导向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提倡实践和理论的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者历来重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习近平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1]

问题导向在此主要有三重意义。其一,战略理论的关键在于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外交具有极其强烈的应用意义,往往要在紧迫的条件下作出迅速和正确的反应。因此,中国外交的战略理论不能光从理论到理论或从逻辑推理出发。相反,战略理论必须在实际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实践服务并且接受实践的检验。其二,中国外交必须抓住战略重点问题。中国外交面对的问题千头万绪,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方面就会迎刃而解了。在此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外交上一直把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和周邊关系作为战略重点问题对待和处置,近些年来又增加了全球治理和国际体系问题。其三,增强议题设置能力。中国在国力还不很强大的时候,就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和加强地区经济整合,争得了不少话语权。中国在综合国力成倍提升后,先后提出要在经济全球化问题上趋利避害,要更加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经济增长、自由贸易和单边主义等重大全球性挑战,日益为国际社会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四、提高站位和学术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在国际关系和外交的学术理论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存在许多明显不足。例如,中国外交学术理论缺乏体系性和原创性。

当前,中国学界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正在从学术和专业上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实践和理论,加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建设。中国学者的研究和分析,各有侧重,但可大致分为“阶段论”、“总体论”和“体系论”。

“阶段论”者大都以重大历史时期或党的重要会议归纳总结中国的外交理论。高飞认为40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独立自主,不结盟”。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党的十八大)是“和平发展,互利共赢”。[1]岳鹏认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外交观念上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的转变:第一阶段(1978-1992年)是“服务经济,韬光养晦”。第二阶段(1992-2001年)是“责任担当,构建互信”。第三阶段(2001-2012年)是“促进和谐,服务为民”。第四阶段(2012年一)是“主动进取,务实创新”。[2]

“总体论”者从改革开放4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跨度总结中国外交的理论发展,但研究的重点是习近平外交思想。苏长和指出: “40年来,中国外交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推进理论创新。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理论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内涵、逻辑特征、制度基础……中国同世界各国各方建立了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关系体系……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大国外交发展模式,成为新型国际政治文明的重要代表。中国外交理论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重要思想理论资源。”[3]

“体系论”者有两类。一类是从一般意义上的体系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着手进行研究。例如,王红续从外交本体、外交认识、外交过程切入,研究中国特色外交。[4]另一类是从主要理念着手。又如,秦亚青认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主要以时代观、秩序观和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基本定位为重要前提。[1]再如,王栋、朱晓凡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思想,兼具“使命意识”、“时代精神”、“创新思维”和“战略意识”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得以形成。[2]

笔者在借鉴“阶段论”“总体论”“体系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外交理论建设的“体系要素论”,即从中国外交理论体系的内外环境和历史使命、总体思想和基本理论、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政策原则和工作方法等四大要素进行研究。[3]

首先,内外环境和历史使命。内外环境主要指客观存在,但还包括对其的认识和判断。内外环境是中国外交理论产生、发展和创新的基础,也是最终予以判断、作用和检验的根本。因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内外环境就是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由此可见,中国外交的历史使命就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其次,总体思想和基本理论。抓住总体思想和基本理论就是抓住中国外交的本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体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努力维护和推进国家利益,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的基本理论是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世情国情相结合的结晶一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后者在外交领域则主要体现为邓小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

再次,战略思维和战略布局。外交战略的主要任务是要对总体思想和基本理论进行全面、系统和长期的部署,主要包括战略思维、战略目标、战略条件、战略布局和战略途径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战略就是根据这些战略思路进行的,在大国关系、周边关系、发展中国家关系和多边外交的基础上,向领域外交、全球治理、“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向拓展。

最后,政策原则和工作方法。中国外交政策具有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结合的特点。中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主要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公平正义原则和正确义利观等。但是,中国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也会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体现出足够的灵活性。此外,中国对外关系的工作方法是落实外交政策原则的主要途径,特别注重整体和局部、长远和当前、中方和他方、重点和一般等的辩证关系,这些正确的工作方法也是中国外交在改革开放40年里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结语

在改革开放的40年里,作为中国全局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外交,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科学地分析国内外形势,积极营造有利的内外环境,成功应对各种挑战,不断开创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有力地推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事业。

在人类社会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习近平外交思想应运而生。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历史使命、总目标和必须坚持的一系列方针原则,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本质要求、内在规律和前进方向。

当前,中国外交既存在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日益增多且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中国外交更需要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提高实践和理论自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科学客观地认识国情世情,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有效應对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挑战,开创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从更长远的时间框架和地域、领域的范畴看,中国外交还要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加强实践和理论建设,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在此历史大背景下,中国学界任重而道远,肩负历史重任,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建设中既要提高政治站位,也要加深学术厚度。中国学界只有提高政治站位,才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下,成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建设者和贡献者。同时,中国学界只有加深学术厚度,才能实现政治理论和学术理论的融会贯通,建成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促进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加强社会主义智库建设,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产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贡献于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事业。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43页。

[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3/653 71/4441902.html。 (上网时间:2018年8月15日)

[3] “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2013年1月6日,第1版。

[1] 《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2页。

[2]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2012年7月24日。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9页。

[4]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人民日报》2018年4月11日,第3版。

[1] 韓振峰: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究竟是何时提出的”, 《北京日报》2008年7月22日,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 0/49152/7542100.html。 (上网时间:2018年8月15日)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9页。

[3]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0页。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2005年12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2011年9月。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43页。

[4]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5页。

[5] 同上,第320-321页。

[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一一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页。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442页。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9页。

[3] 同上,第417页。

[1] “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人民日报》2018年6月24日,第1版。

[1] 《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52-356页。

[2] 《胡锦涛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45页。

[3] “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1] “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2] 钱其琛:“深入学习邓小平外交思想,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外交工作”,王泰平主编:《邓小平外交思想研究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第7页。

[3] “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9页。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62-63页。

[1] 高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 《当代世界》2018年第5期,第17-18页。

[2] 岳鹏: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观念的与时俱进”,光明网,2018年6月13日,http://share.gmw.cn/www/xueshu/201 8-06/13/content 2925 8021.htm?from=singlemessage。 (上网时间:2018年8月1日)

[3]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中国外交在改革开放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人民日报》2018年6月22日,第7版。

[4]王红续:“关于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若干思考”, 《当代世界》2011年第6期,第32页。

[1] 秦亚青:“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若干思考”,《外交评论》2008年第1期,第9页。

[2] 王栋、朱晓凡:“浅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及实践”,《国际展望》2017年第6期,第113页。

[3] 参见杨洁勉: 《中国外交理论和战略的建设与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53-92页。

作者:杨洁勉

第4篇:广东改革开放40年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40年来广东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根本动力就是改革开放。总书记最近视察广东时,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在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这一重要地域,总书记这些重要宣示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决心。因此,深刻理解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坚定信心,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改革开放道路是正确的,必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这是总书记这次视察广东时在总结前海、横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时再次强调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先后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设立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类对外开放功能平台的实践探索与成功经验表明,中国改革开放是一条正确的道路。通过对外开放,中国加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对中国企业起到示范作用,中国企业获得了学习效应,提高了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了行业效率。同时,开放促进了改革,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完善,这是对外开放的制度创新效应。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大规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修订工作,中国营商环境改革成效显著。在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营商环境排名上升至第46位,进入世界排名前50的经济体之列。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2017年中国在全球货物贸易进口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10.2%和12.8%,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4.1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6956.8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吸引外商投资1363.2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40年来,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交融,提升了全球价值链的效率与效益,形成了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利合作的局面。

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总书记这次视察广东对新一轮改革开放提出的新命题。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开放合作、全球治理变革和全球共同发展面临新形势与新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出了新要求。总书记提出,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就是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改革开放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新时代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一系列思想理论的新目标,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从这样的高度考虑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思路与逻辑,就是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

把广东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总书记在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强调“不忘改革开放初心”,再次释放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强烈信号,殷切希望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改革开放发源于广东,“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一直是广东改革开放的精神。因此,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广东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新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鼓励竞争、反对垄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发挥广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优势,积极探索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先行先试”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建设透明、高效、公平的市场环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把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深化粤港澳紧密合作,提高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各类要素便捷流动,携手港澳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努力吸引外商投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双向”开放,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推动广东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发挥广东作为“两个重要窗口”的作用。

第5篇:改革开放40年

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八年级三班***,我演讲的题目是“高速公路新纪元”。

高速公路新纪元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像是一个阀门,开启了中国走向强大的漫漫征程! 弹指一挥间,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已走过40年光辉岁月!这40年,国际环境变幻莫测,时常出现的“经济崩溃论”、“军事威胁论”,都被中国强而有力的反击。今天,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震撼全球!这40年,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这40年,人们的出行,实现了飞跃式提升,得益于飞速发展的高速公路。

1988年,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建成通车。1999年,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2007年5万公里,2013年10万公里,2017年13万公里。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一,人口20万以上城市,覆盖率98%。

按照国家公路网规划,高速公路网由7条首都放射线、11条南北纵线、18条东西横线,以及地区环线、并行线、联络线等组成,简称“71118网”。连接全国地级行政中心、城镇人口超过20万的中等及以上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和重要边境口岸。

咱家乡——开州。2006年,万开高速竣工通车,万州与开州两地间的车程由2小时缩短至30分钟,打通开州区的出口通道,打破交通制约,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发展优势,推进移民安稳致富,促进库区和谐建设。2015年开达高速竣工通车,开州与开江两地间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40分钟。开城高速,预计2022年建成,届时两地车程将由现在的3.5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

开州,是中国高速公路网中的一个点;开州高速公路,是中国高速公路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高速公路,是改革开放巨大成就里光辉的一页。

改革开放40年,用“翻天覆地”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从这40年里,华夏儿女看到了民族复兴,国家强盛,更看到了祖国和人民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第6篇:改革开放40年

改革开放40年,变化总结学习

——史锦堂 1804班

改革开放已经40年, 1978年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一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开放为主题的国策。这一政策改变了中国长久以来对外封闭的局面,令中国(准确的讲不包括港澳台)对外敞开国门实施自由贸易,从而一举扭转了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改善了国际形象,使得国民收入大幅提高,物质生活大为丰富。

作为一名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我们生于改革开放之后。通过书籍资料的阅读去了解40年的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再综合近年的部分自身的经历,主要阐述以下几个方面。

交通出行,城市综合交通的发展实际上是其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产物。从国家整体的交通结构看,从公路的发展,逐步扩展到轨道交通,与航空出行。从公路交通的发展,经历了公交车主导的发展阶段;出租车主导的发展阶段;然后为私家车迅速增长的快速机动化阶段。轨道交通来看,可体现在轨道交通的效率与网络覆盖面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当私家车迅速增长的阶段过后,给公路交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地铁轨道交通再次成为城市人们的主流出行方式,地铁,轻轨等。铁路交通的技术与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从交通工具可看出中国的机械制造业的蓬勃发展。高铁的运营也让我们的出行变得高效便捷。于此同时,从之前的火车站人工买票,到如今的网络订票,从人工检票,到现在无票乘车,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念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现金新能源汽车的推出,很多高校及公司机构在研究,融合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技术,让交通工具智能化成为现实。与此同时,由于交通的便捷,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了更丰富的选择。据统计,现在每年小长假中国的出境率都在上升。航空事业的发展,以及多国的面签政策,离不开“坚持对外开放的方向不动摇”这一理念。

生活娱乐方面在互联网没有兴起时,人们通过电视机去观看节目,开展娱乐获得。21世纪的工业革命,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的普及,电脑的使用,使人们的娱乐活动范围变更。改革开放提出从农村到城市的全面发展。随互联网的兴起,农村不再仅仅是农民种地的地方。人们可将当地特产,结合网络营销模式,销往全国各地。随政府建立“特色小镇”的支持,很多农村做起了有情调的民俗,当地政府组织有乐趣的活动,以发展旅游业。高楼越来越多,城市也越来越多,农村 “特色小镇”也成为城市中上班族周末放松游玩的选择。

教育学习方面,深刻能感受到人民普遍素质的提高,以及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感也与日俱增。改革开放,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稳定政局。21世纪初经常听到有偷盗报案之事,一时间导致铝合金防盗门等行业十分抢手。抬头看路边的房子,基本家家户户都装有防盗装置。而现在,我们也能看到一些但覆盖率已然降低了很多。只有中国人民踏踏实实的努力工作求发展,才能创造一副太平盛世之景。如今,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网络的发达便利,作为90后的大学生,我们从小生活在一个条件优越的环境中,享受着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成果,我认为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修养,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在中国改革的不惑之年,用自己的青春才华与奋斗汗水,抓住历史提供给我们的这样好的机遇,提高自身能力,力求在改革开放前进的浪潮中能够有所作为,为蒸蒸日上的祖国添砖加瓦。

改革开放40年,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当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由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之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要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第7篇:改革开放40年巨大变化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40年。这40年中,国家在党的领导和全体人民的努力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第一,在这40年中,整个人类的历史正在发生着十分显著的变化。《未来简史》的作者这样描述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取得的成就“我们靠创造出越来越好的工具与昔日诸神竞争,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甚至可能创造出超人类,不止在工具上远胜过昔日诸神,就连身体和智力也不落后于神”。我们可以观察到曾经在20世纪困扰着全人类的三大问题(饥荒、瘟疫和战争)已经基本解决,人类目前的中心议题已经转为挑战死亡和享有幸福等更为侧重于人类基本生存问题以上的内容。

第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面临新时代的挑战、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书写了新的篇章。正如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述,“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地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在这40年中,党和国家大力支持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依靠其进步不断带动基础设施完善、促进社会整体经济文化事业发展。仅仅从城市公共交通这一个方面分析我国的发展:一方面,从数据角度来看,2016年我国公共交通车辆运营数达538842辆,运营线路总长度为729418公里,公共交通客运总量为8441316万人次。另一方面,从日常生活实际体验来看,我们也可以深刻体会到城市公共交通的的飞速发展。以国家大力支持的高铁事业为例,其不仅促进了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在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贯彻我国走出去战略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高铁的发展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对于居民交通体验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铁的高速特征为各地区之间的来往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大大改善了以往普通火车乘坐时间较长的缺陷。第二,高铁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可达性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区域经济平衡,这显著影响了中国区域经济的空间格局。由于高铁的自身的高速特点带来的能够快速实现资源流动的优势,大量相关资源向高铁沿线城市聚集,并在此基础上以规模经济为初始表现进一步产生以点带轴、以轴带面的扩散效应。从长远来看,这种扩散效应以及相应的城市群的联动发展必然会促进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区位条件的改善,从而形成更大空间范围内的分工协作系统、逐步扭转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状态。第三,伴随着高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和中国制造全球化的抓手,中国的高铁大国地位无可置疑。至2015年底,中国高铁总里程已经达到了1.9万公里。目前,高铁已经成为“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助力,在我国对外展现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国际地位及提升人民对于国家的自豪感方面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40年中,党和国家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重点关注人民的获得感,多方面、多角度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奋进。首先,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着显著的提升。一方面,从数据角度来看,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743585.5亿元,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23821元,同比增长8.4%;另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体验来看,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明显有了提升。例如,互联网以及电子支付的发展让出门不带钱包就可以进行支付成为可能。其次,党和国家积极促进地区之间均衡发展。例如,最近几年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充分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趋势。以2016年数据为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8%,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达到了8.2%。最后,党和国家将提升人民整体生活水平与扶贫工作有效结合。目前我国贫困人口数目正在逐步减少,2016年全国9个省区市向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申请28个贫困县退出。相信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即“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能够成为现实。

到目前为止,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与不懈努力,社会总体建设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性的提高。正如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而谈及这40年间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我们一定不能忘记关键性的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同时他也在党的十九大上这样说道:“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宗旨决定了改革开放的价值取向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的利益要求;同时党的独特优势即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群众联系的优势也决定了只有党能够担当起领导改革开放的历史重任。

中国的成功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和推动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这40年中,党积极推动中央改革与地方政府创新相结合。在中央层面,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推动改革开放适应不同时期的形势;在地方层面,广大党员积极贯彻中央层面的政策措施,推动改革开放的进行。正是中央与地方力量的有机结合,才推动了改革开放取得成功、推动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当然,在这40年中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在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仍然需要继续奋进。根据彭文生的观点,以前我国能够实现迅速发展离不开制度变革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的因素,而目前伴随着社会总体外部需求疲软以及内在需求供给潜力放缓,总体来看我国面临着经济增长趋势性放缓、收入分配失衡以及高储蓄率、房地产泡沫和信用扩张的复杂情况,需要依靠转型的政策路径促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我想,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国家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的时刻,我们应该积极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发展添砖加瓦!正如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相信在党的领导、人民的努力下,中国将会有越来越好的发展!

第8篇:改革开放40年巨变感想

每当暮色苍茫时分,虬城的灯光便霎时亮起,从水南的海西工贸城到城北的金沙园,从城西的淘金山到城东的金谷工业园,整座城市漫妙在赤橙红绿青蓝紫交织之中。虬城的灯光是色彩斑斓的,虬城的灯光是动态悦目的,虬城的灯光是温馨迷人的。

四十年前,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初,沙县只是一个三四平方千米的小县城。那时水南水北都是黑灰灰的平房,三五座四五层的楼房,兀立在平房之中,就十分的夺目吸睛。那时城北就两条窄小的主街道,临溪的李纲路连着城西南路,府前路连着城西北路。到了夜晚,街灯稀拉拉的,孤零又冷落,小城被反衬得特别寒碜。那时已不兴“以阶级斗争为纲”,但人与人之间还是隔着墙,人们心中依然是阴暗潮湿的。如果深夜独行街上,四周黑漆漆的包笼着,心中难免有几分紧张恐惧。普通市民家里一律是小盏的玻璃灯泡,晚饭后大多也为省电关掉,显得格外阴暗冷清。灯光映射出的是贫穷落后,是单调简陋的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虬城人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城市逐渐向四周延伸扩大。记得拆迁改造是从李纲路的开始,拆除路两边的民房,建成七八层楼的高楼。一座座高楼陡然蔚起,路面拓宽,夜景工程受到重视,形成了一道虬城新景象。我曾这样赞美道:你曾是低矮的木屋,抬着望眼看太阳从西边的山岗降落,月亮从东边的山岗升起。现在你忽然长高了,宛若穿浅色长裙的女子,站在四月晚风里,杏花春雨一阵一阵飘洒,淋湿你的长发我的诗韵。扑进你的夜里,远处闪烁的霓虹灯,照亮我向往已久的企盼。

改革开放以来,商品意识浓烈的沙县人闯出了小吃创大业的路子,在全国各大城市经营小吃赚钱。小吃经营者手头有了钱,回到家乡首先就想在县城置业买房子,房地产市蓬勃兴起。从十五六层的小高楼,到三四十层的摩天楼,在沙溪两岸如春笋般拔地而起,县城面积迅速扩大,如今已扩大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多倍,达到四十多平方千米。昔日的荒郊野岭,已成为城市中心地带,低矮破旧的民居也变成了巍峨高耸的现代小区住宅。城北主城区形成五横三纵主大路格局;建成了淘金山风景区、龙湖公园、体育公园、沙阳乐园、江滨公园、七峰叠翠栈道。东大桥、悬索桥、西大桥,大洲桥,铁路桥横贯南北,从原来的一桥飞架南北,到如今的六桥长虹卧波。每当夜幕降临,大街小巷、大桥公园,屋顶山上,处处都是灯光,无数的大灯小灯、红灯绿灯,齐放光茫,各放异彩,整座虬城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不夜天。

淘金山的盘山公路逶迤面上,灯火绕山攀行,到高处是光彩夺目的舍利塔。雄伟的高塔,金色的灯光层层盘绕,仿佛巨大的金柱君临天下,显示出无比的气势。盛夏的夜晚,人们驱车来到淘金山下,闪烁的装饰灯下,三五成群沿路泡茶消暑。这里成了人们夜生活的一个好去处。龙湖公园的绕湖灯光则以蓝色为主调,把整个公园幻化成神秘之境。灯光和花香、山上的亭影和湖水的涟漪,构筑成一个宜人怡情的世界。环湖栈道里,林间小路上,处处是饭后休闲的行者和谈情说爱的情侣。七峰叠翠的栈道傍山临水而建,如一条蛟龙从沙溪跃起。夜晚无数金光闪耀灯影倒映澄碧的溪水里,水上一条龙,水下一条龙,亦幻亦真,亦真亦幻,真是游人的好去处。沙溪两岸的江滨公园,依水而建,是隔溪相望的两条文化长廊,亭台楼阁里展示的是沙县千年的历史文化。夜晚斑斓的灯光下,人影慢移,树影轻摇,灯光与溪声相衬,历史与现实酬唱,真如坠入神话般的仙境。虬城的灯光之美妙,如歌如梦,真是个有诗难写之状,有笔难画之景。

现在有一些人,对现实爱发几句牢骚。当然现实再美好,总也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发发牢骚也不妨,但是如果让时光倒退四十年,回到那个食不果腹的落后年代,回到灯光暗淡的年代,又有谁愿意呢!那时候我还年少,生活在农村,夜晚家家家户户点的是松明或竹片。松明或竹片,一袋工夫就燃尽了,不时就要添料续火,更让人烦的是点松明烟很大,常常呛得人眼泪直流。也有人家点煤油灯,一灯如豆,如萤火虫一般,忽明忽暗,不时还风来灯灭。在灯下学习做作业,也要把书本凑近灯火,才能看得清。

谁又能想到,改革开放四十年,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过上了小康的日子,许多人已从乡村搬进了城里居住生活,人们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光彩。昔日低矮灰暗的虬城,如今变得如此宏敞巍峨;从前如萤的灯光,如今变得如此璀璨迷人!四十年来灯光的变化,折射时代的巨大变迁。在光与影织就的夜景中,虬城真是好一个天上人间!

第9篇:改革开放40年心得体会

Ainy晴

中國の改革開放既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程の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探索の有機組成部分。以下學習啦小編為你帶來改革開放四十年心得體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改革開放四十年心得體會篇1

根據我の經驗,當人們開始紀念某件事情之日,其實是開始思考和部署下一步行動之時。

比如說,目前中國最大の紀念活動,就是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

紀念活動當然是發自內心の、無比真切の、有偉大意義の,所以,紀念活動是應該徹頭徹尾の、認認真真の、轟轟烈烈の。

但是,紀念の意義如果僅僅是紀念成就の輝煌,而輝煌の成就又主要是前人の創造和智慧の曆史,那麼,為前人の曆史做紀念の目の,就不可能僅僅是懷舊。

應該是什麼?應該是為了今天,和明天。

特別是中華民族是一個曆史悠久の偉大民族,特別是這個民族正在進行の是偉大の民族複興,特別是這個民族考慮の從來就不僅僅是當代而是千秋萬代。

風雷激蕩の四十年,當然是中華民族曆史上最好の時期,但我們這樣一個偉大の民族,類似今天の成就の曆史時段卻不僅如此,如此類似の曆史時段中國曆史上還有很多,夠得上大發展の盛世の,至少應該還有文景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和康乾盛世等。

四十年,應該是兩代人の努力,其實中外都有“富不過三代”の警世之言,中國領導人最近幾年多次告誡國人要“居安思危”,鄧小平在中國還沒有完全看到現在の成功時就告訴大家要“三步走”,100年不動搖,這都是非常中肯の。

為什麼?我們繼續看曆史。

從國際上看,日本明治維新40年の積累,最終因走上了“軍國主義”而毀於一旦(彈),美軍踏上了日本四島;斯大林用特別の統治獲得了蘇聯の迅速強大,但埋下了最終導致蘇聯解體の種子。

回到中國曆史,文景之治,從漢文帝劉恒の公元前203年到漢景帝劉啟の前141年,兩位共在位38年,兩代努力建成盛世,但接著漢武帝窮兵黷武導致西漢結束;開皇之治,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奮力開創,但很快“二世而斬”於隋煬帝の驕奢淫逸;最輝煌の“夜不閉戶,道不拾遺”の貞觀之治,很快就是人治特征明顯の李唐王朝の被武則天取代並有不久之後の“安史之亂”;至於康乾盛世,縱使有Ainy晴

Ainy晴

115年の三代治世明主,也先後出現明珠、和坤這樣の巨貪而以腐敗聞名,同時也正是在這個階段,中國被西方超越而到現在我們仍然在苦苦追趕。

所以,改革開放四十年值得自豪,但絕對不是自滿の理由,這只是中華民族實現曆史複興萬裏長征の第一步,而要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國家,特別是美國,我們要走の路還很長,“行百裏者半九十”,何況我們尋找の可持續發展の道路,並不是十分清晰。

中國の幾次盛世,都是王朝の強盛和豪強の富貴,都沒有帶來全體百姓の“共同富裕”,同時,經濟の穩定和發展,並沒有帶來政治文明の進步,結果經濟の成功皆敗於政治の滑鐵盧,而後人沉醉於享受而不思進取最終社會創造力の退化和禁錮,所以,盡管具體の原因各有不同,但保持持久の繁榮和發展,確實需要我們今天在紀念四十年の成就の同時,為第二步の繼續,啟動中華民族の全部智慧。

改革開放四十年心得體會篇2

改革開放四十年,改革の春風吹了四十年,四十年改革開放,人們の生活也在發生著變化,電視事業發展の日新月異,70後,80後,90後再見證,再記錄著四十年改革開放,電視事業の變化與變遷。

70後,最早接觸到電視の一代人,但是,像外公說の:“那時候,還不叫電視,叫收音機。”那時候,家裏有個收音機早已是個大戶了,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發射成功,這是個曆史の跨度,也為電視事業の發展進了一步,就像70年の老人說:“改革開放好,我們の生活也好了。”70後の收音機為以後の電視發展奠定了堅實の基礎。

80後,看著黑白電視長大の一代人,那時侯,80後の孩子才開始看電視,那時,才真正有電視這個詞吧!80後年代の年輕人常說:“小時候,看電視積極の,跟什麼似の。”雖是黑白色の,簡簡單單幾個臺,也成了80後孩子娛樂の一個好處,整天抱著《黑貓警長》看,那時,也只有這個可以看,國產の動畫片並不多,《黑貓警長》,《舒克與貝塔》,也許,這些對於90後の我們來說,我們沒看過,也不了解。對於80後の孩子年輕人來說,那時在電視上看到動畫片已經是一種幸福了,80年の電視事業,還在往最好の頂峰發展,國產動畫片,視那時電視事業の一大亮點,正是因為國產動畫片,中國の動畫事業從簡單到複雜,從平面到三維立體,從皮影到電視,國產の動畫片,就像是80年代裏,在夜裏靜靜綻放の曼陀羅花。

90後,跨世紀の一代人,我們是幸運の,從小看著彩電長大の孩子,20寸の黑白電視早已成為家裏の古董,閑置一旁,取而代之の是24寸の彩電,彩色比黑白更生動,90後の我們這樣說:“現在生活好了,改革開放為我們帶來了幸福,我們比80後の幸福多了。”我們看著彩電長大,活躍視野,學到更多の知識,80後和90後の孩子,看著國產動畫到三維立體,看著老電影到新電視劇,電視Ainy晴

Ainy晴

事業不斷注入新鮮の血液,隨著電視節目の增多,豐富了人們の生活,超級女聲,開心辭典,勇往直前等等,電視人在創新,電視事業在飛速發展。

電視事業の發展反應著改革開放四十年の曆程,70後の老人常說:“改革開放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全部都要感謝改革開放の春風。”如果沒有改革開放,現在の中國是不會有這麼快の發展,電視事業恐怕還是那簡單の皮影戲,電視事業豐富了人們の生活,從黑白到彩色,從寬屏到液晶。一步步の發展,一步一腳留下の影跡。電視這個平臺讓更多の人了解到了更多の知識,了解到了更多國內外大事。

對於我們90後來說,電視事業の四十年の發展我們並不了解,它の發展之快,我們在見證,在經曆,改革開放四十年の春風,讓電視事業蒸蒸日上,從繈褓中の嬰兒成長為健壯の青年。電視事業為改革開放四十年留下了珍貴の影像資料,中國の電視事業打入國際の市場,與國際接軌,改革開放四十年,電視人為電視事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の奇跡,他們在創新,他們在發展,也在為中國の電視事業更強の發展努力!

Ainy晴

上一篇:基本公共卫生培训制度下一篇:队伍作风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