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计划

2022-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开展一份新的工作或者任务之前,你是否会感到紧张和迷茫?而一份好的计划能为新的工作制定方向,更加胸有成竹。那么计划要如何书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计划》,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计划

“中华经典诵读”在师范院校通识教育中的课程建构

摘 要: 高校通识教育的文化本质决定了核心目标是传承人类文化与培养文化人,文学经典凝聚的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正契合通识教育的文化本质。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决定着未来教育者的人文素养,将经典诵读课程引入师范院校通识教育体系十分必要,如何建构经典诵读课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师范院校 通识教育 经典诵读 人文素养

教育是将个体文化和群体文化连接起来的桥梁,共同社会的文化理想,需要教育特别是通识教育实现。对任何大学任何专业的学生而言,进行“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1](17)的通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更是有着特殊意义,因其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实施教育行为的主体,所以他们的文化素养不仅影响个人的心智,更会对不计其数的受教育者产生深远影响。正所谓“教育之良窳视师范。师范者,教育之教育,固陶铸国民之模范,造就青年中国之源泉也”。

新时代的通识教育被赋予“文化觉醒”的深层内涵。文化的本质是个人和社会的完善的理想,“文化的进步不取决于集体,而是取决于个人自身的深刻和普遍的变化”(施韦泽)[2]。基于此,通识教育的目的即:促进个人和社会的文化自觉。在经历了从专业教育到文化素质教育再到通识教育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作现代的解读和审视,成为当代我国大学通识教育新的改革主流方向。

文学经典凝聚的历久弥新的人文精神正契合通识教育的文化本质。经典诵读正如与智者对话,是在不断阐释中传承并发挥文化价值的过程。将经典诵读课程引入师范院校通识教育体系中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建构经典诵读课程是一个值得关注并探究的问题。

1.经典诵读课程进入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1促进文化主体性回归、实现文化自觉的有效载体。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都建立在对“根”的找寻与继承上,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与其他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在多元文化世界确立自己的位置,共同建立一个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共处守则。

民族经典是经过历史的不断选择保留下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体现民族精髓的、最具代表性和最完美的作品,它是民族精神的文本彰显。自春秋时期孔子“仁、礼、义”的核心思想伊始,经过历代大家的阐释,在去糟取精的过程中吸收借鉴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典体系,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上至百岁老人下到三岁童子,无一不能说出几句文化经典;忠孝、诚信、博爱、坚韧、勇敢等优秀品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人内心的民族基因。

在师范院校广泛开展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能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系统的阅读,使其感受文化经典的魅力,获得传统经典中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经典诵读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在继承和创新文化中振奋民族精神,重塑民族之魂。

1.2推进文化自信、强化核心价值观的内隐式学习方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整个国家文化自信心、民族凝聚力、公民道德修养、社会行为准则,乃至社会阶层和家庭内部和谐关系等系列重大议题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提出了“三个倡导”: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核心内涵是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信念、价值标准的总和。

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来源,它们之间有继承、发展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行经典诵读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主导与引领。在反复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对母语语感的内隐式习得,还以内隐的方式影响着个体的价值理念形成,即个体在无意识中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完成价值理念的认知与认同过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而不同”的思想、“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自强不息的拼搏意识及“知行合一”的道德意识等都会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在诵读者的心中埋下种子,成为影响个体行为的指引力量。

1.3以点带面的文化传承效应。

在全球“文化博弈”的大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已不仅停留在学术探讨的层面,而成为国家教育政策指导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重要任务第九条中明确要求,“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师范教育最大的特性是“示范性”,师范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及传播的主力军,人文素养直接影响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和德行培养。在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中科学建构经典诵读课程,能夯实师范生的人文底蕴,提高鉴赏及讲授能力,为完成文化传承使命筑牢基石。

2.师范院校中华经典诵读的現状及原因探析

笔者以长沙师范学院为例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650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括文史类、理工类、艺术类专业大一至大四年级学生,其中男生比例占16%,女生占84%。调查问卷的内容聚焦在阅读习惯及对经典诵读的参与度两个方面。有效数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项内容:1.在经典诵读认同方面,64%的学生高度认同阅读的重要性,6%的学生认为只要读有价值的图书,或者读不读影响都不大。10%的学生每天坚持阅读,而22%的学生基本不阅读。2.在阅读方式上,42%的学生选择电子书多于纸质书,4%的学生几乎不读纸质书。3.在经典诵读的参与度方面,81%的学生不太清楚或完全不清楚何为“中华经典”,不了解中华经典的大致范畴,34%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时间进行经典诵读;83%的学生认同师范院校学生必须诵读经典,8%的学生认为“是学校要求做的,自己只是被动选择,不得不去做”;27.5%的学生能够背诵30篇以上古诗词,19%的学生只能背诵10篇以下,只有6%的学生表示完全理解诵读的内容。对于问题选项“阅读中华经典最大的困惑”是什么?5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怎么读,21%的学生不知道读什么。

分析调查问卷可知,目前大学生对经典诵读存在陌生感,校园内关于中华经典诵读的氛围不浓。究其原因,一是受社会评价人才的实用性、功利性标准的影响,学生对经典诵读缺乏深层次的兴趣与动力,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或活动安排。二是学校未充分认识到经典诵读的生命涵养功能,只停留在完成自上而下的经典诵读活动,没有在内容、形式、方法及评价反馈机制上形成符合自身校情的思路与举措。三是教师的指导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未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读什么、怎么读”的困惑。

3.经典诵读课程进入师范院校通识教育的途径

3.1改变认知,发挥文化经典的生命教育功能。

诵读经典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应该成为把握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实际上是围绕生命涵养展开的,进行经典诵读的本质意义应在于进行自我的生命建构。对经典诵读的推广应从促进学生人文教育、人格教育、人才教育的立场出发进行宏观设计。

3.2授之以“渔”,针对师范特性设计课程。

“经典诵读最好有专门的课程,由专门的教师在专门的时空内完成,如此才能更好地确保经典诵读的有效性”[3](73-75)。课程与师资建设是保证经典诵读融入通识教育有效性的基本条件,实施经典诵读必须保障一定的必修及选修课程学分,注重教学课堂与活动开展相结合。与其他高等院校不同,师范院校的学子对经典诵读的知识储备应更全、鉴赏能力应更强,且必须掌握分析及阐释的方法与规律,才能承担起其在文化传承中的特殊使命。经典诵读对师资素养要求很高,教师应在文学欣赏与创作、语言表达艺术方面具备一定的造诣。学校可以通过培育或引进、对外聘请等方式组建师资队伍。在教材选择上,应对人文类专业与非人文类专业有所区分。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基础兴趣和难易程度,在经典文本中列出不同的段落和诵读要求,体现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差异性。在教授方法的选择上,根据意义指向的不同可以将经典诵读划分为若干个大的类型,即经典启蒙型、经典普及型、经典升华型、经典对话型等,针对不同类型,确定课堂上“听、读、辩、写、讲”的比例层次,例如对人文类专业的师范生,应该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意义、价值及特点后与经典文本及作者开展精神和情感层面的对话,努力恢复其文化现场,在此过程中掌握解读与呈现的原则与规律。

3.3与时偕行,创新传播方式。

当下,“云学习、微学习”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日常模式,经典融入通识教育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基于微型媒体和微型内容,创设微学习形态。即将中华经典诵读内容划分为相对独立微小的学习单元,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聚焦于较短时间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讲义和课堂。通过信息化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样的艺术形式,充分融合电影、音乐、舞台剧等艺术资源诠释中华经典,实现课堂翻转并让学生在风格多样的艺术形式中感悟经典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超星、尔雅等教育平台,引导学生观看优秀的网络课程,在拓宽学生眼界的同时,使教师的教学得以发展。

3.4学用结合,完善评价及反馈机制。

建立和完善经典诵读的反馈机制,是确保经典诵读有效融入通识教育的必要途径。在构建课程评价体系时,必须坚持动态考量及个性化原则。动态考量是指在评价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思辨、表达及合作能力,通过读书笔记、分享表达等言行判断其价值观念是否正确,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诵读水准、诵读篇目多少及活动是否多样化等方面。个性化原则是指在评价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应僵化标准,而应因人施策,提高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经典诵读中的所思所得,会反映在行为规范、道德意识、合作精神、学习风气等方面。只有科学、辩证的评价机制才能促使经典诵读课程有效实现人格教育、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李海花.文化博弈与文化觉醒21世纪通识教育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5.

[3]温小军.对实现经典诵读有效性的必要追问[J].语文建设,2012(5).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语言文字课题“师范学院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推广研究”(课题编号:2014YB-014)結题成果。

作者:马伶

第2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计划

龙山路小学 李春梅、马红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其中,“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

一、学习目标

在进行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时,我们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及思维特点,确定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

第一学段——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逐步喜欢经典,有主动诵读的愿望,以诵读经典为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诵读经典;积累一定数量的诵读内容。第二学段——在丰厚积累的基础上,浓厚诵读经典的兴趣;继续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一定感情地诵读;学习利用注释简单理解经典内容;背诵相应数量的诵读内容。

第三学段——培养主动阅读的愿望,培养读书习惯;学习利用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诵读材料;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恰当引用经典,增强表达效果。

二.课程实施方式

依据学校现有状况及特点,对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主要是对已有国家课程的选编和改编;第二种是校本课程的新编。课程实施主要采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的实施方式如下:

(1)优化环境,创建书香校园和书香班级。在学校开放空间悬挂名言佳句或诗词,并在走廊墙壁和宣传栏上刊登学生的经典诵读心得和优秀习作。在班级中开辟“我是最棒的”、“我会写”、“新书排行榜”、“凡人名言”、“灿烂之星”、“读书留言板”等各具特色的栏目;设立格言栏和成果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我 。

(2)丰富资源,搭建读书平台。丰富学校图书馆的藏书,设置图书阅览室

和班级小书架,开设阅读课和经典选修课活动。

(3)举行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坚持晨读和课前分享读书快乐活动,并开设“走廊读书角”,成立“读书俱乐部”,定期开展“读书节”主题活动。另外,定期举行“读书成长记录袋”展示活动、评选读书小博士活动、诗歌朗诵比赛、诗文情景剧比赛、诗文故事演讲比赛、诗文知识竞赛、诗文游戏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4)家校联合,促进经典诵读的开展。倡导亲自共读,邀请专家作亲子共读讲座;利用家长会、家访、家校通等途径,为家长提供如共读时间、共读方法、评价手段等读书方法指导;定期邀请部分家长走进教室和孩子进行共读活动,探讨共读收获,交流共读心得,共享共读时光。

(5)开展教师领读,引领学生诵读经典。开展教师读书沙龙研讨,开展与学生“同读一本书”、“同背一首诗”、“同过一个节——读书节”活动。教师要自觉读经典,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增强课程开发意识。

(6)构建保障体系,开发系列化“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组建强有力的课程开发队伍和课程开发机构,成立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组织校本培训。并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建立支持系统,建立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从组织制度、时间和物质方面保障校本课程开发顺利开展。

三、课程评价

(1)对课程本身的评价:编制调查问卷向教师、学生和家长发放,科学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效果。

(2)对教师的评价: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动机、困难等方面进行了解,对教师的课程主体参与和开发意识及能力做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师反思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整合和开发能力。

(3)对学生的评价:坚持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学校领导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实行经典诵读考级。由各校校长室、教导处、大队部及相关部门负责具体考评,各学校根据本校特点、学生、教师实际和各年级的诵读要求评出一星诵读班级、二星诵读班级、三星诵读班级。学期结束时评价班级学生建议从动机兴趣、努力程度、数量、熟记程度、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3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计划.

校本课程《弟子规》《三字经》教学计划 一年级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组织小学生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1培养小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2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修养提高。 (3提升学生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小学生读书兴趣,增加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素养。

(5通过校本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三、教学内容安排

单周背诵《弟子规》、双周背诵《三字经》

四、具体措施

1、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小老师教读与老师讲故事相结合

2、创造性地开展小型而灵活多样的诵读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如:采用比赛的形式,看看五分钟的时间内谁背的多;比比看谁最先背下一条;规定任务,谁先背下谁就可以得到读书小标志。

3、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诗经学习游戏活动。

4、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5、设立经典诵读评价卡。评价卡分别由“教师、家长、小组、自评”四部分组成,形成评价体系,使经典诵读持久、有效地进行。

6、指导学生撰写诵经读典的体会和感受,评选优秀诵读日记。

7、学生建立一本经典诵读集锦的小册子,抄写自己喜欢的古诗文;或建立扑克牌式的古诗诵读卡,随时进行诵读,便于记忆。

五、预期效果

用多种方式展示学生的经典积累,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经典诵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曙光微露,自然还有更艰苦的路要走,师长和学生共读古文经典,长久下去,必然锤炼出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得古老文明后继有人,说“经典诵读”是功在千秋利在百代的大事,绝不为过。

第4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工作计划

2011--2012下学期

天桥岭镇第一小学张晓红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我要积极探索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达到开发学生的记忆力和智力、打好语文基础的目的,不断积淀文化底蕴。

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我要牢牢把握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使诵读活动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熏陶感染着学生的心灵。

1、开展“五个一“经典诵读活动

充分利用每天早晨10分钟晨读时间进行诵读。每周诵读一首(篇)古诗词;每周上一节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每月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教导处年初提供各年级读书目录);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诗词之最”“读书大王”和“书香班级”评选活动。既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又使古诗词教学形式得到有益的扩展和延伸。

2、以活动为载体,激发诵读兴趣

经典诗文言简意赅,易读易背但并非很好理解。因此,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通过课内课外组织丰富的活动、竞赛来激发诵读兴趣。

我将以《中华古诗词诵读》中的125首诗词为内容在学生中开展古诗朗读、背诵和古诗文知识竞赛。班级自行组织初赛,选拔代表参加年级比赛,评出个人奖和团体奖。

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如清明节、中秋节来临时,我要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文,开展赛诗会及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获得知识,启迪智慧。

将古典诗文与书法学科整合,开展以古典诗文为内容的书法比赛,将古典诗文融入到书法教学中,既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艺,又使学生受到古诗文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3、校本课程教学中的一点做法。

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校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作为专任教师的我在诵读课中的设计要做到三点:

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

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差,不喜欢死板板地读,我就要给三字经、弟子规配上动感的图片和动听的歌谣,让孩子们边看边读,边看边唱,就这样在一看,一唱中轻松地背诵了下来。除此以外,我还要通过游戏、故事、绘画等形式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愿望,提高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要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杜甫的《绝句》不仅是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我让学生给诗配画。在课堂上,我故意让学生教我画画,帮我选颜色。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无意之中就感悟了这首诗的很多语言特色,以及景色的层次感。在绘画、赏画中,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把浓浓的诗情画意,在学生的想象展翅飞翔,生命活力尽情释放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是以经典诵读实践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既是情境性的,又是通过活动和运用不断发展的,学习使用一种工具,重要的是了解用这一工具的某一共同体的活动情境。因此,在经典诵读中,我要积极创设经典诵读活动情境,以喜闻乐见的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通过真实活动和社会性互动促进学生的文化适应。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我就尝试着让学生编撰经典情景剧本,编辑传统节日活动故事集,让学生在经典文化学习中,感受经典文化的优雅,伸展学生智慧。

第5篇: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一、前言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因人不同会存在有不同的解释,但“理想”的解释或许可以表述如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他们自己学校的学程或教学单元。”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家庭、社会和教育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国学进入课堂势在必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杨“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这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传承着崇高的精神和优良美德。对于少儿道德信念、精神价值、人格熏陶、习惯养成、文化基础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作用。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长期缺乏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古诗文诵读,走进中华经典文化为载体,以丰富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渗透为阵地,让少年儿童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承、健康地成长,将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实现道德素养、全面素质的提升,从而为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校决定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让他们拥有熔铸在经典中的中华文化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情操,成为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建设者。所以《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目标

1、优化儿童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参与经典诵读的孩子长期在圣贤之道中受到熏陶,使之自然提升儿童的品味与内涵,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

2、提高儿童的专注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参与活动的孩子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经典诵读,并欣赏一些经典音乐,儿童能平心静气地学习,提高其专注力。

3、强化儿童的记忆力。6-13岁是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小学阶段大量诵读,将大大增强儿童的记忆力。

4、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儿童背诵优美的文化经典,自然提高语文表达能力,不管是在书面,还是在口语交际中都将有大的收益。

5、增强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要让儿童大量阅读,在阅读中增请兴趣,提高理解,感悟鉴赏、评价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带动其他科目学业成绩与各科技能的提高。

7、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在经典诵读中,开发儿童的左右脑,使之均衡发展,提高学习力,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并且使儿童在学才艺等技能均有所提高。

三、课程内容

(1)显性课程:包括国学经典诵读和吟唱、古诗古韵的表演、诗人的故事、民族乐器的弹奏、名人名句的应用、作品的欣赏和书画的练习等。

(2)隐性课程:包括语文拓展型课程、艺术节、升旗仪式、校训、少先队活动、行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等。

教材建设:

(1)成立教材编写小组,制定《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编写方案,定时讨论、交流和修改编写的材料内容。

(2)组成教材课堂实践小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堂有效性研究。

四、教学建议

通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懂得基本的人生道理,学会感恩等,懂得做人的道理,强化责任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五、课程管理

1、建立运行机制

(1)工作小组组长负责校本课程的规划。副组长经常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每年调整充实一次本方案。

(2)工作小组成员:负责本方案的落实和实施以及日常教学管理与评价。

(3)任课教师:合作研究课程的开发,制订教学计划,研究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4)建立课程研究小组,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案。

2、保障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对实施校本课程的认识,提高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2)校本课程承担的工作量与必修课程一样,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作为考评、晋级、评优的依据。

(3)加强师资培训。采用自培与他培结合的方法,为课程实施提供教学技能支持。

六、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过程评价,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

1、过程评价: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性、过程性和创造性(情感、态度、意志、合作、能力)为依据,给予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2、多元评价:主要由学生自评和学习伙伴(包括学生和老师)的他评。

3、当堂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第6篇:《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国学经典诵读

主讲教师:各年级国学科老师

教学材料:经典《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等内容为主;辅以名言、对联、谚语、古诗词名句、歇后语等内容。

授课时间:每周一课时,每学期16课时。

授课对象:一——六年级全体学生

具体方案

一、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探索出传承经典与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掌握校本课程内涵,突出学校特色。

具体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领略到读书的价值与意义,激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引导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掌握经典诵读资料,培养阅读、表达、作文能力。

3、教师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 过程与方法:

1、全体学生能背诵弟子规,唱弟子规歌,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和感受语言的能力,积淀文化底蕴。

2、用《弟子规》的要求来规范自已的言行,践行弟子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道德情操。

3、在欣赏朗读经历中掌握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悟阅读学习的方法。

4、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阅读经历中,让学生喜欢阅读、品味经典、提成阅读感悟。

5、让学生在朗读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文本中获得语感,获得内心成长的能量。

6、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促进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 情感与价值观:

1、积极营造学习氛围,兴起爱书、读书热潮,培养学习情趣,提高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2、让学生在“兴趣教学”、“特色活动”中,陶冶情操,学会学习;感悟到读书的乐趣。

3、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经典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4、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二、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1、课程内容

自编我校《国学经典诵读》教材。

内容安排:

低年段:以读为主,以读促背。能按照一定的韵律诵读和背诵,通过故事了解意思;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行为。

中年段:读书贵在实践,习惯重在养成。背诵全文,能说出重要

句子的意思;开始写行善日记,引导学生一周做一件好事,课上把好事记下来讲出来。积累古诗及古诗基本知识的普及。

高年段:在《弟子规》学习基础上,适当进行经典名句拓展。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内容,积累名句,并在生活和写作中能加以运用。

2、活动安排:

①每月举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研讨活动。

②每学期进行一次质量检测活动,总结讲评。

③每学期举行一次《国学经典诵读》相关竞赛。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驱力。因此,要坚持把激发学生兴趣贯穿于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定期组织学生读书,指导上网浏览经典文化和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注重环境熏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阵地的育人作用,在橱窗、展板、墙报、读书角悬挂和展示经典书籍、名言等,形成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

2、学科渗透——各学科要根据学科特点,结合经典文学的内容,在教学中渗透经典文化,尤其是语文学科,加大指导力度。如:师生共同诵读、学生展示诵读等。

3、开展系列活动

(1)建立班级图书角,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班主任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量登记。

(2)经常为学生读书讲故事,让他们在听书或故事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从而爱上读书。利用班会、校会等时间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3)在校本课程成果汇报中推出经典诵读中的典型,进行表彰。

4、开设时间:每周一课时

5、组织、场地与规模等

(1)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2)以班为单位由科任老师组织自己班的学生在本班进行学习。

(3)阶段性小结和经验交流。

四、课程评价

(一)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实行全程评价。采用教师评、学生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校本课程纲要》进行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及时改进。

(二)对学生评价:①按时完成背诵的内容,粗知大意;②初步了解“国学经典”,了解中华文明,热爱祖国语言文字;③能积极影响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根据学生兴趣、态度、诵读及获奖情况,按照优、良、合格的等次,结合学生自评、班级互评、教师点评的多种评价方式。及时推广和宣传典型。

(三)对教师的评价:按学校要求按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有计划,有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措施(如“每日一句”、“每周一诗” 、“每月一赛” 等)有落实,效果好。根据实际情况,记入教师工作量,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业绩考核。

第7篇:初中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诵读》

初中校本课程教材

经典诵读

前 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诗经》、《楚辞》、先秦诸子、唐诗、宋词、元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论语》等诸多国学经典,荟萃和浓缩了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记忆,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纵使天才也没有那么多的经历和时间统统读完。为此,我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精心编写了该校本教材,并开发为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的出发点是诵读经典和语文学科学习相结合,和深化课堂改革相结合,和提升学生文史知识相结合,和学生做人教育提升学生涵养相结合。我们的目标是:

一、传承中华美德。通过学习,让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和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青少年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健全人格。让同学们从青少年时期接受熏陶,经典文化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学生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攀比、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学习经典让他们在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学生人格,培育民族精神。

三、陶冶情操。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给同学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四、铸造精神。在学生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独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让学生徜徉于经典文化之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逐渐培养其人文精神。

五、提升智力。让同学们从这些经典中汲取营养,用经典智慧的钥匙开启现代各学科知识的宝库。

办优质教育、育栋梁人才是我们的目标,我校将永远向上,永远攀登,为培养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而竭尽全力潜心探索、躬身实践,奋然前行,希望学校和学生家长共同努力,积极引导学生品味经典、传承文化,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读经典,增长这方面的知识,使青少年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传递者!

我们坚信:当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秀于中华大地,横卧成梁、挺立成柱的时候,当国家和民族十分兴旺发达,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时候,我们教育人的幸福将是充实而又崇高的!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编写组

目录

一、 爱国篇

满江红/8 示儿/9 过零丁洋/9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1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2

二、 劝学篇

劝学(孟郊)/14 劝学(荀子)/15

三、 励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9 少年中国说/30 《岳阳楼记》/34 《诫子书》/37 《前出师表》/37 《兰亭集序》/39 《爱莲说》/41 《师说》/42

四、 感恩篇

《游子吟》/46 《墨萱图》/47

《纸船——寄母亲》/48 《再别康桥》/49 《我爱这土地》/51 《乡愁》/52

五、 红色经典

《贺新郎》/53 《忆秦娥 娄山关 》/53 《长征》/54 《沁园春·雪》/54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55 《西江月·井冈山》/55 《七律·长征 》/58 《卜算子·咏梅》/59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59

一、 【爱国篇】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鉴赏】

上片抒发作者为国立功满腔忠义奋发的豪气。

以愤怒填膺的肖像描写起笔,开篇奇突。凭栏眺望,指顾山河,胸怀全局,正英雄本色。“长啸”,状感慨激愤,情绪已升温至高潮。

“三十”、“八千”二句,反思以往,包罗时空,既反映转战之艰苦,又谦称建树之微薄,识度超迈,下语精妙。“莫等”期许未来,情怀急切,激越中微含悲凉。

下片抒写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决心和报效君王的耿耿忠心。

最后两句语调陡转平和,表达了作者报效朝廷的一片赤诚之心。肝胆沥沥,感人至深。全词如江河直泻,曲折回荡,激发处铿然作金石声。

示 儿

【宋】陆游

死 去 元 知 万 事 空 , 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 【鉴赏】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鉴赏】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兵)河(何)入梦来。

赏析: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爱国

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当然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感情深沉悲壮,凝聚了诗人所有的爱国主义激情。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 , 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执政, 正积极筹划北伐, 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

这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他一生不得志,五十多岁才状元及第,第二年就死了。他俩同是被南宋统治集团所排斥、打击的人物。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全都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

【劝学篇】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鉴赏】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 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 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ï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î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

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ìn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d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 ( qú ) 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响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

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听的人听得更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桨的人,不一定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

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雕刻一样物品但最后放弃了它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 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

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罗嗦;浮躁罗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像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

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于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于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

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名言警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励志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卷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蹋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鉴赏:

本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他也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

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

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译文】

日本人称呼我们中国,一称作老大帝国,再称还是老大帝国。这个称呼,是承袭照译了欧洲西方人的话。真是实在可叹啊!我们中国果真是老大帝国吗?梁启超说:“不!这是什么话!这算什么话!在我心中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

要想说国家的老与少,请让我先来说一说人的老与少。老年人常常喜欢回忆过去,少年人则常常喜欢考虑将来。由于回忆过去,所以产生留恋之心;由于考虑将来,所以产生希望之心。由于留恋,所以保守;由于希望,所以进取。由于保守,所以永远陈旧;由于进取,所以日日更新。由于回忆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已经经历的,所以只知道照惯例办事;由于思考未来,各种事情都是他所未经历的,因此常常敢于破格。老年人常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常喜欢行乐。因为多忧愁,所以容易灰心;因为要行乐,所以产生旺盛的生气。因为灰心,所以怯懦;因为气盛,所以豪壮。因为怯懦,所以只能苟且;因为豪壮,所以敢于冒险。因为苟且因循,所以必定使社会走向死亡;因为敢于冒险,所以能够创造世界。老年人常常厌事,少年人常常喜欢任事。因为厌于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可作为;因为好任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不可为。老年人如夕阳残照,少年人如朝旭初阳。老年人如瘦瘠的老牛,少年人如初生的虎犊。老年人如坐僧,少年人如飞侠。老年人如释义的字典,少年人如活泼的戏文。老年人如抽了鸦片洋烟,少年人如喝了白兰地烈酒。老

21

年人如告别行星向黑暗坠落的陨石,少年人如海洋中不断增生的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中矗立的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不断延伸的大铁路。老年人如秋后的柳树,少年人如春前的青草。老年人如死海已聚水成大泽,少年人如长江涓涓初发源。这些是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的大致情况。梁启超说:人固然有这种不同,国家也应当如此。

梁启超说:造成今天衰老腐朽中国的,是中国衰老腐朽人的罪孽。创建未来的少年中国的,是中国少年一代的责任。那些衰老腐朽的人有什么可说的,他们与这个世界告别的日子不远了,而我们少年才是新来并将与世界结缘。如租赁房屋的人一样,他们明天就将迁到别的地方去住,而我们今天才搬进这间屋子居住。将要迁居别处的人,不爱护这间屋子的窗户,不清扫治理这间房舍的庭院走廊,这是俗人常情,又有什么值得奇怪的!至于象我们少年人,前程浩浩远大,回顾辽阔深远。中国如果成为牛马奴隶,那么烹烧、宰割、鞭打的惨酷遭遇,只有我们少年承受。中国如果称霸世界,主宰地球,那么发号施令左顾右盼的尊贵光荣,也只有我们少年享受;这对于那些气息奄奄将与死鬼做邻居的老朽有什么关系?他们如果漠然对待这一问题还可以说得过去。我们如果漠然地对待这一问题,就说不过去了。假如使全国的少年果真成为充满朝气的少年,那么我们中国作为未来的国家,它的进步是不可限量的;假如全国的少年也变成衰老腐朽的人,那么我们中国就会成为从前那样的国家,它的灭亡不久就要到来。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

22

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是光明盛大的样子;宝剑新磨,锋刃大放光芒。头顶着青色的长天,脚踏着黄色的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巴陵郡。越(及,到)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同“俱”全,皆)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同“嘱”)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好风景),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水波浩荡的样子),横(广远)无际(边)涯;朝晖(日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尽)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连绵不断的雨)霏霏,连月不开(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冲向天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迫近)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日光)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美丽的鱼)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持)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23

嗟夫!予尝(曾经)求(探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没有)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赏析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诫子书》

诸葛亮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4

赏析: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篇。文章短小精悍,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前出师表》 诸葛亮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5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赏析: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

26

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揽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赏析: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27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赏析:

文章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坚贞不渝,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衬托,用菊正面衬托,用牡丹反面衬托。

《师说》 唐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

28

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赏析;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名言警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29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30

【感恩篇】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全诗最后用一双关句,写出儿子对母亲的深情。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代,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墨萱图

【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31

赏析:

灿灿的萱草花(中国的母亲花,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另一称号忘忧(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日忘忧草。),

生在北堂之下(北堂:"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

南风吹着萱草(即母亲的心) 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 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 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 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 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 抬头看着一片云林,

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

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32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赏析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这首诗却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恋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33 做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只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慢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离别的声萧;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34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35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红色经典】

贺新郎

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翻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36

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环宇。 重比翼,和云翥。 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沁园春·雪

37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西江月·井冈山

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38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赏析:

〔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两省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在江西省宁冈、遂川、永新和湖南省酃(líng灵)县四县交界的众山丛中,周围有五百多里。一九二七年十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九二八年四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转移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随后,两支军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称红军第四军。(第四军的番号系沿用北伐战争中声威昭著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番号,这是因为该军所部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中共产党员很多,政治素质优异,战绩辉煌,纪律严明,所到之处,坚决支持工农群众的革命斗争,备受人民爱护。)一九二八年八月三十日,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各一部,乘红四军主力还在赣西南欲归未归之际,向井冈山进犯。红军不足一营,凭借黄洋界(在井冈山西北部,是进入井冈山五个主要隘口之一)天险奋勇抵抗,激战一天,击退敌军,胜利地保卫了这个革命根据地。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所作。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39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赏析: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后的激越情怀。 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情怀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不朽之作。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40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赏析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41

赏析

这首词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它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溶于一炉,既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又不乏明快活泼、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慷慨激昂,与诗人一贯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一脉相承。

附:红色经典诗词目录

题目 地点或事件摘要 年份 贺新郎 1923 沁园春 长沙 1925 菩萨蛮 黄鹤楼 1927 春 西江月 秋收起义 1927.09 西江月 井冈山 1928 秋 清平乐 蒋桂战争 1929 秋 采桑子 重阳 1929.10 如梦令 元旦 1930.01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1930.02 蝶恋花 从汀洲向长沙 1930.07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 春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1931 夏 菩萨蛮 大柏地 1933 夏 清平乐 会昌 1934 夏 忆秦娥 娄山关 1935.02

42

十六字令 三首 1934-35 七律 长征 1935.10 念奴娇 昆仑 1935.10 清平乐 六盘山 1935.10 沁园春 雪 1936.02 临江仙 七律 七律 浣溪沙 浪淘沙 水调歌头蝶恋花 七律 七律 七律 七绝 七律 七律 卜算子 七律 满江红 七律 贺新郎

赠丁玲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和柳亚子先生 和柳亚子先生 北戴河 游泳 答李淑一 送瘟神二首 到韶山 登庐山 为女民兵题照 答友人 和郭沫若同志 咏梅 冬云 和郭沫若同志 吊罗荣桓同志 读史 1936.12 1949.04 1949.04.29 1950.10 1954 夏 1956.06 1957.05.11 1958.07.01 1959.06 1959.07.01 1961.02 1961 1961.11.17 1961.12 1962.12.26 1963.01.09 1963.12 1964 春

43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1965.05 念奴娇 鸟儿问答 1965 秋

44

山东省“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组委会推荐篇目

《诵读经典三百篇》

目 录

(注:本书目次均按作者出生日期先后为序一 古典诗词(203篇) 1.关雎(《诗经·周南》) 2.木瓜(《诗经·卫风》) 3.蒹葭(《诗经·秦风》) 4.硕鼠(《诗经·魏风》) 5.国殇(战国·屈原) 6.橘颂(战国·屈原) 7.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8.饮马长城窟行(《乐府诗集》) 9.长歌行(《乐府诗集》) 10.古诗二首(《古诗源》) 11.短歌行〔其一〕(汉·曹操) 12.观沧海(汉·曹操) 13.龟虽寿(汉·曹操) 14.七哀诗三首〔选一〕(汉·王粲) 15.白马篇(三国·曹植) 16.咏怀八十二首〔选一〕(三国·阮籍) 17.读《山海经》十三首〔选一〕(晋·陶渊明) 18.饮酒诗二十首〔选一〕(晋·陶渊明) 19.咏荆轲(晋·陶渊明) 20.归园田居五首〔选二〕(晋·陶渊明) 21.代春日行(南朝·鲍照) 22.子夜四时歌〔春歌〕(南朝民歌) 23.木兰诗(北朝民歌) 24.蝉(唐·虞世南)

2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26.滕王阁诗(唐·王勃) 27.咏柳(唐·贺知章) 28.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29.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30.凉州词〔其一〕(唐·王翰) 31.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32.凉州词(唐·王之涣) 33.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3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 35.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36.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37.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45

38.出塞(唐·王昌龄) 39.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 40.采莲曲三首〔其二〕(唐·王昌龄) 41.清平调三首〔选二〕(唐·李白) 42.忆秦娥〔箫声咽〕(唐·李白) 43.秋浦歌(唐·李白)

4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45.行路难(唐·李白) 46.送友人(唐·李白) 47.将进酒(唐·李白) 48.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49.望天门山(唐·李白) 50.望庐山瀑布〔其二〕(唐·李白)

5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 52.相思(唐·王维)

53.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54.杂诗三首〔其二〕(唐·王维) 5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56.使至塞上(唐·王维) 57.山居秋暝(唐·王维) 58.燕歌行(并序)(唐·高适) 59.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60.黄鹤楼(唐·崔颢) 61.旅夜书怀(唐·杜甫) 62.赠花卿(唐·杜甫) 63.江村(唐·杜甫) 64.望岳(唐·杜甫) 65.春望(唐·杜甫) 66.春夜喜雨(唐·杜甫) 67.绝句二首〔其二〕(唐·杜甫) 68.绝句四首〔其三〕(唐·杜甫) 69.前出塞(唐·杜甫) 70.登高(唐·杜甫)

7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 72.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7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 7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75.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唐·张志和) 76.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 77.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78.游子吟(唐·孟郊) 79.枫桥夜泊(唐·张继) 80.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8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82.月夜(唐·刘方平)

83.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

46

84.乌衣巷(唐·刘禹锡) 85.竹枝词二首〔其一〕(唐·刘禹锡)

8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87.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 88.琵琶行(唐·白居易)

89.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90.长相思(唐·白居易) 91.江雪(唐·柳宗元)

92.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唐·柳宗元) 93.菊花(唐·元稹)

94.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95.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96.咸阳城东楼(唐·许浑) 97.题都城南庄(唐·崔护) 98.山行(唐·杜牧)

99.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100.泊秦淮(唐·杜牧) 101.清明(唐·杜牧)

102.望江南(唐·温庭筠) 103.乐游原(唐·李商隐) 104.晚晴(唐·李商隐) 105.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唐·李商隐) 106.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107.雨晴(唐·王驾)

108.溪上遇雨(唐·崔道融) 109.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 110.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五代·李煜) 111.山园小梅(宋·林逋) 112.雨霖铃〔寒蝉凄切〕(宋·柳永) 113.望海潮〔东南形胜〕(宋·柳永) 114.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宋·范仲淹) 115.苏幕遮〔碧云天〕(宋·范仲淹) 116.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晏殊) 117.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宋·晏殊) 118.踏莎行〔候馆梅残〕(宋·欧阳修) 119.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 120.客中初夏(宋·司马光) 121.梅花(宋·王安石) 122.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123.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 124.元日(宋·王安石)

125.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126.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宋·苏轼) 127.题西林壁(宋·苏轼)

128.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12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47

130.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131.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132.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13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 134.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宋·苏轼) 13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 136.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宋·晏几道) 137.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宋·李之仪) 138.清平乐〔晚春〕(宋·黄庭坚) 139.鹊桥仙〔纤云弄巧〕(宋·秦观) 140.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宋·贺铸) 141.秦淮夜泊(宋·贺铸) 142.和端午(宋·张耒) 143.苏幕遮〔燎沉香〕(宋·周邦彦) 144.病牛(宋·李纲) 145.绝句(宋·李清照)

146.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李清照) 147.声声慢〔寻寻觅觅〕(宋·李清照) 148.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宋·李清照) 149.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 150.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 151.渔家傲〔记梦〕(宋·李清照) 152.满江红〔怒发冲冠〕(宋·岳飞) 153.示儿(宋·陆游) 154.书愤〔其一〕(宋·陆游) 155.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156.游山西村(宋·陆游)

157.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158.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159.村居即事(宋·范成大) 160.小池(宋·杨万里) 161.观书有感(宋·朱熹) 162.春日(宋·朱熹)

163.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164.摸鱼儿〔暮春〕(宋·辛弃疾) 16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辛弃疾) 16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 167.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 168.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 16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 170.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17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辛弃疾) 172.暗香(宋·姜夔)

173.题临安邸(宋·林升) 174.唐多令〔何处合成愁〕(宋·吴文英) 175.野步(宋·周密)

48

176.过零丁洋(宋·文天祥) 177.念奴娇〔驿中言别友人〕(宋·文天祥) 178.正气歌(宋·文天祥) 179.金陵驿(宋·文天祥) 180.村晚(宋·雷震)

181.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宋·蒋捷) 182.一剪梅〔舟过吴江〕(宋·蒋捷) 183.绝句(宋·僧志南) 184.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185.潇湘夜雨〔元·马致远〕 186.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 187.双调〔蟾宫曲〕(元·郑光祖) 188.墨梅(元·王冕) 189.百字令〔登石头城〕(元·萨都剌) 190.殿前欢〔观音山眠松〕(元·徐再思) 191.石灰吟(明·于谦) 192.明日歌(明·钱鹤滩) 193.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 194.秦淮杂诗(清·王士祯) 195.长相思(清·纳兰性德) 196.竹石(清·郑燮) 197.竹(清·郑燮)

198.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清·林则徐) 199.己亥杂诗〔选二〕(清·龚自珍) 200.慈仁寺荷花池(清·何绍基) 201.出都留别诸公(清·康有为) 202.狱中题壁(清·谭嗣同) 203.满江红〔小住京华〕(清·秋瑾)

二 古典文赋(35篇)

1.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秋·管仲) 2.道德经(节选) 3.论语(节选) 4.大学(节选) 5.中庸(节选) 6.学记(节选) 7.孟子(节选) 8.墨子(节选) 9.伯牙鼓琴(《列子·汤问》) 10.庄子〔逍遥游〕(节选)(战国·庄周) 11.荀子〔劝学〕(节选)(战国·荀况) 12.荀子〔天论〕(节选)(战国·荀况) 13.报任安书(节选)(汉·司马迁) 14.诫子书(三国·诸葛亮) 15.前出师表(三国·诸葛亮) 16.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49

上一篇:地震预警终端管理制度下一篇:第一书记民情日记