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企业文化(推荐8篇)
根据《国务院关于组建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发20025号)和国家发改委批准的《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组建方案》规定,并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原广东省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于2005年3月31日正式更名为广东电网公司,4月18日,广东电网公司挂牌。广东电网公司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前身为广东省广电集团有限公司,2005年3月31日更名为广东电网公司,注册资金480亿元。目录
1公司简介
2公司管理
3公司作用
4公司资源
5公司地位
6战略体系 ▪ 公司宗旨 ▪ 战略目标 ▪ 战略方法 ▪ 发展思路 ▪ 治企方法 ▪ 发展阶段 ▪ 战略分工 1公司简介
广东电网公司 广东电网公司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05年3月31日更名为广东电网公司,注册资金480亿元。2010年底公司资产总额2431亿元。是经营电网投资、运行维护、电力交易与调度、电力营销以及电力设计、施工、修造、科研试验、物资等业务的经济实体,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广东电网并依法对所辖电网及并网电厂实施统一调度,负责电网安全、稳定、经济、优质运行的企业法人。2公司管理
广东电网公司直接管理全省21个地市供电企业以及电力调度、通信、设计、基建、物资供应、科研、学校等共36家企事业单位,直管61个县级供电企业,代管18个县级供电企业。
广东电网公司拥有高素质的电力管理、技术人才队伍,2006年末公司拥有博士后3人、博士研究生50人、硕士研究生1008人、本科生8323人、大专生8676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名、省突出贡献专家2名、“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2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3名。3公司作用编辑
广东电网公司
广东电网公司供电面积覆盖全省,供电人口9194万,供电客户数1754.02万户,2006年,广东电网公司供电2713.1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6%,售电2542.2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7%;其管理的广东电网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省级电网,截至到2007年6月底,全省共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含电缆)54813千米,变电站1753座、主变3504台、容量22353万千伏安。其中:500千伏线路4220千米,变电站22座、主变53台、容量4500万千伏安。目前已形成以珠江三角洲地区500千伏主干内环网为中心、向东西两翼及粤北辐射的形式,通过“六交四直”500千伏线路以及鲤曲线与外部电网联网;通过4回400千伏线路与香港中华电力系统互联;通过4回110千伏线路、2回220千伏电缆向澳门地区供电。随着“9+2”泛珠三角合作战略的逐步实施和广东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广东电网公司和广东电网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将在满足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为电力用户提供优质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广东电网公司是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前身为广东省广电集团有限公司, 2005年3月31日更名为广东电网公司,注册资金480亿元。4公司资源
广东电网公司
广东电网公司是经营电网投资、运行维护、电力交易与调度、电力营销以及电力设计、施工、修造、科研试验、物资等业务的经济实体,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广东电网并依法对所辖电网及并网电厂实施统一调度,负责广东电网安全、稳定、经济、优质运行的企业法人。直接管理全省21个地市供电企业以及电力调度、通信、设计、基建、物资供应、科研、学校等共36家企事业单位,直管65个县级供电企业,代管14个县级供电企业。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电力管理、技术人才队伍。2007年末,公司拥有博士后3人、博士研究生60人、硕士研究生1198人、本科生9023人、大专生8806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3名、省突出贡献专家2名、“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2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3名。
广东电网公司供电面积覆盖全省,供电人口9615万,供电客户数1800多万户。融入南方电网公司五年来,公司以南网方略统揽全局,“战略化管理、体系化运作”的框架初步形成,“创先”试点全面启动,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经济效益节节攀升,实力明显增强,资产质量显著提高,经营业绩创下历史最好水平。供售电量连续13年稳居全国各省市首位。公司积极落实国家“西电东送”战略,2007年,广东接受西电最高负荷达到1517万千瓦,比2002年增加4.33倍;接受西电787.87亿千瓦时,比2002年增加4.93倍。5公司地位
广东电网公司
广东电网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省级电网。2002年以来,公司投入电网建设资金1051亿元,输电线路总长度比2002年底增加了1.4倍,变电容量增加了2倍,基本解决了主网“卡脖子”问题,电网输电能力显著增强。截止2007年底,全省共有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含电缆)56615千米,变电站1821座、主变3654台、容量23846万千伏安。其中:500千伏线路4220千米,变电站23座、主变54台、容量4600万千伏安。目前已形成以珠江三角洲地区500千伏主干内环网为中心、向东西两翼及粤北辐射的形式,通过“六交四直”500千伏线路以及鲤曲线与外部电网联网;通过4回400千伏线路与香港中华电力系统互联;通过4回110千伏线路、2回220千伏电缆向澳门地区供电。随着“9+2”泛珠三角合作战略的逐步实施和广东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广东电网公司和广东电网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6战略体系 广东电网公司 公司宗旨
广东电网公司
公司宗旨:对中国南方电网公司负责,为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公司宗旨明确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的使命;明确了公司对南网负责、让客户满意、让政府放心的价值追求。战略目标
把公司打造成为“经营型、服务型、市场化、现代化”的电网企业;将广东电网建设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现代化电网。到2010年,公司发展实现“五个领先”;到2015年,公司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营型以电网经营为主营业务,依法经营、精心经营、勤俭办事,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充分运用企业资源,培育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追求合理的经济效益和卓越的经营业绩,提升企业价值。
服务型为广东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为电源企业和西电东送服务;注重社会效益和公众利益,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安全、可靠、优质、价格合理的电力,满足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以客户为中心,秉承服务永无止境的理念,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与手段。市场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电力市场,满足电力供应;按电力市场规则,配置资源,优化调度,节能降耗;积极参与南方电力市场建设,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按南方电网公司的统一部署,积极探索、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现代化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科技进步,建设现代化电网;运用先进理念、方法,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在员工素质、装备水平、运营管理、创新能力、供电服务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广东电网公司
结构合理统筹规划电网,使之与省内外电源发展和负荷增长相适应,网架坚强,运行灵活,经济适用,满足电网运行、发展及客户需求。技术先进积极研究和应用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提高电网科技含量和自动化水平。安全可靠在电网结构合理和技术先进的基础上,通过加强管理,提高电网的管理水平,增强驾驭广东电网的能力,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适度超前科学预测,超前规划,加快建设,满足需求,在实现与广东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基础上,优化储备资源。
五个领先到2010年,公司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电网装备技术水平、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信息化水平、基础管理工作五个方面在国内同业中领先。到2011年,部分供电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创建国际先进水平供电局”试点工作,带动公司整体跨入国际先进行列。战略方法
(一)工作方针
公司工作方针是坚持“六个更加注重”,这是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应该长期把握的原则及策略。
在抓好电网安全的同时,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电网科技含量,增强驾驭大电网的能力。
广东电网公司 在抓好电力供应的同时,更加注重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资源优化配置,高度重视环保和节能,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形成多赢格局。在抓好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处理好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千方百计做好电力供应,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抓好发展出实力的同时,更加注重管理出实力,加强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基础,创新管理手段,提高管理能力、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到位。
在抓好内部管理、巩固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机制、体制创新,抓大放小,理清管理界面,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在抓好企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发展思路
公司的战略发展思路是“强本、创新、领先”。公司未来发展要立足广东,突出抓好科技兴网、人才强企、管理信息化和企业文化建设。强本是公司发展的基础。电网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公司必须牢牢抓住安全生产生命线,在确保可靠供电的同时,实现电网业务持续快速发展。要加强电力规划,建设结构合理、适度超前的现代化电网;要加大设备更新改造投入,提高电网科技含量。加强电网调度,提高电网运行与管理水平;要提供优质服务,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要突出抓好基础管理,逐步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全面提升企业素质。
创新是公司发展的灵魂。公司要走出一条适合广东电网特点,实现快速做强、做优的自主创新之路。推进思维创新,提高“超前、系统、深入”思考能力,把握广东电网未来发展方向、趋势和规律,抓住核心业务的主要环节和关键要素,保证公司始终运行在良性的发展轨道上;推进管理创新,有针对性地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系统整合企业资源,完善运作机制,提升组织绩效;推进技术创新,增强应用创新与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机制,研究解决事关广东电网长治久安的主要问题,掌握复杂大电网建设和运行的核心技术。
领先是公司发展的导向。公司要以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强本和创新,在发展速度与质量、电网装备技术水平、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信息化水平、基础管理工作五个方面实现国内领先,确立同业领先地位;通过“创建国际先进水平供电局”试点工作,带动公司整体跨入国际先进行列。治企方法
公司要按照“符合南网文化和现代管理理念、结合广东电网当前实际和未来发展要求”,确立具有广东电网公司特色的治企方法??以南网方略为统领,构建六大管理体系,实行战略化管理、体系化运作。以南网方略为统领。作为南方电网公司的子公司,广东电网公司必须以南网方略统揽一切工作,并在具体行动中坚定不移地加以贯彻落实。六大管理体系是公司科学发展的平台和基础。主要内容为:完整的发展战略体系、科学的企业组织体系、规范的运作流程体系、完善的指标考核体系、高效的企业监察体系、统一的信息支持体系。战略是龙头,组织、流程和考核是核心,监察是保障,信息支持是手段。发展战略体系构建“公司宗旨、战略目标、战略纲要、职能战略和执行战略”五位一体的公司战略体系,将南网方略和公司战略延伸到基层供电局层面,实现公司战略在公司决策层、本部职能部门和基层供电局三个层面的顺序承接,确保南网方略由上到下落地生根。
企业组织体系依据公司战略,优化组织结构,合理调整公司组织设置、层级划分和职责分工,合理界定各层级的管理界面和权责,不断适应企业未来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外部环境,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公司生产、经营业务的畅顺运行。
运作流程体系按照“梳理、整合、完善、规范”的要求,推进制度群建设。合理分类,规范内容,明确权限;正确区分隐性流程和显性流程,梳理、提炼显性流程,逐步提高显性流程的比例;结合信息支持体系建设,优化、固化显性流程,全面覆盖主营业务的各个环节。
指标考核体系依照公司组织层级的重要职责和显性流程关键点,建立健全:对标指标、绩效指标和监察指标。按照指标的分类与作用,科学设置指标分析、评价、考核的权限与内容,促进指标背后的管理机制、流程、方法和手段的持续改进。企业监察体系建设具有广东电网公司特色的纪检监察、经济监察和安全监察体系。对电网建设、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和各类行政事务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运用各类行之有效的监察方法及监察结果,维护政令畅通,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信息支持体系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对公司职能战略和各项业务的整体支持,主营业务支持度达到100%。全面完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覆盖公司各个业务网点的数据通信网络、区域性数据中心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落实南网方略,实现战略目标,关键是要推行战略化管理,体系化运作。广东电网公司
战略化管理要求公司内部各个层级的中心工作都必须遵循立足全局、长远思考、明确目标、周密策划、把握时机、掌握节奏的原则。依据战略制定规划,依据规划制定计划;根据环境和资源的变化,滚动调整。体系化运作要求公司主营业务必须纳入六大管理体系,必须遵循界面清晰,权责明确,制衡规范,运转高效,闭环管理的原则。依据制度完善流程,依据流程执行操作,依据执行效果考核企业每个层级,依据考核结果给予奖罚;借鉴同业标杆的最佳实践,持续改进。发展阶段
公司分三个阶段实现战略目标。
第一阶段:调整发展阶段(2003年-2005年)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践行南方电网公司大政方针,全力保障广东省的电力供应。加强内部管理,夯实管理基础;加快电网建设,改善电网结构,解决主网“卡脖子”问题;加强电网调度运行管理,实现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为公司“十一五”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该阶段的目标已经实现。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2010年)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落实南网方略,以“管理年”活动为契机,建设公司现代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研究和解决广东电网规划、建设和运营的重大问题,加大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实现电网长期安全稳定运行;按照国家和上级的部署,推进和落实农电体制改革和主辅分离改革,确保工作平稳有序。到2010年,公司基本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领先、电网装备技术水平领先、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领先、信息化水平领先、基础管理工作领先。主营业务收入、单位供电成本、资产回报率、人均劳动生产率、供电可靠率、输变电设备可用率、线损率、安全事故率、客户满意率等指标达到国内同业先进水平。第三阶段:持续发展阶段(2011年-2015年)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推广创建国际先进水平供电局试点工作经验,全面实现“经营型、服务型、市场化、现代化”的电网企业和“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现代化电网的公司战略目标。到2015年,公司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最具价值的省级电网企业之一。战略分工
(一)职能战略
公司战略目标的展开和战略任务的分解由职能战略承接。公司本部职能部门是职能战略制定和实施的责任主体。按照一个职能部门可承担多个职能战略,一个职能战略不能由多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制定公司21个职能战略:
1、电网规划职能战略(责任部门:发展规划部)
2、电网建设职能战略(责任部门:工程建设部)
3、物资管理职能战略(责任部门:工程建设部)
4、生产管理职能战略(责任部门:生产技术部)
5、科技发展职能战略(责任部门:生产技术部)
6、信息支持职能战略(责任部门:网络信息部)
7、市场营销职能战略(责任部门:电力营销部)
8、农电发展职能战略(责任部门:农电部)
9、人力资源职能战略(责任部门:人力资源部)
10、财务管理职能战略(责任部门:财务部)
11、资产管理职能战略(责任部门:财务部)
12、安全监察职能战略(责任部门:安全监察部)
13、经济监察职能战略(责任部门:审计部)
14、纪检监察职能战略(责任部门:监察部)
15、管理改革职能战略(责任部门:企业管理部)
16、公共关系职能战略(责任部门:办公室)
17、行政办公职能战略(责任部门:办公室)
18、法律工作职能战略(责任部门:企业管理部)
19、企业文化职能战略(责任部门:政工部)20、思想政治职能战略(责任部门:政工部)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重要的“软实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部源动力,它影响着企业运转的方方面面。因而企业文化的建立与转型一直以来都是高层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也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如国内学者对于企业文化内涵、企业文化形成机制、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证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它是理念形态文化、行为制度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复合体。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更重要是一种导向与凝聚作用,能够促使组织成员在价值取向层面达成高度一致,为实现公司的发展愿景与使命不懈努力,共同拼搏。
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与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现有企业文化能否支撑企业战略的发展需要,直接制约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影响着企业愿景与使命的实现。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类型也不一样,一种类型的企业文化不可能伴随企业成长的全过程。因而,对于现有企业文化与公司高层的战略发展规划有冲突,甚至导致公司的发展进入瓶颈期的时候,如何实现企业文化的转型对于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文化的分类
国内外关于企业文化的分类并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但相关学者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最早由美国企业管理专家Terrence E.Deal和Allan A.Kennedy(1983)将企业文化分为四大类:硬汉胆识型文化、勤奋活跃型文化、孤注一掷型文化、按部就班型文化;后,Rob.Goffee和Gareth.Jones(1995)通过社交性和团结性两个维度划分出四种组织文化:网络型文化、图利型文化、散裂型文化、共有型文化;相应,国内学者宗晓路(2005)根据企业核心价值将企业文化分为:利润极端型,企业发展型,形象塑造型,社会责任型,社会及政治任务型。虽然企业文化的分类不同,但从企业的实际运行特点及表现形式上来看,可以分为民主型、专权型、伦理型、法理型、权变型企业文化。
“伦理型”企业文化的特点是推崇人与社会、人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融洽、相互认同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内聚力,把伦理关系作为维系企业秩序的精神支柱和企业运行的基础,着重于培养和强化忠于职守、安于本行、敬业勤业的道德信念。“法理型”企业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强调企业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的规范作用,极力以制度的严格约束使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趋于秩序化和标准化,这种文化有利于组织行为的步调一致和卓有成效的管理控制,避免权利和义务的推诿扯皮,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
三、企业文化转型需考虑的因素
进行企业文化的转型,一方面需考虑企业外部环境,如市场环境与宏观政策环境等;另一方面需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环境因素,概括来说,企业内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1. 企业基本理念
企业基本理念主要包括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由于企业文化是通过组织成员内部实现价值取向的一致,进而通过共同努力实现企业的发展愿景与使命。因而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变革与转型之前,需充分考虑现有的企业愿景、使命及核心价值观。在现有的外部环境下,是否企业愿景与使命需要转变,现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样的?企业要以这些理念为导向来进行企业文化的变革,达到组织成员的一致认同。
2. 组织成员行为
组织成员的行为包括领导行为与员工行为。高层领导如何支持这一企业文化的变革与转型,中层管理者的态度如何,以及基层员工对于这一企业文化变革与转型的看法又如何?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企业文化转型的可操作性与可控制性。企业文化的转型务必在企业领导者的大力倡导与宣传之下不断推进,没有高层领导的支持与推进,这一文化的转型是无法实现的。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是新企业文化的践行者,切实担负起企业精神领袖、文化领袖的重任。
3. 企业保障体系
企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管理流程、企业制度、执行力与绩效评估。现有的管理流程与企业制度多数是基于现有企业文化基础上制定的,因而在进行企业文化变革的同时需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与方法对现有流程进行梳理与重组整合,并根据企业文化变革需要调整相应的管理制度,不断地对制度进行固化,力图用制度去规范领导层与员工的行为。需要充分考虑现有的绩效评估体系,是否可以支撑企业文化变革的需要,如何根据新的企业文化需求进行调整,并加以制度化。此外,需要充分考虑企业文化变革的阻力如何,如何减少阻力提升变革的执行力。
四、“大盈化工”企业文化初状
广东大盈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5月28日,是专业从事皮革用聚氨酯树脂和粉末涂料用聚酯树脂研发和生产的民营企业。凭借强劲的技术研发实力和先进的管理水平,创业之初“大盈化工”以每年平均30%的增长速度发展,并于2012年投资新建广东伊诗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标志着“大盈化工”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企业初创过程的经历特别是企业创始人的经历与理念有着直接的联系。大盈在创业初期,仅由一个PU项目组的几个人组成,同事间相互鼓励、相互进步,共同克服技术上与市场中的各种难题,带领大盈化工一步步艰难向前进。创业期间同事们感情如兄弟姐妹般浓厚,因而没有较多的组织制度等约束,形成了具有大盈特色的“家园文化”,这种带有明显“伦理型”文化特征的企业文化曾支撑大盈的强劲发展。然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大盈伦理型“家园文化”的不足之处也渐渐体现出来,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员工在责任承担方面相互推诿,领导与员工的职责划分不明确,组织成员之间的工作执行有些依据情感因素,而非制度约束与等级职位要求来进行,导致执行力的大大降低。这种“伦理型企业文化”虽然具有较好的群体凝聚力,但工作的执行力却受到很大限制,导致公司的运营效率较低,无法快速适应并满足市场。
执行力低下,员工拼搏与进取精神的减退,导致大盈发展后期经历了3年多的徘徊期,公司的发展规模上不去,营业利润逐渐下滑。此时高层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如果大盈伦理型“家园文化”没有得到转变的话,公司的发展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因而公司高层管理者决定对公司进行一场深刻的企业文化转型变革,将大盈建设成为一支个人具有执行力、群体具有凝聚力、工作步调一致,具有强烈进取与拼搏精神的狼性队伍,形成具有法理型企业文化特征的“狼性文化”!
五、“大盈化工”企业文化转型
企业文化的转型是一个非常大的变革,如何让员工改变现有思维,接受新的企业文化,公司的高层进行了深入的构思,决定通过企业领导人的积极垂范,对企业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拉开企业文化变革序幕,并不断倡导与宣传;对公司管理流程与制度的重新梳理;对公司人才重新进行甄别与选择,以适应新的企业文化的发展需求;通过公司销售部门作为切入点,增强变革驱动力,以点至面的辐射改革,是改革目标变成刚性;充分授权、严格执行、结果导向的政策促使执行力的提升,最终实现企业文化的转型。
1. 企业领导人积极倡导与示范
2012年6月,公司高层管理者在深入剖析大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公司已到“生死存亡”之境地,以商鞅“南门立木”变法改革这一故事拉开了公司企业文化变革的序幕。由公司最高核心领导团队牵头,在公司内部进行了深入的宣传与培训,表明了高层管理者对于此次企业文化变革的信心与决心,也让员工懂得对于现在的大盈,建立狼性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2. 公司管理制度与流程的深度精简
对于大盈的企业文化转型,重点与难点都体现在公司执行力的提升。曾有管理者提出公司执行力提升不到位是由于制度不够完善,然而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以独特的视角提出公司的制度并不是不完善,而是由于“制度复杂,流程冗长”导致执行低下。秉承“简单才是好执行的”原则,大盈通过部门内部自查与高层管理监督检查的方式,进行了为期近3个月的管理流程与公司制度的精简与优化,最后从ISO中减去了一半的制度章程,大大减少了变革中流程与制度阻力。
3. 狼性成员的甄别与引入
公司高层发现由于原有伦理型“家园文化”的氛围,形成了较多组织成员养尊处优的风格,使得即将建立的狼性团队中夹杂着较多的羊性成员。公司高层认识到只有狼性的成员才能组成狼性的团队,因而为了使得员工具有狼性与冲击力,重新调整了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将员工的薪酬待遇与其绩效进行了重新设计,以挖掘真正适合企业战略发展的新型人才,淘汰那些不适应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发展的组织成员,引入并置换了相当一部分员工。
4.“以点至面”的辐射改革
企业文化变革的阻力部分来源于流程、制度以及绩效评估体系的本身,更多的来源于基层员工与中层管理者,以及部门的阻力。公司高层又做出一个慎重决定,便是以点至面的辐射改革,从问题矛盾较为突出的销售部进行切入,由此减少阻力面,形成较强的驱动效应,增强改革推进的刚性。公司针对公司销售部业务员销售额的逐月下降与销售回款问题突出这一现象,公司高层领导不断给销售部施加压力,一方面,进一步提升销售人员的薪酬待遇,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人员淘汰机制,促使销售业务员在激励与淘汰中不断前进,不断进步。之后,将改革逐一推进到公司其他部门。
5.“结果导向”的人力资源政策
此后,公司在日常的运营管理中,不断强化制度与流程的执行力,对工作进行充分授权,对任务设定严格的考核标准,秉承“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原则,以及“赛马不相马”、“成王败寇”结果导向的人力资源政策,按照约定的考核方式与考核时间点进行严格考核,对于末位或不合格成员进行降级或淘汰处理,促使公司高层、中层至基层员工执行力得到有效提升,实现由依靠感情维系的“伦理型文化”向依靠制度与执行力支撑的“法理型文化”的转型。
企业文化的转型需在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下,充分考虑变革的环境与时机,考虑变革所面临的制度、流程阻力与组织成员阻力。大盈化工在高层领导的支持与鼓励之下,通过公司管理现状的分析切入企业文化变革这一主题,并通过制度与流程的精简,以及绩效评估体系的调整,减少了制度与流程上的阻力;以公司矛盾突出的销售部作为变革的切入点,大大减少了变革中部门与组织成员的阻力;通过管理的充分授权,制度与考核的严格执行,以及结果导向的人力资源政策,强化了公司企业文化的转型。
摘要:企业文化的转型对于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伦理型企业文化更多的强调依靠“情感”与“经历”来维系企业的运营;法理型企业文化更多的强调依靠“制度”与“执行力”来支撑企业发展。广东大盈化工有限公司企业文化转型的实践及良好效果,不仅为其他中小企业实施伦理型“家园文化”向法理型“狼性文化”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对相关学者与企业管理者提供了研究与管理思路。
关键词:伦理型文化,法理型文化,企业文化的转型
参考文献
[1]刘秋华,郑垂勇.谈企业文化建设[J].商业研究,2003(10):180-182
[2]王文奎.企业文化的形成机制与构建方法[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6):39-41
[3]陈春花,刘国江.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3):294-296
[4]唐炎钊,袁睿晗.企业文化塑造的跨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2(4):292-305
[5]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8
[6]Terrence E.Deal,Allan A.Kennedy.Corporate cultures:The rites and rituals of corporate life[J].Business Horizons,Volume26,Issue2,March-April1983,Pages82-85
[7]Rob Goffee,Gareth Jones.Developing managers for Eu-rope:A re-examination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Volume13,Issue3,September1995,Pages245-250
[8]宗晓路.对企业文化的分类分析[J].金融经济,2005(2)
去年9月,为促进我国原创动漫产业发展,在中央财政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文化部启动了“原创动漫扶持计划”,开展对全国漫画、动漫演出、网络动漫、手机动漫原创作品和人才的扶持工作。按照相关通知要求,去年年底,广东省文化厅向文化部申报扶持原创漫画作品12件,漫画创作者(团队)4个,原创动漫演出作品3部,网络动漫作品249部,原创网络动漫创作团队17个。
材料上報之后,经过资格审查、初评、总评、公示等程序,最终广东省有3部漫画、2部网络动漫、6部手机动漫作品以及多个动漫创作团队获得4万元—10万元不等的扶持金额。
创建“广东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经验材料
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是1992年由广州摩托集团公司和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共同投资成立的中日合资企业,是国内最具规模的摩托车制造企业之一。公司历经十七年的发展,秉承了“聚五羊灵气,取本田精髓,创世界一流”的企业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并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安全生产理念,始终把安全管理工作放在首位。2007年3月通过了国家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企业复评,是全国第一家通过国家安全质量标准化认证的摩托车生产企业;2008年9月推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计划在2009年10月底通过认证审核。
围绕《关于广东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2009年“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的通知》,我司认真执行文件要求,对照考评标准,逐项进行检查落实,主要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和各级人员的职责;落实安全责任制,为体现责、权、利的统一,公司制订《生产防火交通安全责任承包方案》,每年年初召开《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承包合同》签约大会,公司 部(室)科班组员工逐级签订,体现全员参与,强化员工责任意识,明确奖惩的实施细则。公司安委会对各部(室)、科,按承包关系分别每半年考核一次,确保公司安全目标的达成。
二、健全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和监督管理网络
公司试行“安全总监”管理机制,并设立安全管理三条通道:公司安委会、安委会工作组、部门安全小组形成“安全生产管理网络”;经理室、安全总监、安全保卫科、部门安全员形成“安全工作监督网络”;公司工会、各级分会形成“工会劳动保护监督网络”。公司加强各责任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现有厂长经理班资格人员51人,广东省安全主任资格44人。公司设安全保卫科作为日常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公司现有5名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和24名广东省安全主任在职进行安全管理。
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体系:
为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安全长效机制,公司在2008年9月份推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现体系文件框架已建立,共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1份、程序文件18份、工作文件21份,包括《应急准备程序》、《化学品控制程序》、《危险源辩识控制程序》、《事故报告处理程序》、《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奖励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工业梯台安全管理制度》、《班组安全管理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劳保用品管理制度》、《特种设备管理制度》、《电气临时线审批制度》、《电焊机安全使用制度》、《移动电器使用制度》、《手持电动工具管理制度》、《安全防护装置管理制度》、《职业安全健康教育制度》、《职业危害设施管理制度》、《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现体系进入试运行阶段。
公司定期召开季度、节前安委会及公司安全员会议,讨论研究公司或本部门安全生产存在的问题及提出对策,特别是公司经理室各成员,都对公司在各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做出重要的指示和要求,总经理室早会、部长会、生产调度会等都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首位,做到安全生产工作“五同时”。
四、严格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培训
多年来,公司严格实施新员工(包括劳务工和实习生)上岗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岗前教育100%。各班组利用每日的班前会或专题会议等对员工的安全操作知识、防火防爆、自救逃生、防抢防盗、防暑降温等进行宣传教育,有效抑制了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公司严格按照《特种设备监察条例》的相关要求,开展对公司特种设备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特种设备、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和到期检验和复审均为100%。
五、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设备本质安全度
为了消除生产过程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公司一直以来重视安全技术措施改造及安全生产各项资金投入。从建厂的“三同时”开始,从源头提高设备设施的本质安全度,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引进自动化生产设备。例如:涂装车间引入了喷涂机器人代替人工喷涂,铁件喷涂线采用水溶性电泳涂装,实现全自动无人操作,减少有机溶剂对作业人员和环境的影响;焊接部分工位采用了机械手,对焊接烟尘采用半密闭式以侧吸为主、上吸为
辅的吸尘罩,控制焊烟向外扩散;完检区安装了大风量旋转式吸风系统,确保尾气抽排干净;涂装车间投入了高空水炮灭火系统;“三同时”期间安全技术措施等项目就达2000多万元,每年安全资金投入达1000万元以上,2009年计划安全资金投入1116万元,上半年384万元。
公司每年委托职业病防治机构对有毒有害作业点的粉尘、废气、高温、噪声等有毒有害因素进行监测,每年组织全体在岗员工进行肺部透视检查,对接触有毒有害作业的人员进行专项体检工作;每两年组织一次全公司的健康体检,并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公司成立17年来没有发生一例职业病例。公司严格贯彻落实广摩合司[2008] 34号《公司防暑降温工作和发放高温津贴的规定》,今年投入153万元安装环保空调162台,并投入240万元对涂装车间冷机进行改造,有计划、有重点、有措施地开展各项防暑降温工作,公司成立17年来没有发生一例员工中暑事件。
公司注重劳动保护资金的投入,针对各岗位的特点,核定各岗位的劳保用品种类,做到对有可能造成伤害的部位进行防护,并对劳保用品的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六、建立应急反应体系,定期进行演练:
公司针对近年来的安全生产和自然环境形势,建立了一套以《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为核心的应急反应体系,包括《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防汛专项应急预案》、《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报告》、《食堂食物中毒应急预案》、《危化品事故应急预案》等,另外车间还建立了各类现场应急预案,每年组织各部门进行了一次应急演习(重点防火部位每年两次),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验证,促进应急反应体系的不断完善。
为提高安全员、重点岗位人员的消防安全知识水平,公司委托广州市消防局对重点岗位员工进行消防知识的培训和岗位持证培训,还定期组织职工消防运动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公司导入有资质的消防保养单位,确保公司各部位的消防设施保持良好状态。为提高公司消防安全的应急反应能力,公司设立“消防监控中心”,对各重点部位进行二十四小时监控,每班对现场各消防系统和设施进行巡查。
七、企业安全理念的建立,安全文化传播、宣传教育:
为加强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公司进行了“安全合格班组验收”活动,对班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安全教育、安全活动、推行科学管理、事故管理等进行考核和指导,为公司安全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保障全体员工在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及健康,安全保卫科联合公司工会,组织了“安康杯”活动。公司发动各级人员的力量,多年坚持在各生产班组开展“班前危险预知”活动,对危险因素提前做好预测和预防,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加强外协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要求所有外协单位和人员都必须签订《安全生产、防火、治安承包协议书》。
公司长期以来采取各种手段广泛开展生产、防火、交通安全的宣传培训教育,厂区道路,生产现场和岗位设置安全警示标识;每个车间设置有安全看板,安全知识宣传、安全事务的公告,有毒有害作业点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利用公司内部刊物《五羊一本田》报、《生产快讯》、员工餐厅LED显示屏、公司OA系统对雨季防滑、雨季防触电、突发自然灾害警示标识、雷雨季节的防雷等进行广泛的学习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积极组织员工参加市、集团公司安全演讲、安全征文等各项安全活动,从而安全意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公司连续几年加入“安全第一网”,成为其网络会员。
安全普及,把驾驶的喜悦带给每一个人。2003年10月我司与肇庆交警共同举行了安全普及教育的启动仪式,进而拉开了全国首家进行行摩托车安全驾驶普及活动的序幕。在4年多的时间里,对外培训了800名的经销店安全驾驶指导员;对内培训了100多名的公司内部安全驾驶指导员。
公司和增城市政府为共同构筑和谐的“三位一体”交通模范城市,专门建立一个安全驾驶培训基地,首先对永和小学等学校和周边群众进行了安全驾驶培训,希望通过共同的努力,促进建立和不断完善更科学的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和体系,构筑绿色和谐良好交通环境。
八、结语
公司近年来在安全生产管理领域,获得了较大的成绩,多次获得“广州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广州市消防安全先进单位”、“广州市安全文明样板企业”、“广州市安全文明样板工厂”的名誉,2004-2008年连续五年荣获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连续八年获得广摩集团安全生产考核最高分。
成绩只代表过去,而未来任重而道远。我司将以获取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为契机,将安全管理上升到系统的高度,持续改进我司的安全状况,用科学的管理体系武装起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水平。
五羊—本田摩托(广州)有限公司
特色
饮早茶,广州人喜爱饮茶,尤其爱饮早茶。早上见面,往往以“饮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吗”)作为问候,可见对饮茶的喜好。饮茶是广州人的生活习俗。民间流传着“清晨一壶茶,不用找医家”的谚语。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习惯叫茶居)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作为早餐);不仅饮早茶,还要饮下午茶、夜茶;不仅填饱肚皮,还顺便传播新闻、叙说友情、洽谈生意。可见,广州人的饮茶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交际的方式。
广州的茶客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一间固定的茶楼,通常是“一盅”(排骨饭)“两件”(点心),这类人以离退休老人居多;另一类是饮“礼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饮茶,不限“一盅两件”,而是品尝多款点心,从容“叹茶”。广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市最为兴旺,从清晨至中午十一时许,往往座无虚席。饮夜茶也渐有兴盛之势,尤其是盛夏,一边饮茶一边听戏曲演唱,还一边享受空调冷气。广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时开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时才收市。广州茶市成为朋友相会、交流思想的重要社交场合,成为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的重要方式,是现代紧张、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的有效缓冲,是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休闲的重要方式。
饮凉茶
凉茶,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同时,广州人爱吃,会吃,有时吃的煎炸东西多了,难免会上火,于是饮凉茶也成了广州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广州的凉茶历史悠久,凉茶品种甚多,有王老吉凉茶、三虎堂凉茶、黄振龙凉茶、大声公凉茶、石歧凉茶、廿四味凉茶、葫芦茶、健康凉茶、金银菊五花茶、苦瓜干凉茶、徐其修凉茶,生鱼葛菜汤、红萝卜竹蔗水等,也成为广州人喜爱的传统老牌凉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凉茶,历来为广州人所推崇,特别是亚运会王老吉作为赞助商之后,其知名度大大地提高了。广州的主要成份是夏枯草、冬桑叶、野菊花、绵因陈、崩大碗、岗梅、车前草、地胆头、水翁花、金银花、紫苏、薄荷、布渣叶、半边莲等等。可以这样说,广州凉茶就是糅合了中医药理论的精华,即人与自然界的合一和谐,有“天人合一”的意味
煲汤
广州菜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用各种药材煲出的“老火靓汤”。广州气候炎热而潮湿,出汗多是当地人的一种生理性适应。饮汤可以补充因出汗而丢失的水分,是一种好的饮食习惯。具有清火、排毒、滋补作用的汤如花生猪蹄汤、霸王花猪肚汤、白果南杏生鱼汤等,以家常的材料配以适合的药材,长时间熬制,便成为广东人每日必不可少的佳肴。汤的味道浓郁却不油腻,富含维生素,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利于消化,非常适合各类人群饮用。但是,煲汤时间过长这点却是不可取的,这会使蛋白质变形,水溶性维生素遭破坏。还有“喝汤而不吃汤渣”也一种错误的饮食习惯,煲汤原料中的肉类蛋白质遇热即凝固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不溶于水而保留于煮熟的汤渣中。光喝汤不吃肉(汤渣),是完全得不到蛋白质的营养的。所以真正的“靓汤”不能长时间熬制,还要把汤渣吃了,才会得到更多的营养。现在的广州人也慢慢地意识到这一点,开始调整煲汤的时间。
文化知识
首先,从主食上讲,广东地处亚热带,粮食盛产水稻,因此广东人主要以米饭作为主食,或以米制成各式点心、小吃,颇具岭南特色,与北方的面食文化形成鲜明对比。这是南方各地都较为普遍的主食,而广东饮食文化主要与其他地区的不同,正是由作为四大菜系直一的粤菜来体现的特色饮食。粤菜作为广东饮食文化的标志是令人津津乐道的。广东菜能成为国内四大菜系之一,并不是虚有其表的,由其特点便可略见一斑。广东菜有此美誉,其特点主要有三,其一:选料杂博、无所不食;其二:博采众长、讲究实际;其三:制作精细、追求享受。有关选料杂博、无所不食这一特点,没有真正领悟到广东饮食文化的人,必会瞠目结舌,感到残忍,甚至恶心。而生活在广东或对广东饮食文化有所了解的人,就会对此表示欢迎或会觉得这样也在情理之中。
在古代,广东广西一带河汊纵横,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其东、北方有南岭、西面有云贵高原,整个地区就在丘陵之中,被丘陵地貌所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同时丰盛的树林孕育着许多飞禽走兽,其南面是广阔的海洋,这里又是珠江的入海口,滩涂辽阔,出产不少咸淡水产和两栖类动物,这使古广州成为中国饮食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秦汉以前就有了杂食的习惯,以后各朝各代的更迭,大量的移民从北方南迁至此,也带来了各式的食物,这使粤菜可以得到发展。粤菜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北宋末,宋帝带领许多名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和原材料传到广东一带,使粤菜得到丰富;另一个阶段就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广州的对外开放,国外文化大量涌进中国,而广东则首先消化了这种外来文化,并与自身原由的文化糅合成为有广东特色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当然也包括有饮食方面的。
经过长期的发展,便形成了现在的这种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无不可入肴,传统的蛇、鼠、雀、虫、狗、猫等都是其它菜系难以接受的,而最近几年则有蜗牛、蚂蚁、仙人掌等创新,这些都是其他菜系想象不到的。以蛇为例,其它省份是不敢入口的,而在粤菜中蛇却是上等佳品,而蛇体内的蛇胆更是令人喜爱。古籍《南越异物志》中就有一首吃蛇的歌谣:“蚺蚺大蛇,既洪且长,宾亨嘉宴,是豆是觞。”可见广东人吃蛇之历史是何其悠久,如今,吃蛇的风气仍十分兴盛,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各地都设有养殖场。
事实上,广东人的这种无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开放的心态在饮食上的反映。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广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形成了广东人一种开放性的思维结构,同时由于地处边疆,长期以来受正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少,中原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不断淡化,从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纳力。
广东菜形成于秦汉时期,它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收国内京、鲁、苏、川等菜系的精华和西餐的烹饪技术,逐渐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 这就是广东饮食文化的第二个特点--博众采长、讲究实际。
广东饮食文化在吸收国内其他菜系的优点及国外饮食文化的同时,也逐渐地屏弃了一些陋习,形成不尚奢华、不铺张、讲究实际的风格。广东人的饮食,讲究少而精,即使宴请宾客,也绝不铺张浪费,即使是到餐馆酒店设宴也会精打细算,尽量使人吃饱而不浪费,即使吃剩的菜也喜欢“打包”带回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外交流也逐渐增多,这使的西方的快餐文化迅速在中国发展,而在广东,对本土的饮食习俗也有十分大的冲击,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紧张,媒体宣传的力量越来越大,使得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及儿童的饮食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饮食观念的变化是好是坏,难以评论,但就这种兼容并蓄的特点,正在不知不觉中推动饮食习俗的发展。
“食在广州”这一理念早已传遍大江南北,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前来品尝,感受这种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从文化视角探讨广东经济困境
文化作为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不能与上层建筑完全等同,它对现代社会尤其是经济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同理,岭南文化与广东经济的近年回落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南粤历史上远离中原,缺乏懦家人文文化的熏陶,当今盲目模仿港澳又妨碍了西方批判精神的渗透.这些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使得岭南文化在忽略儒家文化对理想人格追求的同时,又没有建立起像西方人文传统中文化所应有的批判力度,而具有庸俗性、肤浅性和短期性不足,造成广东经济发展缺乏企业文化、科技动力和诚信环境,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
作 者:张立建 陈忠暖 周礼坤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广东,广州,510631刊 名:云南地理环境研究英文刊名: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年,卷(期):15(2)分类号:G07关键词:岭南文化 广东经济困境 文化视角
广东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赋予了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殊的优势和背景, 这些优势的集成, 将赋予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动力要素, 有助于实现新的跨越。
(一) 思想优势。
“敢为天下先”是广东人最好的写照, 这是岭南文化熏陶的结果。岭南文化是一种“杂交文化”, 是以中原文化为主流, 融合了南方本土文化、外来文化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岭南文化的精神实质是革命性、开放性、务实性、创新性。在文化发展道路上也是探索不断, 广东人“敢为人先, 务实进取, 开放兼容, 敬业奉献”精神最好的诠释, 也说明了广东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具有思想观念的优势。
(二) 经济优势。
当前, 广东省正处于产业升级、全面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历史时期。根据国际通行的惯例, 当在人均GDP即将突破4, 000美元的背景下,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将持续加快, 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新的调整, 产业自身需要更上层次、上台阶, 在服务业内部也需要更高的产业细分和产业提升。2015年广东人均GDP达到67, 503元, 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0, 838美元。广东现有产业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水平正处于由传统产业向以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的创意产业转型时期。
(三) 政策扶植优势。
广东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创意产业, 这给广东的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且在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互联网+”的大环境下, 文化产业作为最具创新潜力的产业之一在提升国家和区域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文化”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因此, 文化创意产业有着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二、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 欠缺整合意识。
虽然广东省政府给予文化创意产业高度重视, 但是政府不仅要重视文化创意产业, 更要有整合意识。文化创意产业是跨行业的创造价值的经济行为, 政府应该推动其发展。目前, 广东省产业园区缺乏统一的规划, 存在产业同质化和重复建设的现象;部分产业园区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不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区域发展不平衡, 主要集中在珠三角, 东西北地区较少。
(二) 党企、政企不分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单纯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是远远不够的, 文化创意要成为产业, 必须要在市场上有大量的文化创意企业。可是, 我们现在的文化管理体制是文化单位不但要受到政府的领导, 还要受到党委的领导, 这种双重领导体制, 导致很多问题的产生。党企、政企不分, 文化企业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 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而这个障碍又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三、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建议
(一) 政府应承担起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责任
1、细分政策, 建立机构, 做好发展规划。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离不开政府正确政策的引导和适时的宏观调控。第一, 成立领导协调机构。政府应该建立专业的管理机构, 成立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第二, 应该加强中介组织建设, 完善管理体制, 为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优质的服务;第三, 着重优惠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除了出台优惠政策外, 还应设立文化创意奖, 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所得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第四, 要在加强建设政府专业管理部门的同时, 强化助推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机构建设。
2、培养吸引文化创意人才, 稳固创意的真正源头。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最突出的问题是人才问题, 这个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产业缺乏原创, 大量抄袭模仿, 甚至沦为“文化加工业”;另一方面好的创意又缺乏成熟的市场推广运作, 难以实现其经济价值, 这归根到底是人才缺乏的问题。解决人才问题当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培养文化创意人才, 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一要有基本的艺术修养;二要了解当代最好、最新的技术;三要有文化管理能力, 这三个方面要有机组合。
3、加大资本输出, 解决资金困境。
文化创意产业必须以高投入作为基础。一是政府应按照非赢利性的基本原则, 通过设立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资金, 为新办文化创意企业贷款进行政府贴息, 使中小创意企业及时得到发展资金的支持, 顺利进行文化创意的研发和生产经营活动, 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做强做大;二是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 来推动文化创意企业的上市融资。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改制上市;三是政府应推动文化创意企业走联合上市的道路。
4、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 保护创意产权。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要通过立法、健全组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多种形式, 营造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一是政府应该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三是改善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四是政府应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则, 有效防止无序竞争。同时, 要积极组织、推动、引导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行业协会, 引导各个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5、制定重点行业战略, 推进品牌文化。
广东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竞争优势, 按照重点与选择的原则, 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目前, 广东在动漫游戏、建筑设计、文学艺术创作等方面具有优势, 可重点选择两三个行业寻求突破, 从而带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 高等院校应该承担文化创意产业中人才培养的责任。文化创意人才是重中之重,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院校。
1、广东高校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创意能力, 加强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软、硬件建设。
高等院校是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中坚力量, 但要想培养出适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文化创意人才, 高校必须具备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基础条件, 包括高校自身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软硬件条件。硬件方面, 所有实验室应该免费为学生开放,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新性实验;软件方面, 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创意能力, 学校应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在专业领域不断创新。教师具备了较好的创新能力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同时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意。
2、高等院校之间应加强交流, 打通学科壁垒, 培养“通才”。创意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同时对个体人才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我们曾一度强调要培养“专”和“精”的专业型人才, 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创造奇迹。诚然, 不管人类历史发展到什么时候, “专”、“精”人才都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 “通才”似乎更合乎社会发展的“胃口”, 更能为社会创造价值。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 取长补短。
3、重视人文社科类教育研究, 打造创意产业所需的人文底蕴。
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民族浑厚的人文底蕴。在近些年, 我们对人文社科的发展关注不多, 导致人文知识严重匮乏, 甚至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一方面高等院校要给予人文社科教育研究以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提高人文社科类教师的人格魅力。具备人格魅力的教师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 而且其所传授的知识也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人文社科类课程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 是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人文基础。
总之, 广东发展创意经济大有可为, 广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很有可能成为全球下一个创意中心城市。广东应注重大城市群文化协调发展, 遵循文化发展规律, 突破体制、制度和政策的障碍, 打造文化产业集群, 进而对区域内其他经济领域产生辐射与带动作用。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从世界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经验来看, 文化创意产业赋予传统产业以新的动力因子, 促进粗放型、资源型、投资型经济增长方式向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本文分析影响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 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傅蜜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以广州和英国城市为例[J].城市观察, 2016.1.
[2]李晓, 张庆华.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基于复合协同度模型[J].科技与经济, 2016.1.
请注意,美国没有文化部,其联邦政府设立了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EA),负责资助艺术家、艺术团体、文化活动或项目,但没有任何主管、监管和评价的权力;而各州和地方政府,设有很小规模的艺术事务处。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对地方的艺术事务处也不行使任何主管权限。为什么一个没有文化部的国家,竟然可以构筑全球文化霸权,并让文化产业保持充沛活力?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以广东为例,看看我们文化建设的情况。
成就惊人,问题也惊人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文化主管部门,财政投向文化建设的经费并不少。中华文化遗产和各地的民俗文化遗产,也都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元的素材。
广东是改革开放前沿。30多年来,不仅在经济上、政治上开风气之先,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取得了国人瞩目的成就。曾几何时,粤语一度成为国人争相模仿的语言,电视剧《外来妹》《和平年代》等占据家家户户的电视屏幕,全国影视观众都跟着广东走红的毛宁唱“月落乌啼……涛声依旧”,珠影更是走出了一大批名导演、名演员……这种现象不单是广东经济发展的体现,更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对广东文化(甚至包括港澳文化在内的岭南文化)的认同。或者说,广东曾经的文化政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批的文化艺术精英,给了他们创作的沃土,激发了他们的灵感。
但曾经形势一片大好的广东“文化江山”今安在?除了粤菜,那些红极一时的歌曲、电视剧、电影作品和他们的创作人、制作人哪里去了?除了《喜洋洋与灰太郎》,观众如今还能找出几部全国知名的粤产电视剧?
成就惊人,问题也惊人。我们不妨将文化事业分为“群众性文化事业”和“非群众性文化事业”。就前者而言,广东省及下属各市、县都作了较大投入,基本上采取行政区域分化、人均等办法,结果是文化设备占有和文化消费的苦乐不均,也不可避免地造成资源的浪费——这种投入是同质化投入,各级各地的群众性文化事业工作,都在低水平循环着,往往只凑出几个歌舞升平、锣鼓喧天的活动,变异为一种文化政绩;与之同时,它脱离了广东本土各区域的民俗文化元素,跟内地任一省份的民俗文化对接也不明显,成了文化“大杂烩”。
而“非群众性文化事业”,某些时候已变异为封闭性文化,表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文化事业与相应的文化产业脱节,不能从后者中汲取养分,形式滞后,理念落伍,内容乏味,只能勉强参与上级布置的课题或献礼工程。(耐人寻味的是,在内地,这个特点反而不显著,因为内地许多省份政府财力有限,早就将相关的文化事业单位通过改制甩掉了包袱。)
二是从创作到产出再到传播,全过程“自娱自乐”,相关团体和参与者注重职称、奖项评选及由此决定的政府拨款,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
三是相关组织把控着文化活动、行业评价、兼任主管部门审查专家等一些准行政权,反过来遏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提到广东的文化产业,人们就会想到传媒产业。广东形成了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等多个传媒军团,建立了一大批在全国鼎鼎有名的传媒品牌。(尤其是南方报业集团,其高质量报道为业界竖立了标杆。)这些传媒集团及其子报、子刊,还有意识地筹建全媒体框架模式。
问题恰恰首先出在这里。除了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其他几个传媒集团都是依托党报+都市报晚报纸媒品牌而依存的,受到过强的地域竞争限制、媒体形态(牌照)限制和内容限制,因之无法遵循市场规律、媒体发展规律、新媒体成长规律成长到位。这样一来,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代表的广东传媒军团,就等于困在了广东,错失领先发展的机遇。更重要的是,纸媒衰亡可能只是时间问题,以纸媒集团为主的广东传媒军团由于错过转型机遇,很可能也因此失去自救的最后机会。
广东的电影、电视等行业在全国竞争中全面落后,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在湖南卫视一骑绝尘,而安徽、东方(上海)、天津、浙江、江苏等地方卫视奋起直追的当下,广东的电视媒体拿得出手的、能够让本地观众在内的受众满意的,大概只有广东话版本的新闻节目了。广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不思进取由来已久,在格调以及题材、炒作手法上紧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但在体制开放性上又远不如香港灵活,简而言之——“空有一双香港脚,却没有一颗香港心”。这种情况下,广东各家电视台在全国有多少竞争力可言?
广东各地很注重推动全民阅读,广州有“南国书香节”,深圳有“读书月”,其他各市也多建立了“读书周”之类的活动,省市领导还频频向公务员、市民推荐好书。但让人尴尬的是,走俏于各类读书月(周)活动的畅销书或口碑上佳的人文类好书,很少有广东出版机构推出的品种。
在代表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创意文化产业方面,公允地说,广东的广州、深圳等城市竞争水平在全国位于前列,但与上海、北京、香港等领头羊差距明显。广东各地的创意文化产业从发展战略和政策思路,到具体的产业园模式,都陷入业态雷同的困境,表面上欣欣向荣,实则有名无实,造成地区间各自发展、园区全面开花、恶性竞争、低效运营、资源浪费的格局。近期广州搬迁“红专厂”园区,引发业界和民间激烈争议,许多人在批评粗暴逼迁的同时,也指出“红专厂”模式含金量不足且严重泛滥。
在互联网产业领域,广东虽然涌现出以腾讯、网易为代表的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互联网企业,但整体上仍实力不强,尤其是企业的创新开发能力、核心竞争力亟须提升。更危险的是,腾讯、网易等“广东产”互联网领军企业,近年来将内容中心、财务中心、运营中心陆续搬离广东。以网易为例,2012年,广东省人大代表、网易CEO丁磊在广东“两会”小组讨论发言中表示,网易在北京、上海、杭州和广州都有分公司,其中在广州得到的扶持力度(税收、土地、公租房)是最小的,丁磊甚至说,公司在广州已经发展15年了,感觉进步很小。2009年,网易将其内容中心从广州迁往北京。2012年,网易游戏频道从北京迁往杭州办公,而不是网易游戏事业部所在的广州。
nlc202309030622
原本也是热热闹闹的广东文化行业,仔细一瞧,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草色遥看近却无”——思想解放大省、经济大省、改革开放先行地,何以在文化上“江山不保”?值得人们(尤其广东人)反思。
大把花钱易,精细花钱难
广东各地的公共文化投入差异明显,但相似的问题在于,公共文化服务脱离居民实际需要。省市追求建造高标准的美术馆、博物馆、大剧院、图书馆等文化设施,这些场馆设施亲民性不足,更像是文化政绩工程。而对社区、村社特别是城中村区域,以及一些城市的“新城”,公共文化设施的投放和布局就更显薄弱。广东“不差钱”,但怎么花钱却大有学问:大把花钱易,精细花钱难——我们的文化事业恰恰需要“精细花钱”。
公共文化建设还表现为严重的文化割裂。一方面,政府文化投入重视“精英文化”、忽视大众文化需求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一定程度的文化畸形消费和发展;群众性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也影响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一些政府文化建设贪大求洋,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振兴保护,尚未形成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政策性保护与产业化发展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和模式,传统文化面临弱化说得重一点甚至是逐步消亡的局面。
上述问题,实则都可归结为广东现有公共文化政策运行实践的错位,首先是公共文化资金与相应需求错位。广东公共文化资金在本土民俗保护、基层文化设施、独特的地域或民族文化遗存等保护方面,主要是按部门、按项目分配,做不到科学投放。
需要指出的是,广东公共文化资金特别是抢救性、扶持性资金的权宜性和应急性特征明显。这有悖于需要长期、持续推进的文化保护。公共文化资金支出重点,随着领导人注意力和兴趣的变化而改变,会造成保护和促进效果的不可持续。
要改革文化政策,就必须分析现有政策思路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将文化管理等同于工业管理,采用了一套类似打包化评估的方法。这就让市县地方格外注重数字化政绩,而不去顾及文化建设的长期性,不愿在民俗保护和公共文化设施建造等耗时较长、短期成效不显著的领域投入较多资源。
误区之二,显性评估及相应的政策、资金投入,成了政府推动创意产业等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方法。广东各地竞相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展文化博览会,设立文化企业,等等。究其原因,这些举措在短时间内效果相对明显,可以通过园区数量、企业数量、从业人员、产值等加以体现。
深圳一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曾把文化产业列为四大产业之一,但存在着市场与政府职能不清的情形,把市场的事当成政府的事来办。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适当扶持不可少,但介入过多、过深甚至包办就不可取了。如每年举办的文博会,作为政府支持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但一些政策、做法似带有政绩工程的痕迹,不计成本,不计效益。大芬油画村改造及相关事件就值得引起注意和讨论。
近期出现的广州“红专厂”拆迁等类似事件,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和注脚。表面看,“红专厂”们的创造能力、生产能力、经营能力、发展能力的不足是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其中反映出的政策随意化、规划短期化、文化园区地产化、能力与期望差异等问题和矛盾,凸显了广东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既有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问题、政府政策的时效性问题,也有文化经营者包括企业的营销和发展问题,还有“文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社会消费能力问题。
误区之三,用开发旅游的思路应对广东本土民俗文化的衰落,结果却陷入保护失序的困境。
广东各地的民俗文化遇到传承问题,有政府投入不足、某些文化机构履职不作为、境外文化侵蚀、市场化等各种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传统民俗所依托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现今社会已不复存在。通过旅游开发来保护民俗文化,固然能取得部分成效,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民俗文化项目都能转化为吸引游客的项目,许多民俗文化遗产一经开发就遭到严重破坏,还出现了旅游开发加速民俗文化及相关生产生活方式湮灭速度的现象。保护民俗文化的责任,只能由政府承担。部分民俗文化项目、民俗文化遗产开发旅游业,应以复制样本投放,而将原本纳入严格保护。
回过头来看美国。美国政府在文化中的作用,基本上是间接发挥的。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EA)只承担资助艺术家、艺术团体、文化活动或项目等职责。但美国政府、政界对文化仍拥有很强的引导和塑造影响力。肯尼迪就任总统时,邀请了大批艺术家、作家和科学家参加就职仪式,这成了一项传统,透过大众传媒的报道,强化了美国公众对文化艺术特别是高雅艺术、严肃文学的认知。而以NEA为代表的部门发放的资助虽然有限,却会对艺术团体、文化活动或项目向慈善组织、企业家募款形成影响。
法国社会学家弗雷德里克·马特尔所著的《论美国的文化》(商务印书馆2013年1月版)就指出,一个可以替代政府来支撑人文艺术传统香火不绝的大众社会,与文化艺术和社会(特别是校园和社区)的深度融合密不可分,在这一点上,美国强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书中谈到,有别于欧洲以及其他大洲,在美国,文化艺术扎根于大学,全美4182所高等教育机构中,有700所美术馆或专业画廊,300个独立的大学电台,超过2300个演艺中心。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戏剧、古典音乐、爵士乐和舞蹈演出都是专业水准的,各高校还在招生竞争中打文化艺术牌。与此同时,美国部分研究型大学还发展出全球最高品质的艺术课程,而非像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那样,只注重理工学科和专业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到好莱坞发展,自然会带动电影产品的创意水准和艺术质量,这才是美国文化霸权很难被其他国家取代的原因。
美国文化体制中有强大的“市场”支持因素。在美国,文化艺术基金会可以享受到与慈善基金会一样的优惠待遇,而非公立的博物馆、乐团、芭蕾舞团、剧院、图书馆也被承认具有公益性而获税费减免等待遇(尽管这些组织仍可以开展部分营利活动)。由此带来了两大好处,一是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创造了可观产值,吸纳了数百万就业人口;二是提升了国家的软实力,因这种软实力并非政府“打造”,让法国等其他有意阻拦其作用发挥的国家很难对之正面遏制。
要走出去,就必须改变“讷于言”
最后谈谈广东文化的特质。
广东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独具品格,在近代历史尤其是广东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得到增强和提升。不过,在全球化浪潮和开放的世界里,“敏于行、讷于言”的广东传统文化特质逐渐显露出某些不足甚至缺陷。举例说,广东民间,包括广州以及粤东、粤西多个地市的民间,都较好地传承了传统文化。在国内其他地方很少见到的旧时过年习俗、祭祖习俗,在广东仍会年年再现。问题在于,广东人在这方面的传承,只注重做,不善于传播甚至不会传播。记得老书记汪洋同志2010年与网友对话时曾笑谈:“广东不是文化沙漠……广东人优点是务实,缺点是太务实。”看来,这位喝过几年“珠江水”的安徽人真把“老广”的特质给摸透了。
在开展新时期广东精神的讨论和确定活动中,以文化为核心要素的广东精神得到广泛的关注,并在深入的探讨中形成了“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要让“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深入人心,就必须改变“讷于言”,既要敢说,更要会说。敢说、会说不是瞎忽悠,而是在了解传播规律、掌握传播技巧的前提下,更好地开展地方形象营销,更好地将文化建设进行总结、宣传和推广。在这方面,广东应向湖南长沙、四川成都、香港、美国纽约、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地取经。取经之外,不能忘了开辟道路:广东需要先把传播岭南文化、振兴岭南文化的各种渠道——影视、出版、报刊、网络——疏通打理一番,看看它们“堵”在哪里、“通”在哪里。开辟道路之外,也不能忘了反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之所以出现文化辉煌期,是否与那时的文化政策、文化环境有关?广东能否借鉴自身曾有的文化发展好经验?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