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扶贫工作总结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疗扶贫工作总结(精选6篇)

医疗扶贫工作总结 篇1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市脱贫攻坚“百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脱贫组发〔2020〕3 号)和《关于开展巩固拓展“一季一专题”集中治理工作的通知》(专治〔2020〕1 号)文件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落实基本医疗扶贫各项政策,确保在 6 月 30 日前我区 433 名未脱贫人口具备脱贫基本条件,圆满完成 2020年全区脱贫攻坚任务。

二、治理内容

1.贫困人口参保率,资助参保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2.贫困人口医保待遇倾斜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3.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的问题。

三、工作安排

(一)压实责任,立行立改(2020 年 4 月 10 日前)

紧紧围绕 6 月 30 日前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在医保领域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压实责任、强化措施、抓好落实,对能整改的问题,要立行

立改;对暂时无法整改的问题,严格按照脱贫攻坚考核验收的要求和标准,限期整改到位;对违纪违法问题线索,按照职责权限,及时移送相关纪检监察机关。

(二)全面摸排,确保达标(2020 年 6 月 30 日前)

1、做好信息对接共享。加强贫困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健全完善贫困人口信息交换、比对工作机制,确保贫困人口信息准确完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区扶贫办认定提供,农村特困人员、农村低保对象由区民政局认定提供,在城乡居民医保信息系统中进行标识,实现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2、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参保补助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贫困人口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给予不少于 50%的补助,其中农村特困人员通过医疗救助渠道给予全额补助,农村低保对象通过医疗救助渠道给予 50%补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非低保对象通过扶贫专项资金给予 50%补助。

3、实现贫困人口参保动态管理。在集中参保缴费期间,把贫困人口作为重点,加强医保扶贫倾斜政策宣传,充分发挥贫困人口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凡贫困人口信息发生变化,区扶贫办、区民政局及时提供数据,及时在城乡居民医保系统中维护,确保实现动态全覆盖。全面摸排未参保贫困人口情况,逐户逐人进行核对,抓好六类特殊人群(指户口外迁,死亡,参军,服刑,参加职工医保、学生参保等)备案核查

补录等工作,形成“未参保贫困人口数据库”,跟踪掌握情况变化,及时做好参保工作,确保参保率 100%。

4、精准落实医疗保障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报销比例提高 10 个百分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减少 50%,报销比例提高 5 个百分点,取消大病保险年度封顶线等倾斜政策落实到位,县域内住院报销比例达到 85%以上,提高未脱贫人口县域内住院报销比例,实际报销比例达到 90%以上;“一站式”结算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三)加强监督,严肃问责(贯穿集中治理全过程)

要严格按照“百日攻坚”行动目标、攻坚内容、时间节点,压实工作责任,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将加强作风建设贯穿医疗保障扶贫全过程,重点解决贯彻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不坚决、扶贫责任落实不到位、政策措施不精准、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工作作风不扎实等问题。严肃查处医保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和作风问题,对不作为、乱作为的人和事,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追责问责。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

开展医保扶贫领域集中治理工作,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高质量开展好每一项工作,完成好每一项任务。

(二)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为副组长,为成员的专项治理领导小组,负责工作调度及督促指导开展医保扶贫领域集中治理工作。下设办公室,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联系电话:。同时,区纪委监委驻区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与区医保局成立联合督查组对治理工作开展专项督查。

(三)科学合理安排

要增强全局意识,善于用系统思维谋划推动工作,防止“打乱仗”。要把开展医保扶贫领域集中治理工作与全区脱贫攻坚“百日攻坚”行动、挂牌督战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积极推进。

(四)加强工作调度

医疗扶贫工作总结 篇2

1免费医学生教育与医疗卫生扶贫工作简述

医疗卫生领域的扶贫, 是为推动我国扶贫公益事业发展, 落实中共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 把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等多发易发病种人群作为服务对象, 从政策的精准化、人才培养的专门化、医疗的特定化等方面, 改善基层和农村的就医环境, 降低医疗成本, 充实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水平, 目的在于进一步缓解看病贵、看病难以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

免费医学生教育, 是指面向基层和农村的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政策, 免费医学生享受在校期间“两免一补”政策, 在入学前与定向就业地的卫计委以及培养院校签署三方协议, 承诺毕业后到基层服务一定年限。免费医学生教育着眼于基层缺医少药的现实难题, 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 以定向就业和免费教育的方式规范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供给, 是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扶贫工作的切实之举。

2在深化免费医学生教育中助推医疗卫生扶贫工作扎实开展

2.1积极开展免费医学生医疗卫生扶贫社会实践活动, 强化免费医学生的基层服务意识。

免费医学生医疗卫生扶贫社会实践是开展医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载体, 也是开展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医学教育非常重视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作为培养单位的医学院校, 要积极拓展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和载体, 此外, 教育部和卫计委也一直倡导实施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计划。因此, 开展免费医学生医疗卫生扶贫社会实践活动, 既是医学教育开展第二课堂的应有之义, 同时也是对接医疗卫生扶贫工作的有效载体。在具体操作方面, 开展的活动或者载体可以包括社区义诊、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调研、假期见习和临床实习。

2.2推动免费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 促进免费医学生教育培养水平迈上新台阶。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 免费医学生教育要根据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 深化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加强学生服务基层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因此, 免费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临床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着手。继续完善免费医学生实习和见习, 强化免费医学生动手能力, 可以以临床技能操作大赛为抓手, 推动免费医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计划的实施, 促进免费医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清晰化、课程体系临床化和学生临床实践能力训练的常态化, 切实为基层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和医疗卫生扶贫工作提供长期和有效地保证

2.3协调政府相关监管部门, 推动免费医学生相关政策和制度真正落地。

免费医学生下到基层, 对他们的管理和教育以及职业发展涉及政府的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编制、人社局、医保等相关部门, 对免费医学生的关心和管理不能仅限于卫计委。据相关调研发现, 免费医学生最关心以后的职称晋升和发展空间问题, 然而我们依然发现, 目前在岗的部分定向医学生, 依然没有落实相关待遇和编制以及工资高定一级的规定。地方政府尤其是作为免费医学生的主管部门县级政府对免费医学生的诉求很多时候是有心无力。因此, 对于定向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免费医学生来说, 是一项民心工程, 政府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鼎力支持。

2.4研究完善免费医学生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进退机制, 真正激发免费医学生教育政策的活力和生命力。

免费医学生教育政策采取招录即签订定向就业的方式, 采取类似“一刀切”的方式明确规定了免费医学生的权利和相关的义务, 在五年或三年的在校教育以及之后的规定服务期限内都不允许出现调整和变革, 虽然在服务期限内允许县城和乡镇以及单位内部流动, 但是考虑到基层人员有限、职责和责任分工都非常明确的情况下, 免费医学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位调整并不现实。因此, 为了充分激发免费医学生教育政策的活力, 切实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帮助免费医学生树立基层工作的信心, 免费医学生教育政策的在执行过程中, 招生录取、教育培养以及毕业安置等环节, 可以参考免费师范生以及某些地方医学院校相对灵活的订单生的培养模式, 对免费医学生教育政策进行适当地优化, 从而让更多愿意服务基层百姓健康的白衣天使为医疗卫生扶贫添砖加瓦。

免费医学生教育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水平和基层的医疗卫生扶贫工作是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深化完善免费医学生教育改革, 完善免费医学生教育的政策和模式, 是在真正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扶贫工作, 维护和守护一方百姓。

摘要:看病难、看病贵是很多地区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定程度上造成因病致贫、因病情返贫现象。国家提出精准扶贫, 尤其是医疗扶贫是推动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 其中免费医学生教育工作的推动大大加快了医疗扶贫的进程。

关键词:免费医学教育,医疗卫生扶贫,措施

参考文献

医疗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篇3

根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黔党发[2015]27号)和中共黔南州委黔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黔南州精准扶贫决战决胜同步小康行动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黔南党发[2015]18号)等文件精神,为深入推进都匀市医疗精准扶贫工作,有效遏制和减少农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结合都匀市医疗卫生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到2016年底,每个贫困村卫生室都有1-2名乡村医生或有对口帮扶医院医生定期在村卫生室坐诊,消除“空壳”卫生室,到2016年底,贫困农民参合率达100%,住院费用新农合和大病商业保险报销比例不低于90%。到2017年底,每个贫困乡镇卫生院培养1名全科医生,每个贫困村有一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和1名以上村医,建立完善稳定村医队伍的待遇及相关保障政策,彻底消除“空壳”村卫生室,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到2018年底,乡镇卫生院硬件设施、技术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实现一般疾病不出乡镇,贫困地区居民就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逐步形成分级诊疗、层层保障的常态化工作机制。

二、医疗精准扶贫对象范围、认定和管理

(一)精准扶贫对象

1、精准扶贫建档卡贫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 8

2、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计生“两户”家庭成员。

3、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及老年人,因医疗自付费用过高导致家庭无力承担的患者。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群。

(二)精准扶贫对象资格认定

1、扶贫部门与民政部门共同负责认定的扶贫对象:精准扶贫建档卡贫困人口和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中的大病患者。

2、民政部门负责认定的扶贫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及老年人,因医疗自付费用过高导致家庭无力承担的患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群。

3、卫生计生部门负责认定的扶贫对象:计生“两户”家庭成员,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

(三)扶贫对象的管理

扶贫、民政、卫生计生部门要按照程序开展医疗救助保障对象认定工作,及时将认定信息反馈到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并在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内完成医疗求助保障对象属性登录和上传。因医疗救助保障对象动态管理等特殊因素,对其医疗救助保障资格发生变更后,相关管理部门应及时通报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变更医疗救助保障特殊待遇属性。

三、具体工作措施 / 8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划分

为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成立以市政府分管卫计工作的副市长为组长、市卫计局主要领导任副组长,各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局机关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卫计局,市卫计局主要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局卫生计生基层指导科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统筹协调全市医疗卫生计生资源,安排部署精准扶贫各项工作任务。实行局领导班子成员包保责任制度,帮助和指导各联系单位的精准扶贫工作落实情况。

(责任单位:市卫计局)(二)改善贫困乡村的就医环境。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的支持,加强贫困地区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对一般乡镇卫生院和中心乡镇医院重新进行功能定位,努力改善农村就医环境。特别针对贫困乡镇和贫困村,按规范标准添臵必要的诊疗设备,在新进人员、培养推荐等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优先考虑。2017年底前消除“空壳”村卫生室,推行对贫困户、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医疗卫生签约服务,积极探索对弱势群体的便民措施。

(责任单位:市卫计局、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

(三)加强贫困乡镇人才队伍建设

扎实做好国家免费培养的医学本科生定向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每年为乡镇培养一定数量的村卫生员。到2017年底前统筹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建立落实村医待遇的政策机制,切实解决村卫生员的社保、养老等问题,逐步提高经济待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出台/ 8

鼓励村卫生员参加公开招考优行优惠政策,打造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乡村医生队伍。

(责任单位:市卫计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四)建立吸引医疗卫生人才到贫困乡镇工作的机制

严格落实城乡医院对口帮扶制度,市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必须选派一定数量的医生到贫困乡镇开展卫生扶贫工作。实行二级医院、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在晋升高级职称前,必须到贫困乡镇累计工作不少于6个月的前提要求。通过招募方式征集有资质的医学志愿者到贫困乡镇卫生院开展志愿活动,提供面对面服务。在2016年底前,对没有村医的“空壳”村卫生室实行乡镇卫生院选派医生到村卫生室定期坐诊制度,实现所有村卫生室都有1-2名专业医务人员或定期坐诊医生。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卫计局、市人民医院)

(五)组建巡回医疗服务队

在原有医疗支农安排不变的前提下,加大到贫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送医送药巡回服务力度,让优质医疗服务和技术往基层下沉。发动和组织市人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各民营医疗机构积极参与,每月至少1天开展医疗巡回服务和义诊活动。巡回医疗服务队所发生的费用由各派出医疗机构负责,不得增加贫困乡镇、贫困村的负担。

(责任单位:市卫计局、市人民医院)

(六)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智力支援 / 8

多年来深圳龙岗区一直是我市医疗卫生工作的帮扶城市,要积极主动与深圳龙岗区医疗机构联系进修学习事宜,并帮助开展特色专科建设,提升诊疗技术水平。市卫计局将积极争取帮扶工作延伸到贫困乡镇。市人民医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民营医院智力支援要延伸到贫困村卫生室,免费接收村卫生室人员到医院(社区)进修学习。由市卫计局制定具体的帮扶方案执行。

(责任单位:市卫计局、市人民医院)

(七)整合保障资源,提高医疗保障能力

结合精准扶贫的要求,实行贫困对象个人参合缴费资助措施。民政部门全额资助特困供养人员、五保户、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参合,对低保家庭成员予以每年每人不低于30元参合补助。卫生计生部门全额资助农村计生“两户”家庭成员(独生子女户、二女绝育户夫妇及其未满18周岁的子女)(参合)。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资助农村极贫户、一般贫困户、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参合补助政策。

对贫困对象进行分类标识,开通绿色通道,先救治后结算,简化入院手续,严禁因费用问题延误救治或推诿扶贫救助对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重大疾病患者,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的长期保障户、80岁以上老年人,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商业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保障后,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保障水平达到100%。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除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重大疾病患者),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艾滋病人、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享受抚恤补/ 8

助的优质对象,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剩余部分在年救助封顶线内按不低于70%的比例由民政医疗救助金给予救助。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及老年人,因医疗自付费用过高导致家庭无力承担的患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它特殊困难人群,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剩余部分,经申请认定,在年救助金封顶线内按不低于50%的比例有由民政医疗救助金给予救助。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等11类救助保障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计生医疗扶助、民政医疗救助等救助保障后,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保障平均水平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市卫计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扶贫局)

(八)协调整合各种政策资源开展医疗卫生扶贫

积极协调民政、扶贫、农业、林业、红十字会等部门,争取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医疗卫生扶贫工作中。进一步调整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结合计划生育家庭“率行小康”行动计划,以生育关怀基金、幸福工程项目、计生协产业合作社、“三结合”帮扶等为依托,对贫困计生家庭子女入学、劳动就业、技术培训、危房改造、发展生产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提高年满65周岁的计生家庭困难老人奖励扶助标准,有针对性帮助计生特殊困难家庭发展投资小、见效快的种植、养殖扶贫项目。

(责任单位:市卫计局、市民政局、市扶贫局、市农工局、市林业局、市红十字会、市计生协会)/ 8

(九)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美丽乡村建设

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和疾病预防控制。以贫困乡镇为单位,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90%以上;计生两户系统管理率达100%,留守儿童系统管理率达90%,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5%以上,贫困乡镇、村慢性病健康管理率达90%以上;65岁以上空巢老人健康管理率达90%以上;每年免费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开展一次健康体检,免费为适龄儿童提供疫苗接种,免费为育龄期妇女开展“两癌”筛查。对贫困乡镇农村饮用水质每年监测两次,监测率达70%以上;疾控中心加强贫困乡镇、贫困村日常疾病预防监测,控制传染源头,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积极助推“美丽乡村”建设,2016年启动贫困村卫生室达标创建工作,到2016年底,以帮扶乡镇为单位,20%以上的贫困村达到省级卫生村目标,到2017年底,40%以上的贫困村达到省级卫生村目标,到2018年底,70%以上的贫困村达到省级卫生村目标。

(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卫计局、市疾控中心)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单位要认真领会总书记、省委、省政府、州委、市政府实施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医疗卫生扶贫各项工作任务,特别是要摸清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对象的分类情况。各相关单位及科室要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保证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部门协调。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科室)的协调配合,/ 8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日常工作调度制度,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共同促进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经费保障。卫计系统要积极争取发改、财政、扶贫等相关部门的资金的支持,各医疗卫生计生单位要把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当前的重要民生工作来抓,每年要优先安排扶贫专项经费,加强资金管理和使用,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四)加强宣传引导。局机关、各医疗卫生计生单位要紧紧围绕医疗扶贫解决贫困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宣传扶贫工作的动态信息,惠民政策,经验做法,亮点典型,将适时召开工作推进会,联席会等,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医疗扶贫工作总结 篇4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虽然显著提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却日益突出,贫病交加老年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政府出台了许多相应的医疗保障政策,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能力欠缺、医疗资源分配不到位等,让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得不到足够的医疗服务,不利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精准扶贫能够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贫困程度的农户进行精确的帮扶,是帮助农村老年人脱贫的有效方法之一,缓解了低经济收入与高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文章结合当下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的现状,对如何精准扶贫完善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政策做出探讨,以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生活。

[关键词]医疗保障;精准扶贫;农村;老年人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233

1前言

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农村老年人的人口规模越来越大,且大部分老年人贫病交加,对农村医疗保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服务仍不到位,除了资源分配不合理、服务人员素质有待加强外,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偏低也是主要原因。“因贫致病、因病致贫”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恶性循环在加速贫困老年化现象的同时,降低了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1]。因此,要想完善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政策,就要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最低收入,采取精准扶贫的措施。精准扶贫就是精确找到扶贫对象,根据不同地域环境、不同贫困程度对农户进行精确的帮扶和管理,将扶贫资金和扶贫资源准确落实到扶贫对象,以达到大面积脱贫的目的,实现共同富裕。

2我国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

21政府的资金投入欠缺

资金投入不足是影响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的主要原因,现阶段我国农村老年人保障项目的资金来源仍处于比较匮乏的状态。老年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抵抗力低下,患病概率比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的风险越来越大,医疗花费相应增多,因此成本比较高,让筹资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政府加大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医疗保障事业的资金虽然有所增加,但个人支出也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医疗保障基金仍然满足不了实际需求[2]。“投入少,花费多”这种矛盾的现象极大降低了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服务水平,使医疗保障政策得不到准确的落实。

22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匀

我国农村医疗资源仍比较匮乏,且普遍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农村的医疗保障服务来自于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比如乡镇卫生院、乡镇医院等,但政府配给的优质医疗资源大部分拨给大城市医院,而农村基本上只占二成,这种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匀,甚至城乡倒置的现象,让农村贫病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现阶段政府对医疗保障的总体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的乡镇卫生院规模较小,医疗设施陈旧,人才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工作不能有效实行,让农村医疗保障服务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政府对农村医疗事业的投入主要放在疾病的治疗上,对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没有给予过多的重视,导致保障措施没有得到准确落实。除此之外,大部分农村的医疗机构实行的是有偿治疗,对于无偿医疗服务不够重视,这也是让我国农村贫病农民的人口数量激增的原因之一。

23农村医疗服务利用率低,保障制度不完善

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对自身健康要求不高,甚至对疾病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因此影响了农村医疗服务的利用率。农村老年人大多以务农自给自足为主,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而目前我国医疗服务的费用呈逐渐上涨的趋势,这就导致农村老年人无法支付医疗费用,农村医疗服务机构不能发挥服务职能,农村老年人无法享受到保障。我国对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有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商业保险三种,医疗救助的救助面积比较窄,救助对象限定范围小,再加上救助的资金来源无法保证,难以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比较低,报销范围窄,而商业保险则花费比较高,两者都不能解决农村存在的医疗保障问题,这也是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的体现。

3精准扶贫完善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政策的措施31扩大农村贫困地区的医疗救助范围

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得不到提高,主要还是因为农民的经济能力太低,因此要我们首先要提升贫困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首先,在考虑实际保障水平的前提下,扩大精准扶贫的救助范围,比如农村中低收入的贫困老人,患有疾病的老人以及有身体残疾的老人,还有需要支付高额医疗费用的重病老人,以及因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等各种保险而造成经济生活困难的老人。其次,降低医疗费用的补助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医疗费用报销范围[3]。例如鼓励救助对象在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在支付了基本医疗保险等各种费用之后,对个人负担的费用采取补助措施;对于需要异地转院的救助对象,按规定补助转诊手续费用;在目前医疗补助资金允许的范围内,调整医疗费用范围,减少不必要的诊疗项目等。最后,为急需救助的贫困对象建立精准扶贫对象卡,为重点救助对象提供更多的资金补助。

32整合医疗保障资源,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

提高贫困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是完善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政策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首先,我们要对医疗救助的相关程序进行简化,比如扶贫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可以在就诊中申请费用补助,不用到收费处先行垫付;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可以凭借转诊治疗手续中的证明申请医后救助。其次,要选择新农合政策范围内的药品、材料,引导扶贫对象合理选择就诊机构,小病小痛不需要到大医院就诊,以此来有效降低医疗费用[4]。最后,对于长年患病以及患有疑难重症的扶贫对象,最好派遣相关医疗团队到扶贫对象家中看诊,以提高扶贫对象的就诊率。除此之外,医疗保障机构的人员还需要定时向老年人普及健康知识,鼓励老年人自发组织开展保健活动,加强自我保健康复意识,有效预防疾病,从根源上降低医疗费用。

33加强贫困地区医疗设施建设,提高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首先,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乡镇构建卫生计生精准扶贫示范点,建立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机构,并根据职能进行区分,比如分为观察室、药房、诊疗室以及注射室等,并引进多种基础的医疗设备。其次,为扶贫用户发放绿色就诊卡,凭此卡能够到经过各个医院的绿色通道尽早就诊,也可以得到医疗服务机构的优先就诊权,还可以得到适当的费用补助。最后,在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制定各种优待补助政策,鼓励医疗人员到基层从事医疗保障工作。除此之外,加强对农村医疗保障政策的宣传力度,定期开展各种无偿诊疗活动,比如送药义诊、定期进行免费体检等,切实提升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服务水平。

4结论

我国老年人群的规模逐渐扩大,人们越来越重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做好医疗保障工作,能够有效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政策得不到完善,主要还是因为经济承受能力不足,因此我们要扩大农村贫困地区的医疗救助范围,整合医疗保障资源,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加强贫困地区医疗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覃朝晖,刘培松,王玉沐,等老龄化背景下老年医疗保障制度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6,30(11):38-41

[2]杨立雄,郝玉玲农村老年人贫病交加问题研究[J].中国医疗保险,2016,16(11):29-33

[3]李国治,朱晓芸农村精准扶贫的问题与对策[J].黑河学刊,2016,16(1):135-137

[4]李裕瑞,曹智,?小玉,等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区域模式与可持续途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3):279-288

扶贫办扶贫搬迁工作总结 篇5

**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是**下辖唯一的全山区贫困县和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高寒区、边远区、多灾区、特困区、革命老区、军事禁区于一体。全县261个行政村,有158个村地处海拔千米以上的地带,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群众生活极其艰难,2002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贫困人口9.8万人,有近3万人生活在高寒、边远地区,有6.9万人饮水困难,这些重点地区的散居户是我县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县委、县政府将扶贫搬迁作为解决这部分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将全县7500户近3万人纳入扶贫搬迁规划(2002—2006)实施搬迁扶贫。到2007年底,已组织实施搬迁 6099户贫困户近2.4万人,总投资达到1.5亿元。通过几年的搬迁扶贫,基本消除了全县农村石板房、草房、危房户,60%边远山区贫困户的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五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贫困山区的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一、2007年扶贫搬迁基本情况

2007,省扶贫办下达我县扶贫搬迁计划指标295户,1180人。其中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73户,农村单亲特困母亲安居工程13户。市扶贫办下达我县扶贫搬迁计划任务600户,为将这一任务落到实处,结合我县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际,年初我们组织重点村包保专班深入到第五批、第六批40个重点贫困村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在全面掌握基础数据的情况下,将各级扶贫搬迁指标到乡镇,分解落实到重点贫困村,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引导组织实施。截止11月底我们通过组织验收,完成省级搬迁383户1467人,其中重点村扶贫搬迁312户1168人,单亲特困母亲安居扶贫13户51人。灾区移民30户127人,新农村示范走廊建设28户121人。市级扶贫搬迁600户,2100人。

二、具体做法

(一)抓领导,确保搬迁任务层层落实。对搬迁工作加大领导力度,对搬迁任务实行责任包保,并制定了优惠的扶持政策,聚集各部门帮扶资金,合力投入。县扶贫办包重点村专班对各重点村扶贫搬迁户实行责任包保,联系到户。各乡镇分别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一把手牵头负责,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搬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包保责任人,加大了扶贫搬迁工作力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抓基础,确保搬迁工作顺利开展。年初,结合我县扶贫工作的实际,我们将扶贫搬迁工作锁定的2006年、2007实施整村推进的40个重点贫困村。我们通过组织重点村包保专班进村入户对2007实施搬迁开展调查摸底,按照市级搬迁和省级搬迁(危改)两类建立基础性的档案,结合摸底的实际,将扶贫搬迁计划下达到各乡镇,落实到重点村,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由各乡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年终组织专班对各乡镇申报实施的搬迁户逐户进行核查,确定搬迁扶持对象,督促各乡镇扶贫项目办负责逐户收集整理搬迁档案,即农户搬迁前后的房屋照片,户口证明等,进一步规范搬迁档案,装订成册,同时认真填写省市两级搬迁扶贫统计表,逐级向上申报,争取资金扶持。

(二)抓重点,确保搬迁取得成效。在实施搬迁扶贫工作中,将搬迁工作同当前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相结合、同我县实施的新农村示范走廊建设工程相结合、突出重点村、重点户、重点区域,在实施省级扶贫搬迁工作中,对第四批、第五批实施整村推进的40个重点贫困村扶贫搬迁312户,1168人,彻底消灭重点贫困村的危房户、边远贫困户。围绕我县实施的新农村示范走廊建设工程,在黄堡大坪沿线实施省级搬迁28户,120人,使示范村走廊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扶持我县2007年7月7日暴雨袭击的两个乡镇的歇马镇13个村20户民房受损和倒塌户实施搬迁和灾后修复,后坪镇车丰坪村三组山体整体滑坡的10户灾民进行了搬迁扶持。在实施市级扶贫搬迁中,重点扶持了重点贫困村和新农村试点建设,在第四批、第五批实施整村推进的40个重点贫困村扶贫搬迁450户,在省级新农村建设度点杨树垭村扶持50户。在搬迁工作中,我们结合开展的整村推进扶贫、产业化扶贫、雨露计划、科技培训等工作,整合各类扶持政策资金倾力扶持搬迁户。通过整合利用整村推进扶贫资金,对搬迁的农户的建房进行科学的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扶持政策,对搬迁和旧房改造的农户配套实施“一建三改”工程,建设生态家园,同时对搬迁户发展产业的给给予优先扶持,对搬迁户剩余劳动力实施转移培训就业,通过倾力扶持,使搬迁户真正能够通过搬迁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抓督办,稳步推进搬迁。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扶贫搬迁纳入全县重点工作统一安排布署,成立了由扶贫、发改、民政、国土、城建等部门组成的搬迁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县领导包镇挂村、部门帮扶到户,并将搬迁扶贫工作纳入县政府重点工作进行督办落实,确保了全县扶贫搬迁工作向纵深推进。各乡镇对搬迁扶贫工作实行 “四个一”,即每一个乡镇成立有搬扶贫搬迁工作领导小组,每一个搬迁户有一名乡镇主要领导联系,每名村干部联系一名搬迁户,扶持搬迁户发展一个产业增收项目。我办按照县委要求,驻重点村包保专班将扶贫搬迁作为整村推进的一项重要工程进行督办落实,每月深入到各重点村进行一次专题督办,各乡镇扶贫办坚持每月27号以前逐户上报各级扶贫搬迁进度,促使扶贫搬迁任务落到实处。

(四)抓规范,严格程序搬迁。为了规范搬迁程序,在实施扶贫搬迁工作中,一是搬迁前要“三表”齐全。搬迁工作启动时,各乡镇政府必须进村入户进行调查摸底,认真填好户主情况登记表、户主申请表,经由村委会填写审批意见,报乡镇党委批准然后以乡镇为单位上报搬迁计划表,确保搬迁工作有序进行。二是搬迁中做到帮扶措施“五到位”。各乡镇收到搬迁计划的实施方案后,及时帮助搬迁户选址到位;组织城建部门帮助规划设计到位;积极争取部门帮扶资金,确保帮扶资金到位;明确责任人,加强过程督办,确保建设到位;积极帮助搬迁户协调搞好生产资料的调配,解决搬迁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搬户搬迁到位;三是搬迁做到“四相符”。农户搬迁后,由乡镇党委政府集中向扶贫办提出验收申请,由扶贫办组织相关部门对搬迁进行统一验收。验收时通过查计划表看是否真正搬迁;查搬迁农户的富裕程度,看是否有搬富不搬穷的现象;查搬迁后的生活状况,看是否做到了搬迁后是否能逐步脱贫,真正做到搬迁计划相符、对象相符、标准相符、表册相符。四是兑现补助资金时逐级公示。严格按照扶贫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实施意见,对搬迁户户主姓名,家庭人口,扶持资金做到“三公开”,通过县、乡、村逐级进行公告公示,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公告公示结束后,由乡镇扶贫项目办及财政所组织农户收集相关证据,按照“六联单”向扶贫办和财政局申请报帐拔款,确保资金足额落实到位。

(五)抓争取,确保搬迁资金足额到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扶贫搬迁工作,针对我县扶贫搬迁工作任务重,投入大,扶持资金有限实际,县委副书记、县长叶丛同志多次带队赴省、市汇报争取省市扶贫办加大对我县搬迁扶贫工作的扶持力度。通过汇报争取,省、市扶贫办对我县扶贫搬迁工作的倾力扶持。省扶贫办扶持我县省级搬迁扶持资金200万元,市级搬迁扶持资金60万元,较往年有所增加,资金的争取为圆满完成任务奠定了基础。

三、工作措施

(一)整合资金搬迁。整合利用整村推进扶贫资金,对搬迁的农户全面配套实施“一通二建三改”工程(通自来水,建沼气、建省柴火炉,改厨、改厕、改圈),实施生态移民,使搬迁的农户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在集中搬迁的重点村扶持建设规模化的茶叶、桑叶基地,带动村级产业发展,搬迁农户户户有产业增收项目。

(二)创新机制搬迁。一是着远长远,实施生态移民。对搬迁的农户全面配套实施“一通二建三改”工程,使搬迁的农户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以达到村容整洁。二是实施旧房改造。结合农村乡风特色,对部分旧危房实施房体加固,调屋脊,粉白墙,道禾场,既保证了农户的住房安全、节约了资金,又改善了环境,为乡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政策激励搬迁。在扶贫搬迁工作中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农户自愿;坚持贫困户优先,先易后难 ;坚持农户自筹为主,政策扶持为辅的四项原则。在搬迁对象的确定上,必须是真正的贫困户,必须由本人先提出书面申请;在安臵方式上,由农户自主选择搬迁类型,能集中搬迁的就集中搬迁,能分散搬迁的就分散搬迁;在建房标准上,由农户根据自身经济状况确定,能建楼房的建楼房,能建经济实用房的建经济实用房。在安臵的选址上,由各乡镇、村根据镇、村建设规划自行选址。在搬迁方式上鼓励四种搬迁模式。一是实行梯度搬迁。鼓励低山、河边的农户进城经商给予适当补贴,将其房屋和士地等低价转让给中高山地带的搬迁农户。二是集中安臵搬迁。村里制定新村建设规划,实施搬迁扶贫,集中建设农户住房。一方面村集体无偿为搬迁户协调划拨土地,无偿为搬迁户平整宅基地,极大调动了农户搬迁积极性,加快了扶贫搬迁的进程。四是分散扶贫搬迁。结合村级土地、山林有限的实情,农户可以根据自愿,搬迁到外县、外镇、外村,以分散的方式搬迁,有效解决当地资源不足的问题。在政策扶持上,搬迁户除享受搬迁补助资金外,优先扶持饮水、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项目建设。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在组织搬迁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和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一)搬迁建房投入大,农户自筹难。由于国家的投资只是补助性的,标准有些偏低,不可能同时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大部分搬迁的农户是贫困户,生活因难,积累有限,自筹部分难以拿出没有增收脱贫的项目,只能靠搬迁户自筹来解决存在问题。在我县农村农户新建一栋楼房需投入资金5—6万元,而每户的扶持只有1000至5000元左右,面对如此巨大的投入,贫困户无力筹资,因而打消了搬迁脱贫的念头,同时也无法或得政策扶持。

(二)移民搬迁后,解决农户耕地问题难度增大。国家实行土地使用权三十年不变政策。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原则,部分搬迁不远的移民通过原有耕地不变,也有部分移民通过垦荒和开发新耕地解决了耕地问题,但部分跨村、镇搬迁的农户,土地无法得到调整解决。

(三)移民搬迁后期发展慢。部分搬迁户由于住房投资大,房屋建成后背上了新的债务,造成了生活比以前还困难,因此在生产性投入上缺乏投入,农户经济发展缺资金。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搬迁扶贫工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以平民巩固扶贫搬迁工作成果,提高工作水平。

(一)加强领导,搞好协调,确保移民搬迁工作顺利进行。今后要结合全县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抓好对移民搬迁工作程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继续完善一把手负责制,进一步完善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加强对移民搬迁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为移民搬迁工作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

(二)广泛动员,多方配合,加大对移民搬迁工作的支持力度。继续采分工和责任包保制,将移民搬迁工作作为推动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组织动员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继续落实好中央、省、市、县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从工程建设用材、用地、用水、用电和通路、通电话、通电视、通广播信号等方面对搬迁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扶持搬迁户发展经济,加快脱贫。

(三)妥善安置搬迁户,确保农户安居乐业。对移民搬迁的农户,由城建、公安、水利、教育等相关部门做好支持,当地的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及时解决好搬迁户的“三通一平”问题,使农户在行路、通讯、用水、用电方面得到有效解决。引导和扶持搬迁户发展特色产业,或从事第三产业,解决生活来源问题,使搬迁农户能够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医疗扶贫工作总结 篇6

1 甘孜县卫生事业的发展现状

1.1 卫生机构

2014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27个。其中医院(县级)2个(占7.4%):县人民医院、县中藏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2 个(占81.48%):乡镇中心卫生院7个,乡镇卫生院1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含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3个(占11.11%):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和县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站。全县共有219个行政村,拥有村卫生室的行政村144个,占行政村的65.75%。其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能够开展基本医疗卫生工作的村卫生室0所。已建村卫生室的地方,村医121 人。 若按照 《四川省2008-2020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甘孜县卫生机构设置基本合理,但尚缺一个紧急救援机构。

1.2 卫生人员

2014年,全县卫生人员363人,卫生技术人员337人,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技能人员26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70人,占卫生技术人员的20.77%;注册护士82人。医护比为0.85∶1,低于全省1.03∶1的平均水平。全县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17人,分别低于全省2.22人和2.16人的平均水平[3]。

医院114人(33.8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84人(54.60%),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9人(11.57%)。平均每所医院卫生人员57人;每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8.36人。

学历本科及以上25 人,占7.41%,大专200 人,占59.35%,中专112人,占33.23%(见图1)。高级职称7人,占2.07%,中级35人,占10.39%,初级100人,占29.67%,待聘195人,占57.86%(见图2)。

以上数据提示,甘孜县卫生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人才资源分布失衡,尤其是缺少业务知识和技术水平过硬的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员,尚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1.3 床位数

2014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88张,其中:医院188张(占10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0 张。平均每所医院床位62.67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仅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床位。每千人口实有床位2.69张,县级机构2.69张,县级以下机构0张,低于全省5.59张的平均水平[3]。这些都说明了甘孜县卫生床位数的存量不高,基层医疗机构尤为明显。

1.4 医疗服务

2014年,全县医院次均门诊费用153.10元,乡镇卫生院次均门诊费用31.02元,分别低于全省196.49元和49.40元的平均水平[3]。大多数卫生院缺乏最基本的医疗设备,凭经验诊治病人,仅能提供注射、输液服务。所有卫生院均不能开展住院分娩服务。2014年,全县孕产妇死亡率为157.73/10万,婴儿死亡率为11.0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5.77‰,明显高于全省24.40/10万、7.99‰和9.55‰的水平[3]。以上数据说明甘孜县医疗服务水平相对较差。

1.5 卫生防疫

2014年,全县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11 种175 例,死亡0 例;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是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性病,报告发病率251.32/10万,低于全省报告发病率365.73/10万的水平[3]。报告包虫病58例,累计704例,死亡0 例。说明甘孜县卫生防疫工作较好,但包虫病防治形势较严峻。

2 制约甘孜县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

2.1 卫生政策和卫生事业发展模式不符合甘孜县的实际情况

甘孜县卫生事业的发展模式和卫生政策基本与全国、全省的情况一致。全国、全省卫生政策制定依据大多由非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卫生事业发展状况而来,不一定适合甘孜县的实际情况。一是有些政策法规无法落实,如《执业医师法》,到目前为止,甘孜县的执业(助理)医师占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不足25%,大多数乡村两级医生不具备执业资格;二是有些政策不合实际,如:甘孜县卫计局只有3个编制,维持其运行的压力巨大,“一乡一院”的乡镇卫生院设置原则满足不了甘孜县的地理覆盖;三是有些政策适得其反,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套用内地的“集中统一采购基药”的制度带来的缺药现象,不符合采供血机构的设置条件而导致亟需用血而无血可用的情况。由此可见,只有考虑到甘孜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的特殊性,才能制定出符合甘孜县卫生发展实际情况的卫生政策。

2.2 城乡居民滞后的健康观念导致相关疾病高发

在甘孜县,包虫病、乙型病毒性肝炎、高血压病、结石性胆囊炎、妇科病、风湿病高发,而这些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为环境因素、传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4]。一是很多农牧民健康观念淡漠,或靠宗教信仰防病治病,或因宗教信仰不杀狗,而使得包虫病的主要传染源难以控制,或因过多进食高胆固醇、高盐饮食导致相关疾病高发;二是缺乏就医意识,患大病也不愿去医院治疗,即使治疗,依从性也很差,中途停药或擅自改变治疗方案的情况多见;三是用药观念错误,很多农牧民一生病就想输青霉素或头孢;只要认准一种药有效,换了包装或厂家就不用。消除这些疾病主要病因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乡居民的健康意识,只有城乡居民意识到自身生活环境和行为方式有害并愿意改变它,疾病防治才能成为可能,而且对这些疾病的医疗卫生服务借助文化和宗教之力干预敏感性更高,效果更好。

2.3 卫生人才队伍后备力量不足导致服务能力较低

甘孜县卫生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才问题,甘孜县在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上面临以下难题:一是后备人才不足。在甘孜县的卫生人员中,90%以上都是甘孜州人,80%以上第一学历都是甘孜卫生学校毕业,而内地培养的分配到甘孜县的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毕业生因选择违约而基本不能到位[5]。二是人才队伍不稳定。高海拔藏区待遇不高,经济落后,生活和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不利于个人业务技术发展,医学院的毕业生和高学历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会更倾向于选择留在经济发达地区,这也是人才引进困难的主要原因。三是专业技术人员缺口大。不少卫生院因为缺乏相应专业技术人员,致使配置的B超机、生化仪、血细胞分析仪等设备长期闲置[6],不能很好地满足居民对医疗卫生的需求。这些难题最终造成甘孜县卫生人才匮乏,服务能力较低。

2.4 大多数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设备较差

由于受地理、气候、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的影响,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和维护成本高。然而,由于国家的建设项目是统一建设标准和投资额,较少考虑甘孜县这类高海拔高寒地区的特殊性,致使一些建设项目无法考虑到当地取暖、用电的实际情况,导致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即使有基本医疗设备(如血细胞分析仪、生化仪等)也无法正常运行和维护,以致甘孜县的22个卫生院均不能开展三大常规检查。同时,甘孜县大多数乡镇卫生院设备简陋,血细胞分析仪、尿液分析仪、显微镜、B超和心电图机等基本设备都没有,只有血压器、听诊器和体温计“老三件”,很难满足农牧民的就医需求。

2.5 卫生资源配置欠合理,导致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降低

甘孜县卫生资源呈 “倒三角形”分布,即医疗设备和高水平的卫生技术人员(包括对口支援人员)集中在县城的医院,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分布着较少的低档次卫生资源:技术设备滞后、人员素质偏低、人才结构不合理现象较为突出,与农牧民的就医需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同时,甘孜县的卫生资源还存在地理分布不足的问题: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覆盖约330 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医生覆盖约200 平方公里,降低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使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低下。农牧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降低又会导致卫生资源闲置,由此便形成基层医疗卫生资源缺乏和闲置并存的局面[4]。 因此,解决甘孜县卫生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适时进行卫生资源的整合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综合农牧民居住密度、集体生产活动和人群集聚规律等因素来整合卫生资源,才有可能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的合理性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率。

3 对医疗卫生精准扶贫甘孜县的思考与建议

3.1 加强甘孜县卫生政策研究

由于甘孜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确定了其卫生事业发展模式的特殊性。相关单位应组织专家对甘孜县的卫生事业发展模式和卫生政策开展调查研究,建议研究重点应考虑:如何根据甘孜县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帮扶其卫生事业发展;如何真正帮助甘孜县通过文化渗透来改变城乡居民的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和健康观;如何真正帮助甘孜县建立起符合民族地区特征的卫生事业发展模式;如何真正帮助甘孜县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保障水平。

一个地区卫生事业发展与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且甘孜县这类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建议卫生行政部门除了在经费投入方面加大力度外,在政策上应给予甘孜县相应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当地党政部门在其卫生政策制定和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甘孜县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

3.2 从社会文化层面促进甘孜县卫生事业发展

制约甘孜县卫生事业发展的因素与其城乡居民的生活观念和健康观念密切相关。要改变这种状况,需借助其民族宗教文化的力量。建议如下:

3.2.1研究如何将健康生活的观念融入民族宗教文化

宗教生活是少数民族人群重要的精神生活之一,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受宗教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大多数宗教伦理与医疗卫生事业“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思想是相谋和的。因此,相关精准扶贫单位应组织专家进行研究,摸索出对民族宗教实施文化渗透,将健康生活的观念融入其宗教思想之中的具体路径与方法。

3.2.2按照宗教活动规律来做好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甘孜县部分乡村的散居特点带来了疾病监测和防治工作的困难。而有宗教活动时,人群常常集中在寺庙。可探索在有宗教活动时,在寺庙所在地设置疾病防治点,开始可以是临时的,在得到普遍认可后适时在寺庙附近设立医疗机构(点),方便城乡居民就医。

3.3 走符合甘孜县实际的卫生资源整合之路

3.3.1 突出重点发展部分中心卫生院。建议相关单位帮扶甘孜县突出重点建设几所中心卫生院,以方便农牧民就医,提高农牧民健康水平。一是对纳入重点发展的“中心卫生院”,要集中项目资金,配备“强有力”的卫生人员,使其真正成为乡村一定区域内的基层医疗卫生中心;二是建议四川省参与精准扶贫甘孜县的二级医院与中心卫生院建立起“一对一”帮扶关系,从医务人员以及医疗技术上支持中心卫生院的发展。如:生康中心卫生院可以考虑重点发展公共卫生,绒坝岔中心卫生院可以考虑重点发展临床诊疗,而拖坝中心卫生院可以考虑把公共卫生和临床诊疗均作为重点发展。但是,卫生院的重点还是在于做好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一般不应向医院模式发展。中心卫生院的人力资源一般控制在12人以下,观察床数在5张左右。一般卫生院控制在8 人以下,观察床数在3 张左右[7]。

3.3.2 适时整合卫生资源。 建议相关单位应帮助甘孜县建立以甘孜县人民医院为龙头的卫生综合服务体系。甘孜县可考虑适时将县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县紧急救援中心的卫生资源整合,组建成名副其实的“康北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实施统一管理,协调使用,防治结合,互为补充的资源利用模式,以减少固定资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待一部分中心卫生院发展起来以后,可以考虑县级医疗卫生中心-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卫生机构的实行一体化管理。中心卫生院可以为县医疗卫生中心的派出机构,县级医疗卫生中心-中心卫生院两级机构的卫生人员实行定期轮换制,一是可以保证县级医疗卫生中心-中心卫生院两级业务活动的协调性;二是可以促进中心卫生院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高;三是可以满足卫生专业技术个人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卫生人才队伍质量,稳定人才队伍;四是在县级医疗卫生中心的统一调配下,可以把公共卫生体系(疾病防控体系、医疗救治体系以及卫生监督体系)的质量控制逐渐传递到一般卫生院(村卫生室)一级,满足农牧民的就诊选择。

一般卫生院(村卫生室)这一级的主要职能是发挥前哨作用,主要任务是开展疾病监测,提供健康咨询,预防接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以及转诊过程中的监护。村医最好是本地化来源和本地化管理,村卫生室建设应考虑因地制宜原则。继续发挥“马背上的医生”的作用,做到牧民流动到哪儿,卫生服务触角就深入到哪里[4]。

3.3.3 大力支持甘孜县中藏医院的发展。 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民族医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仅服务周到,而且价格低廉,城乡居民普遍认可。除了加强自身在人力资源上的开发利用以及与四川省大型中医院进行人才双向交流外,建议相关单位应重点帮扶县中藏医院:一是加强中(藏)医科建设和中(藏)医药诊疗技术的应用,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得到中(藏)医药诊疗的实惠。 二是进一步推广基层中(藏)医药适宜技术。三是每年派出2~3 名卫生技术人员帮扶1~2个月,加强康复理疗科和中医骨伤科的专科建设,把融合中(藏)医药技术的上述两个科室打造成特色专科。

3.3.4 探索设置流动医疗站,为农牧民提供上门服务。为缓解因距离太远而带来的看病难问题,应考虑在部分中心卫生院配备流动医疗车。中心卫生院根据村医提供的信息,派出流动医疗车,为居处偏远的农牧民提供上门服务。对医疗机构交通工具的配置要考虑农牧民就医距离和时间,科学配置。

4 加大公卫经费投入以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公共卫生服务,特别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甘孜县这类高海拔藏区基层卫生机构工作的重点。做好此项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农牧民的健康水平,而且还可以为藏区的稳定做出贡献。 由于从地理位置看,此项工作的服务半径较长。如昔色卫生院距其管辖的阿拉龙村有70km距离。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加快制订符合甘孜县实际的公共卫生经费的管理办法。在制定管理办法时,一是应增加用于交通的经费,误餐补贴的额度;二是应适当增加有关公共卫生服务的运行和服务经费,包括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疾病监测、健康咨询、预防接种、孕产妇健康管理、检查考核督导等;三是重点指导和培训基层人员,加强妇女病的普查普治,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通过制度建设,提高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甘孜县公共卫生工作的发展,提高甘孜县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

5 探索甘孜县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和医疗精准扶贫模式

甘孜县卫生人力资源既存在总量不足的问题,又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所以,加强甘孜县卫生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是甘孜县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5.1 加强卫生人力资源开发

一是加强医学定向生的培养,四川省已经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和减免学费的方法,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后备医学技术人才,但是由于实行的是“5+3”模式(本科5年,规培3年),学习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医学定向生违约的情况。建议卫生行政部门派出专家就此问题进行调研,确保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甘孜县也可增加本土人才的医学定向生培养数量。二是抓住政策机遇,提高现有卫生人才队伍质量。在精准扶贫、对口支援、双向挂职的政策下,建议加强甘孜县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与四川省大型医院的人才交流制度:一方面是增加和延长四川省大型医院派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甘孜县支援的数量和时间;另一方面是甘孜县医疗机构派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四川省大型医院进修学习;三是制定相关制度确保派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要在“传、帮、带”和进修学习两方面收到实效;四是增加每年针对性开展短期主题业务培训或巡回医疗的次数,这样既可缓解支援单位人力资源方面的压力,又可实现技术援助和培训提高同步实施的目标。

5.2 集中开展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强化培训

经调查,了解到甘孜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过关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在考试的理论部分。所以强化培训应着重在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理论部分,以提高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过关率为主要目标。建议相关单位应根据执业(助理)医师理论考试大纲精选相关内容,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内、外、妇、儿等专业的教师综合应用PBL、TBL、CBL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各学科的理论课程进行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理论强化培训,以提高考试过关率。培训时间安排在1个月左右为宜。

5.3 稳定卫生人才队伍

稳定甘孜县卫生人才主要措施是解决好待遇问题。一是经济待遇应高于内地平均水平;二是要尽可能提供个人发展待遇。甘孜县不少基层医疗机构的卫生人员都有到内地培训和学习愿望,建议相关单位为其提供充分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更有利于甘孜县卫生人才队伍的稳定;三是尽全力改善生活待遇(主要是住宿问题)。乡镇卫生院实行完标准化建设后,甘孜县22个乡镇卫生院基本都有职工周转房可供卫生人员住宿,而在县级卫生机构(部门),以县卫计局为例,目前有50%以上工作人员(多为两地分居)在外租房住宿,房租费的压力和安全问题迟早会影响到队伍的稳定。因此建议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相关单位为甘孜县卫生系统人员援建职工周转房。

6 提高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水平

6.1 县级医疗机构

主要是要着眼于提高现有HIS系统、PACS系统和远程医疗平台的利用率。建议:一是甘孜县人民医院与四川省大型医院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联系,加强对信息化产品的管理和运行;二是借助精准扶贫和对口支援等人才交流政策,可建立起人才与信息交流双向进行的信息化应用机制,否则有了信息化医疗平台,也很难形成常规的业务活动对接。

6.2 卫生院

首先是应借助精准扶贫和对口支援相关政策,确保甘孜县22个卫生院信息网络通畅,确保公共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居民健康档案等基本数据电子化。其次是应考虑建立覆盖县乡的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以此促进县、乡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业务交流,改善因地缘因素带来的卫生机构之间信息封闭的局面。

7 深化医疗卫生精准扶贫和对口支援

7.1 提高甘孜县县级医院管理水平

应当针对帮扶医院的实际和需求,参与精准扶贫或对口支援医疗机构年派出1~2名专家到甘孜县给予为期一个月的指导,每年两次为宜。指导内容包括医院运营管理、医院文化建设、医护质量控制、医疗风险防范、人力资源管理、医患沟通等方面,以提高甘孜县县级医院的管理水平。

7.2 推进甘孜县县级医院的能力建设

一是派出专家就县人民医院和县中藏医院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进行实地调研,精准识别需要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专科,统筹考虑甘孜州北路八县的地理覆盖,提出帮扶方案。二是深化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主要争取在甘孜县早日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的精神。三是深化医疗卫生对口支援要根据甘孜县县级医院科室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本着“急需、急用、发展”的原则,做好对接工作,拟定帮扶计划,切实帮扶,确保实效。

7.3 强化公共卫生体系的作用

一是要逐步健全公共卫生网络。主要包括覆盖到全部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在乡镇派出卫生监督机构,形成完善的卫生监督网络;由医疗机构、紧急救援中心以及采供血机构等组成医疗救治网络。二是要发挥好乡镇一级公共卫生网络的作用。县级公共卫生机构应针对甘孜县的实际情况指导乡镇卫生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三是要提高妇幼保健和产科服务能力。对口帮扶妇幼保健院、提高计生指导站卫生技术人员的利用率。结合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规律,在妇科病病人就诊较多的3-5月和10-12月,由对口援助单位派出相关专业人员做好“传、帮、带”工作。四是要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合理设定公共卫生人员准入标准;通过在职教育、业务培训的办法,提高现有公共卫生人员的工作能力。

7.4 加快中心卫生院建设

一是在对中心卫生院进行标准化建设的时候,至少要考虑药房和化验室用电、取暖的特殊情况,以确保药物存储温度和开展“三大常规”检查;二是要建立相关制度,通畅进药渠道,确保中心卫生院药品质量,尽量减少缺药现象发生;三是确保中心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到四川大型医院进修后,能在中心卫生院开展相关诊疗项目;四是要积极探索中心卫生院的发展模式,以此来带动一般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四川省人民政府网.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EB/OL].2015-07-16/2016-02-15.http://www.sc.gov.cn/10462/12771/2015/7/16/10343771.shtml.

[2]吴小红.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困境与突破[J].贵州民族研究,2015(2):46-49.

[3]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4-27/2016-02-15.http://www.scwst.gov.cn/index.php/zhdc/jbqk/11507-2014.

[4]沈骥,郑小华.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状况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1):4-6.

[5]李强.影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服务基层因素研究及对策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12):937-939.

[6]张容瑜,尹爱田,安健,等.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用下的城乡居民就医行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5):324-326.

上一篇:英语写作信息整合下一篇:项目会计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